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见闻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3:08:57

五一见闻作文

五一见闻作文篇1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2004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已经到来,下面我就说一说我在“五一”节里的所见所闻。 “五一”节里最能吸引你的眼球的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厂家纷纷打出了“庆‘五一’商品大酬宾... ...”、“庆‘五一’食品大甩卖... ...”等诱人的广告,各大商场里都挤满了购物的人流,仿佛变成了人的海洋。当然,做小买卖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生意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专职经营的固定摊点,也有八小时以外的“上班族”。这充分的证明人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意识正在不断变化、逐渐提高... ...卖的人多,买的人自然也多,这也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也增强了。瞧!大包小包拎着的人不在少数,在这些消费者当中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这也充分说明整个消费群体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青年人购物,变为中年人、老年人和青年人共同购物… … 在“五一”长假里,获益最多的就是旅游团、出租车司机,他们组织之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东奔西跑、南游北转,从中的益处可谓“获益匪浅”……当然,旅游者的安全也是个问题,希望广大游客能够注意安全,旅游团也能够真心为游客考虑,尽量避免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月的大地春暖花开,更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簇簇鲜花迎风招展、姹紫嫣红,一缕缕柳丝随风飘动、生机勃勃,大家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欢庆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多亏了党的富民政策好,劳动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市级、省级以及中央领导非常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亲自到基层慰问劳苦大众,这就使得劳动人民的节日增添了一份暖融融的气氛。 21世纪是信息科技时代,许多人都在网上庆祝五一,我在网上也有自己的网络小屋,许多叔叔阿姨都来到“我的小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我共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年的“五一”节,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很愉快。通过这个“五一”节,真正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也展现出了党的根本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我想明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过得更加愉快、美好!

五一见闻作文篇2

五一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高兴的去了海底世界和世界之窗玩。

啊!世界之窗真是名不虚传,有惊险的阿波罗飞船、刺激的激流勇进、大名顶顶的天马行空……其中,我最喜欢碰碰车。

我爸爸像一位技术高明的司机。熟练的驾驶着碰碰车,以风一样的速度攻击别人。

我们又来到了海底世界。

五一见闻作文篇3

我对玉林的步行街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就在我家楼下的旁边,不用出门我就可以目睹步行街里的一切。因而,“五.一”的见闻我就选择发生在玉林步行街的事情。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五.一”期间玉林的步行街特别的热闹,每天下午不到五点钟就热闹起来啦。杀价声、吆喝声和吵杂声混在一起,不时传到我的房间里来,我推开窗户看到人山人海,人们的鞋尖碰着鞋根,肩膀擦着肩膀,行走相当困难。

步行街分为小百货、日用品和小吃等档口。如果你生活中缺什么,请到步行街来,这里物美价廉,品种齐全;如果你饿啦、渴啦就到步行街来,一串串烧烤香味扑面而来,让你“口水飞流三千尺”,清爽可口的创冰,清凉解毒的雷公根蔗汁,还有果汁杂会、臭名远扬的臭豆腐;心情舒畅的话还可以来几张大头帖,留住你的青春和靓丽。

五一见闻作文篇4

在“五一”放假之前,我就与爸爸妈妈商量,“五一”放长假,由爸爸开车,去上海、苏州、杭州一带逛逛,去上海浦东的杨浦、东浦大桥、东方明珠、“APPEC”会址等地方看一看,领略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新变化;去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等地方参观参观,接受一下现代革命史的教育;去苏州的虎丘、西湖等风景区逛一逛,饱览一下祖国江南一带的自然秀美风光;去寒山寺、苏州园林走一走,感受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美好意境······这样,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解除疲劳,另一方面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可是,不巧得很,爸爸“五一”期间因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外出,无奈,原先的计划“被彻底地打破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母女相互做伴了。我因为“心烦”,七点多钟,已是太阳高照,光芒四射,我才懒懒地穿好了衣服,吃好饭,在妈妈的反复“鼓动”下,和妈妈一起来到了烟台山。

人人都说,大海的胸襟是宽广的,胸怀是坦荡的,人如果当“心烦,有了不顺心的事”就到海边去走一走、看一看,大海可以包容一切,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我们到了海边,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顿时觉得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先前的烦恼顷刻之间被冲刷地一干二净。

海边的环海路好像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缠绕着整个海岸线,环海路虽然较以前扩宽了许多,但依然是挤满了熙熙攘攘、三五成群、成双成对的人群,路边树木吐绿,花草争荣,让人赏心悦目,好一派节日的欢庆景象。

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鸥飞舞、帆舟穿梭、碧波荡漾的改制的海边真是美极了!

