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1 05:56:52

好看的文章

好看的文章篇1

由于对自己的作文不是很有信心,首选给看的人当然是文学素养不是很好的人啦,所以,我第一个选择被看的是我的同乡,我们以前经常有联系,她初中文化,因为很久没有跟她见面,聊天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也许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好些,一是可以看看这个人的文化层次这么久以来有没有提升,第二可以捕捉一些有关自己的信息。

于是我发信息过去,叫她打开网站,看看我的文章后给予评价一下。信息发出去了很久,我以为没戏了。一天,她居然回了信息:你的文章不减当年,字里行间有徐志摩的影子,很有文采。我诧异了:“不减当年?”我可是从来都没有给她看过我的文章啊?“有徐志摩的影子?”怎么会有呢?那可是一点都没有啊!俗气!怎么有这样评价人家作品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根本不想得罪于我,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来敷衍我而已。收到这样的信息,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打没趣后,我抱着一种想被欣赏的心态继续寻找可以欣赏自己文笔的知己。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所谓的知己,一个平时比较欣赏我的人。

我用手机发信息给她,叫她看看我的文章究竟会给人留下怎么的印象,随即叫她怎样操作:先打开百度,然后输入某某作文,这样就可以看到我的作品了。过了好几天,她回来信息说我的文章写得不错,很有文采,可以以此为职业了。看了这么个评价,当时的心里着实高兴了一下,可是看看自己的文章就那么的几篇,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怎么能说以此为职业呢?如果真的以此为职业的话,还不得饿死?想到这里,刚才还是高兴的心情一下子仿佛掉入了冰窟窿,凉丝丝的。

我有个原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样,叫人家欣赏自己的文章先不要叫自己最好的朋友看,因为叫最好的朋友看,他们最多的就是说不会欣赏,或者尽量地安慰,以免使彼此产生尴尬。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敷衍。至于以后,那就难说。反正我是不让自己亲密的朋友看的。

给第三个看我作文的是我的一个教数学的同事,跟他的感情自己认为还可以,当然了,语文老师我是不敢给他看的,毕竟底气还不是很足。那天他在办公室里用自己的手提电脑在看小说,我叫他看看我的文章,他先是不当回事,可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打开了我的作文,遗憾的是,他的样子显得心不在焉,只一会儿的功夫,他又打开他的小说看了起来,那不是不给我面子吗?也许是自己的作文真的不怎么样吧?失落那是肯定的,但我还尽量地安慰着自己。

从那件事以后,我好久都不敢叫人看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一个我曾经要感谢的人。她是我一个“远房”的朋友,在医院上班,我曾经叫她帮了忙,本来要去她家当面感谢她的,她说不用了,我想,既然她都不让去,何不写篇文章也让她看看,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可谓一举两得,那该多好!我也跟前面的两位朋友一样,叫她怎么才能看到我的文章。

信息发出后,我以为她不会回答我的,尽管那样,我也不会介意,毕竟我们根本就不熟悉的,没有想到过了两天,她居然来电了!我以为她会说一些有文章的事,当时心里还觉得有种不好意思的冲动,甚至做好了怎样应付她的思想准备,结果却使我大跌眼镜!她说她看了我的文章,她当时帮忙是出于对老师的方便,帮我那是出于原则,是局长这样交代过的,完全不是她的本意,办理这样的业务并不是像我写的那么简单。为怕我误解,把这样的事传出去,叫她难堪。讲到最后她要求我能否把传上去的作文删除。刚才还自我膨胀的情感立即像是像泄了气的皮球,顿时感到莫大的耻辱,但是我还是平静地、尽力地解释了一通,打消了她的顾虑:“我就是知道你给办的事很难,所以才写,才想起感谢你,删除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文章里面没有说明我感谢的人是谁。”好在我的口才好,否则真不知道有什么下场。我想给人欣赏作品的心情从此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冲动,反倒在平静中获得了一些感言。

现在终于不敢叫人看了,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看了又能怎么?又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呢?我坚信,只要执着,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想开了,仰望天空,天空似乎蔚蓝了许多。

