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开且落十篇

时间:2023-04-05 19:46:18

纷纷开且落篇1

1、纷纷扬扬的大雪给环城公园的树木穿上了“棉衣”。

2、纷纷扬扬的雪花洒落在矮松上,更给它添了一种特殊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3、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停飘落,给白宫外静静伫立的上百名反战退伍老兵披上厚厚的“雪被”。

4、纷纷扬扬的落叶一定比花还美丽,秋天的颜色铺开在地上,该是另一种“黄金甲”吧?

5、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

6、早在2009年纽约电影节上,克鲁兹第一次佩戴这枚蓝宝石戒指在媒体前面亮相,自此关于她订婚的说法就纷纷扬扬,甚嚣尘上。

7、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个晚上。

8、从那以后,每到冬天,天空就会飘洒下纷纷扬扬的雪花。

9、与你的那一幕幕,象雪花撒落在我的心田,倾刻间,也纷纷扬扬开来。我不知是喜还是悲。

10、利沃诺坚持他们的前锋卢卡雷利和门将阿梅利亚将留队,尽管关于他们转会尤文的谣言纷纷扬扬。

11、早上起来,好一阵惊喜,窗外茫茫一片,天空还在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好激动,好兴奋。

12、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你很难看清楚。新闻所说这是个严重警告。

13、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暖和的大衣上,一转眼就溶化消失了。

14、一天晚上,从我那僻静的小木屋朝窗外望去,金黄的灯光中只见柔软的雪花正纷纷扬扬地飘洒。

15、而人们更加迷恋于她的香气,()任性地洒上一地的百合花香水,纷纷扬扬,浓浓淡淡。

16、轻盈、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这场初雪似乎在抚慰大地。

17、枯叶飘飘,纷纷扬扬,如彩蝶般舒翼飞舞。

18、这是个严冬天气,但我已经满怀激情,一点也不觉得冷,我漫步穿过寂静的街道,雪花纷纷扬扬落在我脸上,我心里是孤注一掷的希望。

19、她又一头黑色的长发,皮肤很白,像当时正纷纷扬扬下得雪一样。她笑得极其邪恶可怕,那是我见过的最让人厌恶的笑容。

纷纷开且落篇2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围绕着农村土地承包所产生出的纠纷也随之逐年上升。据近几年来的统计数字反映,宁洱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2007年288件、2008年302件、2009年333件、2010年达390件,上升趋势明显。

1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增多的原因

1)有些地方承包合同填写的内容不具体、不明确、不规范。有的承包合同内容很简单,缺少合同的主要条款;有的承包合同只明确了地块名称,连承包面积、承包期限、等级、地类、合同编号、四至界线都没有填写,因此引发纠纷。2)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引发矛盾纠纷。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纠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的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的不平衡性逐渐显露出来,人口的变化使得人地矛盾日益上升。3)城乡开发建设征用土地引发矛盾纠纷。随着城乡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建设迅猛发展,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短期内实现了土地价值的增值。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与农户之间、集体与农户之间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和纠纷。4)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的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时农民负担较重,除了上交国家部分(农业税)外,还要负担集体部分(乡统筹、村提留)等费用,而随着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的取消和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随之多了起来。5)《农村土地承包法》滞后,部分乡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认识不到位,执行也不到位。农村土地承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而《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这使得2003年3月1日以前的纠纷没有法律依据,而拿新的法律去裁定法律颁布前的案件,不仅法律上没有规定这样的追溯力,而且往往容易引发许多新的矛盾。6)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完善续签,经营权证的填发等工作,使一些长期掩盖的矛盾浮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较多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种田积极性的提高,但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就会损害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纷纷开且落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法学

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后,加大了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新时期农村也呈现了多种社会矛盾,表现特点也多样化。

1.纠纷主体趋变。以往农村社会相对比较封闭,发展比较滞后,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体一般是公民、邻里之间的纠纷,民间纠纷多出现在婚姻家庭、邻里、债权债务、宅基地等方面,而如今已经拓展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的社会矛盾主体增多了,如农村的土地流转中因种粮补贴引发的流转和被流转者之间的问题、山林权属问题、土地征用、公民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纠纷、资源开采利用、环境污染、“低保”归属等纠纷。纠纷的主体出现了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非公经济组织、村民与政府及职能部门等,政府行政部门成了当今矛盾纠纷的主要主体。

2.纠纷类型趋广。过去,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涉法诉讼矛盾纠纷占主流,其范围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如在农村土地延包过程中,30年不变的跨度很大,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包、退包、反包、入股、继承或征用等流转行为;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无法偿还、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医患纠纷等。据有关县政法委统计,目前民间纠纷的类型已由过去的1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30多种,而且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纠纷交叉在一起,或由一种纠纷引发出其它纠纷,处理不好,很容易演变成。

3.涉及面趋宽。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来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涉法涉诉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农村刑事案件呈现多发态势,如盗窃、诈骗、交通肇事、涉农犯罪等。农村民间纠纷从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等纠纷,转化为土地流转、行政不作为、司法不公、安全生产事故、企业侵权、刑事案件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

4.集体越级上访率趋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出现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其范围包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越级上访的群众受一些错误心理因素影响,有了问题不是逐级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影响。