海边金黄色的沙滩,远远望去仿佛铺了一地闪闪发光的金子,走在上面松软软的,非常舒服。我和妈妈拉着手唱着小曲悠闲地走在海边软棉棉的沙滩上,闻着海边那诱人的轻轻的海腥味和那清鲜的空气,心里感觉开阔敞亮了许多。

放眼遥望大海,一望无际,仿佛水天相连。在上面时常会飞舞着一些雪白色的、浅灰色的海鸥,还漂浮着像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湿润的凉风在海面轻轻地吹过,海面上掀起一个个上下翻滚的大大小小的浪头,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就像一行行正在展翅飞翔的白鹭;又如千万匹脱绳狂奔的烈马;似无数条正在怒吼狂叫的张牙舞爪的蛟龙“哗哗哗”地扑向岸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层叠过一层的浪头,远远望去,就像绽开千万朵洁白晶莹的白花。

海面上有几艘快艇,闪电般的在海面上往返地穿梭着,船的身上被划出的浪花飞溅四射,看上去好惊险、好刺激。听妈妈讲,他们是到崆峒岛观光的。崆峒岛离烟台山只有几海里,崆峒岛内树木枝繁叶茂、花草争荣、鸟语花香,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岛屿公园”;渔民淳朴善良、粗犷奔放、热情好客,在岛内竖杆垂钓,吊上来的鱼虾,就地下锅,原汁原味、新鲜可口,朋友相聚,别有一番风趣。特别是崆峒岛的附近还有数个无人居住的小岛,有些岛远远看去,有的像海龟、有的岛像天鹅、有的像卧佛、有的像······这些小岛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美丽的传说呢!

岸边的石登上坐着悠闲的人们有的在闲谈说笑,谈的有滋有味。公路旁还有一些卖菠萝串的在叫卖,叫卖声随处可闻,海边还有几个搞清洁的清洁工,他们拿着大扫帚把海边打扫的一尘不染。我想,如果人们从此都像这样爱护、保护环境,我们居住的烟台市回更美丽,也会成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绿色家园。我站在海边傻傻地看着波浪起伏地大海,我已被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周围迷人的景色给陶醉了、吸引了,我已爱上了这一望无际的碧蓝的大海,已是对它恋恋不舍,仿佛有了依恋之情。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肚子里的肠胃也已正在大闹“五脏庙”了!真是“美景可餐”,我深深地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观看之中,竟然把吃饭这样重要的“事情”都给忘记了。但到哪去吃呢?又是一个难题!我突然想起了“迪迪汉堡”,在我上学的时候,因学习比较忙,没有时间,而无法去享受“迪迪汉堡”的滋味,几次一想起那诱人的香味,就谗得流口水。我让妈妈领我去吃,妈妈同意了,于是,我们搭车来到了“迪迪汉堡”的大门口。

我和妈妈点了许多自己喜爱的食品,如:薯条、冷饮、醒目、果味饮料、汉堡套餐等等。我和妈妈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开始品尝我们的“美味午餐”。“妈妈你吃呀!你看这个鸡腿,多么好吃呀!”

“妈妈不吃,妈妈不饿,你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忽然一个嫩稚的童音在我的耳边响起,于是,我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望去,原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的小女孩正在跟她的妈妈说话。顿时好奇心触动了我,我仔细望去,只见她们点了看上去有比我们少一些的食品,有鸡腿、牛柳汉堡,可乐、薯条。那个小孩的妈妈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吃的是那么香,那么带劲,妈妈我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吃相,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笑容,看上去比自己吃了还高兴,还满足。过了一会儿,孩子吃饱了,餐桌上残留下了孩子丢下还没有吃完的鸡腿和薯条······孩子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饭渣,“妈妈,咱们走吧。”“等一会儿。”妈妈拾起孩子吃剩下的鸡腿,有仔细地啃了起来,,“妈妈,您不是不饿吗?”,孩子操着童真无暇的声音问道,“这孩子,这么贵的东西,丢掉多可惜呀”,话语中似乎带着几份自卑和无奈,而后,又用眼的余光迅速扫了一下餐桌四周的人们,脸“唰”地一下红了。看到这情景,我的心“咚”地被震了一下,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位母亲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宁可自己挨饿呀!我被那位母亲的“爱子”精神感动了。

