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十篇

时间:2023-04-04 14:47:36

山坡羊

山坡羊篇1

原文:

无官何患①,无钱何惮②?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③,铸铜山④,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注释:

①患:犹虑,担忧。

②惮(dàn):胆怯,害怕。

③列朝班:言排列班行,进行朝拜。指高级官员。

④铸铜山:《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有宠臣邓通,尝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至景帝时,人有告邓通盗徼外铸钱者,乃籍没其家,“竞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

没有官位有什么可担忧的,没有钱财有什么可害怕的?切莫没有道德让人瞧不起。你就算是位列朝廷高级官员,像邓通那样用铜钱铸山,最终也只不过得个衣食温饱,让肚子不饥饿身上保温暖。高官,你不要想;发财,你也别想。[2]

山坡羊篇2

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篇3

春日郊行

春山如笑⑴,春流堪照⑵,桃花红出疏篱靠。醉村醪⑶,听神箫,社公雨洒潮王庙⑷。云影弄晴归尚早。桥,鱼散苗⑸;郊,燕定巢。[1]

作品注释

⑴春山如笑:形容春天山色明媚,洋溢着喜气。

⑵春流堪照:形容春水清澈,可以照见人影。

⑶村醪:农户酿的酒。

⑷社公雨:指社日所降的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都称社日。按民间习俗,社日这天要祭祀社神。此处指的是春社。潮王庙,又叫石姥祠,旧址在杭州武林门外江涨潮边。所祀为唐代石瑰,石瑰生前曾筑堤拦阻江潮,功未成身先死,唐代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年间为他立庙。

⑸桥,鱼散苗:杭州武林门外有卖鱼桥。鱼散苗,指卖鱼苗的人已散。

山坡羊篇4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一],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二],春风堂上寻王谢[三],巷陌乌衣夕照斜[四]。兴,多见些;亡,都尽说[五]。

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六],渭水环秀[七],山河百二还如旧[八]。狐兔悲[九],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释

[一]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相传燕子这时从南方飞来。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相传燕子在这个时候回南方去。

[二]喃喃:燕子的叫声。劫劫:犹汲汲。韩愈《贞曜先生暮志铭》:人皆劫劫,我独有余。

[三]王谢:代指高门贵族。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刘禹锡《乌衣巷》诗:乌衣巷口夕阳斜。

[五]兴,多见些二句:言见多听腻了豪门大族的沉浮兴亡故事。

[六]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岫(xiu):峰峦。

[七]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环绕着长安,非常秀丽。

山坡羊篇5

该曲子大约是张养浩于公元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在陕西救灾期间所写。

未央宫,在汉长安西南部的西安门内,为刘邦的 开国宰相萧何负责监修而成,是由承明、清凉、宣室、麒麟、凤凰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的一个面积很大的宫殿群。在整个西汉王朝,它是最高统治集团政治活动 的中枢,富丽堂皇,连刘邦开始也觉得太过分了。故址在今西安西北郊十余华里处,前殿遗址的高大土台基,在十几里之外即可望见。

作者来到未央 宫殿的遗址,登上那高大的土台基,思接千载,自然想到了这座宏伟宫殿的营造者,那些辅佐汉高祖刘邦创建大汉帝国江山的开国元勋们,尤其是被刘邦称为“人 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即世称之为“三杰”者。此三人,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让不绝于粮道”,或“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被封公封侯。反思自己,宦途坎坷,如今“白发满头新”([中吕]《喜春来》)而壮志未酬;张良 和韩信,为刘邦开创天下,尽心竭力,建立殊勋,然而当刘邦坐稳皇帝之后,前者被迫急流勇退,后者被杀害于长乐宫钟室之中。想到自己“中年才过便休官” ([双调]《水仙子》),又曾因上疏谏内廷元夕张灯事被迫弃官归去,如今虽接受朝廷任命,在关中救灾,但以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 实,感念自身,让他“见遗基,怎不伤悲”,写得言真理至,水到渠成,深沉而自然。

山坡羊篇6

笔者走进吴青波的羊圈时,一只只波尔山羊正在闭目休息,看上去毛色油光发亮。见主人端来一大盆玉米,地上的山羊立刻爬了起来,伸着脖子争抢美食。

2002年,老吴看到陕北农民依靠养羊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的新闻报道后,萌发了养羊的想法。“俺这山坡面积大,农作物秸秆丰富,本地又有养羊的传统,咱何不也养羊呢?”于是,他购买了20只山羊开始饲养。

“第一年没有挣到多少钱,只卖了几只公羊和一些母羊羔,大部分母羊羔用来作种羊。就这样,规模慢慢地发展起来,现在存栏常年维持在300只左右。”老吴介绍道,“上周许昌一家屠宰场一次拉走了80只体重15―20公斤的羊,每只800元。”

