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55

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1

关键词:疫情;都江堰市;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策

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影响巨大,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2019年2月综合收入为6502.6万元(门票4999.6万元)[1],2020年同期营收趋近为零,旅游人数为零。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结合自身本底资源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致力构建成都旅游消费新中心,从而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都江堰市加快做好疫后旅游产业振兴,带动全域消费升级,尤显急切和重要。

1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主要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软硬实力基础。都江堰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有“天下幽”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有龙溪—虹口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宝”大熊猫等代表性旅游资源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旅游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2019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单位、2019年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及罕见的“三遗之城”等殊荣。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的荣誉称号,奠定了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1.2产业效应明显,三产发展势头稳健。近年来,都江堰市经济整体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2015—2019年的五年时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其年均增速分别高于GDP2.44和1.12个百分点。2018年[2]都江堰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36.2∶56.4,服务业占比高于成都市54.1%的2.3个百分点、高于四川省51.4%的5个百分点;2019年接待游客总量2618.8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8.14亿元。都江堰市服务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由此可见,都江堰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都江堰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1.3管理体系完备,构建城市运营保障。都江堰市始终坚持“创国际旅游精品、建世界旅游名城”品牌战略,着力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彰显了高效的都江堰特色的旅游之路。一是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了“1+3+N”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体制,“5A+”都江堰样本得到国家旅游局肯定;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旅游交通项目,推进“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造了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等;三是积极创新事件营销,做精“走出去推介、请进来交流”的营销方式,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力保障。

2肺炎疫情对都江堰市消费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都江堰市逐步构建起以旅游业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本次疫情正处于消费旺季特别是春节的假日经济期间,对都江堰市景点景区、餐饮住宿、文体娱乐、批发零售等服务细分行业影响十分明显。以下主要从都江堰市县域微观经济层面分析疫情对消费市场的主要影响。2.1服务业企业资金压力增加,投入产出比低服务业企业的房租(含营业性用房、库房和员工宿舍等)、人力成本、防疫耗材成本等是主要资金压力,尤其是餐饮企业,春节前还有大量的食材储备,在疫情期间不能正常营业消耗而带来的积压食材浪费,让资金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同时政府倡导的企业与房东协商房租减免、与员工协商工薪调整、金融机构放宽融资贷(还)款等减缓资金压力的途径,仍需一个时间过程。2.2消费者消费意愿被压制,市场消费力锐减疫情期间,消费者活动范围相对固化封闭,缺乏外出流动的消费空间,消费意愿被客观条件所压制。同时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其预期工薪收入不确定乃至减少,消费更具保守性,市场消费能力锐减。2.3特殊时期特殊管控,企业主动复业意愿不强专题研究疫情期间对人员流动采取了十分必要的管理措施,员工返岗有相应的程序,企业复业采用社区、街道(镇)、部门三级联动的申请备案制度及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营业意愿。疫情期间,除了保障城市运营必需(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运输、通讯等行业)、疫情防控必需(如医疗器械、药品、防护品销售服务等行业)、生活保供必需(如超市卖场、食品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具有“刚需”特点并受政府部门鼓励支持的服务业企业,主动复业的意愿强烈,而其他如餐饮百货、美容美发、文体娱乐、旅行服务、房产中介等大多数具有“非刚需”特点及政府部门管控严格的服务业企业,主动营业的意愿不强。

3肺炎疫情下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都江堰市因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及地处大成都上风上水的特殊地理区位,不能发展重工业,而致力于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此次疫情对服务业冲击影响最为直接和惨重。当前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随着疫情防控周期的拉长,都江堰市旅游服务业总体损失将进一步扩大。3.1景区景点收入趋近为零。2020年1月24日,四川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1月25日都江堰市对都江堰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虹口景区、熊猫谷、蓝光水果侠、玫瑰花溪谷等景区景点实行关闭,景区景点几乎没有了门票收入。乡村旅游活动取消,如安龙海棠花节、大观问花村、玉堂水果侠灯会等。3.2旅游服务企业全面停摆。都江堰市156个旅行社(门店)全部停业,暂停旅游服务业务,国有市阳光旅游公司预估2月份损失约3000万元;酒店住宿业营收骤减,2月纳入统计范围的35家星级酒店、品质酒店停业30家、在营的5家平均入住率仅为2%,入住率最高的5星级酒店青城豪生也只有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3]。3.3批发零售业亏损不一。2020年春节以来,都江堰市88家线上商贸企业,正常营业的约55%,线下商贸企业正常营业不足15%,预计第一季度批发业同比下降6%、零售业同比下降15%[4]。截至2月24日,都江堰市纳入统计的23家大型商超全部复业,500余家小型超市多数恢复了营业,批发零售业亏损不一。对都江堰市而言,比较典型的一是生活保供必需企业(如超市卖场、食品批发零售等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大,个别企业同期不降反增;二是石油销售企业面临巨大冲击,如中石油岷江公司销售额同比下降一半。3.4餐饮服务业断崖下滑。都江堰市注册餐饮商户3300余家,截至3月2日,复业餐饮商户910家[5],复业率近28%,绝大多数为线上外卖、到店自取,不鼓励堂食,餐饮行业总营业额断崖式下滑。3.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缩水。都江堰市有18家线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自2020年1月24日起受疫情影响,此18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正常营业7家,歇业11家,歇业率61%,预计第一季度都江堰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5%[6]。

4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预判

对疫情过后的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态势,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就服务业总体而言,短暂阵痛后依然会稳中向好发展。疫情后,所谓的“爆发性”消费、“报复性”消费应不是普遍现象和主流趋势。以下主要从体现消费的重要经济指标、市场经营主体更替、消费心理习惯变化、旅游健康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4.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空间收窄,全年同比增长压力较大。疫情期间,因社会消费被压制,建筑业制造业复工时间延后,当前疫情有全球蔓延的态势,故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均显动力不足。2020年GDP增速预计全年同比降低1~2个百分点;体现旅游消费重要经济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压力加大,预计全年同比降低1.5~2.5个百分点;旅游城市传统的寒假暑假旺季,因疫情寒假延长且旅游停滞,暑假或将缩短,“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拉动能力有限等原因,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量增幅或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或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预计全面恢复往年同期水平时间应超过半年。4.2市场经营主体有较大的波动淘汰,用工和就业压力双增。服务业因其行业特点,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集聚的产业,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与其他产业相比,这些企业存在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等特点,此次疫情容易出现小微企业现金流断裂、用工成本增加、营收水平恢复较慢等问题,从而导致市场经营主体有较大的波动和淘汰,并产生相当数量的服务行业低技能失业者。4.3消费者居家消费习惯逐步养成,新经济业态迎来春天。首先,此次疫情相对固化封闭的环境让大众“被迫”养成了居家消费习惯,餐饮、休闲娱乐消费最为突出。其次,2019年下半年以猪肉为代表的典型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引领的CPI指数上涨,必将压缩消费者对其他物品和服务的消费空间。最后,疫情风险的持续性将导致恐慌观望心理,谨慎外出消费的心理必将随疫情的解除而持续一段时间。上述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心理的延续,给电商营销、快递配送、私人定制、数字媒体、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网游娱乐、短视频APP、AR/VR体验新经济模式和业态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4.4旅游及其关联产业迎来挑战和机遇,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此次疫情解除后,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应该有一个补偿性释放。预计以景区景点游、城市周边游、乡村体验游、户外运动游等省内游会较快恢复,而跨省游和境外游的恢复则仍需时日,由此旅游客群有一定区域限制,旅游产业将迎来一定挑战。同时,数字化旅游和智能化旅游的产业能级必将得到互补性发展,迎来发展机遇。而健康休养游、医疗保健、基因工程、健康管理、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大健康产业将与旅游业更加融合发展。

5持续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对策思考

5.1抓好疫情防控和刺激经济复苏并重,助推企业共度时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四川省、成都市随即密集出台相关政令,由此可见,应并重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工作。疫情后,作为城市恢复繁荣主力军的广大的服务业经营主体,或将面临有较大波动淘汰的可能,都江堰市政府和部门、镇街(社区)应主动上门服务、驻企服务,积极引导促进商贸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复工、复业、复产,切实用好、用活、用实四川省“13条”、成都市“20条”、都江堰市“16条”扶持政策,助推中小微企业渡过房租、用工、能耗、融资等困难,确保商贸经营主体基本面的稳定。5.2保持传统旅游优势和开发健康旅游业并重,培育消费新业态。景区景点旅游作为都江堰市旅游的传统优势产业,应未雨绸缪,提前研究规划各景区景点有序开放的计划方案,确保优势产业主阵地不能丢。做好旅游产品设计更新,可及时推出数字化旅游、智能化旅游、AR、VR体验性旅游产品;结合山水熊猫、川西林盘、天府绿道、精华灌区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发提升乡村体验游、户外运动游、健康休养游等健康旅游产品;持续培育提升夜食夜购夜娱夜宿业态,做活夜间经济,打造网红打CALL店、区域首店、特色老店、晚味去处、购物潮地、风情街区、光影秀场、视听剧苑等夜间经济引爆点;培育电商营销、快递配送、私人定制、数字媒体、康体养生等消费新业态,扶持“都江堰市直通车”“青城八百里”“大青城”等新近露头的本土平台配送新兴服务业。5.3促建龙头项目和创新招商模式并重,尽快抢占旅游新高地。随着都江堰市服务业龙头项目融创文旅城的有序复工,重大项目的促建工作应提上首要日程。持续加快推动融创水雪世界、融创青城秀场、室外主题乐园,以及外江水上娱乐等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填补并全力抢占成都市、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爆款旅游IP产品高地。疫情期间苦练内功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用好都江堰市为无现症病例区尤其是无一个病例的“光荣”优势,增强投资者信心,创新运用视频洽谈、在线签约等招商引资模式,做好优质项目储备工作。5.4开展事件营销和推出感恩回馈并重,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结合疫情这一特定事件,延续都江堰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免费馈赠熊猫卡的营销思路,对支援湖北(武汉)或对防疫工作具有特殊贡献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人员等,推出旅游折扣乃至免费的感恩优惠活动,增加带游率和复游率;科学研判筹备,在安全防控前提下,恢复举办双遗马拉松、清明放水节、消夏啤酒节、虹口漂流节、田园诗歌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质的赛事节会活动,做活会展经济、会奖旅游经济,讲好城市营销故事,全面彰显温情的城市人文关怀,提升都江堰市知名度和美誉度。5.5践行靠前服务模式和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并重,培养新消费观。疫情期间,基层社区、街道乡镇、职能部门、医疗救护等单位工作人员都是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冲锋在先、靠前服务的真实践行者,为做好疫情防控不遗余力,疫后政府更应弘扬此类为民靠前服务模式;此次疫情影响深远,必将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群众百姓对健康生活理念的探寻和触动,进一步思考健康消费观念,更加注重衣着材料天然、食材绿色有机、出行健康环保、疾病预防在先等,塑造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借此时机,市场顺应提供满足需求的健康消费供给商品,引领并培育新的消费理念,形成更加环保健康的消费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中共都江堰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及服务业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都政研报〔2020〕2号)[R].

