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十篇

时间:2023-03-18 09:08:55

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1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chóu)躇(chú )。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释译文

相关注释

①山坡羊——曲排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经过。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2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诗。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别是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

(来源:文章屋网 )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3

这句诗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4

(用时:45分钟 满分:34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渐车帷裳。(《诗经·氓》)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1)淇水汤汤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官盛则近谀 (4)赢得仓皇北顾 (5)峰峦如聚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旗袍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纽扣来代替,不久连纽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 )纽了。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辍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

(1)给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5

逐一阐明如下:

一、茶酒香型:所谓茶酒型即所品之文如酒、茶一般,品之韵味十足,满口浓香。读罢,回味悠长。酒茶型之香分为三种香型:即:浓香型、清香型、幽香型。

(一)浓香型:此种香型的诗文,风格热情奔放、豪迈洒脱,品之香气盈口。如:曹孟德《短歌行醉酒当歌》李白《蜀道难》、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郁达夫《秋》等。

(二)、清香型:此种香型的诗文,风格清新淡雅,乃心灵的自然流露,有泉水顺流之乐,无刻意雕琢之迹。品之,如山泉清流,清滑爽口,且有淡淡的余香。如:杜牧《清明》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戴望舒《雨巷》、朱自清《荷塘月色》、柯岩《巷》等。

(三)、幽香型:此种香型的诗文,风格缠绵多情,能以多种姿态散发不同的香味。品之大抵两种感觉,其一:品时味道平淡,读罢余香满口。品后思之,韵味悠长,百品不厌。如:非马《鸟笼》、刘醒龙《油盐饭》、刘半农《母亲》等;其二:品之香气幽幽,品后思之,余香袅袅。如: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卞之琳《断章》、散文佚名《娘,我的疯子娘》等。( : )

二、水果香型:此种类型的诗文,读之余香不绝,读罢余香渐渐变淡、消散,如品水果。如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杜牧《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6

关键词:理趣;拆字联想;成语印证;自主探究;建构序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言文。现在的中学生最怕学习文言文,究其根源在于文言文的字词。笔者以为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字词书写的听写,不应是生硬的字词的翻译,更不应只是读准字音,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出理趣,它是字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升华。理趣的“理”为事物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理趣的“趣”为志趣、意趣、使人感到愉快。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理趣内涵主要是指基于汉字造字和文言文的特点,研究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方法,实现情趣和哲理的统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之途径与方法。

一、拆字联想落实书写之理趣

汉字是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主要是一笔一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使形与义有机结合,读音观形就可以知其义,所以又称方块字或注音字。正是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汉字教学必须立足于字形,由形及义。

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总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一句中一个“染”字、一个“涟”书写五花八门。授课时,我请学生结合“染”这个会意字的三个构成部分推想染物的过程:一大水桶中加入染剂漂染,用一个木棍搅拌,一次就成功吗?不,多次。“九”极言次数之多。如此随文强调,“染”字自然加深印象。“清涟”,可以组成涟漪,可以联想到“荡起层层的波”,涟是水有微波的意思。清涟这里是指清水。全句解释为在清水中洗过却不妖媚。这样随文拆字联想落实字词书写效果甚佳。

随文拆字联想不仅落实字词书写也随文落实了汉字的文化,实为一举两得的字词教学方法。

二、成语印证理解字义之理趣

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字词教学化难为易。

例如笔者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走南闯北”来理解,“走”有“跑”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中的两个难以理解的字就轻而易举地借助常见成语化解了。

在成语印证中筛选解释之理趣,既理解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在成语中品味了文章的内涵,实为情趣的升华――理趣。

三、自主探究解读文化之理趣

新课标积极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文言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变灌输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细读的关键词。笔者在上课伊始笔者将闲的繁体字“”字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是何字。进而导入上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来。”学生找出“月色入户”即是描绘了闲的构造结构。于是笔者和学生讲解: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来了,晚上的到了,不用工作了,自然“空闲”。之后品读,作者自称闲人,闲体现在哪?闲而早睡,“解衣欲睡”;闲而看月,“月色入户”;闲而寻友,闲而赏月,“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此是闲的第二境界“闲适”。最后知人论世介入苏轼写作背景,细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入闲的第三境界“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笔者有心之处在于抓住关键字“闲”,将“盖”“闲”“耳”的字词教学有效的融入课文的品读中,做到随文解字,使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文化解读落实灵动有效。

四.建构序列还原生命之理趣

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的出现,还它以生命,体现了一种建构序列进行字词教学的理念。我们且来听听《潼关怀古》的执教者吴积兴老师的教学设想:“我上的课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节课我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词语教学,理解文本;二是通过朗读,理解情感;三是通过古诗创译,体验创造。”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段课堂笔记: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散曲,下面我检查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幻灯片上显示词语: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先来看第一个词语山河表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山的外边河的里边。师:按理解的顺序,这个词应该是怎样的?生:山表河里。师:很好,那你能说说这属于什么结构?