老吴用木头为他养的300多只羊搭建了3个圈舍,每天冲洗羊圈、清理羊粪,羊圈里几乎闻不到羊膻味。

吴青波说,要把羊养得好,首先得消毒。每隔半个月,吴青波就会给羊圈喷洒消毒液。

“两个月大的山羊要注射预防口蹄疫的疫苗,6个月大的要打羊痘菌疫苗……”吴青波娓娓道来,“要经常保持羊圈通风,减少细菌滋生,预防疾病发生。羊圈还要做到冬暖夏凉,羊羔最怕热。”

要喂好羊,还要注意山羊平时的饮食。老吴每天早晨5点起床,先到羊圈看看有没有闹肚子拉稀的山羊,接着打扫羊圈。冬季他还要烧水熬玉米汤,再放点盐,这样山羊上膘快,皮毛光亮顺滑。每天上午10点,吴青波就赶着山羊上山放牧,中午回家歇息3个小时,下午3点再到山坡上放羊。“羊不会说话,你得勤观察,伺候山羊就得像伺候老人、孩子那样细心。”老吴的老伴儿孟玉仙说。

山坡羊篇7

作者:苏期伟 王仁俊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3年第03期

摘要:黑山羊养殖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在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地方,适合推广发展形成产业。根据平塘县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发展的前景和采取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羊产业;发展;对策;平塘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13-02

平塘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中部,东邻独山县,南与广西南丹县毗邻,西与惠水县、罗甸县相连,北与贵定县、都匀市接壤。全县有19个乡(镇),121个村,31.677 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91 2万人。自2008年以来,在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的带动下,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全县山羊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山羊产业快速高效发展。

1 发展条件

1.1 资源现状

平塘县总面积2 815.6 km2, 25°以上耕地66.7 km2;荒山灌木丛368.1 km2,可利用面积266.7 km2。

1.2 气候条件

平塘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 ℃左右,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2 发展现状

(1)2012年全县羊存栏达9.11万只,出栏5.26万只,创收4 418.4万元,惠及农户1 165户。

(2)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羊产业,切实服务于民,助民增收,在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农户都将享受每只母羊自筹100元,种公羊自筹300元,新建圈舍享受60元/m2的补助。 3 主要措施

3.1 政策措施

(1)把草地生态畜牧业(养羊)项目发展基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特色肉羊产业。

(2)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羊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肉羊产业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发展目标、任务和区域布局,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制定资金扶持政策、贷款贴息政策、技术扶持政策和奖惩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和实施。

(3)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工(扶贫)、财政、供电、信用联社等部门资金,围绕生态养羊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养羊产业发展。

3.2 技术措施

(1)与西南大学及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支持关系,在项目实施前、中、后期给予技术指导。

(2)建立农户养羊合作社。在养羊项目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立农户养羊合作社,培育农户自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养羊办+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

(3)建立有效工作机制。①对羊产业项目实施实行量化目标考核,采取技术员服务农户,实行定点定户,责任落实到人。采取定期检查、到户为主的疾病预防、治疗等技术服务。②技术员与项目农户签定合同,全程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按技术要求饲养管理。

(4)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圈舍的修建和牧草的种植。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现场教学、入户指导等方式,适时开展相关实用技术的培训。

(5)山羊的免疫。山羊的免疫程序见表1。平时应严格按照程序免疫,以防免疫流行。 4 取得的成绩

4.1 经济效益

平塘县出栏羊5.26万只,创收4 418.4万元,惠及农户1 165户。

4.2 社会效益

一是扩大扶持周边农户从小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养羊业,由兼养转向专业发展。二是肉羊产品销售,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项目技术培训及应用,有效提高了项目农户的种养业水平,促进了养羊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发展后劲。

4.3 生态效益

(1)实行农、牧、林、草的综合、循环利用,人工建植草地,改良草山草坡。人工草地的建植,对于坡耕地尤其25°以上陡坡耕地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程度的加剧。

(2)项目充分利用人工草地、秸秆饲料资源进行山羊养殖,牧草、秸秆通过“过腹还田”能为耕地提供有机肥料,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

(3)农作物秸秆通过氨化处理后进行山羊养殖,减少了焚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5 羊产业发展对策

(1)抓技术力量建设,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山坡羊篇8

隆宝是个繁忙的小镇。往东一个半小时车程,翻过一个山口,就是玉树州的首府结古镇;往西开两个半小时,翻过两个山口,就到了治多县。地震灾后重建的浪潮,也从结古镇辐射到玉树州的每一个县、乡、村。隆宝镇这两年间冒出一片片排列整齐、色彩斑斓的房屋。路两边的房子已经挂起饭馆、旅馆、蔬菜水果店、百货商店、美发室的牌子。城镇的西南,挨着路边是一所小学,崭新的校舍。

从结古到治多的道路,我们这几年走了许多回。草绿草枯,雪积雪融,土路变成单边的柏油路,从来没在隆宝停过。然而,隆宝是今年三江源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团队的大本营。调查组有20多人,一半人马是科学团队:植物调查的顾磊,小型兽类调查的刘少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我、尹杭、扎拉和赵翔,以及北大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老师和研究生;一半人马是影像团队,摄影师徐健领衔的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摄影师们还是博物学者,对鸟类和昆虫颇为熟悉。快速评估为期20天(8月10日-30日),在三个地点进行:玉树县哈秀乡的云塔村、曲麻县巴干乡的夏日寺、以及治多县索加乡的牙曲村。