[2]2019年成都市和四川省的数据,在本文成稿时尚未正式公布.

[3]中共都江堰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及服务业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都政研报〔2020〕2号)[R].

[4]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专报》[R].2020-2-26.

[5]都江堰融媒体中心《每日都江堰》3月2日微信公众号《防疫复工两手抓!都江堰市910家餐饮企业商家有序恢复营业!》[EB/OL].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2

【关键词】民俗文化;都江堰;乡村旅游开发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外出旅游是人们常常选择的途径之一,然而单一类型的旅游已无法满足现代人需求,人们越来越期待丰富的、新鲜的、体验式的旅游方式。乡村是人类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同时带动了乡村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1]。民俗文化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资源,它涵盖了本地的生活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礼仪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能够推动游客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当地。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走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将成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生活文化,是长期集居在此处的民众创造和传承的地方风俗和生活习惯,是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各地都在积极保护民俗文化,不断将其开发,将这些民俗与传媒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等时尚文化相结合,以期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带来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传承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2]。目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田园生态文化,对于民俗文化的挖掘还不够,为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应积极建立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让民俗文化与田园生态文化相互依存、融合发展,这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本地特色宣传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江堰市是一座“三遗之城”,是古蜀人活动的区域,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文化。都江堰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精神民俗上,具有丰富道文化资源,应多思索道家思想的传播和体验;物化民俗上,开发本地特色慢生活的住宅、饮食、手工业、农耕体验;礼仪节庆民俗上,都江堰每年要举行放水节祭祀李冰。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力,提高都江堰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二、都江堰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一)缺少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都江堰市目前正在打造水润天府——都江堰水生态文化示范区规划建设,规划结构“两核一轴、四廊三区”,其中一核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三区”为古城文商旅特色服务区、川西林盘田园景观区、水润天府产业发展区[3]。可以见得,都江堰具有非常丰富的林盘资源,田园景观分布面积广,因此都江堰开发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然而现在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个体私人运营的,开发能力有限,都江堰市缺少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个体经营者难以得到政府的指导和规范,这不利于都江堰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二)乡村旅游同质化情况严重,开发模式单一。都江堰现在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缺乏个性化、服务化,产品互相模仿,经营模式是只停留在满足“吃、住、逛”的原始旅游体验上,导致各个景点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去同质化,增加吸引力,一定要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尤其是对一些历史故事、手工技艺等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在传统的农家乐吃住形式以外,要开发更多丰富多样的、具有交互体验式的特色旅游服务项目。(三)宣传营销上缺乏旗帜鲜明的定位。虽然都江堰的名气早已蜚声国际,但是缺少婺源“中国最美乡村”这样的定位,导致乡村旅游的知晓率低。江西婺源坚持对外统一品牌,各个景区(点)都通过“中国最美乡村”一个品牌打天下,迅速的提升了婺源对外影响力。在一些主流媒体上,对都江堰市的报道大多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的一些宣传,要突破这个局限性应该学习婺源的营销方式,利用知名国内外水利工程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打造“灌区田园综合体”,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带动现代乡村旅游经济的腾飞。(四)都江堰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成功的创意产业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前往欣赏与观摩的心理需求,即构成基本的旅游驱动力[4]。都江堰目前的文创产业开发非常匮乏,最多出现的就是大熊猫的一些衍生创意产品,熊猫的一些周边产品在成都范围内并不稀奇,在很多景区都有相关产品,文创产业的滞后让游客对旅游商品不感兴趣,对其质量存在不信任态度。都江堰应将本地民俗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结合,为旅游产品注入新鲜活力,发挥创意产业对区域的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基于都江堰民俗文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进行全域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一是加快形成整合精华灌区旅游、绿道、水系、林盘和大地景观、特色镇等专项规划的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以“一盘棋”的理念,集成各乡镇旅游资源,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以林盘和灌区修复为切入点,根据不同林盘的资源优势及文化特点,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性景点,充分植入体现农耕文化和灌区特色的景观元素,把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景象如麦场、水车、石碾等提纯、集粹,通过景观化处理和符号化表达,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三是加强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统一对外宣传口号,将都江堰乡村旅游营销作为重要板块纳入今后旅游推介活动中,力争形成山水、道、熊猫、灌区四大品牌。(二)加强道文化品牌传播。深度挖掘道教养生文化,打造一批青城道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套餐”,让游客真正能留下来消费特色文化产品。一是开设道家学院,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开设分院,学者开讲授课,营造浓厚道文化氛围。二是塑造素餐文化,利用道教养生与素餐文化在饮食理念上的契合,在乡村旅游设计的功能分区中设立素餐区,推广素食餐饮,提高康养旅游影响力。三是推广青城武术,可在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设立青城武术馆,形成定期对外招生机制,推动青城武术产业化联动发展。四是挖掘道教音乐,将青城洞经音乐传承和发展下去,与著名音乐学府的合作,建立道教音乐展示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迎合音乐市场的古风和中国风的古典音乐。(三)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体验游。将乡村文化创意作为重要元素,古城和古镇古村为空间载体,打造出一批乡村田园文化创意园、灌区文化创意村落、放水节祭祀传统礼仪体验中心、国风演艺娱乐剧场、竹雕工艺美术展示中心、画家村、艺术家村、艺术交流中心等,招引具有丰富演艺运营经验的企业联合打造有影响力的实景演出项目。推动都江堰乡村旅游由观光向文化创意体验游转型,为游客提供真实性、可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学习本地的艺术、民俗传统、象征性文化,在生活中体验民俗文化。(四)培育专业的民俗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一定能要注意专业人才的培育,建议建设一批都江堰民俗科教研究培训中心,为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民俗文化知识,还可以与本地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培育精通都江堰民俗文化的人才,使人才的就业与都江堰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建立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民俗文化产学研体系,走出一条特色的民俗旅游发展之路。(五)鼓励民俗文创产品的开发,提升旅游商品品质。鼓励文创产品的开发,首先要注意的核心是“原创”,打造独创性、特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文创商品,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对都江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5];其次文创产品的设计,要从生活美学出发,它是一个大众文化产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文创产品的创作源应该积极拓宽,不同消费群、年龄层都可以进行创意创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文创力量,让本地的文创产品更丰富、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陈哲.我国农村地区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42-44.

[2]黄震方,陆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3]都江堰市规划局.水润天府——都江堰水生态文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初步方案出炉[EB/OL].

[4]洪秋艳.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旅游经济的驱动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8):77-82.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3

话说回来,“子掩其父”格局的上限在于何时呢?这似乎是个谜。但从史料中零星可觅其旁证。早在唐代,二郎神已名声大振。全国各地,多有二郎神庙;二郎神的英雄业迹,也各地多有。当然,其中不乏有封建官僚、好事文人的拉名人以炫耀乡里,因为在封建时代,部级神人故里,七品官按五品待遇,皇粮国课征收减半,秀才举人名额增加,故里父母官还可随朝廷大官参与祭典,披红戴彩,耀祖光宗。而正宗二郎神故里,是在都江堰。因为封建时代,京中大官,省级大官,都要亲自到都江堰二郎庙致祭。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璋前来祭奠时,见儿子雄踞大殿,父亲屈居偏殿,脸上不悦道:“子掩其父,得无紊欤?”当然,他无力扭转这上千年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他应当顿悟:“儿子”并不姓李、何来“子掩其父”的矛盾。

儿不姓李,古有其说。一曰姓杨,《西游记》中擒获孙大圣的“灌口二郎”是也(灌口即今都江堰市);二曰姓赵,为隋嘉州太守赵昱是也。赵昱也曾斗龙斩蛟,为梅山七圣之首。而前二王庙大殿上二郎神像,全然是《西游记》中杨二郎形象,《劈山救母》中杨二郎形象。为三只眼,且有三尖两刃刀及哮天犬立于大殿左右两侧。盛唐有词牌名《二郎神》唱遍神洲;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仪仗辉煌,前呼后拥,百姓见之,说是灌口二郎下凡。北宋初年青城王小波、李顺起义,李妆扮成二郎神,大得民间信仰,一呼百应。北宋永康军(今都江堰市)迎神赛会,百姓宰羊数万头以敬二郎神,郡政府仅靠征收宰羊税,就足够一年财政开支。长期以来,民间的二郎神多次被企图纳入官方模式,(例如二郎李冰多次被官方封一长串王号等)而民间的二郎神又每每挣脱官方的纳入。于是有姓杨姓赵姓李之说,又有二郎即李冰之说。诸说究竟何是何非,或者都是都非,其中大有明堂。

〈二〉

姓李说在民间得不到理睬与认同,只在一部分士大夫中有小范围的市场。

二王庙原先称作二郎庙。元末才改称二王庙。二王即二郎神和李冰。在二郎庙对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经久不衰的道教中心——青城山。道教所奉的重要神祗之一,即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在都江堰之侧的赵公山,即赵昱(二郎神)白日飞升,隐居修道处,赵公山麓的王婆岩,即二郎神擒获孽龙的“遣迹”。北宋初叶,宋真宗好道,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宋徽宗时又封。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出场道白有:

“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我亲自仗剑入水,斩其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口人民与吾神立庙……

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梓潼即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也是道教所奉之神。而二郎神之信仰,因其能以泉水为民治百病,能斩蛟擒龙,变水患为水利,能主持正义,抑恶扬善,捉妖降魔,更在梓潼之上。从今存于灌口二郎庙内木壁镌刻的陆游〈〈灌口神君歌〉〉的描述看,二郎神全然为道家尊神。

道教之所以在都江堰发祥,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群众基础的。汉末张道陵在此化符水为民治病,发展五斗米道教徒的时间,与民间对二郎产生崇拜的时间,十分接近。其时宦官专制,腐败盛行,远离宦官专制中心的西僻之蜀,民风古朴,信仰自由。如果说儒教是在朝的教,则道教是在野的教,更得广大非儒生的无文化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信仰。由于道教在都江堰道徒众多,群众基础甚广,所以,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朝庭,对之也另眼相看。唐太宗时,青城山道教与佛教发生地盘之争。结果唐太宗御笔亲自批示,使道教获胜,佛教寺庙迁出青城山以外地方。佛教儒教,在这都江堰地区的信仰,都不及道教。虽然儒教在全国范畴看,是占统治阶级指导地位的教,但因科举,因熟读儒家之书而入官场的官,比之于广大黔首,毕竟是少数,少数为官者信仰儒教而多数为民者信仰道教,为官者中,也有不读书(儒经)而从其他门道进入官场者,并不信儒教,也有表面上假奉儒教而实际并无信仰者,也有背叛儒教而改信道教者,如隐居青城山的前官吏杜光庭、范长生、张俞等。

青城山上清宫内有一匾,大书“李实孔师”,既有崇道抑儒一面,又有与官方意识形态拉关系套近乎的一面。孔子政治主张难以实现,想乘桴逃往海外,海外没去成,转而好道,全力研究易经。孔子想不到,在他死后几百年,神州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让儒教成为官方倡导的信仰。然而,中国哲学骨子里是以老子为核心思想的道家的哲学。这是漫长专制统治的必然结果,故道教在民间的信仰比儒教大得多。在道教中心都江堰,道教对儒教,更是产生着碰撞、争斗与排斥。大多时是道胜儒败,有时则呈胶着状态融糅合流。生于儒教之乡山东的诸葛亮,来到产生道教的川西,竞脱去儒服常穿道袍,常摇道家之鹅毛扇,并学道妆神,不正是因为道教大得西蜀民间信仰,大得全国民间信仰之故么?

〈三〉

安史之乱后,整个封建社会如日中则仄,开始走下坡路。这就导致人们特别是隐居之士对道教的信仰呈上升趋势。现实的黑暗腐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道教中寻求精神抚慰与避风港,在道教神祗身上寄托保护、帮助和拯救的希望。唐季五代北宋,随着《二郎神》曲唱遍神洲,二郎神名声大震,几乎家喻户晓,无不谟拜。《宋史》载: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观为道家庙宇),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师之倾城男女,负土以献,不知何神。”首都如此,全国各地当然仿效。故道教之二郎神,能割剧两川,并向全国发展。

道家神祗二郎神的大得民间信仰,引起了坚持不语怪力乱神原则的荐绅先生的不安与疑虑,并开始了将二郎纳入正史有名的李冰名下的努力。《朱子语类》言:“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对于儒教士大夫倡言的二郎姓李说,道教和广大无文化的劳动人民,进行大力的对抗与反击,大力炮制二郎姓赵姓杨说并大力宣传传颂,以消极抵抗二郎姓李说。这样,自南宋起,无名无姓史志无征的二郎,出现了姓李姓赵姓杨三说并存局面,愈炒愈热,热闹非凡,为二郎进一步盖过李冰,推波助澜。

《龙城录》言,二郎(赵昱)隐青城山修道。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青城山有赤城阁),又封显应候,昱斩蛟时,年二十六。“《川主三神合传》言:“二郎托名赵道士,宋真宗加封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道书《灌江备考》言:”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今都江堰旁赵公山,即赵公(昱)隐居处。赵公山麓的王婆岩,即二郎神擒获孽龙处。

神州各地上演的元人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灌口二郎神唱道“不周山戮破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言斩水怪治水);谁教有穷能射日,某高担五岳逐金乌。”(都江堰有民间故事《二郎担山赶太阳》)“小圣灌口二郎是也……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今二郎庙大殿右下侧“威应刹那“斗大四字,乃颂扬二郎神威)二郎在小说《西游记》、《封神榜》、《劈山救母》、《聊斋》、《宝莲灯》《搜神记》《警世通言》……中更是威力无比,大得神洲广大下层百姓的信仰。以上所举具有种种神威的二郎神,均为杨姓。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腐败,道教和民间的姓赵姓杨说,大大得势,并从而促进二郎神在民间之信仰,再上新台阶。《王圻绩考》载,元至顺元年,川抚某只请封二郎,不言李冰。清道光时,川抚请改二郎庙为李冰庙,以二郎配享,被中央驳回道:“以前代祭(二郎)典,相沿已久,不易轻于变更。”清巡抚宪德请加二郎封号而不言及李冰。可见无限信仰二郎乃民心所向。官府也不得不顺应民心,以合潮流。因此,二郎神雄踞大殿的格局,千年不变,至今不变

民心不可违,谁也不敢下令百姓在“父”的香火上加大力度而减少“子”的香火.宋代,二郎神又被官方封为显英王.今青城后山味江村尚存显英王摩崖石刻像,像右侧有石刻哮天神犬.上方石刻扶桑帝.神龛两侧有石刻楹联:东望扶桑帝,西蜀显英王.据石刻文字记载,该神龛刻于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此外,都江堰北侧的灵岩山上也有石刻二郎神像,在黑风洞旁.在今都江堰天马乡,尚存有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留下的遗迹----童子山.

〈四〉

都江堰,是古蜀国本土文明的源头与见证,都江堰旁曾经有过的望帝词,是古蜀人民图腾崇拜的祭坛。古望帝,是蜀人长久寄托哀思、维持和发扬蜀文化的一个高标与载体,南朝萧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因二郎神在民间的信仰大超望帝,益州剌使刘季连乃将望帝祠迁往郫县,望帝祠原址改名崇德庙(今二郎庙)改祀二郎神与李冰。按应劭《风俗通》所言,李冰者,秦王灭蜀后60年所派出之特派员也,代表秦国入主蜀国的最高军政长官也,为操秦腔唱秦调敲秦缶,喜吃老陈醋羊肉泡馍之秦客也。而望帝杜宇者,古蜀国国王也,为土生土长,吃麻辣烫、说川话唱川腔的蜀国本地人也。秦王输入的异国文化,与古蜀国的本土文化发生撞击,发生异化。但是,以武力开道的秦文化,并未使本土蜀文化断根。正如以武力开道的满人没有征服汉文化一样。年年岁岁,杜鹃花开之际,杜鹃鸟啼之际,这古蜀本土文化,都要得到一次凝聚与积淀。李商隐诗“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染花红,“教民务农”的杜宇死后,还化为杜鹃,还不忘教民务农。“布谷!布谷!”这暮春花影中一声紧似一声的带血的啼叫,叫黄了麦穗,叫绿了秧苗。叫醒了千丝万缕永远剪不断的古蜀族遗传下来怀恋与乡愁。而那开遍西蜀山野的俗名映山红的杜鹃花,当其恕放,如火如荼,正好唤起土著蜀族对于踏进天府盆地的强秦铁骑的反感与敌忾。正好唤起抗衡异国文化,继承和宏扬蜀国本土文化的潜意识,唤起思古之幽情。“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范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通秦塞的第一序幕,不是和平的橄榄枝,而是秦军的铁蹄、不是轻歌曼舞,而是干戈染血。干戈“文化”征服了农业文化。其起因,则是秦王吹牛说牛屁眼里能屙金子。欺骗了贪财的蜀王,派出“五丁”去牵牛。屙金子之牛没得到。反而“地崩山摧壮士死。”失去了政权。四万八千年的天府,四万八千年的世外桃源,就这样,像一个如花似玉的弱女子,被秦始皇兵马俑式的孔武有力的秦军铁蹄,给柔碎了。

蜀人思念杜宇,“至今巴蜀民农忙时,先祀杜主(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杜宇也是治水的英雄。即使祀杜主的庙迁走了,古蜀国,特别是都江堰一带的人民,还是在心底里,祭祀杜主。杜主教民务农作示范用的农具,为铁臿。臿为先秦常见农具,如铲,如布,先秦布币,即象此农具形。臿可务农,也可作修河治水工具。东汉山东武梁祠石刻大禹像,双手持臿,可知臿为治水工具。

公元前316年,蜀国灭于秦国后,蜀民对杜宇的怀念与崇祀并未因武力而断绝,可见其在巴蜀民心中信仰之深,可见其与都江堰治水的不解之缘。正如屈原死后,楚人甚至所有神州人都怀念他,并将他发明的“求索“一词常挂嘴上一样,杜宇在两川,在巴蜀,也深受怀念。而迁庙于郫后,杜宇庙香火之盛,也代代不绝。

〈五〉

蜀人怀恋失去的蜀国。至今,在最后一个蜀王开明十二世兵败为秦军所杀的武阳镇,不是还有许多与蜀王有关的地名、传说与古迹吗?开明治水伟绩,不是广为蜀民传颂吗?

