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5 05:34:57

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篇1

一、提出具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有利于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

科学课中,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五花八门,但这些问题往往是过多、过杂,且目标不明确。只要与主题能沾边的,不管问题有无价值,也不管是否类似,只要想到都会积极地提出来。

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一课,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关于树叶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开心地讨论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①“我想知道梨树叶有多大?”②“我想知道一棵树上有多少片树叶?”③“我想知道不同的树叶形状为什么不同?”④“我想知道不同的树叶味道是不是同一样?……

《各种各样的树叶》课始,老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收集来的各种树叶,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介绍一下树叶的名称以及形状、颜色,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情境,然后再让学生提问“关于树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受到刚才的启发。①我想知道哪些树叶是椭圆形的?②我想知道哪些树叶边缘是锯齿形的?③为什么会有不同形状的树叶?④为什么同一棵树上有的叶子是黄的,有的是绿的?……

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都要探究呢?客观条件是不允许的。此时,教师又要“扶”一把,引导学生选择可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总之,教师要做到“扶”、“放”有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更精彩,更有价值。

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当前科学课,正热火朝天地提倡“动手之前先动脑”,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主要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说,制定方案是探究活动的前提,是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

“方案由学生设计”,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方案由学生设计”,是否就是教师放手不管,完全让学生去设计呢?当然不是。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难易程度做到“扶”、“放”有度。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一课,探究“一杯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涉及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间的控制,表格的填写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问题,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放手让学生讨论设计,学生对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细节,无法细致地、深入地思考。此时,老师应多扶一些。如果,方案完全由教师讲授,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含量就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锤炼。怎么办呢?我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对话形式逐步引导,既降低难度,又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过程。设计方案过程中,引导性问题是这样设计的:热水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可谓“扶”的巧妙。

三、放手实验,巧妙指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实验又是探究的核心。在学生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但这里的“放”,并不是一味地放任,如果一味放任,学生会成为“无轨列车”撞到哪里是哪里。

教师要能做到巧妙地“扶”,大胆地“放”。对于较为简单,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教师应大胆地“放”,当学生遇到困难“卡住”或“偏轨”时,教师就要伸出温暖的大手“扶”一把。“扶”的过程中,教师要讲究艺术,善于捕捉“扶”的最佳切入点,“扶”之无痕。

“放”不仅要胆大,而且要心细。“放”出去要能“收”回来,这就要求教师心要细,课前要精心去预设,把学生可能会做的考虑全面,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放后学生可能会失败,但老师不要害怕学生失败。失败也会成为经验。失败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寻求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

四、汇报交流中巧妙点拨

汇报和交流也是探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在学生动手探究完后,学生要对他们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经历一个较长的探究过程,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大家。此时,教师要放开,让学生大胆地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

汇报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或发现,但明显与前面某个同学的意见或与科学常识相矛盾。此时,教师就应“扶”一把,提示全体同学注意这样的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使之明确化。

行道树教案篇2

教学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端都要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将莫比乌斯带、20棵树的植树问题等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利用专题网站作为内容载体、以便携式笔记本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硬件支撑进行教学的。学生使用便携式笔记本,笔记本中有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作的专题网站,网站中蕴涵了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以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本节课的内容。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渴望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他们的思维水平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四年级学生能熟练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打字速度较快。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搭建桥梁。

教学目标:

1 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 经历构想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能够利用学习工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策略:

1 以问题驱动,凸显信息技术对探究性、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本节课中布置小区绿化的学习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多个场景须要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有选择性地去做,这样就突出了个性化。同时,学生在完成每个问题时都要利用学件进行探究操作,及时保存各种探究方案,还可以利用专题网站中相应的学习工具进行辅助学习,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在做中解决问题。

2 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工具,凸显数字化技术在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价值。例如提供丰富的专题资料库、互联网站,引导学生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从中甄选有效的信息并合理应用。而在问题解决的困难之处提供启迪思维的学习工具,以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有效评价与交流,凸显网络技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支撑。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自我评价情况可以实时地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机,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动态调节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中的“师生互动”栏目在课下实现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体现课堂的延伸与发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些规律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当一个小小园艺师,来绿化我们的城市吧。

一、收集资料,获得信息

在我们动手设计前,你觉得作为一个园艺师,我们须要作哪些准备呢?

学生提出问题:如哈尔滨适合种植哪些树,哪些树的成活率高,不同树木间的间距是多少等。

师:那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上网查找。

生:可以看电视,听广播……

师:就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取信息,那么现在,在这里,我们可以――上网。好,那我们就通过互联网查找你需要的资料,以备后面使用。

学生查找资料后进行汇报,介绍从互联网或校园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字信息、图片或视频等。

(设计意图:学生一人一机,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站查找相关内容,不仅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课内的知识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环保的相关知识,渗透了德育教育。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主题实践活动

1 明确活动任务

师:作了充分的准备,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信息一起到新落成的社区去看一看。在这个社区中,有这样几个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小组内先分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动手试试看。

2 学生充分进行活动

学生讨论分工后动手操作,遇困难再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操作电脑,可以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学件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帮助演示学习。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问题得到解决,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

3 学生汇报

(1)汇报体育场场景

在周长200米的体育场的周围均匀地插上彩旗。(彩旗间的间隔长度为整米数)每隔( )米插一面,一共插( )面。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各小组分别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作补充。)

我们已经成功布置了体育场,并且想到了这个方案,再来东门看看。

(2)汇报东门场景

在小区体育场到大门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绿化吧,要既合理又美观哟!(最多只能选择两种树木。)

第一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也是首先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然后我们选择了丁香树和松树。松树间距是2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我们先每隔5米种一棵丁香树,再每隔2米种一棵松树。(如图1)

师:你觉得他们小组植树方案怎么样?

生:他们小组植树的方案不太美观,后面松树种得很密。

生:这种种法很不美观,如果能穿插开种就更好了。

师:那能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吗?

第二组汇报:

生:我们通过网站的植树百科找到这几种树的间距。杨树的间距是3米,松树的间距是2米,柳树的间距是4米,丁香树的间距是5米。然后我们选择了杨树和柳树。我们都每隔5米种一棵,这样看着比较匀称美观。(如图2)

师:你能评价一下他们小组植树方案吗?

