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12 14:04:08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置悬念,精彩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我先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狼和鹿分别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片段一】

    生1:小鹿长得很可爱,身上有梅花一样的斑点。

    生2:小鹿还长着美丽的像小树一样的角,很善良,它只吃草和树叶,不吃动物。

    生3:狼非常凶残,经常吃羊、兔子等动物。

    生4:狼还吃人呢!太可恶了,我不喜欢狼。

    师:是啊,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和美丽而善良的鹿扯到一起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首尾对照,利用文章出乎意料的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开头讲的是一回事,而结局却恰恰相反,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出乎意料的结局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当我给学生讲到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结尾,设置悬念。学生大惑不解,明明是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怎么后来就成了大师了呢?

    【片段二】

    生:课文的最后说,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为什么从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梅兰芳却在长大后能成为世界有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第二段,找找原因吧!

    上面片段中的教学,巧妙利用了事情发展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利用课文首尾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爱学、主动学。

    三、抓住文中关键问题,层层设置“悬念连环套”,让学生“钻进去”

    在教学中,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设置一个接连一个的悬念,能够令课堂跌宕起伏,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和鹿》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置了悬念。

    【片段三】

    师:想知道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去一探究竟吧!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欢唱,鹿儿自由嬉戏。可二十五年之后,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生:二十五年之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为什么短短的几十年,森林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谁又是制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呢?

    此处,我巧妙地利用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鼓舞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寻求答案,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为了解开这个“悬念连环套”,不得不“钻进”课文里,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迫切地寻找答案。

    四、在课文需要拓展处设置悬念,生发开去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我们还需要生发开去,这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狼和鹿》一文,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已经明白了是因为狼被大量捕杀而导致鹿大量繁殖,从而吃光森林里的青草和绿叶,进而食物匮乏,导致疾病蔓延,成为破坏森林的“祸首”。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片段五】

    师:真正的“祸首”难道仅仅是鹿吗?

    生1:不是,是人们杀了狼,鹿才会大量繁殖,才会毁灭森林。

    生2:所以,人才是幕后的黑手,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师:人们正大呼冤枉呢!他们好心杀了狼,是为了保护鹿,使它们免受狼的侵害,为什么却成了“幕后黑手”了呢?

    生:……(被老师问住了,哑口无言)

    师:是呀,狼、鹿之间犹如一架天平,人们的捕杀令狼的一头变轻了,鹿的一头变重了,就破坏了这架天平的平衡。狼、鹿还有森林之间的平衡,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

    生(恍然大悟)齐说:——要保护生态平衡。

    师:生活中,人们其实有很多行为在有意无意中破坏了生态平衡,同学们仔细想想,哪些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呢?

    ……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解读文本;课程价值;深层内涵;建设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刻意追求表面课堂效果,上演一幕幕合作秀、媒体秀、表演秀,而忽视了文本的存在。又一轮课改之风重卷小语课堂,呼吁“关注文本,夯实基础”,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文本为凭借,夯实基础教育呢?

一、科学的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亲密接触文本,吃透文本的内涵。其次,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和学凭借,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与教材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科学解读文本首当其冲是“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小语专家贾志敏先生的备课“座右铭”:“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读”是解读教材的前提和基础,“读”是实现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教材,吃透教材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其次是“想”,认真揣摩,积极思考,认真地了解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对文本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入理解,反复推敲。教者对文本内容应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对文本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教材的本身所呈现的内容、知识框架上,要透过教材,看到教材的背后的课程价值。

《狼和鹿》这篇文章讲述了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为被严重破坏。备课时,我立足与文本内容,熟读教材,为了实现教者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我查阅了大资料了解故事的背景,研读有关生太平衡的相关知识,如“食物链”“环境保护”等,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和课文的深层内涵,在备课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素养。

二、灵活的运用文本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创造性的用好“例子”,关键凭借教材,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的因素,创设语言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和思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

执教《狼和鹿》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狼和鹿都市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怎么样的?鹿又是怎么样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积极发言,有的说:“狼是贪婪的,鹿是温驯的。”有的说:“狼是凶残,鹿很善良。”许多孩子还在言谈中表示喜欢美丽的鹿,不喜欢凶恶的狼。看着孩子们沉静在自己的认识世界里,我抓住了儿童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不动声色地说:“可是,在凯巴伯森林里,凶残的狼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让我们去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一看。”看着孩子们震惊的表情,渴望了解故事的神情,我知道我已经成功的让学生走近了文本,他们准备兴致勃勃地去了解、探索文本,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会学生读书是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人性化行为,受到情感熏陶哦,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去参与、研究、发现。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全文,带着思考细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反复读一组组看似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的数字,此时此刻,孩子的思维在碰撞,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用心在体验。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是个性化的思考,是与文本的成功对话,我欣喜,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创造。又再次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品读文中重点的词语:“提防、蔓延、饥荒、居然”,赏读凯巴伯森林变化前后的语段,通过语言文字的渲染,多媒体画面的直观展示,让孩子们从简单、重复的感情朗读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我再顺势抛出“作者给‘功成’和“祸首”都加上引号,为什么?真正的祸首是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激动地说:“是我们人类自己,是因为人类无知与好心,才酿成这样的悲剧。”“人类真是太傻了,好心办坏事。如果他们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闪光。孩子们的解读是多么深刻,他们已经与文本融为一体,我惊讶他们小小年纪也能领悟如此透彻,我由衷的叹到:“是啊,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三、创新的超越文本

