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十篇

时间:2023-04-06 11:36:00

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篇1

关键词:李白 徐志摩 爱情诗 内容

自古以来,爱情都是文人墨客们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写过许多动人的爱情诗篇。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爱情诗大致有40多首;徐志摩生活于20世纪初期,其创作受英美诗歌影响,一生感情经历坎坷,共有诗集《志摩的诗》等。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追求个性解放,珍视生命本体,关注妇女的命运的歌咏爱情能手,另一个“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敢于对爱情大胆追求,他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就此我们对两位诗人的爱情诗做以下对比研究:

一.李白与徐志摩爱情诗内容的相同点

中外文学爱情诗众多。两位诗人虽相差一千多年,但他们在爱情诗中存在不少相同之处,现就对他们的相同点做简要分析:

(一)都表达对爱的赞美和憧憬

爱情诗表达情感丰富。二人诗中多表现他们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

1.对初恋少女爱情的礼赞

对美丽恋情的动人描绘,对坚贞爱情的热情礼赞,性情浪漫,质朴而纯真,是他们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的《越女词》(其三)写道:“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这句诗描写了春心萌动的少女见到意中人时的心理,表达对纯真爱情的赞美;《长相思》中的“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2]倾吐着自己对情郎的相思不能寐,表达对纯真爱情的礼赞;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写道:“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4]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表达了对纯洁初恋的向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2.对昔日真挚、炽热爱情的赞美

对昔日爱情的美好礼赞,他们愿生死追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作品里都有体现。李白《长干行》以回忆为主描绘青梅竹马的童年时期到“为君妇”的感情萌生、发展的过程,细腻地描写对夫君真挚动人的情感;《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思妇责怪不解人意的春风,以明志自警,表达她对丈夫的忠贞不二。

徐志摩《阿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诗的第二节写诗人在品尝莲瓤,莲瓤的清甜像曾经有过的温存,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昔日美好快乐的时光,那是十分令人心醉的欢恋,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是一种将身体和灵魂都交予对方的爱情,诗人似乎又听到了情人那甜蜜而又坚贞的盟言:“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4]表达自己要保持挚爱她的感情,对坚贞爱情的热情礼赞。总之他们都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憧憬。

(二)都关注女性的现状和命运

无论在古代的李白还是现代的徐志摩,都以同情、怜悯的态度体察着、感受着她们的痛苦,为她们倾诉着种种不幸。

1.表达失恋的忧伤和痛苦

从古至今,情场失意之人颇多,有的是对生活和爱情的失望,有的是表达对爱情失利的伤痛之情。李白的《长门怨》写有的过着幽居失宠的生活,表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失望;《代赠远》描写丈夫喜新厌旧,表现平民妇女爱情的不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表现了爱情发生变化后的伤痛感情;《丁当一清新》写道:“檐前的秋雨又在说什么/还有你心理那个留着做什么/ 蓦地里又听见一声清新/这回摔破的是我自己的心”[4],作者将秋雨拟人化地来写,饱含诗人的内心孤独与凄苦,更是表现了爱情破裂后的痛苦心态。

2.反映妇女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充斥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女性对此颇多抱怨,这在他们作品里都有体现。李白在《北风行》写“她”由思而悲,由悲而愤,是寡妇对生离死别的悲愤和倾诉,可见作者关注社会与妇女;徐志摩的《一块晦色的墓碑》写路边埋着一个美丽灵魂的女性,表达了对蒙冤的纯洁灵魂的同情和为之不平的思绪,体现了诗人那种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斥责薄情无义的负心人

负心之人各朝各代都数不胜数,他们始乱终弃,口是心非,虚情假意,古今两位诗人对他们都有一定的谴责。李白在《寄远十二首》中,借用一个女子的口吻警告男子,对待爱情要矢志不变;徐志摩的《枉然》表现了对负心女子不能再给予爱的愤激之情。《运命者的逻辑》则表现了对出卖灵魂的女人的无情诅咒。可见诗人们都关心她们的命运。

二.李白与徐志摩爱情诗内容的不同点

上面提及了他们爱情诗的相同点,使读者了解了这些诗歌的具体内容。但两位诗人又有所不同,现做如下分析:

(一)思想观念不同

李白和徐志摩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有所区别。

1.李诗:怜悯同情女性,揭示自卑心理

李白身处于封建社会,受到当时思想的束缚,他只能深表同情但不能反抗社会。《江夏行》写的是一个女子不幸嫁与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从此独守空房,青春虚度。《长干行》也表现对年华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惆怅和对征夫的期盼之情,作者深表同情,却无力反抗的悲哀。

2.徐诗:具有反抗意识与现代色彩

徐志摩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在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理想的人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表现了对“容不得恋爱”的旧世界的愤怒之情,呼唤恋人勇敢抗争,逃出“牢笼”,争取爱情自由。《决断》是对虚伪了几千年封建道德的一种强烈的挑衅。

(二)情感范围不同

两位诗人的情感经历和阅历不同,他们的情感范围也有所不同。李诗是对广大女性阶层的情感,徐诗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

1.李诗:代表女性阶层的普遍情感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因道家思想影响甚深追求个性解放因而珍视生命本体,关注广大妇女的命运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诗人从青年时代起就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大半个中国,他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观察到了各阶层人物的心理状态,因此他的大多数情诗不像其他诗人专写自己的儿女私情,他写的多是普遍存在的女性,是一种普通、广泛的情,如《江夏行》、《北风行》等都描写了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

2.徐诗:诗歌为个人情感的宣泄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他真实生活中爱情的写照,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茵、陆小曼的爱情纠葛,在同一文化背景卜呈现出不同的爱情范式,即徐与张的“媒约恋”、徐与林的“知己恋”、徐与陆的“素性恋”。三种爱情范式的变异形态虽不尽相同,但情感内质的纯洁,转换方式的健康,认知态度的严肃却是相同的,其间倾满着诸多社会、家庭以及文化的无奈阻隔和冲破阻隔的抗争与斗争,有着波澜不疲爱情灵性的诗化律动。这使他的诗作既引领时代,又确立自身诗界席位,更留卜何为纯诗珍品思考空间的重要一翼。”[1]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都为这些名篇做出了贡献:自由爱的向往《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由此可见,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并进行了思考。

