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祖国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9:21:07

写祖国的作文

写祖国的作文篇1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写祖国的作文篇2

那蜿蜒盘旋的城墙如一条长龙,与山相连与天相接,在这浩瀚的戈壁沙滩上,挺立。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持绿叶间,戴鲜花盔甲,坚守阵地,保卫我们的家园,镇守着美丽的祖国山河。这就是祖国伟大的万里长城,它多么壮观,多么气势!中国民族的智慧与坚持且汗水在此城尽显。瞧!中国民魂多伟大。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而遍布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更是巧夺天工,令各地来的游人们陶醉于此,流连忘返……

来到黄龙沟的“人间瑶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尤其是清晨时,瑶池便穿上了一件薄薄的纯白色“纱衣”,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水蓝色的彩池群似少女的两颗闪闪发亮的蓝眼睛,五彩斑斓的争艳大池和欲玉池如她头上的金银头饰。微风轻拂,少女翩翩起舞,在风和云的伴奏下,显得极为美丽,令人陶醉……最令人赞叹不绝的是,游人们一来,迷蒙的雾便散开,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石头便露出面目,让人们去欣赏。

写祖国的作文篇3

为庆祝祖国64岁生日, 我校举办“我与祖国”主题征文活动。现向全校同学征集作文,要求如下:

一、以“我与祖国”为主题,写出我与祖国之间的关联,关联方式不限,欢迎别出心裁的角度。

二、题目不限于“我与祖国”,可以自拟。

三、体裁、字数均不限。

学校将在每个年级的参赛作文中评选出1个特等奖、10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评奖结束后,将举行颁奖典礼。

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

这则启事点燃了五年四班所有同学的创作热情。也难怪,在童小辫的带领下,五年四班早已在写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遇到这样一个可以一展身手的机会,大家怎么能不蠢蠢欲动呢?

“可是,‘我与祖国’这个主题也宽泛得有点没边没沿了吧!”许闹闹嚷嚷着。

“没关系,有我呢!”一个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接上了许闹闹的话茬,大家寻声望去,果真是大家心里盼望的救星——童小辫。

这个时候,大家也才反应过来——这节是写作课呀!

童小辫笑嘻嘻地扫视着全班同学,问道:“都想参加?”

“嗯——”大家齐声发出一个肯定的音符。

“心里没谱?”

“嗯——”

“我来说说?”

“嗯——”

童小辫故意生气地拍了下讲桌,正色说道:“别‘嗯’了!谁先来说说你的想法?”

大家面面相觑,一分钟后,还是胆儿最肥的许闹闹站了起来。

“我看到这个主题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和祖国的关系就像妈妈和子女的关系,但转念一想,太普通,肯定不行。所以……等于现在还没有想法。”

郑大通也站了起来,说:“我的想法是从我出生起,我就成了祖国人民的一员,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我有关,我的快乐进步也与祖国有关。可是,我也觉得这样的写法很普通。”

“那谁还有其他的比较新颖的想法呢?”童小辫用眼神问艾文文。艾文文只好站了起来,用不太肯定的口气说:“我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我想以‘我和祖国的小故事’为选题,写我的出生,写记事起的第一个国庆节,写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等。”

“不错嘛!这样就赋予了‘我与祖国’新的定义,不仅仅是祖国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也不仅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而是像很好的朋友,一起经历了很多故事。”童小辫对艾文文的思路大加赞赏。

这句赞赏,引发了许闹闹的嫉妒,同时也激发了许闹闹的思路。

“我也有了新的想法!”许闹闹“腾”地站来起来,“‘我与祖国同进步’,怎么样?以两条线索写起,我的进步,祖国的进步,然后再将两条线索穿插到一起,变成我与祖国同进步。我觉得很好!”许闹闹才思泉涌,还不等童小辫认可,自己就先肯定了自己。

童小辫听后非常欢喜,给予许闹闹那一抹赞赏的笑快要将他飘起来了。

“许闹闹反应很快啊!我们在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要尽量让自己的思维打开、放远。我与祖国之间,可以写些什么呢?写那种华而不实的大话吗?不,我们就要从自己的感觉写起,然后给‘我’与‘祖国’之间一个巧妙的连接,就可以了。因此,这个宽泛的主题其实给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空间。像艾文文的‘我与祖国的小故事’,许闹闹的‘我与祖国同进步’,都是将‘祖国’作为很亲近的一个朋友,一位家人,一个伙伴……这样写起来就会轻松许多,文字也一定会流畅生动,充满活力。如果让我写,我就写‘我与祖国一起互联网’,写我这么多年从互联网上获取的进步,也写祖国因互联网而获得的改变,我们因为互联网而有了关联。这个想法是不是也很巧妙?同学们,根据我的点拨,你们都仔细想一想,争取个个选题都来自自己的思考,个个都很新颖别致,这样我们班就是全校写作最棒的班级了!”

童小辫这么长的一串发言仿佛暗夜中的一束灯光一般,照亮了同学们迷茫的心,大家纷纷苦思冥想起来。有的对着教室屋顶上的灯发呆,有的低着头皱着眉,有的用笔在纸上写着什么……

十分钟过后,童小辫要求想好选题的同学都站起来说说。

“我想的是‘我与祖国通电话’,假设我上了太空,在太空和最爱的祖国通电话,我说我的想念,她说她的祝福!”

