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8 20:21:25

秋天诗句

秋天诗句篇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

 

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眉。宋·黄庭坚《念奴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宋·秦观《浣溪沙》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晋·陶渊明

 

秋天诗句篇2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秋天诗句篇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秋天诗句篇4

2、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3、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4、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秋天诗句篇5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节的诗句,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此身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实甫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李白中秋节的诗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的一种复杂感情。

杜甫中秋节的诗句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中秋节的诗句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李商隐中秋节的诗句

李商隐(812-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张九龄中秋节的诗句

张九龄(678-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王建中秋节的诗句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中秋节的词句

苏轼(1036-110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就中秋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

《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辛弃疾中秋节的词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秋天诗句篇6

关键词:瞿秋白;旧体诗词;古典韵文;接受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155-07

众所周知,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自中共中央为其昭雪、恢复名誉以来,瞿秋白研究形势日盛,硕果累累。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革命活动、政治理论、思想宣传、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而作为诗人秋白之研究,则相对薄弱。其实,秋白本色是诗人。刘福勤指出:“瞿秋白似乎是天生的诗人。他的心是诗化的,他的情感世界、他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他的全部生涯,那么美尚,那么绚烂夺目,那么高迈激荡、正气浩然、充满诗意。……诗心和诗化的革命活动、创造活动,酿成语言形式的诗,流泻于笔下,在秋白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①从他14岁作五绝《白》诗到36岁就义前所作七绝《偶成》集句诗,其间吟咏不绝,言志不息。诗人的感物伤怀,触景生情,壮怀激烈,惆怅彷徨,孤寂悲怆,缠绵悱恻,诸如此类种种复杂的胸臆情绪,无不烙印于诗词之中。因此,研究这些诗词,不失为了解与透析秋白思想人格、文化修养、志趣爱好、心路历程甚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拟以秋白今存28首旧体诗词为依据,就其古典韵文之接受生态作一初探,从“集句之慧”“仿拟之巧”“打油之谐”“意境之幽”“诗源之美”等五个方面,透视其旧体诗词自觉接受古典韵文之美的诗质基因,以探明秋白旧体诗词古色古香、神韵幽雅之艺术渊源。

一、 集句之慧:心有灵犀一点通

由于资料的严重散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诗人的集句诗,只有1935年作于狱中的七绝《忆内》与《偶成》两首诗。尤其珍贵者,《偶成》集句诗则是他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后人的绝笔诗。前者怀念妻子杨之华,婉转细腻,体贴入微,亲情感人;后者“狱中言志”,慨叹身世,有感而发,袒露心灵。两首诗借助于唐诗“丰神情韵”的天然之美,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人物生死攸关之际的人生情怀,读之令人动容。

《忆内》集句诗作于1935年初夏,诗云:

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身休。

行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

为了比较准确理解这首集句诗的思想境界与幽

雅意蕴,兹将诗人分别所集唐人原诗录于下。首句“夜思千重恋旧游”,出自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多雨在孤舟。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别恨最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次句“他生未卜此身休”,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身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第三句“行人莫问当年事”,出自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末句“海燕飞时独倚楼”,出自戴叔伦《寄司空曙》:“细雨柴门生远愁,向来诗句若为酬。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北郭晚晴山更远,南塘春尽水争流。可能相别还相忆,莫遣杨花笑白头。”此四首诗均为七律,每首诗皆含“愁”字,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们对友人的离愁别恨、对玄宗的讽刺挖苦、对局势的忧患惆怅、对故人的别后思念之种种情感。而此正好集中体现了秋白当下囚禁狱中无自由、思念亲人无相见、时局动荡无安全的忧思萦怀的复杂情绪,正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诗人的思绪穿过异代同“情”的时空隧道,以巧慧灵动之心、洞察秋毫之眼,从唐代四位诗人的作品中精拈出深含忧思情愫的佳句,重新组合成深情念妻、凄婉感人的《忆内》集句佳作,同中有异,意蕴独特。

秋白以《忆内》为题,集中表达对爱妻杨之华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中又蕴含着悲悯同情、无奈叹息的心灵密码。透过文字之表,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诗人对无情毁灭“秋之白华”恩爱婚姻之罪魁祸首的暗怨与隐恨之情,真乃“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也。

