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评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3:47:19

经济师评审论文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1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作为审计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审计风险的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损失可能论”和“意见不当论”(朱小平、叶友,2003)。前者比较典型的如国内学者徐政旦、胡春元(1998)所下的定义: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后者主要是指审计人员针对含有实质性错误陈述(或重大错误陈述)的财务报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AICPA)。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一定的使用环境和侧重点。在研究审计风险造成的经济后果中,第一种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在研究审计过程中的职业判断和审计技术,则会侧重于第二种观点。本文侧重于意见不当论的观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的规定一致)。但是这种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是审计师职业判断,较多的依赖于审计师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受到审计师的自身经济利益的影响,因此,审计风险的判断和评估必然受到其经济后果的影响。如果审计风险之外的风险(比如并非审计师过错的经营风险,即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者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织产生伤害)引起的经济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审计师可能在评估的时候更加谨慎,对审计风险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以降低审计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对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会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与审计师过错有关),但是这种风险的判断和评价受到审计风险之外的非审计师过错的公司经营等方面可能对审计师带来的经济后果的影响。

本文将审计作为公司的外部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而审计师的审计工作及其审计工作的产出——审计报告,都可以看做审计产品。如果将审计市场看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子市场,那么以产品生产者的视角来看待审计生产者的风险,就会更加清楚。作为审计市场的供给者,由于产品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消费者索赔等经济损失,应当是审计这种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主要风险。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审计质量达不到要求所产生的风险我们称之为审计风险I;同时,由于审计活动所产生的,与审计质量无关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也应当包含在审计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我们称之为审计风险II。

审计风险I与DeAngelo(1981)的关于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是审计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存在错漏并报告这种错漏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的错漏的能力和自身的独立性相关联)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不符合审计质量要求的审计产品就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这就与AICPA的定义基本一致。在由于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定价时是从审计成本和经济后果方面全面考虑的,因此不少文章在考察审计定价时,主要侧重于第一种审计风险的概念。在Houston et al.(1999),Hsueh Ju Chen,et al(2006)等人的文章中称为审计风险(audit risk),与未发现的重大错报相关。

审计风险II在有的文章中被称为契约风险(Larry E.Rittenberg et al.,2005);在有的文章中被称为剩余审计风险和非法律风险(R,W,Houston et al.,2005);有的文章中称为非审计风险(Houston et al.,1999,与重大错报不相关);在Hsueh Ju Chen,et al.(2006)文章中称为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和个人风险(personal risk)。

审计风险I和审计风险II合起来应该对应的是损失可能论,审计风险I对应意见不当论。

朱小平、叶友(2003)认为目前审计界正处于一方面仍然大量使用制度基础审计,另一方面逐渐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来看,风险基础审计尚未完善,有关理论和模型尚未定型,从而需要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一方面原有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另一方面新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这样,对审计风险,尤其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对审计风险主要因素的研究。从损失可能论来看,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的审计风险并不是法律风险,而是监管风险,理由是当前的法律环境对审计师的责任追究并不到位;但同时,审计质量却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审计师声誉越高,“质量溢价”越高(李连军,2005),因此,对审计市场的监管,或者对被审计对象的处罚可能会影响到审计师的声誉,进而会影响到审计师的审计定价。从意见不当论来看,审计师的对于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会影响到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程序的实施,从而做出不当的审计意见。

Allen D.Blay,L.Dwight Sneathen,Tim Kizirian(2007)使用档案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对于持续经营和舞弊风险的初步评价对于审计计划和审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经营和舞弊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显著相关。并且,舞弊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完全受到RMM评价的传导完全的媒介传导,中度持续经营风险并不完全受到RMM的传导。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舞弊风险已经完全在重大错报风险中得到反映,但是持续经营风险并没有在重大错报风险中得到完全的反映。

作为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到的具体的客户业务风险种类中,舞弊风险被认为具有普遍的影响力(AICPA,1990;IAASB,2004a,d),影响到审计的许多地方。结合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舞弊风险是研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内容。

国内有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对审计风险的要素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例如陈力生等人(2005)的研究;吴溪(2007)则是通过对1999-2006年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72例财务报表审计失败案例进行观测,认为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会计师事务所或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认定显著区域缓和和稳健。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审计风险I直接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I中与单位相关的是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II则影响审计师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换句话说,审计风险I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审计风险II与经营风险相关联。审计师声誉、投资者监督、法律环境通过对两种风险的影响,最终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4,1:13-18.