三.两人爱情诗内容对比分析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来看,他们的数十首爱情诗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具有重大意义,现分析如下:

(一)珍爱生命,珍惜爱情

爱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平等、民主的爱情的感觉与思考,追求更加美好的爱情生活,提高了我们对情感生活的理解与尊重。爱情不仅是神圣和伟大的,也是普通和平凡的,每一种纯洁和执著的爱情都是值得歌颂。启示我们要树立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对朝三暮四者的鄙弃,培养人勇于走出爱情坟墓的勇气;培养真、善、美的情操。

(二)爱情交流中精神层面的追求

爱情诗是一种精神的情感追求,是心灵上的沟通,有的静静地付出与守候,委婉而含蓄;有的大胆追求,直抒胸臆。爱情诗可以为记忆留下最为美好的片段!当今社会的爱情交流充斥着快捷化、物质化,爱情诗在以它的存在警示我们:生活中,爱情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情才不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三)体会诗人写作的美感与技巧

他们的写作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技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写诗时要融合他们的技巧,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白爱情诗有的直率纯真,痛快淋漓;有的深沉含蓄,耐人咀嚼;有的大胆追求,想象丰富。他多写人世间的情,但带有作者自己的情感、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从而更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徐志摩的爱情诗具有意境美、柔情美、含蓄美和忧郁美,如他的《雪花的快乐》意象单纯美丽,具有意境美;《她是睡着了》以独特的想象,描写了情人的睡态美,和那香甜、酣畅的梦;《沙扬娜拉》运用含蓄的艺术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温柔的日本女郎跟情人告别时娇羞脉脉的神情;《月夜听琴》表现了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未能实现恋爱自由的抑郁。我们要学习他多采取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诗意朦胧,带有神秘色彩。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语言上,我们要学习诗人采用一种平白口气来写,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总之,以上所言,便是我们对于李白和徐志摩爱情诗内容对比的看法。应该承认,“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些不同。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爱情都追求表面化、物质化、快捷化,品味爱情诗让我们懂得要珍惜爱情,注重思想上、灵魂上的沟通,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诗人的爱无疑更加深沉和忠贞。时间给爱情带来了重重的考验,然而它也验证了爱情。只有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爱情才能坚如磐石。愿我们都能珍惜爱情,保持那颗纯情的心。

参考文献

[1]冯肖华.真灵性与逝水情的诗化律动--徐志摩爱情诗的情感脉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4(其他篇目详见《唐诗鉴赏辞典》).

[3]李白,杜甫.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57(其他篇目详见《李白杜甫诗全集》).

徐志摩爱情诗篇2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

意象凝聚了诗人的人格特征,是其创作灵感和个体生命经验的体现,它们在营造氛围,揭示主题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徐诗意象的分类

(一)描写性意象

诗歌意象的获得大多数来源于大自然当中的客观事物,因此,诗人需要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仔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正如宗白华所言:“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①

描写性意象在徐诗中主要表现为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比如:山脉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为徐志摩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激发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在诗歌中绝不是简单的堆叠意象,而是寄予意象深刻的内涵,从而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象征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的使用,使诗歌含蓄而不浅显,意味深长。比如在徐志摩诗歌当中,“白云”的意象通常是诗人自我性格的象征,云在天空中轻盈的飘来飘去,和徐志摩洒脱的个性气质极度相符。对于《黄鹂》一诗,我认为可以看作是徐志摩人生轨迹的象征,诗中的黄鹂用尽全部力量,冲破层层迷雾的阻隔,变成一朵云彩,飞向遥远的地方。徐志摩一生不为社会常规所束缚,是追求自由之人的典范,无奈最终不幸遭遇空难,令人扼腕。

二、徐志摩诗歌的意象美

新月派强调诗歌的语言和格律,在此影响之下,徐志摩在创作时,也格外注重诗歌本身的辞藻,句式和韵律,呈现出独特之美。

(一)音乐美

受古典诗词以及西方自由诗体的影响,徐志摩格外重视诗歌的音乐感。徐志摩的诗歌带给人们的节奏美感,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相关,他认为诗歌的真谛不在于字义,而在于诗歌音节的整齐和流动性。童庆炳说:“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最强调音乐美。”②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首先表现在意象的重复上面,如《雁儿们》,全诗前四节第一句都在重复,看似非常嗦,实际上诗人正是通过这种重复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迷惘,不知所措的情感状态。

除了意象的重复,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还得益于句式和韵律两个方面。在句式方面,诗歌主要是运用长短不齐的语句来形成一种交替错落之感。徐志摩还在韵律方面做了尝试,韵律,简单说来,是指诗歌的押韵,成功的押韵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与白话诗过于散文化的形式相比,押韵可以让诗歌结构更加整齐。

(二)动态美

徐志摩的诗歌里面大量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意象,一切动态的事物都能激发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从而传达给我们一种动态美。风掠过的痕迹,白云飘过的影子,低头娇羞的少女,都被他贴切地应用在诗歌当中。如《黄鹂》,诗人眼中的黄鹂美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迅速的飞上树梢,霎时又展开翅膀,冲破浓密,飞走了。徐志摩多动者的性格使他释放出充分的创作热情,积极地面对一切,他暴风雨式的感情,使他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偶像时都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力量,其过度的精力使他不断地往生命的顶峰攀爬,最终在命运的烈焰中死亡。

三、徐诗意象的人格体现

意象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彩,由于每个诗人的个性不同,其在创作中运用的意象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意象,我们可以以意象为中介,来窥探徐志摩的人格特征。

(一)皈依自然

皈依自然是诗人获得生命力量的不二法则,徐志摩在大自然当中寻找自己的理想,充实他空虚的心灵。徐志摩的诗歌大体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特征,但细细阅读,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种失落悲观的情绪。在《月下雷峰影片》一诗中,徐志摩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与人间截然不同的虚幻世界,让读者沉迷于其中,不断的去幻想,于是一种超现实气息向我们扑来。中国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道德的沦丧堕落,使徐志摩无力面对现实。大自然则为徐志摩提供了一个心灵庇护的场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并以此来安放自己无所依靠的灵魂。

