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萧何十篇

时间:2023-03-19 11:23:22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1

关键词:“萧何”;农民问题;国共合作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03-02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讲的是发生在秦末汉初的故事,意在描述汉初名相萧何的卓越功勋和重要地位,后来人们常以此来比喻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事。如果把这一典故借用于两千年后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农民问题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萧何”的角色。本文立足这一角色,重点阐述农民问题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内在关系。

关于农民问题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内在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本文认为,这一内在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认识上的共鸣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观,虽是基于不同党派、不同阶级的历史和现实的产物,但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诸多共鸣。

首先,关于农民的革命性质问题。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晚年的孙中山改变了早期那种认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华侨、留学生、会党和新军的观点,开始把农民视作革命的依靠力量;动员工农参加革命,对孙中山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而作为中共早期为数不多的农民问题专家和农民运动领导人,对农民的革命性质一直都有着较高的认识,他在中共三大上关于农民性质的论断足以证明。

其次,关于农民的革命作用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孙中山就已经把农民的作用与革命的成败联系了起来,他说:“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次改组,要加入农民运动,就是要用农民来做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孙中山对农民作用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孙中山的这一认识与在中共三大上重视农民运动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处。

再次,关于对农民的争取方式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都认识到要争取到农民的支持和对革命的参与,唯有给农民分得土地;只要让农民拥有了土地,农民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尽管国共两党在有关农民取得土地的方式上差别较大,但是对土地在争取农民的过程中的作用所形成的认识则大同小异。

总之,随着农民问题地位和作用的不断上升,国共两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对农民的革命性、农民的作用以及争取农民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都有了共鸣。这些共鸣大大有利于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契合,并为国共两党的合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政策上的呼应

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农民政策上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待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与如何对待农民的土地要求。

首先,关于如何对待列宁和共产国际在农民问题上的帮助和指导问题。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农民问题观点上,国共双方的态度不约而同。国共两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会议上,列宁就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前途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指出解决农民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之一。1922年1月2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远东会议,国共双方均应邀派出代表出席。这次会议根据列宁的上述论断,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讨论了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和同民族革命政党的合作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的政策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呼应。

其次,关于如何对待农民的土地要求问题。在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国共双方的立场观点不谋而合。合作之前的在农民问题上的政策深受孙中山的影响。尽管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赞成“夺富人之田为己有”,但其“平均地权”的思想却是要“取消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道路”,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这种思想主导下的农民问题政策,虽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意志,并以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主观目的,但这些政策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中共三大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草案》、《农民决议案》等,不仅就农民的土地问题提出了要求,如:“划一并减轻田赋,革除陋规”,“规定限田租的法律,承认佃农协会有议租权”。同时,中共内部一些先行者也开始在实践上摸索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如、沈定一(玄庐)、彭湃、刘东轩、谢怀德等,分别在不同地方组织和开展起农民运动。随着农民运动的发展和“耕地农有”呼声的高涨,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双方农民政策的诸多共同点,如重视农民的土地要求,分给农民土地、限制地主的权利等。国共两党的农民政策虽不尽相同,但却都充分体现和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更能赢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在这些政策的不断推行下,国共两党之间围绕农民问题产生了呼应,而且这一呼应对国共双方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农民政策以便更好地团结和领导农民开展革命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三、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行动上的互求

如上所述,随着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认识上的共鸣的增加和在农民问题政策上的呼应的加强,作为当时中国的两个皆欲有所作为的政党,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开展行动时就有了更多的互求。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成熟了起来。在中共三大上首倡开展农民运动的,经过自己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认知,进而更加明确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中共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不仅使自身获得了参与革命的主动权,而且还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普遍信任和广泛支持,共产党的声望大大增强。这在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中共与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即开展合作。

其次,中国对农民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基于其这一政党性质和利益要求,在根本上是不可能也不愿意采取彻底的方式即革命的手段来完全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但是,要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进而发展资本主义,农民问题又的确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共的农民政策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获得了所无法取得的成功。因此,这就使得在农民问题上不得不有求于中共。这样国共两党的合作就有了可能。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2

防腐剂对现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防腐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但由于少数不法厂商的滥用,有人甚至将防腐剂视同毒药。那么,哪些防腐剂是安全的?怎样防止防腐剂对健康的危害呢?

食品防腐剂是用于防止食品在储存、流通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繁殖引起变质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有提高食品保存性和延长食品食用价值的功效。为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来保藏食品,如盐渍、罐藏和冷藏等。在一定条件下,食品防腐剂被用来作为保藏手段,对防止食品的腐败有显著的效果。因此,防腐剂作为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吃的时间长,会不会有害?

