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端午节的名句十篇

时间:2023-03-30 03:00:56

写端午节的名句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1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

2、操作目标: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品味课文第三自然段,从香袋的形状、式样、色彩等方面体会姑娘们的心灵手巧。

3、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姑娘的心灵手巧。

[教学用具]

菖蒲、艾草、香袋、小黑板

[课前谈话]

1、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目。你们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说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吗?(板书:五月)端午也叫端阳。(板书:端阳)在端午节到来时,你们是怎么过节的呢?能向大家说一说吗?

看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真不少。今天要学的课文也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看黑板,一起读:五月端阳。

二、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小黑板出示:

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2、检查:

(1)出示词语:菖蒲、艾草、辣椒、糯米、斧头、奸臣、流苏、雕饰、削职

A、这些词语你能读吗?同桌互相读一读,读错了,对方帮他纠正。

B、交流,刚才哪些同学得到了同桌的帮助。

这里有许多生字,写一写,你觉得容易写错的或难写的,就站起来,带领大家正确地写一写。

C、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什么问题?

(2)课文有没有句子你认为比较难读的?

指名读——齐读。

(3)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___________。”(板书)的句式说,每人说一个风俗,让大家都有机会说。

(如果学生说得比较概括,就引导:你说得很简洁,好,我想请你说得具体些,行吗?)

(如果学生说得比较具体,就引导:你说得很具体,好,如果要你说得概括些,行吗?)

换一种句式,把时间放在句中,用“_______每到端午节__________。”(板书)的句式说端午节的风俗,能行吗?好,还是每人说一个。

三、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1、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同桌互说——指名说。

3、在课本中写下来。

四、学习第3自然段。

端午节来临了,男女老少各有各的过节方法。还没到这一天呢,姑娘们已经忙开了。

1、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写姑娘的这一段,自由地读一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就多读几遍。然后告诉大家,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些什么?

2、交流,点拨:

方案一: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提到“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

就引导:

“心灵手巧”你是怎么理解的?从这一段的哪些地方你也可以体会到姑娘们的心灵手巧?

A、“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

导:这句中尤其是哪一点让你感到姑娘们的确是心灵手巧呢?

能把自己的体会溶入句中,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吗?

指名读——齐读。

B、“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导:我想,姑娘们做的香袋的式样肯定不止四种,你们想姑娘们做的香袋还可能有哪些式样?

填空:香袋的式样很多,有 ,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仿照文中的句子,在横线上填上四个表示形状的词,填的时候可以一半用书上的,一半用自己的;也可以全部用自己的词语。)

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你们能用先分后总的句式说说这个句子或自己刚才写的句子吗?

C、“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鲜艳夺目,好像五彩的云霞。”

导:你讲得很有道理,但你读得还不够好。孩子们挂着姑娘们精心制作的香袋,心情怎样?你能用朗读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这句话从写作手法上考虑你发现了什么?(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方案二:

(1)“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就成了一只只看袋。”

导:这就是做香袋的方法。你也不妨去试一试,我相信你做的香袋一定很漂亮。

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对姑娘们做香袋的方法特别感兴趣。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我觉得你们还能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香袋的式样很多……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出示句子。

导:我想,姑娘们做的香袋的式样肯定不止四种,你能发挥想象说说姑娘们做的香袋还可能有哪些式样?

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你们还能有所发现。(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先分后总的句式来说说这句话吗?

面对着这些香袋,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着做香袋的姑娘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3)“孩子们……好像五彩的云霞。”

导:孩子们挂上香袋的心情怎样?你能再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吗?

这句话从写作手法上考虑,你发现了什么?(比喻)

(4)“姑娘们……心灵手巧了。”

导:“心灵手巧”你是怎么理解的?真聪明,你的脑瓜也很灵。

3、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能读懂那么多内容,让我们连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老师问,你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姑娘们是怎样做香袋的?

香袋的式样有哪些?

