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范文

时间:2023-04-08 23: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想衣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读音为:yúnxiǎngyīchánghuāxiǎngróng。

2、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哪里:

出唐.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宋.贺铸《武陵春.花想容》:“南国佳人推阿秀,歌醉几相逢。云想衣裳花想容,春未抵情浓。”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有二人私语曰:‘水如碧玉山如黛,以何为对?’先生枕上闻之曰:‘可对云想衣裳花想容。’言毕而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再没有哪种服装能够像旗袍一样,将女性的妩媚典雅与山水的韵律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轻飘,一袭风华绝代,万种佳人风情。从历史中走来的绰约风姿

旗袍,本是袍服中的一种。与中原地区流行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的袍服不同,以满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它激烈活动。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进入中原,但那时他们所穿的袍服还未被称为“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清朝的灭亡,“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带着满族女性美学、权力欲与妩媚的袍服,自然也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袍服在汉族女性身上又悄然出现。1913年的上海,一批女学生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出现在街头,给当时的上海带来一抹俏丽之色。因为当时的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着装往往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妇女引以为尚,纷纷效仿。

重返历史舞台的旗袍在上世纪30年代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为主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与广告画,都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上海人创造的“海派”旗袍,把中国旗袍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且从上海风靡全国,成为当时的旗袍主流。在欧洲时装的影响下,旗袍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纤长的造型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随着西洋裙进入中国争奇斗艳,社会名流、电影明星、社交名媛及知识女性在其影响下,别出新意地在旗袍外搭西式外套、斗篷、披肩及裘皮大衣。这种内中外西的组合,表现了多样化的别样风尚,给东方女性古典高雅的形象又增添了现代与摩登的气息。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宽大的袖口逐渐缩小,宽阔的滚边也渐渐变窄,领子降低,开衩提高,连袖削肩,收腰突胸。改良后的旗袍在款式上更加趋于现代化,线条更加简练、流畅,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勾勒出女人的一派风情。

旗袍在经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辉煌后,从50年代开始风光不再。新中国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文化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曾经鼎盛一时的旗袍,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在上世纪80年代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上世纪末,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员都穿起了旗袍。过去优雅、高不可攀的旗袍尴尬地成为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

从历史中走来,旗袍绰约的风情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却也不可避免地成了“没落的贵族”。

焕然一新的民族经典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妩媚里带着些许的沧桑,玲珑中透着一丝的寂寞。众多年轻人在张曼玉所着旗袍的优雅中,邂逅了属于他们的花样年华。三月里经春风一吹,身着各色旗袍的女子便徜徉在都市朦胧的霓虹灯下和灿烂的阳光里,让世纪之交的怀旧者,于时尚风流中又品味出迷人的韵味和历史的陈香。《花样年华》引发了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将这被冷落已久的“国服”再次带到了时代的中心。

时至今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繁荣刺激了物质的需求。在疯狂的物质需求背后,掩藏的却是人们精神上的迷惘。于是,引发了人们幽古的情思,服装界也随之掀起复古的风潮。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面对国际时装的猛烈冲击时,他们不再盲目的追随,而是回过身来,将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带到当下重新定义,使旗袍在被冷落了半个世纪后,再度成为时装界的亮点。重回人们视线焦点的旗袍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以现代形式予以新的包装与诠释。

设计师们在原有旗袍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改良。将旗袍浓郁的民族风格、华丽典雅的气质与轻快时尚的现代感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一起。他们将西方立体裁剪及制作工艺应用于旗袍设计中,使旗袍更趋于时装化,更适宜现代生活的需要。改良后的旗袍既突出了东方女性的温婉与内涵,又不失现代感与时尚感。

不仅在中国,旗袍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服装领域也掀起了波澜。各种旗袍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时装的设计中。法国著名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说过:“在我的晚装设计中,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皮尔·卡丹的晚装作品,大多是在保留旗袍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人的身材特点,在胸、腰、背以及下摆部分进行变形和创新,从而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完美地展现出来。

中国风格的运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设计大师的作品中,大红色的面料,金线的刺绣,闪光的绸缎,各国设计师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同时也引得国外名人、影星的争相追捧,纷纷身着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出现在各种颁奖典礼上。中国文化通过这些时装作品,进一步走向了世界。

