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家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3 17:10:44

讲述我家的故事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1

讲述我家的奥运成长故事

五一放假三天,社区举办了“迎奥运——学英语”活动,我们全家都积极参加了。这个活动分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爷爷和爸爸对英语一窍不通,报了初级组;妈妈也就略知一二,便报了中级组;至于我吗,社区的“英语课堂”一定是老人和学生儿童报名的人数比较多,我的水平还不错,就大胆地走到了高级组报名处。

五月一日上第一节课,我们全家都很早到了“教室”,等待上课。这儿既没有铃声,也没有哨声,随着老师的到来,就正式开课了。“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英语老师。”老师走上讲台,“好了,我们上第一节课。”他指着黑板上的单词说:“跟我一起读。book是书、apple是苹果……”开始我觉得特别简单,可是越来越加深了难度,直到最后我有点跟不上了,我便敢于举手,让老师再读一遍。正当我刚刚从中得到乐趣的时候,今天就下课了。回到家里,爷爷有点生气地说:“嘿,这还真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二单元的老张,别看平常不言不语,英语说得还挺好,真是深藏不漏呀。他平常什么都输给我,今天倒让他赶上了。??,咱也加把劲,这几天你多教教我,到时候给他来个下马威!”我点了点头,做了个下定决心的动作。“‘你怎么样’怎么说?”“How are you?”“好啊有。”“爷爷,是How are you!”“是How are you。”“这次对了。”爷爷学英语的心气儿还挺足,“??,那‘我喜欢英语’怎么说?”爷爷又提问了,我耐心地回答说:“‘我喜欢英语’是‘I like English’。”“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了,如果出去遛弯时见到外国人,怎么说‘欢迎来到北京’?”“呃……Welcome to beijing!”“太好了,这次我也能和你张爷爷比一比了。”“祝您获胜!”就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学习,爷爷也会说几句英语了,我真为爷爷感到高兴。

我们全家都在努力学习英语,一天一天得不断进步。我家与奥运共成长!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2

1 运用多种方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故事讲述是培养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积极手段。教师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故事讲述,可促进幼儿语言、想象等多项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园开办了“莲花杯故事大王”比赛活动,借此更好地发展幼儿故事讲述能力,小朋友们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口语表达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老师们也从一次次举办的活动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掌握了使幼儿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技巧;家长们从和孩子们的共同练习中提高了亲子交流和阅读的质量,欣慰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故事大王比赛将故事讲述这一活动得以升华,使幼儿快乐讲述、老师耐心指导、家园积极配合获得最大的动力。

1.1让幼儿积极参赛,调动其讲述激情

名额有6个,这就有待于全班幼儿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当这6个充满荣誉感的孩子。孩子们根据时间的安排,提前在家里作好准备,在讲述那一天来表现自己较拿手的故事,同伴之间的竞争让伙伴们对他讲故事的字音、表情、动作一一有所督促和要求,故事讲述后红花的评比(优、良、中),更加强孩子们对自身讲述的严格要求。一些羞涩胆怯的幼儿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私下里鼓足了劲,克服心理障碍努力去尝试,在这样激动和期盼的氛围中积极为比赛做好准备。

1.2老师耐心指导,提高讲述方法

由于比赛中有一定的要求,老师们就需细心琢磨、推敲方法,因此在幼儿故事讲述的指导上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要挑选一个孩子喜欢的、有趣的故事,将我们讲故事的录音放给他听,给孩子选择能够让他们重述的故事,除要注意文学性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简练,以及部分的重复。这样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学习讲述的兴趣,也容易掌握。其次,让孩子理解故事的整个情节,知道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学会把握住故事的情感。教师提出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阅读。鼓励幼儿讨论,启发幼儿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最后,教师示范讲述,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书中的句子和你讲有什么不一样?你认为用哪句话来说明这件事情更好?教师没有强迫幼儿一定要按照原文来讲故事,而是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分析怎样讲得更好,从而让幼儿体会“语言”的魅力。经过了前三个步骤,再把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和感想,以及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回过头来让孩子再听听看看,或者跟原故事、原故事录音进行对比,字词的发音,如平翘音、前后鼻音,还有表情、动作、语声、语气、故事的高潮等等一一作详细的注明,作为参赛的幼儿那更是再三练习,力求最好。从初期选、中期练和后期比,老师们得到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付出辛勤的汗水。

1.3家长有效辅导,体现合作能力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练习,得以表现的机会,孩子在家练习缺一不可。这时家长的作用就要有效的发挥,有些家长为给幼儿提供更好的故事材料,和老师一起多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故事,故事理解、故事背诵,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提高了亲子阅读的质量。家长在家有效的提醒、提问、评价、鼓励,让家长也在此活动中学习掌握了和孩子阅读的方法。通过家园的有效配合,老师在园指导和家长在家督促并肩齐进,最后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如针对小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荣誉感意识正在建立,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孩子们就要从说一句话,唱首歌,讲短小儿歌等循序渐进,最后再过渡到讲故事。因此针对比赛我们对孩子和家长也有不同的要求:

2.1孩子能力不一,不能有所强求

孩子们由于年龄、性情、爱好等不同,讲述故事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对于故事讲述活动,班级可变成更广泛的形式,如情景表演、故事表演、图书设计、拼图讲述、故事续编等,增强故事讲述的乐趣。会讲故事的以讲故事为主,而有些孩子可采取其他的形式来表现,以此不打消他们的信心和疑虑,还有些孩子在讲述时总不能加上动作、表情、语气,也不要急于求成,一次努力一个小小的动作或表情也能获得赞许的掌声。

2.2看淡比赛名利,避免机械性记忆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3

[关键词] 0-3岁婴幼儿; 故事讲述; 育儿技能; 方法手段

我国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养习惯是宝宝满了三岁,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会选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以期学得更多的知识,与小学教育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宝宝0-3岁之前,很多家长考虑到孩子太小,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再加上现在中国的家庭构成往往是祖孙三代五人同住的格局,小宝宝出世时祖父母至少会有一人已经退休,因此,0-3岁的婴儿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家庭教养。