好看的文章篇2

好作文是“看”出来的。看书阅文不可少,看得多了便有比较,就能明白什么是好文章。现在作文指导之类的书多如牛毛,甲乙丙丁头头是道,但给人的多是虚知,缺乏实感,近乎隔靴搔痒,所以与其读这样的指导书,还不如找点好书好文章来读。当然这“好文章”不仅指课外阅读的,还指课本里有的。有些学生不重视课本里的好文章实在是一大损失。

好文章是“听”出来的。听说书,听广播,听“文学欣赏”,听语言节目,这些对提高语文修养有好处。有个学生爱听相声,适逢学校有相声演出的需要,从未写过相声的他居然顺利写成,不但深得好评,还在一知名刊物上发表。由此可以推及“听”对写好作文的效用。如果说,“看”是起于视觉的文笔积累,“听”便是经由耳朵的语感汲取,各有各的渠道,却又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融和。前些年本市曾举办过“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竞赛,可以见出主办者重视大语文学习的理念,值得肯定。

好文章是“悟”出来的。“悟”是“看”与“听”的提升,有这个提升和没这个提升大不一样。有的人“看”得不少,“听”得也不少,可写起作文来还是长进不多。问题就在“悟”不出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说了一种可能性,到底能否攻玉,还得看对“他山之石”的悟性如何。所谓“悟”,在这里大体上有两层含义:既能领会到“他山”的为文之妙,又能举一反三,把这种为文之妙化为自己的认知。有此二悟,好文章大体可成。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然首先得是自己“写”出来的,而不是抄来的。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作文则是多写成高手。多抄则大多走向反面。现在有些学生写文章,未动笔时首先就想到了抄。若是这样,自然就不爱“改”了。但文章是应该多改的,名家甚至有“文章不厌千回改”之说。可是有些“才子气”、“才女气”十足的作者,总以为自己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脚色,文章不屑一回改,总把修润当笨蛋;或是强调快节奏,唯快是从,写完就算。但我总认为,如果能慢点,就不必火烧眉毛似的,还得好字当头。把文章写好是细活儿,只要时间允许,还是磨一磨再磨一磨为好。

好看的文章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悟

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方面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现在许多专家提倡早教阅读法,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也是热门话题和永恒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尤其是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其阅读兴趣,值得探讨和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有写字识字的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阅读是写字和认字、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因此,阅读值得重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开始读文章时就注重方法的指导、技巧的点拨,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对小学一年级进行阅读训练,要重点抓好两个字“读”和“悟”。本文以《看》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读”,培养“悟”。

一、情境法导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盛开的各种颜色的,启发学生:这些是什么花?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这些花吗?要描述这些花的话,这些花的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这些花都是,是不同颜色的,有黄色的、白色的、淡绿的、紫红的。继续引导学生,你感觉这些花儿好看吗?引导学生说:非常好看、漂亮极了。

由此而导入新课:公园里开满了各种颜色的,漂亮极了。人们都喜欢花,更喜欢,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描写,赞美。今天,我们就学习《看》。看题目,你能猜猜看,这篇课文写的什么事吗?你想知道写的是什么吗?请读课文。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读课文,坚持以读为本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以读为主。叶圣陶曾经说过:吟诵是心、口、耳、眼并用的一种方法。学习语文就是在多种器官并用的状态下,达到阅读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学语文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阅读到这种境界才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1.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文章的最关键一步是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本课中,“公、放、听、更”等几个字是后鼻音,“很”是前鼻音,“紫”是平舌音,“离”的声母是l不是n,“不”的读音还应善于变换等,都是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和方面。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有利于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文章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味”。如,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与语气的作用,用词与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的关系等,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如,学生在读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问“小朋友,公园里的花好看吗?”引导学生看图片或结合课文根据的颜色、形态和长势等进行描述,再引导学生说说“好看极了”就是非常好看之意。

再引读:怎样好看呢?的颜色好看吗?开得多吗?引导学生到文章中找到答案: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这样,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地朗读文章后,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把握,能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相关问题,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读熟课文。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对课文有所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逐渐形成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重视对重点句子的点拨和引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使之产生“悟”之效。

如,读到第四段时,有句“更好看了”,而前文第二段有句“好看极了”,问:为什么觉得更好看了呢?和学生一起小结:看到五颜六色的盛开的,觉得好看极了;听了爸爸的话,又知道了一点儿也不怕冷,所以觉得更好看了。

