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十篇

时间:2023-03-28 04:51:2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1

关键词:“萧何”;农民问题;国共合作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03-0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讲的是发生在秦末汉初的故事,意在描述汉初名相萧何的卓越功勋和重要地位,后来人们常以此来比喻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事。如果把这一典故借用于两千年后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农民问题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萧何”的角色。本文立足这一角色,重点阐述农民问题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内在关系。

关于农民问题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内在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本文认为,这一内在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认识上的共鸣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观,虽是基于不同党派、不同阶级的历史和现实的产物,但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诸多共鸣。

首先,关于农民的革命性质问题。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晚年的孙中山改变了早期那种认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华侨、留学生、会党和新军的观点,开始把农民视作革命的依靠力量;动员工农参加革命,对孙中山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而作为中共早期为数不多的农民问题专家和农民运动领导人,对农民的革命性质一直都有着较高的认识,他在中共三大上关于农民性质的论断足以证明。

其次,关于农民的革命作用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孙中山就已经把农民的作用与革命的成败联系了起来,他说:“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用农民来做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孙中山对农民作用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孙中山的这一认识与在中共三大上重视农民运动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处。

再次,关于对农民的争取方式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都认识到要争取到农民的支持和对革命的参与,唯有给农民分得土地;只要让农民拥有了土地,农民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尽管国共两党在有关农民取得土地的方式上差别较大,但是对土地在争取农民的过程中的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则大同小异。

总之,随着农民问题地位和作用的不断上升,国共两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对农民的革命性、农民的作用以及争取农民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都有了共鸣。这些共鸣大大有利于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契合,并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政策上的呼应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农民政策上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待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与如何对待农民的土地要求。

首先,关于如何对待列宁和共产国际在农民问题上的帮助和指导问题。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农民问题观点上,国共双方的态度不约而同。国共两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会议上,列宁就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前途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指出解决农民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之一。1922年1月2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远东会议,国共双方均应邀派出代表出席。这次会议根据列宁的上述论断,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讨论了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和同民族革命政党的合作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的政策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呼应。

其次,关于如何对待农民的土地要求问题。在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国共双方的立场观点不谋而合。合作之前的在农民问题上的政策深受孙中山的影响。尽管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赞成“夺富人之田为己有”,但其“平均地权”的思想却是要“取消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道路”,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农民问题政策,虽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意志,并以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主观目的,但这些政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中共三大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草案》、《农民决议案》等,不仅就农民的土地问题提出了要求,如:“划一并减轻田赋,革除陋规”,“规定限田租的法律,承认佃农协会有议租权”。同时,中共内部一些先行者也开始在实践上摸索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如、沈定一(玄庐)、彭湃、刘东轩、谢怀德等,分别在不同地方组织和开展起农民运动。随着农民运动的发展和“耕地农有”呼声的高涨,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双方农民政策的诸多共同点,如重视农民的土地要求,分给农民土地、限制地主的权利等。国共两党的农民政策虽不尽相同,但却都充分体现和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更能赢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在这些政策的不断推行下,国共两党之间围绕农民问题产生了呼应,而且这一呼应对国共双方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农民政策以便更好地团结和领导农民开展革命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三、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行动上的互求

如上所述,随着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认识上的共鸣的增加和在农民问题政策上的呼应的加强,作为当时中国的两个皆欲有所作为的政党,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开展行动时就有了更多的互求。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成熟了起来。在中共三大上首倡开展农民运动的,经过自己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认知,进而更加明确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中共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不仅使自身获得了参与革命的主动权,而且还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普遍信任和广泛支持,共产党的声望大大增强。这在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中共与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即开展合作。

其次,中国对农民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基于其这一政党性质和利益要求,在根本上是不可能也不愿意采取彻底的方式即革命的手段来完全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但是,要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进而发展资本主义,农民问题又的确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共的农民政策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获得了所无法取得的成功。因此,这就使得在农民问题上不得不有求于中共。这样国共两党的合作就有了可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2

防腐剂对现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防腐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但由于少数不法厂商的滥用,有人甚至将防腐剂视同毒药。那么,哪些防腐剂是安全的?怎样防止防腐剂对健康的危害呢?

食品防腐剂是用于防止食品在储存、流通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繁殖引起变质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有提高食品保存性和延长食品食用价值的功效。为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来保藏食品,如盐渍、罐藏和冷藏等。在一定条件下,食品防腐剂被用来作为保藏手段,对防止食品的腐败有显著的效果。因此,防腐剂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吃的时间长,会不会有害?

我国对防腐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明确规定防腐剂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合理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2.不影响消化道菌群;3.在消化道内可降解为食物的正常成分;4.不影响抗菌素的使用;5.对食品进行热处理时不产生有害成分。此外,我国对防腐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规定酱油中防腐剂的量不得超过食品量的千分之一,汽水中防腐剂的量不得超过食品量的万分之二。

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只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合理使用食品防腐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般是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的。还有人认为含防腐剂的产品“吃一天两天没关系,吃的时间长了就有害”,其实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筛选防腐剂时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食品防腐剂应该没有蓄积性。也就是说,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都是可以随代谢物排出的,不会在体内蓄积,而任何在人体内有蓄积性的防腐剂都是禁止用在食品中的。这就保证食品防腐剂在人体内有一个摄入与排出的过程,不会在体内蓄积,因而长时间摄入问题也不大。以苯钾酸钠为例,它被人体摄入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就能合成尿酸并随尿排泄,剩余部分经酸化后分解,不会在人体内蓄积。

天然防腐剂并非都安全

还有人认为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好、化学合成的不好,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天然的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例如丙酸钙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防腐剂,但它可以在体内水解成丙酸和钙离子,其中丙酸是牛奶和牛羊肉中的常见脂肪酸成分,而钙离子甚至还有补钙的作用,它们都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

事实上,食品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于超标使用,长期过量摄入人工合成的食品防腐剂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比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参加人体的新陈代谢,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之一,但长期过量摄入也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

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各种防腐剂中,仍以化学合成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丙酸盐为主。我国规定的限量标准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得多,所以,只要从正规的商家购买合格的商品,您大可不必担心防腐剂的毒害作用。

