小满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23 08:54:21

小满古诗

小满古诗篇1

[关键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7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而古诗词则意境深远,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具有深远意境的古诗词,显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那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呢?

一、着眼“小”素读,感受韵律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独具匠心,富有节奏感,具有韵律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小”素读,即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从而有效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韵味。

比如,在教学《渔歌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整首词的韵味,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我先让学生捧着书本读,接着摇头晃脑读,然后唱读,随后听配乐有滋有味儿地读,最后背诵。在这几种朗读形式中,摇头晃脑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的厌倦感;唱读,不仅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而且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激发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以上五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基于素读,从读熟到读出韵味,感受也从原来的单调变得丰富,逐步深入其中,理解了诗词的韵律之美。尤其是“青箬笠,绿蓑衣” 这个词韵,学生读起来能够真切感受到节奏的变化,立刻感到轻松活泼。

以上环节,教师从小处着眼,立足“小”素读,让每个学生都自由地参与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这样,学生兴致盎然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了古诗词特有的古韵味道。

二、立足“小” 翻译,感悟诗词妙语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学难点在于语言简明凝练,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词语的运用有较大的跳跃性,再加上词序倒置、成分省略等,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立足学生本身,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发挥自己语言库的作用,进行自主翻译朗读(即小翻读)。这样,就能带领学生感悟一字一意境、一句一段情,领会古诗词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渔歌子》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尝试进行翻译,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词意。学生通过研读,发现其中的疑惑之处。比如,词中的“桃花流水”,大部分学生第一感受是美丽的桃花绽放、潺潺的溪水流淌。根据这个感受,学生突破自己固有的表达习惯,进行生动的描述:到处都是桃花盛放的样子,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样,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会读得轻松流畅。学生在初次翻译“斜风细雨”时,都会认为是“斜斜的风,细细的雨”。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是诗人借助有形的描绘营造无形的意境,并深刻感受到词语背后蕴藏的诗情画意。

以上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翻译、教师的相机指导,学生不但能够体会到诗词用词的精炼,而且能在质疑中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度,内化了诗词的语言。

三、重视“小”吟诵,品读诗词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诗词内涵,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的自主吟诵、情感体验、感悟意象,使他们触摸到诗词的灵魂,感受到诗词所蕴含的优美意境。

比如,在《渔歌子》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诗词中的景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画出轻盈飞翔的白鹭、肥美的鳜鱼、潺潺的流水、盛放的桃花,还有自在垂钓的渔翁。这样,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意境。与此同时,我让学生体会 “不须归”的含义。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诗人被美景陶醉,不愿离开;还有的学生将自己转化为作者,进入诗中感受到西塞山的苍翠、渔翁的闲散自在,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所思所想。随后,我问学生:如何才能读出这首词的情感?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通过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吟诵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寄寓其中,不知不觉吟诵出诗人的悠然自在,体会到了诗词特有的美丽意境。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学生主体,带领学生挖掘诗词的意象,借助想象进入意境,并在问题的追问下体会诗人心境。这样,让诵读入心入境,使古诗词教学充满语文味。

小满古诗篇2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的诗歌,将音乐合理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记忆。文章就古诗词教学和音乐的结合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便古诗词教学更富趣味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8-01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体味、思考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因为古诗词大多为古代诗人创作,其年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上与现代相距甚远,再加上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来真正把握到古诗词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感情。因此,古诗词教学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分析过多,情感融入过少,这也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古诗词的学习仅限于表面,分析有余,感悟不足。但同样,若是分析较少,学生便难以读懂古诗词的内容,浅尝辄止,也无法有效把握古诗词的神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找寻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开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将音乐与古诗词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接,让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这种称谓并非没有依据,如诗经中的《蒹葭》、《北方有佳人》原本便是诗歌,是一种吟唱的形式。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长歌行》也是吟唱形式,是一种民间歌谣,以音乐的形式得以流传;又如,宋词,每首词都有着它固定的曲调,“依调填词”是词创作的一大特色。由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与古诗词之间实为一母同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相融交织,难以分割。

用音乐可以更好地再现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离开背景、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看待问题的话,难免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诗词创作是源于情感的激发,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诗歌的内涵。而教师若仅仅是单纯地教授和给学生讲解背景资料,就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无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诗词的美好。一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或悲凉、或温暖、或不舍、或喜悦、或抑郁不得志、或满心欢喜的场景,同时,一段音乐的注入还可以活跃气氛。