这样的一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可谓上出风采、上出高效。学生不仅是识字认字,更立足于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观的需要,通过这样阅读,让学生学会读文章、分析文章。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把字、词、句的训练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突显以读为本,在阅读中,把阅读和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有所感悟、“贵在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语”和“文”完美整合,让阅读课彰显阅读教学的魅力,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赏析,感受到文章的美和魅力。

好看的文章篇4

我曾经做过一次实践调查,一学期以来对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认真批改,有眉批,有总批;篇中的字、词、句、标点也是精心删改,真可谓“精批细改”,可是全班53位学生,对教师这样的批改,并未引起重视,调查统计,发下作文本后,只看分数不看批改的学生是33人,占全班的62.3%;看了分数又看批语的是11人,占全班的20.7%;能比较仔细、全面看教师批改的学生只有9人,占全班的17%。这虽不能说“劳而无功”,但至多也是“劳而少功”呀!

因此,我认为精批细改要不得,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修改文章的本领。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的。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后来改过数十次,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真是言简意赅,改到妙处,欧公直到晚年,“尝日窜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鲁迅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学生作文虽然不能与大家名师相比,但我认为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

其次,教师要作自改的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改自己的文章,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就要教给自改的步骤和方法。一开始教师可以挑一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共同修改。这种修改是带有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大致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看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正确,如果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问题,那就要重写;第二步,看结构是否合适,详略是否得当,然后或作调整,或作增删;第三步,修改语言文字,一字一句,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有时稍改动几个字,文章的思想性就会得到加强。使用标点符号时,也要分清句逗,合乎规范。

通过师生数次共同修改,学生就在实践中逐步懂得怎样修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改,但教师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平时还要教育学生“多改”,古人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之说。有的文章一时改不出就可以过段时间再改。清朝唐彪认为:“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何故也?凡人为文,心思一时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留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因此文章写成,经过修改一番后,可以暂且收起来,过段时间重新修改。学生的旧作可以过段时间,甚至一学期后再拿来修改。

对于学生修改有困难的文章,可由教师帮助修改,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桌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时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不易发现问题,自己认为是“精彩”之笔,也很可能是累赘之处,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容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好看的文章篇5

一、用文本关键句切入的两个课例

优秀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导入路径也各不相同。如在教读鲁迅先生的《社戏》时,笔者认为,在众多的课堂导入中最能抓住文本重点、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方法就是文章最后的一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要把学生带进深度思维的王国,可以把这段话分成两个话题进行探究:一是“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二是“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就第一个话题而言,应提出的核心追问是:那夜的罗汉豆真的好吃吗?这个设问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一方面,如果说那夜的罗汉豆真的很好吃,但文中并没有任何描述,“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寥寥数语,仅仅是轻描淡写了吃豆的过程,而对罗汉豆的色香味只字未提,对吃豆的美好享受更是没有谈及。另一方面,如果说那夜的罗汉豆并不怎么好吃,又显得不妥,因为文中有两处佐证:一处是第二天“我”吃了六一公公送来的豆子后,“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另一处是文末那句“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只有通过有深度的思维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在文中,罗汉豆的味道已然不重要,“我”怀念的定然不是罗汉豆本身有多美味,而是“我”与小伙伴们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生活,以及小伙伴们那种热情好客、善良淳朴、聪明机灵的美好品质。这里的罗汉豆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美好生活、美好情怀、美好回忆的载体,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愫和一种象征。

第一个话题研究透彻之后,第二个话题就变得简单了。一方面,文中多处表明,那夜的社戏其实并不好看。如“铁头老生并不翻筋斗”“晚上看客少”侧面反映了戏并不精彩,还有“我”最愿意看的“扮蛇精”“跳老虎”,等了好久都不见……既然那夜的社戏并不好看,为什么还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为什么“我”对那晚的戏如此怀念?通过学生的深度思维不难明确,“我”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包括看戏前、看戏途中以及看戏后的美好感受,是“我”对平桥村优美自然风光的怀念,对平桥村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怀念,对平桥村自由快乐的美好生活的怀念。而且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深度追问,就能将文章的所有内容串起来,包括看戏前的两次波折、看戏途中对农村风光的描绘以及看戏后在归航中偷豆,实则都与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都是作者精心构思、严密布局的体现。

