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短语十篇

时间:2023-04-09 13:17:36

立志短语篇1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到了苏南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

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给我造成的。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到了苏南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

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给我造成的。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例2: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并列复句)

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后一分句省略主语的承接复句)

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逗号停顿的不一定都是复句,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和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例如:

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西藏南侧。

按照市场行情,公司及时对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

立志短语篇2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也称做词组。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只有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简单短语。

区分短语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一是词性;二是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三是词的位置。作为初二学生,我们重点要掌握以下六种短语结构类型:

一、并列短语。即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并列的词语之间用顿号或者是连词。

1.类型

(1)名词+名词,如:科学文化、今天或明天。

(2)动词+动词,如: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

(3)形容词+形容词,如:光辉灿烂、庄严肃穆。

(4)代词+代词,如:你和我、这样那样。

(5)数量词+数量词,如: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言两语。

2.特点: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次序。如:

(1)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2)大小顺序:省、市、县。

(3)年龄顺序:老、中、青。

(4)逻辑顺序:认错和改错、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5)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 油盐酱醋。

3.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例如:爸爸和他(名词+代词)。

二、偏正短语。即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短语类型如下:

1.定语+中心词,如:(华北)平原、 (六辆)汽车、(前进)的步伐。

2.状语+中心词,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悄悄]地离开。

三、动宾短语。即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形式为“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等。如:打扫教室、放下包袱、发展生产、进行斗争、取得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有幽默感。

四、后补短语。顾名思义,后补短语为中心词后面加补语形成的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1.动补短语(形式:动词+补语)。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印在脑子里。

2.形补短语(形式:形容词+补语)。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注意: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高兴得跳起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五、主谓短语。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形式: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如:水兵洗澡、思想解放、商店开业、月光皎洁、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作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六、复指短语。两部分组成,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在句中做同一成分。其构成的主要方式有名词+动词、代词+代词、代词加名词或名词短语。如:首都北京、经理张鹏、华罗庚教授、他自己、春秋两季。

注意:复指短语都是名词性的,中间一般不能加入虚词;加后意义有变化。如:我们渔民,我们的渔民。一些复指短语中间可以加入指量短语,如:我们渔民,我们这些渔民。

【实战演练】

1.请在括号内写出下列短语的结

构类型。

变化规律( ) 历史悠久( )

整修一新( ) 交头接耳( )

废寝忘食( ) 前程远大( )

全神贯注( ) 愚公移山( )

竞选州长( ) 作家张洁( )

风和日丽( ) 激动不已( )

禁止吸烟( ) 巍峨挺立( )

不断发生( ) 气氛热烈( )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保卫祖国 调查研究

热烈祝贺 保持安静(动词短语)

B.风俗习惯 复习提纲

我的志愿 伟大祖国(名词短语)

C.雄伟壮丽 赏心悦目

美丽极了 他高兴(形容词短语)

D.人民强大 成果辉煌

大地振动 房屋倒了(主谓短语)

3.下列各组短语分别以一种类型

短语为主,请用( )标出不同的短语类型。

(1)祖国万岁 品质优良

天气晴和 思想品质 成绩好

(2)看了两眼 打扫教室

洗得干净 热了起来 扔出去

(3)十分伟大 我的书包

小声地说 追歼敌人 很热闹

(4)讲解语法 讲述清楚

种植玉米 制造火箭 听故事

立志短语篇3

宿舍是我们的另一个家,如果能贴些励志的话语在宿舍时常鼓励我们也是不错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贴在宿舍里的励志话语,供大家参阅!

贴在宿舍里的励志话语精选1.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2.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3.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4.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5.才自清明志自高。

6.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7.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

8.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9.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10.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13.鸟不展翅膀难高飞。

14.强行者有志。

15.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贴在宿舍里的励志话语经典1.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4.少年心事当拿云。

5.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6.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7.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8.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9.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成为收获的小时。

10.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11.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阻碍你的成长——你自己。

12.永不言败是追究者的最佳品格。

13.我依旧相信努力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因为那是本质问题。

14.谦虚的人更能认清自已。

15.信心孕育信心,从胜利走向胜利。

贴在宿舍里的励志话语推荐1.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我要成功”的强烈愿望上。

2.不管失败多少次,都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3.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4.只有相信自已,才能让别人肯定的相信你。

5.伟大的成就,来自为远大的目标所花费的巨大心思和付诸的最大努力。

6.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

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7.记住你的价值,它不因你的外观的不雅而贬值,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

8.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9.永不言败,是成功者的最佳品格。

10.如果你向神求助,说明你相信神的能力

如果神没有帮助你,说明神相信你的能力。

11.《庄子》里有句话叫做夏虫不可语于冰,意思是说对于夏天的虫子,无论你怎样与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它也不会明白。

同理,当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请静下心,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限制,思维不同,很难一致,所以,我们都是互相眼里的夏虫。对生活多一点耐心,信心与坚持。不要总是半途而废。

12.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回头看,你会发现那些苦难,后来成为了你人生的财富。

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3.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做人最忌无休止地自怨自艾,招人讨嫌。爱自己,就如同朝阳升起。

