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扮演的角色十篇

时间:2023-04-03 17:46:51

妹妹扮演的角色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1

“你被入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因为我的角色是……是……”她眼角似乎闪烁着泪花。

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他……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用手捂着嘴,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给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只见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似乎很投机。

只知道最后,妹妹并没有退出,他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当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他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我偷偷环顾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人,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先出场的是“父亲”,她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住下来,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依次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但这不是简单的爬,“豆豆(妹妹)”是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了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了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并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的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盈的笑声。

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了。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有老鼠?”神情恶化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这嘴角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一阵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有一次惊醒,好像察觉了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这次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男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台下所有人的心,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出让她改变的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主演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2

〔关键词〕 扮演 桂妹子 剧本 人物 动作 程式 思维 情理 形象 意境 审美

曹禺先生说过:“一个剧本总是有‘情’有‘理’的。没有凭空而来的‘情’和‘理’,‘情’和‘理’都是从生活斗争的真实里逐渐积累、发展、蕴育而来的。真知道要写的环境、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很不容易。只有不断地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和思索,才能使我们达到‘真知道’的境界”(曹禺:《漫谈创作》,《戏剧报》1962年第6期,第1页)。这段话虽是对编剧者而言,但于戏剧表演者刻划艺术形象时融情入象、剖情见理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戏曲演员是综合唱、做、念、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一个戏剧性故事,表现形象 ,刻划性格,显现艺术风格,展示剧种特色,形成审美个性,吸引观众,培育戏迷。 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娴熟的表演专长、表演技巧和高超的艺术审美创造能力。故有“唱不离口,打不离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求形似,更求神似”等戏谚。

在二十四年从事戏曲艺术表演的道途上,一直都忘不了启蒙老师教授的开蒙折子戏《小姑贤》。记得初次拿到剧本,心里充满了对艺术的无限渴求和激情,仅用两天就背熟了全部唱词和对白,嚷嚷着要求老师赶快开始排练。可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应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戏的道理。开蒙戏要按艺术规律来,必须遵循教学程序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下去。

第一: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一个戏的思想灵魂所在。一名合格的演员,首先要把拟排剧本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不仅背诵自己当行角色的,更包括与当行角色产生人物关系的其他角色的唱念科诨。不仅一定要熟记于心,更要仔细琢磨其思想精神,把握住全剧的主题和当行角色的个性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演员对剧本要反复地看,用心地看,思考着看,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看出门道,悟出心得,产生表演的某种冲动。

笫二:一定要学会在熟知剧本后绘声绘色地讲戏。即必须需要演员用戏曲化语言把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个性、动作特点、审美情趣等生动、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通俗一点说,就是讲戏剧性故事。做到这一点,就是锻炼演员特有的表达意趣神色的内功和审美能力。

笫三:准确地分析自己当行的剧中角色,修炼对角色的理解能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艺术表演创造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程式思维能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每一出戏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是通过典型创造的提炼、集中形成的艺术真实而已。做到这些,演员就一定要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有血有肉有灵魂,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3

见到了婶婶,我立刻问她“心心在家吗?”可婶婶像哄小孩一样说:“心心?哦,没在家!”我看她面露微笑,我不信,到里屋一看,呵,不光是妹妹在家,还有她的表哥张政。我兴奋起来。不久,由来了一位小朋友,她叫许遥,我和妹妹的朋友,我暑假来的时候认识的她。哈,现在婶婶家像个神气十足的幼儿园大班。

过了一小会儿,两个女生扮演反面角色,我和张政扮演八路军,准备拼大刀、枪等。我操起婶婶家的木制大刀,妹妹拿起了塑料宝剑,张政拿出了玩具长枪,许遥拿起了竹子长刀,我们杀在了一块儿。最后,我和张政联军打退了“二女联军”。张政说用这个胜利来庆祝我的到来。

我和张政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让失败的妹妹们振作起来,我们表演了红军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等。我把叔叔的皮带往身上一挎,带上我的遮耳帽,成红军了。我们表演得栩栩如生。妹妹被我逗得开怀大笑。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4

听到这个消息,七岁的妹妹兴奋得直拍小巴掌。办“古事”是我们梅州客家人的特有习俗。听大人们讲,为了纪念曾经庇佑过陈氏家族的陈仙师,自两百多年前,我们圩镇周围的陈姓村子开始合力举办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这就叫办“古事”。这一天,人们抬着神龛,组成一支长长的队伍,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在小镇的主要道路上巡游。最特别的是有许多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装扮成传说里的金童玉女,站在拖拉机组成的车队上一路展演!她们有个特别的称呼――“古事妹”。

去年,妹妹就一直吵嚷着要去扮演“古事妹”,但那天她恰好生水痘,躲在家里不能吹风,错过了。那次,妹妹的好朋友小芸去当了“古事妹”。小芸回家后绘声绘色地向妹妹讲述了自己的风光经历,最后还掏出一个金灿灿的红包举在妹妹眼前炫耀――那是当“古事妹”的报酬,十元钱呢!从那以后,妹妹天天念叨着下次一定得当上“古事妹”。

这天,我放学回家晚。我是学校鼓乐队的鼓手,放学后在学校多训练了一个小时。一进屋,妹妹就拉着我的手说:“哥哥,带我去找五爷爷报名当古事妹吧!”

我被妹妹纠缠不过,被她牵扯着赶到村头祠堂。

我们进门的时候,五爷爷正在打电话联系我们学校鼓乐队的马老师。他打完电话,得知我们的来意,笑眯眯地问妹妹:“小玉今年多大啦?”

“七岁。”

“七岁呀?小了点。”五爷爷皱了皱眉头,好像有点为难,“去年一个六岁半的细妹子当古事妹,结果巡游半路上睡着了!今年报名的女孩子很多,我们想挑年纪大一点的。”

“我读一年级了,肯定能坚持到底的!”妹妹的脸蛋浮现一圈红晕,言语急切地恳求道。

“五爷爷,那天我们鼓乐队不是也要去表演吗?您把我妹妹安排在最后一辆拖拉机上,我可以照顾妹妹!”我也替妹妹求情。

五爷爷摸了摸光秃秃的脑门:“好吧!我把小玉的名字记上了!”

办“古事”这天终于在妹妹的日思夜想中到来了。这天,整个圩镇人山人海,前来观看的本地乡亲、亲戚游客、做生意的小贩早早就聚拢到街上参与盛会。而最热闹的地方要属我们村的晒谷坪了。晒谷坪中间安放着陈仙师神龛,前来烧香祭拜的陈姓村民排成了长龙。德高望重的九斤爷爷,翘着花白的胡子,念完长长的、拗口的古文祭词后,火红的鞭炮欢快地炸满一地,长龙般的队伍终于要开始巡游了!

我的胸前挂着大鼓,和鼓乐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做正式演出之前的排练。这天学校放假,许多同学都来看热闹。我的铁杆伙伴黑娃最调皮。他手里卷了张芭蕉叶,做成大喇叭的形状,放在嘴边,鼓起腮帮子,煞有介事地“吹”起来,引得鼓乐队的成员笑作一团。马老师狠狠地朝他瞪眼睛:“黑娃,你再捣乱,回头告诉你爹!”

黑娃一听这话,马上躲到人群中去了。他最怕他爹的烟斗“栗子”了。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快看,古事妹来啦!”

