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简介十篇

时间:2023-03-20 21:15:05

刘邦项羽简介

刘邦项羽简介篇1

刘邦简介

西汉高祖刘邦,沛郡丰邑人中阳里人,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秦时曾做过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项羽简介

项羽,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

刘邦项羽简介篇2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1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上看,显然刘邦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那简直轻而易举。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机会多得去了。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不屑为之。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听从张良,收买项伯,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却心怀异志,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用人的角度看,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还有后来的陈平,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而项羽众叛亲离,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帐下人才匮乏,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樊哙粗中有细,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徒然发怒,撞碎玉斗泄愤。这场较量,谁胜谁败,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靠的是善于用人,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想夺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对属下虚心,换得属下对他忠心。而项羽自恃身份,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对部属也非常高傲,且无主见。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2谈到楚汉之争,最出名的不外是鸿门宴,《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举办了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伯——一个被长期忽略然却在鸿门宴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张良,项王对他的不满以及起来杀意,才让他有机会逃走。

张良——刘邦的智囊袋,然刘邦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连刘邦想独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诉过张良,但张良却不记前嫌,是他通知了张良,是他为张良出谋划策,是他在刘邦独自一人逃走时,镇定自若。

项王——唯我独尊,目光短浅,毫无心计,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诉他,刘邦有独霸天下的心,一开始项羽很生气,且对刘邦起来杀意。然而却因为刘邦上门谢罪,而原谅,范增多次示意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羽的唯我独尊,不善用人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项羽的智囊袋,他说一个老奸巨猾,洞察敏锐,是他最先察觉到刘邦的霸心,他劝说项羽杀了刘邦,刘邦心软放过刘邦,导致最后被杀。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威风,多么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最终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唯我独尊,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上错失咯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错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么可悲啊?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为个人性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最后在乌江自刎,刘邦因为他的性格,让他广招贤士,统帅三军。

项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刘邦,我尊重,他们创造了历史。

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3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项羽又不善于用人,脑子太过于简单,而且即使项羽在“鸿门宴”那一日杀了刘邦,按他的性格,他日,他也一定会败在他人之手,项羽的失败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而他在乌江自刎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于刚烈所造成的。

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4楚汉争霸,一段雄伟壮阔的历史故事。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下,群雄并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项羽勇猛刚毅,刘邦善于纳谏,张良运筹唯喔,围绕这英雄们有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鸿门宴就是斗智斗勇的经典。

项羽因刘邦欲王关中而愤怒,便叫刘邦到军中谈话,于是有了鸿门宴这一斗智斗勇的故事,项羽本应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却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放走了刘邦。于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项王在乌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认为项王最后失去天下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鸿门宴中的不杀刘邦。不耍流氓就已经体现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不听他人的建议,忠告。后来项羽进入咸阳宫杀死秦公子英,放火烧掉阿房宫,四处烧杀抢掠,这与刘邦听从张良的谏言而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刘邦这一方。

后来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大;项羽因残暴使自己的亲信越来越少实力也随之消弱最后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死了刘邦,这样项羽会越来越恣意娇纵,失去竞争者,这样项羽原来的雄心壮志也会慢慢消沉,最后变成一位桀纣之君。即使项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国,也会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不会长久留存。所以不管项羽的武力多么强大,天下都不会在一位暴君手上流传百世千世。

读史可以明志,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除了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学会许多品质。在鸿门宴这一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镇定自若的面对危险,也知道了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事果断坚决。

读鸿门宴有感心得范文5前几日,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这一古文,这篇古文向我们讲述了古代“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天下第一宴”。

学完课文后,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羽是因为这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他都无法称霸天下。

刘邦项羽简介篇3

【关键词】怀王之约;刘邦;帝业

关于刘邦成就帝业的原因,学界先贤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有论者认为,刘邦胜在善于用人,亦有论者认为,汉胜楚的主要原因在于刘邦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封侯集团,还有学者认为刘邦的性格和政治理念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从灭秦、楚汉争霸到西汉王朝的最终确立,刘邦从弱小到不断壮大,不仅有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用人之道,从而军事力量得到不断的提升,其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也在道义上为刘邦赢得了很大的支持,不可否认这也成为刘邦成就帝业的一大助力。

秦汉之际,社会秩序失范,不同军事集团中的君臣关系,既不同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血缘关系,更有异于皇权专制政体下固定不变的政治关系,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在非血缘的人群中,用何种伦理价值观念来规范协调人际关系,是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孟子曾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此时承先秦遗风,在非血缘的人群中,以友道相待,能够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便能在天下群豪中赢得巨大的声望,从而获得人们的拥戴。

在反秦战争开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能够号令群雄的天下共主,各地均是武装割据式的王国,大部分是小规模的散兵游勇,可以说刘邦的不断强大,是不断吸纳投奔他的小股军事力量,才最终拥有了与项羽对抗的实力,这种吸纳,有的是武装征服与武力威慑,此外还靠刘邦集团信守盟约,利用义帝怀王的权威地位,在尽量不破坏各个地方势力平衡的前提下,赢得了各个地方势力的支持与拥戴。

陈胜起义篝火狐鸣之际,其口号便是“大楚兴,陈胜王”,攻下陈县后,陈涉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意欲张大楚国,刘邦在起事之初,也是奉行楚制,当刘邦拿下沛县后,自称为“沛公”,《汉书・高帝纪》引孟康语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可以说,在反秦战争伊始,以楚国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先声夺人、营造了最为广泛的舆论攻势,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楚国也成为后来各个王国默认为领军角色。

楚怀王之立,乃范增说服项梁而为之,理由是:“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深以为是,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可见怀王之立,是项梁树立的一杆大旗,既标榜了自己的忠诚不贰,又藉此吸引了大批的楚国故将,形式上的名正言顺,也有利于争取民心。

随着战争的展开,楚怀王名下的项梁、项羽与刘邦开始各自崭露头角,在反秦战争中,能与秦朝大军旗鼓相当、屡克强敌者,唯楚军,其余各路诸侯战将,鲜有能与项羽比肩而论者,与秦军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很少能占到便宜。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也是在这个时候,怀王与诸将要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个约定看似简单,实际上个中缘由,大有文章。

