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6 04:33:40

春节里的故事

春节里的故事篇1

2、哈、砰……、铛铛铛、哐哐哐、哗啦啦……叭、唰……唰……

3、我一个人静坐在椅子上,还不到三十分钟,便听到如此多而妙绝的声音。

4、笃笃笃……

5、噢,来了。……快请进!

6、我打开门,迎进来爸爸的老朋友肖叔叔。

7、笃笃笃……又一家的门被敲开了。据我大略统计,在上午九点到十点之间,平均每八分钟就有一家的门上响起笃笃笃……的敲门声。

8、笃笃笃……的声音带来了哈哈哈……的笑声。这笑声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有中年人的呵呵……,有青年人的嘻嘻……,有小孩的哈哈……,还有那老年人无声的笑。笑声里,小主人同小客人一起玩鞭炮了,砰……啪……远远近近的鞭炮声连续不断。

9、声响最多的地方要属厨房了。听,刀碰菜板的声音,铛……铛……、哐哐……;油锅炸鱼的声音剌啦……;盘碗相碰的声音,叮儿铛儿……;忽听哗啦……叭,不知谁家碗碟打碎了……

10、听,一个新的声音--,是那么轻,那么有节奏,唰……唰……

11、吃年饭

12、一波未来,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未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一,年年有鱼-—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是合家团圆的汤圆;预示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特制的大团桌上,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鬼则草草的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见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来,干杯,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好,我也祝你恭喜发财,干杯”。“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来越结实”!“我祝你事业有成,年年有余”……团桌上,干脆响亮的酒杯声预示着来年的兴旺。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灿烂。

13、饭间,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14、吃完饭,七点一过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动了,三五个大人一桌麻将,一桌牌到凌晨。而小孩则二三十人一起结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从那桥的小道的开端一路走过穿梭在丛林的小屋中间,打着自制的小灯笼,走过一家,一个接着一个的道来“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那么这一家便会拿来大袋的糖果,依次发给每个小孩,顿时,他们脸上就洋溢着像阳光般灿烂温暖的笑容。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春节里的故事篇2

事实上,抓住写好故事这个原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很显然,写好故事的绝大多数精力,会聚焦在“记叙文体”上,由此伸展出来的应用文、说明文,乃至议论文练习,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汲取精华,只需依据不同的文本要求作适当的微调。

将自己经历的故事写清、写好,可以作为小学生习作关键能力来进行教与学。

以一个季节为主题,铺陈习作教学并不稀罕,以故事习作的视角切入教学,顺而延展,进行系列习作教学,却给我们打开了一片别样的习作教学春景。

一、 教学流程

第一步,预设一份初步设计,明确大致做什么。

第二步,实践中细化内容与目标。

第三步,优秀案例的汇总分析。

二、 操作策略

1. 写好故事需要不设围墙的选材。

学生写作的第一个遭遇战可能是“写什么”。我们不妨拆除掉尽可能多的选材围墙,让学生多些选择,多些自由,“故事”便会自然而来。

当在课堂中抛出“春天里”这样一个话题时,学生给出的回应是丰富的:有的选择春天的一处景致(《校园角落的一片草》),连续观察,成就“故事”;有的将自己春天外出游玩的事件,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故事”;有的把目光聚焦到“春风、春雨”上,叙述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的“故事”;也有的只是将“春”作为一个时间点缀,更多的是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故事”。

没有对生活的体察,习作就会沦为纯技巧的游戏,与“习作就是表达自我”的属性相去甚远。而学生对习作素材的敏锐度,需要在有序的练习中积淀生成。

① 多一些肯定是“风向标”。课堂上,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话题选择,如果教师的回复是肯定的,他们自然会悦纳;如果是否定的,他们当然不乐意。当值得引导的素材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师要保持学生选择的“原汁原味”,毕竟那才是学生对生活的切身理解。

② 别让体裁困住手脚。面对主题,学生们有疑惑:可不可以写诗歌?――当然可以,春天本来就是一首诗;可不可以写成小说?――如果你能写成小说,真是不简单;可不可以写想象作文?――一时我也想不到你会想象出什么来,所以希望尽快见到你的习作。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认同,解除体裁的束缚,我们的学生会走得更远。

③ 来点批判也未尝不可。不经意间,读到两篇学生的习作,反映的却是对春天的厌恶之感。其一说,一到春天,他便容易生病,描述了一番自己几次在春天生病的场景。其二说,冬天是他最喜欢的季节,不光是有冬天的景色,还有许多冬天的活动,而春天的活动很多时候是大人的活动。这样真实童心的写照,难道我们有理由去否定它吗?

卸下选材的脚镣,给学生多一些选择,或许能破解“写什么”的烦恼。

2. 写好故事不要拒绝设计。经历了几年的小学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面对不同的故事或主题,他们会不经意地对自己的故事材料进行设计。我们千万不要马上否定这种设计,认定这种行径是在“照搬照抄”,甚至是种“思想低下”的表现。如果我们能直面设计,多方引导,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此项练习,恰恰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构思力“理当是评判写故事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写作前列个提纲,其实这就是一种构思力训练的方法。

① 有意外的设计。故事之所以能有吸引力,很大层面上是因为它将人们的视线,在“顺叙”的惯性中引到作者的设计中,即人们通常说的“曲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成为一种构思的常态。有意外的设计,更应呈现出“多回合”的样态。学生的设计常常局限在“单回合”的情节中,教师不妨将“一波三折”的写法介绍给学生。

② 或明或暗的线索。写故事过程需要预先设计好故事起承转合中的线索,聚焦一件具体的物件可以是线索,围绕一句核心的话语可以是线索,贯穿始终的一种角色品质也可以是线索。

③ 分清轻重缓急。故事习作进行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故事写得越来越长,这当然值得我们欣喜。同时,重点不突显的现象也会伴之而来,形成一种“段段是好文,篇篇是废话”的“臃肿”。故而,故事的设计,需要对故事情节做出“主与次”“重与轻”的取舍。

3. 写好故事细节不能缺席。

“细节”这个词,在习作教学的视域里,可能更多地指向于习作的技巧与策略。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总觉得对于“细节”的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到最核心的部分。“画面感”可以成为细节练习的一项坐标,细节写得好不好,就看这处细节能不能引发自己或他人的一种画面感。

① 咬定“对话”练习不放松。写好“对话”可以作为描述画面的“低门槛”练习,最朴素的对话练习,无非就是写好人物的语言:“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对话”需要自然顺畅,更多地体现当时当地人物的情境。故而,人物语言描写的训练可以阶梯式地推进。

到了高年级,更应该关注隐性的对话练习,一般指向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写自己的故事,有许多“心里的对话”可以揉进练习过程中,这样中、高年级围绕着对话就有许多内容可写了。

② 学段各有侧重地练习。细节的核心是画面感,那么如何在不同学段进行“习作范畴”的练习呢?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就是将自己经历的事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完整;中年级习作,可以将把一个情节写完整、清楚作为目标;高年级可以将把重点情节写细致作为一种追求。

③ 不要忘却“小练习”。尤其到了高年级,写故事的系列练习中,不要忘却几项“小练习”的穿插:环境描写、过渡句段的使用、拟题的策略等。

4. 写好故事有点哲理更好。千万不要把儿童c哲理分立而置,儿童很多话语离哲理很近,而且会迅速得到伙伴的认同与传诵,甚至会使我们成人眼前一亮。写好故事,有点哲理会更好。这同样是儿童成长的一种特质,更是不同阶段儿童进步的标志。

① 恰当运用是基础。有时候,学生会直接引用自己知晓的名言佳句。引入哲理性的语句当有一定的规则,常见的可能会在习作结尾处用作总结与点题,中规中矩。但是,千万不可让这种形式固化,引导学生认知哲理性的言语,应当遵循“水到渠成”的规律,并没有固定的限制。