教师既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读懂文本内容,感悟人文内涵的同时,要善于从知识层面上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文本拓展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对生态平衡没有较深的认识,只停留在保护环境的层面上,什么是生态平衡?为什么要保护生态平衡?学生还不是很清新楚。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生态平衡,弄清食物链,丰富教材内容,我以教材为媒体,把文本解读的触角伸出教材外,向更大的空间延伸。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人类捕食蛇,使许多蛇种濒临灭绝。”等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色彩”等方面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优势,制作“信息超市”,分三个内容进行展示“人类的过错”、“食物链”、“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学生在观看、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自发的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最后,我设计“做一名环保小卫士,设计一句广告词。用最清洁的语句告诉身边的人?你最想说什么?”孩子们兴勃勃,畅所欲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动植物,从我做起。”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个性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实现课堂教学源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过程。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重新解读和建构的基础,关注文本,夯实基础教育是每一个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使命,科学的解读文本,灵活的运用文本,创新的超越文本,在课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与名师的差究竟在哪里.上海出版社,2010.6

[2] 蒋成禹著.语文课解读.浙江大学出版,2000.10

[3] 王尚文著.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4] 励汾水著.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

[5] 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一名教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3

1.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克服传统的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采取的一个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生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有怎样的设计思路

教学中主要需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所以我将从这四方面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2.1 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三维"目标的综合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例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故事,并总结出故事揭示的生态道理,明白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人不能随便去改变的。为实现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教师以讲故事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比赛讲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环节中。讲故事前提出激趣的问题"平时的故事书、影片中,鹿和狼分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后,教师话锋一转"今天老师要为狼鸣冤,为什么呢?快快读读课文,然后我们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讲鹿和狼的故事,看哪个组的同学读的认真,讲的精彩。"这样的设计,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他们主动求知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就很好完成了三维目标的综合训练。而且,课堂学习之后,有的学生回家还上网查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链,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了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要综合设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新课标诞生后,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2 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有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锻炼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 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应试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4

星光之中,一人独行。突然,有一双爪子悄悄地搭在你的双肩,只要你回头,便被那野兽咬破喉咙。这是传说还是现实?

与狼共舞,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人与狼能否达到这种默契?

狼,是兽中的智者?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横草不过”吗?

当年,为了注解来自心底的迷惑,他,走上了那惊心动魄的非凡历程。他开始――

茫茫野旷,沉沉黑夜。忽然传来一阵阵令人毛骨耸然的狼嚎,许多人高喊着“狼来了”,便紧缩在某一个自认为是安全的地方。而他,却提着胆子,悄然向那声音奔去。因为,他想成为它们的朋友。于是,在许许多多那样的暗夜,就有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有了一个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当这个身高1.89米的人走出蒙古包或者他的栖居的地方时,人类便走近了狼,走近了狼的生活,认识了狼的习性。

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惟一专门从事狼研究的专家高中信。

7月23日,当这位62岁的狼专家在其家里静静地跟笔者谈他与狼的故事的时候,他那40多年研究狼的不平凡的经历,便从他记忆中走了出来。这样,在笔者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神奇而迷人的景象。

今年夏天,对于高教授来说,是一个失望的夏天。因为在这个燥热的季节里,他在考察时,没有看到他的老朋友――狼。

由于他常年在野外生活,恶劣环境野兽般地撕咬着他那曾经健康的体魄,去年,他在内蒙古草原结束考察时,患了脑血栓,虽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他的右腿走起路来仍有不便。这使他今年的考察,没有得到令其满意的效果。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在考察的过程中,只好“坐镇”在海拉尔市,靠无线通话器与在野外考察的来自东京农工大学的同行丸山直树教授联系。说到这里,高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是丸山教授帮我完成今年的考察任务的。”虽然这次考察,他只带回了一堆狼粪,但他仍津津乐道。只要一提起狼,他便有了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兴奋与激动。他,毕竟和他打了多年的交道,在他的生命里,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狼的情结。

一、小时候,老人们关于狼的故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总也抹不去的痕迹。他害怕狼,却又总想走近狼。终于有一天,他带着好奇也带着理想,接近狼群,走向他心中向往的地方。

小时候,他生活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天真活泼的他,愿意走近大自然,愿意与蛐蛐和蝈蝈对话。

他爱听故事,特别是关于狼的故事。当那些故事从老人们的口中,一点一点的像棉花团扯出的时候,他双手托腮,闪着好奇的眼神,似乎和故事里的那些动物们一起跳跃起来。

可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在他人生的旅途中,会与狼结下不解之缘、与狼结伴而行。

12岁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狼。那天,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到野甸子里去打草。正在他低着头挥刀走镰的时候,他突然感到头皮发紧,浑身像触电一样麻木,他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危险向他直逼过来。他回忆说:“什么叫毛骨耸然?这就是毛骨耸然。”他哆哆嗦嗦地跑到父亲的跟前说:“爸爸,我害怕。”父亲站起身来,朝四周一望,不由地将他紧紧搂住:“孩子,别怕,是狼。”原来,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只狼正紧盯着他们。父亲说:“孩子,没事儿,大白天的,它不敢过来,再说,我们有镰刀。”这就样,他们父子俩,直直地站着,瞅着那狼,没过多大一会儿,狼慢慢地走了。就在狼走的那一刻,他觉得这种类似于狗的动物很有意思。朦胧之中,潜意识里,他对狼便有了一种常人没有的感觉,那感觉是什么,他当时触摸不到也说不清。

1954年,高中信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出类拔萃,他的一位老师――鸟类研究专家付桐生教授,看到他在业余时间十分愿意看有关动物的书籍,便给予他以特殊的关怀。有一天,付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我知道你喜欢研究动物,但不能什么都搞,要有选择。”他一听便说:“老师,那搞什么最好呢?”“其实搞什么都好,但要出成绩却很难,要搞就搞一些冷门。目前,在我们国家关于狼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如果能够从这个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老师的一句话,突然间点燃了他久蓄于心的希望之火。他那种潜伏在意识中的朦胧的感觉终于被他抓住了。他,发现了一个目标,他找到了一个方向。