生:我觉得他们小组植树的方式比较好,树和树之间的间距也很合理。

生:他们小组这种植树方法比较美观。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小组虽然植树的间距很合理,但柳树在春天飞扬柳絮,我觉得在小区里最好不要选择柳树。

师:这个小组同学先在我们专题网站中找到了不同树木的间距,再根据间距的要求去植树,解决问题有方法、有依据,如果能像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树种的选择上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就更好了。种植的方案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做的时候能根据不同树木的间距,种植的科学合理,都是可以的。

(3)汇报公园场景(莫比乌斯带)

再到公园里看一看(出示题目):公园里要建一个儿童翻滚过山车的环形轨道,轨道上从头到尾要设置50个横梁,两个横梁之间宽2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让小朋友乘坐一圈玩的距离、尽量长的轨道。

(学生汇报1。)

生:我们把轨道连接上后,这样50个轨道横粱就有50个间距,所以用50乘2等于100米。

师:这个小组利用学习工具给我们进行了清晰的演示,并说明了原因,还有使轨道更长的设计方法吗?

(学生汇报2。)

生:因为题目说让小车运行的距离尽量长,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滑动滚动条运动演示,小车在莫比乌斯带运行就是轨道的里外两圈,因此我们组的小车运行的距离就是100乘2等于200米。

师:这个小组同学将我们以前学过的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了过山车轨道设计上,真是了不起。我们看,(教师演示)将轨道一端扭转180度后与另一端连接,这样轨道就连接成了莫比乌斯带,这时小车在轨道上运行的就是里外两圈,因此小车运行的距离最长是200米。

(4)楼房场景

最后到楼房场景一起去看一看:有12棵树要种在居民楼旁边,每行种4棵,行数越多越好。

(设计意图:每一个项目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一工具软件将屏幕切换至学生画面,学生的操作演示过程就会通过大屏幕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不仅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植树赏析

师:同学们,12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6行,那20棵树每行4棵,最多可以种几行呢?这是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教师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借助专题网站进行演示及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自我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综合运用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实际问题,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节活动课,你的收获大吗?打开“我来设计”,点击左侧“评价我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吧!评价结束的同学输入姓名点击提交,老师就知道你的评价结果了。你如果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体会或是建议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给老师留言,简老师会在课下给大家逐一回复的。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点亮幸运星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输入姓名提交后,教师就会看到每个同学每一方面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这不仅实现评价多元化,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让活动课“动”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利用电脑模拟操作,或摆学件,或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在做中解决问题,在做中有所收获。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同时,因为课堂方式的这种变革,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倡导评价多元化,最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本着这一理念,本节课有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的评价,比如体育场场景的设计,就是在学生输入数据后计算机自动作出的评价;有生生互评,比如东门场景设计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请别的小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来说说这个小组的方案怎么样。在学生的互评中,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交流和碰撞,从而使学生跳出仅仅是怎样植树的局限,能结合环境、气候、美观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学生的在线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查看网络反馈的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知道他们觉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收获更大些,哪一方面可能还有待加强,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同时还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3 课堂“综合”性的体现。

(1)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再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同时操作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信息的瞬息万变,再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2)将前面已有知识与植树问题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体育场场景,属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是将植树问题的规律迁移到插彩旗体育场的布置上。东门场景,看似在植树,但是却要让学生在做前查阅不同树木的种植间隔的相关资料,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植树,而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考虑的植树问题。而公园场景则将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运用到过山车轨道的设计上,由楼房场景又延伸到数学史上经典的20棵树的植树问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样,这节活动课没有拘泥于植树问题本身,而是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行道树教案篇3

2021年的植树节就要到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应该要让幼儿们知道植树节的意义,关于植树节的教学方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年最新的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1目标: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幼儿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幼儿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2.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3.植树的工具,在幼儿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设计思路:

从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更新的具体体现,活动设计拟在让幼儿认识自然物,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把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种植、游戏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过程:

一、讲树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幼儿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1.激发幼儿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幼儿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1)种植工具(2)种植方法2.幼儿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3.插上小标志,便于日后负责照看和护理。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出人们劳动的不同姿态及劳动场景。

2、引导幼儿用与实物相应的色彩,或丰富的色彩表现树,人物和周围环境。

3、培养幼儿大胆作画和安排画面,提高作画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植树节的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上个星期六,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幼儿了解是植树节)老师拍了一些关于植树节那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图片中都是怎样植树的呢?在哪里植树?植的是什么样的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二、引导幼儿观察植树时人物的动态。

1、观看范画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幅画,我们共同阅读是怎样这幅图是关于什么的?(原来是关于植树的)我们看到的这幅图与刚刚我们在电视机里看到的都是关于植树,那老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们想学吗?我们共同阅读老师是怎样画出的。

2、学习画人物动态。

教师:仔细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先画大轮廓,画头,再画出植树时的身体动态,再给填上手脚,最后添上五官、头发。

3、学习画种树

教师:人们在种树,看看怎么来画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4、发放材料,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教师: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画纸和蜡笔,我们也将植树的场面画出来。

教师小结:我们画画的时候,近的物体画大些,画清楚,圆的东西画小些,画淡些。先画好植树的的人物和场景,再给画加上背景。一张纸上可以画一个植树的场面,也可以画几个植树的场面,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画树颜色,可以自己选择鲜艳好看的颜色画人物穿的衣服。

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教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人物动态和植树场景的布局,可以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注意画画时画面的整洁,画好好,开始涂色,涂色要均匀。

四、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评价作品

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从人物动态、构图和颜色几个方面评价作品,表扬大胆表现的幼儿。

2、组织幼儿收拾材料。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3一、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让学生懂得植树节的由来,以及植树节节徽的含义。

活动准备:

植树节的相关视频资料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宣布活动开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小树给我一片绿,我给小树一份爱”,在进行活动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看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讲故事:《消失了的城市》

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二)讨论交流:植树、造林的好处?植树节主题班会(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1、天然的消音器

2、自动的调温器

3、天然的除尘器

4、氧气的制造厂

5、细菌的消毒站

师:是啊,以上几点都说明绿色对地球非常重要,地球需要树,今年3月12日我们新旗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里进行了植树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和这些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好吗?

(三)植树节由来 师:我们上周五在校园里种下了一片绿色,大家知道上周五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师:对,是植树节,那大家又是否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想知道吗?

(一)植树节的由来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这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二)中国植树节标志: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三)发出倡议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要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株幼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绿化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此,我们向全班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破坏绿化,这包括:不采摘花朵,不践踏绿化、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做游戏时远离花木。

2、参加学校的护绿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绿化地做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

3、使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绿色家园。

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种在阳台上、房间里。

4、在学校或家附近种一棵树苗,让树苗陪伴着你成长。

我们倡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播种绿色,播撒文明,我们相信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让我们齐努力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师:在生活中你准备以什么实际行动进行“爱绿、护绿”活动?

