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十篇

时间:2023-03-17 12:25:52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1

“孩子回家说,今天上课时明明不是自己说话了,可老师偏怀疑自己,说自己是班里的‘祸害’,感到很憋屈,我该怎样对孩子说啊?”

“这次开家长会,老师把我单独留下,说了一大堆孩子的不是,并且说家长如再不想办法让孩子改正,我们就拖了全班的后腿,这可怎么办?”

经常有家长遇到类似的困惑,大多都围绕一个核心,家长面对老师给孩子的评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教师是经过系统学习的教育专业人才,又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评价孩子方面一般是比较准确到位的,这对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开展科学家教很有帮助。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老师也是普通人,受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局限,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差异,以及个人精力的限制和情绪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在评价孩子时可能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家长进行再评价,辨证地分析理解老师的评价,避免孩子身心受到伤害。

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当的类型

1、终身性评价

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个体,如果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终身性的,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家长都不可认同,因为给七八岁、十几岁的孩子下终身性定论绝对是不科学的。

2、性格和品行混淆的评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而品行则是有关道德品质的内容,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性格没有绝对的优劣,而品德则是有明确的好坏。如果老师将性格问题混在品行问题里评价孩子,家长需进行再评价。

3、夸大或者缩小的评价

老师在评价孩子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夸大或者缩小的情况。如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孩子对某个异性表现出了好感,这本是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但老师却简单地评价为“你的孩子有早恋倾向”“你的孩子早恋了”。

4、过于笼统的评价

有些教师习惯对孩子笼统的评价。如“这孩子学习就是差”就比较笼统。“学习差”差在哪里?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努力程度不够,还是其他?同样,“学习好”也要指出哪方面表现突出,哪方面还需改进。过于笼统的评价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5、“贴负面标签”式的评价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某方面表现不好就会直接给孩子贴上相应的负面标签。

6、“揭老底”式的评价

孩子时刻都在变化着,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用发展的眼光,就事论事。当孩子犯错时,不能把孩子以前的缺点都翻腾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揭孩子过去的“伤心事”。

如何对待老师给孩子的评价

1、不能完全复制

有些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不好评价时,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回家后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并且不容孩子辩解,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老师反映的情况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有不当的地方,完全复制性地反馈给孩子,或者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孩子,都是忽视孩子的个体独立性的表现,只会激化矛盾,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2、不可不管不问

有的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信息,置之不理,认为孩子的事情自己最清楚。作为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家长的失职。无论对错,老师的任何评价都是有原因的,都可能隐藏着教育的契机,或者暗含着对孩子的伤害,不管不问就可能失去机会或者埋下隐患。孩子出现问题是有潜伏期的,问题的爆发大多是长时间积累所致。

3、客观分析

得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后,要用心去观察、了解孩子,看看老师反映的情况是不是客观真实的,如果是,寻找原因;如果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一定要考虑与老师的沟通,分析原因,达成共识。在这个时候,家长充当的角色就是“法官”,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4、冷静处理

家长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么解决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什么形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成长进步是一个缓慢而充满变数的过程,作为教育者,要有耐心,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冷静观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

5、安慰鼓励孩子

如果真是老师错怪了孩子,还要想办法给孩子解压。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父母的鼓励安慰能给孩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受了委屈可以在这里得到抚慰。

6、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亲其师,信其道。”无论孩子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这不仅仅对孩子的学校学习有利,更是培养孩子必备的素质。当代多元化社会,每个人都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老师不是圣人,也是优点和缺点并存,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得完美无缺,让每个同学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如果孩子因老师对自己评价不当,而产生敌对心理,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当然,理解、尊重不是完全接纳,不是屈从,是善于换角度思考而取得自己心理的平衡,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7、保护孩子的个性差异

老师的评价往往是按照一般的、大多数的标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行为特点等各方面都有个性差异。如果把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做“另类”,就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消磨掉孩子独特个性甚至潜质。

最好的教育结果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这方面,家长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因为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才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8、主动与老师沟通

当老师对孩子有了不当的评价后,家长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要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主要注意三点:

一是尊重理解老师。有些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不当评价,就气愤难平,带着满腔的怨气非要去找老师讲理,这样只会把事情搞得更麻烦。所以一定要等自己情绪稳定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去和老师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双方相互尊重理解,真诚相待。

二是说清真相。无论是老师错了,还是孩子错了,都要把事实真相、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有的家长在和老师交流时,怕老师以后报复孩子,不敢说老师的不是,只是说孩子的错,这样老师就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判、误解,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2

