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0:28:57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1

我知道,是奶奶。

我即刻起身去开门,迎上奶奶还未来得及隐去的惊讶,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慢慢演变成关切的笑容。

“哦,孙女!我是想来问问你晚上做作业会不会饿,要不要我帮你拿些零食来。”

“奶奶,没事,我不饿,你早些睡觉吧。我只做一会儿,马上就去睡觉。”

奶奶带着些许担心、些许欣慰转身走了。

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我未完成的作业……

写完最后一个字,收起文具,想再读一会儿政治书,才觉上下眼皮有点互相吸引的趋势。

于是,轻轻叹了一声,还是明天早上起来读吧。

熄了灯,走进卧室。开灯的瞬间,看到柜子上齐整地摆着一堆面包、饼干之类的零食。

似乎还真有点饿,端起旁边的牛奶,又吃了个面包,终抵消了食欲,打算好好睡觉了。

躺上床上,正酝酿一份平静的心情来进入梦乡。忽然隐隐约约中又听到一阵脚步声,很轻很轻,但还是被我捕捉到了。

脚步声渐近,却没有变响,只是那份沧桑感更明显了。听得出来,走得很小心、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片水晶般澄清纯脆的安静。

停下了,转身了,脚步声又渐渐远去、最终让我不再捕捉得到了。

心中的安宁不再,思绪随着脚声的消失而飘远……

奶奶走得更轻了,是担心打扰我吧。

零食是奶奶准备的吧……

突然察觉到,奶奶的脚步声轻到让我不仔细捕捉都听不到了。谁知道在我躺在床上之前,她悄悄来看过我几回,谁知道,在我进卧室之前,她把那杯温热的奶热过几回。

原来,我的思想太狭隘了,满心以为只要我认真学习,他们便一定都得到满足,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希望我上进,但并不是爱我的认真学习,他们要我一切都好。

奶奶的脚步声,我尽力从记忆的声浪中回想。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伴着奶奶的脚步声渐渐长大,如今奶奶的脚步声虽然没有小时候那般有力,但是一样让我感到温馨,感到亲切……

枕着深深的亲情,因为爱,我在人生的路上,行走、跌倒、站稳、成功,莞尔一笑,连睡梦中的呼吸都是甜蜜的……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2

——题记

孩提·亦如红茶

清晨,手捧一杯红茶,淡淡的茶香萦绕,轻轻地饮上一口,丝丝甜蜜蔓延。

孩提时代,亦如红茶,这般的甜蜜。

年幼的我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爸妈的掌上明珠,轻轻的捧在手心里呵护着,宠溺着,给予着最好的物质与环境。那时的我,是那样单纯干净,不需要理会世间的污秽,不需要担心考虑未来,如同误入凡间的精灵,瞪着调皮玩味的眼眸,快乐的生活着,无忧无虑。

就这样,我在孩提时代的甜蜜中慢慢地长大。

碧玉年华·亦如苦丁茶

午后,桌上摆着一杯苦丁茶,轻抿上一口,浓郁的味感沁入心脾,涩涩的,苦中却又渗着淡淡的甜。

碧玉年华,亦如苦丁茶,这般的苦中带甜。

初三的我即将步入高中,如今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整天都在学校与家两点一线间徘徊。一张张冰冷的试卷代替了我们的笑脸,成堆的练习题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如同一根缰绳,勒得我们快喘不过气来。然而,我却没有休息的机会,只能不停地埋头奋笔疾书,深怕被别人超越,生活也就没有了乐趣。索性,当听到满意的成绩的那一刻,心中才会涌上久违的欣慰与甜意。

就这样,我在碧玉年华的苦与甜的萦绕下慢慢地长大了。

成长是一杯茶水,需要我们慢慢品,细细饮,才能品出其甜蜜,饮出其苦涩。不管是甜,亦是苦,都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伴随着我成长。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3

C430贺敏

听,脚丫踩在沙滩上那微小的声音,细细的,黏黏的。那是我们在成长中演奏出的乐曲。然后,蓦然回首,被目光抚摸的沙滩上长出了一串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印记。从开始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现在笔直沉稳的脚印。原来我们,就这样慢慢长大。

记忆中,母亲温柔的地哼着歌。那时的我小小的,粉粉嫩嫩的脸蛋,还挂着晶莹剔透的“珍珠”,我果然还是太小,不知道母亲每日的操劳,看不懂母亲脸上的疲惫,我也不知道,母亲会小心的为我穿衣,会爱怜的抹去我的泪珠,会温柔的叫我宝贝,也会在无人的夜里哼着我最爱的歌。在母亲柔软的怀里,原来我,就这样慢慢长大。

记忆中,父亲严肃的看着我。那时的我,玩心太重,从来就不肯好好学习。每次都是父亲凶凶的把我逼回课桌,继续完成我并没有写完的作业。那时的我果然太小,会在暗地里偷偷的骂父亲,偷偷地叫他“老巫婆”。甚至有一次,偷偷拿着父亲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去挥霍,放肆的买我用不着的东西,仿佛这样便能发泄我的不满。最后东窗事发,父亲的巴掌落得坚决,而我却没看到父亲转过头后的心疼,当然也不知道为了我而时常熬到半夜的父亲还会来为我盖被子,会买给我糖果却不肯自己拿给我,不知道父亲的脸已有了岁月痕迹。在父亲下严厉的疼爱下,原来我,就这样慢慢长大。

记忆中,老师关切地摸着我。那时的我还是不大,不懂得照顾自己。在火热的夏季,我居然还发起了高烧。烧得迷迷糊糊的我,无力地趴在桌上,唤着不在身旁的母亲。老师就是在这时,如天使般降临在我身旁,抱着昏昏沉沉的我走向医务室。其实我并不轻,1米5多的身高在同齡人中算是者了。可老师抱着不比她轻多少的我,走到了几百米开放的医务室,还要一边安抚我说没事。老师的额头,凝结出一颗又一颗的小小水晶,滴进我早已湿润的心。我果然还是太小,从一开学就和新老师对着干的我,却不还是得到了您那么用心呵护,却不知道您内心里的辛苦与酸楚。在老师细致的关心下,原来我,就这样慢慢长大。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4

——题记

今天是腊八,腊八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粥内有大米、小米、绿豆、枣、栗子、桂圆、葡萄干、青丝、玫瑰、红豆、花生、冰糖等材料。《红楼梦》所记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粥文化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而又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熬粥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需要耐心。说到耐心,家庭主妇的我真的感觉到熬粥的功夫了。熬粥前要先将米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先用大火煮开,再换慢火熬煮……这熬粥的过程真的像一首诗写的:“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把熬粥与人生相比,不无几分道理。

喜欢熬粥的“熬”字。很多时候,日子不就是熬过来的吗?熬,字典的解释为: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熬也是将物料放入汤水中,加调料,用旺火煮滚后转中、慢火长时间加热至物料软烂成菜的烹调方法。所以,熬,是慢功夫。常言说:急火出菜,文火出药。所以,用功夫熬出来的东西,总是别有一番味道,无论是苦是甜。