与七绝《忆内》诗一样,秋白的绝笔诗七绝《偶成》,也是一首集唐人诗句天衣无缝、妙合自然之名作。诗题下,诗人署名时间为1935年6月18日,并作小序云:“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此段小序交代了集句诗的成因,可谓触景生情,偶然得之,故题诗名为《偶成》。此集句诗云: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末加跋语曰:“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跋语给后人提供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一是诗人在知道自己“毕命之令已下”之后笔录了这首诗,他对自己梦中之“仙境”以及与梦中“仙境”相吻合的集句诗十分留恋,这种愉悦的心境与他此前所向往的桃花源式的“逍遥”情景甚为相通。可见,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亲友的人生态度与向往和平、向往宁静、向往和谐、向往幸福的精神追求是贯其一生的。这在《多余的话》中有极其坦诚而鲜明的表述:“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由衷之言,无限感怀。

《偶成》分别集自韦应物、郎士元与杜甫的三首七律诗。首句“夕阳明灭乱山中”,集自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秋白将颔联中“流”字改为“山”字,抑或另有所本,也许记忆有误。次句“落叶寒泉听不穷”与第四句“心持半偈万缘空”,皆集自郎士元《题精舍寺》:“石林精舍虎溪东,夜叩禅扉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苍苔古道行应遍,落木寒泉听不穷。唯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秋白将颔联之“僧”改为“心”,将颈联之“木”改为“叶”,可能另有所本,抑或记忆出入,然而,这些皆无碍于诗人情感之表达。第三句“已忍伶俜十年事”,集自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三首诗皆为借景抒情之作,却情景有别。韦应物借日暮苍茫之秋景,写前程渺茫之忧戚;郎士元借月下精舍之景,发仰慕禅境之情思;杜甫借秋月清寒之景,抒孤寂怀人之思恋。三首诗皆是情景交融、各有千秋之名篇佳作。而秋白所集《偶成》之诗,一仍原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方式,却寄寓了诗人于特殊时期、特殊处境中的特殊感情,即或隐或现于群山的温馨多情之夕阳,与百听不厌的“落叶寒泉”之清音,自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感受,遂让诗人顿然产生“如置仙境”之美感。因而,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怀抱里,诗人长期忍受的颠沛漂泊、别离亲人的孤寂凄苦心绪一下子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达到了心海澄明、万愁皆抛的极乐世界。此时此刻,诗人是多么宁静,多么轻松,又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飘飘若仙!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诗人的梦幻美景而已。诗人何以至此,主要是由于诗人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党政冗务、进退维谷的思想斗争、多愁善感的诗人性格与积劳成疾的羸弱体质等状态下,竭力想在精神世界里寻觅一种人生的解放与超脱。

由《忆内》《偶成》两首集句诗观之,秋白对于唐诗,尤其是唐代的七律诗,是情有独钟的。他在狱中一直坚持阅读不辍,对唐诗的阅读理解极其深刻,在记诵引用方面极其准确,已臻出口成诵、思之即来、出神入化、殆同己出的唐诗接受圣境。创作集句诗委实不易,对于作者的学识、眼力、作诗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作者必须博闻强记,熟读百家,融会贯通,善于联想,勇于创新,才能采珍觅宝,缀玉联珠,借古人之妙句,寓集者之情思,创作出取于原诗而又高于原诗的具有个性色彩与魅力的新作来。秋白就具有这些创作集句诗的基本条件与高超本领。他这两首集句诗,无论是主旨之鲜明表达、意境之深邃丰厚,还是情感之自然真诚、韵律之和谐婉美,皆已臻达集句诗浑然天成、炉火纯青的艺术胜境。

二、仿拟之巧:似曾相识燕归来

秋白的集句诗写得出神入化、高雅脱俗,而他的仿拟诗同样写得机巧敏捷、妙趣横生,给人以忍俊不禁的“悦读”享受。

诗人作于1933年3月的仿拟诗《读飞机募捐启有感泣而歌之》云:

去年今日此吴淞,大炮飞机相应轰。

大炮不知何处去,飞机依旧打秋风。②

此诗改自于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诗描写一位青年男子游春之际巧遇面若桃花女子而产生的相爱相思之情,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秋白顺手拈来,稍加改作,即将其变成了一首极具讽刺力度的政治诗。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1933年二三月间,国统区在所谓“航空爱国运动”的号召下,各地成立了诸如“中国航空协会”“航空救国募款会”等组织,举行“航空救国宣传周”“飞机募捐启”等活动。其实,这些都不过是以为首的政府上演的一场欺世盗名、趁机敛财的政治丑闻与闹剧。诗题“读飞机募捐启”,即指此事。而诗人的“泣而歌之”,则全用反讽手法,憎恨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首二句回忆去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与驻沪十九路军以大炮奋勇反抗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后二句是说当年在上海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后又转调福建“剿共”之事,而当局却依然打着“航空救国募捐”的旗号在招摇撞骗,搜刮民脂民膏。“打秋风”,是流行极广的民间俗语,简作“秋风”或“抽丰”,意谓巧立名目,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向人索取财物,以此用于的这场所谓“航空救国募捐”之闹剧,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

