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09 10:35:52

刘邦的故事

刘邦的故事篇1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为:

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眛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眛商议,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眛自杀而亡。

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来源:文章屋网 )

刘邦的故事篇2

要进行《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应该对文章中的塑造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对我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整篇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炼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了,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跃然纸上。比如,当刘邦来到鸿门谢罪时,听过刘邦一套精心准备的花言巧语后,项羽竟然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到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位置是颠倒的,本来该解释的是刘邦,而项羽却急于辩白,从而和刘邦以释前嫌,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人不善掩饰、近乎愚蠢的性格特点。

(二)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

《鸿门宴》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大致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宴前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刘、项两军在驻地、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对比,简要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在幕后所做的活动,为后文揭示成败的原因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埋下了铺垫。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宴中。在一部分主要写鸿门宴上觥筹交错间剑拔弩张的斗争。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矛盾冲突集中,情节发展到高潮,这一部分既反映了刘、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又突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粗中有细等。五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是整个故事的尾声,坐失杀掉刘邦的良机,也暗示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矛盾的加深,为最后的失败做铺垫。

二、借助对比衬托的方法来揭示人物形象特征

(一)刘邦与项羽

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两人都优柔寡断,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想要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一味的进行喝酒,对范增的眼色不闻不问。与项羽相比,刘邦也强不到哪里去。《鸿门宴》中这样写道:“冷者出来辞也,为之奈何?”项羽都希望可以杀掉刘邦,而他却还希望能够与项羽告别。因此,在决断方面刘邦和项羽旗鼓相当。这样的人物形象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楚汉,而且还可以对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产生一定的疑问,更好的加深学生对《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

(二)范增和张良

范增和张良都属于谋臣,一个希望能够保护刘邦,而另外一个则想办法杀刘邦。范增看出刘邦的野心,并建议项羽杀之。而张良则收买了羽杀,通过负荆请罪的方式来消除项羽的戒心。见项羽不忍杀死刘邦,范增又开始命项庄舞剑,想要从中找到机会杀死刘邦。张良发现其意图后,要求樊哙对付项庄,从而使刘邦顺利逃走。此时学生可能对上述内容有所顿悟,在这里军师智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伯和曹无伤

项伯和曹无伤属于无间道,在敌方做卧底,但是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曹无伤是项羽的人,其将一些刘邦的军事机密告诉项羽,并坚定了范增杀刘邦的信心。然而曹无伤被出卖了以后,感到非常的悲催,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然而项伯也及时的向刘邦透露项羽的想法,同时还想尽一切办法为刘邦出谋划策,如果没有项伯,刘邦大概已经命丧黄泉。最终《鸿门宴》以刘邦顺利逃脱结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记》作为古代传记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手法十分高超,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司马迁用自己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历史与人物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使读者在读书时,不仅可以经历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更可以深刻地领略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读者可以随着故事人物一起哭,一起笑。《鸿门宴》,不仅仅是文言文教材的典范,更因为其惊心动魄的剧情和生动鲜明的人物成为众多学者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蔡娟.果敢睿智率直勇猛的“小人物”——《鸿门宴》中樊哙艺术形象论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5,(8):117-119.

刘邦的故事篇3

话题一:

得众人支持者得天下

剧情回顾:刘邦多年甘当项羽的马前卒,大打“民意牌”,一步一步获取了项羽身边将领的好感,并最终将兵法家韩信拉拢到了自己身边,加之他初入咸阳时与百姓“约法三章”,这使得他在民众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军威大振,支持率呈直线上升。在影片中,刘邦还试图收买虞姬。项羽嘱托他护送虞姬回家,他就跟虞姬说:“我不会让心爱的人离开我,还有什么能比自己保护她来得更放心呢?”此外,刘邦还默默为虞姬找到了心爱的琵琶,连虞姬都对刘邦产生了好感。项羽本人却仍不知公关与舆论的重要性。电影的结尾,楚怀王被项羽杀害后,刘邦趁机号召四方诸侯起兵讨伐项羽,布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一举夺得天下。