我和师妹肖凌云、研修生斗秀加负责岩羊调查。岩羊是三江源常见的有蹄类之一。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六种特有的有蹄类,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盘羊、白唇鹿。前四种生活在平原地带,以藏羚羊最为著名;白唇鹿喜欢森林和草原交接的地方;盘羊数量稀少;只有岩羊广泛分布于陡峭的地带。无论森林、灌丛、草原,都能找到它们矫健的身影。因此,岩羊成为同样生活在陡峭地带的神秘的食肉动物—雪豹的主要食物。据估计,供养一头成年雪豹,需要250-300只正常繁殖的岩羊。岩羊数量的多少和繁殖率,与雪豹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调查的目标很简单:岩羊有多少?新生小羊与成年母羊的比例是多少?

云塔村

云塔村是个美丽的地方,特别是在夏天。从隆宝镇往北,先是经过哈秀乡,继续往北,翻上一个山口,云塔便在你脚下展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雨水滴落在草甸上,灌丛里,柏树林上,渐渐汇聚到小沟中,小沟汇入大沟,最后形成湍急奔腾的俄洛茸曲。云塔因此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山沟,藏语称山沟为“科”或“陇巴”,于是就有拉忍科、拉里科、俄洛科、公钦陇巴、加来陇巴等。俄洛茸曲径直北流,划过深切的峡谷,流入浑浊的通天河。山口海拔4700米,通天河边约3200米。海拔从南到北渐渐降低,草甸也慢慢变成树林。俄洛茸曲两侧多是东西向的山谷,阴面灌丛,阳面草甸,山坡上部海拔超过4800米或者5000米,就成了碎石坡。

我们11日中午到当文家。云塔村分为三个社(生产队),三社地盘最大。当文是三社社长。他家是二层楼房,车库里停着猎豹越野车。俄洛茸曲在不冻结的季节源源不断地通过小水电给家里供电,甚至要一直开着一些灯,“电压太高了!”他家西面是俄洛甲宝神山。站在房子边看不到山顶,倒是葱葱郁郁的灌丛和翠绿的草甸大片大片地映入眼帘。我们住在当文家。早上醒来,不用起床,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大群的岩羊从草甸上缓缓走动,边走边吃,有时候还能看到白唇鹿。这是云塔最常见的两种有蹄类。

三社大约260平方公里,在玉树,这算是相当小的——治多县的行政村动辄一两千平方公里。15日下午要转移到夏日寺,调查时间实际上只有4个整天,只能调查一部分区域。山沟是比较理想的调查单元,高高的山脊线阻挡了岩羊的移动,特别是在冬季,沟口的牧户、河流或者公路也能起到阻碍作用。我们抽取了5条山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倒是简便:三人沿着沟底,从沟口爬到草甸和碎石坡的交界处,用望远镜和单筒搜索两侧的岩羊,数数,并且区分公母和大小。成年公羊长着粗大弯曲的双角,而成年母羊的角细;岩羊六月份左右产羔,今年生的小羊都还没有长角,而且体型要比妈妈小得多;不过一岁的小家伙不容易区分,公母都长着差不多的角,体型比成年母羊稍小一些。距离远了就得用高倍率的单筒仔细分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爬很多山,大部分地方都需要徒步。单筒有点沉,还配着三脚架,一般是我来背。在山谷里缓缓走动,密切搜索两边的动物,在温暖翠绿的夏季,真是最好的山地徒步了。

扎西桑俄堪布在第三天加入岩羊小组,这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扎西是年宝玉则白玉寺的堪布,又是位博物学家和真正的科学家。我们前两天在加来陇巴和公钦陇巴数到了400多只岩羊,在俄洛甲宝西侧的山脊上远远看到8只白唇鹿,还有两只狼,以及天上盘旋不休的金雕、胡兀鹫、高山兀鹫、渡鸦。不过,这些都是大家伙,一眼瞥过去就知道是什么物种了。扎西堪布告诉我们许多小东西的秘密:沿着湍急的溪流疾飞的河乌,在草坡和灌丛上翻飞的林翎雀,在金露梅树丛里做窝的褐岩鹨。扎西跑近一丛金露梅,招手让我们过来,轻轻掰开枝叶,两只幼鸟趴在小小的窝里。“我看见成鸟飞进来的!”在另外一条通车的沟里,扎西堪布突然叫停车,迅速打开车门,跟肖凌云和斗秀加三人冲向一丛金露梅。我正诧异,两只高原山鹑咕咕叫着迅速遁走,一窝幼鸟四散开来,两三只一组躲在灌丛根部。三人正围捕过去。幼鸟灵活躲避,终于还是被分花拂柳的抓了一只。观察了一番,堪布将小鸟交给凌云,自己趴在地上打开相机:“放到地上!”“放开就跑了!”“脑袋放在翅膀下,然后放在地上。”小鸟在地上安静趴了一会,然后抬起头,在啪啪的快门声里跑开。“好玩吧?不能玩太久,妈妈要着急了。”

