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开花墙外红十篇

时间:2023-04-11 16:26:46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1

采访红墙花园酒店的那天,是2月的午后,我沿着斑驳的青石砖,抚摸着路边龟裂粗糙的树皮,行走在这条到处沉蛰着历史故事的旧胡同里。春日的阳光,斜照在飞翘的屋檐和涂着红漆的木质窗上,满满的爬了一整面墙。胡同里,一半温暖光明,一半寂静幽深,一排排的老北京的四合院整齐的站着,却又错落有致。红墙花园酒店就在这条胡同的中段,与它邂逅的时候,心很静,如同胡同里静静盛开的“半亩花田”,就像它早就在那里等着你了。知性优雅的Lisa经理带我参观了红墙花园酒店。

红墙花园酒店是一家定位于传统中式文化体验的精品酒店,在这点上,史家胡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原生的生活气息与红墙花园酒店不谋而合。不大的院子被打造成40间客房和一件名为“红墙小院”的餐厅。来这里居住的客人多是来北京旅游的老外,酒店荣曾获多项Trip Advisor旅行者大奖。

一家酒店 一座花园

先说环境和品质。红墙花园酒店无愧于“花园酒店”的称呼,它有着经典的老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院子很大。春夏的时候,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们可坐在在院子里沙发上,或怡情小酌,享受闲适的美妙时光,或三五人小聚,在月光下谈笑风生。

另外,在酒店拥有有两种可以看到不同景观的客房,一种客房带着阳台,窗户开向美丽的小院,你可以在房间内眺望窗外的花花朵簇拥的花园,轻嗅空气中飘着的花朵的清香。另一种客房,窗户开向胡同,在那里,倚在窗台,鳞次栉比的老北京胡同景色尽收眼底,那些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每天上演着的,琐碎又生动的老北京居民的生活场景或者也可以在此略有眼观耳闻。

一间餐厅 营造一个家

红墙小院希望给客人“家”一样的用餐体验,简单来讲就是用料考究新鲜、口味纯正、环境温馨而有趣味。红墙小院主打的是创意融合中国菜,从中国菜系里,根据当前时令、节气、食材选择时令的经典菜肴,再经过厨师团队的创意,兼顾到老外和中国人的口味,以满足客人在这里的“中国饮食文化之旅”。菠菜卷、冬笋腊味丁、招牌桂林米粉等都是红墙小院的特色菜品。街头小吃和地方特色小吃,通过精心的选择和再创作的过程,让它们优雅地再现在酒店餐桌上,这种体验是对酒店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强化,使这种家的味道更饱满、更丰富。

从环境来讲,就是充分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如正面墙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风俗的壁画,营造北京本土餐饮的感觉。从服务上来讲,如果你愿意,可以听到每一道菜的故事,以及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家的故事。从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可以让客人更加舒适,餐厅的开放式厨房中客人可以看到菜品制作全过程,一盅精心烹调的温暖好汤就可以让客人感受到红墙小院家一样的温暖。

一种品位 传承一种文化

参观红墙花园酒店的过程中,有一些绘画和手工制品,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挂在餐厅里那些用铅笔字勾勒出的关于胡同的素描;比如茶室里的展台上那些稚拙的手绘陶瓷茶具;以及手工蜡染作品“壶趣”,这些作品都出自3到14岁的小朋友,是红墙花园酒店特邀“美术玩家”机构的小作者到酒店写生、考察、创作,并收藏和展示了其中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红墙花园酒店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位。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2

有一群经营精品酒店的人,将以上的这些元素加以搭配利用,将胡同里的一片院落改造装潢,凝和历史与现代感,给那片片从明朝起就开始见证岁月的民宅古巷增添了不少清新和趣味。胡同里那些有名堂的院子,只要提起门牌号,附近的居民便无人不知晓。像是东堂子胡同75号的蔡元培故居,南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的齐白石故居。而史家胡同内除了51号的章士钊故居和56号的人民艺术剧院,41号的红墙花园酒店如今也传出了自己的“名”牌号。

不同于其他那些在胡同里安营扎寨的精品酒店,红墙花园酒店的经营人陈元华没有选择将这里改造成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而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格建筑。酒店筹建初期,陈元华曾向5家建筑公司招标,所有方案都突出了强烈的建筑感,并非陈元华所钟情。他强调自己的初衷:“这应该是城市中的一片净土。安静、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最终陈元华决定亲自上阵,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设计师,建成这处充满乡情和西南民族风情的建筑。

采用木屋结构,显著地域特征的红墙红瓦,俨然脱离了老北京胡同里灰色唱主调的建筑群。这样的民族格调从外观衍伸至内部,东西厢房的房间内部更是将木制房屋的特点全部突显出来。中国风绘画和刺绣的沿用,从古董市场淘来的家具,古色古香从整体渗透到细节。

在寝具上红墙花园酒店为了满足大多数西方客户的需求,特意选用了欧洲王室爱用的DUX床具。这种对普通民众来说可谓天价的床具,最大优点就是床面不会随他人的动作而有所塌陷,因此不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睡眠。

红墙花园酒店的民族情结还贯彻到餐饮。下榻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当然要品尝中国美食,就像留宿香榭丽舍大道时不可能吃印度菜一样。在这里的菜单上你几乎只能看见与季节相应的食物,这也是中医所遵循的养生之道。