[2]DEANGELOL.,E.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December 1981):182-99.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2

现在,很多省、市己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将相关的拟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予以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将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进行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之前进行审计项目公示,能够使广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进展情况监督,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后,通过公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够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被审人员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解决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知情权的问题。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通过公告制度,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审计工作情况,进而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完善国家治理沟通机制。

二、如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质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所以评价体系中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标体系,还应包括审计重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而处于评价体系核心地位的评价指标,应与相应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在实施中,首先赋予各审计内容一个基础分,然后对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履行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计算出总分并以此作为确定审计结论的依据,这样审计结论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2.建立全新的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反映经济行为责任内容的报告体系;二是按规定要求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以说明责任履行状况。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以提供被审领导干部相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报告体系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完善国家治理服务。具体而言,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政府机关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政府机关年度会计报告;(3)政府治理结构报告;(4)政府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程度报告;(5)政府社会责任报告;(6)政府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3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偏好;模糊评价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由来及其与风险偏好的关系

早期审计采用详细审计的方式,因此,审计判断的非唯一性问题并不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审计服务的内容、范围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职业出于提高审计效率的考虑,开始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计,而后又采用了内控导向审计,直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特点是:将风险的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无疑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即需要审计人员进行更加广泛的审计判断。事实上,评估风险遍布于审计行为的每一个关键点,因此,审计主体对风险的评估结果,成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中,执行者的风险偏好是影响的第一要素。以往的审计模式,在操作规范上更侧重于程序化,而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审计主体对风险的评估上。由于评估结果决定了是否承接业务,以及业务承接后如何在技术上规避风险,所以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这种新的审计模式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专业判断时,有了更大的弹性,而判断的空间越大,受审计主体偏好的影响就越大,因而风险偏好的影响也就越突出。

二、影响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偏好的因子

会计师事务所在营业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获得和损失的矛盾。当业务饱和或业务已经争取到时,具体执业的会计师则千方百计的规避风险;而没有业务或业务清淡时,面对风险大的业务反而会铤而走险。对风险高低的评判标准,往往取决于各自的参照点,或者说是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的倾向程度。如何调整参照点,来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风险的心理预期程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即使其风险偏好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理想的状态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获得与损失的均衡线不能低于社会公众的期望值。可以将影响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偏好的因子划分为以下五类: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

对于事务所,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有下列不确定性因子影响:

一是事务所对诚信以及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二是职权与责任分配的公平性;三是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程度。

(二)审计职业的特殊性

审计是一种靠经验和知识判断的职业,丰富的经验、准确的记忆力、有节制的想象力,以及对职业的作用和责任的正确理解,对有效地行使判断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对风险的评价过程主要是审计主体判断风险的过程,而判断风险的过程受下列不确定性因子影响:

一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二是信息的不对称;三是审计抽样的客观局限性;四是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由于以上四个因素的存在,使得审计中的判断有了相当大的弹性,导致判断中审计主体对风险的偏好直接影响了判断的结果。

(三)面临的经营压力

一是审计期望差距:社会公众对审计应发挥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看法之间的差异;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很多事务所业务量减少;三是审计收费,缺乏明晰的标准,基本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四是业务来源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审计主体的投机偏好。目前,审计市场的业务非公开化、不确定性,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情形,面对有风险的审计业务承接还是不承接?很难做出清晰的判断,放弃现实收益,意味着机会成本增大。没有人能预测下一单优质业务在何时、在哪里?审计主体不可能为了不明确的未来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审计市场业务的这种不确定造成审计主体的短视和投机心理加重,在趋利心理指导下,审计主体更乐于选择眼前的,因为生存失败的压力远大于审计失败的压力。

(四)承担风险的成本

一是道德层面的谴责;二是经济责任带来的赔偿;三是可能引致的法律责任。

(五)所处的道德环境

一是是否处于道德秩序的过程期。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传统在动摇,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又尚未确立。在这种状态下,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陷入迷茫、仿徨以至极端自私之中。个别注册会计师不再相信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不再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不再重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对特权,特别是对权钱交易的渴望,对职业的不负责、不虔诚,对自己的放纵,对社会的无信等等。二是公平是否符合普世的价值观;三是社会的舆论导向是否强调特殊职业的自律性。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模糊评价方法及实例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模糊评价方法介绍

风险偏好水平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其中许多因子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明确,具有模糊性。而模糊评价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模糊数学方法,它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了多种因子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而对事物做出综合决策。因此,本文试图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建立风险偏好的评价模型。

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风险偏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如下:

1.确定评价指标集,将所有指标分成s个子集,记为U1,U2,…,Us ,并满足条件U={U1,U2,…,Us},Ui∩Uj=Φ (i≠j),每个因子集Ui ,Ui={ Ui1,U i2 ,…,Uin}, i=1,2,…,s, n表示Ui的元素个数。将代表风险偏好的因子集U分成5个子因子集,每个因子集又分有若干个评价指标。详见表1

四、结论

影响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是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通过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风险偏好的定量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在风险偏好方面可对自身的状况有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发现自身弱点,改进不足,更好地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

参考文献

[1] 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3-25.

[2] 赵宝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分析[J]. 北京:审计研究,2002,(3):38-39.

[3] 孙坤.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3-45.

[4] 胡春元. 风险基础审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3-65.

[5] 张建军,林志伟.审计市场博弃——中国独立审计行为异化分析[J]. 深圳:《深圳大学学报》,2005,(6).

