樯橹灰飞烟灭十篇

时间:2023-03-17 08:46:39

樯橹灰飞烟灭篇1

这句词语可以运用到潇洒的场景当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是: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樯橹灰飞烟灭篇2

2、唐 ·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宋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唐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樯橹灰飞烟灭篇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醉了——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爱恋的长江,脚下是周郎鏖战的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谋,火烧赤壁的勇猛,还有周乔爱情的佳话;周郎确是“风流”,确是“豪杰”。傲立于舰舟之上,冲阵于万军之锋,闻江上之涛声,赏冥空之月色;面对的是曹操精兵强骑,铭记的是小乔嘱言寄语,心系的更是孙吴的成败盛衰。

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东坡,不禁驾一叶之扁舟,驶向那巍峨的崖壁。此时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闻江上之涛声啊;但他的心呢,却已成碎片——一片羡慕,一片怀念,一片愁闷,一片感慨。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恍惚飘然间,他也似处周郎故垒。

哦,那是公瑾么?那多情的人儿在笑我么?

峨冠博带,丹目柳眉;谈笑间,指点江山,“樯橹灰飞烟灭”。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啊。蓦然,我却已生白发,衣衫风尘,神色颓靡;更怨恨,被昏君谪贬。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

樯橹灰飞烟灭篇4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现代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赏析二: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貌岸然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樯橹灰飞烟灭篇5

2、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樯橹灰飞烟灭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主渠道,主战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调整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创设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对我校一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对照课堂教学的要求,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关注“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课堂教学内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1)朗读并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本文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矛盾。

课时安排:一教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复习柳永的《雨霖铃》导入,听课文录音,感受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用时3分钟)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悟,教师范读课文;2.研习课文

教师提问1:词中总领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学生集体回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2:上片中用了哪些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了赤壁景色?

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此延伸,教师提出三个问题①“乱石穿空”说明什么?②如何理解“惊涛拍岸”中的“惊”?③“卷起千堆雪”中的“卷”如何理解?(学生回答)

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朗读:“穿空”要读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惊”,朗读时注意巨浪的声势,“拍”要有力度。让人感受巨浪拍击江岸的气势。整句朗读时从低到高,从慢到急促地节奏,要把握声调、语速。学生朗读回答。(多媒体展示内容)

提问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结构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咏史、写人,十分自然。)集体朗读词的上片,转入下片教学。(上片教学用时12分钟)

(三)教学词的下片

教师首先提问,然后请一位男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教师提问4:下片写到哪个三国人物?(学生集体回答:周瑜)周瑜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学生面显为难之色。执教老师及时地将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题,进行研习分析)

①请同学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小乔初嫁”一语提到“小乔”有何用意?(以美人衬英雄,侧面描写)

③“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英俊、潇洒,正面描写)

④“羽扇纶巾”一词能删掉吗?(不能删,表现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

⑤“樯橹灰飞烟灭”展现怎样的情景?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侧面描写)

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时间2分钟),请两位同学回答交流。

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火烧赤壁”的片断,让学生感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激烈的战争场面。

提问5:“一时多少豪杰”大家能联想到三国战场上驰骋的哪些英雄豪杰?——董卓、马超、张飞、关羽……(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课外知识延伸:投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集体朗读体会词的豪放风格和感情。(教师简单讲解)(用时5分钟)

提问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消极的意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仅仅是消极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词的下片教学共用时16分钟)

(四)集体朗读全词,体会艺术特色(用时4分钟)

二、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及一些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要求。

(一)把握了教材编排的特点,找准了教学的突破口

该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教材专题模块(诗词教学)的特点,确立以朗诵教学作为教学突破口,来感受诗歌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中,据统计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组织了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读、集体背诵,也有教师范读,还有分角色朗读,欣赏录音美读,训练了学生品读、朗读、诵读能力;但不足之处,教师的朗读指导仅仅停留于“该怎样”、“不该怎样”上,教师缺少示范,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很难品读出词中那种豪放的气势,那种韵味。

启示1: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一首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读来带动理解,切忌面面俱到地分析,否则,一首好端端的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即使要分析,也是为朗读服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互动

问题设计方面:总体上看,这节课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难点、重点来设计问题,针对性强。但总体上看,设计的问题还是有较多的预设的东西,问题缺少开放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2: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随时地调控;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共同探求知识。讨论过程中,如果教师袖手旁观,只放不收,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看似课堂气氛活跃,而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说到底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因为,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表演课。

(三)力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到科学用时

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整堂课教学过程来看,课文导入用时3分钟,是比较合理的,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学习气氛。在词的上下片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分别用了12分钟和16分钟的时间,教学仍属于提问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

事实上,教师可以重点研讲词的上片,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懂诗词,鉴赏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下片,教师适当地点拨、辅导,最后学生归纳总结,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好的能力发展。

(四)注意课外延伸,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要审慎地在一节课里内选几个知识点延伸扩展,力求融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活跃思维于一体,让学生有所获得。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项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更合理化,更科学化,以达到最优化状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求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樯橹灰飞烟灭篇7

一、部分和整体对代

(1)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1)例(2)是部分代整体,以古书中常见的“子曰诗云”几个字代替“古书”,以“樯橹”代“战舰”。例(3)例(4)则为整体代部分,以“鸡犬”代“鸡狗之声”,以“大江”代“大江里的流水”。

二、专名和泛称对代

(5)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8)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积极的。”(孙犁《荷花淀》)

例(5)例(6)是专名代泛称。例(5)中的“杨意”即“杨得意”,为推荐者的代称;“钟期”即“钟子期”,为知音者的代称。例(6)中的后一个“伯乐”泛指擅长相马的人。而例(7)例(8)是泛称代专名:“楚人”就是“项羽”,“女人”这里特指“水生嫂”。

三、具体和抽象对代

(9)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搞坏了关系丢选票,伤了和气堵死了方便自己的“渠道”。(高占祥《当说必说》)

(10)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1)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得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12)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例(9)例(10)是具体代抽象:以具体的“乌纱帽”代抽象的官职,以“干戈”兵器代战争。例(11)例(12)却是抽象代具体:“离恨”代“怀抱离恨的王昭君”,“正义”代“正义之人”。

四、原因和结果对代

(13)故乡吴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范成大《题金牛洞》)

樯橹灰飞烟灭篇8

信念,如蓝天悠悠飘浮的一片白云,激荡着我的思绪。

信念,如炎炎夏日拂过的一缕清风,吹拂着我的脸颊,宽慰着我的心灵。

啊,信念!

