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诀十篇

时间:2023-04-01 14:43:37

静心诀篇1

关键词:手势;口诀;血液循环;呼吸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5-02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恰如其分地应用手势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光有手势是不够的,也正如很多中国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武功招式必须有相应的心法口诀才能发挥巨大威力,这话很有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

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发现手势和口诀的灵活配合,可以把学生带入“角色”,对活跃教学的环节,增进知识的理解和帮助认识图形形成解题的思路的效果十分显著。本文主要阐述通过人体生理知识中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两个方面的手势口诀,强化学生们对人体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相关习题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

一、血液循环的手势口诀,在体验中快速形成知识脉络

1.运用合作的手势,了解心脏的结构和所连接的血管 在没有运用手势口诀学习时,许多学生反映,血液循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比如说心脏的四腔位置和所连接的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等,掌握比较困难,容易发生混淆。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手势,两人合作,自己的双手与旁边同学的双手正反相对,用手指相互钩住,手掌露出。自己的手掌代表心室,对方的手背代表心房,手指的连接代表瓣膜,左右的方向以对方为标准。自己的手臂代表动脉,左臂是肺动脉,右臂是主动脉,对方的手臂是静脉,左臂是肺静脉,右臂是上下腔静脉。学生很快就能直观的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以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口诀:上房下室,左右相反;房连静脉,室通动脉;内有瓣膜,防血倒流。

例题:请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一是 ,二是 ,三是 ,四是 。

(2)心脏的心室相连的血管有 ,都是 脉。

(3)在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

(4)如果对心脏进行灌注实验,若向⑦内注入清水,则水将从[ ] 流出。

解析:对于这样的对心脏结构识图题目,通过手势和口诀很快就明了房室的关系和瓣膜结构及作用,直观、形象而且不在混淆。

2.同一手势,升级口诀快速记忆血液循环路线。口诀:左室主来右室肺,循环全到斜对房(方);主和上下体循环,肺动静脉循环。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它们是循环路线的起点,体循环的终点到右心房,肺循环的终点到左心房。体循环中左心室连主动脉流经全身毛细血管网到上下腔静脉回右心房;而肺循环则是由右心室连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到肺静脉回到左心房。

例题:小明得了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他注射了抗生素,请根据血液循环图回答问题

(1)请用数字按顺序表示体循环路线 。

(2)注射的抗生素先到心脏的[ ] ,经过 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进入 脉。

(3)抗生素到达生病器官扁桃体,药物要经过心脏 次。

解析:这是一个血液按血循环路线流动的题目,关键是搞清楚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两条循环路线汇集在心脏,通过口诀,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解题思路。

二、呼吸系统手势和口诀,在理解因果的基础上掌握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主要的呼吸肌即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实现的。膈肌向上隆起,形似钟罩;收缩时,膈顶下降,从而增腔的上下径。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上升,同时肋骨向外侧偏转,从而增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胸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引起胸腔和肺的容积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因此外界气体进入肺内,这就是吸气的过程。

呼吸运动手势 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成心形,指尖对应相触,成拜佛状。

吸气的手势表达:上抬双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同时略向外上方移动,八个手指空隙变大,示胸廓扩大;两个拇指同时下降,表示膈顶下沉;呼气的手势表达:放下双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同时靠拢,八个手指空隙变小,示胸廓减小;两个拇指同时向上运动,表示嗝顶上升。

口诀:肋间膈肌齐收缩,膈顶下降肋骨抬,胸廓变大气压低,此为吸气呼气反。

口诀也可以简化成 收大吸,舒小呼

例题:左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

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静心诀篇2

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但是,在功法的规范性上,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课题组对六字诀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化研究论证,编创了便于群众习练的、科学健康的健身新功法――“健身气功・六字诀”。

六字的脏腑归属

综合有关文献,总结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六字的习练顺序

在六字的习练顺序,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结果不一。总结起来,在习练六字诀过程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习练:

呵―咽―嘘―呼―吹―嘻

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长期习练,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习练:

嘘―呵―呼―咽―吹―嘻

“健身气功・六字诀”以养生为主要目的,故用后者。

六字的读音与口型

关于六字的读音、口型和气息要点,可参考下表。

六字诀的吐纳法

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健身气功・六字诀”主要运用逆腹式呼吸方法,配合圆缓的以肚脐为中心的升降开合动作。动作开合与内气的呼吸开合相应,能进一步调动人体内气的平衡,更具有养生健身的特色。

六字诀的功法特点

六字诀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六字对五脏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它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六字诀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圆转如意,如行云流水,加上开始和结束时的静立养气,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六字诀习练要领

校准口型,体会气息

吐气发声是六字诀独特的练功方法,因此,应特别注意口型的变化和气息的流动。气息通过喉、舌,齿、牙、唇时的流动线路与口型的变化密切相关。习练时还要掌握好“先出声,后无声”的原则。

寓意于气,寓意于形

习练时要注意自然协调,倘若意念过重,则易导致动作僵硬,呼吸急促,反而达不到松静自然的要求。同时,在形体上也要放松自然,不要过多注意肢体运动的规格,形松神静才能使呼吸渐缓、脉搏频率降低,使气机的升降开合调整到最佳状态。

注意呼吸,微微用意

呼吸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可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练功时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预备式

两脚平行站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下颏微收,竖脊含胸;两臂自然下垂,周身中正;唇齿合拢,舌尖放平,轻贴上腭;目视前下方(图1)。

动作要点:鼻吸鼻呼,自然呼吸。面带微笑,思想安静,全身放松。

功理与作用:使心平气和,渐入练功状态。沟通任督二脉,利全身气血行。养气安神,除疲劳和内心焦虑。

起式

动作一接上式。屈肘,两掌十指相对,掌心向上,缓缓上托至胸前,约与两乳同高;目视前方(图2)。

动作二两掌内翻,掌心向下,缓缓下按,至脐前目视前下方(图3)。

动作三微屈膝下蹲,身体后坐;同时两掌内旋外翻,缓缓向前拨出,至两臂成圆(图4)。

动作四 两掌外旋内翻,掌心向内(图5)。起身,两掌缓缓收拢至脐前,虎叉相握轻覆肚脐;静养片刻,自然呼暖目视前下方(图6)。

动作要点:鼻吸鼻呼。两掌上托时吸气,下按、向前拨出时呼气,收拢时吸气。

功理与作用:通过两掌托、按、拨、拢及下肢的节律性屈伸,配合呼吸,外导内行,协调人体气机“升、降、开、合”,为以下各式习练做准备。

第一式 嘘字诀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松开,掌心向上,小指轻贴腰际,向后收到腰间;目视前下方(图7)。两脚不动,身体左转90度;同时,右掌由腰间缓缓向左侧穿出,约与肩同高,并配合口吐“嘘”字音;两目渐渐圆睁,目视右掌伸出方向(图8)。

动作二右掌沿原路收回腰问;同时身体转回前方;目视前下方。

动作三身体右转90度;同时,左掌由腰间缓缓向右侧穿出,约与肩同高,并口吐“嘘”字音;两目渐渐圆睁,目视左掌伸出方向。

动作四左掌沿原路收回腰间,同时,身体转回正前亢目视前下方。

如此左右穿掌各3遍。本式共吐”嘘”字音6次。

动作要点:穿掌时口吐“嘘”字音,收掌时鼻吸气,动作与呼吸应协调一致。

易犯错误:①穿掌、吐气不协调。②穿掌向斜前方。③转体时,身体重心前倾或后坐。

纠正方法:①穿掌与吐气要同始同终,势成气尽。②穿掌时手指向左(右)侧。③两脚不动,身体中线保持垂直做水平旋转。

功理与作用:“嘘”字诀与肝相应。口吐“嘘”字具有泄出肝之浊气、调理肝脏功能的作用。同时,配合两目圆睁,还可起到疏肝明目的功效。掌心向上从腰间向对侧穿出,一左一右,交替练习,外导内行,使肝气升发,气血调和。