“‘我与祖国散散步’,写一个童话故事,我和祖国在地球上散步,看到的种种美丽景象。”

“‘我与祖国唱卡拉OK’,把我最喜欢的歌和祖国最喜欢的歌写出来,用歌声来祝福祖国。”

“‘我与祖国的梦想’,写我的梦,写祖国的梦,正好是‘中国梦,我的梦’。”

“‘我与祖国的秘密会谈’,写我对祖国说出心里话,祖国妈妈对我的劝解;我对祖国提出希望和建议,祖国妈妈都欣然接受。”

“‘我与祖国的幸福记录本’,我写出我的幸福,还要写出祖国的幸福,我幸福,祖国就幸福,祖国幸福,我就一定幸福!”

“既然说题目可以自拟,那我就不局限于‘我与祖国’了,我起的标题是‘嗨,朋友!’,是将祖国作为我最亲近的朋友,写我想对她说的所有话。”

“我也不愿意局限于‘我与祖国’,我准备的标题是‘走,一起去追太阳’,写出我要和祖国一起实现梦想。”

……

写祖国的作文篇4

祖国是华美乐章,我是乐谱中的一个音符。我与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我放开喉咙讴歌,为祖国的生日祝福。奏响《高山流水》,我祝祖国万古长青;高唱《春江花月夜》,我祝祖国繁荣昌盛;奏响《梅花三弄》,我祝祖国新美如画;高唱《大浪淘沙》,我祝祖国前进步伐更大更快。

祖国是巍峨高山,我是山上一块石头。山高万仞,傲立苍穹。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天地轮回,山更挺拔,石愈奇崛,“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经58载的浴火新生,改天换地,峰愈险峻,景更壮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石头与高山相依,我与祖国同在。

祖国是辽阔海洋,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祖国是无垠大海,海水永不干涸,“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祖国是一片,巨浪前赴后继,“飞湍鸣金石,激流鼓雷风”。我是一滴海水,在万顷波涛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劈波斩浪,御风弄潮,就像婴儿在母亲怀抱里般的幸福快乐。

祖国是雄伟大厦,我是大厦上的一块砖。祖国建设日新月异,高楼万丈平地而起,欣逢58华诞,喜见祖国大厦更上层楼,日益壮观。作为大厦上的一块砖,我骄傲,我欣慰,我将在祖国最需要我的位置牢牢站稳,承重负责,沐风栉雨,与祖国大厦共存共荣。祖国是美丽花园,我是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花园里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我与千千万万的花朵一起,自由地开放,向祖国母亲绽开美丽笑容;幸福地炫耀,献上我的一缕芳香,为伟大祖国生日衷心祝福,从心窝里问一声:祖国,您好!

祖国是广袤草原,我是草原上的一棵小草。大草原一望无际,生机勃勃,“春来草色一万里”;大草原人欢马叫,天高云淡,“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愿当一棵小草,在祖国的庇护培育下,生根、发芽、开花、结实,为大地献出一抹新绿,为世间增添一丝春色。

祖国是宏篇巨制,我是巨著中的一个单词。祖国这一部大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曾写满了沧桑,写满了艰辛,也写下过屈辱,写下过失败。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我们在奋笔疾书,挥毫泼墨,书写着胜利,书写着辉煌,书写着民族复兴盛世伟业,书写着和谐社会锦绣前程。

祖国是一艘巨轮,我是船上一个水手。巨轮承载着民族希望,承载着历史重任,奋勇前进,不可阻挡。舵手高瞻远瞩,指挥若定,水手奋力划桨,万众一心。巨轮绕过急流险滩,顶住飓风恶浪,向前、向前、向前,驶向光辉灿烂的明天。“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自2008年第6期《文汇》略有删节)

写祖国的作文篇5

1.重点理解“祖国是我们的家”,感受到祖国就是我们温暖可爱的家,我们都爱自己的家,更爱伟大的祖国。

2.理解“祖国”一词,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鱼、山、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卡片认读基本笔画。

2.卡片认读生字。

3.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齐读课题“家”)。

二、指导朗读一、二、三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师:白云的家乡:是蓝天,

鱼儿的家是大海,

大树的家是青山。

2.我们怎么来读好这三行呢?先听老师读第一行。(范读第一行)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读的呢?

老师读到“蓝天”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好美呀:读到“白云”的时候,又好像看到了千朵朵白云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真快乐呀!就这样,老师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又读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哪位小朋友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小朋友能不能学着第一行的样子,一边读一边想,读好第二行?自由准备,同桌对读互说,指名读,并说说你在读这一行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

4.自由准备第三行,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5.三行连起来读一遍。

三、理解、朗读”祖国是我们的家”。

1.白云、鱼儿、大树在各自的家里那么自由,那么快乐,我们小朋友和它们一样,都有幸福的小家庭,许许多多个小家就组成了一个大家,这个大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

所以,课文中说(指黑板,齐读)“祖国是我们的家”。

2.(贴祖国地图)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地图,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生长生活的地方。

3.哪位小朋友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

所以,“祖国是我们的家”也可以这样说:

中国是我们的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家。

4.(出示投影片)看!我们的祖国有什么?(万里长城、北京天安门)

5.它正像我们在一首儿歌里所念到的,《祖国美》,还记得吗?(全体起立,表演儿歌)

6.我们祖国真是美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幸福地生活着,你们看(出示课文配套挂图)人们在干什么?

那我们小朋友在祖国的怀抱里干些什么?觉得怎么样呢吁指名说。

7.①是呀,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从一个不懂事的娃娃,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我要自豪地说:

“祖国是我的家。”

②你想说吗?指名说。

③我们一起该这样说(指黑板);“祖国是我们的家。”指名读,并说说,读这一行时,你看到了什么?

