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十篇

时间:2023-03-22 11:37:00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1

澳大利亚圣诞节习俗介绍

澳大利亚的圣诞节在仲夏,而不是像北半球在隆冬。该假日也在每年夏季学校假期的中间。圣诞节(Christmas Day)前的一段时间是购物旺季,因为澳大利亚人会为他们的亲朋好友选购礼物。商店橱窗往往会摆满玩具并装饰着假雪、驯鹿和冰柱,即使外面的温度可能高达30°C。传统上,圣诞午餐是家人聚在一起依北半球的传统吃烤火鸡、火腿和热腾腾的梅子布丁,不过现在许多澳大利亚家庭都会选择享用户外澳式烧烤大餐。而许多国际旅客则会依长期以来的传统在圣诞节(Christmas Day)前往悉尼(Sydney)著名的邦代海滩(Bondi Beach)野餐。

圣诞节的时间是几月几日?

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几乎与基督教同时诞生。因为耶稣出生的准确日期无法确定,所以在刚开始的大约320xx年间,每年的圣诞节时间都不同。西元3世纪以前的作家们想把圣诞日定在春分日上下。直到西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以后,西元354年罗马主教指定儒略历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后来,圣诞节的日期就确定在每年的12月25日。

圣诞节的简介

圣诞节(christmas),也称作耶诞节,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降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圣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部分基督教也会举行子夜崇拜,此两大基督教分支均会在圣诞夜有报佳音活动,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圣诞节也是西方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包括在亚洲的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圣经实际上并没有记载耶稣诞生的日期,圣诞节是后人公定的。

由于纪念耶稣诞生的日期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基督教节日刚好早同一天,这些因素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形成今天的圣诞节,因此,不同地区庆祝习俗差别很大。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的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及活动,如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以及互赠礼物,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从早期Asatru异教的冬至假日Yule里吸收而来。自从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和圣诞老人神话出现了。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2

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公元1世纪。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除了《新约》以外,没有任何记载提到过耶稣;《新约》不知道日期,当然就没有人知道确切日期了。在公元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公元3世纪以前的作家们想把圣诞日定在春分日上下。直到公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教合法化以后,公元354年罗马主教指定旧儒略历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现在的圣诞节日期跟公元纪年的创制是密不可分的。 公元纪年创制于公元5世纪,后来圣诞节这一天就按格里高利历法,即公元纪年的“公历”来确定了,而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来,虽然普遍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各地教会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西方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和新教,确定的圣诞日是公历的12月25日。东正教会确定的圣诞日是公历1月7日,这与东正教没有接受格里高利历改革和接受修正后的儒略历有关,因此把圣诞节在1900年到2099年的这一段时间内将延迟到1月7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是东正教区,但圣诞节日期上遵循西欧习惯为12月25日,但复活节则遵从习惯。而最古老的基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确定的是公历1月6日,同时亚美尼亚教会更关注主显节,而不是圣诞节。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世界上的非基督徒只是把圣诞节当作一个世俗的文化节日看待。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来自耶稣降生于光明节期间的传统。 基色娄月一般对应公历12月份。在旧儒略历,耶稣生日是公元前5年基色娄月25日,对应公历是11月25日。

不少证据显示耶稣并不是在12月25日出生,《新约》没有记载耶稣吩咐门徒庆祝其生日和门徒进行基督的生辰庆祝。耶稣出生的日子可能在10月1日左右;因为只有在年中这个时候,牧羊人才会晚上在户外看守羊群。另有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马太福音》所描述的耶稣出生时的天文现象--“天上的一颗大星”,推算公元前6年4月17日才是确切的耶稣诞辰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3

春节VS圣诞节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圣诞节同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间也都集中在岁末年初,那么这两个节日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所以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承载着庆丰收和迎新年的双重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传说“年”是一种会给人间带来坏运气的兽,鞭炮能将其赶走,于是有了春节燃鞭放炮的习俗。现在,这已经成为烘托节日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也是节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除夕之夜、新旧交替之时,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新年初一一大早,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给儿童压岁钱。初一过后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互道祝福。另外,各地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庙会、赏灯会等习俗。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圣诞节

(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一个世俗化的节日。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当年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其中12月24日夜为平安夜(Christmas Eve)。

圣诞习俗数量众多,而且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圣诞符号及活动很多,如象征乐园树的圣诞树,还有圣诞火腿、圣诞柴、槲寄生以及互赠圣诞贺卡和礼物等。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平安夜,传统上是放圣诞树的日子,人们团聚在家中共进晚餐,然后围坐在火炉旁,弹琴唱歌,举办化妆舞会,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红色圣诞帽。孩子们睡前把圣诞袜挂在壁炉或床头,期盼圣诞老人的礼物。传说圣诞老人会在平安夜驾着驯鹿拉的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千家万户,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礼品装进袜子里。