(四)活动总结

班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爱护树木,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将来,愿同学们能和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在歌曲《绿色小树》中,结束本次活动吧!

三、活动反思:

本次班会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爱护绿色,保护绿色”的环保意识,我们从动手实践和口头宣传,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在班上同学们的表演丰富多彩,老师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学生知道了植树节的由来,认识到了“爱绿、护绿”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人类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树立了“爱绿、护绿”的责任心。同时也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环保意识,拓展了环保教育的参与面。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4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种植植物的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2、给予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培养幼儿劳动技能。

3、鼓励幼儿在集体劳动中学习与他人配合、协作,增强团队意识。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1、讲解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活动。

2、种植工具。

3、蒜头。

4、有关植树节的CD。

活动内容

一、了解植树节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教师:你们知道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吗?

二、观看CD。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关于植树节的视频片段,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完之后回答老师刚才问的问题。

教师请幼儿回答植树节的意义幼儿园中班植树节方案活动方案。

教师总结:指数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三、丰富植物园。

教师:我们的小朋友还小,还不能去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去保护小树,爱护小树。周末的时间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去植树。

教师:虽然我们不能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去我们的植物园去种植其他的小植物,植树节的意义是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问题。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可以去种植园大蒜。

教师讲述种植的要求

教师带领小朋友去种植园种植大蒜。

四、总结,结束活动。

教师再一次总结植树节的意义,同时总结种大蒜活动。

五、活动延伸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去真正的植树。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5活动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2、在实践过程中每名幼儿要体现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

3、发挥出绿色幼儿园成员的自豪与自律,从小锻炼身体,向大家展示我们银河班的风采。

活动准备:

1、树苗若干。

2、浇树种树用的水桶铁锹等植树工具。

3、制作植树节版宣传报(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

4、制作“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

活动过程:

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

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4、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植树节活动开始仪式

①教师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②老师向小朋友介绍种树的意义,讲解护绿爱树的重要性。

③提出口号“你来,我来,大家来,共创绿色幼儿园”,并向大家倡议:“让我们的世界变成青青世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行道树教案篇4

摘 要:德育课程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教学资源缺乏生活性、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德育目标缺乏导行性,是制约影响德育课程实效的主要因素。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切实遵循教学求实、案例求近、知识求整、目标求行的客观规律,系统构建立德树人新德育模式,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能够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大政治老师和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也是大幅度提升德育课程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德育课程 立德树人 实事求是 舍远求近 化零为整 转知为行

阎建平,男,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王美兰,女,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了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必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专门课程,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怎样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日益成为新形势下摆在广大政治教师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试就“提高立德树人实效”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系统的理性探索,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一、求实:提高过程科学性,追求实效的首要前提

南宋学者曾敏行《独醒杂志》曾经告诫人们:“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意思是说绝不能凭空穿凿,不切实际。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更直接告诉我们,世界是统一于物质性的物质世界,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实在,意识就不能产生,更不可能发展。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讲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育课,竟然长期未能彻底走出“离开物质谈意识”的唯心主义窝臼,也没有真正改变脱离客观实在、缺乏案例载体的“镌空妄实”式空洞说教。这正是德育课程效率不高、实效不大的首要原因。

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朽诗作,形象道出了物质是意识之基的唯物论真谛。1963年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哲学名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则又深刻阐明了实践是认识之源的认识论道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基本理念中,一改过去多年沿用的“理论联系实际”陈旧老提法,明确提出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改新理念,强调的正是德育课教学要切实建立在唯物论、认识论的科学基础之上。追求立德树人实效,必须深入学习和真正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观点。德育课教学要尽快走出“讲课本一背课本一考课本”(简称“3K”教学法)为特征的“说教”模式,着力构建“析案例一懂道理一谈利用”(简称“3L”教学法)为主线的“事教”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既要真正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故事为主线,靠探究生成、用事实说理的唯物论原理,又要努力遵循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论路线,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弃“空头”政治,力求“实事”求“是”,既是培养和发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德育课程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首要前提。

二、求近:增强资源生活性,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离娄上》中曾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这是“舍近求远”成语的出处。大约1600年前,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编《后汉书·臧官传》中的名言“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也早已直白地告诉我们“舍远求近”的好处。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始终没有真正克服舍近求远的弊端,不仅课程教材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资源,而且课堂教学案例、高考政治命题材料也至今仍在“假如木桶由长短不同的木板组成”、“假如你是经理”、“假如你是市长”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远、大、空”轨道上运行。德育教材、课堂教学、考试命题资源的“舍近求远”,正是造成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制约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理论观点是相对稳定的,现实生活则是常变常新的,鲜活的生活正是抽象理论的根本源泉。留意处处皆资源,用心时时长学问。重视资源的生活性,必须学习、运用新闻学,努力坚持舍远求近观。增强资源的生活性,就要坚决摒弃舍近求远,尽力做到舍远求近。教学之前,要深入学生生活,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成长故事和日常生活小事,搜集和积累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案例;教学设计,要进一步精心创作具有生活性、故事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教学课例;课堂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这些日常生活“小事”,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德育知识;课后练习,也要重视分析、解决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重视开发利用“近、小、实”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落实德育课程“以生活为基础”课程理念的有效方略,也是不断增强德育针对性、吸引力和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求整:重视知识系统性,增强实效的重要方略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一般地说来,游击队当分散使用,即所谓‘化整为零’。”这是“化整为零”一词的原始出处,也是我们学校教育许多年来非常重视知识点教学的思想渊源之一。然而顽强的事实表明,长期信奉的“化整为零”式教学并未收到应有的理想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又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在事物发展中,尽管整体由部分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功能,但从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来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引领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事物整体,才能真正形成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全面准确的完整认识。德育课也是如此。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讲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概念抽象,观点繁多,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结构十分复杂,更必须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如果仅仅局限于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含义、内容、范围、意义等局部知识的“拆分零件”式教学,学生掌握的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零散、无用的碎片化知识,也必然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很难运用的僵化知识。“化整为零”式的课堂教学,正是造成德育课程教学实效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知识系统性,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系统论,切实树立系统思维观,实施“化零为整”的系统化教学。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虽然关注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力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但对“体系”概念并不十分清楚,简单拿来英国托尼·布赞“思维导图”和魏书生“知识树”,并未真正揭示事物内部及其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实质上只是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堆积,很难真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许多教师忽视学习方法研究,也难以实现知识系统化。事实上,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谈读书时就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的“提要钩玄”读书法。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创立的“系统构图”学习法,更是发展智力能力和系统掌握知识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综合实现的高效方法。重视知识系统性,切实教会学生运用整体性、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既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系统掌握德育知识、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方略。

