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十篇

时间:2023-03-26 22:33:08

摩擦力说课篇1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摩擦力》,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6节。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所学力学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摩擦力。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摩擦力方向及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从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认识摩擦力。另外,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并且很好的复习了之前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并且学会了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力的大小,而且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及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因此教材要求学生在以往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本节课内容。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好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也不高,需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分析,以及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就《摩擦力》这一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产生摩擦力;学会判断摩擦力;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和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学会研究摩擦力的简单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列举能说明存在摩擦力的事例,因为这个知识点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必须要让学生牢牢掌握。而难点则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因为这个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准确的解决问题,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了如下教具:毛刷、带钩码的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根据学习内容的主要性质,我始终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具体教学方法将采用谈话法、实验法、讲授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本节内容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情景导入”,需要3分钟

首先,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的滑板鞋》作为导入调动气氛,然后通过让学生来拉两本相互交叠的书本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进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摩擦力。

第二阶段是“新课教学”,大约

30分钟

在激活学生,调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入课堂活动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任务一:完成学案中的探究活动一,并思考相应的问题。问题是: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方向。之后,请学生分享组内的成果。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会提供给学生两瓶水,一瓶抹上洗手液,一瓶不抹,让学生来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说出影响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让学生以之前分好的小组为单位,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分享教师点评,然后对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实验探究,我会在学生中巡逻检查和指导,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结果。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培养学生提出猜想和进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从实验和观察中获取知识。

接着提问: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同学们能不能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摩擦?ppt展示流星划过、水中铁锤摆动图片

第三阶段是“巩固新知”,大约2分钟

首先让学生回忆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因为根据记忆规律,遗忘在学习发生后就迅速发生。本着教学巩固性原则,进入了“当堂巩固”。

第四阶段是“反馈总结”阶段,大约5分钟。

我一共设计了4道练习题。第1道题比较基础,第2题涉及到根据二力平衡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接下来2道选择填空练习,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3.6

摩擦力

方向

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分类

静摩擦

摩擦力

动摩擦

(f)

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大小

作用点

接触面上

摩擦力说课篇2

既然研究“摩擦力的秘密”,那么,这一课的重点就在“秘密”上,摩擦力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很多老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两个因素上。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影响因素在学生那里早就不成“秘密”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太多了,不需要实验研究就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在研究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真正的“秘密”深处。

一、摩擦力的秘密深藏在概念的理解上

教材上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其实,这种说法是不规范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摩擦力是由物体的压力决定的,如果一个物体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该接触面上的摩擦力可以说是物体的重量(这时,物体重量等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但是,当物体在斜面上滑行时,只能说摩擦力与物体的压力有关(这时,物体重量不等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另外,对于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这一表述也不严谨。因为,不同材料物体的表面,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橡皮表面光滑,毛巾表面粗糙,但同样的一块小木块在这两个接触面上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与教材上的表述就相反。这就要求学生知道,“光滑程度”是相对于同一种物质材料而言的。还有,“拉力大,摩擦力就大”这种说法也是欠妥的,物体匀速和变速运动时,拉力不同,但摩擦力是一样的。学生认为:“只有物体运动了,才会产生摩擦力。”其实,除此之外,当物体有运动趋向时,虽然没动起来,却依然产生了摩擦力。

二、摩擦力的秘密深藏在运动的方式上

1.物体被带动时的摩擦力

通常看来,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但有时也不全是这样。比如:一个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一起由低处向高处匀速运动,这时物体在斜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它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由于传送带倾斜,物体具有沿传送带斜向下运动的趋势,根据摩擦力方向的规定,可知摩擦力是向斜上方的,正好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还有,当物体随着传送带在一条水平线上匀速运动时,此时的物体受到传送带对它的摩擦力应为零。

2.物体静止时的摩擦力

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与其接触的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如图,放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放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有相对于斜面下滑的趋势,所以受到斜面给它的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假定物体不受摩擦力,物体必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运动,而不再处于静止状态。