所有人一起回头去看。只见从祠堂的小厢房里走来一支花枝招展的“古事妹”队伍,这些小女孩经过一番精心的梳妆打扮,脸蛋上涂着胭脂,身上穿着花花绿绿的古装,一手拿着铁皮做的宝剑,一手摇着折扇,仿佛是从古时候走来的人物。

“像是天女下凡呢!”有人发出一声赞叹。

我的目光四下搜寻,终于找到了妹妹的身影。只见她嘴唇涂得红彤彤的,一双大眼睛抹成了大熊猫般的黑眼圈,我不禁哈哈大笑。

一辆辆手扶拖拉机开过来了。“古事妹”在大人们的搀扶下,登上了拖拉机驾驶室和车斗连接横梁处的架子,那里刚好可供孩子们平稳站立。

妹妹迫不及待地爬上了最后一辆拖拉机,回头朝我张望,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巡游开始了。

鼓乐队的指挥将手中的指挥棒举到头顶上方,示意队员准备。我赶紧收回心思,把鼓棒置于鼓面,准备演奏。

沿途观看的乡邻津津乐道地对拖拉机上俏皮可爱的“古事妹”们指指点点,对她们的外貌装扮评头论足,不时发出一阵赞叹。

黑娃今天特别兴奋。他像是一条滑溜的泥鳅,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他几次凑到我的身边,想试敲我的大鼓,过一下鼓手的瘾。

我把他轰走后,他不甘心,嬉皮笑脸地跟在我身边。

沿途的乡亲太过热情,他们燃烧的鞭炮长得好像没有尽头一般,队伍只好走走停停。过了两个小时,我们的行程还没走完一半。天气炎热,大家都不免有些疲惫。

趁乐队休息,我溜到最后一辆拖拉机前看妹妹。

可怜的妹妹平时从来没有走过远路,也没有站过这么长时间,脸上流淌的汗珠把胭脂粉冲成了一条条小花纹。她一个劲地向我诉苦:“哥哥,我的腿又麻又酸,累死啦!”

我安慰她说:“再坚持一下吧!很快就到了!”

妹妹右手不停地扇着折扇,细密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看起来好像快中暑了。

我心疼起妹妹来:“我去找点水!”我环视四周,只见后勤保障队伍就在不远处。我让黑娃替我去拿一瓶水送给妹妹。

“拿水可以,你得把鼓借我敲两下!”没等我反应过来,黑娃就夺过我手中的鼓棒,“咚咚”地猛敲了两下。接着他就变戏法似的从裤兜里掏出一瓶矿泉水递给妹妹。

妹妹喝了几口水,脸色舒缓了一些。

这时,黑娃转动着机灵的眼珠子,悄悄地把我拉到一个偏僻的角落,凑在我耳边咕哝了几句。

听完他的鬼点子,我面露迟疑:“这样行吗?”

“咋不行?你和你妹本来就长得像,谁看得出来呀?再说,我还有这个呢!”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个装雪花膏的圆铁盒子,悄声说:“这是我妈的胭脂,我偷偷从家里拿来的!”

想到妹妹还要顶着烈日坚持差不多一半的路程,我咬咬牙,决定试一下。

我对妹妹说:“你要不要下来休息一下?”

妹妹一听,头点得像是鸡啄米似的,巴不得马上就跳下来。

我和黑娃赶紧把妹妹带到一户人家的院落里。

过了十来分钟,鞭炮声再次响起。趁着混乱,我们三人出来了。只不过,这次我穿上了妹妹的古装,戴上了发髻和头花,手持扇子,脸上胡乱涂了些胭脂,扮起了男版“古事妹”。而黑娃,则乐不可支地穿上我的白色乐队制服冒充起了鼓手。而妹妹呢,擦掉脸上的妆容,悄悄地爬上拖拉机的车斗,终于可以歇下来喘口气了。

我们一心打算就这样瞒过去。可是,不到十分钟就露馅了!

鼓乐队重新演奏的时候,人群把疑惑的目光转向假冒鼓手黑娃――原来,滥竽充数的黑娃不知章法,看不懂乐队指挥的动作,瞎敲一气,把整个乐队的节奏都打乱了!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5

作为湖南电视台2008年春节后推出的第一部韩剧,《兄妹契约》取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该剧不仅有当红偶像李多海、李准基加盟,更让剧中男一号李东旭在中国内地的知名度大增。这也是李东旭出演的剧集第一次在中国内地热播。

一炮而红的“薛功灿”

《兄妹契约》又名《My Girl》(《我的女孩》),剧中女主角周幼琳(李多海饰)是一个说谎如家常便饭般的开朗女孩,因父亲欠下赌债而四处躲藏,后被男主角薛功灿(李东旭饰)相中,让她扮演自己失散多年的表妹,以了却病重爷爷的最后心愿,两人的缘分也由此开始。该剧2006年年初在韩国播出时,同样创下超高收视率,也捧红了李东旭这个新一代人气偶像。

在《兄妹契约》的四位主演中,李东旭是演艺资历最长的一个,但“薛功灿”这个角色也是他演员生涯的第一个长剧男主角。其实最初内定的男演员并不是他,在剧集开机前不久,原定的男演员突然被换掉,李东旭才接演进了剧组。

李东旭过去扮演的多半是模范生的角色,而“薛功灿”这个角色截然不同:冷漠、严肃又不失幽默。作为韩国顶级酒店继承人,冷静精明,平时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在他心里,珍藏着一个深爱多年的女友金世萱(朴诗妍饰),后来世萱为了网球而冷落功灿,让他陷入痛苦的深渊。周幼琳是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闯入了他的生活。幼琳的机灵古怪、开朗活泼、随遇而安的乐观性格,让功灿被阴霾笼罩多时的内心见到了一缕阳光。本来功灿是一个很讨厌别人说大话、找借口的人,可命运偏偏让他遇上了幼琳,面对这个毛病一大把的女孩,他的情感也不知不觉有了偏移。凭着沉稳纯熟的表演方式和对人物的深入体会,李东旭把薛功灿性格中真诚、善良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的一面展现出来,将功灿对幼琳的感情变化诠释得细腻自然,使剧集既有了偶像剧的浪漫唯美,也有了爱情喜剧的轻松感人。特别是他与搭档李多海吵吵嚷嚷的场面,简直就像亲兄妹或者真正的恋人,连李多海也公开对他毫不吝啬地表达溢美之词。

主演的剧集受欢迎,李东旭高兴之余,也不讳言《兄妹契约》对他来说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电视剧,而且在诠释角色时过于投入,让他在剧集杀青两个月后还无法从角色当中抽离。他说:“首先是电视剧的内容很好,内容足以吸引很多女性影迷的目光,引起她们的好感。我扮演的薛功灿这个角色也很精彩。因为角色本身有魅力,我也跟着得到了大家的喜爱。”走红后还能保持如此谦逊的态度,难怪李东旭能够得到众多“粉丝”的拥护。

其实,李东旭为人谦虚的态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养成的好习性。从小到大他都是别人眼中的乖乖仔,在他成名之后,有节目邀请李东旭的同学来现场,讲述李东旭在学生时代的一些趣闻轶事。据同学回忆,那时大家都参加学校晚上的加强班学习,当其他人出去玩的时候,李东旭却在努力学习。他不逃课也不迟到,为人真诚又坦率,同学们都相信李东旭将来肯定会获得成功。不仅因为他英俊的容貌,还因为他始终不懈地努力提高自己。

“男二号”也有出头天

说起李东旭的演艺情缘,要追溯到他高中的时候,在这之前,成为国文老师曾经是他的梦想。从小到大,李东旭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上学的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他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听音乐。上高中以后,他有所顿悟,参加了播音班的活动,有时也在地铁里唱歌,性格逐渐变得大方起来。高三的时候,他产生了想要演戏的想法,因此进入演戏补习班练习演技。1999年,18岁的李东旭参加V-NES服饰举办的模特选拔大赛获得大奖,第二年圆了自己的演员梦。虽然只在电视剧中露了一小脸,却让他兴奋莫名。

