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面前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2:59:16

在困难面前作文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1

我们都会遇到困那还有一次,我要参加一次电子琴文艺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当我进入考场时,还要自我介绍。完了,完了,完了,这下完了。平时,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好,怎么可能在考场上,自我介绍呢?心情如快要爆炸的子弹。爸爸看见我着急的样子,便对我说:“我相信这点困难难不到我女儿的。”听到这句话我便平息了自己。‘阳玉勤’呀!到我了。怎么办,我胆怯站在讲台上作自我介绍。看到爸爸开心的样子,我大声的,大声的作自我介绍。一瞬间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我好高兴呦!可是好景不长,在我弹奏了一半时,却忘记了歌谱,舞台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逃逼这一切。就在这时侯爸爸对我说:“努力并不代表成功,放弃并定会失败”听到这句话,我没有逃逼它,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它,一瞬间台下响起雷鸣一般的掌声。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他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正等着你去打它。当我遇到挫折时,有爸爸在我身边,他不段支持我,让我成为一位坚强的人。朋友们,你们也一样,不管你们遇到什么挫折,都有亲人陪伴着你,而且那块石头正等着你们和它作斗争呢!

前门小学走读部六年级三班 刘欣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2

上次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四川黄龙。啊!这里真不愧成为黄龙!6300千米的山直入云霄,连绵不断的群山,就好似巨龙一般卧在青山绿水之间。买完票后,我们开始了“捣黄龙”之旅。开始我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可是好景不长,一会我就出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我的头仿佛被千百只蜜蜂围绕着似的“嗡嗡”叫个不停。胃里也翻江倒海地翻腾不停。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一定要爬到山顶!”我心想。接着我继续爬。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我的高原反应又严重了。我慢慢吞吞地走着,腿又酸又痛,就像灌了铅似的抬一步简直比登天还难。“呼呼!”我大口大口,贪婪的喘着气,就好像鱼儿渴望得到充足的水一般。累与高原反应交织在一起,构成无法言喻的难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心想:爬山可真累,要不坐缆车上去吧,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美景!

这时妈妈回过头来,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看到黄龙山山顶了吗?加油,坚持一下就到了。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顺着妈妈的目光我看到了黄龙山山顶,它离我不远。既然马上就到了,我应该坚持一下,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不怕!“妈妈我们继续走吧!”我信心满满地说。”宝贝,你真棒!”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加油!”我和爸爸“啪!”地击掌。也许战胜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心情!我哼着小曲,一心想着爬山,忘记了疼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坚持着爬上了山顶。从山顶向下俯瞰,重重叠叠的山峦一直延伸到远方。我站在看台上,抬头望:周围云雾飘渺,刚刚下完小雨。云朵之间赫然出现了一条五光十色的彩虹。低头看:山脚下的人都是蚂蚁大小,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终于成功了!

从那以后我一直坚强地面对任何困难。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脑海里总是回响出那句话“孩子你看到黄龙山山顶了吗?“眼前就会浮现出黄龙山。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3

关键词:工会 困难职工 帮扶机制 思考

对于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工会作为一个群众组织,扶贫救济、关心有困难的职工是工会的根本职责。为职工谋取利益,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工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职工的工作、生活实际困难面前,工会应该发挥它应该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尤其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各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的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困难职工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时期应该建立怎样的帮扶机制才能够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是当前工会组织需要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及面临的问题

(一)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困难职工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适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也就是说他们在劳动技能上不占有优势,难以适应和接受新型的工作,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是家庭负担重。比如家庭成员中患过重大疾病或者遭遇过重大的家庭变故及自然灾害,从而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尽管这些困难职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单位给予不断的支持和帮扶。

三是一些困难职工的竞争意识弱,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甚至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些困难职工之所以造成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个人家庭状况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改善,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甚至是喜欢抱怨的心情。对于这种人来说,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只能在依靠单位来维持生活。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因素,不愿意尝试新的就业机会,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现状。所以,工会在从事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的时候,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困难职工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困难职工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四座大山,分别是养老问题、看病问题、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这四个问题是当前影响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一场大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都会让其陷入到贫困中,最终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因此,工会作为一个群众团体,有责任和有义务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看病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切实为困难职工带来一些帮助。

