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翻译十篇

时间:2023-03-17 16:11:02

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1

1、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原文: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2

(女)我是五(9)班的潘峙璇

(男)我是五(9)班的马霆威

(女)暑假过后,我们班又注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有来自南京的,有来自浙江的,有来自常熟的,还有来自吉林的。

(男)他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喜欢上了这所学校,今天我们演讲的内容就是听听他们的声音。

(女)《我的“第二个家”》,作者:刘钰竹。

(男)时光匆匆,岁月荏苒。在求学的五年里,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能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小学生。今年我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来到了我的“第二个家”——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五(9)班。(女翻译)

(女)我的“第二个家”是和谐美丽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进窗户,耳边吹来徐徐清风的时候,我们便在教室里惬意地背诵英语单词,舒心地呤诵诗词歌赋。每当这时,我的记忆力出奇地好。那被阳光射得闪亮的窗子里,传出阵阵朗朗的书声,多么像跳跃的音符,奏出我们心中的渴望。(男翻译)

(男)我的“第二个家”是快乐幸福的。老师辛勤地工作到深夜,每本本子上都写上了激励的话语。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报答老师的每一份辛劳。老师给予我们亲人般的关怀,同学之间也亲如兄妹。这一切,让我感到幸福,感到温暖。(女翻译)

(女)我的“第二个家”充满书卷的香气。图书角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这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我每天都在阅读,那种收获知识的喜悦,更成为一种激励我进取的力量。(男翻译)

(男)我的“第二个家”,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是还有几位尽心尽责的老师。语文老师的博学深沉,浇灌给我们成长的雨露;英语老师的博闻精思,播撒给我们知识的种子;数学教师的机敏睿智,输送给我们奋进的动力。(女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3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使用本教程的读者和同行,正是你们多年来的厚爱和支持使得本书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市场营销类图书。

近年来,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相当数量的电子邮件、短信和信件,不少读者和教授直接拨通了我的电话,他们指出了一些印刷错误,也有人对个别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多读者只是表示感谢,他们对翻译工作的艰辛表示理解,他们感谢本人为翻译事业所做的小小贡献,他们更希望本人再接再厉不断翻译出版优秀的译著,以飨广大读者。

翻译工作是项高尚而寂寞的事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像电影中的替身一样完成一项项高难危险的动作却与鲜花和荣誉无缘。作为知识苦力,翻译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也惟有寂寞中的努力才会生产出大批高品质的译作。

在回答别人的夸奖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写作上了。显然,谦虚的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勤奋。而本人认为,天才作品的产生恐怕还需要外在的一些刺激,比如烟、酒、茶什么的。纪昀、鲁迅、毛泽东、林语堂均为大手笔兼大烟枪,李白、陶渊明、海明威的创作与嗜酒如命也不无关系。甚至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与酒的气息息息相关,比如丘吉尔和格兰特。

本人在疲惫时有时也喜欢喝个痛快,毕生喝过的各种颜色的酒大概可以灌满整个瑶池,我可以在那里像鱼儿般畅游。

本人希望指出的一个事实是,与酒色之徒的享乐和胡闹不同,天才人物之饮酒与他们的压力有关。他们为找不到出路或为了减压消除疲劳才饮酒,所谓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也。

翻译工作者的忧有两个:一是怕背叛原著,二是怕忽悠读者。

《市场营销教程》原著是国际畅销书,第六版更是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在国内,从第四版至今,一直是教育部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市场营销首选教材。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在内的几十所重点或非重点大学一直采用本译著作为教材,许多人在考研时重点阅读和记忆的也是本译著。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压力也在与日俱增:作为一个教师,要是被人指责为误人子弟,或者说一部教材要是被人认为谬种流传那是最难堪的局面。

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主要内容。市场营销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同时从顾客那里获得价值回报的学问和技巧。本书开篇科学地定义了市场营销,接着完整而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营销学的基本原理、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执行和控制,最后,还强调了全球营销和营销道德等。全书解释了市场营销怎样在公司内部和其他部门——比如信息技术部门、研发部门、生产运营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共同工作,它也说明了怎样与公司外其他营销合作伙伴协同努力为顾客提供价值。本书的特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针对性完美结合。二是内容的完整性与使用的简便性相得益彰。三是经典性与最新思维的合理兼顾。

二、如何使用。不同的学员可以不同使用,比如初次接触市场营销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和MBA学员应当通读全书,正文要细读、实例需浏览、练习认真做。从业人员和短期培训人员可以只看正文,实例作为消遣即可,更不必做练习。非商业人员则可以先看营销实例,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回头看正文。以前学过市场营销课程需要补充新知识的读者,可以通读温习一下正文,重点看看新增内容。

三、善用附录。几个附录很有用,营销计算、营销职业、录像案例以及英文关键词定义均为很好的学习资料。

市场营销之道千千万万,本书就是你的第一选择。欢迎你,并预祝你学习旅途愉快。

俞利军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4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论文(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用A4纸单面打印,页面设置:左边距、右边距、下边距均为2.5厘米;上边距为2.8厘米。页眉、页脚均为2厘米。论文(含任务书)及附件装订成一册,一式两份。

3.页眉从正文开始。页眉左端顶格为论文标题,论文标题用宋体五号字。若为开题报告或文献翻译则在标题后面加上“/开题报告或/文献翻译”。右端右对齐为页码,用五号阿拉伯数字。

4.正文(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用宋体小四号,应当达到15000个字左右。非汉字均用TimesNewRoman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段落设置为“单倍行距”,所有段落开头均缩进2个字。数学公式用斜体,按章节编号,如第2章第3个公式为(2-3),并与段落右边线对齐。

5.每一章另起一页,章节采用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例:1,1.1,1.1.1)。章名为一级标题,位于一页的首行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距为0磅,与紧接其后的文字或二级标题间距为12磅。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左对齐,断前距12磅,段后距0磅。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

