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十篇

时间:2023-04-11 16:08: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1

关键词: 质疑 探究 反思

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质疑,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潜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此,我摘取其中片段,与同行共享。

1 生成的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固体不一定是“铁”

1.1学生质疑,课堂气氛尴尬。

课堂上,用磁铁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黑色产物是铁时,有学生问我:能被磁铁吸引的除铁外还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呀。为了让学生相信产物是铁,我又补充做了两个实验,将反应生成的黑色固体分别与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然而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并没有观察到黑色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和红色物质析出。可见,反应生成的黑色产物可能不都是铁,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让我非常尴尬。此时学生的反应强烈,我只好推托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下节课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探究。

1.2实验探究。

我首先组织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Fe O +3CO=2Fe+3CO 。并利用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产物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探究,得出结论如下:通入一氧化碳后,如果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则黑色产物中有大量的四氧化三铁;加热时间长,反应充分,则黑色产物主要为铁。反应产物如在空气中冷却会被重新氧化成FeO、Fe O 、Fe O ,温度高时重新氧化的最终产物为红色氧化铁。用氢气代替一氧化碳做上述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也是相同的。

因此,我们做这个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反应时间要长,反应要充分。反应后的产物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冷却到室温。反应不充分或产物隔绝空气冷却的时间短,没有冷却至室温,最终得到的黑色固体可能主要为四氧化三铁。

1.3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强学习,勤于探究,提高驾驭课堂实验教学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像我这样的尴尬局面其实并不少见。首先是由于我们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科学探究精神。受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对教材上的化学实验习惯于就事论事,不善于研究,更谈不上探索、挖掘、创新。认为年年老一套,甚至把实验准备工作全部交给实验员来完成,一旦遇到新问题,就有可能招架不住。其次,教师自身的实验能力不强。在学生时代由于当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难得进实验室,其结果是自己的实验技能没有一点提高。再次,教师缺少实验探究的时间。受学校师资力量及升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很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开展教学实验的探究活动。

可见,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平时挤出一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探究的技能。积极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对教材上的实验作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同时化学教师之间要经常联系、沟通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样才可能减少或避免课堂上的尴尬局面,驾驭课堂实验教学。

2 反应停止加热后,可以不继续通一氧化碳进行冷却

2.1学生的一个大胆的设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反应停止加热后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生成的铁冷却到室温,其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灼热的铁在撤离导管时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重新被氧化,当我在课堂上作上述分析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停止加热时,我们可以用弹簧夹分别夹住反应玻璃管两端的橡皮管,阻止玻璃管两端的空气进入,从而达到隔绝空气冷却的目的,这样也就无需继续通一氧化碳了。

2.2实验验证结果。

学生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有道理,为此,我组织学生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这种设想切实可行。用该方法完全可以起到隔绝空气冷却,防止生成的铁重新被氧化的目的。学生们还用氢气代替一氧化碳,氧化铜代替氧化铁进行实验。当试管中的氧化铜通入氢气后加热至充分反应时,将通氢气的导管从试管中缓缓取出,立即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然后停止加热让试管进行自然冷却,冷却后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颜色无明显变化。

2.3教学反思――实验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应多些,让学生在质疑和探究中发挥潜能,提升能力。

为了确保课堂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防止节外生枝浪费教学时间,我们往往会一味地让学生的思维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去展开,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公式化、教条化,而且“轻过程、重结论”,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些质疑提问的机会,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问题分析和实验探究当中,当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他们会积极思考,开拓创新,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能。

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条件是加热,工业炼铁的条件是高温

3.1一个被忽视的质疑。

课堂上有学生向我发出这样的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为什么在写炼铁原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反应条件要写成高温?由于这个问题既非教学重点,又很难讲清楚,以往我都是一带而过。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有必要探出结果。

3.2问题探究的途径。

我布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询:加热、高温、工业炼铁原理等相关知识,把查询的相关知识摘录下来,交给化学课代表,由课代表和班委归纳小结,并在化学课上作出解答。

3.3探究结果。

加热,作为化学反应条件之一,一般来说,表示的温度泛指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在400℃到500℃。酒精喷灯或调节正常的煤气灯的温度可达700℃到1000℃,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用酒精灯加热至300℃以上就有四氧化三铁生成,400℃以上就有铁生成,可见该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就能完成。但由于在炼铁过程中,铁矿石中一些杂质的熔点要达到1545℃以上,所以整个炼铁的过程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课代表的小结简练完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3.4教学反思――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拓宽知识面,提升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或平时学生课外的质疑中的有些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来解决。学生自身努力获取知识印象深刻,易掌握,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2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3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

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

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

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3、

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2、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4

正常人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这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血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亚铁血红素含有二价铁离子,这就是造成血液红色的原因。