第二式呵字诀

动作一接上式。吸气,同时两掌小指轻贴腰际微上提,指尖朝斜下亢目视前下方(图9)。屈膝下蹲,同时两掌缓缓向前下约45度方向插出,两臂微屈;目视两掌(图10)。

动作二微微屈肘收臂,两掌小指一侧相靠,掌心向上,成“捧掌”,约与脐平目视两掌心(图11)。

动作三两膝缓缓伸直;同时屈肘,两掌摔至胸前,掌心向内,两中指约与下颏同高;目视前下方(图12)。

动作四两肘外展,约与肩同高;同时两掌内翻,掌指朝下,掌背相靠(图13)。然后两掌缓缓下插,随之微屈膝下蹲;目视前下方(图14)。从插掌开始,口吐“呵”字音。

动作五两掌内旋外翻,掌心向外,缓缓向前拨出,至两臂成圆;目视前下方(图1 5)。

动作六两掌外旋内翻,掌心向上,于腹前成“捧掌”;目视两掌心。

动作七、动作八同动作三、动作四。

重复动作五至动作八4遍。本式共吐“呵”字音6次。

动作要点:两掌捧起时鼻吸气;插掌、外拨时呼气,口吐“呵”字音。

易犯错误:两掌捧起、屈肘时,挺胸抬头。

静心诀篇3

105岁寿星陈椿认为:“我长寿的秘诀是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

百岁寿星刘海粟认为:“最重要的养生之道是做人要宽宏大量、豁达乐观、宠辱不惊。”

102岁寿星陈立夫认为:“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百岁寿星马寅初认为:“冷水浴有助长寿。”

百岁寿星郎静山认为:“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有益健康。”

103岁寿星谢肇认为:“每天早晨起床做手脚按摩可健身。”

116岁寿星让・卡尔迈认为:“钓鱼有益于身心健康。”

101岁寿星张群认为:“忘年,不怒,常笑,可长寿。”

百岁寿星庄希泉认为:“想健康,莫烦恼,勿跌倒,防感冒,不过饱。”

百岁寿星肖劳认为:“人的情绪很重要,想要长寿就要排除烦恼、遇事不怒、心平气和、不贪名利、清心寡欲。”

104岁寿星喻育之认为:“广交良友,有益健康。”

百岁夫妻袁敦梓和毛惠琴认为:“家庭和睦人长寿。”

113岁寿星曾明亮认为:“想要长寿就宽宏大度,勤劳自强,生活讲卫生。”

104岁寿星吴图南认为:“我从9岁开始练太极拳。练太极拳使我长寿。”

103岁寿星冯阿凤认为:“我的长寿秘诀是早早起,勤梳洗,每天梳头半小时。”

108岁寿星郑泽润认为:“我的长寿秘诀是:唢呐不离口,书卷不离手。早睡早起,不睡懒觉。能走不坐,能坐不躺。”

104岁寿星许德和认为:“坚持散步,喜食清淡是我的长寿秘诀。”

104岁寿星唐韵超说,我长寿的经验是:“粗细粮相间合理搭配,少荤多素多食蔬菜,管好嘴巴不可饱食。”

108岁寿星王桂香认为:“想健康,要节食,不过饱,不偏食。”

百岁寿星陈唐氏认为:“粗菜淡饭,知足常乐,与人为善,益寿延年。”

百岁棋王谢侠逊认为:“嗜棋者长寿。”

105岁寿星张门氏认为:“我的长寿秘诀是喝茶。”

109岁寿星李本善认为:“我爱好读书,寓养生保健于读书之中。”

137岁寿星吐地沙拉依认为:“我的长寿秘诀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静结合。”

154岁内丹道功大师吴育青认为:“我整个身心都放在习练内丹道功上,习练内丹道功使我长寿。”

117岁寿星阿吾拉认为:“多吃瓜果可以长寿。”

百岁寿星孙墨佛认为:“多吃大葱、大蒜可以长寿。”

静心诀篇4

武术运动注重于内外兼修,具有壮内强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武术教学对学生能产生多方面的德育影响。“习武先习德”,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传统武术必须首先练好基本功。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有二:一个是桩功,一个是轻功。不练轻功身法不灵,不练桩功身若浮萍。所以无论任何一门传统功夫,都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这里所说的轻功是指广义的轻功,不是小说中或影视作品中那种“漫天飞舞”的轻功。轻功有个“十六字诀”,其诀云:“跑跳走伏,蹿跃翻滚,攀缘勾挂,提纵游贴。”桩功也有一个“十六字诀”,其诀云:“提沉含拔,松静有无,整调三弓,曲挺中抱。”桩功的十六字诀是站桩必须掌握的要领。本文着重对桩功进行介绍。

马步桩,是长拳的桩功,主要是练腿功的扎实与屈腿的平衡;夹马桩,是马上功夫的桩功,古时骑兵骑马打仗需要两膝内合,人马合成一体,只有这样马上功夫才能施展,如人马不成一体便无法施展功夫;三才桩,是形意拳,练的是三才、三节之妙;混元桩,原本是道家功夫,但现在各家功夫均有借鉴。混元桩当然是练混元一(气)。不同的桩功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功用又有不同的身法要求。

因为有很多门派功夫都练混元桩,因此这里主要谈谈混元桩。站混元桩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混元一。混元一并不是玄学,它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这个物质条件就是身法。以内家拳而言,它的身法要求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祖师对此具体规定了几条“身法”,即“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腾挪,闪战”。而形意拳则有“八字诀”,即“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其实两者的身法要求大致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练混元一。练内家拳的桩功如果不按照内家拳的身法要求便不可能练出混元功,只有根据内家拳的身法要求改造人体的结构形态才能练好内家拳的混元功。

正常人的身体形态是挺胸吸腹、填背耸肩的后天之态,内家拳的身法要求则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四肢微曲的先天状态,即婴儿时期的人体形态。一个人站混元桩,首先要还原婴儿状态,这就必须经过一个“矫枉过正”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易筋易骨的阶段。初站混元桩者其身体必然僵、直、散、乱,只有经过一个非常艰苦的矫枉过正的锻炼时期,才能还原婴儿的先天状态,这就是站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究竟如何站桩?各家要求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内家拳的混元桩就是要根据“十六字诀”的要求逐渐提高。

提沉含拔:这四个字是内家拳身法的总纲。

提就是提起精神。禹襄祖师的《十三势行功要解》云:“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提并非提气,而是头现三阳,提全身。《十三势行功歌诀》“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即此意。

沉是气沉得下。所谓气沉得下,实际是膈肌下沉。膈下沉胸腔宽松,气不浮,心不燥,并能增强腹压,是形成丹田力的主要条件。《十三势行功歌诀》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含是“任脉受命”。含为吞的物质条件。《四字秘诀》云:“以气全吞而入化也。”

拔是“督脉施命”。能督脉施命才能一气贯串。“动牵往来气贴背”,力由脊发。亦畲宗师《五字诀》云:“力从人借,气由脊发。”如何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入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也,谓之“开”。此即“动牵往来气贴背”。此功皆来源于“拔”。可见静功的拔,是动功的基础。

提沉含拔四字表现在身法中,即裹裆(旋踝转膝,根生于足,腾挪在腿)、含胸、拔背(入任通督,动牵往来气贴背),此四字不经过易筋、易骨、洗髓,胡能为之?