圣诞餐是圣诞节当天的主餐,主要食品为:火鸡、烤鹅、腊鸡、布丁以及各类小甜饼和鸡尾酒。按照习俗,吃圣诞餐时,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多放一份餐具,据说这是为了“主的使者”预备的,也有的说是为一个需要帮助的过路人而准备的。

传统圣诞花是圣诞红(一品红、猩猩木),圣诞植物还有冬青、红孤挺花、圣诞仙人掌。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所以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依旧在延续。

清明节VS复活节

这两个同为春天的节日,虽说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可其中的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清明节讲究的是对先人的追思,而感恩节则更加看重对春天的向往。

复活节

(Easter)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重大节日。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

典型的复活节习俗都跟春天和新生有关系。复活节前夕,人们给鸡蛋着色打扮一番,到了复活节,孩子们会发现床前的复活节篮子里装满了巧克力彩蛋、复活节小兔子、有绒毛的小鸡及娃娃玩具等,据说复活节兔子会将彩蛋藏在室内或草地里让孩子们去寻找。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给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彩蛋从山坡上滚下,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全部彩蛋归他所有。

复活节的传统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用羊祭祀,是过节的一个老传统,羔羊象征着耶稣的献身。吃火腿是英国人遗俗,今天已发展成复活节的传统食物,人们在复活节期间经常吃复活节罐头。另外还烤制特别的复活节面包,面包上画有基督耶稣的字样、十字架,或羔羊的图案等,以纪念基督。

百合花象征神圣与纯洁,人们喜爱以在春天、复活节左右盛开的百合花来代表耶稣基督的圣洁,形状像喇叭的百合花,像正在大声宣扬耶稣基督复活的好消息。复活节这天,到处可见漂亮的百合花,特别是白色的铁炮百合花(又称麝香百合)被视为人们的“复活之花”。

端午节VS感恩节

乍一看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和庆祝方式上基本没有相同点,但实际上这两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不同在于,端午节纪念的是一个人――屈原,而感恩节感谢的是一个民族――印第安人。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其中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很多人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已经传承了多年,本源的端午节应当是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赛龙舟,用五彩丝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发辫上以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艾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凡此种种,皆和防疫健身有关,所以它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单位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放置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时节,正值怒放,饮酒。据说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而吃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母亲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

节日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又名希布莉,宙斯、波塞冬、哈迪斯、德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母亲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每逢母亲节,母亲们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康乃馨、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贺卡和纪念品,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我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在胸前佩戴康乃馨,颜色很有讲究,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戴白色康乃馨,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康乃馨。

父亲节

(Father's Day)

父亲节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6月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由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推动成立。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后来,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通过教堂仪式、送卡片和礼物来纪念父亲节。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4

节日历史

起源

纪念耶稣出生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圣母玛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罗马教会设立

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历史学家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基于此原因,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

圣诞老人

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斯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斯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

尼古拉斯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发展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

十九世纪初发展至中叶,整个欧洲、美洲开始过起了圣诞节。并衍生出了相应的圣诞文化。

圣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习俗庆祝

礼物

圣诞卡

圣诞卡(圣诞卡片)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新闻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的优点特长等内容。圣诞节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与仁爱的言行达成。寄赠圣诞卡,除表示庆贺圣诞的喜乐外,就是向亲友祝福,以表怀念之情。尤其对在孤寂中的亲友,更是亲切的关怀和安慰。

装饰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礼。

圣诞帽

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

圣诞装饰包括以圣诞装饰和圣诞灯装饰的圣诞树,户内以花环和常绿植物加以装饰,特别的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数欧洲地区,传统上户外以灯光装饰,包括用灯火装饰的雪橇、雪人和其他圣诞形象。冬青和槲寄生是传统采用的材料。市政当局也会对圣诞装饰加以支持,在街道悬挂圣诞标语或者是在广场放置圣诞树。

圣诞树

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干挂在上面,象征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征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圣诞节橱窗

圣诞橱窗也是墨尔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的圣诞节来临前商店的橱窗设计人员就会动足脑筋,将这个圣诞节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绝不会和往年的风格重合,这里也是妈妈最愿意带孩子们来的地方。圣诞爷爷醇厚的嗓音讲述着惊心动魄的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声、光、电的组合更生动有趣。排队入场是玛雅橱窗参观中不成文的规定,栏杆外是急匆匆路过的人流,栏杆内有序参观,每个橱窗有数分钟的演绎。每个橱窗左下角是滚动的屏幕,立体声喇叭中讲述的故事,都能在这里显示,扫描一下二维码还能下载。

圣诞节环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5

火鸡、烤猪、圣诞布丁、馅饼、蛋糕、杏仁布丁、姜饼、鱼肉沙拉、三文鱼、鳕鱼等。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

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圣诞节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来源:文章屋网 )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6