将档案袋当成孩子作品的“收集袋”。

将成长册作为家园联系的一种表面形式。

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主评官,幼儿是被动评价者,家长参与的机会很少。

评价与课程脱节。教学是教学,评价是评价。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以幼儿的最终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成长册强调的应该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有别于以往过多关注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评价等。强调以主题教学为阵地、以观察记录为基础、以多主体评价为手段、以分析诊断为目的,详细直观地记载幼儿的发展轨迹。借此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在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便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一、成长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成长册评价改变了以往教育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唱主角的特点,要求保育员、家长、孩子以及同伴都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给孩子一个客观公正的动态评价。

(一)幼儿的参与

在成长册的制作实践中,注重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成长册的制作,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会孩子采用操作简单、形式有趣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参与并享受评价带来的乐趣,使幼儿成为被评价者的同时也成为评价者。

比如:鼓励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放进成长册里,这时你会发现孩子每次绘画,积极性更高了,也更有耐心了,因为他要把画得最好的作品放到成长册里呢!在“我最满意的作品”中,教师让幼儿以涂五角星的方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这时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给自己的作品都涂满五个五角星。当然也有的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时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帮助幼儿思考:“这幅画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你觉得哪个地方没有画好?”“想不想修改,如果要修改,你准备怎么修改?”等等。如果是中、大班的孩子,这时,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孩子们互评,引导孩子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及别人的作品。

(二)家长的参与

在成长册评价中,家长的参与为成长册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资源。教师引导家长通过日常生活观察记录、撰写育儿日记等,尝试全方位地认识孩子、评价孩子,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家长逐步加深对幼儿园教育观念的理解,既看到了孩子的发展,也看到了孩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成长册使家长更理智、更客观地看到了孩子学习生活的过程,成长册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位家长在“点滴成长(家中)”中这样记录着:宝宝上幼儿园三个月了,最近学会一个本领,晚上睡觉前自己脱鞋、脱袜。一开始看到他自己这么费力地使劲拽呀拽,忍不住想去帮忙,可他倒好,“不要帮忙,我自己来”。那认真劲呀你都不好意思再去打扰他。好一会儿,总算把鞋子、袜子都脱了,还把袜子塞进鞋子里,然后把鞋子整齐地放在床边,最后爬上床,做得一丝不苟,真让我这个当妈妈的觉得自豪!

从妈妈细心的记录中,字里行间,真情流淌。孩子的进步在妈妈的眼里,也在成长册中以照片、文字的形式永远保存下来,非常有意义。

(三)保育员的参与

在以往的教育中,保育员主要任务是搞卫生,负责保育工作,只起到配合教师的作用,不参与孩子的评价。而在成长册评价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一栏“阿姨眼中的宝贝”,以记录表的形式,请阿姨记下孩子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更全面地评价孩子的发展。于是,阿姨在工作中成为了有心人,她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表现,与教师、家长的沟通也变得更主动了。

二、成长册评价内容的多重化

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其独特的视角向传统的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教育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相对的智能优势,教育的宗旨就是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而成长册中,不但有幼儿的美术作品、作业单,还有活动照片、幼儿身体发育、发展情况评价表等相关资料,还有教师记录幼儿口述的文字资料,教师、幼儿对作品的分析、评价等文字记录。这些材料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成长轨迹。

我园把成长册的内容分为两大块:指定内容和个性化内容。指定内容涵盖了幼儿语言、自我认识、身体运动、自然观察、空间、音乐、数理逻辑、人际关系智能的内容。

(一)指定内容(以本园小班上册成长册为例)

晒晒我的小秘密:使教师和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

智能介绍:让家长更加了解智能的有关理论和内容。

精彩瞬间:孩子在园、在家游戏、参观、表演、外出游玩等的照片。

宝贝涂鸦:孩子最满意的绘画、手工作品等。

我的健康报告:孩子身高、体重、视力等的检查结果。

宝贝发展性评价表:学期结束教师对孩子智能发展的观测评估结果。

(二)个性化内容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3

关键词:幼儿;月主体发展评价;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8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幼儿发展评价的结果,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结合实际,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为幼儿更好的发展提供服务。

1.传统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

1.1 评价方式单一,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作为对幼儿的主要评价者,我们的评价观念,评价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开始,我对孩子的评价仅仅是最传统的评价方法,如:“XX小朋友真聪明,能认好多好多的字。”“XX小朋友特捣蛋,简直让人头疼。”“XX小朋友口算能力真强,老师刚刚说出题目,他就能算出答案。”……这样,在我的眼里,只有“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那些我认为聪明,叫老师省心的便自然被我归为“好孩子”的行列,他们即使有什么不足或是什么缺点,我也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的一带而过;而那些调皮捣蛋的“淘气包”们,则被我毫不客气的归为“坏孩子”,在我看来,他们没有优点,即便是有什么特长或有什么“闪光点”,也被我认为是偶然现象,他们马上会原形毕露的。