旗袍彰显出一种变化的神韵,它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念的共通性,使其具有了一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旗袍从流行走向经典,它的审美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得到升华,最后凝成了国人寄托于其中的家园情结。现代人投注于旗袍的目光包含着更多服饰之外的情感因素,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

华美中的诗意情怀

篇3

(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没便是一个曲调;

――过渡到慢板的乐段。

(二)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

或正,节奏过渡到略快。

(三)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人破――散板;

虚催――由散板入节奏,亦称“破第二”;

衮遍――较快的乐段;

实催、催拍、促拍或簇拍――节奏过渡到更快;

衮遍――极快的乐段;

歇派拍――节奏慢下来;

煞衮――结束。

一般的形式,大略如此;但在个别曲调之间,可能有着相当的伸缩性。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所描述,大曲主要分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

白居易诗大曲结构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扌压)弹吹声迤逦。散序

[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马砉)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

[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破

[《霓裳》破凡十二编而终。]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看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分别是以器乐、歌唱、舞蹈为主的。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有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这是一部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的裙裾,无论音乐或舞蹈,都洋溢着仙境般的情调。《霓裳羽衣曲》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可惜这部名作早已失传。1186年,宋代姜夔在湖南长沙月供的故纸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均有谱无词。姜夔认为这些曲谱“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于是选择其中一段填词,名为《霓裳羽衣中序第一》,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中一直流传至今。

唐玄宗时,宫内一首最有名的乐曲为霓裳羽衣曲。相传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进见玄宗时,即奏此曲。后又编为舞蹈,即霓裳羽衣舞。杨贵妃在玄宗前常表演此舞。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有种种说法。一说是开源年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后献入宫。

可是根据刘禹锡的一首诗,却说是唐玄宗自己写的,刘诗是这样的。

三项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陈斐然有感

刘禹锡

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元天子唐玄宗当时是万事皆足,一心享乐。可就是觉得光阴过的太快,想求仙长生。于是在三乡的路上望仙山(即女儿山),回来后就写了这首霓裳羽衣曲。从此唐玄宗的心一直在王母娘娘住的瑶池,成天尽想着仙人住的三清(道教指的玉清、上清和太清)圣地和八景城(仙人玉晨到人所居)。但是,唐玄宗最后还是乘白云去了(即死了),世上只空余下他写的“望女儿山”的求仙诗(“秋风词”原为汉武帝作,此处借指“望女儿山诗”)。

从上面情况看,很可能是杨敬述献此曲后,经玄宗改编而成。

关于霓裳羽衣曲,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天宝初年,方士罗公远在玄宗左右。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宫中正在赏月。公远对玄宗说:“皇上想不想到月宫里去玩玩。”玄宗当然说想去。于是公远取一枝桂花向空中一仍,变成一座银色桥。罗公远和玄宗上桥,走了不远,见到了一处宏伟透明的宫殿。公远说;“这就是月宫。”里面有仙女数百人,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庭院里跳舞。玄宗听那舞曲非常优美,问叫什么,仙女们告诉他这是“霓裳羽衣曲”,玄宗暗中记下了它的声调。顺银桥回来后,他把梨园弟子找来,按他几下的声调,作出了霓裳羽衣曲。

为了他们自己的享乐,唐玄宗和杨贵妃都亲自教梨园弟子练习霓裳羽衣曲。诗人王建在他的霓裳词中写道:

霓裳词四首

王建

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散声未足重来授,直到床前见上皇。

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

弦索隔彩云,五更初发一山闻。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

篇4

[关键词]商业大片 汉服 服装设计 视觉文化

一、现象:古装商业影片的汉服

古装商业影片,成为近年中国电影主体市场的亮点,从《十面埋伏》《英雄》、《无极》,到备受关注与争议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都赢得不菲的国内票房。这些国产商业影片有一个基本共性,即基本的故事构成要件贫弱,反之,服装与美术设计等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形式要素,表现得别出心裁、美仑美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成为电影受众议论的焦点与影片的亮点。就《满城尽带黄金甲》而言,那数量千万的金色与银色的铠甲,那充满杀机并不乏唯美色彩的围巾,还有宫女嫔妃穿的低领V字开口艳装,着实让人吃惊不小,这部影片为之获得美国电影业服装设计工会奖中历史类最佳电影服装设计奖《英雄》的服装设计也较有成就,章子怡一袭红妆,领口与衣带缀绣花纹,李连杰则黑冠带、黑发额、黑盔袍、黑剑盾。张曼玉与梁朝伟都着翠绿纱衫,红色、黑色、绿色被分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电影演员的服装是由美工组的服装师设计出来的,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古装商业影片而言,服装设计注意的要点很多,不仅拘牵于剧本、剧情,而且还有导演业已成熟的艺术风格。另外还需有利于演员在典型环境中的形象塑造。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既定的前提之下。即电影服装设计要基本符合人物形象所处历史阶段的服饰风俗或传统。