作为精品酒店的品牌,红墙花园酒店亦将自己的特色定位在文化上。陈元华认为:“只有文化是无限的,尤其是中华文化。”红墙花园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潢装饰,定期安排不同展出的文化走廊,不无例外地突出这一定位。同时还利用史家胡同里现成的老艺术家为酒店员工培训,将排练过的名段话剧搬到红酒院内的舞台上。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3

自信起来,

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时间,

笑傲人生。

关于红杏出墙,套用托尔斯泰老人家的一句名言,那就是,墙里的红杏都是一样的,出墙的红杏各有各的姿态。但是,将这千姿百态细细梳理起来,也不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根基不动,只将枝枝叶叶伸展出来,和墙外的情郎暗渡陈仓搞嫁接;另一种是一不做二不休,破墙而出,旧世界,奔赴新世界。

第一种姿态无比暧昧。持有这种姿态的红杏,她们的婚姻并非糟糕透顶,和她们同床共枕的男人,即便现时不爱了,但从前是爱过的,可能还爱得死去活来。只是,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时间把爱情的浓汤稀释成了白开水,久而久之,牵着爱人的手就像左手牵右手,伏在爱人的胸口感觉不如自己抱枕头。这当然不能怪罪女人,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国外资料显示,爱情在婚姻中平均只能延伸17个月,再往后,如果没有采取补救措施,那基本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婚姻如围城,高墙大院不单为红杏们遮风挡雨,还会阻挡阳光,封锁视野,让她们感到压抑,麻木,丧失激情。此时,就像笼中鸟渴望飞上天空,对于墙外的风景,红杏们必然翘首以待,怀着十二分的向往。

如果碰巧,墙外有个投缘的男人,那么,招一招红酥手,眨一眨桃花眼,偶尔调情,适当暧昧,也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男人女人,只要不是圣人,谁能没点花花肠子呢。不是提倡男女平等吗,凭什么男人可以家里红旗不倒外边彩旗飘飘,女人却必须像套着眼罩的驴子一样在寡淡无味的婚姻里转圈,难不成只许男人放火不许女人点灯?

当然,既然不想彻底地破墙而出,那么,“出墙”这件事就是技术活,要巧,要把握分寸,掌控火候,绝不能惹火烧身,陪了自己又折兵。更不能像王朔说的那样,过把瘾就死,人生长着呢,乐子多着呢,咱不能一“出墙”成千古恨。如果实在怕麻烦,那不妨试试“精神出墙”法,具体来说,就是别跟家里的男人怄气争吵,有时间,就到帅哥密集的地方转悠转悠,既养眼又养心。不知道哪里有帅哥出没也不要紧,遥控器你总是会用吧,打开电视,看看加油好男儿或者快乐男声,红粉男人,英俊小生,一排一排,正等着你检阅呢。报上说,男人看美女,等于做有氧运动,可以延年益寿。那么,女人看美男,谁说不可以心旷神怡呢。

第二类姿态无比决绝。能够如此决绝的女人,她们的婚姻一定成了烂泥巴,怎么扶都扶不上墙,最后只好忍痛扔掉。但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很多人宁可在无望的婚姻里苟延残喘,也不肯越出围城半步。俗话说,婚姻于女人就是第二生命,如果不是万不得以,谁能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有个女友和丈夫闹得很凶,两个人大到买股票,小到换沙发套,几乎没有达成一致的时候,小家庭里硝烟弥漫,比战乱的伊拉克还动荡。即便这样,女友却一直拖着不肯离婚。她担心自己早已不是水灵灵的二八年纪,离了婚,会没有男人要。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4

“错了错了!花园在那边呢。”墙努了努嘴,大声说。

没等红蜻蜓回答,种子就先开口了:“是我自己要来这儿的。那边花园里的种子老是嘲笑我是棵小草,说我长大了也没有生机——没有她们有生机。我可看不管那些花的种子。”

“花园里有肥沃的土地和细心的园丁,而我这儿只有一点贫瘠的泥土,你还是回去吧。”墙温和的说。

“是呀。”红蜻蜓也劝说道,“我再送你回去吧。”

“不!回去也是被那些花的种子笑话。”种子一头扎进了墙缝中仅有的泥土中。

“唉——天真的孩子……”

种子努力的收集者维持生命的养分,墙也在尽力帮他争取更多的精华,红蜻蜓也经常来鼓励种子,有时还会说一些近期的天气变化。

许多天过去了,种子终于探出了嫩嫩的头,变成了芽儿。芽儿望了望花园,那些嘲笑过他的种子已经长得很高了。

芽儿更加努力了,他一定要超过花园里的花。

日夜不停的努力是芽儿又变成了小草,墙和红蜻蜓都十分开心,可小草却并不高兴。

“我不可能比花儿更有生机。瞧,她们个个都娇艳无比,天天都有蝴蝶和蜜蜂围着。”小草灰心丧气的说。

“行啦,晚上有暴风雨,小心一点,明早你就不会这样了。”红蜻蜓说。

晚上,狂风呼啸,闪电怒吼,暴风雨来了。那呼啸的狂风似乎要带走小草,那怒吼的闪电好想要吓退小草,小草的泪水和冰冷的雨水混作一团 ……暴风雨无情的折磨着小草。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5

关键词:厦门;嘉庚建筑;砖石组合;近代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61-04

1 前言

厦门近代嘉庚建筑,是一种带有文化交融意义的建筑类型。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其建筑砖石立面,以立面材质的特异性,砖石技艺的传承性,立面风格的延续性,在近代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基于自身地域特点,不断进行建筑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特有的嘉庚建筑风格,为闽南地域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根据现存嘉庚建筑建造时间,将其分为前期探索(1913-1927年)、后期发展(1950-1962年)两个时期,从建筑主体墙身、洞口形式以及壁柱栏杆等部位,分析嘉庚建筑立面砖石组合特征。