现在常见一些武友站桩(打拳)时头仰得高高的,胸挺得高高的,屁股(臀)翘得高高的,却在大叫自己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按此“三高”的身法如何能打通前三关与后三关?不吊裆,就不可能一阳复、二阳临、三阳春;不提顶,根本就过不了“铁壁关”(玉枕)。仅此二者就便不到便不可能“入任通督”、“动牵往来气贴背”。

松静有无:松静有无是提沉含拔通向神化的阶梯。

松则沉,静则灵。放松是沉的法则,心静是灵敏的法则。心静神清,身松则气沉。这是混元功走向神化的必经之路。

松是有意识的放松,是意念支配下的精、气、神的中性运动。松不是疲软,不是松懈,而是松中求整,柔中寓刚。松不是目的,而是练功方法。

静不是死寂,而是神清。神清者“金风未动蝉先觉”。静则灵,灵者,精气皆灵。

松、静是拳法轻灵圆活与功力沉浑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从技击而言的。从健身而言,松是人体最好的修习方法,放松能使气血畅通,消除疲劳,恢复体能,静是神经最好的休息方法,内家拳能够延年益寿、祛病强身均在于松静,它并不神秘。

只有松静才能“聚之则有,散之则无”。聚者神聚气敛。故有无者,气之聚散也。初练桩功者多数僵、直、散、乱,通过站桩的松与静的锻炼,可逐渐达到松而不散、整而不僵,沉而不滞、灵而不浮,一昼未分、阴阳未判,聚之则有、散之则无的混元状态,松静是进入虚无境界的必经之路。

调整三弓:整是松中求整。整劲是内家拳发力的关键。

如何松中求整?首先必须了解如何放松。一般人认为周身不用力、软绵绵的就是放松了,其实那是懈怠。那么究竟要如何放松?大家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一试:首先深深地吸一口气,这时你会感到周身有一种膨胀的感觉,你再把气深深呼出,你会感觉周身肌肉都想下沉,这就是意念指导下的放松。肌肉放松的关键,主要是膈肌下沉,膈肌下沉再加上耻骨肌上提(在郝少如先生的拳谱中叫作小腹有上翻之意)。膈下沉、小腹上翻在武派太极拳的“身法”中叫作“护肫、吊裆”,此二者之合是气沉丹田的条件,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叫作“命意源头在腰隙”。能腰为主宰牵动四肢做功叫整功,又叫混元劲,当然还要加上神。李亦畲宗师《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一气鼓铸已非“两仪伸缩往来”。神聚在内家拳中又分为明劲、暗劲。

调是指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中调身是基础中的基础,关键中的关键。比如:能含胸拔背,才能“动牵往来气贴背”;能护肫吊裆,才能“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才能“三化两还”,“息调心静,自魄抱一,专气致柔,复归先天”。

三弓是指背弓、臂弓、腿弓。臂与腿皆双,因此又叫作“一身备五弓”,从技击而言为蓄而待发之势,从健身而言为返还婴儿状态、呈虚无无极之象。三弓之别的是背弓,正常人是“反背弓”,练内家拳则要通过站桩的调身锻炼,变反背弓为正背弓。调身从技击而言主要是调三弓,调三弓仍然是易筋易骨的过程。故拳谚云:“身法不正,一切皆空;心法不正,神难虚灵。”

曲挺中抱:曲者,《易》曰“尺蠖之伸(身)”。

曲不是单纯指外形(臂与腿的弯度),曲必须从精神上克服刚强思想,要相信“以柔克刚”与“后发制人”。所谓“洗髓”,就是要提高,或者叫作改造人的神经系统,按照道家的处事法则则是修身。

总之易筋易骨就是通过站桩,根据不同要求而改造身形。

曲不是屈。屈者,屈从于人,故《撤放密诀》云:“松开我劲勿使屈。”曲者,曲伸之间,故能曲者化,伸着发,因而又叫作“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能曲于中才能“屈伸开合听自由”。

挺不是挺进,而是承载,是手臂与腿在弯曲中的承受力。腿在曲挺中的虚实刚柔,是全身虚实变化的主要支撑点,混元桩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两腿的虚实刚柔,它在禹襄祖师的“身法”中叫作“腾挪”。

中是“守中”,抱是“抱一”。守中抱一是道家的宗旨。其实桩功的“十六字诀”归根结蒂不过是“守中抱一”四个字。

以上主要说的是如何站桩以及桩功的作用。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练桩功的同时,也要注意精神上的锻炼。武术中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一口气”就是指内在的精神。

静心诀篇5

你中有我我中你,世间真理拳中有;

拳中奥妙无他解,唯凭五形才释然;

虎豹为先龙居中,蛇再次之鹤最末;

兽有兽长也有短,何不再来禽中寻;

龙聚万物为一体,禽兽和谐神物功;

虎豹阳刚蛇鹤柔,阴阳五行在龙中;

创造五式附新意,少林五拳拳中魁;

历尽沧桑本未变,拳传千秋古人功;

勤练五形超自然,方显少林真本事。

2.前五形精意歌

宗门拳技礼在先,左掌右拳心可见,

两手护腰心朝下,奇直正曲为宗法,

合十佛礼功之源,万千手法出自此,

能进能退大丈夫,深明大义文少林,

此道虽小莫小视,个中奥妙非易得,

武本蕴文方称艺,修身养性全凭文。

3.虎拳练骨歌

骨虎之形王气旺,万气一束血骨间,

威武之形柔功造,扫扑天技独天下,

行步无声蕴千力,闪躲腾挪藏家法,

双目如灯声如雷,毛尾带骨胜钢鞭,

骨本充髓方称实,五拳练骨全凭虎。

4.豹拳练力歌

力豹之形灵气荡,吞吐一气肺腑间,

活泼之形柔功造,天炮连环如穿梭,

直奔横停独门技,四肢攀缘赛猿猴,

高低左右不分家,快字当头胜王字,

力本横实方称柔,五拳练力全凭豹。

5.龙拳炼神歌

神龙之形霸气足,横贯一气天地间,

神勇之形柔功造,万物一体赛神仙,

横力四射手足印,内劲汹涌如波涛,

内外无两相兼备,上下两端皆在心,

神本不测方称奇,五拳炼神全凭龙。

6.蛇拳炼气歌

气蛇之形阴气盛,劲力一条首尾间,

凝柔之形柔功造,骈指按出似两舌,

遇直迂回横力升,内劲浑圆如桶箍,

首尾无两遥呼应,意气两端俱在心,

气本连贯方称通,五拳炼气全凭蛇。

7.鹤拳炼精歌

精鹤之形仙气足,上下一贯心足间,

闲定之形柔功造,回旋漫舞荡真气,

单立运臂比华表,怀抱仙丹成正果,

膀紧肩缩腋力涌,迈步儒雅赛麒麟,

精本洋溢方称足,五拳炼精全凭鹤。

8.后五形精意歌

功成身退虎当先,豹龙蛇鹤次第收,

亮爪推出握拳收,奇收正推为宗法,

五指弯曲拳之初,万千手型出自此,

有出有收真丈夫,威服四方武少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专恒二心实为秘,

文本蕴武方称法,安邦定国全凭武。

9.通用暗诀

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

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

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

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

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

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

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

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

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

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

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

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10.有相暗诀

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

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

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

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

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

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11.无相暗诀

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

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12.呼吸暗诀

小开弓马,大开胸腋;

简脚根地,繁手枝天;

徐呼徐吸,尽呼尽吸;

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

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13.运使暗诀

力从气出,气隐力显;

运柔成刚,使虚转实;

意到气随,速于声响;

全力一吐,沉重若山;

力达指尖,不局三停;

气透肤理,不囿三焦;

沉实厚重,活泼虚灵;

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14.爪掌开拇暗诀

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

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15.拳指扣拇暗诀

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

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16.肘法暗诀

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

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17.眼法暗诀

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

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18.听法暗诀

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

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19.舌法暗诀

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

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20.喊法暗诀

静心诀篇6

擒拿是以击打掐拿要害部位、抓经拿脉、分筋错骨为主要手段,融踢、打、摔、拿为一体,刚柔相济,阴阳互变,周流网活,以巧取胜的一种实用技击术。擒拿是徒手搏击中最重要的实战技法,其理博大精深,其法奥妙无穷,其术千变万化,是中华武术中一种非常适合进人校园的技击术。