四、求行:加强课程导行性,提升实效的根本举措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就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然而,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考试,至今仍将德育课程误当文化课程看待:教师课上讲了教材理论,学生课后背会了知识观点,考试考了及格分数甚至100分,德育过程到此结束,德育任务就此完成。实在地说,教材体系的重知轻行、教学过程的知而不行、考试评价的知行脱节,正是造成长期以来德育整体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德育课并不只是听课背书、考试做题,而重在实际运用、生活践行。1942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著名演讲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德育理论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包括知、情、信、意、行的完整过程。作为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懂得做人道理,而且还应进一步要求和指导帮助学生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在生活体验中理解做人道理,在德育理论指导下文明生活,才是德育课程真正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本质属性和特殊之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子名句,强调的就是这一道理。德育课程作为教育青年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德育课程不能仅仅培养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践行的高谈阔论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修身立德贵在知行统一、效在言行一致。

提高德育实效,必须深入学习和遵循德育理论,切实克服知行“两张皮”,努力树立知行统一观。这就要求德育课程的教材编写,要合理调整知行内容比例,加强行为规范要求,加大行为引导力度。德育课程教学,既要教会学生做人道理,理解掌握德育知识,让青年学生明确我国政治、法律、道德方面的做人底线,努力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好公民,更要切实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学校里尊敬师长、爱护公物,课堂上勤读善思、专心学习,宿舍里友善互助、和谐相处,家庭中尊重长辈、孝老爱亲,社会公共生活中遵纪守法、文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德育评价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政治命题,也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重视和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行为的考查。重视和加强行为规范指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转知为行,既是落实德育课程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德育课程整体质量的根本举措。

实近整行,四者之间不可分,相联互促、相得益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实事求是、舍远求近、化零为整、转知为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密不可分的。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唯物论基础,舍远求近强调的是资源案例的生活化特征,化零为整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要求、转知为行强调的是德育课程的根本性宗旨。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实现德育课程的育德功能,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闻学、系统论、德育论,都是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和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

行道树教案篇5

生命在于绿色,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的,因为绿色关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的家园环境,保护绿色我们应该从小做起,关于幼儿园植树节的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幼儿园植树节班级活动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教案1活动目标:

1、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2、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

活动重点: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活动难点: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活动准备:

请幼儿收集有关树的资料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老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呀,对是空气,你们知道空气是从那里来的吗?对是从大树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春天的时候也要植树。

有一个专门植树的日子,你们知道是那天吗?

老师小结:因为现在是春天,春天适合植树,所以大家把3月12日,

指定为植树节。

2、欣赏儿歌《留住小鸟》。

大树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小动物的好朋友,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小动物呢?小猫和小狗用什么方法想留住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样的方法留住了小鸟?为什么留住了小鸟呢?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

二、老师分享和谈论有关植树节的资料。

1、老师给幼儿介绍有关植树节的来历、日期,并请幼儿讨论一同说一说有关树的作用。

(丰富幼儿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意义。)

2、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有关于保护树木的方法。

三、老师让幼儿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老师请一组幼儿讨论的保护树木的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老师请另一组的幼儿进行设计有关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四、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种植花草的步骤。

1、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种花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吗?

2、老师请幼儿思考后回答。

3、老师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土放进花盘里,挖一个洞,然后再把种子撒下去,再用土盖起来,最后给种子浇点水就可以啦。

然后每天都要给种子浇水,吸收阳光和水分,这样就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让它可以更快的发芽等。

4、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也要养成爱护花草树木。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教案2活动目标:

1、运用小树苗装饰活动室,感受植树节的喜悦和春天的气息。

2、针对同一份材料,尝试运用多种排序方法排列树木,活跃思维。

3、简单了解植树节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米左右的灰色卡纸;

根据排序模式准备相应的两种树木、胶水、纸和笔。

2、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出问题

1、师:春天到了,吴老师啊买了好多小树苗准备种在我们大三班,现在呢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这些树一样吗?(和幼儿一起表述并且一起确定树的名称,一个是松树,一个是柳树)(怎样提问才可以让幼儿回答是这个是两种不一样的树)

2、师:现在啊请小朋友来帮助老师想一想这些树怎么样种植,怎么排列,才能让人感觉既漂亮又整齐呢?

(问题1怎样提问才可以让幼儿的回答是一个接一个排或者是两个两个排?)

(幼儿举手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结幼儿发言。)

二、尝试操作

第一次操作:

师:那现在啊就请小朋友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把篮中的树木排排队,大家试试,排完之后呢,你可以和你同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树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在操作台上操作,师巡回观察、指导、交流。)

(问题2:树木卡片一操作,会不会就会乱套)

2、(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的排序,可以是ABAB、AABB、也可以是AABAAB、ABAABA,等等)

3、真不错,刚才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是一棵松树一棵柳树的排列,也有的小朋友呢是两棵松树两棵柳,还有的小朋友是松树柳树松树,松树柳树松树依次排列,小朋友真的是很能干。

第二次操作:

1、师:那现在呢再请小朋友把吴老师带回来的小树苗既要有规律的排队,又要全部种完,你有办法吗?你有几种办法?把你的办法记录在纸上。

在种树之前,我们来数一数有几棵松树,几棵柳树,123456六棵松树六棵柳树,我们把松树用表示柳树用表示

2、请幼儿举手回答说一说你是怎么排列的?有别的小朋友和他一样吗?幼儿边说老师早黑板上边排列。

(问题3:如果有小朋友一口气说完怎么办?)

师:真不错,小朋友真的好棒,每个人都用了好几种排列的方法来种植树木,那现在请小朋友再想一想如果说松树和柳树的数量相差一半时,就是松树六棵,柳树三棵时,你怎么排列呢?

(请幼儿到黑板前来排列,和师范幼儿一样的举手回答)

A、两种不同的树木一样多时的排法?(ABAB、BABA、AABB、BBAA、AAABBB、ABAABBAAABBB等)

B、两种不同的树木相差一半时的排法?(AAB、BAA、ABA、ABAABAAAB)

第三次操作:

(最后怎么说?)