2 闽南传统砖石技艺特色

砌筑是砖石在建筑建造过程最为重要的逻辑,砖石材料必须由不同砌筑方式砌筑在一起,而这一过程就是建筑师设计建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核心。闽南的砖石砌筑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时间的积淀造就了驰名中外的洛阳石桥、崇武石城墙以及众多红砖厝、砖石结构建筑和雕刻技艺,形成了闽南文化的一块块活化石。闽南特异的地理条件、精湛的砌筑技艺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共同影响了我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技艺。

2.1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地理、气候、环境等的诸多因素的联系密不可分。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同时,亦受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和营造技术的制约。传统建筑建造时,尤为注重节约建造成本,使用建筑材料常常会考虑就地取材。

闽南地区土壤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由黄壤、红壤、砖红壤构成的系列土壤是烧制红砖的优质原材料;同时闽南地区花岗岩蕴藏量也是极其丰富,位居全国前列。在木料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就地可取的砖石材料自然成为了闽南地区建造的优先选择的建筑材料。其地域性的自然选择使得胭脂红砖与白色花岗岩砌筑的墙体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的外墙形式,并在闽南地区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风貌(图1、图2)。

2.2 砖石材料的砌筑工艺。

墙面绚丽的效果,离不开闽南传统的砖石技艺。传统建筑石材,常常是根据建筑不同的部位而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通常石材的加工需经过“打荒、四线直、凿、崩、磨、雕”等多道工序,才能够使得建筑石材表现得独具特色,不拘一格;同样,传统建筑红砖则以,“实砌、空砌、砖雕、出砖入石”等多样的砌筑形式装点得红色墙面繁华细腻。

砖材、石材技艺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最终使得闽南传统建筑外墙面采用红砖与花岗岩搭配砌筑使用。砌筑效果具有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的变化,使得原本单调的石墙面或砖墙面变得丰富多彩。其中,砖石墙面影响最为广泛的,当为闽南传统建筑中“下落壁”的墙面做法,即墙身自下而上采用花岗岩墙裙、红砖砌筑墙身,泥塑装饰檐口的做法。此种砌筑形成的立面,可以说在闽南地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并影响了后期嘉庚建筑立面。

红色胭脂砖与灰白色花岗岩的质地加上檐口泥塑多变的色彩,呈现出墙面不同材料间的和谐对比效果,加上规则的砖缝与石头问的“点、线、面”的对比以及镂花窗的点缀配合,使墙面恰似一副动人、古雅的雕塑作品。另外,在墙身以红砖拼砌的花样墙面也极大的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拼花砖墙等(图3)。

2.3 砖石技艺特殊的传承性。

早在宋元时期,砖石建筑就在闽南地区显现出其材料的优势,造就了大量砖石砌筑建筑,并对砖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通过家族同宗同业组织的承袭发展模式,晚辈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下,技艺不断的精进;或经过专门的拜师学艺,师傅的口传心授,并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方能有做工精湛、意味深长的作品传世。这种“子承父业”、“师徒传承”的传统谋生方式,汇集了一批,培养了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并长久持续的影响着闽南传统砖石技艺。

3 嘉庚建筑砖石组合前期探索(1913-1927年)

前期探索阶段的嘉庚建筑,许多建筑材料均从国外进口,如当时称为的“洋灰”、“补强钢筋”、以及相应的建筑五金等。这个时期的建筑整体看多为直接模仿或者照搬南洋殖民地风格。在建筑风格探索的过程中,采用的西式墙身,闽南传统“三川脊”等屋顶相结合的建筑形式。立面墙身为实墙式或实墙与外廊结合,立面整体效果较单调,略显生硬。

其中,集美学村中嘉庚建筑立面以西式实墙墙身为主,墙身材料单一,砌筑形式简单。采用本地传统的胭脂红砖或白色花岗岩,清水砌筑,或是红砖砌筑搭配浅色涂料。墙身立面追求材料的统一,胭脂红砖全顺式清水砌筑或许白色花岗岩顺丁相间式清水砌筑。壁柱与洞口廊柱与墙身同一材料,一致立面色调;简单的西式柱,以红砖或白石砌筑,或者采用浅色涂料饰面或者以石膏塑出线脚。洞口拱券多位于建筑顶层外廊,为丰富装饰效果,砖砌拱券在原来花岗岩心石的外观基础上,采用红砖、白石交错砌筑,丰富拱券外观。如,尚忠楼,芙蓉楼群各楼顶层外廊拱券以此法砌筑(图4、图5)。

相比较稍晚几年筹建的厦门大学建筑,集美学村嘉庚建筑的石材用料大多从外地运未,费用较高。此时期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则是遵循传统建造理念,就地开采厦门大学周边的五老峰、蜂巢上等处盛产的石材,建筑所需建筑。其间建造建筑墙身,多为实墙与外廊结合,均以石材顺丁相间式清水砌筑。而石材表面加工工艺多样,有自然面、粗凿面、荔枝面等运用于建筑立面的不同部位。石材砌筑上下皮顺丁对位工整,砌筑形式统一;建筑屋体基本不做线脚,仅在重要建筑的特殊部位,做出线脚突出装饰性及彰显某建筑在建筑群中的特殊地位。