这样,如何让0-3岁的婴儿在家也能接受最好的教养,成为了三代五人格局家庭的工作重点。对于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爷爷奶奶自然是百般心思,不遗余力,我们只要看看各家宝宝那结实的小身体就可以想见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但是我们也知道,0-3岁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完成了身体器官的成熟、发展的过程,从不会发音到能学会近1000个词语,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可以说这就好比绘画,0-3岁阶段就是一个勾描轮廓的阶段,这个阶段基础没打好,对婴幼儿后面的学习和人生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就使得家庭教养中的“教”越发的重要。如何对0-3岁的孩子进行教育,显然不是爷爷奶奶们可以完成的任务了,它更需要年轻的父母亲投入时间和精力,为宝宝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为0-3岁的宝宝讲故事就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听故事可以说是每个小宝宝都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做父母的应该掌握的一项育儿技能。

一、选

如何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听讲的故事是家长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故事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且有重复环节。对于0-3岁的宝宝,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主动记忆能力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故事材料时尽量选择单一明确的故事主题,幼儿一听就懂,且能从中有所受益。比如《拔萝卜》这个故事,主题单一明确,人多力量大;情节简单且有重复的细节,此时的宝宝是不厌其烦地愿意重复这相同的情节,并且通过反复的讲述,加强婴幼儿的无意记忆,也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提供素材。

2、故事形象突出鲜明,语言生动浅显。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吸引幼儿注意的作用,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故事。而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又能使幼儿更易于分辨出谁好谁坏,孰是孰非,从而可以明白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生动浅显的语言,便于宝宝理解、记忆和模仿。《鹅大哥出门》故事讲述鹅大哥由于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最后落得个泥水满身的尴尬境地,让宝宝在笑声中明白了谦和待人的道理。

二、讲

选好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宝宝愿意听喜欢听故事。有的家长担心一岁以内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发音的时候讲故事是否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母体里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很多婴儿一出生就对声音非常敏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最熟悉的,毫无疑问,讲故事、听故事是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加深感情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花了时间和精力给宝宝讲故事,而宝宝却心不在焉,甚至跑到一旁玩玩具。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给0-3岁婴幼儿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事倍功半。

1、用标准的普通话讲故事。随着我国推普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倾向于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以及方言比较浓重的地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与宝宝交谈,尤其是农村一些没有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家长,即使他们有心想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但说出来的普通话却不够标准,带有较浓厚的方言色彩。所以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自己首先还需要克服语言上的一些障碍,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2、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在给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粗细快慢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气语调。这种变化又代表着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对声音运用的技巧,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我们再塑故事人物和再现故事情节的有力手段。如,给小宝宝讲《小兔乖乖》,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果用生活中平淡普通的语气语调来讲述的话,必然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若能根据故事中的人物特点通过语气语调的运用,那将另有一番韵味,让宝宝喜欢听。我们可以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语速、活泼的语调模仿小兔宝宝的讲话,用柔和、中速、亲切的语调模仿兔妈妈的讲话,用粗哑的声音、凶狠虚假的语调来塑造大灰狼的讲话,那么小宝宝一下就能将故事中的角色区分开来,并且能随着你语气语调的变化出现表情、情感的变化,使宝宝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你模仿小兔子、大灰狼的讲话。

三、演

做父母的讲故事宝宝之所以不爱听,就是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情节融合起来,缺少感染力,平淡无味,才导致宝宝走神。虽然在讲故事时不必像演员那样尽情地嬉笑怒骂,但必要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还是能为故事讲述增色不少。

1、表情、动作适度夸张,吸引宝宝注意力。由于0-3岁的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给宝宝讲故事时,家长应该要注意适度的表情、动作的辅助运用。尤其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听故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正是他们学习语言不断进步的阶段,而他们学习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直观的学习,发音要领,语言学的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喜欢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加以模仿,从而熟能生巧。所以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尽量和宝宝面对面,让他们可以看清楚你的面部表情和口腔的运动变化,以便宝宝的学习模仿。

2、加强与宝宝的眼神交流和互动。由于婴幼儿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因此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可能地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跑神时,此时爸爸妈妈不一定非得停止讲述来安顿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来提醒孩子认真听故事,也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安抚宝宝,像摸摸宝宝的小脑瓜,拍拍手掌、摇摇小铃铛等等方式,让宝宝回到故事的氛围中来。

四、问

适当的提问来帮助宝宝理解故事内容。虽然目前有一些幼教专家不赞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过多的提问,认为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当然,为了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我们一般不要插问,以免打断幼儿思路和故事的完整性,致使幼儿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但是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故事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所以笔者认为适当的提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1、讲到重点情节,为了引起幼儿注意,加深印象,可以插入一个问题,让幼儿重述一遍,或者讲述者自问自答,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如讲《小猫钓鱼》,讲到猫妈妈告诉小猫,钓鱼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一问:“宝宝,猫妈妈是怎样告诉小猫的呢?”让宝宝把猫妈妈的话重述一遍,再继续讲故事。

2、也可在讲到关键的地方提一个问题,启发宝宝思考,提高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想象力。如讲《三只羊》,讲到小羊、中羊上山去吃草被大灰狼吓了回来,在山脚遇见大羊时,这时,妈妈可以插入一个问题:“羊儿要吃草,可是山上有凶恶的大灰狼,这可怎么办呢?”启发宝宝积极思维,讲出打败大灰狼的办法,妈妈再继续把故事讲完。

3、故事讲完以后,为了帮助宝宝回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妈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宝宝思考回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程度不等的问题。如,在讲完故事以后,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可以问问: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理解能力稍强一点的孩子可以提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如讲完《小猫钓鱼》之后,可以问:“小猫刚开始为什么没钓到鱼呢?”再问:“后来小猫为什么能钓到大鱼了呢?”然后再启发宝宝思考:“除了钓鱼要一心一意以外,还有干什么事也要一心一意,才能干好呢?”