职场故事:刚进公司的实习生小颜是一个勤快细心的女生,为了尽快融入团队,小颜大走“四有心人”路线。

第一个“有心”,每天早上上班,小颜总是第一个赶到,接着就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擦净每一张办公桌,整理好每一份文件,等同事们陆续来上班时,看到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都会眼前一亮,连连夸赞小颜懂事;第二个“有心”,午餐时,公司统一预订盒饭,小颜会事先问知每位同事点的菜式,然后把菜单交给负责订餐的职员;第三个“有心”,小颜看到办公室的张姐怀孕了,行动不便,而饮水机离办公室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每次小颜去打水的时候都会帮张姐带上一壶;第四个“有心”,小颜每一周都给自己订制一个工作上的小目标,同时,每周自己还会总结归纳一次,并把心得撰写成文主动交给部门主任,要求主任给予点评,这个小小的举动,立即使主任对她刮目相看。

一段时日后,小颜很快就获得了同事的好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热情耐心地指导她,而小颜也总是虚心地向每一位老职员请教。实习期间,她进步很快,俨然可以独当一面了。毕业后,小颜因为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与支持,顺利通过公司的考核,最终成功就职。

点评:职场故事中的小颜刚入职场时,走“四有新人”的路线,去亲近每一位同事,还获得了部门主任的好感,这与刘邦的亲民路线类似。作为新人,最需要的就是尽快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帮助。所以说,得众人支持者方能得天下。

话题二:

能屈能伸才显英雄本色

剧情回顾:有人说,刘邦是一位善于伪装的阴险小人,项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英雄。其实,在秦末风起云涌的诸侯争霸中,顺应时势,能屈能伸才是英雄本色。当年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是这样,为了胜利忍辱偷生的刘邦也是这样。鸿门宴的饭局上,项羽盛气凌人地问他:“刘邦,你知错吗?”刘邦答:“我知道错了。”这一句顿时让项羽放松了戒备,他得意地笑出声来,其属下的文武众臣也跟着他哄堂大笑起来。

面对众人的嘲讽,刘邦没有当场撕破脸。他深知现在的项羽势大,硬来只会当场丧命。所以,委屈示弱,迎合项羽才是上上之策。同时,这次打击带来的屈辱,也愈发坚定了刘邦日后东山再起、争夺天下的决心。

职场故事:小辉毕业后,来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他口才一般,没有销售经验,刚开始的工作业绩平平。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没有理由遭人嫉妒排挤,可是最近小辉的日子却不太好过。

同事苏苏和赵俪似乎总在针对他,先是抢他的客户,接着又故意搞乱他负责的资料,弄得经理对他大发脾气,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小辉感到很委屈,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与同事发生争执。他一是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增强专业知识;另外,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虚心地去请教其他的同事;再次,工作上面,他也尽可能地避免与苏苏、赵俪发生冲突。渐渐地,小辉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经理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一年后,小辉由于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便被总经理提拔为部门主管了。

点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想在职场站住脚跟,就得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将来的发展积蓄力量,不能肆意妄为。电影中的刘邦如此,职场故事中的小辉也是如此。

话题三:

良禽择佳木而栖

剧情回顾:在那个没有网络,信息传播缓慢的年代,如何自我推销?学学电影中的张良与韩信吧。张良在闹市街头大摆棋阵,一人独斗十人,并且赢得棋局,令民众夸赞不已,最终让刘邦的手下萧何看到了他。面试时,准备充足的张良把天下大势分析得十分透彻,这让刘邦佩服不已。而文武双全的韩信更是直接“打上门去”,让刘邦看看他的本事,认可他的才干。韩信择佳木而栖,离开项羽找到刘邦,从而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如果没有那次果敢的跳槽,那说不定韩信就随着项羽的败军战死在乌江边了。

职场故事:在汽车公司做销售的何诚,业务能力不错,但是一直得不到老板的重用,这让他心里十分委屈,好几次他都想辞职走人。然而,何诚苦于刚入职场才一年时间,经验尚且不足,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委曲求全地继续在公司工作下去。