14.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

现在不努力 ,未来不给力---致自己。

15.一生中你唯一需要回头的时候,是为了看自己到底走了多远。

16.一旦立下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手,方可成功。

17.你相信你行,你就活力无穷;

你认为你自已不行,就会精神萎靡。

18.人生的路,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

偶遇不幸或挫败只能证明某一时候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做得不够。

19.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立志短语篇4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

2.“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苏教版《唐宋家散文选读》中《上枢密韩太尉书》)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4.“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苏教版《唐宋家散文选读》中《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四个句子中的“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用法似乎既可以理解成结构助词“的”,又可理解成“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理解成“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针对第四句,教材后还专门设置了一道思考题,问这句话中的“前四个‘之’字起什么样的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遗憾的是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些“之”的用法、作用没有详说,只是对“表达效果”简单论及,这更增添了老师的疑惑,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要理解上述这些“之”的用法,我认为必须要结合句子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句子的整体意思。

先看第1句,“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用法与其一样,省述)做动词“仰观”的宾语。“仰观”的对象到底什么呢?如果是“广大无边的宇宙”,即“宇宙”是中心语,那么“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果是“宇宙的广大无边”,即“大”是中心语,那么“之”应为结构助词“的”。这似乎都行。但联系下文,“(借助这些景象)可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宇宙之大”只有理解成一种整体性的宏伟壮观的景象,上下文才最通畅。而“之”不管当成“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是“的”,这种景象都会因偏向于其中某一方面而显得单薄、抽象,没有一种整体的阔大的气势,也不太合情理。我们无法说作者“仰观到的景物”主要是“宇宙”而非“它的广大无边”,或主要是“广大无边”而非“宇宙”本身,它们显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所以这里的“仰观宇宙之大”应译成“仰观宇宙广大无边”才最好。因此,句中“之”应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同理,第2句中,作者“仰头观看到的”的也只能是“宫阙华丽壮观”“仓廪、府库等广大富丽”这些整体的令人惊叹的景象,不可偏指。由这些景象,作者终于“知道”:天下(竟是)如此广大、繁华、壮丽。所以“天下巨丽”也是一个主谓短语,句中的这些“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和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例句3,表面上看起来,“死生之大”很像翻译成“死生的重大意义”,“之”释为助词“的”(很多资料包括配套的教参都这样翻译);但联系上下文,作者实际上想要人明白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死生(偏向于“死”)(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不是“死生的重大意义”。而且,“死生之大”与“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同做动词“明”的宾语,而“匹夫有重于社稷”显然是主谓结构,所以“死生大”必然也是主谓结构,所以“之”也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4句中,含“之”的四个短语都做“举熙熙然回巧献技”的主语。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回巧献技”呢?首先,“高”“浮”“流”“遨游”这些形容词或动词是无法“献技”的,所以“之”不是结构助词“的”;如果把“之”视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那么“回巧献技”的就是“山、云、溪、鸟兽”,这当然是讲得通的。但几个名词就“回巧献技”,这样表述似乎过于简单、牵强。仔细揣摩,“回巧献技”应是“山”“云”“溪”“鸟兽”这些自然景物的“高耸”“飘浮”“流淌”“遨游”这些描述性的词语所呈现出来的和谐、优美的景象,因此,这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应是对主语山、云、溪、鸟兽的陈述和描写。所以“山高”“云浮”等都应是主谓结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且,用了“之”之后,更可以把后面的“高”“浮”“流”“遨游”凸显出来,渲染了景物的变化多端、和乐美好,从而与“回巧献技”更照应。另外,我也查了不少资料,如《古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等都是把它当作主谓结构来翻译的。

立志短语篇5

关键词:汉语容纳句;句法生成机制;话题化;焦点化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汉语容纳句,如“一锅饭吃十个人”这类句式。汉语容纳句表达数量关系,它由“双数量短语”和动词构成,“NumP1+V+NumP2”,动词后的数量短语为施事,是动作的发起者。

根据“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Baker,1988), 同一个论旨角色须指派到相同的结构位置上,所有的受事或客体应被指派到动词的逻辑宾语位置,而施事则应被指派到其逻辑主语位置,也就是说,只有“施事――动作――受事”这样的语义结构才合乎常理。为什么像“一锅饭吃了十个人”这类句子却又能成立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是否真正违反了“论旨指派一致性假说UTAH”?