可见,教读《社戏》,不拘一格地用关键句切入课堂,不仅可以直击文章的重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度思维。如果把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几处美好情愫比作糖葫芦的话,那么,做课堂切入的这段话就是将糖葫芦串起来的竹签,这根竹签深入了每个糖葫芦的内核。

再如,教读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也可以抓住文章结尾部分的一句话切入――“城市里无鸟无鱼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围绕这句话走进文本,不仅能将文章核心内容完整地“拎”出来,也能促进学生思考,把握文本深度。

二、用文本关键句切入课堂的几点好处

从上述课例来看,用文本的关键句切入课堂,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可以直击文本重点。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在日常的文本解读中,教师常常会为文本重难点的取舍而纠结,有时甚至会对文本的解读剑走偏锋。而文本中的关键句,就是作者的情感或想法的真实流露、真切表达,只要紧扣这些句子,自然不会偏离文本的重点。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在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水平的高度决定了他们理解文本的高度,学生的思维深度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探究的深度。如果教师能抓住关键句,循序渐进地以问题驱动来推进课堂教学,就比较容易将学生带进文本深处。

三是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让课堂精彩纷呈。传统的语文课堂,总习惯于按照不同的体裁,遵循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来梳理文本,展开研读。而以关键句切入走进文本,会使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课堂结构减少一些割裂之感,变得严谨自然、浑然一体。

四是可以让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来。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进入了课堂,语文课一度成为其他学科的拼盘,德育、美育等内容掩盖了语文本身的味道。而以文章的关键句切入,让学生在有深度的思维中品析文本,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语文学习就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了,“语文味”也就有了。

三、如何锁定文本中的关键句

准确锁定文本中的关键句很重要,它关系到能不能扣住文本的重点,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是从在文中出现的部位来看。关键句多见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态度,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奠定文本的感情基调;有的文章在结尾部分点明中心,升华主旨,收束全文。当然,还有少数文章的核心句在行文的中间出现,在作者的文字“流淌”过程中悄然“绽放”。

二是从表达方式来看。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而在记叙、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往往就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对客观事物的真切见解或主张,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好看的文章篇6

——方块

来小荷也两年零一个月了吧。在小荷经历的也没有众越她们的多。不过最高兴的就是认识了她们。

每个人都喜欢讲起初次的经历,我也当然。无意间找到的这个作文网,第一眼的一片新绿让我感到很舒服,厌倦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我一心留在了小荷。像每个初来小荷的会员一样,我几乎天天上小荷,我不厌其烦地打开我的作文本看新的评论或看别人的文章。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发自己的作文,一是羞于发表,二是实在找不出哪篇好文章可供我发表。后来参加了作文比赛,拿了个一等奖,我立马发表出来,开始了我在网上投稿的经历。

我想可能许多人第一次发表文章都是非常希望有人能赏识自己,给自己鼓励的。我也不例外,我期待有一个人能给以我鼓励,对我说:“你真棒!”虽然一开始没有我想的那么顺利,每个人都给我肯定。但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中,我渐渐懂得要吸取别人给你意见,这对你非常重要。虽然有些人是恶意攻击,但我从一开始的很不服气,渐渐能宽容他们。毕竟每个人都是会犯错的,但这样以后渐渐就会改正的。

在小荷的前一段时间,我确实收获了许多东西。

直到半年多后,我在小荷遇到了一群人。她们交会了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我收获写作的经验,同时也收获了友谊。那个时候凌晨3点是小荷里的风云人物,和她一起混的还有HAPPY77和杨言等,我像很多会员一样对她们产生了好奇与兴趣,有一种感觉告诉我要认识她们,与她们建起友谊。现在想起来还感觉当时挺傻的,一开始是苛刻地评论杨言的文章,后来杨言告诉我那是她鼓足勇气发表的文章,结果被我一打击受不了。不吵不相识,我成功地把她们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来。但是现在想起来幸亏当时见好就收,没有更刻意地去张扬自己。

理所当然,我们相互认识了。更高兴的是我们有着相同的性格,直爽开朗。渐渐地我们形成了一个小团伙,小荷的论坛变成我们的主宰地盘,也难怪,一伙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女孩不怕东不怕西地“走南闯北”,引起了许多会员的注意。其中当时最具写作天赋的就是凌晨3点,而最敢死的就是HAPPY77和杨言。