从此,他便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接近了那种曾令他惊骇的动物。

这时,他从好多成语、俚语、俗语中,发现了人类对狼的仇恨: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披着羊皮的狼以及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人对狼有着一种原始的敌视。而这一发现,更坚定了他的选择。因为,他从这些文字表述中,感受到他所立志于研究的动物是兽中的智者,而与这种动物打交道,应是惊险与精彩的。

二、风餐露宿,他跋涉于野狼出没的山谷寻找他朋友的足迹;沐雨栉风,他穿行于平原旷野搜寻着狼的影子。多少次与狼对峙,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类似于探险的观察,使他的身后,留下了狼的传说。

1958年,他大学毕业了。他带着绚丽多彩的梦,带着他内心的渴望,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观察狼群成为他的第一需要。而狼毕竟是一种凶险而狡猾的动物,要想靠近它,很难也很危险。

那是一个迷人的夏天,高中信请求两位牧民为他带路去寻找狼。走了没多大一会儿,牧民告诉他,他要找的朋友不久会出现的,因为这里有羊,而狼就在离羊群不远的地方。果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只狼。他和牧民紧追上去,跑了几个小时,那狼全然没有要离开羊群的意思,只是在羊群的周围兜着大圈子。那狼跑着跑着,突然站在那里把头一扬,嚎叫几声,那声音惨厉而悠长。而这时,骑的马却有些反常,它躁动不安直打响鼻,不肯向前走了。高中信他们发现,在狼嚎叫之后,很快有十几只狼迅疾地聚在一起,与他们对峙。牧民害怕了,转身策马要跑,而高中信却说:“别跑,跑,狼就会追上来。”就这样,他们与狼对峙着,很久很久。而狼就那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坚持着,冷冷地看着他们。本来,高中信想多观察一会,可是狼却越聚越多。他只好放弃了继续观察的念头。慢慢后退,而狼群却步步紧逼。他们走,狼也走,他们停,狼也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他们只好举起枪。听到枪声,狼群只是停顿了一下,紧接着又在尾随。高中信知道,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狼是极有耐力的,它们与大动物对峙时,可长达17天。最后,高中信他们不得不同时举枪,连续发射。一阵激烈的枪声滚过,狼才四散奔逃。

这一次,高中信才真正领教了狼的耐力,而且发现狼的叫声是一个信号,它向同类传递着一种只有同类才感知的信息。通过这次观察,高中信发现了狼的许多秘密。从此,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一只睡袋,一杆猎枪,长年伴随着他,去追寻狼的足迹。

随着高中信频繁地接触狼,逐渐对狼的习性有了更深的了解。“狼,这种动物很有意思。”他饶有兴致地跟笔者讲着――

“狼是有报复性的,它的报复不直接指向人,而是指向人所豢养的畜类。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春天,一个牧民把小狼崽子捉住,拿回家里整死了。第二天一早,这个牧民发现,他家的羊群死伤大半。原来,狼的嗅觉很灵,它通过气味就知道它被捉的崽子在哪个牧民家里。于是,它便开始报复,把他家的羊咬伤咬死。狼在报复的时候,不像平时饥饿时吃羊的样子。它在羊群里东咬一口西咬一口,羊群里只要有一只狼,那么,这个羊群就会死伤惨重。

“狼的组织性很强,在捕食时,分工明确。1989年,我在加拿大考察时,与美国的一位狼专家一起滑着滑雪板跟踪一群狼三天三夜。我们从雪地上发现了十四五只狼的脚印,也发现了一只驼鹿的蹄印,我们就跟了上去。从它们的脚印来看,他们跟踪这个驼鹿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我和那位同伴怕等我们赶上去时,那狼把驼鹿吃掉,这样就看不到狼吃鹿的场面了,我们就加快了速度,到了第四天,我们终于追上了狼群。我们绕开狼群,来到了山顶,找到一个开阔地,拿出了望远镜。这里的视线很好,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狼吃驼鹿的精彩一幕。在这十几条狼里,有一只头狼,它们靠着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15只狼各有各的位置,在它的对手疲惫得失去防守力量的时候攻击。在攻击这只公驼鹿的时候,它们很有顺序。只见一只狼迎头堵住那只鹿,这时,群狼一齐涌,形成一个小小的包围圈。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在找最佳时机。一只狼接受了那只头狼的指令,突然从侧面一跃而起,死死地咬住驼鹿的喉咙,同时另一只狼从后面蹿上,瞅准这公驼鹿的一口咬下去,而其它的狼很快扑到鹿的身上。也就是十几分钟,那鹿便不再动了,成为它们的一顿美餐。

“狼是很聪明的动物,换一句话来说是狡猾,善于伪装。它在捕食与它实力相当的动物时,它会装出一副可怜相来麻痹对手。等对手觉得它不危险时,它便凶相毕露,进行偷袭。我在观察狼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儿。一次,狼在袭击一只狍子的时候,它一看这头狍子很大,它就装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瘸狼。它出现时,这只狍子还很警惕,但看到它的这个样子,也就少了戒心。就在这时,它突然蹿上去,要是这只狍子力量挺大,脱身跑了。狼一看对手很强大,并没有去追,而是潜伏在水边,因为这只狍子在它袭击的时候正往水边走的,很显然,它是要喝水。那狼就觉得它还会回来喝水,就躲在了这里。果然,没过多久,那狍子一看狼没了,就径直来到了水边。这时,狼先把肚皮紧贴地面向前爬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在匍匐前进一样。可能它觉得这样前行速度不够快,便站了起来,但不直接奔向狍子,怕惊动狍子,而是从这棵树后,跑到那棵树后,把树当成了掩体逐渐接近狍子。可想而知,面对这样一个狡猾的对手,那只狍子的命运会是怎样了。