总之,父母在设计问题时的一个原则就是让宝宝能够比较愉悦地完成任务,更不能因为宝宝没有回答出问题而指责他,那样的话听故事会成为宝宝的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任何活动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五、多

一个好的故事幼儿是百听不厌的。宝宝在多次重复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故事情节、语言、意境的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家长可以多次重复讲述故事,但每遍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断提高。讲第一遍可以要求幼儿记住故事的名称、角色,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遍可以让宝宝记住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内容;第三遍可以让宝宝学习一些词句,如《小猫钓鱼》中可以让宝宝学习两个词语: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再下去就可以让宝宝听录音、看卡通片,让幼儿进行欣赏,发展美感,甚至可以让宝宝自己学习复述故事,让宝宝也成为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这必将为宝宝今后接受正规语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语言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1第1版.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祝士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第1版.

[3]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周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第2版.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4

一 《一千零一夜》的结构特点

《一千零一夜》能成为一部世界级的文学名著,自然有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千零一夜》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传奇色彩,诗文并茂的语言特色,都是它突出的艺术特点和亮点,而其框架式结构更是独具一格。

《一千零一夜》的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以宰相的女儿山鲁扎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集。不同的故事之间采取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办法,使彼此不相关联的几百个故事构成一个整体。故事缘起于萨桑国宰相之女山鲁扎德为拯救无辜姐妹、自愿入宫嫁给国王,宰相不允许,给女儿讲了一个《毛驴、水牛和农夫的故事》(这是《一千零一夜》这篇总纲性故事中套上的第一个小故事)以警告她固执冒险的后果。但山鲁扎德坚持进宫,通过与妹妹敦亚扎德讲故事引起了国王的兴趣。国王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便破例允许她多活一天把故事讲完。这样,山鲁扎德得以继续活着并在夜晚将故事讲下去。山鲁扎德讲的大大小小数百个故事,它们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又套小故事,一直拖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和她结成恩爱夫妻、白头偕老。

《一千零一夜》在结构形式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式结构,这种结构或是几个故事互相套在一起,或是几个故事并列地连串在一起,即整部书是一个整体(大框架),而其中的各个故事又可以独立存在,自成一体(小框架),这种结构可归结为连接式、镶嵌式结构。

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在研究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时,提出了“叙事序列”理论,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基本序列”是单个故事的构成系列,“复合序列”是多个故事的组合系列。

布雷蒙提出的复合序列有连接式、镶嵌式、两面式三种,其中连接式是指:“两个以上的叙事序列前后连接,第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功能又是第二个序列的第一个功能”,镶嵌式是指:“在某一序列完成之前,在其中插入另外一个序列”。

《商人和魔鬼》的故事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布雷蒙对叙事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这个故事写一个商人在中途吃喝休息时,吃完椰枣之后,随手将枣核一扔,不料竟然打死了魔鬼的儿子。魔鬼异常愤怒,一定要杀死商人给他儿子偿命。商人请求魔鬼宽限他一年时间,待他料理好后事之后再来偿命,魔鬼答应了。一年后商人如约前来受死,在他等候魔鬼时,先后来了三位分别牵着羚羊、猎犬和骡子的老人。他们都很同情商人的遭遇,决心搭救他。魔鬼出现,要杀商人,第一个老者代为央求道:“我请求您暂息雷霆,听我讲讲我的生平,如果我的经历比商人更精彩、更奇特的话,就请您饶恕他三分之一的罪过。”……这三位老人讲的故事都很稀奇古怪,感动了魔鬼,于是便宽恕了商人。

商人失手打死了魔鬼的儿子是第一叙述层,这个故事又构成了第二叙述层,即三个老人叙述故事的缘起,从而形成了首尾连接式的结构。在第一叙述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中,包含了《第一位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位老人和猎犬的故事》《第三位老人和骡子的故事》三个第二叙述层的小故事,从而形成了中间嵌入式的结构。

二 框架式结构中的“叙述者”分析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叙述者是多层的,在第一叙述者叙述的故事中,又包含着其他叙述者。

《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叙述层是山鲁扎德所叙述的故事,故事的展开是山鲁扎德为了活命,必须夜夜不停地讲故事,而且故事中间不能停,也不能被讲完,否则她就会被处死。为了能够活下来,山鲁扎德只有不停地讲故事。但是,故事总有讲完的一天,而且一个故事也不可能讲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用框架式结构正好解决了山鲁扎德的难题,运用这种结构,山鲁扎德可以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不停地讲下去,国王想听故事,就会允许她继续活下去。这样,山鲁扎德就持续讲了一千零一夜,最终感动了国王。因此山鲁扎德就成了第一叙述者。

在山鲁扎德讲述的其后故事中,故事又有其各自的叙述者,如《航海家辛伯达的故事》:在繁华的巴格达住着一个穷苦的脚夫,名叫辛伯达,与航海家辛伯达同名同姓。一天,他挑着很重的担子,经过一户大商人宅地的门口歇脚。忽然从门里飘来一阵香风,伴随香风的还有美妙的歌声和音乐以及美食佳肴、玉液琼浆的香味。脚夫辛伯达感慨万分:“赞美你,我的主!你是宇宙的创造者,芸芸众生的供养者。你要供养谁,便毫不吝啬的赐给。主啊,求你宽恕我的过失,接受我的忏悔……有的人一世安逸,有的人一生困顿;有的人一世幸福,也有的人像我一样终日劳碌,低人一等。”且还吟诵了一首诗,不想被主人听见。主人热情邀请他进去做客。吃饱喝足之后,主人辛伯达给客人讲述了他经历的七次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航海历险的故事,故事就由此展开了。

在这个故事中,首先出现的故事讲述者是脚夫辛伯达,讲述自己对富商豪宅和奢侈生活的羡慕,脚夫辛伯达成为继山鲁扎德之后的第二叙述者。其后在脚夫辛伯达的叙述中,出现了航海家辛伯达,再由航海家叙述者辛伯达讲述其传奇经历,航海家辛伯达就成为第三叙述者。

三 框架式结构中的“听叙者”