>>小贴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3

他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这是宋代张耒在《萧何》一诗中据史实归纳出来的句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荡平天下、建立政权之后,论功行赏,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在刘邦看来,萧何对于汉王朝建立所起的作用,是奠定基石的作用,其后的万丈高楼皆由这一基石托举而成。作为一个冷静、公正的史家,15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对史料作了综合分析之后,完全同意刘邦这一评价,他在撰写《史记》时涉及到萧何时,是按这样的观点来选择其事迹的。根据《史记》的描述,萧何其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执著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作为秦朝基层小吏,萧何能深切感受到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作为最早参加造反并经历过反对暴秦和造反者之间因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的亲历者,萧何对社会的剧烈动荡所造成的民生涂炭的惨烈的场景感触极深。因此,他渴望一个海晏河清、秩序井然、百姓乐业的社会早早到来――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实现这一理想,萧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并向刘邦举荐;殚精竭虑治理后方,为鏖战的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甚至将自家几十个男儿也送上战场;汉军一度占领秦都咸阳之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一点最能体现萧何的政治品质,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强民富的政治理想。战争时期他是这样做的,和平时期他也是这样做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在当时战争过后、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的情况下,能得到食邑五千户,这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由皇帝派来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又该是多么的威风!可他不但一概不要,还将家庭财产全送给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正的裸捐。萧何此举,与其说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倒不如说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与他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无为而治、休生养民、恢复经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体现在萧何对于刘邦和韩信的态度上。他和刘邦是同乡,两人在造反前一个在县里工作,一个在乡里工作,交往就开始了。应该说,萧何对刘邦的无赖和傲慢的人品,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更深。但他对刘邦可谓诚心诚意、忠贞无二。刘邦揭竿而起时,并无多少威望,正是萧何力挺刘邦,推举他为领袖;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力量强大,刘邦几次惨败,“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又是萧何及时送来大量兵员粮草,使其重整旗鼓,继续与项羽较量,并获得最终胜利。即使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担心萧何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多次试探他的忠心。以萧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刘邦为人品性的了解,萧何当然知道刘邦的用心,也肯定对刘邦的做法不满意。那么,萧何为什么还那么竭尽全力、无私帮助刘邦呢?这是萧何非凡的政治胸襟决定的。他既能在诸将中识得韩信的才能,也就一定能正确评估刘邦在乱世中的领导能力。他一定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以后,认定在所有英雄之中,只有刘邦才是真正能将社会由大乱带向大治的君主,才是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治伙伴。于是,萧何坚定不移地辅佐刘邦,容忍刘邦在品质上无关政治理想的一切缺点。建国之后,政治理想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成了萧何最高的行为准则。自然,萧何心中的国家利益,与刘邦对于刘氏江山千年永固的愿望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萧何对刘邦的忠贞不二的实质,是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的忠贞不二。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与吕后除掉韩信了,这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已对国家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往日所作所为来说,韩信没有政治信念,倒像一个商贾,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他引兵东进击齐,得知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说齐归汉,但他为了抢功,听从辩士蒯通谗言,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他烹死,然后率众降楚。这一行动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断送了刘邦特使郦食其的性命,也使刘邦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于荥阳、急需韩信救援之时,刘邦等来的却不是他的援兵,而是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的信件。刘邦在被要挟的情境下,迫不得已答应了他做齐王的要求。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然而,韩信、彭越各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并未如期南下。结果,楚军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反击,刘邦大败而归。由韩信的历史行为可见,他的名利之争和意气用事,曾给统一大业和刘、萧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造成过重大损失。再从现实的表现来看,因刘邦接二连三地褫夺他的齐王、楚王的爵号和封地,并将他软禁在京城之中,不但使他实际利益受损,还备受羞辱,他肯定是极度不满的。以他的敢作敢为、不屑于韬光养晦的性格,一定会将自己不满的态度流露出来,并深深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通自立旗帜的建议。古今许多人对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韩信与陈约定在刘邦率兵离京时,里应外合刘汉政权和的记载表示怀疑,可能是出于对韩信被杀结局的同情而作出的臆测,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韩信早已感觉到自己必将被刘邦除掉的危险,以他的军人性格,他想举事而不想束手被擒是有可能的。

萧何对于韩信的历史自然是一清二楚,作为留守京都的最高行政官员,对于韩信目前的不满态度也肯定了然于心。即使他对韩信造反的举报不完全相信,但他绝不会漠然视之。以他对韩信与刘邦之间矛盾的尖锐、激烈程度的了解,他们撕破君臣关系的面纱,进行你死我活的抗争是早晚的事。而到了那一步,必然是刚刚进入和平的社会又会燃起战火,稍喘了一口气的百姓又被拖入战争的泥淖,这对于萧何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事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即使屈杀韩信,他也在所不惜,他不能拿韩信一个人的生命来冒国家政权倾覆的风险。因为国家利益对于他来说,大于一切,高于一切。所有干扰实现他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政权稳定、百姓乐业的政治理想的人与事,他会毫不留情地清除掉。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和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完全是同一个人。萧何一出场就表明了心志:“将相和志相投协力同心共事君王……基业稳固国运永昌。”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权甫立,就遵从王命“循秦策,修汉章,规范法典;镇酷吏,宽刑律,抑制豪强;轻徭赋,薄苛税,与民休养;裁臃军,举百废,振兴家邦。”(第一场)他担心韩信没有注意到君王对他的猜忌,依然我行我素,将战争时期的作风带到和平建设时期,谆谆告诫道:“现如今干戈息山河宁靖,总忧你少谨慎自恃功勋。……凡是收敛少任性,莫叫萧何我常忧心。”(第二场)萧何担心的不完全是韩信的身家性命,更多的是国家的安宁。君臣不和,重开战端,这才是他最担心的。当他听说刘邦下旨征剿韩信,惊得魂飞魄散,“怕的是风云突变、战火陡起、自相残杀、血盈河山”,于是他不顾天颜震怒,拼着抗旨遭斩的危险,阻止了征剿,从而避免了一场国家重陷战火的危险。(第三场)

或许有人会说,萧何一会儿和韩信亲亲热热,一会儿向刘邦尽输忠诚,他是不是一个两边都不想得罪的“和事老”,或是一个没有立场的风派人物?这是对萧何极大的误解。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铨衡人的良莠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上述的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一切行为都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对他人的亲疏关系的定位也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不利于甚至有害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和国家利益的获取,哪怕是至亲,他也决不会庇护。

他是传统剧目中的“萧何”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很早就被搬到戏曲舞台上。元代有武汉臣杂剧《穷韩信登坛拜将》、王仲文杂剧《淮阴县韩信乞食》,惜皆不传。所传的最早的剧本是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今存于《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沈采作有《千金记》,其中第22折《北追》、第26折《登拜》,基本袭用金仁杰本。《千金记》常见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近世京剧、川剧、汉剧、秦腔、弋腔、徽剧等剧种均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麒麟童周信芳所演的同名剧目。它最初的脚本,是周信芳于1920年左右创作的,首演于上海,当时主演萧何的是刘奎童,周信芳演韩信。三四年之后,周信芳自己演韩信,一演就是几十年,期间不断加工、改造,成了麒派的代表性剧目。