以群贤楼群为例(图6、图7),楼群坐北朝南五栋建筑呈“一”字形排开的砖、石、木混合结构。墙身立面材料均为采自本地的白色花岗岩。立面整体简洁,没有太多变化。建筑群依据“一主四从”,再因建筑立面构图的需要,以群贤楼为中心向两侧墙身立面工艺略有不同。囊莹楼、映雪楼位于群贤楼两侧末端,墙身立面为一整体的实墙式,见不到墙身转角壁柱,也看不到墙身分层线脚,洞口也不砌筑拱券。到靠近中心主楼的集美楼与同安楼,墙身为实墙与外廊结合,以石材密缝砌筑台基,并有突出墙身转角壁柱,局部墙身出现檐口线脚。所处的楼群中心位置的群贤楼,石材规格略大于两侧从属建筑,在立面构图上明显的墙身分段,添加了转角壁柱及檐口线脚(表1)。中间门楼立面,采用表面经过精致打磨的石材,以密缝砌筑西式墙身,外廊砌筑半圆式拱券,更有辉绿岩点缀砌筑门洞、窗洞口,建筑整体更显端庄大气。

4 嘉庚建筑砖石组合后期发展(1950-1962年)

解放以后,陈嘉庚变卖在新加坡余产未继续维持两校的建设,在有限的经济能力情况下,建筑材料都尽可能就地取材以节约成本。与早期嘉庚建筑相比,本地建筑材料,石材与红砖被广泛应用到两校建筑中,此时期两种建筑材料相互组合砌筑成为外墙饰面的主角,并运用传统砖石技艺,丰富立面效果。这种沿用闽南传统砖石砌筑技艺的嘉庚建筑也就成为其成熟的标志之一。

此阶段,建造嘉庚建筑墙身主要为实墙与外廊结合,以花岗岩砌筑的墙身石材沿用前期工艺做法,且更为讲究。石材顺丁相间式砌筑,在建筑中立面墙身各部位使用石材的规格得到统一。建筑侧立面及背立面等非直接观赏面使用的石材表面以简易加工为主,可能考虑节省施工工期与建造成本,石材表面加工呈粗凿面,砌筑上下对位不再整齐。

花岗岩石材除了作为墙身,还运用于廊柱、横梁等建筑主体部分,采用闽南传统民居中自石青石搭配的方法,点缀墙面,形成嘉庚建筑白色墙身的主色调。或是以红砖为墙身主要砌筑材料,运用传统的墙身砌筑做法,加入马赛克等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与红砖拼砌出各式精美图案。而少量青石单独作为建筑立面点缀、衬色,往往被加工成窗套、线脚等与白石墙身相结合。

嘉庚建筑发展后期,红砖与石材使用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趋于相当。并逐渐形成以白石与红砖(或白石、青石与红砖结合)交错密缝砌筑的方法,常用在建筑的转角壁柱部位,被称为“彩角”,廊柱等也采用这种装饰做法,比早期用纯白石、红砖嘉庚建筑更显得绚丽多彩。不同的是,此时期本土工匠们结合传统工艺创造出多种石材、砖材砌筑方法,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和装饰部位,采用青白石红砖相间、方包石与规整石并用,或是红砖组砌,丰富了石砌立面形式。

红砖在嘉庚建筑除了以传统“胭脂砖”密缝砌筑墙身、与白石组合成“彩角”外,还在外廊后墙面上延续了和传统民宅中“红砖封壁”的做法,用釉面红砖组砌或砖片镶嵌成海棠花堵、万字堵等,还有人字体、工字体等各种拼砖装饰图案,组砌成窗套用于墙面的情况更为常用。例如,芙蓉第一至第三和道南楼、延平楼等都采用传统的红砖砌筑方式(图8、图9、图10)。

5 嘉庚建筑立面砖石组合特征

嘉庚建筑立面砖石组合作为中西文化与技艺相互交融、碰撞的产物,其丰富的砖石表面加IT艺,精湛的砌筑形式,多样的砌筑组合所反映多样的特点。

5.1 墙身在前期的嘉庚建筑中,采用的材料比较单一,主要以石材为主或以红砖为主或是红砖搭配浅色涂料使用。建筑正立面清水外墙,石材以顺丁相间式宽灰缝砌筑;以胭脂红砖全顺式密缝砌筑,做工细致考究,灰缝线条疏密有序。后期的嘉庚建筑,墙身使用砖石的比例相当,墙身材料由单一转变为红砖、白石等多种建筑材料配合使用,但红砖在此阶段,为表现地域特色在建筑中的砌筑形式就更为突出。典型的传统运用为,闽南民居中镜面墙等墙身做法得到融合运用。

5.2 墙身壁柱在前期的嘉庚建筑中,无论是厦大嘉庚建筑还是集美学村嘉庚建筑,均是以与墙身一致的砌筑材料为衡量,壁柱形式或平素或是凸出墙身,形成统一立面的色调;或是模仿、照搬外来西式建筑壁柱。后期嘉庚建筑壁柱,白色花岗岩与红色胭脂砖犬牙交错砌筑得到充分使用,壁柱中出现了红砖拼砌,屋体立面壁柱的装饰性也进一步丰富,传统元素大量运用于其中。甚至转角壁柱处开始用绿色青石、白色花岗岩和胭脂红砖拼砌成平面图案感极强、色彩鲜艳的装饰(表2)。