人生苦短,就像是一锅粥,需要慢火慢熬。粥,是一点点熬出来的;日子,是一天天、一年年走过来的。稀粥从沸腾到宁静,好比人生从虚幻的浪漫到激情终被锁定的平实,当你能静下心来熬一锅好粥,你对人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感受。看陆幼青《死亡之书》时,我记下了这样一句话:“意念春光,静享人生。”作者在用自己的体会告诉我:春光固可意念,人生还须静熬。然而人生的这个“熬”字,真的很难。

不朽的时空宇宙中,人生是短暂而渺小的,时效空效是最强大的。人必须耐心地熬着自己的粥,之后再慢慢享用自己熬就的粥。不同的人掌握的火候不一样,所加的作料不一样,最终熬出的味道也不一样的。人生就像一锅粥,熬啊熬,因心境和手艺的不同,有人熬出几许苦衷几许无奈,也有人熬出几许苍凉几许感慨,还有人熬出几许清香几许逍遥,更有人熬出几许辉煌几许得意……

社会的不断变迁和进步,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这些都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经历,慢慢去品味。一锅好粥,需要慢慢的熬,才能散发出浓浓粥香。人生如同一锅粥,同样需要我们在时间的文火上慢慢地熬,当中因为融入了不同的心情,融入了不同的情感,就会熬出各种味道不同的好粥来。这其中有甜有咸也有酸,当我们细细品味时,才能体会出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有人说,人生就象一碗粥,需要慢火慢熬;也有人说,人生若苦药,需要文火慢熬;有人说,人生是一碗汤,需要慢熬慢炖。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的是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人生恰似一种熬,急火烧开慢火熬,武火煮开文火炖。无论人生如何艰难,只要自己能慢慢地熬,熬出的五彩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

尽下心中五谷,熬出人生百味!人生要经得起熬,也要熬得住。越王勾践“熬”得住,最终三千越甲可灭吴;孙膑能“熬”得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熬”得住,花了十八年时间完成长篇巨著的《史记》……这些不同的熬,都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也许没有人生的苦难,没有这些前贤的“熬得住”,我们就看不到今天历史中让人感慨的故事了。

佛说:人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苦,只有于人生的漫长之旅中,慢慢去经历人生的岁月蹉跎,慢慢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慢慢去体会人生的苦乐参半,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便会知其乐,忘其苦。人生的意义重在“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最终在“酸甜苦辣咸”的五彩缤纷中熬出一份精彩。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5

太极拳所包括的内容大概有四个方面:1.攻法;2.架子;3.推手;4.散手。武派太极拳家李亦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论述了架子与推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从练架子与练推手的目的说起,后又涉及到了推手与散手的关系。文章开头便说,欲“四两拨千斤”,则须“引进落空”;又一步步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使肢体符合推手和散手的技术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换句话说,经过长时间缓慢地练拳架,肢体逐渐实现了动力定型,以至于以较快的速度打拳也不会变形散架;即使是在推手、散手时,也会形成不假思索地自动反应。拙文就是对缓慢地练习太极拳架是出于技击需要的有关阐述。

一般拳术大多以直劲、快劲为主,以发挥人体先天自然本能。就战略思想而言,太极拳并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为训练目的。所谓“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并不是说太极拳是反自然的。太极拳是理性化思考的结果,通过对其它技击形式的反思,认识到一般拳术是强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者。太极拳认为在技击中,通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有可能达到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理想境界。打太极拳需要认真学才能有所作为,如果不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缓慢练习,学会架子后不久即进行快练,往往会使拳架动作一滑而过,成为顿挫明显的外家拳。太极拳也曾叫“长拳”,但不是现代意义的长拳,是指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太极拳之长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引进落空,要练就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防守功夫;二是指四两拨千斤,要练就挤按、采肘靠的进攻功夫。这些技术都需要肢体节节贯穿、连绵不断,绵里裹铁、刚柔兼济,周身一家、上下相随,精神意气、内外相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30年代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杨澄甫先生要求“不得有直劲,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也是出于技击目的,慢练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基本功的慢练并不是太极拳一家独有,很多拳术入门时都需要一段时间慢练,尤其是内家拳法,无不重视慢练,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干脆把慢练拳架称之为“行桩功”。外家拳法,以气而言“外练为武”,拳术中含有大量“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动作,稍稍熟练即可以较快的速度练习,只是慢练的过程和时间比较短罢了。内家拳法,以气而言“内练为文”,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慢练的过程和时间则要求很长,甚至贯穿整个修炼生涯。在现代运动科学理论中,速度快的运动称为无氧运动,快速打拳时间虽然很短,打完之后却气喘嘘嘘,需要补充氧气。打太极拳速度要求比较慢,即使是连续打一两个小时,普通人也只是充汗却不喘气,不需要补充氧气,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够使人体内有充足的氧气,对人体健康无伤害。打太极拳时从容不迫,可使人体持续地出现愉悦感,因而适应各个年龄段的人。青少年和中老年、体弱多病与身体强壮者,都可以从事这项运动。缓慢练习太极拳本来是为了散手技击的需要,却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当然,慢练的太极拳并不是说越慢越好,慢到一定程度即可。传统杨式太极拳打一遍约需8分钟,最快2分钟即可完成;陈式老架打一遍约需5~8分钟,二路炮捶约3分钟;王海洲打的赵堡太极拳架大约4分钟,最快要求2分钟;马岳梁老年时打吴式快拳仅6分钟。太极拳家练拳都是快慢有度,王海洲打赵堡太极拳如游龙戏水,灵活轻松;陈小旺打二路炮捶如急风骤雨,刚强猛烈;马虹打陈式太极拳如画中江山,书卷十足;冯志强打陈式太极拳如老马奔腾,浑厚凝重;乔松茂打武派太极拳如流水高山,高贵儒雅。看这些太极拳名家演练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超越于技而达乎其道者,故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为提高锻炼效果,太极拳不但可以像八卦掌那样,同一个架子有高、中、低“三盘”练法,还可以同一个架子以慢、中、快三种不同速度进行练习。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作为每天的必修主课,这种练法有利于养生,我们称它为“养架子”;二是以慢速、较低的姿势,每个动作完毕停下来几秒钟,这样打一遍拳大概需要个把小时。每隔一两天这样练习一次,有利于功力增长,我们称它为“功架子”;三是以较高的姿势、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练习一次,有利于提高技击反应能力。快架子会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快,均应以不失要求为度,我们称它为“打架子”。初入门者即可将“养架子”与“功架子”混合练习,只不过练“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动作正确与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换。”“养架子”须有一定基础,才可以混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养架子”无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中老年练习者总以适度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许多长于技击的太极拳家不是也很长寿么?太极拳慢练虽无时间要求,但也不是无限度的,那些死气沉沉、半死不活的练法,并不是太极拳运动。一些研究表明,当运动时心跳速率加快 不超过50%时,即没有锻炼效果。一些人说练习太极拳越慢越好,作为自身体会虽未尝不可,但作为普遍规律则未必有科学根据。因为内家拳是以慢练为主的拳法,有人就批评练八卦掌时转得很快,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八卦掌走圈也应多慢少快,多转少换,慢练时如太极拳。太极拳练时虽然绵绵不断,顿挫不明显,但发力时却与八卦掌、形意拳一样刚、整、顿、挫。就是说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二者相辅相成。健身也罢,技击也罢,都要灵活掌握、适度运用三种架子,混合练习,打破单一沉闷的练习方式。不偏执于一端,纠正那些错误见解,恢复传统太极拳本来面目,对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不无裨益。