5.调处难度趋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甚至有些群众与调解人员有抵触情绪。

6.民间调解作用趋小。在面对农村新型矛盾纠纷时,政府干部、村委会干部、村里老人前辈调解方式用得越来越少,作用也越来越小。许多村级干部因为待遇较低,不愿再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治调委等基层治安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有的村名义上有治保组织,但由于工资待遇底、考核奖惩没有落实,导致治保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之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受宗族、乡情等因素影响,在工作中不敢管,也不会管,对一些民事纠纷不能组织调解,对各类治安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发挥不了治调委的作用,治保组织形同虚设。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千头万绪,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社会治安不好。“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治安稳定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经验证明,只有先解决好农村治安(稳定)问题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和谐社会构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社会发展特别是治安工作已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治安不好,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2.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大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学习的大环境。一旦产生社会矛盾纠纷,对如何解决纠纷,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没有专门的知识。对于纠纷的解决大部分人主要是用传统的方式,对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不懂。

3.干群关系不和。不可否认,当前农村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是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领路人。但是也存在少数干部,造成千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如有的对法律和政策不甚熟悉,不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等,这就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对立情绪,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又引发一些矛盾纠纷。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中,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一事一议”款的使用、财务收支状况、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农村低保等,公开、执行不够到位。

4.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特别是随着群众要求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民主、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由于我们有的干部服务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些隐患。

5.工作作风不良。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复杂化,通过正常的诉讼渠道解决纠纷尚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当前打官司难的现状决定的。而对已经出现的矛盾纠纷,由于少数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够到位,致使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最终演变成了老大难问题。

三、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法学思考

农村矛盾纠纷都有一个酝酿一发展一激化的过程,只有及时排除矛盾纠纷隐患,才能减少矛盾的发生;只有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才能有效控制农村社会矛盾,包括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因此,笔者认为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建立反映灵敏处置得当的矛盾预警机制。完善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前提。因此,必须把预防工作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责任,理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管理体制,狠抓源头责任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领导是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第一责任人,这要做为一项“硬任务”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坚持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经常性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切实把握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形成要素和生成演变过程,研究化解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律,坚持经常性排查化解、集中排查化解和专项排查化解相结合,建立和落实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台帐、矛盾纠纷分类处置、预测排查以及领导包案、跟踪督办、挂牌交办等相关制度,把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落到实处;要实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责任“倒查制”。二要加强基层法制教育工作,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广大农民群众如果没有学法的渠道和环境就不会懂法,如果不懂法更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亦就不能充分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严肃性和必要性。所以,对广大农民切实加大和强化法制教育,将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是建立矛盾纠纷预防的基点。三要加强推进依法行政。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将会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且政府不能依法行政的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会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并且也极易使干群关系紧张化,社会矛盾的纠纷就会随之增多起来。四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人财物的调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可以得到实惠,将群众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提高这样才可能把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比例降到最低。

2.建立健全矛盾调解机制。当矛盾发生时,要及时有效地化解,做到有人管、有人调,并且调解规范,调有成效…。一要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居)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全权调处本村(居)内的各类纠纷。因此村(居)调委会要切实担负起职责,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就地解决;小纠纷不积压,及时解决。二要做好培训工作。县乡两级每年至少要举办l—2期镇、村调解员培训班,从而使这些调解员的法律知识面得以拓宽,并使他们的调解能力和素质得到增强。通过培训,加强调解人员积极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得调解案件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以提高。三要加强成员单位协调。有些矛盾纠纷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这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沟通协作,对一些违法上访、无理缠访闹访的少数激进分子,要及时采取必要手段。

3.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当前,农村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十分艰巨。要结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努力引导农民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且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并不断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避免的发生。同时,要让群众充分享有知事权、议事权、决事权和监督权,依法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各项公共社会事务治理走向依法治理的轨道,切实推进依法治村进程,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其中包括各部门法和诉讼法的学习。

纷纷开且落篇4

[关键词]民间信仰;纠纷解决;神判;起誓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6-0080-03

民间信仰渗透于中国农村生活中,反映了广大民众的世界观,具有自己的内在秩序,并且具备了法律所具有的指引、评价、预测、教化功能,因此,随着法人类学科的兴起,民间信仰也被认为是“习惯法”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民间信仰与纠纷解决,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民间信仰来对纠纷进行预防、解决、执行并最终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是矛盾在于,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面对纠纷,应当使用法律武器来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讨论民间信仰与纠纷解决的关系呢?

抛开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不说,近些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推动。语言、文字、图形和形体动作,都是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法律的构成部分。在物质世界存在的万事万物,其本质并不在于它们自身,而是在于我们在理解各个事物的时候是如何发现和理解他们的构造并且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即是梁治平先生所说的“世界乃是由各种关系而非事物本身构成的”,因此,如果单单从法律的角度来研究纠纷的解决,无疑是片面的。

同时,民间信仰作为民间的“山歌野曲”,由于少了上层精英文化的主旋律性,往往受到了较少的瞩目。但是,越是被我们认为“野蛮愚昧”的所谓下层民间文化,越是沉淀着厚厚的原始文化积层,并且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其功能是不可小觑的。它对普通民众的内在、外在的束缚和规制,对社会生活的有序发展,往往起着法律所不能也不可能起到的作用。

一、民间信仰解决纠纷的分类

伴随着民间信仰的不断发展演变,民间信仰对纠纷的解决也主要有以下两种典型的分类:

(一)神判

“如果一个人控告另一个人巫术罪而不能证实,被控犯巫术罪的人应到河神那里去,并浸入河中。如果河水淹没了他,那么控告他的人可以拿去他的家产。如果河神证明他清白,他未受伤害,那么控他以巫术罪的人应被处死。浸入河中的人可拿去其控告者的家产。”

――《汉穆拉比法典》

这是《汉穆拉比法典》中关于神判的规定。神判“是一种企图以超自然力量来鉴别和判定人间是非真伪的习惯法,它是一种最高的和最后的判决手段,当事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具体说来,指的就是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极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甚至是封建社会,每当遇到依靠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不能解决的矛盾和纠纷时,所采取的通过求助“神”的力量来解决纠纷恢复秩序的办法。

