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25

科技创业论文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1

摘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对资金不是很雄厚的科技创业企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特点,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纳税筹划方式,希望能够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减轻税负。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电子商务、太空科技等高新科技名词不断冲击、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环顾世界,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风险投资热切地寻投资对象,纳斯达克不断推波助澜,微软、Google、盛大等科技公司不断创造财富传奇。这标志着一个科技创业时代的全面到来!科技创业企业一般都以某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为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加上一个甘愿为梦想而奋斗的精英团队,抓住市场机会迅速崛起,最终走向成熟,走向纳斯达克,成为下一个科技创业英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前途多么辉煌,任何一家科技创业企业还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精心策划才能成功。由于科技创业企业一般在资本方面不会太雄厚,而科技企业的支出又特别巨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因此,如何控制成本、运营费用成为科技创业企业必须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论述科技创业企业如何降低税负,为自己降低成本和运营费用。

一.利用内外资企业性质进行纳税筹划

举办任何企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该企业的性质,即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外资企业仍然具有内资企业无可比拟的税收优惠。另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本身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和未来到国外上市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综合考虑利弊,建议科技创业企业首选成立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税。(2)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设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4)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5)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6)税前扣除优惠很多,如在工资扣除标准方面,外资企业允许全额税前扣除;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方面,外资企业可税前全额列支,而不受比例限制。

从上述六大方面的优惠来看,注册外资企业对科技创业企业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2006年1月8日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在2006年研究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方案,从而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将“两税”合并列入议事日程,但是从法律修订的程序来看,这个过程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创业型的科技企业来讲,好好利用“两税”合并之前的这段“优惠”时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企业注册地点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企业注册地进行纳税筹划是众多企业通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国家往往会为了促进某些地区的发展,出台一些对特定地区进行税收优惠的政策。从大面上来看,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地区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西部地区等。

对科技创业企业具有意义的地区税收优惠包括:(1)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4)对苏州工业园区内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内资企业,暂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对设在西北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当然,对于公司注册地的选择不能单纯地考虑纳税筹划,更要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考量。然而,从科技创业企业的业务来看,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是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肯定首先会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运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创业企业选择具有税收优惠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对企业自身业务的开展也是有帮助的。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扣的纳税筹划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优势上,而技术优势的保持体现在研发上,只有持续不断的对研发进行高投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研发费用是科技创业企业的一项重大支出。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纳税筹划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节税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实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扣除。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工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允许再按研究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如何进行安排巨大的研发费用支出,首先要考虑企业战略,在此基础上,就要考虑对纳税筹划的影响。特别是当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幅度接近10%的时候,再增加少量的研发费用可以为企业带来享受加扣的税收优惠。

四.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纳税筹划

科技创业企业要把自己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社会,那么就必须花费相当数额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从而达到让客户购买的目的。如此巨大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纳税筹划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鉴于外资企业可以全额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那么这项纳税筹划仅对内资企业有用。具体筹划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时间性差异;而超过比例部分的业务宣传费不可以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永久性差异。因此,如果将广告费混入业务宣传费,对企业十分不利。企业应当在“销售费用”科目中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并且注意广告费用的核算要满足三个条件:要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第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增加计提基数。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都是以营业收入为依据计算扣除标准的,如果纳税人将企业的销售部门设立成一个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企业产品销售给公司,再由公司对外销售,这样就多核算了一次营业收入,从集团整体来看也就扩大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提基数。

第三,如果科技创业企业属于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第四,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超过5年以上的,按上述8%的比例规定扣除。

五.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由于我们目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还没有合并,因此,外资企业仍会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讲述了外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部分就不再重复,仅讲述一下对内外资企业都适用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第一,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进口的软件进行转换等本地化改造后对外销售,其销售的软件可按照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的有关规定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3)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4)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二,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技术转让的减免税政策。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缴纳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第五,按核实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比设备购置的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税法和全国人大、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条例规定享受统一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免税期间可以适当延长延续抵免期限,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7年。