6.图表要有名称,表名位于表的正上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名位于图的正下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表按章节编号。例如:表2.7为第2章第7个图表;图3-1为第3章第1个图。图表不要跨页。凡引用的图表,需在图表名后用相应的中括号〔〕加以标注,(如:〔1〕)。这里的标注号应与参考文献的序号为同一个号。

7.封面及任务书等由学生到(校图书馆一楼)装订处购买,封面不得复印。并在装订处装订论文。

8.除封面外,第一页是任务书,任务书下达时间是:按申请写作时间。

第二页是中文摘要(至少150字)。“摘要”两字为黑体小二号,居中,设置段前为102磅,段后为12磅。内容用宋体五号字。“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五号,缩进2个字,后面的内容用宋体五号,一般用3-5个词组即可,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关键词与摘要相距12磅(即设置段前12磅)。中文摘要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第三页是Abstract(至少500印刷字符),“Abstract”(用TimesNewRoman粗体小二号),内容用TimesNewRoman五号。Keywords用TimesNewRoman粗体小五号,后面的内容用TimesNewRoman五号,与英文摘要内容同样相距12磅。英文摘要顺延“中文摘要”页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第四页为目录。“目录”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目录页顺延“Abstract”页用罗马数字编制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目录依次为:摘要、Abstract、正文(要求列出一、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二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参考文献、致谢、附件1:开题报告、附件2:文献翻译(中、英文)。页码数字用小四号。

说明:中英文摘要和目录并非正文,不要设置页眉!

9.参考文献位于正文后另起一页,与正文连续编页码。“参考文献”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参考文献主要格式如下:

书籍:[序号]作者名(用逗号分隔).书名.版本号(初版不写).出版社名,出版年,引用页码

提示:结束处不要加句号!

例:〔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期刊:[序号]作者名(用逗号分隔).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特别提示:凡论文中引用过的参考文献须按照顺序依次在正文引用处进行标注,标注方法:位于引用处最后一句话的句号内,具体操作:在工具栏打开格式-字体-上标。(例:如〔1〕)。

10.致谢页位于参考文献之后,与正文连续编页码,“致谢”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内容为宋体小四号字。

11.附件1:开题报告(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五部分,各部分之间不需另起一页)

开题报告的标题居中,用黑体小二号粗体,段前距和段后距均为0磅。标题下为:专业、(准考证号)、姓名,均为黑体四号并居中。

说明:开题报告的标题应为论文题目,而不是开题报告四个字!

开题报告中紧接着是摘要(只需中文)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用黑体小四号,“摘要”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包含3至5个词组,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这里摘要和关键词均不需要开头缩进。然后是正文,正文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为12磅。

开题报告和文献翻译中,一级标题不需要另起页,一级标题设置段前、段后均为12磅,其余格式与正文同。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5

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据此考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5家企事业单位和22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科技翻译人才需求及学生对科技能力认知调研与分析,以指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培养自身科技翻译能力。

关键词:

科技翻译人才;市场需求;企事业单位;大学生;科技翻译能力

随着全球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英语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技术借鉴和设备的引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世界尖端的科技资料中,约85%的文献资料使用的是英语。因此许多企事业单位急需科技翻译人才,与此同时,大量的科技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面对此问题,本研究对企事业单位对科技翻译人员需求及学生对科技翻译能力认知做了调查,以期找到问题所在。

1调查设计

鉴于企事业科技翻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本研究设计如下问题:一、学生对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认识如何?二、企事业单位对科技翻译人员的知识、技能有何种需求?调查借助问卷,于2015年5月中旬展开。对在校生的调查采用统一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做答,统一回收,时间为10分钟。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采用事先与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沟通,然后用电子邮件发放并回收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岗位需求、对科技英语翻译相关证书的评价、科技英语翻译技能以及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和学习问题等。问卷分有两套,一套针对企事业单位,另一套针对学生。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回答相同的、需要进行差异比较的问题,采用Likertscale(李克特计分法),分为五个等级,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重要,4=不太重要,5=不重要。例如:你认为口语教学在科技翻译教学中()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重要,4=不太重要,5=不重要,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数字填在括号中。回收问卷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算出平均分M、T值和Sig值,利用Sig值分析双方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Sig<.05说明差异显著,Sig>.05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以沈阳某两所高校的在校大三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在校大三学生242人(包括英语专业115,非英语专业理工科学生127),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理工类学生118,英语专业学生107);企事业单位36家,回收有效问卷36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科技英语技能评价

表1列出了学生和企事业单位对科技英语技能重要性的评价,分值按用人单位从低到高,即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这部分采用Likertscale(李克特计分法),分为五个等级,1=非常重要,2=比较重要,3=一般重要,4=不太重要,5=不重要,最终算出平均分M、T值和Sig值。下表按企事业单位平均值M排序。表1中,独立样本t检验值显示双方除了对科技英语“说”的能力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外(p<.05),其他四项技能评价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5)。学生重视科技英语“说”的能力,说明长期以来受普通英语教学中一直强调口语重要性的影响,认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一项语言技能,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企业对外科技交流主要是书面文字,较少用到口语。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认为科技英语读和译的能力很重要(M<1.5),而读和译是紧密联系的,表明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学生都很重视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2.2科技翻译相关证书评价

表2列出了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对科技英语相关证书重要性的评价。证书重要性按照企事业单位评价平均分M从低到高(重要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表2可见,企事业单位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四位的证书分别是大学英语六级、四级、计算机和全国英语翻译等级证(平均值<2)。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证书分别是专业英语八级、大学英语六级、口译和大学英语四级。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双方在口译、计算机、专四、专八评价中存在显著差异(Sig<.05),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专业等级证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证书的重要性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对企事业单位调查得知,计算机证书被用人单位看重的原因在于他们希望科技翻译相关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快速、高效地翻译出科技资料。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则忽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作用,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双方对口译证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Sig=.000),这与表1中,双方对说的能力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致。双方对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业英语四、八级证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Sig<.05),因为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大部分不是普通翻译人才而是精通专业知识,对英语翻译有一定造诣的科技人员或者兼职翻译人员,因而企事业单位对只有英语专业学生才能拿到的专四、专八证书并没有学生认为的那么重要。