我国对防腐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明确规定防腐剂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合理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2.不影响消化道菌群;3.在消化道内可降解为食物的正常成分;4.不影响抗菌素的使用;5.对食品进行热处理时不产生有害成分。此外,我国对防腐剂的使用范围和添加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规定酱油中防腐剂的量不得超过食品量的千分之一,汽水中防腐剂的量不得超过食品量的万分之二。

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只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合理使用食品防腐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般是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的。还有人认为含防腐剂的产品“吃一天两天没关系,吃的时间长了就有害”,其实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筛选防腐剂时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食品防腐剂应该没有蓄积性。也就是说,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都是可以随代谢物排出的,不会在体内蓄积,而任何在人体内有蓄积性的防腐剂都是禁止用在食品中的。这就保证食品防腐剂在人体内有一个摄入与排出的过程,不会在体内蓄积,因而长时间摄入问题也不大。以苯钾酸钠为例,它被人体摄入后大部分在9~15小时内就能合成尿酸并随尿排泄,剩余部分经酸化后分解,不会在人体内蓄积。

天然防腐剂并非都安全

还有人认为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好、化学合成的不好,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天然的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例如丙酸钙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防腐剂,但它可以在体内水解成丙酸和钙离子,其中丙酸是牛奶和牛羊肉中的常见脂肪酸成分,而钙离子甚至还有补钙的作用,它们都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

事实上,食品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于超标使用,长期过量摄入人工合成的食品防腐剂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比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参加人体的新陈代谢,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之一,但长期过量摄入也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

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各种防腐剂中,仍以化学合成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丙酸盐为主。我国规定的限量标准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得多,所以,只要从正规的商家购买合格的商品,您大可不必担心防腐剂的毒害作用。

>>小贴士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3

他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这是宋代张耒在《萧何》一诗中据史实归纳出来的句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荡平天下、建立政权之后,论功行赏,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在刘邦看来,萧何对于汉王朝建立所起的作用,是奠定基石的作用,其后的万丈高楼皆由这一基石托举而成。作为一个冷静、公正的史家,15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对史料作了综合分析之后,完全同意刘邦这一评价,他在撰写《史记》时涉及到萧何时,是按这样的观点来选择其事迹的。根据《史记》的描述,萧何其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执著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作为秦朝基层小吏,萧何能深切感受到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作为最早参加造反并经历过反对暴秦和造反者之间因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的亲历者,萧何对社会的剧烈动荡所造成的民生涂炭的惨烈的场景感触极深。因此,他渴望一个海晏河清、秩序井然、百姓乐业的社会早早到来――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实现这一理想,萧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并向刘邦举荐;殚精竭虑治理后方,为鏖战的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甚至将自家几十个男儿也送上战场;汉军一度占领秦都咸阳之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一点最能体现萧何的政治品质,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强民富的政治理想。战争时期他是这样做的,和平时期他也是这样做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在当时战争过后、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的情况下,能得到食邑五千户,这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由皇帝派来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又该是多么的威风!可他不但一概不要,还将家庭财产全送给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正的裸捐。萧何此举,与其说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倒不如说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与他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无为而治、休生养民、恢复经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体现在萧何对于刘邦和韩信的态度上。他和刘邦是同乡,两人在造反前一个在县里工作,一个在乡里工作,交往就开始了。应该说,萧何对刘邦的无赖和傲慢的人品,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更深。但他对刘邦可谓诚心诚意、忠贞无二。刘邦揭竿而起时,并无多少威望,正是萧何力挺刘邦,推举他为领袖;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力量强大,刘邦几次惨败,“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又是萧何及时送来大量兵员粮草,使其重整旗鼓,继续与项羽较量,并获得最终胜利。即使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担心萧何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多次试探他的忠心。以萧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刘邦为人品性的了解,萧何当然知道刘邦的用心,也肯定对刘邦的做法不满意。那么,萧何为什么还那么竭尽全力、无私帮助刘邦呢?这是萧何非凡的政治胸襟决定的。他既能在诸将中识得韩信的才能,也就一定能正确评估刘邦在乱世中的领导能力。他一定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以后,认定在所有英雄之中,只有刘邦才是真正能将社会由大乱带向大治的君主,才是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治伙伴。于是,萧何坚定不移地辅佐刘邦,容忍刘邦在品质上无关政治理想的一切缺点。建国之后,政治理想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成了萧何最高的行为准则。自然,萧何心中的国家利益,与刘邦对于刘氏江山千年永固的愿望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萧何对刘邦的忠贞不二的实质,是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的忠贞不二。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与吕后除掉韩信了,这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已对国家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往日所作所为来说,韩信没有政治信念,倒像一个商贾,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他引兵东进击齐,得知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说齐归汉,但他为了抢功,听从辩士蒯通谗言,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他烹死,然后率众降楚。这一行动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断送了刘邦特使郦食其的性命,也使刘邦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于荥阳、急需韩信救援之时,刘邦等来的却不是他的援兵,而是要刘邦封他为齐王的信件。刘邦在被要挟的情境下,迫不得已答应了他做齐王的要求。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然而,韩信、彭越各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并未如期南下。结果,楚军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反击,刘邦大败而归。由韩信的历史行为可见,他的名利之争和意气用事,曾给统一大业和刘、萧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造成过重大损失。再从现实的表现来看,因刘邦接二连三地褫夺他的齐王、楚王的爵号和封地,并将他软禁在京城之中,不但使他实际利益受损,还备受羞辱,他肯定是极度不满的。以他的敢作敢为、不屑于韬光养晦的性格,一定会将自己不满的态度流露出来,并深深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通自立旗帜的建议。古今许多人对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韩信与陈约定在刘邦率兵离京时,里应外合刘汉政权和的记载表示怀疑,可能是出于对韩信被杀结局的同情而作出的臆测,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韩信早已感觉到自己必将被刘邦除掉的危险,以他的军人性格,他想举事而不想束手被擒是有可能的。