平安夜的苹果什么时候吃

平安夜的苹果有平安的意义,在平安夜吃比较应景。

平安夜为什么吃苹果

平安果关于平安夜为什么吃苹果的说法很多,近几年以来,苹果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作为平安夜的礼物,大家都互赠苹果作为礼物。“平安果”是用红红的苹果装扮而成的,取平安之意。

一、“平安果”象征着平安、吉祥之意,平安夜在人们手中互赠“平安果”的同时,其实是在传递着一份美好的祝福。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很多家长们扮成圣诞都给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的鞋里。

二、苹果还有很多典故和传说,苹果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平安、吉利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赠送苹果表示祝福受赠人平平安安,中国人过节时也喜欢吃苹果,送苹果,或是摆到果盘里增加过节气氛。

三、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各国圣诞节习俗

法国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地方,每年圣诞节前后几天必降大雪,白雪皑皑,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圣诞是一种吉祥。在法国,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圣诞标志,因为相传耶稣是诞生在马槽旁的。人们大唱颂赞耶稣的圣诞歌之后,必须开怀畅饮,香槟和白兰地是法国传统的圣诞美酒。

芬兰芬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罗兰,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红色,紫色圣诞使人心旷神怡。

英国和德国英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圣诞节喝啤酒,吃烤鹅,他们更喜欢利用圣诞节假日外出旅游。

美国美国人过圣诞节着重家庭布置,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

瑞士瑞士人在圣诞节前4个星期,就将4支巨型的蜡烛点燃,放在由树枝装饰成的一个环里,每周点1支,当点燃第4支后,圣诞节就到了。

丹麦丹麦人对不合意的圣诞礼物,可去商店兑换价格相似的其他商品。

圣诞节习俗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之一。12月底,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正是热不可耐的仲夏时节。因此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到处可以看见光着上身汗水涔涔的小伙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构成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图景。这种酷暑和严冬景象的强烈对比,恐怕在西方国家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吃饱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7

12月25日是圣诞节,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心里乐开了花。

圣诞节有一个来历,12月25日是神的儿子——耶稣出生的日子,所以把这天称为圣诞节。

圣诞节还有许多习俗呢!到了圣诞节的时候,人们都要买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火柴、圣诞蜡烛、圣诞花、圣诞彩带和圣诞彩灯等。

大街小巷热闹极了,商店的门上都贴上了圣诞老人画像,门口都有圣诞树。我最喜欢圣诞节的圣诞树了,树上挂着彩带、彩灯、彩球、铃铛和各种礼物。多么漂亮呀!

西方国家过圣诞节,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隆重、热闹。

有的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开联欢会、做手工、做贺卡,他们就在一起尽情玩耍,看他们多开心呀!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8

在若干个世纪里,对耶稣的生日充满了种种猜测与各不相同的推算,甚至不同教派的信徒以各自的年历分别为主庆生。为此而产生的争执时有发生,但虔诚的心却自始统一。

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玛利亚所生。神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玛利亚未来的丈夫亚瑟,叫他不要因为玛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当玛利亚快要临盆时,罗马政府下令:全部人务必到伯利恒申报户籍。当亚瑟和玛利亚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未能找到旅馆住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出生了,诞生在马槽中。

然而,这位圣人究竟是哪一天出生的,没有人知道,《圣经》上也没有记载,教会的传承也不清楚。近一个多世纪来,不少学者对圣诞节的起源做了极为广泛的研究,所得结论仍是揣测性质。事实上,初期教会在开始的三个世纪中,除了每个主日即每年的“逾越节”庆祝主的死亡与复活外,没有别的纪念活动,也没有庆祝耶稣诞生的记载。虽然有说法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但教会真正有记载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336年。

四世纪初,教会活动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即借一种以史实为基础的表达方式,将基督救赎的行为通过不同节庆表现出来,从而根据基督救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形成了一些独立的节日,这便是复活节周期中各个节日的来源,如受难日、复活节、升天日、降临日以及圣诞节。那时已经确定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使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那一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而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也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的诞辰。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做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一主一神诞生于同一天如此巧合,却也并非巧合。在四世纪的罗马帝国,这种巧合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力量与世俗力量平衡较量的结果。太阳神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当时的罗马大帝奥勒利安于公元274年设定了“不败之太阳神诞辰日”,作为全国性的节日在12月25日庆祝,希望借此加强全国民众的团结,巩固政权统治。同时,三、四世纪的人注重象征意义,在基督徒的意识中,基督为太阳的象征。教会在同一日设定耶稣圣诞日,旨在向教友们指出耶稣才是真正“不败的太阳”、“正义的太阳”以及“世界的光”。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圣诞节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最后到达耶路撒冷的教会。五世纪结束之前,圣诞节以惊人的速度普及于整个西方教会以及许多东方教会。到了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对圣诞节进一步予以确认,从此圣诞节一步步红火起来。