血液循环到肺部以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就呈鲜红色。然后循环到全身各处,将氧输送给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接受了细胞产生的=氧化碳,含氧量大为降低,血液就变为暗红色。继而再循环到肺部,排出=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血液就又变成鲜红色了。

健康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男性为12~16克,女性为11~15克,若低于这个标准,就是贫血,含量愈低,贫血愈重,此时血液就呈淡红色。病人颜面苍白、口唇无华,还有一系列贫血症状。

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由于缺氧,使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当还原血红蛋白升高到每100毫升血液5克以上时,血液就变成暗紫色。此时病人的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正因为此,肺原性心脏病被称为黑色心脏病。

煤气中毒病人,他的血红蛋白与一氧亿碳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40%时,血液就呈樱桃红色,使病人皮肤也呈樱桃红色,尤以颜面、前胸和为明显。

蔬菜中的青菜、小白菜、菠菜、韭菜,新鲜腌制的咸菜、变质的残剩菜等,都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大量食用后,肠道细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吸收入血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这样,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就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能力,从而造成组织缺氧。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变为棕色或紫黑色,患者皮肤粘膜紫绀,所以亚硝酸盐中毒又叫做肠原性紫绀症。

最近几年,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制造了乳白色盼人造血,并已应用于临床。这种血是氟碳化合物乳剂,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氧结合的能办比真血还高两倍呢!输血不受血型限制,又能大批量生产。但这种乳白色的血不含白细胞、血小板、抗体等,所以还不能完全代替真血。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5

例一、把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后浸入下列溶液①稀硫酸 ②食盐水 中,都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碳棒上放出氧气B.碳棒得电子被还原

C.碳棒上放出氢气D.铁钉失电子被氧化

解析:把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后无论浸入稀硫酸中还是浸入食盐水中,都构成了原电池装置,发生原电池反应。

浸入稀硫酸中时(较强的酸性环境),由于铁与硫酸可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Fe+2H+=Fe2++H2,因此该电池反应就是金属的析氢腐蚀 负极(铁):铁被氧化Fe-2e-Fe2+ ;正极(碳):溶液中的H+被还原2H++2e-H2 。

浸入食盐水中时(中性环境),铁与氯化钠或水都不能在常温下发生反应,但由于敞开体系的水中都有溶解的氧气,此时就要考虑金属的吸氧腐蚀:负极(Fe):Fe-2e-Fe2+ ;

正极(C):2H2O + O2 + 4e - 4OH― 。

可见,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其负极反应都是金属失电子被氧化,而正极材料碳棒不参与反应,只是溶液中的H+或溶解的O2在正极表面得电子被还原。

答案:D

例二、把铜片和碳棒用导线连接起来后浸入稀硫酸中,试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

解答:虽然稀硫酸属于较强的酸性条件,但是由于铜元素属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氢后元素,铜与稀硫酸之间并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此时不能发生析氢腐蚀。但是该装置又确实属于原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考虑吸氧腐蚀。发生的反应为

负极(Cu):2Cu -4e-2Cu 2+正极(C):O2 +4H++ 4e -2H2O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6

【关键词】高铝铁矿石;还原焙烧;矿物分离

热力学及纯物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钠、碳酸钠均能与硅、铝发生反应优先生成铝硅酸钠,为铁氧化物的还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由于硫酸钠与碳酸钠本身的性质差异,两者对铁氧化物的还原历程亦产生不同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钠盐熔融特性研究

钠盐熔融特性试验在卧式管炉中进行,还原气体为70%CO+30%CO2,保护气为N2,为消除气体在试样外层的外扩散阻力,保证气体流速大于5cm/s,气体的流速控制为2.5L/min。首先将5g硫酸钠或碳酸钠分析纯装入石墨瓷舟内,将瓷舟推入可通气的密封玻璃管内,同时通N2排除玻璃管内空气,再将玻璃管推入管炉中,使瓷舟位于管炉高温区。待炉内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停止通N2,改通还原气CO,焙烧30min后停止通还原气,同时通N2保护,取出玻璃管冷却至室温。

1.2微观机理研究

高铝铁矿石各矿物分离的微观机理主要进行了不同钠盐添加剂作用下还原球团的物相转变规律!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研究"焙烧试验采用炉膛直径为70rnm配有自动控温系统的竖式电阻炉作为还原设备,反应罐为60mmx150mm的敞口不锈钢罐.试验时先将高铝铁矿石及钠盐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匀后制成必10mm的球团,湿球团置于100℃下干燥"为尽可能消除试样升温滞后现象和防止试样氧化,试验前首先称取509还原煤铺于反应罐底部,再称取209干球团放进反应罐中,再在其上铺上足量的还原煤。

