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1 08:14:19

立夏时节的诗句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1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一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代】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春天总是很短暂,稍纵即逝,留春无果只有闲游庭院,黄莺喜夏,蝴蝶愁春,怎教诗人不感春?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待春红落尽,夏木成荫,静听长风飘阁,闲看叠云吐岭,只是故人啊,没有你们在身边,是何等无趣!

《立夏》

【宋代】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又到立夏时日,万物繁茂,天气回暖,燕筑新巢,诗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热新夏之感沁人心脾。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二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初夏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三月晦日偶题》

【宋代】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夏天古诗词欣赏精选三

一、《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二、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三、《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体裁:五律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四、《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陆游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五、《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

作者:陆游朝代:宋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间病不禁,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六、《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七、《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八、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九、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南京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十、唐·贾弇《孟夏》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13课《所见》《小池》是两首古诗。两首古诗内容简洁,用词精准凝练,语言通俗易懂。诗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用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刻画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特别是低年级,更应该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把静态的古诗变为动态的画面,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读古诗以及学习生字词时,教师要充分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难以领悟的词语(如“振林樾”、“爱晴柔”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设问激趣

1.谈话导入:浪漫的夏天来到了,迎着凉爽的风,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片美丽的小树林,和一位可爱的小牧童相会!

2.播放多媒体课件。(与诗意贴切的情景动画――牧童捕蝉图)

3.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揭示课题。清代大诗人袁枚见到牧童捕蝉的情景,觉得很有趣,于是写下了小诗《所见》。(板书课题、作者,相机教学生字“所、枚”。)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设计“字宝宝”栏目)

(1)带拼音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教师及时评价)

(3)识字游戏:我指你说。

(4)集体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小组或者同桌同学合作,练读古诗。

5.展示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全诗(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

三、精读感悟,体会意境

1.师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2.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说一说诗的大意。

4.欣赏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体会古诗的意境。

5.讨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干什么?

观点一:“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2)课件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请学生自由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观点二:“小牧童喜欢唱歌。”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唱歌?

(2)课件出示诗句“歌声振林樾”,请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

观点三:“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2)课件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本诗语言朴实流畅,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以达到体会诗之情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让学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强化了对古诗《所见》的理解。)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续编后面发生的事。(可讲故事,也可画画。先小组合作,然后再汇报。)

(设计意图: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画画或表演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对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加强练习

1.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古诗《所见》。(发古诗题写画纸)

2.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邀请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知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第二课时《小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再掀情趣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牧童在树林里捕蝉的故事,现在我们走出了树林,来到了小池边。板书课题《小池》

2.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池图(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对“小池”的独特发现吧!(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夏日荷花池的美景,并把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1)带拼音读。(齐读)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带读)

(3)识字游戏:找朋友。

3.小组合作,练读古诗。

4.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5.分层朗读,关注全体。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小池》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意。

2.小组读。合作学习,把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简单说一说。

3.播放多媒体课件:(突出泉水的荷池图)

4.课件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形式来理解诗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中达情悟意。)

四、品读古诗,体味美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师生合作为诗配画: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画出菏池的景色,学生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诗情画意,体味诗的美妙意境。)

五、欣赏古诗,拓展知识

1.欣赏描写夏日荷塘的古诗:《池上》、《江南》。(多媒体播放画面,学生轻声齐读。)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互相品读。

3.总结全文,巩固练习。

(1)教师小结。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3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一):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4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诗人顿悟春天已逝,夏季既临,来得那么悄无声息。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繁华似锦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诗人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多么幽静清和。当微风吹动水晶般的帘子叮叮作响的时候,架上的蔷薇也正在满院飘香,又是多么沁人心脾。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于竹席之上,隔帘闲望榴花。正午光影透过树荫洒落满地,一地清凉。睡得正酣时,一声莺啼将诗人闹醒。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初夏睡起》)吃过梅子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忆王孙・夏词》)小小池塘中,水草随风猎猎作响,雨后荷花的清香弥漫小院,井中凉水冰镇的李子和西瓜如冰雪般清凉解渴。躺在方形竹床上,谁还会想拿起针线?汗已消,午后小憩何等惬意!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可见一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5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我看到了李清照的《题八咏楼》一诗,相传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读罢,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那个梧桐细雨下寻寻觅觅的女子,那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一代才媛,却有着这样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的《夏日绝句》是那个夏日里最悲壮的声音。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在《国殇》一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项羽自觉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拔剑自刎而死。词人借古喻今,既颂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软弱行径。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然于胸。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腔悲悯话农人