是啊,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爱子”是她们的本能,宁可自己受罪,也尽可能地给孩子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爱。母亲对待孩子,永远是无私的、真诚的、甘愿奉献、不图回报,看到此景,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妈妈看我有点发呆,便叫醒了我,此时,我的脸庞已在不自觉中流出了激动和感动的泪花。吃完饭,我和妈妈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

五一见闻作文篇5

五一放假时,我没去什么地方,但我看了一次奇妙而美丽的日落。

傍晚之前的半小时,我等着日落,那淡蓝色的天空,像平静的海似的,一望无际。接着,天空由淡蓝色变成深蓝色,就像一位画家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太阳悄悄地躲在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缝隙中,好象害羞的小姑娘一样,露出小半边红彤彤的脸。过了一会儿,夕阳镶嵌在天边的几幢房子旁边,发出耀眼的光芒。顿时,它身边的天空呈现出黄里透紫的美丽色彩。这时,不仅大楼,树,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光逐渐变弱,可它的脸颊更红了,像一个大火球,向着天空,向着地面,向着那一幢幢高耸的大楼,喷出红艳艳的光芒。天边的晚霞,慢慢地扩大范围,而且在不断地更换衣服,先由粉红色变成大红色,最后变成紫色了。艳丽的晚霞弥漫了大半个天空,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的丝绸。

最后太阳下山了,但我还是陶醉在这美妙的日落之中。

五一见闻作文篇6

一、【近义词】

出名,有名,着名,知名,著名,驰名

二、【词语注音】

wén míng

三、【基本词意】

(1) (动)听到名声。闻名不如见面。(作主语)

(2) (动)有名。闻名全国。(作谓语)

四、【英文翻译】

1.(有名) well-known; famous; renowned

五、【详细解释】

1、听到名字或名声。

①《礼记·杂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 孔颖达疏:“闻他人称名与父名同。”

②唐·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 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

③元·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三折:“闻名不曾见面,壮士为甚么不下山应武举去?”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这东溪村晁保正,闻名是个好汉,他如何肯做这等勾当?

2、有名;著名。

①《北史·魏南安王桢传》:“ 孝文以桢孝养闻名内外,特加原恕。”

②《水浒传》第五八回:“众人说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聋了,想必其人是个真男子,以致天下闻名。”

3、名声;名望。

①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於颠沛而走也。”

②唐·沈亚之 《冯燕传》:“ 冯燕者, 魏豪人,祖父无闻名。”

六、【拓展延伸】

一、这里出租车司机宰客的“美誉”举世闻名,尽管也不乏有一些诚实的、工作卖力的司机。

二、陈景润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鲁迅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家。

三、再看那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就像一条蛟龙一头钻进壶口又一泻千里翻江倒海地一泻千里。

四、洛阳牡丹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是因为它们形大鲜美、仪态万方、色香俱全、冠绝群芳、国色天香,并且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五、人活着对时代无益,死后又不能闻名于后人(于后人)。这是自暴自弃。

六、尽管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有着举世闻名的大学,它仍然是一个绿树环绕,非常适合于家居的宁静的小城。

七、美国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总统。其它国家的人民知道华盛顿、林肯,以及肯尼迪。

八、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欢迎天下友人。

九、济南,这是一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所谓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便是说的美丽的泉城济南。

十、1934年10月,他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十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曾经是帝王、后妃和他们亲族居住的地方。

十二、芦荟在植物界远近闻名,它的远近闻名不仅是因为它的花,还因为它的粗叶笔直得像一位迎敌的剑客。芦荟的叶子大约在30厘米以上长,富有肉质。

五一见闻作文篇7

托多罗夫说:“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时间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始终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本原状态,而是对这一事实这样或那样的叙述。叙述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的叙述者就会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

微博新闻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发出声音并唤起更多声音,从而产生舆论并引导舆论。因此,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是由者进行选择和掌握,用以描述和感知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的视点和观察点。叙述视角既是新闻传播者把他所体验或经历的世界转化为语言进行叙事的基本角度,又是读者进入新闻传播者所叙述世界的切入点。本文就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以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重点分析在微博新闻中新闻叙述视角的层次及创新。

一、叙述视角的层次

(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划分的依据是叙事者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新闻文本人物所知的信息。全知视角叙事指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在新闻报道中,叙述者要既了解所有新闻当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清楚明晰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客观条件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微博新闻中,字数限定在140字,即使叙述人就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囿于140字,也很难将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完整报道。

在微博新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限知视角,限知视角则指叙述者或主动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或只了解部分情况,并把所了解到的部分当作整体。通过新闻当事人出发,将其所经历的新闻事件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复述,并结合其它新闻者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报道,从而构成整个事件较为完整的叙述。