秋白作于1935年夏初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极为难得的仿拟佳作: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此词仿拟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秋白在词中完全袭用了陆游“寂寞”“无主”“风和雨”“一任”“香如故”等关键词,“花落”一词与陆游的“零落”意思相同,皆指梅花之凋谢。两词的主旨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与从容面对黑暗势力的坦荡胸怀,以及希望不灭、芳香恒远的顽强精神,是诗人革命意志与高尚情操的有力象征。然而,二词也有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秋白之词对于“身无主”的“寂寞”是“且喜”。只是因为,他现在囚于狱中,已离开了党和革命队伍,完全不受他人的主宰了。过往的一切,皆成烟云,即便生命结束,有何可怕?既然万事看破,死即人生解脱,自由升天,岂不“逍遥”?他曾说过:“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③体现了他为革命而死、虽死犹乐的旷达情怀。陆游之词则表现出“寂寞开无主”的孤芳自赏之“独自愁”怀,情绪颇为感伤,而不若秋白之词的豁达乐观。此乃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等情况不同之原因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秋白仿词与原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自成面目,别具精神,是一首甚为成功的仿拟词。

秋白的仿拟诗词,精选前人诗词之旧瓶,稍加擦拭与洗涤,便巧妙装进自己思想情感之新酒,借题发挥,切景切情,芳香馥郁,韵味悠然。秋白与他的知音好友鲁迅一样,都给文学宝库留下了难得的仿拟诗之珍品。

三、打油之谐:别有滋味在心头

秋白的打油诗约有8首,也写得十分精彩,姿态横生,风味独特,别有滋味在心头。兹按其作年顺序简论之。

其一为七绝《读〈自由谈〉有感》,作于1932年12月,诗云:

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

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

此诗有一段跋语曰:“近读《申报・自由谈》,见有人说真正快乐的情死,却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此外,尚有‘冷摊负手对残书’之类的情调,实在‘可敬’。欧化白话文艺占领《自由谈》,正像国民军进北京城,欲知后事如何,只要看前回分解可也。因此打油一首。”由跋语可知,这首打油诗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不以国难当头为务、而是津津乐道于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可悲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批判。“实在‘可敬’”四字,纯属鲁迅犀利文风,反讽有力,入木三分。首二句,愤怒揭露文艺界不问国事、醉生梦死的普遍堕落风气,与民族危亡的紧张局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刀丛”一词,采自诗人挚友鲁迅新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七律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刀丛”象征抗日斗争;“舞楼”象征奢靡生活。正是这“不向刀丛”与“向舞楼”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文艺界堕落颓风不可遏制的愤慨之情。“瞿秋白诗中‘不向刀丛’的批评,和鲁迅诗中‘向刀丛’的怒觅,说明‘向刀丛’,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是他俩的共识,也是他俩的共鸣。”④这也更是二人成为文坛知音的重要思想基础。后二句,则具体点明当时文艺界“觅书冷摊、奢谈情死”的两种精神生态情状。这是针对《申报・自由谈》发表的施蛰存的《买旧书》与郁达夫的《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二文的批判,突出了人生严肃的主题。这是秋白手书寄赠鲁迅的,原件后来发表于1940年8月3日《上海周报》第二卷第八期。从此诗对鲁迅诗句的选用及其将它寄赠鲁迅的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二人思想的一致、情感的相同与文风的相似。鲁迅当年书赠秋白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条幅,字字由衷,深情厚谊,可窥一斑。

其二为七绝《口占》,作于1933年2月。序云:“海上寓公某,阅《大晚报》‘萧伯纳应散尽家财’之论,恍然若有所悟,即用小报称萧伯纳谓‘包销’之新古典,口占一绝。”诗云:

长江滚滚滚萧萧,为恐家财一旦消。

去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包销。

小序表明,此作乃秋白之读报感言,针对《大晚报》社论《萧伯纳究竟不凡》污蔑、攻击萧伯纳的恶毒语言,以充满诙谐讥讽的打油诗形式予以反击,体现了诗人严正的革命立场。“寓公某”,即诗人自己;“包销”,指当时上海一些浅薄低俗的报纸将“萧伯纳”译成“包销”,诗人以此作为笑料,戏称之为“新古典”,甚具讽刺意味。萧伯纳(1856―1950),英国大戏剧家、社会活动家,创作了50余部剧本与5部小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剧作《华伦夫人的职业》等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是一位值得肯定与尊敬的支持反法西斯斗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进步作家。1933年初,萧伯纳偕夫人来到上海、北平等地,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同情中国人民、赞扬社会主义革命的言论,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报纸等媒体,散布攻击萧伯纳的种种流言蜚语。诗人七绝《口占》,正是对其迎头之痛击,冷讽热嘲,令人大快朵颐。

首二句,就资产阶级反动报纸攻击萧伯纳没有“散尽了家产”的卑劣心理,揭示他们仇视萧伯纳的险恶用心,正在于“为恐家财一旦消”。一针见血,揭穿老底。后二句化用陆游《小舟泛近村舍舟步归》(其四)“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萧伯纳离沪后恶语秽言的蔑视之情。尤其是末句,诗人将低俗浅薄、滑稽可笑的“包销”的丑陋译文,说成是“满街听唱”,真乃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极大彰显了此诗诙谐讽刺之奇特魅力。

其三为七律《两雄吟》,作于1933年2月,诗云:

两雄握手太荒唐,万里相逢个半郎。

笑问驻颜狂伯纳,漫夸爱族俏兰芳。

夫人莫道华伦贱,博士能令文学香。

只恨匆匆又离别,未曾色相一登场。

诗题中的“两雄”,即指萧伯纳与梅兰芳。1933年2月18日《申报》载:“昨日萧伯纳来沪……萧之为西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无俟赘言。东方戏剧界之权威者梅兰芳,息影海上,因得良晤,两雄握手,盛极一时。”秋白读了此则消息后,对报道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讽刺性的评论,突出了他褒萧贬梅的思想倾向。此诗一仍《口占》对萧的褒美态度,而且通过对梅兰芳的贬抑而更加突出了萧伯纳的良好形象。首联以“太荒唐”与“个半郎”两个关键词,开笔就表示了对梅兰芳浓烈的不满情绪。“个半郎”,意即萧伯纳是一个完整的男人,梅兰芳因为饰演旦角,男扮女装,所以只能算半个男人,即“半郎”。轻蔑之意,不言而喻。颔联写萧伯纳惊羡梅兰芳貌美年轻并请教保养之秘诀。颈联将《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主人公沦为之事与受赠博士学位的梅兰芳并列叙述,极具讽刺意味。尾联写梅兰芳因萧伯纳匆匆告别而未能登场献演而深为抱憾,这似乎也是人们惯用的客套而已。“瞿秋白等对梅兰芳不公允的批评,反映了他文化文艺观中存在着一定的‘左’的偏颇。”⑤这是时代背景与诗人本身思想的局限;但就此诗本身而言,其语言之诙谐,讥讽之深刻,对仗之工稳,音律之谐美,堪称不可多得的打油诗佳作。

此外,秋白还有作于1933年3月的七绝《王道诗话》四首:

文化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

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

人权王道两翻新,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

先生熟读圣贤书,君子由来道不孤。

千古同心有孟子,也教肉食远庖厨。

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

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四首诗嬉笑怒骂、戏谑嘲讽,将具有“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所谓“人权王道”“实验主义”“仁义道德”等思想言论进行了辛辣批判,戳穿了胡适之流为助纣为虐的御用文人之丑恶嘴脸,暴露了所谓“学者”“名流”“哲学家”等辉煌桂冠背后的政治丑行,委实是一组富于战斗性、批判性、革命性的政治诗。秋白作于1933年的五律《题远东第一伟人铜像》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政治色彩与讽刺力度的打油诗:

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此诗殆同口语,却句句深刻,层层含讽,毫不留情地嘲讽并揭穿了的政治嘴脸与滑稽行径,具有“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

打油诗之作,看似通俗随意,轻松简单,其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它需要作者具备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幽默机智的思维触觉与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等特殊素养。这些在秋白作品中都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体现。由此观之,秋白的打油诗,无论是绝句律诗,还是叙事议论,都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四、意境之幽:暗香浮动月黄昏