不久后,何诚在网上看到另外一家汽车公司招聘销售经理的信息,待遇不错。恰巧,这家公司的老板与他有过业务往来,两人互相都认识。于是,何诚毅然辞去了现有的销售员工作,拿着自己的业绩单跳槽了。这家公司的老板很欣赏何诚的诚意与能力,经过考核后,何诚马上就被录用了。

点评:职场人有时候需要勇敢地作出选择,敢于跳槽。当然,前提是你要准备充足。此外,如果在职场遇到了暂时不如意的情况,像故事中的何诚一样,先稳定下来再择佳木而栖也未尝不可。

话题四:

在职场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剧情回顾:与张良不同,范增不需要自我营销,他半生跟随主子建功立业,被尊为亚父。在电影里,他简直就是项家军里的灵魂人物和精神领袖。他足智多谋,大局、细节都看得透彻,跟诸葛亮有得一拼。然而,他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因为他没有给自己定位好。在职场中,有时候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因为一时得宠而变得骄纵自大。

职场故事:国安毕业后,凭借着精湛的专业技术顺利地进入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私企。工作了几个月,凭着出色的业绩水平,他很快就被领导提拔为技术小组组长。这时,深得老板器重的国安有点自负起来,他对一般人往往都不放在眼里,在部门管理人的例会上,他有时因为意见不合,也会当众与老板发生争执。

半年后,国安渐渐地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总是处于孤立的地位。同事看他的眼神不对,老板也不像当初那样器重他了。他感觉自己完全成了公司里面的一个“局外人”,尽管他工作上还是兢兢业业,每月的业绩也是遥遥领先,可他总感觉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过了不久,在一次技术故障中,国安很自然地被老板辞退了。

刘邦的故事篇4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课本编著者旁批:“众臣面前,戏弄其父,粗俗鄙陋。”

这种解读值得商榷。

刘邦真的是在“戏弄其父”吗?

1. 从刘邦的动作来看――奉、起、为寿

“奉”,意为“双手捧着”,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捧”;“起”即起身,离开座位;“为寿”的基本含义是“端起酒杯向尊长者祝福”。

《鸿门宴》中刘邦对待项伯也使用了同样的礼节:“沛公奉卮酒为寿。”《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对待侯嬴:“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从“奉”“起”“为寿”三个动作可以看出,刘邦的举止很庄重,并没有什么失礼的地方。

2. 从刘邦的称谓来看――大人、臣

“大人”犹言“您”,称其父。“臣”是“秦汉之前,在一般人面前表示谦卑”的自称语。在《高祖本纪》“置酒洛阳宫”一节中,刘邦在群臣面前使用了三个表自称的词语――“朕”“吾”“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判断:刘邦称太公为“大人”,以“臣”自称,说明刘邦说话的态度是谦恭的。

3. 从群臣的反应来看――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在“未央宫”中,“太上皇”面前,刘邦的一番话后,“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万岁”是尊颂刘邦,“大笑”是为了附和刘邦。刘邦手下的这群能臣武将显然不会愚蠢到嘲笑“太上皇”的地步。

4. 从刘邦对待太公的孝心来看――更命郦邑曰新丰

“更命郦邑曰新丰”发生在次年的七月。《〈史记〉正义》中有这样的记载:“新丰故城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四里,汉新丰宫也。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我们引用这一段文字想说明:刘邦并非是一个无赖到连他的父亲都敢随意“戏弄”的人。他的身上也有“为人子”的孝心。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高祖本纪》中刘邦的这一段话,本意并非“戏弄其父”,而是一种调侃,是刘邦这个胜利者功成名就后志满意得、得意忘形心态的自然流露。

认为刘邦的这番话是“戏弄其父,粗俗鄙陋”的人,或许是受到《项羽本纪》中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一番话的影响,以为“无赖之人只能做无赖之事”。

刘邦的故事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巧置悬念;主动行为;促进

语文教学与其他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否会决定教学效果的高低,主动性则是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自觉的行为,这是一种心理的期待,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渴求。笔者下面主要阐述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巧用谜语,增加神秘感