关于神判的种类,主要有捞沸判、铁火判、能力判、人体判、动物判、鸡卜判、占卜等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神判,都是与生产、婚姻领域紧密相连而产生的。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但是为了保证集体的生产方式能够顺利进行,保障群体健康的繁衍延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安排和纪律制度,否则,生产、部落难以维持。因此,神判的目的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决财产方面的纠纷,主要是为了维护财产的私有制;另一方面是解决两性关系所引起的纠纷,主要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婚姻制度来保障种族的繁衍。 (二)起誓 “在没有证人的案件中,如果他无法确切地知道诉讼双方谁说真话,那么,它应该通过双方起誓来判断。”

――《摩努法典》

起誓在解决纠纷方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双方相约前往寺庙中某一位法力强大、报应迅速的神像面前,或者是发生纠纷就地以某位神灵为起誓对象,言明自己并未做过某事,如果说了假话,那么甘愿受到报应。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基于对神灵的敬畏,理所应当的相信起誓一方不敢轻易在神灵面前说假话,否则必会遭受报应,以此来相信对方并没有做过某事,由此纠纷得以化解。外国古法典例如《汉穆拉比法典》和《摩努法典》都对在证据不足以判定是非曲直的情况下通过起誓来断案做出了规定。

起誓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诅咒”,由于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导致一般不轻易进行发誓,一旦发誓的话就相当于把自己自愿置于一种相当险恶的境界,并且抱着甘愿接受神明最可怕的惩罚来表明自己决心和意志的境地。假如自己的起誓是虚伪的,那么将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是一种用自己受到诅咒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的方式。

二、民间信仰解决纠纷的历史变迁

民间信仰解决纠纷的演变,实质上是伴随着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纯粹“神明裁判”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之中,有许多关于神判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中记载了如果双方遇到难以辨清,犹豫不决的纠纷时,另当事人“射的”,如果能射中的话,那就判决射中的一方胜诉。西汉《曲礼》中“卜筮者,先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豫也。”,讲的就是统治者借助于卜筮者的神力,从而使被统治者畏惧法令,在有争讼的时候通过神判未定纷止争。南宋《后汉书》载:“獭豸神羊,能别曲直》”,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对此兽作了解释,夏之乾认为“当人们之间因争执难明是非之时,求助于这种神兽,便能将‘有罪者’识别清理出来。”唐朝《梁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神判方式,有热铁判、捞沸判、动物判,都是借助于神力来判断是非曲直的方式。关于捞沸判,南朝《南齐书》中也有记载:“有讼者,则以金指环若鸡子投入沸汤中,令探之;有烧锁令赤,著手上,捧行七步,有罪者手皆焦烂,无罪者不伤。又令没水,直者入即不沉,不直者即沉也。”明朝杨慎《难诏野史》载:“有争者,告天,沸汤投物,曲则糜烂,直则无恙》。”南诏指的就是现在云南大理一带。清朝康熙《云南通志》记载:“武定府彝族‘畏官府,无讼。有争者,告天,煮沸汤投物,以手捉之,曲则糜烂,直则无恙。”

以上可以看出关于神判历朝历代都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但是神判的方法一般都存在于地域封闭性强,经济水平落后,人民文化素质降低的西南山区地带。这些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大量剩余的经济利益可以支撑横暴权力,集体分工较少,个体无需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享乐而设定过多的权利和义务,外来势力和外部影响十分难以介入,故而官方正统一般在这些地方没有什么影响力。神判无论有多愚昧和不科学,只要足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就有它一直存在并传承下去的理由。

(二)政教合一时期,赋予宗教团体内部纠纷解决权

封建社会中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被大多数封建统治阶级和普通老百姓所信奉并利用,在这一背景下,依赖所结成的社会团体不但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而且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纠纷解决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宗教团体总是与纠纷密不可分,他们可以是纠纷的发生者或者根源所在,也可以是纠纷的预防者、解决者和执行者。宗教团体利用其信众对信仰对象的极度敬畏和信服,无限发挥宗教禁忌既是文化模式又是社会秩序的内容和手段这一工具,以强制的或者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人的观念与言行纳入到历史和社会的轨道之中,内化信众的自我约束能力并将这种自我约束制度化,在自我约束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的精力,则被宗教团体的制度规范引导到建设和创造的方向上去。在此过程中,纠纷的预防、解决、执行和结果固化都一一完成,并形成了宗教团体内部安定有序的秩序。而封建统治阶级在统治国家的时候,又不得不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因此,宗教团体内部稳定一方面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它独特的解纷手段也为整个封建社会提供了借鉴,起到辅助功能。

宗教团体内部解决纠纷,和民间信仰相似,都是利用信众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对于宗教禁忌被迫或者自觉的遵守,紧抓信众坚信宗教禁忌所禁止的言行不仅是充满危险的而且是同神灵鬼怪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导致的“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态,来对纠纷进行控制。比如说借偶然事件或者梦告,采取“赌咒”和编造“转生恶报”等方式解决信众之间的债务纠纷;采取假托“神鬼附体”的方式解决或者预防因欠账或者赖账等引发的内部纠纷;采取“喊天”和编造“阴遣”的方式解决因不赡父母、借债不还、虐待家庭成员所引发的家庭内部纠纷等等。

