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0:22:18

怀念母亲课文

怀念母亲课文篇1

一、创设情境,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或外出活动,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叙心声,谈感受。继而引导:①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然而用不了三天,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抒发思念之情。②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感受情感的真挚

1?郾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过早地离开母亲,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想象情境,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小离开母亲,很少见到母亲。)②六岁离开母亲,曾回家两次,几天后就又离开,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分别的依依不舍,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①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感受对母亲的怀念。)②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郾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国内到了国外,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去感受。

(1)“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或是叮嘱保重身体。)②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别离故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相隔仅13天,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细心感受,用心揣摩。①身处异国,漂泊他乡,作者常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可引导细读日记,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②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可引导阅读想象,叙谈感受。(由暗夜的朦胧,雨天的阴晦,想象心中的惆怅,游子的孤独,感受此情此景下,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③对房东太太的描写,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④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思念亲人和朋友,哪些时候呢?(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遇到坎坷时……)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盼望朋友会聚,问候家乡母亲,想念祖国母亲,盼望早日归国……)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山水阻隔难相见,时空阻断难会面,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幻想中的团聚,能消除自己的孤寂,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让自己感到甜蜜。)

(3)“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难见母亲,难遇朋友,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反复体会,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了空间距离的变化与母亲内涵的变更,在国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且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伴随他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体会其中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表述:同学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回归祖国、回归家乡的时刻,盼来了投入母亲怀抱的时候,如果你就是作者,登上了归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遥望东方,对着自己的母亲,对着自己的祖国,你有什么想说呢?――叙述心中的话语,表达真切的思念。

怀念母亲课文篇2

<<怀念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学完<<怀念母亲>>这篇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让我知道季老身在异国他乡,可心却想着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表达了他热爱祖国.

这篇课文说了:季老先生6岁离开生身母亲去城里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然而,季羡林就成了孤儿,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季羡林老先生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感情,他就在德国写了几篇日记:看到房东太太见儿子还没回家,那着急的样子,我就想起故国的母亲,故国的朋友.我真想回家,有时想得不能忍耐....

这时,我便想起我的母亲,她同其他母亲一样关爱我,一样担心我,一样教育我,跟其他母亲一样不顾疲劳为我赚钱,为我买学习用品,买衣服.可是,我却不为妈妈着想,有一次,妈妈让我帮她刻字,我正看着电影,说:"妈妈,这东西”太难了”,我搞不出来!"说完,我又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影.妈妈叹了一口气,就自己匆忙地刻字.看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非常羞愧,因为太赖了!!!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孝敬母亲.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要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

怀念母亲课文篇3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每人却只有一位母亲、享有一份母爱,而我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却有着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作者六岁便离开了生母,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作者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作者度过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这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思念与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年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早上,刚起床,床头早已放好了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桌上早已摆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我爱吃的饭菜,与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这样,我还是不是得对母亲发脾气,惹母亲生气,我真为我的过错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爱了!

六年级:刘德馨

怀念母亲课文篇4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许多篇课文,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0课---《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现代作家史铁生写的.课文讲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读完课文,这位伟大的母亲久久地浮现在我面前.“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这两句话是在写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时的具体表现。事虽细小,却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疼爱,很是感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在临终前居然还惦记着她的子女,这是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啊!

母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母爱,就像一杯淡淡的白开水,没有任何杂物,只有对自己孩子的亲切、温柔的笑容,也许是你经常喝它的缘故,你不但不觉得甜蜜,反而感到很厌烦: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当你走进校门,庆幸自己多穿了一件大衣而没被冻着时,你怎会想到是谁不厌其烦地让你穿上这件大衣呢?吃晚饭时,母亲为你盛饭,还不停地往你的碗里夹菜夹肉,你不但不对她说声“谢谢”,还嫌碗里的肉软了硬了.....

