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十篇

时间:2023-04-11 02:34:26

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1

1.从下往上,还是从前往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和体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和儿童的学习相互契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从儿童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排队做操的场景人手,启发学生发现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的方法。场景的呈现是一幅平面的教学挂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我设计了如下片段:

首先出示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挂图,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在第3排第2个,让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由于数的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要准确表示图中小动物的位置,数的方法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通过听小猴和小熊的对话(小猴:我在第l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让学生推断出小动物们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几排的。

照我的设想,此处学生应该能水到渠成地说出“是从前往后数出第几排的”。可试教时,连续叫了几个小朋友,都回答说“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纠正了几次,到最后总结时。还有小朋友这么说,怪了,怎么会这样?课后,通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问题就出在那一幅教学挂图上――小动物们排队做操,第一排画在最下面,第二排画在第一排的上面……在二年级小朋友看来,明明就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怎么是从前往后数的呢?我恍然大悟:缺乏真实场景的体验,低年级儿童怎能把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的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呢?至少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孩子都会。

于是。我对这一片段作了修改,创设了让小朋友排队拍照片的情境。先请四个小朋友横着站成一排,再依次排出第2排、第3排和第4排,使小朋友们在排队的过程中观察、体验到第一排在最前面,第2排在第1排的后面,感受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把即时拍的照片传到投影上。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出来。觉得特别亲切。也看得特别认真。这时,再让他们看着图片说“确定第几排,是从哪儿往哪儿数的”,就都知道是从前往后数的了。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儿童自己观察、感受,体验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让学生观察自己活动的照片,他们就能顺利地把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平面上的位置关系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学生的反应差别竟是如此之大。我深刻体会到,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对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影响是多么巨大!

2.老师,我坐过火车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还要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后,教材还结合“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确定物置的方法。其中,“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这几个教学活动,对城市孩子来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再现。而对于“没有住过楼房,家里没有书架,也极少看电影”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已,因为他们很少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确定位置呢?看到电视里的春运报道,我想到这些农民工过年时都要回家,他们中很多人一定坐过火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需要确定位置的?果然。很多学生提到坐火车。我又问是不是自己找座位的?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坐过火车但不会找位置,这怎么行呢?――强烈的思维内驱力促使孩子们把确定物置的方法和找座位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时,我拿出自己国庆节从南通坐火车到北京的火车票,让学生猜猜我是怎么找座位的。根据车票上写着的“17车35号”,联系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置的方法,学生很快猜出是先找第17节车厢,再找第35号座位。

“火车上找座位”这一段因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以上教学活动,不仅完善了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以学定教”,才能使儿童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你有不同的说法吗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通过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经历后,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确定位置”一课在例题后安排了一个观察小书架的活动。教材先告诉小朋友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说出什么?”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在学生说出其他几本书各是在书架的第几层第几本后就结束了。我注意到,《少年百科全书》在书架上的第3层,从左往右数是第12本,数起来很麻烦。如果从右往左数,那就是第3本,数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于是,当小朋友说《少年百利全书》在第3层第12本时,我引导他们思考:能小能想出不同的说法,也能告诉别人这本书的位置?当有孩子说出在第3层第3本时,我又追问:你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3本的?学生说是从右往左数的。于是我顺势点拨道:一般情况下,我们那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本的。如果你数的方向相反,应该加个什么同表示区别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倒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哪一利,方法数起来更简便?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2

关键词:尝试课堂 先学后教 先生后师 成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3013)02-0064-02

作者简介:陈士明(1968―),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如东县掘港镇环北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构建“尝试课堂”的缘起

“尝试教学法”是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法专家邱学华老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在全国推广以后,对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往、互动、对话”, 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为了进一步改善师生课堂生存状态,全面提升师生的课堂生命质量,响应县局“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号召,在语文学科大胆引进“尝试教学法”,开展了“尝试课堂”的建模活动。

二、“尝试课堂”的有效尝试

笔者所在学校中,高年级教师首先进行“尝试课堂”建模教研实践。笔者在本学期的五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对“尝试课堂”的建模进行有益探讨,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而灵活应用“尝试教学法”,对“尝试课堂”作了一些具体的“变式”尝试。

