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11 00:46:02

立志故事

立志故事篇1

关键词:维吾尔数字故事;故事地图;民俗地图志

1.前言

《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的“故事民俗地图志”,指的不是过往的故事类型学的讨论,也不是以编绘地图为主,而是讨论编绘故事地图中的民俗学难题,特别是空间信息和空间意义的问题,还要补充地图学和数字化的缺项。所谓空间概念,就民俗学而言,除了业内常说的地方性特征,还包括区域地理范围内的大量历史地理景观,这是过去很少进行民俗学研究的。特别是那些“会说故事”的景观实体,不少已转化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烈地吸引着现代人。随着全球化对时间节奏的压榨,时间逐渐失去了人文意义,故事的流失或保护也在空间中实现,于是参观遗产地、现场听故事,成为一种趋势。这让现代人可以从空间中召唤时间,可以记忆和反思历史文明。此外,在一个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时代,慢悠悠的民俗消失很快,但被数字化也快。上网站,查地图、看民俗,渐成习尚。近年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在花大力气资助遗产地,使这种空间携带时间的民俗传承呈现得十分明显。据此种种,这本《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构想》,希望能在专业研究领域中迈出新的想法,也希望能社会应用上有所作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状况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进行了几次的认真评估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更严峻的形式。保护和研究方面付出的既然很多。全球化节奏的不断增加,超级大国的文化侵略,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地物理冲突大部分以处在消失的边缘,生存环境及其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毁坏,消亡。各种灾难,地震,都对传统文化构成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材料各国相互了解文化的最好的文化的接触和文化交流的手段。随着这方面需求的加强,面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门信息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比较早,最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来自于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美国记忆”,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代表了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普遍进行,距今只有20年。目前国内就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比如国内各种数字博物馆包括南京博物馆的数字化,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还有“故事民俗地图志”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及其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民俗地理志”子课题,与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数字故事博物馆”项目同步进行。为更好践行18大会议精神,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确保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新疆民俗文化的研究现状,特制定2013年度本中心招标了重点课题项目为“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数字记录与整理”。但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是一个空隙。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包括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库,同时利用地图,动画,器物图像,视频,声音,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也开启一个跨越学科,跨越实体机构合作的模式,促进国际间资源整合与技术交流。

3.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研究的意义

维吾尔民间故事同维吾尔人民的古代神话传说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造的正,反面形象是实现社会各个阶层,集团的典型代表。维吾尔民间故事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但随着全球化对时间的压榨维吾尔民间故事,时间逐渐失去了人们对民间故事的重视,在家孩子们很少听故事。就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数据库,把它由地图来显示。新疆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从文化建设的宏观层面上说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起步,主要有以下意义:它可以是维吾尔族人民自的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走上一个快速的轨道,弘扬和传承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丰富内容,是实现资源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设,充分体现对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为新疆悠久的地理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产业设计提供了民俗学的基础信息和综合性的学术支撑。

维吾尔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建立的研究是文理科交叉研究补充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丰富维吾尔族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本研究的进行时民俗学与地理,计算机学的交叉研究,应用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当代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人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民俗学研究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分析和时空传承研究需要地理学的知识,在学术史方面,本研究为民俗学史拓展研究方法,为民俗学研究的一部分,提供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本项研究只是初步的但在民俗学史上,从地图学的角度,解决民俗学的方法问题,维空间民俗学和数字民俗学的研究打下基础。

建立数字地图民俗志研究模式。建立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应用于民俗学研究的模式。本研究还增加数字民俗学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应用民俗学。假如本研究在新疆民俗学上实现,就为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方案。为研究成果的保存、再度研究和信息挖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也为文理工学科交叉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参考。

4.建立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的具体构想

(一)加强领导,做好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建设规划由于建设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特色数据库周期长,尤其是去新疆偏僻地区,深入农村地区调研,需要经费多,工作繁杂,又没有直接的建库经验。因此,加强领导,做好数据库的规划,是建好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的关键。首先要成立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吸收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研究学者,研究生,博士生,和计算机专家为领导小组成员。其次应确定文献采集范围步骤、文献数字化的顺序、数据库软件选择等。再次应提早派人去已键民族特色文献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学习,请建库专家来进行指导培训。

(二)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内容及处理方法

建设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基本理念是:

突出反映维吾尔文化的研究成果,反应维吾尔族的不同方言来讲述的民间故事,讲述者,民间故事的讲述状况,保护情况,遇到的困境突出办学特色,为教学课研服务。

维吾尔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应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1)国内所有公开或不公开的刊物、报纸中刊载的有关维吾尔族文化研究的论文(包括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这部分资料要求全文数字化。

(2)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性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如将维吾尔民间故事,讲述过程,讲述者的文化程度,故事的文化环境等制作成视频、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展示在数据库中。

(3)从事维吾尔民间故事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有关资料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展示。

(4)相关单位及其他网站有关维吾尔民间故事数据库研究的资料,将其收集、整理、合成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分别归入数据库中不同的类目。

2.我参加的民俗基地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民间故事、民间达斯坦、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民俗、游艺等内容,将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维吾尔文化遗产进行有序地普查,组织力量进行采集,以多媒体形式予以反应。

总之,就是维吾尔民间故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特色数据库中得到全面、完整的展示,将维吾尔文化数据库建成中国维吾尔族的文化信息中心。建立一个维吾尔民间数据库是一个保护和传承维吾尔民间故事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就遵守“从民间收集,返回民间”的口号要运用民间故事资料用到民间数据库里面,同时还用在研究方面。

5.总结

(一)对民间故事进行记录是今天保护口头文化遗产由无形态转化为有形态的先决条件和手段。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只有通过记录转化为文本性、物质性、有形性、固化性的对象,才能成为静观的对象、分析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储存的对象、传播的对象、传世的对象。民间故事的数字记录是研究民间故事的首要条件之一。

(二)数字记录成果将来通过数据库等多种手段返还给民间,增强民众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知识的了解和传承。

主要对民间流传的维吾尔族民间故事进行数字记录,并切总结数字记录经验撰写论文,同时选择库车县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进行数字记录,并且对故事讲述家的现存情况、当代民间故事的生存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民间的一种原生态的数据。因此,应用人类学的宏观实地调查方式对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进行微观调查、总结与分析,记录其过程中经验教训。由于民间故事具有一种区域性特点,因此引用个案分析法对艺人及其讲述的故事进行个案记录。记录过程中使用摄录一体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设备,搜集质量最好的视频、音频、图片第一手资料。这是一项规模和难度较大,工作过程比较复杂的课题,也是保存、阅览、检索、共享民间故事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方法来保护和传承。(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董萍主.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3]金辉,张彦锋.广西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构想.(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 南宁 530031 2.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 北京 100061),2011.