第一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心为之深深一颤。

那张古铜色的脸上,被岁月碾过多少车辙似的皱纹?那双犁耙似的手,曾种出了多少蔬菜、庄稼?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正是他们辛勤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如果说,画家罗中立是用颜料勾勒出令我们心疼和敬畏的农民,那么唐代诗人李绅则是用诗句,书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这是盛夏中的某一天正午,烈日当空,树叶被烤得像要着了火,蝉儿躲在树荫里发出声嘶力竭的哀鸣,连老水牛都钻进了水塘中躲避着似火的骄阳。然而,农民却依然在田间锄禾。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一粒一粒豆大的汗珠,无声地滚落在灼热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这一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李绅,五岁丧父,母亲一心要把他培育成人。在他十五岁,于风光秀丽的惠泉山为他租借屋子从师就读。贫寒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李绅的思想和意志,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平民,当他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社会贫富悬殊,心中压抑不平,由衷地在诗中流露感叹和愤慨。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6

关键词:《豳风七月》;时间结构;时间意识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农事诗”。对于这首诗,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对诗中大量名物制度的细致考证,对诗中历法问题的深入探讨,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都对读者理解诗歌本身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帮助。但笔者认为此诗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似乎不应当被忽略,那就是诗歌中的时间结构与时间意识问题。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整首诗的结构是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时间框架建构起来的,诗歌本身所形成的奇特的艺术风格与这一时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此诗中的这一时间结构也充分的体现了上古先民的时间意识。

一、《七月》中的时间结构

初读《七月》,我们可能会对诗中数量众多、反复出现的时间词汇感到惊奇。粗略地统计全诗,诗中8章88句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汇就有40多个。每一句中的时间词汇都放在显眼的句首,表示物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的词紧随其后,形成了一种“时间+物候/人类活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构。每一章当中的时间词汇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比如第一章中,以“七月流火”为开端,经过了九月、一之日(即十一月)、二之日(即十二月),三之日(即正月),以一直到了四之日(即二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很有些像一部记录物候变化、安排农事活动的诗歌形式的历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上古先民很早就懂得利用天文物候的变化制定历法,安排农业生产。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历法可能是收录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据说它是夏朝的历法,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其具体年代,但从语言形式及内容上判断,它应当比较接近于《七月》所产生的时代。我们可以将《七月》和《夏小正》的结构对比一下,从而发现《七月》当中时间结构的特点。

《夏小正》将全年分为12个月,每一月之下详细地记录着当月天文、物候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人类各种活动。比如一月份:“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农率均田。獭祭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采芸。鞠则现,斗柄悬在下。柳稊,缇缟,鸡桴粥。”[1]24《夏小正》详细地罗列了每一月中人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天文星象、自然物候变化,同时也安排着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它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自然界与先民生活的本来面貌,是一种忠实于事实的原生态的记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夏小正》本身也已经具有了某些诗歌的特点。它的语句都非常短小精炼,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甚至还押韵。它可能吸收了民歌和谚语的某些成分。但是与《七月》相比,《夏小正》就显得有些粗糙了,它的内容显得过于的纷繁杂乱,其简单甚至单调的结构注定它只能是一部原始的历法。

相对于《夏小正》而言,《七月》的独特结构就明显地凸现出来了。《七月》也非常类似于历法,它也记录天文星象、自然物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没有像《夏小正》那样将种种繁琐的内容都罗列在一个月份之下,而是非常注意诗歌当中时间结构的处理,善于从种种杂乱的自然更替、人类活动当中抽出那些最有价值、最富有代表性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活动作为诗歌表达的重点。《七月》全诗分为八章,每一章集中表现自然物候和人类活动中的一类。第一章写耕作,第二章写采桑,第三章写伐桑与制衣,第四章写狩猎,而第五章记录秋冬季节昆虫的活动及居民准备过冬的情况,第六章记录各月饮食变化,第七章写收获谷物及修缮公室,第八章则集中表现了祭祀与宴饮的场景。在每一章中随着时节的变化,自然物候和人类活动也跟着有种种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有着很明显的先后次序。比如第五章中记录各个时节中昆虫的活动,从“五月斯螽动股”一直写“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间的种种变化次序井然,韵律和谐。经过这样精心地剪裁安排,时序变化的主题也更为明显了。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每一章的首句更可以看出,《七月》一诗不仅每一章中有时序的变化,章与章之间的安排也力图做到一种有序的变化。此诗前三章首句都以“七月流火”开端,达到一种重章叠句的效果,而到了第四章首句却变成了“四月秀葽”,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别以五月、六月、九月和二之日(十二月)开端,十分明显地按照时序的先后排列着。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进行了一番精心设计的结果。如果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一下此诗各章的内容,就又可以发现,其实它不仅在形式上次序合理,同时在内容上也遵守着一种内在的秩序。诗歌的前三章先写春耕、采桑、伐桑这些在春季进行的活动,而后五章又依次写了在秋冬季节进行的狩猎、收获和祭祀,并将宴饮聚会放在诗歌的最后,这分明是按照四时节气的先后次序安排的,并且完全与人的生活合拍。将宴饮聚会放在最后,又符合我国岁末欢庆的习俗。

