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的组词是十篇

时间:2023-04-01 22: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巴的组词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巴的组词是篇1

论文关键词:巴士,公共汽车,音节语素化,缩略

音译的“巴士”是个单纯词,只含有一个语素。“巴士”系统的词语往往是通过增加语素合成新词或者与别的词语合成短语。这些新词或者短语是可以共存的,根据添加成分可以分为前加和后加两种。

1. 前加区分外形。如大巴士,中巴士,小巴士,双层巴士。

2. 前加区分设置。如空调巴士,豪华巴士。

3. 前加区分路线。如城市巴士,长途巴士,37路巴士,穿梭巴士。

4. 前加区分用途。如医疗巴士,旅游巴士,康复巴士,观光巴士,快餐巴士,水陆两用巴士。

5. 前加形成比喻。如:空中巴士,水上巴士。

6. 后加指称他物。如巴士快餐车,巴士码头,巴士司机,巴士集团。

其中的短语可以进一步形成缩略语。汉语有一音一义一字的特点,双音节的的音译单纯词可以单音节化,“巴士”在词组中缩略为“巴”。所以词组大巴士、中巴士、小巴士、快速巴士、客运巴士、货运巴士、豪华客运巴士分别可以缩略为大巴、中巴、小巴、快巴、客巴、货巴、豪华客巴。

固有的“公共汽车”是一个短语,采用缩略的办法形成一个缩略词系统:“公共汽车”“公汽”“公车”“公交车”。 根据语言发展规律,缩略语的语用量将大大超过其源短语;而在存在多个缩略词的情况下一个源短语一般只保留一个最优的缩略词。所以“公共汽车”系统内部,正在进行的则是淘汰制的竞争。

首先“公车”会打败“公汽”,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第一,这是一个选择缩略语问题,选择缩略语首先要选择的是不同的凸显特征,特征太大不易区分,特征太小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汽车”在不同的词语组合中有两种缩略方式:“汽”和“车”。需要与别的车如火车、摩托车、自行车区别,则缩略为“汽”,如汽配、汽修、一汽、公汽;只需要与飞机、轮船等交通根据区别或者语境提供了与火车、摩托车、自行车等车区别的条件,则缩略为“车”,前者如货车、客车、公车、车胎、车窗,后者如开车、打车、乘车。语用中只有“公共汽车”一说,而无““公共火车”、“公共轮船”,不必以“汽”相区别,所以与“公汽”相比,“公车”经济、适用。第二,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用惰性也决定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固有词而非生造词。“公车”是一个古词语,现代汉语用于指称“公家的车”和“公共汽车”,在语境中互补分布,没有歧义;且国内普及公共汽车是在本世纪,此时私家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所以生活中和语用中车的“公家”色彩一般不再强调故不需再凸显,实际上公车的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所以,在“公车”和“公汽”的斗争中“公汽”必败。

“公交车”在这个系统中稍显特殊,“公交”的源短语是“公共交通”,与“公车”“公汽”相比,可以说是系出名门。“公共汽车”只能指称沿指定路线行驶的客运汽车,势单力薄。“公交”是“公共交通”的缩略语,其中一个义项是“公交车”,因为“公交车”是最典型的公共交通工具。此外它还被用来转喻与“公交车”相关的车道、车位、线路、公司、企业、单位、部门、线路、网络、系统、行业、职业、服务、营运方式和特点及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随着地铁、高速铁路等城市交通工具公交化,“公交”的外延还将扩大,包括“公共交通”及其相关事物。“公交车”属于“公交”范畴,能与之形成一个强大的语族和系统,所以“公共汽车”部分最终会因为“公交”势力而向“公交车”屈服。而“公交车”既可以与它们形成一个“公交”家族,又具备了跟“公交”及公交化交通工具相区别的特点。据此我们可以预测:“公共汽车”及其缩略语“公汽”“公车”只能甘拜下风。

巴的组词是篇2

关健词:郧阳方言 ABB 色彩 词缀

附加式合成词的后缀除了常见的单音节词缀“子、头、儿”等以外,还包括一些双音节叠音成分的后缀“乎乎、腾腾、滋滋”等,从而与词根A构成“ABB”格式。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方言有很多类似的ABB格式,甚至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ABB儿”、“BBA”、“AB+B”等格式。

郧阳方言,是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方言。十堰市郧阳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原名郧县,后于2014年撤县改区,方言归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

郧阳方言的“ABB”格式,与北方方言一样,词根A+叠音词缀BB是它的基本格式。不过,郧阳方言的ABB格式又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一,郧阳方言多数“BB”词缀通常以儿化的方式出现,即“BB儿”,如“堂堂儿、冰冰儿、溜溜儿”;第二,郧阳方言除了北方方言常见的BB词缀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词缀,如“瞎瞎儿、冰冰儿、碴碴儿”等;第三,郧阳方言少数“BB”词缀本身的词汇意义没有完全消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具有一定的描摹性,如“亮晶晶、黑瞎瞎儿”等;第四,郧阳方言 “ABB”格式的色彩意义十分丰富。

本文拟从形式、色彩及词缀意义入手探讨郧阳方言ABB格式的特色。

一.郧阳方言ABB形式与其变体

从形式上看,郧阳方言除了常见的ABB的形式外,还有ABB儿和BBA等形式的变体。

①ABB:亮堂堂 光溜溜 黑麻麻 湿漉漉 粘叽叽 阴森森 热烘烘 热烫烫

②ABB儿:滑溜溜儿 黑瞎瞎儿 晕乎乎儿 甜滋滋儿 笑呵呵儿

③BBA:轰轰响 啪啪响 吱吱叫 嗖嗖声 叽叽响 喳喳响 喳喳叫

④BB儿A:邦邦儿硬 冰冰儿凉 麻麻儿黑

⑤AB+B(+儿):安静静 干净净 漂亮亮 排场场 清亮亮 平展展 甜蜜蜜 白嫩嫩

以上5种格式,例①、例②是郧阳方言最为常见的形式,二者大多数可以混用,意义不会发生变化,通常以儿化的方式出现,例①中除了“粘叽叽、阴森森、热烘烘”等不读儿化外,其他例子都可以儿化,如“亮堂堂儿、光溜溜儿、黑麻麻儿……”。而且叠音部分BB多数读作阴平,如,亮堂堂儿――liàng tāng tāngr,黑麻麻儿――hēi māmār。

例③都是一些描摹声音的词语,它的词根部分如“响、声、叫”等都不是形容词,以BBA格式呈现,一般不能与ABB格式互换,如不会出现“响啪啪、叫吱吱”这种说法,即使能够互换,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叫喳喳”和“喳喳叫”两个形式并存,但意义上有较大差别,“喳喳叫”只是对声音的模拟,如“喜鹊喳喳叫”,“叫喳喳”表面上是对声音的描绘,但实际上是描摹一个人不仅说话嗓门大“叫喳喳”,而且做事干净利落,如“老王的媳妇是个叫喳喳的人”。

例④的例子比较少,可以例举。例④多数可以转换为例②的格式,如“邦邦儿硬――硬邦邦儿,冰冰儿凉――凉冰冰儿”等,两种格式虽然混用,但读音与强调点略有不同。与原型ABB相比,例④将BB提前,一般会加重BB部分的读音甚至通过拖音的方式来突出“硬、凉”的程度和“黑”的色彩,如“邦邦儿-硬,冰冰儿-凉,麻麻儿-黑”①。

