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十篇

时间:2023-03-14 16:10:16

苏武牧羊篇1

(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 ②羝(d~):公羊。

【文学常识积累】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一代大量的辞赋和散文,使之具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23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共100篇,由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体例基本上继承《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创立了《艺文》《地理》《刑法》等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武帝以前的史实多袭用《史记》原文,但有不少补充和改动。其思想性较《史记》稍有逊色,但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使《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文学价值也很高,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阅读提示】

苏武代汉出使匈奴,恰逢虞常谋反,受牵连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在被扣的漫长岁月中,苏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方面生活困厄,环境艰苦,常常食不果腹,更无人倾诉衷肠;另一方面匈奴首领又不断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后人咏之,名家名句迭出。读之亦难止热血翻涌。如“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唐・王维《陇头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唐・杜牧《边上闻笳三首》)“苏武持节归,班超束书起。”(唐・鲍溶《壮士行》)“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唐・戎昱《闻颜尚书陷贼中》)“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唐・李益《塞下曲》)“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唐・胡曾《交河塞下曲》)“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唐・聂夷中《胡无人行》)“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典属国。”(唐・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等等。

【知识考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知武终不可胁胁:胁迫(他投降)。

B.白单于白:白色的。

C.天雨雪雨:下雨(引申为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D.武卧啮雪啮:吃、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毡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乃幽武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匈奴以为神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子何恃而往

3.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拄着汉节牧羊,完全是为了支撑病弱的身体。

B.苏武卧起操持,当然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C.苏武把杖节用得节毛尽落,说明了他被扣留在匈奴的时间长。

D.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时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展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定意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

B.苏武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C.匈奴人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之中,不给他水喝,也不给他饭吃。

D.匈奴人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的地方,让他放小羊,说是等小羊长成大羊了才让他归汉。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B(白:告诉或禀报。)

2.D(第一个“而”,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第二个“而”,表修饰的连词。A项中都解为代词“它”,指代食物。B项中都解为“于是”。C项中都是介词,“以为”可译为“把……当作……”。)

3.D(A、B、C均不符合原句意思。)

4.D(应该是“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

5.①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②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

苏武牧羊篇2

你站在寒冷的北海湖旁,

任朔风中,你穿着破烂的衣裳。

十九年岁月漫长,

你一直在这里牧放着公羊。(注)

手中的旄节,毛尾已掉得光光。

你柱着它,遥望南方。

你是一尊威武不屈的雕像,

忠贞不渝的灵魂永放光芒。

**

注:匈奴单于让苏武牧公羊,何时羊生羔群才让他回国。

据说,苏武和李陵写过互答诗。不知真伪。又说他们的诗开五言诗先河,现附后

*****

苏李互答诗:

苏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吾连理枝,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吾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心。

李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能辞。

行人久难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苏武牧羊篇3

苏武的故事发生在汉朝。那是朝廷正和匈奴大战,可匈奴见自己打不过汉朝,就派使者向汉朝求和,汉朝也同意和解,就派苏武去匈奴,以商大事。

苏武刚到匈奴,就被说刺杀单于,就把苏武关进了大牢,苏武知道刺杀单于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让他归顺于匈奴。单于对他说:“你如果归顺于匈奴,我会赠给你牛羊百匹,给你无数的金银财宝,还会封你为宰相,让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苏武一听一下子就生气了:“我是汉人的儿子,是汉朝的人,我不会为了一点金银财宝而卖国求荣,如果我要是卖国我都对不起手上的旌节!”说完苏武抖了抖手上的旌节。单于很生气就把他送去北海去放羊。

苏武在北海放羊,那些人不给它食物,他渴了就抓一把雪吃,饿了就吃野草。他躺在雪地上,想着他的娘,还有守着空床的妻子,想到这些,他的泪水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可是这有什么用呢?