在历史语境内,中华民族的服饰传统就是汉服,汉服有自己约定俗成的基本特点,那就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周易・系辞下传》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饰传统,“衣”指上衣。有方领与交领之分,交领又叫“衿”,交领处有结,腰间系带,男性常用革带。女性常用丝带。贵族多穿帛衣和皮衣,贫民则着粗麻或兽毛制成的短衣,汉代学子常服青色交领上衣,因此,曹操《短歌行》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其功业未就而求贤若渴的充沛感情。“裳”指下衣。追根溯源,是由上古先民的遮羞布演变而来,裳有帷裳,或者称“帷”,帷者,围也,指围在下身的布帛,《论语・乡党》云:“非帷裳,必杀之”,杀指杀缝,想必帷裳是不必杀缝的,可见帷裳是裳的最初形式。就裳而言,郑玄称:“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大致样式指前面由三幅连缀,后面由四幅连缀,腰部带褶,褶的多少大小。以裳的上腰部与穿着腰身粗细为度。“束发右衽”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饰传统。古人“束发”出于礼义的要求,《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男子束发以加冠,女子束发以加笄,成为成年男女的日常服饰特点。古人之“衣”,均为右衽,指衣襟右掩。系于腋下。束于腰间。其直接功用在于遮掩裳的开口之处。

“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表现出来的汉服基本特点,以及它在不同时代的流行款式,已经成为古装商业影片中电影服装设计的重要参照。具体表现为,反映不同时代的影片要求相应的汉服特点,在大致遵循汉服形制的前提下,演员着装的具体款式与颜色搭配可根据影片类型、演员风格与角色性格决定取舍,甚至可以加进某些现代设计元素。电影服装设计最终做到的。是能够将服装设计化入人物形象塑造,使之成为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传递出与影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二、符号:民族文化的形象识别

汉服所具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尚书・武成传疏》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成为我国的代称,暗含着服饰之美是我国的伟大象征。中国美学体系是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美的创造表现为“意象”的产生及向境界的升华。“‘象’既是意象之本,也是美之本。无象则无美。”汉服之美不仅表现为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尤其表现为汉服所自觉呈现的审美意象。同样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象”比“言”可能更接近现实本身,因此,才有《周易・系辞上传》“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汉服的审美意象而言,它必然会传达出一种精神内涵,换言之,汉服是一种“道”的外化与象征。而这种“道”指称什么呢?

春秋以降,中国上层社会兴起宽衣博带,并将其视为尊贵加以推崇,有这样的社会风气,衣与裳被时人缝缀在一起,称之为“深衣”,取象于“披体深邃”。汉代以前袍服已经盛行,何谓“袍”?《急就篇》注云:“长衣曰袍。下至足跗”,指衣的长度达到脚脖的衣服。由于深衣在中国服饰史上出现早,流行时间长,及其对现代服饰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将其视为华夏服饰的重要代表,我们以深衣为例说明。《礼记・深衣第三十九》记载深衣形制云:“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记》被视为儒家经典,深衣形制讲究“规”、“方”、“直”、“平”,强调“天人合一”和等级秩序,隐含着其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乃至伦理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这个意义上,深衣不仅是汉服的一种款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实存,甚至是华夏文明的一种表征。

深衣如此,其他汉服款式亦如此,如汉服的上衣下裳,《周易・系辞下传》中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记载“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那么上衣下裳取向于天地又有什么意思呢?《礼记・乐记》记载:“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天尊地卑,决定了君臣之间君尊臣卑的等级关系。而上衣下裳的冠服制度,则成了标志和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这就很明显的把服饰创造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彰示了古代服饰的文化功能。在这里,上衣下裳的服饰不单单是指服饰本身,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一个统治工具,从而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服饰治世”文化现象。汉服作为电影服装设计审美意象之“道”即在于此。