3结语

如何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科技翻译用工与就业也难逃这一困境,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展示和分析了调查的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谢祖钧,孟晋.科技翻译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落脚点[J].中国科技翻译,2000(08).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6

一、带入语境,弄清大意

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整篇文章后,对句子的意思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种情况下,就无需带入上下文了。如果拿到一个句子,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则要回到该句所在的段落,看看这个句子的前面和后面,例如《陈公神道碑铭》中有一句翻译:“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批改下来,全班50多个学生,无一人答对。究其原因,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该句什么意思,更谈不上准确地翻译了。该句在段落的结尾,我们只能联系前面的句子:“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这一句的意思不难理解:变无为有,以少胜多,这是有才能的人才能做到的。根据这句的意思,再根据“小拘常见之人”这样的词,可推断后面的“小拘常见之人”应与“材智烈丈夫”相对,大致是没有智慧才能的人,再有“亦安能责其此出哉?”是个反问句,但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就是说这类人不能做到前面的人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后面的步骤去做,就不致于全军覆没了。

二、查找省略,遇省则补

文言文里,省略是最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常会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在翻译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补充,因为省略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有时甚至决定对句子的理解。例如《关忠节公家传》中,“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这句的意思是大帅每天用书信和英军来往,希望紧张的形势能够稍微缓解得时间长点。而很多学生没有注意省略的成分,或者将省略成分填补错误,造成对句意的曲解。如有的同学这样翻译:“大帅每天都写信和关天培交往,希望关天培坚持住,得到稍微延缓。”在补充省略成分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前面的语境。还是以该句为例,其前后是这样的:“是年十二月,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二十一年五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依据前面的语境大帅应写信给“夷”即文中的英军。

三、圈划要点,推敲揣摩

文言翻译阅卷时基本是依据“点”给分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踩点”意识。文言文试题的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类:1.重要句式;2.重要词语。重要句式主要是指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如“无乃……乎”、“得无……乎”、“奈……何”、“无以”等等,这些固定句式有特定的意思,我们不可将其按照平常的翻译方法去译,而要让学生去记忆,这个不难;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判断句要将其翻译成“……是……”,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应翻译为:“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倒装句要将其语序调整过来。重要的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这里特别说一下“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两个相反的词放在一起,意思往往在其中的一个词上,如“看看有什么动静”中的“动静”,意思偏在“动”上,再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出入”意思就偏在“入”上。

以上列举的得分点,学生应该筛选出来用笔勾画出来,并调动其知识积累或结合语境加以推敲落实,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进而提高得分。

四、字字落实,连缀成句

完成以上的工作后,要将句子的每个字一一落实。落实时可用留、删、扩、换的方法。所谓“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是年号不需翻译,“滕子京”是人名,不需翻译,“巴陵”是地名也不需翻译。所谓“删”,即删削法。删除的字词主要有:无实际意义的语气词、音节助词、连词、发语词等虚词;几个同义词叠用时,只需译出其中一个即可;偏义复词中,删去那个无意义的词。如:“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兮”、“ 而”为没有意义的虚词。再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的“息”也没有意义,这些词翻译时,应将其删除。“扩”,即扩展法,就是把原文中的单音词,扩充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双音词。常用的方法就是组词法,多方组词,筛选出最合语境的一个。如“荆轲尝游过榆次”中的“游”和“过”分别翻译成“游历”和“经过”。“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三类词要特别注意:一是词类活用;二是通假字,要换成本字翻译;三是古今异义词。如:“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其中的“喜”译为“高兴”;“设备”译为“设置防备”;“悉”译为“全部”。再如“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五、检查修改,工整誊写

翻译进行完以上四步,很多人便松了一口气,以为大功告成,其实这就相当于写作文,打了草稿,还需要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修改与誊写。文言翻译是要求将古文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雅”的要求对学生来讲可能过高,可不作考虑,但“信”和“达”还是要必须做到的。“信”就是准确,“达”就是流畅通顺。做完前四步,我们基本能落实“信”这一要求了。但是将这个句子读下来,往往会感到别扭,觉得不够通顺,这时就需要适当地小范围地进行修改。某个词用在这里搭配上可能欠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以换个意思与之接近的词。譬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学生翻译成:“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等亲人,只是羡慕您的高尚的品德。”不难发现这里的“羡慕”一词欠缺,怎么能羡慕品德呢?羡慕的应该是人或物才对,所以可将之替换为“仰慕”。经过适当地修饰,然后将句子誊写到答案纸上,这样阅卷教师看到的是一个书写工整清爽、表达通顺流畅的句子,赋分自然不会太低。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7

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毕修勺先生心怀宏愿,而且信仰坚定、虔诚,绝不会出于利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由于喜爱左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赞赏左拉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他决心要把左拉的作品,全部介绍到中国来,以此来拯救中国,并改造中国人民,从此,他生活中的所有快乐,都在左拉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他在工作时,真是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据毕老先生的爱妻蔡玉燕女士的回忆,先生在工作时从不和人说话,只是读写,停笔思考时就瞪着眼睛,旁若无人。有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他,他居然只顾自己的工作,招呼也不打,气得那位朋友拂袖而去。左拉笔下的法国工人的痛苦和他年轻时十分相似,他的心和左拉的心是相通的。他曾写道:“一次我偶然得到一本左拉的名著,我一口气读完,边读边流泪……并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左拉的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先生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从1926年初回国时,带回来唯一的财富就是60卷的左拉作品。