② 自己悟创是突破。不可避免地,有的学生会道出自己的“名言佳句”。不喜欢春天的学生会说:“春天再见!再见,再见,再也不见。”留恋春天的学生会说:“我愿,只拣春光多处行。”“文学底蕴深厚”的学生会说:“春光无限好,只是太短促。”这样的体悟与创新,借着人们熟知的表达结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不能不说是种突破,这种哲理味儿令故事增色不少。

③ 少些议论是原则。一不小心,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哲理过头”,那就是大篇幅的议论,取代了故事应有的情节与细节,故事习作演变成了“空谈议论”的“非典型性议论文”,这是我们需要扭转的。退一步讲,故事习作可以找不到哲理性的语言,但绝不能到处都是无关主旨的议论。

春节里的故事篇3

【关键词】上元节;爱情;灯影;灯谜;诗词文;故事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如约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佳节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内涵,比如,春节有“迎春”之意、清明节代表“思念”、中秋节寓意“团圆”,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则与爱情有关,更显情意浓浓。

在此上元佳节,闻春之气息,夜色撩人,赏灯猜谜,正适合整理心情,培植爱情的萌芽。同时也诉说着感伤流离,寄托着真情无限。

一、灯影里的爱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观灯,始于秦末汉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节,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观灯赏焰,尽情欢乐,无不欢天喜地,盛况空前。在当晚,最具热闹与浪漫色彩的莫过于赏灯与猜灯谜。飘在上元灯前的倩影,不知承载着多少梦幻与迷离,不知呈现着多少怀古幽思之画面。

古时候的女子,多是养在重门深处的。要想与陌生男子见上一面,是比较难的。于是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听天由命。而上元节这种不分男女老幼的赏灯习俗,便为爱情打开了方便之门,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见钟情,从此后,双鲤互赠,青鸟探看,玉成姻缘。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转、媚视烟行之间,灯火流连。

这些青年男女在灯谜前,明则看灯,实则看人,虽曰猜谜,实则探心也。这样,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就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灯影下有期待,故也有伤感。如元词《折桂令 元宵》写到:“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这首词描述了元宵节当晚的景致。一边是“灯火辉煌”,一边是“情恨难长”。为何“难长”?因为一年里只有在这几天少女们才可以相约出门,在观灯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节错过了,那么一年中都难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甚至彼此相会之日也遥遥无期了。这种场景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得以重现,以此来说明幸福不是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伤感与无奈。

二、情见诗词文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文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离怨之苦。北宋欧阳修留下一首好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诗人以对比写实的手法,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质朴而动人。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啊?只有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的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清代诗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灯》曰:“百枝火树千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此词字里行间充满了踌踌躇躇,幽幽艾艾,让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迷离的灯火阑珊处,好一片幽思风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词写元宵节的夜晚,焰火犹如百花开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闺秀碧玉也成群结队的到处看热闹,珠光宝气、莺声燕语。然而诗人要找的那个人却四处难寻,忽然一回头,她正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

恋人相约观灯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读来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境,写尽了世事中常常出现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来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节如此,现代作家施蛰存亦有小说《上元灯》,文中情意萌动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节与那些花灯之中。“珠箔飘灯独自归”,夹杂着那种年轻爱恋的惆怅。渲染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意,真是令读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见,无论是欧阳修的“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失落,还是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急的寻找,或是施蛰存的《上元灯》中少年为爱恋的惆怅。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节”里常常出现的镜头么?这也难怪今人一再把上元节认作为爱情节,足见今人对诗词文中上元节爱情的向往。

三、情见传说故事

民间总会有令人传唱不已的传说故事。成语“破镜重圆”,就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千百年来为世人津津乐道。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国破家亡,夫妻离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几经周折,最终在第二年元宵节夫妻相会,破镜重圆,分钗合钿。

“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为民间所共知,元宵亦为儿女幽会定情充当了一个颇有情调的红娘。从阮三郎和陈玉兰,到张生与霍员外之妾,再到张舜美与刘素香都是如此。虽然在具体的情节上各有差异,但元宵节所承担的这种幽会定情功能却是相同的。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观灯,才有了张生拾到红绡帕子而成就姻缘的故事,才有了张舜美与刘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为元宵之夜的狂欢,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箫弹唱,才有了玉兰的春心萌动。霍员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节观灯的机会遗下红绡帕子,又以来年元宵相约,并精明地利用鸳鸯灯作为相会之表记。刘素香也是利用元宵节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观灯的机会,完成了与张舜美的幽会。对于情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无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兴奋。

在明朝汤显祖的《紫钗记》中,霍家小玉初长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节之夜暗暗探看,只为小玉遗失的一支紫燕玉钗,便惹下一身的情丝;越剧《追鱼》中,多情的鲤鱼精与书生张珍一起上元节观灯,共赏花灯,笑语嫣然之间冰释前嫌,终于私奔而去。

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书生与绝色佳人,且不说,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来的精神自我慰藉,但毕竟是人们心中爱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节,就是这样,在灯影里,在灯谜中,在诗词文里,在传说故事中,默默的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爱情,也需要在上元节这种有底蕴,有内涵的文化氛围中,歇个脚,于黄昏之后,带着千古的谜团,去寻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来的笑倚花灯之人。此间种种爱情也使上元节,这个多情的节日,散发着十足的韵味,舒展着饱满的感性,也让爱情自身在传统中回归。

【参考文献】

春节里的故事篇4

捕捉生动细节,筛选典型事例

在创优节目中,细节的运用十分重要。在一个节目播出后,留在大家记忆中的往往是一些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场景,一句话等等,所以细节有时就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为爱而歌》的主人翁是“军旅黄莺”淄博籍的青年演员郭春梅,这个节目通过郭春梅为战士,为农民工、为华侨演唱的三个小故事串起一个“为爱而歌”的主题,具体、生动地展示了郭春梅对艺术对观众的虔诚是她成功的所在。

钱钟书先生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就是说,你想要在诗中表达的这个“理”,就像融化在水中的盐和蜂蜜那样,虽然看不见,却在水中无处不在,没有痕迹,但有味道。一个人的闪光点,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要用活生生的事实、用动人的细节,用他身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去表现,结论最好由听众听后自己得出。对于人物介绍类音乐节目来说,就是要明确这个人的什么是重要的。

在确定采访郭春梅后,我就思考怎么介绍这位军旅歌手呢?一般这类节目的基本模式是:人物履历表+人物采访录音+其创作的作品。写她哪年入的伍。哪年获了奖,哪一年又正式进入总政,唱了些什么歌,出版发行了多少张个人专辑,获得了什么荣誉,等等。这是比较偷懒的办法,可以少动脑子,也不用深入生活。但这样的节目缺乏生动的细节,缺乏个性特色,缺乏鲜活的东西,让人听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更不能打动人。我就上网搜出了她所有的歌曲来听,几乎她的每一首歌都不放过,听过后再从众多介绍她的资料中找寻我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在阅读了她的大量资料对她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后,就需要进一步走近她的生活。几番周折,我打听到她父母家里的电话,预约了采访。在和她父母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春梅在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了父母对她的牵挂,对她的爱,知道了东莞演唱会的感人情景。春梅父母几乎是哭着给我讲述这些的,采访中,我也是数次被感动的落泪。在采访回来的路上,一个较为清晰的主题就不断闪现,我想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组很好的节目,与其谈她的成长经历不如“放大抓小”,就从她的这些故事说起。

在确定要把这一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我想总不能把它们一个个罗列在那里就可以了吧,总要有一根线把它们都串起来吧。而这根“筋”又该是什么呢?我想这些故事看起来各自独立,不成章节,但每一个故事都在给我们传达着一个词“关爱”,关爱战友、关爱民工、关爱华侨。因为这些关爱,我们感动。于是,我就决定以“爱”为线,捕捉生动细节、筛选典型事例串起这些有代表性的故事来介绍“为爱而歌”的郭春梅。