他就这样在北海放了19年的羊,回来的时候只有满头的长发,和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回来的时候,全城的人都在外面迎接他来。

六年级:张鑫

苏武牧羊篇4

羊成为十二生肖之一,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没有五谷。一天,五只神羊来到人间,把五谷带给了人们,而它们自己却被天庭宰杀。在羊被行刑的地方留下了羊羔,从此羊在人间繁衍,以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和奶贡献给人。人们为了祭奠这五只神羊,便以羊为十二生肖之一,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像羊一样,舍生取义。

“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说文解字・羊部》)。羊是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就开始选择在水草丰茂的沿水地带定居放牧,羊长得壮,繁殖得多,被视为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所以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 ”

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小羊吃奶时是跪着的,仿佛是对母亲的感恩人们认为这表示羊孝顺、善良、知礼。羊这种“跪乳”的习性,甚至被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其中的“善”字从“羊”。羊表面上看着温顺,但两羊相争时,以角相抵,互不相让,也有一股子狠劲儿这被人们解读为外柔内刚。《毛诗正义》中有这样的说法:“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正义的化身,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法律精神。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皋陶治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獬豸,依据它是否顶触来判定犯人是否有罪,当然,这只是一个历史传说。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象征,獬豸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法之公平、对正义的期盼与追求作为秉公执法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戴有獬豸图案之冠,獬豸的形象图案还一直被用于历代执法者官服,直至清末。

羊在六畜中是最讲“义”的。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观点,羊有好义、死义等品质,加之羊素喜清洁,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远离污秽,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也是高洁精神的代表。“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苏武自此手执汉节,与羊群为伴,牧于北海。直至19年后,汉与匈奴和好,苏武才得返长安苏武始终忠于祖国,不辱使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闻名于世,也留下了羊伴英雄的千古佳话。有明代偶桓题《赵王孙墨羊图》一诗为证:“王孙长忆使乌桓,因念苏卿牧雪寒。落尽节旄无复见,写生传得两羝看。”

苏武牧羊篇5

等待,一个令人充满遐想的词语。因为,你不知道等待的后面会隐藏着什么样的结局。在我看来,等待对无志者而言意味着消极,浪费时间,毫无疑义的傻事;而对有志者而言则意味着走向胜利时必不可缺的坚持。

讲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苏武牧羊。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可单于认为这是汉王朝示弱的表现,于是对使节翻了脸,要迫使苏武投降以侮辱汉朝。苏武宁死不屈,并以死表明心志。于是单于便把他放逐到北海牧羊,给的全是公羊,并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让他归汉。于是苏武便一人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度过了孤独的19年。等到汉昭帝时,才得以归汉。他壮年出使,回来时却已满头花白了。

是什么力量使苏武对汉朝忠心耿耿?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度过了这苦难的19年?是坚持,是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够抵抗任何艰难险阻。因此,坚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作为我们学生,我们所等待的是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成功的那一刻。

苏武牧羊篇6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汉廷的威严。

苏武牧羊篇7

下面要说的就是排在第三位,出身于帝王世家的“厨神”。

汉武帝做人狂妄自大,做事一意孤行。他在开疆拓土、反击匈奴方面干得漂亮,后人罕有比肩,也值得称道。不过这也把汉武帝带进自我感觉良好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在古代,帝王是天之骄子,凡尘间他是老大,不受人大、政协监督,公检法机关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人比法大,即使有什么廉政公署也不敢查到他的头上。

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往往是失控的。

一口气将匈奴人打得灭了火,汉武帝就感到无事可做了,除了与美女卿卿我我,就是游山玩水,找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去了。反正国家是自个儿的,国库的钱想花多少就花多少,不用找财务签字。

可是这几项勾当同发动战争一样,都是最耗费银子的。一不留神,汉武帝花费超了支,国库里空荡荡可以举行国庆军队大检阅了。

汉武帝忙传旨,加大收税力度,增设徭税种类。随着银子哗哗流进国库,绝大多数人家被榨干了血,干企业的人家破产倒闭,没企业的人家也混不下去了,连生孩子都得交人头税,否则就是个黑户口,上学招工门儿都没有。

本来家里就要断炊了,怎么办?

当爹的闭着眼、咬着牙,用颤动的大手将新生婴儿活活掐死。

汉武帝不仅将国家搞得一团糟,自己的家庭也被他整得支离破碎。大小老婆多半结局悲惨,儿女也被当做谋逆对象遭到宫廷斗争的血洗。

汉武帝去世时已是七十岁,长到青壮年的几个儿子也都已经给更年期长久不衰的老爸搞死了。总算好歹还存活下一个儿子刘弗陵,却才刚刚八岁,自然就成了托孤大臣霍光手上的木偶。