(二)追求爱的理想

梁实秋曾经说过徐志摩毕生的时间都在为实现一个单纯的理想而努力,即不断地追求浪漫的爱。对徐志摩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爱情,爱情的成功,意味着生命的成功;爱情的失败,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爱情伟大神圣,不可冒犯。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志摩眼中的爱常常是跟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死亡才是爱的最后归宿。如在《翡冷翠的一夜》一诗中,徐志摩明确的表达到,爱情的强大魅力让他无法呼吸,几乎快要走向死亡。这首诗歌展现的是处于热恋当中女人的自我独白,她完全沉浸在炙热的爱情当中。为了爱情,她放弃一切,即使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跟随心上人进入地狱,也要不断地抗争,勇敢地维护自己的爱情。

注释:

①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1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徐志摩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徐志摩爱情诗篇3

诗人为什么到康桥 (今日之剑桥)来“寻梦”?他要寻的是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说那“梦”是被“揉碎”的“彩虹似的梦”?为什么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康桥,对于徐志摩的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康桥是令其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孕育了诗人的理想,慰藉诗人寂寞而悲苦的心灵,这就难怪诗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寻梦”了。

诗人的“梦”首先是指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追求。1918年,徐志摩出国赴美留学,他后来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猛虎集》序)徐志摩梦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这一夙愿,他忘却了父亲的叮嘱,醉心于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此,他于1920年又转到英国康桥学习,并在此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归国后,他办杂志、教书,发表文章,努力传播自由主义思想。但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列强蚕食鲸吞,国内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几年的国内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了诗人那颗高傲的心,使他渐渐地失望,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于信仰坚定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代政治家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心灵和精神的伤痛,实出自然。

“诗言志”,又“诗缘情”。对个人生活理想尤其是情感理想的追求和渴慕,是《再别康桥》中所寻之“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爱的圣地。他对林徽因的爱,与康桥是密切相关的。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也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徐志摩爱情诗篇4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徐志摩爱情诗篇5

[关键词]徐志摩 翻译 创作

一、引言

徐志摩可谓是中国新诗坛上一颗闪烁的巨星。他不仅在五四新文学史上是“新月社”的巨擎、“新月诗派”的祭酒,在新月诗歌的创作上所发射的光芒,更是如日中天。久而不晦。他的诗歌形式优美,韵致妩媚,词藻华丽。这不仅取决于他先天的诗人的气质,更离不开他后天的文学修养。徐志摩对美有着敏锐的感觉,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他很会准确的捕捉瞬间感觉,捕捉和展示自然界的大趣和色彩。加上徐志摩在剑桥游学时,博览群书,广泛接触了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也建立了他的人生社会理想。他追随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哈代、曼斯菲尔德,甚至托尔斯泰、泰戈尔,都是他膜拜的对象。徐志摩研究他们的诗,翻译他们的诗给中国读者。这些诗学经历,激活了他的诗歌创作灵感,提高了他的诗歌创作地位。要弄清20世纪初发生的徐志摩现象,必须从他与英国文学的血肉关系中寻求解释,必须找到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和翻译活动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二、浪漫主义情怀

在徐志摩的诗集中,大部分的诗歌都离不开对自然的赞美。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在英国开始流行。这种浪漫的诗风立刻诱发了徐志摩的激情创作,与他天性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本性一拍即合。因此这段时期,他的诗歌中往往浸透着华兹华斯的抒情的田园的风格。像华兹华斯的歌颂自然和谐一样,徐志摩也将自然的靓丽,恬静的情感写入自己的诗里。像《云游》、《康桥西野暮色》等,与华氏喜爱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完全一致。徐志摩写山,如《五老峰》;写水。如《再别康桥》,写花,如《残春》;写鸟,如《杜鹃》,华兹华斯讴歌田园生活,描述纯朴自然,喜爱山水花鸟,如《答谢自然的抒情赞美诗》、《水仙花》、《布谷鸟》、《露西》等。在谈华兹华斯的创作方而与徐志摩的特殊关系时,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徐志摩笔下的《朝雾里的小草花》几乎是华氏的《我们是七个》的翻版。两首诗都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和怜悯。徐志摩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创作题材等的重要性中得到启发,认为诗的内容既要解释出自然和生活的诗意美。也要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不入诗”的事物。因此,他借鉴了华氏的朴实的语言,和炙热的情感,写出了“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他与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共同兴趣如此接近,不能不说他是接受了华兹华斯的启发和影响。他把自己的诗歌中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都融入了大自然的景物和气象中间,正体现了华兹华斯的“人类的感情与自然的美好景象是想联合的”自然观。无论是华兹华斯,还是徐志摩,他们的自然诗歌带个人们的是“人造社会”所没有的真正乐趣。

他崇拜华兹华斯,模仿华兹华斯,把华氏的诗歌视为“不朽的诗歌”,往往都是一颗颗希有的珍珠,真情真理的凝品。

在诗歌的节奏方面。徐志摩也极力效仿英国诗人济慈。除了在诗的构思、想象、意境、形式上模仿济慈,在诗的节奏上也得益于济慈。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中,节奏基础就是英语诗式的,实际上就是借用了济慈的《无情女郎》。而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海韵》也再造了《无情女郎》的意境。《海韵》的每段九行,大体上前四行诗诗人对女郎说话,接着是女郎回答,最后是叙述。这种结构,包括《落叶小唱》都是受济慈慢节奏诗行的影响。正如洗利尔・白之说:“徐诗的幻象比起济慈来更为直接,更为印象主义,没有济慈那种复杂的魔镜。但我认为徐诗的文学渊源在这首诗的开头部分已经很清楚:全诗首段与《无情女郎》极为相似,诗的形式也足以佐证。”当然,徐志摩从英语诗中借来的形式节奏,并没有完全把他的诗歌变成“英语式汉诗”,而是构筑了“汉语式”的节奏,用律读法来划分音步,追求了汉语式节奏的效果。

三、维多利亚的浸染

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领域里的诗人们对当时的局势是非常敏锐的。徐志摩接触到一些社会批评家,如狄更生、布莱克等,于是在接受了他们的思想之后,也开始关注和欣赏那些反映和关心社会问题的诗人,效仿揭示个人品性和心灵的维多利亚诗人。如丁尼生、勃朗宁夫妇等。他赞美一切美的事物,爱女性,歌颂情爱,表现甜蜜的感伤和内心的冲突。