当文陪我们调查了拉忍科。拉忍科是条大沟,住了许多人家。我们只在沟口附近的山坡高处看到了300来只岩羊。傍晚的时候,在南侧山坡上看到了一群80头的白唇鹿,跟100只左右的岩羊混在一起。在夕阳的余光里透过单筒望远镜一只一只观察这些安详的动物,真是奇妙。它们偶尔抬起头看看沟底的我们,然后继续吃草,慢慢翻过山梁,消失在暮色中。

我问当文:“三社估计有多少只岩羊?”我以为他会说一万只,或者几万只,然而不是。“估计3000只吧!”四天里我们大概调查了90平方公里,数了1800只岩羊,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0只。不过我们没有去高海拔的碎石坡,这些地方供养不了岩羊,所以当文的估计是合理的。按照这个数量,起码能供养好几只雪豹了。当文他们也确实拍摄到了雪豹的录像,路上给我指了四处看到雪豹的地方。没人知道云塔到底有几只雪豹,不过我们在四天里,一个雪豹的痕迹——粪便、刨坑——都没有找到。相比治多县的索加,狼啊、狐狸啊,也非常少。猛禽倒是不少,在山谷里此起彼伏。真是奇怪!

新生小羊和母羊的比例呢,只有0.2左右,也就是100只母羊,才生20只小羊。这个比例偏低,一般起码得在0.3以上。这可不大妙。造成这种局面的可能因素很多,也不好断定。我们在一条沟里遇到一只孤单的母岩羊,右后腿受了伤,战战兢兢地躲在山坡高处的一块大石头下。一条带着红色项圈的狗正嗅闻着接近。扎西堪布用石头和叫喊把狗赶走了。谁知道这样的事还有多少呢?还有一次,我们在俄洛茸曲的东侧道路上观察岩羊,一群20只从悬崖上部奔跃而下,要到河边喝水。到了悬崖根部却谨慎异常。几次快到了河边,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岩羊又缩了回去。何况,河边还拉着围栏呢,2005年退牧还草工程拉的。那天下午,那群岩羊到底也没有喝到水。

不过,最大的干扰可能是虫草。云塔盛产虫草,而且是整个玉树质量最好的。每年5月中到7月初,数千人涌入云塔,在每一片草地上挖掘。云塔村形成了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挖了虫草要还原草皮,所有垃圾拉走,不许打猎。每年的虫草季节为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村民的生活也大大富裕起来。然而,虫草季节漫山遍野的人,可能是岩羊低繁殖率的原因,更可能是雪豹少见的原因。毕竟,食肉兽比食草动物更难适应人的干扰。

我们离开时,正好是云塔村的法会。盛装的牧民开着各式车辆在路边等候活佛的到来。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拥挤的人群,去往夏日寺。

夏日寺

夏日寺在云塔村的西北,南临通天河,地形和植被跟云塔是相似的。夏日寺的背后是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九琼科,有10多公里长。东西两侧的锯齿形山脊伸进南面的通天河里,中间夹着一大片如茵的草地。在通天河南边的山口上,拐弯之后陡然望见这一大片草甸,感觉真如仙境一般:黄褐色的河水,翠绿的草甸,灰黑色的山崖,红白两色的寺院建筑群。

我们的营地便设在这片草地上,11顶蓝色的救灾帐篷一字排开,面前低一点的地方是一顶白色的帐篷,用做会议室。除了调查组的20多人,还有山水社的10多人。夏日寺在地震中毁坏了,现在大部分已经重建好了,还有一些僧房在施工。我们一到,土登就开着他的现代车来看我们。土登20来岁,是夏日寺的僧人,也是寺院的大自然生命交流协会的秘书长。这几年玉树的好几个寺院成立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夏日寺是其中一个。还有一位腼腆的年轻僧人,开着改装的拖拉机,车头绑着一个大桶,突突地开上来给我们送水。

营地背后就有一群岩羊,40多只公羊,顶着粗壮的大角悠闲地在山脚吃草。岩羊平时是公母分开的,只有到繁殖季节才混在一起。所以有的群全是母羊和小羊,有的群全是光棍汉。营地对面的山沟是100多只母羊和小羊。看起来夏日寺周围保护得不错。

岩羊调查主要在寺庙背后的九琼科里进行。越往里海拔越高,从寺院附近的灌丛和柏树林慢慢过渡到草甸和碎石坡。东侧山坡比较缓,有三处房子和两群牦牛。西侧山坡比较陡峭,灌丛和草甸间冒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崖。沟里有条土路,靠近寺庙的路段被水冲垮了,只能走摩托车。除了开始的一段,后面的道路都在东侧山坡上,使得对西侧山坡的观察非常方便。