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看起来怎么样?

五、课堂小结:

姑娘们做的香袋形状各异,端午节为什么要做香袋呢?如果你对它的来历感兴趣,可以去问一问长辈,也可以自己查资料。

六、课堂作业 :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做,至少选做一题。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2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8、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7、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7、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9、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3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以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2)学习详略结合、重点描述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学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语言魅力,感悟文章情趣;

(2)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为口头表达、写作做好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用诗词 导入新课

师:“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端午、屈原。

师: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师: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端午风俗,品一品那里与众不同的《端午的鸭蛋》。

(设计说明:以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端午的节日氛围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音、正字:系(jì) 用酒和(huò) 络子(lào) 薄罗(báo) 门楣(méi)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给第一段,第二、三段,第四段拟一个小标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端午的风俗。

生:家乡的鸭蛋。

生:端午的鸭蛋。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生:剪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生:放黄烟、写一笔虎、吃十二红。

生:作者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问题探究

师: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什么?

生: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全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

师: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生笑。)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

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

师: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名女生先读,感情表达有所欠缺。又有一名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

师: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

生:通过对比和反问,突出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情节的设计,让学生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细微感情。)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生:运用短句:如开头的“出鸭”“系百索子”。

师:短句读起来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同唠家常,亲切自然。

师:除了短句,还有什么呢?

生:第143页,“蛋白……”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家乡鸭蛋的美味。

生:文中第143、144页用了“白嘴”“空头”,富有乡土气息。

师:这是什么语言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

生齐:方言。

生:第143页,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冒出来了,用一个“吱”字,极其形象,如闻其声,如观其象。

师:你真会用词,“如闻其声”“如观其象”,如临其境哪!确实,就这么一个字,便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动感与品尝者的。

师:但你刚才读的时候,红油冒出来了吗?我们大家一块帮她冒出来。

生齐读一次,再读一次。

师:这汪老就是不一般,文章写得很随意,很自然,很有生活情趣。

生:引用资料,比如引用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我不懂的是,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

师:这个问题我也不会,同学们,谁帮我解答?

生:紧接上的蛋灯来写,也可以让我们领会古人的苦读精神。

生: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和眷恋。

生:引用历史上有关读书的名人轶事,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淡雅的幽思令人回味。

师:这就是汪曾祺,写文章如同随意聊天。

生:有些语句形象,有孩子气。如“这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啊,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不会老。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口语,方言,古诗,短句。还有一种语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所食鸭蛋多矣。”“矣”字经常会在哪类文章中出现啊?

生:文言文。

师:对了,这就是文言词语。作者善于使用口语,方言,短句,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善于使用文言,古诗,使文章典雅大气,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查找语句,品味本文语言朴素、幽默、典雅之美,感悟作者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感受作者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也不必说中秋,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也显得年味儿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贴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是否会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国外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学了本文后,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得出结论: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设计说明: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思考,增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份浓浓的乡情,一份甜甜的童趣。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东西:也许是带给你笑声的一个尖尖的沙堆,也许是轻轻滑过你脸庞的一片树叶……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真真切切地记下生活的滋味吧!请大家以“生活滋味,始于 ”为题写一段文字,记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字数不限,但要写出乡土味,写出感情。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有一双观察生活,发现美的慧眼。同时,通过课后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深入,探讨研究缺乏深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来不及开展,未让学生很好地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板书的设计缺乏美感,知识呈现不够系统。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4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于是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粽香之中的端午节,了解端午的由来及各种民风民俗,感受浓郁的端午文化,参与相关活动,积累各种知识。

同学们,在中国民间,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对此你有何了解?请快快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李 梅:我听说端午节的产生和屈原有关。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张苹苹:也有人说,端午节的产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遭人陷害,被赐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来人们在这一天纪念伍子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千百年来,端午的粽香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头飘荡。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的描写端午佳节宜人天气和竞赛龙舟的诗句。事实上,古代描写端午习俗的诗词还有许多,你能选择恰当的选项将下列古诗句补充完整吗?