萧何对于韩信的历史自然是一清二楚,作为留守京都的最高行政官员,对于韩信目前的不满态度也肯定了然于心。即使他对韩信造反的举报不完全相信,但他绝不会漠然视之。以他对韩信与刘邦之间矛盾的尖锐、激烈程度的了解,他们撕破君臣关系的面纱,进行你死我活的抗争是早晚的事。而到了那一步,必然是刚刚进入和平的社会又会燃起战火,稍喘了一口气的百姓又被拖入战争的泥淖,这对于萧何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事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即使屈杀韩信,他也在所不惜,他不能拿韩信一个人的生命来冒国家政权倾覆的风险。因为国家利益对于他来说,大于一切,高于一切。所有干扰实现他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政权稳定、百姓乐业的政治理想的人与事,他会毫不留情地清除掉。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和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完全是同一个人。萧何一出场就表明了心志:“将相和志相投协力同心共事君王……基业稳固国运永昌。”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权甫立,就遵从王命“循秦策,修汉章,规范法典;镇酷吏,宽刑律,抑制豪强;轻徭赋,薄苛税,与民休养;裁臃军,举百废,振兴家邦。”(第一场)他担心韩信没有注意到君王对他的猜忌,依然我行我素,将战争时期的作风带到和平建设时期,谆谆告诫道:“现如今干戈息山河宁靖,总忧你少谨慎自恃功勋。……凡是收敛少任性,莫叫萧何我常忧心。”(第二场)萧何担心的不完全是韩信的身家性命,更多的是国家的安宁。君臣不和,重开战端,这才是他最担心的。当他听说刘邦下旨征剿韩信,惊得魂飞魄散,“怕的是风云突变、战火陡起、自相残杀、血盈河山”,于是他不顾天颜震怒,拼着抗旨遭斩的危险,阻止了征剿,从而避免了一场国家重陷战火的危险。(第三场)

或许有人会说,萧何一会儿和韩信亲亲热热,一会儿向刘邦尽输忠诚,他是不是一个两边都不想得罪的“和事老”,或是一个没有立场的风派人物?这是对萧何极大的误解。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铨衡人的良莠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上述的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一切行为都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对他人的亲疏关系的定位也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不利于甚至有害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和国家利益的获取,哪怕是至亲,他也决不会庇护。

他是传统剧目中的“萧何”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很早就被搬到戏曲舞台上。元代有武汉臣杂剧《穷韩信登坛拜将》、王仲文杂剧《淮阴县韩信乞食》,惜皆不传。所传的最早的剧本是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今存于《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沈采作有《千金记》,其中第22折《北追》、第26折《登拜》,基本袭用金仁杰本。《千金记》常见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近世京剧、川剧、汉剧、秦腔、弋腔、徽剧等剧种均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最广为人知的则是麒麟童周信芳所演的同名剧目。它最初的脚本,是周信芳于1920年左右创作的,首演于上海,当时主演萧何的是刘奎童,周信芳演韩信。三四年之后,周信芳自己演韩信,一演就是几十年,期间不断加工、改造,成了麒派的代表性剧目。