我也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她非常疼我,从不打我骂我,母爱就像一条涓涓细流,滋润我的心田.一次,我考砸了,拿着“6”字开头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很害怕,仿佛看见了母亲那张愤怒的脸,我在心里暗暗祈祷着:上帝保佑,妈妈不要生气,我已经尽力了,上帝保佑......“孩子,你回来了?今天考试考得怎么样?”刚进家门,妈妈就笑吟吟地走了过来,亲切地问我,我低着头,把试卷拿给她看,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没想到,妈妈看了试卷后,非但不骂我,还帮我分析考砸的原因,最后,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你听说过海燕吗?我们一说到勇敢,就会想起海燕.海燕,不怕惊涛骇浪的扑打,不畏狂风暴雨的袭击,它是勇敢顽强的象征!你想做像海燕般勇敢顽强的人吗?那就要不怕失败,不灰心,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我抬起头,注视着妈妈那充满信任的眼睛,用力地点了点头......

在我学习的路上,是母亲在陪伴着我,鼓励着我.放下课本,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怀念母亲课文篇5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季羡林爷爷写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让我思潮起伏。我觉得课文中“ 我一生有两 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 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觉得太让人感动。

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操碎了心,还日夜不停地工作,挣钱给我们用,将挣来的钱差不多都花在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爱那爱着我们的父母,没有理由不孝敬他们,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关心 、呵护。我们同时也都有着一个母亲—那就是祖国母亲。祖国母亲也非常地关爱着我们,从她诞生那一刻起,她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大家庭,给了中华儿女很多东西,有电视、有无所不能的电脑 ……她还让我们能够坐在一间宽敞的教室里,在教室里听老师的教导和知识。我们应该像爱我们的亲生父母那样爱着祖国母亲。

我们从小开始就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多多倾听父母对我们的批评,唠叨。在父母工作累了时递上一杯茶,为他们捶捶背。同样为我们的祖国母亲落实自己的行动,让我们从小好好学习,养成好习惯,长大以后才好报答祖国。

怀念母亲课文篇6

关键词:《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这篇现代散文没有字面障碍,学生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能力读出母亲的形象与母子间的情感。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则学生也只能停在原地,没有成长。那么,这篇文章更深层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邹韬奋不仅是儿子,是作者,还是一个妇女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他在怀念母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母亲是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女性来审视母亲的命运与价值。笔者在备课时,阅读了大量不同时代怀念母亲的文章,而只有邹韬奋的这篇《我的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惋惜之情,具有鲜明的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另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除了提升语文能力,更深远的往往是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么,教学就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设计将教学目标定为: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课就从理解母亲形象入手,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点――惋惜之情,进而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并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

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写下提到母亲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语。

2.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想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我们每个人都用一个词语表达了对于母亲,我们首先想到的内容。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哪些词语?现在就来揭晓。

幻灯出示高频词语:“关爱”、“严厉”、“唠叨”等。

这也是大部分同学心中的母亲。我们今天要一起读一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往往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只能关注到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多角度关照、理解母亲做铺垫。

(二)品读语言,分析母亲形象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六年,当时作者已经40岁。文章第二段写到:“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四件小事儿是作者对母亲非常珍贵的记忆。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师生合作,品读第3段。

首先我们请两名同学合作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及时圈画能够表现母亲形象的关键词句。

明确:活泼 欢悦 柔和 青春 关爱

2.小组合作,品读第4、5、6段。

现在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品读其余三件事。

幻灯出示要求:①圈画关键词句,分析母亲形象。②自己阅读、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③每个四人小组选出发言与板书的代表。板书只需写出概括母亲特点的关键词。

明确:情感丰富 循循善诱 慈爱 辛劳

3.找关键句,总体概括母亲形象。

文中有一句话是对母亲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表达,请找出这句话。请同学根据这句话说出母亲的特点。

明确:平凡 可爱 努力 能干

教师板书:“平凡”“可爱”“努力”“能干”

这句作者对母亲特点的直接评价与我们从这四件事中,从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一致吗?