自由准备,指名读,齐读。

④这里的”我们”不仅指在座的小朋友,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让我们代表全中国的人自豪地说一声(指黑板齐读);“祖国是我们的家。”

四、朗读全文。

1.我们来听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连起来是怎么读的?

(听课文录音)

2.谁敢和录音机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读得好?

指名读,齐读。

3.小朋友读得真好,老师真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师生齐读课文。

五、巩固生字。

1.卡片认读:鱼、山、儿。

2.怎么记住它们呢?看(卡片出示,老师简单解说):

①一部分一部分带写。

②学生自己写

2.山:①卡片出示笔顺;学生说笔顺,范写,书空。

②观察;中间高,两边低,左低右稍高。

③一笔一笔带写。

④学生自己写。

3.儿:①学生说笔顺。

②范写,说说注意点,左低右高,底要平。

③学生自己写。

[教案述评]

这一救案有以下特色;

1.从培养语感人手,加强朗读的训练。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温暖、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徐老师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她从培养语感入手,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谋文,将思想教育自然地融于语言训练之中。

理解“祖国是我们的家”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徐老师注意到这一句与前面三行句子的联系,从“白云、鱼儿、大树”在自己家里生活得快活,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的幸福。为此,她设计了“指导朗读一、二、三行诗句”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有感情范读第一行诗句后,告诉学生,老师边读边在脑海中画画,当读到‘蓝天’时,就好像看到了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好美呀!读到‘白云’,时,又好像看到了一朵朵白云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真快活呀!老师边读一边想,哪位小朋友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多么形象的引路!多么适时的点拨!老师充分利用语感的直觉性训练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同时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以较好地达成本篇课文的思晶教学目标。

2.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徐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在语言训练中教学字词,宇词教学重点突出,训练相当扎实。

①字词教学与发展语言紧密结合。

理解“祖国”一词时,徐老师在让学生看祖国的版图后,安排了这样的语言训练:“祖国是我们的家”、“中国是我们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家”。通过训练,学生都明白我们的祖国就是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

借助象形字教学“山”、“鱼”,形象易记,简化了识字的心理过程。

分步进行书写指导(范写、观察、一部分一部分领着写、学生独立写),(详见教案第六部分)徐老师十分强调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讲究汉字的间架结构。她以自已扎实的书写基本功,一丝不苟地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③保证学生在课内的书写时间。

徐老师在这堂课中花了9分多钟作书写指导和学生书写时间,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了“鱼”、“山”、“儿”三个宇每个写三遍的抄写任务。

写祖国的作文篇6

生活的重压一直在迫使着自己向下,向下,再向下,以零距离的姿态,拥抱庸常和世俗。而那些美好的诗意,总被轻易消解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便是生活的惯性。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无可回避。但仍有一些记忆,亦无法消遁。它萦绕在心底,日渐成为青春的一抹亮丽底色。

这是有关阅读的记忆。阅读诗歌,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在这个人人为房子、工作、交际等等奔忙的年代,谁还会安静地读一首诗呢。而一旦能遇上一首好诗,总会有一种别样的惊喜。

一年前,我读到雪马的《我的祖国》。那一刻,我已相信,它是一个出色的作品,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我的阅读记忆里,它是如此深刻,并使我不再怀疑,这依然是一个能诞生杰出诗歌的年代。

“我的祖国/只有两个字/如果拆开来/一个是中/一个是国/你可以拆开来读和写/甚至嚎叫”。这是这首诗歌的上半部分。诗人雪马似乎是在嬉笑之间,向我们展示着有关“中国”两个字的另一种描述。如果用一下文学批评的术语,当属解构的写法。它将我们的祖国――“中国”所蕴含的神圣、庄严,化解于无形之中。它彰显了一种生活的自在状态,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爱国者所能抵达的自由――把祖国的名字拆开来读和写,有什么不可呢。换句话说,这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达方式。

雪马是智慧的。他在以举重若轻的手笔,写出了一个个体对祖国赤诚的爱。狂热,却又平和、节制,并透出温暖的力量。但显然,这些还只是一个铺垫,一种异常平静的叙述。它只是为了在下半部分,表达汹涌的大爱大恨和大情大义。他从个体细小的灵魂悸动出发,最终试图说出具有普泛价值的爱国叙事:

“但你不可以拆开/字里的人们/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天空/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土地/不可以拆开这两个字/合起来的力量/如果你硬要拆开/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祖国,也没有理由不去爱自己的祖国。相对于祖国而言,国家是个政治权力机构,通常不带感彩。祖国则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民族、人种等集合的概念。雪马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更多的是写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祖国。但在下半部分,笔锋急转,以大写意的手法,寥寥数字,将祖国所应有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彰显无遗。祖国,意味着一个民族群体的信仰,意味着牢不可破的力量,意味着对广袤的天空和大地的热爱……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都会以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光。雪马所写的“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表达的正是一个常识――我们的祖国神圣不可侵犯。

但就是这样的常识性表达,足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它击中了我们柔软的内心,它拨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它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本能。

雪马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完成了对爱国主义的个性建构,并形成非凡的普泛价值。对雪马这样一个以先锋著称的诗人而言,确实是一个奇异的存在。雪马倡导“简单主义”诗学,他一直在以最微小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来勾勒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我的祖国》,则无疑是将个体的情怀,上升到对宏大民族主义的书写,虽仍是以口语入诗,但凸显出浓重的精英意识。这样的反差,使得这首诗歌产生一种博大的内涵:在祖国面前,个体是轻松的,也是凝重的;是渺小的,也是强大的;是平民的,也是精英的。整首诗,从日常书写到精神旨归,达到了非同寻常的高度、深度、广度。