[4]买哈木提・艾沙.试论维吾尔民间故事

立志故事篇2

首先,我认识李国柱同志是通过阴法唐同志认识的。因为法唐同志是当时驻守江孜的当中最大的“本布啦”(官员),而李国柱同志是法唐同志的夫人。在江孜所有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话语,感受到他们的风采。

其次,我认识李国柱同志是通过我家主人吉普老爷和夫人认识的。因为李国柱同志当时做统战、妇女工作,经常出入于吉普先生的住宅,同吉普先生和夫人在一起。我作为吉普家的百姓,住在吉普府邸隔壁,经常在老爷家当差,所以见到他们的机会较多。

再次,江孜人认识和了解李国柱同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而且是地道的江孜方言。当时,“本布啦”学藏语、说藏语蔚然成风。长期以来,李国柱同志只要是跟藏族同志打交道,一定用藏语交谈,到现在都是如此,十分自然,十分有亲和力。

除了情谊之外,我应约欣然写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尽管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一部系统的回忆录,但却真实地记录了近60年来我的家乡――江孜这个古老城市以及整个的种种往事。她把包括抗英故事在内的近一个世纪青藏高原所发生的许多故事汇集起来,让我们仔细品味。其中包括我家的老爷吉普及其家人的故事、进驻江孜前后的故事、江孜成立《十七条协议》学习委员会的故事、1954年江孜暴发洪水以及救灾的故事、江孜成立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和爱国妇女联谊会的故事、1957年头人本根却珠毒打农奴旺杰平措的故事、江孜民主改革的故事、女活佛的故事、“一江两河”的故事,等等。本书的特点是:一、所写的内容都是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而不是文学创作,真实可靠:二文章前后连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三、很多文章虽然篇幅短小,所写事情不大,但对认识当时大背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读到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历史画卷,一幅幅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在眼前,令我心潮澎湃: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令我倍感亲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在这片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人们肃然起敬,对我的父老乡亲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冲出黑夜、走向光明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敬佩,也勾起了我对包括我家吉普老爷和夫人在内的开明人士与时俱进精神的由衷感佩!

立志故事篇3

刘荣翔同志从警15年,先后担任了内勤室主任、事故分队分队长、勤务一中队中队长等职务,多年来,他始终将公安工作就是为民服务思想贯穿到工作当中,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履行着一个人民警察的职责;以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兑现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诺言。在担任分队长和中队长期间,刘荣翔同志始终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巡逻执勤从不脱岗漏岗,执法纠违坚持冲锋在前,处理事故始终任劳任怨。2015年,刘荣翔同志发现查处多起严重违法行为,亲自办理行政拘留案件7起,刑事拘留案件2起。特别是在2015年7月的一次出警。

2015年7月23日16时,常宁市公安局泉峰派出所民警阳祖军、邓鹏程、张正兴等人在押送吸毒人员肖志强到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过程中,肖志强抢夺方向盘致使警车两次撞击高速防护栏被迫停车,造成车内民警受伤、警车受损。在接到民警受伤,犯罪嫌疑人意图逃跑的报警后,刘荣翔一边立即带领民警赶往现场一边报告领导调度增援,火速赶到现场后发现,犯罪嫌疑人肖志强情绪失控,顽强抵抗现场民警抓捕,并企图翻越中央隔离带护栏跑向对向车道逃跑,情况十分紧急。凭借多年的公安工作经验,火速向前,果断处置,刘荣翔不顾自身安危徒手将已逃至车外的犯罪嫌疑人当场制服,妥善处置了这起严重刑事案件。刘荣翔同志不顾自身安危,以身犯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次事件荣立个人三等功!

刘荣翔同志心中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实到每一次巡逻执勤、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

2015年10月7日上午,刘荣翔同志带领民警在辖区高速巡逻时发现一老人独自在高速上行走,数辆大货车从老人身边开过,十分危险,刘荣翔同志马上上前阻止,谁知道,老人看到有人追来,便往前跑去,好不容易追上以后,老人却对他恶语相向,甚至拿起木棍挥向他,高速公路上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刘荣翔同志立即夺过木棍,可是老人却奋力挣扎,对他拳打脚踢,刘荣翔迎着老人的打骂,一声不吭地将老人拉到警车上,将老人接回大队后,刘荣翔给老人买来矿泉水和蛋糕,尽力平复老人的情绪,通过人口查询系统进行模糊查询,信息比对,最终确定其身份,并通过当地派出所通知其家人。当天下午,老人的家人赶到了大队,据了解,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已经走失5天了,他们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老人,心里非常着急。面对老人家属的一再感谢,刘荣翔同志只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并提醒家属,以后一定要看管好老人。

立志故事篇4

    一、间接故意内涵的界定

    间接故意犯罪类型是否为刑法故意犯罪的规定所含括,刑法第14条明确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一规定揭示了犯罪故意应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部分构成。换言之,行为人能够认知其行为具有社会非难性,同时希望或者放任其行为发生的心态,则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故意。由此可见,刑法规定本身并未将犯罪故意厘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划分完全是一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但探究间接故意的价值取向对犯罪故意理论具有积极的作用勿庸置疑。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分野源于刑法第14条对行为人意志因素的表述,即“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希望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直接故意;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理论界关于间接故意概念的介述基本上援此为据,虽争鸣不甚激烈,但仍然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一,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注:参见高铭暄着:《刑法总则要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7页。)其二,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注:参见王作富着:《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页。)其三,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质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注:参见陈兴良着:《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67页。)

    关于间接故意的涵义,不仅学界的见解不尽相同,各国的刑事立法也不一致。仅有少数国家刑法中明确规定了间接故意的内容,如俄罗斯、台湾地区等;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未作规定,但其中一些国家的刑法能够反映间接故意的内容,如《奥地利刑法》第5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有意实现法定构成之事实且明知其可能实现而予以认许者,为故意。”《澳门刑法》第13条第3 款规定:“明知行为后果可能使符合一罪状之事实发生,而行为人行为时系统受该事实之发生者,亦为故意。”《罗马尼亚刑法》第19条规定的间接故意是:“预见到行为的结果,虽不追求其发生,却接受了该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显然,这些规定并未对行为人的认识程度加以限制。英美法系的学者认为,故意既指希望结果发生的直接或目的之心理状态,也指间接故意。只要证明被告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是“事实上的必然”会造成这些结果,不管是否系故意的,均可成立或推定为“间接”故意。(注:不管是预见到事实上的必然性,还是预见到“极大的可能性”,都仅仅是推定故意的证据,只有事实上的必然性,才足以作出这种推定。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大陆法系学者的故意界说多采用容认主义,(注:容认主义,又称为容认说,主张不以仅认识犯罪事实为己足,且亦不以意欲(希望)结果之发生为必要,而系以容认犯罪事实之发生为己足之学说。洪福增:《论故意》,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6卷第1—2期。)普遍认为,凡在目的上实现犯罪事实之发生者,为直接故意;凡容认实现必然的伴随目的行为而发生之恶害者,为准直接故意;凡预见伴随目的之行为可能发生的结果,而予以容认者,为间接故意。(注:参见洪福增着:《刑事责任之理论》,台湾1982年版,第142页。)前苏联学者指出:行为人认识到产生结果的必然性, 则不属于有意识地放任。(注:法律没有把意识到后果的必然性列入故意的某个形式,刑法理论界和刑法实践对认识到后果的必然性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犯罪人心理状态的差异会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某人已经意识到了必然会发生某种结果,但他无视这一点,继续实施自己的行为,他在心理上更希望产生这种结果,而不是有意识地放任。根据这种情况,应当把认识到产生结果的必然性看作是直接故意的一种表现。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这一结论为我国理论界间接故意的通说所承袭。 至于立法者为何沿用1979年刑法第11条有关故意的内容而未作任何删改,考其原因在于,无论行为人主观上出于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对其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并无影响,所以立法者于刑法条文中没有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予以明定。