明确:总体上是一致的,四件事中还有母亲对“我”爱。

教师板书:“慈爱”,使 “平凡”“可爱”“努力”“能干”“慈爱”形成“人”字的一捺。

通过关键词句概括人物形象,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力,这一环节是铺垫内容,宜快速进行。

(三)体悟情感,探究文章主题

1.体悟情感

对记忆中这个慈爱、可爱、努力、有才能,却平凡的母亲,作者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

(1)在品读这四件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快速浏览4-6段,找到关键的语句。

板书:感激 怀念 歉疚 (学生也有可能读出:理解 赞赏 惋惜)

(2)品读1、2、7、8段中的作者情感。

板书:赞赏 惋惜(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形成“人”字的一撇)

(3)惋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被埋没?“没有意义的琐事”指什么?

明确:

作者为母亲没有名字,早逝,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母亲的才能埋没在封建家庭中,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母亲整日忙于女工,29岁去世时已经有6个孩子了,可见被“没有意义的琐事”缠身。

(4)小结:妇女被禁锢在封建家庭中,没有地位,只能陷在家务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作者在赞赏母亲品性与才能的同时也为母亲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惋惜。

2. 探究主题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母亲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出了什么?咱们可以看着板书,从中得到一些提示,进而提炼文章主题。

(1)理解母子情深

明确:表达了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理解对女性价值的思考

引导:赞美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我们一般对母亲的情感,是在母子关系之中的。在母子关系之外,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种不太寻常的感情“惋惜”。在作者的惋惜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明确:作者还表达出了对女性命运与价值的思考。

补充背景资料:

原文最后一句话――“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作者简介――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出版和新闻行业的传奇人物。作为民主战士,启蒙者,邹韬奋也积极地投身到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他撰写了很多论文来呼吁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等。正是出于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深切的惋惜与无奈,邹韬奋推己及人,由“小我”关注到“大我”,开始思考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价值与命运,不断探索着妇女解放的社会课题。

(3)理解作者看待母亲的视角

引导:我们现在不仅读出了母子情深,还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看到了这篇写母亲的文章的独到之处,当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但是封建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女性的自由与独立早已成为现实。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注视历史,更加珍惜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比较分析:我们写下的词语与邹韬奋写出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在看待母亲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关爱”与“可爱”有什么不同?这些同学为什么会在想到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关爱”?邹韬奋为什么会写下“可爱”?同样是母亲的特点,“慈爱 ”与“可爱”、“努力”、“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作者没有仅仅写出母亲在母亲角色上对“我”的爱,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而是将母亲看作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完整的人,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惋惜。

板书:为刚才已经写出的“一撇一捺”勾画外圈,形成更清晰的“人”字。

(4)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现在,我们能不能也用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母亲呢?

我们的母亲也不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每个母亲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很多面!让我们看到她们在工作上要强,有成就,也有困惑的那一面;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率直,有时也会迷茫的那一面;她们在与父亲相处时,有时幸福,有时烦心的那一面;爱惜自己的容颜,精心打扮,偶尔也会不满意的那一面。

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更加关注母亲的个人特点,看到了母亲的方方面面,能用平等、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母亲,与母亲相处。我想对这些同学说,你们真了不起,我敬佩你们的早慧与懂事。我想,你们的母亲会更加美丽、幸福。对于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我们要学会看到一个完全的母亲,更好地去爱我们的母亲。

(四)课后作业

1.读读品品,理解母亲

【必读】:《我的母亲》邹韬奋(未删减版);《我的母亲》陈彤

【选读】:《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包天笑;《我的母亲》马子华;

2.写写画画,送给母亲

怀念母亲课文篇7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

怀念母亲课文篇8

一、遭遇青春的“刺”

刘云峰,老师眼中一个最难调教的学生,家长眼中一个最逆反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一心想转化他,也曾做过多次努力,然而一切总是徒劳。