我不掩饰对这首诗歌的喜爱。实际上,雪马自己也认为《我的祖国》是他巅峰状态的作品,是一个灵感式的杰作。我当然认同。一个诗人,在他年轻的时候,能创作出如此作品,会是多么欣慰和骄傲。

写祖国的诗歌,古今中外蛇行蚁爬,然出类拔萃廖廖。我无意夸大这首诗歌的价值。但至少,在一个越来越难以诞生好诗的年代,它确实给人以温暖和勇气、震撼,是如此清晰,轮廓分明――在雪马的个人创作史,乃至当代诗歌史中,都将是一个孤绝的范例。

附雪马作品: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只有两个字

如果拆开来

一个是中

一个是国

你可以拆开来读和写

甚至嚎叫

但你不可以拆开

字里的人们

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天空

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土地

不可以拆开这两个字

合起来的力量

如果你硬要拆开

写祖国的作文篇7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一条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教科书、课外读物等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读、写、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1 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秋天的雨》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1.2 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有《慈母情深》中为儿女辛苦劳作又无怨无悔的母亲;有《怀念母亲》中作者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1.3 祖国之恩。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们的爱国之心、民族之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1.4 社会之恩。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社会、爱人类的社会人,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2 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2.1 感恩首先要“珍惜生命”。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祖国和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各种犯罪。

2.2 感恩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

2.3 感恩就要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等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3 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3.1 从信息筛选中“知恩”。感恩的前提是知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说明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事物的主要特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3.2 在情感体验中“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在初读、熟读课文、达到知恩的目标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要抓住描写山、水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如《索溪峪的野》对索溪峪的描写,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如《狼牙山五壮士》,通过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向往奥运》一课,通过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3.3 通过倾诉情怀到报恩

写祖国的作文篇8

银河学校六4班:吴映雪

同学们:

你们好!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虽然这56个民族的语言不同,穿着不同,但是都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就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迹和瑰宝,她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的名人有很多。教育家孔子,诗人李白,小说家曹雪芹,文学家鲁迅,散文家巴金,剧作家老舍……这些名人哪个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再说中国的科技,古有四大发明。看当代,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十号,哪一号发射又不令世界震撼呢?

中国的奇观也很多。其中,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血汗和智慧。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呈巨型金字塔,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特别险峻,环境异常复杂。还有一座山,誉称“世界最美之山”,这座山叫--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它逶迤北来,连绵十三峰,每一座山峰都是那么晶莹,都是那么壮丽。

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祖国在我心中,也在你心中。我们都是中华少年,都是祖国的花朵,时代的接力棒要在我们手中相传。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时刻准备,立下建设中华的坚定决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小作者初次写演讲稿,一写清了对听讲人的称呼,二详写了演讲的主要内容,三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点明主题。主要内容分四个方面: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名人很多;中国的科技发达;中国的奇观很多。语句流畅,真挚感人,具有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稿二:祖国在我心中

银河学校六3班:刘嘉营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你们知道吗?中国是一个茶香王国。她盛产茶叶,产品丰富。有铁观音、高山茶、茉莉花茶等。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还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祖国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个茶的故乡,还是一个花卉世界。

中国的花有上百种,她可以跟具有“花之国”的荷兰媲美。中国的花不像英国的玫瑰那样高贵,不像荷兰的郁金香那样典雅。然而,中国的花却有一种独特、迷人、奔放、乐观等特点。比如:莲花─纯洁,向日葵─乐观,菊花─坚强,水仙─清秀,百合─芬芳,兰花─高尚,山丹丹─热烈,红梅─傲霜……

祖国在我心中。她永远都是美丽的,浪漫的。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细心地呵护着中华儿女。我爱我的祖国,爱祖国的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爱祖国富有个性的百花,爱祖国的百折不回的精神。

写祖国的作文篇9

1918年10月26日,王莘出生在江苏无锡荡口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镇子上不时飘来的江南丝竹的悠扬乐声,萌发了他对音乐的最初兴趣。十来岁的时候,他已能吹着笛子、拉着二胡,成为乡亲们丝竹合奏中的一员。

1932年,贫寒的家境难以支撑少年的求学梦想,14岁的王莘几经周折来到上海,在“先施公司”做了练习生。那段贫寒而劳苦时光里,他常常一两天才能吃一顿饭,常常要在江边公园的长凳上过夜,但他还是从三块的工钱里挤出一块钱的学费,在业余补习学校里发奋学习。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浪潮。王莘参加了青年会刘良模先生组织的群众歌咏大会,深受震撼,当即加入了“民众歌咏会”。在后来的歌咏活动中,他结识了冼星海、吕骥,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歌咏指挥训练班,成为救亡歌咏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还直接组织和领导了上海的“量才歌咏团”和宁波的“民众歌咏团”,为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37年深秋,王莘随宁波流动宣传队一起,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甘宁边区,一年后又步行来到他神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三期后,王莘在冼星海、吕骥、向隅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作曲、指挥等音乐基本知识。艰苦清贫的生活、乐观活泼的氛围、高亢粗犷的山歌、紧张刻苦的学习,积累了他日后创作的丰厚储备。1939年5月10日,王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首场演出。特别是在7月下旬的一次演出中,他除了参加合唱,还与关鹤童一起在《河边对口曲》中担任领唱。那天的演出中突降大雨,但操场上的所有演员和观众依然那么全神贯注、激情澎湃。也和大家一起,在倾盆大雨中观看了演出。那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王莘的头脑里,再一次让他感受到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震撼力,更坚定了走老师星海那样的创作道路的信念。