一、基础语法特征

1.汉语容纳句的定义及分类

陆俭明(2004)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汉语容纳句,指出容纳句中动词语义角色的丰富性,比如有“受事――动作――施事”,如“一锅饭吃十个人”;有“处所――动作――施事”,如“一条凳子坐十个人”,有“工具――动作――施事”,如“一把刀用了三个厨师”。

本文赞同陆俭明的这种分析方法。基于这个基础上,并根据动词的分类,将“受事――动作――施事”模式和“工具――动作――施事”模式中的动词分析为及物动词,将“处所――动作――施事”模式中的动词分析为不及物动词。

A.受事――动作――施事

一锅饭吃十个人。

B.工具――动作――施事

一把刀用了三个厨师。

C.处所――动作――施事

一间屋住两个人。

2.动词特征

汉语容纳句属于非事件结构,动词具有非动态性。

表达事物的容纳量可以用可能动词“能”去说,表示客观可能性或容许。如:“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张凳子能坐三个人”。动词后缀“了”的作用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汉语容纳句可以在动词后加上后缀“了”。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3.数量短语特征

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为无定成分。

一般认为,汉语的话题是有定成分的,但是大量的光杆名词和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能够出现在话题的位置上。可以从句法、语用中的语境、信息结构等来分析。

在容纳句中,两个数量短语形成对比焦点,话题作为背景,后面的数量短语是句末焦点。

4.结构特征

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不只是表示数量,更强调NumP1和NumP2之间的数量关系。

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情况,汉语容纳句中的语序是施事在动词后。NumP1作为话题位于句首,NumP2作为句末焦点,形成了背景与焦点之间的关系。语序具有和谐性,本文认为汉语容纳句不属于倒装句。

二、句法生成机制

前人主要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角度研究汉语容纳句。本文在生成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容纳句的句法生成机制。为了达到观察、描述、解释的充分性,本文推导了容纳句的生成机制模式。

1.结构表达式

本文将汉语容纳句,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的结构表达式用树型图表达如下:

2.基础结构

在基础结构中,基于“动词词组内主语假设”,“吃”是二位谓语,“十个人”作为域外论元,作为主语,位于VP的标志语位置,“一锅饭”作为域内论元,作为宾语,位于VP的补语位置。

根据题元准则,即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主目语。谓词对论元指派角色受局域条件限制。在VP短语中,动词“吃”首先给补语“一锅饭”分派题元角色,即“受事”,然后再在宾语的协助下一起给主语“十个人”分派题元角色,即“施事”。格理论从形式上提出对名词短语的要求,即名词短语在句中必须具备形式标记――格。句中的名词短语应得到抽象格。动词“吃”赋予“一锅饭”宾格,“V”赋予“十个人”主格。

3.句法移位动因

第一步移位,移动对象“十个人”从VP的标志语位置移到TP的标志语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扩充的投射原则EPP,即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

汉语的特征是“话题”优先,第二步移位中,移动对象“一锅饭”从VP的补语位置移到CP的标志语位置,从主目语位置移到非主目语位置,其移动的动机是话题化,留下语迹与之同指。

汉语容纳句中的话题化属于wh-移位,移动对象的落点是CP的标志语位置,从主目语位置移到非主目语位置。

第三步移位,TP 通过复制一个TP,移动对象“十个人”嫁接在TP上,属于外置成分,作为句末焦点。

汉语容纳句的生成机制中,移动对象通过移位后产生语迹,语迹与移动对象同指,并产生语链,(一锅饭,t)和(十个人,ti)。根据句法移位原则要求,一个成分一般是从右向左移动。从树型图看是由低层往高层移,必须确保移走了的先行成分能够同指它在原位因移位而留下的语迹。在汉语容纳句生成的树型图中,“一锅饭”成分统制语迹t, “十个人”成分统制语迹ti。

语迹理论要求的移位是循序移位,通常是从右到左,“一锅饭”从VP的补语位置移到CP的标志语位置,遵循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的原则。“十个人”的移位从线性位置看,虽然这里的移位是从左边到右边,但从层次结构看,移位仍然是自上而下,因此可以保证语迹受到先行成分的约束。

根据语链一致性原则,移位后,一系列的语法特征,如格、题元角色等都蕴含在语链中。格鉴别式要求每个名词都要有格。在汉语容纳句的生成中,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锅饭”继承了语迹t的宾格,“十个人”继承了语迹ti的主格。

4.语用原则――焦点化

话题是旧信息,信息结构分布的语用效果是突出焦点。信息结构分布受语用限制,具有语用效果。语序隐含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句中突出焦点。

三、结语

汉语容纳句从表面上看,与UTAH和论旨阶层相违背,但是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本文对汉语容纳句的生成机制进行推导,生成遵循句法限制条件,在话题化和焦点化的互动作用下实现。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汉语中的这种特殊句式是对理论的反馈和补充。

本研究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具有经验意义。汉语容纳句是双数量短语施事宾语结构,也可以运用于存在句、施事宾语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Culicover,Peter W.Principles and Para- meters――An Introduction to Syntactic The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Haegeman,L.Introduction to Governm-

ent and Binding Theory.Oxford:Black-

well,1994.

[3]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2006(1):64-75.