1.2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这样偏激的评价方法不但没有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反而让那些“好孩子”显得越发地“不可一世”,甚至有些蛮横、不讲理;而那些“坏孩子”要么更加“无法无天”,要么胆小、怯懦,缺乏自信。我意识到,自己对幼儿评价的失误,要想让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我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评价观念。

2.月主题发展评价的形式

2.1 利用“月主题发展评价表”,实现家园共评,促进家园共育。自05年9月份开始,我园全面开展了“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在开展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智能对幼儿进行评价,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在评价孩子的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利用“月主题发展评估表”,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这样,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所学,同时也能明显地看出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白对孩子下一步的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哪里。我们的“月主题发展评估表”在月末把这个月孩子要掌握的知识按照智能进行归类,先由班上的老师对孩子的每一项智能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家长,再由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让家长了解孩子本月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月主题发展评估表”上,我们会提前向家长告之下一个月的活动主题,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并请家长提出一些建议或见解反馈给老师,从而使下个月的活动主题得以顺利地开展。

2.2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幼儿自评表,让孩子参与到评价中来。当然,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月末,我们会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评表让幼儿对自己在这个月的发展情况做以评价。我们将“智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表格内,掌握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五颗星、四颗星、三颗星,孩子在看到表格之后便会一目了然,并能很认真地对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3.月主题发展评价的优势

通过实施“月主题发展评估表”这一评价方法,我们也发现了它独特的优势:

3.1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幼儿发展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指标本身包括对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要求,长期、系统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幼儿发展的全面信息。通过“月主题发展评估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每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而且可以对各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幼儿整体发展以及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3.2 有助于我们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为因人施教提供依据。“月主题发展评估表”让我们有计划地对每个幼儿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幼儿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哪些方面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4

【关键词】家长角色;角色扮演;合作共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43-04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及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待,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家长在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主要扮演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扮演好这些角色?作者试图在对家园合作共育活动进行观察、对园长和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来探讨和分析这些问题。

一、家长是孩子教育的消费者

这是家长所承担的一种规定性角色,因为它严格规定了家长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指出了家长应该做什么。我国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虽然政府投入的经费在逐年增加,但是家长还必须分担教育成本,如报名费、管理费、保教费、膳食费、延伸服务费等。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家长每月交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家长是孩子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消费者,决定着孩子参加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幼儿园。家长担当的这种角色日趋明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是符合幼教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幼儿园可以依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收费标准,向幼儿家长收取保育费、教育费。”“幼儿园收费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和办法执行。”等等。这些法规的颁发使得幼儿园向家长收费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和合法化。

二是合乎经济模式。美国学者贝克尔(Becker)曾用经济模式即数量-质量相互关系模式证明,一个家庭中孩子的多少与父母对每个孩子的教养质量的投资成反比关系,〔2〕即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越多,那么家长对每个孩子智力发展的投资就会越少,反之亦然。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都不惜代价对孩子进行投资,且投资的额度越来越高。

三是印证了资源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交换,并由此获得生存;在交换过程中,环境给组织提供关键的、稀缺的资源,没有这样的资源,组织就不能运行;对资源的需求就导致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附程度。〔3〕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所以向家长收费就成为幼儿园筹措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这个“卖方市场”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和“主宰作用”,纷纷提出“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家长为主体和主导力量的“买方市场”,更加理解和尊重家长,格外重视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

二、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观察者

这是家长所担负的一种不自觉的角色,因为家长可能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正在扮演这一角色,而只是按照习惯去行动。家长的观察者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是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者。每天接(送)孩子离(入)园时,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与保教人员及同伴的各种活动进行观察。例如,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先会在幼儿园门口看到孩子的晨间接待活动,如洗手,向保健教师问好,接受保健教师的体检等。

其次,家长是幼儿特殊活动的观察者。幼儿园每学期不论是在举行节日和生日的庆祝活动时,还是在组织家长开放日的专门活动时,都会邀请家长来参加。因此,这些活动也就成了家长观察孩子的独特时机,使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比如,当孩子在班级过生日时,家长既能看到孩子吹蜡烛、分蛋糕和吃蛋糕的行为,也能听到教师和同伴对孩子祝福的话语,此外还能看到孩子对此作出的情绪反应。这一角色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再次,家长是幼儿园整个环境的观察者。每日接送孩子时,家长都在对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进行观察。例如,家长接孩子回家时,先会看到幼儿园的大厅环境(如一周食谱)和走道环境(如幼儿绘画作品展览),后会看到班级的室外环境(如家长园地)和室内环境(如娃娃家)。这样,家长就能知悉幼儿园近期的保育目标和教育成果、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