(一)“质疑课题,品读研讨”式

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笔者先由“找春天”谈话导入:“冰心奶奶将一位诗人的‘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成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并由此找到了春天。”听了笔者的导入,学生相继问出了“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冰心奶奶都到了哪些地方呢?”“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吗?” 笔者以学生的疑问为阅读主线索,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圈画出文中表现儿童多的词句,扣住一些关键词,在朗读中体会儿童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一面;圈画出描写春光烂漫的词句,体会为什么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烂漫这一道理;最后,在朗读品味中学生终于明白了冰心奶奶把“儿童”与“游人”换位,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原因――因为她心里有“儿童”。

本册中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课文都可以用“质疑课题,品读研讨”式学习方法。

(二)“朗读感悟,想象激情”式

教学《梦圆飞天》一文时,笔者先是由敦煌飞天壁画引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梦想终于成真,由此引出课题,并饱含激情地朗读课题。然后,笔者安排学生围绕尝试学习提纲,思考以下问题:“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学生在小组交流后大组交流,并相互质疑解疑。在学生交流朗读感悟时,笔者为他们播放视频,配朗读背景音乐。当交流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笔者又增设了一个情境,由笔者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杨利伟一起备战的宇航员”以及“普通的观众”。学生都能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设身处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训练语言和激感的目的。

本册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灰椋鸟》等文也可用“朗读感悟,想象激情”式学习方法。

(三)“感觉体验,入情入境”式

学习《海伦・凯勒》一文时,学生只有从心灵上受到震撼,才能被她的精神所感染。而学生的生活境遇跟海伦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海伦呢?在讨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说从“海伦学习说话”这部分中可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笔者提议学生来体验一下使用海伦学说话的方法。于是一个学生只用喉部“发声”,另一个学生用手摸她的脸和喉咙,并猜测他要表达的意思。结果可想而知,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能猜得出。此时,学生纷纷说出了模仿后的感觉: “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实在是太难了!”学生在尝试体验后,被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

另外,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当学生提出“在中秋夜,阿炳为什么要来到二泉”的疑问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想象阿炳中秋夜来二泉的情景,以及他当时的心情和感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情绪受到感染,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不仅理解了阿炳听懂的泉声,还为后面领悟琴声里倾吐的心声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对“尝试课堂”的认识与思考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实施 “尝试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尝试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可行性

1.自我尝试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尝试中互助合作,大大增加了有效信息交流量。重视学生本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是尝试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

3.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尝试课堂”追求课堂高效的操作要领

1.营造和谐的尝试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索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尝试能成功的喜悦,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激趣导入。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支持和肯定,有助于调节、控制、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内在动机的转化。

2.精心设疑,引导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

3.灵活运用“尝试课堂”操作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尝试教学法”是时代的产物,但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其是在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今天,笔者所在学校语文“尝试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分五步:课前对照尝试学习提纲,初步尝试学习――课上围绕尝试学习提纲,交流初步尝试情况――归纳梳理需着重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质疑解疑――反思评价,拓展延伸。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3

老九霞的鞋盒里,住着我心爱的“小脚儿娘”,正在静静的等着她的游伴——李莲芳的“小脚儿娘”。

夏日午后,院子里的榆树上,唧鸟儿(蝉)拉长了一声声“唧——唧——”的长鸣。虽然声音很响亮,但是因为单调,并不吵人,反而是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这有韵律声音中,安然地睡着午觉。只有我一个人,在兴奋地等着李莲芳的到来——我们要玩小脚儿娘。

一放暑假,我就又做了几个新的小脚儿娘。一根洋火棍,几块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小脚儿娘,不知道为什么给我那么大的快乐。

老九霞的鞋盒,是小脚儿娘的家;鞋盒里的隔间、家具,也都是我用丹凤牌的洋火金堆隔成的。如果是床,上面就有我自己做的枕和被;如果是桌子,上面也有我剪的一块白布钩了花边的桌巾。总之,这个小脚儿娘的家,一切都是照我的理想和兴趣,最要紧的,这是以我艺术的眼光做成的。

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用厚纸折成的菜盘,放在坐凳我屁股旁边。等爸爸一吃完饭放下筷子离开饭桌时,我的菜盘就上了桌。我挟了炒豆芽儿、肉丝炒榨菜、白切肉等等,装满一盒子。当然,宋妈会在旁边瞪着我。不管那些了,牙签也带上几根,好当筷子用。