听叙者是故事在名义上的接受者,叙述者或直接或通过人物间接地讲述故事,而在形式上总是冲着听叙者。

《一千零一夜》中明确出现的故事听众是国王沙赫亚尔,山鲁扎德为挽救自己的生命要吸引沙赫亚尔,因此不停地向国王沙赫亚尔讲故事。在其后的叙述层中,各个小故事又出现了自己的故事听众。如《商人和魔鬼》中的故事讲述:从前有个商人在外地做生意,途中在野地的水泉边吃喝休息时遇到一个魔鬼。魔鬼要取商人的性命,原因是他刚才吃完椰枣随手掷出枣核,正巧击中魔鬼儿子胸部,立刻将他打死了,为此魔鬼定要报仇。商人要求魔鬼允许他回家料理好后事,并承诺一年后回来受死,魔鬼答应了。一年后商人如期而至,正当他等候魔鬼时,他想到自己险恶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痛哭失声。这哭声引来了三位身后牵着羚羊、猎犬、骡子的老人,老人们对商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并愿意为他向魔鬼求情。魔鬼出现,要杀死商人为其子报仇。第一位老人挺身而出,向魔鬼求情,说愿意讲一段他和自己牵着的这只羚羊的故事,如魔鬼认为讲得离奇古怪,便请将商人的罪过免掉三分之一。魔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条件是故事必须奇异、怪诞。三个老人在讲完各自所经历的故事后,魔王大笑起来,并受到了感动,饶恕了商人。

在这个故事中,第一故事听众是魔王,由老人给魔王讲故事;第二听众是国王沙赫亚尔,由山鲁扎德给国王沙赫亚尔讲《商人和魔鬼》的故事。

综合对《一千零一夜》结构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叙事方式的复杂、多样性。故事的叙事层面不是单个的,而是连环相套的多个层面,形成了故事中有多层叙事者在讲故事,同样又有多层听叙者在听故事。

有学者曾评价其讲述故事方式的特殊效果:“‘讲故事’这一司空见惯的举动,在它那里被提升为一种行为艺术。对讲述者和听者而言,它都是命名、定义、梳理和理解这个原本杂乱无序、意义阙如的经验世界的手段。这部古老的故事书似乎在说,人们正是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来认识世界、他人,以及最终认识自身。”故,我们可以认为《一千零一夜》凭借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故事讲述方式,构建起在世界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5

家园之窗:

对 话

前不久,孩子们在午睡时听到一个新故事,名字叫《小母鸡之死》,这个故事出自《格林童话》,是其中篇幅较短的一则,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篇幅算是长的,情节也算是复杂的了。我要求孩子们回去改编故事的结尾,有些孩子回家讲给家长听了,作业反馈回来,基本上都能够完整讲述,过程清楚。这说明孩子们在听故事时认真、专注,复述故事的能力有进步。

我们周周的家长不仅认真地记录了周周讲述的故事,并且对故事本身进行了审读,在作业的最后写了一段“家长的话”,是这样的:“该故事的结尾编得不好,动物们都死了,小公鸡因小母鸡之死也孤独地死去。过分悲观的态度不易介绍给儿童。”

我觉得周周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带孩子不仅要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现在孩子渐渐长大了,更应该多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也专门给周周的家长写了一张回条,内容是:“我利用午睡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是让孩子们安静午睡,二是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发展语言。周周的语言复述能力很强,很爱听故事。《小母鸡之死》确实是个悲剧童话,所以我要求小朋友完整讲述故事,改编故事的结尾,将故事改变的让人愉快起来。这个要求的提出那天,周周没来,可能不知。有空的话,可以让周周进行故事改编,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6

《蹦蹦和闹闹》是一则绘本童话故事,画面中无论是角色的表情还是动作都能激发幼儿想象,适于幼儿讲述。但是,故事的篇幅过长,画面较复杂,并不适合看图讲述。根据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我们最终将本次活动设定为情景表演讲述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围绕蹦蹦和闹闹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和清楚连贯地讲述。 

2.尝试运用四字词语讲述,丰富词汇:又宽又大、依依不舍、快快乐乐。 

3.能在别人讲述时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情景剧表演,纸笔每人一份,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场景,引出故事 

师:我们布置的地方是哪里? 

师:我们的背景既有室内的家又有室外的大树下,今天到底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欣赏情景剧表演《蹦蹦和闹闹》。 

二、分段观看情景剧表演,感知讲述对象 

1.情景一:两只田鼠争吵,妈妈让他们搬出去。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谁?他们是什么样的田鼠?他们总是做什么?最后妈妈做了什么?每天争吵的小田鼠们终于要分开住了,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 

2.情景二:田鼠高兴地在大树下分手,挖洞。 

师:刚才蹦蹦和闹闹到了哪里分的手?他们在大树下分手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他们心里可能在想什么?两只小田鼠都各自挖洞安家,他们的洞是什么样子的?挖着挖着他们挖到了什么?它吃起来怎么样?小田鼠住进了自己的洞里,再也没有人和他们争吵了,他们心理有什么变化? 

3.情景三:两只田鼠相遇愉快地玩耍,依依不舍地离开。 

师: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两只小田鼠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聊了些什么?他们聊天的时候表情怎样?心里面怎么样?为什么高兴?天黑了,他们要分开了,心里面怎么样?他们不想分开但天黑了不得不回家,所以最后他们依依不舍地分了手。你觉得依依不舍是什么样子的? 