六.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纳税筹划

电子商务是是近年来新兴的交易方式,并且发展迅速,目前各国还没有对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达成一致,这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我国目前来看,对于科技创业企业可以运用的纳税筹划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的性质进行纳税筹划。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其注册地是位于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是其营业执照上限定的营业范围并没有明确提及电子商务业务。有些企业营业执照上注明从事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销售、出口,但实际上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业务。这类企业是属于所得税意义上的先进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还是属于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还是属于服务企业,因为判定性质不同,将导致企业享受的税收待遇有所不同。在所得税上,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以及税率上的优惠;在增值税上,作为软件企业还可以享受超过规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属于服务性企业则适用营业税,而且,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与普通企业执行的营业税税率不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按3%税率缴纳营业税,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普通企业则需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根据上述情况,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被定性为什么样的企业就成为纳税的关键问题。由于在上述认定上的复杂性,纳税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税法上的不同规定进行有利于节税的企业性质认定操作。

第二,利用收入性质的确认进行纳税筹划。电子商务将原先以有形财产形式提供的商品转变为数字形式提供,使得网上商品购销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应视为提供服务所得还是销售商品所得,目前税法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资产的使用规定了不同的税收待遇。比如,将电子商务中的有形货物销售收入视为服务收入会直接影响税种的适用和税负的大小,对货物的销售通常适用17%的增值税,而劳务收入则适用5%的营业税。此时,纳税人就应该根据平衡点的原理,决定是缴纳增值税合适,还是缴纳营业税合适。

第三,利用无纸化的特点进行印花税的筹划。电子商务实现了无纸化操作,而且交易双方常常“隐蔽”进行。网上订单是否具有纸基合同的性质和作用,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目前这点也不明确。

从上述六个方面来看,科技创业企业拥有较多的纳税筹划空间,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纳税进行周密的安排,无疑就是加重自己的税务负担,而任何支出对于资金不雄厚的创业企业,特别是资金需求比较大的科技创业企业来讲都是不利的。因此,科技创业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同样也要考虑到纳税负担问题,进行周密的纳税筹划,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盖地主编.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2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原则首当其冲的是前瞻性原则,发挥出与园区未来发展相协调的作用。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在把握园区内的规划设计时还要宏观兼顾与周边园区的协调,保持园区区域的统一性,体现出现代化科技创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再者是适用性原则和共享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必须为人为本,创造工作、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园区之间的共享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达到园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创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态理念、技术理念以及艺术理念。其中,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观元素、景观特色节点以及空间形态表达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为人为本,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园区的和谐相处;生态理念需要映入生态美学,发挥自然独特的天然之美;技术理念是要求设计时运用相关技术,最小化的减少对园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艺术理念指园区的设计需要强化对美感的追求,发挥园区的个性。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园区设施齐全、植物景观多样,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空间层次丰富和公开区域宽敞。具体来讲,园区设计齐全是指餐饮、游乐、运动等应该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让园区工作人员能有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植物景观多样和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是要求提供的园区环境中,绿荫适度、温度适宜、噪音可接受。对于园区的环境品质需要有和谐的园区交流环境,治安良好,没有社会不安全隐患。对于空间层次丰富、公开区域宽敞而言则是园区道路通畅、通信良好、地下空间适度、办公大楼之间的间隔恰当。

(三)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架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层次。首先是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包括对园区原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生态绿廊修复园区的次生态系统和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涵盖了利用强势景点构造科技园区的总体形象、园区硬质界面控制系统的设立以及园区色彩体系的制定。最后一个方面是景观游憩体系的规划。必须注重丰富功能空间的设立、空间领域的界定、园区舒适度的提升。空间领域的界定又可以具体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出入口方式、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四)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舒适度、环境生态性、形象独特性。空间舒适性需要园区景观的设计体现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情感得到释放;环境生态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注重体现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形象独特性就是体现出与众不同,和其他区域的园区形成鲜明的比。

三、结束语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3

(一)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区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也只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政策、形势等方面的指导,不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教育[1]。

(二)创业创新环境不理想

社会上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创”的创业文化远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很高,或很难操作,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学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消退。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是赚钱,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业必然会占用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开公司,等于鼓励学生为赚钱放弃或荒废学业,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

(三)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意新颖。大部分学生乐于向投资人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忽视了这些产品或技术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即使是涉及到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不着重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营销这些方面考虑,可能最多的就是花钱打广告,做一些简单的宣传而已。其实,创业的投资人真正在乎的是产品或服务是不是有市场需求,而不是那些只有先进的技术却没有消费人群的创业项目。同时,创业者应该多涉猎一些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制定非常忙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大学生就业结构、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具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正好能够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将其转化到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促进大学生创业自信,还可以提高其创业项目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风险