刘弗陵聪敏过人,他活到二十一岁正要大展鸿图之际竟突然撒手人寰。这位汉昭帝没有后代,霍光便迎立十九岁的昌邑王刘贺做汉天子。岂知⒑厣细诤螅荒淫无度,在二十七天内干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差不多平均一天四十件。霍光随即发动,废黜了刘贺。

国家不可一日无主。霍光就派人到民间寻来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继承皇位。

当年汉武帝的丞相公孙贺父子被通缉犯朱世安诬告以巫蛊咒武帝,这事闹大了,不但公孙贺父子难逃一死,还株连到众多皇亲国戚,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溅京城。太子刘据也被写入“巫蛊案”黑名单,皇后卫子夫惊恐之下上吊自杀;太子起兵自卫失败后不得不自杀,其妻妾子女皆被害,连襁褓之中的孙子刘病已也给关进了深牢大狱。

后来,汉武帝才搞清这是一宗冤假错案,就为被陷害致死的太子昭雪,修建“思子宫”及“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对太子的哀思。

当初,在牢狱中的刘病已多亏正直善良的廷尉监邴吉拼死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后因遭大赦,邴吉就将刘病已带到狱外抚养。

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刘询在民间长大成人,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感触颇深,坚持迎民女许平君为皇后。

但霍光的老婆收买宫中御医毒死了许皇后,让自己的女儿当上了后宫的大姐大。

见心爱的女人惨遭毒手,刘询暗里咬碎了牙,一直忍着不敢发作。待霍光一死,霍光的儿子大司马霍禹企图谋反,刘询立即下令扑杀霍夫人及霍禹,废除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清除了霍氏在朝中的一切势力。

刘询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位期间,刘询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重视吏治,尤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刘询统治的时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

说起来,刘询是唯一一个即位前在民间与百姓生活过的帝王,他即位后一切以民为重,在民间有拥趸无数。

在中国的烹饪界,刘询也是唯一的“皇帝厨神”。可其实刘询并不擅长烹饪调味,只是在民间生活时因爱吃烤饼,他每到长安城一家饭铺买过烧饼后,这家生意一准大火。《史记・宣帝纪第八》亦载:“(宣帝)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亦以是自怪。”这种奇异的现象令当时的人们匪夷所思,于是京城饮食行业都把他供奉为面案的“厨神”,请他保佑自己的生意火爆,财源滚滚。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六云:“汉宣帝在仄微,有售饼之异,见于《汉书・宣帝纪》。至今凡千百岁,而关中饼师,每图宣帝像于肆中,今殆成俗。”

这样看来,刘询更像是饮食行业的“财神爷”。

其实,当时在民间的刘病已,其真实身份已不是什么秘密。想想看,一个皇孙,一个从帝王宫廷走出来的孩子,到自家饭店来买饼吃,老板们能不自抬身价,借此机会大做广告?

既然帝王后代都认准这家的烧饼好吃,寻常百姓更是趋之若鹜,先买来一筐尝尝再说。

可以说,刘病已的存在直接促进了京城饮食行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极大地带动了民间消费。现代人如果统计汉宣帝时代的GDP,一定不能忘了刘询的功劳。

刘询虽然不曾亲手烹制什么名菜佳肴,但正是在他的亲自倡议和关注下,一道新的宫廷御馔横空出世。这就是今日火锅的前身――砂锅养生汤!

火锅的古称为“骨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鼎”是古代一种烹制食物的容器,下面架上火烧,鼎内煮着切成块的肉,佐以调料。据《韩诗外传》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列鼎”而食,也就是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个应该就是火锅的最早萌芽了。

刘询的砂锅美食与历史上的一位大名人苏武有关。

苏武原是汉武帝的臣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代表团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等人被强行扣留下来。苏武不肯臣服匈奴的单于,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

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十九年后,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时任汉朝天子的汉昭帝得知苏武尚且活在人间,立即派使臣把他接了回来。

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刘询赐爵为关内侯。

刘询看到一把年纪的苏武虽须发皆白,但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就询问他平常以何为食。苏武立刻如实相告。

原来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生活条件艰苦之极。苏武没有煮制食物的鼎,只能用锅底状的石头化雪止渴,煮肉充饥。

汉宣帝立刻联想到苏武的高寿和健康可能与这种饮食习惯有关,遂派御医御厨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深入研究,研制出专门用来涮食羊肉的砂锅,并在熬汤时加入羊龙骨、鳖甲骨、鹿骨等材料,以强筋壮骨,延年益寿。