三、摩擦力的秘密深藏在拉力的变化上

教材认为,物体的摩擦力有多大,拉力就有多大。这只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适用,也就是说,只有当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完全相同,且匀速运动时,摩擦力才等于拉力。否则,拉力就会与摩擦力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摩擦力不会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木块重20N,在3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3N;当水平拉力增大为5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仍为3N。因为当拉力增大为5N时,由于支持力大小、接触面均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再比如:重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用5N的水平力推,木箱不动,此时木箱所受摩擦阻力为5N;改用8N的水平力推,木箱仍不动,此时木箱所受摩擦阻力仍为8N。原因很简单,由于木箱均静止,由力的平衡知识,便可推出摩擦力的大小。

还有,手握住一个瓶口朝上的瓶子保持竖直方向静止在空中,而且不断增大手的握力。按照惯常的思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理解不清。由于瓶子与手之间是静摩擦,且瓶子静止在空中,瓶子处于平衡状态,应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之外还受一个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由于瓶子的重力大小不变,所以尽管手的握力增大但摩擦力大小不变。

摩擦力说课篇3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方法并熟练地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将全班分为10个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摩擦计、两个钩码、一块木板、一块棉布、一条毛巾。另准备玻璃球30个、带芝麻的花生豆30个、筷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在冰面上或穿上旱冰鞋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

看完这个,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十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花生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看一看哪一个容易夹起。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不容易?

学生回答(学生利用生活中掌握的知识会解释原因),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的分类。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问:这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是什么力?

学生回答。(摩擦力。)

师出示课件: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师问:谁来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出示课件:摩擦力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重点词,如“相对运动”“阻碍”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摩擦力的种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以及静摩擦,以及各自的概念。(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

师:哪位同学能在日常生活你认识的摩擦中分别举出这几种摩擦的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正。)

师指出: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什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进行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并回答。

学生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学生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3: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学生4: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些器材,请你们根据这些器材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

生:弹簧测力计。

师: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

生:不是。

师: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

师: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

生: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每个小组只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4)师出示课件:让学生都能看清整个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到明确答案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对于摩擦力来说有时有用,有时有害,那么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又怎样减小有害摩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3.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1)播放影音资料有趣的摩擦。(播放视频《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摔跤的情景。还有小朋友捉泥鳅的画面,一捉一滑。播放画面: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

师问:短片中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生答:让学生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刚列举的现象、播放的视频及课本中的实例,辩证地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A. 增大压力;B.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A. 变滑动为滚动;B. 使接触面分离:①加油②利用电磁场③压缩空气。

师出示课件给总结。

(2)师问“除了短片中的这些摩擦外,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存在摩擦,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几乎都有摩擦,那么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呢?

学生想象,大胆发言。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话中我们都听出来了,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摩擦。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地改进和创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

师出示课件: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生:学生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当堂检测。

见多媒体课件。

6.课后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

三、扩展延伸

“今天同学们实在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学习的能手!那么,你们还想不想研究什么呢?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很难研究的问题,在座的学习能手们谁敢接受挑战?”出示小纸条:①破解黄鳝善于逃走的秘密;②打桌球时擦的滑石粉有什么用?③下大雪时,行走在公路上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绑上铁链?

学生总结一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设计反思】

1.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顺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摩擦力说课篇4

[关键词]滑动摩擦力 探党性教学 反思

[情景描述]

这是一节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学生在这节课内完整地经历了七个探究步骤。若使实验探究的结论有效就必须有目的地控制变量,因此在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控制变量是关键。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出现的―个困难点是如何测摩擦力,需要教师的指点。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录像。学生观看录像:推出的冰壶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滑到终点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脚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生:存在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得出滑动摩擦的概念。

师:你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学生回答出各种情况,教师对正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小活动(让全班同学试一试):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再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

师:从录像中的现象和活动中你还想知道什么与滑动摩擦有关的问题?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的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到物理就在身边。通过观察和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意识到滑动摩擦的存在。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的逐步引导、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会逐渐提高。

2.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将你的猜想说出来,并说明你猜想的依据。

生: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太小有关,提出这种猜想的基础是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而接触面有粗糙的程度、面积的大小。生活中的经验是在光滑的冰面上比在一般的地面上拉动物体要容易。

生:滑动摩擦力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猜想的基础是滑动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大有小。

生: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猜想的基础是生活经验中擦黑板时,越是用力按板擦,板擦在黑板上滑动越费力。

生: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材料有关,猜想的基础是冬天可以在冰面上滑行,在地面上却不行。