二、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方面确实还有一些问题亟需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资金匮乏的现象。这也是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通过调查发现,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的现象,很多单位中都没有一个救济扶贫的专项财政支持。多数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资金都是来自福利经费、职工的会费以及企业员工自发的捐助。这种资金帮助形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一些困难职工的需要,但是没有一个专项的资金支持,很难让帮扶工作持续下去。

(二)帮扶的形式上单一化。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通常是在节日的时候,工会的人员随同领导一起到困难职工的家里开展送温暖活动,带去一些慰问金和礼品,来表达对困难职工的关怀。这种方式确实能够为困难职工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温暖,但是形式过于单一,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

(三)帮扶的内容不够丰富充实。现在很多企业在对待困难职工帮扶的问题上,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发放困难补助等,只能够解决困难职工一时一刻的需要,但是对于从源头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还没有一些实际的做法。因此,工会应该在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内容上多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究,切实的来为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着想。

(四)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于当前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有很多单位都在做,但是缺乏一套制度健全的帮扶机制,尤其是很多单位把这项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流于文字表面,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这种现状亟待改善。

三、对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

工会是帮助困难职工的主要组织者,但是工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工会要清楚和了解困难职工的困难,及时向上级反映。同时,工会还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来调动社会各方都参与到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中来,尤其是要引起政府的关心与帮助,充分了解国家救济扶贫的政策,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通过这种帮扶联动机制,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帮扶活动,不仅克服了资金与帮扶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而且也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

(二)丰富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内容。

对于很多困难职工来说,有时候企业给予的帮助都是暂时的,没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从帮助困难职工的源头出发,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来说,可以通过帮助其家庭成员就业的方式来增加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工会可以通过联系学校等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帮助困难职工的孩子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这种从源头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的帮扶行为不仅丰富了帮扶的内容,而且与那种暂时的帮扶形式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困难职工的精神帮助。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不仅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还要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因此,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关注也是工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难可能会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在思想上的包袱比较沉重。因此,工会应该及时到困难职工家庭中开展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及时的给予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

工会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导,深入了解职工的生活状况,知职工之所需,想职工之所想,切实为职工的实际利益考虑,建立和健全困难职工的帮扶机制。加强对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4

普遍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前瞻性。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学,但是当他们步入大学生活之后,由于家庭原因,他们往往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以后,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表现得非常迷茫,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缺乏前瞻性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关注短期目标,被一些眼前利益吸引,尤其在择业等方面,过度地关注工资收入等问题而忽略个人发展空间等长远问题。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和在学期间思想层面可能面临的这些困难,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我们要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包括让困难生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难,引导他们建立对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在逆境中寻求发展。此外要让他们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样将使得他们受益终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困难大学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性的社会认知,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将来回报社会。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校园里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我们很多高校建立了困难生帮扶制度。此外在学生范围内努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地认知自我、树立信心,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能力,并且引导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物质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困难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展示自我的能力,让他们体会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的益处,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外向,更愿意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对困难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做到“以人为本”,把我们对学生的关注落实于实处,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困难生的理解和交流,更多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困难生帮扶的日常工作中来,并且通过这种点滴之间的人文关怀,让困难生切实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能够更好地感恩于社会。尊重和理解要体会在日常点滴的行为中,并且注意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设身处地的为贫困大学生着想。建立健全校园服务机制。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更多的能够切实服务于困难生的制度,并且逐步完善,让困难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体会到对他们的帮助,并且能够将这些帮助制度化、程序化,让这些帮助不因管理人员的改变而发生不必要的变化。涉及困难生心理咨询、冬季补助、打工服务等诸多项目,能够将帮扶落实在点滴,并且让对困难生的帮助不仅仅表现成为一时的行为,例如,对困难生的心理咨询应该在困难生入校伊始就开始,并且也该做到定向跟踪,能够真正让困难生敞开心扉,减轻心理压力。各项对于困难生的补助应该通过有效的测评机制,保证专款专用,而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则更加重要,对于岗位的监督,具体工作的安排及延续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困难生的具体利益。