高中生虽然心理上比较成熟,但他们还是喜欢你给他们的学习制造点气氛,不喜欢太正式严肃的课堂,这好比吃饭,路边的小吃不论从卫生还是在营养上,赶不上大饭店,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去品尝,主要是气氛上的轻松感和吃饭时的自在感让人向往,学习也这样,所以我们不妨试试在课堂上来点调动e极性的方法,比如猜谜,课堂气氛就高涨起来了。当然这个谜语不能简单,要注意有深度,增加其神秘感。如学习《金岳霖先生》一课,笔者投影了这样的话: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然后进行解说,“这是平常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俗语了,我们平常从不怀疑它的正确性,但有人提出了疑义,把金钱看得像粪土一样是不值钱的,朋友的情义深厚,能值千金这样多的钱财,这不就说朋友是金钱,就像粪土一样嘛。”学生听完后,马上揣摩起这句话,很多人都表示是这个意思,有点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了,所以笔者就势让学生猜一猜,这句话是位搞哲学的著名人物所说的,你来猜一猜是哪个人呢?由于学生对哲学这个领域不太熟悉所以猜测时五花八门,幸亏有的学生聪明,猜出了即将学习的课文《金岳霖先生》,这才对上谜底,这样一来,大家对金岳霖先生充满了神秘感,都想快点见识一下这位金先生,所以我们那节课进行得特别顺利,也非常成功。

二、故作险境,制造紧张感

高中生喜欢刺激,对于没一点波澜的课堂没多大感觉,幸亏有升学的压力,他们对学习还是非常努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努力而不在意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还是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愉悦。比如有的文章故事性强,可以围绕故事的前文或精简一段有意思的情节,仔细加工一下,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刺激、紧张的境界中,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高效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像学习《鸿门宴》一文,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让学生知道刘邦的处境,笔者特意找了材料,把它编写成充满悬念的故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感受刘邦身犯险境的凶险。笔者是这样制造悬念的:项羽与刘邦都尊楚怀王为王,楚怀王当时给他们一个约定,“破函谷关者王之”,项羽没想到被刘邦抢占了先机,刘邦大军到了咸阳,进了秦宫。项羽非常生气,再加上范增的分析“刘邦有天子气”,更激起项羽的怒气。当时项羽军队可是四十万众,刘邦呢,只是十万,没想到项羽的族叔叫项伯的把这个消息偷偷告诉了张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他一听消息十万火急,赶紧告诉刘邦,刘邦就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希望项伯在项羽跟前美言一下,项伯私下里同项羽一说,项羽竟收回攻打刘邦的计策,并同意了刘邦的道歉要求,但范增气坏了,没办法,只好吩咐手下做好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准备,鸿门宴,这是刘邦的死地,刘邦怎么应付的呢,结果怎样?说到这里,学生立刻被笔者制造这个故事的险境打动了,赶紧从文本故事情节中组织答案,把项羽与刘邦两方进行比较,得出楚汉之争的结论,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妙用故事,增加娱乐感

高中的学习生活说枯燥也很枯燥,不像小学生那样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充满阳光。但高中生不这样,他们含蓄内敛一点,课堂上没有林立如森林般的小手,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点,气氛更好一些,让学生的学习轻松一些,学习的效果也可以更好。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灵活运用故事,让学生轻松点,爱上语文课。如学习“语言运用”之一的“得体”这一个专题,为了少些说教、多一些形象用来吸引学生,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学生立刻很欢迎)从前有一个年轻人骑着马飞快地赶路,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走错了路,终于在一个村头见到一位老大爷,他骑在马上就喊,“老头,到陈家沟还有多远?”老人头也不抬,就说“往前一直走,五百步就到了。”青年人问老大爷,“老头儿,不对啊,我们那里路都按里论,你们这怎么按步啊。”老人没好气地说,“按理来说,你该下马称呼我大爷!”年轻人这才知道自己说话不得体,连忙道歉。同学们,这个人哪些地方做错了,你能帮他改一改吗?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发现了语言举止不文明,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反语言得体会事半功倍,所以学习这个专题很是努力,学习效果非常好。