师:同学们能想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材料有关,这很好,因为在不同材料的接触面上我们确实有这样的体验。当材料改变时显著改变的是粗糙程度,所以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主要因素,材料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下探究完成。

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猜想是有依据的,不是盲目地瞎想。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猜想,而且要提示学生从科学事实和生活经验找依据,并强化这种意识。

学生猜想时会想到很多情况,这些情况不一定没有道理,有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所研究的问题起主要作用;有的则是次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忽略的。学生能想到滑动摩擦力与材料、物体重力、运动快慢等有关,这是很了不起的。教师应当予以大力鼓励,并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但是也要给学生讲清楚本节课我们不进行研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课下继续完成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毕竟还受知识目标的限制。

师:请同学们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我们所提出的假设,作为下一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生:(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将猜想的内容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形成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采用刚才实验研究提出的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

师:你们认为实验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实验中应解决的问题: (1)如何测量摩擦力?(2)选用什么器材能分别保证控制变量法的正确实施?

师:你们是如何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

生:测量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运动,测力计的示数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师:补充一点,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时要匀速,否则摩擦力的大小不等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一点,需要在以后学习中才能解释。

生:实验中我们想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面积大小的关系,为了实验结果能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准备用同一个木块,第一次把它放在水平玻璃表面上,第二次放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用同一个木块保证了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与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大小不变。

师:(及时鼓励)这名同学在设计时注意了控制变量的问题,这才能使实验结果说明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以及确定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其他两个问题如何进行实验呢?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我们采用一个术块和一个钩码,让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另一次,在木块上放一钩码,再次匀速拉动。记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生:研究与接触面面积大小的关系时,我们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一次摞起来,另一次平铺在桌面上,两次分别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并记录数据。

师:请同学们发表看法,你是否同意他们的实验设计?他们是否还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生:(回答略)

师: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的作用,为保证拉力水平,拉动木块时手要握住测力计的外壳;拉木块时尽可能匀速,指针不要颤动。

在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教材中已提示要匀速拉动木块,但学生并不清楚匀速时摩擦力等于拉力,用拉力反映摩擦力的原因可不向学生解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问题,但要让学生清楚有这样的要求,不能随意。在学生交流之后,针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操作或结论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指导。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主要是把形成的假设从操作的角度具体化,考虑更多的是每一个操作的结果是否能够说明假设的问题。比如在这个问题中,几个因素同时改变,你如何能知道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控制变量”的方法。根据这节课中学生回答的情况看,教师对这方面有过

具体的训练,学生具有变量控制的意识、物理量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的意识,这对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是很必要的。无论在哪个探究过程中,都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之间交流实验探究计划,可以深化对该探究问题的认识。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之后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的操作内容: (1)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记录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形式可能不同(本文略)。

5.分析与论证

本组同学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6.交流结论

几组学生代表展示本组实验的记录表格及介绍各自的结论。

总结得出结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大小无关。

学生展示研究结果,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本节课所应完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7.评估

师:请同学们反思实验设计思想及实验过程,我们所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信?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是否重新思考了实验的一些内容?存在哪些疑惑?

生: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匀速?如何能更好地保证匀速?

生:滑动摩擦力是否还和其他因素有关?

生:所用接触材料的有限性是否会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

师:同学们的思考都是很有价值的,希望课外能继续研究。本节课研究的是定性的结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继续探究定量的关系以及我们新发现的问题。   评估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设计的一个环节,咀评估的过程会使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这将促进学生用严谨的态度来进行科学探究。

8.交流与合作

完成实验后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再叫几个小组代表报告实验的有关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听取其他同学的提问并做出正确的解答。

[案例反思]

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较好的反映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探究性教学案例。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所想、所思、所做的既不是沿教师既定的轨道进行,也不是照搬书本的方法去做,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只是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成为探究的合作者和鼓励者。教师适时、必要地介入,促进了探究的深入与发展。我们知道,科学探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确保探究向纵深发展。

其次重视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往往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产生对所探究实验对象的深层科学认知。我们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建构,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真正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昊晓彬《“材料保温性能”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中学物理》[J]2005.11)