1 文蕴深厚、技理精绝

中国文化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是擒拿取之不竭的巨大宝藏。例如,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无极诀”、“两仪诀”、“三才诀”、“四象诀”、“五行诀”、“六合诀”、“七星诀”、“八卦诀”和“九宫诀”,各个口诀都是以中国传统哲理来阐述擒拿的技理,其技理的精绝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五行诀》讲的是劲力运用的总的原则,它以五行的特性,来阐述五种劲力(整、透、圆、活、巧)的运用原则,(见表1)。再如,擒拿八形(龙盘、猿攀、鹰翻、蛇缠、隼扣、豹闪、虎扑、熊截)和擒拿八手(乾坤手、带旋手、刁扣手、剪子手、挫切手、分龙手、缠龙手、斩别手)又分别和八卦的理论相合。(见表2)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对擒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擒拿的文化底蕴可以和有着哲拳美誉的太极拳相媲美。学生在学习擒拿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传统哲学的启迪。这种有亲身体验的学习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更鲜明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国家非常重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擒拿成为武术进校园重要内容的巨大优势。

2 内功修身、以德为本

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首个口诀――《总诀》中就有“人我门来心宜静,修身养性筋骨坚”的明确表述,可见擒拿对性(德行)命(生命)双修的重视。擒拿还有全面论述武术内功心法的口诀,专门阐述了擒拿的内功心法。擒拿注重对形(体态、行为举止)的塑造;对霖(内气通盈、五脏六腑得安、却病强体)的培养;对神(感知、认知能力,敏锐的应激反应能力,思想意识、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修炼。它讲求内外双修,而绝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或一招一式的身体技术,不能只单纯追求擒拿之“术”,而舍其“道”。通过武术进校园,学生可以在学习擒拿术的过程中对“道”有更贴切的认识和了解。

擒拿对习练者的品德要求更为严格。中华武术传承尤以“武德”为重,而作为武术中的精髓武技――擒拿更是如此。《九宫诀》第一句:“先祖传技法为用,袖里乾坤舞东风”。其寓义是:自己掌握了擒拿技术,千万不能到处炫耀,要谦虚、谦和。最后一段还特别强调:“武以道载,技以德承。艺源于思,功成于勤,术承通变。内外双修,理、技、劲、法相合,乃得大成。”“道”是武术之舟,它承载着武术,没有“道”或不遵道,武术就会因之覆灭而不存。而“德”是中华武术之本源,是研习擒拿技术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在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必须要上升到道和德的层面上,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谦和的态度为人处世。而擒拿则是从正形、通气、明神等几个方面人手,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后才是外功――擒拿技术的学习和修炼。擒拿技术随着内功修为和道德水平的深入而精进,同时外功的修炼推进着内功修为与道德的升华,所以称为内外双修。这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擒拿技术就可以一同提高。习而修德,这是擒拿能成为武术进校园重要内容的又一巨大优势。

3 超强实用,安全保险

擒拿技术是由擒――分筋错骨,反挫关节,以及拿――抓经拿脉,掐拿穴位两大部分所组成。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三才――行功诀》中说到:“抓经拿脉消其力,分筋错骨鬼神哀”。“分筋错骨”所指的擒技,“抓经拿脉”所指的拿技,两者都是针对人体如:关节、经脉和穴位,还有咽喉、、心口、重要脏腑等薄弱部位设计。这些薄弱点都是难以承受打击与掐拿的部位,一经击打或掐拿必使对方酸疼难忍,从而削弱或使其失去抵抗能力。正是由于擒拿技术攻其要害的特点,擒拿的实用性超强,才有“擒拿法之妙,技击法之冠”的说法。擒拿成为我国军警格斗技术体系的主力技法,就是擒拿实用性强的明证。

另外,除了生死攸关的对敌格斗,擒拿多不以杀伤对手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制服对手为第一要务,是一种不伤害而能制敌的高超技能。擒拿技术多采用缠、滚、挫、绕等以柔为主的手法。这种以擒服为目的的技法,在学校中推广不会有受伤率高的担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武术“止戈为武”和“以巧制拙,以柔克刚”的文化内涵。

4 内容丰富,动静结合

擒拿技术内容非常丰富,有健身增力的基本功法,有柔缓似太极的单练套路,还有招招制敌的对练套路,有与踢、打、摔相互组合的攻防单操,更有适合女性防身的一招制敌,还有能擒杀匪徒空手夺凶器的实战技法。

擒拿的养身、健身功法更适合年纪稍大,或者体质不好的人群;擒拿基本功是基础,应该在中小学成为重点;擒拿套路是类似太极拳的套路,比较安静,可以在高中、大学成为重点项目;擒拿的攻防单操,可以两个人打靶练习,也可以两个人模拟实战,是动感十足的激烈内容,对年青人吸引力更强,在大中小学都非常适合;至于空手夺凶器则应该是有一定的擒拿基础之后再学习,在大学或者研究生中可以重点开展。擒拿有偏静的功法和套路,也有以动为主的对练、单操和实战。这些内容足以胜任学校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擒拿的内容较一些武术拳种更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5 技术精巧、以弱胜强

擒拿之所以是中国武术的精华,被各个门派视为珍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擒拿技术的巧妙,能够以弱小胜刚强。中国人普遍身材瘦小,在搏击中如果仅凭力量很难和比我们强壮的欧美人种相抗争。这也就孕育出像太极拳、八卦掌、擒拿等以柔弱、灵巧为主旨的拳种和技法。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三才――行功诀》有言:“欲擒巧字必当先,术巧劲巧法更巧。”就中国武术最上乘的技法――擒拿技术而言,巧是擒拿技术的灵魂,擒拿的巧主要表现在:技术巧、劲力巧和技法巧。这种尚巧的技术对学生的吸引是强烈的,同时也是适合体质相对不是非常强健的中国人学习的。

静心诀篇7

关键词:气功 周天功 六字诀 失眠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14―03

气功对于疑难杂症具有很好的治1厅效果,“疑”指诊断不清,“难”指治疗困难,“杂”指症状烦杂,一般的医生习惯先用西医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则吃中药,如果中药效果也不好,则用气功治疗进行尝试。但往往一些疑难杂症经过气功治疗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失眠是很顽固的疾病,气功治疗效果较好,现详细论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顽固性失眠属于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也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失眠的治疗效果要么是可以入睡,要么是仍然失眠,其疗效的表现非常客观,不像高血压或糖尿病,可以使血压下降或血糖下降既为有效,失眠只有人睡或无法入睡两种结果,因此对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气功的周天功和六字诀配合,却对失眠的治疗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失眠最大的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如阳不交阴,心肾不交,为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失眠。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属于阴虚火旺,肝阳扰动者,则往往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记载。而气功的周天功和六字诀则非常适应上述的失眠病机特点,二者结合,对失眠具有良好的疗效。

2 气功周天功的功理

周天功派分小周天和大周天两个阶段,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元,成熟于明代。《周易参同契》、《悟真篇》为其内丹功经典。周天功又称“金液还丹”、“河车搬运”,其内丹是相对于外丹而言,步骤分为炼精化气――小周天,炼气化神――大周天,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渐进的过程。小周天又叫子午周天,其练功开始为百日筑基,即补漏,重返先天精气。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嬗之乡。”然后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经三丹田,过上鹊桥、下鹊桥,取坎填离,坎离交嬗,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这正好符合失眠的病因病机。小周天要求后天返先天,用后天八卦进行指导,坎离位于子午位置,代表日月、心肾、南北。步骤分炼己、调药、产药、采药、炼药。具体操作为:摆好姿势,排除杂念,集中意念,即为炼己。一念归中,凝神入下丹田,缓缓调息,就是调药。药指精气。静极之时,正有动机,恍惚中下丹田气动,这就是产药。小周天产的叫小药,又称真种子。动而觉,非觉而动,不要主观要它动。动而觉之时,即小药产生之时。称为活子时或冬至,或一阳生。产药之时,阳物勃举,及时用四字诀,即摄提谷道,舌抵上腭,目闭上视,鼻吸莫呼,以火逼金(肾中之精气)行,引过下鹊桥,这就是采药。武火烹炼,意气相依,以意引导,过三关至昆仑头顶,待精气由泥丸而下时用文火,即退阴符,过上鹊桥经中丹田回归下丹田,成为一个循环。一个呼吸一个循环。在大周天阶段,神和精气密切结合,相抱不离,内气流走除任督两脉外,范围大于小周天。大周天又称乾坤交嬗,卯酉周天。通过小周天阶段,后天精气得到充实,返还成先天精气,故大周天采用先天八卦进行指导。南北方位已是乾坤两卦,而坎离两卦已处卯酉位置,故称卯酉周天。练功中精气越来越旺,静极复动,于是产生大药,而出现六根震动,这一时机,称为正子时,在丹田产生了大药,开始了大周天过程。无论小周天,大周天,都是阴阳相交,水上火下,表现为心火下降,肾水上滋,心肾相交,这正好对失眠阳不入阴进行了治疗。