之后,他又出现在校园青春剧《学校》第二、三系列中,出演活力四射、朝气十足的当代大学生。《学校》是韩国最长寿的校园剧,不少现在炙手可热的演员都是从这个“造星学校”走出来的,例如玄彬、赵仁成、林秀晶、裴斗娜、张赫、河智苑、金来沅等等。但李东旭的星路却走得要比这些明星缓慢许多。历经了两年的无名时代,李东旭在青春浪漫剧《美人鱼》中饰演男主角的弟弟,剧中的他阳光、善良,有时候看上去又酷酷的,角色的整体感觉,李东旭都拿捏得很好。在接下来的《酒国》中,他饰演出生富裕家庭的会长之子宋道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李东旭因在剧中的精彩表现获得2003年度SBS电视台颁发的“年度新人奖”。

随后,他又在《回转木马》中,把“成彪”这个角色富有家庭责任感、爱老婆、爱小孩的情感演绎得真实感人。虽然当时的李东旭年纪很轻,但却用他的演技征服了大家,也充分显露出他的内在潜质。不过虽然他的演出备受赞誉,可是随着剧集落幕,李东旭除了多认识了一些人之外,离走红依然距离遥远,大家对他的印象始终局限在“那个男二号”身上。这也让李东旭对自身充满怀疑:“这就是我能发挥出来的最大潜力吗?”他不知道自己还需要怎么去做,还要做多少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段困惑期没有持续多久。2004年,总是出演富家少爷的李东旭,在家庭长剧《父母见上书》中饰演一个开鸡爪店的小吃摊老板,每次他一出场不是搬东搬西就是忙着烤肉,吃尽苦头,但耳目一新的演出却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是一个内心深刻、颇具现实感的人物。李东旭坦言这个角色是他演过的角色中最接近他本色的,表面看说话漫不经心,似乎只想自己,其实内心深邃,积极朝着目标努力奔跑。李东旭充满生活化的演技让人感觉格外亲切,《父母见上书》的收视率高达30%,李东旭的演出受到瞩目,也让他有了在爱情剧《河内新娘》中扮演男主角的机会,他饰演一个内科医生,爱上一个越南女孩。虽然《河内新娘》只有短短两集,但却很受年轻人的追捧,而《兄妹契约》的大热,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欢上李东旭。经过了六年的辛勤耕耘,李东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来,终于收获了丰厚的硕果。

电影新贵

李东旭走红后,立刻得到了电影制片人的青睐。很多电影剧本找上他,包括浪漫喜剧以及惊悚片等。比较之下,他觉得恐怖题材的《阿娘》是其中最有趣的一部。之所以选择恐怖片作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是因为李东旭不想选择所谓的“廉价喜剧”,他喜欢更有挑战性的角色。虽然对于能否胜任这个复杂的角色,他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不过在跟该片导演见面后,导演的一句“我跟东旭在一起工作会觉得幸福”,让他感动万分,马上就安下心来。也出于对导演的信任,他接演了这部电影。

李东旭在《阿娘》中饰演的男主角贤基是一个在内心珍藏着纯真初恋的刑警,跟愤世嫉俗的前辈女警素英(宋允儿饰)合作调查一起神秘的连环杀人案。因为他傻乎乎、粗心轻率的性格,又总在现场犯错误,所以总是被素英嘲笑。贤基表面上看起来跟刑警的职业距离很远,但他却在调查四起杀人案件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要亲手抓住凶手、惩罚凶手”的坚强意志。出道以来,李东旭被人叫惯了“温柔男人”,所以决定挑战自我,将更深层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当他以一头乱发以及留着满脸胡须的造型出现在银幕上时,观众无不惊讶万分,因为这与他们过去印象中的李东旭相差实在太大。惊讶过后,大家也对李东旭那完全背离以往美男形象的大胆尝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去年,李东旭又接演了第二部电影《最强罗曼史》,片中他扮演的姜在赫是个性格阳刚的热血警探,头脑敏捷、身手矫健、枪法一流、工作也很努力,不过却有个致命的弱点――患有“尖角恐惧症”。刚开始接到演出邀约时,李东旭有些犹豫,他对出演喜剧片一直没有信心,自认内功不过关,他感到很有压力。他认为,只有演技真正出众的演员,才能胜任喜剧类型,所以他对喜剧表演一直存着敬畏之心,结果还是电影公司说服了他。而在结束电影拍摄后,他对出演喜剧的感觉非常好。他说虽然这次还是扮演刑警,但这部电影不是真正的刑警题材的作品,所以只要根据自己以前看到的、听到的和学到的模仿就行了。事实也证明李东旭投身影坛是走对了路,他的两部电影《阿娘》和《最强罗曼史》,观影人次都突破了百万,李东旭也俨然成为影坛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星之一。

眼下,李东旭正在赶拍自己的电影新作《那个男人的书198页》,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关于记忆、爱情和疗伤的故事。俊武(李东旭饰)找到昔日恋人留下的字条,为了解恋人离开自己的原因,他到图书馆去翻每本书的第198页,并请求图书管理员恩秀(柳真饰)帮助自己寻找女朋友留下的图书目录。在为昔日恋情而痛苦的俊武身上,恩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帮助俊武的过程中,她对俊武产生了朦胧的感情。这个独特而细致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李东旭,相对于以往作品中总是扮演个性突出、形象强悍的人物,“俊武”这个角色显得多少有些平凡。但正是这个不属于典型人物,形象多少有些扭曲的人物在李东旭看来却是非常有魅力,并唤起了他作为演员的挑战意识。在真正与俊武相对之前,他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这个人物没有一点与他本人相似,尤其是寻找离去恋人的方法,这是他最难以理解的部分。李东旭对这个人物的举动感到郁闷,他说,“如果换作是我,我不会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我会出去寻找她。”但是没过多久,李东旭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已经彻底沉浸在俊武的世界里了。“俊武的性格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所以我对这个角色发起挑战。”除了这部新电影外,李东旭还在继《兄妹契约》时隔两年后,重返小屏幕演出新剧《甜蜜人生》,他饰演男主角俊秀,独自一人在去日本旅行的途中,偶然邂逅了吴妍秀饰演的有夫之妇,俊秀对其一见钟情,二人随即展开了一段难以被周围人们接受的恋爱。这个角色同样也是李东旭的一次新尝试,这两部新作都在今年同观众见面,相信会让大家感觉到与以往不一样的李东旭。

生活中的孝顺儿子

“贵公子”似乎是屏幕上李东旭的形象标志,但实际生活中,他却并非生来就享受富贵人生,也曾亲身体味生活的艰辛。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发生了火灾,值钱的东西全被付之一炬,家境从此变得困难起来。但是一家人没有因为生活贫困而沮丧,李东旭的父母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在父母的影响下,李东旭成了一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人,不仅能够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把他跟妹妹养大的辛苦,而且对父母也很孝顺。他高三就踏入社会,也是为了想早点赚钱帮家里减轻生活负担。他的妹妹李成姬是一位音乐剧演员,当年妹妹读艺术高中的学费都是李东旭提供的。李东旭把赚到的每一笔钱都交给了父母,以致自己从不知道存折密码是多少。

2006年,李东旭买了一套豪华公寓,把父母接过来,再加上妹妹,一家四口共享天伦之乐。他说:“即使离下一次拍摄只剩两个小时,我也一定会回家洗澡。无论怎样都会看一眼我的家再出门。”可见李东旭对家人的热爱。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6