(三)近现代民间信仰解纷与司法解纷相辅相成

近现代以来,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官如果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纠纷进行解决,就被认为是触犯法律的权威,是错误的和必须被抵制的。但是,一味死板的遵循法律的规定解决纠纷,紧随其后的就是面对许多纠纷无法可依,或者是判决结果看似公正但是当事人并不心服口服,尤其表现在对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时候很难达成合意,执行起来也相当困难。于是法学家们和司法机关开始思考社会习俗同法律规范的结合点和共同之处,开始尝试对司法进行变通,并将社会风俗比如民商事习惯确认并吸收为成文法,在司法裁判中援引适用等等。

随着法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兴起,法律多元框架理论的提出,民间法开始作为同国家法(官方法)并存的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民间信仰的产生因其特定的条件,比如说相同的血缘、信仰、地域联系等等,在这些因素下作用形成了生死相依的传统共同体,并内在的产生一种合作的意愿和需求,在群体秩序的构建上有其他任何规范都难以企及的功能。并且现在出现纠纷都推崇调解优先,而关于调解的具体方式法律并没有规定,这就需要调解员在进行调解的时候充分考虑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价值取向、成长环境等世俗因素,这就不得不借鉴民间信仰对群体中个体所起的那种心里寄托和敬畏心理未有效的化解纠纷,使双方当事人能在共同的价值体系内对调解的结果信服并有效的去执行。这一方法便是民间信仰与司法手段在纠纷解决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4.

[2]夏之乾.神判[M].上海:三联书店,1990.

纷纷开且落篇5

**年上半年,我村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乡维稳办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大”、**届*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半年来我镇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落实维稳责任

**年,将乡维稳工作落实到村、学校、全面安排部署了**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与全村3个组签订了维护社会稳定责任书,防控责任书,进一步使我村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二、制定《河山村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方案》、《《反**工作方案》、《反**警示教育工作方案》开展指导学校的维护稳定工作。

三、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按照乡维稳办要求,我村建立信访维稳工作室,坚持矛盾纠纷排查6项制度,加大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上半年来我村无一件民事纠纷,通过综合分析,分别不同层次进行交办,落实责任进行化解,我村没有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过,没有出现群体上访事件。

四、抓好冒用宗教**组织的排查,预防**组织的破坏和捣乱。

星宿乡公安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综治办加强对我村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排查,预防冒用宗教的**组织人员从事非法活动,经过排查,我村没有“**”、“门徒会”等**组织人员。

根据维稳办的工作要求,我村年初就下制定了《**年反**工作方案》、《**年反**警示教育工作方案》,调整充实反**工作领导小组,走进村寨、走进学校利用远程教育点开展反**警示教育,在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教育,宣传教育广大村民不受**的蛊惑,提高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村**年上半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在乡维稳办的指导下,加大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和突出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在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加强防控措施,全村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无冒用宗教**组织人员活动,全村经济秩序良好,社会大局稳定。

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1、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加大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和突出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做到大纠纷不出村、小纠纷不出户组。

2、加强对**组织人员的排查,经发现予以打击。

3、做好重大节日的安全防控工作。

一、高度重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我村书记、主任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经常了解、询问工作情况,并亲自抓、主动管,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健全有关制度,健全信息员队伍建设。联络员、信息员也发挥了作用,能主动对矛盾纠纷、信访案件进行调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员素质

我村经常对信息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并且组织学习了维稳信息的分类,报告制度、学习工作制度,24小时报告的紧急、重大的信息内容等业务知识,从而使他们明确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维稳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纷纷开且落篇6

关键词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维权意识

一、引言

劳动纠纷调解是选择独立的第三方,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协调和斡旋,本着维护双方权益,保证双方达成共识的原则,解决现有纠纷和矛盾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国劳动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其中既有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敢于同侵害个人合法权益行为作斗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企业内部调解组织功能弱化,只关心企业效益而忽视员工利益脱不开干系。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劳动纠纷的一些典型特点,随后就劳动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解制度建设解决劳动纠纷展开了简要分析。

二、企业劳动纠纷案件的特点

(一)劳动纠纷形式多样化和复杂化

早期企业劳动纠纷案件主要是以员工讨薪为主,个别公司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理想,或是遇到了财务危机,不能准时、足额的发放员工工资,引起员工不满,形成劳动纠纷。但是近年来,企业劳动纠纷形式则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简单的工资拖欠和克扣外,像加班费、项目提成、离退休待遇等等,也都是企业劳动纠纷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劳动纠纷案件更加复杂,原来实行的调解制度没有与时俱进的得到创新和完善,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时,调解制度并不能发挥理想效果,劳动纠纷也就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只能走法律途径。

(二)集体诉讼劳动者人数多

以往劳动者维权意识较为薄弱,即便是受到了企业的不公正待遇,在没有组织和带头的情况下,劳动者多数情况下是默默承受。偶尔有个别员工会提出抗议,企业也会第一时间采取安抚措施,真正形成诉讼案件的少之又少。但是随着近年来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只要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就会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并且有明显的团体化倾向。许多劳动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调解难度和调解压力更大。

(三)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种情况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尤其常见,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企业的门槛较低,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的员工;另一方面则是员工流动性较强。企业方面出于管理方便考虑,没有与劳动者签订长期、有效的合同。有时虽然双方签订了协议,但是内容并不科学,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经常是企业占有更多优势,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在建筑行业,很多基层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低、维权意识差,对合同的重视不足,后期经常会受到企业的侵权。

(四)劳动纠纷处理的紧迫性

企业劳动纠纷涉及员工人数多、利益牵扯面大,加上各类媒体的连篇报道,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企业角度来说,如果不能尽快的调解处理,化解矛盾,一方面是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当劳动纠纷升级后,很多激进的员工还会围堵企业、集体上访,造成恶劣影响,这些都加剧了劳动纠纷处理的紧迫性。