2.焙烧球团微观结构研究

高铝铁矿石铝铁分离效果除了受铁氧化物还原程度(即金属化率)的影响,还与还原后金属铁颗粒的大小及其与脉石成分的解离特性相关"为进一步确定不同钠盐添加剂对高铝铁矿石还原焙烧过程中金属铁晶粒长大特性的影响,对不同钠盐添加剂作用下的还原球团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还原球团的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1050e,焙烧时间60min。

2.1无添加剂

不加钠盐还原焙烧,球团内部大部分颗粒呈灰白色,亮白色的铁晶粒很少。为进一步确定其矿物组成,对其进行能谱分析(EDX),亮白色的颗粒主要成分为铁,而灰白色的颗粒中主要包含有铁、铝、硅三种元素,表明还原焙烧后大部分铁仍与铝!硅矿物结合紧密,将导致单体解离性能差,铝铁分离效果不佳。

2.2硫酸钠的影响

还原球团内部铁晶粒(白色颗粒)与脉石矿物(灰白色)出现了较明显的界限"此时,虽然铁晶粒间相互连接、聚拢,但晶粒长大仍然不充分,大部分铁晶粒呈单独细小颗粒,一般为5~10纳米。

2.3碳酸钠的影响

球团内部铁晶粒数目很多,但晶粒间并未相互连接长大,仅以粒度细小的颗粒聚集,并且嵌布紧密,铁晶粒粒度一般在1~3纳米之间,说明碳酸钠促进了铁氧化物的还原,球团内部白色颗粒中的主要元素有铁、铝、硅、钠,可见金属铁与铝硅酸钠仍然结合紧密,嵌布关系复杂,将难以实现单体解离,不利于分选。

2.4碳酸钠和硫酸钠的影响

在硫酸钠和碳酸钠的共同作用下,还原球团内部铁晶粒的数目较单独添加硫酸钠时要多,而且铁晶粒与脉石矿物之间界限分明,由此表明在两者共同作用下,铁晶粒与脉石矿物的分离较好,但是铁晶粒比较细小,且晶粒之间没有互相连接。

3.钠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

3.1钠盐对还原度的影响

未添加钠盐时,高铝铁矿石还原速率很慢,随着焙烧时间从5min增加到90min,其还原度从3.32%逐渐增加到85.16%。添加钠盐后,还原速率明显加快,其中添加硫酸钠还原,随着焙烧时间从5min增加到90min,还原度从42.98%升高到94.91%,添加碳酸钠还原,还原度从12.43升高到96.75%。与添加碳酸钠的还原球团显微结构比较可知,高铝铁矿石添加硫酸钠还原焙烧,还原初期金属铁晶粒数目明显较之碳酸钠要多,铁氧化物还原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碳酸钠在还原初期快速分解产生大量CO2,使得体系内气体分压增大,间接降低了还原气CO的浓度,因此还原初期铁氧化物还原速率较慢。

3.2不同钠盐对铝铁分离的作用机理

在钠化还原过程中,硫酸钠、碳酸钠均在熔化温度以下即开始与铝、硅氧化物发生反应,起到破坏矿石结构的作用,但是由于硫酸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差异,导致它们对铁、铝、硅氧化物在钠化还原过程中的反应历程产生不同的影响"还原球团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钠能促进铁晶粒与脉石矿物分离,有利于铁铝的分离;而在碳酸钠作用下,球团内部铁晶粒与脉石矿物仍然结合紧密,不利于单体解离。

4.结论

(1)还原产物物相研究结果表明,高铝铁矿石不添加钠盐还原焙烧,铁氧化物部分被还原成无磁性的Fe,难以通过磁选回收;添加钠盐后,铁氧化物的还原得到改善,脉石矿物SiO2、Al2O3与钠盐发生反应生成铝硅酸钠,使矿石结构被破坏,有利于铝铁分离,比较而言,硫酸钠的作用比碳酸钠要强。

(2)还原气氛下钠盐熔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钠存在的还原体系将新生成S、Na2S、FeS等物质,形成低熔点化合物,进一步在局部形成液相,为铁离子的扩散提供通道。而碳酸钠存在的还原体系没有新相生成,铁离子的迁移只能通过固相扩散进行,迁移阻力较大,因此铁晶粒与脉石矿物的界限不及添加硫酸钠时分明。

(3)还原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钠和碳酸钠均能显著提高铁矿石的还原速率,比较而言,在还原初期,添加碳酸钠还原速率较硫酸钠要慢一些。可见,高铝铁矿石添加碳酸钠焙烧时,在还原初期,铁氧化物的还原速度较硫酸钠慢,碳酸钠与铝、硅矿物反应温度低,速度快,当铁氧化物被还原为金属铁时,铝硅酸钠成为铁离子迁移的壁垒,铁离子扩散的势垒增大,这是添加碳酸钠还原铁晶粒与脉石矿物的界限不及添加硫酸钠时分明的另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7