摩擦力说课篇5

关键词: 中职物理课程 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职物理课程实现“有效教学”越来越艰难,无论课内课外,“启而不发、压而不动”的局面经常出现,就算适时随机采用“实验、多媒体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也显得“力不从心”,尴尬连连。传统的教学程式无论怎样运用,在中职学生面前凸显着“一筹莫展”的悲哀。

中职物理教学凸显“艰辛”的原因:1.中职学生在中学物理课学习中大都是吃过苦头的,来中职读书,心灵深处只想着学技能,不愿再碰基础课理论,“职业学校为什么还要学物理啊?”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感叹声”。学生知识基础不好,欠缺学物理的素质和动力,缺失学习物理的意向。2.虽然中职物理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够用、管用、实用”精选与交互建构,教学中又进行了与学生实际相适的设计,但中职物理教学却仍然强调课程的程式化,仍然讲究“抓纲务本、紧扣教材”,与学生心理承受力不相适应,教没能从根本上扣住学生心灵情感的脉搏,所以难以直接去打动学生。

中职物理课程难以实现有效教学,造成物理课程的课程效益每况愈下,许多中职学校干脆不开设了。我校是电类国家重点学校,到今天仍然保留了物理课程,就是坚信物理课程仍能为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学校开设物理课,物理课程更须凸显“效益”二字,教学有效性高,课程效益就好,课程效益好学校才有开设的必要。

中职物理课堂内外,如何才能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点滴知识积淀,打动学生去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众所周知,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代教育理论,倡导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是给予的程式的东西,学习者必须亲自去发现并感悟它,并能把它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强调学习者应“直觉思维、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推崇“研究性学习”。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不好,但他们同样面对大千世界,同样耳濡目染着各种各样的“宇观、宏观、微观”物理现象,同样在心理上有探究物理现象个中原由和规律的愿望。揭开物理现象奥秘,掌握其客观规律并用之于生活,是人生生存心理上的需求。既然大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都是物理现象,物理教学要教出“物理味”,就应从学生切身的“觉察、感悟”中展开,就应去帮助学生养成“探索、揣摩”物理现象的习惯。这一点上,布鲁纳已明确指出:“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历史……”我们为什么不设法让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去思考物理?

笔者凭借2004年参与广州市理化指委会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的经验,在历年的“摩擦现象”教学中,改变“课堂诠释讲解、课外作业训练”的教学程式,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觉察、感悟”身心周围“似曾相识”的静摩擦物理现象,并贴合学生情感与学生教学相长(课外促课内),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强的学习动机,成就了较好的物理课程教学效益。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活动情境”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和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其次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自主研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情境的创设,2007年9月开学第二周,笔者在周五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召集所教班级2007级1、10班全体学生,宣布:本学期物理课第二课堂开展物理现象“观察、体验、感悟与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身心周围物理现象找出自已有兴趣的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每人应于第三周周一班会时间提出一个物理现象来“研究性学习”;并强调激励措施:凡是所提出的课题被大家认同,总评“力学部分测验成绩”加计20%。

学生对身心周围物理现象不明就里是很多的,只是平时少于关注和“刨根问底”,笔者让其关注身边周围的物理现象,并去自主揣摩,他们觉得新异,情感被触动。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不同,调换了口味,同时笔者以学习成绩诱动,所以在学生内心激起了兴趣和动机。第三周班会时,学生几乎都提交了一个“物理现象”,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提交关于静摩擦的占多数(已学完摩擦力),因此笔者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仍然确定“静摩擦现象”为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一课题源于学生,学生熟悉,活动开展有坚实基础。

二、教学生去发现遂学生之愿

“静摩擦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但静摩擦概念比较抽象,其规律不易用实验展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无从下手,十分愿意教师能为其提供一些启示。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研究活动,笔者顺势利导,采用自愿组合、班干部分别搭配方式编成“探究学习”小组(3―5人),并指定班干部为小组组长。在第二课堂上根据静摩擦现象认知点给学生如下启示:

1.关于静摩擦五个方面的现象

(1)物体与水平面间静摩擦,常见:推(拉)物体、车辆、水平面放置的物体。

(2)物体与斜面间静摩擦,常见:斜面上的物体。

(3)物体与竖直面间静摩擦,常见:用手握拿物体、爬树。

(4)车轮(主动轮、从动轮)与水平面间静摩擦。(转动变平动的原因)