二、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教学运用

1.运用与古诗词相关联的音乐。在诸多音乐歌曲中,有许多歌曲都有着古诗词的影子,音乐歌词借用古诗词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因此,可以将这类歌曲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例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古诗中的歌词便被《歌声依旧》这首歌借鉴。这首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明显,这首歌的歌词便用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因此,教学时便应有意识的借助这些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与古诗词相近的歌曲进行教学时,应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提高被借用古诗词在歌曲中的地位和其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对古诗词进行分析,并为真正的古诗词讲解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歌曲《涛声依旧》中表达了男女离别时的寂寞、凄凉和无限的思念和无奈,这一点与《枫桥夜泊》中所表达的孤独寂寞相契合。歌曲与古诗词的叠加可以使学生在低沉的歌曲中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烘托出诗词中的情感。

第二,应当明确所借用的诗词在原诗中的地位和所表达的情感。《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它被运用于歌曲中便有其道理,这句诗为全诗奠定基调,将月落、乌啼、霜满天相结合。其中,月落是视觉现象,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这样诗人便将失眠后对景物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起到了烘托全诗、倾诉愁思的作用,其在歌曲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将歌曲与古诗词相连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因为学生对歌曲的感触更深。

第三,将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和其本身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仅仅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而服务,在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首诗本身的情感与其在歌曲中的情感是否相同,有什么不同之处,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与其在原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

2.运用歌词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中不乏灵活、生动的语法现象和丰富的情景构造,像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些歌词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语法,如倒装、夸张,等等。虽然古诗词中同样语句优美,用词恰当,情感丰富,但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导致古诗词的用词结构与现代的语法和篇章结构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分析时会感觉晦涩难懂。利用流行歌曲中的这些语法特点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语法。

同样,歌词的创作也与诗词一样有押韵和韵律,因此,教师可以将歌曲的这一特点与古诗词连接起来。例如,在讲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有这样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便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放《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这首歌中的这几句“你的柔情似水,几度让我沉醉。”在这里,便将柔情比作水,与《春夜喜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词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与现代相距甚远,致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音乐的融入好比是为古诗词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事物入手,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小奇,陈志红.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化——草堂对话[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2]韩雪屏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江苏省教委中小学教育研究室.江苏高级中学选修课本——流行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小满古诗篇3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途径;切入点;瑰宝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瑰宝,它以简练、形象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创设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古诗既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思想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小学是学习古诗的重要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教小学语文数年,我一直在探索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方面指导学生,我认为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优美和谐。

一、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作诗的背景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作诗时的心情。比如在教学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时先向学生介绍郑板桥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心思百姓,整日为民奔波,常夜不思眠。在又一个不寐的夜晚,郑板桥听到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再引导学生深读古诗从而了解《墨竹图题诗》看似是写竹,实则写人。体会郑板桥以竹喻人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古诗意境

欣赏古诗的意境才能让古诗的情感得到精华。欣赏古诗的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教师也可以紧扣诗眼,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紧扣“绿”字来分析,“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紧扣“又”、“绿”、“何时”、“还”这些重点的字词来体会这既是王安石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亲人团聚的愿望,更是王安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高鼎的《村居》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教师可以分别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拓展古诗,体会诗中的情和景

小满古诗篇4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小满古诗篇5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课题,整体感知全课古诗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古诗,创设适当的充满童趣的情境来整体感知新授古诗的教学内容,并随机导入下一教学环节。如教《古诗两首》,教者先出示《池上》《小儿垂钓》及《村居》三首学生己熟悉的、充满童趣的,并能反映这三首古诗(词)内容的图画来让学生猜诗名、读诗文、说诗意、问特点,来导入整体感知新授课《古诗两首》内容的学习,而不是将两首古诗分开来一首一首地整体感知。

二、感受童趣,粗读古诗篇章,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的“粗读”,把诗读准、读通、读顺,让学生在适当的童趣情境中,了解掌握古诗大意,而不是将两首古诗分开来一首一首地了解掌握。如教《古诗两首》,教者就用学生自由读悟的方法来了解掌握全课古诗大意。