    笔者以为,上述三种间接故意的概念基本上揭示了间接故意的本质特征。但第二种表述中并列使用了“可能”和“会”两个词,表明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和必然性认识,这两种认识混合使用,混淆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界限。第三种表述中的“有意”,则具有某种希望的意志,而“放任”是希望意志的派生意志,那么用“有意”来修饰“放任”也存在意思上的重叠。因此,间接故意,应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正如英国学者边沁所言:“在意图的结果中,有直接故意的结果与间接故意的结果。当某结果的发生构成行为人决意实施该行为预期的诸原因的连锁的一环时,该结果便为直接的或直线的结果;与此相反,当行为人实行该行为时虽然发现某种结果,认识到该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该结果的发生不是构成其预期的连锁的一环,那这种结果便是间接的或附属的结果。”或许这种说明更能揭示间接故意的本意。实践中无论是间接故意,还是直接故意,对故意犯罪的成立及责任并无影响,因为刑法惩治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系故意犯罪(少数为过失犯罪),所以,只有将间接故意与刑事责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才能突显其现实意义。否则,没有必要划分故意的类型。

    二、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问题

    (一)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的认识因素

    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在心理形式上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部分组成。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这是理论上通行的解释。然而,刑法第14条所反映的认识因素内容仅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单纯理解法条的语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具有相同性,这与学理上解释的间接故意认识因素大相径庭。可以选择的答案有二:一是立法者并无划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竭力意图。因为,通观整部刑法典难以寻到直接规定间接故意的相关条款,换言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出于间接故意,并不影响其刑事责任的承担。二是立法者确有划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意图,由于存在立法技术上的失误,而未将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内容载明。笔者以为,正确的答案只能是前者。尽管我们可以探讨立法的不足,但没有必要怀疑立法的意图。立法者将间接故意订入条文之中并非难事。如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5条第3 款规定:“如果犯罪人意识到自己行为(不作为)的社会危害性,预见到可能有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虽不希望,但却有意识地放任这种后果发生或对这种后果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犯罪被认为是具有间接故意实施的犯罪。”(注:参见黄道秀等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台湾刑法对间接故意的规定是:“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论。”(注:《台湾刑法》第13条第2款, 陶百川等纂:《最新综合六法全书》,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857页。 )可见,立法者并无明确区分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意图。因此,我们的研究宗旨应建立在深层的理论之上,而不是品评立法的优劣。然而,由于刑法对间接故意认识程度未作规定,所以为讨论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埋下伏笔。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行为人对其行为社会危害性存在与否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认识程度究竟表现为“可能性认识”,还是“必然性认识”,抑或是两者兼有,此乃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注:在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上,有的学者认为既包括可能性的,也包含必然性的。如姜伟在《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中,指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不仅包括对危害结果一定会发生的认识,也包括对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的认识。也有的学者则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仅涵盖认识的可能性。如苏联着名刑法学家A·H·特拉伊宁在《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将间接故意称为可能的故意,他指出:可能的故意-它的特点也就在于-就在于犯罪人在不希望、但却有意识地放任发生的结果,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能发生,但也可能不发生。)有的学者指出,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明知程度,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也对行为的目标对象以及诸环境因素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二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在内容方面行为人对于行为目标对象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认识却是模糊或不明确的。(注:参见刘生荣着:《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 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程度等条件。在上述客观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对其行为即将引发的危害结果产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即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明知某种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而决意为之,那么,行为人所持的心理态度也就超出了间接故意的范畴,而跨入到直接故意的领域。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由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两个部分组成。其认识内容与直接故意的认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事实上认识内容决定着行为人的认识程度,除具有专门知识者以外,行为人应对整个犯罪活动情况有一般性的认识。而且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只能是一般或大致的认识,而不是确切或精确的认识。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1 )行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犯罪中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认识到的内容包括明知做什么或正在做什么;在某些犯罪中必须认识到的内容有:行为的方式,行为的时间,行为的地点等。(2)行为的结果。(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说明犯罪客体的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指犯罪对象, 其次指那些能够说明被侵害社会关系的其他事实,如社会心理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等。(5)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当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 对这些内容具有一般性认识即为己足。正如德国刑法学者梅兹格所说“在行为人所属的常人领域的平行性评价”。这种认知并未反映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实质特性,决定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关键是行为人的认识程度。由于刑法规定仅表述为“明知会”,并未指明认识程度是一定还是可能,所以导致理论界的纷争。通说认为,间接故意只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如果行为人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必然发生,那就不能说他对结果发生或不发生抱着听任的态度了。因为在这里,其预见中根本不存在结果不发生的问题。(注:参见高铭喧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有的学者提出, 明知自己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形也是间接故意。(注:参见朱华荣:《论我国刑法中罪过的内容和形式》,载《法制建设》1984年第1期。)

    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而不包含“必然性认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确属明知,但对其行为间接导致的危害结果的认知是不确定的。例如,甲欲投毒杀乙,并在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与丙共食该食物后死亡。对造成丙死亡的结果,行为人仅具有可能性的认知,而不具有必然性的认知。因此,间接故意的放任心理只能建立在预见到事物发展客观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和不固定性的基础上。行为人只有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才谈得上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对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的犯罪决意,充分证明了行为人不是有意地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以自己的行为向着自己确信必然会达到的目标努力,是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正如英国格兰维尔·威廉斯教授所指出的:间接故意是指你能清楚地看到某种事情,但你视而不见。形象地说,其结果不是你直接追求的目标,但你把它作为你的直接故意(希望—故意)的不可避免的和“必然”伴随的副产品而予以接受。行为有一对孪生的结果,甲和乙;行为人所要的是甲,并准备接受那不是所希望的孪生的乙。换句话说,间接故意就是某种明知或认识到某事即将发生的情况。(注:[英]格兰维尔·威廉斯着,周叶谦译:《论间接故意》,载《法学译丛》1988年第6期。)笔者赞同这种论点。

    (二)间接故意构成要素中的意志因素

    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与前述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紧密关联,而且是间接故意构成的决定因素。正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对某种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认知的可能性,才导致其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采取放任的心理态度。

    所谓意志因素,即放任的意志,是指行为人为了某种利益,而甘冒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风险的心理态度。(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理论界对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介述,可以概括为四种学说:其一,放任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并预见到它对社会的危害结果,而且有意识地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二,同意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不作为可能产生为法律所禁止的结果,并同意这一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三,容忍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却对其结果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其四,不违背本意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的行为。(注:参见陈兴良着:《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169页。)上述四种学说中,“放任说”普遍为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所接受,并成为间接故意意志因素的通说。通说的依据是刑法第14条规定,即“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的“放任结果发生”并非仅就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言。如前已述,既然刑法没有明确规定间接故意的内容,那么“放任结果发生”所对应的是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因而,这种“放任”既可以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心态,也可以是直接故意的意志心态。笔者认为,研究间接故意的“放任”心态,首先应排除那种明知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情形。