1、要求:试试你没有排过的方法,找出一种你最喜欢排列方法,把树木种植在泥土里。

2、在音乐声中,师生一起布置活动室、走廊、楼梯处、感受春天的气息。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教案3活动时间:3月11日上午

活动场地:科大院内中心花园

活动形式:认领小树,挂上祈愿卡,给小树浇水。

活动来源: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科大幼儿园孩子们的热情。为了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下绿色的希望,让他们在保护自然中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获得更多亲近春天的快乐体验,幼儿园于3月11日组织全园的小朋友进行了一次以“我为小树浇浇水”为主题的护绿活动。

活动目标:

1、从小爱护花木、保护环境,知道了小树、花草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2、能够愉快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遵守规则,学习与他人合作。

3、感受大自然、周围环境的美好,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准备:

1、3月9日带领级部主班教师勘测活动路线,挖掘路途中的教育资源,并进行绿化场地的划分和调查水源。

2、3月10下午通知家长给幼儿穿一双可防水的运动鞋。

3、本周区域中幼儿制作护树卡、祈愿卡、爱心卡,把对小树的祝福以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塑封。

4、向家长发出倡议,帮助幼儿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关系,植树的意义。

5、各班自备大水桶一个,小水桶幼儿人手一个。

6、各项人员安排:主持人—韩金红摄像—梁晶,照相—班内保育老师,提水—两名男教师。

7、保育教师随身携带创可贴和纱布等医疗用品,以备应急处理,教师每人携带卫生纸。

活动流程:

一、植树前的谈话:你知道三月十二日是什么节吗?(植树节)你认识哪些树木?(引导幼儿说各种树木的名称)你知道树木有什么作用吗?(告诉幼儿树木可以制作家具、打门窗、结水果;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二、我给小树浇浇水,我和小树同长高“植树节活动开始仪式。

第一项:“绿色小卫士”进场活动(要求班级分四列纵队,面朝旗杆按照班级顺序从西往东依次站好)

第二项:园领导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一是为了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另外,3月12日刚好是惊蛰之后,春分之前,对全国来说,这时候植树是最适宜的。)第三项:主持人给小朋友介绍种树的意义,讲解护绿爱树的重要性。

第四项:各级部长向大家发出倡议:“爱护小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五项:分大中小级部进行植树节活动。

三、中班活动流程: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浇水区域,负责教师给幼儿讲解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

提醒幼儿在植树过程中注意同伴间的分工与合作,并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顺序:到达绿化场地——为小树祈愿祝福赠送护树卡——给小树浇水——和小树合影。

在班级绿化场地内活动,不要擅自离开集体

2、认领小树,教师带领幼儿把“护树卡”“爱心卡”“祈愿卡”挂在树上,和大树拥抱、与小树牵手。

3、给小树浇水.

要求建议:

水要少装一点,因为小树水喝多了,也要生病的。

取水时不能拥挤,要按照先后顺序。

提水和返回的路线要明确,以免孩子冲撞。

4、和小树合影留念。

5、捡拾垃圾、整理工具。

6、评选“绿色小卫士”。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教案4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知道植树节的时间

2、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让学生明确校园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共创绿色校园,为学校的环境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

3、帮助学生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制作

“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宣传旗

2、植树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宣布活动开始。

2、请几位同学谈谈对校园环境的评价。

3、说说学校在绿化方面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4、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校园存在着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以及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保护树木?

5、诗朗诵《我们的星球》,说说你的感想。

甲:我们生长在地球上,生长有茫茫宇宙间的星球花园,我们应该了解、关心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6、宣读有关人人们征服地球、利用地球、破坏地球的有关资料。

乙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世界人类的生存,请拯救地球吧!

丙:科学家提出让拯救地球。

7、说说森林的好处。

为此,我们必须植树造林,“呼唤明天的绿色”。

8、读读收集的有关植树的谚语。

9、鼓励进行植树活动(回家与家长一起植树)

对于植树的同学发植树章

10、班主任做总结

11、高唱《春天在哪里》,结束这次主题班会。

四、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扩大这个植树活动的参与度和让同学们也为环保为绿化出一份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从而加大环保绿化的宣传力度。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教案5活动目标:

1、了解树木的种类,用途以及保护树木的方法。

2、能愉快的参与植树活动,学习粗浅的种植知识。

3、在劳动过程中能与同伴相互合作。

4、感受大自然、周围环境的美好。

活动准备:

1、小树苗若干棵,浇水工具(盆、桶、杯子)

2、事先选择好场地,挖好坑

活动过程:

一、植树前的谈话

1、今天是几月几日?(三月十二日)

2、你知道三月十二日是什么节吗?(植树节)

3、你认识哪些树木?(引导幼儿说各种树木的名称)

4、你知道树木有什么作用吗?

(先让幼儿互相讨论,再请个别幼儿说,教师最后作小结,告诉幼儿树木可以制作家具、打门窗、结水果;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5、你植过树吗?你知道如何植树?

(引导幼儿讨论植树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带领幼儿来到植树地点植树,提醒幼儿在植树过程中注意同伴间的分工与合作,并进行安全教育。

三、植树后的谈话(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后组织)

1、小树栽下去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后得出结论:要浇水,不摇晃......)

2、欣赏音乐《爱护小树苗》

行道树教案篇6

[关键词]学习材料 消除 思维盲点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4

由于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会出现断层现象,表现为思维僵化与凝固,这就是所谓的思维盲点,即思维的空白点。当课堂上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要关注这种学习现象,尽量减少、消除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我从巧用学习材料的角度,谈谈消除学生思维盲点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导航仪,让思维有“径”可循

我们有过开车迷路的体验,如果迷路时有导航仪引领我们,找起路来就会准确得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像开车迷路一样,遇到辨别不清的时候,等于产生思维盲点,此时给学生提供帮助识别方向的导航仪,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几何直观图,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先出示题目,如下。

(1)3号选手共抢答8道题,最后得64分,她答对了几题?

(2)1号选手共抢答10道题,最后得36分,他答错了几题?

(3)2号选手共抢答16道题,最后得16分,他答对了几题?

学生基本上采用假设法解答,假设3号选手都做对,那么他就有8×10=80(分),这样就多出了80-64=16(分),这两步列式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三步列式时,做对一题比做错一题多10-6=4(分),还是10+6=16(分),学生就搞不清楚了。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对的10分,接着在这条线段后面添上一条线段,告诉学生这是做错扣掉的6分(如图1),然后提出问题:“请观察一下图,两者之间相差多少?”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图,很快理解了做错一题,10分不但没能加上,反而会被扣掉6分,两者相差16分。

又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的练习时,教师出示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1题:三个连续的偶数,和是90,这三个数分别是( )、( )、( )。反馈时,课堂上只有几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其他学生无从下手,教师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1:90÷3=30,30-2=28,30+2=32。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多学生一脸茫然,师出示线段图,如图2)看着线段图,谁能说说这种方法是怎么意思?(课堂上举起的小手举渐渐多了起来)

生2:把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出的2拿给第一个数,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因为三个数的和是90,所以第二个数就是90÷3=30;因为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少2,所以第一个数就是30-2=28;因为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所以第三个数就是30+2=32。

师:想一想,此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90-2-4=84,84÷3=28,28+2=30,30+2=32。

师:她的方法谁懂了?