岩羊一般趴着睡觉,不过也有不安分的家伙,四脚朝天仰面睡觉,在单筒里看起来真是逗死了。调查过程中碰到两次岩羊过河,头羊挑好地方,三四米宽的河流一跃而过,在空中做出完美的跳跃姿势:前腿小腿屈向后,后腿向后伸直。连今年生的小羊都能跳过去。真令人赞叹。不过小羊也有失手的,噗通掉进水里,疯狂游泳才从急流里爬上来,跟着妈妈跳上陡峭的岩壁。

我们在九琼科里数了三趟岩羊,一趟比一趟多。20平方公里的山沟,数了1300只岩羊。一半在山沟西侧的悬崖间,一半在山沟尽头。山沟尽头有一处房屋,不过已经遗弃了。随着移民工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牧民搬迁到城镇,于是山沟里的房屋就荒了。18日下午,我们爬到山沟尽头的房屋边,有两个大群,一群200多,一群300多,真有漫山遍野的感觉。岩羊们明显避开了那几户人家。小羊和母羊的比例,0.3左右,比云塔要高一点。在夏日寺附近的树林里看到了十几只白唇鹿。摄影组拍到了马麝,警惕敏捷,风吹草动就像兔子一样跑远,双脚并拢一蹦一跳。夏日寺周围也是有雪豹的,不过这次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痕迹。

夏日寺是古老的寺院。滚滚江流千百年来从它门前流逝,历代高僧在周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的传说和印迹。现在的老活佛也非常令人敬佩,新中国成立后蹲了几十年监狱,然后一砖一瓦地重建了这座古老的寺庙。两年前地震摧毁了寺院,如今又重建了起来。岩羊和白唇鹿依然在这里繁衍。寺院修通了往南跨过通天河的道路,北面的道路也在修建。如果道路修通,车辆从北面驶进九琼科,那么山沟尽头的岩羊,还会依旧“漫山遍野”吗?

与夏日寺斜对面,在通天河南岸,是另一个古老寺院贡萨寺的遗址。一大群夯土墙还矗立在河边的山坡上。重建的寺院现在治多县县城附近。

牙曲村

我20日中午到治多县县城时,被一位蒙面的姑娘从背后打了一掌。她说:“嘎铁!”她背后的蒙面青年也伸过手来说:“嘎铁!”我赶紧伸过手去,回应道:“嘎玛铁!”

打我的姑娘是德吉,索加乡牙曲村格日老爹的女儿,青年是她哥哥,两人都带着口罩。我们这几年在索加做雪豹和棕熊的研究,没少去他们家喝酸奶。他俩到县城买东西,正好遇上我们了。“嘎铁”是这边的问候语,意思是辛苦了;我回答说,不辛苦。然后我手舞足蹈地说:“我们明天去牙曲!”

我下午5点才到牙曲村的。熟悉的地方!我们在贡萨寺在牙曲的分寺呆了多少日子啊。隆宝镇大本营的家当都搬到这里来了。现在牙曲寺庙是新的大本营。僧人昂叶帮我们搭起了两顶大帐篷。做饭就用寺院的厨房。女生们住空闲的僧房。我带了个高山帐,炫耀地搭在大帐篷边,喜滋滋地把个人物品放进去。

寺院背后的几条山谷是调查范围。我们也是极熟悉的,每条沟都走过好几次了。研究组在这里设立了几十个红外相机,拍到了许多动物,个头大的如狼、棕熊、雪豹,个头小的如兔狲、赤狐、藏狐、石貂。当然,少不了岩羊。它们会耗费大量的电池和存储卡。红外相机的目的是拍摄雪豹,一般设立在河口边稍带仰角的岩石下。岩羊往往过来舔盐,长时间地逗留,于是留下许多腿、屁股、身子的特写,或者,无辜而好奇的大眼睛。

在牙曲我们有五六天的时间,基本上几条主要的山沟都能覆盖。首先是南北向的主沟。从寺院到北侧的桥梁,全长9公里,一条土路贴着河流西侧修建,正好可以开车调查。其余几条沟还是需要徒步。有两条沟需要过河,幸好这时候河水既浅又清,挽了裤腿就能过去。基本上我们可以预测在哪个拐弯可以看到岩羊,于是调查就少了许多“地理发现”的乐趣,增加了完成任务的枯燥。哎呀,如果没在工作里发现乐趣,收集动物数据真是枯燥乏味的活计。还好不是一个人出来,于是可以聊聊八卦,间或聊聊工作。

赵翔跟我们做了一天的调查。赵翔清秀英俊,能说会道,自称“赵英俊”。他作为山水的研修生在三江源呆了一年,这次参加调查主要是学习各种调查方法,所以每个小组都要搅合一下。但第一天就被投诉了。摄影组发现了一窝兔狲,搭起伪装帐篷等待。赵翔喜欢兔狲,中午过去跟摄影师一起等待。人家上午拍了许多兔狲,结果下午兔狲一次都没有出洞,白等了一下午。第二天继续跟摄影组,又是一无所获,于是被打发到岩羊组。那天计划在主沟里坐车做一次重复调查。结果出门15分钟就下起了雨,只好回寺庙等天气。中午他睡觉时,出了大太阳,结果下午出去,走了一个小时,居然下起了雪。那天只数到了100来只岩羊,是这些天里最少的。后面几天,他改称“赵不祥”,跟小兽组调查鼠兔,跟草地组挖草皮,因为鼠兔和草实在太多了,不需要运气。