一、《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形象

《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形象以女性人物为主,反映了在美国20世纪初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景象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美国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们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虚荣心日渐膨胀,她们在追逐金钱的同时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嘉莉妹妹》主要塑造了以下两位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爱慕虚荣的嘉莉。嘉莉是小说《嘉莉妹妹》中的主人公,从她的人生经历中能够反映出当时部分美国少女的奋斗轨迹。嘉莉出生在远离都市的乡村,原本过着平静安逸的乡村生活。随着嘉莉年龄和见识的不断增长,她不愿意像父辈一样留在闭塞的乡村生活,于是背起行囊背井离乡到芝加哥投奔姐姐。由于嘉莉没有一技之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多次碰壁,之后在一家小制鞋厂当了女工。嘉莉当女工的薪水低微,生活窘迫,这完全不是她梦想中的城市生活,于是她想到了改变。这时她遇见了推销员杜洛埃,杜洛埃是一位花花公子,他抱着玩弄的心态追求嘉莉。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体面些,为了金钱,嘉莉成为杜洛埃的情妇。然而,嘉莉在与杜洛埃交往后,发现他并不富有,于是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这时富有的酒店经理赫斯渥出现了,嘉莉被他的财富和气质深深吸引,决定与他私奔。当他们一起离开芝加哥私奔到纽约后,赫斯渥的事业一蹶不振,失业的打击接踵而至,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当嘉莉发现赫斯渥再也给不了她体面的生活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为她放弃一切的赫斯渥,去追求上层社会的生活。这时,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嘉莉的表演天赋被激发出来,并进入百老汇表演。在百老汇,嘉莉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成为了当红女星。嘉莉终于过上了自己理想中上层社会的富有生活,但她的内心极度空虚,失去了质朴的快乐。嘉莉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女性,由于她的虚荣,让深爱她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嘉莉是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女性,她不断出卖灵魂和肉体来获得金钱,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真诚。她成为美国底层女性追名逐利、爱慕虚荣的代名词。

另一个是中产阶级女性人物的代表赫斯渥太太。赫斯渥太太是一位40岁左右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她嫁给了富有的酒店经理,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的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但她并没有将心思放在相夫教子上,而是沉浸于与其他贵妇的攀比中无法自拔,从而缺少了与丈夫之间的沟通。她虽然肤浅,但心思细腻,当她发现赫斯渥先生爱上其他女人之后,没有与他争吵,也没有试图挽留,而是到处搜集先生出轨的证据以便霸占他的财产。等到证据齐全时,赫斯渥太太迫不及待地提出离婚,毫不留情地将自己丈夫的财产全部据为己有。这说明赫斯渥太太与先生之间并没有爱情,只有金钱和利益。丈夫对于她而言只是维持她体面生活的赚钱工具,她冷酷、自私、虚荣、刻薄的嘴脸在她让自己丈夫净身出户的一刻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赫斯渥太太冷酷的金钱至上观念摧毁了她的婚姻和家庭,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社会现象。对赫斯渥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中,资产阶级妇女的金钱至上观念十分强烈,她们的生活都围绕金钱展开,相互攀比成为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冷漠与自私主导着她们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唯利是图的现实状况。

二、《嘉莉妹妹》的创作特色

与现代美国文学史中众多出色的作家一样,德莱塞通过《嘉莉妹妹》的创作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形成了以象征主义特色和自然主义特色为主的创作特色。

(一)《嘉莉妹妹》的象征主义文学创作特色

《嘉莉妹妹》的象征主义文学创作特色一直是与德莱塞同时代以及后世文学创作者们津津乐道的研究话题。文学创作中的所谓象征主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用具象化的事物指代或者暗示其他事物,特别是用来指代或者暗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使具象化的事物具有抽象化意义的目的。《嘉莉妹妹》为了表现故事人物的欲望、绝望、主动与被动的心情而大量采用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烘托了主题,升华了内涵,让读者得以更加立体地认识和理解小说中各色人物的社会地位、道德品质与心理活动。

例如象征人物社会地位的穿着打扮。主人公嘉莉一直认为,人们身上的穿着打扮完全可以反映出各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从中看出各人在生活中可以享受到欢愉程度的高低。小说中嘉莉与两个男人邂逅于火车上的情景就反映了她的这种意识。在面对杜洛埃时,嘉莉没有与他进行太多语言上的交流,反而将目光和思绪多集中在他的穿着打扮上。杜洛埃穿着十分讲究,一件呢子外套为棕色花格条纹状,极低的领口让人很容易看到外套里面的精致领带与粉红色衬衫,而且外套袖口处还镶有玛瑙。此时嘉莉迅速打量了一下自己,普通的连衣裙、普通的旧鞋子,其穿着打扮简直像是与杜洛埃来自不同的世界。所以嘉莉丝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即杜洛埃肯定是一位富有的上流名士。德莱塞在此着重写了人物的穿着打扮,就是要体现出嘉莉的价值观标准,在她看来,穿着打扮就是一个人本质的外化,是一个人财富、地位的象征。

例如象征过往的报纸。报纸一般写的都是过往的人或事,德莱塞用报纸来体现《嘉莉妹妹》的象征主义创作特色。喜好看报纸的人在小说中被认为具有程度不一的怀旧情结,而且他们一般不需要过多考虑未来,也不存在现实生活的压力,所以他们很可能已经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嘉莉这样想,赫斯渥就认为,只有那些上了报纸的人才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反而一些整日拿着报纸无所事事翻阅的人才真正是下层社会的平民百姓。赫斯渥就经常无事翻阅报纸,他直白地说道:“象征着过往的报纸,实际上是对未来无能为力的表象。”但是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的妻子正为家庭和孩子打算着未来,而且根本没有理会他的存在。

例如象征城市的剧院。《嘉莉妹妹》的情节中多次出现过剧院,因为德莱塞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特意将剧院视为城市的独特缩影。形形的城市人可能大多不能体会剧院中那些通过舞台艺术表演才能感到生活的梦想依然存在的人的艰辛。《嘉莉妹妹》中的剧院就是德莱塞用来象征现实与梦想对比而创作出来的。比如对嘉莉来说,她魂牵梦绕的剧院是满足自己表演欲望和虚荣心的地方,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剧院舞台上的演出从来都是不切实际的戏,这也象征了嘉莉在现实与梦想中不得不体验的人生悲哀。嘉莉作为女主角和男主角在剧院舞台上演绎感人肺腑、美轮美奂的爱情戏剧,但现实中的嘉莉却在感情生活上一次又一次遭受伤害与欺骗。赫斯渥与杜洛埃两人就对嘉莉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情感伤痕。德莱塞用剧院点亮城市生活中现实与梦想的反差,强烈烘托出了嘉莉的痛苦、空虚和寂寞。

(二)《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特色

自然主义的文学创作特色主要在于作品内容细节上的大量描写,与客观的纪实性叙述非常类似。德莱塞是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代表,因为他的众多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上都完全受生理作用、遗传作用、化学作用或环境作用的支配,在欲望的本能推动下身不由己又主动为之地深陷罪恶深渊而不可自拔。创作于生物学领域达尔文主义盛行时期的《嘉莉妹妹》,其有关欲望、生存、斗争等人生主题都与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众多人物在原始、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展现了不同的经历、心态与命运。

例如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始终强调不同环境给嘉莉带来的不同但深刻的影响,嘉莉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放荡不羁的女性,只是后来大城市中的各种诱惑和城市生活不得不面临的压力迫使她沉沦堕落。生于贫苦家庭的嘉莉在刚刚成年之际就受到周遭环境的诱惑,开始整日幻想着五光十色的芝加哥城市生活,向往那里的自由自在与物欲横流。于是聪明但又羞怯的嘉莉怀揣着理想、梦想抑或是幻想只身前往芝加哥投靠姐姐。然而姐姐家的淡漠以及生活上的拮据让她初次尝到了生活的艰难,残酷的工作与生活的现实无情地粉碎着她的美梦。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嘉莉逐渐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她也抓住各种机会体验着原始欲望得到满足带来的欢愉。环境的改变或者改善让嘉莉难以抗拒地走向用金钱铺就的成功之路,这是自然力量带来的必然结果。被环境左右、习惯被动给嘉莉带来了命运的改变,也给了她想要的一切,所以她对于由此造成的灵魂与肉体的堕落也就有了在她看来合理的谅解。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7

??初识陈晓旭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年少不知愁的日子里,爱极了《红楼梦》,晚上躲在被子里,读了一遍又一遍。一天和同学上街,看到路边小书摊上摆着新出的年历卡——十三张一套,可以打开可以折叠,上面印着影视明星的照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种年历卡曾风靡一时——第一张便是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林妹妹!”见到她的第一眼,她便赢得了我的心。

??在陈晓旭之前,曾有不少人扮演过林黛玉,最著名的莫过于王文娟扮演的越剧版林妹妹了。私下里认为,越剧版的红楼梦,与其看,不如听。神似而形不似,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的。而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则可以称得上神形俱备,从此让众多的红楼迷们的心目里,有了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林妹妹。

??笼烟含雨的眉眼,似喜还嗔的表情,陈晓旭版的林妹妹一出世,便颠覆了过去所有版本的林黛玉。

??