的确,在青年王莘的脑海中,时时闪现着那些不同时期老师们的身影:在家乡小学里教他识谱认字的沈风悟、在上海业校里给他指点迷津的李公朴、在延安窑洞里为他传道授业的冼星海……正是在他们的谆谆教诲和精神感召下,王莘逐步走向成熟。1939年夏天,怀揣着星海老师送他的一支从法国带来的自动铅笔和一个笔记本,王莘和一批“鲁艺”师生渡过黄河,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担当了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的教学工作。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王莘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在阜平花山站岗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晋察冀》,表达了根据地人民的心声,不久就被广为传唱。此后他还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创作了《选村长》《打击顽固分子》《日头上山岗》《边区儿童团》《保卫自由的园地》等歌曲,受到群众的欢迎。

1943年春,王莘担任了“华北群众剧社”音乐队长、副社长。在当年日伪对根据地“铁壁合围”的扫荡中,他创作了歌曲《战斗生产》,反映出当时的战斗生活,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热情。尤其是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深受启发的王莘更加坚定了深入生活、努力为工农兵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决心。此后几年里,他相继写出了《永远跟着共产党》《晋察冀童子军进行曲》《纺棉花》《永远热爱八路军》《愉快的劳动》《英雄赞》《宝山参军》《前进的号角响》《打它一个漂亮的歼击战》《团结起来吧庄稼汉》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既有歌曲、组歌,也有小型歌剧。他的创作展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劳动战斗生活的各个侧面,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独特作用。

天津解放的第二天,王莘率“华北群众剧社”的全体成员进驻了这座城市。胜利的豪情、翻身的喜悦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自由的气息激发着王莘的创作激情。尤其是1949年10月1日,当传来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时,王莘激动得夜不能寐。他决心写出一首伟大祖国的颂歌,以抒发他和千百万中国人民此时此刻的心情。转年9月,32岁的王莘终于写出了《歌唱祖国》这首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音乐史殊地位的歌曲,实现了一生中创作技巧与澎湃激情最完美的一次碰撞。

那是1950年国庆节前夕,为筹备庆典音乐会,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途经天安门广场时,他被那里的场景深深吸引:鲜花似海,歌声如潮,口号阵阵,红旗飘飘。天安门城楼上,工人们正忙着悬挂巨幅画像和大红宫灯;高高飘扬的国旗下,一队队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正为迎接国庆检阅,敲鼓吹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广场上操练。此时的王莘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聚积已久的激情被灵感的引信所点燃,雄壮豪迈的旋律顷刻间涌出心底。他不由自主唱出声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创作的冲动伴着王莘踏上了傍晚返回天津的列车。在车轮的律动中,一幕幕真切的影像在他的脑海里闪现:祖国山河的富饶美丽、救亡图存的群众歌咏、宝塔山下的秉烛苦读、华北敌后的隆隆炮声,还有五千年的文明、近百年的屈辱、人民的不屈不挠、战友的前赴后继……王莘的热血在沸腾,他拿出纸笔,在四周旅客诧异的目光里,如醉如痴地鼓拍哼唱,快速记写。列车到达天津时,他已经写出了歌曲的全部音乐和第一段歌词。回到家里,他又继续推敲修改。两周后,《歌唱祖国》的创作全部完成。

王莘后来曾经说过:“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它是人民的心声,我为人民写出来、喊出来了,我用音符替人民记录下来。我不写,别人也会写。”这固然有他自谦的一面,但也确实说明,一首歌曲只有吐露出人民的心声,与时代的脉搏共振,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而《歌唱祖国》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物和真情凝结。它以曲调的豪迈雄壮、节奏的铿锵有力、情感的深厚宽广、结构的平稳对称、风格的中西合璧,实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艺术性与群众性的完美统一,成为独立富强、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形象写照。

随着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的刊载和中央歌舞团灌制唱片的发行,《歌唱祖国》很快在祖国大地上风靡传唱,并从此和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场合形影相随:党的几代领导人总会在一些重要的集会场合与大家一起高唱这首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清晨开播和夜间结束都以《歌唱祖国》为开始曲、结束曲;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以这首歌曲为“出旗曲”;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将《歌唱祖国》的歌声带入太空……1964年,《歌唱祖国》作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尾声,将史诗的演出推向最高潮。敬爱的总理兴奋地走上舞台,亲自指挥全场再次唱起《歌唱祖国》。当他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全场人们宣泄兴奋的方式,还是在总理的指挥下,再次高唱《歌唱祖国》。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夜,在美国洛杉矶,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及世界各地的3万华人聚集在一起,眼含热泪,一遍一遍唱起《歌唱祖国》,场景感人至深……

“如果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民主革命时代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的高度概括的话,那么我认为《歌唱祖国》无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富强和全人类的解放而继续坚定奋勇前进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一首已得到历史和群众公认的、新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①