李莲芳抱着她的鞋盒来了。我们在阴凉的北屋套间里,展开了我们两家的来往。掀开了两个鞋盒,各拿出自己的小脚儿娘来。我用手捏着只有一条裤管脚和露出鞋尖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向李莲芳的鞋盒去,然后就是开门、让座。喝茶、吃东西、聊闹天儿。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俩在说话。在喝茶、在吃中午留下来的菜。说的都是大人说的话,趣味无穷。因为在这一时刻,我们变成了家庭主妇,一个家的主妇,可以主动、可以发挥,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大人。

从六岁到六十岁

旧时女孩的自制玩具和游戏项目,几乎都是和她们学习女红、练习家事有关联的。所谓寓教育于游戏,正可以这么说。但这不是学校的教育课程,而是在旧时家庭中自然形成的。

我五岁自台湾随父母去北平,童年是在大陆北方成长的,已经是十足北方女孩子气了。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昨天,为了给《汉声》写这篇东西,和做些实际的玩具,我跑到沉陵街去买丝线和小珠子,就像童年到北平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挑买丝线一样。但是想要在台北买到缠粽子用的丝绒线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买些粗的丝线,和穿孔较大的小珠子,因为当年六岁的我,和现在六十岁的我,眼力的使用是不一样啊!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珠子,也是女孩子喜欢玩的自制,它兼有女性学习做装饰品。我用记忆中的穿珠法,穿了一副指环、耳环、手环,就算是我六岁的作品吧!

挝子儿

北方的天气,四季分明。孩子们的游戏,也略有季节的和室内外的分别。当然大部分动态的在室外,静态的在室内。女孩子以女红兼游戏是在室内多,但也有动作的游戏,是在室内举行的,那就是“挝子儿”。

挝子儿的用具有多种,白果、桃核、布袋、玻璃球,都可以。但玩起来,他们的感觉不一样。白果和桃核,其硬度、弹性差不多。布袋里装的是绿豆,不是圆形固体,不能滚动,所以玩法也略有不同。玻璃球又硬、又滑,还可以跳起来,所以可以多一种玩法。

单数(五或七粒)的子儿,一把撒在桌上,桌上铺了一层织得平整的宽围巾,柔软适度。然后拿出一粒,扔上空,手随着就赶快拣上一颗,再扔一次,再拣一颗,把七颗都拣完,再撒一次,这次是同时拣两颗,再拣三颗的,最后拣全部的。这个全套做完是一个单元,做不完就输了。

女性的手比较巧于运用,当然是和幼年的游戏动作很有关系。记得读外国杂志说,有的外科医生学女人用两根针织毛线,就是为了练习手指运用的灵巧。

挝子儿,冬日玩得多,因为是在室内桌上。记得冬日在小学读书时,到了下课十分钟,男生抢着跑出教室外面野,女生赶快拿出毛线围巾铺在课桌上,挝起子儿来。

为了收集这些玩具给《汉声》,我买来一些白果,试着玩玩。结果是扔上一颗白果,老花眼和略有颤抖的手,不能很准确的同时去拣桌上的和接住空中落下来的了。很悲哀呢!

除了挝子儿,在桌上玩的,还有“弹铁蚕豆儿”。顾名思义,蚕豆名铁,是极干极硬的一种。没吃以前,先用它玩一阵吧,一把撒在桌上,在两粒之中用小指立着划过去,然后捏住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放出,以其中的一粒弹另外一粒,不许碰到别的。弹好,就可以拣起一粒算胜的,再接着做下去,看看能不能把全有的都弹光算赢了。

跳绳和踢毽子

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台湾的橡皮筋。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放了学到玻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约寸长的剩余竹管,其粗细是我们用写中楷字的笔。很便宜的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丈长的绳。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质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3.07;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73-01

童质文本解读要体现儿童视角,关照儿童心理特征。即儿童主角文本,要从儿童经历积累实际出发,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维度的感悟和反思,这也是文本解读生态性的集中反映。童质文本解读能够促使学生思维与回忆接轨、与生活融合,提升文本解读的现实性和生命力,有效增长阅读智慧,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重要成长契机。