把异族的语言文字翻成中文,还要用汉语的声音形式表达法文的优美、隽永,这是何等的困难。许多翻译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翻译事业,如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毕修勺先生深知翻译的艰难,于是立志一定要像左拉那样“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日行三千步”,是为了让生命健康地延续,有健康就有力量,这仅仅是活着的手段,“日译三千字”才是目的。苍天不负苦心人,回国后不久,毕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左拉短篇小说集》和《实验小说论》,其中《左拉短篇小说集》的封面由丰子恺设计。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左拉著作了,而且富有信、达、雅的毕氏风格。

饱经风霜后焕发了青春

抗日战争胜利后,凭着毕老在国共两党之间的良好人脉(在共产党方面有、何长工;方面有陈诚、李石曾、吴稚晖),谋得高职,易如反掌,但毕老对左拉还是痴情不改,面对种种诱惑,如请他出任上海市市长顾问,他都毅然决然地辞谢了。要知道头上有顶乌纱,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自会涌来!但他被“左拉”迷了心窍,1946年至1953年他全身心地扑在左拉的翻译上,世界书局出版了他翻译的六部左拉作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他译的左拉巨著。同时他又一气呵成,译了《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计有十多部四百万字。此时他沉浸在事业有成的快乐中,这段日子是他生活中诸事顺利,照这样的进度再用十年,就可以把左拉的作品全部翻完。

但毕老先生毕竟是一位不谙世事变化的书生,他怎能料得到曾任抗战时改组后的《扫荡报》总编、对无政府主义的向往都是一种罪孽,更没想到在1954年的“肃反”中,被关到炼狱中,但终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在“不予”的“恩赐”下被释放。章伯钧先生请他吃饭,因章十分赞赏他的才能,请他出任《光明日报》的主编,他谢绝了。章伯钧是头子,按照当时的逻辑,毕修勺先生也是个,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又被打倒在地,进了牢狱。在错案造成的艰苦岁月里,毕老先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迂”,形成了一种率直、顽强的人格,令人敬佩。当警察把他从家中带走时,他居然请求带几本法文版的左拉作品进牢狱。在一阵狂笑和讥讽中,他,一个钟情于左拉的翻译家,和左拉断了关系,直到1979年获,整整过了25年,他才获得翻译自由。

埋藏心底的理想重见天日,可以翻译左拉作品了,而此时的他,却已年逾古稀,垂垂老矣。不论写作还是看书,他都需要借助老花眼镜去辨别那细小弯曲如爬虫般的法国字母,用他苍老而颤抖的手,承担起了理想的重量。那时的左拉作品已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毕老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人们的语言习惯正以他难以跟上的步伐一天天发生着改变。“毕译左拉”的独特风格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他却仍然坚持着忠于原著的翻译习惯。他说:“我相信无政府主义前辈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我已经80多岁的人了,名利两字早就看淡,只是耕耘,不问收获。即使没有收获,我在耕耘的过程中已享受了乐趣,健康和人生。可惜的是读者,看不到这么好的书……”毕老始终遵照左拉的教导:“我只不过是有一个信仰,一个力量,这就是工作。”他重的是责任,淡的是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支撑着他。就这样,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又翻好了左拉的长篇小说《巴斯医生》、《生之快乐》等近千万字。

坦荡豁达地面对人生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8

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说外语,从让人新奇渐渐成为新闻联播里的常态。这种喜闻乐见的表达和沟通,被大家称为“政坛领袖的外语秀”。其实领导们“秀”的不单是外语,更多展现的是独领的领导魅力。

外国领袖的“中文秀”

在国际舞台上,“外语”一词绝不仅仅指的是英语。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外国政要中,能够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领袖大有人在。比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并曾接受专门的普通话训练,因此,他那流利的普通话可算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绝无仅有。2007年,在悉尼亚太经合峰会的一次午餐会上,他以熟练的汉语发表餐前演说,博得中国代表团的阵阵掌声,随后他直接与用汉语交谈达半个小时,获邀出席北京奥运会。2008年他到访中国时,曾在北京大学发表中文演讲,颇受中国舆论好评。他甚至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中文微博,并以中国的习惯自称为“老陆”。

另一个在中国以汉语发表公开演讲的外国政要是韩国总统朴槿惠。与陆克文不同,朴槿惠的中文乃是自学,她曾在自传中提到“时常带汉语磁带,一有时间就学习汉语”。2013年访华期间,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中文演讲,被两国媒体认为将对中韩关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刚刚去世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尽管曾经在新加坡大力推行“去华语化”教育改革,但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由此必然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大幅增长,他终于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并自述“勤能补拙,现在已经能够以汉语进行演讲”。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则不仅能讲中文,而且自称注意语言规范,每天坚持看中文报纸和中文网站。2004年,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他访问上海,曾在中文演讲中称赞“住在上海很舒服,生活水平很高”。2012年到访天津时,他在中新生态城内种下一棵象征合作和友谊的云杉树,并用中文叮嘱“别忘浇水”。

还有一个堪称地道中国通的外国政要乃是哈萨克斯坦现任总理马西莫夫。马西莫夫曾分别在北京语言学院和武汉大学留学,精通英语、汉语、俄语、哈萨克语和阿拉伯语,2008年以总理身份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时,他以中文演说赢得美誉。在2014年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上,马西莫夫更是以全程中文完成演讲,震惊了与会的所有嘉宾。

中国总理“外语秀”

最近一段时间,被赞称为“超级推销员”的总理不间断地在全球各地“推销”强大的中国制造,所到之处,刮起一阵强大的国际经贸合作旋风,为久陷滞涨泥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总理引起世界瞩目的还有他那流利的英文。

在的出访行程中,外语对话成为各大外媒追逐的亮点。从2012年到俄罗斯,2013年到印度,2014年到埃塞俄比亚,总理的外语说得谈笑风生,被评价为:“展现了中国领导人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

原系北京大学高材生,获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作为第一译者与同学一道翻译过英国著名法学家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该书原文用词深奥,术语众多,翻译起来颇不容易,经过他们翻译之后,至今仍为中国大学法学专业的经典阅读典籍之一,其英文功底可见一斑。