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栽桑养蚕缫丝织帛。蜀,就是蚕。《诗经》上有“娟娟者蜀,蒸在桑野”。黄帝正妻嫘祖,亦即养蚕的发明者嫘祖,为蜀山氏,正是蜀族先人。古蜀国国王蚕丛,亦与蚕桑有关,竟直接以蚕命名。蜀字额上有一夸张的目字,以突出蜀字的额头之眼。在四万八千岁之前,嫘祖与黄帝部落联姻,共同击败蚩尤部落。当周武王伐纣之际,巴蜀派兵,助王灭纣。巴蜀之君,被周武王亲切地称为“友邦冢君”。古蜀国蚕丛帝,又称“纵目人”。试看二郎神之额,有一突出的“纵目”,与蚕丛的纵目,与蜀字头上的夸张突出之目,何其相似乃尔。突出目,就是突出蜀。近年来,在都江堰灌区之一的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了大量古蜀国文物,雄辩地证明着秦灭蜀之前很久很久的时代(至少在商代),古蜀国早已是具有烂灿水文化文明的发达的农业国了。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都突出目,都与《西游记》中及前二郎庙大殿二郎神形像,在冠冕,脸型五官纵目诸方面,皆有酷似之处。二郎神手中的独特兵器三尖两刀刃,又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极其相似。秦灭蜀后不久,秦焚书坑儒,“秦烧天下书,诸候史记尤甚,”“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故蜀国历史,全是空白,古蜀国史官文字档案,销毁殆尽。然而人嘴是烧不掉的,十口相传,代代不绝,古蜀国史,只可从民间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中,略见端倪。近年来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接连发掘五座先于夏商时代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再次证明:秦灭蜀之前蜀国是有历史,有悠久历史的。二郎庙内长期“子掩其父”格局的存在,正是对秦王割断历史的卑劣行径的一种反讽,正是对于被抹杀的古蜀国历史的一种依稀而模糊的记忆。五座古城遗址中,有距都江堰仅十几公里的芒城,其给排水工程之科学、精巧,令人叹服。它给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人恩赐”的说法,以有力的一击。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来修,那为啥要在灭蜀60多年后才修呢?难道这之前成都人都不喝水、不用水么?没有水利,成都平原凭什么成为“天府”呢?秦灭蜀,正是垂涎成都平原是“天府”啊!而“天府”是早在秦灭蜀之前就有此称呼了。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来修的,那为什么与都江堰同时的郑国渠在秦史中有130多字的详细记载,而秦史中只字不提都江堰?在《史记》中都江堰的开凿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之前,是在春秋时期。

如果把江山比作多娇的美女,则强占蜀国江山的秦军,即是强占美女的强人。假如你生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秦灭蜀国之时代,秦军攻入川西平原,那时你才两、三岁,父亲母亲带着你逃难,被一秦兵手起刀落,杀死你的父亲,娶了你美女般的母亲,烧毁你父亲与母亲的结婚照及你父亲的一切照片,烧毁你父亲纯净的一切情书,不留一点痕迹。待你长大成人后,这一秦兵说他就是你父亲。而母亲却在悄悄地暗示你,你的真正的父亲的举止言谈及音容笑貌。这一暗示,正如民间传说中关于古蜀国的传说。暗示日积月累,使一个两、三岁不记事的小孩,也会对真正的父亲产生一种依稀的印象,而对于假父亲,产生一种以更高强的本领超过之,压倒之,实现“子掩其父”的梦想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不是你一个人有,而是千百万四川人民都有,这众人的愿望汇聚起来,必将对颂秦者、谀秦者所树立的秦官的信仰,产生动摇,产生偏差,产生危机,代代相传,孕育出另一种信仰。一种对古蜀国纵目蚕丛帝的信仰。

〈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故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打出“张楚”旗号,建立“张楚”政权。张楚者,张大楚国也。北宋都江堰农民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大蜀”者,张大蜀国也。大蜀政权的首领李顺,曾妆扮为二郎神,以增强民众的信仰,以张大蜀国。二郎神是蜀国故土文明的结晶。信仰崇拜二郎神,是蜀民的另一种“伐无道、诛暴秦”的委婉方式,是对于暴秦的高压下产生的社会心理倾斜的自我调节与恢复。是蜀文化记忆的自觉复苏。因为二郎神是蚕丛的替身。

信仰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信仰是不能强求的。老百姓信仰谁,不信仰谁,是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千百万人民的信仰汇聚起来,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如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二郎神长期雄踞大殿,正是民间信仰力量所致。

一百年前,梁启超曾痛心疾首地揭示说,中国的历史书,只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在总体上忽视了中国人民。他坚决主张,历史学的责任,就是广泛地讲述人民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实际上,自古以来,对于中国历史书只为帝王将相作家史的状况不满者,远不止梁启超一人。写历史书的大权,历来由依附官方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垄断。《廿五史》,从《史记》到《清史稿》,全是在总体上忽视了人民。

被忽视被轻视的人民,对于史书颠倒历史的写法的一个常见报复办法,就是对史书无名的而具有人民性的人物加以崇拜与神化。对于史书上无名的二郎的崇拜、神化,应发端于东汉。东汉末年桓灵时期,宦官专政,卖官鬻爵,党锢祸接,正直受压,“寒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第怯如鸡。“官府”熬天下之脂膏,吮生人之骨髓。其时离太平道黄巾大起义,已近在咫尺,社会心理处于官方失去信仰,对官方提倡的信仰也失去信仰的状况。

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在都江堰上造神以避水患的最早物证,就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官方所立的“三神石人”。三神石人于1974年及1975年在都江堰鱼嘴以下河底发掘出二个,(今存都江堰伏龙观大殿。)一个是李冰神石人,高2.9米,其胸前铭文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都水椽、长陈一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等字;第二个是持臿神石人,无铭文,缺头,体形小于李冰神石人。根据各地出土东汉园雕造像的对称审美原则,根据神庙中主神两侧侍者对称的审美原则,根据李冰石人身上铭文对称的事实可以肯定“李冰神石人两侧应是对称的相同的二个持臿神石人。这第二个持臿神石人,虽未出土,但肯定是存在的。2+1=3嘛。无名神石人,史书无名,因其双手持臿,与劳动人民相似,更能引起劳动人民的共鸣、崇拜与信仰,更能使人意识到治水功劳属于持臿者而不属于袖手旁观者。在汉代,大官左右两侧的随员、侍从,或者说副手、办事员,名称就叫“郎”。如“木兰不用尚书郎”,“员外郎”等,在古代青年男子也叫郎。袖手垂拱的府君两侧的二位侍从,就叫二郎。带有劳动人民影子的二郎,在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都江堰甚至两川,必大受同情与尊重。

〈七〉

可惜,1975年修整都江堰时,持锄民工挖出的持臿神石人已无头部,它在抗击洪水的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断颈脖。无头石人是否戴着郎官的官帽(郎官起源于战国,汉代郎官戴着进贤冠),不可确证。假如它没戴官帽,而是束发平民,那就更好。古时对不知名的平民青年男子,美称为“郎”,平民青年女子,则被美称为“女郎”,如:“不知木兰是女郎”。束发平民的二郎,比之于戴着官帽的李府君,在那个黑暗的卖官卖爵的、官逼民反的时代,谁,更能博得深受官府压迫剥削的穷苦劳动人民的信仰?肯定是持插劳动者。这种信仰是堵不住的,如洪流一般堵不住的。由于当时文盲率为百分之九十几,广大劳动人民并不认得府君胸前铭文,并不知它就是史书有名的李冰,只是从其官帽上判断其“是个当官的”。(广大劳动人民认不得字,也读不了史书)凿造神石人的石匠,是劳动人民,有意无意地把劳动人民形象,溶进二郎身上,为后世的“子掩其父”局面,埋下了伏笔。东汉末年官民矛盾加深,自然地导致劳动人民对官的反感和对持臿劳动者的尊敬与景仰。太平道黄巾大起义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官府聚敛,民生愁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把摆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持臿神石人二郎。二郎能抗洪治水,能斩蛟擒龙,能“晓汲清泉,晚除百病”。能抗旱降雨等等神通,经都江堰灌区及两川广大人民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久之,传出了名噪两川甚至华夏的二郎神。迎神报赛时娱神的歌曲,形成了词牌《二郎神》.在长期口口相传中,数词二被误解为序数词二,因为立于都江堰鱼嘴上镇水的三神石人,存在时间不长,很快被江水冲倒,埋入江底,“死“无对证。在长期的民间传颂中,臿演变成了更加战无不胜的三尖两刃刀,这刀的形状,与三星堆出土的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形状极似。二郎额上,加上了象征蜀字头上夸张的目字和古蜀王纵目人蚕丛标志的智慧的纵目。又根据都江堰两侧群山自古多猎户的现实性,根据蜀汉谯周《蜀王本纪》载:“鱼凫田于湔山"“蜀王猎于褒谷”……蜀民遂将二郎颂为搜山除恶,驱虎豹、斩豺狼的好猎手(见《二郎搜山图》,此图宋、元、明皆有画家作过。)其猎犬,被神化为哮天犬。二郎本是无名英雄,史书不载。后人为扩大传颂效应,便附会上姓、名。但不论是姓李姓杨姓赵,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年轻的,能擒龙斩蛟治水安民的。“姓李说”一直有姓无名,只称二郎、令人生疑。《西游记》中孙悟空称二郎神为小郎君。而出土于都江堰河底的持臿神石人,其造型(身材)比李冰石人单薄、苗条,显然是个青年的郎。“死”而复出的郎,为二郎起源提供了铁证。

在道教大盛的唐宋时期,都江堰的名称不叫都江堰,而叫“侍郎堰”。侍郎者,侍从于李冰左右的持臿青年郎也;侍郎者,二郎也。

“三神石人”是李冰神话和二郎神话的源头。即使最早叙述李冰神话的,抄袭西门豹为河伯娶妇故事的《风俗通》,也比三神石人晚几十年。《风俗通》作者应劭为汉献帝时河南人,他在任泰山太守时,镇压过太平道黄巾起义。应劭以神话形式,首次说李冰是秦守,殊不知他冠以的秦字,反帮了“蜀守冰”的倒忙,促成了二郎盖过李冰。神州大地连绵几千年的对屈原的怀念,对楚、蜀的同情,对暴秦的怨忿,对专制制度的反感,使民间信仰,从“秦守”身上,分流到无名无姓的二郎身上,造成“子掩其父”现象。这种掩盖,在南宋“李冰父子”说出现之前,不叫“子掩其父”,而应是“蜀文化掩盖秦文化”、“劳动者掩盖袖手者”、“道思想掩盖儒家思想。”当应劭在北方凶残屠杀道徒的消息传回道教大本营都江堰时,两川广大道友及劳动人民,对于应劭编造的所谓“秦官李冰”,还会无限崇拜,无限信仰么?