[6] 孙冲.《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3-75.

[7] 厦冬林,林震员.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 北京:《会计研究》,2003,(3):19-21.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审计课程与教学 课堂教学

本论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村财会与审计才人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2564),2014年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创新强校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HS2014CXQX16)阶段性成果。

F239.0-4

长期以来,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大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独立学院,囿于师资力量、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学硬件投入的限制,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普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而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课程中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应当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从学习资料的选择到学习评价的考虑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学习目标设计

案例教学法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知识目标: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农业企业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农村经济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技能目标: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目标、思路和方法;理解农业企业审计的目标、思路和方法;掌握农村集体、农业企业资产盘点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培养基本的审计工作能力;道德价值目标: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价值理念,养成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良好的职业行为、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学习内容设计

根据掌握的农村审计的文献资料和抽样调查,参考农业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2007),在教学中选择了十个方面作为案例教学法的重点:1、资金、财产的验证和使用管理情况;2、财务收支和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3、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4、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5、收益(利润)分配情况;6、承包费等集体专项资金的预算、提取和使用情况;7、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情况;8、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目标和离任经济责任;9、侵占集体财产等损害合作经济组织利益的行为;10、乡经营管理站代管的集体资金管理情况。在这十个方面再结合集体组织和农业企业的情况选择12个左右案例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在具体审计中“怎么样”,还掌握“为什么”。

(三)案例教学法学习资料设计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调查访谈、文献查阅、调阅档案记录等方法,围绕教学内容的十个方面搜集资料。同时,近三年披露的农业上市公司的审计事项也是我们案例组织的主要来源。

案例资源收集后,要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进行呈现,通过视频资料、访谈录音和文字记录、文件资料等形式,最后形成“谁”、“哪里”、“怎样”的案例资料集,让学生体验到审计发生的环境中,通过分析这些资料,考虑这些现象后的“为什么”。比如,在学习“资金、财产的验证和使用管理情况”模块,通过播放视频表现采访村集体负责人、合作社养殖户、村民代表等的访谈资料,让学生感觉到现场访谈的结果,再通过播放养牛场、鱼塘的视频,将学生引入到生产的具体环境中,这就为讨论如何选择适合的审计程序进行牛、鱼等生物资产的真实性验证提供了环境条件。

(四)案例教学法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宏观设计,包括教学准备、信息呈现、明确议题、分析评价、反思升华等过程。

教师准备主要在于五个步骤:围绕教学目标熟悉教学案例;规划设计,规划时间安排、信息呈现方式、讨论形式、过程如何引导、布置什么作业等;划分重难点,分析哪些结论是通过材料可以直接得出的,有什么样的结论是如果仔细甄别材料会得出可能相反的结论,分析哪些材料中的结论是学生可能会忽视掉的等;熟悉学生,尽可能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表达;把握角色,对于教师来说保持中立、自我反省是在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信息呈现主要在于对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根据案例教学的需求不同,需要考虑是为了展示事实、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还是为了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目的,结合教学媒体的特性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选择。

明确议题是要在适当时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案例教学讨论既怕学生思路跟不上,不能形成讨论,又怕学生思路过于宽泛而讨论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专业判断和职业经验,根据学生讨论的发展不断抛出事先准备好的小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确定案例的主要议题,完成教学目标。

分析评价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通过适时、适当方式介入对小组讨论的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控制讨论的氛围,达成学习目标。

反思升华是案例教学的最大意义所在,升华不是讲小数目的案例结论推广到全体的适用性上,而是根据讨论案例的特殊性,对已有理论进行扩展或者概括。在教学中尤其要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将案例讨论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验进行总结,成为日后进行职业判断的参考。

(五)案例教学法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教学中还要进行组员之间的互评,将每个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和特点总结出来;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表现、案例分析的结论和未来的发展做出总结。总结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方案的评定,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案例教学的所有环节的评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二、案例教学法使用中常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案例教学法虽然相比讲授法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但是在执行中确实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现将问题及解决思路提出来以供参考:

(一)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合适的案例选择困难

在案例教学中,合适的案例的选择实在是非常困难的。农村审计案例来源或者是教师自己积累或者是源于其他公开渠道披露。如果是自身积累,案例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不小的挑战,案例证据取舍也是困难重重,选择证据是往往因为先入为主为了得到某个结论而取舍数据,缺乏严谨性;如果资料来源于其他公开报道,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难以考究。

2.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较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教学是将审计原理还原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中,既要体现工作中的审计思路和也要呈现蕴含的审计原理,既要懂得审计也要还要理解财务处理,既要熟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还要懂得农业企业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核算,既要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还要设计思路巧妙地抖搂出来,这些都对教师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挑战。

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案例分析是个对呈现出的所有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的过程,既要掌握材料知识,还要对学过的已有全部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讨论形成结论,再回到材料中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求证,最后还要对结论进行由此及彼的迁移。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也提出来较高挑稹