第一个选取的典型事例是“为战友而歌”:在1995年9月郭春梅随团赴慰问演出。由于高山反应,许多演员体力不支。在演出结束后她得知在位于海拔6000多米的乃堆拉高地还有一名战士,因为驻守站岗而不能看演出时,就主动要求去为这只有一个战士的哨所去演唱。

第二个选取的典型事例是“为华侨而歌”:郭春梅代表国家赴澳大利亚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的一台专场的大型音乐会,本来她准备的一首歌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一段。但在后台化妆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观众走到后台请求她演唱一下郭兰英老师的《我的祖国》。

第三个选取的典型事例是“为民工而歌”:演出现场来了一万多民工,他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专为他们演出的郭春梅,晚会也请到了春梅的父母亲临现场,这一个母亲代表了天下所有的母亲,当春梅走下台把一束鲜花献给妈妈后,全场发出了一片片的唏嘘声……

通过选取的这三个典型事例,郭春梅作为一个军旅青年歌手的形象逐渐丰满高大起来,跃然眼前。

音乐是音乐专题节目的第二语言

广播音乐专题创作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文字素材与音乐素材的关系。具体地说,要以音乐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用音乐来“说话”。《为爱而歌》是1小时的直播节目,不仅文字素材丰富,搜集到的音乐素材也非常多,既有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音乐资料,也有现场版的演唱会等资料。如何取舍?如何搭配?什么音乐的选择才能表达主题,发挥言语所发挥不了的作用,给人以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染力,是需要反复琢磨的。

最后在郭春梅几十首歌曲中选择了最能代表和反映主题的六首歌,在节目开始,先出歌曲《山东老乡》把听众带到春梅的歌声中,在大家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在歌曲的背景中迎接老乡的到来,听起来亲切、自然,春梅的话娓娓道来。之后随着情绪的蔓延。《望星空》、《我的祖国》、《追春》、《妈妈》、《祝愿》等歌曲贯穿在主题表达之中,在30分钟剪辑后的节目里,让听众充分聆听到了郭春梅的音乐作品和她高尚的艺术魅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音乐专题中,音乐素材不应该成为文字的陪衬,而是构成专题节目的独立成分。要让音乐素材自己来演绎,让音乐在演绎中表现节目主题。音乐运用的充分、恰到好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为一个人的哨所演唱时,因为海拔高且严重缺氧,郭春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动情地说:那个小战士一口四川话,看上去很单薄。我当时就问他:“战友,你喜欢听什么歌,我是专门为你演唱的”。小战士眨巴了一下眼,也不敢看她,直到随行的战友说“她是专门上来为你一个人演唱的,你再不说,她就要走了”,这时小战友才小声说:“想听《望星空》”。当郭春梅唱到“我望见了你呀,你可望见了我”的时候,她和小战士的眼光不自觉地交织在一起,就是那一瞬间碰撞,她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这时,《望星空》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很好地烘托起故事的氛围,又艺术地表现了节目主题。

还有一处音乐就是郭春梅在澳大利亚“为华侨而歌”时,当她唱到“我和我伟大的祖国……”在场的华侨都站起来了。大家用长时间的掌声和她一起完成这首作品。就在春梅给我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直播间里的她情绪还是那么激动。我想如果能有当时澳大利亚现场的录音一定能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春梅让她把演唱会的DVD邮寄给我,但因为当时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音响资料,她那里也没有保存,只能辗转从中央电视台找寻。几经周折,总算把这段珍贵的清唱现场版的《我的祖国》带给了听众,可能音响效果不是太好,但绝对真实,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和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选择运用好能凸显主旋律的感人的音乐作品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多

种广播表现手段,包括各种声音要素、人物的采访录音实况、富于想象力的形象语言和生活化的音响等,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例如在做这组节目之前,我专门采访了春梅的父母亲和她高中的老师,录下他们的语言。回来精剪后在采访中穿插着放给春梅听,不时给她带来意外的惊喜,取得波澜迭起的效果。当春梅在直播间里突然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听到他们几乎是泣不成声地诉说对她的牵挂和思念时,直播间里的她哽咽了,就连在导播问等候她的姐姐也因为爸爸妈妈的话在擦眼泪。因为爸爸妈妈平时只把最坚强的一面展示给她们,姐妹俩都是第一次听到爸妈的心里话,知道她们坚强的外表下那颗牵挂她们的心。妈妈说:“每次她走,我都不敢送她,我怕会哭。我不让她们担心,我告诉孩子说妈妈都好,你不要惦记。”此时,音乐响起,是春梅演唱的“妈妈”,所有在做节目和听节目的人顷刻被感染,整个节目到达高潮。

选择有鲜明地域特色富有情韵与文化底蕴的选题

春节里的故事篇5

冰雪禁锢下的山川,小溪早已跃跃欲动,沿着哪一抹歪歪斜斜的雪印前行,我是春的行者。

远山如黛,嫩芽枝头初上,聆听春江水暖的吟动,听阳春诉说晚风拂柳的故事,你和我,依偎在往昔的小河边。

斜风细雨中,裁一叶二月细柳,赠予冰洁岁月,告诉春的信史,我们曾经从冬天走来。

爱情之花,并不是常常开在阳春三月,温暖季节绽放的美丽,最是容易凋谢,但是,我们一如往昔地走过------

爱在春天的路上,在追逐每一个季节的喧嚣里,爱的诗篇常常寖进太多的伤感,掬一泓琼浆美酒空对明月,扶一去瑶琴唱尽天涯,叹一叶飘零望穿秋水,伤一枝冷梅独览冬雪。

我在春天的路上,尽管早春如冬,雪花纷飞,但是,我看到枝头的新芽,墙角的迎春花都换上了春的盛装,故乡的村头,多了许多远行的身影,守望的季节又在重复昨日的故事。

辛勤的耕者,在春的田间巷陌里犁动冰封已久的心弦,鸟儿开始一展喉咙放声高歌,等不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刻,一切都那样迫不及待,你和我,都已在春天的路上。

人生是一场充满悲情的苦旅,无论行在春天还是走在冬夏,没有人渴望人生尽头的期盼;情爱是一段充满伤情的恋歌,虽然,爱过恨过恋过相守过,爱情可以永恒,岁月却不能永恒,春天虽然来了,冬天其实并不遥远------

相望的岁月,在冬的禁锢中,已经冰封太久,每一个季节都是一个崭新的篇章,只要用心写下爱言情语,春来的时刻,就能聆听到最美的爱情乐章。

有心栽花,无心插柳,都能让季节有一份丰腴的收获,握住春天稚嫩的小手,用童稚的心,爱这每一个花开花落的季节,既能收获爱的浪漫,还能欣赏到旅途最美的风景,人生除了旅行是唯一的目的,其他的都是路上的风景,无论你多么喜欢,只要你依然前行,一切终究会被遗忘,因为,我们常常发现,前面的风景更美。

春节里的故事篇6

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充满爱的地方。故乡的露水最亮,故乡的鲜花最艳,故乡的小草最绿。可是七岁那年,我却离开了这美丽的地方。

离家越长,思念越深。这话说得一点不错。随着时光一点点消逝,我离开家乡得时间越来越长,思念也越来越深。到了新春佳节,不是我的学业繁忙,就是父母单位里有事脱不开身,最后我们只能望着别的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登上开往故乡的火车,向着故乡驶去,而自己只能身处异地他乡,心里十分悲伤。