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迟,是技击所必须遵守的规律,太极拳亦不例外。前辈太极拳家为什么提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境界呢?四两真的可以拨千斤吗?手慢真的可以打手快吗?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不可以!”难道先辈太极拳家说的不对吗?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回答,他们没有说错,主要看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些话的原意。慢练太极拳有特殊目的,慢练本身并不是目的。技击时双方出手如闪电,当对方打来之时,太极拳家练就“舍己从人”的功夫,这叫“引进落空”。为了“引进落空”,所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不动时重心没有移动,此时四两不可能拨倒千斤;彼微动时重心已移动,便为四两拨千斤提供了条件。对方劲力落空之后,瞬间重心不稳甚至前俯后仰,这时轻轻在对方着力点加一点所谓四两之力,对方即会应声倒地。此时发劲速度当然快于对手、力量当然大于对手,于志钧先生在他的《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称之为“阴阳骤变”。如果得机得势,能够做到像《苌氏武技论》中说的,下肢无论在对方的内侧还是外侧,从前面直插到其背后,还会将对方擎发出丈外。武氏太极拳论著中也有与苌氏武技论类似的技术。所谓“四两拨千斤”,不过是千斤落空在前、四两拨动在后而已,传统拳论称此为后发制人。事实上,后发之力也远不止四两,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此百钧之力比较符合技击格斗时的情形,四两之力不过是夸张和形容罢了。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6

关键词:精神世界迷茫;媒体作为;慢生活;慢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56-02

一、引 言

作为整张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供进步精神产品的重任,金庸先生曾形容副刊是“报纸的灵魂”,可见其对副刊地位与功能的重视。许多报纸副刊在宣传解放思想、传播先进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宣传中,副刊起到了鼓舞斗志、振奋人心的积极作用。

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语境,副刊所承载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目前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正成为普世价值,世人纷纷卷进“快”的磁场:速食、速写、速读、速效、速配……爱“快进”,狂“刷新”,生活像拧紧了的发条,人们长年累月地忙忙碌碌着。有人说,中国成了“急之国”,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努力找寻着一切,却唯独没有追随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正如著名歌手约翰•列侬的感叹一样,“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客观而言,“急死了”“累死了”“烦死了”等新语境折射的是社会深刻转型的时代背景,旧的思想观念、文化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而新的文化体系尚在探索重构之中,必然会出现新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良莠难分的局面,从而导致社会价值判断混乱,社会心态失衡,精神世界迷茫等现象。

为此,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报纸副刊,如何担当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是当下办好副刊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倡导慢生活,培育慢文化,是新时期副刊应该肩负的重要文化担当。

二、旗帜鲜明地倡导慢生活

面对国人“焦郁碌”的群体性心态,一些报纸副刊正在积极探索,发挥自身潜移默化独特的功能,尝试把先进文化的因子植于人们的大脑,帮助读者找回失落的精神和灵魂。

先来看一组文章的标题:《慢生活》(扬子晚报)《呼唤慢生活》(今晚报)《何不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辽沈晚报)《让我们慢慢享受生活》(燕赵晚报)《快来享受慢生活》(北京青年报);《慢生活:慢是一种能力》(广州日报)《慢慢开始慢生活》(城市晚报)《慢生活更接近幸福》(西安晚报)《像名人那样慢生活》(南方日报)《让生活慢下来的10条“金科玉律”》(每日新报);《将慢生活进行到底》(巢湖日报);《“慢生活”:一种优雅的境界》(京江晚报)。

或者是巧合,这些都是近年陆续发表在各报副刊上有关“慢生活”的稿件,仅从标题来解读,这些文章既有倡导慢生活的新理念,也有引导人们如何享受慢生活的实践经验,既表达了作者坚持慢生活的信念,又体现了众多报纸副刊推崇慢生活的编辑思想。

京江晚报在副刊“江花”版上开设了“心灵智慧”、“闲情偶寄”和“诗性阅读”等栏目,不少文章都经得起慢慢咀嚼和品味,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慢阅读,慢思考,享受慢生活的平静,品味慢生活的诗意。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编者的用意:慢一点,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京江晚报副刊“江花”版,既是报纸的“后花园”,也是读者心灵的驿站,读者常常在这里或淡然莞尔,或者泯然释怀,收获着心灵的感动与共鸣,这正成为许多读者的共识。

“压力谁都会有,谁都能感受到压力的存在。我们该如何面对压力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杯水的重量》)“减压,是繁华世界的纯粹回归,回到最初久违的生活,这是Smartliving给您的一个贴心提示而已!”(《回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喜欢在静静的夜里读书或者写字,思绪会如潮奔涌。”(《静夜,那一缕幽香》)“常常记得慢下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一来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二来也不辜负自己的辛劳……”(《岁月初静人初安》)。

在这一系列文章背后,我们发现,京江晚报副刊正在尝试转变读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浮躁麻木的心态,旗帜鲜明地倡导市民享受慢生活,改变人们“荷包鼓了,心灵却饥渴了”(范敬宜语)的现状。着力培育慢文化,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也成为越来越多报纸副刊的新定位,有的报纸副刊版直接定名为《慢生活》。

当然,倡导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慢生活家”卡尔•霍诺说,放慢速度不是教导人们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是“快”的基础,慢下步子,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生活或工作定位,不会迷失自己。有关资料显示:“慢生活”是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也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

事实上,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文化。中国自古就有慢文化的传统。“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活脱脱讲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闲适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悠然的慢生活文化,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意境。

西方一位哲人曾感叹,“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副刊倡导慢生活,可以引导更多的人留住快乐,拥有幸福。帮助更多读者在集体失落中寻找丢失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新时期副刊应该肩负的文化担当,也是副刊担当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

2010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春茶话会时表示,希望报纸副刊在推进全民阅读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引导全民慢阅读,享受慢生活,培育慢文化,其实正是副刊的“独特作用”所在。

三、培育慢文化从副刊人做起

《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新的编辑理念确立后,更关键的着力点在于副刊人自己的坚守。