首先,必须看到,此时秦军的军事力量仍然较为强大,“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也就是说,率军直捣黄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秦政暴虐,但是横扫六国的秦军,其军事力量雄厚、不容小觑,项梁乃楚国起义军最早的领袖人物,屡破秦军,闻名而归附者甚多,结果“益轻秦,有骄色”,被章邯打败,殒命定陶。况且正如贾谊所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势,如果完全靠武力征服,在冷兵器时代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其次,《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笔下的关中富庶虽是西汉时的光景,但是自缪公兴秦至始皇并天下,秦国累世积淀的珍宝货财、肥饶的土地,也是众人觊觎的目标,所以,破秦入咸阳,是苦差也是美差。在这种情况下,破秦入关成为一项极为艰巨、极富挑战性而又富有诱惑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言契”才有存在和成立的可能性,诸将才会认同那位先入关者成为王关中的秦王。最后,对于项氏,楚怀王恐怕很是忌惮,一方面,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无往不胜的项羽,是楚国号召群雄的旗帜,楚怀王必须要倚重,另一方面,项羽的剽悍、独断专行,完全架空了楚怀王,尽管楚怀王乃项氏拥立,但是毕竟作为贵族后裔,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和故国观念,完全做傀儡,恐非怀王所愿。在综合的考察之后,怀王选定了刘邦。笔者认为,“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原因有二,其一,刘邦“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或可以义降秦,尽可能减少双方的作战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焦土羸民取之何用。其二,楚怀王之立虽然名正言顺,但是攻城略地、冲锋陷阵还是名下的战将所为,战功卓越者、威名远扬,其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同时,与之成正比的号召力量也会不断提升,此时刘邦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对名义上的君主怀王还是有一定的服从性,倘若刘邦入关王秦,对怀王必定心怀感激,而项羽也不再是一家独大,无形中也有了与之抗衡的对手,这对怀王来讲,利大于弊。

事实的确如此,刘邦在入关之前,除了自己的嫡系沛子弟二三千人,还有取砀地,得砀兵五六千人,投奔楚怀王以后,项梁给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楚怀王遣沛公西略地,趁势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且战斗中必有损伤,刘邦手中兵将不过万余人,向关中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多场战役,折损了不少的兵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最终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使人还报怀王,怀王答覆照原约办,于是刘邦自然认为“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刘邦的心理预期中,怀王之约是诸侯应该遵守的政治盟约。

同时项羽虽然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对义帝主约一事颇为不满,《史记・高祖本纪》载:(羽)怨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项羽主持戏亭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不久项羽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义帝徙至长沙郡郴县。义帝被逼出都就道,于途中被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击杀。笔者以为,怀王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虽然并未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名义上天下正式属楚,义帝时乃天下之共主也,作为一个聚拢人心、号召群雄的旗帜,却是无法抹煞的,因此,项羽杀义帝,便失去了道义上的基础。

公元前203年,即汉高祖四年,刘邦与项羽集重兵于广阳,相持不下,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列项羽十条罪状加以数说:“吾始与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羽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畔逆,罪七也。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夫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刘邦所列十大罪状中,涉及到义帝的便有六条,直指项羽对义帝的阳奉阴违,而项羽对刘邦的这番数说,无言以对,盛怒之下,伏弩射中汉王。在项羽眼里,这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刘邦的拳头的确没有对方强大,但是诸侯的王业与君主的帝业毕竟不同,刘邦不仅善于用人,步步为营,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成功地打击了项羽的士气。

另一方面,刘邦与当时颇具实力的诸侯王也有裂土分封之约,如垓下之战前,刘邦与彭越和韩信约: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城,以与彭越。作为恩赏,分封土地与食邑满足了当时诸侯王割土为王的政治愿望,正因为如此,韩信、彭越都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这种信约,基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基于利益的契约,这也是西汉建立的情势所使然。可以说,刘邦非常善于顺应和利用其时重信义然诺的价值观念,在豪杰中树立“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的原则,最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豪的支持。

综上所述,刘邦的持守信义、遵守盟约,打击了对手,争取了人心,帮助刘邦一步步的登上了帝位。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贾谊.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宋振水.西汉时期刘邦和项羽的管理智慧比较[J].兰台世界,2013(30).

[5] 夏增民.刘邦与功臣集团关系析论[J].南都学刊,1998 (1).

刘邦项羽简介篇4

[关键词]项羽;统战;敌人;内部力量;外部盟友;民心

[作者简介]韩舒,中共崇左市委党校教师,广西 崇左 532200;温书泉,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科员,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66―04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时年24岁的项羽,把自己“身长八尺,力能扛鼎”的昂然之躯重重地掼在了历史舞台上――他以“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的军事才能,把“西楚霸王”四个字打造成一个冷兵器时代不可跨越、被同代人忌惮惊畏的神话;同时,他也以“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彻底失败,使“西楚霸王”四个字尽染肃杀悲凉,乃至成为令后人摇首扼腕的千古喟叹。公平的历史在给予项羽选择成败存亡兴衰起落机会的同时,也就剥夺了他以单一色彩留书汗青的可能,亦赋予后人从政治、军事、时势、个性等多元层次解读楚汉之争、解析项羽失败原因的权力和以此为鉴的义务。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谋略角度分析研究项羽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的致败因素。

一、错看刘邦,贻误打击最主要敌人之先机

孙子兵法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对于那场以天下为标的物、耗时四年的楚汉之争而言,成败的关键不是一个或两个城池的占据,也不是一次甚至几次局部战役的胜利,而是明确斗争对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积极力量、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敌人的谋略思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正确分辨敌友,注意团结真正的朋友,才能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并取得胜利。项羽缺乏统一战线的谋略意识,过于迷信武力,无谋失交,对主要对手刘邦的态度摇摆不定,忽视、错视甚至无视统一战线问题,才导致了政治和军事决策的错误,逐渐从全面压倒性优势转为平分天下,直至丢掉天下,身死乌江。项羽的首要之错就是未能及时正确地看穿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他犹如空有千钧之力的盲人引弓挽箭,却看不到靶子,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机会。

1.失机鸿门。项羽第一次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是公元前206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对于刚刚以1比6的劣势兵力以少胜多取得了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来说,用4比1的优势兵力彻底铲除刘邦,可谓易如反掌。然而项羽却不仅没有通过战争消灭刘邦集团,而且在杀与不杀刘邦的选择中徘徊不定,步步退让,最终被刘邦集团反复强调三次无意称王的辩词所迷惑,轻率地中止了对刘的军事打击,放弃了对刘的宴间诛杀,“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

2.加封汉中。项羽第二个遏制刘邦的契机是封王。巴蜀路险道艰,如果仅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也可以为自己增添一道安全的天然屏障,可是项伯受张良贿赂,为刘邦请封汉中,“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羽竟然接受项伯的说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使刘邦得到了对汉中的统辖权,亲手把与关中只有一道秦岭相隔的汉中搭成地域跳板,供四个月后刘邦回师关中,还定三秦,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

3.出兵齐地。刘邦回师三秦是项羽第三次制裁刘邦的机会,项羽本应该在刘邦立足未稳时集中主要力量予以痛击,以绝后患,至少夺回关中。但他又一次错误地判断了敌我关系,认为刘邦只是如其所言“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反把只欲当齐王,既无争天下之意、也无争天下之力的田荣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转而向北击齐。结果深陷齐地,“连战未能下”,失去了与章邯里应外合,把刘邦逐出关外的机会,反倒使刘邦得以固驻关中,并在第二年春天“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进占彭城。