我是一个爱幻想地女孩,以前没事就坐在书桌前构思我的梦幻王国,比如:外星人、 UFO······而现在浮现在脑海里的却是故乡绚丽的春景和幼小的我,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抓一把泥土,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捉一只蝴蝶,又轻轻地把它放飞……乡村的春天永远美丽,土地上的歌谣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麦苗在汗水的滋润中拔节,和着微风吹拂下的细雨奏响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啊!春天来了!碧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地底探出脑袋,揉了揉惺忪的双眼,打探着这清新而又神秘的世界;花朵们仿佛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为迎接春天的到来,换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蝴蝶好似一个顽皮的孩子,春姑娘刚刚通知她春天来了,她就连忙换上五彩斑斓的裙子,一下子扑到春姑娘的怀里撒着娇与春姑娘一同通知大家:“春天来了!”这时,幼小的我蹦蹦跳跳来到这儿,坐在碧绿的草坪上,眼望四方,观赏百花齐放,贴耳聆听,青草抽芽。渐渐的,我便沉醉了。我沉醉在这扑鼻的花香中,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家乡令我沉醉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着这首思乡的古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想要回归家乡却身处异地他乡古人的思乡之情。他们的这种感受,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呢?往往在也晚,月亮高升,望着远方家乡的方向,思念家乡的情感,想回故乡的想法便涌上心头。夜空中,眼角不禁会闪烁出晶莹的泪珠,心里不禁会有一股酸楚在流动。

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目光;莫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畅想。故乡啊!读万卷书怎么也读不完你的美丽,行万里路怎么也走不完对你的畅想。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相伴我四海为家。故乡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根。

春节里的故事篇7

10月6日,国务院组成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表示,这起事故并非当初认定的自然灾害,而是重大责任事故。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7日称,已把是否存在事故瞒报作为重要调查内容,并已确认44人遇难。

8月1日,位于山西太原市娄烦县寺沟村的太原钢铁集团尖山铁矿发生排土场垮塌事故,将寺沟村部分房屋、村民掩埋。“最初造成11人死亡”的山体滑坡事故,竟然辗转惊动国务院,在两个多月后成立调查组,要查清是否存在瞒报、谎报、迟报。

黄毅表示,此事件之所以从“自然灾害”变为“重大责任事故”,源自一名《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8月底发表的《娄烦:被拖延的真相》的文章,指出娄烦事故存在着瞒报谎报的行为,死亡人数至少在41人以上,而且事故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以及9月14日孙春龙在博客上发表了《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正是这两篇文章指出娄烦事故中存在的问题,此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之后,披露事故真相的记者孙春龙,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这起事故的前前后后。

不披露这件事是记者的失职

“我忘不了家属们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的情景,如果我不披露这件事情,就是我作为一个记者的失职。”孙春龙,山西人,1976年生,现任《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主笔。8月1日,山西省娄烦县寺沟村尖山铁矿发生了山体滑坡的事故,当地媒体报道称,有11人被埋,事故随后被当地认定为自然灾害所致,而且停止了搜救幸存者及寻找遇难者遗体的工作。一些遇难者家属在上访途中,遭受当地有关部门的人身威胁和毒打。

对于当地媒体报道的质疑,促使孙春龙赶赴山西娄烦调查,并在死者家属居住的宾馆里核实出一份有41名死者姓名的名单,而他的同事王晓则在北京配合他的采访活动。

调查的日子提心吊胆

当然,披露真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必然要受到很多的阻力。在后来的回忆中孙春龙如此叙述:当地政府对记者采取了严查的措施。他知道当地可能会提防记者,所以在没有到娄烦的时候,他就下了车,过检查站的时候,果然有警察在查车,当然也有可能是奥运安保的需要,但他们看到长得像记者的人,就会问是不是记者。万一记者身份被泄露,会被“请”出娄烦。

到了娄烦,孙春龙也没有住宾馆,而是在建筑工地里住了两天。如果住在宾馆,也会有人来查,问是不是记者。一位来自北京的记者身份暴露后,当地政府派专车将其送到太原。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孙春龙想方设法混到遇难者家属中间,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细节让他触目惊心。

一位叫赵永林的男子说,他和个别家属到娄烦县政府上访,要求政府尽快找到遇难者的遗体,结果被辖区的城关派出所民警带走。在写了不再到县政府闹事的保证书后,三人于当天晚上9点钟被放回,他被警方扣押长达8个小时。而来自交城的两位遇难者家属则没有这么幸运。

8月2日,赶至事故现场的200多名家属来到尖山铁矿要求面见矿长时,和尖山铁矿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民警被打。8月6日,两位殴打民警的家属被警方带走,直至8月17日下午才被释放。这两位遇难者家属说,他们在里面被警察狂打,“把三根警棒打得没电了”。

家属们十分恐惧地向孙春龙证实了被打的细节,但当他提出进一步采访时,遭到断然拒绝:“我不敢说了,我也不敢再闹了,我马上就回交城老家,要是我再被抓进去,肯定没命了。”

而家属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当地政府人士的监控。孙春龙采访遇难者家属时,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有当地政府人士打电话询问他们在哪里。一次,孙春龙和几位家属在大街上有过短暂的露面,随后,一位家属就接到电话,被问及身边的那个陌生男人是干什么的。

为了确认死亡者名单,孙春龙就是通过家属来联系,通过一个家属,了解到另一个家属,接触到了几十个家属,他让数十名家属把遇难亲人的名单写出来,有的当地政府已经和他们签了赔偿协议,很早,8月4日就签了。为了核实没有协议的名单,王晓还一个个打电话到所在的村委会去问,最终确认了死亡名单是准确无误的。他们了解的情况是40多人遇难,而当地对外报道的,一直是11人。

8月底,《望东方周刊》刊出了孙春龙和特约记者王晓的报道――《娄烦:被拖延的真相》, 9月1日,包括网易、腾讯网以及凤凰网等部分主流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并且将原文标题改为“山西山体滑坡至少41人死亡只报11人”。随后这些网页都被删除了。文章如此遭遇,让孙春龙这样一个就职于新华社所属刊物的记者也颇感无奈,“地方政府肯定公关了”。

艰难举报没人受理

9月15日孙春龙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了一封《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孙春龙说:“那天是在中秋节,心里很难受,稿子出来之后也没有结果。在现场的时候,家属对我们充满期待,他们真的没有办法,只有通过记者这条路了。同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记者来,没有一个报道出来。是不是拿了钱了?”

在写博客之前,孙春龙曾经通过正常途径举报这件事。8月17日,他们分别拨通了山西省及太原市安监局的举报电话。山西省安监局表示接到过不少有关此次事故的举报电话,针对提出的估计有100多人死亡的举报,接线人员明确表示不可能,他认为是道听途说。太原市安监局表示市里的调查组已经介入调查,具体情况并不是很清楚。而娄烦县安监局的举报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孙春龙有把稿子放到博客上的习惯,就把举报信也放到博客上了。“再不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机会了。我心里一想到现场就难受啊,他们的亲人就埋在土堆下,他们在旁边烧纸钱。”

17日早上,他还是委托合作者王晓从石家庄将博客里的举报信快递到山西省政府,收件人是王君代省长。到了9月19日,孙春龙发现自己博客里的举报信也被删除了。对此,他感到了与文章在网络上被删除时同样的无奈。

受邀参加事故调查

在这封举报信上,孙春龙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调查组就是通过这个号码跟他联系的。孙春龙说:9月18日我接到国家安监总局的电话,邀请我与王晓一块到山西去调查此事。当时叫事故指导组。当时到了山西之后,安监总局的同志告诉我总理对我的举报信进行了批示,要先核实人数。安监总局、中纪委,还有我们三方,共同组成指导组,到当地调查。

孙春龙他们在那儿呆了两天,就离开了。指导组一直调查到9月30日,他们用一个多星期就把这个事情差不多调查清楚了,而原来一个多月都没搞清楚。

指导组回来之后,向领导开会作了汇报,又得到了新的指示。根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于10月6日成立国务院山西省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这个调查组在成立的时候也邀请孙春龙和王晓去,给他们打了电话。

会议还肯定了孙春龙那篇报道和举报信,这才让孙春龙悬着的心落地。“实际上,一直到昨天以前,我们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至此,外界才知道,一起最初被当地定性为自然灾害的事故,原来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如果再有来生,我希望他们幸福”