3.案例教学效率低

案例教学效率低主要体现在对于时间资源的耗费。在案例的整理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比较、甄别、整理,纵使如此,得到的效果也仅仅差强人意。在案例讨论的组织过程中,如果学生投入不足,有效讨论和及时反思不能及时结合也会造成效率降低;即使形成了良好地讨论氛围,在各抒己见的自由讨论中,形成最后决议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相对于直接灌输的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的效率在实践上是比较低的。

(二)问题解决建议

以上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现就正在解决的办法进行整理以作参考:

1.建设案例数据库

通过教师们的实地参观、访谈、查阅资料将文献资料或调研资料整理储备,这种资料可以是表格材料、档案数据,也可以是教师在研究中收集的证据或者是在研究中发现的关系描述。大量的数据出现,可以为以后建立证据链、建立跨案例分析的基础。

2.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

优秀的案例分析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功底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互相交流沟通中产生。基于此种目标,应尽可能给教师创造机会进行交流学习,搭建教师间互相交流信息传递经验的工作平台。

3.案例教学与授课法等其他方法相结合

教学策略选择是教学设计中困难最大的地方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中,不要执着于一种方法而不言其他,案例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应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01):22-24

[2]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145-146

[3]蒋国明.案例教学在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62-64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5

关键词 职称评审 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现实中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多数老师只能采取网络暴力或者忍气吞声。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自治权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

1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有失公允

目前职称评审可找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这些法律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规定得过于模糊,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制定本高校特有的评审标准,这些评审标准无疑是提高了职称评审的门槛,再加上这些标准年年都在变,缺乏稳定性,使得教师评审职称变得难上加难。职称评审本是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由于功利的驱使,教师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一起参加评审,势必会利用职权抢占指标。很多领导只是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没有“教”和“授”,却也想利用职权获得职称评审,不免使那些有优秀教学成果的老师感到不公。

此外,现有的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明确规定评审的条件必须是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获得一些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而对于教学成果方面却重视不够。J.H纽曼曾经提到“发现和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种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能做到科研和教学兼顾的教师并不多,这样的评审标准必然导致教师把精力全部花费在科研之上,使得科研与教学本末倒置,背离大学教书育人的初衷,还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的频频出现令人深恶痛绝,这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学术机制。由此看来,监督机制的介入迫在眉睫,必须用司法程序来监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这一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杜绝学术腐败现象,保证学术评价机制的客观公平性。

1.2正当程序缺失

对于职称评审程序方面的规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该《章程》对评审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职责、评审程序作了相关规定,从表面上看没有很大漏洞,但却让潜规则从幕后走上前台。《章程》规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专家学者构成。而从实践看来,学术机构官员化现象比较严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校领导,虽然他们也是学术精英,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混为一体定会让学术淹没于行政力量之中。而且评审程序的不透明更是让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摇篮。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公示不完善,比如答辩流程和评定依据都不公开,对于落选原因没有相关说明,《章程》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也流于形式,而且匿名投票不免会有很多人情因素出现。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种种暗箱操作,对那些埋头真正做学术的人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其次从学科分配上来看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在进入第二层级评审时,大多的评审委员都是“外行”专家,自然不能对参评者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判断。况且评审程序繁杂,评审时间有限,委员们都是走走形式,大体根据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第一印象就做出判断。职称评审应在具体的科研教学中做出动态评审,而不应只是一次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职称评审是关系教师权益的大事,不能只看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量,更要看质。要想保证职称评审的客观公正,就必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员的比例,增加“同行”专家学者的比例,让最有发言权的“同行”专家来说话,摒除“唯论文、唯科研”的评审标准,重视教学成果的考察,评选出既有科研又懂教学的“双师型”学术专家。

1.3教师权利救济途径不完善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我国对教师权利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诉讼和非讼途径。然而从实践来看,由于大W拥有较多自治权,司法对其监督范围极其有限,很多事项教师不能通过诉讼来救济。职称评审虽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教师诉诸法院时,法院往往以“该项请求属于行政内部管理行为,法院不予受理”为由做出处理,因此,用诉讼途径维权很难实现。对于非讼途径,法律规定的主要是申诉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申诉受理机构,于是部门之间都相互推诿,教师申诉道路举步维艰,致使教师无处伸冤。而且,就算有教育行政部门来受理教师的申诉请求,教师申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本来就存在上行下效的关系,难免会有偏袒和不公,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专门的申诉受理机关,其处理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此外,立法方面对教师申诉制度的规定过于模糊,存在很多立法空白。比如接到申诉后是否处理的时间、申诉的处理期限等都没有相关规定。处理申诉过程中的说明制度、听证制度以及申诉后不服提起复核所适用的程序等方面都有待完善。此种状况导致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出现不合理的处理决定。有权利即有救济,在强调保障权利的法治国家中,救济途径不完善实属权利行使的一大硬伤。