    事实上间接故意所表现的“放任”心理态度应作何解。“放任”一词,从语义上理解,是指听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意思;从心理学上讲,“放任”不是一种独立的意志形式,任何放任的心理都不是毫无情由地自发产生的,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希望意志形成的;从罪过理论上分析,刑法理论界认为“放任”的涵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放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危害结果是否真的要发生,是处于一种不能肯定的状态之下,行为人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但又不设法防止其发生,而是采取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注:参见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其二, 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并不是完全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由于危害结果是基于实现行为人所追求的目的行为而发生的,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其既定目的,仍然付诸现实,这本身就意味着行为人对所放任的危害结果具有自觉容忍其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表现为实现他的既定目的比防止发生危害结果更为重要,因而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注:参见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248页。)其三,在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开始萌生的意志形态确系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是,这种不希望并非放任意志形态的真正含义。任何间接故意犯罪,都是以追求某种目的结果为前提的;正是这种目的结果,导致行为人原本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形态产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行为人既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也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那么,只要停止实施预定行为,危害结果就不会发生。但是,行为人为了追求另一目的结果,执意实施预定行为。此时,其主观上则会产生一种矛盾:既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又想实施会引起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矛盾斗争的结果仍然是决意实施预定行为,于是原有的不希望意志形态自行消失,转化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听之任之的放任意志形态。(注:参见赵国强:《论刑法中的故意》,载《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1981届—1988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页。)

    笔者认为,在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中,存在着希望意志和放任意志两种表现形式。希望意志存于直接故意之中;放任意志则存于间接故意之内。“放任”的精义是,行为人在追求客观结果时的一种消极心理态样,即介于积极追求和反对之间,不计后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本身包含了一种不顾危害后果发生,执意实施一定行为或不实施一定行为的内容。如果说对行为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表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性”;那么对结果发生的放任意志,则反映其非直接追求客观结果的“间接性”。

    间接故意除具有上述本质特征外,其明显的表象特征是行为人追求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结果之间的偏差。对行为人来说,主观上的放任心理态度不具有独立性,行为人的希望意志(包括犯罪的意志和非犯罪的意志)多数是伴随着其追求某种利益的同时滋生。因而,很难追寻其作为故意犯罪应具备预谋的特性。正是这种意志的无预谋性,揭示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所怀有的不确定性,而行为人对这种不确定性结果所采取的行为,又是其追求结果得以实现的手段。换言之,行为人为追求其希望达到的目的,采取了放任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并且在行为过程中,这种放任危害结果的性质和程度随着行为人所要实现的希望意志发生了转移,使得行为人希望意志的结果和放任意志的结果产生偏差。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行为人所希望发生的结果,而是放任的可能性结果成为现实。这种“放任”的意志与其所依附的主意志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三、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界限/P>

    刑法条文本身并未指明何种状态下的犯罪为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理论界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加以区分,并对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度”加以理论上的分解。之所以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于理论认识上区别对待,是因为实践中刑法分则的规定通常直接适用于行为性质和刑罚轻重的确定,而这些条款仅有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的适用规定,并无惩罚直接故意犯罪或间接故意犯罪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某种犯罪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也仅就其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过失加以认定,并不强调具体区分哪些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哪些属于间接故意犯罪,而且于司法文书中亦无需表明这些内容。因此,可以说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在实务界均被视为故意犯罪。但是,理论上划分故意犯罪内容的主导思想,是基于故意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同,以及适用刑罚上应轻重有别。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构成因素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存有区别。相同之处体现为:两者的认识因素都包含对行为社会危害结果的明确认知;两者的意志因素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说明两种故意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特性。两者的重要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别。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反映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认知;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知。二是意志因素上的不同。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区分二者的关键。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希望意志,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无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知是必然的,还是盖然的,行为人都会采取积极行为,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外在的阻力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放任意志,而非希望意志。犯罪结果的发生并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亦不感到懊悔。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不会积极地追求,也不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意志因素上的显着差异,是区别两种罪过形态的关键所在。三是行为与结果联系上的差异。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行为人采取的积极行动是直接导致结果发生的因素,此时犯罪行为与特定犯罪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基于对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特定认识,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则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因而导致危害结果的不特定性。换言之,危害结果与行为是不一致的,行为不是导致某种犯罪结果发生的必然手段。如果已产生特定的危害结果,则间接故意犯罪成立,反之,则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上的不一致性,也是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之一。

    四、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界限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异同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隶属与过失犯罪形态中。根据刑法第15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一涵义本身揭示了过失犯罪形态中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形式。其中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反映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预见性、可避免性和行为人心理上的轻率性。这种有认知的过失形式与间接故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雷同之处,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都是对危害结果有所认知,所以,两者的界限极易混淆。故有必要对其异同进行分析。

    理论界的通说认为,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主观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不同之处在于:过于自信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不希望,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或不发生都不存在希望。(注: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笔者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构成因素上的不同:

    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异。有的学者指出,两者在认识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同。因为刑法明文规定,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明知”,而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在认识上只是“预见”。“明知”与“预见”从主观上看,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注:参见吉罗洪等:《试论间接故意犯罪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异同》, 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1期。)从认识因素上分析, 尽管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而且在认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无论这种内容认知的程度如何,即使是可能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也不能否认两者对客观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具有认识上的差别,两者于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即反映于此。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是或然的,行为人对这种或然结果的发生能够有所预见,但所预见只是该结果转化为事实的可能性,这种转化不仅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意志,而且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识也不存在偏差,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不确定认识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的联系。而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态度,是行为人已然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其过高地估计自身因素和客观有利因素,认为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过低地估计了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以至于其可能性认识成为事实。从这一点上看,似乎行为人对结果的原始认知和现实结果的发生也存有一致性。但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程度的不同之处在于,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具有认知,而过于自信过失对可能性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则缺乏认识,因为行为人基于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轻信可能性的危害结果不会转化为事实,如果危害结果的事实发生了,则违背了行为人主观意愿。因此,虽然两者对危害结果都具有可能性的认识,但对危害结果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程度的认识并不一致,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偏差是区分两者认识因素的标志。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完全一致,则行为人的罪过形态属于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与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出现认识上偏离,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是意志因素上的差别。从意志因素上看,两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持有一种不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然而,在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内涵中,对这种消极心理态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间接故意犯罪的客观危害,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那些对危害结果已经有所认识,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间接故意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不反对也不排斥的态度,在这种“放任”的态度支配下,行为人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并不是建立在能够控制事态发展的自身主客观条件之上,而是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其自身因素以外的其他外在的、偶然的因素中。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放任行为的结果没有发生,则没有违背其不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意愿;如果行为人放任偶然事件发生,也就意味着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该结果的发生虽然不是行为人所希望的,但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此乃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外在因素依托。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主观意愿的。当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轻信”能够避免,这种轻信则建立在一定因素基础上。行为人“轻信”的依据主要体现在自身能力方面,如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其次是外在的他人预防行为或固有的预防措施,以及自然现状等客观因素抑制结果发生的辅助作用。因此,行为人是否“放任”结果的发生(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或“轻信”结果不会发生(即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客观有利因素)亦是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标志。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划分标准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从理论上比较容易划分,即根据两者在意志上的不同加以区分,表现为放任属间接故意,表现为轻信能够避免则属过于自信过失。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轻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采取积极措施或以存在其他实际情况为根据的,如果毫无实际根据,只是侥幸地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那就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间接故意了。(注:参见黄荣坚:《刑法解题-关于故意及过失》,载台湾《辅仁法学》第8期。)然而,这种划分过于空泛, 难以作为司法实务中的依据。关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划分标准存有多种理论,主要有可能理论、盖然理论、容忍理论、漠然理论、防果理论、认真理论等。(注:参见洪福增:《论故意与过失之界限》,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9卷第6期。)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无法从认识程度上作出明确区分。因为两者都只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两者之间可能确实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但试图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则难以实现。由于认识程度与意志态度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在“可能”这一程度范围内,两者无法等同,因此,从认识程度上亦无法直接推断是何种意志态度。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如行为人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仍是过于自信过失;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如行为人不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其发生,却属间接故意。显然这种盖然理论无法对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作出划分。