5.3 洞口砌筑形式在嘉庚建筑的建造前期没有强调其装饰性,而是运用与墙身一致砖、石材料砌筑,或者以红砖混水砌筑或者加以浅色涂料,粉饰立面,使得洞口看去,显得硬朗而挺拔。建筑外廊以石材密缝砌筑,同时外廊洞口以石材砌筑半圆拱券,窗洞口不做窗套。后期嘉庚建筑洞口中青石的使用得到普遍的应用。同时为突出建筑立面的窗洞口效果,嘉庚建筑立面或者不做窗套,使建筑立面统一。或者采用与墙身不同的材料砌筑窗套,一是,以青石砌筑做出西式样式的窗套;二是,以胭脂红砖清水砌筑窗套,并运用红砖组砌拼搭出传统万字锦、寿字锦等吉祥图案窗楣。整个建筑外观朴素大方、粗中有细、风格独特(图11、图12)。

此阶段,嘉庚建筑中白色花岗岩与红色胭脂砖犬牙交错砌筑廊柱的组合形式得到充分的发展。方包石、规整石等的组合砌筑更为娴熟,更有绿色青石、白色花岗岩和胭脂红砖等多种材料拼砌成平面图案感极强、色彩鲜艳的装饰性廊柱。其中廊柱中的柱头、柱础开始采用青石砌筑点缀,柱头呈覆莲状,柱身呈几何图案的排列,柱身整体由白石、红砖及青石多种材料组合而成,装饰效果极好。

6 结语

从厦门嘉庚建筑对保存和发展建筑地域性探索与发展,可以清晰看到近代嘉庚建筑砖石组合在当前仍然具有借鉴与挖掘价值。保留砖石建筑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要求,使地域建筑即能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又能大力恢复、发展、创造并保护本土文化的活力与特色。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必须超越建筑形式层面的传统符号的运用,在群体布局、空间氛围和整体风格上达到对传统文化气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志宏.闽南近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34.

[2]赖世贤,郑志.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J].华中建筑,2007(2):154-157.

[3]余阳.厦门近代建筑之“嘉庚风格”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2.

[4]黄坚.简论闽南砖石墙的装饰特色[J].装饰,2004(8):85.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6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点击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他是江湖派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他的诗多写江湖田园风光,七言绝句尤其新颖、优美,诗风清新可喜,《游园不值》广为传诵。有《靖逸小集》。

注 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人。

②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怜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久:很长时间。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翻 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 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春景的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以点带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穿上木屐前去游园,说明连日来是阴雨天气,地上有泥,所以穿上木屐,但是诗人还担心屐上的齿踏坏了地上的青苔,诗人爱春、惜春的心态渲染得甚是巧妙。“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小心翼翼地一路踏青而来,轻敲柴门,但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来开,说明主人不在。一个“久”字将诗人乘兴而来急于赏园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专为赏园而来却不能入,诗人不甘心就此回去,徘徊在园外。欲扬先抑,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徘徊在园外,蓦然发现了一枝红红的杏花越过高墙,迎风招展,向人们证明着春天确已到来,诗人欣喜非常,不由得想象到园内定是春光四溢,高墙再也关不住,一枝杏花已将消息传出。这真是“一花开而天下春”,留给人们对园内春光的无限遐想,“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篇幅虽短小,却新意迭出,先抑后扬,读者急于想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柴扉久不开”,失望之余却见“一枝红杏”,不由得使人想起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佳句。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杏花的生机勃勃,顽强地“出墙来”的精神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名句解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取景角度小而精,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生发感想,惜春情怀。“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改写平台

改写文1

春光明媚,百花竞艳,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这天,大诗人叶绍翁独居书斋,两只胳膊交于胸前,踱来踱去。时而双眼紧闭,时而双眉紧锁,实觉无诗可写,无聊之至。便换上蓝袍,穿上木屐,信步游至朋友家门前。

他登上台阶,推了推门,未开。于是,又伸手敲门,就这样推推敲敲,好长时间,忽然发现巴掌大的锁头挂在门上。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下阶走了。没走几步远,忽见头顶一枝怒放的杏花伸出墙头,两只喜鹊正在枝头嘻闹,好像在嘲笑他似的。他不禁停住脚步,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杏枝。看着看着不由得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看来,我的老朋友是爱惜园中道上的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才拒我于园外了。”他一手捋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又认真地欣赏起那枝杏花来。

改写文2

春天一到,气候转暖。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前几个星期,还下着鹅毛大雪,宋朝的著名诗人――叶绍翁一直在家中呆着,现在,春暖花开,再不出去走走,对自己的身体可不大好,叶绍翁决定去他的一个老朋友家做客。

一路上,叶绍翁感觉小树在向他点头问好;小花在向他鞠躬微笑;仿佛蝴蝶是在为他翩翩起舞;蜜蜂是在为他高声歌唱。叶绍翁感到春天是那么的有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绍翁漫步来到了朋友家,他轻轻地走在绿地毯似的苍苔上。看到留在苍苔上的脚印,心想:大概园子的主人,十分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鞋印吧!叶绍翁长叹了一口气:“唉,我也太狠毒了吧!一脚下去,无数幼小的新生命都死了。唉……”

叶绍翁轻轻地敲那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但是,好久没有人来。

叶绍翁正准备回家,回头看看。看见园子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代表着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院墙外。

叶绍翁顿时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园不值》这一首千古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助读

诗中杏花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杏花闪现传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细腻而曲折,感伤而凄美。)