丁尼生的《磨坊主的女儿》中,诗人赞美女性,想象自己变成一串项链,挂在姑娘芬芳的胸前,“整日的起伏不定一伴随她欢笑或悲叹。”。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想象自己是一片晶莹的雪花,娟娟地飘洒,它不去冷漠的幽谷,凄清的山麓或惆怅的荒街,它认明了方向,飞往清幽的花园,等到她清香的身肢一旦出现,便盈盈地沾住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在那里消融。两首诗的构思是一样的,无论是项链还是雪花,无论是挂上还是飘进,都是投向姑娘起伏的胸房,足以见出它们的相似处。

徐志摩十分的敬佩勃朗宁夫妇,两位诗人的一段情史诗一叶熏香的恋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徐志摩更着迷的是勃朗宁夫人那温柔谈摔倒性格和他商籁体诗,并用散文形式译介勃朗宁夫人的商籁体诗,还写了两首较长的有代表性的情诗《爱的灵感》和《冷翡翠的一夜》。

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追求超脱,自然,远离社会人生的倾向,注重表现内在心灵,同时追求外在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倾向,从总体文学的角度看,也直接影响了徐志摩的文风。在徐志摩的后期作品中也体现了走向远离现实,苛求艺术的创作路子,这也反映了他接受了英国作家的思想,留下了维多利亚诗风渗透的痕迹。

四、崇尚唯美主义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受哈代影响最大。这里引用塞缪尔・海因斯对哈代技巧所作的评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用在徐身上也同样恰如其分:哈代的优秀诗作中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进行探索。他之所以找不到合适的格律,一方面固然应归咎于他所受的教育,那种极不稳定,又不完整的教育使他在技巧运用方面显得幼嫩天真,胆怯羞涩。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那时传统正日益瓦解,哈代作为一个英国人同时又作为一个诗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变化。象他同时代的诗人一样,哈代缺少一辆合适的运载诗意的车辆,他毕生奋斗,企图以旧零件组装一辆新 车。在他的《诗选》中,就堆放着一些无法装配的思想废铁。

在教育方面,志摩从小受过良好的古文训练,至少他形成了一种普遍为人称道的古典散文风格。但是,他受的这种教育已被英语、数学和化学日益蚕食。一九一一年之后又遭受各种历史事件的严重干扰。不过,任何教育都未能使他轻易地摆脱汉诗传统土崩瓦解的困境。对于文学革命,志摩的反应是一在这点上,他从哈代的榜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一不停歇地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他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也象哈代一样,“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和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写了文学的本质,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说:“人生是苦的”,他认为深沉的悲哀与苦楚深深地盘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质是苦而不是乐,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诗歌中吟唱:

我想一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一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人生带着个凄凉的面孔,

我不想看到你的尊容,

你的肮脏外套,跛脚走动,

你那过于做作的轻松。

关于死、时辰、命运,

你能谈的我都懂一

懂之已久。懂之已熟,

熟悉它对我的作用。

可见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哈代的《死后》、《生与死在太阳升起时》等诗,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也是人生的悲剧。徐志摩更欣赏《对月》一诗中。曾把人生比作“叫人烦死”、早该“闭幕”的“一出戏”,翻译这首诗的徐志摩由此发明了“人生趣剧”的概念。

五、结语

徐志摩爱情诗篇6

关键词: 徐志摩 哈代诗歌 诗歌翻译 艺术特征

一、引言

徐志摩是20世纪初新诗运动的先锋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的先驱。作为新月派诗人的典型代表,徐志摩曾以其独特的诗风与才情为自己赢得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盛名。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著名左翼诗人蒲风也声称:“堪与郭沫若伯仲的,算起来要推徐志摩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曾进行过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活动,其中包括诗歌翻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徐氏曾提出过独到的译诗理论且译作颇丰,他在诗歌译介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尝试却始终为其诗名所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内外关于徐志摩的研究中,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少有关于徐氏的诗歌翻译的评论和研究,这与对其诗歌创作上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为数不多的徐氏诗歌翻译研究与论述里,大多也是对其诗歌翻译的负面评价。有人曾评价徐“译绩为诗名所掩”,其译作也是“貌合神离”,“充满了翻译腔”。也有人认为“徐志摩的翻译‘嫩’了一点”。还有人觉得“他的译诗里失败借鉴有余,成功榜样不多”。本文以徐志摩翻译的汤姆斯・哈代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徐对哈代诗歌的译介方面进行细节分析,以期对徐氏在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所作的努力与成绩作一个客观而详尽的评述,认为徐氏的诗歌翻译重在追求艺术新奇感和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客观、公正地认识徐志摩作为诗人译者在新诗运动,以及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二、徐志摩对哈代诗歌的大量译介

1921年,也就是徐志摩真正开始其文学生涯的那一年,他总共发表了八首诗歌作品,而其中除《草上的露珠儿》一诗外,其他七首均为译诗。在诗歌艺术的理论和创作上,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作家有几人,其中,哈代是最重要的一位。在徐氏的诗歌翻译作品中,关于哈代诗歌的译介是最多的。早在1923年,徐志摩在《小说月报》上就发表了哈代的两首诗歌的译文:《窥镜》和《她的名字》。在此后的几年,他又翻译了哈代的十九首诗歌。此外,徐志摩还曾撰写过七篇介绍和怀念哈代的专文和诗歌。在这些文章和评论中,徐志摩极其赞赏哈代的生活观和爱情观,反对称哈代为悲观主义者。徐志摩认为,汤姆斯・哈代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一样伟大,他的作品中对于现实世界的大胆描述表明了哈代的勇气、真实和坦诚。

汤姆斯・哈代是徐志摩特别喜爱且经常模仿的一位作家,他非常崇敬这位悲观厌世的老人,称其为“老英雄”。徐志摩曾赞誉哈代:“哈代是现存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他在给赵景深的信中说:“能试译哈代,最合我意。”徐志摩的诗重视韵律形式和音乐美,是受了哈代的诗歌的影响。他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它的内在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正的趣味。”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意象、场景、事件和情调方面都在有意无意模仿哈代。哈代的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徐志摩的主要译诗理论与译诗观点