秋白一生酷爱中国古典,尤其对唐宋诗词以及乡贤黄仲则、洪亮吉、龚自珍等人的诗词更是爱不释手、烂熟于心。正因为诗人如此的学习与濡染,所以,前人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便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的创作。阅读其作,总是给人以深邃幽雅的古典意境之美的享受。

秋白14岁所作的五绝《白》,便是一首融会前人咏菊诗歌意境的佳作。诗云:

今岁花开后,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此诗托物言志,十分巧妙的嵌入了诗人“霜”“秋”“白”的名字,体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坚韧意志。诗中氤氲着人菊合一、情物浑然的幽美意境。而此种意境,从下面的几首诗中,便可窥探其蛛丝马迹。如陆龟蒙《重忆白菊》:“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陆游《晚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枝弄秋光。”二诗中表达作者对秋菊余香凌寒气节的仰慕之情,其意境对秋白《白》的影响是颇为明显的。

秋白旧体诗词意境深受古典韵文影响最为典型者,当推其1935年初夏填于狱中的《浣溪沙・感怀》一词: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

诗人从16岁离开家乡常州踏上革命道路、寻求救国真理,到36岁被铺入狱,正好20年。诗人回忆往事,理想破灭,壮志付水,感慨万千,遗憾百生,联想之丰富,意境之苍凉,委实是词中之精品。全词六句,情景真切,皆有来历。“廿载浮沉万事空”句,出自陆游临终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年华似水水流东”句,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出自温庭筠七绝《蔡中郎坟》“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龚自珍《己亥杂诗》“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湖海栖迟芳草梦”句,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城辜负落花风”句,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犹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黄昏已近夕阳红”句,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秋白《感怀》一词,短短六句,却融合了从《诗经》到龚自珍这三千余年诗歌史上的诗词精华,兼容并蓄,充分吸收,滋养诗情,精彩绝伦。诗人阅读之广,记忆之深,理解之透,化用之活,神妙如此,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矣。

上文就秋白的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接受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由此,我们发现秋白的旧体诗词对于古典韵文的接受方式与途径,是随事而起、因情而生、灵活机敏、丰富多彩的。诗人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同时又十分注重洗涤旧瓶而注入新酒,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诚挚情愫融入其间,“采铜于山”⑥,“自铸伟词”⑦,水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它委实是中国三千年诗歌史大花园中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五、诗源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问根深方蒂固,佳作水到自渠成。秋白旧体诗词为何能取得如此风雅比兴情志正、古色古香韵味浓的杰出成就呢?粗略考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家乡贤哲的熏陶。“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龚自珍《常州高才篇》)。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唐以来,常州举进士1546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9名,探花15名,传胪6名,会元9名。⑧在这方得江山之助的风水宝地上,曾出现过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领衔主编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萧统,唐代著名散文家萧颖士,著名诗人戴叔伦、储光羲,宋代文艺大家苏轼一生驻足常州十余次,并终老于此;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唐荆川,著名中医王肯堂,艳体诗大家王次回;清代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与为代表的常州经学派,还有历史学家赵翼,训诂学家段玉裁,布衣诗人黄仲则,诗人、学者洪亮吉,目录学家孙星衍,小说家李伯元,文字改革先驱张鹤玲以及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尤其是秋白的衣胞之地青果巷与后来迁居地(庙河沿瞿氏宗祠),与上列唐荆川、黄仲则、张惠言、赵翼、李伯元以及盛宣怀、庄蕴宽等名人都是近在咫尺的毗邻。秋白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试举乡贤黄仲则、赵翼为例。秋白的经历、个性与情志与黄仲则多有相似之处,故对其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一家父子母女同在茅舍门口吃早饭时,便想起自己与父亲别离而不知何时团聚的事。这时,“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⑨在他的《赠羊牧之》五古四首其二中又说:“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所以,秋白《哭母》中那种无比悲辛伤痛之情怀,自然受到黄仲则诗词悲戚凄婉情绪的感染。对于“江左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著作与诗词,秋白也是极为喜欢的。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单是看看这书上引证的一些古书的名称,就使得我想起十五六岁时候的景象。什么《二十二史札记》等等的书,我还是在那时翻过的。”⑩家乡丰厚文化底蕴对诗人的陶冶熏染,无疑是秋白旧体诗词雅美的重要源泉。