在牙曲村的82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数到了2200只岩羊,平均密度高于云塔,而比夏日寺低。小羊与母羊的比例约为0.2,比云塔稍高,而低于夏日寺。不过牙曲村的平均海拔比云塔和夏日寺都要高,更加靠西,降雨量低,草地生产量要小一些。捕食动物呢,估计是牙曲村最多,云塔村和夏日寺没有数据。人为影响方面,云塔村最大,牙曲村次之,夏日寺最小。粗看起来,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与密度和繁殖率的关系,还是合理的。至于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牙曲这一带,1998年左右,在三江源保护区成立之前,就被索加乡政府划为雪豹的社区保护地。那时候扎西多杰是索加乡的书记,在索加成立了青海第一个环保组织,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协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划了几个社区保护地,分别保护雪豹、藏羚羊和湿地。扎多后来离开政府部门,组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在青海的藏区做了许多工作。而索加,索南达杰的故乡,也成了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研究组的一个重点研究区域。然而,除了科学研究,我们在牙曲没有同时开展社区工作。老百姓不了解研究,研究对老百姓也没有帮助。比如冲突问题。狼和雪豹捕食家畜,棕熊袭击房屋,在索加相当普遍。而研究小组的结果并没有转化成保护行动。这是一个缺陷。

前多村

山水在囊谦县的前多村试验了冲突的解决办法,牲畜保险。试验从去年9月份开始,到今年9月份正好完成一个周期。于是结束牙曲村的调查,送走快速调查团队的伙伴们,我和尹杭、肖凌云、扎拉前往囊谦,一方面协助尹杭为保险项目收尾,一方面调查岩羊。

前多村在囊谦县城南,属香达镇。与云塔村、夏日寺、牙曲村不同,囊谦属于澜沧江水系。前多村的牧区与云塔村类似,灌丛加草甸;此外还有农区,种了许多青稞。前多村民冬季住在农区的房子里,其他季节搬到牧区的帐篷。牧区也是雪豹、狼、棕熊的栖息地,跟牲畜比邻而居,免不了一年吃几头。前两年,雪豹杀了几只羊,牧民们一气之下,找到雪豹洞穴,熏死了一大两小三只雪豹。实际上,报复性猎杀是雪豹的主要威胁之一。于是我们就在这个村子开始了保险项目。山水和村子供奉的寺庙贡雅寺共同出资作为种子资金,村民自愿为牲畜投保,每头牛2块。由村民选出记录员,记录野生动物杀死牲畜的案件,并报寺院和林业局确认。同时,制定一些规则,敦促加强牲畜管理,比如,看护不周导致的损失不予补偿;另外,被杀死的牲畜不要拿回来,留给野生动物吃,免得还会继续捕食。如此等等。

我们到囊谦后,尹杭通知林业局、寺院和村里,9月2日召开村民大会,讨论赔付和下一年度的计划。然后直奔前多村的牧区。进得沟来,只有90多头牦牛在沟里吃草。黑帐篷都搬走了。两位年轻的僧人骑着摩托车从西南的山上下来。山顶有个寺院的修行洞,他俩是给隐修的僧人送饭的。小和尚把摩托开过来询问,扎拉跟他们解释了。小和尚还用电线拉了条狗,小狗看起来还蛮干净温顺。扎拉说,这是山上的野狗,寺庙出钱让大家把狗从周围的山上拉走。野狗泛滥,杀死了许多岩羊,还可能传播疾病,猫科和犬科的动物容易受害。不过这个问题也缺乏调查和研究。

告别僧人,把车开到两条沟的分叉处,然后步行到北侧的山沟寻找岩羊。只找到200出头。沟里还有几匹马散放着。回到停车处,天色将暗,而且山雨欲来。搭好帐篷,雨便啪啪下了起来。晚上用尹杭的电脑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真是不错,就是观影情景有点诡异。第二天上午调查了另外一条沟。牲畜走了,岩羊也很少,只有80来只。

比较起来,前多村的岩羊密度要比前面三个地方都要低。这有可能是牲畜被吃得多的原因。不过,岩羊多了,雪豹捕食家畜就会少吗?也未必。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动态关系,是生态学上的经典研究,也是最难搞清楚的问题。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的困难就在于,自然系统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现实问题那么急迫,而研究一时半会又不能提供直接的答案。