从1950年担任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团长开始,王莘一直是天津音乐界的杰出领导者和社会活动家。曾担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多项职务。但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并没有减弱他音乐创作的热情。继《歌唱祖国》之后,他又写了《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青年之歌》《祖国我的母亲》《亲爱的家乡》等许多歌曲。1952年,王莘参加了全国文联组织的创作组,到朝鲜前线去慰问志愿军战士并体验生活。在朝鲜生活的一年里,他在坑道里指导战士演奏,教会战士唱歌,还创作了《英雄的纪念章》《防空哨之歌》《将军之歌》《英雄的阵地马良山》《中朝人民友谊歌》等一批歌唱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友谊的歌曲。1954年,王莘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班,在江定仙、许勇三等教授的指导下深造,在创作技巧上有了新的提高。此后,他完成了《建设祖国之歌》《奔向幸福前程》《祖国颂歌》等许多反映祖国建设新貌的歌曲和《共青团员之歌》《社会主义青年进行曲》《春光圆舞曲》《革命的接班人》等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歌曲的创作。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多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煤店新工人》《王杰赞歌》《义和团》,以及《团结反帝大合唱》、联唱《漫山遍野歌声响》等等。他还为话剧《钗头凤》《红岩》等写了插曲,为诗词《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咏梅》等谱写了歌曲,对创作体裁、题材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创新。

几十年来,王莘始终把讴歌党和祖国作为自己这名“老兵”的神圣职责。抗洪抢险的队伍中有他的身影,“引滦入津”的工地上有他的歌声。即便在“”期间被批斗、关“牛棚”,他的信念也从没有动摇过。1973年,在的亲切关怀下,他创作的合唱《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粉碎“”以后,他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歌声在飞扬》《海河,你是歌的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祖国信任我们的枪》以及《我们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等大量歌曲,焕发出新的创作生机。

1982年,王莘不幸突发脑血栓。从此,他在轮椅上度过了25年的漫长时光。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痛苦可想而知。但病魔也同样没能击垮他的顽强与执著,他用尚可动弹的左手在“儿童写字板”上划写音符、节奏,然后让老伴王惠芬“翻译”到纸上,唱给他听。《真理的旗帜》《党像妈妈养育我》《党啊,我们离不开你》《信仰》《600个祝福》《每一朵浪花都是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等歌曲都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创作完成的。

1994年,连在家里开两盏电灯都嫌“浪费”的王莘,拿出了节衣缩食多年省下来的6万元钱,加上子女赞助的4万元,成立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以专门奖励和培养优秀的歌曲创作人才。他们举办了“首届爱国主义歌曲评奖”,奖励了一批爱国题材的优秀歌曲和作者;他们参与主办“关心下一代少儿歌曲征歌大赛”,从全国征集来的12万首儿童歌曲中选出120首精品,制成光盘、印成歌集在各中小学校广泛推荐;他们出版《歌唱祖国――王莘儿歌选》,并录制了2000盘磁带,赠送给天安门国旗班和全国56个民族的少先队员代表。

2004年“非典”肆虐之时,王莘召集了40余位词曲作家,组成“王莘抗击非典新歌创作组”,他从家中拿出两万余元,将19首歌曲制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歌曲专辑,将3000张CD光盘送至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天津海河医院。

王莘始终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认为他们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创作的《红领巾之歌》《做革命接班人》《我们是新中国的好儿童》《可爱的小白杨》等儿童歌曲,一直为孩子们所珍爱。2002年,当他得知自己生活战斗过的曲阳、阜平等老区的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心急如焚。他让老伴用轮椅推着自己, 冒着难熬的盛夏酷暑奔走“游说”,筹措资金。至今,王莘夫妇及“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已帮助175名贫困的山里娃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1998年的一天,王莘提出要和国旗合张影,家人在自家庭院里张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轮椅上的王莘坐在国旗的前面安祥地凝望着前方,留下了那传神的一瞬。这张凝结着王莘毕生追求与奋斗的照片,成为老人晚年最为珍爱的一幅照片。2000年王莘生日那天,天安门广场管委会破例将当天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送给了他。从此,每当节假日和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里的显要位置,总会悬挂起这面宽大的五星红旗。

王莘多次说过:“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是啊,王莘用音符和心灵写就的“两首”《歌唱祖国》,是他献给祖国和时代最珍贵的礼物,而“金唱片奖”、“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终身成就奖”、“金钟奖”等一系列荣誉,特别是《歌唱祖国》的久唱不衰,则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王莘最慷慨的回赠。人们不会忘记那样的镜头:1993年春天,当“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首场音乐会即将在《歌唱祖国》的雄浑歌声中拉上帷幕的时候,台上台下的全体演员和观众都同声高歌,并将久久不息的掌声献给坐着轮椅亲临剧场的、早已泪流满面的王莘老人。

一位艺术家,能够受到人民如此的爱戴和敬重,此生足矣!

写祖国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卢祖皋 蒲江集 花卉词

卢祖皋是南宋著名词人。《全宋词》仅收录卢祖皋词作96首,但在卢祖皋为数不多的词作中,花卉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词作中,独立成篇的吟咏花卉的词12首,以花卉为抒情意象的词50余首。所咏花卉有梅花、牡丹、茉莉、水仙等十余种。可见卢祖皋对花非常了解,并且善于以花卉为吟咏对象,而且有着较高的表现水平,能够娴熟运用花卉物象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其花卉诗词为《全芳备祖》(宋代陈泳撰)、《花草粹编》(明代陈耀文辑)、《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李文禄刘维治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华历代咏花卉诗词选》(赵慧文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等古今花卉诗词选集所收录。然而,近代研究卢祖皋的人并不多,笔者试从卢祖皋的花卉词入手,简要分析其花卉词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阐述其词风的形成以及其花卉词在南宋花卉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卢祖皋花卉词的思想内容