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演秦末大乱时,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又归附项羽。具有文韬武略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然而始终不被采纳,于是只得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受连坐牵累,即将被斩首时,大声问汉将夏侯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出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取天下之道,为萧何所赏识,然向刘邦举荐,刘邦却以出身低微而不予重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连夜追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竭力推荐韩信,称他具有争夺天下不可缺少的大将之材。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该剧通过周信芳的精湛表演,独具特色的两大段唱腔和表现出真情实感的做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个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政治家的形象。当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时,心中充满喜悦:“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定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也是我主的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不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 今日里萧何荐良将,但愿得言听计从重整汉家邦,一同回故乡。撩袍端带我把金殿来上。”这一段曲子用的是【西皮流水】,周信芳唱得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感情浓郁,观众深受感染,即使抑郁的人,听了以后,心情也会明快起来。在知道韩信离开大营的消息后,他心如火燎,不顾年老体迈,月下疾驰,追赶韩信。见到韩信时,他用发自肺腑的心声来打动韩信:“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凭着韬和略将我点醒,我也曾连三本保荐你韩君。他说你,出身低贱不肯重用。那时节,怒脑了将军,跨下了战马身背宝剑就出了东门。我萧何闻此言雷轰头顶,顾不得,这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遥远,忍饥挨饿来寻将军。望将军,你还念我萧何的情分,望将军,你且息怒、你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这段【二簧快三眼】唱得抑扬有致,错落跌宕,恰如其分地倾吐出萧何盼望韩信回转、为汉出力的至诚之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写的是韩信人生的开端之日,而《成败萧何》则表现的是韩信人生的落幕之时,两者的故事内容完全不同,但是,在表现萧何对待韩信的态度上,后者和前者却是一脉相承的,都写出了萧何对韩信才华的无比爱惜。当然,所表现的也都是作为政治家的萧何对人才的态度。《成败萧何》中的萧何与韩信的关系,表面上是伯乐与千里马或一对相互敬爱的朋友关系,其实不然。萧何是一个在权力角逐场中争斗了几十年的政治家,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的。他敬重韩信,与其说是敬重韩信的为人,还不如说是看重韩信过人的才华。因为他明确地批评过韩信的为人:“也曾怨,怨你的行为举止失检点;也憎恨,曾恨你功高爵显就不自谦。”该剧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对韩信的爱惜之情:在刘邦宴请群臣时,他特地以相国之身到宫外迎接韩信;在韩信窝藏钟离昧的事情上,他挺身曲护,避免了韩信的的杀身之祸;最后,他又劝韩信逃出京城,“隐迹山野避祸端”。这情感中,当然有知己、朋友的情义成分,但更多的,是出于他对韩信那“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杰出才华的特别青睐。作为政治家的萧何懂得,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此时的汉王朝远没有达到天下一统、边境宁靖的地步,许多拥有军队的王侯正蠢蠢欲动,而匈奴正乘华夏内战多年、兵疲民弱之际,不断犯边。因此,仍然需要韩信这样的将军,以保卫新的王朝。所以,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与《成败萧何》中的萧何,是同一个人。

他是世俗生活中的“萧何”

世俗生活中的萧何是什么样?司马迁和其他的史家并没有多少描述。但作为一个世俗之人,就会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就应该在愿望实现时欢欣,在两难选择时痛苦,对子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对所欢喜的人希望保持长久的友谊等等。在史家的笔下和以往小说《西汉演义》和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作品中,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是政治家萧何的形象,但仅表现他的政治生活,不免单薄、平面。而《成败萧何》的编剧李莉与萧何的扮演者陈少云,把握了当代的审美精神,揆度作为一个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生活状态,努力开掘他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萧何”。

如上所述,该剧中的萧何对韩信的关心、爱护之情,既有源自于政治理想、国家利益,也有很多的真挚的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成分。整部剧,只要是萧何与韩信同时出场,演出的总是萧何对韩信的那一份深情,而那一份深情无疑超出了政治的需要。未央宫的宴会,他明知自己出宫等待姗姗来迟的韩信,会使刘邦增加对自己的不满,但为了不使韩信难堪与加剧君臣之间的矛盾,他还是坚持到宫外迎候。他所做的弥合君臣之间缝隙的努力,其目的是让韩信在战争结束之后,能和君王和睦相处,使得身家平安;韩信窝藏朝廷要犯钟离昧,犯下的是满门抄斩、夷灭三族之罪。萧何即使自己是开国元勋,此时为韩信讲话,也可能落得褫职夺爵的下场,甚至有丢掉老命的危险。如果萧何仅仅是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考虑,他可能不会那样铤而走险。韩信与朝廷的矛盾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时,萧何仍在为韩信着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地将韩信的命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其表现就是让自己的爱女萧静云亲自送韩信出城。当然,他毕竟是一个国家至上的政治家,政治永远置于他生活中的第一位。当友情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让他又必须选择其一时,他无疑会放弃友情,而选择国家利益,尽管他有撕心裂肺的痛苦。

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常常是对立的、矛盾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但是,在《成败萧何》的舞台呈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两者高度融合的对立统一体,你已经无法分清哪里是政治家的“萧何”,哪里又是世俗之人的“萧何”,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与陈少云先生的出色表演是不开的。而成功的方法,就是“自然”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萧何肯定也是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组合,但是,他绝不会给人两副嘴脸、两种人格的感觉,而是一个两者水融的整体,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人际交往等等,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长者、父亲、朋友、兄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陈少云所表现的就是这一个“自然”的萧何,而表现的准则是一个“诚”字,这方面以剧末追韩信和与韩信的生死相别的场面最具代表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4

楚汉久经对峙,最后主动求和,决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却非刘邦,而是百战百胜的项羽。何哉?

个中原因,当然是项羽的后勤支援出了大问题;鏖战数年之后,项羽要人少人,要粮缺粮,早就无以为继了。项羽的窘境,说白了,就在于他的大后方,缺少了一个人,这人名叫萧何。

萧何这样的角色,虽说紧要,虽说关键,却一点儿都不显眼;稍不小心,就极容易轻忽他的分量。后人读史,谈起汉初的“建国三杰”,总欣羡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津津乐道韩信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但对于萧何的“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却多半匆匆读过,压根就无甚感觉。世人尽可以为了张良与韩信而高谈阔论,却鲜少有人能对萧何说啥道啥。事实上,萧何这种低调的角色,不只后人,早在刘邦当年才打下天下,开始论功行封之时,就已经备受轻忽了。

话说,刘邦虽看似无赖,却是个不世出的英主;他一双眼睛,可亮着呢!面对满朝文武,他坚持“萧何功最盛”,必定要大大封赏,可才刚提议,话没说完、语未落定,便见底下一片哗然,众武将群起反弹,厉声言道:萧某从不“披坚执锐”,也毫无汗马功劳,他“徒持文墨,议论不战”,却“反居臣等(之)上”,凭啥?