二、信任亲故,错待才士,致使内部壁垒发生动摇

曾经在与党内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团结、联盟的统战思想,揭示了统一战线的精髓。项羽恰恰反其道而行,“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甚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造成楚才汉用的结果。所以,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其根本原因就是项羽自毁长城,动摇了打击刘邦所要依靠的内部壁垒。

1.信任叛徒项伯,出卖朋友曹无伤。项伯,史未载其有寸功,却官任楚左尹,太史公在项伯的官职后含蓄地注明原来这一无功之人的升擢在于他的特殊身份一“项羽季父也”。《史记》除了记载项伯接受刘邦贿赂为刘请求益封汉中之外,还记载了项伯与项羽的两句直接对话,第一句是鸿门宴前项伯为刘邦开脱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安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使项羽直接丧失铲除刘邦的机会;第二句是项羽粮秣将尽之际,欲烹刘父以逼刘就范,项伯却劝阻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帮刘邦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对此,项羽不但没有施加任何惩罚给这个奸细,反而始终把隐藏在堡垒内部的敌人视作心腹股肱。

与盲目信任项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鸿门宴中项羽为推卸责任,随意地出卖了向自己示好,本可作内应的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以说,刘邦鸿门宴脱险的关键就在于他的统战谋略:依靠项伯,争取项羽,打击范增。而项羽完全相反:出卖曹无伤,伤害范增,偏信刘邦。如此一来,刘项可谓高下立见,胜负易分。

2.怀疑谋士范增,逼走智士陈平。范增,“素居家,好奇计”,项羽尊之为亚父,貌似与项羽关系最亲密的谋士。但事实上,项羽对他一不能尽用,二不能深信。范增与项羽的关系从破裂走向决裂的必然结果,早在鸿门宴就有了征兆。鸿门宴时,范增这位老者只能愤怒地用拔剑砍破玉斗的方式来一抒愤懑,并恨恨地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但是,项羽根本没有弥补君臣裂痕的意图,他非但没有进―步巩固合作、团结范增、对付刘邦,反倒在荥阳会战中,中了刘邦集团并不高明的离间计,与范增彻底决裂,“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致使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的范增愤怒而绝望地告老还乡,中途病死。

陈平是刘邦手下奇计迭出、算无遗策的一流谋士。陈平曾投奔项羽,殷王司马昂叛楚降汉,陈平为项羽率军“击降殷王而还”。没过多久,刘邦攻占殷地。“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间行仗剑亡”,投奔汉王刘邦。显然,陈平有功无过,至少功过相抵。就因为被平定的殷地在

撤军后又被刘邦攻占,陈平的功劳不仅被一笔抹杀,还要遭诛杀,不逃何待!

3.误怨猛将英布。同志在评价章士钊时曾经说过:“对一个人要看他全面的一生”,不以小眚掩大德,不因小失大,这是团结人、联合人的正确思想。如果项羽能宽容最得力战将英布的小过,英布也未必会倒戈归汉。英布“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英布在巨鹿之战中“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佐项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在项羽函谷关击关等多次军事行动中一马当先,英勇善战,“数以少败众”,为项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只因项羽对齐作战时,英布称病不往,“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二人产生了嫌隙。后来,惶恐的英布在刘邦使者的游说下背楚归汉,成为刘邦的得力干将。

4.冷落韩信,怀疑钟离昧。逼反周殷。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楚汉战争这个各路诸侯称王、近似于春秋的纷乱时代中,个人必将选择投奔能够让自己才华得展、抱负得酬的明主。项羽起兵,韩信带着智慧、胆识、忠诚来投,可惜韩信在楚,“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尽管韩信积极地“数以策干项羽”,但“羽不用”。项羽的不用使不得志的韩信背楚而归汉,被刘邦所用,拜为上将。可以说,如果没有项羽的冷落,就不会逼走韩信;如果没有逼走韩信,也就未必有项羽的垓下惨败。

钟离昧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骁勇善战,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公元前203年成皋之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钟离昧宁被汉军围困,也不投降,对项羽不可谓不忠,但项羽在敌方的反问计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使钟离昧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殷是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驻军于淮南一带。在楚汉决战前夕,在英布等人的诱降下,“大司马周殷叛楚”,带领九江郡的军队,与韩信、英布、彭越等齐聚垓下,合围项羽。周殷叛楚,除了英布的诱降之外,史书没有明言其他原因。笔者认为,周殷关键时刻叛楚,与项羽在刘邦离间计下不信任周殷及项羽日见败象有直接关系。

气死范增,逼走陈平,误恨英布,冷落韩信,逼反周殷,怀疑钟离昧等错待谋士武将的行为,使项羽集团人才寥落,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日益成为孤家寡人,这是项羽“奋其私智”在自己的坟墓上又深掘的一镐。

三、分封弑帝,难服众心,瓦解了与外部盟友的联盟关系

巨鹿之战后,诸侯慑于项羽的魄力,进见项羽“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为实际主宰天下的盟主,完全有可能因势利导,承接秦朝的政治制度立怀王为名誉皇帝,开辟新的统一王朝。但是,项羽错误地选择了逆历史潮流的裂土封王,违背楚怀王“先人定关中者王之”的誓约,更错误地得出“欲自王,先王诸将相”的结论;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甚至逐杀怀王。其实,新旧势力交错、武装力量大整合的时代,要求项羽以一种睿智加强悍的帝王姿态笼络可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打击最大的敌人。可当项羽面对这个历史任务时,赏私亲、举避仇,以个人好恶作为分封标准,不封、失封、错封,使各路诸侯各怀其心、各拥其军、各谋其权,最终纷纷降汉,陆续在楚汉相争局势日益明朗化的过程中,成为刘邦插向项羽心头的一把把尖刀利剑。

1.关于怀王。任何政权都必须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的承认,只有在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政权才能有效运行,而这一价值基础就是其成员为什么要忠诚于它的价值判断。项羽分封后尊怀王义帝,继而放逐之,继而弑杀之,错误地企图用权力对抗价值判断,用暴力谋求政治合法性,“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其结果一使项羽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二授人以柄,给政敌刘邦一个“袒而哭之”,合理出兵讨伐弑帝者项羽的借口;三令各诸侯失去忠诚的价值判断,纷纷效仿,“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导致人心离乱。

2.关于田荣。有功不赏和无功滥赏,历来是君臣矛盾的隐患,前者导致怨恨,易生叛逆之心;后者导致骄横,易启佞恶之端。抗秦斗争中,田荣为秦朝统治作出贡献,却“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的缘故不被封王。于是,满怀怨愤的田荣以“项王为天下宰,不平”为借口,在项羽分封诸侯一个月后就率先叛乱,杀死项羽分封的三齐王,吞并三齐,自立为齐王,并且直接以武装力量帮助彭越击楚、陈余叛楚。这让还没坐稳霸王宝座的项羽如坐针毡,大举出兵齐地,置坚守废丘抵抗刘邦的章邯于不顾,致使刘邦顺利还定三秦。