相关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9

圣诞节的来源一:太阳神诞辰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苏里耶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

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天就是原始人类用作庆祝丰收并杀死牲畜和发酵酒类的日子。北欧土著萨米人在这一天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北威(Beiwe)。苏美尔、巴比伦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马尔杜克打败黑暗。印度教则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苏利耶(Surya)。而伊朗民族和祅教徒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米特拉战胜黑暗的节日“耶尔达节(Yalda)”,也是伊朗历第十月的第一天,标识冬季的开始。古代斯拉夫民族认为老太阳神霍尔斯(Hors)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12月22日被黑暗之神打败后死亡,于是斯拉夫人为此跳了霍洛舞(Horo/Khorovod),一天后,即23日太阳神霍尔斯死而复生,成为新太阳神古例大(Koleda)。在爱琴文明里,这一天被称作例纳节(Lenaia),也是希腊提洛历的第一天,是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被女祭司美娜德撕碎并吃掉又转生成婴儿。而这个节日影响到了古罗马共和国并成为了纪念酒神的布鲁马利亚节(Brumalia,拉丁文意为最短日)。同时,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罗马神话的农业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

圣诞节的来源二:纪念耶稣出生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篇10

关键词: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文化重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K89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f2013103-0080-07

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就是人们适应自然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又通过文化重构使文化变迁成为文化存在的绝对状态。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生存困境与文化危机的少数族群为争取文化传统延续和社会发展,正在积极进行文化重构,谋求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

圣纪节是中国回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滇西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巍山县2万多回族穆斯林聚居在22个回族“哲玛提”,其中18个集中分布在永建镇,另外4个散布于县城及其他乡镇。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是巍山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其中圣纪节是巍山县唯一由22个“哲玛提”共同组织大型庆典的传统节日,是回族民间与外界互动较多的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当代圣纪节通过继承传统,保持了节日文化的连续性和宗教民俗节日特质;通过对传统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强化了节日传统,丰富了节日文化,赋予节日宗教、政治、文化多重意义,使之成为回族民间社会与国家基层政权成功互动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圣纪节作为文化重构的成功个案,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族群众爱国爱教的时代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11年开始,巍山县委把圣纪节活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加以精心组织。巍山圣纪节成为“和谐回村”的一个靓丽名片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笔者在对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基础上,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重构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总结。

一、文化重构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重构是指新的或外来的文化因素被纳入本文化之中的整个过程。文化重构的实现,一般要经历若干依次衔接的阶段:发明或引进、阻抗与摩擦,调整重构,整合涵化。影响文化重构过程的变量构成十分复杂。”;有学者认为“文化重构是指文化体系的再造,特别是价值系统的重新建构,以及文化模式的铸造、文化类型的规整”。目前,“文化重构”理论分析集中在对文化重构方式的探讨。罗康隆《族际关系论》一书对文化重构的内涵及文化重构方式进行了研究。把文化重构的基本方式归纳为文化因子的新造律、结构调整律、整合互动律、文化因子同位借入律、牵连借入律和消化吸收律等。高丙中偏重于对文化重构的创造性“变通”类型的分析。他指出:“文化重构通常是利用新的外来文化因素的再创造。”通过对土族文化重构的研究,他梳理出文化重构的5种类型:融合式、组合式、替代式、嫁接式、互补式。目前,学界有不少研究运用文化重构的理论方法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具体个案。民族文化重构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态势。可见,文化重构理论视角对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于回族节日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的研究,以上重构理论方法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回族节日文化的地方多元性与民族宗教文化内涵还有待通过典型个案进行具体分析。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回族节日文化变迁研究文献,发现该研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学专业视角欠缺,对回族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伊斯兰宗教内涵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内容的专题系统性不强,“深描”的阐释性民族志文本较为缺乏。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回族民间社会如何通过民族节日这样的大型民间活动生产与运用地方性知识,以成功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间的互动?这正是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二、圣纪节文化变迁概况