4.情景四:天冷了,孤独的小田鼠啃土豆,最后又住在一起。 

师:天气怎么样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蹦蹦和闹闹的心里面怎么样?他们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他们吃着吃着土豆,忽然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心里怎么样?最后又住在一起的小田鼠还愿意分开住吗?现在他们的生活还会是吵吵闹闹的吗?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再次完整观看并记录故事,自由结伴讲述 

1.教师提出记录要求。 

师:记录时一定要完整,记录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还可以记录下小田鼠的表情、动作、对话和心理活动。 

2.幼儿完整观看情景剧表演,并进行记录。 

3.幼儿自由结伴讲述。 

四、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1.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自讲述时的优点。 

2.教师从动作的描述,新词汇的运用,表情、心理的描写以及对话等方面进行小结。 

五、根据记录画回忆并丰富故事内容,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1.再次根据新的经验丰富故事内容。 

师:我们刚才听了两位小朋友的故事,都有各自的优点。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的记录画,仔细地看一看、想一想,还可以加入些什么优美的词句或者对话来丰富你的故事。想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去找一位客人老师,把好听的故事讲给他听。 

2.幼儿大胆向客人老师完整讲述故事。 

3.活动延伸:把记录的故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并鼓励幼儿到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精神,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其语言理解能力。 

类似于动画片的情景表演符合本班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情景表演中,幼儿可以看到具体的故事场景,听到生动的角色对话,看到最真实的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情绪情感及心理活动。幼儿在聚精会神的观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的词语、句式,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讲述。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7

学前时期是幼儿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幼儿的听觉系统、发音器官和语言神经中枢日趋成熟,发音逐渐准确,词语不断丰富,开始掌握语法规则,语言运用能力迅速发展。因此,幼儿语言教育不容小视。如何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策略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是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听故事和讲故事

家长和幼儿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给幼儿讲故事要坚持说普通话,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确、规范的发音,给孩子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二是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注重视听结合,借助表情、手势等来演示一些常见的、浅显的词汇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词意。三是在讲完一个故事时,可将故事中生动、有趣、可游戏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成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语言。四是讲完故事后,通过让幼儿复述故事(故事中的部分情节或故事大意),以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五是故事讲到某一关键处,中断讲述,启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出以后的情节。

二、游戏活动

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幸福的伴侣。”游戏中儿童的语言是多样的、神奇的、充满幻想的,因为游戏本身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儿童的语言得到极大的提高。班上曾有一个轻微自闭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开口说话,问他什么也不回答。但在游戏中与他交流就变得格外容易,他会主动向我笑,甚至会主动拉住我,向我介绍他在玩什么游戏或是问我他不明白的地方,他与其他孩子的交流沟通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轻松愉快。

幼儿园可以开设全园性的角色游戏,如自选商场、医院、美食街、游乐场等,不同年龄班之间的大带小游戏活动,如时装表演、故事会等;各班在活动室自设表演游戏活动,如小小广播站、新闻报道、表演台等,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讲,为幼儿创设交往、表达的平台。 例如,大班游戏“小小广播站”,由当天值日生报告天气情况及午饭菜单开始,当天请几位幼儿主持节目,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幼儿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说的内容),由于事先有准备,因此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主持人的任务,孩子们逐渐对讲述产生了兴趣,争先恐后地要当广播员。

三、看图讲故事

看图讲述是让幼儿通过对图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或编成小故事,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培养幼儿对图片观察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让幼儿观察画面,其次要教给幼儿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当幼儿有了感性印象时,应注意辅导幼儿丰富词汇,使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并能够正确理解使用词汇。在掌握词汇后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有了连贯性语言,就可以指导幼儿围绕主题编故事了。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的练习,口语水平较低的幼儿练习,可丰富词汇,说短语。口语表达水平较好的幼儿进行语段的创编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看动画复述故事,评述动画人物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8

1.马克?吐温小说叙事艺术的简析

由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等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悟。马克?吐温作为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写作方法的影响,但是其在叙事艺术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突破,从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例如马克?吐温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并在作品中塑造丰富的多元角色,同时在作品中应用极为特殊的视角等。

我国对马克?吐温小说的译介开始于晚清时期。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里,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译介阶段,尽管部分学者也曾发表过相关言论,但是所发表的批评言论都是依据由苏联传入的社会学理论,或是对其作品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或是对其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等。然而,从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是将马克?吐温的作品定义为幽默讽刺风格的小说,其对我国批判类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叙事学,即叙述学,是由结构主义演变出的一种研究叙事的理论。在历经40年的发展变革后,这种理论逐渐形成了两种派系,即经典和后经典。经典叙事的本质是在叙事语法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叙事结构与组成因素等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并对相同作品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不同进行了研究。后经典叙事的本质则是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对作品叙事结构的特征,以及对叙事作品蕴含的意义。后经典叙事的研究较为重视学科之间的结合,以及作者、读者和历史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马丁, 1990)

2.马克?吐温小说的叙述层次分析

叙述层次是指在作品叙述过程中,假如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叙述者,则这些叙述者所讲的不同故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是将主叙述者作为叙述结构的中心,并将叙述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低层次和超叙述层次。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一般只会出现一个叙述层次,比如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然而,由形式角度对马克?吐温的小说进行分析,又会发现其中的叙述层次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比如《苦行记》。

2.1主次分明的叙述层次

在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中,一般包含着多个叙述层次,其中主次分明,在主叙述层中往往会包含次一级的叙述层。而且,马克?吐温在其的作品中一般会从他人的角度来讲故事,这些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其的经历更加具有传奇性。比如在小说《苦行记》中,“我”是最主要的叙述者,即小说的主叙述者是“我”,但是在小说的下文中又加入了吉姆?布莱恩这个叙述者,只是吉姆?布莱恩是比“我”次一级的叙述者,吉姆?布莱恩的出现也是由“我”引出的,即是由“我”听吉姆?布莱恩讲老山羊的故事而引入了吉姆?布莱恩这个叙述者。

此外,在《苦行记》的下文中,马克?吐温又利用相同的写作手法引入了迪克?贝克这一叙述者,即由“我”听到了迪克?贝克讲猫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尽管其中应用的叙述层次主次分明,但是不同叙述层次所代表的不同价值观之间却没有发生冲突。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之所以主次叙述层次之间不存在冲突现象是因为其巧妙的利用“我”这个主叙述者在作品中引入了其他次一级的叙述者,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叙述层面。