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于一般的同学具有更大的难度,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敏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够自信,所以在日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交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辅导老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修养,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更多地深入到困难生的生活中,了解困难生的真实困难,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他的家庭背景,这样能够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加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困难生就业的管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深受社会关注的普遍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通过就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困难生也不例外,相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既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具有一些特别的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艰苦,困难生在工作选择以及初入职场之后都会表现地比一般同学更加吃苦耐劳,更加踏实于基础性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的节奏和辛苦的工作环境。但是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特有的问题。首先,困难生一般都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相对来说就业渠道不广泛。其次,由于困难生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限制了他们对社会的一些认知,加之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很多困难生在择业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往往受到来自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以及自己家庭的多方干扰。所以建立一套真实有效的服务于困难生就业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确实了解一下困难生的要求,了解他们的就业的意向,以及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困难的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5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毕业生 就业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1

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由此可见,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据统计,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总数已高达 5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而农林、师范类院校比例甚至高达 30%。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这意味着有150-190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这类学生无论是经济基础、社会资源,还是综合素质、就业能力都处于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而当前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中多采取重“输血” 轻“造血”的经济援助或扶助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更没有建立起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援助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援助政策中,主要的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它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促进援助工作的发展。但建设就业援助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凭单独的主体是没办法完成的,应该采取综合援助的办法,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让就业援助工作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2.就业援助缺乏有效整合和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中很少有关于就业援助效果反馈工作方面的实践探索,缺乏考评机制。政府、社会机构无法全面了解援助的功能实现程度、运行情况、各方对援助体系的期望及评价等多方面情况。援助政策忽视了就业援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就业援助体系化,致使政府援助、学校援助、社会机构三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相互配合,无法发挥互补互促的作用,难以形成长效的就业援助机制。

3.就业援助导向重经济援助,轻心理辅导

求职阶段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目前贫困生就业援助偏重经济资助,而对其思想心理方面的关注还不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当前高校的相关心理辅导机构由于条件、人员限制,多是被动服务,服务面狭窄,方式单一。因此需要主动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实时把握其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培养主动竞争意识,正确认知自身和社会,勇敢面对就业挫折。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途径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健全长效机制

按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确定就业援助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职责,保证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内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检查、 督导和指导,确保各项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强化就业心理辅导

当前,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尤其要注重解决双困生或多困生心理辅导问题。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主动地参与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其表达出内心困惑,增强心理辅导的切合性。通过辅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此外,高校还应长期跟踪督导被辅导学生,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辅导工作方式方法,即便辅导后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经实现就业,也要建立联系,定期反馈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建立专业指导队伍

建立由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成员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从各个方面给贫困生以最佳的指导。学业导师可给予学业方面的指导;心理咨询师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更好地分析自己,找准自身定位;就业指导教师则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其确立择业取向;辅导员负责协调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各方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从学校到公司的过渡,使其能够掌握求职应聘和职场环境中所需技能,主动赢得目标岗位。这不仅可以预防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择业中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职业测评,通过科学的专业化测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以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帮助贫困生掌握求职简历制作方法,掌握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要注重贫困生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信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一定能有效形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也能在政府部门及社会援助下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6

关键词 困难学生认定 实证研究 恩格尔系数

1 导论

科学合理地开展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基础。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出台《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各地根据指导意见制定相应认定办法。5年来,认定工作在各高校实践中已有相对成熟的机制,但效果有待检验。近年来,学者们对资助体系从资助效能、联动资助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有不少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从各个角度研究提出建议,但少有学者分析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效度。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对困难学生认定依据及准确性的调查研究方面,调研的指标涵盖定性标准、定量标准、目前认定的准确性等,但都限于受访学生“认为该如何”的规范性研究角度,本研究试图从“事务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实证性调查研究。

2 调研总体情况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基于资助体系调研研究中贫困生认定效度的目的,确定了受访者社会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学院、年级等基本特征)、受访者消费情况(包括消费水平、就餐消费水平、学习消费水平等)、资助体系认知度满意度三大块。