四、巧使余音,提升想象力

刘邦的故事篇6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晴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接到后,发现里面有好多都是历史故事。几个星期后,我便爱不释手。

历史故事有《背水一战》、《纸上谈兵》、《三顾?庐》、《秋毫无犯》、《名列前?》、《卷土重来》、《病入膏肓》了。

《背水一战》

清晨,汉军要攻打楚国。在攻打楚国之前,机灵的韩信让将士们背对着江,并让2000名骑兵手拿两面小红旗,好助战。过了一会儿,刘邦带着军队出发了。早已准备好的楚军也过来迎战。过了几分钟,韩信特意让汉军回去,把楚军引到了刚才背对着江的地方。这时候,那2000名骑兵跑到楚国的大本营里,把楚军的旗子拔了,插上小红旗。

那楚军打以为汉军要死了,便冲上去打。没有想到这个以一当十,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吓得跑回自己的地方。见到里面到处飘着汉军的红旗,以为被占领了,楚军吓得伤的伤,死的死,逃的逃。楚军大伤元气。

《秋毫无犯》

韩信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刚刚投奔刘邦时,刘邦看不起他。拜将结束后,韩信就把项羽的致使弱点,刘邦的优势一一地分析出来。最后,韩信就和刘邦东征西讨,平定天下,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卷土重来》

项羽和刘邦打赢了秦朝后,开始长达四年之久的夺权战争,史称“楚汉相争”。

项羽的兵力强于刘邦,但他刚愎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且好大喜功,骄傲自满,结果在垓下中的了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的埋伏,吃了个败仗。自己手下的十万楚兵只剩下八千人。这时的楚军已被统统包围。冲出时,也只剩下二十八个人了。当汉军追上来了,项羽很悲痛,才在乌江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病入膏肓》

战国时期,有一位医生治病很厉害,被称为“神医扁鹊”

有一天,齐王请扁鹊喝酒。扁鹊见齐王气色不好,要帮齐王治病,齐王不治,说自己挺好的。扁鹊就走了。

十几天后,齐王突然病例了,派人去请扁鹊过来治病,可扁鹊前几天就离开了齐国。不久,齐王就一命呜呼了。

刘邦的故事篇7

关键词: 《鸿门宴》 项羽失败 政治无知 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项羽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天生神力,八尺有余,力能扛鼎,英勇豪迈,孔武有力,“吴中子弟皆惮之”。他是名将后裔,“才气过人”,少有大志,始皇游会稽见而呼曰“彼可取而代之”。他在秦始皇大帝国动荡之际举事而起,从者云集;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能征善战,光明磊落,北上救赵,破釜沉舟,逐鹿中原,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令天下诸侯“莫敢仰视”。他本应成为继秦始皇之后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出身草莽、“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的刘邦与之对峙争锋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最后,他兵败乌江,英雄末路,自刎而死。项羽之败,他自己归结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而,他的失败,真的是上天让他灭亡吗?就让我们从《鸿门宴》中寻找答案。

灭秦之后,项羽对刘项两军事集团的利害关系认识不清。秦亡之后,刘项两军事集团就由以前的“盟军”转化为“敌军”,要么项羽对刘邦称臣,要么刘邦对项羽称臣,两虎相争。如果当时项羽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大军在驻军新丰鸿门时,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就会一鼓作气拿下刘邦。拿下刘邦,对于能征善战的项羽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里,只有区区十万人马的刘邦,又岂是拥有“四十万军”的他的对手?而刘邦则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灭秦入关后,他听从樊哙、张良的建议,“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这样,秦国的老百姓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现在的表现与他的本性判若两人,这绝非是“浪子回头”的表现,而是他为了达到目标,极力克制自己。