例⑤是郧阳方言中比较特殊的类型,例词很少,组合与前4例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前4例不管如何变化,都是“单词根A”与“双音节词缀BB”的组合,而例⑤则是“两个词根AB+单音节词缀B”的组合,如“安静静”由“安静”与“静”组合而成,“排场场”由“排场”与“场”组合而成,表示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排场”一词,在郧阳方言中不仅有场面铺张的含义,还有形容人漂亮的意思,一旦“场”叠音后,则失去了前面的含义,仅保留“漂亮、美丽”的含义,强调其“很漂亮、很美丽”,“排”音会加重拖长,如“排-场场儿的”就与“排场得很”意思一致。例⑤全部可以儿化。

二.郧阳方言ABB格式的色彩意义

ABB格式是湖北十堰郧阳区以及周边市县人群常用的格式,主要运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口头交流活动中,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形容,令语气更加生动活泼,生活气息十分浓厚。ABB格式除了口语化特色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和情感色彩。

1.形象色彩

ABB格式本身就具有极其鲜明的形象色彩意义,让人看到、听到、闻到、触到都会产生形象生动的联想,如王力先生所说“使所陈说的情景历历如绘”。郧阳方言ABB格式也不例外,例如:

①关于颜色的:白花花 红彤彤 红堂堂 黑蒙蒙 绿哇哇 黄澄澄 灰涂涂

②关于温度的:热烫烫 热腾腾 热乎乎 凉哇哇 凉巴巴 凉冰冰 冷飕飕 温突突

③关于味觉的:甜丝丝 甜滋滋 甜哇哇 苦巴巴 酸溜溜 咸津津 辣丝丝

④关于嗅觉的:香喷喷 臭烘烘

⑤描绘形体的:圆乎乎 圆溜溜 圆滚滚 胖乎乎 胖墩墩 胖嘟嘟 肥突突

⑥描绘感情的:喜滋滋 笑吟吟 笑哈哈 气呼呼 气鼓鼓 乐淘淘 乐滋滋 悲戚戚

⑦描摹声音的:

a.轰隆隆 扑通通 哗啦啦 呼噜噜 咕噜噜 骨碌碌 呼啦啦

b.喳喳响 喳喳叫 呼呼响 吱吱叫 嗖嗖声

⑧其他:格铮铮 眼巴巴 怯生生 脆生生 齐刷刷 水汪汪 血淋淋 皱巴巴 汗津

除了第⑦组,其他七组ABB格式,因加入BB词缀,而使其程度在原有词根意义基础上有所加深,相当于“很A、特别A”等。而第⑦组ABB格式只是对声音的记录,其中a组ABB格式,仅仅单纯模拟声音,从构词的角度看,属于多音节单纯词,即拟音词;b组都是BBA格式,叠音词缀BB与词根A组合在一起描摹声音,在构词上属于合成词。例词除了“喳喳叫”可以替换为“叫喳喳”外,其他均不能用ABB格式替换。

2.情感色彩

郧阳方言ABB格式中除了“明晃晃、黑洞洞、白茫茫”等是对事物事实进行中性客观的描绘外,还有不少具有强烈的感彩,具体如下:

①表达喜爱、亲切或者可爱的感觉的:圆乎乎 圆溜溜 清亮亮 胖嘟嘟

②表达厌恶、不喜欢、不舒服的情感的:

a.凉巴巴 凉哇哇 稀涂涂 闹哄哄 臭烘烘

b.粘叽叽 湿漉漉 湿嗒嗒 冷冰冰 灰溜溜

③语言环境不同,表达情感不同的:圆滚滚 黑乎乎 白花花

例②a组的情感色彩是通过叠音部分实现的,“圆、凉、黑”等带上不同的叠音词缀,呈现出来的感彩会有明显的差别,如“圆乎乎、圆溜溜”有可爱的感觉、“凉沁沁、凉冰冰”有沁凉舒服的意味,如果用“巴巴、哇哇、涂涂、哄哄”等词缀替换,往往表达一种不喜欢不舒服的感觉,如“黄巴巴”与“黄澄澄、黄灿灿”相比,同样都是对色彩“黄”的描绘,但“黄巴巴”就有黄得特别难看的意味,其他如“甜哇哇、灰涂涂、热烘烘”等都给人不舒服的感觉;b组的情感色彩则与词根“粘、冷、湿、灰”本身给人的不舒服感觉有关,后面的叠音词缀起到加强这种感觉的作用,如“湿嗒嗒”,通过“嗒嗒”这个词缀,增添潮湿的不适感。

例③的词语,当它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时,会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感彩。例如,“圆滚滚”,如果是描绘人的形体“长得圆滚滚的”,就有贬义的色彩;如果是描述非人的动植物,如“小狗长得圆滚滚,西瓜圆滚滚”,则多是一种客观的描述甚至有一种喜悦的感觉。“黑乎乎”也是如此,描述与人相关的颜色如“穿得黑乎乎,长得黑乎乎”就有贬义的色彩,描述非人的事物,如“外面黑乎乎的,看不清”,就是客观事实的呈现。

三.郧阳方言ABB格式的BB词缀

ABB格式,BB词缀作为合成词的附加形式,主要起语法作用,表达“在原来的基础上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语法意义。郧阳方言多数BB词缀,不仅能够表达出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其本身具备的词汇意义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同一词根,如果附加不同的BB词缀,也会因BB词缀的不同而产生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1.BB词缀的意义

①词汇意义虚化,仅保存语法意义的词缀:

a.巴巴 哇哇 乎乎 嗒嗒 丝丝 滋滋 溜溜……

b.喳喳 叽叽 叮叮 呼呼……

②保留词汇意义,兼具语法意义的词缀:晶晶 亮亮 晃晃 瞎瞎 烫烫 秃秃 漉漉……

例①都是词汇意义已经虚化的BB词缀。a组的意义已经看不到了,主要起语法作用;b组都是拟音词缀,增强了词语的形象感,如“喳喳叫、粘叽叽”等。虽然“粘叽叽”是描绘声音的词语,但“叽叽”的加入,令人在想象中增添了因为粘稠而拉扯产生的“叽叽”声,将“粘腻”的感觉表达得更加形象。

例②BB词缀的词汇意义在具体的组合中能够明显的体察到,在词根A意义的基础上增添形象生动的意味。

“晶、亮、晃”本来具有“光亮、明亮”的含义,重叠后与形容词根组合为“亮晶晶、雪亮亮、白亮亮、明晃晃”等词,就在原有词根基础上增加“光亮”的含义,“雪亮亮”本意强调雪的光亮,但用于句中如“眼睛雪亮亮的”则是突出眼睛有光泽,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比喻义,眼睛雪亮亮仿佛能够看透一切似的;“白亮亮”强调其皮肤白得发亮的感觉;“明晃晃”强调光线之亮令人产生晃眼的感觉;“亮晶晶”更不用说了。

“瞎”本意是“眼睛看不见东西”,形容光线阴暗。“这么晚了,到处黑瞎瞎儿的”,不仅描绘出天黑的状态,并且强调黑的程度仿佛眼睛瞎了一般;“灯泡红瞎瞎儿的”典型地描绘出由于电力不足导致白炽灯泡光亮不够,色彩暗红仿佛即将瞎掉一般。

“烫”有温度很高的含义,与“热”组合成“热烫烫”后,既可以形容人发烧时身体滚烫的含义,也可描述水温过高以至于烫手的感觉。“漉”有“液体慢慢渗下的”含义,组合成“湿漉漉”,表达出湿到能够流出水来的程度。“秃”本意是“人无头发,山无草木”,组合成“光秃秃”后,二者的含义在具体的句子中都能体现出来,“头顶光秃秃的”、“到处光秃秃的”。