(5)相对于运动物体静止的物体的静摩擦,常见:运动车厢内的物体、传送带上物体。

2.关于静摩擦研究的方式和要求

(1)静摩擦力大小、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2)自选项目专题,自拟题材实验探究、撰写论说文章或报告,并提出“问题”。

(3)个人观察感悟(上网、查资料、看书、小实验)、小组讨论、组与组交流。

三、跟踪引导,教学相长,称学生之意

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情感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引导学生如何做,更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让学生在感知中寻得快乐。

1.活动开始第一周,在第二课堂上交待学生,大自然中彼此接触的物体可归纳为面、线、点接触。静摩擦概念:(1)彼此接触的物体间相对状态“静止”是前提。(2)彼此接触的物体,谁是静摩擦力的施力者、受力者,明确研究对象。(3)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静摩擦现象,并具体帮助学生确定揣摩和研究的方式方法。

2.按物理授课计划,力学部分实际教学时间只有8周,所以在时间上具体安排学生利用4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图书馆收集材料和参考资料,合作自设小实验研究揣摩和探讨,笔者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帮助学生排除研究中出现的知识障碍协助学生查找材料);相互交流时间为周五下午第二课堂。

3.小组活动:(1)学生根据材料先个人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研究或请教别人。(2)按静摩擦认知点,学生首先将自已的观察、发现及感悟在小组内讨论,小组集中探讨的结论填表。(3)“论说文章、实验报告、结论”撰写(每小组由一人执笔)。

4.督导落实,每周五下午活动课笔者亲自召集各小组组长主持评判会,(1)在评价各小组提出的结论的同时帮助排除学生当周在收集材料、小实验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2)鼓励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次数和成效)。(3)把握学生参与活动的进度。

学生不自觉中欣然参与一点一滴探讨,自然而然有“发现”,在发现中产生需要、动机,焕发了精神和兴趣,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上,也不固定于第二课堂,而是课内、课外不分场地、白天与夜晚了。如:体育课上,学生用跳板作斜面,一个学生坐上去,其他学生抬一端,改变斜度,研究坐在上面的人如何滑动;校园内有树干滑溜的椰子树,学生就去爬树,看看身材不同的人谁花气力多;走读的学生大都骑自行车,他们推着自行车每天转来转去地琢磨……。学生说:“老师,我连走路、吃饭时都在想我们的物理项目专题啊。”

四、定量定性评价,及时激励学生

每周五下午活动课笔者主持评判交流会,对学生当周研究学习活动进行评价。(1)定性评价:参与次数、态度(积极性)、小组成员提出的结论数量;(2)定量评价:小组最终提出的文章或结论报告为依据,研究揣摩到的深广度,知识运用的多寡,文字述说水平,有无发现、有无新异性“问题”等为记分评成绩的标准。

下述关于两个静摩擦现象学生所写结论报告表(评优),研究是很到位的。

评价中归纳学生所提七个认知“问题”:(1)摩擦力公式:F=μN中的N定义为物体间接触面彼此的正压力,用“弹力”概念替代更好。(2)假若生活中没有静摩擦,世界将一片狼藉。(3)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等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是不相同的。(4)气体、液体也有静摩擦。(5)静摩擦有利也有弊。(6)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绝对吗?(7)摩擦系数没有单位。这些说明:学生的思路开拓了、思维发散了、情绪高涨了。

根据“问题”,及时指导学生上网、找资料、分头继续研讨,许多学生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认知点或想法来。在后半学期的电学部分教学中,“课堂不专一听课(怕物理、不愿学物理理论)、课外作业互相抄袭”现象越来越少了,积极主动地请教教师多了,一个学习物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整个学期课堂教学活泼生动了,电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课外训练时主动地自设研究专题搞研究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凸显教学“有效性”

根据评价统计,学生对静摩擦到位认知的人数达到86%,有发现、提出有见解的命题的人数达到45%,撰写出具有浓厚生活趣味的有特点的论说文章的人数达到20%,学生时时都在想物理原理与物理现象。学生从不愿学到自主学,从讨厌学到爱好学,“有效教学”得到了有效实现。