一、文学文本解读,准确把脉学生心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质文学文本众多,童话、小说、寓言、散文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在童质文本解读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用饱满的儿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儿童语言,展示童质文本的生态特征。除了课内教材,很多课外读物也包含大量童质内容,如童话故事、动画绘本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教师适时引入课外童质文本解读,符合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可以提升学生文本学习价值。童质文本解读要贴近学生心理和想法,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进行学情调研,而不是凭借教辅资料进行备课设计。学习《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在讲述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说:金字塔有悠久的历史,是重要文化象征;金字塔建造工程庞大,凝聚劳动人民智慧;金字塔还有众多难以解开的谜……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进行总结: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其高超的建筑技术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相信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进行推演研究,解开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千古之谜。这样,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到文本学习之中。教师先让学生谈感受,是探寻学生思维视角,这样给出的文本解读才具有针对性。教师从金字塔建造之谜展开文本解读启迪,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角度展开学习探讨。教师文本解读非常准确,切中了学生关注要点,效果显著。

二、回忆文本解读,有效增长学生智慧

所谓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展开回忆,对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感知自然是鲜活的。教师自身也要有童质意识,站在儿童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回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制定更贴切的文本解读策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拔下毫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这是学生记忆比较深刻的影像。在学习《神奇的克隆》时,文本开头可以从孙悟空神奇法术引入克隆技术概念解读,学生学习思维就能顺利启动。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动植物无性繁殖情况。教师重点对现代克隆技术进行解读:人们都会生病,人体器官一旦出现坏死,很容易导致生命灾难。克隆技术发展成熟后,可以制造人体器官,这将给人类带来福音。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可以给人换器官,但常常出现排异现象,缩短人们的寿命。而且器官资源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普遍需要,克隆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听教师解读克隆技术,自然引发回忆。因为我们身边有一些病人,需要得到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救治,如果克隆技术发展起来,必定能够给人类带来益处。学生联系相关记忆认知,教师针对性解读,学生自然非常关注,使学习进入到主动探索阶段。

三、生活文本解读,多元衔接学生经验

小学教材文本展示的大多是不同时期的儿童生活经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对文本思维展开生活链接。虽然教材文本背景和人物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但童质具有相似性,学生学习感知具有相通性。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等要素进行多元衔接,体现文本童质特点。特别是一些展示名家童年生活情形的文本,具有极强生活气息,教师要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思维对接点,提升童质文本解读针对性。在学习《只拣儿童多行处》时,教师从“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两句话展开解读:前者是说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好找游人多的地方;后者是说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好找儿童多的地方。正好是进行了人物位置调换,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游人要靠儿童来引导,说明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凸显了儿童的活力。人们都有踏青的经历,早春什么地方的儿童最集中呢?学生齐声回答:公园、山脚、游乐场。教师继续引导:儿童是最活跃的,当然也能够最早发现春的气息,如果问春天在哪里,我们都会唱起那首春之歌:《春天在哪里》。教师选择关键语句展开解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感觉非常亲切自然,学生思维快速启动,自然形成学习内驱力。特别是引入学生生活体验,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学习最熟悉的歌曲,都会给学生带来认同感。

四、结束语

教师成功解读文本,为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浅,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认知基础、生活经历、感悟维度等角度入手,赋予文本以生命活力,为学生带来针对性文本解读信息,帮助学生快速整合学习思维,贴近语文教学脉搏,形成重要学习增长点。

参考文献: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措施,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着力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6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蝉蛹是乡村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美食。每年盛夏来临,傍晚摸蝉蛹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此时正是蝉蛹出洞的最佳时刻。村子西头是一大片高高的杨树林,那里树多蝉也多,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天傍晚,许多妇女,青年,小孩一手提着盛水的容器,一手拿着手电筒,到树林里去捉蝉蛹。

雨后是摸蝉蛹的最佳时间,太阳一落山,我就早早的吃过晚饭拿着手电筒奔赴“战场”,树林里的土是湿润的,围树一周的地上是或大或小密密麻麻的洞口。大的直的洞口是已经爬出蝉蛹的,未爬出的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只留一个又细又小的洞眼。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候每人提根小棍在树下抠抠拣拣,待到天黑,就一棵挨着一棵慢慢的在树干上寻找,一个一个的蝉蛹像突击的士兵顺着树干奋勇向上爬,眼睛好使的拿手电筒上下一圈不用三秒就能将一棵树看个清清楚楚,眼睛不好使的只好围着一棵树转个两三圈才肯放心离开,唯恐漏了一个。