大学生创业缺乏创业技能,没有更多的成熟项目可以选择,直接阻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科技成果技术成熟,项目种类多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可靠地项目,并且参与科技成果研发的优秀科研人员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与技术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风险。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

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往往青睐于一些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项目,倾向复制其它创业成功的模型,导致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高校科技成果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项目新颖实用,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员,可以更早的了解并掌握科技成果,并可深入的运用。同时,高校的尖端的科研设备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都有能力解决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4

提要】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正在初步形成之中,它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创业板市场上一直被人们关注的是高科技类企业,本文探讨的是对于非高科技类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创业板市场上融资的可行性及其战略定位和上市策略。

【关键词】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融资

一、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融资难的现实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对上海市资金融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在生产经营上融资“较困难”、“很困难”和“不存在困难”的企业比例分别是68%、14%、18%。在有项目投资的企业中,37%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29%的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调查样本的平均银行长期借款额是49万,平均短期借款额是554万,两者之比是11:1。可见贷款在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中作用不大。《新闻报》1998年4月9日的资料显示,63%的中小企业近期内没有投资打算,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难以落实,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

2.创业板市场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作二板市场、小盘股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及可供选择的投资市场等等。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主板市场门槛太高、无法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而产生;是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

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的到来,无疑是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则可通过发行新股或后续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从证券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其次,以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为契机,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由于创业板市场其严格的上市条件和监管措施,特别是财务监管措施,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企业寻求上市的努力本身就促使企业在各方面提高水平。另外能上市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信誉。

二、创业板市场应当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目前,全球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大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NASDAQ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他们大都定位于支持高科技企业。2000年3月,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进入调整期以后,各主要创业板市场纷纷转向支持更多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了挤掉高科技“泡沫”,不少创业板对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清理。不少国家与地区甚至通过重新筹建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来替代原有的市场。

这体现在:

第一,从准入条件上看:在国际上现有的创业板市场中,并没有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准入条件,以美国NASDAQ小盘股市场的上市标准为例,它所包括的九个指标为:净有形资产、股票市值(总资产、总收入)、税前收入、公众持股数量、公司创立时间、公众持股市值、最低投标价格、股东数量和做市商数。而即使是以发展地区科技产业、推动创新为本的香港创业市场也没有关于科技含量的硬性规定。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在于:相对较低的上市要求、“买者自负”的原则、资料披露为主的原则和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在其市场制度特点中并不存在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专门要求。所以,无论是否属于高新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要达到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就可以申请进入公开上市。

第二,从市场发展现状上看:创业板市场是高新科技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场所,但是它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美国的NASDAQ市场是一个新兴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市场,它们的市值增长幅度惊人,但是尽管如此,NASDAQ市场并不是一个只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有数据表明,1998年底,NASDAQ市场上市公司的产业构成为:制造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金融保险业占20%,零售与批发占11.2%,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处理占10.6%,服务行业占10.5%,交通和通讯占7%。可以认为:在当前各国和地区存在的创业板市场都是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开放的。高科技类公司占据的显赫地位是市场自身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立制度约束的结果。

在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中,很大的部分属于传统的加工和服务性行业企业。就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为市场发达程度来,这些企业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建立、经营和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可以为那些优秀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

三、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定位和拟上市的策略

创业板市场上的风险投资者们看中高科技企业的是其高成长性,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投资对象中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暴利增长来获得巨额的回报。但是对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来说,期望着一夜暴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传统产业的特点就是缓慢但是稳步的增长。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近期内学是以制造业为主,从政策因素和国际贸易因素上考虑对传统产业都较为有利。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非科技类中小企业在强化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求发壮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完成技术升级换代。这样的过程虽然成长较慢,但风险也相对低的多,可以吸引到一部分风险弱的投资者。

1.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最终取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企业,其发展必然遭遇种种。投资者愿意把钱企业,是因为投资者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应把企业上市筹资的目的同发展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就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三株集团等企业中吸取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教训。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对拟上市企业的要求就是企业产权清晰,企业建立科学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四个层次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3.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企业必须相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并使企业融入国际竞争体系中,按国际惯例建立人事、资产、负债等一系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拥有强大综合的竞争能力。

4.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与企业的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统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享有成本、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由此增大企业的资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拟上市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后,应针对企业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企业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立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拟上市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创业板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动作。