其一,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激情状态”,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需要和动机,进而热烈地参与教学活动。其二,学生消除自卑,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学知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其三,学生身心和精力被学习所吸引,减少了对网吧、游戏厅的迷恋。其四,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融化贯通相关联的知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加自信心,信任自已能力,不断奋发学习热情。其五,学生体会到学物理并不是“干瘪”的苦差事,能听到学生“原来我是可以学好物理的”感言。

参考文献:

[1]刘华山,郭永玉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摩擦力说课篇6

关键词:提问教学法;教学设计;摩擦力

高中物理教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学习的基础是观察和实验;学习的核心是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建立物理观念;学习的手段和桥梁是科学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它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或形式。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会用到提问的教学方式,而优质的提问可以极大地促进思考、学习并取得进步。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的内涵

针对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多,问题处在比较低的认知水平等,美国教育专家Jackie Acree Walsh和Beth Dankert Sattes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发了“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Talking,简称QUILT)”的教学方法,即优质提问教学法。优质提问教学法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优质问题的提出,而优质问题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的特征:目的性、聚焦性、合适的认知水平以及清晰的陈述。

优质提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准备并提出优质问题;二是激发所有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三是教师的及时反馈;四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

二、高中物理优质提问教学课堂设计

下面以滑动摩擦力为例,阐述了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及内容:认识滑动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FN。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包括两本书,两本材料纸、滑块、砝码、木板、玻璃、弹簧测力计;搜集与摩擦力有关的素材,例如图片、视频。

1.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两本书A和B,逐页交叉后叠放在一起,两名男生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拉开。然后让两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展示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图片素材,导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以物块在桌面上滑动为例,阐述滑动摩擦力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物体之间存在相互运动。

2.推进新课

重点内容一: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举例说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图1所示,木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以10 m/s、5 m/s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木块A、B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例如:以A为参照物,B向左运动,因此B受到A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右的。

重点内容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结论。

关键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教具,可以设置两种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在方案一中,将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滑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而在方案二中,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滑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用细绳拉动木板沿水平方向运动。在方案二中,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实验操作;此外,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便于读数。因此,我们采用方案二测量滑动摩擦力,并进一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关键问题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如图3所示,比较甲、乙两图,相同的是接触面,不同的是压力FN,选取不同数量(0~4)的砝码叠放在滑块上面,通过多次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接触面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即f=μFN,其中系数μ为动摩擦因数。同理,比较甲、丙两图,相同的是压力,不同的是接触面,分别是木板和玻璃,它们的粗糙程度不同。结果表明:压力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动摩擦因数μ反映了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学生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运动速度有关吗?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获得结论:(1)接触面积: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让物体的接触面积改变,可以将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和立放。(2)运动速度:控制拉力F的大小,可以调节木板/玻璃的运动速度,从而改变滑块相对木板/玻璃的运动速度。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运动速度无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无关。

3.科学论证

回到课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两名男生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将逐页交叉后叠放在一起的两本书拉开呢?如图4所示,两本书A和B,逐页交叉后叠放在一起,设每本书内含200张纸,每张纸的质量为5g,纸与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对书A进行分析,第n(n=1,2,…200)张纸所受摩擦力为:fn=(4n-3)μmg,书A所受总摩擦力为:f=f1+f2+f3+…+f200=1197N,因此,要想将两本书拉开,至少需要用1197N的拉力。

三、小结

优质提问教学法遵循“准备和提出优质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教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的基本流程,教学实践证明,优质提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摩擦力说课篇7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滑动摩擦力;教具;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67-2

1.传统“滑动摩擦力”实验教具的不足

“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节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得出关系F=μN。

以往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是手拉着弹簧测力计牵引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让学生观察测力计示数,根据二力平衡得到摩擦力大小。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由于测力计指针和刻度很小,第一排的学生都难以观察,后面的学生更是无法看见;(2)手拉着测力计牵引木块“匀速”滑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匀速,因此测力计的读数忽大忽小、不稳定,学生不容易观察;(3)即使物块做匀速运动,由于弹簧测力计也在运动,读数时视线要随着弹簧测力计移动,要准确读数很难,测出的滑动摩擦力误差较大。难以探究出滑动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2.改进“滑动摩擦力”教具介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特意设计制作了“滑动摩擦力”教具,该教具如图1所示。