2纳入司法审查是保障教师权益、建设法治高校的需要

我国立法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规定的不尽完善,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使得教师维权变得羸弱无力。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由于立法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使立法的发展不能完全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单凭立法来规范各项权力的行使不切实际,而司法监督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保障各项权力的行使都有法有据,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规范各项行政权力的行使。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不仅对促进教师的学术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防止权力腐败的最好方法就是权力制约权力。而司法审查制度正是这种权力制约精神的重要产物。司法审查是指通过审查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侵害的司法行为。既然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是具体行政行为,其必然要接受司法审查。当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诉诸法律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是对行政机关最为有效的监督。理论固然美好,而现实状况却颇有漏洞。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确立历时已久,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发展,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弊端滋生,其滞后性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例子已屡见不鲜,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解决职称评审中的弊病沉珂,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促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高校法制化管理,就必须洞察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诟病,对症下药,将职称评审和授予权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用司法手段来洗涤大学这一片净土。

所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迫切需要司法的介入。现念普遍认为“司法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屏障”,诉权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相应司法救济的程度和范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权利保障充分性的标准。职称评审和授予过程中的标准不公、程序缺失、救济途径的不充分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在侵害教师的利益,损害公权力的权威性。为切实保障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权利,提高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透明和合法性,不仅需要立法方面加以完善,更需要司法监督的介入。任何不受监督的公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司法救济作为最公正最有效的救济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权益,杜绝学术腐败,防止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学术自由,促使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合法合理行使权力,做出使人信服的决定,切实使教师公平公正地参与职称评审。

3结语

高校是知识创造的中心,思想激荡的圣地。学术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耕耘。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在重视对教师管理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对教师权益的保护。在上述的分析中可知职称评审具有行政法律行政,是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完全可以诉诸司法通过诉讼途径来寻求救济。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教育法治化也是必然趋势。司法的价值取向是保障整个社会的平等和个人自由,必然也包括神圣的学术殿堂。当然在对高校职称评审这一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不是毫无限度,也要充分尊重高校的学术自治权,尊重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评审行为。司法监督不是对行政权力的干预和遏制,而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在对职称评审进行监督时要把握一定的原则,不可逾越高校自主治校的鸿沟,重点审查程序是否正当。司法作为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要发挥其应然作用,有效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规范职称评审的标准和程序,保障每一位教师的权益,建设法治高校。

参考文献

[1] 徐辉.一种内涵深厚的古典大学观[J].高等教育,1992(4).

[2] 陈璇.拷问高校职称评审公信力[N].中国青年报,2012(11).

[3] 王鸿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9).

[4] 陈鹏,祁占勇.教育法W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

[5] 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6

经济学论文不只是计算一些经济规律和经济学分析,还需要加强整个论文的科研属性,这也是目前科研压力过大的情况下的一个解决途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提高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硕士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硕士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硕士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7

    一、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打造客观、公平、公正、严格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制度为前提

    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客观上要求申报者具有运用财政、会计、财务、税务、经济法律法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决定了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评价,必须实行“凡进必考”,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申报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应参照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办法,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命题并组织实施,考试时间可与全国高级会计师考试时间一致。

    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考评的客观、公平、公正,报考正高级会计师的财会人员须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证明自己具备评审条件,并由设区市的会计考办会同本级人事部门职改办审查无误后,报省会计考办。不提供相关原始资料,或者提供的相关原始资料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各级考办不应为其办理报考手续。

    二、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构建科学、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评审制度为基础

    (一)科学界定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参评范围

    正高级会计师是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的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指导本专业高级人员的工作能力,其资格评价范围应从不拘一格的选拔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出发,给广大财会人员一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使会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真正实现会计正高级职称评价的客观、公正。《河北省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和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体规定为企业必须是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是副厅级或编制200人以上的较大事业单位,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在设区市以上会计管理机构工作。《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师。基于此,笔者赞同广东省的做法,即正高级会计师的参评范围为在全省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高级会计师,这种不以企业事业单位规模大小和机关性质为限制条件的选才理念,不仅广开了才路,同时也使会计系列与其他系列在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上趋于均等化、和谐化、人性化。

    (二)建立考前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接受公众的监督

    考生在考试报名前要由单位在显着位置就报考正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条件,该考生已经具备的条件,包括学历、取得高级会计师的任职年限、论文、成果等条件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所在单位出具证明,连同相关资料一并报送会计考办。评审通过后,省级人事部门要主动在当地报纸上予以公示,使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评从考试报名到评审结束均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运作。

    (三)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公开、透明,建议在评审申报程序上再加一把锁

    以往的正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委们看到的除任现职评审表、年度考核表、外语、计算机、会计实务合格证为原件外,其他的均为复印件,即使复印件是虚假的,只要设区市职改办盖上章,签上字,到了评委手里也就成真的了。为此省级职改部门应合理界定设区市人事局职改办的原件审查权,让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能够看到申报者的原件,特别是论文成果,这样做也为日后答辩奠定了基础。对于申报者提交的原件,人事部门要妥善保管,严防丢失。总之,在正高级会计师的评审过程中,严格条件和程序,宁缺勿乱,以确保评审质量,把财会人员最为关心的事办好。