那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刘云峰的母亲便找到我,几乎是带着哭腔说:“老师,我管不了他,你帮我想想办法吧。”“谁叫你来的?”母子一见面便是剑拔弩张,“叫你拿钱你不拿,还想向老师告状,门都没有!”刘云峰一面大声呵斥着自己的母亲,一面继续振振有词地说:“管他屁事,他瞎掺合(那个他指其继父)。”“你还想对他出手,他再怎么也是你长辈。”母亲无奈地在一旁插嘴到。“屁的个长辈,他又不是我的什么人!”“那他挣钱供养你,你不知报恩。”“报个屁的恩!”他一直出口成“脏”。课间的钟声已经敲响,他的大呼小叫使得办公室门前、窗前挤满了一个个脑袋。他的眼中没有家长,没有老师,没有亲情。我终于怒不可遏:“刘云峰,收起你野蛮的嘴脸,这儿不允许你撒野,更不允许你这样对一个母亲说话,因为我也是母亲。”“我又没说你。”他低声嘟哝着,继而终于安静了。安静归安静,可你看他那副德行:昂着头,目不斜视, 双腿还不住地颤悠颤悠的,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回教室!”我一面厉声喝道,一面摇头叹息。

这个叫刘云峰的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结构:父亲意外去世,便有了今天的继父,母亲和继父可以说都是含辛茹苦地在拉扯他,可他就是不领情,在排斥继父的同时也排斥着自己的母亲。这不,这周因超额向母亲索要生活费,母亲不给,于是当即对母亲出言不逊,继父出面劝解,竟想对继父出手,无奈之下,母亲找到了我这个班主任,希望我可以帮她。于是便有了先前的那一幕。

二、遭遇碰壁的无奈

一边叹息一边思考的我决定和这个逆反的“90后”过过招。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用紧接着的这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因为时间仓促,我来不及作太多准备,就针对这件事即兴上了一节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在这节没有经过准备的班会课上,我大讲、特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要懂得孝道,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我还列举古今大量有关“孝”的典型事例:汉文帝刘恒,为母亲治病而亲尝汤药;王祥为了了却继母的心愿而卧冰求鲤……课堂上,我费尽三寸不烂之舌,企图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更希望在这些说教中能触动刘云峰。在课上,我不露声色地观察他的举动。可是,我发现我失败了。他一直坐在位置上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完全忘记了刚才在办公室发生的那一幕,也丝毫不觉得现在的课堂与刚才办公室上演的那一幕有任何的关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 ?甚至到后来他更是表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我彻底失望了,心跌倒了谷底。面对他的漠然,我觉得自己的力量是那样渺小。

三、与《秋天的怀念》相遇

几天过去了,我一直忧心忡忡。一直在思考着用怎样的办法、怎样的方式才能驯服这头“犟牛”。晚上,我躺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一本课外读物,再次看到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 “我” 连她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无私的母爱、伟大的母爱。刘云峰排斥的不就是母爱吗?对,我决定把这篇文章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够唤醒刘云峰内心深处的对母爱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要让这份爱再成为伤痛和怀念。于是我把这篇《秋天的怀念》带到了我的课堂上。

扣题探读,创设情景。上课伊始,我以深情的话语紧扣题目,创设一个感人的情境——“21岁,人生中活得最为狂妄的年龄。谁不正有远大的理想?谁不正追逐自己的梦想?但对于因疾病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就有那样残酷。然而就在这不幸境遇中,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希望,这个人就是母亲,一个身患绝症的母亲,一个病入膏肓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深沉而又伟大的母爱吧。”

细读课文,感悟母爱。“母亲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可是,当他看到深爱的儿子正因为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悲观厌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她怎么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爱的儿女?此时,她心里所经受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这是一个怎样用心良苦的伟大的母亲啊!”

母亲“忍”住的是什么呢?母亲忍住的是儿子的自暴自弃和坏脾气 ,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包容你们所有的过错。

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着觉。”“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是母爱支撑着母亲!

母亲忍住的是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她想要带儿子去看花,却遭到了拒绝,这时,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想给予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勇气!这是怎样的一份深沉的母爱啊!