[备填诗句]A.艾束著危冠 B.明朝端午浴芳兰

C.屈子冤魂终古在 D.榴花三日迎端午

①轻汗微微透碧纨, 。(苏轼《浣溪沙?端午》)

② ,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③粽包分两髻, 。(陆游《乙卯重五诗》)

④ ,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这里有一些各地端午习俗,同学们可以从中看出端午节有哪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民俗?

习俗一:端午这天,家家户户必食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可消病强身。许多人家还用大红纸剪成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的形状,贴于屋内镇压……

习俗二:五月,乡间农夫挑着成捆的菖蒲、艾草入城出售。民间艺人用菖蒲编成蚂蚱、青蛙、乌龟、螟蛉等各式草虫,小贩竹竿上挑着各式精心绣制的香包在市井售卖。香料是雄黄、艾叶和薰草,有辟邪的作用。

习俗三: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除了民俗,古代诗词歌赋中也蕴含了不少端午节的习俗,比如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习俗一”中,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被称为“五黄”,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被称为“五毒”,“习俗二”中的菖蒲、艾草都是药草。古代,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这种习惯。食五黄、贴五毒,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弘扬和传承的。

“习俗三”描写的场景是龙舟赛,这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端午赛舟,水上竞技与对抗激烈非凡,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的振奋民众精神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中国,传统节日往往都会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端午也不例外,好吃好喝的东西不少。

1.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但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什么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应有尽有,光看这名字,就令人口舌生津。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5

一、进行诵读指导,激活学生情感

阅读教学中,诵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汲取文本知识和语言营养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和优美语段,选择那些典型性的学习材料,要予以恰当、合适的指导。诵读要基于情感,将学生的感情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创意阅读,感知语言魅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用陕北特色民俗导入新课:“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大家知道是哪里的方言吗?对于这个地方,你又了解多少?”学生的情感被激活,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这方言太熟悉了,我看娱乐节目的时候,经常听到这类方言,它是陕北话,陕北人民住在窑洞里,他们喜欢闹秧歌,吹唢呐,打腰鼓。”在语言熏陶中,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后生们击打腰鼓情境时,教师让学生感受语言中蕴含的力量之美,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诵读后,教师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点评:“诵读和朗读都要富有感情,这一小节,作者写出了后生击鼓的震撼场面,要用一种赞美之情、崇敬之情进行诵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次尝试。学生利用节奏、重音读“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读出了气势,也读出了感情。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一句特别好,文章用排比的句式,使人感知到腰鼓自由奔放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积累的语言越多,写文章时越能运用自如。教师要对文本中出现的富有意蕴的词汇进行诵读积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效率。这样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在无形中也能得到提升。

二、开展品析鉴赏,深化学生认知

阅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开展品析鉴赏活动,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认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实践应用、把握情感的效果。在品读鉴赏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写作背景、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开展。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用寻找春天导入新课:“英国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那就让我们踏着冬天的脚步,去寻找春天。”在了解作者朱自清之后,学生学习课文。在学习春花图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读完后,教师问道:“你认为春花图中,哪句话或是哪个词最能吸引你,让你觉得写得最好?”学生纷纷寻找。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这一句看起来是在写动物,但实际上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花儿的芳香、繁茂,而且作者用一个‘闹’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蜜蜂数量之多,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顽皮。”

还有的学生说:“我倒是觉得‘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写得比较有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人们对春花的喜爱,作者的想象也勾起了我的情感,读到这,闭上眼睛,我也感觉到眼前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对文段进行鉴赏品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感悟。