为了纪念这位有气节的民族英雄苏武,刘询亲自为这道汤食命名,就叫做“苏武补元汤”,而这种用砂锅煮涮牛羊肉的新形式逐渐在宫廷中流行开来,并载入“汉方御膳”,后传至民间。

古人因饮食及医疗问题长寿者稀少,而苏武一直活到八十多岁,足见“苏武汤”的养生效果名不虚传。

现在有的餐饮企业,根据“汉方御膳”中的“苏武补元汤”的基础方,采用羊龙骨、鹿茸、鹿骨、鳖甲骨、人参、当归、枸杞、桂圆等各种原料,经科学调配,开发出“苏武牧羊系列火锅”。

苏武牧羊篇8

2014年1月4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系列演出之京剧专场彩排,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少儿戏剧场举行。首都文明办巡视员尹学龙、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和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在院长刘侗、副院长许翠的陪同下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这场彩排预示着《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2014年的演出拉开了帷幕。

京剧专场中共包含了四个故事,分别是《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和《草原小姐妹》。演出展现了荀灌娘搬兵为父解忧,苏武忠贞爱国、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以及包拯秉公执法、公而忘私、忠君爱民的英雄形象和草原小姐妹荣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搏斗的动人故事。用京剧这种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完美地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

京剧系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从剧目选择、编排再到排练演出,对于老师们和年龄只有在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其中扮演荀灌娘的陆泓宇、张紫帆是刚入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舞台上的表演稍显稚嫩,但是从唱念、身段甚至是眼神中,都能看出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主教老师在他们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在《苏武牧羊》中饰演苏武的刘孟千一是中专三年级的学生,他的扮相俊美,表演细腻,曾与他的主教老师在北戏主办的“缅怀张学津先生暨先生艺术资料捐赠母校”纪念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现。《赤桑镇》中饰演包拯的吴清霖同样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为了使吴清霖更好地演绎包拯这一经典角色,主教老师逐字逐句地为小演员说戏。在剧中饰演吴妙贞的蔡令兢年龄较小,与饰演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为了更好地体现剧中吴妙贞丧子之痛的情感,他的主教老师更是掰开揉碎地为学生讲解。与刘孟千一同班的杨馨怡、张雅文在《草原小姐妹》中饰演荣梅和玉荣,两位小姑娘在生活中活泼可爱、刻苦用功,在舞台上又唱又武。她们的主教老师言传身教,一遍又一遍地为学生示范,导演李仲鸣老师和音乐总监王威老师虽均已年过七旬,但对排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正是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使《草原小姐妹》得到了完美呈现。

主创团队采访

许翠:北戏副校长

京剧专场策划、总导演

记者:《中华美德故事汇》京剧专场演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办的?

许校长:首都精神文明办出版了一套《中华美德故事》的书籍,这套书介绍中国的美德故事,弘扬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精髓。从2013年上半年学校与文明办开始策划将要进行关于美德故事的专场演出,于是,就将这个计划做到了2013年下半学期的教学计划中。从9月份开学伊始,我们就开始了筹办工作。2013年我们在北戏的少儿剧场演出了3场,2014年将会给大家呈现更多的演出。

记者:京剧专场一共有四出戏,为什么选择这四出戏作为京剧专场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呢?

许校长:题材的选择大范围就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丛书里面选择题材,按照年代的顺序选择古代、近代、现代范围的经典故事。这四出戏是结合我们学生的条件、京剧的行当特点进行选择的。这里面很多美德故事其实在京剧里本来就有,因为京剧里的很多戏都是美德故事。而一出好的京剧,行当不能太单一,所以也要考虑故事本身对于行当的设置影响,最终选择了这四出戏。

记者:这四出戏有哪些特点呢?