2.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拟上市的企业,无论是准备上市前还是上市成功后都有着严格的披露要求。因此,拟上市企业可通过聘请财务顾问公司协助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责任会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聘任一名全职的合格的会计师,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应成立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审核委员会,监督审查企业年度、半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务申报及内部监控程序。

3.运用资产重组措施,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拟上市企业,一方面,可采用兼并手段将专业相同、规模较小的,但行业发展前景和产品市场前景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合并;另一方面,可以参股的方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技术和价值规律。

4.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策略投资,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引入策略投资者能够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策略价值:行业和领域价值;金融和财务价值。前者指策略投资者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处地域对企业的支持;后者指策略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风险资本注入企业。拟上市企业若能够从著名的策略投资者那里获得风险投资,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解决上市前的最低规模要求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上市的可能性,有利于企业上市价格的制定和上市后市场价格的稳定。

5.认真委任保荐人,为上市创造有利条件。拟上市企业应全面了解保荐人的职责和作用,聘请保荐人的意义远超出协助企业上市,一个好的保荐人对于企业构建一个运作顺畅的管理机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真正实现其成长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全面地了解创业板市场,在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运作经验。拟上市企业对创业板市场,对资本运作的了解和熟悉,关系到企业与风险投资者、上市中介机构、上市审批机构之间的沟通,对企业策略投资者的引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企业股票发行价位的制定、上市后企业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金融环境的思考,王琦、章启宇,商业研究2000年第四期

2.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的机遇、问题和策略,黄健柏、扶缚龙,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四期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

SCI论文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

256件,组网领域居多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物联网领域SCI论文成果显著

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213篇。从Webof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EnergyandSpectrumHarvestingfor5GWireless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256件,组网领域居多

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九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部级众创空间、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7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我国经贸委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融资难,资金短缺经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方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变这一瓶颈,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从风险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结合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依据,分析了中小企发展风险投资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4]吴凤明:中外风险投资对比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2,(1)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三位一体导师制;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能力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仍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扩大教育功能,推出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管理方式,理顺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人才[1]。为此,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1.在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2.在促进产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才的协同培养;3.如何引入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为人才培养建立系统保障[2]。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紧紧抓住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以三位一体导师制为抓手,全方位利用校内外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现实条件,通过产学研协同,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一、基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校企协同机制

(一)基本构想。本文提出的“三位一体导师制”具有以下内涵:1.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导师),实施学校、企业(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2.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3.遵循学习、创新、创业三位一体递进的学生发展模式;4.教师承担学业辅导、科研训练、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工作任务;5.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考评、反馈与保障体系。据此,我们改变了现有单一的学科制教学和专业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多元协同机制;采取指导教师协同、师生协同、学生协同等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应用结合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抓住产学研协同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包含体系(System)、内容(Content)和制度(Institution)(简称“SCI”)的网络化协同育人系统(见图2),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二)协同内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根据这一培养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与企业共同研究确定课程体系,使之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以提高育人实效;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践平台,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3]。同时,我们以校企科技合作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了实习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近5年来,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建设了11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新材料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践教育中心,以及40余个包括实践教育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实践平台。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参加培训,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基地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成效。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了校企全面密切合作并完成10余项省市级科技项目,支持了本科人才培养,促进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校外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授课,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三)实施综合指导和全程指导。我们实施了学业辅导、科研训练、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综合指导模式,保障学生“四年一条龙”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创新训练营”进行科研训练;三四年级学生主要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以老带新,导师全程指导,培养过程采用“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不间断的科研团队模式。同时,我们通过“科研人才班”“科技创新训练营”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紧密互动教学、团队式学习和创新性训练等教学方法,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平台,以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全过程介入科研与产业实践,通过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管,加强科研创新和就业创业指导[4]。(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我们通过师生互选制度,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师评优评奖环节,我们注重考核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及取得的成效;在职称评审环节,我们兼顾导师的相关工作并作出评价。为了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我们重视案例教学,促进高水平科研向教学渗透,资助师生参加创新实践、创业竞赛,并加大奖励力度。为了优化学生素质评价指标,我们变知识的“一维评价”为素质与能力的“多维评价”[5],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全过程跟踪调控机制(见图3),使评价活动全程化、评价手段信息化。