    在具体判断行为人主观心态时,应当以容忍理论为基础,结合防果理论和盖然理论来划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是不希望其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态度,是确定属于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根本标准。但此标准过于空泛的弊端,须以防果理论和盖然理论加以补充。如行为人采取了切实的行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属过于自信过失,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存有放任心态;如行为人未采取任何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应为间接故意,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根据当时客观条件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

    由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在认识程度上毕竟存在那种并不很明确的差别,而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又是一个直接比较容易把握的内容,所以在判断行为人是放任还是轻信能够避免时,还应该参考盖然理论。当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应倾向于认定为间接故意;当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过于自信过失。但盖然理论只能为判断行为人的意志态度提供一种思维方向,确定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过失心态,还必须以容忍理论结合防果理论为标准。

    五、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

    间接故意的罪过形态属故意犯罪的范畴,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犯罪目的,以及犯罪未遂问题。对此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论点:其一,间接故意有犯罪目的,也有犯罪未遂。

    其二,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但有犯罪未遂。

    其三,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和犯罪未遂;但是在间接故意犯罪无未遂问题上,提出用犯罪目的来论证是不妥的,应当贯彻“犯罪构成要件说”,用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以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来论证。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就是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未能齐备犯罪既遂特定的客观要件,主观上特定的犯罪意图未能实现。间接故意犯罪从客观上看,并无特定的既遂要件,而是多样性和不固定性的结局;从主观上看,无特定的犯罪意图,而是包含有多样性和不确定结局的放任心理。这种放任心理根本谈不上“得逞”与否,在客观方面也不可能存在齐备犯罪既遂要件的情况,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注:参见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学发展的历程》,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页。)

    笔者同意间接故意犯罪既无犯罪目的也无犯罪未遂的主张,但是确立这一主张的立足点既不能仅从犯罪目的与犯罪既遂的角度着手,也不能单从间接故意的视角去分析,应综合三者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探究。

    首先,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危害社会结果的主观反映。(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这种主观的反映是以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内容,以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形式。因此,犯罪目的是希望意志的核心,反映了直接故意的心理内容,由于犯罪目的在犯罪构成要件中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只能作为犯罪构成的补充要件。也就是说,犯罪目的可以成为直接故意犯罪构成的补充要件,而不能作为间接故意犯罪主观内容的反映。因为,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放任”,而不是追求。在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放任结果的发生是追求结果(目的结果)的附属,或者说是追求结果的衍生,所以放任本身没有目的可言,故可否认了间接故意罪过形态中存有犯罪目的的论点。

    其次,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注: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 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根据犯罪未遂的内涵, 可见其特征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犯罪未能完成以及未完成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浓缩这三个特征,用简短的语言形容犯罪未遂的突出特征就是“未得逞”(未得逞已经涵盖了着手实施,没有着手实施也就无是否得逞可言)。而确认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未得逞”,应认定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结果的派生结果是否发生,如果发生,则是“得逞”;如果该派生结果没有发生,则是“未得逞”。进而推论,如果派生的结果“未得逞”,则不成立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形,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

立志故事篇5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成立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突发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镇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基地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基地指挥部负责上传、下达指令,组织指挥,协调各村、单位,提供后勤保障,镇长林安顺同志任基地指挥,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黄乃赣任基地副指挥。前线指挥部负责上传,执行指令和临场组织指挥处置,控制现场,副书记甘乾棠同志任前线指挥。前线指挥部设事故救援小组、医疗急救组、安全保障()组、事故救缓组,由党委办、人武办、政府办、安办、应急分队组成,由黄乃赣同志负责。医疗急救组由卫生院120急救中心组成,由卫生院院长高恩良同志负责。安全保障组由派出所、民政办组成,由派出所所长章建平同志负责。

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紧急报告和应急处理程序。

1、重、特大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第一时间内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和直接损失的初步估计以及事故情况,一个小时内报告镇政府。联系电话:7583018、7583019、7585176、7585193。

2、镇领导和安全生产办公室同志在接到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及时向主要领导报告。并在2个小时内向上级主管局报告事故基本情况。

3、镇领导核实事故发生后立即起动《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基地指挥部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力量赶赴事故现场,并协调各单位做好后勤保障。前线指挥部三个小组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协助事故单位应急处理抢救受伤人员。事故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的救助、疏散人员、抢救受伤人员,医疗急救组负责受伤人员的抢救和转运工作,安全保障组负责维持现场的秩序,封锁保护现场等待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组的调查鉴定。同时将事故情况准确向上级政府报告。

4、指导事故单位做好事故善后工作,维护秩序,指导事故单位保护事故现场,待调查上级调查组到达后方可清理事故现场。

立志故事篇6

根据《XX县党史学习教育“百个党史故事大家说”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引导全体党员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学好用好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激发爱国爱党热情,决定在全镇开展“说党史故事 怅漫漫征途”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百个党史故事大家说”活动,将我们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点工程、重大活动、重大人物等,通过党支部书记上专题党课、老干部口述、青少年专题演讲等形式,充分展示革命先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家风范,展示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革命先辈、英雄人物、先锋模范为榜样,坚守初心使命、弘扬优良传统、砥砺奋斗之志,自觉用百色起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持续激发广大党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XX镇各项发展事业。

二、活动时间

2021年3月至6月。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决定成立XX镇开展“说党史故事 怅漫漫征途”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X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副组长:XXX镇党政办负责人

XXX镇党建办干部

成 员:XXX镇团委书记

XXX镇妇联主席

XXX镇党政办干部

XXX镇文化站技术员

XXX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

XXX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干部

XXXXX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XXXXX镇第三初级中学校长

XXXXX镇民族中学校长

XXXXX镇实验小学校长

XXXXX镇中心小学校长

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史办,由XXX同志、XXX同志负责统筹协调活动各项事务。