立志短语篇6

关键词 :《三国志》 连动式 语用

静态分析连动式句法和语义,对于准确把握静态下的连动式构成模式和语义特点十分必要。但仅仅停留在句法、语义的分析上还远远不够,因为任何语言单位的组合,都是为了满足交际表达的需要,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合乎表达的要求。因此,对连动式进行语用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国志》连动式语料为对象,探讨其语用特点。

一、《三国志》连动式的语用类型

(一)陈述句

《三国志》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叙事,所以,《三国志》中叙事句数量最多。连动式属于双核动词谓语句,比一般动词谓语句的谓语复杂,因此,在叙事句中,它们更能够表现出人类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志》连动式叙事句是陈述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是叙述人的行为、活动、变化、性质和特征等,句子的末尾一般不使用语气助词。如:

(1)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187页)

(2)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223页)

叙事句用来说明看法、介绍情况时,往往使用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也”“矣”“焉”等。如:

(3)后太子又往庆焉。(1226页)

(4)牛惊下道入漳河中,皆即溺死也。(818页)

在《三国志》中,连动式主要是用肯定的语气进行正面叙述。绝大多数用直接肯定。如:

(5)于是敷演旧章,奏而改焉。(712页)

(6)而质已入为侍中矣。(1417页)

《三国志》中的陈述句也有个别用双重否定来进行肯定的现象,在一句话里用两个相呼应的否定词来陈述,意思跟直接肯定差不多。在表意上,双重否定句等于肯定句,语气比肯定句强,有明显的强调肯定意义的作用。如:

(7)……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776页)

(二)疑问句

《三国志》中的疑问句多表示对人物性状的问询,都出现在对话里,一般带语气词。如:

(8)羡曰:“然可何向而可?”(631页)

(9)会移檄蜀将吏士曰:……怀禄而不变哉?(789页)

(三)感叹句

《三国志》中,感叹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述了命题。在感叹句中经常使用语气词“哉”。

(10)会移檄蜀将吏士曰:……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 789页)

(11)胤谏恪曰:“……则何往而不克哉!” (1444页)

(四)祈使句

《三国志》连动式祈使句多用否定式,表示请求、劝阻。大概因为禁止的语调短促,一般不用语气词。

(12)击之必无利。(1346页)

(13)其二曰:“……不去何为!”(1416页)

《三国志》中的连动式,陈述句占绝大部分,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只有一小部分,且一般出现在引语中。

二、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

主题、述题都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是句子叙述和说明的对象。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主题—述题”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下面分别从主题和述题对《三国志》的连动式进行分析。

(一)主题

连动式的主语是有定的,主题一般对应主语,主语和主题重合在一起。主题在句子里总是置于句首作为谓语陈述的对象。由于连动式本身结构和语义特点的限制,主题一般都是施事,受事较少,工具、时间和处所等没有出现。在《三国志》连动句中,主题的类型比较简单,只有施事、受事和当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叉等几种类型充当主题。如:

(14)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895页)(施事主题句)

(15)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137页)(受事主题句)

(16)是岁,谦病死。(249页)(当事主题句)

(17)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1200页)(施事受事主题句)

(18)凌至项,饮药死。(758页)(施事和当事主题句)

《三国志》连动式的主题以施事为主。连动式是表述动作行为和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一个事件。就一个典型的事件而言,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事件或活动看成由一个动作发起者通过动作而作用于某个承受者。“施动者-动作-受动者”是人们认识事件的一个心理上的反映模式,也就是事件由施动者引起,且只有施动者对事件有控制力,作为施动者的行为,在受动者所代表的事物身上引发结果。施事是事件的主宰,自由地控制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这样,在人们的心理上容易产生“主题”和“施事”的对应,这也许是在连动式里施事主题占主导的原因。

(二)述题

述题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对主题作出说明或评论,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连动式的述题是多核述题,整体上看属于叙述性的述题。下面拟从述题的语用意义类型、述题手段两方面来对《三国志》的述题进行分析。

1.述题类型

单动只能表达一种情况,而连动式可表达两种以上的情况。我们根据述题所表示的语用意义从“V2”的角度进行分析,连动式的述题可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

1)描写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有描写的成分。“V2”的描写是在“V1”的行为下发生的某种状况,是对主题进行叙述。如:

(19)病卒于官。(1285页)

(20)凌至项,饮药死。(758页)

2)叙述性述题

“V1”部分和“V2”部分先后或从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

(21)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12页)

(22)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236页)

3)评议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表示评议。这类句子的述题是对前一动作发出后,对主题加以主观评议。“V2”一般为助动词。如:

(23)(德)乘小船欲还仁营。(546页)

(24)浚意即解,燮用得济。(1210页)

2.述题的内部表达关系

我们根据“V1”和“V2”的表达关系把连动式的述题梳理为三类:对举述题、延续述题和惯用述题。《三国志》中连动式的述题是由动词谓语充当,一般都是叙述性述题,反映事物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在连动句中,述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述题构成的,前后述题有些是对举的,有些是延续的。

1)述题对举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相反或相关的动作或事实,前后述题形成对比关系。如:

(25)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不出户牖以知天道,……不亦难乎?”(1425页)

(26)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693页)

2)述题延续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紧扣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前一述题的连贯延续。如:

(27)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443页)

(28)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546页)

3)惯用述题

前一动词与后一动词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放在一起习惯连用,使两个单核连贯起来。

(29)会病笃,谓左右曰:(484页)

(30)文学防辅相与言曰:(583页)