孙春龙是个追求真实的人,很少做梦,但从山西回来的60余个夜晚,他经常做梦,梦境与手有关,要么是无助的手希望你的帮助,要么是无数的手在面前晃来晃去,令你不寒而栗。

孙春龙说他忘不了交城县的武三奎,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儿子被埋在了下面,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夜之间,满头白发;他还忘不了赵永林,为尽快挖出自己亲属的遗体,到当地县政府上访,但被民警带走扣押长达8个小时……他还忘不了灾难现场的一只狗,始终趴在土堆上不愿离去,它的主人全家被埋……

“如果再有来生,我希望他们幸福”,孙春龙说。

(李纲、姚岚整理)

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

尊敬的王君代省长:

就在我向你写举报信的时候,你的职务刚刚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安监总局到山西省,这个变化更坚定了我给你写这封举报信的信心。

一个多月前的8月1日,山西省娄烦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最初的报道中,死亡的数字为9人,这个逼近于10人死亡人数节点的数字,引起了我的怀疑,职业敏感和责任心让我对这起事故进行了多方打探,所有的渠道得到的信息都是,死亡人数最少在百人以上。

随后,我只身去了娄烦县,在几天的调查中,我落实整理出了一个死亡41人的名单,有名有姓,甚至家住哪里都一清二楚。而且我相信,我所能整理打探到的遇难者,不是全部,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死了多少人,这不是我一个小记者所能查清的事情,但我落实的人数已经证明,这是一个特大事故。

随后,我的一位特别敬业的搭档王晓以举报人的身份向你当时供职的安监总局进行了电话举报,接电话的人称,山西省上报的死亡人数是11人,你们也接到好多举报,但还是以省里的数字为准,有什么确切证据可以再向你们提供。态度最坚决的是山西省安监局,接线员直接称死亡上百人“不可能”,“有人还说死了上千人,都是传言”。娄烦县委宣传部更是再三叮嘱我们不用去现场采访了。

8月底,我和搭档王晓采写的文章《娄烦:被拖延的真相》在我所供职的媒体发表,有多家网站对此文章进行了转载。一个让人惊讶的事情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所有网站转载的该文章均无法打开或者打开后直接跳转到了首页。

之后,我们将这篇文章传真并快递给了安监总局,那时你还是局长。我们得到的反馈是,领导(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本人)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批示,要求重新查处。虽然那时我们被告知,调查需要两三个月,但我们依然对安监总局充满了信心。

而后来的事情让我感到惊讶,你们再一次反馈,这个事情已转交给山西省政府,由当地政府查处……

我之所以把“山体滑坡”4个字用引号引起来,是因为我并不认可这是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生滑坡的确是一座山,但那是一座褐色的山,是用废矿渣堆起来的一座高耸百米的山。它的滑坡纯粹是因为人的因素。遗憾的是,当地政府在谈到这起滑坡的原因时说“下雨是其中原因之一”。

同样的说法发生在9月8日的山西省襄汾县铁矿尾矿溃坝事故中,当天的权威新闻报道称是“暴雨所致”。

幸运的是,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下,襄汾的事故得到了积极的处理和救援。而娄烦的遇难者呢,他们至今依然葬在那座倒塌的铁山之下,在挖出11具遗体之后,救援莫名其妙地停止了。

部分村民到当地县政府上访,要求尽快挖出自己亲属的遗体,但有多人被民警带走扣押长达8个小时。

春节里的故事篇8

[关键词]春晚;公益广告;符号学;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08-06

一、引言

1983年,由于电视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和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人民献上了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如今,春晚走过了34个春秋,已融入到全球华人的除夕夜中,成为每年春节的代表性符号,“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重意指的文化符号”。①自从春晚2013年首次在节目间隙为观众呈现公益广告以来,今年的春晚公益广告已经是第五次与观众见面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等功能”。②在央视播出的春晚公益广告中,这种大众传媒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多模态话语,由文字、音乐、图像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互相协作编码而形成”。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电视节目,电视公益广告采取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时间短、包含内容多,以电视和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李思屈在《广告符号学》一书中也指出,广告传播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制作。④和其他商业性广告不同,公益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社会公众基础。它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鲜明的态度、深刻的内容、独特的创意和充满正能量的形式,正确引导着广大公众积极传播着社会正能量。⑤人类文化的各个部门,都涉及意义活动,因此都是符号学的用武之地。⑥本文所分析的五组公益广告,不仅选择在春晚这个充满情感的特殊时刻呈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无数感动和正能量,而且其背后也蕴含着无数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以春晚这个拥有数亿观众的节目作为平台,春晚公益广告的受众面更广,为观众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201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春晚期间播出的每一段公益广告用短短的几分钟讲述简短的故事,触发人们的情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给全社会传递了浓浓的中华情和无限的正能量。⑦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符号系统中的一员,因此要解读春晚和春晚公益广告的符号规律,首先要了解春节的符号系统。

二、春节的符号化解读:能指与所指

春节的符号系统遵循符号学原理,由能指和所指两种要素构成。罗兰巴特认为:“所指不是‘一件事物’,而是该‘事物’相对应的心理表象。”⑧索绪尔认为能指是“声音-形象”,而所指是“概念”,赵毅衡对索绪尔的这一定义做了更加简洁的解释:所指就是能指所指向的东西。⑨

春节符号系统中,“能指”符号指一些可以通过视觉、味觉、听觉等感知到的物体,如饺子、春联、鞭炮、灯笼、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团圆饭、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而春节的“所指”符号则是与“能指”符号相对应呈现出的“万物更新、吉祥如意、阖家团圆、亲邻和睦”等美好的愿望。只有当春节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相结合,才能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春节”的精神内涵是“阖家团圆、幸福安康”,而不是只停留在“春联、饺子、灯笼”等实物上。因此,人们再提起春节时,想到的不是单一的“能指”或“所指”,而是两者的结合体,这样才完成了春节的符号化,春节的符号系统也就逐渐形成。

春节符号系统中的“能指”符号可以分为实物春节符号和行为春节符号两类。实物春节符号包括春联、“福”字、饺子、大红灯笼、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等。例如,春联作为春节符号系统中最典型的视觉符号,有“祈福、团圆”的内涵。其中它的所指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由周代时的桃符具有“驱灾辟邪”的“所指”,逐渐衍生到现代春联具有“祈福祝愿、阖家团圆、盼望美好生活”等内涵。通过春节符号的变化和发展可以看出,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展而变化的。春节符号的内涵意义也随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而逐渐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中国人看来,红灯笼象征着团圆、兴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⑩

自1983年开播以来,创办已有3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了春节显著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全球华人每年必享的一道电视盛宴。作为实物春节符号中的一员,除夕夜8点准时开播的春晚所表达的“所指”意义丰富多彩,如“团圆美满”“喜庆吉祥”“国泰民安”等都是春晚背后蕴含的内涵。从其自身的符号规律解读,春晚拥有多重符号,如控制性时间符号、基调符号(团结)、穿插符号(时事汇总)以及置换符号(“家”与“国”)。11

春节符号系统中的行为春节符号包括“忙年”“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拜年”“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具体与春节息息相关的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春节符号表现在非语言符号的交流中,这种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承担着重大的文化意义。围绕春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里形成了o数的文化习俗,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人们在这个月里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采购年货,“大扫除”等,称为“忙年”。这些春节文化符号中寄托了人们“除旧迎新,生活富足”的愿望。再如,“吃年夜饭”这一行为春节符号背后的“所指”就是“团圆美满”。

三、2013~2017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符号学解读

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首次在节目间隙插播了两支公益广告,这一次大胆尝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巨大反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和高度赞誉,随即在网络上也引起热议,“其中《回家篇――迟来的新衣》在播出一周内,由网民自发转载超过180万次”。12因为春晚的收视率高、受众广泛、关注度高,因此春晚期间播出的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更为明显。首次播出的春晚公益广告获得公众的广泛肯定之后,到2017年鸡年春晚,春晚公益广告已经是第五次与观众见面。春晚公益广告已经成为每年春晚的“情感担当”,总是以最简单的话语传递着最温暖的情感。