四、活动内容

(一)举行“永不退色的红色印记——党史故事大家讲”活动。镇领导班子、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宣讲人,每周从《百个党史故事》、《XX红色风雷》以及“学习强国”“党建网”等党史故事中,通过“三会一课”“云山夜校”等形式在全镇及各村(社区)开展党史故事专题宣讲活动。大力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群众解疑释惑讲政策,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递下去。

1.参加对象:镇全体干部职工、16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

2.活动内容:主要学习《百个党史故事》中的故事,也可学习《XX红色风雷》以及“学习强国”“党建网”等平台上的党史故事。

3 .活动形式:镇领导班子、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党史故事宣讲人”,分享印象最深的党史故事及自身感悟,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小载体烘托大主题,通过讲好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为党员干部鼓舞斗志,凝聚奋进力量。

(二)举办全镇“学党史,讲故事,强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革命英烈、英雄人物、先锋模范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顽强奋斗的光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塑造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锤炼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激发全镇广大青年党员知党信党、爱党护党、敬党入党的热情。

1.报名对象:全体党员干部

2.报名时间:2021年3月23日至4月28日

3.演讲主题:以“学党史,讲故事,强信念,跟党走”为主题,结合身边事,用“小故事”支撑“大道理”,要从学史读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展现新时代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4.演讲形式:做到主题鲜明、表达完整、精炼创新、积极健康、符合文明行为规范。

(三)开展“巾帼心向党,百年正辉煌”及“巾帼同心向党,助力乡村振兴”党史故事大家讲活动。组织女性干部职工开展“巾帼心向党,百年正辉煌”党史故事大家讲活动及“巾帼同心向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一同学习百年党史,推进乡村振兴,献礼建党100周年,让女同志们进一步铭记党史,巩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感悟初心使命,涵养为民情怀。

1.参加对象:全镇女性干部职工、各村(社区)妇女

2.活动形式:一是镇妇联主席围绕党的故事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女同志们全面了解革命斗争的历史和杰出革命先辈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了女同志的精神素养,深化了女同志的爱党爱国情怀。二是组织女同志到那温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清理村里垃圾、杂草,疏通污水沟,整理路边柴草杂物等。通过实际行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工作成效,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妇女工作新局面,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新时代巾帼风采。

(四)举行“红领巾/共青团心向党,红色经典故事我来讲”主题班会、团队会。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共青团心向党,红色经典故事我来讲”主题班会、团队会,让党的光辉形象、优秀党员的英勇事迹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内心,。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活动结束后按时将活动总结和活动图片上报镇党史办存档。

(五)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说”征稿活动

1.征集对象:党员干部、发展对象、积极分子

2.征集时间:2021年3月20日—5月30日

3.征集内容: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弘扬全民阅读理念,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群众阅读风尚。以“党史故事我来说”为主题,围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征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塑造共产党员光辉形象,弘扬百色红色革命精神,展现大庆发展成就,描绘XX美好生活的文字作品。

五、工作要求

(一)压紧压实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承担主体责任,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率先垂范,明确工作分工,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整体推进。

(二)加强协作配合。各村(社区)、各中小学校,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三)认真做好总结。各村(社区)于每月15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图片、活动进度表)报到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1.百个党史故事目录

立志故事篇7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有力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长胡建同志为组长;胡元培同志为副组长;金德新、黄智、朱云、胡建(小)、邵学森、任锦华等同志为组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黄智同志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以胡元培同志为组长的治安保卫工作领导小组,以陆彬同志为组长的学校调解委员会,以任锦华同志为组长的教师护校队,并按照要求,配备了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专职卫生保健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的各块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校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校长胡建同志直接抓,分管副校长胡元培同志具体抓,各办公室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安全制度保证,实施扎实到位。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建同志亲自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办公室的目标考核内容中,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恶劣的安全责任事故,或在各级工作检查中,受到批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如下处理:

(1)本学年不得评为先进,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2)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同时还要承担经济责任。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将由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各办公室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以胡建同志为组长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现场指挥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抢救组、等临时性机构。并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洪水灾害事故、重特大交通事故、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重大疫情、以及发生恶性治安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

三、全社会总动员,群防群治群利。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市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积极推行一周安全提醒,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倡走读学生步行上学,对学生骑车上学情况进行清查,严禁学生骑“三无”(无刹车、无铃、无牌照)自行车上学。

五、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整治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学校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冬季,学校对电线和家属区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校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学校周边的饮食摊和食品店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立志故事篇8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2005年度,我校认真贯彻教育局和镇政府落实的各项安全要求,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列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使创安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消防意识等其它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有力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长胡建同志为组长;胡元培同志为副组长;金德新、黄智、朱云、胡建(小)、邵学森、任锦华等同志为组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黄智同志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以胡元培同志为组长的治安保卫工作领导小组,以陆彬同志为组长的学校调解委员会,以任锦华同志为组长的教师护校队,并按照要求,配备了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专职卫生保健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的各块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校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校长胡建同志直接抓,分管副校长胡元培同志具体抓,各办公室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安全制度保证,实施扎实到位。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建同志亲自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办公室的目标考核内容中,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恶劣的安全责任事故,或在各级工作检查中,受到批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如下处理:

(1)本学年不得评为先进,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2)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同时还要承担经济责任。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将由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各办公室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以胡建同志为组长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现场指挥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抢救组、等临时性机构。并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洪水灾害事故、重特大交通事故、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重大疫情、以及发生恶性治安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

三、全社会总动员,群防群治群利。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市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积极推行一周安全提醒,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倡走读学生步行上学,对学生骑车上学情况进行清查,严禁学生骑“三无”(无刹车、无铃、无牌照)自行车上学。

五、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整治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学校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冬季,学校对电线和家属区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校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学校周边的饮食摊和食品店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立志故事篇9

1.1签订合同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每个工人都要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目前合宁路全椒段因路面损坏严重,维修任务大,安排路面施工队伍3个,要求在上路作业前都须经申请审批办理《施工许可证》签订,《施工合同》和《施工安全责任合同》。施工安全责任合同内容有:

(1)管理处对施工单位(乙方)实行安全检查、指导,提供安全标牌和标志服等;如发现(乙方)施工作业不符合安全要求,甲方有权随时令其停工整改,并可扣除安全责任费用和保留金,直至处以一千元两千元罚款;

(2)乙方上路施工必须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摆放安全标牌,穿着安全标志服,施工车辆严格按要求行驶,施工现场明显分隔;

(3)乙方施工所造成的一切事故,均自行负责、处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同时还要求施工单位与每个施工队员、施工车辆驾驶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以确保施工队伍及其每个成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2加强队伍教育,规范施工作业

高速公路系全封闭、全立交,行驶车辆速度快,要求施工人员须具有高度安全意识,严格按规范操作,但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是农民工,施工安全意识不强。故养护和路政部门每月都召开一次施工单位负责人及施工车辆驾驶员会议,学习高速公路有关法律、法规,并把会议精神和要求及时传达到每个工人,以形成人人守规则,处处讲安全的局面;要求施工人员按规范操作,穿戴统一的反光标志服,严禁随意出入施工作业区域或穿越高速公路,坚决杜绝人为事故。