2011年,时为副总理的出席香港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即兴做了两分钟的英文演讲,港媒对此评价道:“潇洒的举止和流利的英语,处处表现出极大的亲和力,让港人感受到一份信任、一腔坦诚,还有一种能够鼓舞人的力量。”显然,在必要场合的英语表现,为他的政治魅力增添了不少分数。

同样拥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还有朱F基。2011年4月,在《朱F基答记者问》一书的英文版首发式上,播放了一段朱F基的电视英文讲话,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时报》描述称,“卸下总理一职已达8年的朱F基,透过影片在伦敦《朱F基答记者问》英文版首发会上,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语惊四座。”《明报》也对朱F基的英文水平大加赞赏:“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朱F基在录像中精神矍铄,英语发音清晰,语速平稳。”

母语为本,外语添彩

政坛领袖在适宜的场合讲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加分的政治策略,能够拉近心理距离,增加文化认同,彰显领袖的自信、开放与诚意。不过也正因为政坛领袖的特殊地位,在出访时代表着国家形象,在正式的国际场合,无论对外语掌握得多么熟练,除了职业外交官外,极少有人放弃母语而直接用外语表达本国立场。

一则在国际场合的母语表达可被视为本国文化的最好体现,二则通过职业翻译,领袖们可以赢得对话时必要的思考反应时间,三则在某些关键词汇的选用上,经过长久专业训练的资深翻译往往会更加恰当,在涉及两国关系的某些重大议题上,要表达精准,不致引起误解。此外,,中文是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之一,中国领导人在重要的国际场合使用中文表达,是郑重的宣示文化的表现。

我们所熟知的总理,一生精通英日法德俄诸国语言,甚至会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然而在印尼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国际正式场合,在1972年会见美国将军黑格等外国政要时,他均坚持用中文表达中国的立场,他能够提醒翻译人员翻译不当的地方,但仍由资深翻译进行翻译。在1954年参加苏联人举行的一个国际酒会时,向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米高扬祝酒时没有用自己非常流利的俄语,米高扬颇有不满,并提出指责,对此,回答道:“你怎么不说中文呢?”可见,在国际交往的场合,选择用何种语言表达,绝不仅仅是领袖个人兴趣爱好的事情。

事实上,国际舞台中常见的领袖外语秀,多是引用到访国日常问候用语或著名的先哲格言。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华时,曾用“温故而知新”形容历经挫折和挑战但终究走向稳定的中美关系;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的连任演说时,曾引用老子的哲言作为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了应用文的文体特征、应用文翻译的文体要求,并从措辞、句式、篇章三个角度分析了生活中常用的几种应用文体翻译的具体方法。

一、应用文文体特征

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其使用范围、场合和交际参与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体。文体学的研究在于通过分析各种语言习惯,确定不同场合的文体特征,解释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然后以语言功能为依据,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不同文体的特征存在于语言的任何层面,如措辞、句子、篇章,凡是适用有限功能场合的特征,都可以看做某一特殊文体的文体特征。

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才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把各种传递信息的语篇划归为实用文体,即应用文体,从而开始了对应用文体的文体学研究。应用文文体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信件、证书、公文等不同类别,而且语言差异很大。它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尽管如此,各类应用文还是有其语言和格式上的共同特征。

1.信息性

各类应用文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所以有别于文学创作,主要内容都是为了传递信息,功能性强。广告、证明等都具备目的明确、信息性强的特点。

2.语言简练

应用文的内容针对性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实用”的特点,因此,应用文的语言简练,直截了当,条理也很清楚。对于公函、海报等这一类型的应用文,文章结构应该紧凑,内容简洁明了,没有不必要的细节和无价值的信息。

3.规范性

很多应用文都有自己固定的写作模式,无论在选词还是在布局上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规范的格式是其文体特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应用文主体功能的手段。

二、应用文翻译的文体要求

翻译的目的是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体的文体特征,强调译文的得体性。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要重视相应文体组句谋篇的诸项原则。

应用文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达,侧重于事实性信息,其美学和文化信息则处于次要地位。应用文翻译要考虑信息传达的效度,故应对涉及文本信息性质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不同信息性质的特征作出判断,再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应用文翻译的信息传达的社会效应取决于受众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期待心理、认知能力、关系等制约参数,只有在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最佳效度,故信息传递是一种系统内动态的、可调节的传递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忠实”原则所能说明问题的。在应用文翻译中,文本类型都有其不同的侧重型,其策略原则也会有所不同。翻译时,要达到应用文体的翻译要求,即“正确、通达、适切、快捷”(方梦之、毛忠明 2004:27)。

三、应用文体翻译的方法

1.特殊文体的措辞

各种文体都有一些各自常用的词语,这既包括专业术语,也包括专业术语以外的一些体现文体特色的词语。由于应用文的特殊文体形式,译者如不了解其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翻译中不能把握一些规范用语,那么就阻碍了语言接受者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熟悉相关措辞,准确理解文体信息。

近些年,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翻译他们的申请信时,若是进入中学学习译为 “to enter school”,进入大学以上学历学习译为“to be enrolled in”,中学毕业应译为“to finish school”,大学毕业译为 “to graduate”。证书翻译中,“颁发”用 “to be awarded”一词,“特发此证”可用 “to be granted”一词。

在翻译非正式邀请信时,最值得注意的是措辞问题。此类信件通常是写给亲朋好友的,所用的语言往往不很正式,非常口语化,在翻译时就要体现出来。如“您能……吗”常用 “Would you…”,“真希望您能来”译为“We do wish you would be coming”或 “We do hope you will be coming”。

感谢信是社交书信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翻译时措辞要真诚,语气要谦恭有礼。如感谢他人的盛情款待和热心照顾,可译为 “offer my gratitude for your gracious hospitality and courtesy”,“希望能有机会报答您的美意”译为“I hope that I may have the opportunity some day to return your kindness”。