温庭筠《碧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陌生、孤独、惊喜、欣悦交融在一起,借“朦胧淡远”的杏花巧妙地传达出来。)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7

家居装修除了要注重设计外,还应注重色彩,墙纸是家居色彩的主要载体。这里,我们针对现代居室设计中墙纸色彩花纹的特点进行分析,给大家提供搭配参考。

1、根据房间朝向选择

朝东的房间由于最早晒到太阳,日光也最早离开房间,所以光线会较早变暗,使用浅暖色调墙纸最为保险。朝南的房间由于日照时间最长,使用冷色调墙纸能让人感到更加舒适,房间的整体效果也更加迷人。朝西的房间由于受到落日西照的影响,应选用深冷色调的墙纸,这样才能更加舒服。朝北的房间由于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应选用暖色调的墙纸且色度要浅一些。

2、根据房间用途选择

房间的用途往往决定着装修效果。其中,起居室的墙纸颜色应显得明亮、温暖;厨房则适合用浅亮色墙纸,但要注意慎用暖色墙纸;走廊和门厅是通道,因此可以大胆使用不同色调的墙纸;卧室墙纸的风格则可由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3、根据房间形状选择

墙纸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房间形状的感觉,如冷色调墙纸可使较低的天花板看上去变高,使狭窄的房间变宽。在房间远端墙上用深色墙纸,可使那堵墙产生前移的效果。在大多数居室中,儿童房的空间并不宽敞,所以最好不要选择纹理、图案过于醒目的墙纸,并且注意所选墙纸图案的尺寸,如果图形花样过大,就会在视觉上造成近逼感。在墙纸颜色方面,朝北背阳的房间不宜选用蓝、紫等冷色调,而应选用黄、红、棕等暖色调墙纸,以免在冬季给人寒冷的感觉。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8

关键词:威廉莫里斯;“红屋”;装饰设计

1 莫里斯与红屋

威廉・莫里斯(1834~1896)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同时他也是一名艺术家、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被约翰・拉斯金(1819~1900)的思想所影响,对于中世纪哥特建筑和自然之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开始学习建筑,进入了以哥特风格闻名的斯特里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做学徒。莫里斯也是“拉斐尔前派”的支持者,他曾尝试成为一名画家,在“拉斐尔前派”的圈子里面进行绘画创作。而后在“红房子”时期(1859~1865)放弃绘画,切合实际开展了与社会理想实践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红房子”时期的设计活动对莫里斯个人以及工艺美术运动乃至现代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

莫里斯一生的重要转折始于1859年他与“拉斐尔前派”著名模特简・伯登的结合。因为结婚需要用婚房,而学建筑出身的莫里斯对当时整个伦敦市面上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都不满意,于是他便决定自己设计婚房,并且还邀请了朋友――建筑师菲利普・韦伯来参与设计和建造。新房子落成之后,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红屋”。“红屋”问世之后,1861年,27岁的莫里斯和他的朋友们成立了莫里斯・马修・福克纳商社(Morris,Marshall,Faulkner and Company,简称MMF),从事家具、纺织品、彩绘玻璃和日用品的设计和制作。MMF的产生可以看做是“工艺美术运动”萌芽初期的表现,而红屋就是MMF的主要基地。

莫里斯对待生活一直坚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一件你认为虽然有用,但并不美的东西。”[1]他认为,在生活中美和实用应当结合起来。威廉・莫里斯的设计理论可归纳为:第一,艺术无大小之分,主张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他认为,艺术家和工匠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产品,艺术中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第二,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他说:“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艺术就是人在劳动中的愉快表现,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这种社会主义认识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也为之后的现代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主张设计材料要符合其自然性质,设计作品的形状要与其使用目的相同。他相信一切艺术根源于手工艺。第四,强调设计的整体性,认为室内的物品应和墙纸、地毯还有建筑的设计风格相统一、相和谐。[2]

2 “红屋”的装饰设计

“红屋”坐落于伦敦,这座红砖建筑是以莫里斯和韦伯都很推崇的英国本土建筑为原型来建造的,与当时所盛行的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完全不同:把房子设计成U型结构,处处开门,强调不对称设计,红色的砖墙在外边,因此得名“红屋”。其室内设计也独具一格,采光丰富,空间利用高效,室内装修包括家具、墙纸、地毯、灯具和餐具等都由莫里斯亲自组织制作和设计。这座建筑整套的装饰配置和生活用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成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样板房并获得了金奖。

“红屋”室内基本是红砖、红木色地板和木窗、浅灰色的墙壁、灰绿色配饰。在红屋的室内装饰方面,威廉・莫里斯最注重屋内墙壁的装饰。他对于墙壁的装饰有着独特的见解:你可以在光洁的墙壁挂上挂毯或者贴上壁纸,也可以请一位优秀的画家为你做一幅壁画,只要这是出于追寻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庸俗的炫耀,就不会是奢侈的表现,也不会打破我们的黄金守则。[3]这些充分体现了莫里斯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繁琐装饰的反感以及对于自然主义、手工艺的拥护态度。他给房屋内壁、墙裙、天花板和装饰边设计了不同样式的图案,还给当时社会的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化的壁纸纹样。在对“红屋”的设计中,莫里斯为室内空间量身定做设计或者协助制作了各种装饰图案和物品。他认为墙面装饰应该是统一简洁的,为了达到统一美观的装饰效果,威廉・莫里斯将“红屋”室内的墙面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装饰,以打破19世纪流行的维多利亚装饰风格。他将踢脚、墙裙这些以往被忽略的元素,和檐口、天花板看做一体进行装饰设计。并且墙面的装饰一般以朴素的颜色或者印花墙纸为主,其样式是基于房间和家具的材质属性的选择。莫里斯将作品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实用又美观的室内装饰成了“红屋”最大的特点。