三、企业劳动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自2008年实施至今整整10年,期间加上政府部门及各类媒体的宣传,群众法律维权意识有的很大幅度的提升。这样当企业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劳动者可以向工会、职工代表等进行反映,这样就可以将这些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企业的高层领导,既可以引起企业方面的重视,又能够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通过调解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劳动者可以继续申请仲裁或进行法律诉讼。

(二)劳务用工不规范

企业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后,需要为劳动者缴纳保险、办理入职手续,正式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企业还需要继续支付退休金。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许多企业在劳务用工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会选择劳务派遣的形式,招聘员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够规范。后期当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通过调解方式顺利解决矛盾,只能通过法律诉讼维权,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劳动诉讼案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企业内部调解能力弱化

现代企业通常会设置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专门用来处理劳动纠纷。但是近年来企业效益下滑,拖欠工资、随意加班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对内部调解机构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企业方面对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建设的重视不足,很多劳动纠纷调解人员都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最终因为无法令劳动者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而失去了劳动纠纷调解的价值和作用。

(四)劳动仲裁力量薄弱

劳动仲裁可以看做是劳动纠纷调解的一种补充形式,仲裁机构的公平性和独立性是确保劳动仲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现阶段企业劳动纠纷仲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是仲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平衡好企业利益与劳动者利益。甚至多数情况下都是偏袒企业,导致劳动者对仲裁结果并不买账。其二是仲裁效率低下,仲裁流程繁琐,从前期受理、取证到最后仲裁、判定结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增多的劳动纠纷案件处理需求。

四、企业劳动纠纷化解与调解制度的完善策略

(一)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劳动纠纷调解机构

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纯社会性的机构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并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所以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设置,还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权利的介入来提升调解的权威性,促成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达成和履行,真正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如果由政府为主导,其办公地点和经费来源可以由政府从税收中拨付,从而解除了劳动者的经济负担,这也符合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

(二)组建高素质的劳动纠纷调解队伍

1.专职队伍的组建

对于机构完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劳动纠纷调解机构,并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调解队伍,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本企业员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了劳动纠纷的扩大化和严重化。专职的劳动纠纷调解队伍需要长期坐班,并且严格执行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在维护企业利益和劳动者权益之间做到平衡和协调。

2.兼职队伍的培训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一方面是企业涉及到的劳动纠纷案件较少,另一方面是成立专门的劳动纠纷调解机构成本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兼职调解的方式,与一些专门的劳动纠纷调解机构,达成合作关系。当企业有劳动纠纷需要调解时,先由调解机构进行调解,矛盾解决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按照一定比例支付费用。

(三)保障企业劳动纠纷化解与调解组织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企业的劳动纠纷调解组织需要按照相应的法规来进行设立,是企业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需求指导帮助所建立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具体的企业调解委员会构建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设立人们调解委员会,以车间为单位建立调解小组,并以每个班为组织的单位配以相应的调解员或是信息员。对于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具体成员组成而言,需要按照职工和管理层进行一定比例的组合。

(四)制定和落实多种调解模式

如上文所述,近年来企业劳动纠纷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进行劳动纠纷化解与调解时,也必须针对劳动纠纷的形成原因、具体形式,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调解模式。例如,对于不涉及经济效益、仅存在一些误会的纠纷问题,可以采取作思想工作的方式,化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误会。如果经过多次调解,仍然不能确保调解结果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达成一致,则要进一步采取法律途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要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权利不受损害

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制度,要保证调解过程的公平、公正,调解结果让当事人双方共同接受。调解机构既不应当偏袒劳动者,也不能一味维护企业效益。通过建立健全现行的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就是要进一步约束调解机构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体现出劳动纠纷调解的客观性、独立性,真正发挥劳动纠纷调解的价值所在。

(六)企业劳动纠纷化解和调解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近年来,企业劳动纠纷案件数量激增,劳动纠纷调解难度增大,这些都决定了现行的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建筑企业、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等,要加强对劳动纠纷调解制度完善工作的重视。例如,要根据当前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角度制定制度完善方案。还要关注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的落实情况,调解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在劳动纠纷调解中发挥参照作用,确保劳动纠纷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开展。

纷纷开且落篇7

土地作为国家、集体所有的资源,理应为民众的居住需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基础性保障。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应当保证民众安居乐业,做到公平公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和利用价值越来越高,资源越来越溃乏,出于对居住的需要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不管城镇还是农村,往往出现寸土必争的现象,进而纷繁复杂的纠纷不断增多。在现有土地管理体制下,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群众的生存与土地的潜在性赖性还未完全改变,而监管缺位、农民维权意识落后更将纠纷越演越烈。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当权利受到损害时要么未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利,而采用其他过激的方式予以解决;要么拖延维权时间,至纠纷双方矛盾加剧时才选择走向法院寻求处理。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务工人员取得了不菲的收入,表面上淡化了对土地的需求,土地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流转或弃耕。而流转过程中的监管却长期以来未落到实处,因而造成了不同原因的土地纠纷。