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演秦末大乱时,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又归附项羽。具有文韬武略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然而始终不被采纳,于是只得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受连坐牵累,即将被斩首时,大声问汉将夏侯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出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取天下之道,为萧何所赏识,然向刘邦举荐,刘邦却以出身低微而不予重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连夜追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竭力推荐韩信,称他具有争夺天下不可缺少的大将之材。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该剧通过周信芳的精湛表演,独具特色的两大段唱腔和表现出真情实感的做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个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政治家的形象。当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时,心中充满喜悦:“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定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也是我主的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不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项羽不遵怀王约,反将我主贬汉王。 今日里萧何荐良将,但愿得言听计从重整汉家邦,一同回故乡。撩袍端带我把金殿来上。”这一段曲子用的是【西皮流水】,周信芳唱得欢快、流畅,节奏鲜明,感情浓郁,观众深受感染,即使抑郁的人,听了以后,心情也会明快起来。在知道韩信离开大营的消息后,他心如火燎,不顾年老体迈,月下疾驰,追赶韩信。见到韩信时,他用发自肺腑的心声来打动韩信:“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凭着韬和略将我点醒,我也曾连三本保荐你韩君。他说你,出身低贱不肯重用。那时节,怒脑了将军,跨下了战马身背宝剑就出了东门。我萧何闻此言雷轰头顶,顾不得,这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遥远,忍饥挨饿来寻将军。望将军,你还念我萧何的情分,望将军,你且息怒、你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这段【二簧快三眼】唱得抑扬有致,错落跌宕,恰如其分地倾吐出萧何盼望韩信回转、为汉出力的至诚之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写的是韩信人生的开端之日,而《成败萧何》则表现的是韩信人生的落幕之时,两者的故事内容完全不同,但是,在表现萧何对待韩信的态度上,后者和前者却是一脉相承的,都写出了萧何对韩信才华的无比爱惜。当然,所表现的也都是作为政治家的萧何对人才的态度。《成败萧何》中的萧何与韩信的关系,表面上是伯乐与千里马或一对相互敬爱的朋友关系,其实不然。萧何是一个在权力角逐场中争斗了几十年的政治家,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的。他敬重韩信,与其说是敬重韩信的为人,还不如说是看重韩信过人的才华。因为他明确地批评过韩信的为人:“也曾怨,怨你的行为举止失检点;也憎恨,曾恨你功高爵显就不自谦。”该剧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对韩信的爱惜之情:在刘邦宴请群臣时,他特地以相国之身到宫外迎接韩信;在韩信窝藏钟离昧的事情上,他挺身曲护,避免了韩信的的杀身之祸;最后,他又劝韩信逃出京城,“隐迹山野避祸端”。这情感中,当然有知己、朋友的情义成分,但更多的,是出于他对韩信那“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杰出才华的特别青睐。作为政治家的萧何懂得,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此时的汉王朝远没有达到天下一统、边境宁靖的地步,许多拥有军队的王侯正蠢蠢欲动,而匈奴正乘华夏内战多年、兵疲民弱之际,不断犯边。因此,仍然需要韩信这样的将军,以保卫新的王朝。所以,麒派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与《成败萧何》中的萧何,是同一个人。

他是世俗生活中的“萧何”

世俗生活中的萧何是什么样?司马迁和其他的史家并没有多少描述。但作为一个世俗之人,就会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就应该在愿望实现时欢欣,在两难选择时痛苦,对子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对所欢喜的人希望保持长久的友谊等等。在史家的笔下和以往小说《西汉演义》和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作品中,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是政治家萧何的形象,但仅表现他的政治生活,不免单薄、平面。而《成败萧何》的编剧李莉与萧何的扮演者陈少云,把握了当代的审美精神,揆度作为一个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生活状态,努力开掘他的精神世界,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萧何”。

如上所述,该剧中的萧何对韩信的关心、爱护之情,既有源自于政治理想、国家利益,也有很多的真挚的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成分。整部剧,只要是萧何与韩信同时出场,演出的总是萧何对韩信的那一份深情,而那一份深情无疑超出了政治的需要。未央宫的宴会,他明知自己出宫等待姗姗来迟的韩信,会使刘邦增加对自己的不满,但为了不使韩信难堪与加剧君臣之间的矛盾,他还是坚持到宫外迎候。他所做的弥合君臣之间缝隙的努力,其目的是让韩信在战争结束之后,能和君王和睦相处,使得身家平安;韩信窝藏朝廷要犯钟离昧,犯下的是满门抄斩、夷灭三族之罪。萧何即使自己是开国元勋,此时为韩信讲话,也可能落得褫职夺爵的下场,甚至有丢掉老命的危险。如果萧何仅仅是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考虑,他可能不会那样铤而走险。韩信与朝廷的矛盾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时,萧何仍在为韩信着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地将韩信的命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其表现就是让自己的爱女萧静云亲自送韩信出城。当然,他毕竟是一个国家至上的政治家,政治永远置于他生活中的第一位。当友情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让他又必须选择其一时,他无疑会放弃友情,而选择国家利益,尽管他有撕心裂肺的痛苦。

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常常是对立的、矛盾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但是,在《成败萧何》的舞台呈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两者高度融合的对立统一体,你已经无法分清哪里是政治家的“萧何”,哪里又是世俗之人的“萧何”,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与陈少云先生的出色表演是不开的。而成功的方法,就是“自然”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萧何肯定也是政治家的“萧何”与世俗之人的“萧何”的组合,但是,他绝不会给人两副嘴脸、两种人格的感觉,而是一个两者水融的整体,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人际交往等等,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长者、父亲、朋友、兄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陈少云所表现的就是这一个“自然”的萧何,而表现的准则是一个“诚”字,这方面以剧末追韩信和与韩信的生死相别的场面最具代表性。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4

楚汉久经对峙,最后主动求和,决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却非刘邦,而是百战百胜的项羽。何哉?