??陈晓旭走了。

??初入红楼剧组的她,不过十八岁。初生牛犊的她,拿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和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虽然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凭着她自身的诗人气质,凭着她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理解,她将林黛玉演得出神入化。她就是林妹妹,几乎所有看过85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人都这么认为。

??也许是因为起点太高,自红楼梦后,陈晓旭便不再出现在影视作品里——据说她还演过另一个悲剧性人物:《家》里的梅表姐。她的表演如何,我没有看过,无法评论——这一份难得的清醒,是影视圈里少有的。自知无法超越,便干脆放弃,留给众人一个斩截的背影,任人猜测叹息,更令人景仰。

??电视里红楼选秀节目进行得如火如荼。歌是好的,舞是好的,演技是好的,人也是美的,可又有谁,能如陈晓旭一般,将黛玉懂到了骨子里,刻画到了骨子里,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林妹妹?

??

??陈晓旭走了。

??红楼二十年再聚首的节目里,再次见到了她。不再年轻,气质却依旧清新,一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写下的诗句。当时心里便想,如果林妹妹不是年纪轻轻便死去,如果曹雪芹能将《红楼梦》写完,中年的黛玉,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演林妹妹,便将林妹妹诠释得淋漓尽致,经商,便将公司打理得风生水起,自己也被评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2004~2005年度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传奇人生,莫过晓旭。

??可有几个人能看到她万丈光芒背后的阴影,读懂她辉煌人生里深藏着的悲哀?

??

??陈晓旭走了。

??2007年年初,最令人震惊不已的一条新闻便是陈晓旭剃度出家。网络上、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有关陈晓旭出家的消息,还配发了她的照片。缁衣顿改昔年妆,曹雪芹的这句诗本来写的是惜春啊,怎么就应到了“林妹妹”身上。

??有人说她是在炒作,有人说她是夫妻失和家庭不幸,有人说她的公司严重亏损,甚至还有人说她是为了逃税。众人诼诼,陈晓旭——妙真趺坐于佛前,颂着佛号,数着念珠,她的世界已与众人无关。

??繁华散尽是寂寥,姹紫嫣红也终将成空。当铅华洗净,笙歌散尽,谁伴你耿耿长夜?是佛座前的灯,还是佛座下的莲?遁入空门,是否真能找到你理想中的净土?若你愿意,我便合掌为你祈福。

??

??陈晓旭走了。

??消息如惊雷一般传来,令人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虽然早就知道她出家前便身患恶疾,却万万想不到疾病这么快便夺去了她年仅四十二岁的生命。

??可如果不是自己放手,早已为事实所证明并非无法治愈的乳腺癌,又怎么可能吞噬她的生命?

??我恨陈晓旭,因为她只希望能在佛前获得庇佑,却不肯让日益昌明的医学来救治她。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8

??怎么会?

??怎么会?

??一个如花的生命怎么会说消逝就消逝了?生命真的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昨天,我似乎还在感叹她把万事全抛,遁入空门伴青灯,怎料想短短数十日,她便已荡悠悠把芳魂消尽???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也许,春花已谢,她不愿再被人痴笑她是年年葬花人;莫非春色渐老,她不愿等到一朝春尽红颜老去时。

??陈晓旭一生只扮演过两个角色,《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家春秋》中的梅表姐,只是喜欢她的人们似乎忘了她后来扮演的那个角色,观众眼中,她就是“林黛玉”了,而晓旭自己,似乎一生也未走出这个角色。??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是林黛玉葬花所作之诗。我想,陈晓旭对此诗的痴迷投入一定过于常人。只是从此以后,她不会再去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不会再去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更不会再去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了。只因春残花落,红颜已逝。??

??今天,晓旭真的如黛玉诗中所写的那样,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的尽头去了。我想,她是爱这个角色的,也一直用生命在扮演这个角色,而且一演就是一生。

??都云扮者痴,谁解其中味?从18岁那天出现在红楼剧组中的“林妹妹”,到这个在繁花落尽的晚春中安详离世的“妙真”,晓旭应该是快乐的。??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9

我的邻居小芳是个10岁的女孩,长得机灵可爱,可就是有点“傻”,所以大家都叫她“傻”妹妹。

“傻”妹妹真“傻”,让我举个好的“傻”例子给你听吧!去年“六一”节前夕,我去小芳家玩。一进门,小芳便兴奋地向我扑来,我好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芳高兴地对我说:“姐姐,我们学校‘六一’节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文娱晚会呢,其中一个节目就是我们班的课本剧!”“看你那高兴样,你一定也参加了吧,快,告诉我你在课本剧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急切地问。“不,我没有参加。”小芳很平静地回答。没有参加?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芳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又是班里的“活跃分子”,怎么会……小芳看出了我的心思,不慌不忙地告诉我:“本来老师让我参加课本剧的表演,可是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想参加,我便把机会让给她了!”“傻妹妹!”我又叫起了她的“绰号”。妹妹却笑嘻嘻地望着我,没有一点后悔的神情。

唉,真拿这个“傻”妹妹没办法。

六年级:123

妹妹扮演的角色篇10

[关键词]性别意识 时代潮流 女性主义 历史界碑

《人・鬼・情》拍摄于1987年,该片被公认为中国大陆女性电影的代表作品,甚至有评论说这是“唯一真正的女性电影”。但其主题是什么、女性主义意义是什么。还需要重新解读。这便是本文的任务。

电影评论家戴锦华认为该片表现了女性的困境。这是因为片中的女主人公秋芸拒绝和逃离女性角色,但却无法逃离自己是女性的事实。也不能防止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她把自己献给舞台。但却用扮演男性角色来实现自己,正意味着女性角色的缺失。笔者赞成戴锦华的某些分析,但认为该片的主题不是表现女性的困境。“困境”说不能解释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情感寄托在一个“鬼”角色(钟馗)身上。女主人公与《钟馗嫁妹》有不解的情缘,并最终扮演钟馗,她把钟馗看作“最好的男人”,扮演钟馗是一个女人把钟馗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这种扮演不是意味着女性意识的缺失。而是意味着理想男性的缺失。该片的主题应该是表现女性对理想男性的追寻。

这种追寻的意义。仅仅从两性关系的视角不能解释,必须联系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以至整个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人・鬼・情》放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上,才能理解它的主题,说明它的女性主义意义和电影史地位。

一、主题分析:追寻钟馗式的好男人

《人・鬼・情》不能写作《人鬼情》,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神恋或人鬼恋的故事,而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让我们来分析该片的主题思想。