在“山西晋中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件新闻事件中,就有一则微博内容为:“山西寿阳一家火锅店昨晚发生爆炸燃烧事故致14死47伤,事故受伤者张晓光回忆,‘从对面冒出一堆火扑了过来,我躲在桌子底下,听见咚的一声,应该是爆炸了,人们乱作一团,我从二楼跳下来。人们都跳,呼吸困难,脑袋挤到窗外去’。”

在这则新闻中,叙述者主要是从事故现场的情境出发,将视角限定在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因此确定的视点人物为事故受害者,所以叙述的信息主要就是受害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所经历,他所知道的信息,就传达给受众,而他所不知道的,他也无权叙说,受众也无法通过这条新闻了解。因此,限知视角只能片面反映新闻事件,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陷。

(二)外视角和内视角

曾庆香认为,“内视角”与“外视角”之分主要是看故事叙述者的观察位置是处于“故事之内”还是“故事之外”。若处于“故事之内”,则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内的人物,他采用的是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内视角”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同时,主观性较强,容易带有偏见的感情色彩。

在“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的微博新闻中,有一则内容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满身划痕;连着几家档铺的卷闸门严重变形;爆炸的火锅店全部被烧毁,烧焦的物品满地都是…山西寿阳火锅店的爆炸,初步分析是气体爆炸而非液化罐罐体爆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央视记者韩逾昊)”

在这则微博新闻中,央视记者赶到事故现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这些就为记者置身在事发场景内的亲眼所见,是采用“内视角”叙述的新闻。记者选取事故后破败的场景作为报道的素材,显然融入了记者的主观情感,并且,这情感更容易感染受众。在阅读这则新闻时,读者可以透过记者这种对现实的直接聚焦,不受中介阻碍得感受到事发现场的惨烈与凄凉。

外视角则指故事叙述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叙述者使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由于这一视角的叙述者没有参与到新闻事件本身的漩涡中,因此,这类叙述者往往是客观冷静的,在微博新闻中,很大一部分新闻都采用的是这一视角。例如,在“毕节闷死男童案”这一新闻事件中,很多微博都采用了外视角的叙述角度。“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5个死亡的男孩子年龄不等,均在10岁左右。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最早发现5名死者的人,是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太。事发地点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以上这则微博新闻采用的就是外视角叙事。因为事发时记者并不在现场,所以这则新闻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没有过多的情感介入。与内视角的新闻相比,感染力有所下降,但因客观真实,其权威度是前者不能比的。

(三)第一人称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或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是见证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在叙述过程中,主要叙述“我”的自身经历事件或者“我”在经历整个新闻事件时的感知过程。在“毕节闷死五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两则新闻中,以第一视角叙述的新闻主要是当事人的亲自见证。例如“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中,最先爆料的网友就是一个事故的见证人,其微博内容只为简单的一句话,加一副事故现场的照片,这则新闻的文字内容为:“寿阳喜洋洋爆炸。”这七个字的描述虽然简单,但是交代了重要的新闻要素,并且配图现场感强烈,直接复制了事发现场,这名网友虽然没有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但他提供了自己所看到的并也让受众看到,直接传递了现场见证人震惊紧张的情感。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既没有亲身参与事件,也不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只是客观的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例如在“毕节案”中的一则新闻中,全篇就提出一个现象,即律师认为毕节政府和公安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致信申请公开细节。全文通过律师的眼光来叙述和透视他们眼中的毕节案存在的疑点。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叙述者的态度,但叙述者的态度隐藏在律师的态度之后,全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叙述者的观点。

二、微博新闻环境下新闻叙述视角的创新

微博新闻是这个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它满足了大众表达自我意识的需求,随着移动数据网络的普及和完善,微博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多起突发事件中,第一个做现场报道的已经不仅仅是记者,那些正好在现场的网民也在用微博着相关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且微博新闻也逐渐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微博不仅时效性突出,其信息多元化,每条微博限于140字等都是微博新闻独特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有了创新。