那段时间是我在小荷非常愉快的日子。直至后来我们升上初中,顾着各人的学习,也很少再有空去论坛里“刷屏”了。但我们彼此铭记着那些时光,只是网络,但我们的心相连。

还有当时认识的许多朋友,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了小荷,有的则很少上了。

后来的时光让我对初到小荷的交友经历的回忆模糊了,后来我有了另一个名字,叫作方块,这个名字逐渐代替DREAMANGEL,我希望能亲近更多的会员。

说到小荷就要说文章。

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写言情小说,大多都是差不多的主人公相似的情节,那个时候我也蠢蠢欲动写了几章,后来真觉得没意思就停笔了。那些文章实在没有可取之处,倒是废话一大堆,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就是一堆想要赚人眼泪却没实力的文章。但也不能贬低那些作者,她们或许和我一样想构造出自己的王子和公主,梦幻一般的故事,把自己沉醉其中却忘了分寸。忘了我们写作的意义。而后来我写的一些文章也是发发牢骚废话一大堆,现在看来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但是我因此还记得我写下那些文字时候的心情。那种苦闷压抑的心情,无处发泄只能通过笔尖描述。

除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凌晨3点的文章,还有我记得我喜欢的粉红的雪域和颖英的文章,优美的语句把我吸引了,而小颖子的文章真实阳光,深受教育的就是茅寒春老师写的,在他的文章中我能找到失去的一些东西,是美好的东西。而最开始看的是雨天赞歌的小说,也看BBS的文章。

那时可能我还看不太懂一些文章,却跟着打精品(比如众越的文章)。也罢,人在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做的一些事情难免随波逐流。直到后来我渐渐有了自己评定好坏文章的眼光,不再随意跟着别人评精品了。

那个时候还跟一些会员相互“合谋”给双方打精品,现在想来是幼稚了,幸亏这种行为没持续太久。是因为后来懒得发文了。我想我是应该受批评的,我没有坚持发文章,写文章,也没有经常去看别人的好的文章了,一个人短暂的热情燃尽了。

我小学的时候对小荷投入很多精力,每天都要上小荷,直到初中住宿没办法使用电脑了。虽然我现在身为特聘管理员,但是我深知我做得不够,我没有做到一个管理员应尽义务,管理好小荷是每个特聘的大事,但在我们的管理下还有漏洞。

我想对于小荷的不足之处,大家提出来的好的观点我们都可以接受,但请给管理员们一点时间,相信小荷在每个会员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

差个3天就整整的两年零一个月了。这些与小荷一同走过的日子,或许我在多年后想起来,心里还是那么那么温暖。

好看的文章篇7

我只是个读过两本《新作文》的读者。在其中寻找着关于一些青春的苦涩、快乐、开心、幸福以及痛苦,看着文章中的主人公,有时仿佛看到了自己,许多的影像会在读这些文章的同时在脑海里浮现。我很喜欢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想法,不同的、独特的、奇怪的想法。

我不知道对于像我这样的理科生来说,用一些时间,静静地阅读《新作文》或是一些类似的刊物是否很奢侈。但是,无论回答是与否,我都心甘情愿。毕竟在长途的理化跋涉中,我想歇一歇,看看周围的风景,以及周围涌动的人流,那样,我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我所向往的方向。所以,我会在深夜奋战完之后,翻开《新作文》吸取一些精神上的养料。

但是,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在我买到《新作文》后,随手翻翻,这看点儿,那看点儿,有点像挑食的小孩儿,找喜欢的食物吃,找我感兴趣的文章读。(因为这样,有时某些文章会在不经意间流失。)不过,最后也几乎把所有文章都看完了。

对于《新作文》很喜欢,它给我一种特殊的感觉,或许是一种气味,残留在生活的细微处,久久都不会散去,很喜欢卷首语中零羽的观点,虽然,有时自己的想法与其不同;很喜欢笑笑的留言,总是很深入地挖掘了文章的深沉感情;也很喜欢其他小编们的文字,虽然是藏在编絮中,但是依然闪着独特的光;当然,也喜欢那些书写着青春的欢笑与泪水的文字,很贴心,很温存……

总而言之,这两期的《新作文》给了我很多的满足,我都很喜欢,还有,我想提个建议,就是反馈表中的“本期最不喜欢的文章”那一栏,能不能省去?每次,对于这样的问卷问题都难以下笔,我认为每篇文章,都有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想法,喜不喜欢,好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写文章的人的开心与阅读者的满足。并且,《新作文》中的文章我都很喜欢,所以那一栏,无从下笔。

最后,希望《新作文》越办越好!