生4:把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4和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出的2分别去掉,这时三个数的大小相同,由于三个数的和是90-2-4=84,所以第一个数就是84÷3=28,第二个数就是28+2=30,第三个数就是28+4=32。

生5:老师,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即把第一个数加4,第二个数加2,这时三个数大小相同,它们的和是90+2+4=96,所以第三个数就是96÷3=32,第一个数就是32-4=28,第二个数就是32-2=30。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三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先画画草图,借助图帮助我们思考。

……

2.运用学具,让思维有“径”可循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然后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顶帽子36元,一双手套28元。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2: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一共要多少元钱?

师:怎样列式?

生3:36+28。

师:请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如下)

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方法,谁对谁错呢?请拿出小棒,自己验证一下。

生4:答案64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个位上的6+8=14,满十了,可以从14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1捆,即1个十,这样十位上合起来就有6个十,所以答案是64。

……

上述教学中,学生出现思维盲点时,教师及时出示几何直观图或学具,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一步一步探究出正确的解题路径,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知。

二、呈现参照物,让思维有“样”可照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机会比较少,直接让学生目测一些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是有难度的,从而出现思维盲点。这时,教师可提供参照物,让学生对照参照物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就会轻松估计出物体的长度、面积和质量。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请学生估一估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有的学生说40米,有的学生说18米。面对不同的回答,教师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出示米尺,让学生用手比划有多长,接着估一估教室一层大约有几米。有了米尺做参照,学生就估得非常准确,有的说快3米,有的说3米多一点点。教师再拿米尺量给学生看,果然一层楼大约有3米,然后问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有几层?”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4层。”“现在你知道我们教学楼大约有几米了吗?”学生一下子就算出大约是3×4=12(米)。在学生知道准确的答案后,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你能估一估这样的5层楼大约有几米吗?10层楼呢?”有了一层楼的高度作参照物,学生立即报出了得数:5层楼大约有3×5=15(米),10层楼大约有15+15=30(米)。

又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准备了三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子,先拿出1号瓶请学生估一估里面大约有多少颗豆子,学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教师拿出参照物2号瓶,告诉学生这有10颗豆子,接着拿出3号瓶问学生:“根据2号瓶豆子的颗数,请你估一估3号瓶里有多少颗豆子?”因为有2号瓶的豆子颗数做参照,学生马上估出了准确的答案――3号瓶有100颗豆子,再根据3号瓶豆子的颗数,重新估一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就比较容易了。

上述教学,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米尺这个参照物,让学生先估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再以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参照,估整幢教学楼的高度;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先以10颗豆子为参照物,让学生估3号瓶有多少颗豆子,再以100颗豆子为参照,估1号瓶有多少颗豆子,使学生的探究水到渠成。这样教学,使学生的估计能力在课堂的有效时间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通过岔路口,让思维有“机”可辩

有些题目非常相似,有时仅一字之差,就会导致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出现思维盲点。教师教学时可以把这些题目设计成题组,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引导学生抓住联系,辨别异同,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分数对比”的练习时,教师呈现题组(如下),先让学生画图列式独立解答,再交流反馈。

(1)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占橘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2)园里里有橘树180棵,占苹果树的1/3,苹果树有多少棵?

(3)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4)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少1/3,苹果树有多少棵?

(5)果园里有橘树180棵,苹果树比橘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6)果园里有橘树180棵,比苹果树多1/3,苹果树有多少棵?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各题的第一个信息一样,都是“果园里有橘树180棵”,问题也一样,都是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生2:都是橘树和苹果树的棵数在比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从第二个信息中观察到的。

师:哪几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哪几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生3:第2和第4、第6题以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量,第1、第3和第5题以橘树的棵数为标准量。

师:前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4:前一类题用除法计算,后一类题用乘法计算。

……

通过题组的训练,学生很快知道了这六道题的联系和区别,正确理清了解题思路。经常对学生进行变式题组、对比练习的训练,他们就能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做一些容易混淆的练习,学生就会想到一些相关的练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四、展示瑕疵品,让思维有“误”可导

企业生产中,一些产品难免会出现瑕疵,有些瑕疵品如果进行二次加工,就变为了正品,有的甚至成为精品。学生由于思维盲点形成的错题就好比瑕疵品,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好这些学习材料,寻找学生形成思维盲点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让错题变废为宝。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简单画出或写出自己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的本子上写的是“人”,教师把学生的错题拿到展台上,问:“这位同学举的例子是人,老师就是一个人,请问老师有长度吗?”“有。”学生大声地回答。“那有宽度和厚度吗?”教师边说边在身上比划宽度和厚度。学生见状,纷纷说:“有。”教师边指着板书上的两个字边说:“既然人有长度、宽度、厚度,那么人就是一个立体图形。请看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中的‘图形’指的是平面上表示出来的物体的形状,它只有长度和宽度,是没有厚度的,所以‘人’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

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教师提问:“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摆成图4的情况,于是先出示图3并提问:“同学们,这是××同学的作品,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图3 图4

生1:他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所以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师:谁还听明白了?

……

师(出示图4):这是×××同学的作品,这三根小棒是线段还是直线?

生:线段。

师:如果将这3根小棒看成直线,图4上的两条直线会怎样?

生:重合在一起。

师:重合后变成了几条直线?

生:一条直线。

师:一条直线能叫两条直线吗?

生:不能。

师:图4的小棒应怎样移一移符合题目要求?