这些保留词汇意义的BB形式,往往在原有意义基础上增添对所指对象形象的想象成分,表意更加生动到位。

2.同一词根下,BB词缀的意义

同一个词根A,附加上不同的词缀,意义上会有细微的差别,搭配的对象也因此有所不同。以“白“为例:

白花花:白得耀眼:~的银子O收棉季节,地里一片~的。

白晃晃:白而亮:~的照明弹。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雾很大,四下里~的O辽阔的田野上铺满了积雪,~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白蒙蒙:形容烟、雾、蒸汽等白茫茫一片,模糊不清:海面雾气腾腾,~的什么也看不见②。

“白花花”,强调其色泽的耀眼、刺眼。郧阳方言里,“白花花”除了与银子、太阳、土地等搭配外,还可以与肤色搭配。“白晃晃”,强调亮得晃眼,可以描绘照明弹,也可描绘日光。“白茫茫”与“白蒙蒙”意思很相近,都有一望无边的含义,都可以描绘云、雾、水汽等等。但“白蒙蒙”强调模糊不清,仿佛蒙住了一样,可以描绘“烟”,而不能描绘雪。“白乎乎”,在郧阳方言里既可以形容一望无边的事物,如“到处白乎乎的一片”,可与白茫茫、白蒙蒙替换,也可专指个体的色泽,如,“墙壁白乎乎的,衣服白乎乎的”。

“白嫩嫩”、“白净净”都是郧阳方言特有的ABB格式,是AB+B的格式,即“白嫩+嫩”、“白净+净”。“白嫩嫩”是在白嫩的基础上突出细嫩的程度,主要与皮肤、豆腐等具备细嫩特质的事物搭配。“白净净”是在白净的基础上强调干净的程度,主要与肤色搭配,说明肤色白净没有斑点。

再以词根“绿”为例,可以组合为绿茸茸、绿生生、绿茵茵、绿莹莹、绿油油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做了如下注释:

绿茸茸:形容碧绿、细软而稠密:秧苗羊胡子草~的像绒毯子一样铺在地上。

绿生生:形容碧绿而鲜嫩:~的菠菜O田野披上了~的春装。

绿茵茵:形容草地等一片碧绿:~的草坪O后院里的菜地~的。

绿莹莹:形容碧绿晶莹:~的宝石O秧苗在雨中显得~的

绿油油:形容浓绿而润泽:~的麦苗O鹦鹉一身~的羽毛,真叫人喜欢。

从注释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对绿色的描绘,但是后缀不同,意义上突出强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茸茸”本来就有形容毛发等浓密柔软的意思,与“绿”组合,强调柔软细密的感觉,形容草地最合适不过;“生”本义就有草木刚刚生长出来的含义,叠音后与“绿”组合,突出了生命力的鲜嫩,所以初生的植物、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都是“绿生生的”;“茵茵”形容青草茂密浓厚,与“绿”组合,适合形容大片的草地;“莹莹”突出晶莹剔透,“油油”强调发光润泽,与“绿”组合后,搭配的对象也不相同。

除了以上比较常见的“绿BB”组合,郧阳方言中还有“绿森森、绿哇哇、绿叽叽、绿巴巴”等地方特色的组合,“绿森森”强调幽暗,适合与深邃的动物眼睛及阴暗的森林组合,“绿哇哇、绿叽叽、绿巴巴”都是一些表达绿得难看的贬义词语。

注 释

①例词通过词下加“・”表示重读,前后之间加入“-”表示前音拖长。下同。

巴的组词是篇3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新词构成机制

汉语外来词经过发展演变,特别是在口语、行业语的应用中,原来作为单纯词的外来词,经过分解或缩略后,也会得到自由语素,这也叫音节语素化。这些语素与别的语素结合,就成为了特殊的新词。

单纯词从语素的角度看只有一个语素,甚至很少有同词义相近似的字面义。如“巴士”“的士”“咖啡”……“巴士”的两个音译汉字“巴”“士”的字面意义与“公共汽车”这一词义内容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巴”“士”只是作为音译符号罢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自由语素,逐渐承担了原单纯词“巴士”的意义,与“大”“小”等语素构成了新词“大巴”“小巴”。

下面我将谈谈汉语外来词构成新词的机制。

一、汉语社群的习惯

史有为认为,汉语社群对词更多的是分解认知,因此汉语单语素构成和复合构成占有更大的优势;分解认知心理又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汉字的单音节和表义的倾向。正是汉语词中复合构成占优势,而且具有汉字的单音节和表义的倾向,体现出汉语社群“分解认知”的习惯。因此,外来词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用汉语的思维分析它们,认为它们是合成词,如认为“咖啡”“的士”等可以分成两个语素,也认为这两个语素都有一定的意义。但两者承担词义的轻重不一样。“啡”“的”等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词义。

随着这些外来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们产生了一种心理体认,甚至不察觉它们是外来词,而按照合成词的组词机制构成新词。“咖啡”的语素“啡”和语素“斋”构成新词“斋啡”(即不加糖和牛奶的咖啡)。“的士”原表示“出租车”的意思,语素“的”不仅承担了“出租车”的意思,构成了“的哥”“的姐”等新词,其承担的意义还扩大为“泛指一切的机动车”,和“摩”“面”等构成新词“摩的”(即摩托车)、“面的”(即面包车)等。

二、受缩略语的影响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求语言更加简短、经济。俞理明认为,特别是行业语中,较高使用率的短语“造成了人们对这个词语的高熟悉度,高熟悉度的词语缺乏新鲜感,缺乏新鲜感的词语使人感到累赘导致了简略”。如快餐行业中,要求服务迅速快捷,所以他们的语言有较多的省略,如“鸡蛋三文治”缩略为“蛋治”;“牛奶咖啡”缩略为“奶啡”;“柠檬咖啡”省略为“柠啡”;“鸡肉汉堡”缩略为“鸡肉堡”。如交通运输行业中,“大型巴士”缩略为“大巴”;“小型巴士”省略为“小巴”;“两轮摩托”省略为“两摩”;“三轮摩托”省略为“三摩”。其他如“汽车模特”缩略为“车模”;“耳机麦克风”缩略为“耳麦”等等。

俞理明在《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中提到,“缩略选取的单位可以是音素、非词素音节、表词素音节或者成词成分”。再加上“对汉语一字一音一义的习惯认识和使用心理,加上缩略形式中的类比关系,出现了一些缩略造成的词素”。因此外来词当中的某些音节经过缩略后可以作为一个语素,几乎承担着原外来词的全部词义内容。如“鸡蛋三文治”经过缩略后产生了一个新词“蛋治”,这个“治”成为了新的语素,承担着“三文治”这一意义。

三、关于承担外来词意义的语素的选取

从上面两点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汉语社群的习惯和受缩略语的影响,某些外来词的词义开始由组成外来词的某个音节承担,这些音节也因此成为新的语素。本人认为这些新语素的选定主要和语音有关。在生活中,对于生活常用的词语,人们追求方便快捷、易说,听起来响亮,容易使对话双方清楚明白。如“巴士”,“巴”的声母是p,为双唇音,比较好发音。“士”的声母是sh,为舌尖后音,相对难发;“巴”的韵母A,舌位较低、较前,比较响亮;“士”的韵母i舌位较高、较后。由于“巴”发音方便,便选定它为语素。再如“三文治”,“三”“文”都有鼻音,不够直接发“治”方便。“的士”“咖啡”“汉堡”“摩托”“模特”也几乎是类似情况,这里不再作详细分析。