江西省景德镇市董家下岭61号 叶 贞

笑笑回复:

高中生活是苦涩的,枯燥的,每天面对题海,永远都看不到做完的那一天。可是叶贞知道如何来排遣这种枯燥,或许对于理科生来说,在夜深人静时读一些轻松的文字就是最大的放松了吧,他们能从中读到相似的心情,能看到与自己相同的想法,不管是忧伤还是快乐都是属于这个年龄少男少女们的心思,因此只要有共鸣,这些文字也会变成无声的力量,这种力量便能支撑你的内心,变成动人的音符,悸动我们的心灵。

每一期的文章都是我们几个编辑选择,难免出现一些不太好的文字吧,因此,如果你感觉有些文章不太尽如人意,那么就写下来告诉我们,这对以后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啊,你说是不是呢?

感谢你对《新作文》的这份爱,也包括对我们每一位编辑的支持,有了这份支持,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和信心做好每一期杂志。

你们好!从高一进入阅览室看到《新作文》的第一眼,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新作文》,所以我每天中午和下午就拿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去阅览室抄。

现在,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作文》,记得刚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我兴奋极了,想都没想就把它买下来了。以后,我再也不会错过它了。

很喜欢它的文字,华丽、真实,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可惜,我认识它有点迟了。不过现在珍惜它,应该还来得及吧。

从初中开始,大家就说我是一个特别忧伤的孩子。我总是一个人站在风中看落叶、看天、看远处的山。偶尔在夜里,我也会一个人悄悄地哭泣。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忧伤。

上高中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我更加的忧伤。在那些寂寞、忧伤的日子里,我感谢有《新作文》的陪伴。有时候,当别人热热闹闹在一起说笑的时候,我就捧着一本《新作文》,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然后用心去品尝。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因为它寂寥,因为有许多的落叶,还有绵绵不绝的秋雨。我最喜欢在秋天的时候捧着《新作文》坐在校园的那两棵梧桐树下安静地看。偶尔有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我周围飞来飞去。也会有一两片掉在我的书上,然后我会小心翼翼的把它制作成精美的书签。

虽然我对《新作文》了解的不是很多――因为我认识它还不到两年――但我喜欢用心去品尝它,我喜欢把自己的心放在那一句又一句优美的句子里,所以,我希望编辑哥哥姐姐们能够一起努力,把《新作文》办得更精彩,更火爆。

祝你们永远快乐,希望杂志越办越好!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镇巴中学高二(2)班 洪 杨

笑笑回复:

好看的文章篇8

来写文是件让人开心且放松的事。

虽然不常提笔来写文,但是保持看课外书以及看一些好文章的习惯还是有的。

闲暇时,总能翻阅两下。

小文章的碎片阅读中也有不少好东西,而看一本书的感觉也很不一样。

不知在哪看过对于看小文章的碎片阅读和看一本书的区别。

说是看一本书,有结构性,连贯性,逻辑思维等更明显等等,比起碎片阅读要好一些。

好看的文章篇9

文章不然,他永远是好动的,好像他头顶上有一轮太阳。后来看《奋斗》,彻底记住了他,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那阵传出了他和马伊相恋的爆炸性新闻。马伊是我校友、师妹,又是同乡,我们常有走动。他俩偷着谈恋爱的时候马伊

正在拍我太太写的《江北好人》,银幕上她演的赵小云泪流满面、愁眉不展,可只要一喊“咔”,马伊立刻抄起手机躲到一旁窃窃私语去了。我和导演刘新挤眼睛:“估计是那位文章先生快成咱俩妹夫了。”没多久,我在电影局参与审看《走着瞧》,我被文章和白静惨烈爱情感动的同时,也由衷赞叹这个太会演戏的小伙子。我给马伊打去电话,她笑了:“帮主(我们电影圈的南通人不知道怎么会给我这个称号的),哪天请你喝喜酒吧!”