2.2超叙述层

超叙述在马克?吐温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是使“我”这一主叙述者在作品中同时具备了两种身份,即主叙述层次内的叙述接受者与超叙述层内的叙述者,同时也使具有两种身份的“我”很自然的就产生了作为叙述接受者应该具备的心理认同,从而使读者对将要出现的故事情节产生极为强烈的期待心理。而且,超叙述层也起着对小说中故事叙述者的态度进强调的作用。超叙述层次作为马克?吐温作品中较为常用的叙事方法,其的作用是为了达到故事的引入与结束等目的。比如在《被偷的白象》、《跳蛙》、《车上人吃人见闻》等系列口头故事中,《跳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超叙述层次对故事的引入和结束所起到的作用。另外,马克?吐温小说中所应用的超叙述层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虚构语境中的应用较为真实;二是重点突出了叙述行为。

2.2.1在虚构语境中的应用较为真实

超叙述层次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在其的作品中主叙述者的作用是为了引出其所听到的故事,即主叙述者从某人某地听到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一般都是以“我”这个主叙述者转述听到的故事,并原封不动的讲述出来,而故事的原讲述者的身份都不明确。这种开篇方式在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应用比较多,且长短不一,而且其对超叙述层次中叙述者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有的叙述者是隐式的表现,有的叙述者却是显式表现,但是由于这些叙述者和主叙述层中的故事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自然也就无法对主叙述层故事的发表提出意见,只能被动地对主叙述层的叙述者的叙述态度进行认同。

2.2.2重点突出叙述行为

马克?吐温一般会被认为是一位较为幽默的作家,因为在其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幽默、夸张的写作手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善恶进行展现,这也体现出了去对叙事行为的认知。比如《跳蛙》。在没有《跳蛙》之前,美国小说是没有美国式幽默这种类型的,而在《跳蛙》出现后,这种说法才出现,因此,可以说《跳蛙》这篇小说的出现使得马克?吐温拥有了基础的文学声誉。《跳蛙》这篇小说体现出了马克?吐温对内战时期国人的心理和情绪有着极为准确的把握,同时也在讲述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使得故事有了新的涵义。为了让故事的叙述能够以讲述者为中心,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喋喋不休的老人,并利用其来讲述故事,从而使得一个较为老套的笑话成为了一幕出色的喜剧,同时在《跳蛙》中还引入了一些美国西部的语法,比如“斯迈雷说:‘把它的前爪根丹尼尔的放齐了,我喊个口号’……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

另外,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幽默叙述话语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马克?吐温在讲故事的时候,首先其会显露出一副无知的样貌,让读者在开始时就感受到他的无知,然后在结束的时候引发听众的哄然大笑。比如在短篇小说《跳蛙》中,主叙述者“我”只是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局外人,但是“我”却在有意的控制着故事的真实性,并像以很平静地方式与不知情的听众开了一个玩笑,以便使读者在晕头转向之际受到了“我”的影响,相信了“我”说的话,直到听“我”讲完整个故事后,才明白自己原来一直受到了“我”的欺骗,从而在作品中达到一定的幽默效果。

约翰?捷波在评论马克?吐温时曾说过:“……作为框架的叙述者,马克?吐温所使用的叙述风格较为程式化,构谨也较为呆板,这和其主要故事讲述中应用的丰富的方言之间形成了较有戏剧性的对比。而不同视角与不同风格之间的冲突也是喜剧形成的根本所在。”(John C. Gerber, 1988 )

3.“元叙事”与“不可靠叙述”

3.1元叙事

马克?吐温在其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开篇使用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叙述者,而这一特殊叙述者也受到了当代叙事理论的关注。华莱士?马丁曾说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本颠倒过去的元小说,被其创造出的小说人物开始对作者本身进行讨论。”(马丁,1990) 马克?吐温所创造出的小说人物对作者马克?吐温进行谈论所能达到的叙事效果就是叙事中较为特殊的策略,即元叙事。

马克?吐温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叙述者声音,不论是阐释性的评论,又或者是判断性的评论,其都是指向小说的内部,也就是虚拟世界的内部,即其具有内指性。在现代小说的评论中,又出现了一种外指性的评论,这种外指性的评论是指叙述者评论的内容不是小说内部的人与事,而是对小说的叙述行为进行评论,而这种关于叙述的叙事理论就是元叙事。元叙事对叙事成规的研究,以及对叙述技巧的探讨,导致叙述的虚构性受到了关注,从而使得读者与小说塑造的虚拟世界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距离,并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现实生活被塑造成小说的过程。

元叙事,实质上就是叙事者自我坦白的过程,也是叙事者对自己将要开始的虚构性叙述进行有意识的坦露。元小说的创作者一般都很清楚讲故事的过程,只是他们的叙事过程却在反讽、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回到了叙事行为这一层面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过程往往是以现实为基础,以消除叙述痕迹、达到自然叙述为能事,而元小说的出现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一种颠覆。由此可以看出,元叙事作为后现代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当代小说家的重视,但是在古典小说与近代小说中的使用却不多见。

3.2“不可靠叙述”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者声音是读者感受作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但是读者却没有仔细想过叙述者的声音是否可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叙述者对某些事物进行的评价,是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而依据叙事学理论分析,则是叙述者声音和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价值观是否相同,相同就代表“可靠”,不相同则代表“不可靠”。

不可靠叙述不是指欺骗,也不是指叙述方面存在什么缺陷,而是现代叙事艺术突破传统叙事艺术限制的一种表现。从叙事艺术角度而言,叙述行为中主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存在不和谐现象恰恰是现代叙述艺术能够成功的原因,这种不和谐问题不仅不会对作品造成伤害,反而会使作品的含义变得更加多元化。在马克?吐温所创作的小说中,其早期创作的小说的叙述声音是较为“可靠”的。但是在其后期创造的小说中,却开始出现“不可靠叙述”,而这种“不可靠叙述”也正是其小说叙事艺术变得更加成熟的标识。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9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从交流学生自己的名字含义或来历开始,引向交流家人的名字再到名人的名字,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内涵和长辈的关爱期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和“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如果有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向讲的人提出来,进一步了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有礼貌地回应。