3.关于彭越。如果说不封田荣是蓄意,不封彭越则是因为无知。彭越原为江洋大盗,趁乱起兵反秦,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项羽分封时根本没有想起过彭越带有一支人数过万的队伍。项羽未封彭越,“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就给了田荣策动彭越反叛的可趁之机,“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而彭越造反后又被刘邦拉拢,对楚粮草的侵扰逐渐成为令项羽不能再无视的问题。于是项羽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彭越,“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但并不奏效,不久“彭越复反”,采用游击战“烧楚积聚”,“下梁地,绝楚粮”。最终与刘邦集团合围项羽于垓下,予项羽以致命打击。

4.关于三秦王。项羽在用人问题上不止一次地犯错,把章邯、司马欣、董翳封为三秦王把守关中是项羽用人上的又一大失误,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原因。项羽把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关中一分为三,由秦三个降将把守,本意一是要克制刘邦,二是要以秦人治秦。但他忽略了翳与欣才干平平,难当大任。至于章邯,由于项羽夜坑秦卒二十万,“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遭至秦人深恨。项羽封三秦王把守关中,在百姓看来,恰如用狼牧羊。纵使狼不食羊,羊又岂肯坐以待毙?所以结局只能有二,羊群或四散逃亡;或奋而反抗,灭狼以自救。而无论哪种结局,都注定会成为阐述着项羽谬封三秦王的惨烈注脚。

四、杀降坑俘,丧失民心,毁掉了战争胜利和政权稳固的根基

战争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而是政治手段的极端形式,若在战争中忽略甚至违背了民众对战争的希望和意愿,就会失去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的民心,就注定失败。民心的赢得需要仁诚德义,而非威术法力,“莫强于人心,而可以仁结,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莫柔于人心,而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术诈,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力夺也”。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反观项羽,除平常的杀戮方式,还酷嗜屠、坑、烧、烹,所过无不残破;如坑襄城卒、新安坑秦卒二十万、齐地坑田荣降卒;烧秦宫室;屠城阳、屠咸阳;烹说者等等。殊不知,他屠城坑降、烹烧杀掠的残暴行为,注定会使自己一点点失却民心,失去天下。

1.烹杀说者。项羽初人咸阳,“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官室,火三月不灭”,把历史厚赠给他的一个收服民心的良机,变成了令六国人心背离的恶行。所以,当有人向他进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时,他只能望着已被自己“烧残破”的咸阳拒不纳谏,也只能远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关中要地,而以地远偏僻、物质相对匮乏的彭城为都城。难怪明人凌稚隆说:“项羽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咸阳既灭,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进言者对此鄙夷地评价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从“说者”的评价推测可知他并非楚人,项羽烹杀说者,难免令六国人心惴惴。从此,何人还敢为项羽献策,何人还敢信附这位楚国贵族出身、怀有浓厚种族主义心理的西楚霸王呢?

2.坑秦降卒。二十余万秦军降卒,本该成为项羽最辉煌的胜利成果,却成了他失去人心、招致失败的祸端。项羽担心降卒不服,一坑了之,却没有扪心自问“二十万秦兵不服,羽得而坑之;诸侯王不服,四面而起,羽且奈何哉”?“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的残暴所埋下的恶果,最终由阴陵“田父”还给“迷失道”的项羽自食,一字深含恨意的指路:“左”,使项羽“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种田翁尚且如此憎恨项羽,可知他已经违背民意,丧失民心。只可叹他至死还不觉悟,“认输而不服气”地斩将、刈旗、不渡,高呼三次“天亡我,非战之罪”。

刘邦项羽简介篇5

综观全文,《鸿门宴》有三处疏漏:

1.文中讲到“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但后文并没有讲到陈平回去复命,陈平如俗语所谓的“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有照而无应;

2.文中讲沛公“如厕”时把樊哙招出去了,但并未讲把张良也招出去,后文却说“乃令张良留谢”,有应而无照;

3.范增一心欲治刘邦于死地,但在项庄舞剑失利与樊哙闯帐后至刘邦成功逃走,其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与他性格和谋士身份不符。

一、“都尉陈平”去哪儿了?――“有照而无应”

司马迁知道刘邦与樊哙出去这么久不回来,项羽不过问一声不合情理,所以安排了陈平去“召沛公”。但陈平有没有找到沛公呢?下文并没有说。这诱发出了我们的许多想象:如果找到了,刘邦如何应对?陈平又如何回复项王?如果没有找到,陈平是继续找呢,还是回去复命?回去复命将如何说?项王有何表现?范增又有何表现?可惜下文根本没有涉及。此处,太史公考虑到了不使陈平召沛公的不合情理,却未考虑到陈平去后无下文的不合情理;这是太史公的疏漏处,致使这一情节“有照而无应”。

其实,文章虽讲求照应,但“有照而无应”不见得就一定是疏漏,关键是要看“不应”有没有道理,有没有韵味。《荆轲刺秦王》中的秦武阳,文中第一次介绍曰:“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第二次通过太子丹的口写道:“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第三次写道:“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然而后面的荆轲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荆轲被斩三个情节中,秦武阳的身影便消失了,作者没有哪怕一笔涉及。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与太子丹激荆轲说的“请先遣秦武阳”,很能看出武阳在太子心目中的勇猛、刚强,然而武阳的这种勇猛刚强在秦始面前却丧失殆尽,变得“色变震恐”;原来,前面的介绍是为后面的作铺垫,是为了让武阳前后表现形成对比,是为了写出始皇的威严、霸气与荆轲的从容、镇定与刚毅勇猛;写武阳越厉害,就越表现出始皇的威严、霸气,也越能表现出荆轲的从容镇定与刚毅勇猛。后面情节没有秦武阳的身影,武阳怎么样了?这关键时候他在做什么?成了一个悬念,成了一块空白,可以让读者任意发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武阳哪怕能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一样帮上一点小忙,或许死去的就是秦始皇,“荆轲刺秦王”就大功告成了。然而没有,种种猜测让人进一步明了太子丹识人的表面化,让人感慨荆轲因“太子迟之”而未“待吾客与俱”的遗憾。此处的“有照无应”以显空白,正如钱钟书先生谈诗画之“韵”时所说的“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说出的话比不上不说出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艺术魅力。

但“都尉陈平”之“一去更不来”,却不同于《荆轲刺秦王》之“留白”,而是本应照应而无照应,不仅使故事情节不够完整,在塑造人物、表现冲突方面也显得有所欠缺,此处不得不说是司马迁行文中的疏漏,太史公如“老马”,偶尔也“失蹄”。

二、张良何时出去的?――“有应而无照”