影片有一个富于魅力的片头段落:一个女演员在自己脸上勾画钟馗的脸谱,装扮完毕后,她对着镜子中钟馗的形象凝神打量,镜头出现的一会儿是钟馗形象。一会儿是女演员形象。这可以被理解为人、鬼在深沉对视,窥探对方的内心:也可以理解为女演员在镜中看见的一会儿是钟馗,一会儿是自己,产生了“我是谁”的疑惑。但无论怎样理解,这个片头对于《人・鬼・情》的片名是一种题解:“人”就是这个女演员,“鬼”就是钟馗,这是一个表现“情”的故事。《人・鬼・情》其实表现了各种人的情,也表现了“鬼”(钟馗)的情,但这个片头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人(秋芸)、这个鬼(钟馗)之间的情感联系上。这应该说是体现导演意图的,因为看完全片,我们会发现秋芸与钟馗的交流就是这部电影的构思,体现在情节构造上,就是有一部戏中戏《钟馗嫁妹》贯穿全片始终:秋芸从看这个戏开始她的文化启蒙,伴着这个戏成长,直到最后自己来扮演钟馗。于是,解读秋芸与钟馗存在什么精神与情感联系,就成为读懂女主人公的成长史的关键,成为说明电影主题的关键,这种解读必须从理解《钟馗嫁妹》开始。

钟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才貌相悖的男人的典型。他文才出众。科场高中头名,金殿面君,但皇帝见他相貌丑陋,便剥夺了他当状元的资格。钟馗性格刚烈,竟当场触柱(一说自刎)而死。上天怜悯他,让他在阴间做了个判官,专门铲除世间种种恶鬼。于是他的不平之气就在执行使命中得到抒发。钟馗也成了民间的铲除不平的小神的形象。钟馗的故事,戏曲中有全本《钟馗传》。《钟馗嫁妹》是其中一出,写钟馗死后,思念妹妹孤身一人,婚姻大事尚未完成,于是半夜带领一帮鬼卒(因为鬼在白天不能出现),不惧路途艰险,推车挑担来至妹妹家,将妹妹送往自己生前曾经许婚的好友杜平家中。钟馗为嫁妹前来,又恐夜半鬼敲门惊吓了妹妹,待到妹妹开了门,登车上了路。钟馗和众鬼卒则翻腾舞蹈,无限欢欣地在漫漫黑夜中前行。这是一出情形奇异,载歌载舞的戏。

让我们来看《钟馗嫁妹》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

作为戏中戏,《钟馗嫁妹》是被拆解成若干片断,分散在女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各处出现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叙事的开头,妞妞(即秋芸)七八岁,是一个没有上学的剧团里的孩子,在台下看演出,她的父亲扮演钟馗,她的母亲扮演钟妹。第二次出现是剧团的又一次演出,钟馗敲门,却始终不见钟妹上场,原来妞妞的母亲跟着情人私奔了,于是后台大乱。观众大哗,演出中断。第三次出现是在妞妞受欺负的时候:由于母亲私奔,从来喜爱和呵护妞妞的一帮男孩子转而把她当作下贱的、可以欺侮的对象,妞妞被打倒在地,孤苦无依,放声大哭,想象中,钟馗奋然赶来。吐火挥剑,把种种小鬼驱杀干净。显然,钟馗在秋芸心中就是保护神。在秋芸学戏练功时,当秋父带她搭班。二人奔走跋涉时,多次平行出现钟馗在黑夜中艰难行路的镜头。当秋芸被张老师带去省剧团,离开从小不曾分离过的秋父时,钟馗出现。唱着凄凉的歌词(“女儿长大要出嫁,从此不能再回家!”)为他送行。当秋芸成了名角,因被嫉妒而遭到暗害(有人在她演《三岔口》用的桌子上安放了钉子,她在台上被刺穿手掌),下得台来悲愤欲狂的时候。切入钟馗形象,唱着敲门前极为惨伤的唱腔,并且双泪交流。为秋芸一哭。当秋芸自己扮演钟馗时,我们看见了一段舞台艺术的展现。钟馗最后一次出现是片尾段落:秋芸走上村中舞台,思考着一生。她在幻觉中看见了自己从小的梦:星光灿烂中,钟馗的送亲队伍正舞蹈而来。

影片中,秋芸与《钟馗嫁妹》是以多种方式构成精神和情感联系的,但主要的关系是清楚的《钟馗嫁妹》表现了钟馗是有情有义,为妹妹负责的好兄长。而在影片中。钟馗被从一般的女性视角来认识,成了女性在黑暗的世界中能够指望和依靠的好男人的象征。

钟馗是什么意义,在秋芸口中更有清晰的表达。后。她打算扮演钟馗时说:“我早就想演,想了一辈子了。”又对儿子说道:“妈妈要演一个最好最好的男人。”追寻这样的好男人,更成为整部电影的思想总结。这是在影片临近结尾处,功成名就的秋芸回家乡演出,父亲秋石为女儿“倾家荡产”请了一回客,招待剧团和乡亲,当宾客散尽,父女二人单独面对,倾诉了一生的感慨。秋芸的感慨只有一句话:“我总想着,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这句话是直指主题的。什么是好男人呢?那就是钟馗。秋芸因为婚姻不幸福,所以扮演钟馗作为精神寄托。若说扮演男性。她早已成功地扮演过赵云、关公、萧恩等,但只有钟馗是女人的呵护者,可以寄托“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不了情怀。

《人・鬼・情》的主题应该是追寻钟馗式的好男人。

二、分析的困惑:情节不直接支持主题

当我们发现影片的主题十分简单明白 后,却会产生困惑。因为对于女性主义来说,“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似乎是一个过于初级的要求。而且,好男人为什么是钟馗这样一个丑陋的鬼的形象呢?

为了解开关于主题的困惑,需要解读影片的具体情节。

影片的情节作为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女艺术家的成长,一是一个女人的成长。

秋芸成长为艺术家。乍看起来是艰难的。因为秋父担心它重蹈母亲的命运,不许她学戏。但其实过了同意学戏这一关后,秋芸成长为名角是一路顺风:她在剧团泡大,本痴迷演戏,现在父亲亲自把她培养成了一个功底扎实的武生:接着是省里的头号武生张老师接手。他把秋芸带到省剧团,培养成了一流演员。完成了培养接力的两个男人不仅是教练,前一个充满父爱,后一个充满兄长之爱和男女之爱,而且他们都为秋芸做出了牺牲:秋父把作为全部精神寄托的女儿交给张老师,自己凄凉地回乡种地去了:张老师与秋芸产生了爱情,在引起了非议的情况下,自愿回到自己家乡的县剧团去,以便保住秋芸的前程,实际上是把省剧团头号武生的位置让给了秋芸。所以,在成为艺术家这个方面,秋芸不可能抱怨缺少好男人。换言之。这方面的情节并不能支持“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主题。

我们转而注意秋芸作为女人的成长史方面。

秋芸小的时候经常和一群男孩玩娶媳妇的游戏,扮演着新媳妇的角色,她的性别意识原来是正常的。但后来变得迟钝和错位。转变发生于两个事件。第一个是一天夜里,她在打谷场看见了母亲和情人,受到了惊吓。第二个是父亲不许她学戏。她坚决要学,因为父亲担心她重蹈母亲的覆辙,她选择了“我演男的”。这一选择最初只是生存的现实考虑,但当她因为演男角,生活习惯和自我意识也自觉地男性化后。就成了对女性身份的“拒绝和逃离”。然而性别定位问题无法逃离。这一点影片加以有意识的表现。一处是她练功晕倒,一个光屁股男孩在一边说:“姐姐,你死了吗?”画面映出的是男孩的下半身,小清晰可见。另一处是发型和衣服都是男孩的秋芸被从县城的女厕所揪出。被指为流氓。秋芸女性意识的觉醒发生在到了省剧团数年。大姑娘已经长成的时候,她发现英俊潇洒的张老师受到身边小姐妹的狂热爱慕,惊觉自己作为“假小子”生活不对头,于是想放弃生行,宁可跑龙套演宫女。张老师劝她放弃这种想法,确认她“是个漂亮的姑娘,是真闺女”,她才渡过了性别身份的惶惑。于是我们看到,秋芸及时地恢复了正常的女性意识。