三、连动式连词的语用功能

(一)增加连动之势

《三国志》连动式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用和不用连词有一定的区别,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三国志》连动式中起关联作用成为标志的连词主要有“而”“以”和“则”。从句法层面说,“而”“以”“则”在连动式中的作用是在谓词性成分之间起关联作用。而从语用层面说,它们用于连动句,主要是为了加强“连动”的语势,即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一旦用上连词,它们的结合就颇为紧密,整个句子就显得结构紧凑,语势顺畅。如:

(31)客不忍刺,语之而去。(872页)

(比较:客不忍刺,语之,去。)

(32) 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962页)

(比较:将东征孙权,复关羽之耻。)

(二)突出事件的整体性、连贯性

连动式在叙述事件时突出其整体性。连动式把几个行为动作放在一个较短的线段内叙述,几个动作在一个空间里不停地进行,或者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在一个平面内展现,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如:

(33)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9页)

(34)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三千余级,宫奔北沃沮。(847页)

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处在一个连续的序列之中,有的本来就连成一体,不可分割。连动式更能有效的表现这种序列。连动式用不间断的方式来叙述,使得整个事件的动作或方面不间断,语气上一气呵成。如:

(35)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82页)

(36)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239页)

四、结语

通过对《三国志》连动式语用的考察,我们发现《三国志》在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类连动式中,陈述句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看,《三国志》中的主题与主语呈对应关系,主题的语义类别并不丰富,只限于施事、受事和当事。连动式的述题根据“V2”的语用角度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从表达效果上看,连动式中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的情况,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在叙述事件时使用连动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整体性和连续性,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陈乃乾标点)[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立志短语篇7

    关键词:满语;二十四节气;渔猎经济;狩猎经济;农耕经济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5-0168-05

    一、满语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农事活动完全根据太阳来进行。中国古代订立的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而且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古代汉族人充分考虑到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结合农耕实践创立的二十四节气,是当时先进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标志每个季节的伊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人对日照时间长短的归纳总结;惊蛰、谷雨、小满、芒种反映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节点;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则表现冬夏的气温变化;清明、雨水、小雪、大雪代表降水的多寡;白露、寒露、霜降是通过水气凝结、凝华表现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加上处暑构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满语二十四节气是满族人民在和汉族人民接触过程中,完全按照汉语的意思,用满语词汇来表达的。具体来说,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my-engniyeri表示春天、春季的意思。《清文总汇》中对niyengniyeri的解释为niyengniyeri hafan i fiyelen春官篇。niyengniyeri fiyan de urgunyeremudan.喜春光之章,耕籍礼成后设宴进茶时作之乐名。dosimbi表示进、进入的意思。muke serideri tucimbi,edun sangga deri dosimbi.水由泉出,风由口入。niyengniyeri dosimbi表示开始进人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juwari dosimbi(立夏)、bolori dosimbi(立秋)、tuweri dosimbi(立冬)的构词方法和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一样,为其他三个季节的开端。

立志短语篇8

关键词:离合词 句法结构 词化程度 离合程度

一、离合词的界定

(一)什么是离合词

汉语界至今在理论上对离合词的性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彭楚南(1954)、林汉达(1955)等认为离合词是词:王力(1955)认为是短语;熙(1982)赞同陆志韦等人“离为短语合为词”的“离合”之说;吕叔湘(1984)认为“词汇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在语法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笔者基本赞同张涤华、胡裕树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提出的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在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的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着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由于这个定义回避了“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因此笔者比较认同冯胜利提出的要以多维的角度来观察汉语的词语现象,在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两级单位中,存在一个“中级单位”,即“韵律词”。“韵律”指的是人们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节奏”等超语音现象。轻重、缓急、节奏等都必须在语流中实现,因此“韵律词”是一个最小的语流片断。原有的“词”和“短语”是从句法的角度来定义的,而“韵律词”则是从“韵律”的角度来判定的。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的定义无法判定“离合词”的性质,而“韵律词”这一概念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离合词和一般词、短语的区别

目前区分词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是陆志韦(1957)提出的“扩展法”,即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中各个语素是不能分离或插入其他成分的,如“开关”。但离合词中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如“洗澡”——“洗了一个澡”。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这一特点与短语相同,但离合词与短语之间又是有区别的,短语可以自由组合,意义上可以分离,例如“骑马”,也可以说“骑猪”或者“骑牛”,但离合词在意义上具有完整性,被分开的部分在意义上仍保持联系,相互依赖,例如“鼓掌”——“鼓了两次掌”。

二、离合词的结构

(一)离合词是动宾型的合成词??