三、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主要是通过“精读”来进入每首古诗的“内涵”,把诗中含着的诗意和写作特色弄明白,以此来分享童趣,欣赏品味。可用“先分后总”法,由每一首诗的诗意和特色的“部分”,再到两首诗的诗意和特色的“整体”来“欣赏品味”。如教《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时,教者就让学生读议: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隐者”“童子”各是什么样的人呢?然后,再让学生想悟互动交流(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指名同桌交流),最后生生、师生互扮贾岛、童子,进行摹拟式情境问答对话来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特色。在教学第二首诗《所见》时,则采用了读诗句、想画面、议情景(动景、静景)、写诗意、说因果等方法来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然后,再将两首诗连起来朗诵感悟,并说说学习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的目的。

四、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新诗

这是课的第四部分,是“读写并重地营造古诗教学新的生长点,也是学写新诗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要引导和激励学生在习得本课古诗创作特色、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写作新诗。一般来说,这些由学生自己即兴创作出来的诗,总体上讲比较粗糙,但它们只要经教师的指点、引导,学生稍作修改,便会成为像模像样的“诗作”了。如在《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教学中,教者是这样“点石成金”的:“像本课中这样每首只有4句、每句只有7个字或5个字的古诗,只要在1、2、4句的句尾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韵,就大致像古诗的样子了,也就可以说是写出了诗的韵味。会写诗的人就是诗人,‘诗人’的称号多么令人向往啊!同学们,你们也想试着学习仿写或创作诗吗?想做一做诗人的美梦吗?”

【例1】《学垂钓》

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王宝俊

点评:你写的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春景,还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儿童。更了不起的是:你还做到了句式整齐,1、2、4句尾押韵:“香”“荡”“忙”的韵母中都有“ang”,写出了诗的韵味。但如果将“柳条”换成“绿丝”或“丝绦”这类的词语,柳树的景色和你垂钓的环境就更美了。另外,“小娃坐于”也可改为“咱娃独坐”(如果是你一个人的话)或“咱们坐于”(如果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话)。

像这样的新诗教学,教师易教,学生也乐学。教者只作了如此这般的点拔,同学们兴致勃地写出了各自的“诗坯”,即刻便成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处女作了。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写诗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诗能力,弘扬了汉语教学的“诗教传统”。真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对全课的教学作一个终极性的总结,又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写诗作拓展延伸。如在《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教学中,教者是这样说的: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课后大家把自己的诗作再改一改,誉写出来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互学,还可回家朗诵给家长听,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兴趣学写诗的同学,还可自愿组成“小诗社”。

小满古诗篇6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感 调动

一、激趣引导,产生读诗欲望

1.设置导语,铺垫情感

有些诗感情深沉,教师的导语如果能煽情一点,能更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教师可这样讲述,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孟郊的人,要远离他年迈的母亲到远方去。深夜,他在母亲窗前徘徊,只见母亲坐在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他缝制着衣裳,灯光照着布满皱纹的脸。孟郊想到就要离开母亲,心里难受。为了赞美母爱,他写下了一首诗――《游子吟》。孩子们心里有了感动,十分想读这首诗,一开始就同作者的感情合拍了。

2.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在教学中如果利用音乐、画面、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学生会逐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如教学《敕勒歌》一课,如果光凭学生想象,怎么也不会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学前,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草原录像,再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草原。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有一首诗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了草原的美景。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来学这首诗也就水到渠成了。

3.抓住题眼,激励探究

诗题是全诗的诗魂。扣住它的题眼,用设问法引导质疑,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精神。如教学《咏柳》一诗,读诗题后,教师可提问:“咏”是什么意思?作者要通过《咏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发问,激发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欲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深入浅出,引感共鸣

1.运用演示,化言为形

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有些诗句解释了半天,不一定真正领会。如果利用插图、动作、体态语言等,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如《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如果利用插图,一手拿着猿猴的图片,一手拿着小纸船,做一个小动作――拿猿猴的图片在岸边原地律动(猿啼),拿纸船的手迅速“顺流而下”,这样学生对轻舟的快捷就有了形象的了解,也就更能体会作者愉快的心情。