听说他俩成亲的时候很热闹,但我率团出国,喝酒没赶上,要不然像我这种好出风头的人,不是主婚证婚也自告奋勇跳上台去,手舞足蹈祝贺一番。遗憾之后,我们给了马伊一份惊喜。不久后的长春电影节上,她因为《江北好人》获得了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马伊当时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上台接过金灿灿的奖杯,主持人却意外地拿出一张纸,是文章写给马伊

的信!读完,全场掌声一片,而马伊早就感动成了泪人!我那天净顾抹泪了,已经忘了那信的内容,但却真真地记住文章几次三番真切地说着:“老婆,我爱你!”我被一个小男孩对比她大8岁的“姐姐”爱得如此痴迷而感动,我也把这位特可爱的“妹夫”纳入了我的“基本群众”队伍,于是,我们常在一起厮混。

有一回,我导演的《寻找成龙》搞首映,我天生爱热闹,请了100多位名导明星,李前宽主席说,像个小“华表”奖。文章正火,又是自家兄弟,请来当托儿。围观的人一片尖叫,我和居文沛主持红毯仪式,惊叹他人气之旺。那天,马伊

坐到位置上让电影频道拍了几个好剪辑的特写就悄悄回去了,文章跟我咬耳朵:“孩子不舒服,她先走,帮主别介意,我在这儿撑到底。”我自然感动。

另有一回,我的《康定情歌》又如法炮制首映盛典,文章在京郊拍戏,匆匆赶来,红毯走完便撤了。他发我信息:“请了两小时假,先溜,真对不住,好在伊跟全程。”这两人,轮流着让我感动。回到办公室,司机给我一纸袋,打开一看是一个苹果4代手机,旁边有张纸条:“帮主,你那烂手机该扔了,我看你那机壳黑的都磨成白的了。”那新式玩意儿我放在办公桌的一角,没敢用,心说,挺贵的,哪天还给文章,谁知我那屋是狐群狗党集中的地方,人来人往,一不留神手机被顺走了。后来我也动脑筋排查了一番,十分肯定地抓住了“作案”者的铁证。吃饭时跟文章聊起此事,他说:“算了,人家喜欢才拿的。就跟君子窃书一样,不算偷,赶明儿我再给您买一个。”

我没让他买,我的旧手机用了好几年了,修了7、8次,使惯了,但在我心中镌刻下了文章的一片真诚和大度。

2011年,是镰刀斧头旗飘扬90周年,“七·一”那天,广东一家公司为中影集团定制了《建党伟业》的纪念金币,请我找几个明星去祝贺一番。我专门邀请了秦怡前辈,对方说,能否再搬个年轻大腕儿来,这样出席拍卖仪式的老板会多些,因为我们想好了,把一块90克的“南湖红船”标志的金砖拍出去,不论得款多少,都赠给为地震灾区捐出毕生积蓄的秦怡老师。我给文章去了个信息,说明情况:没钱的买卖,来干活儿不?他答:我来!

那天他发高烧,悄悄到了深圳,晚上自己喝了点粥,没告诉我。第二天,我见他脚下打飘儿,问了半天才知道前两天拍戏累的,病了。我心疼他,他苦笑:“我算是补偿吧……”我不解,他说您不是通知我准备在《建党伟业》中演青年邓小平吗?我功课都做了,时间也排出来了,前两天一看,换韩庚了,你们中影手下也没个人通知我……我一阵愧疚,心说,一定是具体工作的同志忙疯了,疏忽了此事,于是很诚恳地向他道歉。文章说:“我刚说了是补偿,我补偿你们,因为这部片子我很在意的,没上了,今天来也算是尽了一份心……”

我不知道怎么接话茬,是表扬他还是安慰他?就觉得这个兄弟仗义。

好看的文章篇10

80后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前段时间在中央二台某经济栏目中,就针对80后现象有过深入的剖析。那么细化到80后大学生的营销之路,不仅仅是通过此几篇文章,就能让更多的80后营销人自省、自立、自强。其实在看到此文章时,我当时就与某网站的编辑进行过沟通,想策划一个话题《80后的营销之路》,让更多的人来探讨与关注80后的营销人,但由于该网站侧重点不一,所以此建议方案搁浅。为此,本人才提笔写下那篇《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文章,目的是让更多的80后营销人能参照有物,让更多关心80后的人参与此话题的讨论!