学生在赏析时,可以参照学习资料回答,但绝对不能照搬参考资料的答案。学生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丰富语言表达,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氛围和情景,让学生愿意主动表达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进行表达练习,可以是每日故事汇,也可以是成语接龙活动。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表达。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由电影片段《父亲》导入新课:“电影中的父亲患病后什么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女儿放学要去接她,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时常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感知这样的温暖。”在学习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动词使用之巧妙。并询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某件事,让你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你会用哪些词语或细节来表现这深沉的爱?”W生陷入思考中。

不一会,有的学生说道:“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母亲的双手,与我的双手相比,母亲的双手显得沧桑、厚重,她的双手总是带着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纹,我知道,那是干农活留下的,不管多辛苦,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还有的学生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下雨天,我正在教室上课,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我的思绪,我心想,完了,这么大的雨,中午可怎么回家啊,就在这时,爸爸给我送来一把伞,而他却渐渐消失在雨中,看着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维和情感被激活,更容易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四、拓展练笔训练,内化学生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对教材中略写部分或者留白部分进行练笔。小练笔必须精练,初中生模仿能力极强,在遇到精彩的写作片段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促使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仿写有助于提升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教师由端午节风俗导入新课:“地区不同,端午节风俗也不尽相同,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请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出江苏高邮端午节各种风俗,明确作者略写内容。接着教师精讲该地区独特风俗――吃鸭蛋。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描写端午节鸭蛋特点。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引导:“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你家乡的哪种事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写一写。”学生进行练笔。有的学生写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端午节时,奶奶包的粽子,又香又糯,粽子里放上糯米、大红枣,为了将粽叶的清香味煮出来,端午节那天早晨,奶奶起的格外早,而当我们起床的时候,热腾腾的粽子已经出锅了。”还有的学生写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做的红烧肉,红烧肉很多人都会做,但妈妈做的红烧肉别有一番味道,因为妈妈有‘秘密武器’……”通过练笔活动,文本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升。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6

针对这一考点,中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命题形式或者变式:

1 给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2 归纳文章或段落各层次的大意;3 理清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并概括其特点;4 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

下面,我们就以今年镇江市中考语文两篇阅读理解试题为例来加以分析。

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马永

①这个春天,小沈阳太火了。

②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而我认为,小沈阳今天的火,源自我们的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③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小鬼”的样子(准确地说,“小鬼”的样子是根据小丑的形象创造的),或者干脆请一个侏儒,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不仅仅是插科打诨,而且他们蹦跳,他们献媚,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因为随着欧洲人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精神。小丑。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也有存在,还有一说它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但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它已经摆脱了“丑”,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④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⑤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曾经有过二人转应该归戏曲艺术类还是曲艺类的争论,因为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却更像是曲艺。也就是说,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小戏”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杨八姐游春》之类,虽然里面也有很多荤词、粉词,但主要还是靠了唱功取胜。到了今天,以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故事趋向荒诞,我们看到了更多只以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者是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无论演员是男装女还是女装男,都是换汤不换药,

⑤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表现在舞台上,卖弄技巧在节目中的比重非常大,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⑦这里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本文要提醒大家,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比如某卫视的“名牌栏目”,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或调侃嘉宾,或相互讽刺取笑,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同样是一种“丑”的展览。

⑧小丑,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也与马戏团里主要靠机巧取胜的小丑不同,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通俗也罢,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对美的判断对美的倡导,仍然存在审美底线,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值得思考,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12 文中“小丑文化”泛滥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3 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汩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进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5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

“姥姥的端午”?