《鸿门宴》写道:“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樊哙是“参乘”,是“担任警卫的人”(人教版课文注释),刘邦“如厕”时把他招出,合情合理,但如果同时把军师张良也招出,则显得不合情理。因为整个宴席只有项羽、范增、项伯、沛公、张良和后至的樊哙六人,如果他们三人都走了,就余下项羽和手下的几个人了,不仅于情理不合,肯定也会引起项羽或范增的疑心,所以,太史公没有叫张良与沛公一同离开。后文谋画逃走事宜时,除樊哙之外,却又有张良在场;司马迁此处设置,大概考虑到如此重大事件,非有军师张良出面不可,同时也为张良成功逃脱后张良回去复命作准备,但太史公疏忽了前面张良没有同刘邦一同出来这个问题。很明显,太史公这一情节设置与前文刘邦没招张良出产生了矛盾,属于“有应而无照”。

前后照应勾连这一手法在《鸿门宴》中其实运用得相当纯熟、相当成功。如宴会中,范增召项庄舞剑,吩咐曰:“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且为所虏。”刘邦逃脱后,范增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且为之虏矣!”还未失去机会,范增用“若属”――你们――把自己置身于斗争之外,仅是警告形势的严峻;刘邦逃走后,虎已归山,范增说“吾属”――我们――把自己也置身于时局之内,叹息时势的不可逆转。两句话不仅前后呼应,而且把形势的缓急与范增的神情全表现出来了。并且后一句,不说“‘将’且为虏”,而说“今且为虏”,这个“今”字,指的虽是未来,然而这个未来几乎就如现在,极力表现出项羽兵败成为刘邦俘虏的形势就在眼前。如此照应勾连,一字传神,可见太史公在布局文章结构时乃真正刻意为之,费尽心力。再如《鸿门宴》最后写完项羽与范增对刘邦逃脱的不同态度后,还不忘补上一笔,加个尾声:“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是小事,是补笔,但与开篇的“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和中间项羽对刘邦脱口而出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线贯穿,照应勾连,如“草灰蛇线,空谷传响”。尽现项羽的胸无城府,轻轻一句话,就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刘邦果断果敢,对于后患者,绝不留情。

因而,《鸿门宴》太史公未言张良离开宴席却又讲张良离开了宴席,有违他注重照应勾连的文风,应是一时疏忽所致;前后呼应,太史公熟用习用而竟至错用误用,成为“一眚”。

三、刘邦从“如厕”到“至军中”,范增在干什么?――人物行事与身份、个性相悖

范增一心要置沛公于死地,在项羽发怒要“为击破沛公军”时,他火上浇油,不仅言刘邦“其志不在小”,且言“其气”为“天子气”,鼓动“急击勿失”;宴席上,他第一步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后,又召项庄以“入前为寿”的名义“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且嘱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主动出击,攻击性特强,如荆轲要取樊於期脑袋一样,可避开太子丹行事;知沛公逃走后,范增盛怒,“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破之”。然宴会中,项庄舞剑被项伯干扰、樊哙闯帐后,他却没有了任何作为,而是与项王一样在没有沛公人马的情况下喝酒。并且,沛公“如厕”不仅三人俱出,而且所花时间除密谋之外,还有行“二十里”路的时间,按理,这应大大超过如厕的时间。这么一大好时机范增竟然放过,这与他深有谋虑的谋士身份及其一心欲置刘邦于死地方后快的果断个性不相符。这是司马迁在塑造人物上的疏忽,为情节精彩而忽视了人物身份与个性。

刘邦项羽简介篇6

自古以来,名人雅士,酒局无数。俗话说,饭有饭局,酒有酒局+酒局不好,不如不饮。要有好醉,须得有一流酒局。

纵观历史,古人酒局,或惊心动魄,或极尽风雅。本文作者选出的中国古代三大酒局,或许并无考证,只是戏说,但谁又能说酒局文化不是由此开始的呢,

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乾隆千叟宴、东晋新亭会、杜康美酒醉刘伶,责妃醉酒、秦赵渑池之会、韩熙载夜宴、初唐滕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等。选出三甲仅是作者喜好,聪明的你心中的三甲是哪些局呢?

酒局之状元: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在世,最乐处莫过于一醉也。任你山穷水也尽,任你柳暗花不明,只要有美酒醍醐灌顶而下,顺势直人心脾深处,大事小事便顿时化为乌有,天地万物即刻视作无物。以举若飞升之体态,醉眼迷离之秋波,让世界在你眼前彻底跳起舞来。此时此刻,不享尽人间酒醉之极乐,更待何时?

虽然历史上没有“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他们八个聚在一起酒局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相信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吧。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或许就是对这次酒局的诠释呢。

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括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八人。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干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舞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酒局之榜眼:汉初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琚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得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远遁。

由此说来,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局之探花: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

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蒙。接着曹操拉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

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邦项羽简介篇7

2014年经江苏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徐州又有3家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使徐州市的A级景区总数达到了6 8家,成为江苏省之最。徐州旅游基础服务功能完善,拥有星级饭店134家、旅行社194家,完全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楚汉文化叹为观止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因“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被称为“千古龙飞地”。它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也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因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被称为“东方雅典”。走在徐州,令人感到汉风浩荡,轻松怡然。

处于中国南北交通要塞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历史上发生过400多起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当属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战场就在徐州西北部的九里山上。当时,27岁的楚王项羽接受过严格的兵战训练,而刘邦则是年逾五十的农家子弟,最后却以项羽兵败自刎,刘邦承袭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400年的汉朝基业。《水浒传》里一则山谣“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恰似虞姬别霸王。”形象描述了徐州的多战,以及楚汉相争的悲壮。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刘邦的父母在田间劳作,忽然天上雷雨交加,父亲看到一条真龙附于母体,不久后母亲生下了刘邦,他后来成为了真龙天子。龙的概念由此在中华文化中生根。

刘邦给徐州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歌风台、泗水亭、拔剑泉、马扒泉等等,同时他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文化研究专家马培封先生说,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汉王朝、汉民族、汉语、汉字、汉文化,以及刘邦色彩的一国两制、和亲政策、尊孔祭孔、重农抑商、低税制等等。刘邦的汉文化开创之功,进而唤起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尊。

而当时西楚霸王项羽的国都在徐州,他出生在距徐州100多公里的宿迁,历史上也属于徐州,在徐州关于项羽的古迹有戏马台,是当年项羽放马南山的遗址。徐州旅游局雒永信局长介绍说:历史上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但徐州人包容大气,有情有义,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崇拜刘邦的同时很尊重项羽,纪念项羽的楚园已于今年上半年建成开放。

由于徐州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多次遭受黄河水患,因此大量汉文化遗存一直沉睡于黄土之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很多地下遗存被挖掘整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

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中徐国国都和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此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期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由此,徐州有三四百座汉墓,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两座――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汉墓,都是西汉时期的诸侯墓。龟山汉墓看的是陵墓建筑的精致,狮子山汉墓除了建筑之外,其出土文物更是精美绝伦。

龟山汉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中间相通。这座汉墓以山为陵、气势雄伟,凿石为墓、工艺精湛,享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从市中心的彭城广场东行,十几分钟车程,就是狮子山汉墓。