一、配平法

例1要使SO2与SO3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 )。

A. 1:1B. 3:2 C. 1:4 D. 6:5

解析:本题中SO2与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可知,在SO2与SO3的分子中含有相同个数的氧原子;SO2与SO3分子中氧原子个数2与3的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我们可以配平为:3SO2和2SO3,即SO2与SO3的分子个数比为3:2。答案为B。

二、定“1”法

例2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FeO Fe2O3 Fe3O4 B.Fe2O3 Fe3O4 FeO

C.Fe3O4Fe2O3FeO D.FeO Fe3O4 Fe2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公式,常规解法是利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分别求出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但运算麻烦。

此题可以将3种物质中铁元素的原子个数定为“1”,然后比较化学式中氧原子的个数,再比较分母的大小进行判断。先把FeO、Fe2O3、Fe3O4化学式变形为:FeO、FeO、FeO;比较氧原子的个数:1、、;铁原子的个数相同,氧原子的个数越少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答案为D。

三、平均值法

例3已知碳酸钙(CaCO3)和另一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含碳量大于12%,则另一物质可能是()。

A.Na2CO3B.MgCO3 C.KHCO3D.K2CO3

解析:本题可以利用平均值法,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此数据实际上是含杂质的混合物进行反应时测出的平均值,与假设为纯净物时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一个数据应大于平均值,一个应小于平均值,从而判断杂质的成分。

首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的含碳量等于12%,根据题意,混合物中的含碳量应大于12%,则所含的另一物质含碳量必大于12%。在选项中物质含碳量情况为:Na2CO3小于12%,MgCO3大于12%,KHCO3等于12%,K2CO3小于12%。答案为B。

四、极值讨论法

例4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其中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A.3:4 B.3:5 C.3:8 D.3:9

解析: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在初中化学中可能是CO、CO2或CO和CO2的混合气体。假设全部是CO,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假设全部是CO2,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若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则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应在3:4与3:8之间。所以碳与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3:9。答案为D。

五、固定关系法

例5由Na2S、Na2SO3、Na2SO4 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观察3种物质的化学式的特征可知,所含Na与S的原子个数比均为2:1,由此可知,Na与S两种元素有固定的质量比,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还等于质量分数比。设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因此有=,解得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六、等量代换法

例6某甲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甲醛的化学式为HCHO)

解析:本题常规解法是:先根据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甲醛的质量分数,再利用甲醛化学式求出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法运算太多,容易出错。

分析甲醛化学式HCHO,我们会发现其中H、O原子个数比为2 :1,即可将甲醛的化学式写作CH2O。则此题可以巧解。

HCHO可写作CH2O,可虚拟由HCHO和H2O构成的溶液的化学式为Cm(H2O)n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8

关键词:铸铁;氧化程度;热分析

DOI:10.15938/j.jhust.2016.05.005

中图分类号:TG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683(2016)05-0024-05

0前言

铁水的氧化程度不同会对铸件凝固组织产生很大影响,氧化程度高会引起强烈的过冷倾向,产生大量白口组织,影响石墨形态,同时伴随着气孔、缩孔等缺陷。氧化程度低也会增大过冷倾向,产生过冷石墨。球墨T铁对氧化程度的变化尤其敏感。球状石墨形成机理中的位错生长说指出,球状石墨借助螺旋位错生长而成,而氧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元素会吸附在螺旋位错的旋出口,使石墨在该方向上的生长受阻,而其他方向上的生长速度不变,从而使石墨按片状生长;界面能说认为氧会使石墨晶体基面(0001)之间的界面能高于棱面(1010)之间的界面能,石墨沿界面能低的[1010]晶向生长为片状石墨。无论是哪种学说,高浓度的氧都会对石墨以球状析出产生阻碍作用是肯定的。石墨形核的核心内层是钙镁的硫化物,外层是镁、铝、硅的氧化物,氧含量过低会使石墨形核的异质核心变少,也不利于石墨球化。可见,关注铁水中的氧含量变化对于判断铁水的石墨球化能力十分重要。

热分析法由于其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逐渐完善的理论体系等优点,被大量应用在铸铁生产的炉前检测中。热分析法的应用包括用初晶温度、共晶温度预测铁水的碳当量、碳硅含量;用过冷度来评价铁水的形核能力以及利用热分析结果计算结晶潜热、固相分数来确定凝固特点进而预测铸件的力学性能;用共晶再辉温度反映球墨铸铁的球化效果等。以上方法已经得到大量实验验证,并给出了相对准确的经验公式。目前,应用热分析法分析铁水中氧含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明确结论。本文研究工作旨在寻找一个或几个能快速评价铁水中氧含量的特征参数,从而使利用热分析曲线进行铁水氧含量快速评价成为可能。