拓展思考,回馈母爱。母亲走了,带着她诸多的不舍和牵挂走了,这便成了“我”心头永远的伤痛。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这样写道:“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说:“又是一个深秋,一个开得泼泼洒洒的季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述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片刻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和妹妹一起来的 。我带来了你喜爱的。妈妈,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倒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更没想到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那样坚强的活着,要带着妹妹好好的活着……”那一声声深情的“妈妈”的呼喊使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里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这样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是呀,“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给予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不懂得心存感激并给予他们回赠呢?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好好爱我们的父母吧!

四、他慢慢褪去身上的“刺”

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教室里一片静默。我一直注视着墙角的刘云峰,只见他一直低着头。第二天,我再次找到他,只见他坐在我面前,也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老师,我知道我对我妈过分了……”后来他对我讲:父亲是一货车司机,母亲没什么文化,但单靠父亲一人挣钱,一家人日子也还算好过。后来父亲意外去世后,继父住进了他家,他时时处处拿继父与生父相比,觉得继父不如生父能干,母亲还得去打钟点工和他一起来维持家用,而且看不惯母亲对他好,认为他是个可恶的第三者。所以想方设法和继父甚至母亲作对。现在想来,继父对这个家也还是尽心尽力的,对他也没有二心。他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好好相处,尽自己最大努力好好学习,不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伤心。

怀念母亲课文篇9

语文教学的“加”,是补充,是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或知识准备不足,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作为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补充相关内容,无疑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讲课文《散步》,当讲授到“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我们一般会让学生去理解品味这个句子。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小路”的情况。“小路有意思,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作者没有讲小路的具体路况,但学生可以根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来反向猜测小路是怎样的。学生联系春天多雨,猜测出小路可能狭窄、不平、路滑等,走起来要注意,不然就会滑跤。于是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到,“我和妻子”走得慢、稳、仔细,是怕走路摔倒,跌坏了母亲或儿子,表现了对家人的爱。

“背着母亲不摔跤,只是快走,会不会对老人造成伤害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还理解不到――即使不摔跤也可能对人造成伤害。笔者就给学生补充一个暑假里发生在我和母亲身上事。母亲八十多岁,身体很弱,走路靠拄拐杖,上下楼就要人背。每次笔者背母亲下楼,母亲都会说:“慢点。”有一次,笔者推开单元门,想趁门合上之前出门,就快了一点,三两步一蹿,结果听到母亲胸前骨头“啪”的一声,母亲痛得受不了,以致大口喘气都心口疼。后来吃了一周的药才好转。补充了这个材料后,学生理解了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的主张了,对“我”和妻子走得慢、稳、仔细,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中的“减”,是指在课堂教学时故意给学生“留白”。所谓“留白”,本是中国山水画中通过部分画面不着一丁点墨,使画面虚实结合产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这种技巧的使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反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亦可在细针密线、鞭辟人理的同时,给学生留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所以这种“留白”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索、研究,不断去填补空白,从而达到对这部分知识的更好掌握。

语文教学中的“乘”,是指课堂气氛渲染,比如老师用夸张的神情、特殊的语气、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等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当课堂教学到难点时,学生总是领会不到或理解不深,课堂一度沉闷。这时我们就要进行课堂气氛渲染了。比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或进行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这样可以影响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总不能深刻地理解母亲对儿女的挂念。笔者给学生分析史铁生与妹妹在北海公园看的情景。先引导学生欣赏各色。“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笔者在学生分析的特征、气质含义后,再问学生:“母亲不断地央求‘我’去看,有何含义呢?”学生分析了的淡雅、高洁、热烈,傲霜,对生活充满热爱,理解到母亲就是希望“我”能够像一样,富有生命力地活着――好好儿活着。这时,笔者对“好好儿活着”进行了反复渲染。笔者深情地带点颤抖的语调,反复地说着“要好好儿活着”;“史铁生拉着妹妹的手,深情地说――我们要好好儿活着!”母亲没说完的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儿活着”。学生受到震撼,深刻地理解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理解了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怀念母亲课文篇10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的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身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倾诉衷肠——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