(一)圣纪节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

巍山圣纪节的文化变迁可划分为传统文化的沿袭时期、传统文化的消解时期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时期三个阶段。自元代回回人定居巍山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是圣纪节传统文化的沿袭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期间,是传统文化的消解时期;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时期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传统文化沿袭时期 云南回族圣纪节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云南回回尤其在庆祝伊斯兰教节日中注重纪念穆圣的圣纪节,或庆祝的生日,将这一节日看作是比开斋节和宰牲节还要隆重”。互贺、迎宾是元代以来延续至今的圣纪节民俗。各地圣纪节不统一在一天,而是相互错开,这样各地的穆斯林就可相互走访,互贺圣纪。每年圣纪前后,各地四出“贺节”的回回来往于途,络绎不绝。盛时延续数月之久。大理巍山回族圣纪节由来已久,清代大理上新庄曾邀请附近8个村回族村民参加活动。铭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大理“南涧清真寺碑”提到“寺中送集租石,亦不为少。每年恭奉圣节以及一切食多用繁,所入敷所出。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纳润章1943年在蒙化县晏旗厂村创办的“兴建中学”以圣纪节和斋月为假期,以便师生们参加伊斯兰教节庆日活动。这一时期的圣纪节,时间安排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前后。各“哲玛提”邀约过节,以清真寺名义向不同地区的回族客人发“圣纪请柬”。客人到来时巍山回族群起出动列队“拿手”迎宾,道“色俩目”,然后请客人品尝三道茶。节日活动主要有赞圣、开经、圆经、讲“卧尔兹”。圣节中午,所有的男子都聚集在清真寺做“晌礼”。晌礼后,清真寺准备好饭菜招待所有来宾——此为聚餐,离别时还要把油香和乳扇等赠送给客人。根据高龄老人的回忆,除油香外,饵丝、乳扇早已是回族圣纪节待客与赠送的主要食品。圣纪节还有很多附着的民俗传统,如毕业阿洪举行“穿衣”仪式、清真寺落成典礼、经堂学校开学典礼、“搬阿洪”等仪式等等。巍山的哈里发“穿衣”仪式,很有可能元明时期就已附着于圣纪节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巍山圣纪节的传统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消解时期这一时期之初,国家在巍山设立了县级回族自治机关,彻底解决了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所谓的“叛产”问题。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来云南访问,在大理地区公开宣布“杜文秀起义是回族的光荣历史”,为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强加在回族头上的“叛逆”罪名平了反,中解决了所谓“叛产田”问题,使回族在政治上真正得到了解放,从历史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和政府对回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护和照顾。省人民政府规定回族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对回族职工各放假一天。但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尤其是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民族宗教政策被践踏,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动被取缔。包括民族宗教节日在内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消解。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圣纪节逐步恢复发展。现在的圣纪节规模和影响之大、内容涵盖之丰富、仪式与活动之多样,远远超越了历史时期。从参与观察看,各“哲玛提”圣纪节活动主要包括传统仪式与活动和新增仪式与活动。

传统仪式包括前夕赞圣—迎宾走访—开经圆经—东道主、嘉宾和领导致辞—“卧尔兹”演讲—晌礼—聚餐和阿洪穿衣八项。其中赞圣、开经圆经、“卧尔兹”演讲、晌礼是宗教仪式,“卧尔兹”演讲是核心仪式。2012年的“卧尔兹”演讲主题分别是“两世吉庆;抵御诱惑;自我反省,净化社会;诚实经营,合法致富;团结和谐,升华信仰;团结遵经,发展奉献”;等等。迎宾走访、东道主与嘉宾致辞、聚餐赠礼是传统民俗活动。2013年圣纪节迎来了中穆网站长小马阿哥率领的版主访问团和西双版纳州的帕西傣(傣回)群众。

新增仪式与活动较多,主要有圣纪节祝贺会、“圣诞杯”篮球赛、《古兰经》诵读比赛与“卧尔兹”演讲比赛、圣纪节网络生活会和村志发行仪式等等。

(二)圣纪节文化变迁的三个层面

一是仪式符号等外显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圣纪节节日符号表征基本限于伊斯兰教与回族民间文化范畴。圣纪节以请柬邀约的形式没有变化,绿色毛呢大衣被视为阿洪穿衣典礼的符号象征;聚餐、赠礼的标志性符号除油香外,不知何时加入了巍山特色的乳扇。在节日环境营造中,借用了节灯、牌坊等汉族节庆文化符号。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五星红旗和国歌多次在圣纪节重要仪式中出现,回族特色词语被地方政府领导人在贺词发言中借用。阿洪穿衣典礼的绿色毛呢大衣逐渐被阿拉伯风格的长衫替代。作为聚餐赠礼标志符号的乳扇被保留下来,油香被替换成清真糕点。

二是规约习惯等制度文化的变迁。圣纪节制度文化有的来源于伊斯兰教义规定;有的是回族本土化过程中形成并被回族群众早已接受的;有的是巍山当地回族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圣纪节开经圆经与“卧尔兹”演讲等宗教仪式、圣纪节邀约互贺与走访习俗、捐功德筹资与出义工劳务习俗、阿洪穿衣与学习展示习俗等稳定传承,没有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宗教仪式进行了传统向现代的延展与制度转换,如各村举办圣纪节的时间安排由大家邀约排序转由巍山县伊协统一安排。圣纪节互贺走访的范围扩展到边疆回族特殊族群——“傣回”及甘肃等地的中穆网社区版主。由数十名当地党政干部组成的祝贺队伍及祝贺会,增添了圣纪节庆氛围,祝贺会使圣纪节成为政府参与构建的民族宗教节日。圣纪节学习展示的内容逐渐延展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生活众多方面。诵经比赛与“卧尔兹”演讲比赛成了巍山县伊协统一安排的制度化活动。原来时有时无的节日体育比赛,也定制化为“圣诞杯”篮球比赛。