仔细审视《七月》本身的结构可以看出,此诗歌在纵向与横向上都存在一种时间的有序变化,这样一种形式变化在诗中形成了一种时间结构。这种时间结构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创造。

二、感性的时间与时间的节奏感观念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当中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把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想而知,上古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我们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七月》一诗中的丰富的时间词汇、巧妙的时间结构,很好地反映了上古先民的时间观念。

从《七月》一诗中可以看出,上古先民尚未形成一种抽象的时间观念,他们是以一种直观感性的方式把握时间的。《七月》当中的时间往往与自然物候变化、生产劳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五章中记录了自然界各个月份中昆虫的变化,“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昆虫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斯螽动股”的那一时节就是“五月”,“莎鸡振羽”的时节是“六月”,人们在昆虫活动的变化当中看到了时间的变化。第三章当中则直接用“蚕月”来代替“三月”,因为养蚕的季节是夏历的三月,“三月”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抽象独立的概念,它必然与具体的活动“养蚕”纠缠在一起。上古的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年劳作当中,亲身与自然接触,通过感受自然物侯的变化安排生产活动,形成了他们原始的时间观念。正如李泽厚所说:“在远古原始时代,人们的时空观还经常与现实生活或某些特定的事物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还没有什么普遍的形式”。[2]116

上古的先民们在感受与把握时间的同时,也将自我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到了时间当中,使得本来很抽象的时间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如第二章中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作为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当它与“载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春日”这一抽象的时间本身也让人觉得暖洋洋的;“有鸣仓庚”则更进一步将“仓庚”悦耳的叫声也赋予了“春日”。而在写到冬日的时候,则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正月和二月的寒冷,通过“觱發”和“栗烈”两个词语的描写,表现得绘声绘色,给人以强烈感受。从中可以看出先民们不但用他们敏感的感官来感受时间,同时也用他们丰富的情感来体验时间,这是他们切身地与自然相接触的结果。

如果细细地吟诵《七月》便会感觉到诗歌具有一种很强烈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仅是诗歌语言简短、韵律和谐造成的节奏感,同时也因为诗中的时间推移造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感。《七月》的每一章中的自然物候、人类活动,都随着时间的流动做着一拍一拍的演进。这样使得读者感觉时间的流动本身是有节奏感的,是一拍一拍地推进的。比如第五章当中“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一步一步地变化着,“在宇”,“在户”,“入我床下”,节奏明快,步骤分明,而同时时间的推进也是一步一步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就像一条无始无终的河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绵延伸展。它本身不具有节奏性,它的推进并不像《七月》一诗中那样,一拍一拍地秩序分明。《七月》中时间的节奏性,是先民们直观地把握时间、对时间进行人为分割的结果。先民们在生产劳作中通过对自然物候变化的认识区分了节气,划分了四时,人为地赋予了时间一种有秩序、有阶段性的节奏。这样一种时间节奏,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原始先民对于时间的认识。

假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七月》当中这种时间节奏感的深层内涵的话,可以发现,隐藏在节奏感背后的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节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强烈地感受着时间流逝中生命从沉寂到活跃,又从活跃再到沉寂的有序地、阶段性地变化,也体验着自身生命从旺盛到衰老的节律。《七月》中的春天,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阳光明媚,生机勃发;四月、五月则是“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生物旺盛地生长或活动。而到了九月、十月则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一片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季又是“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寒风刺骨,寒气逼人,万物又都归于沉寂了。生命的历程在这里展现的是如此的充分,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明的生命意识。

同时,从《七月》一诗中也可以看到,先民们虽然感受到了时间当中生命不可避免的生死盛衰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感叹生命的短暂,而是努力顺应着变化,辛劳地耕作着,乐观地生活着。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生活的丰富内容。他们在初春辛劳地耕作着,在三月里伐桑、养蚕,在冬天里打猎、祭祀、宴饮聚会,他们有苦亦有乐。先民们在展示他们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