事实上,在较为严格的文化学理论范畴 内,汉服仅仅是表征华夏文明的一种文化事象,对于整个华夏文明而言,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Hofstede)把文化分层解析,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由表及里分别为象征物(Symbols)、英雄人物性格(Heroes)、礼仪(Rituals)、价值观(Values)。在他的这个理论里,汉服与语言、建筑物等一样,人们能够看得见,并很容易分辨出来,它们共同隶属于最外层的象征物。但是。也应当看到,在象征物意义上的汉服出于礼仪的需要,常常关系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甚至方法。因此,汉服又隶属于礼仪层。事实上,无论是作为象征物或是礼仪。汉服毋庸置疑地都能够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按照巴尔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电影服装设计成为使用影像加工与创造银幕世界的一种“代码”。它也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系统。既可以为视觉形象地感知,又可以不断生成意义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具有生产功能,它生产出一定的意义。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仅如此,作为电影视觉符号的汉服。也会生产出相应的社会解读和文化认同。由此生发出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相同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事象。其传达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美学工艺,还是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与理想追求,每一位华夏子孙都会从中寻找到某种精神皈依,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增强实现民族腾飞的责任感。

三、视觉:服装设计的审美期待

电影服装设计作为最终呈现于银幕的影像,最终是服务于电影受众的视觉的,也就是最终要“被看”的。对于广大电影受众而言,对电影服装设计注意与否可能因人而异,他们具有视觉选择的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选择性是视觉的重要特征,他形象地阐释说:“在观看一个物体时,我们总是主动地去探查它。视觉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运用这样一种无形的手指,我们在周围空间中运动着。我们走出好远,来到能发现各种事物的地方,我们触动它们,捕捉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界,探究它们的质地。”阿恩海姆讲这番话,主要用以说明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重要特征。以视觉为理论视域,电影艺术被作为视听艺术,影像与声音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媒介,或者说是电影艺术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其中的影像是靠视觉来解读的,电影服装设计最终也是服务于视觉的。

篇5

形容衣服漂亮的成语

红飞翠舞 霓裳羽衣 绮罗珠履 华裾鹤氅

缓带轻裘 衣香鬓影 气质如兰 落落大方

美观大方 美若天仙 锦衣绣袄 绿衣黄里

形容衣服漂亮的成语造句

1. 再看城中建筑,楼阁亭台碧瓦朱檐,多有歌台舞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热闹景象不可言喻。

2. 红飞翠舞的庭庭院宇,莺歌燕啼的娇资丽影,永巷刮来的风撩起了重重帷帐,像波涛汹涌的海浪,让人迫不得已,只能向前。

3. 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4. 浓浓的寿宴气氛扑面而来,一厅红颜绿鬓,红飞翠舞,络绎不绝。

5. 美酒佳肴如行云流水一般被宫娥端来,如意殿欢歌笑语,当真是觥筹交错,鼓乐喧天,红飞翠舞,花天锦地,热闹非凡。

6. 越是有名的客人,身份自然越是尊贵,都被请入上位入座,然后外面红飞翠舞,婢女们着鲜衣陪客,横来过往的,直将过道拥堵没了。

7.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8. 霓裳羽衣,清影犹在;霜冷长河,移星换斗。

9. 蓦地一阵清歌飞扬,端的有裂石停云之音,霓裳羽衣之妙。

10. 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霓裳羽衣曲和渔阳鼙鼓是否曾触动过你的心弦呢?如果有,不妨和我一起去重温那些个历千年而不朽的传奇吧。

11. 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

12.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

13.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14. 我当然是非常感激,蓬哈先生,柯帕乌以落落大方的态度回答,象是想笑出来,但是保持着正经的面孔。

15. 她的一举一动都显得落落大方,雍荣华贵。

16. 虽然她只是小家碧玉,但举止却落落大方,一点也不羞手羞脚。

17. 他态度潇洒,落落大方。

18. 他的言谈举止显得落落大方。

19. 再说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矫揉造作的习气,因此大家听起来就高兴得多了。

20. 而且,他永远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样的落落大方。

21. 最喜欢的女性类型:聪明机智落落大方有知识并且温柔能照顾好自己的女人,漂亮更好。

篇6

唐瑛出生在一个生活优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衣食住行上备受照顾。传闻她有十个描金箱子,里面全是衣服,光皮衣就挂了满满一整面墙。家里还养了一个裁缝,专门给她一个人做衣服。唐瑛长相漂亮,五官有着一种西洋的风情,举手投足惹人注目。