1实验内容及方法

1.1原铁水的化学成分

使用原料为生铁、45#钢、硅铁、锰铁,按照已知各元素成分分别配制碳当量处在亚共晶范围的炉料5炉。炉料在中频感应炉中熔炼,铁水出炉温度为1450℃。原铁水的各主要元素质量分数如表1。

1.2实验方法

通过对铁水增氧和脱氧改变铁水氧化程度。将铁水同时浇注到同一规格的样杯当中,样杯分为以下6种状态:空杯、加0.03%Al、加0.06%A1、加0.09%A1、力口0.013%Fe2O3和加0.026%Fe2O3。借助样杯中的热电偶采集试样凝固全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为讨论问题方便,对冷却曲线上的特征点作如下定义说明。如图1所示,α为初晶平台斜率,初晶平台是铁水温度达到液相线温度后,开始析出先共晶奥氏体,由于产生结晶潜热,温度变化速率减小,冷却曲线出现近似平行于X轴的平台,该平台与水平线的夹角定义为初晶平台斜率;Es为大量共晶开始温度,由于共晶反应具有更高的结晶潜热,使试样共晶段出现温度回升现象,实际上共晶反应在最低温度出现之前已经开始,但由于数量很小且不容易界定,所以把共晶阶段最低温度当做大量共晶反应开始温度;ΔE为再辉温度,是指大量共晶开始温度与共晶最高温度之间的差值;t为共晶反应时间,当冷却曲线共晶段末端温度变化速率发生明显变化时被视为共晶反应结束,从大量共晶开始温度到共晶结束温度之间所用的时间定义为共晶反应时间。通过对冷却曲线的微分处理,可以获得上述特征点的准确值。

图2为第2炉次下6种状态铁水的冷却曲线,每种状态冷却曲线上的特征点均可通过微分的方式获得准确的识别,图3为状态之一的冷却曲线及其微分曲线图。

微分曲线上的第一个极大值点在初晶反应开始时出现,极大值的大小反映出初晶平台的斜率大小;微分值为零时,冷却曲线上出现极小值,温度从该点开始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大量共晶开始温度;当微分曲线出现第二个极大值时,冷却曲线出现共晶反应最高温度;随着共晶反应逐渐接近终结,温度降低重新回到较快水平,当微分值达到-2左右时,共晶反应结束。

2实验结果及分析

2.1氧化程度对初晶段特征点的影响

图4及图5为铁水在6种状态下初晶温度与初晶平台斜率随氧化程度的变化,从1~6代表氧化程度依次增高,分别为加0.09%Al、加0.06%A1、加0.03%Al、原铁水、加0.013%Fe2O3加0.026%Fe2O3。氧化程度对初晶温度值以及初晶平台斜率都有明显影响。

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会使碳的烧损愈加严重,硅被氧化成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中的硅不会再增加铁水的碳当量,从而使实际的碳当量小于理论值。所以,铁水的氧化程度越高,实际碳当量就会越低,铁水的初晶温度会随之升高;在亚共晶范围内,碳当量每减小0.1%,液相线温度会增加12~C左右。从加0.09%A1脱氧到加0.026%Fe2O3增氧,5组实验的初晶温度变化值为8~14℃,这两种处理方式之间碳当量的差值为0.075%~0.117%。从图中可见,各线斜率大致相同,说明氧含量的变化对不同成分的铁水的影响基本一致。

氧化程度对初晶平台斜率也有明显影响,5组数据均显示随着氧化程度的提高,冷却曲线的初晶平台斜率先增加后减小,斜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原铁水状态,说明随着氧化程度升高,初晶平台斜率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不同碳当量下对应斜率极值的氧化程度不同,第1炉铁水碳当量最高,初晶平台斜率极值出现在加0.03%A1处;第2、4炉铁水的碳当量其次,初晶平台斜率极值出现在原铁水附近;第3、5炉铁水的碳当量较低,初晶平台斜率极值出现在加Fe2O3范围内。综合以上现象,初晶平台斜率随氧化程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铁水碳当量越高,斜率极值对应的氧化程度越小。

2.2氧化程度对共晶段特征点的影响

图6、图7及图8分别为铁水在6种状态下大量共晶开始温度、再辉温度及共晶反应时间随氧化程度的变化,从1~6代表氧化程度依次增高,分别为加0.09%Al、加0.06%Al、加0.03%Al、原铁水、加0.013%Fe2O3、加0.026%Fe2O3。

从图中可以看到,各炉次下不同状态的铁水大量共晶开始温度有所差异,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每组试样的最高共晶开始温度往往出现在原铁水状态或加0.03%Al状态下,脱氧过多或增氧过多的铁水的共晶开始温度一般会较低,这是因为铁水的含氧量较低时,铁水的形核物质不足,使得铁水的过冷度较高,共晶开始温度较低。随着含氧量的增加,形核物质增多,共晶开始温度逐渐上升,当含氧量较高时,铁水的激冷倾向增加,铁水凝固白口化倾向增加,使得共晶反应的开始温度降低。