三、家长是不断进取的学习者

这是家长所担当的一种自觉的角色,因为大部分家长都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正肩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别人。为了弥补角色准备的不足,避免出现角色行为偏差的现象,他们大多能积极地参加幼儿园安排的各种学习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家长会通过集体交流活动来习得育儿知识。如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等,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和办园特色、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领会班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个别交流活动来掌握育儿艺术。家访、家园小报、家园之窗、接送孩子、发送手机信息和电子邮件、点击幼儿园网站与查询各类信息及进入聊天室等都是家长和教师进行个别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掌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金钥匙。比如,通过接待教师的家访,家长能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与孩子一起利用图书和玩具布置活动小天地的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家长扮演学习者的角色是法规和政策提出的要求,如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都要求幼儿园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掌握各种育儿技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要“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知晓率”,“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以改进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等等。

家长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学习化社会发出的呼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里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家长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进行学习的革命和创新,才能科学地陪伴孩子成长。

四、家长是家园合作的支持者

这是家长所肩负的一种开放性的角色,因为它没有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幼儿园对这一角色的期望以及自己对这一角色的理解来扮演。虽然家长在充当这一角色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仍然能梳理出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家长给予幼儿园人力上的支持。如在幼儿园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时,许多家长会争做志愿者。在外出参观、郊游的活动中,家长都能主动参与进来,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工作,解决班级人手不足的问题,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

其次,家长给予幼儿园物力上的支持。幼儿园和班级在创设环境时,往往能得到家长的物资援助。比如,为了美化走廊环境,教师会在“家园之窗”张贴“请您帮助”的便条,许多家长看到后就会从家里带来教师所需要的各种废旧物品、盆景、“全家福”照片等。此外,幼儿园和班级在开展活动时,也能得到家长的物质支援。比如,在进行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时,教师提示幼儿把家中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玩具、图书、杂志、明信片和衣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来。

再次,家长给予幼儿园财力上的支持。幼儿园开展各种捐赠活动时,大多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例如,在幼儿园安排“捐献一元钱,关爱灾区小朋友”的活动时,家长会启发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捐赠;在幼儿园组织“拍卖旧物品,关爱孤儿院小伙伴”的活动时,很多家长会建议孩子把家里的旧玩具、图书清洗消毒后,带到幼儿园参加拍卖,并把所得钱款放进捐款箱。

家长担当丰富多彩的支持者角色,有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研究表明,父亲、母亲“总是”给予幼儿园援助,孩子在班级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上层”;父亲、母亲“经常”给予幼儿园援助,孩子在班级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上层”及“中上层”;父亲、母亲“很少”给予幼儿园援助,孩子在班级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层”及“中下层”。〔4〕可见,家长对幼儿园支持的水平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家长充分发挥家园合作支持者的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五、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

这是家长所承载的一种先赋性的角色,因为它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基础之上。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培养未来人才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担当的这种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长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可以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外,家长还能通过家园联系册、家园之窗、接送交流等形式,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动态,把班级的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中来进行。

其次,家长在班级里对孩子进行教育。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特长优势、职业技能,这些可以在班级的某些活动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家长踊跃参加体育活动,教孩子们踢球、投球,培养孩子们的运动技能;有的家长主动开展语言文学活动,给孩子们讲儿歌、童谣和故事,激发孩子们对文学的喜爱之情,等等。

再次,家长在社区里对孩子进行教育。社区的各种场所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景象比比皆是。例如,家长带孩子去不同类型的餐饮店进餐时,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饮食习惯;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活动时,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以提高孩子轮流、等待、分享和合作的能力,等等。

六、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评价者

这是家长所担任的一种功利性的角色,因为家长较为重视教育效益和实际利益。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家长承担的这一角色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加以考察:从评价的目标上讲,主要是参与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从评价的时间上讲,主要是每学期的期中或期末评价;从评价的重心上讲,主要是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方法上讲,主要是以集体的或个别的形式,匿名填写幼儿园设计好的各种调查问卷表;从评价的对象上讲,主要是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定,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进行考评,对幼儿园的活动进行评估。

家长所充当的评价者的角色及其表现,可以从如下几个侧面来加以分析。一是受到了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的保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幼教法规和政策不仅规定了家长具有评价的权利,而且还赋予了家长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二是体现了教育过程的逐步民主化和人本化。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投资人,有权利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义务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幼儿园了解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并创造条件让家长去履行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增强家长对教育活动的监控和管理,这有利于教育民主化和人本化。为了加快教育民主化和人本化的进程,幼儿园要全面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家长的评价活动能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整个行程。

三是还没有充分运用“消费者导向模式”。该模式认为,评价是对事物的价值和优缺点进行的系统判断,而不只是考察目标是否达到;评价者不应接受制订者提供的目标,而应判断所达到的目标是否对消费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或受教育者)的利益有贡献;评价者要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确认真正的成果及其价值。〔5〕这一模式启发幼儿园要提高家长这个消费群体在评价中的地位,邀请家长共同设计评价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各项活动,以增强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还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全面性,不仅让家长有机会对他人他事进行评价,而且还应让家长有机会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反省、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四是还没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匿名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其处于匿名地位;当人处于匿名状态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6〕这一理论启示幼儿园要正确看待家长对保教活动、对教师的匿名评价,客观分析家长的评价结果,不能偏听偏信、一锤定音,使教师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激化家园双方的矛盾;幼儿园还要为家长创设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给予家长充分的发言权,说明“言者无罪”,鼓励家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全面了解家长的心态和意见,形成评价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9,186.