唐瑛毕业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她精通英文,善唱昆曲还会演戏。最让人讶异的是,她在卡尔等大剧院用英语演出了整部《王宝钏》。她曼妙的舞姿,高雅的谈吐,成为旧上海的一道沉香。

唐瑛之所以能成为旧上海的头牌交际花,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除学习舞蹈、英文、戏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卫。选用香奈儿5号香水、香奈儿香水袋、FERREGAH0皮鞋、CD口红、香奈儿衣服和V手袋。吃的东西亦非常讲究,每一顿都会按照合理的营养要求进行搭配,甚至会精细到几点吃早餐,何时用下午茶,晚饭几点开始。吃饭过程中,不能玩弄碗筷餐具,不能边吃边说;汤要是太烫,也不能用嘴去吹。

唐瑛是非常聪明、有想法的女子,她的时尚触及到生活的每一处,她凭着极好的艺术修养和敏锐观察,把自己的想法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改变传统,设计出别具特色而又不失风范、时尚的衣物。她逛街从不买衣服,而是将新鲜的样式记录下来和家里的裁缝说,经改起后再做出来,这让她的衣着总是最新潮、最时髦的,每次穿出去总能让上海的女人们羡慕、赞叹不已。

唐瑛不把自己的时尚独享,而是愿意让别的女子也充分享受到美丽的装扮。1927年,唐瑛和陆小曼在上海静安寺路一栋三层小洋楼里合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云裳服装公司”,而她和陆小曼更是亲自为公司形象代言,给上海的时尚生活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变革,民国时期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点点顽强地绽放。

1927年冬天,上海以及附近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有时髦女子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一道道由云裳牌大衣组成的亮丽风景。穿云裳时装在那时是时尚中的时尚,唐瑛的魅力可想而知。

篇7

慢脸娇娥纤复,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右生旋风。

这两句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歌》一诗中对由其他民族传入的音乐舞蹈的描述,诗中的舞姬轻罗薄纱,身若惊鸿,左旋右转,疾如旋风,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艺。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唐代,舞蹈艺术极度兴盛,而且各民族间交流频繁,舞蹈艺术形式多样。

盛世之风

自上古时期,舞蹈就已经作为一种祭祀形式出现,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舞蹈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艺术化。正所谓“歌舞升平”,越是国家统一、百姓安康的时代,舞蹈的发展也越发迅速。唐代,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舞蹈这门艺术发展到了巅峰。

618年唐朝建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各种娱乐活动迅速发展起来。作为一种观赏艺术,舞蹈在此时得到了最迅速的发展。隋唐两代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观赏性、娱乐性极强的表演性舞蹈软舞、健舞;结构严谨、统一的大型多段套曲乐舞;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兼备了礼仪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宫廷乐舞等等,不知凡几。此外,寺院和民间还有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各类祭祀舞蹈以及带故事情节的、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戏,如《踏摇娘》等。在唐代,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文人学士都以表演舞蹈为乐,以精于舞蹈为荣。虽然专业歌舞伎人社会地位卑贱,但舞蹈艺术本身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统治阶级,特别是帝王本人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和提倡,对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专门的乐舞机构――教坊、梨园、太常寺等,集中了大批专业歌舞艺人。养官伎、营伎和家伎之风在唐代非常盛行。这些处于奴隶地位的专业艺人一方面受尽屈辱摧残,另一方面也得到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同时,大量民间艺人在广场、街头、酒肆献演歌舞,借以谋生。专业艺人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是推动唐代舞蹈高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宫伎、官伎、营伎、家伎大多来自民间,还有一部分是外国进贡来的民族艺人,他们熟悉和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民间舞蹈技艺,使其结构上更加严谨、艺术上更加成熟,并把它们带进了上层社会。