在翻译祝贺信或贺卡时,措辞要亲切热情,字里行间充满美好而真诚的祝福。如“深深地祝愿您生日快乐,长寿绵绵”译为“A very very happy birthday and many many returns of this happy day to you”,“祝福你们天长地久,美满幸福”译为“wishing you a long and happy and prosperous life together”。

2.特殊文体的句式结构

不同的文体,其句式也有不同之处。译者应采用已有的句式,遵循特殊写作规范,创作出地道的翻译。

贺卡常用的句式:⑴This is to wish you … 愿你……;⑵With kindest regards to…谨向你们致以……;⑶Kindly pass my wishes to…请把我的祝福转达给……。

证明书常用格式有:(1)This is to certify that… 兹证明……;(2)It is hereby certified that… 特此证明……;(3)This is a letter of intention to indicate that… 本信意在证明……

如下面这份学位证明:

李明,男,生于1979年9月,北京人,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完成物理系所有规定课程,成绩合格,特于2002年6月向其颁发毕业证书。

这份证明翻译成英文时就可套用“This is to certify that …awarded this certificate”这样的框形结构: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Li Ming,male,born in September 1979,native of Beijing,having in the years 1998 to 2002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s of Physics Department,was in June,2002 awarded this certificate.

在社交书信中,邀请信或请柬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一般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请柬格式严谨,有固定程式,一般用第三人称书写。中英文邀请信有相似的措辞方式和句式结构,但格式差别很大。英文格式为分段式,邀请者、被邀请人、目的、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组成要素各占一行,使人一目了然。

转贴于

Dr. and Mrs. Tomas Robert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Mr. and Mrs. Rojam Clark’s

company at dinner

on Thursday,September the twentieth

at eight o’clock

to meet Mr. John Oven

100 North Avenue

为了欢迎约翰·欧文先生,托马斯·罗伯特博士暨夫人荣幸地邀请罗杰·克拉克先生暨夫人出席于9月20日星期四晚8点在北大街100号举行的晚餐。

那么,对于正式的邀请信,受邀请者接受邀请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赴约,也要用同样的写作格式答复,例如:

Owing to Mr. Clark’s

absence from town on business

Mrs. Frank Clark

regrets that she is unable to accept

Dr. and Mrs. Tomas Robert’s

kind invitation

on Thursday,September the twentieth

兹因克拉克先生因公出差,弗兰克·克拉克夫人歉告她无法接受托马斯·罗伯特博士暨夫人定于9月20日星期四赴约的盛情邀请。

3.根据文体要求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应用文的翻译中常常是必须借助的手段,否则可能会对实现译文预期目的不利。由于这类语篇的特殊功能及该语篇类型的语言和结构形式明显受特定文化制约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语言对接受者发挥良好的影响力。这就要求译者在必要时使用删减和改写等手段进行翻译处理。(方梦之、毛忠明 2004:33)

在中文的求职申请信中,除了申请的职位和个人信息外,求职人往往还会写“本人为人诚实可靠,而且工作踏实。我相信我一定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等主观评价的句子。在英文求职信中,一般只是对个人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能力的客观描述,不掺杂主观评价。这时,中文求职申请书中的主观评价在翻译成英文时就可以删减掉,以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表达模式。

再如这样一封中文留学申请信:

我叫王明,生于1977年,现年30岁。我于1995年被××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录取并开始了我那难忘的大学生活。在四年学习期间,我一直是班长,而且所学各科成绩均好。1999年从××大学毕业后,我从事过不少工作,如翻译、编辑、教师等,但我发现我对语言教学越来越感兴趣。我现已通过由教育部举办的一项考试,由此取得了前往贵国学习的政府资助。

我希望进入贵校学习教学法这门课程。

我在上海大学各门学科的成绩单和三位教授分别写的推荐信将由该大学直接寄给你们。

我希望录取信将及时寄来。

在中文申请信中,申请人在信的开头会罗列很多个人信息和情况,而把申请目的放在信件结尾处,这样的信件翻译成英文,就要进行适当的删减与改写,把内容重新调整、删减,以符合英文申请信的表达习惯。在英文申请信中,内容的顺序为最主要目的、相关信息、其他信息(可省略)。

英文申请信内容如下:

I wish to enter your university to take courses in Teaching Methods.

I was born in 1977. In 1995 I was enrolled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of ×× University. During my four academic years,I made good grades on all courses. After my graduation from ×× University in 1999,I found my interests tending more and more towards language teaching. Now I have passed an examination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governmental scholarship which will enable me to further my academic study in your country.

A transcript record of all the courses I completed at ×× University and thre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will be sent to you directly by the University.

I wish a letter of admission would be issued to me in due time.

比较汉英两个文本不难发现,申请目的“我希望进入贵校学习教学法这门课程”被编辑到英文信件的开头,而中文信件里“现年30岁”、“一直是班长”、“从事过不少工作,如翻译、编辑、教师等”这些与申请目的无关且不符合译入语读者欣赏习惯的描述则在英文信件中被删除,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四、结语

文体学描绘了各主要文体的语言特点,阐释了语言的各种功能,使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体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文体与翻译关系密切,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征,把握文体的功能,熟悉其特征。尤其是应用文这种实用性强、特点突出的文体,只有把握了其特有的文体特征,掌握了它的词语搭配和句法以及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场合和对象组句谋篇的技能,做到句子衔接、语意连贯、文体适切,才能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答谢中书书翻译篇10