〔2〕范丹妮.中国独生子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0.

〔3〕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6.

〔4〕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94.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8.

On Parent’s Role in Family Partnership with the Kindergarten

Li Shengla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5

带着这些认识,我们组织家长参与了一次幼儿发展评估。但在整理归纳之后,我们发现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1)家长的评价态度影响评估的结果。评价态度不同,幼儿的反应也有可能不同。有的家长一本正经地对照指标,使孩子感受到考试般的压力,造成评估时紧张严厉的气氛。而且缺乏耐心,过于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片面地给幼儿贴上“笨孩子”的标签。还有的家长抱着“孩子是自己的好”的思想,担心孩子“考”得不好会受批评,凭主观和感情用事,急于告诉答案,而影响幼儿的表达与表现。(2)幼儿园的评估指标设计不利于家长操作。如测查的形式方法、指导语的使用、对标准的把握、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测评时的环境创设等,其专业要求较高,由于缺乏培训,家长把握不准,可能影响测查的准确性。

(1)对策与行动。针对问题,我们调整思路,澄清认识,设计实施了家长参与评估的新方案如下:

①开展关于评估工作的家长培训,帮助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使之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了解一些基本的评估方法,如自然观察法、情景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理解这些方法各自适用于哪些评估内容,了解在家庭中开展日常观察、谈话的有利条件,并掌握如何衡量孩子是否达标等。

②修订完善幼儿发展评估量表,在问卷上注明评估的方法和要点,以便于家长操作。

③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提供依据。如:改革家园联系表,使家园联系表类同于个案追踪记录。教师与家长每周在此表中书面沟通。教师反映在幼儿园的情况,并提出教育建议;家长答复观察到的幼儿表现。如此,教师和家长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评估,共同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如:设置家教宣传栏或家园小报,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课程方案以及对幼儿的个性化评价。又如: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真实感知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家长客观理智地发现孩子存在的长处与不足。

④建立每个幼儿的个人成长档案,完善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评估的档案资料。档案中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方面:教师观察幼儿的记录,幼儿美工艺术作品,幼儿发展评估手册,幼儿各阶段发展评估的问卷材料,个案矫正的有关材料,幼儿活动的照片,幼儿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和图书等。这些材料充分体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足迹。孩子可以将档案定期带回家中,便于家长了解和评价幼儿是否在原水平上有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

(2)效果与反思。在与家长合作探究幼儿发展评估中,我们尝到了甜头。对教师而言,家长参与评估丰富了评估信息,实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的了解和掌握,为制定课程方案、创设教育环境、确立个案教育对策提供了依据,并提高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对家长而言,树立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观念,掌握了一些施教的方法,从中体验到“育儿”的乐趣。

①正确认识评价的意义。评价不仅仅是了解孩子的手段,更是为了教育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6

    忌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给孩子“冷脸”看。长期这样恐吓、冷落孩子,孩子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没考好,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聪明,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长期抹煞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逐渐变得自卑、压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7

关键词:评价;成功;关键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自信心得到激发,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使评价更能促进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尝试。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去年我接了一个班,班里有个孩子父母离异,母亲长年外出打工,他从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外祖父年迈,对他的管教有所欠缺,他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纪律性不强,从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就没及格过,不仅他的母亲、外祖父对他有所失望,就连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以后,我一方面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一同配合,一方面对他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每天,只要他遵守学校纪律,按时上学,他可以得一个“优”。当天的作业中只对做正确的题目打钩,所有错题,课后我帮他一一讲解,重新订正后再评分。当他第一次得“优”时,他瞪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是违反纪律、学习不行的,遵守纪律、学习好,你也会做得到,这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前几周,他还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再过了几个星期,他已把绝大部分的陋习改了,学习也认真了。他的各科成绩逐步上升,也能集中精神去学习了。我也没想到,一个优字,改变了这个学困生的命运,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了希望。他学得自觉了、努力了、开朗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信心,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三、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智慧理论认为,反思出智慧,反思不仅是一种外显行为,同时在反思中学生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了隐性的评价,因此,它是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向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调控自己。

四、家校互动,加强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8

1.综合性评语:教师结合孩子在本月中身体、认知、情感、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全面性评价。撰写此类评语时要求全面、客观,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体现孩子纵向发展水平。