在一片喧哗的争议声中,只见当事者萧老相国静默如常、寂然似水,简直不知他心中有啥波澜。后来,刘邦力排众议,大封萧相国,甚至还让他位次第一,又赐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极度优礼,即便如此,萧老相国似乎也无甚欣喜,只是一径地澹然,蒙着头,依旧忙进忙出,勤勤恳恳,继续做那些最平常、最没戏剧性,也最没啥可说的事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5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萧何怎么就能始终不倒呢?

原因多多。

刘邦阵营中的策士将佐多是从其他阵营中转投而来,如韩信最初护卫项羽,而萧何则始终站在“造反”的第一起跑线上。

刘邦一介平民时,萧何就能发现刘邦的不凡之处,并预见其日后必成大事。于是,刘邦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时,萧何处处保护他;刘邦任职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时时支持他;刘邦被征调咸阳时,萧何给的奉钱最多。

非但如此,萧何还在监郡御史面前极力夸赞刘邦的才能,而且为了追随刘邦,萧何竟然放弃了朝廷征召自己的机会。

正因如此,刘邦对萧何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这初步奠定了萧何在汉初政坛不可取代的地位。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在京索之间陈兵对峙,战事胶着,成败难测。萧何身在关中,刘邦却还顾得频频派来使者“慰问”。鲍生替萧何分析情况:汉王长年征战在外,难免对您不放心。萧何接受鲍生的建议,立即将全家具备作战能力的男丁全部送上前线。

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相国陈因遭受猜忌举兵造反,刘邦一意孤行御驾亲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淮阴侯韩信蠢蠢欲动,企图从关中策应。萧何临危不乱,和吕后将韩信骗至宫中斩杀。远在平叛途中的刘邦闻听此事,虚惊一场,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于是,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增加封邑五千户,令五百人一都尉来保卫相国府。

正当众人贺喜萧何的时候,前朝的东陵侯召平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您驻守关中,无功而受赏,说明汉王对您有戒心,如果轻易接受封赏,大祸就要降临。”

经过深思熟虑,萧何拒绝了刘邦的封赏,并将家中积蓄拿出来以佐军资。

刘邦认为萧何依旧安分守己,大喜过望。

最后,“不倒翁”的传奇履历收官于萧何的“沉溺享受”、自甘“平庸”。

天下初定,一些功臣元勋为形势所逼举兵造反,前仆后继。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黥布兴兵谋逆,刘邦坚持御驾亲征,萧何依旧留在关内安抚百姓,出资助军,一如刘邦平定陈之时。有位门客对萧何说:“此一时彼一时,您在关中深得民心,倘若心怀逆志图谋不轨,焉能让人心安。唯一之计就是让自己安享富贵无所事事,否则就会遭受灭族之祸。”

萧何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安排家人通过低价强买、赊欠的方式购置百姓田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6

至于萧皇后是不是真的侍奉过六朝帝王,谁又能说得清呢?毕竟连野史都不曾这么绘声绘色传闻过的事,何以小说家就能够如此言之凿凿的。而且萧皇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身历六帝”后还保持着“宠不衰”?

乍一看似乎问题不仅多,且无解。不过莫急,就算我们无法穿越回那个时代一探究竟,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史料中一窥真相。

传说中的萧皇后是历经了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章、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兄弟以及唐太宗这六位帝王,所以算下来时间跨度是48年。而能够在48年的时间里保持长宠不衰,想来萧皇后绝对得是驻颜有术的高手才对。你问为什么?那么好,我们就先来看看萧皇后的生年为何。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而直接地记载萧皇后究竟是何年所生,不过只要有心,仍能从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推测出萧皇后大致的年龄。

《北史·隋炀帝本纪》中曾提及:“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养之。未岁,岌夫妻俱死,转养舅张轲家。”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萧皇后是二月份生的。

2、萧岌夫妇收养了这个侄女不到一年便死了。

那么萧岌是何年去世的呢?

《北史·梁萧氏列传》:“岌,詧第六子也。性和,位至侍中、中卫将军。岿之五年,卒。赠司空,谥曰孝。 ”

可见萧岌是在萧岿登基后的第五年过世的。那么萧岿又是何年登基的?

同样是《北史·梁萧氏列传》:“武帝又命其太子岿嗣位,年号天保。”

西梁天保元年即为公元562年,所以萧岌过世的那年应当是566年。这样一来,萧皇后最迟也得是566年2月出生才符合实际情况。

换言之,萧皇后出生的时候隋炀帝还未出生。你又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隋炀帝又是何年出生的。

不同于萧皇后,《隋书》对隋炀帝的生年记载得很明确:“开皇元年,(杨广)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开皇元年就是581年,这时候的隋炀帝是13岁,但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算虚岁而不是周岁,所以隋炀帝实际的生年应当是569年。

又根据《北史·梁萧氏》的记录:“开皇二年,隋文帝备礼纳岿女为晋王妃。”可见隋炀帝娶萧皇后的时候实岁才十三岁,而萧皇后至少十六岁了,很明显是“女大三抱金砖”的组合。而这二人的年龄差距正好与《萧氏族谱》中所说的,萧皇后要比隋炀帝大三岁的情况相吻合。

等到开皇二年正式嫁给了隋炀帝,萧皇后一生的命运算是彻底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虽然传说中的萧皇后有着一代妖后的嫌疑,不过正史给予萧皇后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

《隋书·后妃列传》:“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

不仅《隋书》,《北史》中也说萧皇后的性情为人都很不错,小时候寄养在舅舅家,因为贫困还亲自劳作过。只可惜遇人不淑所嫁非人,摊上了隋炀帝这么个败家子,不仅自己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还连累自己的妻子辗转贼人之手。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就将隋炀帝后宫的一干人等全部据为了己有,其中就包括萧皇后。《隋书·宇文化及列传》:“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之后萧皇后便跟着宇文化及逃到了聊城,结果等窦建章攻陷了聊城后又被窦建章带走。谁知窦建章的妻子是个妒妇,容不下隋炀帝的这些美人,就将她们安置在了武强县。不久就有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来迎接萧皇后与她的孙子杨政道。可惜处罗可汗也不是个长久的主,没过多久就死了,等他的弟弟颉利可汗上台后,便顺理成章地全盘接受了萧皇后一干人等。

《北史·后妃列传》:“及宇文化及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城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

所以小说中说萧皇后“身历六帝”,虽然夸张了点,但未必没有事实于其中。正史中对萧皇后的这段遭遇说的比较含蓄,很有可能是因为萧皇后的族人——比如她的亲弟弟萧瑀,在唐朝可是重臣,所以那些史官算是笔下留情了。

但是史官放过了萧皇后,小说家却没能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而是继续臆想萧皇后最终是在唐太宗的后宫中颐养天年了,还顺便混了个昭容当当。

如此说来,既然萧皇后最后还能与唐太宗谱出一段姐弟恋,那么她与唐太宗之间的年龄差距以及究竟有无可能,我们自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

知道唐太宗的父亲李渊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

《册府元龟卷二帝王部·诞圣》:“唐高祖以后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丁酉生于长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公元566年11月,李渊在长安出生。

还记得萧皇后是什么时候生的吗?根据前面我们的推论,萧皇后最晚得在566年2月出生。也就是说,萧皇后至少比李渊大了9个月,比唐太宗更是至少大了33岁!原来萧皇后谱得不是姐弟恋而是黄昏恋啊!因为等到贞观四年(630年)萧皇后归唐的时候,李世民3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萧皇后至少65岁了。

要知道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接收的时候至少53岁了,因为《隋书·炀帝本纪》中说过:“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而这一年是义宁二年,即公元618年。

如果说萧皇后五十来岁的时候还能勉强认为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那么此时已六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萧皇后,就算再怎么驻颜有术也难逃岁月的侵蚀吧。而诸位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年迈的老太太,唐太宗能对她产生什么旖旎的想法呢?