氧化程度对再辉温度的影响大致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对共晶反应时间的影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再辉温度的最大值多出现在原铁水处,氧化程度较低时,石墨虽然不足以以球状形式析出,但是以球状析出的倾向增加,凝固方式越倾向于糊状,使得石墨析出时放出的热量减少,温度回升小,共晶反应时间长。氧化程度过高,铁水的白口化倾向增加,温度回升也较小,共晶反应时间短。氧化程度适中时,石墨以层状凝固的形式析出,此时的共晶再辉温度最高,共晶反应时间介于糊状凝固与白口化凝固之间。

3结论

1)铁水氧化程度升高会使初晶温度升高,从加0.09%Al脱氧到加0.026%Fe2O3增氧,碳当量的差值为0.075%~0.117%。初晶平台斜率随氧化程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成分下因氧含量不同而出现的最大斜率在0.9~1.3之间。

2)共晶度不同,初晶平台斜率出现极大值时的氧化程度不同。共晶度较低的铁水出现初晶平台斜率极大值时,铁水的氧化程度相对更高。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9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瓦斯爆炸 B.牛奶变酸

C.铁生锈 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

2.下列有关“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3.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火焰分成三层

4.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在发现准晶体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5.厨房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B.水果榨汁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生铁铸造铁锅 D. 铜用于制造导线

7.下列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铁易生锈,二氧化碳易液化

B.O2有氧化性,H2有可燃性

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D.金属能导电,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8.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 B.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C.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D.浓硫酸使纸张变黑

9.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含有炭黑

10.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11.南京青奥会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中,属于丙烷的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为—42.1℃,易液化

B.微溶于水,可溶于酒精

C.易燃

D.无色气体

13.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14.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铜:我能导电 B.氧气:我液态时是淡蓝色的

C.氮气: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铁:我会生锈

15.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二、填空题

16.只用Ca、C、O、Cl、H五种元素的一种或几种,按要求填空:

(1)各写出一个化学式:

①氧化物________;②酸________;③碱________;

④盐________。

(2)各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黑色固体B在A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常坐灯泡的填充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燃着的B放入D中很快熄灭。则:

(1)四种物质的名称:A ;B ;C ;D 。

(2)写出上述过程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8.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① 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

②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③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④ 夏天仓库堆放的碳铵不翼而飞

上述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用序号填空)

19.(5分)现有①铁丝 ②硫磺 ③红磷 ④镁条 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1)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2)常用做烟幕弹的是 ;(3)常用做照明弹的是 ;(4)常放在灯泡中防止钨丝被氧化的是 ;(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

20.选择合适物质,将其序号填入对应空格中:A 铜绿;B 碳酸氢铵;C.氧气;D.氮气;E.二氧化碳;F.金刚石;G.高锰酸钾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 (2)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以用来划玻璃的是_______;

(3)一种化肥,受热易分解_______; (4)紫黑色固体,常用来制氧气_______;

(5)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可以做温室气体肥料_______;(6)绿色固体,加热时变黑______。

21.(4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往往包括:①颜色 ②状态 ③气味 ④味道⑤硬度等方面。通过物质的哪些性质可以很方便地区分下列各组物质,请将有关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1) 盐水和糖水 ;(2)铜和铝 ;

(3) 酒精和白醋 ;(4)水银和银 。三、简答题

22.右图是某保健品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健品的功能是 ,其主要成分中,提供钙元素的物质是 ;参与钙的代谢,促进其吸收的是 ;矿物质中的锌元素属于人体的 元素(选填“微量”或“常量”)。

(2)服用该保健品后,有时会出现腹胀、打嗝的反应,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是(化学方程式表示) ,

因此该保健品还可以用于治疗 症,但是患有严重胃溃疡患者慎用该药品,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每片中钙元素的质量是 g。

23.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

24.(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I 氯气(Cl2)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有毒气体。

材料Ⅱ Cl2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点燃或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

材料Ⅲ Cl2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含氯元素的消毒剂有ClO2、NaClO、Ca(ClO)2等。

(1)实验室闻氯气的正确操作是 。

(2)氢气和氯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从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角度分类,分别属于 、 。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

B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D爆炸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四、推断题