“狼很警觉,感观发达,比一般动物判别危险的能力强。在它走过去的路上,你只要稍做些变化,它回来时就会绕着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草不过’,在我们下套套狼时,在下夹子打狼时,只要有一点破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绳头露在外面,狼就会停止前行,这样,捕狼就会失败。我曾观察过狼吃猪的过程,这使我对它的警觉有了一些认识。那年,我听说一个村子里的猪总被狼吃掉。我就找了两户农家,请求他们帮助我完成观察狼吃猪的过程,告诉他们一切损失我全部包赔。这样,我才有了‘眼福’。说句实在话,咱也不知道那狼哪天来吃这两家的猪,来不来还说不定呢。我让这两户人家把狗关在屋里,把拴猪圈的绳子解开,我白天睡觉,晚上在其中一家的屋子里观察。等了好几天,那狼真的来了。它来的头一天晚上,只是在猪圈的附近转悠。就像小偷在踩点,这两家的猪圈它都去了。可没有吃猪,却走了。第二天,我让其中一家把头一天没有拴的猪圈的绳子拴上,而让另一家仍然保持昨天的样子。半夜,狼又来了,当它看到其中一家的猪圈的绳子有变化的时候,就来到了另一家。这回,它不犹豫了,从墙上跳过去,就听那猪死命地叫唤,然后就没声了。不一会,那狼又蹿了出来跑了。我打开灯走到猪圈一看,那狼把猪吃了一部分。之后的几天,那狼也一直在这个猪圈旁边转,可始终没有再走近这个猪圈一步。你说它该多狡猾。

“狼在自然界的食物充足时,是不主动攻击人的,但它有时却跟踪人。有人说晚上遇到它,它会在你的背后爬上你的肩,等你回头,咬住你的喉咙。这一点,没有什么根据,因为狼也害怕人,不到万不得已,它不伤害人。再者说,狼没有攻击人的经验,它不知道人的要害部位,所以,狼咬人的喉咙一说是不可信的。

“狼对气味很敏感,只要你身上带着枪,你就很难遇到狼。我们在考察时,带的枪要擦了又擦,惟恐枪的气味把狼吓跑。”

从高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关于狼的故事,比如狼奉行一夫一妻制,狼的分布种类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他经过艰难的考察才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大森林,他曾迷路,被困几天几夜,他向人体的极限挑战,终于走出了死亡的山谷;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黑熊,他与他对峙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扭头而走的是黑熊,他挣脱死神的威逼……类似的危险,他在长达二十几年的考察中经常遇到,而他却神奇般地躲过了一次次灾难。

在高教授的家里,书架上摆放的书里的内容是狼,写字台上堆的照片是狼,录音机里播放那凄厉的嚎叫是狼……使人一进屋便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息,仿佛那令人害怕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更让人真切地感到,高教授与狼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的确,高教授思想的河流,已流入那奇特的苍茫大地,在狼的世界里,他追寻着那一个个谜一样的脚印,并用常人无法理解的坚韧注解着、破译着。当他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狼专家们眼睛为之一亮。

三、人类不能缺少狼,虽然它并不能成为友善的朋友,但是生物链中不能缺少这并不十分关键但又不能没有的一环。历经艰难坎坷,他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于是,世界从他文字里“发现”了中国狼。

狼,这类300多万年就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它的繁衍、生存以及如今存活的数量……所有这一切都成为高教授注目的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搞清了中国狼的分布、分类以及它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在国际上发表的《中国狼的分布》、《中国狼的食性》、《狼在中国的起源》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他的“中国狼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狼”一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91年,他在日本东京和狼专家丸山直树相识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朋友。今年,丸山教授准备引进几只中国狼。现在,他们两人正在积极地运作,而且有望在今年完成这一计划。

或许是因为狼与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的缘故,人与狼有着天然的仇恨情结。于是,狼成为人类的捕杀对象。然而,终有那么一天,人类会突然发现,狼没了,人类自己也面临着危胁。日本人之所以要引进狼,是因为狼在本世纪初,在日本列岛灭绝了。当日本人欢呼“狼没有了”的声音还没有完完全全消失的时候,他们又面临着新的威胁―…在北海道,日本羚羊正泛滥,森林面临着灭顶之灾。束手无策的日本人,只好引进狼来保护他们的家园了。

目前,黑龙江和安徽等地已把狼列为保护动物了,但人对狼的恐惧并不因此而减轻。高中信并不同意“与狼共舞”的观点,他说:数百年来,狼在人们的思维中早形成了固定的定势,人与狼的敌视并不因为狼的减少而发生多大的变化。再一个,狼是兽中的智者,更是人类所豢养的家畜的天敌,这便决定了狼与人很难和平相处。

人对狼的仇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高教授等一些狼专家们却对狼有着特殊的感觉。他们每每在那狼的嚎叫声中感觉到生灵的呼唤,他们每每在狼的“聪明”与“机警”中找到动物的智慧。这种巨大的诱惑,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永无止境。