厚报时代意外出现的减“副”热潮,令副刊逐渐趋于萎缩或被边缘化的境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副刊人的心态和作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处于外扰与内乱的纠结状态,也或多或少对副刊编辑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过,“我们谁能够大言不惭地宣布,现在这个世界的弊病与我们无关?”所以,培育慢文化首先要从培育副刊人自己的修养做起。如果副刊人没有良好的心境,自己不能慢下来,必然无法担当精神守望者的角色。记得胸中常常用古今浇灌,腹中有书气自华,从而避免尘俗生其间,少一些急功近利,便不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相对于“新闻人”,副刊人就应该是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白岩松2011年3月在镇江主持长三角协调会市长论坛时感叹道,“现在是高速时代,都在追求快,再过几年,中国人就会明白慢下来的价值。”其实,副刊人就应该是“明白慢下来的价值”的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用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的话来说,“唯有慢下来,才能沉淀自己,才能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

原晓娟,时尚美食杂志的编辑,生命之花在35岁时凋零。临终前,她在博客中写道:“这就是我们的悲哀:不到永远失去的时候,不懂慢生活的必要性。我想,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忙,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本来意义。我们甚至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忘记了身体的真实感受。”

只有以淡定的情怀面对内外纷扰的现实环境,副刊编辑才能以积极的作为倡导慢生活,实现培育慢文化的目的。文化性是副刊的本质属性。面对不断更新的社会文化,副刊应该积极反映大众文化,主动迎合大众的文化需求,就培育慢文化而言,副刊编辑要着力开掘漫生活的文化内涵,多为读者提供心灵鸡汤,多侧面抚慰人们的情感世界,联结人们的文化认知,满足人们的感性文化需求。

具体来说,副刊编辑要通过策划版面栏目和精心组织、撰写、遴选文章,吸引读者,影响读者,不仅仅要引导读者的慢生活意识,还要指导读者慢生活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培育慢文化。告诉读者该怎样慢餐饮、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旅行、慢休闲。教会读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寻找平衡支点,让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在快餐化的世界里,体会思考的乐趣。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以豁达和欣赏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人和事。要教会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引入慢生活,引领读者在慢生活里回归自然,珍惜生活,珍惜爱人、家人和朋友,享受真情真爱,从而领悟慢文化的精髓。

平心而论,眼下副刊版面比重的减少,其实只是报纸结构的失衡,副刊承载与担当的责任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副刊只有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才能保障副刊的自身生存与发展,从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当然,没有思想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再厚的报纸也是浅薄的。如果报纸副刊社会功能缺失了,那才是更致命的责任缺位。否则,面对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说的“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的论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辩驳?

坚守社会良知,其实已不仅仅是副刊的文化责任,更是报纸的社会责任。因为,培育慢文化更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态,规避转型期间社会风险,从更深层次上说,这是当下副刊人担当文化责任的长远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吴少强.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J].新闻前哨,2010(1).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7

关键词:“慢教育” 关注 学生 成长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漫的艺术》一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感触很深。张先生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慢工程。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学,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其中的道路,并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工作中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学习、进步,走向成功。

“慢教育”中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到自然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两例是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值得我们深思,也感受一下慢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案例一:新的一学期又开学后,学校安排我新接两个班的数学课。对其中的一个班我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该班的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听说由于分科,又进来了一些“学困生”,其中就有某领导的亲戚,他叫小君,当然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

记得开学时间不长的一天,学校第二天放假,但当天这个班就有数名同学请假回家,其中就有小君同学。那天早晨,我正在上课,门外有打报告的声音,我让进来,正是小君同学。他进教室后走向自己的座位,我以为他会坐下来听课,可谁知他拿了东西后又离开了教室。我当时有些生气,但为了其他同学,我强忍着上完课。当然,即使平时上课,他也很少认真听课,更别说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提疑问了。结果中期考试他的成绩很差。

中期过后,我在思考,像这样不爱学习,来学校混日子的学生在这个班还有许多,怎么办?难道让他们这样混下去,在学校再虚度两年,步入社会,然后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懂事、不努力呢?不行,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放弃他们,要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我除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充分利用讲完课、晚自习的时间,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珍惜机会,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学会做人、努力学习就是最好的报答。

一段时间后,该班的学风有明显的好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当我辅导完坐下来休息,有一名同学来到我的身边“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我抬头一看,是小君同学,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来提疑问的,我很惊讶。当我详细地给他讲完题,他满意的回到了座位,我内心很兴奋,看来教育产生了一些效果!第二天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我找来他,问他为什么喜欢学习了,他说是老师的教导和母亲的期待,让他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前进的方向,“我要学会感恩”。从这以后,他每个数学晚自习都会提疑问,还经常伙同其他同学课外活动时间来办公室。我也充分利用他每次来时,鼓励他调整心态、勤学好问,同时教给他一些学数学的方法。他喜欢学数学了,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他毕业了,告别我时,深情的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导。

案例二:高三的学生,尤其面临高考的学生,升学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即使一点小小的事情,他也会烦躁。这时老师就要善于给学生解压、及时帮助学生调节心态,让他回到正常的学习中来。

今年四月的一天,又一次高三月考结束了,同学们的成绩不错,我怀着有点兴奋的心情来到教室发卷子…,接下来我要点评这次考试的得与失。一位叫小林的同学站起来说:“这是谁改的卷子,纯粹不想给分嘛!”。原来是他,课堂上很少听讲,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给我没有留下一个好的形象。我有点生气,但强压住火说:“卷子上有问题,你先坐下来听课,课后改正好吗?”,他很不情愿的坐了下来。课后,我把小林同学叫到办公室,仔细的看了卷子,确实是合分错了,把一个小题的得分没有加上,89分,这是他几次月考成绩最好的一次。“我给你90分,希望你能继续进步!”,在办公室里,我们交谈了好长时间,小林同学说“这是我几次考试中,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份比较满意的卷子,我也想进步,可是为什么出错的偏偏是我的卷子?”,“老师大意了,对不起小林同学,请接受老师的道歉,这毕竟是一次月考,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根据他的情况,我鼓励他调整心态,从基础抓起,确定一个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慢慢进步。之后,他来办公室勤了,人也变得有礼貌了。高考成绩下来了,小林同学上线了,他高兴,我也高兴。一件小事,只要我们抓住契机,慢慢引导,教育是会有收获的。

他们的进步,是许多老师、家长教育产生的效果,是一步步“慢慢”取得的。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有人说等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我说等待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成功。在陪伴着、等待着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适当放慢节奏,多给孩子们时间,给自己时间,享受生活,获取快乐。放慢脚步,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体验到不一样的心境,收获出乎意料的成功。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用爱心和智慧等待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8