……

上述教学中,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导致解题时出现了错误,出现思维盲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师先出示正确的作品,再出示错误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线的概念,为修正图4埋下伏笔。摆出图4的学生没有理解平行线的内涵,因为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线直线,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而图4摆成的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会重合成一条直线,不符合题目要求。又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学生没有弄清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范围,导致作业出现了“瑕疵”,教师没有避开,而是充分利用这些学习材料,和学生一起由“误”寻找出原因,最后进行反思、疏导,消除学生的思维盲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

行道树教案篇7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天自然老师正准备上课,几位学生把老师请到窗前,指着窗户外的三棵树对老师说:老师你看,那同一品种的三棵树,为什么一棵长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一棵树叶半黄半绿,打不起精神,还有一棵死了?老师想了想,就调整了教学计划,把这一问题作为那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堂上,老师请同学们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猜想。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树龄问题,枯死的一棵年龄最大,老了要死,这是自然规律;有的学生说,可能是营养问题,长得最好的一棵营养最充分,树叶半黄半绿的营养较差,枯死的一棵树是营养不够造成的;还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光照问题,树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可能长得最好的一棵光照最充分,树叶半黄半绿的光照较差,枯死的一棵树是光照明显不足造成的。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假设让学生自愿结合,分成“树龄”、“营养”和“光照”三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树龄组的同学采访了退休教师,并到档案室复印了买树的发票,发现这三棵树是同时买了栽下的,且栽下时三棵树差不多大,即三棵树的树龄应该是差不多大;营养组的同学采访了学校花匠,听花匠说,三棵树施的肥是一样的;光照组的同学经过观察和记录,发现三棵树受光照的时间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汇报交流,结果否认了这三种假设。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次组织大家讨论,营养组的同学说他们在采访花匠时,发现花匠图省事,每天在给草坪浇完水后不关水龙头,把皮管扔在枯死的树脚下,致使枯死的一棵树下每天有很多水,树叶半黄的一棵树下的水次之,长得最茂盛的那棵树下没有水。是不是这三棵树的现象和水有关呢?老师们又让学生们继续进行研究,学生们上网进行了查找,又请教了园林局的植物专家。专家说这树喜干不喜水,水多了确实要死的。汇报的那天,他们特意请来了花匠,花匠听完他们的汇报后,立即表态,一定要改正这一错误的做法。一年多过去了,另外两棵树长得一样的葱绿。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教数学的教师不满意,说在数学(我是教数学的)教学中就没有这样的例子。我想了想,就用我刚上过的聋校第十八册数学――利息的计算为例,和教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设计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行道树教案篇8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和过硬的本领传授给学生,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联系食品行业的实际,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坚持把传授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更受关注。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巩固发展了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高校的专业教育,既承担着教授专业知识的职能,也担负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诚信教育的职责,应从食品人才培育的制高点,从规范食品从业行为,提高食品行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为全民食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我注重把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列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见缝选意、见景生情、孜孜不倦、因材施教。我时常告诫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成为每一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自己的心灵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践行它。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与诚信言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信的人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服务社会的机遇。只有我们自己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道路,才能是自己的事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食品行业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点领域。没有一定的食品行业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职业道德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也只有深刻认识食品行业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加快解决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深层次问题,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我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将《 意见》有关内容吸纳到课程中。通过循循渐进地宣传教育,使学生逐渐地加深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在食品行业工作中的重要性,坚定职业道德信念,提高规范自己行为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二、案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进行生动形象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内在职业素质,在讲授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起到内化的作用。一般来讲学生比较喜欢专业课,这是专业课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注意将案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生动形象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做好事,应先做好人的职业理念,切实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在分析近年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塑化剂、地沟油、瘦肉精猪肉、毒缸豆、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事故频发的原因时,我告诉学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但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最直接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违规食品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组织讨论分析职业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用名人名言教育学生,如:孔子——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子路——言必信,行必果;莎士比亚——对自己的重视,才不会对别人欺诈;邓小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等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育。同时及时地将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种案例和新闻补充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食品行业职业道德精髓的理解,增强分析和识别的能力, 扩展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职业道德理念。

三、强化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执行法规政策的自觉性

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食品行业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我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将有关得食品安全法、经济法规等法规知识,穿插到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整个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并有意地穿插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知法守法,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食品行业职业道德。

行道树教案篇9

幼儿的想象力对于幼儿的未来的创造活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开展幼儿艺术活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艺术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学习用线描画方式绘画秋天的动物,再以油画棒形式勾画外轮廓并涂色。

2、能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体验在纸盘上作画的乐趣。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纸盘范画。

2、人手一个纸盘、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们忙着收获。小动物们也都很忙碌呢?你们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啊?它们都长什么样呢?

二、出示范例,教师讲解。

师:小朋友看,这些小动物都是画在哪里的?是怎么画的呢?画好以后还要怎么样?(先用勾线笔在纸盘上画出自己喜爱的秋天的动物,然后再用油画棒勾画外轮廓涂色)

三、提出要求,幼儿作画。

师:在纸盘上画时要注意把小动物画的大一些,把它们的样子画清楚。可以为它们设计漂亮的服装穿上。在用油画棒添画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及涂色的均匀。(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四、展示作品,共同欣赏。

师:一起来欣赏今天的动物纸盘画,你喜欢那个纸盘画,为什么?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体会我们都是小巨人,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

2、关注自己各部分的特征,并乐意大胆表达。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在相同大小的纸张印有艺术家作品:“诗人”(米罗),同一图像分别为不同的大、中、小三份。

2、铅画纸(事先对折,一半再对折)、勾线笔、蜡笔。

3、示范画。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三张画面,比较大小进行排列。(诗人“米罗”)

会给小人排队吗?

小结:纸上的小人就像小朋友一样,正渐渐长大呢。

二、观察人物特征,分辨头、身体和四肢。(教师示范画)

1、学一学长大的那个孩子,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巨人。

2、怎样把自己画成小巨人?

小结:头顶天,长长的腿站着地,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小巨人。

3、头部、身体、脚和手臂分别在哪个地方比较合适?!(教师边示范要画的大小和位置边问是否合适?为什么?)

小结:画画时,要把每个部位的位置、大小都想好,头占纸的一半,身体和脚占一半,手臂、四肢千万不能长错位置。

三、操作表现

画一个大大的自己。

操作要求:

1、在纸上画个大大的自己,画出各部分的特征。

2、在每一部分上再添画某些细节,比如衣服上的纽扣、口袋等。

3、添上漂亮的背景。

四、观察交流

谁画出了小巨人?为什么?