25.(6分)A、B、C、D、E、F、G七种元素中, A元素的单质能供给动植物呼吸;B的原子中没有中子;C是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人体骨骼和牙齿中;D是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F是组成食盐的两种元素;人体中缺乏G元素会患贫血病。以下物质是由这七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是由B元素组成的单质,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若甲由四种元素组成,甲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若甲、乙两物质敞口放置均会变质,且变质后配成的两溶液又会反应生成甲。则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甲能与不同类别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分别生成乙、丙,且乙、丙由两种相同的元素组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A.瓦斯爆炸是由于瓦斯燃烧而造成的。瓦斯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牛奶变酸是牛奶经过反应生成呈酸味的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铁生锈过程中银白色的铁会变成红棕色的铁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并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B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即反应物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故错误,B、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而化合反应强调的是物质的种类,与是否与氧反应无关,故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正确,C、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正确,D、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易察觉,故化学反应不一定有明显现象,正确,故选B

考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C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现象描述包括通过眼、口、鼻、手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获得,而由现象推断出来的结论那就是实验结论,故选C

考点:实验现象的 描述

4.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故选D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5.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米饭变馊是缓慢氧化的结果,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水果榨汁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正确,C、铁锅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煤气燃烧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6.A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A、天然气用作燃料利用的是它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是物理性质,C、生铁铸造铁锅,是利用铁的导热性,是物理性质,D、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导电性,是物理性质,故选A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7.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故选C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8.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是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正确,C、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体现了盐酸的酸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浓硫酸使纸张变黑,是浓硫酸的腐蚀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9.A

【解析】

试题分析: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故选择A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10.B

【解析】

试题分析: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速率较慢不易被人发觉;属于化学变化;A动植物的呼吸属于缓慢氧化 ;B蔗糖的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C酒和醋的酿造属于缓慢氧化;D食物的腐烂属于缓慢氧化;故选择B

考点:氧化反应的分类

11.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A沸点为—42.1℃,易液化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B微溶于水,可溶于酒精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C易燃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D无色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选择C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定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烟花爆竹爆炸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钢水浇铸成钢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能生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择C

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密度比空气的小,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故选择B

考点:气体的收集方法14.D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A选项导电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B选项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C选项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D选项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故选择D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定

15.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司马光砸缸没有新物质生成; B.凿壁偷光没有新物质生成; C.火烧赤壁有新物质生成 D.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择C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定

16.(1)①CaO ②HCl ③Ca(OH)2 ④CaCl2(合理即可)

(2)①2H2O2H2+O2 ②CaCO3+2HCl===CaCl2+ H2O+CO2

【解析】

试题分析:①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题目中的元素,氧化物可为氧化钙、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②酸是由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构成的。根据题目中的元素,酸可为盐酸、碳酸。③碱是指由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根据题目中的元素,碱可为氢氧化钙。④盐是指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根据题目中的元素,盐可为氯化钙、碳酸钙等。

(2)①水可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②碳酸钙可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 H2O+CO2

考点:物质的分类、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7. (1)A 、氧气 B、木炭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

(2)C+O2=CO2 CO2+Ca(OH) 2=Ca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1)推断题抓住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根据黑色固体B在A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推断黑色固体B应为木炭或碳,而气体A应为氧气,气体C自然为二氧化碳,而根据D常坐灯泡的填充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燃着的B放入D中很快熄灭,说明是氮气

(2)上述过程中总共发生了两个反应,一个是黑色固体B在A中燃烧,符号表达式为:C+O2=CO2,另一个为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符号表达式为:CO2+Ca(OH) 2=CaCO3+H2O

考点:推断题的解答

18.①CO2 + H2O = H2CO3 ②H2O2 = H2O + O2 ③ Fe + O2 = Fe3O4

④NH4HCO3 = NH3 + CO2 + H2O ②④ ③

【解析】

试题分析:①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符号表达式为:CO2 + H2O = H2CO3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符号表达式为:H2O2 = H2O + O2

③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符号表达式为:Fe + O2 = Fe3O4

④碳铵不稳定,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分解生成氨气、水及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NH4HCO3 = NH3 + CO2 + H2O;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②④;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故属于氧化反应的是③

考点:符号表达式的书写,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19.(1) ① ;(2) ③ ;(3) ④ ;(4) ③ ;(5) ②

【解析】

试题分析:(1)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①铁丝;(2)常用做烟幕弹的是③红磷;(3)常用做照明弹的是④镁条;(4)常放在灯泡中防止钨丝被氧化的是③红磷;(5)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②硫磺。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0. D; F; B; G; E; A.