个中原因,当然是项羽的后勤支援出了大问题;鏖战数年之后,项羽要人少人,要粮缺粮,早就无以为继了。项羽的窘境,说白了,就在于他的大后方,缺少了一个人,这人名叫萧何。

萧何这样的角色,虽说紧要,虽说关键,却一点儿都不显眼;稍不小心,就极容易轻忽他的分量。后人读史,谈起汉初的“建国三杰”,总欣羡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津津乐道韩信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但对于萧何的“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却多半匆匆读过,压根就无甚感觉。世人尽可以为了张良与韩信而高谈阔论,却鲜少有人能对萧何说啥道啥。事实上,萧何这种低调的角色,不只后人,早在刘邦当年才打下天下,开始论功行封之时,就已经备受轻忽了。

话说,刘邦虽看似无赖,却是个不世出的英主;他一双眼睛,可亮着呢!面对满朝文武,他坚持“萧何功最盛”,必定要大大封赏,可才刚提议,话没说完、语未落定,便见底下一片哗然,众武将群起反弹,厉声言道:萧某从不“披坚执锐”,也毫无汗马功劳,他“徒持文墨,议论不战”,却“反居臣等(之)上”,凭啥?

在一片喧哗的争议声中,只见当事者萧老相国静默如常、寂然似水,简直不知他心中有啥波澜。后来,刘邦力排众议,大封萧相国,甚至还让他位次第一,又赐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极度优礼,即便如此,萧老相国似乎也无甚欣喜,只是一径地澹然,蒙着头,依旧忙进忙出,勤勤恳恳,继续做那些最平常、最没戏剧性,也最没啥可说的事儿。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5

曹参也是沛县人,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先后攻占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擒获敌人两个王,三个相,六个将等官员多人,因功封为平阳侯,食邑仅次于萧何。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故去,力荐曹参继任相位。由于曹参坚定地执行了刘邦、萧何制定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人民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这就是典故“萧规曹随”之出处。

萧何为相,主持了汉长安城的规划及宫殿修建,并为纪念该盛事,铸造了“长安”钱币。在以前著述和学者都认为“长安”钱是秦钱,主要是从字义上判断年代,因秦始皇之弟成矫被封为“长安君”,因字断币。另一个原因是与长安君同时封为“文信侯”的吕不韦铸造了“文信”钱,这种货币已被考古所证实。但我认为“长安”泉不应是秦币,有以下理由:

吕不韦是战国末的大商人,有铸钱基础,而货币是与商业分不开的。他号称仲父,权势熏天,独执秦国政,是秦国的准秦王,从政治上看完全有能力发行以自己所封爵号为名的货币。他又曾受封洛阳十万户,人口不下50万。洛阳为东周故都,物产丰富,具备了发行货币的物质基础。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6

分手后偏又成邻居

宋思思在上大三那年认识了同年级中文系的何成斌。何成斌写一手好文章,人也长得帅气。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2002年,宋思思和何成斌将毕业离校。由于受到宋思思母亲的阻挠,还有性格差异日益显现,两人最后劳燕分飞。

2002年11月,宋思思进入一家企业做会计。经父母说合,她与郑州一家网络公司总经理李磊结了婚。李磊的公司在郑州小有名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5年,他们在郑州市金水区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年7月,生下儿子李子豪,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

自从与宋思思分手后,何成斌经历了一段灰暗的日子。他找工作屡屡碰壁,为了生计做过保安,也做过推销员,直到2004年年底才算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稳定下来。这一年,他邂逅了如今的妻子萧燕。萧燕中专毕业后在郑州一家私人幼儿园当教师。经过近一年的相处,2005年年底,何成斌与萧燕结了婚。第二年,他们的儿子何大成出生。

2010年4月底,何成斌首付30多万元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为了买这套房子,何成斌与萧燕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搬家那天,何成斌和萧燕都很兴奋。虽然房子没怎么装修,但毕竟有了个属于自己的家,他们心里都很踏实。

搬家后的第二天早上,何成斌打开门准备去上班,没想到却碰见宋思思带着儿子李子豪出门。何成斌与宋思思都大感意外,宋思思脱口说:“你怎么住到这儿了?”何成斌说:“我来看了好几次房子都没遇见你,怎么就和你成了邻居呢?”宋思思笑着说:“看来世界真小。我得送孩子上学了,既然是邻居,有时间可以到我家坐一坐。”何成斌“嗯”了一声。下楼后,看着宋思思把儿子抱到一辆轿车上一溜烟地驶出了小区,何成斌的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从这天起,他决心努力工作,给妻子和儿子更好的生活。