而萧皇后最后究竟是否住进了唐太宗的后宫之中,《北史·后妃列传》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

看到没,正史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萧皇后从突厥返唐后,唐太宗将其安置在了兴道里。兴道里又是什么地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7

关键词: 刘邦 早期友人 功业影响

刘邦,即汉高祖,西汉王朝的建立者。他出生在一个非贵族也非农民的家庭,这样的一个平民却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才能,成了后人所钦佩的皇帝。刘邦30岁当上沛县的泗水亭亭长,后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与项羽领导的农民军结为反秦主力,于公元前206年了秦朝统治。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统一的西汉王朝。

虽然刘邦常常耍无赖,有流氓习气,但他胸怀开朗,为人气量大,喜欢结交朋友,对待朋友讲义气,因此在家乡结交了不少各式各样的朋友。这样一位平民皇帝何以夺取天下,统一政权?这不仅因为他的个人才能和社会背景,还有他早期结交朋友的帮助,他才得以成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一、刘邦起义前结交的友人

刘邦在多年的起义及战争中任用贤能之士,帮助他取得了天下,而这些帮助他的有才之士大多是他早期所结交的朋友。例如萧何、卢绾、曹参、樊哙等人,这些都是刘邦起义战争之前就已结交的挚友。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最初在沛县任主吏掾,在官场上较有地位,是县令的主要助手,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与萧何平日的推荐也是有联系的。在刘邦去咸阳服徭役时,按照当时的习惯,朋友们都要送钱资助,一般人都送三百钱,而萧何送五百钱,可见他与刘邦的交情之深。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也不忘萧何多送钱之恩。“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1]2017刘邦多封两千户报答萧何多送两百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沛县县令也想一同反秦,萧何与曹参就推荐了刘邦,而后来县令反悔,萧何与曹参便离去投奔了刘邦,并一同拥戴刘邦为沛令,推举他当起义军领袖。从此,萧何变成了刘邦不可缺少的一位助手。

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是沛县掌管监狱的官吏,他和萧何都是县中较重要的官员,也是刘邦平民时的好朋友。从他之后助刘邦作战的过程中便可看出他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猛将,随同刘邦打天下。

同为刘邦同乡的夏侯婴,总是在刘邦危难之时帮助他,而他也是刘邦早期结交的好友之一。在刘邦任泗水亭长时,夏侯婴给县令赶马车,路过泗水亭时,常停下来和刘邦谈半天话才走。后来夏侯婴升为县吏,刘邦很高兴,在两人戏闹中误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本该受重罚的刘邦因夏侯婴作伪证说刘邦未伤到自己才避免了一场官司,而夏侯婴却后被查出作伪证而受了鞭笞,坐了牢。刘邦起义后,夏侯婴给刘邦赶车,几次舍身救刘邦于险境中。刘邦所结交的这样一位好友,为日后的起义战争作出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樊哙,他不仅是刘邦的好友,而且是刘邦的亲戚――吕雉的妹妹吕须嫁给了樊哙。樊哙虽曾为一名屠夫,但日后成为一位得力的将才。在项羽设的鸿门宴上,樊哙的精彩表现让大家记忆深刻,不拘小节的他于困境中解救出刘邦,使刘邦免遭一劫。

这些刘邦早期结交的好友都曾在刘邦成功前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并从他们早期的故事当中可以看出,这些好友对刘邦日后的影响及作用之大和后事发展的顺理成章性。

二、早期友人对刘邦建汉的作用

刘邦在战场上并不是常胜将军,但却最终能够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不乏挚友的极大帮助与影响。在多次危险时刻,他的好友都能挺身而出;在他决策失误及考虑不周时,他的这些好友都能及时提醒他、劝诫他,刘邦也视他们为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若靠他一个人的单枪匹马,怎会有后来的功业,就算有了后来的张良、韩信,刘邦这样防范心理很重的人又怎么可以很好地相信和善用他们呢?因此那些虽未立多大功的好友在其起义后的帮助和影响却是不可或缺的。

刘邦在占领沛县起义后与项羽、项梁联合反秦。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队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1]2014刘邦看到奢华的秦宫室便不想走了,樊哙与张良看到刘邦不舍得离开,认为是一个危险的迹象,如果刘邦住进秦宫中,不但会脱离起义的将士,影响整个反秦起义队伍的斗志,而且会断送即将取得胜利的反秦斗争。经过樊哙与张良的耐心劝导,刘邦才回到霸上。从这其中可以看出刘邦的好友都是非常忠心于他的,并且看得清形势,对打赢之后的楚汉战争,以及统一天下都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刘邦不听樊哙、张良的意见,执意入秦宫享乐,会影响到手下的一大批起义将领,会把秦朝官吏的那些腐败、奢侈的作风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最后是这支军队失去革命的锐气,成为一支脱离百姓的军队,刘邦也不可能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取胜。“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1]2014当初萧何接收了秦朝的第一手资料,对后来刘邦取得民心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使刘邦在各方面的部署更切合实际。

在刘邦的集团中,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若没有萧何,刘邦也就不会发现韩信这个将才。当初刘邦并未认识到韩信的价值,但由于萧何的推荐和劝说,他听了萧何的话,挽留了韩信。在之后韩信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曾经这样赞叹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公元前205年,刘邦占领了彭城,却因自己的松懈而从彭城败逃。在逃亡途中,夏侯婴给刘邦赶车,在敌兵穷追不舍的紧急情况下,刘邦竟然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推下车,而夏侯婴不忍丢下两个孩子,不顾敌兵的追击和刘邦的责骂,最后救出两个孩子。按照当时的危险情形,夏侯婴根本没有必要增加负担,并且刘邦已自己决定扔下孩子了,他也没有必要去管两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孩子,但他却紧抱着两个孩子驾车逃亡。由此可见,夏侯婴是一个明智的人:若两个孩子被敌兵抓到,吕后会怎样对待刘邦呢?刘邦会顺利地掌握朝政吗?通过这样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夏侯婴的为人,同时也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位好友对刘邦的帮助有多大。