二、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我们建立的以省、市两级人才为代表,由50余位优秀师资参与的导师制,对科研反哺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参与者的努力下,科研成果转化为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达到12项。学院通过“科研人才班”“科技创新训练营”等,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科研实验室,建立了优秀学生培养园。进入培养园的学生,将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修实验,并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应用实践,组建团队完成“本科生创新工程”科研项目。他们可以通过申请发明专利、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所获得的教研成果丰硕,包括: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完成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等机构的教研项目9项;参编《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专著1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表教研论文8篇。

三、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社会认可

经过努力,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生能力得到社会认可。2014—2018年,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2项,其中部级项目14项;承担校级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培育项目7项。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科竞赛中,参赛学生成绩显著: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铜奖各1项;在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江苏省“挑战杯”竞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4项;在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郑和杯”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此外,学生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26篇、SCI论文10余篇。在校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5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9项,其中孟凡一同学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是学生中的“发明大王”。学生积极创业或就业,升学和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勤恳务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16年底,学校开展了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向2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择“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占54.2%,选择“比较重要”的占31.0%),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满意度评分为5.61分(总分7分),其中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评价较高。2015年4月18日,《光明日报》以《出彩人生来自实践———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原名)培育应用型人才纪实》为题,报道了学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举措与成果,详细介绍了学院开展科研育人的情况:“化生材料学院大二学生王思远已经在王桃云科研团队待了近一年,‘科研人才’班30%的入选率让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一年里,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超越》栏目专题报道了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周梦超同学的事迹。该同学在校期间曾获“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比赛铜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2014年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2015年创办苏州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2016年入选“阳澄湖领军人才”,2017年其所创办的公司销售额近3000万元。

四、结论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本校从协同育人的新视角出发,针对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以三位一体导师制为抓手,紧紧抓住产学研协同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要素,围绕“SCI”网络化协同育人系统,有效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校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优秀师资队伍等举措,采用“四年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科研团队模式,以及“科研人才班”“科技创新训练营”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与紧密互动式教学、团队式学习和创新性训练等教学方法,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育人平台,以期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李双奎.我国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6):70-72.

[2]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68-71.

[3]丛家慧,王志坚,张彦富,等.校企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海克斯康2+2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科教导刊,2018(26):57-58.

[4]陈兴文,王晓华,王庆春,等.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76-78.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4+2+3培养模式

毕业设计为会计专业最后一门实践必修课,也是检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剖析与专业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会计学专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形成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文献综述,体现对专业相关理论或实践的认识,以锻炼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控与合理制订并实施计划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毕业后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教育部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的发文中指出: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需要强化,要基于不同专业的学科特征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与监控制度。由于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以一个具体的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前期调查报告作为基础分析资料,然后通过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或通过问卷进行深入调查,其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与培育学生科研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相符。

一、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笔者对某校会计专业近几届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日益严格的管理体制下不仅没有体现出创新实践精神,其毕业设计质量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首先,在选题方面,表现出选题领域严重不均,理论研究占较大比例,部分选题过于宽泛,选题价值较低,极少结合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研究等特点。根据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统计资料,财务管理方向的选题比例较大,共165篇,涉及企业并购、业绩评价、融资问题、投资问题等方面。审计方向28篇。财务会计方向选题较少,共有46篇,包括盈余管理、会计舞弊、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这个方向比例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其写作范式较为理论化,难以做实证研究,也就难以体现工作量,难以凑足字数要求。另外,由于日常科学研究训练不足,部分学生选题时没有对所选取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术研究背景进行梳理,随便确定选题,导致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选题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其次,在论文质量方面,表现出格式上极不规范,内容上拼凑严重,缺少数据与第一手调查资料等特点。很多论文还存在各式各样的格式问题,如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不规范、字体与段间行距全文不一致,甚至还有很多错别字。内容上,很多学生论文口语化,专业名词的表达不熟悉,语句不通顺,严重影响论文可读性。更有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问题,在适用性、样本要求及内生性控制上存在偏误。此外,论文抄袭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并没有实地调研,缺少一手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没法进行数据分析就只能拿文字来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平时不写论文,到要交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从网上复制粘贴拼凑自己的论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