二、原因分析

具体而言,土地纠纷多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不准确,边界不清、四至界线不明。土地承包时主要采用“手指为界”或估计面积的方式进行分配,导致记载土地面积无法做到准确。土地面积不准确在征地补偿中往往出现诸多尴尬情况,农户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只有几亩,被用征土地面积已超过登记土地,农户实际上还有土地耕种,这一现象不但在纠纷处理中出现逻辑混乱,也给国家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决策中带来诸多不便。边界不清、四至界线不明更是纠纷多发的原因。二是土地流转监管不力,相关的备案或审批手续没有存档。土地合法流转才能最大限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有能力耕种的农户经营土地,让能从事其他产业的人解放出来,这本来既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又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现实中多数土地流转纠纷并未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比如说,规定土地流转(一年以下的代耕除外)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而土地转让必须经村集体同意且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原则上不能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个人或单位转让。可是,现实中却疏于对农户间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监管,导致纠纷发生时权利义务约定不明或因行为违法,致使双方均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损害了农户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落实,屯地、违规用地行为还不同程度的发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远景计划,是充分保护耕地,开发利用土地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屯地、违规用地不仅违背了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发展,更因占用资源损害了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各地总体规划因数据来源不准确,家底不清,所制定的规划不程度的出现不科学、不切合实际的现象。因此,从监管层面来看,已埋下了纠纷产生的隐患。

三、以上对法院土地案件纠纷处理的影响

案件处理过程中,因为相邻土地边界不清,没有政府部门相关确权示意图时,法院处理时就不得不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走访群众,只有找到当时分配土地时的在场人或知情人才能予以确定,这不仅加大了司法成本,延长了审理时间,往往还会不同程度损害法院公信力,比如知情人作了虚假证实,那纠纷的处理自然也就没有事实依据。再如,农户因权利发生争议时并未及时提讼,导致一方违法事实的长期持续,处理纠纷时难以收集全部证据,当事人权利也得不到完整保护。种种原因,土地纠纷当事人双方所提供证据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且没有书证的佐证,法院更多地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进行裁判,案件处理往往在客观上可能存在事实模糊、进而导致法律上的不公正性,从而影响法院裁判的公信力。

纷纷开且落篇8

一、常见的农村矛盾纠纷

(一)工程项目引发的矛盾纠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和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农网改造、通村公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的牵扯到土地赔偿、移民迁建等方面的问题。当有的群众认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造成。各项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还会派生出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例如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在修建溪洛渡电站输电线工程的塔基时,就因为青苗赔偿、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以及工人使用等问题方面与团结乡大毛村坪子上社、麦子坳社的村名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多次出现当地村名阻碍施工的情况。

(二)土地林权方面的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在全县各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涉及移民搬迁安置的乡镇较多,而且这些矛盾纠纷较为复杂,往往是因为历史遗留原因造成的,处理难度极大。例如属于向家坝库区的大毛村田坝社,由于牵扯到淹没区赔偿,导致村民与村民、村民与集体之间因土地方面的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有2件矛盾纠纷虽然经过乡党委政府、司法所、土地仲裁等部门多次组织协商调解,仍未得到解决。

(三)村民与村委会事务、财务之间的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多见于下半县和江边河谷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群众法律意识普遍较强,参与村委会事务、财务管理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加之部分村委会财务、事务公开不够透明,容易直接导致村民群体性上访。

(四)婚姻纠纷。由于永善县经济欠发达,许多群众的婚姻都是在本辖区小范围内进行,但随着劳务输出,部分群众在外务工期间拓宽了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对婚姻的观念悄悄发生了变化,尤为突出的是外出务工的女青年,在感受了经济发达地区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之后,可能产生离婚的念头。其中有一部分群众在结婚时还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只是按照农村风俗举行了婚礼,致使婚姻得不到法律的真正保护,婚后又多生育有子女。如果这样离婚的话就会导致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一系列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如果男方思想负担沉重,会固执认为这是有人在后面使坏,怨恨怀疑对象或女方家属,还可能会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这类矛盾纠纷在全县普遍存在,也是风险较高的一类矛盾纠纷。20__年,永善县水竹乡双旋村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代某之妻刘某因外出务工,与外地一男子产生暧昧关系,刘某一直不正面面对此事,而是一味逃避,致使代某心生怨恨,借口同意与刘某离婚,将刘某骗回水竹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对妻子刘某捅杀,幸被及时制止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代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由此可见,婚姻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后果严重性可见一斑。

(五)邻里纠纷。这类纠纷最为普遍。邻里之间可能会因为土地边界、饲养动物、灌溉用水、言语之争而引发打架斗殴。这类纠纷相对简单,处理难度不大,但是这类纠纷数量巨大,若不及时妥当处理,可能会出现“民转治”、“治转刑”情况,甚至导致命案发生,切不可忽视。

二、农村矛盾纠纷成因

(一)法制教育、宣传解释不深入、不到位。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但是,农村老百姓未完全、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群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仍然有限,仅能从电视、手机短信及有限的宣传资料中获得法律法规知识。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法律知识多是一些法律条款,死板生硬,缺乏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弄懂的鲜活案例。实际上,部分群众对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似懂非懂,在遇事时对法律法规往往断章取义。这样的法制宣传在很多时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法律法规知识缺乏的现象不仅体现在群众身上,部分村干部也缺乏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在解答群众问题时凭感觉、想当然、乱表态,这些和法律相冲突的言论还会加大一些问题和事件的处理难度。

(二)利益趋使致少数群众思想偏激。从公安机关近年处置的多起因医患纠纷而引发的中可以看到,事件中往往有人充当“领袖”,个人主观认为要解决问题就要把事情闹大,“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借此机会向党委、政府施压,提出许多无理由无依据的诉求,妄图使用非法手段来达到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多次出现聚众上访、闹访、缠访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似乎形成了一股风气,当前这种不良风气正在得到扭转。

(三)少数干部、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不深入、不到位甚至不作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是村社管综治工作站最基础工作,是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重要的环节,但是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对一些小的矛盾纠纷置若惘闻或者简单处理不了就放弃,认为处理不了的事有党委政府、公安机关来处理,致使一些小的矛盾纠纷继续恶化,成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的苗头。若矛盾纠纷累积的数量过大,就会使得群众失去对村 民委员会的信任,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