3 六字诀治疗失眠的功理

六字诀是医学气功流派的代表功法之一,因其功法操作的核心内容是“吐纳”呼气吐字,并有六种变化,故称“六字诀”。基本法则是鼻吸口呼,以对治肝、心、脾、肺、肾、三焦的疾病,其起源甚早。《老子》二十九章有“或嘘或吹”之说,河上公注:“嘘,温也。吹,寒也。”《庄子・刻意》有“吹啕呼吸,吐故纳新”之说。从西汉河上公注中已见有与《太清金液神丹经・注序》的相同内容,可以肯定在西汉时就有了萌芽,在东汉时就已流行,并受到了著名养生家的重视。吐纳,即“吐故纳新”补泻之法。纳,即吸气,缓缓地用鼻吸入清新之气;吐,即呼气,缓缓地用口呼出病浊之气,同时有针对性地默念六字之一。《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言道;“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口四以解极。”六字诀是用六个不同口型,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应四时之变化,以呼吸、动作、意念的导引,达到治疗效果。六字诀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发音、口型、动作及经络走向四个方面调节:发音与口型相当于调息,动作是调身,经络走向相当于调心。并且简单易学:口型、呼吸、动作乍看似乎复杂,其实口型只要按汉语拼音的平声即可。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要求在清醒时有意识的做慢、细、深、长、均匀的呼吸,动作非常简便,可收到显著的医疗效果。还可以因病施治:六字诀可灵活运用,即可按顺序连续练习六个字,又可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其中一个或几个字,不出偏差: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对口型、动作、呼吸、意念,一步步进行训练,纯任自然,不会出偏差。“嘘”应肝,“呵”应心,“呼”应脾,“口四”应肺,“吹”应肾,“嘻”应三焦。我们根据失眠的病机进行补泻练习。呼气时,发声为泄,呼气时,不发声为补。因此通过五行生克,达到交通心肾的目的可以治疗失眠。

4 周天功与六字诀的配合

4.1 对失眠的治则:肾,补肾水本身,补金增加生水,泻土减少克水,心,泻心火本身,泻肝木减少生火,补肾水增加克火。

4.2 与周天功配合治疗:吸气时气上督脉,呼气时气下任脉,接通任督二脉,是为小周天运行法,而吸气时自然吸人清气,呼气时配合六字诀发音,有声为泻,无声为补,选字及补泻则按照前边的原则,六字诀与周天功配合行之易,收效快,获益匪浅。

4.3 具体治疗方法:

预备式:每个字动作之前先调整好预备式。

预备姿势:松静站立,头顶如悬,百会朝天,双目凝视,神不外驰。舌抵上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虚腋,肘微曲,两脚平行分开,宽与肩齐,两膝微曲,全身肌肉放松,大脑人静,任其自然,切忌用力。应体现出头空、心静、身正、肉松之雅境。自然呼吸,待心平气和,呼吸匀细,若有若无之时,进一步调整腹式呼吸。意念:即头空,排除一切杂念,如清空之府,一念不留;心静,情绪安定,如万籁无声,一尘不染;身体:肌松,全身肌肉关节放松,如肉之欲坠;身正,两足平站,宽与肩同,两膝微屈,松腰松胯,含胸拔背,垂肩坠肘,目平视或反观内视,屏息体会脉搏之跳动,待呼吸微微绵绵尤如安睡状态再开始练功。

呼吸法:采用顺式腹式呼吸。呼气时读字音,把口形练熟调动内气,呼气读字诀微风习习,不使耳闻,呼气开口,小腹内收,提肛缩腹,待该经络中之浊气全部吐出后,则两腮轻闭,舌平贴上颚,由鼻吸入清新的空气,横膈膜随吸气之势向下扩张,腹部隆起,吸气时纯任自然,吸气尽,用一个短的呼吸稍事休息,再做第二次呼气读字。每个连续6次后都应用自然呼吸做一次调整。补为发大声,泻为无声,平补平泻为发小声。

调节练习:每字之间都做3次“调节练习”呼吸自然,调顺气机。各脏腑有虚实之分,虚宜补,实宜泻,按五行与脏腑关系可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操作。最终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顺利入睡。

肾:

补肾水本身:吹,chui,口微张两嘴角稍有向后例劲,舌微向上翘并微向后收稍有前挺之劲。不发声吐气补肾水。同时两手外劳宫对命门穴,压振两肾,两臂顺带脉滑出,成自然撑抱向前抬起,屈膝下落,过膝后分向两侧,抱球下蹲时开始呼气并读吹字呼气尽,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徐徐起立。

补金增加生水:口四,xia,两唇微向后收,然后爆发口张开气快速呼出,定口型继续将气呼尽。不发声吐气补肺金。同时两手心朝上由腹前上提成棒球状,到膻中穴两手掌内旋使掌心向外,同时向左右展臂如鸟之张翼,展臂的同时开始呼气并读口四字,呼气尽,两手掌经面部、胸部捋气下行至丹田。

泻土减少克水:呼,hu,撮口为管状,舌放平并用力向前伸,微向上卷。呼气大声泻脾土。同时将两手提至下丹田,旋转上托并读呼字,小臂外旋从面前降落,共读六次呼字为一遍。

心:

泻心火本身:呵,ke,口半张,舌抵下腭,腮用力舌边触到整个下齿。发大声泻心火。同时两手掌心朝上,指尖相对,向上如捧气状至膻中穴(呼气),两手外翻旋转至太阳穴,中指轻触太阳穴,两手拇指合在印堂穴,手心转向面部,指尖朝上,两手掌向内经面部、胸部捋气下行到丹田。

泻肝木减少生火:嘘xv,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伸,舌的两边向中间微微卷起。发大声泻肝木。两手外劳宫相对,向上运行开始呼气读嘘字,两手运行到头上展开,呼气尽。两手下行吸气,经面部胸部手捋气至丹田。

补肾水增加克心火:吹,ehui,口微张两嘴角稍有向后例劲,舌微向上翘并微向后收稍有前挺之劲。不发声吐气补肾水。同时两手外劳官对命门穴,压振两肾,两臂顺带脉滑出,成自然撑抱向前抬起,屈膝下落,过膝后分向两侧,抱球下蹲时开始呼气并读吹字呼气尽,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徐徐起立。

六字诀为古代相传,古人如何发音目前尚未查到根据,这里是根据治疗失眠的实践确定的,其注音有的与辞海、字典不同,但治疗时望按本文标注的音发音。

静心诀篇8

歌诀第十四首・致闭法

手讲三关脚伸屈,一手三关脚直迈,

肩腕膝胯肘可用,缩颈空胸步带躯。

注:手之三关为肩、肘、腕,而腿之三关为胯、膝、足。凡动手对敌之时,紧闭上部之肩、肘、腕三关,而下部之腿脚做伸屈之势而变化之,是为全身之致闭法。所谓三关,皆视乎步法是站立直行与弯曲而定之。无论肩、肘、腕,或胯、膝、足,皆可用之,再加上自己缩颈空胸,以步法引其出招,观其破绽而取之,即以我之步带动身躯,使彼不知如何封闭。