张寿康(1957)曾提出将“跳舞”“革命”等动宾型的离合词称为离合动词,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目前离合词均是动宾型的。

(二)离合词是否存在联合型或者偏正型

段业辉(1994)提出离合词的结构有“动宾型、联合型、偏正型”三种。他所指出的联合型又分两类,一类合时为联合型合成词,离时一般为节余词和短语之间的四字格,如“情绪、贫困、拘束、心慌”。他所举出的例子如下:

(1)“胸中酝酿了几个回合,不敢付诸于实施,李笨果有情无绪摘起菜来。”(《当代》1991年第6期)

(2)“‘噢,这么大的可得和牛志诚商量好啊!’老人家昏花的小眼七心八慌的扫描。”(《当代》1991年第6期)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看作是修辞镶嵌格,有的书上称镶嵌格为“拆词”。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指出“拆词”就是把词拆开来用,换句话说就是把绝不能独立使用的词素当作词来使用。离合词与拆词的不同主要在于拆词必须要求一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临时拆开使用,以达到增强效果的目的,而离合词在任何环境下均可扩展。

第二类合时为联合型的合成词,离时为动宾型的,如“发达、改革、游泳”等。笔者认为此类可直接看作是动宾型的离合词。它们只要作动词就是动宾型的离合词。

段业辉提出的偏正型有“同学、彻底”等。例如:

(3)“贾怀印是村里读书最多的饿人,再者她和他同过几年学,她了解他。”(《昆仑》1919年第1期)

(4)“天黑得彻了底,我跟着母亲悄悄出门”(《昆仑》1919年第1期)

笔者认为这类也应看作是“拆词”。

三、离合词的离散形式

根据汉语的离合程度,笔者将离合词的离散形式分成强离散形式和弱离散形式。

(一)强离散形式(即词的顺序被打乱或以特殊句型出现)

1.颠倒语序

(5)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6)妆是怎么化出来的?

2.“是……的”句

(7)是下午洗的澡。??

3.“把”字句??

(8)把歌唱完。

4.“连……也”句

(9)连觉也不睡。

(二)弱离散形式(即在离合词中间插入成分)

1.插入时态助词“了”“过”“着”等

洗澡——洗了澡???吃饭——吃着饭??化装——化过装

2.插入趋向动词“起”“上”“下”等

生气——生起气 放心——放下心 坐车——坐上车

3.插入数量短语

站岗——站一天岗 睡觉——睡一下午觉

补课——补一小时课

4.插入代词

出洋相——出我的洋相 造孽——造什么孽

放鸽子——放他鸽子

5.插入程度、结果补语

留意——留点儿意 洗澡——洗完澡

6.动词重叠

理发——理理发 看病——看看病 唱歌——唱唱歌

四、离合词产生的原因??

(一)受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的大趋势影响

立志短语篇9

关键词: 述宾短语 述语 宾语 研究综述

引言

现代汉语述宾短语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来逐步发展,本文力图勾勒出述宾短语研究的发展轨迹,以及研究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收集,《马氏文通》至建国前的论文约有5篇,建国后至约40篇,大部分论文都出现在后至今的几十年来约有千余篇。由此可见,述宾短语的研究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马氏文通》至建国前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述宾短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述语和宾语的名称及其在句中的地位

《马氏文通》指出了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起词――语词――止词”。其中“语词”大多由“动字”充当,动字又可分为“内动字”和“外动字”,“外动字”相当于述语,外动字之后是止词,止词近似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国文法之研究》里把述语称为“外动词(Transitive verb)”,把宾语称为“客词(object)”,这两项都包含在“表词”中,并认为“客词”“必在特种动词之下而后有”,所以不是“表词”的主体,只是一种附属品。《新著国语文法》最早使用“述语”,“述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宾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是外动词后面一定要带的一种实体词,吕叔湘认为“宾语”这个名称是通过《新著国语文法》得到广泛流传的。《中国文法要略》围绕动词把动作的止点称为“止词”,这与《马氏文通》止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现代文法》认为及物动词可以带目的位者,即把述语认为是及物动词,宾语为“目的位”。

述语和宾语的名称和含义在这一时期是不统一的,与我们现代的名称也是有区别的。如《马氏文通》和《中国文法要略》都把宾语称为“止词”,但前者认为“止词”是“外动字”所及者,后者认为“止词”是动作的止点;述语都认为主要由“外动词”即及物动词充当,但各家的称谓又有所不同。对于述语和宾语的地位,大都认为述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然而宾语的地位各家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独立的,如马建忠;有的认为是附属于述语的,如金兆梓、黎锦熙。

(二)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

《马氏文通》中认为止词位于外动字之后并又说“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词”。这就从语义关系和语序关系两个方面对止词下了定义:首先止词的位置应该在动词之后,其次止词是动作的受事。《中国现代语法》称短语为“仂语”,述宾短语被归在主从仂语里,王力认为主从仂语是一种修饰关系,修饰是对于意义范围的限制。《汉语语法论》中把述宾关系描述为“引导关系”,“当两个有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时,如果其中的一个表示一个事物,而这事物是历程所归止的方向”,分为“引导者”和“受导者”,“引导者必得是一个具有名词功能的词语,相当于一般语法学家所谓的宾语”。

由此看出,对于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也是各持一词,从不同的角度对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进行了分类:马建忠认为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为施受关系,王力把它归在修饰关系里,而高明凯将它放到引导关系中,宾语是引导者。

(三)主语宾语判定标准

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就对主语和宾语的辨别标准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和印欧语相比,汉语判别主语和宾语的标准只有位置和施受关系这两项,但这两项标准分析出的结果却不总是一致的。通过十几种句式的分析,讨论了各种分析方法后,作者没有下最后的结论,在文章最后提出确定主宾语的最好标准是“简明、具体、容易依据。还要有些弹性,能辨别句子的多种类型”[1]。