(一)以长微博或网页链接的方式进行多元视角的报道,弥补微博新闻在深度报道上的不足

多元视角与单一视角不同,它是从不同新闻人物的观察角度出发,不断变换叙述的主体,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描述。这种视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全面的表现,但是微博新闻每篇不能超过140字,有时一种视角下的报道都不能全面,因而很难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囊括。不过,微博新闻的一个长处是信息形式多元化,故而可将多元化视角采写的新闻用图片添加或网页链接等形式丰富微博新闻内容。例如在“毕节闷死五男童”这一报道中,一则微博“土屋柴扉,绳床瓦灶,无限凄凉,孩子即便在家与流浪何异?——网友如此评价贵州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的惨剧。的确,随着更多细节曝光,我们逐渐理解了这些孩子为何宁愿躲在垃圾箱里流浪也不愿回家……详细>>>t.cn/zjUI3I1。”微博后提供了一个链接,可以直接链接到腾讯网所做的一个名为“五个孩子如野草,贫贱家庭百事哀”的专题网页。反观这则微博新闻,其更像导语,引导我们思考、点击,在专题网页里,叙述者分别从逝去的五个孩子的视角,孩子父母的视角,评论员的视角,社会的视角等出发,深刻分析了以五个孩子为代表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成因。

由此可见,虽然碍于客观条件,微博采用多元化视角有些障碍,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解决,并且,在采用多元化视角后,可以使微博新闻的传播更加全面更具感染力。

(二)应逐渐增加影像化为常用视角,使微博新闻较同类新闻更加突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越来越多的采用影像化的叙述角度,这一角度包括从图片,以及视频、音频出发,可以使受众全方位多角度更直观的感受到新闻,同时也使新闻具有更高的点击率。例如,一则新闻:“【凯迪网友李元龙: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的照片】这是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一位路人用手机,在毕节学院路段地下通道阶梯上照的。这里距离孩子出事的地点,也就百把米。这很可能是五个孩子来到人世间,留下的唯一一张图片。”文字之后,叙述者贴出了图片。图片上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深深刺痛了每一名网友,具有极震撼的效果,正是有了这幅图片的加入,才使得这则新闻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在人类传播史上,微博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微博新闻改变着人类接受新闻的方式。虽然其在思想深度,规范性等方面难以同传统媒体相较,但是在时效性以及影响力上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在微博新闻中,叙述视角既有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又有自己的创新,例如影像化视角和多元视角的灵活运用,这些叙述视角都给微博新闻增添了活力,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可以使微博新闻的内容更具差异性,但同时,不同的叙述视角,就是不同的叙述风格,不管采用哪一种叙述视角,都是要以微博新闻的传播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源:《今传媒》杂志 文/曹钦 编选:)

(作者简介:曹钦,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五一见闻作文篇8

在第十五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市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xx总书记重要讲话,努力在传递正能量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舆论先行和舆论引导作用。让“我们在路上”成为工作常态,努力采写一批体现时代主旋律、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二是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出色完成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重点的新闻报道任务,架起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为推动丹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捕捉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推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牢记使命,爱岗敬业。要自觉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严守新闻工作纪律,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以采写有偿新闻和假新闻为耻,自觉维护新闻事业的纯洁和崇高,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责任在肩,一路同行。让我们携手同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出新闻人的力量!

庆祝新中国第十五个记者节倡议书

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春秋!

每当欢度新闻工作者自己节日的时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我们从事的事业无比神圣和光荣!所做的工作深受党和人民重视与信任!正因为如此,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值新中国第十五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全体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向全市新闻界同仁发出如下倡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xx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在“勇争全国百强 建设幸福潜江”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发挥舆论先行和舆论引导作用。

二、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好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实记录全市改革发展伟大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努力采拍体现时代主旋律、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五一见闻作文篇9

【摘要】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践行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进行挖掘和阐发,努力在工作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个人提升文化修养之必需,更是岗位职责与使命之所在。

关键词 儒道文化 传统文化 新闻工作

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同志在2013 年8 月19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进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文不揣浅陋,结合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一些思想及论述,谈一谈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一、孔子儒家思想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1、向孔子学编辑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在全面审读、删定和编纂“六经”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编辑思想与高超的编辑艺术,为编辑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编辑实践中,孔子确立的思想主要有:“垂世立教”,达到传承典籍、服务社会政治的编辑宗旨;“信而好古”,热爱传统文化的编辑情怀;“述而不作”的高超编辑手段;“多闻阙疑”的严谨编辑态度等。正因孔子有了这些编辑理念,所以他对“六经”的贡献在于编辑而非著述,也使得古代优秀的诗歌、史实古籍和文化得以传承。比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孔子从三千多篇古诗中编选出来的。孔子在编选《诗经》时坚持了一条编辑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正如《论语》中所载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据《公羊传》述,鲁《春秋》的原文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即陨星下落如雨,离地一尺而又返回。由于事涉怪诞,故孔子编辑《春秋》时并未记载。再如,针对文化典籍《易经》,孔子以儒家思想来阐发义理而作《易传》,提出“易为君子谋”的思想,把历史上这部卜筮之书上升到哲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