【解析】

试题分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D氮气; (2)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以用来划玻璃的是F金刚石; (3)一种化肥,受热易分解B碳酸氢铵; (4)紫黑色固体,常用来制氧气为G高锰酸钾;(5)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可以做温室气体肥料_E二氧化碳;(6)绿色固体,加热时变黑A铜绿。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1.(1)④ (2)① (3)③ (4)②

【解析】

试题分析:(1)食盐有咸味,蔗糖有甜味.可以根据味道区分,故选择④;(2)铝是银白色的,铜是红色的,可以根据颜色区分.故填:①;(3)酒精有特殊的香味,白醋有刺激性气味.可以根据气味区分.故填③;(4).水银和银状态不同,故填:③

考点:物质的鉴别

22.(1)补钙或防治骨质疏松症、佝偻病 CaCO3 维生素D3 微量

(2)CaCO3+2HCl==CaCl2+H2O+CO2 胃酸过多 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胃穿孔

(3)0.6

【解析】

试题分析:(1)该保健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提供热你所需的钙元素,所以功能是:补钙或防治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参与钙的代谢,促进其吸收的是维生素D3,锌属于微量元素

(2)服用该保健品后,主要成分碳酸钙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所以有时会出现腹胀、打嗝的反应,因此该保健品还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但由于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会造成胃穿孔,所以患有严重胃溃疡患者慎用该药品

(3)根据标签可知,每片钙片含碳酸钙1.5g,所以每片中钙元素的质量=1.5×40/100×100%=0.6g

考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能看懂标签,并根据标签内容进行相关计算

23.(1)3Fe+2O2 Fe3O4 (2)气态 (3)沸点 有

(4)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解析】

试题分析:(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Fe+2O2 Fe3O4

(2)因为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发现能够燃烧,说明从金属导管导出的是气体,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据表中数据蜡烛燃烧有火焰,燃烧所需的温度约600大于石蜡的沸点300∽550,而铁燃烧没有火焰,燃烧时温度约1800,大于熔点1535,却小于沸点2750,所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沸点有关,结合钠燃烧时温度约1400大于沸点883,所以可判断: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4)结合上面的结论:物质燃烧产生火焰是由于气体燃烧形成的,所以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考点:物质燃烧现象的探究

24.(1)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放热反应;化合反应 (3)D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室里闻氯气的正确操作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故填: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放热,属于化合反应.故填:放热反应,化合反应.(3)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物质与氧化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爆炸有的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瓦斯爆炸;有的属于物理变化,例如轮胎充气过量时的爆炸.故填:D.

考点:闻气体的方法、化学反应类型、燃烧的条件及现象

25.(1)2H2+O2===2H2O(2)NaHCO3 +HCl ===NaCl +H2O +CO2 (3)2NaOH+CO2 ===Na2CO3 + H2O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4)Fe+2HCl===FeCl2+H2、6HCl + Fe2O3 ===2FeCl3 +3H2O

【解析】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篇10

用过它的人都觉得挺方便的,而且有很多好奇的想法。譬如:这个产品能反复使用吗?这么点粉末就能持续发热,是什么原理呢?发热的温度有多少度,可以调节吗?……好多的问题有待我们的探索。

关于“暖宝宝”的成分或原理探究的化学课还是挺多的,有关的文章在CNKI中也能搜到不少。我在研究了前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上了传感器的使用,设计了这节实验探究课。

既然是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课,那就要做真探究,而不是伪探究。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该让学生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我们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指导,以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教学的部分片段。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几幅冬季取暖的照片引出了“暖宝宝”,并发给同学实物,请大家先观察说明书,了解内容成分。

生:提出了为什么会发热的问题。

师:说明书上提供了铁粉、食盐、水、蛭石、活性炭等成分,这些物质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呢?

生:经过讨论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反应,因为必须把袋子打开来才能会发热,所以推测是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参与了反应。

师:可能存在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呢?生:可能是铁被氧化,也可能是碳被氧化。

师:怎么知道是什么物质参与反应?

生: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组成,比如测量氧气的变化、看看二氧化碳是否增加等。

师:你的想法很好,可是你如何测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呢?

生:……

师:我支持你的想法!我可以给你提供这样的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细微变化。

展示传感器,介绍使用方法。我们选择了三颈瓶,外加温度、二氧化碳、氧气传感器,搭建装置(图1),将“暖宝宝”内的粉末倒入三颈瓶内,然后记录瓶内的温度和气体的变化,得到图2。

从以上图示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随时间的延长,反应不断发生并放出热量,使烧瓶内温度升高,同时二氧化碳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氧气却在不断减少,这说明“暖宝宝”中的某种成分反应时消耗了氧气。再进一步探讨,这种消耗氧气的物质还不是碳,因为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加,所以推测是铁与氧气作用而放热。

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暖宝宝”配料表中的食盐、活性炭、水等起什么作用。为了很好地阐释这个问题,我们使用了几个温度传感器制作了铁粉、铁粉+食盐、铁粉+活性炭、铁粉+活性炭+食盐的对比实验,发现,只有当这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发出热量,缺一不可。由此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些物质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用铁钉、饱和食盐水、碳棒模拟了原电池的原理,用电流传感器测定到了其中的电流。

通过这一连串的实验,我们得出了暖宝宝的发热原理:利用原电池原理加快铁粉的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