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其中有4000余件兵马俑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才发掘了主人墓。它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2100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汉代,盛行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人们普遍认为灵魂不灭,由此产生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也极力摹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品与器具。

1984年,徐州砖瓦厂工人在狮子山西麓取土烧砖时,意外发现了汉兵马俑。考古学家认为“秦俑写真,汉俑写意”。走进汉兵马俑博物馆,一排排如同玩偶般大小的陶俑表情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表情凝重,有的两眼无神,有的若有所思,妙趣横生地表达了古代兵士们的内心百态。

徐州汉文化奇观的另一杰作为汉画像石,它是汉代雕刻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的画像。汉画像石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中国汉代与古罗马处于一个时期,古罗马人喜欢用雕刻的方法记录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国汉代人也喜欢这种方式,但主要用在祭祀和土葬的时候,它真实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也是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巅峰。

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可以看到汉代现实生活中的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场面,以及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和大量祥瑞吉祥的图案。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毫不过誉。”

据雒局长介绍,徐州高度重视汉代遗存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不断完善汉文化旅游线路,努力打造“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旅游品牌。正在恢复建设汉皇祖陵(刘邦的曾祖父刘清的墓,他是当时魏国的大夫,避难到丰县),同时还在建设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对汉像画石进行全景解密,将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直观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样既有利于专业人士对汉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有利于普通游客更好地理解和体味汉文化。

山水秀美堪比江南

徐州位居黄淮平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又处于江苏省西北部,是江苏的“北大门”,这里冈峦环合,河湖密布。市区72座山层峦叠嶂,7大湖泊交映生辉,大运河和古黄河穿城而过。在72座青山中以云龙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最为独特,7大湖泊中以杭州西湖的姊妹湖――云龙湖最为秀美。与苏轼当年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一样,他在徐州任知州时也曾率百姓治理云龙湖。如今,比西湖还大的云龙湖是国家4A级景区,与云龙山相依相偎,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和休闲度假设施,同时也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集体绕湖健步走已成为徐州市民日常生活的一大时尚。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众多的市民便会来到这里休憩健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云龙湖“隔市相望”的另一大湖泊便是潘安湖,它位于徐州市东北的贾汪区,因历史上中国的美男子潘安而得名。贾汪区占地690平方千米,远在商周之前就有人类定居,清光绪八年开始掘井建矿,延续了长达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史。如今,曾经是华东能源基地的贾汪区因煤炭资源的枯竭,地表发生严重的塌陷,成为全国最大的采煤塌陷地。在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贾汪区开始转型发展。今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贾汪旅游集聚区”的目标,按照旅游“项目集中、要素集聚、经营集约”的原则,旨在将煤炭资源枯竭的贾汪区向旅游业转型,如今,贾汪区旅游集聚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建设中。

方圆300平方公里的贾汪旅游集聚区从潘安湖开始,规划建设包括宗教禅修、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奇石观赏、户外休闲、教育拓展、养生养老、温泉康体、科技创意、文化博览、野生动物培育、休闲购物的12个中心,以及一个旅游装备产业园。

在12大中心中,除温泉正在钻探之外,低空飞行、热气球、三角翼、滑翔伞项目都将建设完成,这些项目是国家鼓励的旅游开发方向,也填补了江苏省旅游项目的空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去年投入运营的滑雪场和刚开放的高山漂流,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游玩。雒局长介绍说,贾汪旅游集聚区的目标是建成全市旅游要素最为齐全的样板区,江苏省旅游集聚发展的先行区,淮海经济区休闲度假的首选区,全国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当然,到徐州休闲度假,在徜徉灵山秀水之间、品味楚韵汉风的同时,一定不要错过彭祖养生美食。据说,在尧帝时期,养生和美食大师彭祖因为治好了尧帝的伤寒,所以尧帝把徐州封给他。据《资治通鉴》记载,因为这里出了个名人叫彭祖,所以徐州古称彭城。

作为中华民族长寿的鼻祖,彭祖号称寿高800岁,给后人留下了独道的养生术和养生餐饮,其中两道名菜流传至今――“雉羹”、“羊方藏鱼”。“雉羹”用野鸡加稷米(后来改为薏米)同炖而成,气血双补。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徐州,品尝雉羹,感觉味道鲜美无比,因而赐名“天下第一羹”。“羊方藏鱼”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加上调料同烹,蒸炖皆可,其味令人垂涎欲滴。古人认为鱼和羊是天下最“鲜”的食物,而把这两种最鲜的食物同烹则更鲜。

今天,行在徐州,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雉羹”、“羊方藏鱼”,还可以在城中瞻仰到46米高的彭祖塑像,到彭园、彭祖祠、彭祖庙、彭祖、彭祖墓和彭祖井等遗迹了解彭祖的传奇。据雒局长介绍,徐州正在规划建设彭祖养生文化园,纪念彭祖这位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研究继承他的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的养生、饮食方法。

链 接:徐州“楚韵汉风”重点景区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由陈列楼、乾隆行宫、土山汉墓三大展区组成。其中陈列楼主要陈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等120余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器,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风格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另外,有邳州市九女墩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此外,还展出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铜器、金银器等140余件。俑偶华彩共展出徐州出土的陶俑艺术精品近210件。而土山东汉彭城王墓的一号墓出土银缕玉衣、鎏金兽形砚等国宝级文物;二号墓正在清理中,不久将对游人开放。

龟山景区

龟山是九里山的余脉,因其山形酷似龟形而得名。汉墓依山为陵,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为楚王刘注墓,北部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结构奇巧,是徐州西汉中期诸侯王墓的典型代表。墓室设计巧妙,施工精细,有些地方仍是现代化高科技都无法解释的千古之谜。墓内出土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器物,包括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以及龟钮银印、铜矛、朱雀肖形印等。

汉画像石艺术馆

馆内现收藏汉画像石800余块,展出177块,分布在7个展室内与镶嵌在展廊中。徐州汉画像石是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它在雕刻方面,为南北朝的石刻造像奠定了基础;在绘画上,开启了魏晋画风;在内容上,如同一部“画像的汉代史”,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文化景区

以楚王陵、兵马俑博物馆、王后墓等为中心的两汉文化主题公园。楚王陵:因山为陵,凿石为藏,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兵马俑博物馆:分为“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和“徐州西汉军事博物馆”两大部分,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形式简洁与空间丰富。汉兵马俑博物馆共有六条俑坑,军事博物馆主要展示西汉时期的军事装备、兵器、部队编制构成等。

沛县汉城

是一座集古典建筑精华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汉文化主题公园。

汉宫区是汉城公园的主景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有望楼、汉魂宫、长廊、东西配殿、仙人承露台等仿汉建筑景点。一层四周镶嵌青石浮雕、汉画像石图案,底部设计有表演大厅;二层为《刘邦坐殿》,蜡像栩栩如生;三层绘有《刘邦车马出行图》。汉魂宫东西两侧为诗词碑廊,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沛宫殿东西两侧浮雕再现了刘邦三年灭秦、五年剪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汉城公园集食、住、行、游、娱、购于一体,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格局。而汉城公园周围则有汉高祖原庙、沛公大酒店、汉文化广场、歌风台、汉街等仿汉建筑群。