在项伯为刘邦说情时,项羽不怀疑、不调查、不取证就轻信了刘邦的谎言,竟然“许诺”“善遇”刘邦,并且在未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取消了第二天消灭了刘邦集团的军事行动。他是多么武断,多么寡谋轻信。这不是一般的幼稚,而是政治糊涂。而刘邦在得知项羽要灭他的紧要关头,张良向他推出项伯,他还不忘问一句“君安于项伯有故”,和刘邦相比,项羽至少也应当来一句“君安与张良有故?”,更不要说他听到项伯的话,就能立即警觉到项伯泄露了自己的军事机密。这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项羽太大意轻敌了,政治警觉极差。这就与奸诈多谋的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大的事件,刘邦连谋士张良都未告诉,真有心计。在项羽要灭他的紧要关头,他又摇尾乞怜,连着两问“为之奈何”,向张良求救。他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产生了“君安与项伯有故”的疑问,继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以至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他,并在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时,刘邦就那么卑躬屈膝地一称臣,一低头,一叙旧,就让项羽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他就忘乎所以,更糊涂了。听了刘邦的“鸿门说辞”之后,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一句话就葬送了曹无伤的性命。看似直率,实则鲁莽。如果只牺牲曹无伤就算了,但他此时竟相信了刘邦的一派胡言,他惭愧得不得了。当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后,项羽竟然“默然不应”,使范增的第一套“杀邦”方案流产,错失了“杀邦”的良机,迫使范增启用第二套“杀邦”方案。他的这些举动看似光明磊落,宽宏大量,实际上是政治无知的表现。而刘邦的能言善辩在拉拢项伯时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去鸿门谢罪实属迫不得已,但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同时,谢罪时又卑躬屈膝,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称王的野心,又与项羽叙旧拉关系,把造成他们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归结到小人的挑拨离间上,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这样,他的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就让项羽攻打他的军事行动彻底流产。特别是在鸿门宴中,刘邦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坐”,看似低三下四,实则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现。

宴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对把守军门的卫士“侧其盾以撞之”,直接闯入帏帐。按理说樊哙是不可以进入会场的,对他的撞闯会场之举应予以制止,但项羽非但未将樊哙逐出,反而以欣赏的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颇有英雄惜英雄之感。特别是复又问“壮士能复饮乎”,给了樊哙一个机会,樊哙抓住机会在“义”字上做足了文章,慷慨陈词。没想到樊哙的一派胡言竟让项羽尴尬地只说了一个“坐”字。一个“坐”字写尽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糊涂,缺乏政治手腕。在宴会中,刘邦逃席,让张良留谢,项羽竟然对刘邦的逃席没有任何反应,根本没有意识到放虎归山会后患无穷。项羽太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我们再把镜头对准刘邦。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际,他早已如坐针毡,所以,他借“起如厕”之际而“招樊哙出”,布置脱身方案。精明的刘邦脱身离开的手段太高明了。先看他选择的善后的人选。留下善后的是何许人也?张良也。此人智勇双全。他“独去”之时交代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他自己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还令他的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安排得甚为周密,就是万一范增的追兵来了,没有马的四员大将只能转身拼死力战,成为刘邦最好的一道防火墙。

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远见、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造成了他最终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就算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相信他以后也会败于李邦、赵邦、王邦。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

刘邦的故事篇8

很多的领导,都说自己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但当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却总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个人利益一边。就说那个上林苑,地跨五个县,纵横三百里,其主要用途就是供皇帝游玩狩猎。而当时长安一带人多地少,百姓缺衣少食。如果让出一部分给百姓耕种,该是多好的事情。但这个刘邦,却坚持群众利益第二,个人利益第一。把群众利益挂在嘴上,把个人利益装在心里。

还有一件事说来更为可笑。汉十二年秋,黥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萧何留守长安。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做什么?”当听说萧何爱民如子,关心民生,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欢迎时,刘邦很不高兴。使者回到长安,告诉萧何:“你就要大祸临头了。”萧何不解,忙问何故。使者说,你现在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群众威信日增,这对皇上已经构成了威胁。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干好事,多干坏事:“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悦。