该教具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把图1中的竖直挡板及其附属设备去掉,木箱内侧装有轨道,轨道上有一个垫板,它可以沿着轨道来回滑动。木块置于垫板上,在支架、垫板,木块上都贴有红色的标记,用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先让三个标记对齐,学生通过观察标记的位置变化,直观判断出木块相对运动的方向。进而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第二种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将木块和木板叠放于水平桌面上,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木块绕过定滑轮与竖直方向的压力传感器相连,用力拉动木板,使它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压力传感器的读数,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当拖动下面的木板时,静止的物块就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由于木板太光滑,摩擦力太小,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牛皮纸反面的粗糙程度最合适,也便于拖动,因此用牛皮纸来代替课本中的木板,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在实验操作中,由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无需匀速的拖动牛皮纸,这给实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发现,当拖动下面的牛皮纸时,发光二极管显示的读数也不再跳动了,可见设备的改进是非常成功的。

3.教学案例——“滑动摩擦力”教具的应用

在滑动摩擦力这一节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基于学生在初中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学生都容易掌握理解,但学生容易有以下几个错误的认识:(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2)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3)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先在实验教具的支架、垫板和木块上都贴上红色的标记,以便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让三个标记对齐,由于支架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可以把它看做是地面,教师迅速的向左拉动垫板,请学生注意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并作好记录。如果木块在支架标记的左边,则木块的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此时木块相对垫板滑动了;若木块在垫板标记的右边,说明木块相对于垫板的滑动方向是向右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接触、挤压,相对滑动和接触面粗糙,所以受到了滑动摩擦力。然后根据物块的运动状态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滑动摩擦力拖着木块由静止向某一个方向运动了,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即是该方向。通过该自制教具的实验演示。能非常容易改正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认识。

对于“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这样,先让三个标记对齐,用力地抖动垫板的拉绳,由于垫板上的木块并没有受到绳子的拉力,但它却能在垫板上相对支架向前运动一定的位移,说明摩擦力起到动力的作用,也容易知道该力是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在第三个实验中,仍是让三个标记对齐,并将木块用细绳固定在支架的一端,然后向另一侧拉动垫板,很明显,木块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但木块相对于垫板是有相对运动的。从数码显示管的读数中可以判断该木块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滑动摩擦力,而木块却是静止的。这就证明了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澄清了几个容易混淆的认识,这里的实验运用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摩擦力说课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思维;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37-01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基于这一道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真理的情绪中,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终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那么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呢,本文作以下探讨。

1.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才能引起学生寻根问底的"思",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老师的教学,所以在内容的引入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教学中的寻找问题的根本。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时,教师可准备一个小篮子,并在里面放一本课本,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让小篮子在竖直方向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篮子里的课本会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回答会,有的回答不会,还有的回答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于是我就让一位学生演示一下实验,先让他使小篮子慢慢运动,这时发现小篮子还未到达最高点时里面的课已掉下来。(回答会掉下来的同学这时很兴奋,他的回答这时对了)。然后我再让这位同学快速转动小篮子,这时发现小篮子到达最高点时里面的课并没有掉下来(回答会掉下来的同学有点忙然,回答不会的同学此时很兴奋)。这时学生开始在下面小声讨论,于是我就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实验学生感到新奇而又与想象的不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2.从生活中认识物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但是我们怎么学习物理知识,并能够充分的利用到呢?

物理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他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并能够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中就那个举例,并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这就是物理知识,比如汽化,就可以拿到生活中进行举例,在夏日,水缸或者水盆中的水在烈日下会减少,这就是由于水变成水蒸汽造成的,这也就是平时的时候所说的液体汽化。就是拿着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而在定律方面,那牛顿定律来讲,可以从汽车减速或者是加速行驶或者是刹车时,人突然向前倾,而出现的问题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时间久啦,每个学生就形成了自己思考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3.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导入,也要从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激发积极思维的情境,教学语言要力求饱满生动,教学环节要适当创设诱人的悬念,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要积极开展求异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少用、慎用指责,禁用惩罚,积极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备课时要优化课堂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减缓坡度,逐步进行;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思维训练,变换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使学生易于接受,鼓励创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习惯。