2.独白添补,化情为声

在学古诗时,能适当用一点独白,学生对诗中的情感,会把握得更准。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当学生读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后,教师可说:“真气人?”当学生读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可说:“好美啊!”这样学生对作者在“扣柴扉久不开”的扫兴之时,猛然见到了一支伸出墙外的红杏的欣喜之情,把握得就很准确了。

3.发挥想象,化虚为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教师可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挖掘诗句间存在的联系,启迪想象,补其空白,再现诗的情境,培养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待鱼惊不应人”一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蓬头稚子”听见路人询问因为怕“鱼惊”不能回答的面部表情。他的动作是怎么做的?这时学生脑海里一个“学垂钓”的“稚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仿佛身临其境,也想让问路人不要说话。

三、课外延伸,享受成功快乐

小学生学古诗,目的在于积累语言,要让学生不断尝试学习古诗的快乐,持续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习古诗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

1.阅读拓展,触类旁通

教师可根据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拓展阅读,触类旁通。如读相同思想感情的诗:学习了古诗《悯农》增读《无题》;学习了《回乡偶书》增读《渡汉江》。读相同写作内容的诗:如学习了《咏柳》,读《江畔独步寻花》等。这样,学生对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相同作者的不同诗篇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组织活动,玩中收益

教师如果把古诗教学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则在活跃学生身心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收益。平时可开展“古诗背诵擂台赛”,选择擂台“不倒翁”“古诗文背诵小能手”。搞搞古诗“接火车”游戏等,让孩子觉得会背古诗是件光荣的事。当我看到女孩子们快乐地跳着皮筋,嘴里吟着“床前明月光”时,心头涌起的满足是难以言说的。

3.适时再现,不断激励

课内课外,教育教学只要有时机,教师都可想着让学生由事物联想到古诗,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诗,享受学习古诗的乐趣。在识字教学中,接触到“红豆”一词,学生就会吟出“红豆生南国”的诗句,这样既复习了古诗,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有时可结合时令、佳节背相应的古诗,清明节背诵《清明》,重阳节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小满古诗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47-02

[作者简介]苏晓玲(1978―),女,广东惠州 人,本科,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白鹭湖分校教师,小学高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它不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小学生从小诵读古典诗文,接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对其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加强和重视古诗文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时代的要求。

一、“古诗新唱”,唱得响亮

用唱来学习古诗并不是什么创新,诗本身就是可以唱的,用唱这个办法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感。“古诗新唱”的音乐旋律普遍较为活泼,这种风格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短时间内把一首古诗背下来,这种学习模式与游戏相似。

经过三年的古诗文学习,我班的学生已经能唱几十首古诗。“古诗新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古诗教学方式。同时,笔者还将“古诗新唱”放入班级博客,与家长互动。在我们的班级博客音乐盒中,笔者会将学生新学的古诗传到上面,让浏览博客的人都能欣赏。笔者与学生约定:如果爸爸妈妈也有人学会唱我们新学的古诗,你将会得到我们的奖励一份。这促进了学生跟家长的合作,有利于亲子阅读的开展,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另外,笔者利用校广播站播放古诗歌曲。“古诗新唱”共收集古诗160首,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古诗新唱”的气氛充满整个校园,无论上学还是放学,学生都能伴随着轻松、活泼的旋律唱上几句古诗。“古诗新唱”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古诗新唱”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更丰富多彩。

二、古诗配画,畅享意境

古人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诗与画的关系。我们在教学古诗过程中,均会涉及诗人创作该首古诗的意境。另外,古诗表达的往往就是人的所见、所想、所听、所闻:有的是对大自然的感受,有的是对四季景色的描写,有的是对田园生活的感悟……这些都为古诗配画提供了可能。

古诗配画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一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内容。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及图片,运用黑色水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勾画出诗人在作诗时的情境。一笔、一抹、一画,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到丰富。

为了画好每一首诗,学生更加关注每首诗的含义,他们非常注意诗中展现的每个意象,非常尽力地去体验诗人的情感,以便能够在自己的画中表现出这些内容。这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道理。如《小池》的配画是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春日》的配画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光无限,景色的秀丽;《赠汪伦》的配画,体现了汪伦与李白的深厚友情;《古朗月行》的配画,是作者儿童时期对月亮稚嫩而美好的认识……

“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古诗配画可以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