抽样设计:按照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①中关于抽样数量要求及研究拥有的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等限制,我们采用95%的置信度、容许抽样误差5%时的样本规模n=400。抽样方法中充分考虑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针对湖北某重点高校各学院、各年级发放问卷。

3 困难学生认定效度的实证研究

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问卷有效率93.5%,调研对象涵盖了不同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59.09%,女生占40.91%;文科类学生占26.74%,理工类学生占44.12%,艺术类学生占29.14%;大一占20.32%,大二占25.94%,大三占21.66%,大四占29.95%;特困学生占15.78%,一般困难学生占37.43%,非困难学生占46.79%。

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 受访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情况

受访学生家庭经济基本情况,从家庭年总收入、家庭年总支出、家庭成员中存在的特殊情况等方面开展调研。

(1)家庭经济困难特征。在家庭成员是否存在残疾等特殊情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中家庭成员残疾、体弱多病、单亲、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学生,56.57%的非困难受访学生不存在家庭成员的特殊情况。

(2)学费住宿费主要来源。在受访者学费住宿费主要来源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特殊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奖学金(22.03%)、助学金和困难补助(50.85%)、助学贷款(57.63%),一般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助学金和困难补助(30%)、助学贷款(48.57%),而100%的非困难受访学生学费住宿费来源于家庭支持。

总体来看,是否困难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特征及学费住宿费来源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特困学生、一般困难学生、非困难学生在家庭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确实比非困难学生要差。

3.2 受访学生消费水平

受访学生消费水平包括月消费总水平、就餐花费、学习、衣着等消费水平,结果显示,特殊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1)困难学生总体消费水平低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每月消费水平的调查中显示,特殊困难受访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全部在800元以下,一般困难受访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300~800元,非困难学生的月消费水平集中在800元以上。

(2)困难学生食堂就餐日花费低于非困难学生,外出就餐花费少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每月就餐花费的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食堂就餐的日花费低于非困难受访学生,外出就餐月花费少于非困难受访学生,见表1、表2。

表1 家庭困难程度与食堂就餐花费的交叉分析

表2 家庭困难程度与外出就餐花费的交叉分析

(3)困难学生就餐花费比例大于非困难学生。在受访者月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的调查中显示,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比非困难学生高,见表3。

表3 家庭困难程度与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的交叉分析

此项调查源于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指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我们将其运用到个体身上同样具有适应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94.91%的特殊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在60%以上,其中59.32%在70%以上;90.71%的一般困难受访学生就餐费用占生活费比例在60%以上,其中50%在70%以上;非困难受访学生则30%~70%不等,调查显示结果与系数有一致性,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效。

4 讨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给困难学生认定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困难学生情况与其家庭经济特征、消费水平等相结合进行交叉分析在实证层面论证了当前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有效性,肯定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5年来取得的进展。调查问卷取得的数据可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向和参考数据。此外,本文还引进经济学的“恩格尔系数”进行分析,为困难学生认定有效性评定引进了数学工具。

从调查的实证角度研究高校经济困难研究学生认定效度是资助体系研究新的方向,本文应用恩格尔系数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得到的结论尚欠准确,许多丰富的内涵还没有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将资助额度与学生困难程度联系起来思考,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要和联动资助体系的整体研究, 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注释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9.

参考文献

[1] 教财〔2007〕8号.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2] 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基于资助政策体系及大学生受助意愿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0(7).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7

讲话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通常指重要会议上领导的发言稿件。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我市的帮扶工作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的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前一时期,我市帮扶工作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困难职工的生活困难程度得到了缓解,还有少部分困难职工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但是,由于目前我市的一些企业生产情况依然不景气,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困难职工家庭仅靠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我们抓经济建设、抓城市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尽可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面对困难职工群体,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上有组织的重托、下有困难职工的期盼,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帮扶困难职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化解矛盾的平衡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结合点抓紧抓实,从维护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持之以恒地落实好,坚持好。