高教授清楚地记得他在美国开研讨会时,来自各国的狼专家们在野外学狼叫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他们来到野外,走到狼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时,他们每个人都学几声狼叫。那声音忽高忽低、时长时短,不久,狼群就有了呼应,那声音的节奏和他们发出的信号毫无二致。那时,狼们一定奇怪,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危险的信号,又发出平安的信号;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饥饿的信号,又发出欢愉的信号。其实,这是人类向狼发出的带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的信息。这信息是在告诉狼,人类试图宽容它,人类也需要它,人类更关注它。如果狼真是智慧的,那么它们应该兴奋;,因为它们与人类有了一种沟通。这一天,是它们的节日。

在与高教授谈话中,高教授隐隐地闪露着一种深深的遗憾。他的意思是,他在野外没有与狼达到一种更高一层的默契。有一次,狼在几十米以外的地方看着它,这是他在野外与狼最近的时候了。他将一只野兔放在狼的附近,那狼却不去吃,只是定定地瞅着,是狼觉得这是自己亲近的人在考验它,还是狼觉得这是人类给它下的圈套,至今高教授还是不得其解。只是在动物园里,高教授和狼缩短了距离。那时,狼趴在他的肘上,脸上虽没有什么明确的意向,态度说不清是亲近还是其它的什么。但是,高教授却感到,这是狼在对他的某种接受,这使他兴奋不已。可是他最终仍然承认他害怕狼,这是因为他更了解他这个特殊的朋友习性,还是来自小时候的惊吓给他留下的后遗症,笔者不得而知。

目前,高教授是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UCN)濒危物种委员会委员、狼专家组惟一的中国委员。他是把中国狼介绍给世界第一人,也是全国关于狼的学术问题的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专家。现在,他正设想着在中国设一个狼园,建立一个野外生态站,以便对狼有一个更加科学系统的观察。与此同时,他正准备与日本的丸山教授筹备亚洲狼专家研讨会,会址选在了哈尔滨。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先学后教;三环四步

在实践中,我们先是模仿,发现简单的全盘接受是不妥的,于是又提出“出示导学案―自主学习―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反馈练习―归纳引导”模式。经过近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先学后教、学导结合、三环四步”高效课堂模式终于初具雏形。2011年暑假,我们对一年来在构筑高效课堂上采取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集中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先学后教、学导结合,三环四步”的基本教学模式。其流程图如下:

经过实践和运用,教师和学生行为发生了变化。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依据学生的学而教。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服务者,而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课堂的学习者,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可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目标模糊,如何制订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当堂检测?……发现问题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制订语文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和文本来制订教学目标。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刚开始是这样制订的:

1.学会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后又认为目标不明确,又进行如下修改:

1.明白宇航员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4.结合查阅的资料,运用学习的说明方法,假如作为“地球卫士”代表发言,你会向全人类说些什么。

由此可见,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应该注意:

(1)要根据单元、整课把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

(2)目标应具体化、清晰化,不应模糊,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3)制订的目标要有维度。既有对知识理解、能力提升方面的,又应有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方面的。

(二)在学习目标出示的时机上,可以选择在课前,可以选择在课中,也可以选择在课的尾声,要依据学情,依据课堂流程而定。

(三)学习目标的呈现形式上要多样化,教师可以直接交代学习任务,也可以幻灯片呈现。总之,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

二、如何设计课堂检测

《鹿和狼的故事》设计的检测题是:

(1)填关联词

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 )罗斯福总统用这个习惯看法和原则制定政策,( )下令消灭狼,造成凯巴伯森林的生态灾难。

总统( )如何( )想不到( )狼吃鹿,( )却维护着鹿群的种族稳定。

(2)假如你就是一只苟延残喘的病鹿,或是一只大难不死的狼,给总统先生写一封信,注意信的格式。

《只有一个地球》设计的检测是: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假如让你作为“地球卫士”代表发言,你会向全人类说些什么(注意结合查阅的资料,运用学习的说明方法)?

可见,当堂检测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测的时机可以在某个知识点学完后随机检测,也可以整节课的内容学完后综合检测。

(2)检测的内容、形式应多样化。如,连线、填空、听写、背诵、造句、谈收获、写感受……要让检测成为课堂的有机整体。

(3)检测的内容设计要根据课时学习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年段要求来确定。

三、如何看待模式

构建“三段式,四环节”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抓手,是教之“规”、学之“范”。其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其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该模式的应用,使课堂鲜活起来,教师把学习时间、思考机会、说讲权利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师生间的感情更加和睦、融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6

一、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学生创新的热情是创新教育的质量保证。只有确保学生对创新具有一定的兴趣,教师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只有保证学生对创新的热情,才能确保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1.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此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教学枯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小学语文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程导入时,笔者一般以此为突破口。如在教学《狼与鹿》时,笔者选择了文章的前半段,即狼群捕猎鹿群,最后狼群为人类所灭这段内容创设了教学情境。在课程刚开始时,笔者就用故事性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内容,然后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哦,而下半部分就在我们的课文之中,你们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

2.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稍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

二、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可以积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稍微想象课文描写的内容是怎样一种景象,或者在教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内容。这些训练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轻易相信他人的结论,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时候,学生的观点有点幼稚,但却很新奇,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在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和选择之后,可以合理地吸收他人的意见。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7

黄伟明的父亲是教师,平时不仅喜欢放动画片,还喜欢在草稿纸上画各种动物,有时是小兔子,有时是大笨象……然后根据需要,用蜡笔涂上不同的颜色,让他的画维妙维肖。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黄伟明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看动画片和画画,他说,只要能画漫画就很开心。

初中毕业选择求学目标时,本来黄伟明想学习美术,可是他的母亲认为,学习美术没有发展前途,想形成气候十分艰难;最好学习旅游,以便将来好找工作。在母亲的劝说下,黄伟明进入广州市旅游职业高中,学习当时很热门的旅游专业。