4.挑起争辩,活跃思维

"水不激不活,人不启不愤,道理越辩越明。"学生思路打开后,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抓住问题挑起争辩,使学生相互争辩起来,探索出解疑的途径,使学生"辩"中有"获"。从而使思维得到扩展,内容得到深化。如讲摩擦力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个问题:人走路时,路面对脚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有同学不假思索就说是滑动摩擦力,但有的同学经过思考得出,为静摩擦力,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判断,大多数同学都说,因为人相对地面运动,所以产生滑动摩擦力。这时一个学生演示了一下走路的动作,当左脚向前跨时,右脚在原地相对地面不动,左脚此时在空中不可能产生摩擦力,所以是右脚与地面之间产生了摩擦,所以此摩擦为静摩擦力。经过这样解释,学生恍然大悟。此时我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这个摩擦力的方向又怎样呢?这时大家进入了议论,有的说摩擦阻碍运动,所以向后,有的说人靠摩擦力前进,所以摩擦力方向向前,又有的说人本身有向前的动力,摩擦力方向向后,但此动力要比摩擦力大,所以人向前运动。这时我要求学生回顾,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然后问,运动员站着起跑时,如果地面很滑,脚会向那边滑?学生自己感受一下,是向后滑,这又说明走路时,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所以脚所受摩擦力向前。

摩擦力说课篇9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2-0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质科学,通过运动与力展开对物质宏观运动的探究,充满好奇、陌生,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虽已知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全凭感觉与兴趣,随意性很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可能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说出摩擦力意义,会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述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因素的活动。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结合学情,采用直观教学法、科学探究、归纳等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以及学生身边可利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你走在地面上与走在冰面上,哪个容易摔倒?陷在雪地里车子会发生什么状况?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受到的阻碍,即摩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阅读书本P19的活动,仔细阅读《科学实验活动练习册》P13的“过程与记录”,二人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完成相关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提示:钩码质量不够200克,铅画纸没有,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物体替代;另外,在拉动测力计时要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确保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根据学生获取的数据,逐个讨论、分析、反馈、归纳。通过“为什么木块在没有拉动之前测力计会有示数”的回答讨论得出有摩擦力以及静摩擦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会判断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通过置于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与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来体会。当然,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时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了。那么,根据刚刚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经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随后,解决书本P20中的“思考与讨论”,实现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达到知识用于实践的目的。最后一个活动解决了滚动摩擦,随即让学生例举身边事件解决摩擦的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获得新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知识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且渗透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使用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思考,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作业。

设计意图

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上讨论交流既在交流中拓宽知识,更提高交流讨论的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科学探究活动出发,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观察、探究实验、分析归纳,交流总结等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以及运用,难点逐个突破,促进学生养成学习科学的探究习惯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实验能力。

摩擦力说课篇10

知识与技能: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粗糙程度及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砂纸、纸盒、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摩擦

(1)师:(出示磨损的轮胎)这里有张新旧轮胎的图片,同学们看看轮胎有什么变化?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师:粗糙的新轮胎在与路面不断摩擦后就变成光滑的旧轮胎了。

板书:摩擦

(3)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

2.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

(1)师: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了解摩擦吗?

(2)师:(两手分开)老师的双手之间有摩擦吗?(两手合在一起)现在老师的双手间有摩擦吗?怎样才算有摩擦?

(3)师小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

板书:(运动与)摩擦

二、了解摩擦力

(一)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

1.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摩擦:将一只手用力按在桌面上,然后用力向前推。(学生)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习科学概念: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

种力叫摩擦力。

2.师:你很注意体会,善于观察。由于摩擦,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摩擦力除了可以感受,还可以测量出来,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力?(出示测力计,介绍使用方法: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要读f方向这边的数据。)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师: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慢慢开始拉动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的大小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边说边示范)当物体运动起来后,我们要保持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读出读数,读数时视线和指针相平。

(2)师: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笔袋或者铅笔盒等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注意记录下你所测到的数据。

(3)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分组练习测量笔袋或者铅笔盒等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汇报一下你测出的数据。

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3.(适时板书)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

4.你想选择哪一项来研究呢?

5.想要探究它们间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呢?小组讨论一下,确定实验方案。

6.好的,老师满足你们的要求,现在把实验材料发给你们。但在做之前各组要先汇报一下实验方案,说一说在实验中要控制的是什么,变化的又是什么,做之前先预测一下,然后再动手做。

7.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得都很周到,那就动手实验吧,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8.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

关系?

五、拓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