刘邦这些有勇有谋的好友,成为刘邦的左右手,作用及影响之大实不可言尽。

三、做了皇帝后刘邦对其好友的态度

楚汉战争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在当皇帝前后,承认和分封了一批拥有军事实力的将领为王,之后又分封了功臣。在分封过程中,刘邦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萧何,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而有许多人不服气,刘邦便举了一个例子,使得所有人不得不承认萧何为第一大功臣。“高祖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祖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1]2015从刘邦的这一席话中,便可看出刘邦“不觉自道肺腑间事”,从他的一句“不可忘”可看出“乃己心不能忘耳,非于天下大计有所系属也”。[2]64由此可见,刘邦是相当看重萧何的,虽有张良、韩信等聪慧之士在多次争斗与战争中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获得许多主动权,但萧何的功劳却远远大于他们,从始至终,萧何不离不弃,为了参加斗争,带了全宗族的几十人,可见他对刘邦的赤胆忠心。做臣子的,首先要忠。皇帝最怕的事情就是臣子夺了他的皇位,所以他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忠。作为臣子,要效忠一个王朝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有忠心还不够,还需要一些技巧。做君主难,做臣下更难,能做到萧何这样的臣下就难上加难了。

功臣中萧何列第一,曹参则紧列第二。曹参在战争中曾受七十多次伤,而且攻城略地战功也最多,功劳也非常大。分封了两大功臣,刘邦又封了一些有功将相为侯,其中除了萧何、曹参,还有樊哙、夏侯婴等。

刘邦当了皇帝后,戒心大增,对中途结交的朋友多有怀疑,韩信、彭越、英布等先后被杀。这些大功臣都未死于敌人手中,却最终死在刘邦手中,可见刘邦的疑心之重与心狠手辣。可是萧何、曹参等人却未有此后果。刘邦临终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日:“曹参可。”[1]391可见对他早期结交好友的信任。刘邦死后,吕后执掌政权,樊哙、萧何、曹参、夏侯婴也都成为与吕后关系密切的重臣。

两类不同的好友、助手,于是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命运。从一直辅佐刘邦的这些大臣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刘邦还未有成就之时的好友和在他起义建立国家的半途中所结交的好友、助手进行相比,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命运。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这几个从一开始就陪在刘邦身边的好友,虽然个别有被刘邦监禁或者惩罚,但最终都未被刘邦处死,而且在刘邦死后成为了辅佐吕后的重臣。然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是被刘邦杀死的,并且投靠了刘邦的臧荼等人也最终是被杀,还有一部分重臣因谋反或者势力过于强大,最终都是被刘邦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处死了。

刘邦从小混混起家,到最后建立大汉皇朝,刘邦的早期好友无一不在帮助他,忠心于他。因此,刘邦的成功,与其早期结交的好友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8

“明天的花更美”你是否想过它还属于你吗?曾经有人采携了路边的野花,花因断离母根而死去。从此,他不再碰那些野花,久而久之,花已被别人折空。留下的只是空草地,他悲叹自己迟疑,悔恨自己谬想,可惜已是“花去草盛人空在,观草又有怜花心。”

花须竟折直须折,莫等花落空折枝。古人有感于此,后人岂能不屑一顾呢?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采携明天的花,无知的放弃了今天的好机会。

大到失天下,小到失佳偶,数十古训,今人仍痴心于明天的花儿,机遇,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看你是否把握的好。

西楚霸王项羽,显赫一时,拥兵四十万,关内关外无人不知,正值连战连捷,汉军势单力薄,大设鸿门宴,对酒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而沛公竟可平安归去。只怪项羽错失良机。酿成大祸,大将韩信应萧何之语投身楚军,项羽错放良马,等待明日之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归军刘邦。做了将军,杀得楚军大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谁又知这曾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竟如此神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9

相亲失败爱情来了

2011年3月,时年28岁的黄浩然兴冲冲跟着越南相亲团去相亲。黄浩然出生于盐城亭湖区。2008年7月,他职高毕业后,在盐城一家商场做玩具生意。由于性格内向,不擅经营,玩具店生意惨淡。眼看到了适婚年龄,他的感情世界却一片空白。谈了几个对象,都因没房没车而无疾而终。时间一长,父母急得不行,整天唉声叹气。

直至一天,母亲听说邻居小伙找了个越南新娘,不但没要房子,而且新娘还安安稳稳地呆了下来,便催他也试试。经不住母亲的软磨硬泡,黄浩然答应了,打算顺便去越南散散心,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于是这年春节一过,他带了5万元的积蓄,踏上前往越南的旅途。到了越南海防市,他跟着相亲团接触了几名当地的女孩,结果并不乐观,他不想随意找一个没感情的女孩共度此生。无心感情后,他决定在越南游玩几天就回国。

这天,黄浩然挎着数码包,来到海防市小镇上取景。此时的海防市春暖花开,景色宜人。黄浩然兴奋极了,他一边欣赏,一边“咔擦、咔擦”地拍摄起来。就在他兴致盎然地定格一幅幅美景时,突然听到前方一声尖叫。黄浩然闻声一看,只见一个打扮时尚的年轻姑娘滑进了湖里。人命关天啊,黄浩然顾不得多想,立刻甩下肩包,箭一般飞奔过去,跃进水中将那个女孩救了起来。所幸得救的女孩除喝了几口水,并无大碍。惊魂之后,女孩见黄浩然浑身湿漉漉的,这才赶紧向救命恩人表示谢意,她用熟练的中文说道:“谢谢您!”“你是中国人?我也是。”黄浩然吃惊不已,那女孩的嘴也张成了大大的“O”型。

通过交谈,黄浩然得知:女孩叫萧兰花,时年24岁,湖州安吉人。她的父母在吴江开了一家服装批发公司。2009年,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公司帮忙打理,家庭条件十分优越。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大,她向父母请假,一人独自到越南散散心。那天,由于湖边景色宜人,她拍照过于投入,哪想一脚踩空,直接栽进了水中。幸亏遇到了黄浩然……

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萧兰花当即掏出5000块钱表示酬谢。黄浩然委婉拒绝道:“这是每个善良的人都会做的事,何况我们都是中国老乡。我接受你的谢意,但这钱万万不能收。”无论萧兰花如何劝说,黄浩然就是不肯收钱。最后,见黄浩然虎着脸,萧兰花只好不再坚持了。分别时,萧兰花将电话和地址还有QQ都留给了黄浩然,并要来他的联系方式。末了萧兰花告诉他,以后他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地方,都可以联系她。