在一段时间里,宋思思与何成斌相遇都只是打个招呼,不多说话,两家人也相安无事。

2010年7月12日晚上,萧燕在家做饭,何成斌带着儿子到楼下玩,刚好碰见宋思思和李磊也带着儿子在楼下玩。何大成看到李子豪正在玩电动玩具车,也想玩一下,李子豪大方地答应了。但何大成不小心,把李子豪的电动玩具车撞到了路边的铁栅栏上。李子豪嚷着要何大成赔。何成斌见状,生气地打了何大成一巴掌,并向宋思思夫妇道歉,说要赔偿李子豪一辆玩具车。宋思思笑着说:“这车将近1000元钱呢,不用赔了,你找人修一下就行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何成斌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不就1000元钱嘛,我照价赔偿就是了。”对于何成斌的态度,李磊有些不满意,但碍于邻居的情面他没有吭声。此后,每当遇到宋思思带着孩子在小区玩时,何成斌就带着儿子走开,不让何大成与李子豪有接触的机会。

2010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萧燕带着何大成在楼下玩,正好碰到宋思思和李子豪。李子豪给何大成棒棒糖吃,又让他玩了自己的遥控飞机。晚上,何成斌回到家,何大成就闹着要让他买棒棒糖和遥控飞机。从妻子那得知儿子又和李子豪玩并吃了人家的东西,何成斌就教训起了儿子。萧燕不解,责备何成斌不近人情。何成斌也没有解释什么。

明争暗斗酿仇恨

2010年11月的一天,宋思思邀请萧燕和何成斌去她家打牌。何成斌本想拒绝,但萧燕高兴地答应了。何成斌的脚刚迈进宋思思的家门就后悔了,他被宋思思家富丽堂皇的装修深深刺痛了。硬着头皮在宋思思家玩了一会儿,何成斌就坐不住了,推说有事想要离开,但被萧燕拉住了。他跟着萧燕参观了宋思思的家,当萧燕看到宋思思满满一桌子高档化妆品时,不禁发出一声惊呼。何成斌心如针刺,而宋思思却煞有介事地介绍着家中的贵重物品,这让何成斌读出了一种盛气凌人、暗中较量的味道。

自从去了宋思思家之后,何成斌就时常听妻子唠叨,说李磊如何如何有本事、宋思思如何如何幸福,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听说李磊又换车了,奥迪A6呢!宋思思真是有福气啊,嫁了有本事的老公。”听了妻子的话,何成斌非常恼怒,气呼呼地摔门而去,把萧燕弄得不明就里。

因为性格内向,何成斌把郁闷都憋在心里,萧燕始终不知丈夫为什么生气。李磊和宋思思的事业蒸蒸日上,而何成斌还是按部就班地赚点儿辛苦钱。

2011年春节前夕,何成斌突然辞职了。他告诉萧燕,他打算出来闯一闯,要想富还得从事商业这一行。可做什么呢?何成斌有一位大学同学在科技市场做电脑生意赚了不少钱,何成斌也想试一试。何成斌的决定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原因是何成斌没有从商经验,也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何成斌天天劝说妻子:“我做生意是想赚更多的钱,让你和儿子过上富裕的生活。再说,作为一个男人,我也应该有所作为。”最后,萧燕同意了。

刚开始,何成斌还满怀信心,可由于他没有明确的销售计划和产品定位,顾客寥寥无几。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把好不容易筹来的资金赔了一半。何成斌生怕自己的失败传到宋思思的耳朵里,所以他再三叮嘱萧燕不要把家事告诉别人。但萧燕心烦,无意间还是把何成斌做生意失败的事告诉了宋思思。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7

为了身材更高,形象更美,重庆妹子萧萧不惜代价,赴广州在东山区某门诊部接受人体增高手术。术后至今已两年多,萧萧如愿“长”高了7厘米,但却经历了双腿残疾、医患纠纷、债台高筑、前途无着等连串遭遇。虽然曾接受医方给予的5万元签过“私了”协议,但手术失败、申诉无着的萧萧还是将医方诉至法院,索赔30万元。昨天,这桩医疗整形纠纷在东山区法院开庭审理。

山城美女赴穗增高 手术时方知换医生

24岁的重庆女孩萧萧(化名)原本是个长发飘飘的山城美女,美中不足的是,1.53米的身材使她还欠高挑。据萧萧称,2002年6月,一心求高的她通过广告得知广州有医生能做人体增高(下肢延长)手术后,兴冲冲地揣着3万多块钱,直奔广州东山区某门诊部找到了广告中所说的医生汪某明。当月6日,萧萧就入了院;交纳了各项费用35530元后,9日,萧萧怀着欣喜又紧张的心情进了手术室。上了手术台,萧萧却发现,原来承诺“亲自主刀”的医生汪某明并未主刀,一名术前从未与她沟通过的陌生人(事后萧萧得知此人叫王某州)却拿起了手术刀。两个医生手忙脚乱折腾了9个多小时完成了手术。

手术后萧萧得知,她的主刀医生事实上是门诊部临时请来“会诊”的、来自“省银行医院增高中心”的医生王某州。该门诊部的汪某明承认,由于该部当时增高手术器材不齐备,定做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特邀”王带髓内针“救急”并协助手术。然而,就是这些“空降救急”的增高器材,萧萧事后发现竟然是假冒伪劣的不合格产品。