外来词中的某个音节成为音素,音素又构成新词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出现在口语、行业语中,而且区域差别明显,对外交流比较频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词语更新得比较快,外来词构成新词的情况较多。这种情况带有更多的随意性、局限性、差异性。对于汉语外来词构成新词的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巴的组词是篇4

《马克受难曲》完成于1731年。很不幸,该乐曲手稿乐谱已荡然无存(可能被拿去包肉或包面包了,如同当年门德尔松发现巴赫的曲谱一般)。因此,重现巴赫《马克受难曲》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巴赫其它作品中搜寻后,予以重组。

在库普曼之前 ,曾有许多作曲家尝试会有如此多的作曲家试图重现《马克受难曲》,是因为赞美诗的歌词部份,被保存下来了。巴赫学者们从巴赫长期合作的作词搭挡――笔名皮坎德1732年的诗集中发现了该作品。

为了再现巴赫作品中遗失的音乐部份,音乐学家们试图通过整理巴赫的作品时,归纳出有助于重组该作品的乐谱。如通过巴赫创作某些协奏曲的手法:巴赫总是先完成主奏乐器的曲谱,然后又将此一曲谱运用在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中。此种重复借用的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因此,现代作曲家往往可以透过巴赫借用的手法,来完成乐曲。再者,在巴赫所谱写的所有受难曲中,其写作风格手法都相当一致。因此透过对《马太受难曲》、《约翰0受难曲》等手法的归纳,重建《马克受难曲》的风格,是可行的。

前面也说过,库普曼并非是唯一重现《马克受难曲》的音乐家。之前,已有人尝试过重现《马克受难曲》。相信,在库普曼之后,还将不乏其人,库普曼将是许多尝试者之一。不过,此次库普曼重现的《马克受难曲》,仅是透过一个库普曼的个人想像力,重新组建出来的作品;将巴赫各作品中的片段组合成的一件作品。虽然该作品被冠以巴赫《马克受难曲》的名称,虽然诗篇的内容中有巴赫的精神,但是,这部作品很难让人们认同这就是真正的《马克受难曲》。

巴的组词是篇5

关键词:巴赫; 宗教情结; 神学教育; 创作

巴赫生活的时代是封建专制与宗教把德国推入黑暗的时代。他出身音乐世家,但信奉基督教,他一生的大半时光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在他浩如烟海的千余首作品中,有四分之三是宗教作品。巴赫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囊括了除了歌剧外的当时流行的各类音乐。在历史上,他完善了现存的各种音乐形式。在器乐领域中,他努力使当时的所有乐器手法产生出所能产生的一切效果;在复调音乐中,他努力发掘主题在无穷无尽的细节中所能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形式。他以自己的艺术帮助实现了路德的理想,从而使宗教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他真正成为一代信仰的代言人,应该说:他首先是一个虔诚的马丁・路德基督教徒,其次才是个音乐家。

一、家族的宗教传统和早年的神学教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J.S.巴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家,他自幼就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巴赫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他学习音乐。而在巴赫家族的所有音乐家中,J.S.巴赫更是光芒四射,以前无古人的音乐成就彪炳史册。巴赫家族世代居住在迈森――图林根――萨克森地区,即德意志神秘主义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盛行的地区。在16世纪前期,德意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改革的信仰同斯拉夫文化和反宗教改革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巴赫家族的信仰在这场斗争中倒向了马丁・路德教。这个家族的祖先――魏特・巴赫便是个虔诚的路德教徒。魏特・巴赫对路德教的那种至深的虔诚精神,成为巴赫家族信仰的传统。

不仅是这种家庭传统影响,还有信仰坚定的神学教育。J.S.巴赫7岁进入爱森纳赫地方的一所学校接受文化及神学的教育,在拉丁中学初级班里便同时用拉丁文和德文背诵并牢记《旧约》中的诗篇,神圣语录和使徒书,在奥尔德茹夫文科中学的六、七年级和吕讷堡拉丁文中学的八、九年级里,通过对洪特尔(Mohole)的《洪特尔概论》――一本路德教的经典教科书的学习,熟悉了路德教义。此后,巴赫不断通过各种方法勤奋学习神学以及神学体系的辩论知识(逻辑),他曾细心研究了二十余本马丁・路德本人的专著,以及五十多本路德教其它领导人撰写的教义争论和宗教实用书籍。

马丁・路德教使J.S.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念、至深的虔诚精神,以及纯洁和质朴(纯洁和质朴是新教的特色)的信仰,形成了他坚强的意志,而这一切后来都强烈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1]。

二、巴赫的创作

巴赫在世时,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但他的浩如烟海的创作在当时却鲜为人知,在他去世后长时间也不被人重视,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校指挥了《马太受难曲》,情况才发生变化,巴赫的音乐才开始复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声名雀起。1850年,德国成立了巴赫协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于1900年出版了《巴赫全集》。

巴赫创作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之外所有的音乐体裁。包括康塔塔、乐队组曲、协奏曲、受难曲、弥撒曲、独奏奏鸣曲、前奏曲、幻想曲、变奏曲、经文歌、古组曲和舞曲等等。虽然大部分已散佚,但流传下来的仍有五百多部之多[2]。

1.管风琴作品。 由于巴赫是杰出的管风琴家,并以此而名世,因而在他的创作中,管风琴音乐便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领域。在这里,他把北德(布克斯特胡德)和中德(帕赫贝尔)的风格融进一炉,留下了包括所有管风琴的体裁,把18世纪的管风琴艺术推至顶峰,重要作品包括《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43)、《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542)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他为管风琴写的六首三重奏鸣曲(BWV525―530)是他把意大利室内乐三重奏鸣曲的形式移植到管风琴上的一种尝试。巴赫的众赞前奏曲是这种形式的最高成就。巴赫共写了约170首众赞前奏曲,其中一部分编成《管风琴小曲集》,另一部分在莱比锡创作的被编辑成三册。

2.羽管键琴及楔槌琴作品。 巴赫为羽管键琴及楔槌键琴写了大量的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曲、组曲、变奏曲、奏鸣曲、随想曲、小品以及这两件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等等。他为这两种键盘乐器谱写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f小调托卡塔》、《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哥登堡变奏曲》等。其中如《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每首各包括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它们用二十四个大小调证明了平均律在平均律键盘乐上的可行性和艺术创作的优越性。为羽管键琴写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是巴赫键盘乐的一个杰出范例。而在《哥登堡变奏曲》(BWV988)中,巴赫又使主题加变奏这种形式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

3.小型合奏曲。 巴赫这类作品包括为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创作的奏鸣曲(BWV1014―1015)。为维奥拉甘巴和羽管键琴 创作的奏鸣曲(BWV1027―1029)及长笛和羽管键琴的奏鸣曲(BWV1030―1035)。

4.大型合奏曲。 巴赫的协奏曲形式多样,他写过两首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一首为两把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他的协奏曲的代表作是其六首《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1051)。他还共写了四首管弦乐组曲(BWV1066―10690)。此外,他的《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都是复调艺术的伟大精品。

5.康塔塔。 康塔塔本来是一种世俗的音乐体裁,后来运用于宗教,产生了宗教康塔塔,而这种体裁到了巴赫手里却大放异彩。这类作品写了300首左右,除散佚的以外,还有200多部宗教康塔塔。除宗教康塔塔外,还有一些世俗康塔塔。如《基督处于死亡的枷锁中》(BWV4)、《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BWV80)、《我满足了》(BWV82)等,在今天仍非常著名。

6.受难乐。 受难乐也是体现巴赫创作成就的主要领域,据说巴赫共写作了五首受难曲,但目前存世的是四部,即:《马可受难乐》(BWV246)、《路克受难乐》(BWV247)、《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另一部在编目录时不祥)。完整保存的只有两部,即《圣马太受难曲》和《圣约翰受难曲》。