可见,孔子是通过他的编辑活动,来达到了保存、传播中国文化、宣传政治理想之目的。这对我们当代的编辑工作富有启发意义。

2、儒家新闻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针对时下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文风不良,甚至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的现象,对孔子《论语》中的一些精辟见解从新闻学的角度作了新的诠释,并称之为“儒家新闻学”。现择其要者摘编如下:(1)学习新闻的动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能从新闻采访写作中得到乐趣与快感的人才是最适合当记者的人。(2)新闻选题: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即新闻的选题要围绕人民的需要来进行,一定要寻找老百姓关心的事。(3)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要求:子曰:“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记者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爱憎分明。(4)新闻的基本要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如此,新闻五要素中的三要素就大致清楚了。(5)新闻语言:对一些套话、空话,孔子深恶痛绝:“巧言令色,鲜矣仁。”(6)新闻写作的态度:子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新闻写作要多思考与打磨,做到文简意达。(7)灾难性新闻报道:《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发生灾难事件时,记者要有人文关怀,关心的首先应当是伤亡人数,而不是“厩”与“马”。(8)对记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子曰:“君子不器。”这正是倡导与培养“复合型”人才。(9)记者的立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10)新闻写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容,文是形式。野指粗犷,史指无生气。(11)新闻的时效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2)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3)优秀的新闻佳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好的作品给人以新闻冲击力和莫大享受。

二、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1、老子新闻学

老子的思想博大深邃,其著作《老子》中体现出冷静、超越、逆向、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道法自然、守弱尚柔、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深远。作为一门哲学,它对人的启发必然是多方面的。老子所说的“道”,也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道”。参照李希光教授的做法,本文对《老子》中的一些精妙思想从新闻工作的角度作一尝试性诠释:

(1)学习新闻的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就是说,对待工作的态度各有不同,只有那些勤奋努力、掌握规律并落实到行动上的人,才是佼佼者。(2)新闻职业修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知其荣,守其辱。”“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即新闻人要克服浮躁心态,保持清醒头脑;恪守操守,方能捍卫职业荣誉,不辱使命;保持宽厚之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华而不实。(3)新闻人知识结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意思是,知识越多、面越宽越好,但要学会做加减法,把知识提炼、上升为智慧,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执简驭繁。(4)新闻的发现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新闻要深入现场、注意观察,仅凭借或依赖五官去观察世界远远不够,还得动脑用心,用理性与直觉来思考或体悟,才有预见和洞察能力。(5)新闻采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能识人且不先入为主,这是进行新闻采访特别是人物专访时必备的态度与能力。(6)记者要具备辩证思维与逆向思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就要求,新闻人要懂得辩证法,特别是做典型宣传时,要多考虑一些社会背景,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7)新闻如何增强贴近性:“鱼不可脱于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8)新闻语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9)新闻选题的独特性:“天下万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进行新闻策划或选题时,做到人无我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独家新闻与独家特色。(10)新闻写作风格:“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即写作要朴实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2、向《庄子》学说理

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庄子》一书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其文风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永不枯绝的灵感源泉,对塑造文艺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产生巨大影响。

(1)事理结合,讲究对比。《庄子》的开篇《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斥鴳笑之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作者通过形象的对比,充分说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道理。

(2)选例精当,论证有力。在《应帝王》篇中,作者讲了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本想以德报德,结果却以杀人报德,说明主观主义害死人,此例最为精当。

(3)描述生动,说理充分。在《山木》篇中,作者讲述:“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丘),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目大于运(直径)寸,感(触)周之颡(额)而集于栗林。庄周……执弹(弓)而留(窥视)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隐蔽)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性命)。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而相召(害)也!’捐(弃)弹而反走。”这个故事,描述生动,说明人往往因眼前利益而障蔽聪明的哲理。

(4)抓住矛盾,逻辑严密。如庄子记述这样一段经历:“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繁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住)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问)奚杀(杀哪只)?”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日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显然,作者引证的材料前后矛盾,只有辩证折中,方能自圆其说。其说理过程可谓妙趣横生!