3、能向家人讲述从这节课知道了哪些新鲜事。

教学重难点:

“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和“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如果有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向讲的人提出来,进一步了解。

教师准备:

课件、导学单

学生准备:

填写的导学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名字里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口语交际课——名字里的故事 请大家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预测

师:谁来告诉大家:预测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想一想,猜一猜

现在,大家就先来猜猜老师名字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本单元主题导入新课,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

果。先猜测老师名字里的故事,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猜老师名字里的故事 同学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出示课件:罗菲

老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猜猜看? 指名回答

告诉你们,老师这个名字是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的,因为: 出示课件

“菲”字横平竖直,父母希望我做人堂堂正正;

我属牛,“菲”是芳草茂盛的意思,父母期望我一辈子衣食无忧; 我是女生,“菲”:花草芳菲,父母希望我长得漂亮。

师:我相信同学们的名字也饱含着长辈的期待和美好祝愿。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名字里的故事了,可老师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里有些什么故事呢!课前我已经通过导学单的形式让你们向长辈了解了自己名字里的含义,现在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

三、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1、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你名字里的故事?(指名说) 同学们点评

2、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怎么说的?(学生边回忆教师边引导) 出示课件

(1)、我叫什么,讲清楚是哪个字;

(2)、名字是谁给取的;

(3)、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先讲姓,再说名

(4)、还可以说说自己的小名;

总结

请几位学生按老师教的顺序再讲讲“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3、总结

我们应该怎么讲?为什么要这样讲?(指名回答并加以引导)

出示课件

板书:   讲     条理

4、师过渡:一位同学在讲,我们其他人在干什么? 板书:听

我们要怎样听?为什么要这么听?(指名回答并加以引导)

出示课件 板书: 认真

师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运用刚刚学的口语交际方法,再来讲讲“家人名字里的故事

”。

四、家人名字里的故事

1、请一位同学讲述,其他同学向他提问

2、你为什么要提问?该怎么问?(在什么时间问、用什么语言问、用什么语气问)

板书:     问      礼貌

师:让我们再接着交流和分享“家人名字里的故事”

3、请两位同学讲,其他同学提问

4、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分别对“讲述者”、“倾听者”和“提问者”进行评价

5、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条理清晰的讲述者”、“认真耐心的倾听者”、“恰当礼貌的提问者” 师过渡:接下来,请大家看看老师准备的一个故事

五、名人名字里的故事

出示课件       鲁迅的故事

板书设计:

讲述我家的故事篇10

关键词:限知叙事;外聚焦叙事;元叙事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08-02

一、内向性的成长独语

许多作家最初的创作都缘于自身的感性体验,王安忆也不例外,谈到《雨,沙沙沙》的创作时她说,“促使我写这篇东西的,主要还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想。女孩子长大以后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事情:你在马路上走着,突然跑出一个人向你表示一番殷勤。”①为了精准的表达这种细腻的内心情感,王安忆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也就是限内聚焦模式,“雯雯系列”是这一创作模式的代表,就以短篇小说《雨,沙沙沙》为例,叙述者从雯雯的视角出发,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名叫雯雯的少女的成长历程以及她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由于作品中叙述者所讲述的雯雯的经历与王安忆本人经历的某些相似之处,使此篇历来被看作是王安忆由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借作品以传达个人体验的“独语式”写作。其实不然,雯雯的经历是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那一时期的年轻人所共有的感情期待,雯雯对于爱情的执着是对爱情怀着美好想像的少女所共有的选择。同时,作品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也使读者误以为雯雯即是叙述者王安忆。而这恰是第三人称有限内聚焦模式的特殊之处,叙述者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同时聚焦人物只存在于故事之中,这就使叙事格外地真实可信,令读者感同身受。

同样是采用第三人称有限内聚焦模式,《本次列车终点》让读者真正看到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性遭遇。主人公陈信是一个刚刚回到阔别十年的上海的返城青年,叙述者在讲故事时不时地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他满载着期盼与希望、忐忑与忧虑、胆怯与自卑、隔膜与热望矛盾心情,跟随他茫然的心绪,面对被切断的生活和必须重新开始的人生,体味人在面对难以推测的未来时,种种犹豫和坚决、惶惑和苦恼的内心反应。

这种叙事方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性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性的话语倾诉,让读者的情绪跟随叙述者的声音走向人物内心,容易与人物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但同时由于读者所获得的情感讯息是由叙述者的主观性话语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读者很难跳出叙述者所建构的主观性故事空间里,人物情感的取向早已由叙述者设定,读者很难把握到整个故事的俯视框架。这种叙事便于表达一种成长历程式的心灵体验,但极难鸟瞰式地让读者领略到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二、多向度的全景式表达

“‘雯雯’以后我好像从主观世界走向了客观世界,我去写我眼前的他人的故事”②对于自己的创作所呈现出的跳跃性的变化,王安忆解释说这是顺其自然的。但是当我们仔细浏览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作者刻意改变了的叙事方式增强了文本虚构性,进而增加了故事的距离感。