生沉默,不能回答。师解释这是“合叙”,了解即可。于是师根据山河表里画出了潼关的位置。接着师画生评,最后完成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河表里潼关路的简笔画。(附:简笔画)

之后,“宫阙”、“踌躇”“苦”字词一个一个从不同方面化有形于无形中融入课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接下来的字词造句、感情朗读、品味文本和针对本节收获的古诗创译便水到渠成了。

教师既紧扣核心的关键词“苦”不放,又一改传统字词教学中音、形、义平面铺开的做法,以“山河表里”、“宫阙”、“踌躇”三个词义感悟、理解为核心,一步一步建构序列从不同方面为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融字音、句段、想象、生活体验、情境感悟为一体,立体而智慧地编织着一张字词教学的网。难怪学生在古诗创译环节,能写出那么多令听课老师感动的诗句: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山峦,连绵起伏;波涛,有起有落。兴盛,百姓无福;衰败,百姓痛苦。

《潼关怀古》教学堪称经典。前文中自主探究沏泡文化之理趣中记录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笔者的一次建构序列品饮生命之理趣的尝试,但还需继续打磨。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文言字词教学的丰富性,上述设想并非孤立单一,有一定的层序,但有时几种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纵观《语文课程标准》的十年进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滋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这也和笔者提出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①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② 林西莉(瑞典)《汉字王国》三联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7

关键词:语文教材;中学;地图

插图作为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现行的中学生语文课本中近百幅插图,大多出自名人之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然而,插图多是一些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有的仅是作者或人物的肖像画、照片等,从内容上看,算不上丰富多样。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战争形势、进攻路线等,因此,我认为,语文教材一些课文中很有必要插入一些地图。

插图最直接的作用是有助于教者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例如,讲授《隆中对》这篇文章,必须涉及历史背景,对三国前后的战争形势的了解应该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学生虽对三国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年龄的限制,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到了初三学习《隆中对》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已经淡忘了这段历史,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地理形势更是稀里糊涂。如果教材上有了一幅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地图,依据地图,学生自主探究,就会知晓:“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与“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战略地位何等重要,也会明白“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钳形攻势何等高明。教者略加引导甚至不加引导,学生就会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而拍案叫好。

又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确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在神州版图上的地理位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象地理解千百年来荡涤无数忧国之士胸怀的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渺气势,才能深刻体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岳阳楼名扬天下、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精神栖所的原因。在这篇教材中插入标识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的地图相当必要。

插图的另一作用是能使学生在看图、识图过程中增长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由于孤立地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多学生不能把地理课的所学运用到其他的阅读或生活实践中,时间一久,学过的都忘记了。在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章中适当插入地图,确实能促使学生自觉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看图常识,这样可以加深对地理常识的掌握。尤其是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时常看看祖国地图,会对祖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包括很多地名的变迁等了然于心。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同样有必要插入地图。知道了太行王屋被搬移前的位置和与“渤海之尾”的距离,“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就不难理解。同时,“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蓝图,“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的美好结局,绝不仅是美丽的神话,的确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与江汉平原相连的一马平川地貌的形象描绘。那么,学习此文时,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自然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除了上面提到的文章外,下面一些诗文也有必要插入地图。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宜插入一幅秦、晋、郑诸国地理位置图,其中要标出秦晋围郑时驻军的地点。其实,烛之武能说退秦军,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才使秦伯明白秦军的确是做着“越国以鄙远”“亡郑以陪邻”的事情,认识到晋国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可能。解读文本,体会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必须要了解三个国家的位置关系,那么插入这样的地图相当必要。

《陈涉世家》应插入一幅陈涉义军进军路线图。通过地图,能很直观地理解陈涉义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形。另外,原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与此文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句有补充注释,是说应该理解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自将兵)攻、、苦、柘、谯”,因为、、苦、柘、谯诸地均在蕲以西,所以,如果不补充,“陈涉自将兵”是说不通的。

如果教材中有了地图,理解就更为直观,何需补充注释?学生自己也会探究到底是谁向东,谁向西了。

再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五津”是四川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是作者即将赴任的地方,与送别之处相距甚远,而作者却以一“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风烟”中“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有了标明这些地点的地图,我们很容易明白作者是运用夸张之笔,暗含此别非远,不必伤悲之意,为全诗定了基调。

还有《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元曲小令,潼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险要地势引发了作者的思考,那么直观了解“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的潼关之险,就会更容易理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的意蕴。插入潼关地势图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很多诗文,其中涉及的地名,也应通过地图让学生知道其所处位置。当然,并不是说凡是涉及地名课文的都需要插入地图,这里只是说,语文教材中适当插入的几幅地图,会逐渐使学生头脑中存有地图,对于学习语文和地理,无疑都是大有好处的。何况插入的有些地图,是可以使用到多篇诗文中的,例如,插入《隆中对》的地图同样可以服务于《出师表》。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8