很多人初次来到杭州,除了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的风光,还有这里“慢”得有点过分的生活。但是,这种“慢”不是拖沓,不是不守时,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和一种不急不躁的悠闲。遍布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线路繁多的公交车,西湖边到处是让人歇脚的椅子,马路上行人的步履也是慢的,“不急,慢慢来”是杭州人的一句口头禅。4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和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抛出的话题“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终于物化为了一场集结了15位来自哲学、文学和艺术学和传媒业等领域专家的一场研讨会。显而易见,主办方之所以选择在杭州这个城市来研讨这个话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多数国人的心目里,杭州自身就是一个慢生活的典型城市。 与此同时,由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策划的“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杭州主题展”也拉开帷幕,以更深层、更立体、多角度的实例探讨提供更多的话语空间。我们希望结合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所开设的现代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摄影与数码媒体四个专业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设计师对杭州慢生活的思考,诠释慢生活对当下设计教学的联系和态度。所以,我们从配合学术研讨的角度出发分成了调研慢生活(杭州城市慢生活样本采集)、营造慢生活、诠释慢生活、体察慢生活的“四步走”,并落实于展览。其中有直接从杭州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快与慢的样本,以信息采集、设计文献的手法来创作的作品;有从营造杭州慢生活,改良和提高生活角度出发的设计作品;也有生活、成长在杭州的几位本地设计师的案例作品,借此来说明杭州慢生活的地域文化对其设计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展览原本期望从多个方向来叙述杭州城市文化中的辩证存在的“快与慢”,而在实际展出之后,一些专家和设计师发现这个展览已经超越了“快与慢”所涉及的话题,同时引出了“为什么不要过度设计”、“为什么不要过度强调视觉别样性的设计”,“在执行创意过程中如何保证创意不被变形”等热门话题。话题的展开带来更加多维的视角。而这些开放的视角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快与慢”。“快与慢”给我们对当代中国设计领域的创作方向、审美标准带来了一个主导信息:怎么“快”?怎么“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单元一采集慢生活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以慢而闻名的,杭州那份朴实的快乐便是最市井化的生活碎片。从侬侬吴语,到令人沉醉的熏风,还有绵绵不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千年风情的政儒名宿,摇曳在湖面的西湖船娘,再到曲水通幽的西溪湿地的氤氲、烟雨蒙蒙的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杭州似乎从来就是优雅的天堂。 杭州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城市,同时也是浙江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致力于字体设计和品牌形象设计领域的林国胜带领团队创作了《衣食住行》系列作品,就是从与杭州城市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部分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快生活与慢生活的品牌,以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出发,从两者相对的关系对比呈现了的品牌和标志的“速度”。通过艺术提炼,逐次展示了在城市建设中,一些传统文化、古城遗貌保护方面的良苦用心。 毛勇梅的团队完成的信息设计作品《南宋临安府与现今杭州之纵轴对比》,以杭州御街为研究对象,与南宋临安府时期进行纵向对比,梳理出古今御街的发展。陈士宏带领团队完成的作品《编》,用影像的语言记录了为数不多的城市中留存的手工艺者那如民谣般的工作场景,这组希望呼吁相关政府来关心和关注未列入“非遗”的手工业的摄影作品,弥漫着社会担当,充满了张力的美感。他指导完成的《女生日记》摄影作品则是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小女生窃窃的私语,用镜头记录大学生在杭州学习时的生活,细腻而不露痕迹地体会静和慢的享受。平行展出的《拱辰桥西古建筑》和《城市美容师》这两组作品,一边是代表了杭州民族工业发端的京杭大运河源头老工业区依旧保留的古建筑群落,一边是杭州林立的高层建筑与它们的幕墙清洁工,通过并存的展示方式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美感以及两者之间藕断丝连的平衡。 该展览单元着重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提取,把日常容易而又不应该被忽略的生活场景进行还原,结合设计的专业角度来进行信息梳理。 单元二营造慢生活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曾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从某种角度来看,杭州的慢也是相对的,在这个城市一些局部也充斥着许多的快。因为同样要经历早晚交通高峰,一样要承受着高位的房价,所以,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我们的身边也不断发生着闯红灯、加班、补习等等与时间赛跑的鲜活案例。 当越来越多的人被速度绑架,我们是不是该多些思考,慢下脚步?本次展览的第二板块是营造慢生活,在这个板块中提出了许多为实现慢生活而进行的各种可能性的设计尝试。 江崖团队设计的漆艺《茶韵私语》系列茶盘,用传统的古老工艺,设计的片片长叶,静静地与茶、与人互诉衷肠。宁晓莉设计的系列饰品《浮红》,采集于杭州的植物形态,利用瓷的釉色,银的可塑性,将一枝一叶,一花一蕊,融汇在一起。如诗的形态,如画的色彩,像是一首首诗句,萦绕耳边。孙尔的设计团队长久以来一直在进行对本地各种原材料的试验和探索性创作,作品中有以来自浙江桐乡的蚕茧为材料的灯具设计《蚕•语》,也有以来自浙江诸暨的珍珠为材料的《FaceChair》,还有以来自杭州本地的棉麻设计的《虹•生命》、《穗》与《浮途》等壁挂纤维作品。这些材料幻化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形态的传统手工工艺美术作品,传递了生命传承的力量。另一组对废弃物进行再设计的作品是由张力和孙尔两个团队开发,同时这也是一种可持续设计观的体现。其中包括可运用在户外公共空间的轮胎椅、pvc管椅、光盘椅,也有可以在室内空间使用的废纸卷椅。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存在着诸多对慢生活的思考和尝试。郑炜团队在实际项目中将江南园林移植到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相去甚远的陇南文化中,在园林的造景中充分考虑了快与慢的结合。龚旭萍团队设计的《杭州西溪小型生态建筑设计》以杭州西溪为背景,将湿地文化中的悠闲感融合进了作品之中,提倡的是“静养动察,中立而不倚”。#p#分页标题#e# 单元三诠释慢生活 慢,可以是一种对时间的定义,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境。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快与慢是相对的,从物理的角度理解,快与慢是一种运动速度的代名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快与慢是一对会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发生变化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慢生活的理解,也可以用不同的定义和方式来表述。展览第三单元的作品主要是用观念的艺术作品来提出自己对于快与慢的思考。 周小瓯的装置作品《封存的劳保》是他劳保系列作品的延续。“劳保”是一个专属名词,在中国有着更多的社会隐喻和象征,周小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白纱手套依然成了他创作中的标志物,也是多年来他这个系列作品中持续关注的对象。这一次他将飞快流逝的岁月定格、凝固,让我们看的是戛然而止的如琥珀般的那段璀璨的时光。俞爱芳的纤维艺术作品《微观世界》让人产生了想趴下来观察的冲动,单纯的材料交织出了复杂的优美结构,呈现出微观的自然形态。素以观念摄影见长的陈士宏的作品《Stop—未知的道路》是对《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现实诠释。王小峰团队创作的短片《翻滚吧,水墨》将传统的静与慢的介质—墨的流淌运动用当代古筝卡农、BBox和打碟的节奏进行了重新的编辑,使得矛盾的对立中摇摆。而短片《鞋》是从女人一生中脚上所穿的不同的鞋来寓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鞋,不同的行走速度,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单元四体察慢生活 在这个单元的展览中,我们期待通过邀请成长或者生活在杭州的几位设计师的实践性作品来说明地域文化对他们的设计实践产生的影响。他们都很勤奋,但也很注意休闲,作品中透露出深思和熟虑,还有温柔而充满爱意的关照。他们既不属于在具备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开始追逐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新富阶层,也不属于亚青年文化中的御宅男和干物女。因此他们的案例将对我们的设计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大影响。 朱小杰,一位把自己称呼为匠人的,由内而外透出古灵精怪的设计师,其实他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匠人的范畴,就像这次他所带来的就是一系列的瓷器的设计,温暖的釉色,儒雅的形制,配上具有强烈对比的不锈钢材料,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上看到的他那些用皮草与不锈钢材料,木与不锈钢材料混搭设计的作品。什么叫玩,他的作品就能让你感受这个词的力量。 孙云,同样是在浙江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多年来从事室内设计,淘宝、阿里巴巴、影天这一出出精彩的大戏均是出自他的团队。可是有一天他开始做起了家具,并且用他的家具来传播一种家的力量,不断地营造对话与交流的可能性。 张雷,从意大利归来后,躲在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传统手工艺,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用现代设计的方式重新定义,为“传统寻找未来”是他一直坚持的工作室的使命。他那曝光率极高的作品用它的细节与传统美感一次次打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Weiwei,自创服装品牌“摆设”。一个来自法国的新疆库尔勒女人,游荡过40多个国家,爱聊天,爱交友,爱抽烟,爱儿子,爱老公,爱自己一个非专业的专业服装设计师。这是我对她的定义,只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自己的简历。她与家人选择了杭州幽静的四眼井的一幢小楼作为住处。她的系列服装《痕迹》正是记录了她对杭州的情感。运用香云纱这一传统的面料,却不断打破传统的面料使用的规矩,貌似传统的结构赋予了这个系列的作品新的文化精神。 陈飞波,宁波毕业以后就来到了杭州,自从在杭州的老厂房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两家很有特色的餐厅后,便开始迷上了具有工业感的家具设计。铸铁、木头、旧办公家具,一件件在他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他的空间展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他为客户度身定做的家具,不多,但是每件都很适合,一把椅子、一个衣帽架,一张桌子这些点睛之笔也让他所设计的空间散发出浑然一体的魅力。 “快与慢—慢生活与慢设计杭州主题展”最初的想法本是想丰富一下研讨会的内容,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为设计师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较为系统地整理了他们对“快与慢”理解的谱系。最为关键的,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设计师和他们的团队有的为此次展览量身打造,有的将以往设计作品整合、深入后二次呈现,都非常有水准。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设计师们都曾持续地关注“快与慢”,从未绕开、从未远离这个话题。“慢的设计”所提起的“慢的生活”使得我们重新面对和审视当下的生活,并找出多种解决方案,充分揭示了在全球时代我们的未来要依赖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获得了一种我们忘却的常识。 确实,就设计师而言,我们可能拥有最先进的设备,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操作软件,我们也了解涉及设计错综复杂文化史的联系,甚至我们深谙和客户打交道的技巧,但我们有时恰恰忘记了设计除了带给我们快乐之外还赋予我们的社会担当。一方面,在设计无处不在的今天,设计需要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这意味着人们在分享视觉文化作品的同时,接受设计师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观点。另一方面,文化一开始就是以地方趣味为特色的,就像本次展览对杭州所有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种饶有意味的“杭州之旅”,涉及到人文、历史、社会(主要是城市建设规划)和科学的探讨。由此,我们坚信,很多问题的解决和研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学中经济的问题。相反,我们是否扪心自问,很多设计问题是否在源自我们自身。 “快与慢”的概念在滋养和破坏的双重层面上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设计师和设计师的作品事实上扮演了批评的角色,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传播领域。“快”与“慢”两个完全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是互为相融的,这种相融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的辩证,也在于对两个词性的理解。一般意义上,当设计作为产品的输出,有时会要求时间概念上的“快”,但“慢”又是生活审美和关怀滋养的必须。所以,在我们所强调“慢生活”的文化语境中,设计作为了社会生活的一个分子,它必须综合“快与慢”的双重属性,确保地域性、关怀性和可持续性的概念,同时成为一个可资公共参与的价值观批评样本。#p#分页标题#e#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9