徐志摩曾提出过颇有见地的诗歌翻译观点。《在一个译诗的问题》一文中,徐志摩表达了他对诗歌翻译的主要观点:“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它的形式,也不单是它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像颜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有的译诗专诚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数协韵等等,照样写出,但这来来往往神味浅了;又有专注重神情的,结果往往是另写了一首诗,竟许与原作差太远了,那就不能叫译。” 在徐看来,“形”与“神”的高度完美的结合才是诗歌翻译的真谛。在徐志摩的翻译实践中,他从不曾放弃对“形神兼备”这一目标的追求,依然坚持“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才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在译诗语言上,徐志摩主张采用“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体进行外国诗歌作品的翻译。1924年,徐志摩在《征译诗启》中谈道:“我们想要征求爱文艺的诸君,曾经相识与否,破费一点工夫,做一番更认真的译诗的尝试:用一种不同的文字,翻来最纯粹的灵感的印迹。”经过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文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进行诗歌创作与翻译也势不可挡。徐志摩在此篇文章中的号召与其在诗歌创作中同样提倡使用白话诗体的主张是一致的。

四、徐志摩的哈代诗歌翻译

在欧洲文化气氛陶冶中成长起来的徐志摩,他的诗歌创作与外国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一位得益于外国诗歌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新诗人,说得更具体些,他是由诗歌翻译走向诗歌创作道路的。在诗歌的形式和音韵上,哈代的诗歌受到了塞克斯民歌和乡村音乐的影响。徐志摩曾表达,哈代的诗歌“诗段变化”(stanzaic variation)的试验非常多。徐志摩说,哈代的作诗原则是用诗里的内在节奏和声调,状拟诗歌里表达的情感和神态。在哈代诗歌里体现较多的形式是反复(repetition)手法。这种手法在徐译哈代诗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新诗运动的先驱,徐志摩深受新格律诗的影响,在翻译汤姆斯・哈代诗歌的过程中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徐志摩不仅将源语文本的格律形式翻译进目的语文本,而且将自由诗体,不规则的诗行缩进等英语诗歌韵律形式运用于译诗。这些诗歌形式有别于传统的中国诗歌形式,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了译入语文本的异域性和新奇性,激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感知过程。为了达到诗歌翻译的文学艺术性和新奇性,徐志摩在译诗时并未依从当时中国诗歌的用词规范,即使用正式的文学用语,而是在译诗过程中大量使用白话诗体和口语词汇,以此来打破目的语读者对诗歌用词的期待规范,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译文的新颖性和陌生感。徐志摩还根据个人喜好和追求,在翻译中对源语文本的词语进行操控,增加或者删减原诗词语。徐志摩在翻译中注重诗歌的外形的美观,讲究诗歌韵律的音乐性和抑扬顿挫性,这些特征都增加了译诗的多样性和新鲜感。

勒弗维尔强调,考虑到译文的潜在读者群,译文的文本必须要符合所处时代的语境系统。这就是指出,译文的文本选择必须符合、尊重译入语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规范与原则,使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能很好地融合、交流,使外来文学和译入语文化中的民族文学一起,或巩固现存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或破坏现存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不管翻译活动以何种方式在何时何地发生,它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在主题选取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文本选择规范是翻译西方警示作品和现实主义作品,以号召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唤醒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的斗志。然而,徐志摩却违背这一期待规范,将哈代阴郁消极的诗歌作品作为源语文本,翻译其感伤的抒情诗歌。在翻译哈代的《她的名字》时,徐把哈代原诗中强烈的抒情情怀,原诗前半部分的乐观情绪,后半部分的阴郁悲观情绪翻译得恰到好处。徐志摩对译诗主题的选择几乎都与自己诗歌创作中的主题风格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译诗并不遵从社会的期待视野,而大都反映了自己当时短暂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偏好。徐志摩译诗中的这些陌生化特征,均延长了目的语受众的关注时间,增加了审美难度,从而激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了新奇的阅读感受和陌生化翻译效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徐志摩翻译的哈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对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徐志摩作为诗人译者,其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密不可分;哈代的艺术创作特点深深影响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与翻译;汤姆斯・哈代,作为徐志摩最为欣赏的外国作家之一,抛开其诗作谈徐志摩的诗歌翻译,就不可能对徐在诗歌翻译上作出的努力和成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我认为,徐志摩的诗歌翻译重在追求文本的异域性、新奇性和陌生化的效果。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的积极探索,对新格律诗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的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and André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1998.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efevere,André,ed.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1992.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卞之琳.《徐志摩选集》序.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3):35-38.

[4]陈琳.文学翻译的审美陌生化.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91-99.

[5]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2):117-22.

[6]韩石山.徐志摩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胡凌芝.徐志摩新评.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8]加滕阿幸.试析徐志摩译哈代诗《八十六岁诞日自述》的得体性原则.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21-26.

[9]刘介民.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中国翻译,1999,(6):38-42.

[11]陆耀东.徐志摩评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徐志摩爱情诗篇7

论文关键词:伊是清涟独映我心,徐志摩,林徽因

 

徐志摩、林徽因的爱情,想来大家是非常熟稔的,但知道这结局的,是否有跟我相似的,就仿佛曾目睹过一件举世无双的玉器但又亲眼见着它破碎了一样的心情。正是心里总是被这种心情所纠缠,我忍不住把卷也轻吐一语。

观徐志摩的照片,品他的诗和信笺,想他的举止为人,不禁让人觉得他就像一尊古希腊时期的俊朗的雕像,不是让人直眼相看,而是用心去赏。上天赋予了他绝美的品质,他是天上的一片云:轻灵、缱绻、飘逸;他的天作之合,当是林徽因,她有着水的韵致:柔婉、静幽、深沉。他俩的邂逅,有着童话一般的唯美浪漫。那时十六岁的林徽因,姣好如初春之花,令这位多情细敏的诗人只觉得“一道神异的光亮”在眼前扫过,他觉得“幸福”,深深感到他那“飘零的生命”找着了归宿。我们看资料文献,徐志摩的发妻不可谓不端庄贤慧、知书达理,但在浪漫诗人的心里,这“小脚与西服”的结合是不合适也不合意的。所以他们的这偶然的一遇,使诗人坚信他在茫茫人海中访寻到了“唯一灵魂之伴侣”,这就注定他的心要追逐这一池清涟,为这“爱、自由、美”的化身终其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奇女子论文网,面对诗人的爱的波澜,她既没有被世俗的虚荣所淹没,更没有迷失在少女懵懂的情愫里,她纯真而且自尊,对爱,她不能容忍丝毫的瑕疵。她惶惑,母亲的命运,是她生命中无法挥遣的阴影。她理性,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被“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爱的对象,所以,面对诗人的火热、痴迷,她用“沉静守住我的魂灵(林徽因《仍然》)”。康桥的不辞而别,乃至后来的执手他人,让曾“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徐志摩蓦地承受着“在梦的悲哀里心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读徐志摩的传记,当我们悲悯地体味诗人那漂泊无依、孤苦无告的怅惘时,上述所分析的或许可以让我们探究出当年林的真实心境吧。