1・12海地地震让创建65年的联合国遭遇了史上最惨痛的人员伤亡,然而秘书长潘基文宣布的联合国遇难者名单并不包括在联海团总部大楼内遇难的4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因为后者代表中国,并不属于联合国雇员,这就如同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不能算作联合国编制人员一样。那么,真正的联合国工作人员中,有多少是中国人?他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联合国这样一个特大型国际组织中,除了秘书长和一些机构首脑需公选产生外,中层多为任命,基层的一般人员是聘用。较高级别官员需所在国政府推荐,过程同样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置换和政治博弈,因为无论谁做联合国秘书长,都需要会员国的选票。而在联合国大厦里有多少位子可坐,能坐上什么位子,恰恰是一国软硬实力在国际事务上的体现。

秘书处里的中国人

联合国内部机构设置,类似于股份制公司的布局:联大是最高审议机关,相当于股东大会;安全、托管、经济及社会事务这三个由大国主导的理事会相当于董事会;国际法院相当于监事会;而负责联合国日常行政事务,并给其他机构提供服务支持的秘书处则相当于经理室,秘书长等于是联合国的CEO。

联大一年开一次,托管理事会1994年起事实上就停转了,安理会和国际法院不常有事发生,经社理事会事务相对多一些,但真正日常性行使权力的只有秘书处。若其他机构暂停,联合国还能运转;秘书处一旦停业,联合国肯定全线歇菜。

为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人,多数都集中于纽约总部的秘书处。秘书处的国际职员有1.2万名,其中来自中国的有约300人,但真正中国籍的只有200余人,余者为海外华人,不乏1971年之前就在职者。港澳台人士虽是中国人,但用本埠护照,只有在占用中国名额时才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换用中国护照。这些非大陆人士却多担任较高级别或专业性职位。大陆职员只要不是借调类,多从事翻译工作,占秘书处100余名中文翻译的绝大部分,少数担任各办公室秘书。

除了这些P级(专业人员)和G级(一般服务性人员)职员,高级(D级)或决策职位上的中国籍官员只有11位,包括1名副秘书长和10名D级官员。由于副秘书长一职五大创始国都能分得至少一个,缺乏可比性,所以真正能体现国家地位和影响的还是D级官员的数量。在这一领域,中国排名第七,落后于美、德、英、法、俄、印度。

与P级和G级职员基本通过公开考试选拔,然后列入后备人才库“候补”不同,D级官员主要按地域分配,各国享有不等的名额区间。这样的关键性职位共有2700多个,除了朝鲜等国,177个成员国均有权推荐人选。秘书处的考核对于少数高官或中层来说只是一个形式,因为这些人都是由所在国政府推荐,通过借调方式选拔上来的,本质上是政治任命。

由于地域分配的都是关键职位,很容易引起国家间扯皮,所以联合国采取了“多出钱,多占位子”的做法。当然,会费不是想出多少就出多少。联合国三年一普查,参照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支付能力决定其分摊比例,并设22%上限。中国在2007~2009年三年期承担2.667%的会费,有60余名地域分配人员,今年则升至3.189%。

陌生的中国籍副CEO

D级官员人数众多,不便详述,倒是前后7任中国籍副秘书长的履历值得把玩。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中华民国的胡世泽是曾参与创建联合国的副秘书长,但只能称之为第一位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华人了。

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是唐明照,1972年至1979年在任。这个广东人幼年随家迁居美国旧金山,后来回国在南开读完高中,之后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与乔冠华、章汉夫、章文晋、齐怀远等未来新中国的外交骨干成为校友。九・一八事变后,唐明照加入中共,任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33年返美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后加入美共,还在美国政府做过翻译。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肆虐,唐举家返国,从此成为中国外交部的干将。他既是老党员,又在美国待过,可谓又红又专,加上年长,故而成为副秘书长的不二人选。

唐明照在秘书处政治部执掌殖民地和托管地事务,而其后三任中国籍副秘书长――毕季龙(1979至1985年)、谢启美(1985年至1991年)、冀朝铸(1991年至1996年)都在技术合作发展部担任副秘书长。其中,毕季龙、谢启美都毕业于中央大学,家世都不错。毕曾在国民政府任职,但1941年加入中共,后带职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朝鲜战争爆发后回国加入外交部,先后参加板门店谈判、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谢外交履历相对简单,只在瑞士、英国、瑞典和美国外驻过,但其兄乃中共传奇外交家章汉夫(本名谢启泰)。谢启美主管技术部期间,该部一度面临财政危机。至于冀朝铸,9岁时因山西沦陷随父母赴美,1948年考入哈佛化学系,两年后因朝鲜战争回国,在清华学化学,1952年调至朝鲜战场担任翻译,回国后担任的翻译近17年之久,人称“红墙第一翻译”。

第五、第六位中国籍副秘书长,都是在秘书处主管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金永健(1996至2001年在任)北外毕业后人外交部,先后派驻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后驻联合国和日内瓦。陈健(2001年至2007年在任)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系,之后又在北外翻译班进修,1966年进入外交部,就职于冷衙门国际司。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国际司走俏,陈健的外交生涯开始与联合国联系在一起,除了依制回国任职和1998年驻日,其余时间都在联合国度过。

相对来说,中国籍现任副秘书长沙祖康的知名度比几位前任高得多。沙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从驻英使馆科员做起,1988年起派驻联合国,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表现突出,此后成为多边外交的主力,长期负责军控事务,2007年被任命为经济社会事务部副秘书长。

七人七张脸,但大体可以分为两派――前四位称作老派,后三位称作新派。老派多出自家境殷富的上层家庭,有三人在美国接受教育,海外阅历很丰富,又在政权更迭的乱世经受了政治历练,其功力不言而喻。而新派的青春岁月是在新中国封闭落后的前30年度过,也打上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相对来讲缺乏老派前辈的圆融和练达,这一点在最小字辈的沙祖康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他那毫无逻辑感可言的著名“人权好五倍”言论,虽然不确定是否真如他所言有人鼓掌喝彩,但若有人拿2200万人口的朝鲜和360万居民的新加坡作比以示反诘,真不知沙副秘书长该如何作答。当然,用他的话说这叫风格。