举例:十月份乐乐各方面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绘画方面进步很大,现在构图大胆了,涂色也比以前仔细了。上星期我们画了长颈鹿,乐乐画得非常好,画面上是长颈鹿吃树叶的场景,形态栩栩如生,老师把乐乐的图画贴在外面了,可以请爸爸妈妈来看一下:上课比较专注,但是举手发言还不够积极;睡觉一直都很不错,一般20分钟就能进入睡眠状态了:吃饭还是有些挑食,蔬菜不是太爱吃,特别是青菜,但能在老师的要求下吃一点。建议妈妈在家也要经常督促乐乐多吃些蔬菜,当乐乐表示不爱吃时,妈妈可以用点小策略,比如和乐乐竞赛,或者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乐乐尝试着吃一些,慢慢地乐乐就会有进步的。

2.重点评语:教师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的评价。撰写此类评语之前,教师必须大量收集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该方面的发展信息,然后撰写有针对性的评语。

举例:欢欢在这个月进步可大了,上课会动脑筋,还能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几次都被老师表扬呢,老师真为你高兴,你要继续保持哦!如果能把上课时和旁边小朋友说悄悄话的小缺点也改正了,那欢欢就更棒了。老师相信你会改正的,妈妈也别忘了在家表扬一下欢欢的进步哦!

3.案例描述性评语:教师详细描述孩子的某一个生活、学习片段,透过这个片段来反映孩子的个性化特点。撰写这类评语时教师需注意所选的片段要有典型性。

举例:有个小朋友的记号笔不见了,他觉得是豪豪拿去了,豪豪辩解说:“我没有拿,这个记号笔是我的,我的记号笔有记号。”原来豪豪怕搞错,自己在记号笔上画了一条线,但没想到这个小朋友说:“我的记号笔也有这样的记号。”豪豪想了想说:“你看看你的箩筐里有没有。”那个小朋友就去看了,结果真的在箩筐里找到了自己的记号笔。通过这么一件小事,老师觉得豪豪长大了。与同伴有了矛盾时会自己解决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哭着到老师这里来告状。大班小朋友快要进入小学。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学会自己解决非常重要,所以妈妈如果发现豪豪与同伴发生矛盾,也要多鼓励他用自己的方式商量解决。

4.图文并茂式评语:这里的图指的是照片,教师针对照片上的内容做评价,反映孩子的个性化表现。

举例:(图为孩子搭积木的场景)丁丁非常喜欢搭积木,而且他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喜欢搭的是飞机。丁丁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是很不错的,他现在搭出来的东西融合了搭高、接长、穿插等技能,有很强的立体造型能力,总是能给老师带来很多惊喜。这样的技能对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很有帮助,所以希望妈妈在家中也要多关注丁丁的此项活动,观察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搭积木的技巧,并鼓励他搭出观察过的物体,以帮助他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搭积木这一有意义的活动中来。瞧,他正认真地搭呢,不知这次搭的会是什么。

5.表格式评语: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重点设计一张表格,对表格上的内容予以评价,并最终形成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举例: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关系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孩子的表现吧。

6.孩子自我评价式评语:教师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目中的自己。教师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适当的提醒和补充,使评语更细致和到位

举例:我这个月表现有进步,会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了,以前我讲故事时会很害怕,但我现在已经不怕了。我觉得给大家讲故事就应该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听得到,所以我的声音也变响亮了,小朋友都说我讲得好。我下次还要讲《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给小朋友听。

7.同伴评价式评语:教师让同伴间相互评价,

举例:妞妞太爱哭了,一点点小事也要哭,上次其他小朋友不小心弄破了她的图书,她就哭了很长时间。老师说过我们现在是大班小朋友了,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能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哭,所以我希望她下个月能改正。

8.家长参与式评语:家长参与对孩子的评价,同一内容,家长和教师各反馈孩子在家和在同的表现、这种评价能很好地反映出孩子在同和在家表现是否一致,在比较之后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和对策,最终达到家园配合促进孩子进步的目的。

举例:孩子即将升入小学,所以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吧。

评价内容l:整理物品

教师评价(在园):能自己独立整理箩筐,并长时间地保持箩筐的整洁。

家长评价(在家):不会主动地整理自己的玩具,但能在我的要求下去整理。

评价内容2:折叠被子

教师评价(在园):起床后能自觉折叠被子,但不是特别整齐。

家长评价(在家):能自己折叠被子,但有时候会偷懒,要我帮助她折。

……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9

一、考试不是造成评价单一的根本原因

目前考试是最公平的选拨人才方式。考试是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遇到的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出国留学、单位应聘、晋升职称、公务员录取那一个环节没有考试呢,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连考试都应付不了,不能正确看待考试,又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挑战呢?况且在目前的中国,考试是最公平公正的一种选拨人才的方式,如果有更好的选拨人才的方式,凭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肯定早已被人发明并加以利用。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过程当中,我认为关键是人的因素,这些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如何评价学生、学生之间如何评价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教师对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出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评价没有参照标准,因些只简单的依考试为依据把学生按成绩简单的分类。现在有了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对学生的评价并没有因此手册的出现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