无名无姓的二郎,史无对证,更便于想象夸张,更便于理想化,更便于美化神化,更便于拨高。二郎神要成为大殿的主神,处于中央位置,只能合二为一,将二个郎合为一个“二郎”。大殿神龛上主神位置不可能塑二个郎,那样就不符合主神的鼻梁必须在神庙中轴线上的原则,不符合一庙只一主神的原则,故二位郎合为一位二郎。

〈八〉

以劳动者面目出现的持臿二郎,其形象由汉灵帝初年树立时的矮于李冰,逐步发展到大大地高于李冰。前,高踞二郎庙大殿的二郎神高大形象,是仅居偏殿的李冰塑像的几倍。其香火隆盛程度,亦大大高于李冰;其歌颂二郎的匾额楹联,也是偏殿李冰的十几倍。封建时代的官府和儒者,见二郎得到如此大的民间崇拜与信仰,便想将这信仰加以利用。其方法之一,就是封王。二郎、李冰,被封建王朝封以一连串的王号。尽管二郎庙被官方改为二王庙,但是民间还是叫它二郎庙。叫起来更亲切,更象自己人,更有可靠感。更表达了“子掩其父”现象的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如今,1972年期间塑于偏殿的持臿二郎像,已被拆毁,而按前老样子老尺寸重塑了李冰夫妇像。这样,二郎庙中就缺了二郎。缺了名副其实的代表劳动人民伟大力量和智慧的标志。缺了庙的主心骨和擎天柱。在大殿上重新按前老样子老尺寸老规格重塑二郎神高大形象,是民心所向,迟早会要进行的。因为二郎庙里没有二郎,是古今中外的大笑话。没有二郎神,《西游记》、《聊斋》、《封神榜》、《宝莲灯》《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大闹天宫》《二郎斩蛟》……的戏没法演。孙悟空趁二郎神离开灌口之机来到二郎庙,变成假二郎神以骗守庙判官的情节等,将无根源,无背景。

二郎代表劳动人民,李冰代表公仆。公仆本该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所以,正确的、合符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说法应是:

李冰是二郎的儿子;二郎是李冰的父亲。

“李冰父子”应是“二郎父子”,二郎是李冰的老前辈,是比李冰早得多的古蜀治水英雄和

开山鼻祖蚕丛帝,二郎神既不姓扬也不姓赵更不姓李。无姓无名的二郎神是人民的化身。

当你凝望那震动全世界的罗中立的巨幅油画《父亲》时,你会明白:在中国,在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谁,才是真正的父亲。

在看了《逼上梁山》后写给延安评剧院的信中说,要把帝王将相占据舞台的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让劳动人民成为历史的主角。《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劳动者自己,才是上帝。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4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从高考探究题探究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地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备考时要充分地储备知识,并进行梳理,如复习文章的谋篇布局,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实用类文本选材的特色,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要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等)。这样,在考场碰到实际的探究问题,才能自如地调动平时的积累,进行探究。如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探究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1、表现自然环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种气氛;2、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运;4、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从以上角度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道题可以这样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纷,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因此,学生面对探究任务,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资源,自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分析概括,才能进行较深、较广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和创新。因此,学生在答探究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但是,任何阅读都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够跳离文本。学生面对的探究题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方面提出探究任务,那么在探究时不能完全个性化解读,也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学生探究得来的观点来源文本,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同样来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学生答题前先要抓住文本写了以下内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后人有情,瞻仰这些官员。进而从三个层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维护者)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后人)我们要向前人学习,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无论是形成观点见解还是运用知识分析,都要紧扣文本内容,理清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阅读。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要透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其虚化到所有人类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历史、哲学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时需要关照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们哪些体现了真善美,哪些属于假丑恶,对于真善美的内容予以赞美、歌颂、崇敬、怀念,对于假丑恶的现象表达厌恶、愤慨、讽刺,对走向假丑恶的现象表达担忧,对弱小者同情怜悯。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领队的带领下,驮队熟练地渡过峡谷,原本畏惧害怕的“我”和牛也度过了渡过了峡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从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领队与驮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与领队的关系: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写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5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来自公文有约),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6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品最早发表在1988年的《收获》杂志上,至1992年,结集《文化苦旅》出版。此后,余秋雨受到海内外读者空前热烈的欢迎,不久,又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在磨难面前,余秋雨选择了“低头赶路”。不仅系统钻研中外文化经典,而且走遍中国,并冒险实地考察了同是世界文明发源地的战火纷飞的中东两河流域等地,而后走遍了世界。2008年5月,精选《文化苦旅》12篇、《山居笔记》8篇作较大幅度修改,加上新作4篇合编为《摩挲大地》出版。在世界文化、文明的大背景参照下,《摩挲大地》这部以华夏空间为线索的作品有了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

呼唤构建健全的文化人格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①《摩挲大地》由脚步始,充盈着对山水、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实地考证和理性思考,落脚在对构建健全文化人格的召唤上。这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形态出现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对文化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②为此,我把文化人格理解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个体生命形象,这个形象重在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

《摩挲大地》精选了三大类的人或人们的生命形象:第一类是一个历史的人,诸如《道士塔》③中的斯坦因、王圆箓及蒋孝琬,《都江堰》中的李冰,《黄州突围》中的苏东坡,《一个庭院》中的朱熹,《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第二类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王朝的人们,诸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杭州的宣言》中的杭州人,《抱愧山西》中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山庄里的背影》中的清王朝的康熙及以后的皇帝,《蚩尤的后代》中的贵州省雷江县西江苗寨的姑娘;第三类是一种类型的人们,诸如《青云谱》中的徐渭、朱耷和原济,《宁古塔》中的流放文人,《十万进士》中的历代进士,《处处有他们》中的群小肖像。

无论是一个、一群或一类,他们都是那么真实,这种真实来自历史,来自曾经的对“爱和真、善、美”生命的正面和反面诠释,无法也不容篡改和杜撰。他们是那么重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踪迹和“穴位”,即便是小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对影响历史发展的小人,对文明和文化人格的阴影有必要获得重新而全面的认识。在《史记》中费无忌为楚平王操办迎娶儿媳一事,随着余秋雨笔尖的起落,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小人”的八条行为特征,看清了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和文痞型小人的各自表现和形态,理性知晓了小人行为的存在空间。最后提出了消解小人的良方,研究使他们失重,伟大的时代使他们失效。只能认清杂质、剔除杂质,才能使民众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使华夏文明更加健康。

多年以来,对清朝的认识,概括为抢劫、征战、杀戮起,懦弱、腐朽、溃败终,中间夹着大量文化专制的“文字狱”。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余秋雨客观理性地找到了清朝躯体与精神的强健。康熙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式的围猎,这既可以使王公在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康熙在一份上谕中说,“不修筑倾塌的长城,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④以康熙为杰出代表的强健躯体与精神的清朝对汉文化的吸纳和依附,使我们在普世意义上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清朝,认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余秋雨着眼处,从一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概括出清王朝从兴旺发达到一败涂地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是政治历程,而是文化人格衰败、退化的历程。

清朝,最毛骨悚然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人们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余秋雨触摸到了在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这是内心的高贵、苦难中的高贵。苦难升华为高贵是由于有了文化的寄托。部分被流放的文人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⑤我们仿佛看到,在无边的灾难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们在抢救、传播和延续着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坚韧,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原因之一。

透过山水景致和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人物苏东坡在《黄州突围》中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折服,相反,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高尚文化人格,绽放出更灿烂的文明火焰。《白发苏州》中余秋雨把最多的笔墨给了普通苏州人。尽管因为勾践和西施的原因,苏州人民领受了灾荒,承担了繁重的劳役,并成了“亡国奴”。但对西施,只是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用善良照顾着、清洗着、梳理着甚至供奉着西施。在《追回天籁》中,顺着二十来岁的少数民族女青年歌手的甚至有些结巴的话语,我们聆听了她父母——两个村最好歌手的人生故事。“两位歌王的天作之合,二十年的封喉祭奠,最后终于找到了再次歌唱的理由……”此时,现场的评委、观众甚至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深沉的爱感动了。善和爱是文化核心的最高精神价值,他们同样存在普通人身上。

在《都江堰》中,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有了都江堰,辛劳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李冰以天下苍生大众的使命为学校,我们找到了至圣至善的文化人格。都江堰近旁有青城山,“拜水”和“问道”之间,“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种文化人格是道法生态、道法自然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生命形象然后才有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绵延不断。最终,我们拥有了“苏州城繁华在两千多年前而至今依然繁华”的举世罕见……

打造大文化散文

《摩挲大地》24篇中,以《沙原隐泉》、《阳关雪》最短,也有2800字左右,而《处处有他们》《抱愧山西》、《十万进士》均超过了10000字。与《古文观止》上的散文平均每篇500余字相比,与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比,余秋雨的散文称得上是大容量篇幅散文。其实,大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一种必然,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历史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丰富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或得不到完整全面表述。只有不拘篇幅,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为大散文提供大的承载空间。

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框范中走出来,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承接《文化苦旅》的大散文模式,《摩挲大地》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它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用文化把华夏九州相系。题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考、旅游、风俗等等,走遍中华大地,贯通古今中外,但最终归结在文化上,归结在健全文化人格的构建上。

《摩挲大地》结构除《沙原隐泉》、《阳关雪》未分节外,其它篇目大都为四至六节,最多的达到了八节,基本形成程式化套路。开始一节大多是借助它物引起叙说的对象,继而穿插史料或者讲述故事,引出心中的困惑或疑虑,生发一串串的联想,再运用文化分析的手法,去感叹,最后在淡淡忧思中结尾。朱国华先生在《别一种媚俗》中,把余秋雨的散文结构归结为“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⑥孙绍振先生又在《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在余秋雨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朱国华先生所说的故事,事实上是文化历史的阐释和批判,他所说的文化感叹,则是文化人格的建构和历史的批判。”⑦呑吐山水文化历史之际,构建了余秋雨式的大文化散文。