从广州市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后,对美术情有独钟的黄伟明,虽然先后到酒店和影视公司工作,但是他仍然记着自己的梦想,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漫画,并向香港的报纸投稿,他的画基本都顺利被采用。

不论在哪里上班,黄伟明总是想着漫画,后来他干脆辞去工作,用自己挣的钱去加拿大红鹿大学勤工俭学,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并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动画。黄伟明认为,能够画出好画,是搞动画的基础,因此他刻苦地训练美术各方面的基本功。

在加拿大读书期间,黄伟明尽量抽时间去打工,尽力挣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打完工回到住处,他就开始挑灯夜战,根据自己和众多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在各地报纸上连载后,引起无数读者的热烈共鸣。

以优异的成绩从加拿大红鹿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刚开始黄伟明以做平面设计为主,不久后便尝试做动画。他想,也许做以动物为主角的片子,比做人物的更受观众欢迎。因而,他准备做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羊跟狼的故事,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斗争为主线,加入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与对白,让内容更加充实有趣。

与投资人签定合作协议后,黄伟明立即动手创作剧本。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编写剧本的故事大纲,设计每个角色和各种场景。团队成员们每天从早忙到晚,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甚至不回家,他们放很多瑜伽垫在办公室,每当实在疲倦的时候,就将瑜伽垫铺在地板上睡觉。

担任总导演的黄伟明,更是忙得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他总是在办公室天马行空地构思,再用笔将奇思妙想画出来。他的脑海中整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形象充斥着,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天地里;即使他偶尔躺下休息,心中想着的也全是动画片里的情节,有时想着想着,就会有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他在枕边放了笔和本子,随时把好的灵感记下来。

在黄伟明的眼里,幽默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是有的。没有什么东西绘画的时候,他往往会对着镜子做出各式各样的搞笑表情,从而描绘幽默的动漫形象,剧本中的不少角色,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当初设计灰太狼的形象时,黄伟明并没有刻意将自己当作模特,然而画着画着他就发现,不知不觉中把那个被红太狼用平底锅追着到处跑的灰太狼画得跟自己越来越像,简直就是他的化身:单层的眼皮、低垂的眼角、厚实的鼻子;咧嘴大笑的时候,嘴角高高地上扬,居然两边都上扬到耳根!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第1部、1-40集制作完成后,在杭州电视台首播,接着在多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逐渐攀升,市场前景特别良好。随后,在电视台的催促下,黄伟明又带领着团队成员们,聚精会神地赶制该片的第2-11部、41-612集。

善于胡思乱想的黄伟明,每天都会想出许多让人捧腹的冷笑话,仿佛山间悠悠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作品里。就是这种无厘头的冷笑话,让他的动画片拥有非常奔放的释放力,惹得不少观众笑痛肚皮。他还把当下的各种流行元素,十分巧妙地融入到剧本中,让故事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最初创作《喜羊羊与灰太狼》,黄伟明只是打算做给小朋友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播出后不但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而且得到无数白领的追捧;后来电影版在全国上映,马上成为国产动画票房冠军。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8

一、蓄势,让教学生津

“蓄势”本是一种写作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非常讲究“蓄势”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同写作一样不能平铺直叙,需要诸多环节的蓄势,通过精妙的预设,使课堂波澜起伏,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并一步步进入学习佳境。

1.设置悬念

因为先前的自由活动,上课之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比较松散,甚至有些懈怠,如果不巧妙引导,他们很难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这时教师就要通过精心设计,制造一定的悬念,运用富有吸引力的导语来蓄势。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雨,是我们熟悉的朋友。我们见过春雨的缠绵,雷雨的刚烈,秋雨的凄婉……那晶莹的雨滴有时甚至会飘进我们的梦里,滋养我们的童年。你们见过桂花雨吗?想不想去看看?”学生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悬念的设置还可以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或者是在课的结尾部分。例如在教学《狼和鹿》时可这样分别设置悬念:在开始部分设问:“狼是鹿的天敌,课文为什么把它们列到一块为题呢?”在学习到猎人捕杀狼这一段落时再设悬念:“看到一只只凶残的狼被捕杀了,你心里感觉怎样,能为鹿勾勒一下未来的生活场景吗?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课文学到最后再问:“看到大片的森林枯黄了,绿色在一天天减少,这时猎人们会怎么想?他们痛定思痛之后可能会怎么做?”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让学生一步步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核,并对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有了自我认识与建构。

2.埋下伏笔

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常常使人牵肠挂肚、食不甘味。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伏笔”,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珍珠鸟》的开篇就是“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真好”埋下伏笔。先让学生说“ 真好!”接着问:冯骥才老先生说朋友送他一对珍珠鸟真好,好在哪里、又怎样好呢?看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了这样一个“关子”,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就特别留心,不时会发现鸟儿的可爱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课堂因此变得富有情趣。由此可见,教学中伏笔的巧妙使用能使课堂结构更加严谨,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张弛有度

“文似观山不喜平”,课堂也是一样。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通过匠心独运,合理安排课堂的节奏,使其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握好“三度”:

第一,统筹兼顾,引领有“度”。教师应学会调控的艺术,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探究,什么时候该组织交流;什么时候该引导他们静静思考,什么时候该激情诵读……在“牵引”和“对话”之间适时转承,课堂就会像悠扬的乐章。再以《狼与鹿》为例,首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当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甚至意见相左的时候,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话锋一转,适时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看看凯巴伯森林附近的人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然后出示凯巴伯森林前后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孩子们自然明白了: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保护它们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学生在课堂上时而紧张、时而轻松,在一波三折的课堂节奏中感受着学习的意义。