但徐志摩毕竟有着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充满诗意的灵魂、孩童般纯净的天真、对艺术的痴迷、对理想的热忱,特别是他是林徽因步入文学殿堂的引路人,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感佩敬仰有加的。许多人常常会问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其实她的心是非常微妙而复杂的。据费慰梅的叙述可知,林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所以林徽因才会“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林徽因《仍然》)”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林徽因的心里没有一丝被爱的柔风吹皱的涟漪,像林徽因坦承的那样,在英伦那段孤独的岁月里,“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毋庸置疑,那时的林徽因对爱情是渴望而憧憬的,徐志摩的到来,犹如灿烂的阳光冲破了英伦阴霾的天空,洒在少女的心田,孕育了爱的奇葩。这一点也在她的《山中》得到了印证:“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相信那三两句长短,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只是明月如旧,清风依然,两个人最后还是定了各自的方向与生活的模样。(林徽因《那一晚》)

只有到了美国,林徽因才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对自己的真情与深情。这就像再去听从前的一首歌,原以为喧闹,现在却觉得热烈;去观从前的一幅画,原以为缭乱,现在却觉得繁富;去品原来的一壶酒,原以为辛辣,现在却觉得甘醇。如果说原来的徐志摩是匆匆被林徽因囫囵吞了下去,那么现在,林徽因是想从新把他含在嘴里,去细品他的人、他的情。1927年在致胡适的信中她说现在“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只是这份想了解、想悟透的心不能不说已经迟了,罐里的清泉已经淋湿了指尖,再如何能捧起?林徽音最终要和梁思成携手已是不能更易的结局,而1926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缔结连理,这对璧人真正分开了。此时的林徽因论文网,应该也是怅然若失的。可是人在这一世的命途当中有多少次能了悟命运,能把握住自己呢?对于林徽因而言,她只能很沉定地说“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她选择了把这份深情埋藏心底。

“永远纪念着”,对徐志摩又何尝不是呢?虽然在林徽因远赴重洋后,他迎娶了陆小曼,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再看他写给林徽因的《你去》,不就将自己始终不变的真情热切而坦荡地呼唤出么?他宁愿目送着她远去,直到消失了她的踪迹,他忍受着寒风荆棘,但终无惧怕终无悔意,因为支撑他的是全部的信仰“我爱你”!这真像洪亮的交响乐冲击着我们的耳膜,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这种痴情的眷恋一直到1931年的深秋,徐志摩的意外遇难。没人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了,但没有人不作这样的联想,他的心该是蓄满了几多期待朝着那梦想的天空飞去……

徐志摩的死,对所有爱他的朋友来说,是巨大的悲痛,但我却愿将这位爱美、爱自由的诗人的归去带上些许童话的色彩。“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徐志摩《想飞》)这童真的道白应验了,上天真让志摩的灵魂在他的肉体消殒以后找着了他期待的归宿,他的痴情在这池清涟中投影下永恒的光晕。

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依然活着,他和林徽因将还会一直做伯牙、子期那样的知音,性灵上的朋友。虽然林徽因以前曾深深伤害过他,但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种歉疚感会慢慢减弱乃至消失。可徐志摩的突然离去,就使得林徽因隐隐的伤口急剧地撕开,由歉疚、懊悔而汇聚的痛苦的大海也随之将她淹没。所以应当说在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才重新真正面对了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总结或是反思他们“太是匆匆”的相爱(《给秋天》)。这时候她不再是冷静地审视周遭的世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深夜里听到乐声》)”而是要勇敢地“应和”那一直萦绕耳边的凄凉的弦声!林徽音回复到一个易感的诗人。她写了许多诗追忆过去,这些诗或隐或显,凄婉是它们的主调,但有一点是确证的:徐志摩活在她的诗里,在她的心里被“永远纪念着”!

确然如此。当诗人“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汇向着/无边的大海”(《展缓》)时,思绪的潮水滚滚而来。这里有往事如烟的凄喟,“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不着痕迹,谁都/认识那图画,/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记忆》)”;有触景伤情、无人倾诉的凄苦,“梅花你这些残了后的枝条,是你无法诉说的哀愁!(《对残枝》)”;有咬啮灵魂的痛苦自责,“我苛刻的咒诅自己/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除却严冬铁样长脸/阴雾中,偶然一见(《给秋天》)”论文网,以及对当年抉择的默默悔悟,“把绝望的结论,稍稍/迟缓;拖延时间,――拖延理智的判断,――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展缓》)” 而更为激荡人心的,则是她发自肺腑的声声呼唤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别丢掉》)”这是林徽因对爱的最好的回应,她让已在天国的徐志摩坚信他们的灵魂相拥!

我还要特别说一下,那就是林徽因做了一件让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甚至不敢去做的事,在徐志摩死后,她一直将徐失事飞机的残骸碎片悬于卧室,直到生命的尽头!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我感佩的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如此透明、坦荡而又深沉,从而将世俗的鄙薄和浅陋击得粉碎!