对学生评价不能只从学生的成绩角度出发,而应该如素质教育那样多方面评价学生。为些学校班级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比赛活动,如唱歌、跳舞、画画、演讲、写字、手工制作、发明创造、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设立多种多样的奖项,创造更多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知心姐姐卢勤为什么受到全国的中小学生的喜爱,好多学生的想法不告诉老师,不告诉家长,也不告诉同学而愿意和知心姐姐交流,因为知心姐姐懂得学生的心,卢勤在她的一本书中写道“我有一种本事,能在五分中之内发现一个学生的优点。”有一次她到一所学校去,一个姓贾的男孩子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这个男孩子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卢勤在和他交流了一会后说“你嗓门很亮,歌唱的不错吧?以后我们大家叫你贾大歌唱家吧。”过了一段时间,卢勤问这个学生的情况,同学们都说他变的自信了,整天爱唱歌,走路也很神气,不象以前整日灰溜溜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全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是更重要一方面,尽管一些学校费心费力的为学生拱建了一个一个的展示的平台,在学校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如果家长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家里对学生评价是以考试成绩为主,那么会出现“5+2=0”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演讲得的奖,家长很可能会说“高考考演讲吗”,有的学生可能爱劳动,得了小红花,家长可能会说“考试考试劳动吗?这样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变得没有自信。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要和家长做好沟通,最好能定期的开办家长学校,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给家长,如何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孩子。教给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因为咱们国家,每个教师是很辛苦的,一个班的班容量有70多个学生。班主任老师不可能对每天对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些更需要家长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最多的也就是二个,相对来说要比老师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及时的发现孩子的问题,积极的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能只靠学校老师。家长如果碰到问题要多动脑筋,或和学校老师联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能一味的奉行棍棒教育。现在中学生早恋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出现的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示。有一个男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而女孩子不喜欢他,这个男孩失恋了,精神状况不太好,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苦思半天,给儿子写了一张字条“儿子,如果你很优秀,对方没有看上你,说明她没有眼光,不能正确的认识你,那么你何必为一个没有眼光的人伤心呢,如何你不优秀,那么你凭什么让人家女孩子喜欢你呢?”母亲的字条把儿子从苦闷中拉出来,儿子又恢复的以往的生活状态。

因些家长也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来价自已的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全面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篇10

一、小本子,作用大――在持之以恒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切评价的基础,均来源于一个键因素:时间!传统的课外阅读,只读不评,学生因而把课外阅读当成是“软任务”,可读亦不可读!新的课外阅读观念是:把评价纳入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从布置阅读开始,即进行阅读评价。低年级的孩子阅读速度慢,阅读时间不固定,阅读的习惯还没形成。因此课外阅读的评价中,对时间的掌控,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一旦抓住时间,便意味着赢得了课外阅读的空间,便于学生在文学与科学的王国中畅游!我对二年级学生尝试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挤二三十分钟时间,用于读课外读物,具体操作如下表:

有了时间的评价标准,学生自然而然地便有了约束,无形中使阅读时间有了保证。在规定的阅读时间中,他们可以与文学大师对话,对故事人物交流,实现的是精神的自由畅达!

1.自我评价添动力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阅读方法,检查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阅读。要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那就得持之以恒,加以督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事。《每日阅读记录本》在督促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让孩子们简单记录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书名、阅读时积累的好词,对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以作业的形式加以规范。教师每周进行检查,对认真读书的孩子进行奖励。很多孩子一开始阅读,觉得有压力,为了完成记录情况而阅读。但是慢慢地这种压力变成了不竭的阅读动力,孩子们便逐渐爱上了阅读。

2.家长评价增助力

当然光靠学生自我记录、自我评价,也会出现阅读中孩子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谎报军情”的情况。适时地增添了家长对孩子本周阅读反馈的栏目,可以积极地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重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恳请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创设书香氛围,有条件的要尽量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评价。课外阅读评价让家长参与进来,通过阅读、评价,与孩子一起分享读书之乐,这种做法使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与学校、教师合作,更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来。

3.教师评价添信心

教师根据每个同学记录积累的情况,坚持给每位同学写激励性评语,给予阅读好的学生奖励。鼓励爱看书的同学从名著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灵气,享受徜徉书海的无限快乐;教育爱看侦探小说、卡通书却不爱看其他书的同学不能一味地偏食,让他们尝尝博览群书的甜头;对那些平时不爱看书的同学,哪怕是一丝闪光点也要大加表扬;对阅读认真,特别有想法的同学更是不惜赞美之语。