    三、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形成以理论基础、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创造思维为核心内容的考评体系

    根据这一思路,凡报名参加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以及考试合格申报评审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政治、职业道德条件

    综合河北、广东、辽宁三省的规定,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政治、职业道德条件应统一为: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并提供准确、有效资料及证明。

    (二)学历、资历条件

    参照三省具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会计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5年以上的学历、资历条件,以及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在担任高级会计师工作期间业绩特别突出,符合破格条件人员,可以破格参加考评的规定。笔者以为:具有跨门类双大专学历的人员,应按大学本科毕业生对待,但必须有一个财经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的大专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7年以上。

    对于不具备规定学历(大专及以下)和资历(任高级会计师满3年,不满5年或7年),但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部级以上“三三三”人才中的一、二层次的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设(区)市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省部级财会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的奖励人员,可破格申报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和评审。

    (三)外语、计算机条件

    已经试行考评的三省都要求申报者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全国或省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成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按相关政策掌握。

    笔者意见:在涉外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该要求外语考试,并且考试必须达到合格线,其他会计人员的外语考试仅作为参考条件,这样才能让财会人员走出与本职工作关联性不大的敲门式考试误区,腾出更多时间研究业务,并在本职业务上有所建树。关于职称计算机条件,鉴于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且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助手,凡申报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都应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且达到国家或省定合格线,不应再按岁数设置免试条件。

    (四)继续教育条件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会计人才的重要举措,正高级会计师更应该重视此项教育。目前河北、辽宁两省未对此作出规定,按照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参照广东省的做法,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申报者,在任现职期间,应立足本职工作,参加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以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提交课题研究;或者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的全国统一考试财务会计科目合格,并经省级财政部门确认,折合继续教育学时;或者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合格,不论哪种形式,都必须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

    由于财会人员所在单位不同,岗位情况各异,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难以准确量化考核,建议将不便考核和难以考核的事项纳入考试范围进行书面测试。笔者结合不同会计岗位的实际,参照三省的相关规定,就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考核,拟订为: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精通会计政策,通宵国际惯例,参加过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准则、法规、办法的制定;或主持设计、起草、参与制定省级贯彻国家会计政策、法规、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

    2.主持一个地区、行业,或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能够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取得显着经济效益;或主持和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经济预测和决策、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资金筹措、运用等,能够处理财务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制定起草过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得以实施并在业内认可。

    4.为大型技改项目、基建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获得政府批准,投资回报率较高。

    5.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会计工作动态,制定对策,解决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6.在本专业、本岗位业绩突出,并获得过设区市政府级以上荣誉称号两次和省部门级以上荣誉称号一次。

    以上均需要提供准确、有效的资料及证明。

    (六)业绩成果条件

    笔者以为,财会业绩成果,尤其是获奖的科研成果应为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科学联合会、财政学会、会计学会、预算研究会等正式机构颁发的奖项为准,否则,不予认可。

    综合三省规定,正高级会计师申报者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取得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会同经济、工程、科研部门进行工程经济项目课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得设区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奖励。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完成国家或者省下达的财会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调研成果二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三等奖两项以上。

    3.参与国家财政部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研究,取得国家财政部认可的重要成果并受到嘉奖。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职业判断运用职业判断质量

 

一、审计职业判断含义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不断扩大,因此,了解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运用并提高其运用质量是有必要的。尤其我国并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新准则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必然影响到财务报表审计中涉及职业判断的运用,因此,重新审视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是新时期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何谓审计职业判断

张继勋教授认为,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判断或选择。”它是审计工作的精髓,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决策时对相关审计证据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判断,良好的审计职业判断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也是高质量和高效率审计工作的表现财务论文,因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新准则下的审计职业判断

1、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新准则中新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无论是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还是将风险划分为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流程、评估知识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

2、提高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

新模型把审计流程分为三部分:①风险评估程序;②控制测试;③实质性程序。新准则把第②③部分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并指出仅靠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流程改进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论文网站。流程改进使得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在评估风险程序中实施的职业判断对整体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3、对职业判断中的出现的部分新内容提供了准则指导

近年来不断涌现了一些新兴行业或新兴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需要对这些事项特别关注。由于业务性质特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这些企业时,往往难以仅依靠职业判断来控制风险,需要相应的准则指导其审计工作。执业准则体系补充了诸如《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准则等针对特别事项的具体准则内容。另外,针对最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执业准则体系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以指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降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审计风险。这些准则的,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提供了指导,新准则指南的陆续出台财务论文,也使得在审计实务中进行专业判断具有了更强的操作性。