1955年,林徽因,这位在文学殿堂中款款信步、吟哦穿行的女诗人在北京仙逝。让我穿过时空隧道,在她的弥留之际,停在她的身旁,做一诗相送:

这一池静水

微风过,

涟漪点点。

看头顶上响晴的蓝,

白云舒卷。

只一朵缓缓的,依洄

向我,

笑靥依然。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世情缘,引得多少人感慨万千。美不管以怎样的故事结

尾,它都会长存心间。

徐志摩爱情诗篇8

关键词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桃花源 浪漫主义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下面我们就通过《再别康桥》来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徐志摩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就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抒情诗。如诗人自己说,它们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陆小曼在《云游》序言中说:“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这些神仙似的句子正是来源于他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出身富裕商人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后又到英国,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要“诗化生活”。表现在作诗中就是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别离时刻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的“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映彩虹,恰似旧梦”,因此诗人要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正是诗人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形成了全诗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一)造境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文学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里所说的“造境”,实际上就是指浪漫主义创作,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着重表现理想。尽管现实主义创作也表现理想,但现实主义的理想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流露出来,而浪漫主义的理想则是作为描写对象而存在,就象诗人的《去吧》那首诗,它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就是做为描写对象存在。

(二)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三)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

他实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

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新月派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形象反映,又是作者丰富感情的结晶,因此,它必须以高度精炼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思想内容。徐志摩在诗歌理论上同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倡导新格律诗,努力探求“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新诗格律化提出新诗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的诗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白话本身的节奏感,创造出音乐的旋律。所谓“节奏”,即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在诗词中, 语音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着音节的疾徐和长短;而把平仄不同的声音有组织地排列起来,使之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徐志摩的这种有节奏的诗读起来的确有诗的美感。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参考文献:

[1]孙小兵.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J].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19

[2]宋炳析.徐志摩作品赏析[M].海南出版社,1997,9:11-12

[3]吴奔星.徐荣街.现代抒情诗讲选[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5:100

[4]王迅.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J].美丽水学院报,2006,2

[5]葛玮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

徐志摩爱情诗篇9

推荐语: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谜一般的传奇人物:想作诗便作得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即便如此,他却被人们长久地谈论着,难以忘却。

徐志摩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的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的。传世的不仅是他的诗情,还有绵延深远的爱的绝唱。《别离的笙箫:徐志摩经典诗选》是一部全面展现徐志摩心曲恋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精选诗集,一段灵魂的诗意栖息之旅,在这里,你会遇见徐志摩笔下最纯净的自由、爱和美。

《南音》,笛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推荐语:

2008年,“龙城”系列小说第一部《西决》于《最小说》连载,以严肃文学之姿打入青春阅读市场,获得年轻读者群的空前追捧,引发国内文学界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响;

2010年,“龙城”系列第二部《东霓》作为上海最世文化成立初年的奠基作品,甫一连载便掀起新一轮阅读狂潮,出版之后更是再创销量高峰,获选“最受读者关注的十大作品”。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笛安讲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她用超乎年龄的理智审视并构建着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凄绝城市。她是一位分寸拿捏得当的作者,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节设置方面,都可谓冷静处之、准确无误。”

《台湾,你一定要去》,〔加〕为力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

推荐语:

徐志摩爱情诗篇10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语言柔美,含蓄,感情饱满。而蕴藏在这首情意绵绵的诗后的情感更值得人品味。诗的开始便塑造了诗人温柔,翩翩的风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再别康桥读后感,请您阅读。

再别康桥读后感1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题记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近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

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

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

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深情地望着你,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婚礼?当你挽着新郎夕阳而去,你那金色的艳丽、婀娜的艳丽,却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记忆!康河为你而波光荡漾,我为康河眼中的你心头荡漾!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件送给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平镜,记住了你新娘的美,记住了我彩虹般的梦。亲爱的,嫁做人妇的你,如果还在意我们曾经的倾心,那么在我离别之际,请你再看看镜中的记忆:我为你,在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漫溯;我为你,在满载的一船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我的梦啊!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啊!我把梦献给了你,把梦留在了这里!

激动,我快要哭出来,却,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别离、悄悄的别离、幸福的别离,留在这里!我,沉默了!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为这一切,沉默了……

远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还有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远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脚步、衣衫,还有那一步三回头的背影……

诗,可以有尾音;而诗意,却是那样绵长不绝。沉醉其间是那样让人难以自拔,如登仙界,如归故里。

再别康桥读后感2时间踽踽而行,岁月静好藏在斑斑驳驳的光影,以宁静的姿态绽放在窗台上一只宝蓝色玻璃长颈瓶中。

抽出倚在书架最边上的书,鹅黄色的封面上落了许些尘埃,一拂,细小尘埃纷扬,成为晶莹的光芒中的细小的美丽。上面用烫金写着《再别康桥》,心悸动着,无声的翻开,怕惊扰了那个星夜满载星光的梦。

阳光透过我的指尖在纸上投影出暗影。一场似康水般的情愫在那片凹凸不平的云彩下构成河畔金柳的美。踏响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毫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化成西边的云彩。摇一小舟在康桥寻找细碎的梦。

而她则是多情的金柳是你心中的新娘,温柔可人。你愿化作水绿草沉醉之康河的柔波里。

在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未就。连夏虫也与你沉静在这水汽氤氲的暖夜里,醉心的沉默。最后,离别而去。

志摩一生有三字:爱,自由,美。他对微因的一片痴情成为一段流着令人流泪的美。他的徘徊正是追寻的缩影。他对母校的留恋是他情感细腻的一部分。

志摩清新隽永的诗如音乐,节奏轻柔委婉,伴着情感起伏跳跃。他用他含羞草般的触觉去感知爱情。这浪漫随不能成为现实,但却能如康桥般静静流淌。

漫漫长久飘进久违康桥,双膝跪地膜拜夕阳最后的辉煌。再别康桥,别了,这个浪漫的人释放浪漫,给我沁人心脾的希望与温柔。

心悸动着,触及阳光,宝蓝色的瓶里清澈的水在桌上印出波光粼粼。或许现在谈起爱,为时过早。但时间康水潺潺而过。在青春,有些错误反而美丽。那是个雪花飞扬的冬季,有了一段美丽的,镜水花月般的情。是一个如风的少年,青春这个荒唐年纪,每次为了看他打篮球常常在操场上,吹冷风并是半个小时,修长的身影在夕阳下旋转,陪我度过了一整个冬季。成绩因此下滑,老师家长的压力,让那半小时似流水,甚至,那是唯一的动人的安慰。二月拂柳,在夜晚,打开久违的qq,发现一个陌生人在那个冬季在另一头说了你好,头像像是令我沉醉的自拍,心一点点沉下去,我向他发出“嗨”。但故事就像断了油的圆珠笔停在那个冬季。以后,再也没有为了那半个小时而放纵自己的青春。

我却从未惋惜过,那时一段似康水般的过去,就像玻璃瓶里的一颗玫瑰种子,从未发芽,却含着当初我翘首盼望她开出美花。一样的美丽,那是我一整个青春里最美的风景。如果得了微因的爱,志摩的名字也许会埋没在黑暗里,即使没有得到,但康桥之情依旧是那个满载星光的梦。