7.弥撒曲。 巴赫一共作有5部弥撒曲,其中包括《B小调弥撒》《G小调弥撒》(BWV235)《F大调弥撒》(BWV233)《A大调弥撒》(BWV234)《G大调弥撒》(BWV236)。其中《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弥撒曲的力作,是五部中最优秀的一部。

三、巴赫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如前所述,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并且笃信路德教,虽然他的创作并不拘泥于此,但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仅是情感还有其坚定的信仰。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4]。因此,宗教情结就成为巴赫创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因素体现在他的所c有创作领域。

1.管风琴中圣咏的运用

在欧洲音乐史上,管风琴一直是与教堂礼仪和教堂音乐分不开的。在巴赫的时代,管风琴作为一种高度发展的乐器被用于众多路德教教堂之中,管风琴音乐也就自然成为路德教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礼仪音乐与众赞歌的曲调融合一体的即管风琴圣咏。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一切管风琴曲。巴赫汲取北德乐派和中德乐派的优点,把管风琴圣咏曲这种形式发展到最高境界,把帕赫贝尔追求的整体性和布克斯特胡德追求的局部的丰富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技巧上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J.S.巴赫的BWV645―650,6首圣咏曲是因为1747年由舒布勒出版社出版,故称为《舒布勒圣咏曲》。其中众赞歌前奏曲《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编号BWV.645。《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编号BWV.645,是在莱比锡时代出版的许布勒众赞歌的第一首,也可以说是巴赫众赞歌前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了。

这首作品的旋律则是选自16世纪作曲家菲力普・尼可莱所作的众赞歌《醒来,一个声音在高喊》作为创作基础而创作的。该首众赞歌还被用于第140号康塔塔。

开头的12小节,高音部柔和悦耳的声音咏唱的是众赞歌的旋律,同时,如果仔细聆听,可以听见低音声部安详沉稳的踏板,在这安稳的低音踏板中,高音部的旋律清晰美妙,显得平静而超然物外,就像充满信心的虔诚祈祷。

巴赫的《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三卷》,实际是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这部曲集的另一名称是《管风琴弥撒曲》,其中所包含的21首都是根据圣咏改编创作的[5]。例如《荣耀经》(BWV675―677)是根据圣咏《天主高高在上,愿荣耀归于你》而创作的3首。《十诫歌》(BWV678、679),是根据圣咏《圣哉十诫》而创作的。

2.康塔塔中的宗教情结

康塔塔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继意大利牧歌后产生的又一种重要的世俗声乐体裁,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宗教内容的康塔塔,而宗教康塔塔力图以宗教的主题和超越尘世的精神来净化会众的心灵。虽然路德教教会在某些重大礼仪活动中仍用传统的弥撒曲,然而宗教康塔塔已成为最重要的教会礼仪音乐。

宗教康塔塔来到有路德传统的德国从此也获得了辉煌的发展――路德教的众赞歌孕育了这种康塔塔,在其发展至辉煌阶段,而为其做出伟大贡献的则是巴赫。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规定教友共同参加礼拜仪式,为此目的,他首创在宗教仪式中采用德语而不用拉丁语。路德和他的助手们创作了大量的众赞歌,而巴赫在这些众赞歌的基础上,使康塔塔这种形式得以更加完美。

众赞歌是路德教会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教会的“会众”大都从孩提时代就熟悉这些音乐的曲调。因此,用众赞歌作为康塔塔音乐的“基础”,自然能很有效地唤起“会众”的音乐热情,进而转入对宗教精神的感悟。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最常见的做法是将一首众赞歌曲调自然地融入康塔塔的音乐中,无论是主调还是复调织体,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众赞歌的核心音调总能清晰地主导着音乐的流动。在多部康塔塔的终乐章,巴赫乐意将众赞歌曲调处理成宽广与明朗的歌唱,在简洁实在的柱式和弦织体中,主调化的宏伟效果显然是鼓励教堂内全体“会众”参与这一音乐化的宗教礼仪。

《宗教改革清唱剧》(又名《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为1723年6月31日的宗教改革纪念日而作[6]。巴赫恰当的运用了马丁・路德亲自创作的众赞歌“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这首象征宗教改革运动的歌曲,使他的康塔塔富于英雄气概,并打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他在音乐中竭尽所能地表现上帝的荣耀与智慧,不仅唱出了自己的虔诚,并使所有听众的注意里都集中到教义、教堂和对上帝的颂扬上。

这首康塔塔是巴赫所作的多部“严格根据众赞歌所写的康塔塔”中的一首。马丁・路德的原众赞歌以圣经中诗篇第46篇为基础,巴赫的这首康塔塔共分8段,8段中,巴赫4次引用了原众赞歌的曲调分词;在第一段中,巴赫把这首众赞歌的曲调全部置于通奏低音部分,而放慢了速度,女高、男低二重唱,完全是原众赞歌、曲调的变奏。第三段男中音宣叙调;第四段女高音歌调,只由通奏低音伴奏;第五段是混声齐唱,只唱那首众赞歌的曲调,由乐队伴奏;第六段男高音独唱宣叙调通奏低音伴奏;第七段女低、男高二重唱;最后第八段,是纯粹的众赞歌。

另外巴赫的第四号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这首作品也是根据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从1542年左右开始经常在教会中咏唱的一首《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中》众赞歌而创作的,该众赞歌的歌词也就是这部康塔塔的歌词。这首康塔塔共分8段,第一段是序曲似的“交响乐”,其他7段,分段都是原众赞歌的一节,共七节。

3.登峰造极的受难乐及弥撒

在说到巴赫的创作时,我们不能不提到巴赫的受难乐和弥撒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受难曲是为纪念耶酥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宗教音乐剧[7]。它是为莱比锡的受难节晚祷中间部分而作的,而莱比锡是严格的路德新教的大本营。受难乐的观念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最迟在17世纪40年代,德国的北部和中部就上演过内容包括福音书故事、赞美诗和器乐因素的受难乐清唱剧,但是莱比锡直到很晚还没有这种形式。其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太福音》讲述的是耶稣从降生到被害并复活,其间一生的经历。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部福音书内容大同小异,都讲的是耶稣生活、工作、救赎世人、被害、复活的全过程。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两组合唱,两组管弦乐,戏剧性地对立起来,而让圣咏的主题在它们之上自由飘荡。这部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的结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两个合唱队、八个声部,描写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宽厚的低声部,恰似广阔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着复调音乐的感觉,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宽广地歌唱着,充满着力量。

《约翰受难曲》的全部歌词引用《约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记载耶稣受难的情节,但其中少量地插入一些《马太福音》的词句和汉堡参议员B. H.布罗克斯的诗句。全曲中的宣叙调(咏唱《圣经》中的词句的人)是由男高音演唱,风琴伴奏。个人如耶稣所说的话由男低音演唱,也是风琴伴奏的宣叙调。群众的话语则由合唱演唱、乐队伴奏。为了表达对某些个人,包括耶稣所说的话的反应,巴赫另选用一些词句,写成咏叹调,以各种声部,如男高、男低、女高、女低来咏唱。在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1首众赞歌,歌词全是巴赫自己编写的;咏叹调和众赞歌词,则是以布罗克斯的诗句为蓝本,但仅为蓝本,并无一句照抄,甚至韵脚也改变了。不过,巴赫却从J.G.波斯特尔所作的《约翰受难曲》中,引用过一些字句。全曲共分两部分:大小68段。1―20为第一部分,21―68为第二部分,演唱时,中间是牧师的讲道。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路德教徒,然而他的创作中的宗教情结并不拘泥于此,可以说他对上帝的赞颂是全方位的,因而他写出了供天主教仪式所用的弥撒曲。巴赫一生共写过5部弥撒,但这首《B小调弥撒》与其它四部有很大不同,其它四部都没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调弥撒(BWV 234)只有6段,G大调弥撒(BWV 236)也只有6段,g小调弥撒(BWV 235)也只有6段,只有这部b小调弥撒(BWV 232)却有24段!这部弥撒的“圣哉,圣哉,圣哉”(第20段)共分为6个声部,即:女高音两部,女低音两部,男高音一部,男低音一部。巴赫如此安排是根据《圣经》《以赛亚》第六章第2节说:“其上有撒拉弗(天使)侍立,各有6个翅膀……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因而设计了6个声部。