二、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运用

(一)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为完成报表审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它是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保证。一个具有良好职业判断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应能在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正确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使计划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相符,避免因审计计划的不断变动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确定审计的重要性及其水平的高低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重要性的认定及重要性水平高低的确定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都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就某一特定单位的会计报表而言,其重要性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判断加以确定。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方法和经验,也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

(三)估计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在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考虑有关事项评估出重大错报风险,并可以确定出检查风险以及审计总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能由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评估。所以在其基础上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上也很难准确地去界定,审计人员所作结论的公允性势必会受影响。因此,合理估计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就成为审计判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甚至直接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及审计结论的公允性。

(四)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

新准则的实施已经弱化了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依赖性,但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审计判断置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预防各类舞弊的能力中,测试各个控制环节和措施是否达到要求财务论文,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健全性和有效性,在内控测试

中至关重要。

(五)运用职业判断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收集、分析、取舍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一方面,审计职业判断为审计证据的收集确定了领域和方向;另一方面,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进行分析取舍。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取舍审计证据,最终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

(六)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在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内容,需要运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会有差别,所以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及明确程序中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实质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均需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七)确定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由于审计工作的测试性质和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可能得到的证据有很多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绝对肯定的审计意见是难以形成的,在形成审计意见时,仍然存在某些重要的错报或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论文网站。所以,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作出某种结论以及判断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都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提高

(一)审计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审计主体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现合理职业判断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大力提升审计判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合理审计职业判断的作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素质:(1)支持终身学习,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在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发现经济事项的真相,学会按照程序理性的思路去思考和解决审计问题,保证审计结果的合理性。(3)增强诚信意识,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执业中自觉地排除、抵挡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财务论文,以合理地作出审计判断。(4)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规范执业。(5)发挥集体优势,实现审计的集体互动,克服判断的主观片面性和个人偏见,及时发现问题,尽量减少审计职业判断的差异。事务所内部亦应明确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审查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就某一领域所作的审计职业判断将被更富于经验的审计人员所复核,保证审计执业的质量。

(二)审计工作外部环境优化

审计工作外部环境的优化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优化审计工作外部环境:(1)建立有效的审计市场,规范业务委托关系,保证审计委托关系的正当性;建立一套信誉评级机制,使审计提供的产品有所区别。(2)保证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到位。(3)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处罚制度,细化法规操作。(4)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性质与职能的认识与了解,使其能合理而理性地利用审计报告结论。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及其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J] 2007/09

2.刘明辉论审计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会计研究[J] 2007/08

3.段小法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博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J] 2007/09

4.韩洪灵审计职业判断:一项基于透镜模型的研究审计研究[J] 2007/03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9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 风险防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着人的法律意识的迅速提高,注册会计师受到的惩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深刻体会到审计风险压力。注册会计师执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和面临的审计风险,决定了我们需要对这一风险进行研究,仔细分析其原因,然后探讨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和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问题的存在,影响会计师审计的声誉,阻碍了国家发展和审计行业的崛起。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风险

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履行经济监督职责,也要服务被审计单位,以获得经济报酬。追求利益和职责履行本身就是矛盾,必然会导致一些欺诈行为,也是一些造假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注册会计师由于利益的驱使而失去了独立。企业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属性,追求经济利益是它必然的要求。由此说来,在生存和追求利益的双重压力下,很可能会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失去独立,为了吸引客户,取得不当利益,和被审计单位合伙弄虚作假。

(二)被审计单位本身存在风险

首先,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而风险高的企业审计的审计风险必然增加。虽然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但往往难以逃脱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其次,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从财务领域朝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发展,交易时会计直接监督减少,未授权的访问、存取、修改数据可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减少手工劳动的工作会导致发现错误和舞弊低,但可以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可能使已发生的错误和舞弊不被发现而长期存在。再次,财务舞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已成为风险的首要原因。

(三)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平

技术性很强的审计活动,要求参与人员有较深厚的会计、审计、税务和法律知识基础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否则,就很难对会计信息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的判断,风险将不可避免。我国的审计事业从建立到现在不过一、二十年时间,取得资格考试门槛不高,许多审计人员缺乏经济理论、基础设施项目、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这些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不相适应,从而产生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加强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从思想上认识到审计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其次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注重审计风险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制定有效的方案,以控制风险。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并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最后,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条件不具备,可以拒绝接受委托,让它完成完整建账以后,开展审计工作。

(二) 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行业协会应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讲座,让审计人员明白和遵守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内使用法律,排除审计工作面临的所有主、客观因素,使审计活动符合法定程序,审计评价合乎依据和规章,审计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常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制度规范,从行为上约束审计人员,以有效防止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三)谨慎选择客户,保持良好沟通

承接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只是一味接单。我们必须了解客户,对他们进行综合行业分析,对他们的经营特色,管理人员过去的信用记录等因素都要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来决定是否承接审计邀约。优质的客户舞弊的可能性不太大,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相应的低,反之亦然。

良好的沟通是对已经接受邀约的客户一个重要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及时的消化和解决财务和经营风险,既解决了客户的实际困难,也在事实上控制了审计的风险。