这个故事着实让人悲哀。刘邦身为一国之君,怎么愿意下边的官员去做坏事?因为他希望看到的,可能是这样一种局面:所有的领导,都是“英明的领导”,所有的问题,都是“下边的问题”。大臣的威信不能超过皇帝,如果老百姓都去拥护萧何,谁来拥护自己?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单位领导班子有十个成员。其中九个贪污受贿,只有一个清正廉明。那么这一个就会成为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你想啊,请他喝酒他不去,给他红包他不要,办起事来一本正经。那别人想照顾一下什么关系,捞取一点什么好处,就会增加很大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说不定哪一天,他就会成为“内鬼”,把大家的事说出去。所以,只有身上不干净的人,才是“最安全”和“最听话”的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就是要让手下所有的人,都有把柄攥在自己手里。

刘邦还有一段高论,当有人说他是因为“与天下同其利”而得天下时,他不同意。并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见,在刘邦的眼里,“用人”重于“为民”。

刘邦的故事篇9

随着事业的不断拓展,刘邦陆续吸纳了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张良、郦食其的加盟,使刘家军由单一的军事团体逐渐发展为复合的军事政治集团――刘邦集团。但即使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别说是项氏集团了,就连极其平常的“五国诸侯”(齐、赵、魏、韩、燕)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在规划与秦军决战的巨鹿战役时,各方英豪基本没有把刘邦集团考虑进去。虽然大家作出了“谁先入咸阳就坐秦王”的承诺,但根本就没想过刘邦能够趁虚而入并颠覆强秦,顶多只是把刘邦集团看成了骚扰秦军后方的敌后游击队。这个时候,刘邦集团不得不依附于项家的楚军集团,非常低调地打着“楚家军”的旗号。对此,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刘邦运气好,捡了一个大便宜,竟然成了秦国覆亡的直接责任人。不过,如果认真审视刘邦集团的强军战略,就会清晰地看到,刘邦正是在“打游击”的这段日子实现了华丽转身,取得了质的飞跃。

刘邦集团的人事编制虽隶属于项楚,但顶多算是楚军中的杂牌部队,属于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群体。毕竟刘家军来源于原楚国东北边境地区,并没有被看成是真正的楚人。正因如此,刘邦集团没有历史包袱,没有现实压力,自尊心极强的他们走出了一条具有“草根”特色的强军之路。

而项羽率领的部队都是平民出身,虽处于社会底层,但并不弱势、不边缘化,是正规的农家子弟,清一色的楚国人,国仇家恨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儿,他们只是想报仇。所以刚刚起事的时候,战斗力惊人,能够制造经典的“巨鹿之战”。但是当“亡秦”的目标一旦实现,他们立即变得“保守”起来,丧失了原先高昂的进取心和打拼欲。

其他五国武装的构成状况和运作模式与项羽集团大体一致,所以在力量发展和战略目标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刘邦被封于汉中之后,更是大规模起用“边缘势力”,韩信就是在该时期被刘邦一手扶植起来的。韩信虽是个破落贵族,但其生活与要饭的没什么差别,他以楚国人的身份参加了“项家军”,但自我感觉并没有受到重用。现在受到了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自然感激涕零。这样的人生经历,如此的知遇之恩,使得韩信具有更强的建功心和表现欲。结果不负众望,韩信妙计平三秦、奇招破魏赵,刘家军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

再后来,当军事上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刘邦相继与英布、彭越联合了起来。英布出身贫寒,原是被发配充军的人,秦末动乱时率领一伙人做了强盗。彭越渔夫出身,也是趁乱世同一帮弟兄入山做了大王。两人虽都出身于楚国故地,但都是没有背景的草根男,是靠自己发动基层群众(尤其是流民)一步步壮大的。刘邦利用此点,与他们进行了“边边联合”,从而为最终打败项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邦确实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他巧妙地利用与原关东六国没有渊源的民间新部队,从而拥有庞大的战斗资源:我不做皇帝,也不当你们的老板,我们一起打天下、分天下。这些边缘化的新生力量是一批没有后顾之忧的人,但他们极其愿意为了“未来”而战,因而具有创造性的力量。刘邦拉拢了原本不是“朋友”的人,甚至拉拢了军事上的竞争对手,这不仅是一个应急的军事借力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战略。战略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关键因素。