前文提到《全宋词》选卢祖皋词作96首,然其吟咏花卉及以花卉为物象的词作60余首,占全部作品的比重可谓之大,笔者试将其花卉词在内容上进行简要分类,其词作大致承载如下几层内容:

(一)以花卉为意象,蕴育思乡怀人、怀旧伤情、离别之恨。此类词在卢祖皋的词集中占极大比重。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据《宋元学案补遗》载卢祖皋“幼而无父曰孤”,为舅父楼钥所养。又卢祖皋为温州永嘉人,登庆元五年进士,历任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军器少监,权直学士院等官职。一生仕途,远离故土。同时,据南宋释居简《北集》卷一《吊池阳郡博卢蒲江丧耦与女》可知卢祖皋一生凡两娶,卢祖皋的仕途和婚姻经历注定了其词中怀乡思人,离恨惆怅的主调。《水龙吟・赋芍药》芍药别名将离,有不忍离别,依依不舍之意,开首即以“杜鹃啼老春红,翠阴满眼愁无奈”之后又有“念洛阳人去,香魂又返”“十年一觉,扬州,离愁似海”。这些词句正是作者把对故土的思念以及似海的离恨赋予芍药,抒发满腔的惆怅。又如《瑞鹤仙・赋芙蓉》词序曰:“坡诗云:‘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月澹疏星。’故末章及之。”芙蓉城典故出自宋人的传说:“石延年、丁度死后为芙蓉城主。故苏轼《芙蓉城》诗有“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之句,后人因以“芙蓉城”寓意为所钟爱者魂居仙国,无由得见,[1]作为悼念友人之典。词作末句“念疏星澹月,长眉甚时再见”既是此意。

(二)用花卉寄托词人的高尚情怀。南宋时期,统治者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然而,这种歌舞升平之下暗藏着南宋王朝风雨摇摆的宿命。词人处在这种黑暗的时代里,难免有绝意功名,追求隐逸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文人在创作之中或多或少的将自己不愿与尘世间的黑暗同流合污的意念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以《锦园春・赋海棠》为例,宋人陈恩编撰的《海棠谱》序中可知,海棠在宋词人眼中可与梅花、牡丹相轩轾。[2]海棠有梅的标格,像梅一样幽独不俗,尤其是海棠那种“花儿低垂,似醉非醉的情态”最为宋人爱怜,正是描写海棠这种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姿态为词人所倾慕。再有《鹊桥仙・菊》,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始,便成了隐士的象征,的洁身自爱、严守节操,宁愿“独抱幽香”而死也不与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词人作此词,就是在表达自己欲效法陶公与菊为伍,绝意官场,追求隐逸、清高的意象。

(三)单纯的咏物之作。这类词在《蒲江集》中并不多,但也显现了卢祖皋以及当时整个时代文人创作的一种心态。南宋时期的统治者整日歌舞升平、宴游欢娱,在这种大环境下,宋代文人把这种宴游之乐度为词曲,沉迷其中,以此度日。以《锦园春・赋牡丹》为例,牡丹之于宋代,鲜有佳作,宋人已经被牡丹之富贵所拘束,充斥于词中的大多是歌舞筵宴,珠光宝气的意象。卢词记录的就是这种赏花宴游的欢娱场面,此词实为应制之作。虽末句有“银台换蜡,铜壶催箭”伤时之叹,但似乎更多的是叹宴乐时光的短暂。

(四)花卉、树木成为一种长寿的物象显见于祝寿词。两宋时期,尤其南宋,以诗词为寿成为一种风雅。这种寿词的创作的繁盛自然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有关,同时,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梅花笑傲严寒,有着破蕊怒放的精神。这些花卉、树木中尤其以“梅”“松”为祝寿的最佳吟咏对象。卢词《江城子・寿外姑外舅》“梅不老,对乔松。”以梅、松为寿,对寿星表达美好的祝愿,烘托吉祥气氛,赞美男寿星如松树般高风亮节;赞美女寿星如梅花般清雅美丽。此外《木兰花慢・寿具舍使母夫人》“椿期始开九秩,看芝兰、奕叶早传芳。”以“芝兰、奕叶”喻寿星儿孙满堂,子弟优秀。

总体来说,卢祖皋的花卉词在思想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无非文人的遣兴宴游,比兴寄托。表现自身的忧愁伤怀,或借咏花卉来喻显自身的高标亮洁,但是卢祖皋在花卉词的创作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造诣,有着较高的表现水平。

二、卢祖皋花卉词的写作艺术

卢祖皋描写花卉,善于塑造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形成纤细婉艳而又不失清幽淡雅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历来,对卢祖皋的词作都有较高的评价。清周济《介存斋同论杂著》评其词说:“蒲江小令,时有佳处”[3]吴梅《词学通论・南宋人词略》“蒲江词佳者颇多,…字字工协,…论其词境,可与玉田(张炎)、草窗(周密)并美。”[4]陶尔夫、刘敬圻的《南宋词史》中评价卢祖皋的小词:“小词之作,清隽细腻,淡雅秀美,情韵兼胜。”[5]我们来看卢祖皋花卉词的艺术特色。