19 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失误展示

以上列出了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个能力点的四道题目,下面让我们依次来看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典型失误。

【失误一】题12 答: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思路不清,搜索不全。

【失误二】题13 答:“小丑文化”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这题的典型错误可以概括为:段内结构不明,缺少层次。

【失误三】题15 答:从老家搬到城里后姥姥的端午;姥姥最后的端午。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整体结构模糊。大意失分。

【失误四】题19 答:姥姥的端午既是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抒情的线索。端午的民俗特色在姥姥的身上留下特有的印记,每到端午就让我们想起了姥姥。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结构思路与写法脱节,综合能力不强。

问题辨析

题12:考生应该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着手。这句话能够看出作者的思路:先说泛滥的几种形式再说泛滥的危害。所以考生准确地找到了⑤⑥两段的中心句。就答对了两点。但是文章最后一段说泛滥的危害,第⑦段说的是什么呢?考生未作细致推敲,这里思路不清直接导致了答题的失分。从第⑦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句可以看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在说了小沈阳的二人转和赵本山的小品之后,进一步列举了其他“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如: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再加上这两点,回答就全面了。

题13:考生准确判断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主要集中在第⑧段,也确实在第⑧段中找到了很关键的语句来加以回答。问题是,命题者要求的是根据全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因而如上的回答就显得单薄,不全面了。主要问题就在于考生对段内的结构不明了,缺少对层次的理解。我们来看第⑧段,它有三个句号,很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文章依次从“小丑文化”的特征、“小丑文化”的危害性、“小丑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个层面来阐述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因此结合这三句话,适度概括就能回答完整,得到满分。参考答案:①“小丑文化”是低俗的。②“小丑文化”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③“小丑文化”的泛滥有悖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

题15:依据第⑤⑥段的首句,也是中心句,就不难看出“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两个得分点。文章到这里,结构并不完整,接下来,第⑧段首句“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实质是写姥姥去世后的端午,更富抒情气息。而恰恰这一得分点被考生忽视了,不能不说是大意失分,实在可惜。

题19:这一题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的能力的。这里主要是分析标题,因而能有效测试考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于这一类题。考生往往感觉比较难以下手。其实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在推敲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从选材、主题、结构、写法等四个角度人手。依次作答便可减少失分,甚至得满分。如从写法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或者。“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从主题上看,“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题指导

总的来说,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类题时,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浏览全文,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初步整体把握全文。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然后找出中心句或者用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理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深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致划分出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结构。当然,熟练之后,这三步也可并作一步走。

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时,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命题者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要依据试题指定的范围去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目的在于理出文章本身的意序。在连贯的话语中,只要能认定为一个意义单位的,就是一层。如何认定?很多时候,意义不是空灵无形的。它常常有自己的“蛛丝马迹”――那就是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分析了。

形式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关联词语;第二,词汇手段;第三。话题话头;第四,相同句式或结构;第五,过渡句。以词汇手段为例,词汇手段是指话语中能够起关联作用的某些词语充当的组合手段。主要包括:(1)顺序词语;(2)时间词语;(3)重复地在某一语法位置出现的词语或词语串;(4)“这”“这些”“这样”等指代词语或由指代词语组成的词组;(5)在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上下位词语、反义词语等。像镇江卷第15题“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在文中第⑥和第⑧段就有重复出现的结构类似的词语串。即“最后的端午”“次年的端午”,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帮助你准确答题。

内容分析要注意两个方面:(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如镇江卷第12题,第⑦段和第⑤⑥段联结得仍很紧密。因而答题时应全盘考虑,不能与前两段割裂开来。(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线。如镇江卷第13题,只要在第⑧段的每一层次中找出中心词语就能够准确答题。

另外,不同文体的文章。其结构特点也是不同的:

(一)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 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 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逻辑关系划分。

5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 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1 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 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 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总之,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

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深入、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重要前提。

实战演练

(一)(20lO年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去远方

肖复兴

1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 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二)(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蘑菇转了一个弯

1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 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3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4 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5 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6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7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8 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五十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9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10 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11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换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12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13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4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6分)