山坡羊篇9

以人名菜,并不是新鲜花样,名人提升了美食的知名度,美食则附庸了名人的风雅,可谓双赢。从古至今,上得菜单的名人可谓不少,但要说菜单上的第一风流人物,非坡莫属。他是11世纪的头号名人,不仅仅属于美食界。凡是他接触过的东西,哪怕一张纸,一块墨,一座凉亭,一家酒楼,都成了时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他戴的帽子,也被敏感的商人仿制,美其名曰“子瞻帽”(东坡字子瞻)。对于美食,他更是不遗余力投身其中。坡出生于北宋的黄金时期――仁宗景佑三年,故乡是历来有丰富物产的美食天堂四川,家里有上得厅堂读《汉书》,下得厨房做佳肴的母亲,这些软件和硬件,奠定了坡热爱美食的基础。

东坡肉 世人皆知“东坡肉”,殊不知这道美食横空出世,全仰赖苏公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得到了境界的升华。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宋神宗熙宁十年(1078年)夏,黄河在澶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坡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经过7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筑起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公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

仅两年后,坡贬谪湖北黄冈。此地虽然荒蛮,却也令他自得其乐,因为这里有一个美食元素:猪肉。黄冈猪肉多,价廉味美,当地人却不热衷。苏公却在这个物美价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诗中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没过几年,坡复出政坛,任杭州太守。这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不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于洪灾,而且西湖上还多了个交通便道――苏堤。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坡在徐州、黄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守送年货。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农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东坡饼 苏公并不是只以大菜行走江湖,树立品牌,对于小吃这类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他也不偏不倚,同样重视。

苏公一向喜欢油酥食品。在黄州闲居时,他就住在赤壁睡仙亭。亭北有安国寺,寺里的老和尚参寥常与坡对弈和诗,两人可谓至交。苏公在寺里玩得兴起,就不愿回家,参寥总是做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时间长了,出于对苏公的尊敬,参寥就把这种油酥饼称作“东坡饼”。

与黄州隔江相望的鄂城,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西山,也是坡喜欢的登高之地。每次登临山上灵泉寺中的僧人们都以最好的素食奉送,灵泉水烹茶,油煎全麦饼,苏公无不尽兴而归,甚至向僧人们讨了全麦饼的做法,家里宴客时露一小手。八百多年后,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览西山时,也吃了油煎全麦饼。问及饼的名字,时任灵泉寺长老的宏儒念及当年东坡雅事,便不问苏公意愿,以“东坡饼”回应。从此,在湖北黄州和鄂城分别有了各自的东坡饼。虽说东坡饼只是小吃,但响鼓不用重锤敲,这星星之火给燎原的东坡美食品牌又添上了几多光彩。

羊蝎子 没有创新,难成大家。59岁时贬惠州,苏公迎来了仕途最低潮的时期。他将精力转移到美食上,很快,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自己耕种了品种繁多的菜园子,有美味堪比莼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厌的荔枝。而他的大家风范,充分体现在不拘程式,锐意创新。比如当地有盐场,坡就发明了盐煽的吃法。做出来的盐鸡皮酥,肉烂,骨香,味浓。

更令他得意的创造则是烤羊蝎子。惠州商业落后,市集零落,好歹肉铺每天宰一只羊。坡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蝎子火锅热遍全国,其实在一千年前,坡便已凭着他天才的创造力,发掘出羊蝎子这美味。当时是自愿也罢,无奈也好,把凡物变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区别。

河豚苏公不仅好吃、会吃、会做,而且喜欢把他发现、创造、偶得的美食用诗词文记录下来。天长日久,集腋成裘,这些写美食的佳作,不仅成了留给后人的文学财富,也更巩固了苏公的品牌美名。

《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我们都按春景诗读,其实,这是苏公看见春暖花开,想到河豚欲上时咽口水做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剧毒,吓不退苏公。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东坡在朋友李原明面前盛赞河豚之美。李原明问其味如何,苏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运用了文学创作中侧面烘托的手法:“值得一死!”

山坡羊篇10

累并快乐着

由于卧铺车夜间强制停车休息,到达香格里拉县城已是2012年9月30日中午12点。错过了每天一趟的班车,我们只能租车赶往羊拉。下午4点,我们到达两江交汇处——羊拉大桥,清澈的得荣河汇入浊黄的金沙江,渭泾分明。过了桥,逆江而行的柏油路被土路代替,车速降到20多公里。路的右边,湍急的金沙江在谷底滚动,四周是荒凉险峻的大山,偶尔一片绿色出现,那是静静隐身在群山皱褶之中的人家,宁静祥和、与世无争地生活着,成熟的青稞鲜黄耀眼,彰显出的生命力与大山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深深的触动。几阵小雨过后,河谷上空两道彩虹,引得大家争相拍照。晚上10点,车子终于停在一条百米长、寂静空荡的街道上,羊拉到了!