(一)描写形神兼具。卢祖皋描写力求形神兼备,以传达出所吟咏花卉的精神气质,如《水龙吟・赋酴》词中“芳期顿懒”四个字,将酴似睡非睡,未醒还醒的慵懒、淡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有描写酴花的美丽,词人只用“雪明香暖”“笑依依欲挽”简以概之,花瓣有着像雪一样洁白、纯净的外形。同时又似乎一个美人:将行欲挽,依依不舍,缠绵悱恻。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云:“作词与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美,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着些艳语,当自斟酌。如只直咏花卉而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所以为难。”其意思是说,写咏花词须用些“情意”,“入闺房之意,着些艳语”,以花卉入词既要具备柔媚绮丽的特色,又要和雅而不淫俗。再有《卜算子・水仙》“佩解洛波遥,弦冷湘江渺。月底盈盈误不归,独立风尘表。窗绮护幽妍,瓶玉扶轻袅。别后知谁语素心,寂寞山寒峭。”首句中“遥”和“渺”写神女在烟波浩渺的洛水和湘江的氤氲中若隐若现,这正是词人在月下远观水仙花的真实写照;月色如霜,水仙花也是洁白无暇,词人观花,仿佛看见的是水仙,朦胧的月色之下,却又像是皓月投下的霜华。水仙在这里已经全然不是花,而是不染风尘、忘记归去的湘神洛女,“月底盈盈误不归,独立风尘表。”这里用拟人手法写了水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如神女般的婀娜多姿,词人以水中神女比拟水仙,极言水仙的高雅、圣洁、一尘不染的精神气质。可以说词人在写此词时,将水仙花的外形与神貌结合的天衣无缝,有天宫之妙。

(二)比兴寄托,比兴寄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是文人运用比兴手法,借物寄情,因事托意,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描写,蕴蓄无限的感慨和杳渺的情思,从而取得含蓄蕴藉,意味悠长的审美效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序中曰:“夫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伊古词章,不外比兴。谷风阴雨,犹自期以同心,攘垢忍尤,卒不改乎此度。为一室之悲歌,下千年之血泪,所感者深且远也。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诗有韵,文无韵。词可按节寻声,诗不能尽被弦管。飞卿、端己,首发其端,周、秦、姜、史、张、王,曲竟其绪,而要皆发源于风雅,推本于骚辩。故其情长,其味永,其为言也哀以思,其感人也深以婉。”就是说写词要有所寄托,能够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写托物言志的咏物词更应注重比兴、寄托,将深沉隐秘的情感曲折地表现出来。

首先,词人借花卉写情,寄托相思。我们在前文中提到卢祖皋的婚姻经历是不幸的,他的丧妻之痛,以及对钱氏的深沉思念,都深深地蕴藏于其词作之中。《洞仙歌・赋茉莉》写茉莉的冰清玉洁,清香馥郁以及对花的珍爱。看似写花,但是不可否认词人在咏花之时隐藏着浓郁的相思。写茉莉,正是写词人那深深思念的恋人啊!于是,词人在下片写的都是那些甜蜜的往事,“细拾芳英黯回首”回首往事,那是怎样的甜蜜与温馨啊,但而今,“人易老、幽韵清标似旧”如今,词人也已暮年,那当初的欢愉,那当初的刻骨铭心,到现在,只能变成一段美好的回忆罢了。这里,茉莉在词人笔下,寄托着词人无尽的相思。

其次,词人在词作中将自己人格的高标寄托于花卉。《卜算子・水仙》极写水仙的超尘脱俗以及对水仙的珍爱之情。之后,笔锋一转“别后知谁语素心,寂寞山寒峭”,倘若水仙真的如同神女踏波而去,我向谁来倾述我这颗“素心”呢?这里,词人把水仙看作一位红颜知己,只有她能够了解自己这颗纯洁、坦诚的心。这里表达的是词人素洁、孤寂的人格,在这个黑暗的官场尘世中,词人多么想像水仙一样素洁,不染尘世。所以,词人以水仙为知己,正是把水仙当成了自己的人格写照。《鹊桥仙・菊》中词人羡渊明与菊为伍,自己也有效法陶公决意功名,隐居采菊之意,“菊”的意象在词作中同样寄托着词人的一种高尚品格。

(三)用典入词,通观卢祖皋的词作,可见其用典之多,但也浑然天成,不留痕迹。“高照宫烛”出之于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玉环睡醒未足”出之于《太真宗外传》“上皇登沈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韵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极言海棠的天香国色,倾国倾城。《卜算子・水仙》:“佩解洛波遥,弦冷湘江渺”两句中“佩解洛波”和“弦冷湘江”分别指洛水和湘江的神话传说,“佩解洛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原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弦冷湘江”出自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卜算子・忆梅花》“疏影”出之于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云卧衣裳”典出李白《清平调辞》:“云想衣裳花想容。”卢词之中还有许多的典故,这里不再一一列出,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卢祖皋用典并不拘泥,全然没有工匠之气,形象的将自己所吟咏的对象于典故融为一体,将自己的深沉情感赋予其中。而且用典多取之于人们耳熟能详之作,毫无晦涩之意。

三、结语

卢祖皋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花卉词创作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的花卉形象,拓展了花卉词的表现领域,后人也给予其花卉词高度的评价如毛晋的《蒲江词跋》谓其“‘玉箫吹未彻,窗影梅花月。无语只低眉,闲拈双荔枝’直可步趋南唐‘小楼吹彻玉笙寒’至如‘江涵雁影梅花瘦’”对后世花卉词有深远的影响;艺术特色上,词人以典故入词,同时在词中运用了诗学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提高了咏花卉词的艺术价值,在南宋花卉词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启华.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99.

[2]黄杰.宋词与民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0.

[3]周济.介存斋同论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