二、小活动,兴趣浓――在循序渐进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自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为精心选择读物而操心。因为书籍成千上万,它们中有一些是平淡无奇之作,甚至还有一些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个人一生当中阅读的书不过2000本,因此不可单纯等待学生与“切合”他的书籍“邂逅相逢”。现在社会上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因此,明确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1.评价书目延伸课文

低年级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少自己的主见性,因此低年级老师对课外读物的评价与推荐是首推的策略。有些课文是节选名篇,有些课文与名篇有关,有些课文涉及一些有趣的知识,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因此,可以根据单元重点,有针对性地对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推荐和评价,同时考虑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从文本的学习自然过渡到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不要求学生全部阅读。通过老师对课外阅读的点评,最起码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读物是值得一看的,好书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评价下,慢慢学会独立地挑选与评价课外读物。如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主要是将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让孩子学会真诚待人,用心感恩。教师可以推荐一本特别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亲情读物《爱的教育》,并将教师自己阅读后的评价星级和评价心语和孩子们分享:老师觉得这是一本充满了浓浓亲情与爱的书。有了这样一把爱的钥匙,就能打开人们的心扉。感人的故事,细腻的文字,回味良久的意蕴,一定会让你感动不已。孩子们在老师的评价推荐下,纷纷捧起了《爱的教育》,徜徉在爱与亲情的海洋中,领悟生活中的感人力量。

2.好书互动激发兴趣

为了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学生互相传阅、互动点评这些好书评价活动更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哪些书最受大家的喜欢,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选择的自由度。孩子们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如教师可在班级里开展好书互动点评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书后,在书的前页“我是小点评家”卡上写下学生的评价心语和星级,这就是互动点评最有效、最方便的策略。被家长称为是最有趣、最有人情味、最有实际意义的读书评价活动。因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孩子更是学会了:分享、帮助、交流和评价。这也是读书的目的:用知识去帮助别人、改变生活。特别是大家对共同喜欢的书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一起评价,这样的阅读评价方式是最生动、最有趣的。在互动点评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倾听,展示自我,懂得感悟,这对他们的成长受益匪浅。班上的小逸同学满心欢喜地捧来了一本《苹果树上的外婆》回家,这可是她几次逛书店没有买到的好书。孩子脸上的笑容是这样的灿烂。她还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瞧,这本书是小莉看过的,她在这本书上评价这是一本非常有趣、吸引人的书,里面的外婆超级可爱!我要争取一个星期把它看完!”看来互动点评好书的活动,真的特别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既让孩子主动地阅读书籍,明白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又能节约开支。

三、小展示,魅力多――在激情参与中展示阅读的成果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低年级孩子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吸收了多少知识的养分,积累了多少好词佳句,能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的效果是否理想,这是课外阅读最终的评价指标之一。

1.课前三分钟秀出阅读热情

学生阅读过的内容如果不能内化为知识,那么阅读就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一种无效的劳动。阅读效果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阅读效果展现出来,才能进一步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课外阅读,因此评价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应该是便于操作、显效较快的。考虑到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是那样的宝贵,低年级孩子在上课的前几分中往往表现出特有的专注、认真和投入。教师可将每天语文课堂中的前三分钟腾出来,让学生挨个进行阅读成果的展示。交流的内容不限,可以是你最近在看的童话故事中的一幕精彩场景,也可以是你在每日所诵的经典美文,更可以是最近阅读报纸得到的有趣新闻等。在交流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展示中,在一次次的评价中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致。小纯是我班里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对看书的兴趣也不是特别的浓,显得比较被动。第一次轮到她上台展示时,只见她低着头,两腮通红,声音极为微弱:“今天,我想给大家背诵一首儿歌,题目是《春姑娘》……春姑娘在哪里?……我四处寻找?……我找到了……”教师对孩子的第一次表现进行了评价:“这是一首多么优美的诗啊!你能把它背诵出来真不容易,虽然不是很流畅,但老师觉得你很努力了。同学们,让我们为小纯的下一次表现得更好鼓鼓掌!”第二次再轮到小纯时,这次她没有将头低下,而是慢慢地走上台:“今天我为大家读一条昨天我从《绍兴晚报》里看到的一条有趣的新闻……”孩子的语调中还是有些紧张与不安,但是很流畅,她读的新闻也让孩子们哈哈大笑。教师对孩子的第二次表现进行了评价:“这么精彩的新闻,看来小纯平时是一个喜欢读报的好孩子。不错!不错!”不断的鼓励,不断的赞赏,小纯的胆子会越来越大,阅读的习惯会越来越好,阅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对于低年级而言,这就是课外阅读收到的最好效果,不是统计阅读的课外书目有几本,不是测评积累的成语有几个,更不是摘录的好句有哪些。而是让孩子能够真正喜欢阅读,能够主动地获取课外知识,能够与别人一同分享。

2.评选阅读明星比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