金融危机下,竞争的加剧让生存的压力增大,“快些!再快些!”也随之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哲学,社会发展强调“快”,个人生唐也被“快餐化”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失去太多,不仅仅是健康,还包括对生活的热爱,激情和享受,人们惊觉,其买人们缺的不是“快速度”,而是“稳质量”于是,“慢生活”自然成了一部分有心人的斯追求,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万式,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势,一种叶人生的高度自信,真正做到了“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缘于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增大,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工作,盲目地跟着别人前进,他们从来不停下来想一想,这种生活是不是他们需要的,是不是自己的兴趣与价值所在,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标……

快生活,慢生活,该如何选择?

经历了多次反复挣扎,最后,陈凡决定放弃那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几年来,陈凡的身体频繁出现状况,常常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 疼痛带来了双倍的压力,并且几乎带走了全部生活乐趣。

陈凡心里明白,目前的工作节奏对他来说太快了,陈凡常常陷入加班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强度下,身体足有康复的余地,放弃是明智的。可是,到了该做出决定的时候,陈凡发现了内心的惶恐和不坚定。

明知道自己不适应,却放不下:明知道有更适合的生活方式,却不敢去选择,这是不是生活的悖论呢?在生活中,常听人抱怨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如何让人感到疲倦和厌烦,在一声“没办击”的感叹之后,却又见他们奋力前行。

慢慢地生活,一定是很多人的梦想,可是,有几个人有勇气去这样生活呢?