反观项羽,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盟友,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愈加孤立。项羽把六国后裔故吏分封于中原大地,目的就是要他们互相攻伐、相互侵扰,以坐收渔翁之利。不过,项羽的规划亦在无形中契合了刘邦的打算,帮刘邦减轻了不小压力。随着楚汉战争的持续进行,楚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一曲再普通不过的“楚歌”竟令楚军军心彻底瓦解,足以证明项羽集团成分的单一和观念的“保守”所带来的毁灭性恶果。

刘邦的故事篇10

刘盈,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西汉帝国的第二任BOSS。只是,登上BOSS之路,刘盈走得曲折许多。原来,刘盈这人性格“仁弱”,按现代语言套,就是有颗“玻璃心”,当然,往褒义上升华,也可说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但这样的性格,要君临天下,却不太合适。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史记》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刘邦对这个嫡长子不太满意(此时刘盈名义上已是太子),相反,他倒是喜欢一位叫如意的孩子。这孩子,是“小三”戚姬所生。如此看来,刘盈的继承之路曲折是必然的。可有意思的是,这路之于刘盈,曲折是有了,却丝毫不艰辛。因为艰辛的包袱,都丢给了自己的老妈,也就是吕后。

吕后大概也知道宝贝儿子是落定心思“啃老”了,于是抖擞精神,找来一干老臣谈话,谈着谈着就老泪纵横。吕后和刘邦可是老夫老妻,还一起手拉手创业打江山,相比凭着妖娆身段登上显耀之堂的戚姬,众臣自然是倾向给吕后感情分的。而古时嫡长子无过,无故废止,之于整个帝国风水,是十分不吉利的。基于此,老臣们纷纷表态力挺刘盈。

刘盈不仅“啃”老妈,有的时候,也可以“啃啃”老爹。《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大概意思是:黥布谋反,恰刘邦又生病了,于是决定让刘盈领兵。这不是一个树立名望的好时机吗?是!但对于刘盈来说,不是!吕后智囊团连夜讨论了一番,得出了一个结论:“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一句话,刘盈不是黥布的对手,这战还得刘邦扛着。

于是,吕后又跑到刘邦处哭哭啼啼,请求御驾亲征。刘邦年纪也大了,赶上身体又抱恙,还得看着吕后挂着两行鼻涕的满是皱纹的脸在面前晃来晃去,自然心烦,只好挥了挥手,叹了口气道:“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刘邦的意思大概就是:刘盈这臭小子,一点长进都没有,也只能“啃啃”老爹了,罢了罢了,我还是出征一趟吧。

不过,光有一个强悍而又会哭的老妈罩着还远远不够,必要的时候,他还得“啃”老师。当然,这老师,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原来,刘盈他妈虽然四处拉关系,讲好话,但这效果还不太明显,刘邦易储之心仍然盘着。(“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此时,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相当有水平,《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

意思是:这天下有四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平均年纪八十好几),因看不惯刘邦夸张的处事方式(比如往文人帽子里撒尿什么的),一直隐居山中,并在高级士人VIP“朋友圈”里放出狠话:誓不为汉臣。而刘盈为人仁弱,此事却恰恰是优势,倒可以放低姿态,谦卑地请老人出山,拜为老师,虚心求教。

当然,这张良的主意其实两个字也可概况:造势。即天下人均可为刘盈所用。

至于效果,在某场晚宴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刘邦看见刘盈身后侍立的四位老者“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心中甚奇,忙上前打听底细。只见四人微微一笑,从容自报家门: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个场景,就如同某小道士下山,夜至乡间酒家,见四人把盏相饮,上前问名,答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接下来刘邦的反应,自然是出乎意料、大惊。刘邦定了定神,不确定地问道:“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老先生们捋了捋长须,微微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