二、建国至时期的研究

建国初期,国内语法研究深受美国结构主义的影响,建立了新的语法体系,述宾短语的研究也随着潮流建立了新的体系。

(一)《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研究

1952年至1953年连载于《中国语文》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受美国结构主义的影响,把述宾短语称为动宾结构,认为动宾结构属于句法结构的一部分,认为“动词后头可以有宾语”“动词、次动词加宾语”是动宾结构,“拿位置作标准定主语和宾语”就可以解决问题。书中分析动词可以分为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带宾语的动词也不总是带宾语,而次动词总是带宾语的。有时候动词还可以带双宾语。充当宾语的成分大多是名词和代词,另外还指出形容词、动词、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都可以作宾语。对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各种语义关系分出了很多种类[2]。

(二)主宾大讨论中的宾语研究

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由《语文学习》编辑部发起了主宾大讨论,参加讨论的有几十人,在关于如何确定宾语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偏重于意义,认为确定宾语应以意义为主。傅子东(1956)《主词和宾词》、王宗炎(1956)《怎样分辨主语和宾语》、颜景常(1956)《从意义与形式的关系上看汉语动句的主语和宾语》等人持这种观点,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岑麒祥(1955)《讨论主语宾语问题的几个原则》中也认为完全用位置来确定主语和宾语,就否定了汉语的倒装句,取消了修辞学,把汉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简单地列成了几条死板的规律。

第二种,偏重于形式,认为确定宾语应以形式为主。如徐仲华(1955)《分析句子应该从语法标志出发》中认为分析句子以语法标志为主要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不管施事受事,在动词前面就是主语,在动词后面就是宾语。另外还有陈庭珍(1955)《分析主语宾语应该根据结构》、唐启运(1955)《语法结构决定主语和宾语》等人倾向于这一观点。

第三种,意义和形式并重,胡附、文炼(1955)《谈宾语》、张志公《关于汉语句法的几点意见》、周祖谟(1955)《关于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曹伯韩(1956)《主语宾语问题随感》、高名凯(1956)《从语法与逻辑的关系说到主语和宾语》等认为不能绝对化看问题,结构和意义是统一的。胡附和文炼《谈宾语》还结合意义和形式分析了宾语,认为确定汉语中宾语的范围最好是先把动词的后置成分通过分析分成若干类,然后再确定其中哪些类是宾语。

主宾大讨论最后在确定宾语的标准上取得了一致,即兼取意义和形式,但偏重于形式,这使宾语的研究更进了一步。

三、后至今的研究

如果说前的述宾短语研究提出了整体的框架和体系,那么后的研究就是在其基础上的充实和发展。

(一)视野不断扩大的述宾短语研究

视野的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体现主要为两方面:

一方面新的理论被不断引进,为述宾短语的研究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比如,配价理论的引进。动词作为述宾结构中述语的主要成分,配价理论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研究了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包括和名词宾语之间的关系,解释了汉语语法事实。如周红(2003)《动宾式动词配价分析》运用配价理论对动宾式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探索了动宾式句法功能变化的内在原因。还有很多相关论文如张志英(2003)《从配价角度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陈新义(2007)《二价动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张国宪和周国光(1997)《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等。

还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如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一文由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原因入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有界”与“无界”对动宾结构的影响。黄洁(2009)《动宾非常规搭配的转喻和隐喻透视》、张建理(2008)《单宾语句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吴为善(2007)《述宾两字组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等,这些论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揭示了述宾短语组合背后更深层的认知支配机制。

“空语类”理论是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课题,“空语类”在汉语中主要表现为“空主语”和“空宾语”,有许多专著和论文进行了空宾语的研究,如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徐烈炯的(1994)《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韩景泉(1997)《空语类理论与汉语空位宾语》。对空宾语出现的条件、形式、位置以及与英语中的空宾语的区别等进行了讨论,目前空宾语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另一方面,开始同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如姚继中(1997)《日汉动宾结构比较研究》、田文琪(1992)《动宾关系的俄汉对比》、李永燧(1984)《试论哈尼语汉语动宾词序的异同》、袁焱(2008)《汉越述宾结构对比研究》等。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和不同语言的述宾短语的形式和内涵进行的深入研究,不仅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还为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资料,更主要的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综观这一时期,述宾短语的研究受外国理论的影响很大,我国学者将新的理论与汉语实际结合起来,与建国前的研究比较起来,这一时期的学者在借鉴的国外经验的同时,更加理智和成熟,紧密结合汉语实际,促进了汉语的健康发展。不仅重视汉语本体的研究,更放眼世界,比较语言学的述宾短语研究也被人们所重视。

(二)不断加深的述宾短语研究

述宾短语研究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对述宾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全方位考察,主要体现在专著对述宾短语进行的细致分析。如熙的《语法讲义》把述宾短语分为“粘合式和组合式述宾结构两种”,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对动词进行了仔细的分类,并详尽地讨论了八类宾语[3]。徐枢的《宾语和补语》对述宾短语进行了论述,包括:什么是宾语、宾语的构成、从述宾的语义关系对宾语的分类、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双宾语;在确定宾语时的一些问题、宾语的使用[4]。马庆株《动词和动词性结构》讨论了述宾短语的歧义,名词性宾语的类别,现代汉语双宾语构造等[5]。