许校长:这四出戏是从思想性、艺术性出发,结合京剧行当与教学计划进行挑选的。《荀灌娘》里提倡的是孝顺,是少儿题材,京剧行当有花旦和丑角,整出戏色彩很好,前面出场的是小花旦,后面是武旦,文武戏都有,很适合孩子看。选择《苏武牧羊》这出戏,是对我们老校长马连良大师的致敬。我们学校有个马派小演员非常优秀,就是去年演《少年马连良》的孩子主演刘孟千。而本身苏武牧羊的故事,突出了忠贞爱国的情操,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赤桑镇》是一出包公戏,老旦和花脸的对手戏,包公大义灭亲,与嫂娘的冲突,也是一出京剧经典戏,并且这出戏里行当全,生旦净丑都有,对于小演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草原小姐妹》是一出少儿题材的现代戏,是武旦戏,很好看,而且里面放羊、暴风雪的桥段里,以及后面牧民的马舞,都是载歌载舞的戏,非常好看。音乐性、舞蹈性很强。京剧的唱念做舞全了。不仅呈现了京剧的精髓,而且还能与我们的教学结合得很好。唱念做打、四功五法都在里面,既宣扬了美德,又对教学有促进作用。教学工作也能正常运行。我们这些戏,去年演了几场,效果非常好。今年还将会有更多的演出。

记者:这四出戏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许校长:这四出戏都是京剧里原来就有的戏。原来的剧本比较长一些,不适合给孩子们看。我们对原来的剧本进行重组,最重要的是进行压缩。每个戏25分钟到40分钟,四个戏加起来不超过两个小时,基本控制在1小时40分钟。这个重组的过程比较难,要将精华找出来,哪些地方留着,哪些要改变,都是很费心费力的。

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将这四出戏串在一起。最后我们是用的故事介绍带着音乐串起了这四出戏。最先制作的就是开幕曲和闭幕曲,用音乐将整场演出连贯起来。每出戏前背景音乐的选择都是不同的,比如《荀灌娘》,考虑到小花旦出场的时候是表现的小姑娘,所以前奏用的是笛子,在笛声中,字幕进行介绍,又考虑到孩子看字母慢一些,于是又加上了旁白。《苏武牧羊》前奏使用的是二胡,表现凄凉的背井离乡的大背景。《赤桑镇》前用的是琵琶,表现的是包公矛盾纠结的心情。最后的《草原小姐妹》使用的是马头琴,把小观众们带到了辽阔的草原背景下。经过这样处理以后,整场演出的整体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观众的反响非常好。

记者:京剧专场整场演出因为观众是中小学生,在技术上如何做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

许校长:整场演出是孩子们给孩子们演出。我们用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还有部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表现京剧古典的艺术,肯定是需要有变化的,要考虑到演和观两方面的年龄因素。在整场演出中,我们的音乐使用了一些像大提琴这样的乐器,让音乐变得厚实起来。老戏在音乐上比较单薄,变化后的音乐形象有故事性,很饱满。在背景上用了LED屏幕,看起来非常有动感。舞美和灯光上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也就是说在艺术形式不变的前提下,运用了一些现代艺术形式和音乐舞美的手段,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美与传统。

张大环 老旦老师,指导《赤桑镇》

崔馨月 花脸老师,指导《赤桑镇》

高彤 老生老师,指导《苏武牧羊》

张玲 指导《草原小姐妹》

记者:用京剧来诠释传统美德教育,在这四出戏里各有特点。美德教育如何体现的呢?

张大环老师:这次演出选择的主题都是讲美德的,非常有意义。京剧的剧目多以忠孝仁义为故事内容,以戏曲的方式进行表现的。传统的美德教育与传统的京剧艺术结合在一起,是最好的弘扬和宣传方式,既扣题又有意义。《赤桑镇》里包公秉公办案不徇私,给孩子以教育意义。这出戏是老旦和花脸的对手戏,是京剧里的传统剧目,寓意非常好。而老旦最后在包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说下,最终以国家大义为重,理解包公的做法,最后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铡刀下。能有这样的胸怀,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是公与私的教育。

记者:在演出的时候是如何做到让小观众们入戏呢?