第二,点面结合,拓展有“度”。语文知识很多是以点的形式呈现的,分散在教材、课外读本、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课堂上我们应注意这些联系,适时进行拓展,如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教学《鞋匠的儿子》时,让他们了解林肯的生平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教师要科学把握知识外延,做到拓展有度,有时应点到为止,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所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必须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

第三,起承转合,生成有“度”。教师在教学任务转换的时候,要注意为学生接受下一任务而“蓄势”,以维持其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思绪时刻都在变化,在兼顾预设、适时起承转合的同时,更要智慧应对课堂的生成。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林肯是总统,那些人这么羞辱他,他为什么不让警察把他们抓起来?”老师先是一愣,稍后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问题我暂不回答,留给大家作为课后作业研讨。”很好地保护了这个提问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留下了探究的空间。

4.烘托渲染

这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蓄势的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情境的创设变得更为方便,美丽的自然风光、各色的动植物等逼真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化解了很多教学难点,也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我认为烘托和渲染也应该有度,不能堵塞学生想象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情境。

5.层层推进

教学过程中的层层推进,可以看作是为一堂课高潮的出现而“蓄势”,也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活跃、最亢奋的状态。如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分四步蓄势:第一步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第二步出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找一找诗歌中提到的五处地名分别在哪里,介绍红军经过这些地方时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第三步朗读诗歌,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第四步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长征组歌》,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一次次蓄势,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铺陈和跃进,学生最后一遍读,已是情感丰沛。正是教师一步步的蓄势,层层推进,使课堂进入了高潮。

二、生发,为课堂增色

“生发”就是生长发展。具有生发性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1.兴趣生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教师应努力寻找蕴含其中的兴趣生发点,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点燃它们。

第一,导入诱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前,教师可利用图画、音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故事、小幽默、小魔术……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第二,设疑生趣。为学贵能疑,巧妙设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不同教学阶段都可设疑,但侧重点各不相同。《鞋匠的儿子》开始可以扣题设疑,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也可以这样设疑:“如果你是林肯,就任总统后第一次演讲就遭受了这样的嘲讽会怎样做?他为什么能把讥讽变成赞叹的掌声?”

第三,矛盾激趣。课堂不能如一潭死水,教师应该围绕课文内容或者抓住上课时学生出现的截然相反的观点,适当地制造一些矛盾冲突,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狼与鹿》的时候就让学生围绕“狼该不该猎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随着辩论的深入,思想也在不断升华。

第四,活动升趣。有效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古诗竞背、成语接龙、故事续编以及各种专题语文活动等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常常使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了稳定和升华。

第五,评价稳趣。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因为继母的鼓励而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迪,有时候教师一句中肯的激励性评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

2.情感生发

语文是可以怡情的,语文教学因为有学生情感的生发而充满了情趣。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抓住文章中一些感人的细节,通过语言渲染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他们深情吟哦,体会浓浓的的乡情;教学《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让他们听瀑,感受自然的激情;教学《珍珠鸟》的时候,让他们和鸟儿对话,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在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中,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想与认识也在升华。

3.思辨生发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在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思辨,他们的课堂不仅有深度,而且有灵性,总是会使听课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珍珠鸟》的片段: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窦老师通过人与鸟不同表现的对比,抓住一些细节引导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一个词的运用、一句话的解读都能让学生多角度去比较,多方面去品味,通过师生的对话与交流,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比较与品味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什么是信赖,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课堂也从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逐步走向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学生的思维因此变得深刻而敏锐,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境界。

促使课堂思辨生发的方法不少,如创造平等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与沟通,打开学生的思路;构建真正的论辩平台,通过品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别、评判、欣赏;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4.智慧生发

课堂是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不断看见学生灵光的闪现,不断有智慧的生发,如何才能做到呢?不少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我觉得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言,宜“严”不宜“纵”;就激发兴趣而言,宜“亲”不宜“疏”;就启发思维而言,宜“放”不宜“束”;就培养能力而言,宜“扶”不宜“抱”。概括起来就是“严”而不“苛”,“活”而不“乱”。

三、蓄势与生发相辅相成

不断积蓄力量,在最好的时候爆发,这不仅是自然的道理,也是教学的真谛。真正高效的课堂,都是蓄势与生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1.蓄势——生发的根基

蓄势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策略,也是教师为课堂生发所做的必要的准备。教学方法的确定、环节的预设、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都是在为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服务。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蓄势”。 蓄势是生发的根基,正因为教师充满智慧的层层生疑、步步激趣,课堂才会不时见到让人欣喜的生成。

2.生发——蓄势的绽放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的信息化时代也随之到来,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将多媒体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例如通过图文等具体形式再现课本知识,通过观看与课文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课件的设计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兴趣。[1]

通过自己在一线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取得的显著成效,笔者深有感触。现将感触概括如下:

一、多媒体活导入巧设境,激活兴趣

"要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第一锤导入至关重要,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这是全国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的观点。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决定着是否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是否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激活学生的全部思维,是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在导入新课时,能够借助多媒体创设合适情境、巧置文章悬念、设障立疑、简述相关故事等,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田忌赛马》这篇文章是,我的豆乳是这样的:开门见山,借田忌赛马视频故事导入。

师:看了视频,同学们是不是心里充满疑惑了,这节课是不是语文课呀!不会是观看马术比赛吧。你们想错了,今天我们是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学习田忌赛马的故事,变换一种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

师:同样的马参加了两次比赛,为什么出现了结果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师:是呀,在同一级别的赛马中,田忌的马并不如齐王的马,而经过调换,让田取得了赛马的胜利,这种调换是一种崭新的策略,是一种对策。(把“对策问题”引出来)