除了用来说理之外,《庄子》本身给人的启发也是多方面的,对新闻工作也不例外。如庄子的《逍遥游》启发我们要树立“鹏程万里”之志。《养生主》启发我们学习“疱丁解牛”,掌握规律,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庄子·外物》篇中“得意忘言”的思想,对我们加深对新闻语言的认识很有帮助。特别是《庄子·外物》篇中的“任公子钓鱼”的寓言,气魄宏大,令人惊叹:任公子以“五十(犍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而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这也启发我们新闻人,在小水沟里是钓不到大鱼的,只有深入生活的大海,才能钓到新闻的“大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当前互联网和信息终端技术飞速发展、新闻媒体正面临重大转型与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回眸传统文化,向孔子、老子、庄子学智慧,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不管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内容为王”的核心也不会变。

五一见闻作文篇10

【关键词】国庆报道 新闻图片 读图时代

周年国庆报道作为重大节庆报道,历来是报纸等大众传媒关注的重大焦点新闻之一,相关文献较多,不乏对新闻图片的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系98级研究生的分析表明:1999年五十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已成为报道主力①;蔡雯等对5家主流报纸从1979年~2001年国庆报道内容分析发现:图片在国庆报道中位居第二,尤其是1999年大庆时,3家报纸的图片总量已接近稿件总量的40%,图片从1990年开始,迅猛增加②;孙对1999年周年国庆报道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③。这表明,新闻图片从90年代开始,即成为国庆报道尤其是周年国庆报道普遍运用的报道方式之一。这一趋势的变化显然与肇始于1990年代的读图时代有关。从2001年开始,“读图时代”已成为现代办报的理念之一④。缘此,我们选取《人民日报》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国庆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讨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民日报》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呈现的特点与趋势。

一、《人民日报》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

由于《人民日报》国庆报道跨度较长,10月1日前虽然有国庆报道,但较为分散,而10月3日,基本没有国庆报道,按报纸出版周期,国庆报道大多集中在10月2日,而10月1日~2日的报纸均在正常的版面基础上另辟专版,1999年增加了副刊;2009年增加了特刊。因此,本研究为便于两次周年国庆报道的比较,选取每年的10月1日~2日两天的常态版面;对于非常态版的内容,在文章中也有提及,但不作为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从报道类型、图片数量、图片颜色、图片尺寸、图片类型、人物类别、人物身份、景别运用等8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

(一)报道类型分析

第一天的国庆报道,以文字报道为主,尤其是2009年文字报道高达9成;第二天的国庆报道则以图文报道、图片报道为主。1999年图片报道已经超过文字报道,2009年图片报道与文字报道相同,这仅是常态版面的情况。1999年国庆报道开设了摄影专版,新闻图片达30余张,且多为图片报道;2009年国庆报道开设了国庆特刊(56版),仅10月1日一天的特刊就有图片210余张,其中新闻图片140余张,这其中也有较多的图片报道。可见,《人民日报》国庆报道的第一天以文字报道为主;第二天的国庆报道,无论是常态版还是特刊或专版,都加大了新闻图片的运用,从而导致图片报道成为国庆报道的重头戏。(见表一)

(二)新闻图片数量分析

由于1999年国庆报道的第八版为摄影专版,而2009年未设摄影专版(常态版面为4版),这导致新闻图片的数量(37张)要远多于2009年(14张)。1999年10月1、2日的摄影专版图片分别为8张、13张,按此计算,实际上,1999年常态版的图片数量只有4张、12张,与2009年的4、10张基本持平,但2009年的新闻图片较大,关于图片尺寸详见下文分析。两次国庆报道中,图片报道中的图片数占新闻图片数五成以上,尤其是1999年,图片新闻数达七成以上。可见,伴随着图文报道、图片报道量的增加,新闻图片在国庆报道中已成为重要的“一翼”。(见表二)

(三)图片颜色分析

1999年国庆报道完全是黑白新闻图片;2009年国庆报道第一版为彩色新闻图片,其它版则为黑白新闻图片,这与《人民日报》的历史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社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决定先在北京地区试行出版彩报。2002年7月1日,北京地区的人民日报第一、四版率先由黑白改为彩色⑤。2009年国庆报道仍然沿袭这种风格,即在第一版放置彩色新闻图片。

(四)图片尺寸分析

不难看出,第一天国庆报道,均为小型新闻图片(1/6以下)。10月2日的报道,1999年的图片多为1/8版。2009年有6成的图片为1/4版,图片尺寸明显变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版的《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在一起观看联欢晚会》的通栏宽幅新闻图片,图片宽度跨整个版面,高度也有版面的1/3,图片面积占整版的1/3。图片虽为黑白印刷,但是在编辑剪裁是却采用了宽幅剪裁手法,加上图片尺寸超大,使读者在第一时间感觉到现场的融洽、欢乐、和谐的气氛,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五)新闻图片主题分析

