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时间:2022-09-02 09:25:55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强心苷、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口服缬沙坦胶囊,试验组同时给予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VSD)]、血清炎性因子[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cTn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P<0.05)。两组LVEF高于治疗前,LVEDD、LVESD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试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sICAM-1、IL-6、TNF-α、NT-proBNP、cTnT、AngⅡ含量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sICAM-1、IL-6、TNF-α、NT-proBNP、cTnT、AngⅡ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与缬沙坦胶囊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有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疗效,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缓解心肌损伤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临床疗效;心功能;炎性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机体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经典三联疗法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能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远期预后[1]。沙库巴曲缬沙坦主要是由缬沙坦和沙库巴曲按照1∶1比例复合而成,具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脑啡肽酶的双重作用,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脏协会、心力衰竭协会Ⅰ类推荐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疗效明显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3-4]。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炎症浸润性疾病,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5-6]。本研究以炎性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为切入点,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7]相关诊断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或家属知晓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1.2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相关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45~76岁,病程1~8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1.3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给予强心苷、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缬沙坦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00622,规格:每片80mg)口服,每次80mg,每日1次。试验组同时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54,规格:每片50mg)口服,每次50m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1.4观察指标①心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VSD);②血清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4mL,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③心肌损伤标志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4mL,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1.5临床疗效评定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7]制定的疗效标准。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或减轻,NYHA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NYHA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Z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9例。试验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P<0.05)。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LVEF高于治疗前,LVEDD、LVESD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试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sICAM-1、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sICAM-1、IL-6、TNF-α含量低于治疗前(P<0.01),且试验组血清sICAM-1、IL-6、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详见表3.2.4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cTnT、An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NT-proBNP、cTnT、AngⅡ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试验组血清NT-proBNP、cTnT、AngⅡ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详见表4。

3讨论

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估计已超过10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时代到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8]。药物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常用药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不需要经过肝脏生物转化的非前体药物,可竞争性结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醛固酮释放与血管收缩,进而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但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诱发并发症[9]。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主要由缬沙坦、沙库巴曲按照1∶1比例制成的一种钠盐复合物,缬沙坦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系统,通过排钠、利尿、抑制醛固酮释放,进而预防心肌重塑;沙库巴曲可抑制脑啡肽酶产生,促进尿钠排泄、扩张血管、缓解心脏负荷[10-11]。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也是我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Ⅰ类推荐用药[12]。周波[13]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缬沙坦治疗的75.93%。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生理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浸润学说已被越来越多学者公认[14]。sICAM-1是免疫球蛋白家族的一员,参与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15];IL-6是调节炎症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可刺激炎症反应、促进sICAM-1表达、加重心肌细胞损伤[16];TNF-α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室重构、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参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缬沙坦通过诱导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结合等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炎症反应[17-18]。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可在肝脏代谢酶作用下抑制脑啡肽酶生物活性,降低心脏负荷,有利于缬沙坦发挥更大作用[19]。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sICAM-1、IL-6、TNF-α低于对照组,与张相杰等[20]研究报道一致。NT-proBNP、cTnT、AngⅡ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的敏感指标,相关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NT-proBNP等表达水平异常,且升高程度与临床症状、NYHA分级明显相关[21]。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属于不需要经过肝脏生物转化的非前体药物,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作用,同时有利于缓解持续炎症浸润对心肌细胞的损伤[22-23]。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NT-proBNP、cTnT、AngⅡ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降低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纠正心肌损伤状态,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局限性在于缺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炎性因子、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分析及影响可能作用机制的探讨,需今后研究进一步完善。

作者:郭丽芬 胡晓军 程丽丹 孙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