三是思想理念等内核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巍山圣纪节体现出鲜明的地域人群观念与民族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通过圣纪民俗节日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时代精神的沟通,回族宗教观念、地域观念、民族意识逐渐与现代公民意识融合。在国家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下,巍山回族通过圣纪节建构起从所在村小“哲玛提”,到整个巍山地区大“哲玛提”,再到省内外回族的文化网络,使回族民间社会公共空间得以不断扩大,与国家的互动不断密切,这使得巍山回族社会不断融入现代民族国家,回民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

三、圣纪节文化重构的主要类型

在对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巍山回族圣纪节的文化重构分为借用型、重组型、延展型、转换型、替代型和融会型6种类型。

(一)借用型文化重构

借用型文化重构是指文化因子的获得,对应的是借用新文化因子与他者对回族文化因子的借用两条路径。这里的“借”既指借用异文化因子——文化因子的“外借”,也指民族原有文化内容被“他者借用”。

物态符号的借用 “圣诞杯”篮球赛开幕式上,五星红旗与巍山县“圣诞杯”篮球赛会旗引领运动员入场,是圣纪节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特别鲜明的符号标志。国旗的政治寓意,体现出国家性质。国旗作为物态象征符号,在国家观念的表达与渗透上,比语言符号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祝贺会现场的符号叠合构成了意味深长的互动情景:“巍山穆斯林圣纪节祝贺会”大型会标悬挂在清真寺朝真殿上方,与殿额匾的“朝真殿”三个大字,与高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叫拜楼一起组成复合型符号,体现出宗教与政治和谐、宗教和顺的新风貌。阿洪穿衣仪式上,家长代表、毕业生代表和校方代表向清真寺敬献“爱国爱教,服务大局”的办学纪念匾,昭示着社会各界对新的民族教育理念的认可。

语言符号的借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诸多要素中,最能体现民族特性。历史语言学家J.L.K.Grimm指出,“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圣纪节中语言符号的重构表现是特色语汇的互借。

一是仪式活动中新词语的借用。“圣诞杯”这一专有名词的创造,是互借的典型体现。回族把圣纪节称之为“圣诞节”,本是借用汉语和中国儒家文化的表达方式。“某某杯”比赛则是现代体育赛事常用的表达方式。“圣诞杯”篮球赛这一专有名词从语言文化角度使之成为新的回族特色词语。据创办人朱永武介绍,1994年给巍山回族圣纪节篮球赛命名时,大家都认为应特别强调“从信仰的高度认识穆斯林篮球运动的意义,展现穆斯林的英雄本色,让其他民族对我们穆斯林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在球赛过程中,还借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国民体育运动常用口号。现在,巍山很多人把“圣诞杯”篮球赛开幕式的举行视为圣纪节开端的标志。此外,仪式活动中多处借用体现主流文化色彩的本土语汇。例如“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和谐回村”等体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语语汇成为“卧尔兹”演讲中的高频词。“十”的相关词汇不时出现在2013年圣纪节的宗教宣讲和回族言谈话语中。

二是世俗活动中宗教经典语言符号的借用。《古兰经》作为神圣宗教符号,被借人到非宗教活动中。例如中穆网巍山社区网络生活会开幕式,首先请阿洪以长期传承的特有音调诵读《古兰经》。以体现这一网络活动是虔诚的穆斯林举办的,这些穆斯林并没有因为社会活动而放松宗教功修。

三是回族特色语汇的他者借用。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在回族聚居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回族特色语汇包括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音译词和汉语专用词语。圣纪节中,地方官员与非穆斯林多处借用回族特色语言。例如巍山县委书记在圣纪节祝贺会上的讲话以“各位吾梭、阿洪、穆斯林同胞,各位朋友”这样的称呼开头。这里“吾梭”“阿洪”“穆斯林”等伊斯兰特色语汇的运用,拉近了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距离,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回族穆斯林身份的认可和尊重。参与圣纪节聚餐的不少非穆斯林在与回族交谈时,也运用一些回族特色词语。例如哈里发(专指回族经堂教育学生)、穿衣(经堂教育学生毕业)等。这种借用体现出回族与兄弟民族彼此的文化认知。