1.3加强施工车辆管理避免事故

高速公路施工车辆必须符合有关规定:(1)须是农用车以上、正常行驶速度不少于70km?h的自卸车,且拉运材料相对固定;

(2)禁止无牌、证车辆上路,并经年检合格、车况良好、灯光齐全;

(3)驾驶员责任心强,技术过硬,思想素质高。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还必须办理《养护施工车辆许可证》并领取标志牌,悬挂在车辆明显部位,以便有关管理部门随时检查。此外,施工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必须匀速行驶,不准占道、倒车或逆行,不准强行超车、紧急停车,随意调头或横向装卸材料。总之,必须听从指挥,遵守规定,按章操作以确保安全施工,避免发生事故。而过去这方面的事例教训履见不鲜,发人深省。

1.4规范施工现场标示牌及时提供道路信息

为确保车辆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施工现场必须按照以下养护作业的交通控制要求执行:

(1)专项工程或大中修工程现场安全标志严格按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终止区实施;

①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总长不得少于1500m,该区间内统一设置“前方施工”标志、“禁止超车”标志、“前方车道变窄”标志、“禁止通行”标志、“导向”标志及“限制速度”标志等。标志牌按GB5768—1999标准制作。缓冲区应设置路障、隔离墩;

②作业区是施工人员作业和施工物资堆放处,施工物资必须整齐堆放,不能过高和占用过往车辆行驶车道,施工机械须按标准涂上桔黄颜色,作业区与车道间也一定要设置隔离墩;③终止区长度不应小于50m,在终止区的末端一定要设置解除标志。在路肩护栏以外设置统一颜色的安全施工棚。

(2)小修养护作业的交通控制,当需要占用车道时,应按上述规定执行;否则,应设置方形“警示牌”、“限速”标志、“禁止超车”标志

、“导向”标志和车道隔离墩等,标志摆放距离不得少于300m;

(3)若需在夜间施工,应在上游过渡区内设置黄色频闪灯警视信号,作业区内设置照明灯。一般禁止夜晚,雨、雾等不良天气施工;

(4)施工全部结束,先将作业区清理干净,然后逆车流方向快速拆除所有标志。

1.5加强施工地段道路巡查保证安全标志规范摆放路政人员加强施工地段标志牌摆放规范,管理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学习、分析典型案例,增强责任心,杜绝事故发生;

(2)实行四班三运转巡罗制度,尤其是夜间巡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减少事故隐患;

(3)建立责任制,严格标志管理,由专人分工负责,加强路政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4)制定执行《施工路段违章行为通知书》,对标志违规摆放不符合要求的,由养护部门及时检查,限期整治。

1.6实行奖惩制度

对施工单位安全措施做得好的给予表彰,做得差的给予处罚。由此造成交通事故的,一律由施工单位承担责任,并视情节管理处扣罚其全年完成施工量的1.5%安全费,责令停工整顿;若事故严重,则立即取消其施工资格。

2加强道路维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合宁高速公路是312国道主干线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0年来车流量日益增加,大件运输、超载运输车辆越来越多,加上暴雨侵蚀、路面损坏不断加剧,出现断裂、沉陷、桥头跳车等现象。为了保持道路快速、畅通、尽快、及时修复路面,仅以全椒段为例,1998年以来因路面维修施工曾不断发生安全事故。其中因施工交通标志摆放不规范发生交通事故3起;因施工人员未按规范操作被撞死的1起;施工车辆调头,造成撞车的2起。因此,切实抓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狠抓落实。

3结语3.1合宁高速公路

全椒段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全长60km,因路面损坏严重,维修任务大,安排了3个施工队伍,施工战线拉得较长,不利行车安全,也影响了高速公路的声誉。为保证安全施工,应逐步增加机械化程度,减少手工操作,加快修复速度,缩短维修路面施工长度和工期,以利于道路快速畅

通;

立志故事篇10

辽宁煤炭工业局和湖南煤监、安监局的负责同志,分别就事故做了汇报检查发言。这两起事故都发生在“两会”召开之际,损失惨重,影响恶劣。事故发生后,总理和华建敏国务委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查明情况,做好救援善后工作,避免次生事故;加强监管,防止同类事故发生;加强煤矿安全检查,立即发出通报,提醒各地、各单位毫不松懈地抓好煤矿整顿关闭和安全生产工作。

铁锤同志在刚才的讲话中,提出了下一步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工作的重点,对国有重点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煤矿复产专项督查工作做了安排。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吸取老虎台煤矿“3.10”特大透水事故教训,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强化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管理

3月10日20时44分,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73003综采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29人涉难。该矿是国有重点矿,核定年产能力335万吨,*年实际产量242万吨,井下共有3个采煤工作面、4个掘进工作面。事故发生后,辽宁省副省长李佳同志和辽宁煤监局、省煤炭工业局的负责同志到现场指挥,总局派王树鹤同志率员赶赴现场。

老虎台矿瓦斯动力灾害严重,煤层易发火自燃。该矿对于防瓦斯、防火、防煤与瓦斯突出,一向比较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忽视了对水灾事故隐患的治理防范。该矿为老矿,分4层开采,形成了多个采空区。造成这次事故的水源,初步查明为73003综采工作面上方的采空区积水,透水量约5000立方米。该矿水文地质基础工作薄弱,对于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清,更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麻痹大意酿成事故,造成惨重损失,教训极为深刻。

鉴于这次事故的教训,总局要求各类煤矿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要做到以下4点:

(一)加强采空区管理,落实煤矿水文地质工作,有效防范透水事故。老虎台矿“3.10”事故以及其他透水事故证明,采空区积水是水灾事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老矿,自身采空区较多,也有其他煤矿的一些采空区与之相邻。必须在注重防瓦斯、防火、防尘、防突出事故的同时,把治理水患、防范采空区透水摆到重要位置上来。要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探、专家“会诊”等方法,迅速查清采空区及其积水情况,建立技术档案;要重视和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建立健全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还要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工作制度,定期分析水患情况,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确保安全生产。

(二)严格综采放顶煤技术规范。厚煤层、分层开采的煤矿,一定要科学制定综采方案,按照修订后的《煤矿安全规程》第68条要求,严格控制采放比,搞好基础设计,合理布置巷道,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综采作业要加强技术管理、现场管理,按要求留够保安煤柱,坚决防止为提高产量而任意放大采放比、减少保安煤柱厚度的危险做法。

(三)坚决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各类煤矿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必须把产量控制在核定能力之内,认真执行总局、煤监局和发改委、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严格控制下井人员,尽量减少井下现场交接班人数。地质灾害严重的国有重点煤矿,必须实施压产减人。

(四)立即再次开展隐患的全面排查。所有国有重点煤矿,都要按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的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立即自下而上、全面排查瓦斯、火灾、水害、顶板等各种隐患,强化隐患分级管理制度,认真彻底进行整改。隐患严重的要停产整顿。存在重大隐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治理的,应按照《特别规定》第十五条的要求,在停止生产的同时,提请地方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直至依法关闭。