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活动,必须要着眼于解决困难职工最迫切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困难职工“最盼”上做文章,在困难职工“最急”上见真情,在困难职工“最需”上求突破,切实增强和提高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当前,困难职工难就难在就业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等突出的问题上。我们要在倾力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同时,认真解决好他们的就医、子女入学等面临的实际困难。要多想办法,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医疗和子女入学的帮扶力度,要积极探索在帮扶困难职工再就业、生活解困、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已经出台的再就业、生活解困、就医、就学、解困住房等优惠政策落实好,使更多的困难职工能够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要确保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要全面掌握困难职工的困难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职工家中,向困难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途径和措施,鼓励困难职工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加强领导、共同参与,深入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

组织领导是帮扶活动的基础,我市帮扶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帮扶单位都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为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但从目前各单位开展帮扶的情况看,帮扶活动的力度在各帮扶单位的发展还不平衡,帮扶组织体系环节有所松劲。因此,我们还要强调帮扶工作必须加强领导。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帮扶体系的建设,形成帮扶工作单位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做好团结协作工作,加大对帮扶工作的政策倾斜,倾注爱心;三是加大对帮扶工作的资金投入,树立帮扶典型,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大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帮扶光荣的浓厚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帮扶工作的良好局面。

困难职工帮扶是一项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作为帮扶困难职工、事关发展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及时办理“低保”手续,实现应保尽保。劳动部门要加大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地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帮助。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平台,使社区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要加大对困难职工及其子女的助医、助学工作,教育和医疗部门要不断扩大对困难职工助学、助医的覆盖面。教育部门要保证困难职工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多方筹集资金,对考入大专院校以上的困难职工子女给与资助;卫生部门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确定困难职工定点济困医院,让困难职工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和更多的医疗优惠政策。工商、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国家、省市给予困难职工开展经营活动的有关优惠政策,促进困难职工开展脱贫致富的经营活动。房管部门要为困难职工的居住提供廉价住房或租房,以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工会组织要担负起帮扶活动的综合协调任务,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生活救助、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就业服务、助医助学等工作,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推进我市帮扶工作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

三、认真组织发动,做好“春节”送温暖帮扶工作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8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快速增长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有1400多万失业人员,23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100多万流浪乞讨人员,此外还包括其他部分人员[1].他们不仅在各种经济文化方面处于劣势而且由于社会支持有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很大.这些都是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社会和谐有着显在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城市贫困人群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对提高贫困人群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国内精神文化需求一般都与社区文化出现[2],从思想状况,世界观,价值观[3],等相联系,分析得出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知识获取,信息获取,理想,价值观,生活目标,现实所遇困难等.已有研究包括部分对各阶层民众精神卫生需求的研究,也包括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状调查研究[4,p13,5].但是单独对城市弱势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较少.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原文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消除心理症状的一种方法.社会的和谐发展依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而每个社会成员健康和良好的发展状态,关键在于其心理疏导状况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由于我国国情的实际现状,多数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存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实际运行机制的探讨不是很多,实际实施更是少之又少,综合各种原因主要是由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多学科参与,因而任重道远,如何寻求一条实践可行的服务道路是关键.本文的研究着眼于城市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状况与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困难群体有时也被称为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贫困群体或弱势群体等.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早退休或被拖欠退休金人员、因疾病、孤寡、年老伤残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特点是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文化上的低学历性[6].本研究拟研究城市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群: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无业人员;四是进城农民工;五是退休人员中的困难群体;六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七是青少年弱势群体[7,8].在漳州市选择四个社区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每个社区选择25户困难户进行入户调查,由居委会提供困难户信息,再随机选择200户居民进行对照.调查结束共回收正常居民有效问卷160份,困难群体居民因语言交流及居民不愿配合调查等原因而难以进行,共回收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份,总体来说问卷有效率61%.

2.2研究工具

纵观国内所查阅文献多集中于社会学专业,思想政治学专业研究,心理学专业深入研究较少.对于弱势群体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工具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因此本文结合所查阅文献以及面向居民的开放式访谈编制问卷《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现状.考虑到居民的配合度问题,心理健康测量为抽取自测健康评定级表(SRHMS)[9]中的心理健康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SRHMS的总量表及心理健康分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心理健康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91,心理健康子量表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47,心理健康分量表共计16题.