此前在陈凡的印象中,“慢”几乎可以和“平庸”画等号,可是,陈凡却找不出这种印象的由来,每天他内心不断发出的声音就是:“快跑,快跑,跑到你的竞争者都消失掉、不用回头,你只管往前跑。”于是,他跑得连修鞋的时间都没有,可到最后,陈凡悲哀地发现,他不过是在为这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而忙碌,不知道该怎么领先,只是不想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奔跑只是对自己的一个安慰。

看透了这一层,陈凡总算明白了,无论自己跑得多快,总还会有人跑在他的前面,他不可能超越所有的人,快生活也好,慢生活也罢,关键是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直到此刻陈凡才看清楚,就算身体不出状况,也应该放弃这份工作,因为他没有尊重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往前走。

最近一段时间,陈凡开始作全面的人生规划,从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出发,确定了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的感觉忽然好了起来,是特别放松的状态,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体验,鉴于目前的身体状况,陈凡选择了慢慢地去实现梦想,以自己可以掌控的节奏去生活。

这也产生了另一个担忧:别人奔跑还嫌慢,你怎么还敢踱方步?在陈凡看来,“慢生活”不光是节奏的改变,也不仅仅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它还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能力,比如选择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城,但许多人常常由于现实的困难和想象中的风险,宁可随波逐流也没有勇气去选择,再比如掌挫能力。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速度和方向都掌握不了,你还能去创追什么社会价值呢?而“慢生活”最重要的能力,大概是创造能力了。一个有原创能力的人,才敢慢下来,无论多慢,都无所畏惧,因为别人无法超越他的优势和长处。于是,他从不在乎别人奔忙的脚步,而是专心致志地打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这一番思量,陈凡确定了这样的人生信条:最省力地活着!这不是助长惰性,而是用全部的注意力来经营自己的优势。时刻关注自己的发动机可以转多少圈,坚决不超负荷运转。

希望我们今后的生活不再如快镜头,而像一幅悠然的水墨山水画。

时下的中国,“快”成了一种不容分说的时尚、躲避不开的潮流。许多人在工作紧张的背景下,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甚至连感情也在“八分钟聚会”、“闪婚”乃至“”等概念下“快餐化”了。可是,一定要警醒啊――

别让我们的生命“快餐化”

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猝然离世,曾引起人们对当前城市生活节奏的关注。医学专家和他的家人朋友们纷纷指出,诱发侯耀文因心肌梗塞猝死的主要原因,便是其生活节奏太快,压力过大。

然而,生活节奏太快和压力太大,似乎已不是专属于侯耀文们的苦恼,有媒体的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调查显示:每年全球有190万人因劳累猝死。典型的如麦当劳前首席执行官坎塔卢波,在该公司的国际业主和经营者大会上猝死,原因也是生活节奏太快,疲劳过度。

从大二业时代开始,“现代性”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快些!再快些!”也随之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哲学,甚至也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哲学。对“现代性”公认的经典描速来自于法国诗人波莱德尔:“现代性就是短暂、偶然,稍纵即逝。”为了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偶然机会,不知有多少人患上了时间强迫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现,社会也早已随之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快些!再快些!”――每个人就这样被襄挟着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奔忙。

不仅是个人生活被“快”所襄挟,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以经济走上快车道为标志,时下的中国社会一切都在快速发展:工业化是快速的,城市化是快速的……然而与此同时,“快生活”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亦已凸显。从个人生活层面上看,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长期“过劳”,最终身体被拖垮。当前中国各类媒体上,胃药、高血压药的广告非常之多,想来便是拜快餐化的生活方式所“赐”。另外,据统计因为长期生活在“快生活”中,目前中国大约有3000万抑郁症患者。专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患者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痰患:何以如此?这也应该与“快生活”所速成的长期紧张、无所适从感等有关。

“快生活”使文化发展趋于粗鄙化,使整个中国文化市场上充斥着文化内涵极其稀薄的图书和低俗的影视娱乐节目,连那些古典文化巨著也被做了“鸡汤式”处理。然而,这种令人扼腕的现状,其实却是“快生活”节奏之下的必然产物。还有,通过“选秀”节目,中国现在不出几天时间就可以造出一个“明星”被青少年顶礼膜拜,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细想之下也不过是以文化之名而演的闹剧。

“快生活”还使道德风尚受到挑战,甚至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快餐式,的感情生活时尚,使两性关系变得随意而混乱,太多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降低,更严重的是还导致了艾滋病及性病的蔓延。从社会层面看,发展节奏过快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很明显。比如,过于快速、“萝卜快了不洗泥”式的工业发展,使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还有,因为城市化太快,很多城市的房价产生了巨大泡沫:因为高校扩招太快,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正在不断下滑;因为社会进入“汽车化”太快,一些大城市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拥堵不堪,空气质量受到威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能源的紧张。

圣哲有言:“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也”。因此,如何选择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才能使社会更健康地发展,使人们更幸福地生活,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慢生活”不是放纵懒惰,而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远离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来享受体味情感的含蓄和细腻。尤其是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下,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慢生活更受到众多人的青睐,成为新主张新时尚……

“慢生活”让我们有福会享

1 新主张:慢餐饮――忘记时间,让食趣在舌尖停留。

小雨,27岁,公司职员。

由于工作忙,以前顾不得吃早餐,直到身体发出损伤的信号时,我才开始打量自己的饮食,才发现以前太不善待自己的身体了。现在,我把自己的脚步放慢下来,不仅早餐要吃,还要吃好,慢慢吃,吃出快乐来。慢慢吃,这是慢一族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它摈弃美式快餐模式,回归悠闲传统,倡导慢餐文化。在慢吃饭的过程中,让我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家人在一起细细品味美食,很幸福。

2 新主张:慢读书――不求数量,但求心灵愉悦。

以前看书,从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阅读,都是为了查找资料而在书店里迅速地翻书,找到需要的信息后,书本便丢在了一边。现在,我不喜欢这样了,为什么要目的性那么强呢?其实,读书,不应该只求数量,而应该求心灵的愉悦。“一目十行”是对阅读高手的赞美,但“细嚼慢咽”地读书,却能够完全沉浸在书籍的氛围中,给予细节更多的关注,这样不仅阅读效率高,也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愉悦。

3 新主张:慢工作――要努力,但更要快乐。

小孟,34岁,设计师。

半年前我把办公室从公司搬到了家里,正式加入了在家办公者的行列!近年来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我觉得大部分的业务在家里也能完成,而且还能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和精力。在我看来,这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摆脱了公司里折腾人的打卡制度、繁忙无序的电话声、上司不耐的催促和同事们紧张的面孔,目前尽管还要为工作和业务拼搏,但是发觉努力工作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4 新主张:慢运动――不求速度,只要精彩。

飞鱼,28岁,技术人员。

一说起运动,人们几乎本能地把它和速度、刺激等激烈、奔放的字眼联系起来,脑海中会马上浮现操场上大汗淋漓的奔跑,球场上疯狂的追逐。我不喜欢这样,我更偏向慢运动。因为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或者结果,所以更快、更高、更强只适合奥运健儿。我们运动的标准不是速度快了多少,也不是肌肉又增强了几分,我们的目的是使自己更健康、更快乐。

5 新主张:慢休闲――不必扎堆,但求情调。

蒙蒙,25岁,银行职员。

休闲是什么?就是身体和灵魂放轻松,让平时劳碌的身体停歇,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态沉淀下来。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够了,至于形式如何,自然可以随心所欲。黄昏走到街市买菜、在住处周遭闲逛、不带任何东西两手空空、潇洒走走。这样的旅游绝对比“到达、拍照、话题”这样的模式要痛快。过去只知道去大商场逛,如今也到大剧院、音乐厅、艺术展览会、博物馆去消磨时间了。以往能花几百元上餐馆,现在,花几十元听场音乐会,欣赏高水平的展览也觉得值得。