术后第9天,医生汪某明要求萧萧下地。萧萧说,她双脚一着地就钻心的疼,要求不再增高,门诊部没有同意。7月3日,萧萧出院。

术后剧疼治疗不见好 与院方定“私了”协议

萧萧说,尽管王某州不是她就医门诊部的医生,但术后对她的调理康复予以了特别的“关心”。2002年7月10日,王某州专门带着双腿疼痛的萧萧到珠海市香洲区一家医院住院,调高增高螺丝。8月初,王某州让萧萧回老家养伤。萧萧回家后双腿依旧剧痛不能下床,期间多次致电广州该门诊部求援。当年11月中旬,王某州又为萧萧联系了广州另一家民办医院的治癌症科,让她在癌症病房住了一周医院,萧萧的腿仍不见好转。

再次回老家后,萧萧先后到成都、重庆、北京的医院检查,有医生为她下了“右踝内翻、足下垂、趾总伸肌粘连;左趾长屈肌挛缩”的诊断,也就是说,增高术留下了后遗症。2003年底,萧萧拖着病腿再赴广州找到门诊部的汪某明交涉。手术失败的萧萧在医生面前痛哭流涕,今年1月,门诊部为息事宁人,与萧萧签下“私了”协议:该部“资助”萧萧5万元,萧萧则既往不咎,放弃对该部的诉讼权利。由于医方坚决反对,事情没能提交医学会做医疗事故鉴定,萧萧的伤情也没有评定残疾等级。

增高不成反毁双腿 前路渺茫索赔30万

如今的萧萧身高增高到了近1.60米,但代价是两年来双腿长期遭受剧烈疼痛,现在走路一瘸一拐,夜晚因剧痛难以入眠。两年里为了治腿,她花费了20多万元,如今债台高筑;现在她仍在北京一家医院作康复治疗,没有工作,生活无法自理,前路渺茫。由于羞于将增高的痛苦告知家人,她只好将满心苦水往肚里咽。

今年6月,萧萧将为她做手术的汪某明、王某州和门诊部诉至广州市东山区法院,索赔医疗费、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共计30万元。昨天下午,本案在东山法院开庭审理。

主刀医生竟玩“失踪” 院方称对方不遵医嘱

昨日上庭应诉的只有门诊部和汪某明两人,当年为萧萧主刀的王某州一直玩“失踪”,经过法院公告也寻他不着。尽管萧萧张口索赔30万,但由于准备不足,举证时,她的人和她显得比较忙乱。

门诊部针对萧萧的起诉提出反驳理由:医方当时在手术协议书、增高手术须知中均反复告知萧萧术后的有关事宜。她在该部做增高术期间,一期的断骨手术是很顺利的,萧萧出院时情况良好。手术导致今天的结果,完全是因为萧萧出院后不遵医嘱,没有定期拍摄X光片寄至医方告知增高进展情况,并擅自到外院拆除增高架。所以,医方不应就萧萧擅作主张造成的后果作任何赔偿。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8

花须竟折直须折,莫等花落空折枝。古人有感于此,后人岂能不屑一顾呢?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采携明天的花,无知的放弃了今天的好机会。

大到失天下,小到失佳偶,数十古训,今人仍痴心于明天的花儿,机遇,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看你是否把握的好。

西楚霸王项羽,显赫一时,拥兵四十万,关内关外无人不知,正值连战连捷,汉军势单力薄,大设鸿门宴,对酒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而沛公竟可平安归去。只怪项羽错失良机。酿成大祸,大将韩信应萧何之语投身楚军,项羽错放良马,等待明日之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归军刘邦。做了将军,杀得楚军大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谁又知这曾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竟如此神通。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9

实在闲得难受,韩信去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给官家洗衣服,有位好心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其余的老大娘都嘲笑他,年纪青青,身高马大,就知道蹭。几十天过去了,直到衣服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好心大娘说:“有机会,我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好心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只知道闲玩,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公子,难道我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仍不以为意,继续我行我素。

由于专业不对口,韩信的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展示,只能靠东家,蹭西家,没想到,天长日久竟然养成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的形象。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根除。以致后来,每每在关键时,目光没有放远,贪婪的只顾眼前的利益。

性格决定命运。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青的后生,气不过,指着韩信说:“你虽然长的人高马大,喜欢带刀佩剑,看上去像个英雄,其实是个胆小鬼。”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韩信冷笑两声,正欲离开,年青的后生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子,继续当众侮辱他说:“敢和我比武吗”韩信连连说:“不敢”。年青的后生更来劲了:“如果你不怕,就拿剑刺死我;如果你怕,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着后生,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可一旦杀了他,肯定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不能和他一般见识,不能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档下爬过去了。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以为韩信真的胆怯。