那时候,妹妹和我为了逮到更多的蝉蛹,我们俩常常跑遍半个村庄,蝉蛹最多的地方是村子南边的苹果园。苹果树比较矮,一棵挨着一棵树的排查费时费力,于是我就在粗大的枝干上缠一圈透明胶带,蝉蛹爬到胶带处就会啪嗒一声掉下来,只需“守株待蝉”就有不少收获,用这种方法在苹果园里一晚上逮上一百多只不成问题。逮得多了,回家后放养到瓦盆里,用水清洗干净后,放一点水再撒上一些盐,这样就会防止蝉蛹蜕变成蝉。第二天,我和妹妹就缠着母亲开灶添油给我们炸金蝉吃。母亲把腌制好的蝉蛹投进油锅,只听得一阵“噼啪”爆响,一会工夫,那黄灿灿、亮油油的“油炸金蝉”就摆放到我们面前,食之外焦内嫩,鲜美爽口,唇齿留香。

晚上侥幸没有被逮住的蝉蛹,它们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十几分钟的功夫褪掉蝉壳,翅膀渐渐的变硬,完成金蝉脱壳的过程。蝉壳留在高高的树枝上,第二天早上,我们手持长长的竹竿拣蝉壳。蝉壳常挂在树干上,有伸手可得的,但大都在高处,只有竹竿才能够到,竹竿不及的,就猴似的沿树干爬上去,将它摘下来,积攒在一起,有专门到门口收购的药材商贩。

蝉蛹大多集中在一段季节内爬出洞穴,当过了这个季节,天天在树上高歌的蝉就成了我们这帮孩子们的目标。在儿时的小伙伴中,我是“著名”的弹弓高手。对于一些栖息位置较高的蝉适合用弹弓打,通常我先找一处位置较高有利于射击的地方,小伙伴们七手八脚为我捡来一堆小石块,一般不到三发,爬到高处的蝉就被弹弓打出的石头击落。落地后的蝉体无完肤,有的被打掉屁股,有的被打烂翅膀。小伙伴们欢呼雀跃,都以崇拜的眼光看着我,我也成了这帮小孩们的头领。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7

1、第2、3、4、5节为一段。讲的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2、第6、7、8三节为一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3、总结。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来源:文章屋网 )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8

摘 要:依据全脑教育理论与方法,以课题组30余个幼儿园的1 000余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探讨确立“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对有效开发学龄前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左、右和双侧肢体的运动技能、智力、心理和学习效果以及运动技能与智力的相关性上,均比对照班明显好。表明均衡地发展双侧肢体运动技能,更好地开发学龄前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培养“全脑型”人,是当前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改革传统的“左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确立“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

关键词:全脑型体育教育;学龄前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左侧肢体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2―0231―03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其目的是引导人们把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主攻目标。其中既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的素质、思想道德作风素质,也包括身体健康、身体体能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由此,全面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素质,关键又在如何开发好他们的潜能。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开发儿童先天潜能的更好的方法和手段,那么,人类社会将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现实潜能。很显然,潜能的开发主要是人脑潜能的开发,它会带来人体整体素质的改善,尤其是人的运动能力、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学者普遍认为开发创造力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按照左脑思维的特点来传播知识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人的右脑,培养和发展右脑所独具的形象思维、全方位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对于目前只注重发展左脑的一系列教育和教学活动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一观点是美国的著名学者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ThomasR.Blakeslee)在其闻名于世的专著《右脑与创造》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已经在思维方式上经历过两次重大的革命,现在正进入第三次革命――“右脑革命”的新时期。而所谓第一次革命即是“左脑革命”。第二次革命是“计算机革命”。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全脑革命说”和“全脑教育说”的观点。以美国学者R.布莱克斯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虽然他们强烈呼吁“右脑革命”,但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忽视和贬抑左脑思维的力量和作用。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右脑革命”实际上正是“左脑革命”和“计算机革命”两次思维方式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进而达到一种新的综合,即在人――机之间形成一种“三向合作关系”。美国著名学者奈德.赫曼(Ned.He,mann)在其所著的《全脑革命》(The whole brain businessbook)一书中提出以‘全脑’作为心智运作历程(mentalprocess)的组织原则。他根据充分发挥左、右脑两半球的协调、互补功能而设计的“全脑式教学和学习模型”和“全脑式创作和创新模型”。美国心理学家高健教授在其《企业家与创造力》一书中按人的思维习惯,将人脑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和全脑型。人类的创造需要左脑与右脑的协同配合,“全脑型人”才是跨世纪人才的希望所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斯佩里等学者发现大脑两半球对身体的运动和感觉是“交叉控制”的,即大脑左半球管理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大脑右半球管理左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型。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教育全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大大地低估了儿童在开发人的潜能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因此而失去了开发人的潜能的最好时机。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用各种方法,压制儿童内在潜能的表现和充分的开发。其结果是使由右脑决定的潜能也因此而得不到更充分的开发。本研究紧跟脑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依据全脑教育理论与方法,以强化左侧(弱侧)训练为切人点,以均衡地发展双侧肢体的运动技能,开发双侧大脑的功能,探索开发学龄前儿童运动和智力潜能的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选择了上海、北京、广州、无锡、南昌等10余个市、县的30个幼儿园1000余名儿童,参加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80余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脑教育理论和学龄前儿童教育、体育教育等书刊及网上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参加实验幼儿园儿童实验前后运动技能、心智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测试,测试后的原始数据经SPSSfo,Windows软件包处理后,进行实验前后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结果比较。