高彤老师:我们对原有的剧目进行了改动、加工和压缩。选择的剧目是课本上有的,是孩子们熟知的,人物是熟悉而典型的人物。我们在原剧本上进行加工、压缩,使故事更加精练,人物更加鲜明了。面对中小学生,没有按照完全传统的京剧去演,而是注入了一些简单的现代元素。比如LED屏幕、灯光、音乐的合成器,将这些加了进去。如《苏武牧羊》这出戏,跟传统是有区别的。开场的时候大幕缓缓拉开,灯光由暗变亮,作为背景的LED屏,出现了苏武牧羊的场景——一望无际荒凉的沙漠。在这种场景下,苏武缓缓上场。对于头一次看京剧的孩子们来说,有一种视觉冲击力,很快把孩子拽到剧情当中来。随着剧情发展,到了苏武经典的大段唱段时,我们没有做任何改动,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原汁原味地欣赏京剧的声腔艺术。但是配合唱段,我们将灯光进行了改动,灯光变暗了,只留有两个射灯,一个照苏武,一个照李陵。这种画面特别符合苏武当时那种思念祖国,怀念亲人的抒怀情绪,产生一种悲壮感。通过这样的形式,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与京剧的距离拉近了,让孩子们觉得能看懂京剧,了解京剧,慢慢爱上京剧。另外,不管是演者还是观者,他们都是学生,两者可以同时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孝道、爱国、热爱集体等等,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感谢市文明办和市文化局,让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得到了锻炼,在精神上又得到了洗礼。演这个戏里的人物就学人物,孩子就是这样的,演苏武就会体会苏武。演与观的同时,普及了京剧也弘扬了京剧国粹艺术。

记者:整场演出,《草原小姐妹》是唯一的现代戏,小观众们的反响如何?

崔馨月老师:《草原小姐妹》这出戏是特意排演的,为的就是现代戏,可以和孩子们更近一些。这出戏在选材上更丰富一些,而且还能突出团结和集体精神。

高彤老师:京剧不仅在唱腔上美,还有一些技艺美。这出戏不仅有思想性,还有舞蹈艺术性,非常好看,特别能吸引孩子们。

记者:在排演过程中,老师是如何教孩子们的呢?

张大环老师:整场演出,我们一直都是利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业余时间在排。不占课时,主要在中午和晚上,老师牺牲了业余时间,孩子们也很辛苦,几乎每天加班。孩子们小,有时候对作品还是不太理解,孩子们从刚开始很懵懂,慢慢开始理解,最后掌握,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跟他们讲,剖析人物。

记者:排演这场演出,对孩子们的意义是怎样的?

苏武牧羊篇9

课文《梅花魂》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气节。什么是“气节”?字典里解释是“志气和操守,可以理解为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就准确的解释了什么是有气节的人。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就出现过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代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2.苏武牧羊不辱使命

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见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反而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挖野菜,逮田鼠吃。死活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是汉朝的使者,他想总有一天能拿着使节回去。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

苏武就这样一直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使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3.抗金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文天祥面对死亡和元朝的利诱,他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苏武牧羊篇10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y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y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运用方向】

1. 坚守节操。节操是一种高尚品质,只有长时间的坚守,才能让它熠熠生辉。十几年的坚守,成就了苏武的英名,是他将“坚守节操”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头。

2.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厚禄、富贵、利诱和折磨,都无法动摇苏武忠君爱国的信念。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大丈夫的忠贞。这种忠贞早已注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正义而奋斗。

3. 找准人生的航向。人生如一条船,找准人生的航向,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扬帆远航,不管风浪滔天,还是暗礁遍布。苏武找准了自己人生的航向,没有迷失自己,最终千古流芳,令后世敬仰。

5. 自尊与他尊。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才赢得了敌人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卫律等人,则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6. 信念的力量。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决不“屈节辱命”。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

【适用话题】

人生的苦难 爱国 生命的意义

尊严 信念 抉择 坚持

【写作片段】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坚守!

十九年,天之苍苍,地之茫茫,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呢?苏武却以十九年之久的岁月抒写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他的执着,张胜不懂,卫律不懂,李陵不懂,单于也不懂――许多人都不懂。但他的执着使李陵这些人倍感羞愧,他的执着使单于深深震撼,他的执着使民族牢牢铭记,他的执着感动了我们,乃至历史。这是苏武的十九年。

那么,你我的十九年呢?

在踏入高考考场时,也将是迈近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十九年之际;那时,你我的十九年又到底抒写了什么呢?

也许,高考不能决定你我的一生,但它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必将影响我们往后的路。十九年的青春,弹指一挥间,你是否有自己生命的最淋漓的表现?现实是,有多少人在温柔乡梦中沉醉,有多少人在虚度年华中沉沦,有多少人在挫折磨砺里趴下了!如此,再多的十九年,也是毫无意义的浪费!失落了执着,失落了追求,失落了坚守,也就失落了生命的价值,黯淡了人生的光华!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斗转星移,历史没有忘记苏武,正因为苏武那光辉的十九年磨难以及他用十九年光阴书写的一部民族节气的光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