参考答案

(一)《去远方》

1 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将要去远方独自旅行,在结构上点题,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2点,每点2分)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7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你写演讲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学生演讲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国母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4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ji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l,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5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因为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时稍晚一点。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我的手上脚上都被带上了五彩线。五彩线是由红、粉、黄、绿、蓝五种颜色组成的,很鲜艳。妈妈告诉我说,端午节带上五彩线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洗完脸后,我就来到了餐桌前。满满的一桌,真丰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粽子,还有香喷的鸡蛋、鸭蛋、鹅蛋。看着这么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正准备开动时,爸爸发言了:“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这可难倒了我了,我就装作没听见,等待爸爸解释。爸爸告诉我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没想到一种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讲完后,我已经迫不急待地想和他们做游戏了顶鸡蛋。

我在盘里随手拿了一个个头较大的鸡蛋,先和爸爸来了一个对决。而我的力气太小了,一个回合下来,就输给了爸爸。但是心里却不服输。心想:“可不能这么算了。”我又去洗鹅蛋,想和妈妈较量一番。

只见妈妈在盘子中左挑右选的,好像里面藏了大将军。我好奇地问妈妈:“你在选什么?难道鹅蛋还会有什么不同吗?”听完后妈妈耐心地说:“你看这鹅蛋好像都一样,其实里面的学问大着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状,要选“小头”尖一点的,这样的蛋会比较有优势一些;其次要看鹅蛋的外壳,光滑、细腻、颜色匀,这样的蛋壳更硬一些。根据这些特点选,一定能获胜。”

我半信半疑地选了一个鹅蛋,就开始跟妈妈较量起来了。

我双手紧紧地握着鹅蛋,使上了浑身的力气,顶啊,顶啊,只听见叭的一声,我赶紧收手,紧张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里的鹅蛋竟然没破,还是好好的,“原来是妈妈手里的蛋碎啦,太好了,我赢了!我赢了!”我兴奋地边喊边跳,爸爸也高兴的拍手表示祝贺,妈妈看着我高兴的样子也笑了。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8

端午节简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叫法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由来十说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端午节习俗端午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诗句集锦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9

1.感知文意,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命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当地过除夕时,有什么风俗呢?(学生纷纷发言)看不出,我们的风俗还真多!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除夕风俗谈起,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望与兴趣,让学生带着一丝的亲切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咂摸、拧成小绳、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

2.了解作者信息。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3.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实际上是作者难以割舍的怀乡情愫,因为眷恋,所以难忘。同时,鸭蛋也成了作者追忆儿时光阴、缅怀童年生活的载体,故而会经久难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文本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精读课文,赏鸭蛋,忆童年

1.精读文中描写鸭蛋的语段,从用词特点、情感揣摩等角度作好批注。

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又有哪些情趣呢?请勾画文章中表现童年情趣的文字,品味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咬文嚼字,在细细的品味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间的情感。

四、细读文章,赏语言,知情感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凸显。

2.学生体会完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他方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多处有代表性的语句,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鉴赏语言的同时,教师顺势引导,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知风俗,做积累

1.搜集整理当地传统节日的风俗。

写端午节的名句篇10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宝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这宝贵村,虽然名为宝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箫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里履行着天职。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媳妇,她们并不知道箫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太闭塞了,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往年,箫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钱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箫顺不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箫顺没回来。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箫顺端午节没回家!在这个没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箫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二奶!箫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箫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箫顺就站在了老母的面前!原来,奋战在抗“非”一线的箫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于是,女人们开始说:“箫顺很孝顺!”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高考满分作文理由:发展等级:“抗击‘非典'”是重大题材,以这类题材为文,富有时代感;但弄不好,则会有图解政治之嫌。《抛妻弃子之谜》的作者很好地避了“嫌”。他设置悬念,构思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故事,故事在渲染上峰回路转,最后才揭开谜底。这篇文章从侧面写箫顺,颂扬了千千万万像箫顺一样的“抗‘非'”先进人物;从正面写箫顺的婆婆和媳妇,写小山村的村民,写了亲人间的相互信任,也批判了的不良风气。考生个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社会风情文化背景分析:大的方面是社会生活的滋养,小的方面是在具体操作上,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渲染等技巧。建议:写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巧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