1.2.3 实验比较法 具体分为四种实验比较形式:

1)强化左侧肢体实验校与常规(偏右侧肢体)对照校;

2)强化左侧肢体实验班与常规(偏右侧肢体)对照班;

3)强化左侧肢体实验班与双侧肢体均衡训练实验班与常规(偏右侧肢体)对照班;

4)强化左侧肢体实验班和双侧肢体均衡训练实验班与强化右侧肢体对照班和常规(偏右侧肢体)对照班;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化左侧肢体训练对提高幼儿日常双手操作技能的作用 强化左侧肢体训练后,进行4项日常智能性操作活动能力指标的测试(图案涂色、书写数字、分拣几何图形、分拣花片),并记录其完成的时间。从表1可以看出,完成这4项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速度逐渐加快。把实验前与实验最后测试的时间相比,图案涂色提高于46.8%,书写数字提高了56.8%,分拣几何图形提高了32.8%,分拣花片提高了39%。实验后两手中左手改善尤其明显,这与实验中强化左侧肢体训练直接有关。

2.2 强化左侧肢体训练对提高幼儿运动技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无论是以强化左侧肢体综合体育训练为主的实验班,还是以强化右侧肢体传统训练的对照班,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或训练,都可以使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技能(包括左侧肢体、右侧肢体和双侧肢体交替运动的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但实验班的提高更明显。(表2)以强化左侧肢体为主的实验班,实验后左侧肢体运动技能增长了128.6%,明显地超过对照班(55.8%),而右侧(105.6%)和双侧(96.2%)肢体的运动技能也都超过对照班的增长幅度(分别为65.2%和58.4%)。而且实验班左、右、双侧肢体运动技能的总体平均增长率(113.2%),也超过对照班(56.7%)。

强化左侧肢体的训练,不仅对左、右和双侧肢体运动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发展的均衡度,培养“全脑型人”,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表3统计了各分课题组实验前后实验班运动技能水平高于对照班的指标项数,结果表明:

实验前实验班左侧肢体运动技能高于对照班的指标项数

3.3项,实验后增加到5项,右侧肢体分别为1.3项和4项,双侧肢体分别为1.7项和1.3项,左、右、双侧合计,实验前为6.3项,占总项数的32.1%,而实验后为10.3项,占总项数的75.7%,表明强化左侧肢体的训练对全面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2.3 强化左侧肢体训练对提高幼儿心理智力能力的作用各分课题组进行了实验前后瑞文智商(1Q值)的测试,从测试结果(表4)可看出:各分课题组实验班的智商实验前后的增长率都超过了对照班。实验班平均智商提高了36.9%,而对照班子均增长20.5%。说明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对智力的提高优于强化右侧肢体为主的体育训练。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验前后智商的增长率逐渐减小。其中2个实验班实验前后智商提高率分别为50.8%和23.1%(平均为36.9%),对照班也有相似的规律,分别提高了23.77%和17.14%(平均为20.5%),说明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从小强化双侧肢体均衡、协调地从事体育训练。对因种种外界原因已形成“左脑优势”和“右利优势”的儿童,则应通过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达到双侧肢体运动技能均衡的发展,以促使智力水平的更有效提高。