经过了独语式的表达后,王安忆在作品中尝试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手法,也就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外聚焦视角,即叙述者不再局限于某一角度,而是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在掌握之中。在《小鲍庄》里,由于作者采用了极为客观的外聚焦视角,使隐含作者变成一个很难建构的对象,作品中叙述者保持着一种近乎于神的姿态客观地讲述故事,几乎不对人物、事件发表看法,又由于叙述者刻意模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致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产生了重建作品的障碍。也就产生了模糊接受,只能通过叙述者的讲述大致推测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叫做小鲍庄的地方发生的故事,但无论是捞渣从出生到牺牲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还是鲍秉德的疯子媳妇似真似假的疯癫以及她奇怪的死亡,这个小鲍庄的故事都显得虚幻缥缈,尤其是“仁义”观念的彪炳令故事看来更像一个为解释仁义而讲述的古老传说,显得遥远不可触。而这也正是作者采用全知外聚焦视角所要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故事中所有发生的情节都又成为故事中另一个人物鲍仁文的小说创作素材。尤其是捞渣的故事,几经曲折却被以文学为名的作家当作频繁开会游玩的理由,并且在一次次的描述中不断地给捞渣的仁义扣上崇高的帽子,致使原本古朴自然的道德风尚在意识形态的需求下,被渲染得反而不真实起来,倒使得捞渣的故事像一个故意虚构造作出来的浮夸作品。正因这虚构,捞渣的故事“一个现实的淮北农村救灾的故事”登在了报纸上,于是,整部作品的虚构性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翻转,一方面,叙述者是在虚构一个有关仁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记述着一个仁义的故事,另一方面,正因为故事中人物对仁义故事的讲述在不断地夸张中逐渐变成了虚构,反而使读者又一次回到作品中,对作品本身的虚构性产生了怀疑。此时,叙述者的虚构作品就获得了真实性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悖论的产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陈思和在《谈王安忆小说的一种叙事技巧》中说《小鲍庄》没有那种外在弥合的痕迹,它似乎只有一个世界:现实的世界。但就在这个世界的背后,隐藏了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它似乎不出现于文学表象之中,它需要读者的体验与领悟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我姑且把这隐隐约约形而上的世界,称之为“神话模式”。③

如果说《小鲍庄》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奇葩,不足以说明作者创作向度的整体性变化的话,那么此时期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三恋”则可作为辅证。在“三恋”中,叙述人多以第三人称出现,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用全知的视角关注一切,叙述者在这个宇宙中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锦绣谷之恋》里甚至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叙述声音,在这里,叙述者与人物并置,叙述者以“我”的姿态进入故事:“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我想着,故事也是在一场秋雨之后开始的。”④由于叙述者“我”的介入,使故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是故事虚构性的强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的侵入,导致“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叙述者“我”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神秘力量,拥有上帝般的俯瞰姿态。

三、解构性的虚构话语

从叙事理论的层面上来说,王安忆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高峰无疑是由《叔叔的故事》创造的,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用一种“反控制”的叙事手法,解读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困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解构了一个秩序的世界,正如艾里加利在《两种话语的碰撞》中所说“既模仿周围世界,又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你可以通过不断地变换你的叙述模式,改变你的角色、面孔以及语气来反抗统治着你的语言之力。”⑤

在《叔叔的故事》里,叙述者实现了元叙事的方式。人物与故事不是在生活自身的逻辑中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而是被控制在 “我”这个限知视角下,被“我”重新安排和解释,从而确立了叙事人在小说中的地位。故事包含了三个重述的模式,运用反传统的叙事方式思索了两代知识分子的问题,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叔叔的故事,还包括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正如开篇所言:“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故事,”⑥“我”对自己的叙述者身份有明确的意识。“我”不但讲述叔叔的故事,而且不断地进行对自我叙述的拆解和干预,谈论、指点自己的叙述方式,正如“我”所表白的小说的构成“一部分来自于传闻和他本人的叙述,两者都可能含有失真与虚构的成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目睹”,故事留出许多空白的地方需要想象和推理。小说放弃了客观的全知视角,采用了多重视角,人物“叔叔”―――叙述人“我”―――作者本人三者之间,出现了多重视角的叙述,多重视角下的道德观念、理解力、情感各个方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创造了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衍生了丰富的内涵。这种元叙事的方式让人们不再去关注故事本身,而是将焦点集中于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明白故事的虚构性本质的同时,还原给读者一个客观的角度获得一个理性的姿态去思考。

四、生命体验的限知叙事

王安忆的创作以《长恨歌》为标志,又一次发生了叙事的转向,进入了常态的叙述描写,其后的《我爱比尔》、《富萍》、《妹头》、《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启蒙时代》、《桃之夭夭》等一系列小说,都不断地在日常生活所特有的自然感性形式中尝试挖掘更深层次的复杂人性。

有人说王安忆近年的创作有回归的迹象,认为她放弃了先锋的创作手法,回归了传统的表达方式。但其实在看似回归的背后,是作家新的创作理念和不断探索的新尝试。在叙事艺术方面,第三人称的有限外聚焦模式成为作家最主要的叙事手法。例如在《桃之夭夭》里,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先是讲述了主人公的母亲――一个文明戏演员的身世。很显然的是,叙述者仿佛也并不清楚这个文明戏演员在入行之前是怎样的景况,像是道听途说来的知道她演滑稽戏,但是关于她的长相,却又是亲眼目睹,甚至还见识过她“沙沙的嗓音”。这就故意让读者形成了一种认识的模糊性,这个文明戏演员像是离叙述者很远,像一个长镜头般,从很模糊的地方开始,读者跟随叙述者的视角逐渐走近文明戏演员,也随之知道了她的名字,笑明明。但是叙述者所控制的长镜头并不一直拉近,它始终与镜头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第三人称有限外聚焦模式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叙述者一方面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同时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⑦这样的视角距离,刚好让叙述者可以随意地从叙述对象身上摘取自己想要的部分,如叙述者在女演员感情问题上反驳了世人的见解,“其实女演员并不像世人以为的那样轻率,相反,可以说是守身如玉。”就充分表达了叙述者的声音。但是有限外聚焦的模式也使叙述者在故事中与读者的阅读速度是同样的,例如主人公郁晓秋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的问题,叙述者像读者一样好奇的等待着谜底的揭开。但到作品后半部,主人公郁晓秋长大成熟后,叙述者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限外聚焦模式,而是转向了郁晓秋的视角,从郁晓秋的视角出发讲述故事,变成了有限内聚焦模式。总之,作者在利用叙述视角转换的同时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和复杂性,以更好的表现人性挖掘人性的深层内涵。

注释:

①王安忆.感受・理解・表达[N].文汇报,1982-4-22.

②王安忆、周新民.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忆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3(3).

③陈思和.双重叠影・深层象征――从《小鲍庄》谈王安忆小说的一种叙事技巧[J].中国作家,2009(1).

④王安忆.锦绣谷之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⑤程德培.面对“自己”的角逐――评王安忆的“三恋”[M].当代作家评论,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