(二)重组型文化重构

重组型文化重构,指原有文化符号的有机整合或原有仪式内容的重组。文化符号的重组在人类学视野里属于“有意识发明”。“圣诞杯”篮球赛会旗的设计是原有伊斯兰文化符号重组的典范。新月和五星组成的星月图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性符号。会旗直接用星月标志作为主体图案,是圣纪节伊斯兰教节日的符号体现,显示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联系。会旗的主色调为绿色,绿色是伊斯兰教崇尚的色彩,被认为是“天授万物之正色也”。象征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博爱与和平。会旗上部正中位置是红星月标志,下面的“巍山穆斯林圣诞杯篮球赛”阿汉双语字样既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文化本源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又寓意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特质。会旗四周以白色为边,寓意一尘不染,洁净、清白,表达了中国穆斯林清真文化之意境。仪式的重组以圣纪节中穆网巍山社区网络生活会最为典型。2011年圣纪节网络培训会由开幕仪式(阿洪恭颂《古兰经》首章;奏国歌)、嘉宾致辞、版主讲话、网友联谊、上网培训及晌礼和圣纪聚餐六部分组成。很明显,诵经、晌礼和聚餐等圣纪节传统仪式活动与基于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的培训内容进行了有机重组。

(三)延展型文化重构

延展型文化重构,指文化因子的同位伸展扩张。主要表现在邀约过节和互贺走访习俗、学习展示习俗的横向延展。邀约过节和互贺走访习俗的横向延展表现在族际网络与交际途径的扩张:从传统时期的巍山地域性回族节日延伸扩展到与省外回族、边疆回族特殊族群、政府官员、非穆斯林篮球队等跨越民族、宗教、区域边界的文化交往。学习展示习俗的横向延展表现在与时俱进新增内容与功效的延伸:马米厂马姓清真寺圣纪暨新教学楼落成典礼、大围埂村和小围埂村的村志发行仪式等属于成就展示性;晏旗厂村兴建中学七十年校庆属于历史追思性。最富时代气息的则是圣纪节网络生活会,传统圣纪节的文化展示仪式本身就具有号召教民共同学习、交流、体验之意,网络生活会把学习、交流、体验延伸到高科技信息技术,这意味着新型圣纪节将通过信息技术建构空间更大、互动更紧密的交流学习网络平台。

(四)转换型文化重构

转换型文化重构,指在文化重构前后相关内容的类属、制度化方面发生重大转换。类属转换的文化重构,如讲“卧尔兹”由单纯的宗教仪式转换衍生出诵经比赛和“卧尔兹”演讲比赛等宗教民俗活动;制度化转换的文化重构,如“圣诞杯”篮球赛、地方政府参与的穆斯林圣纪节祝贺会等。回族群众把圣纪邀约、学习展示传统与崇尚运动的体育传统有机结合,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使“圣诞杯”篮球赛逐渐正规化、制度化,成为巍山回族圣纪节的亮点。再如圣纪节祝贺会,它源于巍山圣纪节的互贺、走访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圣纪节巍山县委、县政府五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成员及县级有关部门领导都要前往祝贺。到20世纪80年代末,领导祝贺圣纪节的活动以祝贺会的形式固定下来。圣纪节祝贺会每年轮流在巍山22个“哲玛提”中举行。这种借用现代会议形式逐渐制度化的政府行为至今已延续20多年,成为体现民族团结、自由、社会和谐等时代精神的圣纪新传统。

(五)替代型文化重构

替换型文化重构指以新文化符号替换旧文化符号。文化变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系统可能自愿或被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质,由新的特质得到补偿。在这一过程中有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特征。替换型文化重构主要表现在圣纪节馈赠食物的变化。这印证了威廉·奥格本提出的“在文化发生变迁时,文化整体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物质部分总是快于非物质部分”的“文化堕距”理论。油香是回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历史上,圣纪聚餐后向来宾赠送油香和乳扇,被视为捐“乜帖”,是行善做好事的表现。后来,赠送食物的习俗逐渐消亡。据巍山县伊协会长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巍山县伊协曾制定移风易俗措施,倡议群众把做“油香”的“乜帖”折合成现金交清真寺统一使用,用于村内的路面硬化建设。把遵经革俗提高到纯洁信仰、振兴民族的高度来认识。这些提法和做法逐渐被当地群众所接受。于是,作为家庭款待和馈赠到访客人的油香逐渐被清真糕点、饵丝等所替代。当然,这与圣纪节馈赠来宾需要量大、村民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均有一定关联。饵丝、乳扇是巍山地区彝族、白族、回族共同的地方特色食品。不排除元明时期回族作为后来的民族学习借鉴了彝族、白族等土著民族的食品加工技术。虽然形式上原有的文化符号油香已被替代,但油香原有的表示信仰身份、社交联谊的文化意义和功能通过替代食品得以延续。