创构独特的余氏话语系统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山水的、人文的,又是本真的、诗性的。

山水与人文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话语更新,形成了独特的感性叙事,这与着重于抒情或议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感性叙事也许是他的一种“反叛”,是对做一点学问就单调和窘迫的摆脱和背离。他一再申诉散文和小说的叙事功能,他认为叙事是文学之本,抒情和议论都应以叙事为基础,因此他希望中学里的作文教学应加强叙事训练,缩小抒情和议论的比例,并把它们沉淀在叙事之中。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误会成“文学性”,议论常常被误会成“深刻性”,叙事历来不被充分重视。但在《摩挲大地》中,几乎不见单独的抒情,偶有较长篇幅的议论,但主体部位一定是叙事。最佳的议论也都渗透在叙事之中。叙事之前的议论,只是介绍性、引入性、铺垫性的手段,为了引出叙事。即便渗透着议论,他叙事的基本途径也是挖掘感性,努力寻找能被五官感觉捕捉的信号。

随着叙事的进展,铺展出一个感性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是感性的大舞台,舞台中央精神闪耀,舞台之下,所有观众都随之喜、随之悲、随之呼喊、随之心痛……获得了最完整的精神梳洗。我认为,这种感性场景的展示,与余秋雨从事过戏剧专业有关。反观现当代别的散文作家,就很难看到这种感性场景。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本真的,几句平白无彩的话,却把素昧平生的读者深深吸引了。看看第一篇《道士塔》第一、二句:“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朴素得让人看得无比清澈。文字间有大量信号足以证明,余秋雨先生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优美,但他放弃了这种雕刻,把个体、局部的装饰让给了叙事的感性舞台,把缤纷的色彩更多的让给了触觉、听觉和心理知觉。他让所有的语言都回归内容之中,充分负载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进入了一种无障碍状态,具有了承担一切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可能。

话语同时还是诗性的。余秋雨创造了一系列他自己的话语。在余秋雨心目中有一种特别的执著,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诗学,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诗学。他的一切独创的话语实际上是以文化、个体生命为本体的话语。以文化个体生命价值为核心,他对文化话语进行了诗学的和哲理的阐释:不管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还是东北的宁古塔,不管距离多少遥远,时间多么久远,然而在他看来,都是承载着活生生的生命的历史,文字间流露出人的温情和激情,“这才是文化,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余秋雨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用人格建构的话语重新阐释了自然山水。他抛开了传统丰厚的经典话语,超越了对于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玩味;选择了与自己灵魂相通的无形的历史文化景观,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相互生成”了一套他个人的话语,以这样的话语来展示对于文化人格的追求、分析乃至批判。

几点疑问和思考

举《白发苏州》一篇的例子,作浅陋的思考。

一是不敢苟同余秋雨的一个观点。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认为,“大学者是适宜于住在小城市的,因为大城市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烦杂的消耗。……这样的小城市,当时苏州是顶级之选。”从作者自身看,是住在大城市。从苏州看,大学者可以说是晚清个案。苏州不算大,但也不算小。苏州少的是“大学者”,多的是“才子”。加入余秋雨这个观点,总觉得在全文中有些突兀。

二是《白发苏州》题材选取偏窄。舍去了唐朝的“两张”,张旭和张继。张旭是吴郡人,草书书法实现了创新和发展,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是与苏州文化个性精神联系密切的人物。张继《枫桥夜泊》⑧留下了秋夜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永恒美景。从苏州的传统文化意义上应也不能不提。舍去了宋朝的“两范”,范仲淹和范成大。范仲淹,苏州人,留下许多词文名篇。曾任苏州知州,治理水患,创建州学,保障和丰富了苏州文化。范成大,苏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晚年归隐苏州石湖,作《四时田园杂兴》⑨,对田园诗有继承和开创之功。而田园诗与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有精神相通之处。这些以及苏州的刺绣在《白发苏州》中都没有出现,而余秋雨的散文是不会因篇幅原因而内容受限制的,因此我认为《白发苏州》选材偏窄。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7

关键词:三国文化;三国演义;成都;文化品牌;启示

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1]。时至今日,三国文化已被亿万中华民众所熟悉,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透析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历史原因透视

(一)三国历史的自身特点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基础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三国历史只是很短暂的一段,并且历史上类似于“三国”的分裂时期也有多次,秦统一全国前的战国时期,秦末的楚汉之争,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之后中原大地出现的“五胡十六国”,隋末又是大乱,唐末大乱后中华土地上出现的五代十国,元末同样如此,为什么这么多分裂期唯独三国历史最终形成三国文化品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说:“三国底事情,不象五代那样纷乱,又不象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2]透过鲁迅先生这段话可看出三国历史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简不繁。众所周知,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矛盾过少,情节发展缓慢;矛盾过多,情节线索过于复杂。这两种情况对一般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不乐见的,三国历史记载了三个国家历史事件,既不像楚汉两国相争只能围绕一对矛盾描写,又不像五胡十六国,描写线索纷繁复杂。三个国家历史事件使得三国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不只有一对矛盾,同样也没有多对矛盾,既做到主次分明,有效推动情节发展,又不至于情节过于繁芜,杂乱无章,普通大众既易接受,又易于传播。因此,三国历史本身不简不繁、容易传播的特点,是其形成一种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要素

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去世以后,其故事广泛流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3]唐代,三国故事是通俗文艺重要创作素材,(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观水饰,其中水饰就有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北宋时期玩影戏、傀儡戏、说话的伎家们演说三国故事,高承《事物记原•博弈嬉戏部•影戏》载:“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金院本、宋元戏文、元杂剧也多用三国故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宋元戏文有《周小郎月夜戏小乔》、《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元杂剧有《徐夫人雪恨万华堂》、《终南山管宁割席》等三国故事戏文,元代还出现了三国故事集大成者的平话———《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为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普通大众中也逐步建立起影响力,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

(宋)苏轼在《题三国名臣赞》中说:“西汉之士,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也称赞三国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如果我们将上述两位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归纳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智术高超;二是武勇动人;三是崇尚风节。对于智术和武勇都很好理解,至于崇尚风节,是崇尚什么样的风节呢?当代学者沈伯俊先生在《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中认为:“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这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这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两大坐标轴。”[4]因此,沈先生认为“向往统一,歌颂忠义”为全书的主题。沈先生的提法基本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主要取材于三国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够提炼出这样的精神内核,其实还是基于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三国人物所崇尚的风节内容所在。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全国。当时思想领域,曹魏以天命所归自居,蜀汉盛行汉朝气数已尽、曹魏最终将统一天下的谶纬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是三国时期比较盛行的思想。而一些关键历史人物也以结束战乱、统一全国为己任。曹操曾作《蒿里行》表达他有结束战乱、统一全国的想法。“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5]可见刘备也有结束混乱时局、统一天下的想法。《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载孙坚见袁术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6]说到底,孙坚之所以奋力讨贼,还是为了国家统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后主封为安乐县公的策命曰:“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言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7]从这策命可看出,司马氏是站在爱护老百姓、保全国家统一的基点上看待刘禅投降的,这也说明司马氏和蜀汉政权都希望维护国家统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曰“艾报书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自非通明智达,何以见王者之义乎!’”[8]可见邓艾也以保全国家统一为王者之义。三国时期还涌现出很多“忠义”志士。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尽心辅佐后主刘禅,即便二人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他也没有任何僭越的想法,而是采取一些避免矛盾激化的措施,尽力支撑起蜀汉政权这座大厦。诸葛瑾为诸葛亮的兄长,也对其服务的孙吴政权忠心耿耿。《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在诸葛亮来吴时,曾让诸葛瑾去劝诸葛亮留吴,诸葛瑾拒绝了,并回答说:“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9]其他忠心孙氏父子的谋臣武将还有周瑜、鲁肃、陆逊、程普、黄盖。周瑜面对曹操派来的说客礼让有方,黄盖为维护孙氏父子江东基业在赤壁大战前夕献火攻计谋,献上诈降书后面对曹操诱惑不为所动。刘璋派人请刘备入益州时,从事王累在州门上吊自尽以劝谏。刘备攻取益州时,刘璋派张任等在涪县抵御,张任兵败,刘备听说他忠心有胆识,便命令军队让他投降,张任大声回答说:“老臣终究不能再一次侍奉二主。”刘备才杀掉他。荀是在曹操为奋武将军时就跟随他,他也深得曹操信任,但他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因不支持曹操晋升为公爵被曹操逼死。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结拜为兄弟,但情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10]《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他曾被曹操俘虏,曹操待他也甚厚,先拜他为偏将军,后又表封他为汉寿亭侯,可他却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事实上他也是如此做的,当他知道刘备在袁绍处时,“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11]曹操为此赞他为天下义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注引《傅子》曰:“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12]因此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智术高超、武勇动人、崇尚忠义、渴望统一的思想价值。客观说来,一段历史或一件事物若本身就具有契合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将它提炼扩大成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就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面,这样而成的文化自然也就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上升为文化品牌也就相对容易。上述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的思想价值刚好契合大众的思想和性格,它们内化为三国文化品牌思想价值基石,构成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所在。