(四)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用风险评估来选择客户,更好地降低审计风险的第一道关卡。签署约定的质量可以决定是否审核到会计差错和更正假账,签署风险直接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整体风险有影响。签订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一些了解,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客户慎之又慎;并通过风险评估经验的积累,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完善合同签订、签订规范风险评估的行为,以确保签约风险制度上最小化。

通过注册会计师对重要项目的标准化的专业判断,以尽量减少由于个人喜好所产生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不同情况下选择标准的专业判断做出具体的规定,以便使单位内专业判断的趋同,形成自己的执业风格,减少由于个人喜好产生的审计风险。

严格推行复核的三级制的实施,加强执业质量控制(针对现行的三级审查形式和一些专业判断屈从于其他现象的压力,有必要重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消除人为因素对审计结果干扰,并确保三级复核实现目标。

审计风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既包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审计风险因素的评估,审计证据和收集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的数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研究,分析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义指导极大。

参考文献:

经济师评审论文篇10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涉及的领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合规性审计,即鉴证活动是否违反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二是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如对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的形成与使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已远远落后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问题,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则必然会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重要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监督鉴证评价论

“监督鉴证评价论”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这一观点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该定义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计理论观点,符合我国宪法对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此观点讨论的环境审计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评价监督以及社会审计的鉴证监督活动,由于审计主体地位的不同,审计目的和效能显然也有区别,但它们构成了环境审计监督、评价、鉴证的有机整体。该定义涵盖了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内涵,因此,注册会计师必然要参与到环境审计中。

(二)审计环境起点论

“审计环境起点论”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密切依存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因此,审计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外在环境及其内部环境的影响。陈建明指出,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以审计环境为起点,审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审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审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从审计环境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发展规律,从而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是比较科学的审计理论结构。(陈建明,199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审计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当前客观环境是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现实依据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呼唤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

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条件。但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往往会将某些重要的信息不予公开或做出虚假披露以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因此,任何经济活动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只有当事者的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独立的第三者的再监督,而注册会计师是独立性最强的组织。因此,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开展跨国环境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参与

为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协调世界经济关系,将开展跨国审计;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世界经济、国家经济与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审计将被提到议事日程。有关专家曾预言,21世纪审计发展的趋势将是:1.强化企业各层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支柱;2.注册会计师审计将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3.开展跨国环境审计,推进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审计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已势在必行。

(三)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已初步赋予了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权利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我国于2006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

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审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本准则共分五章四十条,其总则的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事项的考虑,制定本准则。”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业务的开始。

(四)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在审计内容上主要是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而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也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政府环境审计监督存在的缺陷有:1.在立法方面国家审计权力和法律责任不对称。《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很大的权力,由其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权,行政性较强,但却没有赋予其足够的法律责任。2.环境审计报告的质量容易受到影响;《审计法》第39条规定:“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此规定使审计报告容易受到来自被审计单位施加的影响。3.国家环境审计的范围过窄,且对环境审计没有很好地开展。我国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4.现有体制难以保证其独立性。如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还很严重,这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较大,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这些缺点足以说明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五)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

审计从传统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其范围、目的以及手段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一切都说明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飞速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审计的发展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管理状况的信息提供全面的评价,以此来满足公众的需求,降低审计风险;2.审计工作者要审时度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不失时机地发展审计事业。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注册会计师作为现代审计的竞争者之一,要想站稳脚跟,理应把握机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广泛地开展环境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和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目前影响我国开展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目前实施环境审计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受旧观念的束缚,环境意识薄弱

主要体现为:1.可持续发展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地处理;2.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尚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审计往往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而难以实施。

(二)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虽已实施新审计准则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但其仅仅是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所进行的规范,而且其完善程度和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环境审计准则。这样,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因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而缺少程序上的依据,环境审计责任就会存在不确定性,审计风险就会加大。因此,注册会计师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就会较少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三)环境会计制度尚未建立

通常情况下,环境会计的产生要先于环境审计。然而,我国环境会计制度尚在研究探讨阶段,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因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使环境信息的披露产生随意性。

(四)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团队

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审计人员除了要有所需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环境法规尚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律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也基本形成,但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能发生无法可依的盲点。

(六)独立审计市场混乱,造成投资者对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不足

我国目前的独立审计市场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很多投资者由于缺乏进行投资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而造成其对独立审计基本作用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者对环境审计信息的要求也不高。

四、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全社会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审计的认识

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各方面都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渐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带来巨大利润的重要性。

(二)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进程

尽快建立相应机构,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以及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获得充分的依据。

(三)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其他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1.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以防止“法律空隙”现象的发生;2.应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3.要尽快制定环境审计指南,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四)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培养和引进专业环境审计人员

建立专门的环境审计专职机构时,应考虑未来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来选配审计人才,面向全社会招聘进行环境审计所涉及的多个学科和专业的来自多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每位审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五)完善独立审计市场,增强投资者对开展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