戏马台

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后,于城南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故名。

刘邦项羽简介篇8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一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

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品读史记,其韵无穷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二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三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四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样样精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把各国的兴衰都展现出来,让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仅这样,里面的人物刻画看得栩栩如生,让我知道每个人的谋略,每个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没看之前觉得秦朝不是很强大吗?它把另外几个国家全都统一了呀。势力不够大吗?看完后我知道了,这个秦王赢政小时候因他爸爸成了赵国的人质,所以在赵国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的城府渐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记仇。暴躁。在还未统一六国时他有励精图治的目标,可是统一后不久,秦始皇就开始放纵自己了,不再像原来那样努力而是甩了手,原来百姓们还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钱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宫,百姓生活开始艰难起来了,可是正在享乐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地来临依旧如此,并且脾气非常暴躁,一不顺心就残杀百姓。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告诉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发奋图强吗?要想让自己国家长久,一定要爱戴自己的臣民呀!”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刘邦为人很好很宽厚,喜欢结交好朋友,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会以礼相待。而项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爱交朋友,很阴险脾气也挺暴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因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刘邦由于他的性格和举止赢得了别人的爱戴,大家都追随着他。用现代话说“人缘好”。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忘恩负义的。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的妻子吕后心狠手辣,皇上渐渐没有喜欢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远了,刘邦像把戚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吕后并没让戚夫人得到利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已经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吕后并没有放过母子俩,并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双耳双眼,放在坛子里丢在猪圈里,这简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别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会有报应的。

史记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对待别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别人等等。

史记800字心得范文高中五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首先从当时军队的实力上看,显然刘邦处于劣势,可以说如果项羽决心杀掉刘邦,那简直轻而易举。即使失去了鸿门宴这一次大好机会,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机会多得去了。可项羽却没有这么做。一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听了曹无伤之言便要杀刘邦,却又听项伯之言便又认为刘邦有功,而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告诫。二是因为项羽本是贵族后裔,自视甚高,认为做事当光明正大,在宴会上杀人是小人行径,不屑为之。相反的刘邦却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听从张良,收买项伯,对项羽毕恭毕敬、俯首称臣,却心怀异志,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用人的角度看,刘邦懂得让手下人尽其才,樊哙张良对他忠心耿耿,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被他收买过来,还有后来的陈平,以及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韩信,皆由项羽麾下转投刘邦。而项羽众叛亲离,不但叔父出卖了自己,还把自己在刘邦那里的间谍给出卖了。这叫其余部属如何对其忠心?韩信陈平这样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帐下人才匮乏,从前部属对他反戈一击。

试看鸿门宴上诸人的对照——同是武将,樊哙粗中有细,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项庄却因项伯阻扰未能成功击杀刘邦;同为谋士,智者张良始终掌控全局,范增却无法说服项羽依计行事,徒然发怒,撞碎玉斗泄愤。这场较量,谁胜谁败,还用说吗?

刘邦能迫使项羽自刎乌江,靠的是善于用人,因为自己不过是一介平民,想夺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对属下虚心,换得属下对他忠心。而项羽自恃身份,又挟大破秦军主力之威,根本没把刘邦这对手放在眼里,对部属也非常高傲,且无主见。

所以项羽虽能称霸于一时,却终于败于刘邦手下,不是因为鸿门宴没下决心杀刘邦,而是他缺乏作为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刘邦项羽简介篇9

《韩信》,又名《韩信出世》或《殷桃娘》。上世纪20年代中期,周信芳取材于小说《西汉演义》,编成了十本连台本戏《汉刘邦》。其中,每一本都能独立成章单独演出,《韩信》即是从《汉刘邦》第四本中抽出的一折,叙述韩信早年不得志,在淮阴曾得到漂母的帮助和周济,并在漂母的激励下,投军到项羽麾下当了一名执戟卫士。项羽起军时曾杀彭城太守殷通,殷通之女殷桃娘替父报仇,行刺项羽被获。韩信设计相救。殷桃娘为感激救命之恩,嫁与韩信结为夫妇。

剧中一场戏是描写韩信与漂母在河畔相逢,韩信内心郁闷伤感地向漂母诉说自己的遭遇。漂母听后深表同情关心,不仅施予饭食,还对他进行指点。此时,舞台上有一段以问答形式的唱腔,采用麒派唱腔体系中不多见的【反西皮二六】的板式曲调,此时唱来,凄凄楚楚、哀哀切切、娓娓动听,加上精湛的麒派做功表演衬托,令台下的戏迷观众伤情动容并产生共鸣。唱词如下:

韩信(唱):我的名叫韩信淮阴年少,父早亡母又故珠泪号啕。

漂母(白):你可曾读过书么?

韩信(唱):幼读书壮学剑兵书了了,空有才无有运难把名标。

漂母(白):你做何生理?

韩信(唱):去学吏要贿赂缺少钱钞,因此上无事业埋没英豪。

漂母(白):难道说你无有好朋友幺?

韩信(唱):世态炎凉哪有管鲍,漂母问我发一发牢骚。

亲戚见我回身跑,好朋友见我远远逃。

因此上淮阴来垂钓,饥一餐饱一顿忍饥挨饿暂候时光把岁月熬。

听罢言来珠泪掉,韩信饿了有二朝。

韩信出生在淮阴,幼年父母双亡,生活艰难贫苦。但他胸怀壮志,坚持习文练武,遗憾的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求仕途,有才能没有金钱此路不通,连势利的亲戚朋友都要回避他。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韩信举手无措、走投无路,只能愤愤不平地向漂母发泄怨气倾吐满腹牢骚,哀鸣世态炎凉,苍天不公,乞求能出现管仲、鲍叔牙那样的伯乐。

周信芳在创作这段唱词时,打破了常规的十字句或七字句的框框,一切按剧情与人物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受字数音律等束缚制约,故使这段唱词显得自由、真实、奔放、豪爽而贴近生活,但又符合艺术规律。这样的创新精神不但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没有勇气和魄力是无法完成的。观众看后感言称道,欣赏麒老牌的京戏,就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感情,互相在说心里话那样,选用的词汇不隐晦、不枯涩、不神秘,言简意赅地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韩信》中这段唱词的开始,就将自己的身世与理想直截了当地阐述清楚;又如“去学吏要贿赂缺少钱钞”,则是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营私舞弊与贪官污吏的陋习风气,而对于自己的经济拮据也毫不掩饰。并且他还认识到在腐败成风的官场中,不可能有像管仲、鲍叔牙那样的开明有识之士,因此,只能感叹地发一发牢骚,以自我宽慰解脱内心的沉重负荷。“牢骚”这样的唱词,在传统京剧的版本里是很难寻觅的,这却也表现了海派京剧独有的艺术特征,它超越了传统京剧程式化的规范。纵观周信芳大师创编的许多剧目,我们就能发现在剧中使用的语言,具有结合时代潮流、顺应大众民意的特点。语言是朴素无华、通俗易懂情节是生动逼真、感人肺腑;刻画人物又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周信芳的舞台艺术表演展示,可在《海瑞上疏》中管窥全豹。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赴北京共商国是,并向全国发出“消灭军阀、统一中国”的号召。周信芳当时正在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他为了响应孙先生的号召,很快和梨园同行开始排演连台本戏《汉刘邦》,并在剧中穿插了不少强调祖国必须统一、反动势力必须被消灭的唱词和念白,以借古喻今,唤醒全国民众的觉悟,那时在报上刊登的演出剧名是《汉刘邦统一灭秦楚》,署名为“周信芳编排”。