(四)《三国演义》的问世和作者罗贯中的个人素养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关键

元末明初,天才作家罗贯中创作出三国题材前无古人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问世就得到了广大读者喜爱,“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13],对三国文化品牌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人了解三国历史和人物都来源于《三国演义》,有些人甚至将小说事件、人物直接等同于三国历史、人物。不仅如此,围绕《三国演义》,又以其为发射点,产生了诸如戏剧、传说,当代社会又产生了动漫、游戏、影视剧等衍生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丰富了三国文化的传播。因此,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文化不可能被亿万中华民众熟悉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品牌,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三国演义》问世前,已经有很多类似《三国演义》的通俗文艺演讲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些文艺或逐渐消亡或被束之高阁,唯有《三国演义》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而这一切当与小说作者罗贯中有密切关系。(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曰:“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元,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罗贯中其人,现存材料较少,《明代杂剧全目•前期杂剧家作品》曰:罗本,字贯中,或云名贯,号湖海散人。浙江钱塘人,一云山西太原人,或云越人。生元末,盖元明间人。所著小说最富,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至今盛传于世。或传《水浒传》,亦出其手。戏曲、隐语,极为清新,所制杂剧三种,仅存一种。[14]罗贯中本人文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从上述材料可知,罗贯中此人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不仅著小说,还擅长戏曲、隐语,且戏曲、隐语风格清新。(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也赞赏罗贯中的文学素养:“史事演义,惟罗贯中之《三国志》最佳……至其次序前后,变化生色,亦复高出稗官,盛传至今,非幸也……大约列国、两汉,不过抄袭史事,代为讲说,而其人不通文法,平铺直叙,惊人之事,反弃去之。”[15](明)王圻《稗史汇编•文史门•杂书类》“院本”下曰:“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坐。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16](明)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曰:“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17](清)顾苓《塔影园集•跋水浒图》曰“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18]。(清)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曰:“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一百二十回。”[19]可见罗贯中具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达者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他“有志图王者”,曾为张士诚幕僚。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君明臣良君臣相处的理想模式,塑造了诸葛亮这一承载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梦想的典型艺术形象,表达了向往祖国统一、歌颂“忠义”英雄的主题,当与罗贯中政治情怀及曾为张士诚幕僚的经历有关。前面已说过,《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已经有类似《三国演义》的通俗文艺在普通大众中流传,这些文艺传播三国故事,也在普通大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却最终没有促成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创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或没有罗贯中那样的文学素养,或没有罗贯中那样的人生经历。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的价值观虽说是内化为小说思想价值的基石,但没有罗贯中广阔的历史视角和政治情怀就很难加以精准提炼和无限扩大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所创作产生的艺术品也就不能达到经典层面,从而打动人心,升华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文化品牌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文化得以形成品牌,凭借罗贯中的个人素养创作出经典作品小说《三国演义》是重要的一环。

二、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

追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历史缘由可以获得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一是具有容易传播的特质,内容不简不繁;二是在群众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三是具有契合普通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四是依靠实力强劲的创作人员提炼和扩大文化固有精神内核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再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影响力广泛、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品,从而全面带动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普及。

三、对成都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启示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目前成都市着力打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水文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核心,《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李冰修建该水利工程情况,“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0]从上述记载可知,自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后,该工程积极发挥防洪灌溉作用,成都平原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始于远古时期的“祀水”仪式,自1990年,都江堰市政府决定恢复清明节模拟放水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2006年该放水活动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文化其实就是神秘的古蜀文化,以金沙遗址为核心。2001年金沙遗址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被发现,将成都市城市史提前到3 000年前。遗址共清理出文物千余件,绝大部分时代都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2005年,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金沙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成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通过举办金沙太阳节、开发旅游产品提高金沙文化知名度,目前共研发和生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印刷品、音像制品等达1000余种。《金沙》音乐剧是中国首部原创音乐剧,故事内容以古蜀公主“金”与考古学家“沙”缠绵3 000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在剧中出现,是宣传和普及金沙文化的有效方式。熊猫文化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核心。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中国特有动物种类,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13个全球优先保护的旗舰物种(类)之一。所谓旗舰物种,是指这类物种的存亡可能对保持生态过程或食物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无严重的影响,但其魅力(外貌或其他特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它是中国国宝和世界自然基金形象大使,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被全世界人们所喜爱,曾多次作为友好使者赠与他国。熊猫文化跨越了东西文化差异,是成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成都最有效文化之一。2008年,由美国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前面我们通过梳理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历史缘由,发现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现将理论规律和成都市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情况进行对比,找出推动这三大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对策(见表1,第64页)。通过表1可以发现,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距离最终形成,都还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补充和完善,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文化品牌的形成。(一)深入研究文化精神内涵,奠定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坚实基础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除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内涵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明确外,其他两种文化———金沙文化和熊猫文化的精神内涵相对不明确,并且金沙文化精神内涵尚处于挖掘阶段,至于熊猫文化的内涵,则需要明确其承载的成都城市性格和思想价值的具体内容。由于文化固有的精神内涵对文化品牌形成有核心作用,因此,加大和加快对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精神内涵的学术研究,并尽快达成共识,有助于找到宣传和普及上述三种文化强有力的立足点,奠定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坚实基础。(二)注重多途径宣传文化,提高文化传播深度和广度文化品牌最终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要注重多途径宣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一是挖掘和赋予文化故事。三国文化之所以容易传播,在于它不仅有故事,且故事内容不简不繁。挖掘甚或赋予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故事,改变以往单靠实物抽象传播方式,满足普通大众接受需求,为文化传播注入形象内容。二是充分借助传统和新媒体。多种艺术形式对三国文化品牌最终形成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增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传播方式,充分运用传统和新媒体,宣传和普及三种文化。三是延伸文化产业链。在已有旅游产品和节会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相关旅游产品,策划相关节会活动,扩大普通大众参与度和购买力。(三)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反映文化内涵经典艺术作品三国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离不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艺术作品问世,可以说罗贯中创作出的《三国演义》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最重要的推动力。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都没有反映其内涵的经典艺术作品,当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反映文化内涵的经典艺术作品,不一定非要是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动画片等其他艺术形式。但无论选择哪种,它必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达成共识的文化内涵,聘请相关的创作者,创作出反映文化内涵,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全面深入推动文化品牌形成。

作者:符丽平 肖又尺 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沈伯俊.“三国文化”概念初探.原载《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后收入其专著《三国演义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4][15][16][17][18][19]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8

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个体方面的差异性、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找到实现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努力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引导,更清晰地展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把学习活动变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变成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真正学会独立学习的过程。

二、提倡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提倡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组建完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如果遇到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反之,遇到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解决这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现代科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利用音乐和电影片段进行课堂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集声音与画面于一体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看清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所不断追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作者:李鹤宝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

第二篇

1.深入挖掘,构建历史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而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具有研究性的教学板块和题目,例如探究活动、动脑筋以及自由阅读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然后再逐步提升问题探讨的难度,并不断扩大问题涉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成功的乐趣。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如,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用具有联系性的例子,然后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完美地融合在里面,然后再运用猜字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这样就为学生的课堂学习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寓教于乐。

2.拓展延伸,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具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失去问题本身具有的探究性意义,变得比较浅显,又或者是让人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注重这一学习的过程。如,在学习《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篇文章时,由于都江堰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典范,因此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价值的素材,因此可以对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是一个有效的例证。另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先民的这一创造和智慧,可以结合学生的事情发展情况设置有效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地探讨,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当学生讲得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适当地启发和帮助,鼓励他们独自绘制出都江堰的工程示意图。然后再依照都江堰的主要框架结构,进行师生间的共同研究,接下来展示都江堰的飞沙堰、分水鱼嘴以及宝瓶口等各个部位的示意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都江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尝试着说出其运作过程和内在结构。其次,再进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从而得出较为系统的结论。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在国内的引进和,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3.品评分析,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认识、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要想让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有效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来,就必须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事例的示范,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性的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这能推动历史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的爱好及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音像和图片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讲解和编写历史故事,写具有历史性的调查报告或者简短的小论文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如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

作者:平治国工作单位:肇源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1.1学习缺乏主动性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愈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不难发现,其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主导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核心是架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在针对一次关于“高中历史自主阅读”的调查,其中55%的学生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30%有兴趣化的自主阅读;25%的是基于高考的因素),其余45%的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8%的学生放弃历史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从一个简单的“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依旧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临界状态,面对历史的语言与内容学习缺乏自主性,从而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1.2“教学”引导缺失化

此处,笔者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统称为“教学”。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无论是情境教学、探究教学、自主教学等,其联系的关键环节便是“教学”引导。只有把“教学“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课堂中,才能让历史教学文本中的知识点、难点、重点、疑点等悉数传授,让学生们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学”引导缺失化,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初中学校在整个三年教育体系中对于历史教学的并未纳入中考范畴,导致高中生学习思想上并未重视;2.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略有不足,如:教学语言技能、现代历史评价,其实践性有待加强。

2.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

2.1提升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想要提升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深入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境创设,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进行自主化阅读以及归纳,如:在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提纲式”阅读法的“教学”引导,确立其教学过程:革命背景→革命过程→革命结果→历史意义(国内外),让高中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交流,让其自主探索与理解其中资料,使其了解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其独立思考能力,并深刻地领悟历史的意义,进而提升其历史学习与理解知识以及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2.2培养历史探究思考能力

一个有效的学习成果,需构建在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结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要提升高中生历史综合素养,必须要培养其历史探究思考能力。根据实践教学表明,培养历史探究思考能力的过程应当是构建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一些浅层教学内容的搜集,如:在《鸦片战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可提出鸦片对于人的危害?哪些现代和鸦片一样?利用现代高中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健康意识,来寻求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下铺垫;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进行“留白”设计,提出一些“疑”点,如:鸦片战争反应了当时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现象?该事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们能够对于历史产生探究思考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教学的指标,另一方面则逐渐地培养学生关于历史探究思考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历史价值观。

2.3加强历史合作创新能力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9

关键词:岳麓版历史教材;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方法

历史是记录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记载和解释着一系列人类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的学习从初中延续到大学,足见其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对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初中历史的教学。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岳麓版教材是目前使用人数较多、反响较好的一套历史教材。岳麓版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其他版本教材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区别。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征