弥撒的最后一曲“垂赐我们平安”(第24段)是与“我们感谢主,因主的大荣耀”(第6段)完全是同一乐曲,同和声,而小节数也都是46小节,只是因为词句不同,有的2分音符改成全音符或4分音符改成2分音符而已。巴赫所以如此作是因为第6段是“荣耀颂”的中心,巴赫不是在祈求他的创造主赐给他自己平安,而是要感谢上主赐给真正信靠他的人以平安,因此在这部弥撒的结尾时,他要使听众再度听出“荣耀归于至高的上主”来在这部弥撒中和在巴赫的康塔塔与受难曲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种以巴赫的信仰和神学观念为基础的乐段。

这部巴赫最重要的声乐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无与伦比的作曲技巧和庄严崇高的艺术思想。作为一部非凡的杰作,巴赫的B小调弥撒在今天已勿庸置疑地被公认为是巴赫、乃至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巴赫用拉丁唱词创作了这样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规模的庞大的弥撒曲,以此来宣露他个人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通过拉丁经文的方法让作品具有更为广泛的、普世教会的特征。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巴赫所考虑的显然不是教会,而是上帝、以及上帝的音乐。

四、最后的小结

巴赫并不是位纯粹的教堂作曲家,然而在他的创作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宗教情结,即使是世俗体裁(如布兰登堡协奏曲)也莫不如此。因而深入研究巴赫创作中的这些因素对深刻理解巴赫,认识巴赫进而学习巴赫,继承巴赫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洛特・格雷. 巴赫[M]. 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6页

[2] 李应华. 西方音乐史略[M].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3] 叶松荣. 西方音乐史略[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版.第112-115页

[4] 蔡良玉. 西方音乐文化[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第34页

[5] 卓新平. 圣经鉴赏[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69页

[6] 蔡良玉,梁茂春. 世界艺术史(音乐卷)[J]. 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4页

[7] 林逸聪. 音乐圣经[M].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第73-75页

巴的组词是篇6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The Tray Talks about Dongba Characters of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Applying in Design

FANG Ting

一、东巴文的由来与发展

云南的纳西传统文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录纳西文化的正是纳西族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字始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纳西族人受到东巴教的深刻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东巴教,祭祀、占卜、祈祷、求育、婚丧嫁娶都需要请东巴教徒作法,以此来祈求平安。东巴教的祭司和经师为了记载下各种宗教仪式,发明了一种图画象形文字,纳西族人称之为“司究鲁究”,可用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对东巴文字的描述来解释,即“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书为契”,它的大意是指为了记录人、事、物而留记在树木岩石上的痕迹,类似于人类早期洞穴或山岩上的岩画。东巴文经过东巴教仪式的传承和纳西族人的后期规范,最终脱离了宗教的范畴, 而成为存在于纳西民族的一种普遍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这就是比甲骨文还要早的东巴文字系统,它的形成帮助我们揭开了纳西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

二、东巴文字体系构成

东巴文字来源于图形,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艺术绘画。它的形态在不断演绎,从具体、写实向抽象、写意方向发展,如文字中不规则的曲线转化为规则的直线,双笔的写生变成单笔的写意等,增强了它的符号性,使它接近于一种用简单线条勾勒的艺术符号。东巴文字又有别于后来的象形文字,一方面,在文字数量上,它的构成系统相对简单,大概只有一千多个单字,日本学者西田龙雄在《活着的象形文字》一书中, 将其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注音、假借、表音等7 种类型,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由象形符号、表意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却有八万个之多,每个汉字都被赋予相应的确定意义,通过汉字意义的排列组合传递特定信息,这样就构成了汉字庞大的表意系统。另一方面,由于东巴文字构成系统相比象形文字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在表意功能上,不像汉字那样明确,只能通过有限的东巴文字呈现某件事的整体信息,用简单笔画粗具事物轮廓来表达,这样一来,一段东巴文的解释就可能因为翻译的人不同而存在表意上的差异和多向性。综合以上分析,东巴文字既不属于图画文字也不属于象形文字,它的身份是介于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过渡状态,是人类文字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的一个特殊阶段的象征。

三、东巴文字符号形态的视觉特征东巴文字创造是一种设计艺术,它以真实存在的事物为原型,是对自然形体的提炼概括,图形化特征较强。从艺术角度来看,东巴文字的视觉特征归纳为形象性、艺术表现性和装饰性,其中艺术表现性体现在三种造字原则上,即文字局部夸张强调、局部增减与替换、整体协调与平衡。研究这些视觉特性能够为视觉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使设计作品美观合理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象形性从艺术角度来讲,最能直观表现东巴文字图形化特征的是其象形性。东巴文字的象形性是指它本身的符号形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状态,是对事物最初的现实形态的描摹和誊写,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纳西族人曾受到东巴教的深远影响,从生产生活、社会风俗到心理都离不开东巴教的各种仪式,而由东巴教创造的文字也和纳西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用这种特殊的符号记载下族人生活的环境和生产过程,现实是什么样,就依样画葫芦地记下来,在东巴经文中还能找到直接以整个动植物形象作为文字的符号形态。如[XC;%55%55](香樟),就是直接使用香樟这种植物的形象表示该植物。又如[XC;%45%45](鸟),以鸟的形象作为字体符号。东巴文字没有像汉字那样华丽的装饰词藻,而是单纯地纪录事、物、意的原始形态,其文字的构字部件在字体中的位置也遵循大自然中天、日、月在上,地、河、水在下的情况。[XC;%45%45]东巴文中此符号表日出,日在自然中的方位处上方,所以此字中表日的形象写于形声部分的上方。纳西族人把他们的思想和意图用这种艺术符号表现出来,它是族人对当时自身生存环境和自然的一种认识,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图画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这些古朴精炼的字体造型中找到视觉设计的艺术灵感,在我们利用字体进行设计时,可参考东巴文字的造字原则对字体进行图像化、符号化的设计或对一个单纯的图画字体化,都会有耳目一新的设计效果。

(二)艺术表现性东巴文字的造字过程是一种遵循形式美法则的艺术生成,常使用图案造型的方法设计字体,如局部替换、特点放大强调、追求平衡美感等。纳西祖先因为对事物认识单纯,在造字过程中,常常选择一个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图形作为基本形态符号,再在它的基础上,按照想要赋予字体的表意意愿或根据表意对象的自身特征进行局部替换和夸张,派生出一系列局部变异但整体协调的文字。1、局部夸张强调东巴文字按照对相关元素放大强调的造字原则设计的字体直观上更具趣味性,在表意功能上则使字体含义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XC;%45%45](唱),因为唱歌其发音部分是口,此动作与口有关,于是在字体设计时突出强调人的嘴。如果是“飞”,则对“翅膀”进行夸张强调。又如[XC;%40%40](身体),在手臂下方夸张表现胸腹部,以此来表达“身体”的意思。