国有重点煤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主力和骨干,应当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表率。企业的领导班子一定要防止麻痹松懈,集中精力,加强基础管理,从采掘一线和作业现场抓起,扎扎实实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高安全水平。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各级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排除顾虑,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点煤矿的监管监察。

二、深刻吸取湖南省邵阳市宏发煤矿“3.6”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教训,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扎实推进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

3月6日11时40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宏发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5人死亡。事发后矿主和有关人员逃匿。该矿年产规模仅1万吨,为高突矿井,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均已过期。按照规定,这样的矿井按要求*年就应当关闭取缔,而市县政府推迟拖延,将其列为*年度关闭矿井。该矿去年8月以来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春节过后矿主擅自组织32人下井进行生产活动,引发瓦斯爆炸,造成惨重损失。*年8月底以来,在半年多些的时间里,湖南省3万吨以下小煤矿共发生涉难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起、死亡86人,其中属于本应在*年予以关闭的高突矿井就有8起、死亡58人。该关不关,只停不关,教训十分深刻。

造成一些地方整顿关闭工作滞后、煤矿安全工作被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有区域煤炭赋存条件较差、煤矿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但思想认识不明确、责任心不强、工作努力不够等主观因素尤为重要。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不法矿主和肇事者要负直接责任,但相关地方整顿关闭态度不坚决、监管监察执法不严、履行职责不到位等问题,不可忽视。

从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看,目前在整顿关闭和煤矿安全工作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高度警觉的问题:

------有的同志放松了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在整顿关闭工作中的重要职责和自我要求。一些同志片面强调煤矿整顿关闭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放松了对监管监察自身工作的要求;一些同志工作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没有扑下身子抓,没有把对策措施落到实处;一些同志对煤矿企业、基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存在的问题看得多,而没有自觉从自身查找原因。

------有的同志缺乏攻坚意识,畏难情绪滋长。深化攻坚是一场硬仗。目前一些地方正处于胶着相持阶段。搞得不好,一些难点可能屡攻不克,一些成效可能得而复失,一些已经闭毁了的矿井可能死灰复燃。个别地方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停而不关、关而不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的一些同志感到办法不多甚至产生松劲厌战情绪。

------有的同志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监管监察工作存在着一些漏洞。在一些地方,小煤矿的非法违法行为近乎于公开化。地方政府和监管监察机构不可能没有察觉,多数时候是知道了而没有认真追究,下发了停产整顿或关闭指令之后,没有盯住不放。每次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都要求接受教训、举一反三;对非法违法行为不能心慈手软,该关的务必关实关死、不留后患,但实际工作上往往打了折扣。

上述一些问题,在光祥同志代表湖南局所做的发言中,已经有所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这些问题不仅湖南有,其他地区和单位也有。希望大家要吸取教训、引以为诫,端正思想态度,强化责任意识,认清差距,转变作风,更加积极负责、扎实认真地抓好整顿关闭和煤矿安全工作。

一是痛下决心,坚决关闭16种矿井。国办82号文明确的16种应关闭矿井,是造成事故和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源头。面对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痛下决心,坚决依法关闭淘汰。各地要对16种矿井对号入座、应关必关;要对照国家发改委下达各省的到2010年小煤矿控制数量、产量规划目标,再次对现有煤矿全面清理,完善和补充关闭计划,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立即关闭年产3万吨及其以下的高突矿井、水害严重矿井,不得纳入资源整合,不得推迟拖延。

二是对列为关闭对象的矿井必须早关快关、争取主动。据各地上报,*年2月15日之前已向社会公告的2723处矿井,目前已关闭2148处,剩余的575处,三月份必须关闭到位。已列为关闭名单的煤矿,一律不得恢复生产,不允许以整合为名拖延、逃避关闭。各省级煤监局和煤监分局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现场执法,全部吊销这些矿井的所有证照,保证月底之前关闭到位。

三是必须加强对关闭矿井的监管,严防非法生产。要督促县乡政府对关闭矿井和纳入资源整合的矿井派专人负责,严防死守。该关不关的,非法生产的,一旦发现不仅要立即关闭,而且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巡查、重点检查、经常检查,严防矿井关闭过程中非法生产,严防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严防产生新的非法采煤窝点。

四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配合协作,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湖南煤监局、安监局要督促配合*机关,尽快将3月6日事故后逃匿的人员缉拿归案,依照有关法律特别是高法、高检刚刚公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矿山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严肃惩处。存在类似情况的其他地方,也都要抓紧建立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严惩违法犯罪,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和政府安全监管权威。

三、严密安全防范措施,严把节后、“两会”后煤矿安全复产关口

关于煤矿复产的安全防范工作,铁锤同志已经提出了具体要求。再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是要高度重视,把煤矿复产安全作为当前的关键任务抓紧抓实。春节前全国88.2%的煤矿放假停产或检修,这些煤矿近期将陆续复产,煤矿安全生产面临又一个重要关口。煤矿复产容易发生事故,原因在于:一是一些矿井在停产期间,不恰当地停电、停风、停止巷道维修和排水,容易造成瓦斯聚集、水患滋生;二是煤矿从业人员发生变化,长期休息容易出现麻痹松懈,特别是小煤矿人员更替频繁,容易给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三是近来煤炭库存下降、价格走高,加上干旱少雨、水电不足,使煤炭市场趋紧,一些煤矿可能忽视安全,盲目高产、超产。四是“春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压力很大,过后一些同志可能产生松口气的思想,因而放松安全管理。过去煤矿复产曾经多次发生重特大事故,前车之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安全监管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把煤矿复产安全工作,作为当前煤矿安全的重要环节来抓。只可把问题考虑得严重一些,把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一些,万不可掉以轻心、失之疏忽。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动手抓,深入基层,深入煤矿,掌握真实情况,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复产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其次,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采取严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四川局和辽宁省煤炭工业局在刚才的发言中,介绍了他们在煤矿复产安全防范工作上的一些好的做法。各地在*年煤矿停产检修和恢复生产工作上,也都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概括起来:

一是强化煤矿企业停产检修和复产安全责任。煤矿停产和复产的各个环节,《煤矿安全规程》中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煤矿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要依法依规制定复产安全方案,通过培训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把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应急处置的具体办法。要对返矿人员进行安全“收心”教育,新入矿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安全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下井上岗。

二是煤矿停产、复产要接受社会监督。停产检修和恢复生产矿井名单、复产的安全规定等,要通过一定途径向社会公布,借助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防止一些煤矿停产期间违规组织生产,防止擅自非法恢复生产。

三是严格执行复产审批手续。要求复产的煤矿,必须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部门组织检查验收、地方政府主管领导签字同意、下达书面通知后才能恢复生产。对重点煤矿要派人现场盯守。要特别关注那些放假期间停电停风的煤矿,强制要求这些煤矿在送电送风、恢复生产前,必须要由专业救护队伍进行检查,排放瓦斯。

四是坚决抑止煤矿超产冲动,防止一些煤矿复产后不顾安全生产盲目增加产量。恢复生产的最初几天应当压低产量,然后再视情况、逐步恢复到核定能力。严格控制下井人数,尽量避免井下交接班,坚决杜绝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