清晨,阳光灿烂。收拾好所有的行李,穿过村子,步行上山。弯弯曲曲的小路在杂木林中慢慢地爬升,到了山腰杨树林,到处是金箔般的叶片,浓浓的秋意,感觉好极了。从这里开始,爬升的强度越来越大,我们“累并快乐着”。中午,远远看见前面山脚下绿草茵茵的草甸,火柴盒般的小木屋。我们卯足了劲一口气赶到牧场,今天的宿营地——怪力顶牧场已在山腰露出一角。

半小时的平路后,一个近50度的大坡,上到海拔4195米,上坡戛然而止,眼前一片开阔的牧场——怪力顶牧场。怪力顶,很奇怪的名字。出发时羊拉的海拔3200米,到这里上升近1000米。如果说町古牧场是小家碧玉,那么森林环抱的怪力顶则大气了许多,杂木篱笆围着原木搭建的牛棚,透露出天然朴实的味道,牧场背后褐色的山坡上点缀着五彩斑斓的灌木。

夜宿牛棚

为了看日出,天不亮,大家就从睡袋中爬出。屋外银霜铺地,难怪下半夜特别冷。太阳越过东面的群山,明月还低低悬挂在牧场后面的山巅,阳光照射下,山岗立即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日照金山,运气真好!

过足眼瘾,直奔亚拉措。穿过茂密的杜鹃林,到平缓的灌木草丛,视野极其开阔:回望是微缩景观般的怪力顶全景。对面山腰松林金黄。草甸上伏地杜鹃和高寒植物叶子紧密交叠,枝叶紧贴地面生长。草甸向上蔓延,与蓝天相接,流云飘动,天高云淡的意境油然而生。横切山腰,山谷尽头,地貌发生变化,灌木、树林消失,碎石代替了泥土,铁青色夹杂棕黄的山峰着,巍然耸立,进入了高海拔、植被稀疏的乱石地带。阳光灼人,疾风吹过却又寒冷。四周幽远静谧,感觉像是到了恒古蛮荒世界。爬上第一个平台,海拔4615米,山脚下出现清波荡漾的亚拉措。湖边风化的石块散落,一个个玛尼堆环绕水边。我也在玛尼堆上放下一块石子。坐望湖水,心平气和,忧烦皆忘,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转湖一圈后,爬上乱石堆积的山坡,站在高处往下看,亚拉措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下面的景致:阳光下,蓝天沁入湖水之中,湖最外一圈深蓝发黑,从外到里,蓝色渐浅,中央变成淡蓝、浅蓝,湖心底部泛白,随着光线强弱、距离、角度的不同,湖中的蓝色也发生变化,令人惊叹同一个湖会汇聚了不同色调的蓝。

爬到4750米的第二平台,遍布大大小小的乱石,再上去还有一个无名的海子,同伴中最强悍的胡勇和向导尼玛爬到了湖边,测得海拔为4890米,胡勇抓拍到饮水的岩羊,大呼此行值得,让我们羡慕不已。

回撤从亚拉措下到谷底的河边,一路之上,全是红、黄、橙、绿等各种颜色混合的树木,不时还有枯死的白骨林,自然之美真的无法用笔墨形容,残存地上、风化为白色的牦牛头骨,引得大家兴奋不已,驻足拍照。

途中忙于照相,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天黑前无法赶到计划的宿营地,我们就在海拔4300米、由几台小草坪组成的阑森牧场住下。看着无门无墙、四面透风的牛棚,心想今晚怕是相当的难熬!睡前大家把带来的衣服全部穿上。这一夜睡的相当好,出乎意料。今天翻越垭口,要把昨天耽误的路补回来,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垭口西侧下面的牧场宿营,强度非常大。

最后的垭口

今天没了前两天的好天气,天空阴沉,周围被云雾笼罩。出发不久就细雨蒙蒙,不断地上山、下山,上山累得喘不过气,下山则下得膝盖疼。雨越下越大,路泥泞湿滑,打起十二分的小心,还是摔了几跤。布满石块的路段,硌得脚底板生疼。雨中,什么都看不见,只能机械地迈动双腿。云雾散开的瞬间,看见山上已覆盖积雪,大家如打了鸡血般亢奋。

赶到垭口下面的贾日牧场已经下午2点了。比计划晚了一个小时,我们惊叹这里的美景实在少见:牧场落在井底一样,四面环山,草甸中央几棵树木鹤立其间,牛棚背靠碎石山坡,山上急流而下的溪水异常清澈,贯穿整个牧场,三人尚难合抱的枯树干横卧水上,成了天然的独木桥,静谧中有种童话世界里才有的美!雨下得正大,留给我们翻垭口的时间已不多,午饭简单吃块压缩干粮,篝火旁每个人的衣服都冒着水汽。

半小时后,冒雨出发。在两山的夹缝里,沿着斜坡上之字形小路盘旋上升,左右雪峰高峻,十分壮观。接近垭口,白雪皑皑,风雪交加,雾气弥漫,两、三米外白茫茫的,能见度极低。下午4点左右,我们终于爬上垭口,模糊看见一个树枝堆成的玛尼堆。实在太冷了,没有多作停留,匆匆下山。一路疾奔,天未全黑前赶到了计划的宿营地。牧场的牛棚宽敞完好,与昨天的牛棚相比,这里可以算是星级宾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