你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时留下的道道伤痕,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你是樯橹灰飞烟灭后留下的残垣断壁,映入我明眸期盼的眼房之中。

我所坚持的信念,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一粒铜豌豆。

……

黄昏,觅一处僻静,独坐,独思,独想。

任落花乱青发,人雷鸣惹云哭,人微风飘柳絮,任蜚语撩耳廓,我所坚持的信念,永不动摇,永不泯灭!

什么蝇营狗苟,什么指责辱骂,都让它上青天去吧!只要心中有信念,心中有大气,我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我信念高。

因为我所坚持的信念,所以我快乐。

因为我所坚持的信念,所以我满足。

因为我所坚持的信念,所以我喜欢。

我不忧伤,我不自卑,我不愤怒,因为我有我所坚持的信念。

信念是自信,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激水三千里的澎湃。

信念是洒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无谓。

信念是激仰,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万丈!

樯橹灰飞烟灭篇9

他,是夸父。日日夜夜不停的追赶太阳。不管路有多远,心,已先到达。他要抓住光明,留住一瞬即逝的美丽。于是,他开始了追逐,昼夜向着“日”进发,赤裸的脚印,是他渴望的见证,奔腾的狂风,是他行动的痕迹。奔跑吧,跳跃吧,怀揣着梦想的巨人,他不在乎走了多少,只要有“心”在,目标即刻可得。干渴,不会成为行动的绊脚石,“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然而,那遥远的,水天相吻的弧线,却一直无法触及,片片的桃林,即是后世的祭奠,“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生命相比理想,是那么脆弱与渺小,但,做过,便不枉一生。

他,是秦始皇。远交近攻,连破六国,叱咤三军的威武与野心,铸就了称霸九州的辉煌。“吾皇万岁万万岁”,鳞次栉比的阿房宫上,群蚁排衙般的文武百官跪伏在大殿中,十几年的光阴,白驹过隙,无上的尊贵里,被梦迷失了心智,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便成了人民最沉重的负赘,原来,无限膨胀的梦想,也只不过是南柯一梦,既然落得下场如此,为何当初要构建这穷奢华丽的囚笼。梦,仍在,心,却已湮灭。

他,是公瑾。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兵枪决胜至营帐之中。佐主一统天下,是他的追求。赤壁火烧曹营,有他的勇谋。可最后却英年早逝。孔明智不及周瑜,历不及仲达,为何名垂青史。因为梦想,公瑾的梦想,是一团火,“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孔明的梦想,是一汪水,鞠躬尽瘁,包容了心灵。至此,东坡居士便有了这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梦,正似那水中易碎的月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倒映在我心之中……

樯橹灰飞烟灭篇10

当一种局面和结果无法挽回时,就只好选择纪念。端午就是一个为了纪念的日子,纪念孤臣泪,纪念楚人悲,纪念汨罗水,纪念曾经那“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的屈原。

尽管这天已从凭吊和纪念逐渐演变成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和迷信,尽管屈原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相对淡远,至少汨罗江水多少年来一直在翻腾奔流着,千百年不变,为屈夫子唱着铿锵的挽歌,浪声滚滚,浩浩荡荡,正如他辉煌的一生。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很多年后,依然会有人来到当年楚江边,听他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回味他“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想象他“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原是一代贤能啊!却落得如此地步,多少次便对着汨罗江,终难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和心境。再如何也只能是良辰美景虚设,总有满怀壮志,更与何人说?屈原一生不像李白,苏轼的怀才不遇,屈原曾经拥有过,曾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亲自出使,使曾经战火不断,争城夺地的战国七雄联盟,深受怀王重用,但终成浮光掠影,在多少个无眠之夜的黑暗和颓然之中,灰飞烟灭。

有时候,如果辉煌过后注定是悲哀,还不如一直就没辉煌过。但屈原是前者。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后来所发生的,我想屈原应会料及,或许他还期待着一丝转机?公子子兰,郑袖夺断专权,张仪趁虚而入,借齐杀楚,几番联盟拆盟,楚国国势大弱。顷襄王二十一年国都被占的噩耗不过是预言的实现,毁灭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绝决。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吾宁可赴之长流葬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猛世俗之温蠖乎?

一切都结束了,国亡,屈原岂有不亡之理?离开之前,他为自己写下了最好的墓志铭。从此他在每个人人生路上一回头就可以看见的地方,他微笑着告诉我们,时间在变,但他一直没有变过,就算所有人都变了,变得人云亦云,顾影自怜,他也始终只做他自己,永远守候着他的国家。所以一直觉得他的死有种“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的飘逸,对生与死的界限看得如此淡然。为国而生,为国而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一代贤臣就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他不朽的一世,疑惑这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好的结果。

节分端午向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在当今如此物质化的世界里,我想知道每个人心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个尚未崩坏的地方,不肯腐烂的土壤,可以用来坚守静默与了望远方,坚定梦想而不被遗忘。是否还可以做到屈原的从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怀沙流水魂安在,汨罗江上楚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