岳麓书社是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虽然创立仅仅三十多年,但是其在历史古籍方面的图书编写却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想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其编写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知识的教育,进行情感方面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麓版教材主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现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的。2.在教材编写中,实施删繁就简、减负的标准,以改变传统历史教材中多、繁、难、旧的面貌。岳麓版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精简,往往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挑出重要的部分编入教材。在删繁就简的编写中,准确把握弹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实现了内容简洁明快、丰富完整的要求,达到了简明而不空缺的效果。3.通过新教材催生新的教学方法。教材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都需要依据教材来选择。岳麓版教材的编写,就很注重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催生。比如教材的编写注重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师生的沟通互动,注重师生对话的情景,而且便教利学,可操作性强。这些教材编写注意的方面紧紧与我国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相结合。4.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历史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中,内容呆板、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岳麓版历史教材编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岳麓版教材力求生动形象,将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历史事件充分显现出来。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历史的生动情节,而且还写入了生动的史料,配上丰富的插图。这些都增加了课本的艺术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的过程。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并不受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老师的重视,历史课堂如死水一潭,没有生机。老师主导课堂,主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缺乏兴趣,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岳麓版教材编写思想和内容的改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契机。1.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学习中,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新颖,各个历史事件形象生动,各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以故事化的手法多姿多彩地进行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沉闷刻板的叙述。史料的引用和故事插图的编排,增强了课本的艺术性,强烈吸引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按照教材的指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比如可以采用安排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兴趣地学习,并获得历史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2.教学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活动。每门课程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应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尽量贴近切生活,贴近实际。历史与现实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岳麓版教材在内容上就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比如,讲到都江堰的建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都江堰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讲到屈原,就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端午节习俗的来历和文化;讲到四大发明,就引导学生考虑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实践与学习不可分离,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岳麓版教材中史料、插图的配置,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相关文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虽然复杂困难,但不容忽视。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髓和编写的思想,以此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历史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眼光,得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促进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俸球英 单位: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华剑.浅谈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年7期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篇10

一、开发进展情况

我县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自****年佛教圣物显世至20****年底,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启动并引入正轨,各项基础条件正逐步趋于完备。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规划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坚持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确立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利用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资源,整体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山东省汶上县中都佛苑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南旺分水龙王庙抢修恢复方案》、《汶上县北泉河风景带控制性规划》和《文庙抢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形成了“中华兵祖陵苑”、“北方都江堰”、“孔子仁政园”、“鲁九公皇林”等景区开发的初步设想。在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和扩展的同时,全县上下对发展旅游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思想共识和明确的目标指向。

****年山东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宝相寺。经过多年的努力,相继完成了供奉殿、地宫、碑廊、博物馆、大雄宝殿等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完善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2****年宝相寺与太子灵踪塔被山东省旅游局列入全省旅游精选线路上的重要景点。自20****年起,成功举办了四届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宝相寺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步增强,由此也带动汶上的知名度快速提高。

旅游开发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得到相应完善。鉴于我县旅游资源的宗教和文化属性,县政府调整归并了部门设置,形成了集民族宗教、旅游、文物于一体的职能机构;围绕宝相寺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开发建设与对外合作的主体机构,配套设立了吸纳社会捐资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引进僧人组建了宝相寺寺务管理委员会,应有的工作机制也随之逐步健全。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对运河沿线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历史机遇,及时整理上报了“引汶济运”工程的有关资料,使该工程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旺分水龙王庙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物抢修项目。委托省文物保护中心完成了《汶上县南旺分水龙王庙修缮保护方案》的编制,并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立项,资金预算报告已转送国家财政及文物部门,年内可望启动建设。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赢得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即将迎来一个良好开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我县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培育、发展和完善的内容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

(一)产业化水平低

旅游要素发育不完整,吃、住、行、游、购、娱均处于低层次、不健全状态,在第三产业中还没有发挥龙头作用。尽管从佛教圣物显世以来接待了大批游人,但经济效益十分低微。“游”本不佳,而“住”、“行”,特别是“购”、“娱”、“食”更无法与现代产业要求相适应,整个产业链条基本都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运转状态,景区基本属于纯接待场所。

(二)整体规划滞后

由于前期没有统一的规划,在景区建筑布局、旅游产品设计、市场定位方面互不衔接协调,影响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三)市场开发用力不足

促销投入严重不足,促销宣传力度不大,高品位的资源未能推向市场,市场中介的促销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运作机制欠灵活

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筹资融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瓶颈制约严重,致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展缓慢,难以形成旅游亮点和经济支撑点。

(五)旅游人才匮乏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小,素质偏低,旅游知识贫乏。缺少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能适应旅游业开发管理和大产业培育的形势要求。

三、优势及开发定位

近年来,在对我县旅游业开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进程中,各级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相继对我县旅游资源情况进行过多次考察,指出了优势所在,对其开发定位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所形成的共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佛教文化资源优势。佛牙舍利轰动中外,佛光奇观已成为吸引佛教信众和广大游客的亮点,由此所形成的资源优势举世罕见,开发潜力不可限量。适度规模开发,可望形成世界级景点。

二是东夷文化资源优势。蚩尤是原始社会末期与炎帝、黄帝齐名的东夷族首领,并称“中华三祖”,同时被视为“兵祖”和当今苗族及韩国人的先祖。现在每年有几千韩国客人来南旺蚩尤冢拜谒祭祀,有望成为世界东夷族后裔寻根祭祖的中心。

三是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明朝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引汶济运”分水工程是运河的枢纽,在中华运河文化中举足轻重,影响深远。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运河文化的发掘弘扬、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的开通和南旺分水龙王庙的抢修恢复,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将受到关注,相应的旅游开发会由此展开。

四是儒家政治文化资源优势。孔子初仕中都宰,施仁政,行教化,兴水利,除市霸,政绩卓著,天下效仿。儒家政治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实践并由此走向中华政治舞台,影响极其深远。开发这一资源,既可丰富全济宁的孔孟文化旅游,也能够就近借势,带动我县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基于以上优势,我县旅游开发的基本定位应当是:打造“佛祖道场”、“运河之枢”、“儒家政治思想始源地”、“兵祖蚩尤核心祭拜地”四大品牌,重点开发建设“中都佛苑”、“北方都江堰”、“孔子仁政园”、“中华兵祖陵”四大旅游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汶上旅游格局。

此外,我县北部山林水生态旅游资源有可开发价值。对郭林石雕群、水牛山摩崖石刻、左丘明墓、五鸡台、刘邦避难处等文物古迹进行恢复;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大汶河防护林带、琵琶山溢流坝、马山、大汶河漂流开发,可做成区域型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对全县旅游能起到补充作用。

四、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我县旅游业整体上已经起步,目前处于发育时期。现阶段,主要应致力于各个要素的精心培育,努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快速发展。

(一)加快项目建设。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游”是前提,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形成了吸引游客的“看点”,才能有“吃、住、行、购、娱”的“卖点”。在当前的旅游业发育时期,要着力推进“中都佛苑”、“北方都江堰”、“孔子仁政园”、“中华兵祖陵”四大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其中,“中都佛苑”是全县旅游的龙头项目,对其它项目的开发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全县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直接的决定和影响作用,务必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加快建设。要围绕四大景区建设,着眼于全县旅游资源的整合,相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的准备,为实施项目招商创造优势。要把旅游服务项目的建设摆上全县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与招商引资的突出位置,统筹规划部署,重点推进实施。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旅游功能的完备、旅游产业的培育和旅游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拓宽筹资渠道。当前,我县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首先必须打通资金瓶颈,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融资金: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列支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扶持资金,随着收入状况的好转逐步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的专项扶持。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鼓励企业、乡镇、村街、个体参与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你发财,我发展”原则,形成企业财团、私营业主、港澳台及海外商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三是建立旅游业发展基金。将县财政拨款、上级的专项扶持资金、向旅游企业征收的旅游事业费、景区经营收入、景区建设与经营的税费收入、社会捐资等,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市场促销和贷款贴息。四是争取金融机构贷款。

(三)强化宣传促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投入,充分发挥媒体和旅行社的作用,做好旅游市场开拓工作。一是建议成立汶上县节庆办公室,专门负责我县有关节庆的策划和运作,在突出办好一年一度“山东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的同时,根据我县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特色,相应举办其它节庆活动,集中宣传打造汶上区域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二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推介会、项目投资洽谈会等活动,待时机成熟时,由县领导带队组织适当规模的外出宣传推介活动。三是搞好与新闻媒体的结合,加大在电视、报刊、网络上的宣传力度。四是在济南、兖州、济宁等地的机场、车站、景区布设汶上旅游宣传广告。五是开展汶上佛教圣物在省内外巡展供奉活动,提高宝相寺在国内佛教界的地位,吸引各地佛教信徒来汶上朝拜参观,打响“中国佛都—山东汶上”的品牌。六是充分发挥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国际旅行社的作用,推动蚩尤文化在韩国旅游市场的宣传,吸引更多的韩国东夷后裔来汶拜祭先祖。

(四)搞好规划衔接。在现行中都佛苑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北方都江堰、中华兵祖陵、孔子仁政园等相关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要通过规划的相互衔接,实现各个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相互协调,实现与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汶上县****国民经济及服务业发展的同步,促进资源的整合,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

(五)完善相关政策。根据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及省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汶上县人民政府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汶上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都佛苑旅游区开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适当时机,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明确发展目标,作出工作部署,动员全县力量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六)丰富文化活动。要突出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在办好太子灵踪文化节的同时,相应拓展相关文化活动。一是依据孔子宰中都的历史背景,以孔子仁政思想为主题,组织策划“孔子政治思想”论坛和“孔子宰中都”文艺演出,纳入曲阜孔子文化节,与曲阜实现客源互动,资源共享。二是成立东夷(蚩尤)文化研究协会,在汶定期举办东夷文化论坛,对东夷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确定汶上东夷文化的核心地位,吸引全世界东夷族后裔来汶祭祖,推进“中华兵祖陵”建设。三是在重要佛教节日,邀请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僧人来宝相寺讲经说法,举办佛事活动;尽快成立汶上县佛教协会,加强与省内外组织的联系,促进内外交流,扩大汶上佛教圣物的知名度;策划编排一台以佛祖生平和佛牙灵踪为主线的大型文艺演出。四是深入挖掘帝王将相、名人墨客在南旺分水工程留下的故事,融入导游讲解,搬上银屏舞台,展示汶上运河文化内涵,让文化吸引感染游客。

(七)引进旅游人才。汶上县旅游业发展、景区的开发利用及旅游管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加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旅游管理和一线经营工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