恢复正常的结果是她必须正视与张老师产生的爱情。一天夜晚。两个人在僻静的打谷场上练功,情意相通,到了吐露和相爱的关头。张说“我结过婚”,因为他觉得这是唯一的障碍,但秋芸的问题却不在此,此情此景使她想起了当年受到的惊吓,她对异性间的亲密接触感到恐惧,于是拒绝了拥抱,仓皇逃去。

出现秋芸家庭场面时,已经是结束,恢复上演传统戏的时候,影片展示的是:秋芸演出归来要照料小儿子,七八岁的大儿子却受父亲之命回来拿酒:秋芸抱怨丈夫,自己“演男的说难看,演女的又不放心”:某日,更有一个男人拿着一叠欠条来找秋芸要她丈夫的赌账。显然,秋芸的丈夫是个爱酒、好赌,不顾家,又心胸狭隘的“大男人”。

秋芸遭遇了女人最大的不幸:爱情、婚姻的不幸。然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却是秋芸的性恐惧和张老师抵不住人们对师生恋的非议。前者是一个性知识、性心理的问题,后者是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就是说,婚姻不幸并不是因为缺乏女性意识,也不是因为没有好男人。

实际上,能够引导出“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思想的,是给秋芸的人生带来不利的两个重要男人:生父(即母亲的情人)和丈夫。但在影片中,他们都没有名字,影片对前者的表现是不让他露出脸来,在影片中,这个人物就叫做“后脑勺”:对于后者,影片干脆不让他出场。显然,影片有意地把他们一带而过,与对扶持秋芸成长的两个男人进行具体、丰满描写的做法正好相反。这样,情节不能支持“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主题就是必然的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于影片的情节本不是为了阐述女性主义的某个主题而构思的,情节本来来自河北梆子女演员裴艳玲的身世,是黄蜀芹要赋予这个故事以女人寻找好男人的主题。黄蜀芹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性别意识觉醒是那个时代的要求。

三、时代潮流:寻找男子汉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可以称为“寻找男子汉”的潮流。潮流开始的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79年末到1980年初,大陆上演了日本故事片《追捕》。大陆女青年都崇拜起其中扮演杜丘的高仓健来。同时受到激赏的是片中杜丘的情人真由美。由此流行开了一句批评中国的话:“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换句话说,杜丘和真由美才是男人和女人的样子。这是中国大陆经过了岁月之后的性意识的觉醒。问题在于,美丽浪漫热情的真由美是女性偶像好理解,男性偶像为什么是一脸阴沉的高仓健?

这一点可以从同时间出现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得到解释。这就是长相俊美的电影演员唐国强被指斥为“奶油小生”,一时间像过街老鼠一样受到攻击。以至唐国强拼命往勇猛彪悍粗野方面发展,并发誓要摘去“奶油小生”的帽子。其实,“奶油小生”也是必要的一路角色,长相俊美、风流潇洒并无罪过,问题在于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审美潮流。在当时什么是男人的理想形象的讨论中。还有一位外国影星被人提出来。认为可以与高仓健并列,这就是法国的阿兰・德隆。阿兰・德隆英俊潇洒。从体魄到气质都具有充足的阳刚之美,但是,中国大陆的女青年却明显的更迷恋高仓健。其原因不难解释:度过的中国刚从苦难中跋涉出来,寻求的是那种苦难中挺立起来的男人形象,高仓健一脸阴沉、经磨历劫、忍辱负重、外冷内热的形象恰恰符合这种要求,而俊朗的阿兰・德隆却偏于“阳光”型,是那种浪漫传奇中的男人形象。在这种阿兰・德龙都不理想的审美潮流中,“奶油小生”式的男人简直就是对大众情感的侮辱。

联系到时代的潮流。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释。

第一。“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实际上就是“寻找男子汉”另一种说法。这种女性要求对于女性主义来说虽然过于初级,但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告别禁欲的、非女性的时代时性别意识的觉醒,它就有了深厚的人性内容和饱满的历史内涵,不会给人粗陋的感觉。

第二。为什么好男人是钟馗?因为钟馗是苦难中挺立起来的男人的最戏剧化的表现。钟馗经历苦难最大,已经丧失了生命。从苦难中挺立来说。钟馗性格刚烈,死后的表现一是除鬼,二是嫁妹。他永远在铲除世间的丑恶。死了以后也要呵护女人。他怎么不是“最好最好的男人”呢?

从美学形象上说,钟馗也是好男人的最戏剧化的表现。从上述的崇拜高仓健、贬斥 唐国强开始,中国大陆影坛的男主角形象发生了俏男变、美男变丑男的转变。而且成为潮流至今未衰。如今占据着电影和电视剧男主角的,主要是一大批、丑男,如粗犷的尤勇、骠悍的张丰毅、野性的姜文、狠巴巴的李幼斌、杀气腾腾的孙海英、又奸又险的葛优、又刁又滑的王刚、土头土脑的李保田以至傻憨兼备的王宝强等。但这些演员(或他们创造的形象)的美学构成都比不上钟馗。这不仅因为钟馗是外表丑与内心美相悖台一的极致。还因为钟馗是一个特异的造型。在戏曲中,男角色主要是三个行当:沉稳潇洒的老生、风流俊俏的小生和强悍刚烈的净角(小丑也可担纲主角,但很少)。俏男变、美男变丑男的变化,在戏曲中就是小生、老生变净角、丑角。钟馗就是净角,但他的特异之处是从造型到表演兼有丑角的滑稽和花旦的妩媚,以这种杂多的合一表现外表极丑的钟馗虽然刚烈。内心却极为纯朴和温柔的性格,这难道不是最能寄托女性理想的苦难中的男子汉的艺术形象吗。

四、《人・鬼・情》的女性立场

在如何表现“寻找男子汉”这一时代主题上。导演兼编剧黄蜀芹采取的是鲜明的女性立场。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找到一部同样表现这一主题的男性的作品作为参照。

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的剧作家沙叶新写了一出话剧,题目就叫《寻找男子汉》。演出大受欢迎,并于1987年拍成电影。这是一部应时之作。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寻找男子汉”已经成为普遍潮流的标志。剧情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大龄女青年舒欢寻找结婚对象的经历,主要叙述舒欢与四个男青年的交往。第一个叫司徒娃,这是一个没有长成男人的男子,他要由父母、姨妈陪着才敢来赴约。一见了女人就紧张得无法站立。只得用绳子绑在树干上。第二个是典型的上海小市民,他成天关心的只是捡拾用于报销的汽车票和搜集电影明星的个人资料,当舒欢拂袖而去时,他赶紧把她剩下的半杯咖啡喝了。第三个身躯凛凛相貌堂堂,文化高,还当过特种兵,令舒欢十分倾心,夜间在公园遇见一个持刀的歹徒,他三两下就制服,送进派出所。但随即又放了,舒欢奇怪,他答道,这是领导的儿子,不便得罪。交往的第四个男子思想开放,气质沉毅,瘦瘦矮矮的,留着个小平头,对舒欢大谈中国大势和改革方略。一眼可以见出,这部戏是喜剧的、夸张的,有意追求剧场效果的。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男子汉的问题上是观点较直露的。但该剧有其深刻之处。作者意识到寻找男子汉的潮流具有超出寻找择偶对象的意义,包含着呼唤复兴中华的栋梁人才的希望。所以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真正的男子汉不仅应该心理成熟、不落流俗,更应该不畏权势、具有民主意识,应该思想解放、勇于改革。这就揭示了寻找男子汉成为时代潮流的深刻原因。