长期的维多利亚风格蔓延导致了人们审美疲劳,莫里斯设计的“红屋”摆脱了其繁缛的装饰特点,装饰纹样都围绕自然界中的花鸟、卷草进行设计创作,使人们感到亲切,回归了自然质朴的生活状态,远离了大工业时代的嘈杂。例如,“红屋”的卧室设计中,壁纸采用的是他早期设计的、图案复杂的石榴壁纸,石榴繁密地排列,叶子的伸展和石榴颜色本身张扬的色彩,生动地传达出自然界的生机。[4]他提倡在室内只摆放必要的家具,不要无用的摆设,因此“红屋”的家具简单,多选用木质原色材质,金色的床罩和黄色的窗帘让整个空间笼罩在明亮温暖的温馨氛围中。红屋的壁炉采用了外墙使用的红砖,材质质朴,造型简单自然。在其他室内装饰方面,红屋走廊上的彩绘玻璃也是莫里斯的设计重点。玻璃上描绘着自然植物和飞禽图案,与传统的宗教风格浓重的玻璃彩绘完全不同,“红屋”的彩绘玻璃装饰干净简洁,轻松明快,也使阳光照射的光线变得柔和。

3 结语

“红屋”的建造和装饰,是莫里斯由家庭理想到社会理想的实践开端。本文着重从红屋的室内装饰特点来探讨威廉・莫里斯的装饰设计风格。我们从中发现,不管是自然的装饰动机,还是吸收自然主义的装饰纹案,都体现了莫里斯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特征。威廉・莫里斯对自然主义的探索与推崇为后来的工艺美术运动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红屋”的设计一直都是激励设计师们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1] 赵岳峻.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对我国当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

[2] 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9

芙蓉

夏日炎炎,墙角那台“只有制暖功能”的空调开了也是白开,只有电风扇还在苟延残喘地转动。我已经无聊到极点,旁边的那人却心定神闲地翻着一本《五代十国史》。我凑过头去:“看什么呢?咦……孟……旭?”那人飘过来一个鄙视的眼神:“拜托,这个念昶(chǎng)。”面对他写满“你真的好没文化”的脸,我只好默默地翻了一个白眼,切,读错字而已嘛。

为了防止他继续鄙视我,我赶紧问:“他是谁啊?干什么的?”他知道我的潜台词是“哎呦我无聊死了讲个故事解解闷呗”,便“啪”的一声合上书,眼睛并不看我,自言自语地讲起来。

“五代十国时候,后蜀皇帝孟昶是个颇似唐玄宗的人――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就免不了放纵。但他文才艳艳,是春联的创始人。孟昶极爱芙蓉,他命人在城墙上植满了芙蓉。他也许是因此而被人们称作芙蓉花神呢。孟昶宠妃花蕊夫人艳绝尘寰,倾国倾城,仿佛就是芙蓉仙子下了凡尘。”

这时他嘴角微翘,仿佛看见了最美的景色。“待到芙蓉花开的时候,四十里的城墙已看不出城墙的样子,完全就像一团团五彩锦绣,流光溢彩。芙蓉花中更有一种早上白色、中午粉色、晚上红色的芙蓉,称作‘三醉芙蓉’。皇帝、百姓都来观赏,热闹非凡。真是应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啊。”

在城墙上植满芙蓉――这突然打动了我。像心底生长出来一株小花,破土的动作牵动了根茎,引起微微的疼痛。

“后来啊,赵匡胤打了进来。蜀兵一触即溃,孟昶便出城请降,国破家亡,郁郁而终。花蕊夫人也被赵匡胤掳走了。”

“再后来呢?”

“再后来?”那人淡淡地看了我一眼,又把视线转向远处,“没有再后来了。”

我哑然,应该有“后来”的,关于他的国家,关于他的子民,关于他四十里盛开的芙蓉。别人说文身可以遮住身上的伤痕,那么,芙蓉便是城墙的文身。遮住了战争留下的痕迹,用倾城的美丽让带着冰冷、残酷和杀戮的城墙刹那间变得温柔。而孟昶在我心中的形象也瞬间变得温柔,一个细腻、浪漫的男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乎所以,无法自拔。我固执地相信,孟昶的投降是为了他的百姓不受伤害,是为了不让他的芙蓉被毁,就像同样在成都为帝的刘禅,只有他去做俘虏,才能保住人民。

就在我思索的时候,那人已经又翻开了书。他低声喃喃着,我听出是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突然发现这句诗再贴切不过。我看见孟昶打开城门,一身白衣走向宋军。他偏转了头,便看见了城墙,看见城墙上的百姓,看见绵延四十里的芙蓉开得正盛,举世无双。

藤蔓

“城墙定期清理藤蔓,大部分市民建议保留。”电视噼里啪啦地变换画面――有人说保护城墙为重,有人说全清理就没有感觉了……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啧啧,”老妈边啃鸡爪边看电视,发出不知是感叹还是咀嚼的声音,“当然要留着啦,这些藤蔓呀说不定和城墙一样年纪咧。”也许是经历了无数个昼夜更替,也许随着地球绕了太阳不知多少圈。