小结:头、身体、四肢都要有,头顶天、脚站地的,才是真正的小巨人。

活动延伸:

利用平时游戏时间,画画小巨人。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学初步了解“双簧”的表演形式,知道双簧中的角色。

2.尝试用“双簧”的形式来进行儿歌表演。

3.乐意参与表演活动,感受活动的快乐。

重难点:用“双簧”的形式来进行儿歌表演。

活动准备:

醒木(小积木)、大张写有诗歌的纸、鸡头米、大螃蟹等美食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复习诗歌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2.幼儿大胆的表演儿歌。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秋天的儿歌,一起来表演给客人老师看,好吗?(幼儿大胆的表演儿歌)

二、认真学习双簧,感受双簧带来的快乐。

1.教师表演双簧,幼儿认真欣赏。

师:下面老师也来表演一遍,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好了,老师的表演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讲述双簧的含义

师:(1)这种表演几个人合作?(两个)(2)后面的人干什么?后面的人动嘴巴,不做动作那叫后脸。(3)我在做什么?(做动作、动嘴巴但不出声音)动嘴巴不出声音叫对口型。你们觉的我脸上怎么样?(笑眯眯的叫表情)后面的人叫后脸,你们觉的我会叫什么?我叫前脸。(4)这个节目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双簧。(5)还有一个朋友在帮助我,它叫醒目(小积木)。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后脸就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了)

3.再次表演,感受双簧的有趣。

(1)师:注意看了,这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一次表演诗歌第一遍念的慢的,在念完第一编的时候后脸说再来一次,第二遍念的时候速度快的。后脸又说不够再来一次,第三遍还是快的。后脸还在说不够再来一次,前脸敲一下醒目说:有完没完。)

(2)师:你们为什么笑?觉的什么地方有趣。(幼儿大胆的讲述)

三、大胆的表演双簧

1.集体表演双簧

师:我们表演的时候要把表情和动作加上。准备好醒木。

2.多种形式联系演双簧

(1)师:你们做后脸,我做前脸,我们一起来表演。我的动作是大大的还是小小?

(2)师:这一次老师做后脸,你们做前脸。刚刚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做吃个饱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小朋友大胆的表演(一个做前脸一个做后脸)

四、结束部分。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认识树叶的颜色、形状和特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

2、学习画树叶,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

3、游戏"帮树妈妈穿衣服",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关爱树木的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画树叶

活动难点:怎样帮树妈妈穿衣服才美丽

教师准备:树叶的实物,课件《美丽的树叶》,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

幼儿准备:彩色画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幼儿听儿歌《小松树快长大》进入课堂,教师问:"小树快长大离不开谁呀?"(树叶,树根,树干)"那大树的宝宝是谁呀?"(树叶)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学画树叶好不好呢?

二、观看树叶

1、教师出示树叶:几种形状不一的树叶:枫叶、竹叶、梧桐树叶、槐树叶、银杏树叶等。

2、让孩子观察树叶的颜色(红、黄、绿)

3、让孩子观察树叶的形状(扇形、心形、手掌型……)也可让孩子意会一下,不需要都说出形状的名字。

4、让孩子摸一摸树叶的构造(叶柄、叶脉、叶片)

5、导入画树叶

三、学画树叶

1、让孩子仔细观察教师示范画树叶的步骤

2、孩子学画,教师巡视指导

3、孩子练习画树叶

四、游戏"给树妈妈穿衣服"

1、教师播放课件《美丽的树叶》让孩子观看树叶的美丽。

2、大树因为有了树叶而美丽,可是寒冷的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树妈妈,大树不再那么好看,而小树叶多想念自己的妈妈呀!他们都想快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请小朋友帮帮他们好吗?

3、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画有大树轮廓的图画纸,让孩子在上面添画树叶,可以进行创意性的绘画,看谁画得最美丽。

4、作业展示:评选出好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把作业粘贴在好孩子园地上,以供大家观赏学习。

五、户外寻树叶

在音乐声中领孩子到外面去捡拾树叶。

中班艺术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在竹筒上进行装饰。

2、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颜料、笔、竹筒、范例。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空心树,实心芽,千年不结子,年不开花。

师:今天啊,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小朋友细细的听好喽!(幼儿自由猜)

2、出示旧竹子。

师:小朋友真棒。这么快就猜出来了。老师这里啊有一些竹子,你们觉得好看吗?

“怎么让它变的好看呢?”(幼儿举手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办法,老师觉的都很好,今天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竹筒画,就是在竹筒上话画画。

3、出示范例。

师:瞧,好看吗?你们知道老师用什么办法来装饰的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竹筒(点、线、面)

------这几个竹筒又是怎么装饰的呢?(风景、房子、春天)

------再来看看这个竹筒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上下对称)

------还有一个呢?我们看看(色块)

(欣赏过程中,有区别的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

师总结:哦,原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画线描画的方法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把我们自己喜欢的图案、风景、关于春天的一些故事画上去,也可以用对称、大色块的方法进行装饰。

4、幼儿构思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师:如果你来装饰的话,你打算怎么装饰呢?(个别幼儿进行简单回答)

师:我知道每个小朋友都很想去尝试了,但在小朋友装饰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竹筒画和在纸上画画不同,把它竖起来画,边画边转。

在装饰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

安静的在自己的座位上画画,不要走来走去。

5、作品欣赏。

师:你觉得哪个竹筒装饰的漂亮?为什么?

6、拓展活动

行道树教案篇10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首先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一、让学生尽兴地玩和画

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寓教于乐”注意活动的情趣,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重视它愉悦身心的作用,是数学活动课的“生命线”。我在数学活动课中,经常让学生通过“玩”和“画”来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4、5、6、7、8、9和3、4、5、6、7、8。上课时学生自抛自做,或同桌合作甲抛乙做,或同桌每人抛1个两人争做等等,让学生“玩”得很起劲,学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

又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让是给学生一个情境:同学们,只要人人栽下一棵树,就会连成大森林,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下面就让我们到操场上去植树吧! [课件出示] 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4米植一棵。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算一算按照你的设计方案需要多少棵树苗。同桌为一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表中的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组的设计新颖、更有创意。根据你们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小组活动)小组内的学生都在想着、画着、比着,他们使出了全身心的智慧自觉地投出到自主学习当中,结果是有的组用5棵树苗、有的组用4棵树苗、还有的组用6棵树苗。我顺势引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学生自书总结出公试: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你看学生在画中探究,画中领悟,画中求知,愉快学习,效果更佳。

二、让学生愉快地说

数学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要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愉快地“说”起来。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要求学生间进行辩论;不仅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例如,再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设计了一道智力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用枪打死1只,这时树上还有几只鸟?这是一道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陈旧”的智力题了,题目一出示:

生1:树上没有鸟了,因为打死的掉下来了,活着的听到枪响全飞走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树上还有1只鸟,就是那只被打死的鸟挂在树枝上,其余的全飞走了……

生3:树上还有1只鸟,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她不肯离开……

生4:树上还有8只鸟,因为这8只鸟都是刚出生的,都在窝里,不会飞……

生5:树上还有9只鸟,我们可以这样想:是用无声手枪打的,打死的一只还挂在树枝上,而另外8只鸟也没有受到任何惊吓……

生6:树上还有7只鸟,我们假设9只鸟,有7只小鸟还不会飞,而会飞的一只打死了掉在地上,另一只听到枪声飞跑了……

进行这样说的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让学生认真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