二是书香门第的承传。如果说家乡贤哲的熏陶是成就诗才的大环境的话,那么,书香门第的承传则是小环境。秋白出身于世代读书的仕宦之家,其父瞿世玮(字稚彬)颇精黄老之学,擅长山水绘画,常州寺院楼阁中多有其得意之作,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其母金璇(字衡玉),出身名门望族,乃广东盐运使金心芗之次女。秋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文史诗赋均佳,擅长书法,尤工小楷。秋白作为长子,慈母对其教育甚严。他的叔、伯长辈,均是文艺才士。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诗人文艺才学的增长。

三是勤学苦读的磨砺。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秋白5岁即入私塾,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入小学、中学至大学,他一直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经对同窗好友羊牧之说过:“我们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文学如孔子与‘五经’,汉代的辞赋,建安、太康、南北朝文学的不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特点。史学如先秦的诸子、汉代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否则,怎能算一个中国人呢!”诗人本身就是如饥似渴学习古典诗词的。他对赵翼的诗词背诵得极熟,以至于只要触动相关景致时便会朗诵赵翼的诗作。如在红梅阁赏梅时,他便出口成诵赵翼的诗句:“出廓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若霞。紫阳未必登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他对于龚自珍诗歌的喜爱,则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龚迷”。诗人《浣溪沙・感怀》“枉抛心力作英雄”句,即化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莫抛心力贸才名”。因此,诗人一生始终是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的。直至他囚禁狱中,依然手不释卷、吟诵唐诗不止。当然,时代风云的激荡,对诗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他的诗充满思想美、哲理美与意境美,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与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今,诗人虽然离开我们70余年了,但他那些为数有限却承载着时代风云与诗人赤怀的旧体诗词,则百世流芳,永垂不朽。他那积极承继和发扬古典韵文精神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秋天诗句篇7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秋天诗句篇8

李 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②。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释

①唐池州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池州,治所在今安徽池州市。

②即大楼山。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60里。

简析

诗人共作了17首“清凉而悠长”的 “秋浦歌”组诗,此诗列组诗之首。

诗的起句便出语不凡,颇有“谪仙人”风范:将“秋浦”之长与“秋”相比,化实为虚,凌空着笔,让人在“秋”字首尾相叠的音韵之奇中复感意蕴之奇。“秋”之长由何可见?哦,原来第二句巧作答语:秋天萧条之景使人忧愁。其隐含义为:忧愁会使人感到时间之漫长之煎熬,这样的话,“秋浦”之地不就长得像秋一样了吗?这样诗人之生花妙笔便从“愁”字宕开,引出“客”因为难以走出长长的秋浦而心怀忧愁,不知不觉间走到东边的大楼山。

灵动的笔意接着便腾挪到下一句的 “望长安”。

望到长安了吗?诗人没有直接回答,接着让我们把目光向下投入山脚滚滚流动的江水上。于是,望而未果的内蕴便在江水默默流动的无言之中了。可是,诗人真的无言了吗?不!向下读吧。诗人奇想横溢,要跟江水说话,问江水:你心中还有我的影子吗?江水作何回答?人在水边,影在水上,何须多言?于是,诗人再发奇想:江水啊,你为我把这一掬思念的泪水,远远地送达扬州吧!

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然而天籁般丰富的意蕴却在诗句中回环荡漾,缭绕不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诗歌以地名“秋浦”起,以地名“扬州”结,以“愁”串起心情与行动,让诗意自然地流转,曲折,腾空,入水,远行,让山水默默含情,让思绪轻灵地飞扬……一首古体诗而已,却将李白飘逸清隽,流转自然,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句欣赏

秋天诗句篇9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意挺美:夜里,晶莹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实上凝结,圆润可人;清晨,又在马蹄疾踏之处,纷纷碎散。园圃内的果蔬和园外的石头、树木连到一处;舟船离开渡口驶进河溪。凭几而立,看鱼儿欢快游动;扬鞭而返,栖息的鸟儿急急飞起。越往下走就越发现秋天的果实如此美好;只是那通幽之路上,怕是岔道多起。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如最早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前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后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魏晋左思《杂诗》中云:“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左思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途甚不得意,这首诗便是他于冷落处境中的心境写照。前四句状秋景,后两句抒秋情,于景于情的映衬中,吐诉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南北朝谢I的《秋夜》很有名。诗说:“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二句以邻人捣衣与己之心事相对比,中间两句以月光与白露暗示彻夜未眠,终句点出题旨,思妇所为皆因“长分居”,且秋尽冬来,日复一日,如之何勿思。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秋天诗句篇10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