三、对策

(一)落实保障措施,切实维护一方稳定。一是向党委、政府要保障。针对辖区多发矛盾纠纷的类型、特征要多调查研究,汇总提炼,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请示,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及时化解形成制度落实,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将此项工作纳入部门考核目标管理,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相关单位领导、村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并形成相关文件下发。使得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有党委、政府作为保障,开展好各项工作。二是向各部门、各单位、各村负责人要说法。首先强化各单位、各部门、各村负责人稳定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对工作开展得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问责制。三是向资源整合要化解合力。对于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要加强与综治办、司法所、法庭、安监站、国土所等基层单位的联系,努力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四是向法律法规宣传要稳定。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尽一切可能让接受宣传教育的群众真正懂得法律法规,形成人人学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逐步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让群众做到遇事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自觉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使群众成为依法治国的参与者与支持者。

(二)强化群众工作,发挥村级组织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作用。强化基层领导干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群众意识,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组织当地有一定威信的群众成立义务的矛盾纠纷调解队,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苗头和普遍性却中反应强烈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认真为群众做好每一件小事、实事,实实在在的将矛盾纠纷排查在基层,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三)加强调解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选择能协调、会协调、实在为老百姓办事且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干部组成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的工作队伍。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强化业务素质,在真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时候能说得出、说得赢、说得服,化干戈为玉帛。

纷纷开且落篇9

关键词:农村承包;纠纷;对策;宜汉县

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也很大,土地的收益所带来的诱惑,让土地成为农民关注的热点,由此引发农村土地纠纷也逐年攀升,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尤其是山区。以四川省宣汉县的土地纠纷为例,从历年土地纠纷上访事件的调查中,分析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表现形式,提出实践中的调解原则及化解纠纷的对策。

1当前农村土地纠纷的诱因

由于利益驱动,土地效益提升,诱发当前农村土地纠纷量持续上升。地方政府在农村打造旅游景点、重点工程、扩建场镇、引入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等需要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发生拆迁及占地补偿等相关事宜,从而引发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注。二轮土地承包开始时,因农业税费负担重,不主动承包土地的农民,现在纷纷上访到各级政府要求原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宣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巴山大峡谷和场镇的开发,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入驻建设,新型农业主体土地流转的加快等外环境变化,使农村土地效益大幅提升,诱发全县土地纠纷。

2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表现形式

2.1“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有些农户在二轮土地延包时,没有得到相应的承包权,现回乡上访要地。这类纠纷当事人因各种原因当时与村组失联,有的长期外出务工,弃耕撂荒;有的为逃避缴纳村内公益建设集资金或农业税费,隐瞒或迁出户口,近年又重新恢复户口;有的交给亲戚邻居代管,村组将其第一轮承包地发包给了其他农户,他们现在以“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村组在二轮延包时没有通知到本人,颁证程序不合法”为由,现在纷纷回来争要承包地。

2.2农户间买卖农房搭售承包土地

农户间双方口头协议,或者书面协议约定不明,采用“转包”或“代管”等歧义词造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2004年,全县开展了对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换发工作,现在卖房农户以“土地不能买卖”为由与已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买房户发生纠纷。

2.3离婚妇女与前夫家人发生土地分割的承包地纠纷

由于农村妇女离婚后,法院未对家庭承包土地地进行分割,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户主是男方,离婚妇女承包权难以维护,与前夫家人发生土地纠纷。

2.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主要是流转合同不规范。因为以村社自行流转土地为主,未履行报批、备案或申请变更、登记等手续,土地流转合同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确定等问题,导致农户与土地流入方发生纠纷。

3土地纠纷增多的原因

3.1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疏漏

1999年二轮土地延包时,部分村组在难以与部分农户签订落实承包合同的情况下,统一按当年村民小组分配给农户的计税面积落实承包任务,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也没有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有些乡镇即使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证上地块数没填完整,且四至界畔模糊不清,征地补偿发生时,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如普光镇、土主镇、南坝镇,因开发天然气,中石油、中石化建脱硫厂征占农村土地,柳池乡柳坪村因修建工业园区征地等。这些涉及乡镇在制定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上报失地农民购买社保补偿款名册时均以土地证为准,由于部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不清,引发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

3.2农村土地发包、承包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1999年至2004年期间,村组调整土地(迁入户分配土地)未颁证、农户间因卖房搭土地,达成土地转让口头协议,未作变更登记并颁发土地证;乡镇、村组1999年和2004年土地承包合同记录或台帐资料保管不善遗失。如南坝镇未取得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民,以村组集体颁证不合法为由,上访到市政府,要求行政复议并撤证,并要回第一轮承包地。

3.3农民承包的土地逐渐使农民有资源性资产的收益

一是有国家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乡镇已成为土地纠纷频发地带。2016年,宣汉县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和巴山大峡谷旅开发征地,导致了龙泉乡、渡口乡土地纠纷集中爆发,每天有几十个村民到各级政府部门上访要地,县委、县政府组建专项工作组研讨方案,3个月才基本平息。二轮土地承包时,龙泉乡、渡口乡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种条件恶劣等原因,农户外出务工,造成大量土地撂荒。大部分回乡要地的农户,已于10a前整家迁出,承包土地已被村组在二轮延包时重新发包。他们要地的目的不是回原村组耕种土地,而是观望可能存在的土地征用补偿费,于是一边打工,一边上访要地。三是基层历年来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简化程序,大部分以税费时期的农户税费任务名册及面积上报补贴表册,大量承包地荒芜多年,照样领取种粮补贴资金。由此造成农户对“谁种粮,补贴谁”的政策认识不清,认为有土地就必须给补贴。从多年来实地调查处理的土地纠纷案件中看,有50%以上有争议土地长满了灌木杂草,处于撂荒状态达数年,已分辨不出耕地边界。