与沙叶新对“寻找男子汉”这一课题的男性的理性的处理相反,黄蜀芹却把“寻找男子汉”当作了一个女性的课题,归结为“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呼喊。这是其女性立场表现的根本之点。

在影片女性立场的具体体现上,如何理解全本《钟馗传》、如何对待女性事业和婚姻家庭的关系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

在影片临近结尾。酒宴散尽,秋父说“可惜没有唱两句”,秋芸便说,“明儿个头一场戏,你演钟馗,我演钟妹,你送我出嫁。”显然她想的是圆在钟馗呵护下“出嫁”之梦。秋父却说:“要演就演全本《钟馗》,我演一场。杀一个鬼,演一场,杀一个鬼……把鬼都杀尽!”秋父说的。其实是对全本《钟馗》的通常理解。因为钟馗就是一个除鬼之神。但在影片中,这却是被作为男性理解来表现的。因为接下来秋芸就说了她对《钟馗传》的女性理解:“我的钟馗早想通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鬼,你上哪儿捉去?我的全本《钟馗》就做成一件事,媒婆的事。别看钟馗那鬼模样,心中最看重的是女人的命,非给妹妹找个好男人不可。”这是女性立场对《钟馗传》含义的公然颠覆。所以秋父奇怪地问:“敢情你还另有一本《钟馗》?”显然,秋父无法理解女性的《钟馗传》。但是影片是认同秋芸的女性理解的。在结尾处秋芸与钟馗的对话中,影片更借钟馗之口表达这个意思。当秋芸说“我从小就等你,等你打鬼来救我”时,钟馗答道:“人世间妖魔鬼怪何其多也,难住我一个钟馗。我特地赶来为你出嫁。”这就是说,钟馗自己也认为捉鬼任务无法完成。所以并不重要,他最看重的、必须完成的使命是呵护女人。

在事业与爱情的关系上,影片的女性立场也极为鲜明。在同张老师的爱情受阻时,张采取的态度是放弃爱情,保全秋芸的事业发展,但不能得到秋芸的认同,所以张老师一离开省剧团,她就回到家乡,准备放弃演戏当农民。这种做法遭到另一个男人的坚决阻击:秋父根本不问她为什么,就用棍子打。赶她立即回去。因为在他看来放弃事业是无法想象的。但秋芸的立场却是没了爱情事业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当秋父提起她当年学戏永不反悔的誓言时,她脱口而出的是:“那时候小,不懂事!”这就是说,正确的道理是:对女人来说,爱情比什么都重要。在影片临近结尾的酒宴之后的场面里。秋父又一次表现出事业在先的男性立场,她问起秋芸的家庭,劝慰她说:“只要走了红。成了大角儿,一切都会顺的,会顺的。”对这种观点。秋芸只是苦笑,因为她知道回答和争辩都无法获得理解因而没有意义。她不相信事业成功婚姻也会好起来,因此说自己“嫁给了舞台”。《人・鬼・情》在爱情与事业的关系问题上,根本不落入两者如何协调、兼顾的探讨,而是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第一的女性立场。

由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在对《人・鬼・情》的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不少误读。如认为影片表现了一个女艺术家如何获得成功的艰辛道路,如认为影片表现了一个女人女性意识的背离和觉醒。其实,事业的成功在秋芸眼中是没有很大价值的。性别意识上。秋芸也不过是在七八岁到十七八之间做过一段“假小子”而已。应该注意的是电影以小秋芸扮新娘子始,以渴望在台上演一回出嫁终,始终在做出嫁的梦。这就是电影贯彻始终的女性立场的表现。

五、一座历史的界碑

《人・鬼・情》占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如果从大处着眼言之,《人・鬼・情》无论从女性主义文化还是女性电影说,都是一座历史的界碑。这种意义是通过三个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第一个悖论是女性主义的悖论

《人・鬼・情》曾经让人惊喜,因为中国大陆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它高张起了“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大旗,这是真正的女性主义的强音,反映了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但这个女性诉求却是违反女性主义本义的。因为女性主义的意思。是要在承认男女两性不同的前提下,向男性社会争取女性平等的权利,而“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却是寻求能够保护女人的男人,并不是寻求女性的平等。这个悖论的构成不是影片的失误,而是反映了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 局限性:一方面,寻找男子汉是真正的女性诉求,另一方面,它还没有步入真正的女性主义之域。

第二个悖论是文化发展的悖论

中国女性主义文化的发展。应该追溯到“五四”。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时代,尽管实际上的平等难以完全实现,这种平等却在观念上树立了,而这种平等观是与个性自由的概念密不可分的。于是,五四时代是一个女性可以重视性别。张扬个性,可以特立独行的时代。然而发展下去。却进入了一个所谓“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时代。“男女都一样”表面上看是男女的平等,实际上却是消灭了性别差异,消灭了女性意识。因为“男女都一样”不是在女性主义名义下实行。而是在革命的名义下实行的。在革命的道路上没有性别之分,这是“男女都一样”的实际含义。在这种概念框架中,政治、阶级斗争、革命本身成了目的,人只是为了革命而活着,于是人的正常欲望包括物质欲望、男女之欲都被否定。在1962年拍摄的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虽然相当男性化了,但还是有丈夫、孩子的。也是夫妻之情的。但在“革命样板戏”中,男女英雄却统统没有妻子和丈夫,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形象,是完全政治化的人物,描写人欲人情就是对政治性的削弱,所以一律没有配偶(或者虚设,虽有但不出场)。这是政治化导致非人化,非人化导致非性别化的鲜明表现。中的中国妇女完全没有了女性特点,是顺理成章的。“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诉求是一个女性化的要求,以其彰显人性的性质,宣告了政治化非人化时代的结束。但接下来的并不是更加人性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商业化的、人欲横流、道德倒退的时代。“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的诉求不是发展为寻求与男性的平等的女性主义,而是发展为女性“傍大款”的理想,发展为“有房有车、成功人士”的择偶要求,演变为“包二奶”、“合同情人”现象大量出现不以为耻的风气。这就构成了女性主义文化发展的悖论。这种悖论的出现也与《人・鬼・情》无关,它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悖论。1600年的欧洲曾为启蒙运动进行了200年,提倡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完美,结果导致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而痛苦,在历史的悖论面前,不少思想家甚至绝望、自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西方曾经历过的悖论。而《人・鬼・情》就此成了前有政治化时代、后有商业化时代的女性主义界碑。

第三个悖论是女性主义电影的悖论

这个悖论是说,《人・鬼・情》作为第一部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女性电影。本来是一个开端,然而它却成了这种女性电影的终结。甚至黄蜀芹自己也没能推出第二部类似的电影。其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具有某种难以重复的性质。黄蜀芹具有女性立场、女性情怀,不然也拍不出这部电影。但作为一个旧时代的非女性化的冲决者,她的女性立场又是在拍摄中逐步自觉的,就是说,她没有一个事先明确的女性主义主题,也不能构思出完满、直接表达主题的情节。于是电影出现了三个特点。

1、表现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就是说。电影的基本状态还是用人性、人情的立场来叙述和批判性地反思刚过去的社会生活,剧团生活、社会风气、人与人的关系、秋父的命运、张老师的命运,以致秋芸亲生父母和私奔,付出了离别人群、潦倒终身的代价,都表达得真实深厚,是对禁欲的、极左的时代的控诉。

2、以女性主义本身为主题。由于没有事先明确的女性主义主题,《人・鬼・情》并没有探讨女性主义的任何具体问题,而是把女性意识觉醒本身当作了主题。主题不是从情节中归纳出来、而是从全部生活中感受出来。集聚为直接的呼喊:“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