“慢”也不同于“漫”,它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放松和谐的意境。它突出表现在要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在浮躁时代保持一份清醒、一份独立和一份幸福。

慢,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首先必须予以澄清的是:“慢生活”并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也不是要拖延时间。同理,“慢发展”也决不是要甘居人后,更不是一味地不讲效率,或为竞争力低找借口;“慢发展”是为了确保发展的方向和平衡。显然,只有方向正确且步履稳健的发展,其成效才更值得期待。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来看,中国当前最大的欠缺并不在发展速度,而在于发展质量。事实上,中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GDP增幅之快令世界瞩目。这固然是很可观的成绩,然而同样无可回避的却是,当前中国不少地方正在陷于高GDP低收益、有增长无发展、有繁荣无富裕的窘境,过于快速的发展所导致的不平衡,已经让相当一部分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社会结构越来越成为不利于和谐发展的“金字塔”形。如此背景下,宁肯慢一些。甚至宁肯停下来,抬头看清方向后再决定下一步向哪里走,显然是很必要的。

从个人生活质量的角度考量,“慢生活”更是一种应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生活主张,如果一切以速度至上,以效益为第一,没时间等待,没时间感受,唯恐稍纵时间就会失去机会和金钱,这种“工作机器”、“时间奴隶”式的生活,或许外表很光鲜,但其内在却肯定是颓然彷徨的。这样的“快”,使人们变得麻木,将对周围的事物失去探究的兴趣,失去鲜活的体验。乃至失去好奇的能力。而时生活的感动和体验,才恰恰是生活本身。

因此,要提高个人生活质量,需要社会群体形成某种对“慢”的共识――不再对“快”盲目崇拜,明白“慢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妥帖、吏持久的发展。“慢生活”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另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

慢不是漫。漫是散漫的意思,意味暑随心所欲,做事不认真,放任自己,玩世不恭的轻浮的人生态度,这种人不仅不对自己负,也不会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而慢生活则是一种科学、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首先,慢是科学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态度包含着对人生的科学认知。只有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个人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确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其次。慢是乐现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包含着对人生的乐观情感。懂得慢生活的人由于能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人生,所以时人生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爱生活,爱做梦,对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乐观、豪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对人生的前途充满信心,保持乐观。懂得慢生活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拥有平常心,能够正视困难和挫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奋起,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慢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慢生活本身就包含着积极进取的行为趋向。认知、情感和行为趋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已经说过,慢不是懒惰和锥诿,也不是绝望地放弃自我,而是以一种更坚韧的姿态奋然前行,脚踏实地去追求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创造人生,而不是像散漫的人那样观望人生、游戏人生。

就这样慢慢长大作文篇10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工作,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研科研课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写医学专著5部。

现在临床上的医生大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致死率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老龄化的大趋势,这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我们国家医疗条件在不断进步,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猝死风险降低,生存时间延长,最终转变成心衰的几率也就变高了。所以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心衰的防治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按照发病速度划分,心衰可以分成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大都是因为心脏的形态或功能突然出现异常引起的,比如急性心梗、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心脏腱索断裂、血压急剧升高等,它发病是很急的。慢性心衰则是在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长期影响下所引发的一种疾病,虽然发病比较缓慢,但在临床上比急性心衰更常见一些,所以慢性心衰的防治与我们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更为紧密。

控制原发病:预防慢性心衰须乘早

预防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原发疾病,如果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就给他控制血压,如果是心绞痛、心梗那样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就给他疏通血管,恢复血流供应。总之,只要能在早期把原发病控制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衰发生。但很多患者由于健康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向医生咨询,结果错过了预防的最佳时机,那时就不仅要治疗原发病,还必须进行针对心衰的专门治疗。

利尿、扩血管、强心:“马车”还是跑不快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医学界普遍认为慢性心衰就是心脏舒缩无力,出现瘀血、水肿。所以那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慢性心衰患者的时候,除了治疗原发病外,就是七个字“利尿、扩血管、强心”,使用噻嗪类药物来利尿,用硝普钠等扩张血管,强心就用地高辛这样的洋地黄类药物。当时还有人给这种治法做了一个比喻,说心衰患者的心脏就像一辆越跑越慢的马车,“利尿”就是卸一点车上的货物,“扩血管”就是让马歇一会儿,然后“强心”就是再给马加上一鞭,这样马车就能恢复原先的速度。

“马车”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在临床上待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单纯地“利尿、扩血管、强心”只能对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起到改善作用,也不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治疗方法还是有缺陷的。再就是这些西药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特别大,比如长时间使用利尿药就很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强心的洋地黄类药物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这些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就在刚过去的2009年里,美国心脏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联合发表了2009年修订版心衰指南,这是个告诉人们应该怎么防治心衰的指导性文件,把强心药地高辛降级了,过去地高辛的推荐级别是Ⅰ级,现在降到了Ⅱa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对心衰的治疗效果不好,安全性也差。

可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都开始对传统的心衰治法、药物进行反思。是啊,货物卸下来了,马歇够了,鞭子都抽断了,“马车”为什么还是跑不快呢?

治病需求本:慢性心衰发病机制新发现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医学界在对慢性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现代研究,我们发现心脏舒缩无力、瘀血和水肿都只是表面现象,慢性心衰患者之所以发病,根本在于两点:一个是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另一个是心室重构,这两个病变才是导致慢性心衰发生且不断恶化的根本。

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激活,还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这两个系统过度激活后,就会让人体的血管收缩,还会使尿量减少,形成水肿,这样一来,心脏舒张收缩时受到的阻力就增大了。如果还用“马车”比喻的话,我觉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就像是马车走的路面坎坷不平,马车前进的阻力太大,所以就跑不动了。

如果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时间太长,心脏承受的压力长期过重,就会导致心室重构。它的主要表现是心肌变厚,心脏变大,心脏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心室重构的出现,意味着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它就像是马车的车轴出了问题,严重磨损,或者生锈了,这肯定会严重影响车子速度的。不仅这样,心室重构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形成恶性循环,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就在这个循环里一步步恶化下去。所以我们说,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与心肌重构是引发、加重慢性心衰的根本因素,只有改善治疗这两个根本病变,才能有效治疗慢性心衰。

特色中药:标本兼治慢性心衰

治疗慢性心衰不仅要利尿、扩血管、强心以治标,更重要的是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这已经是医学界的一个共识。治疗理念更新了,治疗药物也会改变。过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药物是地高辛、速尿等,主要作用是利尿、扩血管、强心,现在则普遍使用受体阻滞剂、卡托普利等,用于调节神经内分泌。这些药物联合应用后效果怎么样呢?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药物本身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联合用药后更限制了许多慢性心衰患者的使用,所以也不能说是最优选择。现在医学界在努力寻找新的药物,争取用最少的、最安全的药物来实现慢性心衰的标本兼治,不少人都把注意力转向我们国家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