2.2.1心理健康主观评定问卷考虑到居民的配合度问题,本次调查将心理健康分量表评分等级由原来的10级评分降为5级评分,从三个方面考察居民的心理健康程度: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测查;心理健康分数范围为0-80分,分数越高,代表主观心理健康水平或社会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将制定漳州社区居民常模以用于评定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居民的心理健康程度.

2.2.2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鉴于研究对象特殊性,结合开放式访谈和文献分析法对前人研究进行汇总,本研究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编制: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划分为生活现状,社会交往情况,精神文化需求,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主要内容归纳如下: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知识获取,信息获取,理想,价值观,生活目标,现实所遇困难等.

2.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频数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表1),以随机调查的160份居民所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常模,即平均数59.43,标准差9.54.困难群体总体分数均低于常模,但仍在常态范围内.困难群体和常模群体在关于心理健康各个分量表中的均数差异比较中,在认知功能测查一项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结合认知功能测查的题项内容可以认为困难群体居民对于自己的记忆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在统计学上要显著低于正常群体的居民.因此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与正常居民水平相当,只是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关于失业弱势群体的研究表明,下岗职工不安定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牢骚心理、失落心理、怀旧心理等等[6].困难群体自我评价低的心理状态对于本研究中困难群体主观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常模群体起到了一定的解释作用.困难群体居民大多是下岗职工,疾病患者,进城农民工等等,因此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及其容易导致困难群体居民悲观、压抑的心理,甚至导致自暴自弃,单纯依赖政府保障生活,缺乏积极参与社会改善现状的勇气和行动.困难群体的问题的解决不应局限于客观上的物质帮助,还应做好困难群体的心理帮扶,解决困难群体的主观认识偏差.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范围还不够广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民很难接触到专业人士的指导.由于缺乏有效宣传途径以及主动学习意识,经济状况较差的困难群体居民更加没有适合的宣泄途径.因此客观环境的局限,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是困难群体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居民的主要原因.#p#分页标题#e#

3.2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关于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的调查结果存在差异,以下主要从生活现状调查,社会交往情况,精神文化需求,价值观调查等方面呈现.

3.2.1生活现状调查居民休闲时大都会选择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娱乐活动(表2),看书也是一种经常从事的活动,但困难群体与正常居民相比,选择看电视电影以外的业余生活比例都要低.困难群体更倾向于从电视中获取知识,而正常居民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在上网,书籍获取以及课堂学习等方面均高于困难群体居民.困难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看电视和街道宣传栏,而正常居民渠道多样,且在看电视和上网中获取信息的比例显著高于困难群体(表3).但关于不同年龄或性别的χ2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居民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获得知识,近三成(29.1%)因花费太高,老年人困难多因年纪大记忆力退化等原因为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困难群体中年纪大阻碍获取知识困难的比例略高于非困难群体,可见困难群体中老年人群体须重视.困难群体居民最关注的信息(表5)以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主(52.4%),关于生活、致富就业的信息比较均衡,比例均为两成多,关注科学新发现以及新发明的居民较少,比例显著低于非困难群体,可能与困难群体中退休人员占到一定比例有关系,但也不排除对国家依赖就业不积极的可能性.本文关于居民业余生活和获取知识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与赛勇为关于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4]p14结果比较一致,看电视看报纸上网为正常居民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上网”已经成为干部群体、国企管理者群体、工人群体、新兴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城市贫困群体、农民群体而言,“听广播”仍然是获取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渠道.在本次调查中,居民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调查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关于“花费高”成为制约他们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例如,高达39.8%的城市贫困者认为,“花费高”是他们学习知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见总体来说,经济状况是制约困难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

3.2.2社会交往状况78.6%的困难群体居民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约两成居民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喜欢程度上与正常居民群体的社会交往需求等是比较一致的.困难群体居民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打交道的对象依次为:亲戚,同事,朋友,同学,邻居.影响社会交往的最大困难中,38.1%选择影响社会交往原因是个人性格原因,33.3%居民选择因时间限制,13.3%居民因经济能力而影响社会交往,4.8%居民因疾病限制.关于社会支持方面的调查,以排序形式呈现,困难群体居民的社会支持来源依次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等等.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居民对于社会交往是比较喜欢和渴望的,然而困难群体的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仍以传统的范围为主,社交范围主要限于家庭和工作环境,距离咫尺的邻居交往也并不多,社会交往遇阻以个人性格原因和时间限制为主.困难群体居民面临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城市生活环境的异彩纷呈与自身生活的单调乏味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心理上的孤独和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极端[10].加之城市生活结构影响,邻居基本没有走动交流,均会导致困难群体居民社会交往的主动性降低.