(六)融会型文化重构

融会型文化重构,指文化重构中新文化价值的融入,是文化重构在价值层面的创新表现。霍默·G·巴尼特在《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中说:“创新”是指“在实质上不同于现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作为圣纪节核心仪式的“卧尔兹”演讲的价值重构,是较为典型的融会型文化重构。“卧尔兹”演讲内容涉及《古兰经》和“圣训”、宗教思想、宗教义务等,通过讲“卧尔兹”这一方式,使回族能准确且与时俱进地理解伊斯兰教经典、教义,进一步规范社会文化生活。巍山永建镇曾经是违法犯罪重灾区。圣纪节上阿洪针对这一情况引经据典地对穆斯林进行警示教育。从圣纪节“卧尔兹”演讲中提炼的“贩毒是杀人,吸毒是自杀”等警句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从笔者参与观察的情况看,近三年“卧尔兹”演讲的主题集中在“抵御诱惑,自我反省,诚实经营,团结和谐”等方面。尽管“卧尔兹”演讲形式和所依据经典都是原有的,但思想内涵发生了适合时代需要的重构。

圣纪节仪式活动中到场嘉宾和领导的讲话,贴满大街小巷的标语口号,都传递着以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的价值诉求。这些使圣纪节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功能凸显,表现出传统伊斯兰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与时俱进融合的特色。

四、圣纪节文化重构的意义

综观以上关于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与文化重构类型的分析,圣纪节文化重构之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重构

巍山回族圣纪节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文化重构。传统的继承,表现为对宗教仪式传统和世俗传统的继承。诵经、赞圣、宣讲“卧尔兹”、礼拜、“穿衣”典礼等主要宗教仪式可以被理解为是圣纪节的宗教定制或文化模式。从圣纪节的显性民俗文化看,迎宾拿手、款待饵丝、探访聚会、待客吃饭等民俗事项表达了巍山回族同胞友爱、社群团结的世俗传统。传统的重构,表现为对宗教民俗传统的重构及新文化的建构。前者如与时俱进的“卧尔兹”演讲,诵经比赛的出现,不断革新的“穿衣”典礼等。新文化的建构,如“圣诞杯”蓝球赛的举办,政府官员的“国家在场”,五星红旗和国歌的“仪式再现”,村志发行仪式等。其中“圣诞杯”篮球赛会旗的设计作为一种重组型文化重构,还是一种宗教艺术创新。这样的符号除了有效传递宗教信息外,本身也具有美的特质。可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强化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卧尔兹”演讲比赛兼具延展型与融会型文化重构特征,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实现了民间社会与国家的有效互动。通过转换型文化重构,圣纪节传统民俗从碎片化发展到系统化,从非制度化发展到制度化,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回族民间社会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互动的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运用

对回族圣纪节文化重构类型的研究,利于从微观视角把握回族社会文化生活。巍山圣纪节通过对国家象征符号的多处采借,使圣纪节成为回族展现国家认同的生动图景。“圣诞杯”篮球赛开幕式上巨幅五星红旗引领参赛队员有序入场。开幕式第一项议程就是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圣纪节网络生活会开幕仪式上也演奏了国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关系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根本性的问题是政教互动,政教互动的目的是将“好教徒”与“好公民”“大社会”与“小社会”间的关系,构建为一个价值观念彼此分享的制度平台,实现一种制度化的大小系统皆可“分享”的社会结构。通过影响力较大的社会民俗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强化国家意识是一项重要内容。祝贺会这一新建构的圣纪节新传统,是宗教与政治和谐的社群文化生态的生动体现。圣纪节作为巍山各“哲玛提”轮流举办的民间盛大节日,使其成为凝聚巍山回族精神和强化社群认同的文化手段,也因此使圣纪节成为地方社会及其他民族了解巍山回族的窗口。“圣诞杯”篮球赛通过引入竞技体育的比赛规则,使原来回族民间体育活动提升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体育运动。巍山圣纪节多种类型文化重构的成功表明,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接续中,回族社群有能力重新定位和创新性发展自身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2]桂榕.传统的继承与重构——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J].民族研究,2012(2).

[3]我县多管齐下抓实民族宗教工作着力构建和谐平安巍山[EB/OL]巍山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2011-07-06.

[4]云南巍山依据地方资源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N].大理日报,2012一05-29.

[5]彭克宏,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45.

[6]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0.

[7]高丙中.“巨嘴鸟”学术之林:居住在文化空间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3.

[8][比利时]许让(sehram,L.L.).甘肃土人的婚姻[c].费孝通,王同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83.

[9]王建平.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0]马经.回回入滇与省会初创[J].回族研究,2001(1).

[11]马文尉.大理白族地区回族村——上新庄及马文尉家的由来.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56。

[12]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404.

[13]王建平,纳润章.大阿洪与他创办的云南蒙化县“兴建中学”[J].中国穆斯林,2006(4).

[14]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民族志·第61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46.

[15][苏]阿巴耶夫。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问题译丛[J],1957(12).

[16]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22—123.

[17]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

[18]马绍雄.巍山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419.

[1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2-223.

[20][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6—107.

[21]何星亮.创新的概念和形式[N].学习时报,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