低调,可以使人走向成功。

忍一时,的确风平浪静。

秦末,农民战争打响,韩信仗剑投奔了项梁,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在项羽军中当个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非常武断,始终不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在刘邦营中做了个连敖。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律当斩。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高声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认为韩信言语不凡、相貌威武,下令释放。夏侯婴推荐给刘邦,提升为治粟部尉。虽未被重用,但有了与萧何谈论的机会,萧何对韩信的政治、军事才能十分钦佩,多次向刘邦推荐,让重用韩信,刘邦未肯明确表态。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倘若,自己的才能得不到人家的认可,那么,我们只有自己再去寻找伯乐。

成也萧何。

确实,萧何慧眼识英杰,他一边想着韩信的往事,一边策马奔驰,追了两天两夜,才追上韩信,好言好语地把韩信劝回军营。

刘邦却大骂萧何:“一个韩信,小小的治粟部尉,值得你去追回来吗?”“大王怎么能这样看待韩信呢?”萧何趁机向刘邦说起韩信的才能来:“要说人才,目前没有一人能超过韩信的。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是帮助你成全帝王之业最合适的人选了,大王到底有没有重用韩信的打算呢?”

刘邦听着萧何这么一说,有些高兴地说:“我就封他个将军吧?”萧何严肃地说:“太小了。”刘邦为了自己的事业,下了最大的决心,说:”我拜韩信为大将,你把他叫来,现在就拜。”

萧何提醒刘邦说:“拜大将是件大事,不可马虎草率。大王应该挑选吉日良辰,斋戒沐浴,搭设像样的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才能行使大将的职权,为大王的帝王之业出力效命!”

刘邦都照着萧何说的去办了。

被人推荐,被老板赏识,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机会来了,能否抓住,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韩信拜将以后,果然不出萧何之所望。

。赵王、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李左车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势锐不可挡。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这样你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这时韩信埋伏的二千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有退路,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还能让他们拼命!

后来,萧何、韩信和张良,被称之为“汉之三杰”。

韩信,毕竟是个市井之徒,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按兵不动了。刘邦不明,去问萧何。萧何说:“他在讨封哩。”

韩信,虽然把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但贪占小便宜的丑恶行径,不自觉的凸显出来。他带着致命的缺点,跟刘邦,心黑脸厚的鼻祖,讨价还价,岂不自取灭亡。

听《百家讲坛》讲:此时的韩信,欲得天下,易如反掌。在兵力上,完全可以与刘邦,项羽抗衡。若论军事才能,他们更不是对手。韩信,放着大好江山不要,却偏偏去向刘邦讨一个“王”

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三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虽然,韩信讨得了封号,却给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刘邦坐拥天下后,怕韩信势力大,深知韩信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就想杀死韩信,又有些舍不得。犹豫之间,被吕后窥探到心思。

狂妄,可以使人走向灭亡。

韩信,此时,已眼高于顶,目无一切。四面楚歌,用心里战,打败项羽。韩信,了解敌人的心里,却不理解自己主子的心里。没有好好的学习范蠡。范蠡,古今最聪明的人。

败也萧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汉十一年春,吕后招萧何密谋,萧何也看不惯韩信狂妄的本性,便骗韩信入宫。

吕后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三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三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吕后,连夜又灭其三族。

关于韩信之死,用当事人的话就是:‘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用蒯通话就是: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皇上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

成也萧何败萧何篇10

秋风萧萧,黄叶飞舞。它像一阵平静的龙卷风,无声中结束了以片片叶子的生命。

一片片落叶从为身边飘过,我无意中拾起一片已经失去生命的叶子,一看它的命运怎么如此凄凉;翠绿的树叶如今已经变得枯黄,叶脉的根叶被秋风折磨得不成样子。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呢?

它春天在树干上发芽,允吸着春雨的养分,长大后,它使大树茂盛,为大树挡住了毒辣的阳光。到了秋天,它已体力透支,而大树,却不再让它生存,绝情地让它的根儿松摇,眼睁睁地望着它被无情的秋风卷走,结束了生命。叶子,它为大树做了那么多的事。而大树,却无情地把它交给了秋风这个死亡之神。难道,功劳深的人或物的下场,就真的难么凄惨吗?

手中按着这片落叶,我不由又想起了很多------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韩信,随着刘邦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公元前202年,他有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使刘邦登基称帝,他又被封为淮阴侯。可就是因为丞相萧何的一句话:“异姓王势力大有可能造反。”刘邦就毫不犹犹豫地把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大将韩信杀掉了。可韩信并没有造反之意,所以在他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北宋徽宗时期,在梁山泊有一群好汉,他们的首领叫宋江,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后来,方腊起兵造反,徽宗就派宋江的军队去打仗。打赢仗以后,徽宗赐了宋江一杯酒。奸臣高球在酒里下了毒,宋江不知,立刻把酒喝下,一会,他肚子里的毒药发作,一代英雄救这样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