巅峰时代

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部分。来自民间,经艺术加工后,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宴乐舞蹈也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蹈一大胜观。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唐代各种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执戟,《九功舞》戴进德冠(进德冠是介于进贤冠与通天冠之间的一种非常华贵的冠式)、紫裤襦,《上元舞》着画云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圣寿舞》金铜冠、五色画衣等等。在将舞蹈表演和服饰搭配相融合的方面,唐代的舞蹈表演者们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传自西域的《胡旋舞》和《胡腾舞》以配合弦鼓节拍作旋转舞蹈为特色,有时站在一个小圆上转蓬腾踏,两足终不离于上,舞蹈服装也是尖顶番帽,小袖胡衫、宝带、锦靴。唐代舞蹈服装的设计,追求新奇,做工细致、别具匠心。据《教坊记》记载,《圣寿舞》的服装、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再在这件绣衣的外面笼上一件与绣衣颜色相同的短短的缦衫。舞者出现时,观众看见她们穿的只是一种单色的衣服,舞到第二叠时,舞者相聚到场中,当即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入怀中。观众忽见众女服饰变幻,莫不惊异。服装设计者把服装与舞蹈进程结合起来考虑时空效果,使观众获得幻觉一般的新鲜感受,这种设计构思是非常出色的。唐代舞蹈服装形式众多,在唐代洞窟壁画、雕塑、陶俑和绘画中保存着丰富的形象资料。

众舞之冠 霓裳羽衣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白居易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不仅仅擅长写诗,讲究诗作应该通俗易懂,老幼妇孺皆可明悟;还极其精通音律、歌舞,他的诗有很多是与乐曲有关的,如著名的《琵琶行》。这几句诗则是选自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中提到的霓裳舞指的就是《霓裳羽衣舞》,又称《霓裳羽衣曲》。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梦游月宫,听到天上仙乐奏曲,并看到有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记忆犹新,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怀中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笛孔,寻找曲调。尽管他对仙曲痴迷到了极点,可是仍然没有谱全那首曲子,他对此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幻想丛生,曲谱尽数想了起来,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这一大型歌舞,并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唐玄宗就曾演奏《霓裳羽衣曲》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之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羽衣曲》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珠玉买歌笑

悠悠岁月下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沧桑,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碰撞之下,唐朝的歌舞艺术走向了巅峰。王公贵族莫不以精通乐舞、豢养舞姬为乐,为搏一笑,一掷千金而毫不吝惜。在这种环境下,乐舞领域群星璀璨,其荣耀、其地位、其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大腕明星,甚至犹有过之。

唐代收入最高的明星,是歌舞明星。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开元(713〜741)年间,音乐人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在当时都是明星,老二李彭年擅长跳舞,老大李龟年、老三李鹤年都擅长唱歌。他们兄弟谱写、演唱的《渭川曲》,妙绝一时,得到唐明皇的高度赞赏,待遇之高、赏赐之丰,无人能及。皇帝赏识眷顾之人,一班王公大臣更是奉为席上嘉宾,极力追捧。因此,李氏三兄弟便财源滚滚。他们在东都洛阳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僭侈之制,逾于公侯”。他们的宅院在洛阳通远里,其中堂的规模之宏大,在当时的洛阳无出其右者。我们知道,那时的洛阳是唐朝两京之一,不但王公大臣多有在那里兴建宅院的,皇帝也经常跑到那里去住上一阵子。当时的洛阳的富庶、繁华未必逊色于长安,堪称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都会城市。由此,李龟年兄弟的富有程度,不难想见。当然,世上富贵总难长保。“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在湖南长沙一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诗人杜甫因此有《江南逢李龟年》的名作流传于世。

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琵琶行》等诗歌和崔令钦《教坊记》等文献记载看,唐代宫廷是非常重视歌舞娱乐的,其中涌现出了一部分名闻天下的歌舞明星。不难想见,这些歌舞明星中,一定也有像李龟年兄弟那样富比公侯的存在。

唐代的歌舞无论如何繁盛,怎样的出色,总需要有人记录下来给后人观摩的。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跳舞的人享受着万众瞩目,赏舞的人一掷千金,记录舞蹈的人却勉强糊口。那些将唐代舞蹈描绘的绘声绘色,让后人一看之下仿若身临其境的诗人们却遭受着与精神生活相差千里的物质条件。