(一)2013年春晚公益广告概述

2013年2月9日,《回家篇――迟来的新衣》和《风光篇》两支公益广告分别出现在春晚直播的两个不同时段。初次出现在春晚的这两支公益广告以不同的题材触动了全国观众的心灵,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成功实现了“视觉说服”。13

1. 《回家篇――迟来的新衣》

上海――麦肯光明为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回家篇》中的“迟来的新衣”,成功登陆2013年央视蛇年春节晚会,成为春晚播出31年来第一支在晚会直播中插播的公益广告。《回家篇――迟来的新衣》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出现在反映农民工题材的小品《大城小事》之后,讲述了农民工春节期间骑摩托车返乡的真实故事。14

对于农民工而言,每年回家的时间就固定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回家就是过年的符号。迟来的新衣虽迟,经过艰难万险也在除夕之夜穿在了女儿的身上,这件新衣作为一家人团圆的所指,传递着春节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这支广告最后以“全中国,让心回家”的字幕结束,“团圆”是春节专属的字眼,因此这支广告中诸多能指都指向同一个所指――“回家团圆”。

正如罗兰・巴尔特提出的“能指”(指示物)和“所指”(意义)一样,广告中的每一个信息也包含两层意思,即广告制作者想要表达的表层意思和广告背后隐含的意思。这支公益广告时长2分钟,其中蕴含的诸多符号:开头汪正年妻子手中的“新衣”、汪正年与家乡之间的纽带“摩托车”、摩托车上的“行李”、一起骑行回家的“车队”、天空中成群结队的“大雁”、骑行途中挂在脸上的“笑脸”、家乡母亲精心准备的“团圆饭”、路途中翻车却依旧躺在地上的“笑容”、迎接回乡村民们的“鞭炮声”、女儿听见鞭炮声后的“奔跑”、母亲从锅中捞起的“佳肴”、一家人在除夕饭桌上的“碰杯”、孩子们手中的“烟花”以及影片最后夫妻之间的“对话”,都表达着相同的所指――“回家团圆”。为了期盼已久的“团圆”,“回家”是所有中华儿女春节必然的旅程,对于影片中的主人公夫妇而言,广东肇庆到贵州石阡的1350公里路程,由于“家”的召唤变得不再遥远,不再艰辛。

2. 《风光篇》

第二支公益广告是由央视纪录频道提供的《风光篇》,出现在春晚歌舞类节目歌曲《美丽中国》之前,其中有多个描写中国代表性风景的镜头,表达的也是美丽中国的主题。蛇年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在春晚上插播公益广告,可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这次播出的两支公益广告与前后节目的主题也非常契合,应该说公益广告给今年春晚加了分。”15

冰雪融化,首先出现在影片中的是万里长城和故宫;竹笋破土而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姑娘的笑容,九寨沟、张家界、黄山等自然景观接踵而至;露珠顺着叶子滴下,植物茁壮成长直至成熟,渔民载着小舟在芦苇丛中划过;接着,鹰飞过广袤的雪地落在牧民的手臂上,骆驼载着货物悠闲地走过无垠的沙漠;气势滂沱的瀑布、蜿蜒迂回的九曲黄河源头、勤劳采蜜的蜜蜂,这时镜头又转向了在广阔的茶田里采茶的茶农;整齐的梯田、雄伟的珠穆朗玛雪山、平静的湖面倒映出云朵迅速移动、云雾盘旋在山间,犹如仙境。短短一分钟的短片中包含了如此之多的元素符号,《风光篇》集祖国的众多自然景观和神奇的自然现象为一体,交错着呈献给观众,使观众眼前一亮,不禁为中华大地的广阔与神奇再一次惊叹。

这支公益广告最后出现的“万象更新,美丽中国”伴随着屏幕上方的阳光结束,营造了一种“阳光普照祖国大地”的感觉。影片中以“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模式表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博大精深等特点。每一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作为“能指”出现在影片中,寓意着祖国的每个部分不可分割,如:长城和故宫表达着同一个“所指”――北京;九寨沟、张家界等自然景观分别是四川、湖南等地的代表性景观;“雪地上空飞过的鹰”是特有的景观;“骆驼走过黄沙飞扬的沙漠”则是文化名城敦煌的象征等。出现在这支公益广告中的所有自然景观都作为中国的“符号”,向全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的精彩风貌。

(二)2014年春晚公益广告概述

2014年,马年春晚紧接着蛇年春晚的脚步,继续插播了三支公益广告,分别是《筷子篇》《中国年,让世界相连》《感谢篇》。广告分别将视角对准“筷子”“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以及“不平凡的自己”三个元素,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努力的决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元素’将作为中国品牌打开国际大门的一把钥匙,让华夏文明在春晚公益广告传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16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筷子篇》和《中国年,让世界相连》两支广告中包含的符号更为丰富,值得深入探讨。

1. 《筷子篇》

《筷子篇》是央视在2014年春晚插播的一则公益广告,播出后引起了很多电视观众的共鸣。“‘寻根文本’中的‘寻根’实际上是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根”。17《筷子篇》中的“筷子”这一元素,不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每一位餐桌上的普通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个文化符号,表达出“感恩、分享”等含义。一双筷子里面,浓缩了全球华人最深邃的爱意与情感。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公益广告《筷子篇》用一双双筷子作为符号元素,将六组不同家庭围绕“筷子”发生的故事贯穿到一起,表达了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不同的内容与情绪。“筷子”作为“能指”符号在这短短两分钟的广告中演绎出了丰富的“所指”意义: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与情感。

这支广告以“筷子”为情感载体,表达出多种意涵。筷子作为一个符号,其“能指”是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其“所指”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筷子篇》完成基本的“能指”之意后,将不同的“所指”之意通过广州西关、上海长宁、福建永定、佳木斯东胜、四川宣汉、济南历城等普普通通的家庭场景连接了起来,用筷子体现了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中的共同情感,弘扬“分享、感恩、明礼、孝敬”等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18

老人借用筷子“启迪”孩子体会人生味道;妈妈与女儿以及女儿与筷子之间产生的“对话”,筷子文化应该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第三组画面是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饭桌上的小男孩正准备伸出筷子夹菜,却被父亲阻止。筷子在餐桌上形成的独特的礼仪,即“明礼”;一直到最后一个画面,“用筷子”这一行为分别表达着“关爱”、父母对宝宝的“守望”以及邻里之间应做到“睦邻”。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情感。这支公益广告让全球华人重新感受了中国文化与情感中的非凡魅力。

2. 《中国年,让世界相连》

时长90秒的公益广告《中国年,让世界相连》同样在2014年除夕之夜与观众见面。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春节文化开始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庆祝这个节日,让传统的中国年纳入了崭新的元素。广告通过多个场景表明春节符号遍布世界各地,如瑞士阿尔卑斯雪山下,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兴致勃勃地玩起舞狮;法国的一对父母教孩子写中国汉字“福”;印度的家庭客厅里,家庭妇女跟着电视里的中国大妈学习包饺子;英国街头,出租车窗上贴的中国传统艺术“窗花”,车里传来司机吹着《恭喜发财》的调子;塞内加尔的某个部落,人们一起载歌载舞,手中捧的谷物和水果寓意着“五谷丰登”;巴西的街头,一群少年手拿着点火器,蹲下身子紧张而兴奋地探向爆竹;北京、上海以及香港的标志地区上空,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寓意着“普天同庆”;接着北京、云南、、广东等地不同家庭共享年夜饭的场景依次映入眼帘;影片最后的“恭喜发财”“新春快乐”“新春好”等吉祥话显示了全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这支公益广告透过外国人学习过中国年的情节,让观众重新认识中国年的不同意义,让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动。广告中的“舞狮”“福”字“饺子”“窗花”“爆竹”“年夜饭”“吉祥话”等实物春节符号都指向同一个“所指”,寓意着中华民族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幸福安康等。