2、局部增减与替换东巴文字也常利用局部替换来衍生出更多字词,通过具有标志性的部分来区别文字,例如:[XC;%45%45](藏族),[XC;%45%45](白族),[XC;%45%45](彝族),此三个词都是以人为基本形态,只是根据不同名族的代表物在头部加以区分。藏族是在人的头部缠上布状物,白族是在头部伸出花瓣状,彝族则用卷曲的头发作为标志。以这种“加减法”和“夸张”的艺术手段衍生出的新字词,传达的语义准确,能够让人望文知义,便于识别、理解和记忆。

3、整体协调与平衡东巴文字不仅能够表达出这个字的意义或意境,在形态的造型上更追求视觉美感。一个图画的构图布局是否平衡和协调,是评价它美与不美的最基本标准,这是普遍的审美意识。东巴文字多具有这一特征,如表树木的东巴文字形象,树木叶子都是对称画出的。

如(母女),[XC;%45%45] (注音,一种表女性的符号)从构图上看,音符处于“母”、“女”的中间位置,作为联系两人物形象的符号,使字形更加匀称。追求符号体态平衡除了对称构图外还可以通过“补空”来表现,如东巴文中[XC;%55%55](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处于下方的犹如碗的形象,另一部分是处于上方的注音符号。注音符号刚好填充了基础部分,两者结合紧密,具有平衡美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装饰性东巴文字通过变形和组合生成了众多字词,最终形成可以独立进行传播和存储的沟通手段,这些文字形态丰富,图案多变,具有形式美的特征,有着对称、均衡、统一的艺术美感。因为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东巴文字可以作为很好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一方面,纳西文化古老悠远,东巴文字也浸染着一份古朴稚拙的韵味,将这种透着古老文化底蕴的图画文字运用到设计上,能够从设计作品中领略到东方特有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东巴文字图案造型简洁明了,形态生动有趣,较好运用了形式美的规律。其精炼的造型和鲜明的个性透露着现代设计气息,在设计时将有些东巴文字提炼和抽象化,能够概括出更多装饰性较强的图画造型,还可以运用图案造型的手段将字体进行扭曲、重复、旋转、延伸、夸张,进行再创造。

四、东巴文字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

东巴文字既是文字又是图画,它的装饰性特征显得非常突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已经得到运用,远远超出了它的文字身份,展示了它的艺术价值。东巴文字历史比甲骨文还要久远,在纳西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散发着神秘而充满活力的气质,现代学者不再仅仅是破解它的文字含意,纷纷开始对它的形态、图案、线条、质感进行研究,为设计寻找最完美的组合方式。东巴文字的图形化特征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具视觉张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东巴文字的象形性。这一特性让设计画面不用附加注释,欣赏者通过分析图案就能了解作品宗旨和意图,这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挖掘东巴文字的艺术表现性同样能找到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迪。以东巴文为元素的设计作品,可采用局部放大、强调来制造画面的阅读性和趣味性,看起来轻松幽默,传达信息准确,与潮流、时尚、追求快乐的风格相吻合。同样,东巴文字因为本身就是简单的图画,利用图画造型原则文字进行简单的重复、旋转、延伸、扭曲等也可以再造出装饰性较强的图案来。这些都是东巴文字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所在。

东巴文字的一次完美演绎,是20世纪90年代纳西族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场东巴文字书法(篆刻)展,作品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相合,古拙厚重又不失雅趣。后来,产品包装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们也将东巴文字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特别是在旅游纪念产品的包装、工艺品造型设计和服装装饰图案设计上都可以找到纳西的东巴文字元素。现代设计师开始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东巴文字的数据库,使东巴文字矢量化、规范化,实现汉字与东巴文字的转化,让古老的文字体系和纳西丰富的传统文化得到更便捷、更广泛的传播。但是,东巴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存在不良现象,大多数设计师们单纯挖掘东巴文字的商业应用价值而缺乏对文字系统本身的深入认识,浅用、滥用东巴文字进行商品的装饰设计,生搬硬套、简单缩放只会失去东巴文字图形的精神意义和文化精髓。

五、结语东巴文字是经过思考和沉淀的艺术符号,漫长的历史没有让它黯然失色,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反而显得更加锃亮。这些象形文字的符号形态遵循了形式美法则,具有形式美感,古朴稚拙的特点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纳西文化的灿烂辉煌,而简单精炼的装饰品格又显示出东巴文字的艺术魅力。将纳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创作设计,寻找东巴文字符号形态中图案、旋律等与视觉设计元的契合点,将是东巴文字在设计领域研究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喻遂生.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A].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C].成都:巴蜀书社, 2003.111.

[3]吴筱荣.构成艺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4]赵净修.东巴象形文字常用字词译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5]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巴的组词是篇7

李钰病逝以来,淋巴瘤仿佛一时间成了红颜杀手的代名词。一个人们感觉比较遥远而陌生的词汇,现在突然间变得近在咫尺和耳熟能详。但什么是淋巴瘤?年轻人是怎样与它“狭路相逢”的呢?实际上。目前对于淋巴瘤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人并不多。

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瘤由淋巴系统细胞恶性增生所致,多发生在淋巴结内。按照病理变化,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还有反复发热、皮肤瘙痒、咳嗽、胸闷、腹胀、腹痛等症状。

这种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的年龄高峰在31~40岁(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高峰略往前移),男性多于女性。霍奇金病多见于青年,有60%~8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侧多于右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和深部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能引起神经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症状。30%~50%霍奇金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可伴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于各种年龄组,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但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以累及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居多,并出现相应器官的受累表现。

发病率在不断攀升

虽然淋巴瘤并非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近年来它的发病率在明显增加。根据Lugano国际淋巴瘤会议报道的数据,全球每9分钟就有1个新发病例。我国今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淋巴瘤在我国居民中的发病率为3.5人/10万,每年新发病例4.5万,死亡患者超过2万;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排名中,男性占第9位,女性占第10位;高发年龄为40~50岁,平均死亡年龄

部分淋巴瘤可以治愈

幸运的是,淋巴瘤是极少数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更令人庆幸的是,近年来淋巴瘤的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大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虽不如霍奇金淋巴瘤,但也有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目前主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即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期及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患者的行为状态及重要器官功能,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在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机体,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化疗、放疗、手术、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通过综合治疗,多数曾经被宣判过死刑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或部分治愈的目标。(据《健康报》文/北京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主任朱军)

延伸阅读

淋巴瘤为何易招惹年轻人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毒、细菌等有害外来物的侵害,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体“卫队”。当病菌等有害物质入侵人体时,淋巴组织就容易脱离人体的控制,变成“坏分子”。当“坏分子”越来越多时,加上大气等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淋巴细胞就可能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形成疯长的淋巴瘤。越年轻,淋巴细胞就越有活力,所以,年轻人也就比较容易染上淋巴瘤。

凡是有体液的地方就有淋巴组织,这就意味着淋巴瘤可以出现在全身各处,如脑淋巴瘤、肺淋巴瘤、胃淋巴瘤、肠淋巴瘤、口腔淋巴瘤……

警惕淋巴瘤早期症状

淋巴瘤常无特殊症状,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1 约60%的患者先发现颈部有不痛不瘁的肿大淋巴结,而这正是常被患者忽视的。开始时只是单一肿大,而后数目逐渐增多,且越肿越大。

2 各种各样的压迫症状。压迫症状可发生在下颔、下颚、颈前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纵膈腔或腹部动脉旁。也有时发生于胃、肠,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若侵犯了骨髓,则能产生脸色苍白、发热、出血等症状,有时外周血有异常的淋巴细胞出现。