三、时间的循环性与秩序性观念

《七月》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端,而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结尾,记录了一年的自然物候变化、生产活动之后,又回到了开始的时间点。时间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的圆。这在《七月》中并不是一个偶然,诗歌的第一章第三、四句写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到了第八章开头则又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纳于凌阴”,从上一年的冬天转到了又一个冬天。这些都证明诗歌当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时间的循环流动。

诗歌当中的时间的循环,其实正好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于时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时间的流逝是周而复始的。上古先民在生产劳作中,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认识自然万物,感受到自然生命存在着一种阶段性的循环。朱良志先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好的论述:“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生长,秋天尽量地多觅食多储藏,冬天则休眠,来年的春天又是新的开始。……周流往复乃生命之源,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然而在先民们看来,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3]79事实上,我们知道,客观的时间是一维延伸的,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绝不可能回头,这样一种抽象的时间是很难认识的。先民将自然生命的阶段性轮回变化赋予时间,使得时间也变得容易把握,具有了可预知性。在先民的时间意识当中,世界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以多次重复,不仅仅是在诗歌语言形式上的重复,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因为从七月开始,经历一年的运转,时间又会回到那个起点“七月”。

正因为上古先民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具有一种可把握性和可预知性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时间就具有了一种秩序性的特点。既然时间是可以把握,可以预知的,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时间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的时间也就有了一种秩序性的功能。历法中的时间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七月》一诗中的人类各种的活动都被井井有条地规定在特定的时间里。春耕就是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伐桑要在“蚕月”,甚至“蚕月”本身也是已经规定好的养蚕的月份;而“上入执宫功”也要在十月“我稼既同”之后。一切活动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时间在这里代表着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力量。自然物候的变化、人的社会生活都被纳入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系统当中。在后出的类似历法的《礼记月令》当中,这种时间的规范性和秩序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假如人们不遵守这种秩序,会遭到“天”的惩罚。“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零落……”[4]198春天里进行夏天才能做的事,就会出现草木凋落的现象。在这样一种时间秩序的安排下,先民们的生活也显得十分有序,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年累月地这样生活着,宁静而平稳。

《七月》中的这样一种时间的秩序性,也正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先民们的农事生产、狩猎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他们所生长于其中的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通过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到了自然的内在规律。他们顺应自然,将自然的内在规律转化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秩序性,使得人的活动完全适应了自然的意志,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天人合一的深层内涵。《七月》所表现的正是先民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的生命律动中辛勤劳作,歌哭忧乐的生活状态。这也正使人想起了海德格尔最推崇的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5]200《七月》的诗意正来源于人们在时间的秩序中与自然浑然无间的和谐相处和诗意地栖居。

《七月》一诗中所表现的上古先民的时间意识,来源于他们在辛劳耕作中对自然、对生活的切身感受。虽然这种时间观念显得不够理性,太过于依赖感官,但却充满灵性,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则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时间观念,客观而直板,钟表是这种时间观念的最好的象征,它缺少那种让人生发想象的空间。在两千多年后读一读古老的《七月》这样的诗篇,感受一下先民们对时间的独特体验,也许会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点启发吧!

参考文献

[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詁夏小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7

那么,我们的历代祖先,在少儿时期都玩些什么呢?生活又怎样呢?这可从古人遗留的诗词中管窥一斑。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愁肠欲断,可以找酒家避雨,而牧牛的孩子却在春寒料峭的雨中放牧,多么辛劳啊!刘克庄在《冬景》诗中说“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苏轼的《花影》有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些农村孩童,小小年纪,或为童,或为仆,或从艺,已经从业谋生。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以写实的语气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古代儿童虽有劳作之苦,但也苦中寓乐,童趣盎然。唐诗、宋词都有不少描写儿童天真活泼形象的佳句。诗人范成大史称“田园诗人”,他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一场春雨刚过,辛勤的农民可稍缓耕作浇灌之劳,老者难得多睡,晚些起床,可是生性好动的孩童却睡不住了,急急忙忙打开屋门,让栖息堂梁、啾啾作语的燕子早些飞向雨过晴朗的蓝天。范成大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唐代诗人杜甫在《江村》写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稚子闲来无事,自制钓钩,欲作垂钓之乐。宋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更是把顽童垂钓写得惟妙惟肖:“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宋人雷震的《村晚》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短笛跃然纸上。范成大《回家》中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现了农家少儿从小喜爱劳动的天性。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小孩看着哥哥锄豆、织笼,自己却淘气地卧剥莲蓬,顽皮可爱的神情刻画得多么传神。

杨万里还写了不少描绘儿童天真烂漫形象的诗句,如:“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戏拘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由此可见,儿童的无邪活泼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清・孔尚任《甲午元旦》曰:“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中“听烧爆竹童心在”与孩子有关,诗人像孩子一样围炉守岁,竟忘记了睡觉。诗心即童心,除夕是中国人必过的一种文化习俗,守了岁,生活才完整。