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集中注意力能力。实验班集中注意力能力提高幅度(左侧为62.8%,右侧为27.8%)比对照班(分别为17,5%和18.3%)明显的要高,尤其左侧肢体更为明显。其次,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左侧肢体的选择反应时实验班提高了43.7%,对照班仅提高19.6%。右侧肢体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提高了30.2%,和20.4%。幼儿的简单反应时左侧肢体实验班提高了26.9%,对照班无提高,右侧肢体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提高了24.2%和6.3%,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5)。

3 结 论

1)实验研究表明:强化左侧肢体的体育训练,对幼儿运动技能、心理智力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的提高,对学习效果等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本实验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右侧肢体活动为主的现状,全面推行“强化左侧、双侧肢体和全身均衡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全脑型人”’,从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均以此为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确立一种学龄前儿童全脑型体育教育新模式。

3)在目前尚未全面实施“全脑型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学龄前儿童由于尚未形成左脑优势和运动技能的右利优势,在教学时,应该尽力保持双侧肢体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傅世侠,等译.右脑与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山版社,1992.

[2][美]亲德.赫曼,宋伟航译.全脑革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安生.战胜右脑――超越脑内革命的智能风暴[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瑞文智商测试表[M].上诲:华东师范大学译印,1998.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9

我痴痴地注视着这一切:漫天花瓣落,漫天黄叶舞。隐隐约约中,我看到一个身影,她捧着瓣瓣香残,在风中轻舞。一段段关于她的回忆,敲击着我的心;一股股关于她的思念,倾泻着向外涌。她再次让我着迷,让我们敬爱,她的双眸再次牵引我回到那个时候……

一袭清风拂过,她的长发随风飞舞,骑上一匹骏马,自由在海边驰骋,大声嚷着:“祖国万岁”。爽朗的笑声如山泉入谷,久久地在海浪上回荡。骑累了,就下马来,拾起地上的贝壳,打算回去给瑞士军刀镶上。也许在她幼小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女孩子的事,实在过于琐碎烦腻,不如策马奔腾。

一缕阳光投下,她正在伏案写作。优美的句式如风舞蝶飞,婉转生动;字里行间,既有文人气质,又充满孩童的稚嫩。一发生什么事,她就给我们写信,《寄小读者》就是给我们的。她爱写作,也爱读书。在名着古文,诗歌小说的陶冶下,她变得文雅了。她开始爱花了,因为花美丽,花可爱,她喜欢把名字写上花瓣,随湖水漂去,越漂越远,带着她的祝福来到我们的身边。也许在她逐渐长大的心里,是这样想的:把自己的事情倾诉给小朋友们,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呀!

一圈涟漪漾起,她正在游园观景。成片的海棠开得分外美丽,她《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就是春,花儿如儿童。她让花儿开得更美,她让儿童笑得更甜。也许在她早已成熟的心里这样想:儿童是春,多么令人神往,好久以前,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美好。

一朵花落了,她显得很淡定,没有一丝不舍,因为她知道,她即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化作一朵花,让蜜蜂采蜜,让蝴蝶纷飞,让人们欣赏,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同时,她也很幸福,她带走了我们对她的祝福,带走了我们对她的敬爱。也许在她永远年轻的心里这样想:人生如花,落了也要化作春泥,保护其他花朵,只要把美留给人间,那么就没有什么遗憾。

……

只拣儿童多处行篇10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乡镇小学,但无论校长还是普通老师,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因此编写了校本教材――《杏花春雨》(主要由古诗、词组成)。学校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课本内容与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单就古诗一项进行了小的试验。

首先,古诗,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背下来?明白古诗所讲的意思?依我之见,初期让学生可以背下来即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阅读量的增加,很容易就能明白诗句中的意思。

其次,古诗最能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

再次,就现阶段情况的语文学习而言,一是课堂、二是积累。而古诗的积累又是简单而有效的。

笔者执教五年级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学生背诵的内容加入课堂中,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这节课主题是赞美儿童的,同时又是写春天的,因此在常规教学结束后,引导、启发学生在积累的内容中寻找关于描写儿童、描写春天的诗句,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写儿童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等。

写春天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等等。

通过这些诗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下问学生:知道诗句是什么意思吗?很多学生说模模糊糊知道,我觉得这就已经可以了。

当然,单纯的一节课与古诗相联系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做到所有语文课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时间也不用很多,一节课能够做到五分钟左右即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对于诗词的记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能够建立起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