电视还在噼里啪啦地介绍藤蔓是怎么形成的――鸟儿拉的便便里有种子,便便落到城墙缝里,种子就生长起来。

“就这么简单?太草率了吧。”我皱眉。

“当然就这么简单咯,不然你还想怎样,啧啧。”老妈依旧在啃鸡爪啃得风生水起。

其实也并不简单。鸟儿吃虫子吃果子偏偏种子没有消化,鸟儿拉便便没落地上没落树上没落人头上偏偏落在城墙缝里。于是,巧合的种子生根发芽,风吹日晒雨打中,终于形成了一片绿色。

我们总是偏爱这种巧合。

我家附近的一段明城墙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风化成人脸模样。于是人们在岩石下挖了个池塘,名曰“鬼脸照镜”。每天都有许多住在附近的人过来散步。其实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人敢在晚上从城墙下经过。

这个城市的人们敬重城墙――这个在时光荏苒中依旧保存下来的老人。这源于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爱。所以,在时间翻过的书页上,城墙创造着它的奇迹。

你可曾想过,夏日,绿色的藤蔓顺着墙砖爬满了视野。巴掌似的叶子垂下来,在城墙上投射出一块块光斑。在城墙下走过,呼吸着古老与新鲜的空气――那又是一番别样风景。

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其实诗人是嫉妒柳的吧,拥有冗长的生命,经历朝代更替,却还有着原来的模样。冬去春来,抽枝发芽,全然没有红颜华发的伤感。

其实柳是嫉妒人的吧,它所看见的、记载在那烟雾中的故事,就这么轻易地从城墙根下的人们嘴里吐出来,和着蒲扇带起的夏风。

柳也不觉得时间漫长。

当台城上栽下第一棵柳的时候,柳就立在高处,看见东街的姑娘出嫁,看见西巷的醉汉打架,看见脚底下的二月兰开花。它也看见了皇宫里那个明黄衣衫的男人,但它看不清男人的表情,只知道他透过自己看远处的天下。

过了很久很久以后,柳死了。但柳的灵魂依旧在看。看城市的繁荣衰败;看光亮处的歌舞升平,阴暗处的尔虞我诈;看有些人离开,有些人回来。终于等它看见城中那面青底白纹的旗倒下,换上火一样的红色,它才知道――

这又是一个新的时代。

柳的魂原是冷眼旁观的,它甚至想过离开城墙。但渐渐的,它感受到这世间的诸多情感、个中滋味,忍不住有了冲动,有了要一直看下去的渴望。这时,一直静默着的城墙开口了,声音低沉有力:“柳,你就这样陪着我吧。”柳魂沉默了片刻,点头道:“好。”

只是偶尔地,在某个下午,柳魂会贴着城墙飞过。它感受到墙砖的凹凸不平,因为砖上刻着工匠的名字。它想起了一个叫沈万三的人,也曾像它这样抚摸过墙砖。慢慢的,它又想起很多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高大、坚忍、温柔、寂寞。这是我认识的城墙。

你知道吗,城市是历史的手掌,而城墙是城市的生命线。

墙里开花墙外红篇10

1、无边无际的平原平坦、广阔,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墨绿色的大翡翠圆盘,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2、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3、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4、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5、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6、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7、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8、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9、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10、我的家乡在农村,而尤其令我喜爱且魂系梦牵的是那红墙小院。且不提农村那古朴的小桥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胜的青松苍柏,也不提那黑油油的广阔的土地,以及常见的一年四季富于变化的荷塘,单是这红墙小院,就极富诗情画意。

11、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抽出了新芽,整个桑园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12、果园里,柿子黄黄的,像一个个黄灯笼,还没成熟的橘子绿绿的,正在枝头上荡秋千呢!

13、哦,春天来了么?她这样迈着轻盈的脚步急匆匆地来到了,冬老人仿佛还在留意着带去点什么,()而春姑娘已不允许。仔细瞧瞧,花盆中是不是已冒出几个绿色的小脑袋?哦,那是去年夏天落下的指甲花种子。我闭着眼睛默默的祷告:愿这小生灵茁壮成长!睁开眼睛桃树已长出了许多新芽。葡萄的茎开始泛青,而那桔树、柳树呢,依然不改往日的风貌:绿的叶子,或柔嫩或坚韧的枝条。往别处看时,隐约间透出一层绿黄。我知道,那是勤劳的父亲播下的菜种开始“竞争上游”了。倘若到了三月,你还会看见露在墙外的粉红色的桃花,惹人喜爱。看着看着,树上仿佛已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14、平缓的山坡上镶嵌着一块块粉红色的荞麦田,路边铺着碧绿的青稞地,圆木建成的围栏顺着弯弯曲曲的土路,一直通向远方的原始森林,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煮奶茶的淡蓝色烟雾中,牛群、羊群时隐时现……整个氛围呈现着一种中世纪乡土意味。

15、清晨,总是很自然地醒来,看木窗外的光线越来越亮,鸟儿的鸣叫声由唧唧喳喳的热烈喧闹,到渐渐减少,想是聚会完捉虫子去了。间或有悦耳的歌者,叫几声飞来又飞走。起床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还不到六点钟,太阳已上树间,将光线淡淡地抹在东墙上,投在屋里的光罩着浮尘,细小的颗粒在光线里快乐地上升下沉,如早晨的舞蹈。给母亲收拾好,推她坐在阳光里,便开始做早饭。乡村的生活因为没有了时间观念,一切都可以不慌不忙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