另一方面,述宾短语中的小类研究不断深入。如“动宾式动词+宾语”是八十年代流行开来的,但对它的研究却相当充分,主要集中在它的结构特点,所带宾语的类型,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及带宾语的条件,流行的原因及规范化问题等。还有形容词带宾语的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四种观点:带宾语的形容词就是动词,如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王启龙(1995)《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等;形容词带宾语是活用,如吕冀平(1984)《现代汉语的意动句式》、邢福义(1988)《关于形容词短语》等;形容词带宾语后仍是形容词,范晓(1983)《关于形容词带宾语问题》、沈锡伦(1984)《关于形容词的宾语》等;一些形容词带宾语是汉语的特点,一些形容词带宾语是动形兼类:许德楠和董浩(1980)《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等。

述宾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不少问题达成了共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对于述宾的名称及界定目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如述语的内涵,述语的名称,宾语的位置。对于述宾的关系的类别仍处于开放状态,目前还很难将其遍举,语义关系千差万别,难以进行穷尽式描写。注重述宾共时的描写,忽视了历时和比较的研究。重视语法语义研究,忽视语用研究。述宾研究还有待于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家――吕叔湘选集[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35,第1版.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12:12-39,第1版.

[3]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9:110-124,第1版.

立志短语篇10

然而,通过笔者多年对高一新生的实际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当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时,他们只是像安排时间表一样,罗列了几点背单词、背课文、做练习等等。其实这样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就是一句空话。本文笔者将给高一新生谈谈制定和实施英语学习计划的几点具体建议,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一、制定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

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高一新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也应该如此。计划反映的目标是理想,是一种可能性,其出发点应当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就是要解决当前的实际与未来理想之间的矛盾,将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计划既不能高于现实,又不能高不可攀。不少同学往往激情澎湃、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刚开始设置学习目标过高,不符合自己实际水平,尽管起初努力实施,可没两周吃不消,就自暴自弃,丧失信心。那么怎么才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实际呢?首先,客观评价自己目前储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英语技能。英语知识主要指初中学过的单词、短语、语法,要如实认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明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般来说,语言知识和技能一般的同学要将复习初中的内容列入计划中,而语言知识和能力较好的同学就可以以目前的起点制定计划了。其次,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态度。高中有句口号叫“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自己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Willing(1987)指出四种不同的语言学习风格:具体型学习者、分析型学习者、交际型学习者和崇尚权威学习者。

二、制定计划要权衡各学科、长短期、课内外的计划

首先,英语学科是高中开设的基础学科之一,尽管它很重要,但制定计划时,要把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合理分配时间,才能保证所学习的学科全面发展。其次,制定学习计划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关系。长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大致的安排;短安排则是具体的行动计划。科学研究表明:将目标和任务明细化,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这就是长计划要和短安排相结合的原因。长期计划大到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小到每一年、每学期的英语学习,短期计划指的是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天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要全盘考虑,注意计划的层次性、连续性、发展性,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关系。再次,要协调好课内外计划。课内一般情况下就跟着老师的计划进行,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协调。如果上一节课堂上或者课后自学出现了新问题的话,可以临时制定计划,准备在课堂上找时间及时解决问题。课外学习包括对课堂的知识及时复习、不断深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落实已定计划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种习惯平时表现在每天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安排好学习时间。时间安排上一旦形成习惯,该到计划要求的学习时间就在固定地点学习。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在开始阶段,自己可支配的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因为他每天能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但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他的常规学习时间将会逐渐减少,而自由学习时间则相应逐渐增加。由于开始阶段自由学习时间较少,所以,一般学生往往抓不紧,这也恰恰是他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因此,刚开始执行学习计划时,可能会觉得时间特别紧张,但这时即使需要占用一部分个人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也要确保学习计划的完全落实。只要坚持走过了开始这个阶段,过于紧张的学习状况就会逐步改变。一个学生如果能感到自己学习上与别人有差异,并且希望改变这种学习状况,那他就应该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抓个人的自由时间。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他就会努力去提高在校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从而使自己掌握的学习主动权越来越大,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会逐渐到来。

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感到不预习就无法听好课,不复习就不能做好作业。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的产物。此外,选择好学习场所。要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场所的选择和时间的管理同等重要。选择课外学习场所,最好能避开过道,选择一个干扰较少的位置,准备好学习所需用品,然后静下心来,训练自己按计划一次做完一段工作;如果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去学习,最好都能按习惯坐在同一位置,这样有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毅力、意志力是实施计划的有力保证

大部分学生都有计划,但真正按计划实施的却不是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意志力。学好英语必须要有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英语学习者不管多么聪明,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学不好英语。所以,高一新生要分析自己学习英语的毅力和意志力的强弱。如果毅力差,意志力薄弱,制定计划时,要将提高毅力和意志力列入其中。因为他们对学好英语非常重要。

五、不断反思、评价、修整,逐步完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