(三)2015年春晚公益广告概述

2015年春晚插播了四支公益广告,分别是《只盼这一天》《名字篇》《中国字,中国年》和《时光倒流篇》。四支公益广告传递的浓浓情感使全国观众对春晚赞赏有加,得到全社会的共同认可。如广告《只盼这一天》讲述了一位大兴安岭林区的留守儿童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盼望父母回家的那一天的故事,广告中出现的“日历”作为时间线索串连起小男孩的心路历程,对父母的期待、其实更是对“团圆”的期待。其中“灯笼”作为能指,是春节符号之一。《名字篇》和《中国字,中国年》两支广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值得探讨。

1. 《名字篇》

名字作为一个符号,其“能指”是中国人两三字的名字,其“所指”则寄托了家人对新生儿的一切期望,来源多种多样,有诗词歌赋,有天文地理,也有五行八卦,其中的寓意包括时代记忆、家国情怀、宽广寄望、幸福安康、一切顺利等。名字虽只是每个人的代号,但其背后蕴含的“所指”内涵却非同一般。广告最后出现的“名,记我们从哪来”,其“能指”是名字的作用,而其“所指”其实是同音字“铭记我们从哪来”。在央视春晚这一文化聚焦和全球即时传播的平台上,以记录的形式彰显国人丰富情感和文化意境的公益广告《名字篇》出色地完成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使命。19

这支广告根据真实的故事,选择了10个人物,他们的名字分别为:张伟、黄海平、叶振辉、冯援朝、崔摹⒐丝T础⑾男÷、吴小满、刘家和、顾念祖。两分钟的广告中诉说这十个名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在触动所有人心灵的时候,提醒所有人,不要忘记我们从哪来。从呱呱坠地开始,名字作为我们的记号伴随我们一生。名字蕴含的深情,是和我们有关的爱和梦想,而名字背后的故事,讲述着归属和传承。名字,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更承载着爱和希望。如“夏小满”和“吴小满”两人的名字相同,由于出生于小满这一节气,因此其“所指”就是广告中的那句“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刘家和”的名字也寓意着“家和万事兴”,这段场景中的“灯笼”“团圆饭”等春节符号都有“家庭美满”“团圆幸福”的“所指”意义。

2. 《中国字,中国年》

2015年央视春晚播放的另一支公益广告《中国字,中国年》,围绕四个不同地区的中国家庭在新年之际提笔之时,展开叙述,将中国字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娓娓道来。“中国字”和“中国年”这两个主要的元素贯穿整个时长两分钟的广告中,使观众对其背后的“所指”产生了共鸣,为春晚增添了色彩。五千年的汉字文化,蕴藏着悠久的智慧和人文情怀。横竖撇捺之间,记载着图像和知识,更饱含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和个性表达。通过《中国字,中国年》这支公益广告,将处于数字时代的公众唤醒,使观众重拾“写字的初衷和美好的回味”。20

这支广告一开场便是一对北京东城的祖孙俩的亲密互动,爷爷教孙子写毛笔字,第一次明白了做人的真谛。爷爷所说的汉字“人”,作为一个汉字符号,其“能指”是一个名词,其“所指”是“做人要正”@个做人的道理;第二个场景的主人公是安徽宣城一对回老家入族谱的新人,长辈用毛笔将新人的名字工整地书写在族谱上,这里的“毛笔”也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对相濡以沫的隽永之爱庄重而诚挚的祝福;第三个场景是温哥华一个特殊的国际化家庭,远在他乡的女儿回忆起儿时父母在红包中的美好期许,提笔在红包上写下自己对女儿最美好的祝福,这祝福背后的“所指”意义就是对亲情的传承;最后是来自内蒙古牙克石的一户普通人家,几代人团聚在一起,提笔为这个家的新生命送上包含一辈子祝福的“名字”,感受提笔为新生命起名的那份喜悦之情。

新春佳节,四户人家、四次提笔、四种不同类型的喜悦,每一次的提笔都带着力透纸背的“所指”意义。这支广告将“中国年”和“中国字”这两个元素融合到一起,通过大量的特写画面,让全国观众再一次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字”的热情。

(四)2016年春晚公益广告概述

《梦想照进故乡》《父亲的旅程》《门》和《行李》四支公益广告再次成为2016年猴年春晚中的点睛之笔。这四支公益广告中体现出了各地迥异的民风民俗,弘扬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喜迎春节、甜蜜祥和的美好生活以及个人“中国梦”的自我实现与国家“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如其中的《行李》这支广告就是利用“行李”这一简单“能指”,可以细化到一份礼物、一件新衣或者一年的收获,从客观的物到主观的情,但背后的真正“所指”其实是对家人的一份爱与真诚,这支广告让所有观众感受到了“行李”背后的思乡情怀。

1. 《梦想照进故乡》

《梦想照进故乡》选取了三个地方作为故事的孕育之地,在黄土高原的夜风中守候团圆,在高山梯田的浓雾中照亮亲情,在闽南茶园的书声中寻得希望,讲述了三段温暖人心的故事。

陕西绥德,出自当地大爷大妈之口的陕北民谣《兰花花》,其背后的“所指”是自然淳朴、原滋原味的民风;云南,一名云南的复原军人回到故乡,重新打理老家山坡上的橘园,最终获得丰收的喜悦。橘园硕果累累的背后,饱含了男主人公为橘园所做出的努力;福建南靖,一名来自福建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城市就业,而是返回老家建起了W堂。不理解的老父亲从一开始的极力反对,到最后的默默支持,这背后其实是对“故土”的眷恋。三段故事看似没有实际联系,但“故土”作为短片的唯一主线始终穿插其中。这支广告最大化地呈现出了最典型的乡土风貌,唤起全国观众心中对乡土的眷恋。

2. 《门》

2016年第三支春晚公益广告《门》,是由五个“门”的故事构成,诉说了五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五扇门,分别位于河北井隆、上海静安、广州西关、四川万源和美国唐人街。每一扇门,都充溢着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与文化。镜头透过一扇扇门,也顺利地捕捉到当地“原汁原味”的过年氛围和人与“门”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互动:进门,尊亲;串门,睦邻;入门,传承;过门,连理;认门,望乡。

河北的年货中不可缺少的“核桃”,孩子跨过门槛将剥好的核桃送到妈妈手里,这是“尊亲”;上海静安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在除夕邀请邻居一起享用上海的代表性食物――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蛋饺”,这就是“睦邻”;广州西关当地的习俗,将“生菜”挂在屋檐下,寓意着“勤勤恳恳,生财有道”,这就是“传承”;四川万源选择当地的一个婚礼场景,婚礼习俗,跨过了这道门槛,就是一家人,这就是“连理”;唐人街的一对父女一起指向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中华门”,这就是“望乡”。

五幅场景,其中的符号不计其数,如唐人街的“灯笼”“舞龙舞狮”等都是春节的代表性符号。“蛋饺”“生菜”“中华门”等“能指”分别表示“团圆美满”“生财有道”“振兴中华”等美好的愿望。“一门,一家,门外世界,门里是家。”广告最后的文字强调了其中所传达的精髓,“门”作为一个符号,其“能指”就是一个物体,而其“所指”意义,便是“家”,广告中的五个家庭就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映射。最后一个故事中的“认门,望乡”,“门”的“所指”不再是小家,而是大家,我们的中华大地。

(五)2017年春晚公益广告概述

2017年鸡年春晚直播,央视依旧按照惯例制作了三支情真意切的公益广告短片,分别是《包住篇》《新春・新愿》和《等・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都体现在这三支广告中,如敬老、爱家、民族团结、奋进等。