所有的三关之使用,都要看脚步的直与弯来决定。虽然手的使用要靠步法来决定,但还需要有身法的配合方能奏效。

歌诀第十五首・接拳法

五花八门乱如麻,长拳短打混相加,

你越快兮我越慢,我要发兮神鬼夸。

注:大凡拳脚精快之人,多以足踢拳打,且往来纵横,如疾风骤雨上下交加。此时我必须心静如止水,聚敛精神观察敌之来路,以逸待劳。面对汹汹之来势,万不可逞一时血气之勇,以免急而获败。彼来愈快,我应愈慢,使彼进无所取,乘其隙而攻之。我之招不发则已,发之使其莫知所守,其快又有何虑焉。

此诀与降人法颇相似。中国的拳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各有所长。使用起来拳打脚踢往来纵横如风似雨,而我则“你越快兮我越慢”,但发劲便如电闪雷鸣,摧枯拉朽,故日“神鬼夸”。

歌诀第十六首・摘解法

多少拿法莫夸技,两手拿一力必奇,

任他神拿怕过顶,穿鼻刺目势难敌。

注:八卦掌于技击中多不讲拿法,但也偶然使之。故善拿者,无论何式不过两手用之,若拿其一手,另一手已失去作用。任凭彼拿法多么厉害,我则高举过头,足以泄其拿力,使其无所用。何况我再用穿其鼻、刺其目乱人之法而攻之,其拿法虽妙,亦不得施展。

泄其拿法而将手臂高举过头,只是举一例,彼之拿法很多,如将我手臂拧至身后,施用过头之法便不可能,而要顺其势转身泄之方可。摘解法的关键是随其势而顺其劲,其拿法自解。

歌诀第十七首・接单补双法

莫说两手仗坚兵,一来一往逞其能,

闭住左手右无用,双手齐来更无功。

注:若遇彼手持利器进攻,一封一闭固然属其能,但其两手只用其一,若见敌之来势以制之。制住左方,则右方不得逞。困住右手,则左手必无所用。即或双兵齐下,其势凶猛,也不济事,若一手前来,尤有后手以做接应,或双手皆出而被制,没了后继之兵,何能成功。

歌诀第十八首・打磨指山法

他人采手我不然,侧身还击彼身还,

他若还时我人手,他若封时三手连。

注:何谓指山?即见山石而指。即欲打磨而先山,是为声东击西之法。他人出手击我,我则侧身化而击之,彼必自退。若彼再还击,我则乘势而入,彼必不支。假若他人封闭我手,我则用手连环击之,彼则莫测我之攻势,使之手足无措。

指山打磨:其目的不在山而在石,运用此法须心定神安、沉者凌静,仍是以静制动之法,还击中不给他喘息之机,连连出手而胜之。

歌诀第十九首・脱身化影法

他不来时我叫来,他若来时我化开,

不须手避凭身法,步步不离两胯哉。

注:何为脱身化影法?双方对阵势均力敌,彼不轻易出手,我则应出手引彼出手。待彼出手攻击我时,我不正面反击,而是走而化之,走、化之际勿须用手封闭,却用身法引之,此为脱身化影之法。使敌进之不能,退之不得,此乃八卦掌对敌之妙法。惟此法之拧旋摆扣,尽显“龙形猴相”,皆在于步之灵变,在于身法之闪展。须记住,进退、进攻、防守均不离两胯的大幅度拧转。两胯运用的好坏,是脱身化影之法成败之关键。

脱身化影法是八卦掌独有之功法,是对敌中最高级功法之一。与敌对阵,他若进攻,我不拦不架,走而化之,他若收回去,我就跟随他乘机进击。你来我往,即不丢开,又不硬拼与他周旋。此为寻找战机,还须靠步法、身法紧密配合,而身法、步法的变换,还必须靠腰胯来主宰和完成。

歌诀第二十首・背后转身法

伸手要小步要大,开步半胯贴身抓,

跨步落地蹲身转,他若转时我鹰拿。

注:何为“伸手要小”?就是出手时要有存蓄之力,且行步亦要小,但进攻时步要大。走开之步附着他人之身时,半步已足贴近,此际只贴身之法,使彼不得施展。若他人拿我则用跨步,蹲身而转,其法可破。换言之,彼拿我转须蹲身破之,若我拿而彼转时,则我施用鹰爪之力可制之。

八卦掌与人对敌大都是转到其背后攻击。此诀就是讲转身之法。技击中,凭着身法、步法不停变换,形成无左无

歌诀第二十一首・磕砸劈撞法

磕来还磕我要先,砸右换步左手粘,

劈来叠肘桩横立,撞来乾坤手摇圈。

注:彼拳由外至,我则用磕,彼磕来我也磕去,但我须先入为佳。若彼向内磕来,我则换步,以左手粘其手,再换劲出手为妙。彼若劈来,我须叠肘为桩,或立或横,以破其势。彼如撞来,无论单双,只须双手画圈形,足以破之。

当彼搂头劈来,我叠肘为桩或立或横之际,须用螺旋劲以杀其势。八卦掌对敌之时很少硬磕硬砸,就是硬碰硬时出手也是两劲并用,向前之劲和向侧之劲同时发出,且硬中有软,软中带硬。

歌诀第二十二首・半圈手法

他人手法多直线,跨上半步等如闲,

即或指直打斜法,再跨半步不相干。

注:他人攻我直线而来,我则不须正面迎拒,只斜跨半步,使彼攻击方向落空。即或他人用直攻斜打之法,我则再跨半步,彼亦打空而无所作用。故此法称为半圈手法,有制人稳操胜算之能。

半步之跨是典型避实就虚之法,动步之时寻找战机,争取主动。此诀讲的是手法,而说的却是步法,为何?因为八卦掌注重掌法、身法、步法的有机配合,步动掌变已形成条件反射,半步跨必使手臂施出半圈而随之,或从上向下;或从下往上;或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

歌诀第二十三首・整圈手法

四面敌人我在中,穿花打柳任西东,

八方凭势风云变,不守呆式不守空。

注:我被围困之时,须要穿花打柳,指东打西。彼从四面八方一齐攻来,各展其势,我则往来穿变。切记,不应有呆板之势,“站住即成落地花”此为八卦掌之大忌。应前后、左右、上下、进退、顾盼,见机出招不空发,不停滞,不走空。处处虚实,处处动静,因人而施,此为制敌之法。

被围攻时,要心静,神不可乱,色不可变,仍要处之坦然,若无其事。要像蝴蝶在花中穿来穿去。使群敌扑捉不到我的准确位置。我则双掌如车轮行进,上下配合,里外如一,往来返复,应前顾后,能进则进,可退则退,遇实则避,逢虚则发,即不走空,掌无虚发。虚虚实实,因人而施,随机应变。

歌诀第二十四首・心眼法

心如大将眼如法,见景生情能制他,

最忌心迟眼不准,手忙脚乱费周折。

注:心如不定,则耳目不明,故须心定。有如领兵之将,目视敌情,见机而进,以制敌人。所可虑者,心痴目呆,眼力不够准确,必致意识缓慢,导致手足失措,一时之间费尽周折,终归失败。

此诀是讲“手、眼、身、步、法”的作用和紧密配合关系。不论练功或对敌,手、眼、身、步、法都要一丝不苟的紧密配合,所以说:“眼到手到,手到脚到,眼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见景生情就是随机应变,劲力之发必须要心狠手辣,眼独步稳,如此方能制人。切忌心痴眼钝,等于侯着挨打。见敌就慌了手脚,又胡乱应敌,是自找失败,实不可取。