3.2.3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调查,主要分为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两方面进行调查.从服务形式上来说,居民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定期举行文化活动,书报赠送,定期医疗普查和医疗义诊,定期心理疏导以及定期就业培训等.可见社区作为居民的基本集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进社区也属于文化活动,同时开展书籍赠送等力所能及行动不失为促进精神文化生活的良策.服务内容制定首先要明确居民面临的问题.困难群体居民目前最大的压力比例与非困难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压力28.9%,子女教育22.2%,下岗失业13.3%,家庭成员患病11.1%,人际交往8.9%等.家庭生活中的主要矛盾选择较少,如关于亲子冲突(6.7%),夫妻矛盾(6.7%),其他矛盾写出项目较少,说明困难群体居民不倾向于暴露家庭矛盾等隐私性问题.而非困难群体选择亲子冲突比例(13%)要多于夫妻矛盾(9.3%).总体来说,困难群体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应出几个问题:困难群体居民希望接受定期的文化活动以及书报赠送等活动,体现出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关于服务内容方面的调查,非困难群体居民相对困难群体居民更加关注亲子关系方面,困难群体在家庭矛盾方面反应结果不突出.其原因可能在于心理上的敏感性[11]导致,另一方面可能在于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弱势必然会导致困难群体居民对于家庭关系处理的忽视和无力.

3.2.4价值观排序价值观排序使用题型为1-5级评分形式,因此统计方法以均数形式呈现,均数越高,表明希望程度越高.对困难与非困难群体的均数进行t检验,比较困难与非困难群体价值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呈现如下:从表6可看出,困难群体居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倾向于物质化和实际化,并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形态,排名次序依次为:努力争取名誉和地位,挣很多钱,生活富足,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有意义的事,奉献社会,老实工作,清白做人,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居民的价值观调查,显示居民的实际和务实,价值观排序依次为国家安泰,身体健康,挣更多的钱,提高社会地位,衣食无忧和心理健康.其中在心理健康这一项上存在显著差异,t=2.014,p=0.046,可见困难群体居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低于非困难群体居民.关于付出与索取的关系,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居民不存在显著差异,56.8%的困难群体居民选择付出多少收获多少,40.5%居民选择多奉献,少索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面临取舍,大部分居民持较理性观点,62.0%选择二者兼备,27%居民选择会牺牲个人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总体来说,关于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居民价值观倾向于务实,整体倾向健康.困难群体与非困难群体在心理健康的需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可以被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困难群体在物质生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稍低于非困难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普遍存在.然而心理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因为关注进而主动去调试,最终达到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对城市弱势群体心态和心理救助进行研究,它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对暂时无法解决的现象或者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采取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不至于出现心理恐慌,同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12].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心理疏导机制的纳入和实施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困难群体居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p#分页标题#e#

4结论

4.1从分数上看,困难群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略低于正常居民群体,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困难群体与正常居民在认知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2大部分居民喜欢社会交往,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等限制大部分居民的交往对象集中于亲戚和邻居,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因而提示今后应力求服务形式,以开展适应困难群体实际情况的活动.

4.3困难群体居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主要为看电视等,相对于非困难群体居民渠道较少,获取方式较单一.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9

关键词:生涯 决策困难 心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6]刘长江,华正伟.生涯未决类型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45-48.