一、歌颂古人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必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整个中文课程里面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知识、文学方法和鉴赏技巧的掌握的都有很大帮助,甚至于学好古代文学对于汉语语言的掌握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高校的中文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爱国忠诚的情怀思想,从先秦的屈原、汉朝的苏武,到唐朝的杜甫,再到宋朝的陆游、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留下了关于爱国情怀的不朽作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以这些文学作品为依托,介绍他们写作的背景,并通过朗诵、图片展示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崇敬感,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祖国的忠诚热爱,同时也体现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因为古人将国土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加升华了人们祖国的保卫情感和眷恋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讴歌中国壮丽山河的优秀篇章,这些都充分体现文人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例如陶渊明笔下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家闲适生活引来无数人的向往,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描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再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领会到庐山瀑布的磅礴大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浑厚雄壮的大漠景象,让人心之神往,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江南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陶醉其中。还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将西湖在雨前雨后的美景都尽收眼底,“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是将山的千姿百态都描写出来,使人读之跃然脑海。无论是山河湖海,还是野花小草,更甚是鸟虫飞蛾,文人志士们都将之细心描绘,并赋予这些死物与不一样的生机和感情,使他们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物,更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共鸣。教师通过教授学生古汉语文学中对山河赞美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对祖国山河地理的了解,并引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

三、陶冶学生性情,培养高贵品质

爱国情感除了要对祖国忠诚,热爱祖国山河外,还要表现为关心国家正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在此教育下,心系国家和黎民百姓,采取积极入世态度,企图振兴图强,以达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伟大的胸怀和坚强不屈的性格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例如范仲淹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心系天下。杜甫同样深感百姓生活艰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百姓发生,并立誓“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济天下”。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也通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中,将古代文人的治世热情和对人民同情的伟怀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古人的政治理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在新形势下,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教师也要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首先是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工具,诸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其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相关的博物馆或者景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具体的空间中体会古人的爱国情感。

五、结语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9

纵观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理解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概括景物特点,展开联想想象描述名句中的画面;三、赏析诗词句子的表达技巧及效果。我认为把握住作者寄托于诗词的情感,是其中最重要的。这是因为“诗言志”,只有准确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从更高层面品味、鉴赏诗词,那么,学生该如何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一、关注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或明或暗地提示内容和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就抓住了“诗眼”,往往可以推测出诗歌的题材类别和情感基调。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中的“送”可以看出是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安慰,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或用以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或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或用以坦陈心志。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怀古”表明这类诗是怀古诗,或用以悲叹怀才不遇;或用以感慨昔盛今衰;或用以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又如王维的《相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咏物诗,这类诗是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品质或对生活的思考……

从题目中抓住关键词,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初步把握住作者寄寓诗词中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有一点需要注意,词牌名或曲牌名往往与作者的情感无关,如“忆江南”“醉花阴”等词牌名就是这样。

二、把握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词思想感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旨趣和作品的情感倾向。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感受他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读到李白的诗,就能体悟到诗仙体现在诗中的清新飘逸,丰富想象,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读到王维的诗,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豁达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有时,作者并不熟悉,就要关注注释,例如:南宋刘克庄的《卜算子?海棠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途坎坷。这首诗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注释中了解到刘克庄不为朝廷重用并且多次被贬官。因此,他说“天公不惜花”表层含义是写对风雨摧残花朵的不满,深层含义是在表达他怀才不遇,不能得到重用的凄楚和愁苦,表达了他对当权者淹没、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由此可见,对诗人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了解,往往能使读者体味其诗作的味外之味,探知渗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意象

山坡羊潼关怀古篇10

二、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三、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宋祁《落花》

四、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五、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程垓《卜算子·独自上层楼》

六、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七、十年愁眼泪巴巴。——汪元量《一剪梅·怀旧》

八、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九、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杜安世《卜算子·樽前一曲歌》

十、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十一、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李白《幽涧泉》

十二、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十三、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纳兰性德《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十四、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十五、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十六、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十七、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吴文英《宴清都·秋感》

十八、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十九、泪花落枕红棉冷。——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二十、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二十一、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二十二、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李白《独不见》

二十三、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二十四、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二十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二十六、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二十七、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刘沧《赠道者》

二十八、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对雪》

二十九、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三十、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三十一、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三十二、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曾几《苏秀道中》

三十三、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陈与义《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三十四、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三十五、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三十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三十七、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三十八、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三十九、老来旧事无人说。——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四十、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四十一、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

四十二、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四十三、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四十四、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四十五、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四十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四十七、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四十八、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四十九、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五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五十一、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五十二、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白居易《买花》

五十三、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其

五十四、更无人处一凭阑。——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五十五、谁怜旅愁荏苒。——张炎《解连环·孤雁》

五十六、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

五十七、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五十八、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

五十九、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六十、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黄景仁《绮怀》

六十一、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六十二、三分春*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六十三、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六十四、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六十五、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六十六、泪珠阁定空相觑。——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六十七、怕歌愁舞懒逢迎。——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六十八、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