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成因分析

上述现象若究其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首先,“严进宽出”的教育环境是根本原因。对于学校来说,通常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学生找到工作时,即使论文质量差一点,学校也会让其顺利毕业。另外,会计系教师普遍紧缺,较高的“生师比”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除了上述因素,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问题。通过对近几年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数量较多,但却都未开设诸如研究方法论、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类似课程。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查阅文献确定研究选题、收集一手调查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数据、最后撰写论文时捉襟见肘,制约了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教师数量不足,缺乏责任心。较高的“生师比”使得每位学生的有效指导时间被压缩。教师们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绩效考核越来越严格,这使得教师们忙于提升自己(参加教学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申报项目等),相对来说忽略了毕业设计指导。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科研素质较差,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部分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平时很少搞科研,对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不熟,经验较少,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算通常只按指导人数核算,客观上也导致教师不注重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第三,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一些学生思想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设计与找工作相互冲突,任何事都比不上找工作重要。学校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年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各大企业到学校来进行校招的关键时点,还没找工作的学生看到有些同学成功找到了工作,难免内心急躁不安,根本没心思静下心来做毕业设计,这样必然会导致写论文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甚至出现拼凑抄袭的不好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资料搜集能力缺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撰写论文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资料,其查找资料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和处理技巧,致使查资料方面花费时间多,但收效不高。此外,学生对学术研究范式缺乏基本的了解。从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与技巧来说,学校在每次毕业设计前都会将基本要求以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但很多学生平时接触较少,不明就里,学术规范的意识薄弱,也就无法达到撰写的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本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上的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论文的格式要求普及上,反复修改不规范的地方,也就无暇顾及论文本身质量的提高。

三、基于4+2+3培养模式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探索

为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课题组提出了4+2+3的培养模式,具体思路是通过4个基础+2类训练+3种形式构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体现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从学术功底培育、模拟写作训练、分类写作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激励考评机制改革、毕业设计流程管理等)这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路径与实践。图1(一)4个基础个基础:打下4个基础形成铺垫。应在日常教学中及早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融入各阶段的本科教学环节。为解决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学术功底差的困境,拟增设会计研究方法论、实地调查方法专题、文献检索技巧、应用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类似课程夯实学生的4个基础,分别是研究方法论基础、文献检索基础、应用文写作基础以及学术论文写作基础。尽早培养学生写作基础与科研素养,可以使毕业论文工作不至于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脱节,而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各培养环节相互关联、渗透,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领悟学术研究范式,培育他们的科研能力。具体而言,实地调查方法专题和文献检索技巧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会计研究方法论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年,应用文写作与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应安排在第三学年。这种安排从内容上遵循了课程的先后修关系,从时间上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二)2类训练类训练:2类模类模拟写作训练双管齐下。第一类为课程论文。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税务筹划、审计学属于8门主干专业课程。对这些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达到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样化,如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均可。第二类为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也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教改项目事先拟定选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进行双向选择,进一步确定选题。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又可以让教师提前训练,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三)3种形式种形式:3种毕业设计形式形成分类写作。改革毕业设计形式,建立多样化的分类写作制度。根据教育部突出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兼顾学术性要求,将毕业设计的类型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术研究型论文,主要针对那些有兴趣在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要求按照严格的学术论文范式进行写作,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另一类为实践应用型报告,主要针对那些计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实践应用型论文可有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如针对某企业的战略发展策划、营销策划、组织结构变革与财务策划等)和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可在实习过程中逐步完善;还有一类为创业规划书,主要针对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具体可参考国际“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的形式。如创业财务规划书要求学生对创业项目的财务部分进行规划,内容可包括项目背景考察、消费群体分析、产品特色及经营模式选择、市场竞争分析及营销策略的制订;公司内部控制设计、财务预算、投融资决策选择、纳税筹划及风险控制。(四)制度支持制度支持: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制度基础。一些好的想法与改进需要制度来加以强化,针对毕业设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资料库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激励考核机制的设计、毕业设计流程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争取使得毕业设计管理体制更加高效,更好地支持其他工作的开展。例如,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考虑在如下方面实行制度创新:(1)答辩时间创新。原来学生通常在最后一学期(第八学期)进行论文答辩。问卷调查显示,74%的学生愿意将之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和找工作的时间错开。因此,应改变统一时间答辩的制度,学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完成毕业设计。(2)成绩评定创新。有些毕业设计作品涉足学科领域中的前沿或难点问题,数据的查找与分析都特别困难,因此毕业设计作品结构内容都不够成熟。但只要学生立论新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较高的分数进行鼓励性补偿,以激励学生做实事,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3)论文模式创新。制订“以赛代考”的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设计大赛。教师们可讨论决定获得什么级别的奖项的作品或参赛方案可代替毕业设计。这种管理体制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就早做准备,缓解了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甚至有些参赛作品与实习或就业(创业)紧密相关。因此,“以赛代考”虽然降低了选题和理论写作的难度,但更符合应用型、创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另外,应鼓励学生公开发表期刊论文,同样由学科组成员认定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的文章可以在毕业论文总成绩中加分,认定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是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基本材料体系。

四、结语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改革,还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联合体。若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当中,必须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达成期望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雅静,洪传春.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写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97-298.