1. 《包住篇》

《包住篇》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中国最传统的年味。吉林,为出门捕鱼的丈夫送去亲手包的饺子,饺子里包的其实是“美满”;广东,麻团店的老师傅细心包装好做好的麻团,包住的是其实是“心意”;江苏,一位老人亲手为家人做的新衣,意味着将家人“包住”,包住的其实是“温暖”;上海,长辈纠正外国媳妇拜年的姿势,应该是右手包住左手拜年,包住的是“传统”;河北,一位老人用精心雕刻的剪纸包住灯笼,他和孙女正一起期盼家人回家团圆过年,包住的是“团聚”。

“包住”这个动作符号,其“能指”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家庭的珍贵、春节的寓意,即“美满”“心意”“温暖”“传统”和“团聚”。这支广告通过无数个场景 ,让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和期盼得以全新表达。广告中也出现了许多春节符号,如“红灯笼”“烟花爆竹”“饺子”“红包”“窗花”“中国结”“团圆饭”等符号,都是意味着年味正浓,用这些春节代表性符号营造出春节的最佳氛围。

2. 《新春・新愿》

《新春・新愿》是一部展现中国新气象、正能量的公益广告片,呈现了全国各地人民生机勃勃迎春的崭新面貌,充满力量迎接新一年的征程。这支短片用最轻松、最奇妙、最新颖的方式来展现不同人的情感,展示祖国广袤的土地山川、城市和村落,分享人们的希望、愿望和梦想。

稻草窝上,第一只破壳而出的毛茸茸小鸡;熊猫基地里的国宝们,呆萌的姿态扑倒在地,就像我们身边的家人;在楼顶天台穿红彤彤衣服开“音乐会”的四胞胎,尽情地释放青春、弹奏梦想;相对闭塞的乡村,一个身着朴素衣服的老爷爷带着VR设备在阳光下享受生活;还有一脚飞去,篮球准准地飞入篮筐,“新舞步”被少年们热情演绎。“新声”“新家人”“新舞步”“新世界”“新节奏”“新面孔”,这一个个“新”的“能指”将不同的场景串联在一起,构成了最美好真挚的“所指”意义――“新春新愿”。这些充满新、奇、趣的画面既是对现在的描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属于每个中国老百姓自己的“中国梦”。

四、结语

自2013年开播以来,每年的春晚公益广告都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广告主题内容自然融合,向全国最大的“广告受众”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髓。从符号学角度看,在春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的背景下,春晚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的结构体”,其中包含着所有文化符号背后的丰富“所指”,如阖家幸福、国泰民安、团圆美满等。本文首先对春节的代表性符号作了简要梳理,并对2013~2017年播出的春晚公益广告进行符号化解读,与春节符号互相呼应。央视作为国家权威媒体,借助春晚这一平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受众面广、传播力大,为全社会提供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注 释]

①曹进、南红红:《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东南传播》,2011年第1期,第81~83页。

②董红兵、骆正林:《央视公益广告“Family”的传播学解读》,《媒体时代》,2012年第8期,第25~27页。

③⑤段洋洋:《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为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42~45。

④李思屈:《广告符号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⑨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第91页。

⑦孙奉鑫:《解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5期,第95页。

⑧[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罗兰・巴尔特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⑩钱晨:《从符号学视角分析2015年央视春晚》,《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第116页。

11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 一种仪式符号学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2期,第173~176页。

12石正茂:《汇聚力量 关爱文明――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8期,第13~15页。

13刘亦凡:《电视公益广告的视觉说服策略――以央视〈春节回家篇〉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8期,第21~23页。

1415祖薇:《央视春晚首次插播公益广告 31年历史尚属首次》,《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10日。

16姜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以猴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0期,第305页、第322页。

17李敬翔:《情感创意在央视公益广告片中的应用――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片为例》,《视听》,2016年第4期,第68~69页。

18吴武林:《从央视电视公益广告〈筷子篇〉看中国传统文化》,《新闻传播》,2014年第8期,第282页。

春节里的故事篇9

一天,年轻的同事蓝,兴冲冲从外面取回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只摄像头。大家有些好奇:身怀六甲的孕妇,买这个玩意干吗?

蓝说,给妈妈买的。这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有人故意逗她:你老妈⋯⋯黄昏恋?玩起视频聊天了?

蓝哈哈一乐,赶紧解释说,因为自己怀孕,老公在外企工作特别忙,她父母便从老家赶来省城专门陪护,可是,小外甥闹闹跳出来表示抗议,姥姥来到小姨那边,他们便难得见上一面,只能电话里听她的声音了⋯⋯

做姥姥的,其实更想孩子,左右为难的蓝突发奇想,要大姐回家立即给电脑装上摄像头,自己也主动上网邮购了摄像头。自此,闹闹和姥姥便开始频频在网上“约会”了。

闹闹的故事,听得我有些“手痒”。如果借用电视手段,将这个温情故事搬到演播室里,做成一档情感访谈节目,同时安排姥姥与闹闹在演播现场来一次视频聊天,是不是会蛮有趣蛮感人的?但是,惯常的经验又提示我,以现在流行的情感访谈节目形态去考量,这个题材没有太大价值,它缺少波折,只是家长里短的片段而已;它体量不够,当下的情感节目都是30分钟至60分钟的长度,而“闹闹姥姥视频聊”的题材,做大做活,10分钟足矣。

作为电视圈中人,不禁反思一个问题,非得用一成不变的叙事结构甚至时间长度,去讲述不同人物、不同情节的故事吗?形式感是重要的,是节目的个性体现,是节目的识别标志,但如果因为形式感而抛弃了太多鲜活的内容,那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那天看东方卫视的“达人春晚”,再次见到喜欢模仿田震唱歌的许娜和她的丈夫――这对“鸭脖夫妻”上了《中国达人秀》之后,在上海正式开了一家鸭脖子店,告别了路边摊贩那种游击队的生活。因为忙着生意,许娜春节都没有时间回北京老家看望3岁的女儿,“达人春晚”的编导便赶到北京拍摄了一段女儿奶声奶气唱歌的镜头,女儿一字一顿唱完后,还说了一句“妈妈,我想你”⋯⋯许娜一边看着一边流泪,最后她拿出一塑料袋零钱,那是当天的营业收入,想作为压岁钱,请评委嘉宾倪萍当面转交给她的女儿。

不用说,这样的题材同样平淡无奇,单独“拎”出来做一档情感访谈节目是勉强的,因为它情节上没有递进,结构上也没有悬念,但是请注意,这个故事一旦植入或嫁接到综艺节目之中,便衍生了一种神奇的叠加力量,有了震撼的视听效果。“鸭脖夫妻”平平静静的讲述,不仅凸显了达人春晚的主题,更成就了收视的一大亮点。

这是电视人的功力。

春节里的故事篇10

每个四季都有它的美,

我们有没有去珍惜它。

—题记

每个四季都有它的美,一段华丽的开场曲,将一幅美丽而又惹人喜欢的四季拉开了圆幕。

听,“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一首《春天的故事》将美丽的春天带到了东莞,小草们好像听见了春姑娘的脚步声,在雷公打鼓欢迎春姑娘的时候,纷纷从地下探出了脑袋,倾听春姑娘叫醒贪睡的小鸟,看春姑娘为树木披上绿衣裳,春天的美,是柔和而温柔的。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一首欢快的《童年》,把夏姑娘引到这里,到处是欢快的笑声。荷花小妹看到夏姑娘,赶紧从池塘里探出头来,害羞的笑了,夏天是充满欢快节奏和乐观心里的。

“秋天的心适合独自体会,秋天的我想飞……”秋踏着欢快的节奏,来到了田野。豌豆兄弟见了她,高兴得笑爆了肚皮;高粱好像怕生人,看见秋后,便涨红了脸。枫叶也为秋铺了红色的地毯。秋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