原本两人交集的机会并不多,但回国后的一个月,萧兰花恰巧到盐城出差,她萌生了去看望黄浩然的念头。几经周折,萧兰花找到了黄浩然。一见面,萧兰花就兴奋地说:“不知为何,见到你就感觉特别轻松!”这让几次恋爱失败的黄浩然顿时受宠若惊,几乎脱口而出:“哪有,我是个不讨女孩喜欢的人,不然我就不会去越南相亲了!”“什么,上次你是到越南相亲的?”萧兰花惊讶道。在黄浩然的叹息中,萧兰花这才知道,这个拒绝接受酬金的小伙,竟是几次恋爱失败后,被父母逼去越南相亲的。一丝难言的酸楚感顿时涌上了她的心头。

此后几天,黄浩然带着萧兰花玩了几个景点,拍摄了不少照片。回到吴江后,萧兰花心中一直忘不了黄浩然,常常对着两人的合影思绪万千,她几乎每天都要给黄浩然发短信,询问他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黄浩然却认为自己是个丝男,担心家境优越的萧兰花跟他交往只是一时冲动,因而没有勇气跟她继续下去。每一次,黄浩然都说自己过得还不错,谢谢她的关心,并说他相信缘分,坚信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黄浩然的善良与自强,赢得了萧兰花发自内心的欣赏。

2011年8月的一天,萧兰花又到盐城出差。到了盐城,她直接打电话给黄浩然:“我已经到盐城五星车站了,你能接我一下吗?”虽然黄浩然不愿意见她,但他还是去了车站。一见面,黄浩然见萧兰花大包小包的,不禁有些好笑道:“你这是逃荒啊!”这无意的玩笑,让萧兰花柔情倍增,她轻声地说:“哪有,我好着呢。我这次来就是想告诉你一件事,我就是喜欢跟你在一起,我决定到盐城开家店,所以先带些行李来打前战的。”这半是表白、半是暗示的话,让黄浩然一时愣了,他支吾着不知道如何回答。

第二天,萧兰花到黄浩然的店去玩。一进门,她赫然发现黄浩然的桌上,有张两人上次在盐城的合影。这让萧兰花惊喜不已,急忙追问道:“你还说不喜欢我?!”黄浩然顿时有些耳热。原来,面对萧兰花这火热热的爱情,他之前一直犹豫不决。但昨天被萧兰花要到盐城开店和他在一起的举动彻底震撼了,他明白这个像兰花一样奔放的女孩早已铁心爱上他这个丝。为了爱情,她可以义无反顾追爱而来。于是,黄浩然将他们的合影照片放在店里,作为自己的爱情回应。

爱情峰回路转

最爱那一枝失根兰花

几天后,萧兰花在盐城租了间房子,她告诉黄浩然自己先回吴江跟父母说明开店的情况后,再回盐城和他相守。然而,就在黄浩然满心憧憬这份爱情时,萧兰花竟然“人间蒸发”了。黄浩然焦灼一片,他打电话给萧兰花,电话无人接听,发信息也没人回。到网上给她QQ留言,也石沉大海。黄浩然很受伤,他觉得自己被骗了。原以为萧兰花为爱追到盐城,让他找到了爱的归依。可兰花却又突然失踪了,难道是他自作多情?或者是她的父母不同意?黄浩然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他想去吴江看看,可这样贸然追一份不现实的爱情,他怕到头来还是伤痕累累。

既然与兰花无缘,那长痛不如短痛。伤心的黄浩然索性换了手机号,甚至再也没上QQ留言给萧兰花。此后,黄浩然还是经营他的生意,继续等待他的缘分。尽管父母时常催促他,但经过萧兰花“失踪”的事情后,他对爱情并不着急了。

然而,2011年12月,就在黄浩然慢慢淡忘了萧兰花时,他无意用手机登陆以前的QQ,竟发现萧兰花的空间更新了,而且签名写着这样一句伤感的话:“兰花失去根,成了兰花枝,从此它再也没有了春天。”黄浩然心里“咯噔”一下,看样子兰花一定是遇到大问题了!来不及多想,他连忙给她留言问好。

几天后,黄浩然居然收到了萧兰花的回复,她礼貌性的表示了“谢谢”。在黄浩然的再三追问下,萧兰花这才含泪道出她遭遇了一场生命之灾……原来,萧兰花那天回到吴江,突然喉咙嘶哑、疼痛难忍,到附近的诊所吊了好几天盐水,都没见好转。她不敢怠慢,赶紧到苏州市一家公立医院做了检查。而后医生遗憾地告诉她:“你患了磷状喉癌晚期,须进行全喉切除手术,但是手术后,你会完全失去语言功能……”犹如晴天霹雳,萧兰花顿时绝望万分,她捂着嘴,无声地啜泣不止。自己刚找到爱情,正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如今却摊上了这病,她怎么能连累黄浩然。那几天,萧兰花的心情很糟糕,她不想做手术,也不想黄浩然得知自己的病情为自己担心。

第二天,经过父母的再三恳求,萧兰花被转到上海华东医院做了喉部切除手术。从此,萧兰花成了一个彻底的无喉人。出院后,她原喉结下方半寸处留下一个拇指大的黑洞,直通肺部,所有的气流都要从这个孔进出。吐痰也不再通过嘴巴,而是从颈部下边的一个气孔“喷”出来。为了防止“呼吸口”受感染和污物进入窒息,萧兰花每天都用特制的纱布缠着颈部。她最怕洗澡和洗头,因为这个“呼吸口”一旦进水,很容易呛着肺,就会接不上气来。与病痛相比,更令萧兰花难受的是,她从此不能说话了,与人交流要用手比划,或者用笔交流。

一天,她在家里闷得慌,打手势告诉母亲自己去街上逛逛。可到了街头,她突然想上个厕所,转了几圈,却怎么也找不着。她伸手拦住一个女孩比划着想询问一下,女孩却以为遇上了打劫的,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引来了许多路人。见自己被众人围观,萧兰花急得双手乱摇,有口难言。回家后,萧兰花急得浑身打颤,激愤地在纸上写道:“我成了连厕所都问不到的废人,我活着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打此之后,萧兰花再也不肯上街,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而面对黄浩然发来的信息,她不知道怎么回复,更不想给黄浩然任何压力,所以狠心消失了。

后来,黄浩然再没联系她,也像真空一样消失了。萧兰花终于知道什么叫切肤之痛。其实,一想到与黄浩然相处的那段日子,她就多么憧憬能与他牵手一生、白头偕老。但自从她做了手术,成了失音的废人后,她不敢再奢望爱情。哀痛的她只能把时光寄托在网络游戏上。一次,她和网友打游戏输得一塌糊涂,心情极差,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再也没有春天了。于是,她绝望地敲下那句话。而后她拼了全身的力气,想狠狠地哼几声,可怎么也发不出声音,顿时绝望至极……