《韩信》一折,于1935年7月13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周信芳主演韩信、华慧麟饰殷桃娘、金少山饰项羽、杨瑞亭反串漂母、富云霞饰虞姬、张德禄饰章邯、杜文林饰恶少年、王兰芳饰张居妻、刘斌昆饰张居、周五宝饰范增。这样的名家组合,可谓强强联袂、群英荟萃。此剧票房火红,连连客满,演出后观众反应热烈。除了演技精湛与配合默契外,舞台机关布景的渲染,也使观众有目不暇接、焕然一新的感受。例如韩信九里山葬母一幕,台上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倾盆的景象,巧妙地运用了科技音响效果与舞美视觉,使舞台场景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汉刘邦》除《韩信》一折外,还衍生了几出京剧折子戏。如由《汉刘邦》第八本中抽出的《鸿门宴》,周信芳剧中主演张良、刘汉臣饰樊哙、刘奎官饰项羽、高百岁饰范增,该剧于1927年4月24日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楚霸王九战章邯》一出,也是从《汉刘邦》第四本中抽出,周信芳主演项羽;《博浪椎》又名《张良击秦》,则是从头本和三本中抽出,周信芳饰张良;还有《韩信》续剧,又叫《韩信与殷桃娘》,均是可独立单演的剧目。不过《楚霸王九战章邯》与《韩信》两出折子戏,都是周信芳在上世纪30年代常演的剧目,现在京剧舞台上已销声匿迹了。在陶君起先生著作《京剧剧目初探》一书里,也无《汉刘邦》剧目的记载介绍。至于麒派名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剧,早在1922年周信芳先生已编演搬上舞台,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与肯定。《追韩信》的成功,大大地激发了周信芳对秦汉历史题材的创作热情,才产生了京剧舞台上这部连台本戏《汉刘邦》。

刘邦项羽简介篇10

中学生中盛行一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有人警告说: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废于清议”。这话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在教“章句”和教“清议”之间游走,收效甚微。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既不“死于章句”,又不“废于清议”呢?笔者从苏教版必修三得《鸿门宴》(节选)阅读课人手,努力去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二、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1:

教学预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节选部分的第2节讲述了4件事,分别是项伯夜访,张良献策,约为婚姻,项伯回营。我要求四个同学为一组,分别扮演叙述者、项伯、张良和刘邦,根据翻译进行对话,流畅地完成事件的讲述。

这里的预设指向的是“文言”。长期以来,占据文言文教学课堂的“串讲法”将文言文上成了“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古代汉语课”――这种教学有“言”而无“文”。“言”固然要重视,但“文”也决不能被忽视。这个预设希望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翻译,不仅能灵活地落实“言”,而且试图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进一步走进文本。

教学生成:笔者请出一组同学完成对话。在讲述“张良献策”事件时,过程如下:……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他。”张良自信地说:“请让我前往见项伯,说沛公您不敢背叛项王……”

根据文言文字词逐一翻译的原则,“自信”一词是多出来的,但那位叙述者同学强调:“‘自信’一词能突出谋士对事件进展的了如指掌。”我们能不能加“自信”呢?问题一抛出,马上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加‘从容’要比加‘自信’更好。谋士哪怕成竹在胸,都不会表露在脸上。”原本安静的教室有了越来越多的窃窃私语,有的支持加“自信”一词,有的支持加“从容”一词,学生们都觉得此处加修饰词要比单纯地逐字翻译来得好。

片段2:

教学预设:此处是张良与刘邦地对话,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此处是范增和项羽的对话,项羽有危难,范增会不会主动请命?会不会流露出这种或自信或从容地神态?

教学生成:

生1: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从下文可以看出,他对项羽经常用命令的口吻,甚至骂项羽“竖子”,所以反过来说,他一旦有把握时,也会把这种自信淋漓尽致地变现出来。

生2: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精通韬略,临变不惊。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所以哪怕是这样胸有成竹,也不会把自信与从容表露出来。

生3:范增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妄自尊大,他对项羽尤其是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所以他表现出“自信”是合情合理的,而课文这一处翻译,无须加“自信”,这样才符合人物性格。

三、反思及延伸

显然,教学生成并没有按预设的发展。与单纯的翻译相比,学生在“张良”与“说”之间加上了“自信”一~。可以看到,我的课堂里已经有一种新的生命在流动。那么如何让课堂的新生命真正散发出价值呢?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求知欲扼杀。所以借着这个“流动的生命”,我们看到了教学片段2。

教学片段2,它不再是指向“文言”,而是指向文章、文学甚至是文化。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定下韬晦之计,那么他自己必定是个韬晦之人。范增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因为他是项羽的“亚父”,所以他在项羽面前妄自尊大不足为奇。只有对张良和范增两位谋士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甚至是课外的拓展,才能在预设2中提出合理的看法。并且《史记》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范增和张良的人物形象对比出发,还是就语言文化而言,在“张良”与“说”之间,都以不添加任何修饰词为上举。同理学生要推断出“范增怎么说”的前提是熟悉文章,然后是能分析张良和范增这两个谋士的人物形象,最后是必须了解《史记》的语言文化。

笔者的第一次的预设也力求注重“文”,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笔者认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是理想的文言文教学理念,他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鸿门宴》(节选)的教学必定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张良和范增两个谋士的性格特点来感知。那么在引导学生鉴赏《史记》人物形象刻画中的对比烘托法时,可以借助《史记》的语言特色这个媒介。这样的文言阅读课更接地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文言教学中有一种“以言带文”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精讲某个字词,再联系相关背景,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进而带出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因素。所以根据课堂的生成,笔者进行了第二次问题预设。第二次预设以文字为着眼点,借文字带动文章、文学和文化的探究,教学生成不但比以往连贯顺畅,而且内容更为丰厚。

经过这样一堂文言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笔者深深感受到:教师预设得再完美,讲述得再精妙,也只是一个人的精彩。预设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就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留白”。“空间”“留白”应该是怎样的呢?“空间”和“留白”应该是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