同时,本人再次针对《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话题,而引起的后续话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我与崔喜忠先生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二是对张跃辉与赵志刚两位先生在文章所指我与崔喜忠先生文章现象的解答;三是针对张跃辉与赵志刚两位先生在文章对于本人的质疑进行一个答复! 首先,本人从崔喜忠的《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与自己的《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两篇文章来看,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无非表达的形式不一样,崔喜忠的文章是从“缺点”和“不足”方面出发,警示“80”后的营销人,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学习和提高,不要浪费光阴,荒废人生,推动他们快速的成长和成功;而我的文章是从“欣赏”、“褒扬”方面出发,鼓励“80后”的营销人,优势是有的,要怎样发挥,并且要学会扬长避短,从而让他们快速的成熟起来,促进他们发展的更好!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意义也一样。虽然在《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整篇文章中,我与崔喜忠先生的文章契入点不一样,一个褒一个贬,所以在文章内会有些针锋相对,但是在之后我是如“赵志刚所说一样——崔先生,洪先生,真诚的邀请你们,有机会大家坐一起喝喝茶吧”!我们有过文章后的细致沟通,并且我从心里佩服崔喜忠先生的心境,我们有“英雄所见略同”感觉,都是为了我们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走的更好!!

其次,针对张跃辉先生的《也谈“80后”与营销——驳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一文;与赵志刚先生的《再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一文,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

如张跃辉在《也谈“80后”与营销——驳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一文章所指:“老实说崔先生的措辞是带有情绪的,我在看崔先生的文章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受的到,我相信洪先生也能够读的出来崔先生的情绪和无奈或者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痛”。还有就是张跃辉先生在针我所谈的“80后”的优点,进行了一一的反驳。——我只能说,“张跃辉先生思路敏捷,但境界不高”!

同时,如赵志刚先生在《再再谈——“80后”大学生营销之路的现状》一文所指:“在今天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看到洪先生的文章,同时领略了崔喜忠先生的文笔。本人实在不愿意掺和到这种文坛争斗中,一来各人言论自由,这也是我党的一贯方针。二则在营销网上发表这样的文章,实在对从事营销工作的兄弟姐妹毫无裨益。除了增加谈资和别人的口诛笔伐,实在难以想象还有其他功效。一直以来认为《中国营销传播网》是块净土,这里虽然有烈火硝烟,但是没有尔虞我诈和口诛笔伐,我们是从营销战线中走来的,著书立说也好,评文论道也罢,教学相长,让同道中人有所裨益方为根本”。——我只能说赵志刚先生过虑了!

张跃辉先生与赵志刚先生我只想送上一个案例给你们俩,因为你们俩个人都是杰出的营销人,很多事物一说就通:“人有三个阶段,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我很自信告诉你们俩,我和崔喜忠先生的文章不管观点是不是一致,但我们文章所表达的意义绝对是道合的。所以有请两位先生在写文章之前,要透过事物看本质,或者也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你们俩的两篇文章能对80后的营销人有所裨益吗?

再者,针对张跃辉先生文章中所提到的“笔者想说的是:一切理论都是纸老虎,少谈些下理论,多做些实事(呵呵,单从洪先生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笔者是自愧不如的,至少在数量上)”与赵志刚先生文章中所提到“崔先生应该是实战派,洪先生不好定论,颇有些少年得志的意味”。两位先生相同质疑的一个问题,我再做一下回答:我从来就没有在“实战派与理论派”、“理论与实事”此两种事物中进行区别,因为“实战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战的方向”,所以本人既不是什么理论派,也不是什么实战派,写文章只是我的兴趣与爱好,不是我的职业,况且有时写文章就是对实战的一种总结与升华;其次,实战是我们工作的需要,况且“实战”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如果张跃辉与赵志刚俩位先生还要给予我的性质区别出来,给我下一个定论,那我只有把我从业经历告诉两位先生了,我从事过:媒体记者工作、集团战略规划工作、市场培训工作、品牌策划工作、区域营销工作、市场推广工作,并且在每项工作中都做的还可以吧,如:做区域营销负责人时,拿过公司全国销售增长第一名;做品牌策划时,策划过多次大型的品牌事件,自己也获得过多项行业及政府奖励,所以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定位自己是什么派,那就有劳两位先生了,定论了麻烦告诉我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