歌诀第二十五首・定眼法

四面刀枪乱如麻,又当昏夜月无华,

矮身定睛招路广,步步变行自赢他。

注:四面敌众,我被围困中心,且值夜晚星稀月无光,此际对敌应如何处置?宜矮身定睛视之,借天色朦胧辨之。用弯步左右旋转,使彼摸不清我踪影,我再借隙以乘之,自无不胜。

此诀讲胆大心细,身法飘幽。被围攻之际,那怕是天黑夜昏,蹲身下式,凭夜色,凭感觉,定睛观瞧,左右前后变换步法,忽东忽西,使敌左右无力抗拒。

歌诀第二十六首・接器法

长短单双器固精,算来不如两手灵,

铁掌练来兵一样,伸手偏找肱腕行。

注:徒手面对兵器固属难事,但明其理亦可迎刃而解。兵器中长短单双无论何种,其灵莫过双手,倘若双手锻炼如坚兵一般,用来亦自不难。须知战斗有术,非一味逞血气之勇。谨记:我用手找敌之肱腕,则旋转变化万无一失。但人之肉手称铁掌,是形容词,应为功夫精纯者。

我以肉手对敌之器械,前十七诀已谈过,现再谈一谈。长短兵器毕竟是占住两手,我两手虽空,却较为灵活。一是利用身法闪展腾挪,避其锋,乱其视。二是运用掌法结合拿法,“拿闭敌血脉,拔挽顺势封”,专门找对方手臂内侧和腕部,使其器械失控。

歌诀第二十七首・保身法

以强胜弱不足夸,弱能胜强方是法。

任他离弦箭硬快,左右磨身保无差。

注:弱者不可与强者抗衡,以强胜弱者非战之善,何足夸赞。但以我之弱却能胜强者,方为上上之法。任凭他人攻势如何快,如离弦之箭,其镞穿石,硬快无比,而我只取简单之法,左右磨身穿掩走转,而彼快与硬均无所使。

此诀和前面的降人法及半圈手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近敌中身法和步法的妙用。它是说明“磨身”不是站住不动而来回转身,而是挨着敌方身体或摆步或扣步的不停变化,或绕到敌方背后去,如此,不管敌方如何厉害,而我可确保无恙。

歌诀第二十八首・乱人法

心乱先从眼上乱,千招不如掌一穿,

对准鼻梁连环使,跨步制人左右还。

注:心安百体听命,人之心乃全身之主宰,心一乱全身失其所主。故掌法制敌之要,先乱其心。乱心之法,首要乱其眼。故招法万变,不如对准鼻和眼连环穿击,左右跨步互相更换穿刺,则彼心自乱矣。

敌方自乱,心慌意乱,目迷神乱,都是从眼上乱起。所以心静则神安,神安必泰然,谓之指挥若定。因人的大脑是指挥一切的总枢纽,所以心意一乱,大脑就难于控制,必使手足无措,此败北之因也。所以对敌必先乱其心,其法是用摆、扣步法忽左忽右变换中,双掌连环向其鼻梁和两目穿刺,使他应接不暇,自然就目乱神迷。八卦掌有“天下精术怕三穿”和“千招不如掌一穿”之法,就是说这种法术的实用性。

歌诀第二十九首・开合法

欲合先开是一般,见开防合不二传,

诈败佯输知卷土,指东打西意中含。

注:开合之法文武兼用之,兵法中之开合,在掌或拳中亦用之。开合二法并无二致,凡合必开,见开必合,遇有走势,须防其有反攻。有佯攻、有诈败,真假虚实,首当谨慎。明示弱暗用强,不合情理之走,须防其卷土重来。指东打西,须防诱敌之计。

此诀是讲要掌握对敌的战略战术,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开合是打化蓄发,一般要发人时必先蓄劲,就是先开后合。因此在对敌时,看到对方开式,下面必蓄之以合式。若对方并没有筋疲力尽而败退,这是不合常理的走,必须防备他卷土重来。对方指我东而击西,还须预防其从两面偷袭我。也就是要盼前顾后,左顾右盼,即要防止对方的随时进攻,又要寻找对方的破绽而随时趁机攻击。控制整个局势,以立于不败之地。

歌诀第三十首・定南法

任他千手千眼快,守住中身是枉然,

不到要时不伸手,伸手即要发手还。

注:敌手来之虽频,敌人之眼虽快,我且不计其多,不惮其快,守住己身不有漏洞,而彼亦枉然。其多且陕也不能伤我。我则不到机会,不轻易出手,要有出手机会,就攻其要害,使彼所发之手,不击自退。

何为“定南法”?在阳光下,上午不向东,下午不向西,这是避免阳光刺目而致失败,面南有利。还要选择有利地形,注意有无障碍物,地势高低等,还要注意天时、方向。

歌诀第三十一首・求近法

封闭固是护身招,躲过他人自逍遥,

切忌远出尺步外,开门绕道法不牢。

注:交手之事不可执一,远用长拳,近则短打。封闭闪躲是避彼之锋,能封能躲方是护身妙招。使他脚不能近我身,我则具逍遥之趣。但须切记:动步不离尺步之外,收放均得其便。不然,自己开门绕道,不但耗时费力,且易输招。

静心诀篇9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孔德解:内丹养生最基础的命功功夫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先制止生命物质精华的不流失,并使之蓄养起来。养气的方法就在于“忘言守一”。忘言,就是闭口不说话。这里关键在一“忘”字,即无思可念,故无话可说。如果不能清心寡欲,脑子里杂念丛生,就是紧闭口不说话,那话也在脑子里团团打转。“忘”之诀,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杂念,自然无话可说。故欲闭口言,先须除心言。守一,就是守混沌。此混沌是无人、无我、无天地万物之境界,因无所分别,故名为“一”。“一”是用数字表示,若用图像表示,“一”就是个空虚之圆圈。动言即耗气,动心即劳神。故,能忘言则气不散,能守一则神不出。神凝气聚,养生之益得矣。忘言守一的法子是:口唇闭合,舌顶上腭;洗心涤虑,神定气活。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孔德解:平常人的心是动荡不已的,一刻也不得安静。而修行人要想让心静下来,去守那混沌之一,在练功中要采取的方法,关键在于制伏两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是心灵的门户,眼去看外物,外物就通过对眼的感染把信息传到心里,心就要产生反应,就不得安静。制伏两眼就像放下窗帘一样把眼皮合上,不再观看外边事物。但闭眼之法是练功中一时的所用之法,根本上还得安心。安心的问题,说到底要放下心来。放心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把一切事想穿想透,想到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定的,不必执著;一切执著都是自寻烦恼,于我无益。这样一想开,心就能放下了。心一放下,杂念的邪火就消除了。消除以后不要再去贪染,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的问题。消除杂念在于树立正念,正念像一把正义之剑,杂念一生,即行斩除,久而久之,杂念即无滋生之源。在练功中的具体法诀是:二目集中,下视鼻准(头不可低),又以目鼻观脐下丹田。此时二目双闭,由目而丹田上下关照,做到心息相依。如此畅顺之后,以真意定在四大不着的虚无混沌之境,谓之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丰祖注: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元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按:原文无“元息”之“元”,理义不通,似为误漏,特为补之。)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按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孔德解:一身之中,气动为阳,气静为阴,阴阳动静,循环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谓宗祖,也就是根本。无此最初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生身之处,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我身虽生自父母,然而父精母血皆是有形之物,先天一点灵光之气借父母精血而参入其中,混合阴阳,方有我人之生命也。这先天一点灵气,未生我身时,含在宇宙太虚之境,称为玄牝,处于无极状态。人一生,成为有形之体,便为有极,两仪判,四象列,五行分,八卦别。两仪者,神与精;四象者,精神魂魄;五行者,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八卦者,乾首、坤腹、离目、坎耳、震足、巽手、艮鼻、兑口,此以外而论也;乾心、坤身、坎精、离神、震魂、兑魄、艮意、巽息,此以内而论也。人之有极之体,根自无极,却生自太极。这太极就是混沌无极元*)静极生动的先天一点灵光之气。练功人在功态之中,心之下,肾之上,无念无思,似痴似醉,混沌虚空;口鼻呼吸,不为我主,渐细渐微……油然之间,丹田元息发生,鼓荡起伏。这元息发生之处,即是生命再生之源,故为宗祖也。