最后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尤其是调皮的孩子们,更是被导入中栩栩如生的骏马,气势如虹的场景深深的吸引,整整一堂课大家都是神采飞扬,兴高采烈。

“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努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及其重要。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培养一种情感认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二、多媒体教学过程流畅,重难点活心中

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可以清晰呈现出来,这对完成课堂重点难点的设计有很大作用,当然它的主要作用不在这里,而是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通过画面、声音强调、动画效果(比如在重点语句上通过动画效果来加着重符号)等多种形式来加以强调。

例如在对《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意境幽深的诗词时,小学生对于这句话的想象力,如果单纯的从脑海中去想、去创造,显得有些吃力。如果将这一课本上生硬的文字和图片转换成具有吸引力的声音和动漫,呈现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具象的模型,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响、瀑布上方云雾缭绕宛若从天而降、洁白的水花汇成一线正如天际的银河垂下。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听边看,犹如身临其境,感受这大自然的恩赐。这对于促使小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这样一来,这个重点句子的体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攻破,而且我相信它也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如:我在上《狼和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生态平衡这一难点,我课下精心制作了动画:狼被杀之前森林中的情景以及狼被杀后森林中的情景,前一个情景配以和谐的音乐,后一个情景配以悲伤凄惨的音乐,当这两组反差很大的画面、音乐出现在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被深深震撼了,有一个同学竟然站起来表达了:我们不能为了保护小鹿而残忍的杀害狼,这样使昔日葱绿繁茂的大森林变得象被火烧过一样,因此也伤害了小鹿。同学们很快得出这个结果让我很欣慰,我略加点拨,水到渠成般得出了“我们人类一定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这样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迎刃而解。[2]

三、多媒体教学资料丰富,思维喷活水

美妙的音乐、多姿的色彩、色彩纷呈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可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根据写作的要求运用多媒体用生动的图像、美妙的声音深深地去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有目的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点,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图片或者音乐背景中,带领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点拨学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促使学生逐步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上口语交际课《寻找找春天》时,课堂伊始,先用课件播放:动听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在舒缓的音乐中缓缓流淌出的是清清的小河、嫩嫩莹莹的小草、鹅黄南吕的伊伊柳条、各种各样的杂花遍地以及飞翔的燕子、横掠的小鸟,在草地上放花样繁多的风筝的人群。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通过自己笔把流淌在心中,荡漾在胸中的活脱脱的春天记录下来。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学生最直观的画面,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给学生插上了想想的翅膀,让学生翱翔在多彩绚烂的春天。

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创设形象、有趣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搞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0

一、 利用“插图”观察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理解文本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的意思。如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中有这样一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学生在现实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紧扣文章内容设计,结合插图讲授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前一幅图侧重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华山的“高”;后一幅图中两个人居高临下,头顶红日俯瞰云海,能使学生真切地理解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含义。试想,学生读着优美的文字,看着多彩的画面,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若置身于此情此景,说不定有人也会和寇准一样,吟诵上几句呢!

2.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景到人、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方法,结合课文对插图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相信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紧扣插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画面展开想象: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邀请它到沙漠中去走一趟,一路上它们遇到什么困难,分别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最后结果怎样。学生在想象练说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 挖掘“空白”拓展感悟

语文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联想填补“空白”。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感悟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挖掘拓展,给省略号填补空白。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省略号其实就是一个个空白点,正是拓展教学内容的契机之一,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如第二册《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小点点的含义呢?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紧扣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填补“空白”,说说自己眼睛里的美丽世界。假如你就是一只小鸡,还会看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一句句精彩的话语应运而生:“我看到花朵是红艳艳的。”“我看到阳光是金灿灿的。”那是一双双多么善于发现的智慧的眼睛呀!

(2) 续写延伸,给结尾处填补空白。为了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许多文章结尾处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教师可在此安排续写补白。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写道:“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狼到底有没有吃了小羊,作者没有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讨论:“狼向小羊扑去,可能有几种结果?”然后给课文续编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结尾。每个学生在思考、讨论、续编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口语锻炼的机会。

(3) 化简为详,给略写处填补空白。教材中有些课文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将某处情节做了简化淡化处理,教师若引导学生将这些略写处伸展开来进行详细描述,也是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写法布尔受到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责备后,对于向父母解释的环节一字未提。学到这里,我们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补充练说,代替法布尔向父母说明原委,作出适当解释,同时要求学生做到态度诚恳,心平气和,有效地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2. 抓住“空白”,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九色鹿》一文,当讲到国王严惩调达,并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时,就利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想象此时调达的心情。多数学生在沉思片刻后,都谈到调达后悔莫及,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有一学生却认为:这个故事中最应该受到指责的应是王妃,如果不是她提出要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也不会有调达的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此言一出,课堂一片哗然。面对他的另类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引导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空白”使教材更具魅力,也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空白”,巧用“空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留给学生,利用教材的“空白”引导阅读,有效促进学生的研读创新学习。

三、 关注“习题”实践探究

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是编者针对篇章、单元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关注落实这一备课讲授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1. 利用“问题”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十分重视课后问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问题精,每课后面只有一到两个问题,紧扣课文突出重点难点。二是角度新,重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而不再是课文的重复再现。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练习:“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水上飞机》一课的练习:“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作用?”这些练习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探究解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与想象空间,从而为学生以后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

2. 利用“活动”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行新教材“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好多课文后面都出现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活动性习题。如《恐龙》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这是一道实践性很强的习题,教师可带领学生围绕习题搜集资料,动手布置“恐龙展板”,并练习解说介绍,然后在班里开个小小展览会,组织大家参观了解。学生们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又动脑,学会了在语文实践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