虽说都是堂堂地球副CEO,但公众普遍比较陌生,知名度也是越往前溯越低。这

固然有信息渠道的时代差异性制约,但主要原因有三:首先,联合同人员的“国际性”模糊了政治属性,各国新闻报道中联合国历来只是较重要的配角。其次是历史原因,联合国功能延伸、影响扩大也是冷战结束后的新现象,而中国在1970年代对联合国的定位是话语平台,真正开始重视其功能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以宣传报道长期不足。最后,联合国机构繁多,平均出镜率低,公众视线主要给了秘书长。除非出现全球性热点问题,相关机构长官才能混个脸熟,譬如朝核、伊核危机就捧红了巴拉迪。

母国利益和国际主义

在联合国,“国际职员”须奉行政治中立的国际主义。据联合国规定,无论原来从事何种工作,过去是官或民,一旦受聘于联合国秘书处,理论上就成了“世界公民”,须和原籍国“划清界线”,不能接受任何国家或政府的任何津贴或指令,而要宣誓只效忠于秘书长,只为联合国效力。政治任命的决策者职位毕竟是少数,占联合同职员多数的仍是P类和G类,工作以专业主义为第一评判标准。因为劳动合同一年、两年一签的居多,考虑到丰厚的薪酬、退休待遇以及荣誉感,本就是层层严格选拔上来的职员都会力争饭碗的长期化,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专业至上,政治中立。

理论上如此,现实中多少还是会遇到难以完全抛开政治影响的情况,譬如1980年代初技术部的中苏籍职员光是同处一室彼此都感到尴尬。在联合国历史上还出现过有些职员肩负本国授予的“特殊使命”的事情,至于领取别处津贴的也不乏其人。总之,职员的母国利益与联合国的国际主义原则总会有磕碰的时候。一般来说,决策者遭遇的几率更大一些。

无论卸任的还是在任的联合国中国籍官员,被问及此时,回答似乎都一样,那就是不偏不倚。倒是前任副秘书长陈健2007年接受央视访谈时说得实在一些:心里会有权衡,但是嘴巴上不能说出来,不能代表中国政府说话。至于如何操作,还要看自身权限和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就算有心维护本国,可操弄空间也不大,而一旦弄巧成拙,就得不偿失了。

正因如此,以沙祖康牙舌之利,去了联合国后也变得安静多了。

国家力量决定任职情况?

每当提及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的任职情况,外交界人士的回答总是中国特色的一波三折范式:先说成就和进步,认为国家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扩大才有此进步;接着一个“但是”,又开始抱怨中国职员总数和官员数量仍太少;最后总结呈辞,认为随着国力增强情况将会越来越好。

从大趋势来说,这个结论是没有错的。

如前文所述,地域职位分配是以会员国缴纳会费额为准,但这不是全部。只有55%的名额以会费额为准;40%看会籍因素,但这是各国皆享的待遇;最后是5%的人口因素,对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利,但微近于无。最初,中国按台北政权承担的4%份额缴费,在联合国普查后方重新修订,逐年减少,以0.72%触底后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缴费额又逐年上升,而中国的地域分配名额也经历了这么个U字形勒迹。

然而,这仅仅是总数目的增长,如果考虑到职位质量,恐怕还会发现有缩水的情况。

首先,按地域分配的D级类职位毕竟是少数,剩下的名额也不全是专业类P级,也有服务类G级,譬如打字员或警卫。服务类职位不由外交官担任,而在联合国,英语、法语又是排名前二的工作语言,所以服务类反倒不是中国人的强项。而D类,中国人迄今最高纪录是同时占有10个职位,剩下的专业类人员大部分又是翻译,缺乏中坚力量。若将为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人比作一支军队,那就是一个将军,几个校官,一堆士官和寥寥小兵的失调比例。自时代起,外交部就格外重视翻译,多数外交官都出自北外,出现翻译扎堆的局面不足为怪。可是,翻译本身只能起到一个工具的作用,难成大气候。何况,这些专业类职员里还有不少非大陆人。这更说明中国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在联合国,有不少国家会费额远低于中国,虽职员人数少,但D类数量仍与中国接近,甚至超过。这其中既有西欧的福利小国,也有非洲的贫穷国家。如果再把在职数超额的22个国家算进去,中国的职位缩水更严重。以2009年联合国数据为准,在D类职位领先中国的六个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的会费额都远低于中国――俄1.2%,印0.45%,而俄的D类官员高达14人,印度为13人。如此一比,中国相形见绌。

其次,联合国部门繁多,总会有核心和边缘、热门和冷门、实权和虚权之分。就以秘书处下辖各部来说,行政部、政治部、经济社会部、裁军部、维和部、人道主义部都是实权部门。1970年代,世界仍存不少殖民地,考虑到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威信和超脱地位,联合国任命唐明照管政治部,负责殖民地、托管地事务,这是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获取过的最核心职位;到了70年代末,殖民地已经寥寥无几,再加上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缺钱缺技术,于是瞄上了技术合作发展部,中国人连续三任掌管技术部。虽说技术部长期半死不活,但该部不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对于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仍然很有吸引力。进入i990年代中期,中国坐起了冷板凳,金永健、陈健被派去会议部。联合国会议多,布置会场、打印文件之类的庶务就是会议部的事了,事多而杂,但无实权。会议部如其名,就是一个服务机构,后来在陈健要求下将部门名称中“服务”字样删去,改成“管理”。看上去是牛了,可性质没变。

2007年沙祖康任职经济社会部似乎是个良好的开始。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政治任命从来都是和利益置换和政治博弈联系在一起。潘基文秘书长当年元旦履新,2月就任命沙祖康。潘得以当选,论功劳五常中以中美为甚。论功行赏时政治部给了美国,经社部给了中国。问题是,潘基文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缺乏科菲・安南那样的能力和手腕。任职三年来,负面评价居多,事实上也没什么政绩,连任怕是无望。一旦如此,中国人是否还能稳坐经社部就两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