预防淋巴瘤 从生活细节入手

目前发现淋巴瘤发病与以下不良环境因素有关:

环境污染加重

生活节奏加快

学业负担或工作压力过大

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等辐射环境

频繁染发

使用非环保材料进行居室装修常用防护方法为:

生活、饮食要有规律。

不吸烟、不饮酒,减少染发次数。

巴的组词是篇8

关键词:“一”+身体名词 语义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身体部位名词,如“头、眼、鼻子、口、嘴、脸、手、腿、脚、肚子、屁股、身”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一”组合以后,可以构成数量结构,修饰名词,如“一头雾水、一眼井、一鼻子灰、一口气、一嘴水、一脸笑容、一手土、一腿泥、一脚水、一肚子主意、一屁股债、一身水”等。在这些组合中,除了“口、嘴、身”在某些时候可以和大于一的数词组合外,其他多数只能与“一”组合,它们所修饰的名词相对比较固定,不是任意的。

上述组合除了出现在名词之前,有的还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作动量词,如“看一眼,吹一口气,踢一脚,打一巴掌、踹一脚”等。

这样的组合可以出现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我们从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以下例句:

(1)回到家,他就一头栽进卫生间里狂吐起来。

(2)陈瑞利一口否认自己曾参与组织私渡。

(3)他敢把我一嘴吃了?

(4)一眼看穿了敌人的策略。

(5)杨百顺说着,一耳光打在马保堂脸上,他踉踉跄跄一头栽在地上。

(6)他们还不是一鼻孔出气?

(7)玛莎斯图尔特一手创建了影响无数美国家庭主妇的玛莎斯图尔特家庭用品公司

(8)小容一巴掌把钱打在地上。

(9)他一脚踹开门,将口吐白沫的老人背了回来。

(10)霍元甲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跌倒尘埃。

(11)可怜的老画家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忍不住老泪纵横,颤抖的手任报纸飘到了湖边。

(12)她一心追求奢侈的生活。

(13)程相贤一步跨上车,像踩着风火轮一样向小偷射去。

在这些组合中,有几个组合如“一头、一心、一步、一口”等已经固化为词,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它们有的身兼两职,具备名词和副词的功能,如“一口、一头、一手”;有的则具备副词和形容词的功能,如“一心”;有的已经类似固定短语的用法,如“一鼻孔出气”。下面依照现代汉语词典列出它们的副词用法。

一口:[副]表示口气坚决。

一鼻孔出气:比喻持有同样态度的和主张。

一头:[副]①表示同时进行几件事情;②表示动作急;③表示突然一下子;④表示头部突然往下扎或往下倒的动作。

一心:[副]专心,全心全意。

一手:[副]指一个人单独地。

毫无疑问,上述这几个组合可以称之为词,但是像“一耳光、一巴掌、一屁股”等,从语感上看,还不能把它们划定为词,只能作为词语组合。

这些能够和“一”组合的身体名词,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它们一般处在状语的位置上,和它们搭配的动词,语义范围一般而言是固定的。如“一屁股”后面一定是与“坐”相关的动词,“一眼”后的动词是与“看”有关的动词,“一巴掌”和“一耳光”常常修饰的动词是“打”之类的动词,而“一脚”后的动词一定是与“踢、揣”等和脚的动作有关的动词,“一腿”后的动词是跟腿部有关的动作,如“扫、踢”等动词,“一步”后的动词基本上是“跨、走”之类的动词。这些组合不能随意变动,我们可以说“一屁股坐在地上”,却不能说“一屁股看一眼”。这些组合中,具体的动作意向很清晰,只有“一口、一手”多出了一些引申义,所以它们后面所修饰的动词也相应多了一些,如“一口否认”“一口否决”等,“一手”之后可以用“一手带大、一手创建”等。

身体的其他部位,如“额头、脸、舌头、牙齿、脖子、肩膀、胳膊、肝、肾”等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即出现在动词前面。

这是因为“手、头、脚、屁股”等是人体某些基本动作的发出者和支持者,因此才有这样的用法。

参考文献:

[1]李玄玉.关于人体器官的量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6).

巴的组词是篇9

阿里巴巴中国站被google收录的中文网页数量2006年8月份数据为5320000,不仅从被收录的网页数量上来说,要远远高于同类网站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网页质量比较高,潜在用户更容易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发现发布在阿里巴巴网站的商业信息,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阿里巴巴也因此获得更大的网站访问量和更多的用户。

一个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网页数量对网络营销有多大意义?单从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网页的数量来说,并不能反映该网站的搜索引擎营销水平。根据搜索引擎营销目标层次原理,因为被搜索引擎收录尽可能多的网页数量只是搜索引擎营销的第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当用户通过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在搜索结果中要有好的表现,比如排名位置靠前、网页标题和摘要信息对用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用户对该网页的点击,这是搜索引擎营销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当用户点击来到一个网站/网页时可以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为搜索引擎营销的最高目标(促成用户转化)奠定基础。所以,如果一个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数量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被收录,那么可以肯定其搜索引擎营销是失败的,在网页被收录数量多的基础上,如果同时保证网页质量高,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状况。

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到这样一个现象,利用多个行业的产品为关键词在google等主流搜索引擎检索,甚至是很生冷的产品名称,阿里巴巴的商业信息网页内容都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前面,这就意味着,通过搜索引擎,潜在用户可以发现阿里巴巴网站上企业发布的供求信息,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充分利用了搜索引擎营销策略为用户直接带来价值,在这方面,比其他同类网站是远远超前的。这就是阿里巴巴的搜索引擎优化水平较高的表现。从具体表现形式来说,阿里巴巴网站在保证尽可能多的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的基础上,还做到让每个被收录网页在搜索引擎中都有良好的表现。

巴的组词是篇10

关键词: 乳腺癌;腋淋巴转移;骨转移;放射治疗

1 临床资料

1991/1995年期间施行手术治疗后在我科放疗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218例,均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全部为已婚女性,年龄23~75(平均49)岁;Ⅱ期120例,Ⅲ期98例.其中单纯癌83例,髓样癌18例,浸润性导管癌32例,浸润性小叶癌29例,腺癌18例,其他38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2例为根治术,96例为改良根治术.术后2~12wk进行放疗,以直线加速器8mV-X线照射腋锁野,剂量DT50Gy/5wk,腋后野补量10Gy/wk,胸壁、内乳以电子线照射,DT50Gy/5wk.放疗后随访5a,结果表明:①年龄≤40岁组,腋淋巴转移率占84.5%(55/65);而年龄在41~55岁及≥55岁组其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62.5%(65/104)和44.9%(22/49),其中年轻与老年患者(≤40岁与≥55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腋淋巴阳性患者明显多于腋淋巴结阴性患者.

2 讨论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发病年龄年轻化及发病率上升趋势[1] .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本文结果表明,在年青乳腺癌患者中,更易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较差,国内亦有类似报道[2] .本组中骨转移占全部病例的16.5%,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发生比率较高[3] .骨转移一般认为是由脊柱静脉系决定的,肋间静脉收集乳腺静脉而后注入奇静脉,肋间静脉与脊椎静脉丛之间有吻合通道,乳腺癌转移至骨髓、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此途径,而不通过腔静脉系统.在本组36例骨转移患者中,腋淋巴结阳性者占72.2%,与腋淋巴结阴性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表明骨转移的发生可能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如病期、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状态等.因此,对于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除配合局部放疗外,应进行辅助化疗,以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东德,袁宏银,扬国木梁.PS 2 与乳腺癌治疗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01;2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