在困难面前作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脸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随着2008年9月开始的信贷市场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和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凸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巫待解决。在本来渊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踌躇满志,在数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规划和想象,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恐慌焦虑、悲观绝望、盲目屈就等各种不良心态并存于其内心世界里,往往使他们失去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的失败,失败后又一味地自责、幻想或寻找托辞。有研究表明,同一性问题是青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确定和社会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来自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考查研究。同时,引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变量来反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手段。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己对自我同一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致与连续。尽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时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被称为“心理的延缓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在中国社会,这个延缓期主要体现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滩哑观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难最多的时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机”的时期。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时间观念对时间混淆”、“自我确信对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二)应对及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表现的形式分类,如接受、忍耐、自责等具体的形式。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认为个体面对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更多地依赖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异性应对方式,二是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着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即人格倾向性应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把应对方式与人格层面的意义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的一般应对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带有倾向性的模式。在应激情境下,大学生这种一般的应对方式将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应激情境的改变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肖计划的研究,将应对方式按照应对的具体表现来分类,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危机这种应激情境下大学生的人格倾向性应又寸方式。

(三)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指大所数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而对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各种问题。Knumboltz认为,职业决策困难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Gati和Osipow在职业决策未定向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指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Gati和Osipow依据标准化职业决策理论,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者模型。模型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三个维度十个方面:(1)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内部冲突、外部冲突。Gait等对大量的职业辅导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编制出((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Career decision -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讨论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并用相关分析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根据查阅的文献,我们假设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大部分维度显著正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同一性危机低、职业决策困难小,采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学生的同一性危机高、职业决策困难大;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正向预测作用,并有可能是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变量,旨在探究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的不适应状况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尤其是自我确信了解、权威混淆方面的危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缺乏动机上的困难。文科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应对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规范性的主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理科生则更偏重于实证性的客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对唯一的判断标准。因此,文科生在主观多重标准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和混乱,导致自我不确信、权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文科生的就业岗位呈现更大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尝试所经历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双重消极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就业。

(二)乡村生源地的学生遇到更多的耳处业探索困难

本研究表明,乡村生源的学生较大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决定的步骤和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在城市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相对于来源于乡村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丰富广泛,见识更为宽广,更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决策上的多种选择、综合决策,因此在决定的步骤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乡村的学生文化相对保守、从小就较多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对家庭有着更强的责任心,面临职业选择时势必会多为家庭考虑,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都会使他权衡机会与家庭,从而造成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聊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大部分维度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除求助外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即愈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与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很多应对方式的特点来描述这一危机的表现,如“‘角色固着’,即过分地封闭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产生不良适应,引起消极性的认同和退缩的情感行为”,即用了退避的应对方式来解释了角色固着这一危机层面,因此二者的相关也就不难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间绝大部分显著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自己感受到的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而且很多维度都涉及到对自我的探索认知、对自己内心发展的感知,因此,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此外,多层回归也显示出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解释率(36. 6%一41. 5%),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9J。除求助外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都有着广泛反的相关,进一步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应对力.式对取七业决策困难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青年期的课题,因此,同一性危机将在这个阶段持续到同一性的达成,同一性危机则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纳的观点是应对方式的特质说,即应对方式是一个人一贯的应激反应行为,但是,这个变量又不完全是个体内在的特质,较之同一性危机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通过中介作用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除求助外)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应对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来对职业探索困难起作用,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单纯的应对方式指导或是个人的应对方式改善效果可能还不够好,如果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而减少同一性危机,则能达到更好且明显的效果。

针对研究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建议:

1.政府决策方面的建议

政府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决策的制定和倾斜:(1)加强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改善农村生源地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学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政府应当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规模,通过对高校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进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学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业率;(3)政府应当全力加大对文科专业的重视和发展,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投人,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升文科专业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轻文的社会现状。

2.学校引导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学生们赖以获得信息和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危机下,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性危机、消极应对方式和决策困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扩充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日常的就业宣传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发放求职技巧宣传手册,安排就业指导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危机意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把就业的机会和公司“请进来”;引导学生对就业择业合理性的认识,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学生们对就业受挫等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学会正确、成熟地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应对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帮助子女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应该让子女从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励他们通过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特质和优缺点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发展,以树立子女的独立自信人格和积极心态,增强子女的理性分析和应对危机能力。

4.个人调适方面的建议

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压力和选择的大学生,要想从容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当代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归因,在自主应对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合理求助;及早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多掌握求职和面试的技巧和知识;主动搜寻信息,发掘信息获取渠道,关注政府、高校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应对方式。

2.乡村生源地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