1、新闻图片类型分析

两年国庆报道中人物图片的比重均在75%以上,反映出《人民日报》在周年国庆报道中,新闻图片更加突出人物。

2、新闻图片中的人物类别分析

3、新闻图片中的人物身份分析

两次国庆报道中的人物新闻图片,以群体展示为主;但是,2009年国庆报道中,人物身份下移为群众,可见《人民日报》周年国庆报道中,普通人成为新闻图片的主角。

(六)新闻图片景别分析

1999年第一天的国庆报道,近、中、全景持平;2009年第一天的国庆报道则是中、全景持平,均为特写。而第二天的国庆报道,均出现了特写。1999年以中景、全景为主;2009年特写增多,是1999年的近3倍,近景也有所增加。可见,两年国庆报道中的新闻图片,第一天报道以中、全景为主,第二天则以近景为主,2009年特写较多。

二、研究发现与解读

从1999年与2009年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国庆报道中的新闻图片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天的国庆报道以文字报道为主,新闻图片已成为第二天即国庆日报道的重头戏;国庆报道更倾向运用大尺寸新闻图片;头版为彩色的新闻图片,其它版面则为黑白图片;国庆报道的新闻图片多为人物,以群体展示为主,但人物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倾向于展示普通群众。从新闻图片本身来看,特写图片明显增多,中近景别新闻图片在国庆报道中运用较多,在构图时更注意虚实的结合。《人民日报》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新闻图片运用的特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读图时代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1990年银川会议之后,《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根据新华社社长穆青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思想提出了“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理念④,即提高对新闻摄影地位、作用的认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而一个关键则是总编辑真正重视。从两次周年国庆报道来看,新闻图片的运用正体现这种理念:新闻图片已成为国庆报道的重头戏,而且新闻图片在构图、镜头、景别运用等摄影技术方面体现了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

诚如许林所言:“从1990年至今(2002)的12年中,中国报纸传播经历了加强图片报道―扩版―再加强图片报道―再扩版―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这样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读者的接受观念也经历了从文字报道中获取信息――从文字加图片中获取信息――从独立的新闻图片报道中获取信息这样的变化。”⑥《人民日报》在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图片报道与文字报道至少是旗鼓相当,而且国庆报道出版了专版、特刊,出现了大量的专题型新闻图片,报纸变厚了,独立的新闻图片报道日趋明显,这昭示着“新闻图片从配角走向主角,新闻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⑦《人民日报》在周年国庆报道中出现的跨栏甚至通栏大尺寸新闻图片所形成的冲击力,印证了读图时代对报纸新闻报道的“图片化”影响。

《人民日报》编辑部在总结五十年周年国庆报道时,认为这次国庆报道稳妥地处理了报道上情与报道基层的关系。国庆报道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体现“热在基层”。《人民日报》在保证中央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的同时,较好地反映了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声音。⑧《人民日报》在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虽然仍以群体展示为主,但人物的身份均以较大的比重展示了基层群众的精神面貌,既传达了“上情”,又报道了“下情”,国庆报道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李培林指出:由于受众主动性的增强,新闻媒体在传达“上情”的同时,也在考虑“下情”的心理,媒介环境变化是读图时代的现实背景之一,“而三贴近的另一要求,则是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生动活泼的新闻,新闻图片以其独有的特性,必然成为媒体实践‘三贴近’思想的重要方式。”⑨。无疑,《人民日报》在两次周年国庆报道中对新闻图片的运用是对读图时代这一大背景下的“三贴近”原则的有力诠释。

参考文献

①《国庆庆典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从10月2日的报纸版面看国庆报道的特点》[J].《传媒观察》,1999(12):14

②蔡雯,《国庆报道与节庆新闻资源开发――对我国5家报纸国庆报道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新闻大学》,2002:70

③孙,《让瞬间永恒:国庆盛典报道中的新闻图片浅析》[J].《新闻记者》,1999(12):30-31

④李扬,《“读图时代”刍议》,《当代传播》,2004(3):94

⑤杜飞进、徐锦庚,《出“彩”出新为人民》[N].《人民日报》,2007/07/04

⑥许林,《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J].《新闻战线》,2003(1):62

⑦李培林,《读图时代与新闻发展规律研究》[J].《新闻知识》,2003(4):24

⑧《人民日报》编辑部,《把握导向,唱响“三颂”:人民日报国庆报道回顾》[J].《新闻战线》,1999(11):22

⑨李培林,《科学界定“读图时代”》[J].《传媒观察》,2006(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