清・袁枚《所见》有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年仲夏,诗人袁枚骑着小毛驴行走在江南道上,蝉儿一大早就“吱吱”地叫个不停,老诗人一边咀嚼着上好的茶丝,一边对书童说:“今天又是个大好的晴天,一路就听昆虫音乐家对大自然的绝唱吧。”到了晌午,太阳毒辣辣地晒着大地,湖泊水泽蒸腾着一层白烟,江南的夏天热得薄如蝉翼。袁枚吟诵道:“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书童说这是唐人虞世南的《蝉》诗啊,袁枚说:“嗯,蝉声远传,蝉品格的高贵不是秋风吹送的,听,这个夏天,蝉声不是很热烈么?”正在闲聊之际,高大的桑树林那边传来牧歌的声音,清幽而沁人心脾。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8

目标研究课案研究问题研究高效课堂群文阅读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强力练唱“教研三部曲”,努力使其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高效课堂的奠基石,进而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1.“目标研究曲”。同科同级段内集体通览、学习当册教材某单元或某章节,理清知识点、能力点、实践点、创新点及教学重点、难点提升点或拓展延伸点,然后依据“三维目标”进行梳理、归纳、整理为教学目标(自学目标、合作探究学习目标,讲授提升目标),此为课堂教学中的纲、自主互动学习的方向。

2.“课案研究曲”。即融集体智慧于一起编制精品课案,方法是:“研前人人备课――研中人人说课(说后中心发言人整合成精品课教案)――研后人人上精品课――上后人人写教学反思”的锁链式互助教研模式,此为高效课堂的保证。

3.“问题研究曲”。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难题或瓶颈问题,举行专题教研沙龙活动予以破解。此为提高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起博器。

现以我校名师姚小平主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对“三部曲”研究的操作实践过程。

第一部曲:目标研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热爱祖国山河之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此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使人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通过本诗,我们体会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研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学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说出并理解画圈的字词意思。

(2)按照标准读音和诗句声调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在深刻领会诗句内涵和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说说你对家乡夏日早晨的印象,同时讨论比较与西湖夏日的早晨有什么不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探究作者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3)试着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并把作者对友人的情感恰当地表达出来。

3.拓展延伸目标

(1)诗文中的西湖美在哪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要想让清澈的湖水、碧绿的荷叶永葆鲜亮之美景,我该做点什么?

(3)诗文之美,手法之妙,意境之深你从“文化”角度感受到了中华古文化什么?

(4)学习运用本诗的写法写一、两句表现家乡美景的话。

第二部曲:课案研究曲

基于教学目标,教研时主题发言人先将自己设计的教案与同组教师交流,然后同组教师分别谈自己对教学这一课的构设和建议,最后由主题发言人整合为精品教案。

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1.自学:(1)先由学生自学老师提供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绝句》《江南春》等写景诗,让他们通过朗读发现写景诗的特点并找出相关诗句来佐证,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写景诗常用的方法是“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2)学生自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师重点加强朗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人的心情及表达的情感;2.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合作学习目标,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写景诗的特点:“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从而表情达意;3.展示评价: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4.拓展运用:学生尝试运用“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的方法自己写一、两句表现家乡美景的话。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本课有关的西湖实景和夏日清晨美景。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互动交流,去感受美景,品味意境,感悟场境,锻造心灵。

时间分配:自学解疑(8分钟)――合作探究(7分钟)――展示、交流、评价(15分钟)――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0分钟)

由于课堂设计精美,思路清晰,方法灵活,程序合理,学生参与率高,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学生收获颇多,课堂效果较好。

第三部:问题研究曲

在小学生积累较少的情况下,怎样上出高效的古诗教学阅读课,这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最大困惑,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大胆尝试用古诗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来予以解决。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最终达成共识、掌握方法。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9

立秋谚语 立秋谚语之立秋下雨万物收下一句是什么?

立秋下雨万物收的意思是:如果立秋下雨,接下来会适合收庄稼。

立秋下雨万物收完整的农谚为:“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后半句意思是,“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这样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没法晒”。

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传统意义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这个时候天气凉爽,到处风景都特别好,特别适合出游呢,你不会还躲在家里还没度过夏天那个坎吧。

相关文章:

1.2019立秋谚语,关于立秋节气的农谚

2.立秋下雨万物收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3.2019关于立秋节气的农谚 咬秋是什么意思

立夏时节的诗句篇10

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冯伶萍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