回神,低头,见到树上被红笔划出的一句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说的,大概也是我的心情吧。

再别康桥读后感3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走进了徐志摩的诗,诗便是徐志摩的世界,他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连他追求爱情梦想都像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为他勇敢追求梦想和爱情与自由而感动。《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看出了他的潇洒,刚念到这我便被诗人的诗所渲染,感觉变得和他一样潇洒,不为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而变得忧伤。“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让我面对即将逝去的青春,即将面临的毕业,和准备说再见的同学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一幕幕的高中生活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康桥下,青荇在水底下招摇,我的心也逐渐宁静下来,读懂了诗人喜欢安静和追求自由。我也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为即将面临的高考定下目标,追求我美好的未来。仿佛让我走进你的世界,走进这宁静康桥,让我有追求梦想的勇气。让我明白不拼不博等于白活。即便前方的路坎坷,我也要有一颗宁静的心,闯过这大风大浪。

刚踏进高中的大门,我们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向往自由,向往新生活。我们迈着稳健的步伐,我们意气风发都怀着梦想。但是生活哪里总是如此如意。潇洒两字谈何容易。如刚进高中我们还为我们的成绩,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一次次的考试,磨灭了当初的我们。看着同学一个个的超越自己。已经没了当初的潇洒,变得消沉了。但这并不是我放弃的理由。徐志摩也并没继续消沉。我最初的梦想不会“揉碎在浮草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当我念起《再别康桥》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寻找我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在康桥里寻到了自己的路,我也会寻到自己的路。”寻梦,挣起一片长蒿。”

我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依然如此意气风发。我乘着成功号船,抵达成功的彼岸。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也为我沉默了。但我还不能放歌,因为我不能骄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作者如此风清云谈,我也因如此。是啊,再美的梦也有醒来的时候,徐志摩醒了我也应该醒了。人应该潇洒,知识改变命运,但态度决定一切,心态要好。我一直被徐志摩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梦想的情操而被吸引。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出作者的洒脱。再见了徐志摩,再见了康桥。我就这样沉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中,无法自拔。徐志摩的浪漫让人向往。

没错我就是要“招摇”。要潇潇洒洒的生活。态度可以决定一切,决不会因为一次失利而无法爬起来,我们要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困难只会是我人生的垫脚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的,遇到困难我只会逆流而上,要有飞蛾扑火的勇气来面对困难,那怕遍体鳞伤那又怎么样。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不经让我想起孙悟空所说:“我欲成佛,天下无魔。我欲成魔,佛奈我何”的自信。

《再别康桥》给我带来不仅仅只是意境,还有那种追求自由的力量。让我意犹未尽,情不自禁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一遍。他在我伤心难过时又给了我希望,在我有点小成就时让我学会静心。简简单单的词句却有大大的能量。感谢徐志摩让我把思念化为动力,感谢《再别康桥》让我长大。

不知不觉把《再别康桥》读完了,让我感悟极深。我喜欢徐志摩追求自由、爱情和梦想的情操,更爱《再别康桥》的浪漫与安静。也谢谢《再别康桥》给我去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勇气。当我遇到烦心事,想起你总能让我静下来。

再别康桥读后感4读罢《再别康桥》,突然间对徐志摩这个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他的诗中,透漏出来的不只是才华横溢,也不仅仅是细腻的文思,更让我感到全身的震撼的是诗中的凄迷、悲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绝妙的手笔成为传世佳作,近百年来久传不衰,诗痴、诗圣的头衔一顶一顶往上摞,赞美的歌声一首一首往前堆,其实真的好想说一句,是不是我们都理解错了?

诗坛巨子多以抒情著称,杜甫、辛弃疾、王安石,都是抒情的高手,可是他们的诗中哪一首不是抒发自己的国仇家恨,政途路上多坎坷。在我看来,他们的确是诗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男子汉,英雄类的人物,敢为天下登高一呼的精神领袖。翻遍诗史,只有李清照一人写出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怀。徐志摩呢?这个人和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不写军、不写政、不写民,兵荒马乱、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他们的眼中只有情愁,李清照写情愁一类的吧有理可说,人家是个女的,难免有些女人情怀,可你徐志摩身为堂堂男儿,身逢乱世,没有一点雄心,没有一点大志。整天只是沉迷于情愁,简直是有点儿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道理吧!

对了,说对了!徐志摩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诗里没有军政,没有金戈和铁马,也没有民生疾苦,你找不到的雄视天下,也找不出闻一多的忧国忧民,他就是有那么一股小男人情怀,在他的诗里,恬静地只能嗅出他对爱情、对自由想象的味道。像一壶陈酒,香淡而不辛辣。

前几天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中学重点也讲意象一类的,其他的倒还好说,解释到“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时,便不好解释了,黄昏的潭水,在榆荫下黑糊糊的,哪来的虹呢?同学们也都在苦苦思索,到底徐志摩是怎么看到的呢?他怎么看见虹呢?就是呀,怎么看的呢?从上看?从下看?还是歪着头侧身看,其实叫我觉的没那个必要.

徐志摩和别人不一样,许多人纯粹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他们的诗华燥无力,为了自己的诗能流传千古,似乎每一句都有言传意会,一语双关之类的妙语,而徐志摩是为了抒情才写诗的,他的诗只是记录了他当时的复杂感受,也许他才不会知道他的诗会被当做经典传颂近百年,也许不过是他的一次小随笔,小败笔也说不定,我们这些人也实在可笑,非要把前人们想的那么完美,其实都是一个脑袋两个手,谁也不比谁多俩眼珠子。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来讲,他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

我们写作文时尚知道虚构些动人情节呢,他就不能想象出一条虹吗?不要过分追求诗人的字眼,我们只领会到他的诗韵、诗情就行了。

不顺畅的感情路给徐志摩增添了不少烦恼、痛楚,也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多情的褒贬不一的形象,当后人提及他的这段感情时,有谁真正明白过,不就是这些曲折的情感造就了这位传奇性的诗人吗?自古诗人最多情!多情的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情的诗句和一串串伤怀的泪水,泪水才是诗人拮取不尽的源泉!

再别康桥读后感5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没有争夺与血腥。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和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平线。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