元息者,元气之动静也。元气者,元神之使然也。自动自静,纯乎天然。我们调理真气,正是顺其自然之动静,为它们行施自然规律创造条件。此正谓“有作而无为”,一半人力,一半天然。元息之呼吸,在人身之小宇宙内是无微不至的,呼时打顶始,故曰“呼接天根”;吸时自踵起,故曰“吸接地根”。以之静合时谓之坤,阴之底;以之动开时谓之乾,阳之巅。元息呼吸,升降往还,神爽气畅,两根交合。呼自性宫出,故曰“龙吟云起”;吸自命宫生,故曰“虎啸风生”。维持这一状态,贵在心意不动,方可任真息自在往来,绵绵若存。若掺一念,加一见,真息状态便被破坏,此为炉翻鼎倒也。如此调息,久而久之,此元息亦无呼吸升降,亦无鼓荡周流,只有混沌一团,圆通无碍,犹如万里无云的清空一片,到这时,神可凝也,丹可结也。

无事更寻谁

丰祖注: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孔德解:古仙云:“无息之息为真息,不神之神为真神。”又云:“无为而无不为。”故修道乃从不奇中生奇,无为中求为。所以称为无事。既然是无事之事,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我既无心,自现道心;我既无意,自现真意;我既无气(消除口鼻呼吸之气),自现元气。故而此诀“无事更寻谁”,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是对“养气忘言守”的进一步方法揭示。也就是在打坐之时端身正意,凝神调息,归于丹田气穴。真意处在不内不外、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思不虑的中和之境界,使身心混融一团。这状况好像母鸡孵卵,好像龙蚌养珠,一念不散,又念无其念。这种状态要维持其不受任何破坏,久而久之,随着身心后天返先天的程度深化,先天一气自然生发。先天元气自虚无中来,是我人之命宝,仙家喻之为金丹,光耀如日。以元气化元神,神气合一。炼之久久,纯阴化去,皆成阳神,神妙莫测。这就是“无事更寻谁”的方法和道理所在。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丰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孔德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者,以一本应万殊,永恒不变,故可道也。此“可道”就是既可说,也可以遵循。“非常道”者,道本并非道末,本不变而末多变,本无形而末有象,本不可见末可常见。故人们通常可见之事物即为常道之象,而可遵循的、可道的,则为真道之本。故“可道”之道并非“常道”之道,此为本末之别也。

大道修炼,所修者则修真常之道。真常之道,合先先乃真,能应物则常。非是常人之道,忘却本真,常常演假,终乃无常。真常之道根自天性,发自真心,朴实纯洁,无垢无染。故能应物,而不被物染。此心如同孤寺悬钟,叩之即发声响,不叩则空静无声。叩之重则音愈洪,叩之轻则音愈微。即是有千百人来一同敲击,应则皆应,然心空如常。俗人不知此理,以常道为染,见事著事,见色著色。只因迷失真常之道,故惹来无穷烦恼。道者洞彻真理,故不避外染,常应常静。故道者与常人,应接同一事物,表面看同是喜笑怒骂,同是悲欢多情,而心灵境界却大为不同。前者是为了和光同俗而必要进行的角色表演;而后者则是完全彻底地投入。

有人以为修道就是隔绝人世的事情,此谬之甚也。道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何况人世乎!修道若与世事无关,此只是自了汉的狭隘之见,决非大道也。故修道者若不去接触社会事物,若不能接触社会事物,若不善接触社会事物,则只能落个顽空心界,死水一潭。即是在功态下也是如此,气动气行,虽曰勿助,也当勿忘。顺一半天然,也要行一半人为。不然,神是神,气是气,犹如灯油与灯火断了油线,则总归寂灭。所以道者真常在心,不拒应事。事来则应之,事去便无心。常应常静,本心不迷。只因真常之心正大光明,所以不迷也。

人能行真常之道,则便表现出清静的本性天真,故能使元神凝结。所以古仙家说:如果着意于常道,你处理任何一件事都会出错,都会违背天理;而你若怕出错而采取一切逃避的无为之法,你却什么也得不到,只能归于寂灭。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丰祖注: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孔德解:俗人不懂大道真理,又不知修性,故真性迷失,纯是识性用事。识性是失去中正之位的偏激之性,见物著物。如烈火之燃烧,越著物多,火便越如炽烈。这炽烈之火便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憎等各种各样的思虑与情感。有此识性,未触事物,虽静却欲动;既触事物,便生妄想:得一想十,得少想多,得近想远,得低想高,从此一刻也难得静性。修道之人欲除识性,必须树立坚定的正念和无情的意志,决不心慈手软,这样才能把识性之邪火降伏下去。只有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先天元精之水才会蒸发升腾。

身体保持松静不动,体内物质精华就不会散失,物质精华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超质变化,这个情况叫炼精。炼精则化气,水中生金,喻为虎啸。保持真意镇守,元神内聚,心意不动,这叫炼气。盖因精气属水,元神属火,火内聚故为炼气。气旺则神旺,先天性养先无神,缘木而生火,喻为龙吟。元气既旺,我心仍然不动,虚涵持养,名为炼神。在炼神的状态下,阴阳二气和精气神三元都是混融一团,神即气,气即神,越炼越纯。

人的元神时时在身。只因本性迷失,使得元神蔽而不见。修行人能应物且不迷真常之性,则元神自见。此如一面镜子本来明亮,只因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才不明亮。如果保持没有识性的灰尘污染,恢复先天本来面目,元神时时都明镜般的存在。元神的返归,先天本性就自然常在。因为三者是异名同体,神显性见,神去性灭。只要人的先天元神返归了,先天本性也就返归了,那么先天元气也就会自然生发起来。这是一个连锁的规律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根复命又有什么困难呢?在练功中使用本诀的方法就是:神光内聚、内照,守持一个四不着边的“中”字,既不要从心理生发出意念,也不要因为受外部的干扰和影响而引发意念。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静心诀篇10

然而,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养生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六字诀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以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着不同形式的六字诀及与六字诀相关的功法十余种。各种功法虽各具特色,但缺乏规范。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在对传统功法进行大量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创了一套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功法一一健身气功・六字诀(以下称“新六字诀”)。新六字诀的一个重要贡献,便是确定了六字诀中“吹”、“呼”、“嘘”、“嘻”、“呵”、“咽”六个字的发音及练习顺序问题。

确定对应脏腑

在制定新六字诀时,专家们根据清代江慎修所著的《河洛精蕴》中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应为:呵对应心:咽对应肺;嘘对应肝;呼对应脾;吹对应肾;嘻对应三焦。

因为呵为舌音,属火,故对应心;呼为喉音,属土,故对应于脾;吹为唇音,属水,对应。肾;嘘和嘻为牙音,属木,分别对应肝和三焦;四为齿音,属金,对应肺。

确定练习顺序

在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3种。一种以南北时期梁代陶弘景为代表,以五行相克顺序排列;第二种是以宋代邹朴庵为代表,以五行相克向相生变化顺序排列;还有一种是以明代《四季去病歌》中“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陲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所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

根据研究发现,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与其目的有关。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呵一一四一一嘘一一呼一一吹――嘻;若以养生为目的,则需按五行相生顺序练习:嘘一一呵――呼――四――吹――嘻。新六字诀采用的就是后者。

统一六字读音

明清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方法,造成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歧义,出现了“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新六字诀认为,这6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嘘念“虚”音,呵念“喝”音,呼念“呼”音,呷念“思”音,吹念“吹”音,嘻念“两”音。

有人会问:读音确定了,那地方口音怎么避免呢?专家们认为,新六字诀应该使用现代普通话。

吐气不出声

对六字诀吐气是否出声这个问题,历代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而新六字诀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

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六字诀与动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诀没有动作配合的记载,基本就是单纯的吐纳方法。后来,才在武术动功中慢慢变成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新六字诀则设计了一套辅助吐纳的导引动作,简单、舒缓,以健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