说到唐代的明星,可能会有不少人立即想到诗人,想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超一流大诗人。没错,在文学史上,这些人当然都是熠熠生辉的大明星;但是,即使是唐代那样的伟大朝代,作诗基本上挣钱很少(实际上几乎不挣钱)。仕途坎坷的,甚至难免饥寒交迫。据考证,唐代诗人中,诗歌作品能够卖钱的诗人只有白居易等极少数几个。据文献记载,曾经有高丽商人出钱购买过白居易的诗歌。此外,也有个别诗人的作品可以从歌楼酒肆的艺伎那里换得几文酒钱。论经济效益,在唐代,写诗歌远不如写散文。王勃、韩愈等人都因为散文写得好,得到过丰厚的润笔。从文献记载看,韩愈的“谀墓”(替人写墓志铭,吹捧死人)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唐代散文的经济效益,还是赶不上书法,一些著名书法家如李邕、柳公权的收入,比散文家更加可观。

在歌舞明星过着奢侈豪华生活的同时,许多优秀诗人却挣扎在贫困线上,例如杜甫和他的好朋友郑虔。被唐明皇称赞为诗、书、画三绝的皇家研究院教授(当时叫“广文馆博士”)的郑虔老先生,所过的生活,寒酸至极:常常吃不饱饭、无钱买酒,连招待客人坐的薄毡子都买不起。

篇8

道真县玉溪小学三(1)班 韩雨欣

今天早上,我去补课。天还没有很亮的时候,我看到天上有几朵白云。有一朵像只小白兔,有一朵像只小鸟。

忽然,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白云,穿着雪白的衣裳。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天上所有的白云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小鸟从我头上飞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篇9

出差在外,在北方小城凉爽的夜晚里,我却日益怀念武汉挥汗如雨的酷夏。

只因为,那里有我和云裳的小家,我美丽的妻,云裳,在家里等着我。

我倒计时数着一天天归家的日子。深夜里,思念难耐的时候,我打电话回家,对着话筒,絮絮叨叨地述说着自己在外面一天的工作,说今天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再问家里的小狗旺财乖不乖,阳台上的栀子花开了没有……我知道,无论我说些什么,云裳都爱听,她不关心内容,只是想听到我的声音。

而我,也用心捕捉着听筒里她的呼吸,她的轻笑,她的举动,我想象着此刻的她穿着什么样的睡衣,以怎样慵懒美艳的姿势,窝在我们家柔软的红沙发上,她的手,她的胳膊,她的长发……我闭上眼睛跟她说话,把想象中的一切都拉到了自己身边。

要挂电话之前,我说,亲爱的,我爱你。

电话那端,是云裳柔情激荡的呼吸,然后,是轻叩话筒的“嗒嗒嗒”三下。

我知道,那是云裳也在对我说同样的三个字:我爱你……

我美丽的妻,云裳,没有办法亲口对我说她有多爱我。在她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因为一场意外的疾病,声带做了手术,从此永远失去了开口说话的能力。

我认识云裳时,她在一所聋哑学校担任老师。第一次见到她,我的心狂跳不能自抑,她清纯灵秀的样子,似乎就是从我最完美的爱情梦想里翩翩飞出的仙子。我上前搭讪,她最初只是礼貌微笑,无语。

面对着这样的她,我是尴尬而沮丧的,因为看她不肯跟我说话,我把她的沉默视为了一种委婉的拒绝和排斥。

可是,接下来,她突然用手语告诉我,我可以听见你的声音,我也能读懂你的唇语,但是对不起,我没办法开口跟你说话……

我承认,我为此而惊愕了一分钟,因为我没办法在一瞬间把一个沉默的世界,跟仙子一样完美的云裳联系起来。然后,涌入我心底的感觉,竟然是高兴。我窃喜着云裳原来只是不能开口跟我讲话,她并没有拒绝和排斥我的接近,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相比之下,云裳的无声,只是她跟我的不一样,绝不是她的残缺。

我最亲爱的妈妈,就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天使。妈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上帝特别宠爱她,想让她变得跟别人不一样,于是,就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天赋。我从小熟知了妈妈各种各样的手语,这让我和云裳交流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障碍。

我和云裳相爱了,如我所料,她也赢得了我全家以及所有朋友的喜欢。婚礼那天,一袭洁白婚纱的云裳真的像一个从云端落入凡尘的天使。她幸福的微笑和眼角隐约的欢喜的泪,比语言更生动百倍地进入了婚礼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乐观开朗如云裳,也有伤感的时候。有一次,云裳给我看了她以前健康时拍下的录相,里面的她,快乐地唱着歌,声音娇柔轻脆如山中百灵……云裳怔怔地看着,眼泪掉了下来,把头埋进我的怀里,半天都没有动静。

我理解她的感受,云裳总是很遗憾,没能在自己健康的时候认识我,她想在我面前完美无缺。但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在我心目中,云裳现在柔美生动的手语,也不比她从前娇柔的声音逊色半分。

当云裳在我面前,以灵巧的手势和鲜活的表情表达着她的言语,我就觉得像是在欣赏着一幕美丽的舞蹈,像是风吹过树梢的轻盈,又像是云掠过湖面的空灵。虽然云裳可以听见我说话,但跟她在一起时,我也习惯了安静。

云裳“问”,你爱我吗?