听说了萧兰花的不幸遭遇,黄浩然被深深地震撼了:心爱的女孩竟成为一个“无喉”人。更要命的是,自己还误会了她,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知情。想到这儿,黄浩然心里一阵刺痛,从越南遇到萧兰花再到兰花为了他追爱到盐城,往事一幕幕像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兰花的绝望让黄浩然无法释然,他决心帮助她熬过生命中最痛苦的日子。

“喂,是兰花吗?我是黄浩然……”接通电话,萧兰花无言。但黄浩然能感觉到她在哭泣,他喃喃地说:“我知道你不能说话,但那已经过去了,今后,就是天塌了,我也会守在你的身边……”萧兰花挂了电话,发来信息:“我是个哑巴,是个废人,跟我谈恋爱,你这辈子就毁了。”“不要这么说,失音不是灾难,即便你真成了无根的兰花,但在我心中却永远是最美的一枝……”听着黄浩然的真情告白,泪水瞬间弥漫了萧兰花的双眼……

倾情拯救守护

爱于无声处升腾

为了打消萧兰花的顾虑,黄浩然毅然决定搬到苏州,他要亲自守护着她,让她慢慢恢复信心,接受他的诚意。2012年4月23日,黄浩然将生意转让给朋友打理,自己只身去了苏州。当风尘仆仆的他手执一束娇艳的玫瑰再次见到萧兰花,他还是愣住了。虽然遭受了生命的重创,她依然那么秀气,美丽。见到他,失音的萧兰花反复比划着:“对不起,让你失望了……”黄浩然没有丝毫迟疑,快步迎上去,将那束玫瑰花轻轻地放在她的怀里。

第二天,黄浩然在萧兰花家附近租了间房子住了下来。而后,他开始想方设法地帮萧兰花走出生活的阴影,他到图书馆借来一大堆关于咽喉疾病方面的书给她看,与她共同商讨如何减少无喉情况下的不便。为了让萧兰花重拾自信,黄浩然听说可以用“电子喉”发音。于是,他花3000块钱买来电子喉给她。可电子喉毕竟带着身上不方便,黄浩然就另想办法。一天,他上网时无意搜索了“无喉人如何发音”这几字,竟有了重大发现。原来,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不少自然发音的培训班。黄浩然很是兴奋,他又继续搜索,进一步了解到全国多家大医院都开办了此类培训班。他赶紧将这一发现告诉了萧兰花,萧兰花顿时激动得泪花闪烁……

几天后,黄浩然带萧兰花来到上海一家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发音训练室,参加学习。两个星期后,回家训练的萧兰花竟可以“嘶嘶啦啦”地发出“1、2、3”等数字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并不好听,可对于“失音”已久的萧兰花来说,却不啻于一种天籁之音!

又过了几天,萧兰花到黄浩然租住的地方玩,黄浩然给她倒了一杯水。没想到,他竟听到一个模糊的声音在说:“浩然,你辛苦了!”黄浩然顿时愣了,赶紧回头,只见萧兰花满脸通红地站在自己身后,一直重复着同一句话“浩然,你辛苦了……”那声音虽然小,却清晰地传进他的耳朵里。他激动地转过身,轻轻地搂住兰花:“我听到了,你终于能讲话了!”萧兰花也跟着喜极而泣。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萧兰花竟可以跟父母进行交流了。其父母直接惊呼道:“女儿,你真了不起!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结婚了。”见时机已经成熟,黄浩然马上向萧兰花求婚,并表示会把她带回盐城照顾。此时萧兰花已彻底被这个执着的男人所感动,她相信黄浩然能给她最真的爱,于是泪光盈盈地点了点头。然而,萧兰花的父母得知后并没有马上表态,爱女心切的他们还是表示要考察黄浩然一段时间。黄浩然没有放弃,他继续留在吴江一年多。那些日子,他经常牵着萧兰花到离家不远的公园晒太阳。见此情景,小区的人目光中有祝福,有不解,然而黄浩然根本不在意,始终大方地牵着萧兰花的手。这让萧母终于相信这个小伙子是真的爱惜自己的女儿,于是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2013年7月,黄浩然将萧兰花带回盐城。当母亲得知儿子要娶一个“哑巴”姑娘,表示不能理解,说什么也不答应:“你好端端的,什么样的女孩不能娶?!”见说服不了父母,黄浩然找到知书达理的堂姐,将自己的婚恋难题和盘托出。见堂姐也沉默不语,黄浩然急了:“姐,你知道我为何之前一直找不到女友?因为我太内向,太相信缘分,自从认识兰花,她就是我的缘分,尽管她现在有些残疾,但我们很快乐!”见弟弟如此执着,堂姐终于理解了他,答应帮他一起做通黄母的工作。一个月后,父母果然同意了这门亲事。原来聪明的堂姐特意从网上找来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无喉人生活,见他们并无太大的生活障碍而且有治愈的希望,黄家父母终于打消了顾虑。

2014年8月26日,在声声鞭炮声中,亲友们陆续赶来,为这对新人送上了诚挚的祝福。黄浩然和萧兰花携手踏上美美的红地毯。当天,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萧母将女儿的手交到黄浩然手中,对他叮嘱:“现在,我把女儿交给你,希望在你们金婚的时候,你会说这辈子我没娶错人……”黄浩然深情地望了萧兰花一眼,笃定地回道:“妈,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篇10

萧伯纳出生在一个小公务员家里,由于家庭贫困,他早早地便辍学回家。从20岁起,萧伯纳开始尝试以写作谋生,并在6年时间里先后写出了5部小说。不过,令人沮丧的是,当他满怀希望地将这5部小说寄给60多家出版社寻求出版时,那些出版社无一例外地,全都无情地拒绝了给他出书的愿望。

看到儿子遭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母亲心疼地劝说萧伯纳放弃这条艰辛的创作之路,并表示她可以挣钱养活儿子。就连已经和母亲离了婚的父亲,在闻迅后,也赶过来劝说萧伯纳。父亲怜惜地握着儿子的手说,实在不行,就改行做其他事情吧。那一刻,萧伯纳真心觉得,自己也许不是当作家的料。

有一段时间,本来就性格内向的萧伯纳都不敢轻意出门上街。因为只要他一露面,人们就在他身后指指点点。有的年轻人甚至故意讥笑他,称他为“创作了5部名著的大作家”。那一阵子,萧伯纳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然而,不服输的萧伯纳坚信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不会失败。他寻思,既然小说创作的道路不好走,自己为何不能从戏剧方面寻求突破?他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地写下去,并强制自己每日写一定数量的剧本。事实证明,萧伯纳当时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抉择。

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剧本的创作。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的《不愉快的戏剧集》等的戏剧,不但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篇章。

1925年,萧伯纳最终凭借《圣女贞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半年后,他却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引起一片赞叹之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萧伯纳回忆说,被一家出版社拒绝,并不是多大的事件。但如果被60家出版社同时拒绝,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打击。幸运的是,他顽强地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