[2]李普亮.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考核问题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9-93.

[3]孙亮,张琰.5M原则:独立学院经管类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4(12):172-174.

[4]姚圣,李诗依.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分类指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33-134.

科技创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

“材料生产与创业”是安徽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不同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性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合成、生产、创新与创业。因为要给学生分享多种不同材料的合成及生产方法,而多数老师仅仅对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不同材料的教授水平参差不齐:了解多的材料效果会好,了解少的材料效果会差。同时,由于多为“纸上谈兵”,即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而对材料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并不了解,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的需求[1-2]。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为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社会、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传统大学教育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及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利器[3-4]。因此,学好“材料生产与创业”课,不但能为地方企业输送应用、创新型人才,还能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给地方企业、高校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同时提高就业率,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当下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加强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优化。

1“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多种材料”与“单人授课”的矛盾

虽然很多高校老师涉猎广泛,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或几种材料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懂的或者了解得多的授课效果就好,了解得少的效果就差一些。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的老师需要去充分了解多种(十种左右)材料,增加了备课负担,而且效果不好。

1.2“实践”与“理论”相互脱节

我校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但是在学校当前的条件下,实践课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会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但由于代课老师所学有限,加上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2提高“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针对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本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我校“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在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从“内定”到“公选”

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第一课就鼓励学生提出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开设本课程时主要讲解的章节分别是玻璃、水泥、陶瓷、气凝胶、半导体、碳材料、磁性材料、超级电容器等[5]。在本学期上课期间就有学生提出对多孔材料感兴趣,想要学习沸石分子筛,于是我们提前两周找对沸石分子筛有研究的老师进行沟通。这就做到了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材料的求知欲。从教学效果来看,如果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他们听课的热情会高很多。

2.2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

因为本课程是32学时,大纲要求介绍8~10种材料,因此每个老师讲解1~2种材料。这样学生就能学到各个领域内更为专业的知识。在让学生学到更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做到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如有需要,还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指导。例如,在讲到超级电容器、电池材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邀请新能源器件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在本学期上课期间,我们就邀请了新能源器件的两位老师分别对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进行了详细且专业的讲解,得到了学生非常好的反馈。

2.3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

转变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6]。以往的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但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不限于大纲内容)走上讲台进行专项的讲述,做到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7]。例如,本学期就有学生选了半导体和碳材料进行讲述,还有的学生将碳材料和之前学过的超级电容器结合起来,这种创新给老师的科研带来了灵感。最后,老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能提升他们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4从“课堂理论”到“实验室实践”再到“工厂企业实习”

将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查阅资料到实验室亲手做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亲身感受材料世界的绚丽多彩,亲眼看到材料合成与生产的奥妙,触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在讲到玻璃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自主设计玻璃成分,根据成分设计熔制曲线,并到实验室进行玻璃的熔制和定型。最后,带学生到凤阳县鑫民玻璃厂去亲眼看世界:看工厂中玻璃的制备、成型、后加工处理等等。在提升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2.5从“课后论文”到“课堂作业”

课程论文在课堂上写,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前的课程论文都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才进行撰写,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将课程论文当成课堂作业,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授课老师现场答疑,既可以解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写课程论文的方向的比例和质量选出年度最受欢迎材料。本学期,经过改革我们发现与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易懂好写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等;而在本学期,很多同学会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或者是其他专业老师讲授的内容。本年度的最受欢迎材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要学习的沸石分子筛。

3结束语

通过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积极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开阔学生就业视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为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就业及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永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知识文库,2017(15):17-28.

[2]余巧,莫颖华,徐英辉,等.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32-35.

[3]张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反馈机制研究[J].丝路视野,2017(32):28.

[4]智虹霓.基于过程性评价环境下大学生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运动,2017(1):64-66.

[5]陈照峰,张中伟.无机非金属材料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黄华斌,张剑辉,林荣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