我揉揉她细碎的长发,微笑着拥她入怀,用尽全身力气的一个拥抱,给她答案。

云裳“问”,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吗?

我吻她的耳朵,她的眼睛,她的睫毛……用尽我所有爱意的亲吻,给她答案。云裳羞涩而甜蜜地笑,脸上的绯红娇羞,瞬间点燃了我的激情。

篇10

四大古城之一

四川阆中是中国现存较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我一直想去看看,最近从南充到阆中的高速公路正式投入运行,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行程。在当地音协朋友的陪同下,一个小时之后,阆中古城便出现在我眼前。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里是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时称巴郡,隋时称阆内县,宋以后改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

古城的建筑风格与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的青砖黑瓦十分相似,体现出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融南北风格于一体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巴蜀重要文化中心

阆中名气更响的是其厚重的文化。早在周朝时,阆中就是巴子国国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之后历代均在此设立郡、州、府等,到了清顺治时,四川还曾将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因而阆中一直以来就是四川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特别是以风水、科举、三国、宗教为主的文化尤为独特。

阆中资源丰富,除保留有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街院、寺院楼阁等外,更有张飞庙、张飞墓、桓侯祠、巴巴寺、观音寺、白塔和贡院,城东大佛山还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题记等历史遗迹,风水格局国内唯一,堪称国内罕见的风水城。

据音协朋友介绍,阆中古城以前的面积更大,可惜在期间被拆除了大半,现在的古城和阆中新城几乎合为一体,唯一的区分就是一边是现代的小楼,一边是青砖黑瓦的老房子。

八十年代初期,当地开始注重文物保护,才得以保留了古城的一小部分。而就是这一小部分的古城,已让我清晰地看到众多古街巷、古院落遍布城中,其中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馆藏文物3000余件(包括国家级文物2000余件)。

阆中古城入口有一个很大的牌坊“状元坊”。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代就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又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从唐代至清末,阆中共出过状元4人、文武进士115人、举人402人,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于是阆中便有了贡院,又称为“考棚”,位于学道街北侧,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此外,这里的孔家大院是明代孔子第七十六代孙所建的住宅,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院坐南朝北,由正院10间房屋左右对称组成,中间为主庭,东西两侧为花厅,占地300余平方米。

阆中古城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例如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也被称为“张桓侯祠”。张飞庙的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坊,大殿,后殿,墓亭,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

西部民歌会阆中

四川是巴蜀文化的摇篮,而阆中则是当时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巴国的最后一个王国还曾定都于阆中,因此巴渝舞、川北灯戏、川北傩戏及有“川北田园牧歌”之称的太平牛灯和被誉为“电影之父”的川北皮影等都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风格。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则是阆中民歌。

在网上盛行的《晾衣裳》就是阆中民歌,它被纳入四川省优秀民间音乐,被列为中国音乐学院等大专院校民歌类教材音乐经典,1996年,这首民歌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纳入其出版的《音乐教材》中,其歌词大意为:

清早起来嘛哥呃,去上梁嘛妹儿呀,

摘片树叶玩耍,叫叫吹响响,花花扇儿摇。

情妹儿听见嘛哥呃,树叶儿响嘛妹儿呀,

假装出来玩耍,叫叫晾衣裳,花花扇儿摇。

衣裳晾在嘛哥呃,竹竿上嘛妹儿呀,

眼泪汪汪玩耍,叫叫进绣房,花花扇儿摇。

娘问女儿嘛哥呃,哭啥子嘛妹儿呀,

没得粉子玩耍,叫叫浆衣裳,花花扇儿摇。

如今,经过专家整理、改编、配乐的《晾衣裳》等阆中民歌,部分已跳出原生态唱法。而《晾衣裳》在加入学院派唱法成分后,民歌味不减,曲调却更加优美,更具观赏性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