3.4土地流转不规范

国家土地政策调整,使得土地的负担减少,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纷纷增加农业投入,大规模流转土地,但流转合同不规范,程序不合法。土地流转以村社自行流转为主,未履行报批、备案或申请变更登记等手续,土地流转合同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确定等问题,导致农户与土地流入方发生纠纷。

3.5缺乏必要的矛盾调处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诉讼、调解和仲裁制度不完善。矛盾发生时没有相应的机构及时调处,基层将问题上交,农民通常直接到县、市、省上访,基层政府花费大量资金到各级接回上访人后,调处人员怕担责,不是严格依法调解,而是给钱保稳定,让其暂时平息不上访。时隔1a后,又重复上访,滋生一批职业上访户常访各级政府部门。

4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则及对策

4.1严格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合法有效性

一是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首先界定是否具备本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根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第六条:“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指户籍在当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得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依法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农村土地”。对取得该成员资格起享有该时点之后的本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二是维护合法取得的土地权属证。对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予以确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二条:“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三是明确取得土地证的时间界限:(1)第一轮土地承包期限15a(1984年—1999年),1999年10月签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时,原承包户享有优先承包权。1999年合同到期,不申请参加第二轮土地延包并签合同并取得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则原承包户失去优先承包权,社集体可以与其农户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颁发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户以此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合法有效。(2)1999年到2004年期间,因部分地方按照原来的政策规定进行了土地小调整,宣汉县2004年开展了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因村社按土地政策调整并落实到了具体承包户并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以2004年重新颁发的《土地证》为依据。例如:参加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并且合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的农户,在与第三人发生房屋买卖等交易时,将承包土地随同房屋一并处理搭售转让土地权利义务(卖房价格明显高于当时市面价格)后,同时买房农户取得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卖房农户在该社的社员权利义务转给买房农户,在2004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证时,社集体经济组织颁证给了买房农户,则以2004年调整土地后重新换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依据。(3)2003年3月1日之后,村社集体不再调整承包土地,宣汉县以2004年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为截止点。之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土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不予认可,但个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变更权属关系而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除外。

4.2妥善解决农户无承包地的问题

未取得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现要求承包土地,分类处理,妥善解决。一是出售房屋搭土地类。原则上按长期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拥有的土地经营权予以稳定不变。二是主动申请退回土地类。在承包期内,主动将土地交回发包方,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三是“户在人不在”的农户。通过民主协商解决。以前户口消失后又在本社恢复或户籍迁入的农户,享受户口恢复或迁入之日起后的村民待遇,原则上同意继续参加本社土地承包。四是对想种地而无地或少地农户。有条件的应在机动地中调剂解决,但只能解决少部分的无承包地问题,大部分可通过土地流转等办法解决。五是对暂时无力,无法解决承包地的。建议政府有关民生保障部门给予没有承包地农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劳动保障部门优先解决没有承包地农户且有劳动力的农民再就业,在当地征地兴建的企业优先用本村无承包地农民。

4.3清查土地承包现状

由于土地二轮延包以来,农村户已形成不少应收回的农村消亡户承包地、承包到户的集体机动地、因退耕还林、国家建设征用而改变用途的承包地,使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承包经营权证未得到及时变更,所以要清查土地承包现状,完善土地承包工作。

4.4加强政策法规宣传

纠纷调解员向当事人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使当事双方正确判断权益边界,消除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引导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

4.5理顺纠纷处理体制

纷纷开且落篇10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由于护患双方在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偏差护患纠纷时有发生,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已成为当前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护患纠纷常见的原因

1.1 技术纠纷

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经验与技术水平以及责任心不强导致;专科护理水平有限,未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执行医嘱以及病人自身条件导致操作失误引起的护患纠纷。

1.2 护理差错事故引起的纠纷

护士违反护理操作规程,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所致。

1.3 服务纠纷

护士服务意识差,缺乏沟通交流技巧,态度粗暴,而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未考虑人性化服务医德不正使问题复杂化导致的护患纠纷。

1.4 患者方面导致的纠纷

缺乏医疗常识,将正常的诊疗或药物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不配合诊疗或不遵守规章制度,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意外,以及对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所致。

1.5 共性引起的纠纷

患者消费价值观念增强,对费用项目不清楚,护士记账收费误差且纠错不及时,催款方式不妥等引起纠纷。

2 护患纠纷的预防

(1)正确认识护患纠纷的危害,防控护理高危因素,从工作程序、技术规范、防范措施、奖罚规定四方面落实安全防范预案。在工作中从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标准、履行质量程序、加强质量监控、提高质量水平等方面抓起,护士应恪尽职守防患未然。

(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新护士作好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训练基本功,提高专业水平,减少纠纷的发生。

(3)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在治疗护理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4)强化服务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患者满意”的服务理念。[1]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以爱心、诚心、宽容心取得患者 的理解与支持。

(5)公开收费标准,规范收费管理,落实一日清单,同时向病人解释当天发生费用。[2]采取主动超前式服务,增加病人家属的信任,避免疑惑和误解,为防范纠纷奠定基础。

(6)做好健康宣教:及时沟通,了解病人需求,特殊的有危险性的护理处置应取得病人同意、理解、配合。护患相互理解,是减少和避免护患间心理隔阂,消除摩擦的机会和桥梁。

参考文献

[1] 程纪群,于莹谈“心病人为中心”的实现.中国医院管理.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