三、古诗与舞蹈、律操相结合,让古诗学习健康舞动起来

古诗是一种诵读的文艺作品,很多经典诗都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既押韵,又讲究平仄,朗诵时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小学生生性好动,“古诗韵律操”能帮助小学生增强语感,加强记忆,净化心灵。

(一)趣味古诗韵律操

古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之感。在教学《三字经》时除了可以进行简单的拍手朗读外,还可以结合体育韵律操自编简单的动作,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做操:

人之初,性本善。(双手胸前拍三下,然后高举过头顶后合拢)

性相近,习相远。(双手胸前拍一下后伸出右手,双手胸前拍一下后伸出左手)

苟不教,性乃迁。(双手分别在身体的左侧和右侧各拍三下)

教之道,贵以专。(双手分别在左右肩旁各拍三下)

昔孟母,择邻处。(迈出弓箭步双手伸直拍六下)

子不学,断机杼。(双手在身体左右侧轮流拍一下,连续三次)

另外,我们还尝试将几首古诗放在一起背诵,作为眼睛保健操的节拍。简简单单的动作,既锻炼了身体又巩固了古诗的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古诗与舞蹈相结合

充满韵味的古诗与优美的舞蹈和谐地融为一体,被学生精彩演绎,带给我们每一个人感动与惊喜。我们的古诗舞蹈《春晓》,就是学生自行编排,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的,并在我校举行的科技艺术节中大放光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和情怀,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书法、手抄报,让古诗文学习的成果跃然纸上

(一)开展书法比赛

为了增强学生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传承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在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启迪心志、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及响应“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教育活动的号召,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古诗文书法比赛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说书法比赛增强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不断得到增强。

(二)手抄报丰厚了文化底蕴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并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文前后,运用各种手段,如上网、查找书籍等去了解作者和诗的创作背景,并制作成手抄报。学生手抄报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古诗文赏析、诗配画、自创小诗,还有作者的作品介绍等。办报、展报、赏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创新、写作等综合能力,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华古诗的博大精深,获得了美的享受。

小满古诗篇8

活动过程:

1、全体立正,各小队检查人数。

2、出旗、敬礼,唱队歌。

3、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古诗,你还记得吗?

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

主持人:大家真棒!有的同学说的是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有的同学说的是自己课外积累的古诗。那么在这些古诗中,有许多相同的作者,如李白、白居易、杨万里……。你最喜欢哪位古代诗人呢?

大家自由畅谈(说出喜欢的理由)。

主持人:同学们,对于你们喜欢的古代诗人,他的一生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a——我喜欢李白。他自称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来源:文秘站 )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最后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学生b——我也喜欢李白。尤其是李白所写的诗,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学生c——我们所学过的李白的诗很好背,琅琅上口,特别容易记得。

主持人:你们说的真好。那么接下来就请喜欢李白的同学一起朗诵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这三首有名的古诗吧!

主持人:还有喜欢其他诗人的同学吗?

学生a——我喜欢杨万里……

学生b——我喜欢白居易……

学生c——我还喜欢……

主持人:从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诗人的平生事迹、趣闻所见,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还有大家那富有情感的朗诵,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情。现在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的测验吧!

你知道这些别称都是指的谁吗?

诗骨诗杰诗圣诗魔诗奴诗鬼诗神

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讨论吧!

主持人公布答案:

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奴--贾岛

诗鬼--李贺

诗神--苏轼

主持人:大家真厉害,猜对了那么多!我相信,只要大家保持这份对古诗的热爱,我们班肯定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大诗人!

小满古诗篇9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小满古诗篇10

关键词: 故事 兴趣 活力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文中采用故事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这样设计了一个故事开头:(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睛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的,他多认真啊!(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运用故事法教学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的教学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比较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标定位不同。新课改明确打破了三维目标的排列,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验作为首要目标.而传统的讲解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目标定在这首诗上。因此,不自觉中,老师就开始逐字讲解了。故事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考虑最多的是这样教,学生喜不喜欢。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想学古诗,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有不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字,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总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

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因此,就出现了“小儿是什么意思?”“垂钓是什么意思”的一连串的问题,及“恐就是恐怕,畏就是害怕,惊就是惊吓,恐畏鱼惊就是恐怕鱼受到惊吓”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