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词集十篇

时间:2023-03-19 09:19:47

晏殊的词集篇1

[关键词]晏几道词;宋代;传播;接受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八子,北宋著名词人,与其父并称“二晏”。历任监颍昌许田镇、通判乾宁军、开封府判官等微末官职,晚年更是穷困潦倒。晏几道词号为《小山词》,在宋代和后世都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在诸家词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陈振孙),是词家正统;且具有升平富贵气象,“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殆不可学”(王灼)。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感情深挚,与秦观同为“古之伤心人也”(冯煦),以其情深而为人所爱赏。

一、晏几道词的歌唱传播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其传播与接受也往往依托音乐舞蹈,通过歌妓的表演而广为流传。歌妓不仅仅是词人笔下的抒情审美对象,更是唐宋词重要的传播媒介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常常是在公私筵席和青楼楚馆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晏几道之父晏殊平生喜好宴饮,并命家妓以歌乐相佐:

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唯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而盘撰不预办,客至旋营之。顷见苏丞相子容尝在公幕府,见每有嘉宾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阂。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此也。

可见,晏殊将饮酒听歌、娱宾遣兴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晏几道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晏几道的歌妓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为家妓而作的,只不过他笔下所描写的家妓并非是自己家中蓄养的,而是友人家的,这一点他在《小山词自序》中也说得很明确:“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这说明了其词的创作与传播是同时进行的,写完词就交予歌妓演唱,而无需通过抄本、刻本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显得尤为方便快捷,具有交流反馈的即时性。

同时,歌妓唱词不仅仅是以美妙的歌声来演唱,往往还伴随着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再加上歌妓们的花容月貌和精心装扮,对于词人来说绝对是一种视听上的享受。词在歌妓的演绎下,不再是纸上单薄的字句,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欣赏者眼前的,这种文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更为时人所喜爱,成为宋代的大众文学。晏几道词中描写歌舞唱词的词句就很多,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临江仙》)、“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雕觞”(《浣溪沙》)等。

尽管晏几道对莲、鸿、苹、云充满爱意,但她们毕竟是他人的家妓,因而晏几道对她们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与她们以词相交,并无逾越之举。家妓的活动受到家主的限制,而市井私妓则相对自由,晏几道也出入秦楼楚馆,与私妓们交往相恋,在他的词中出现了如疏梅、小杏、师师、玉蕊等,词中有的是赞扬其容貌才艺,有的是抒写离愁别绪,有的是表达怀念之情,其中不乏感人之作。但晏几道与这些歌女的交往或恋情,最终都是以分离告终,因此,在词中也大多充满了感伤的情调与怀旧的情绪。

晏几道虽然沿袭《花间》之风,所作多为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艳词,但小山词与《花间词》明显不同的一点在于对歌妓的态度,并无世俗和现实的,而是一种诗意的欣赏与爱怜,语辞也清丽典雅,黄庭坚序云其词“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落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小山词序》),可谓知言。晏几道词因此也很少像柳永词那样,时时遭人非议鄙弃。

除了对歌妓的容貌才艺表示赞赏,或对歌妓抒发离愁别绪,晏几道还有一部分词是对身份卑微、遭遇不幸而有美好情操的歌妓们寄托自己的怜惜同情,描绘她们的悲苦生涯,写出她们的悲惨遭遇和心中渴望。因此晏几道对歌妓的态度,并非狎玩轻贱,而是理解尊重,词中常有“同时天涯沦落人”之感,或是怜惜其年华老去、虚度青春,或是哀叹其所误却无能为力,如: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浣溪沙》)

闲弄筝弦懒系裙。铅华消尽见天真。眼波低处事还新。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浣溪沙》)

天教命薄。青楼占得声名恶。对酒当歌寻思著。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霞觞且共深深酌。恼乱春宵,翠被都闲却。(《醉落魄》)

这些歌女为生活所迫,浓妆艳抹,装出各种轻狂的媚态,与客人醉饮欢歌,但她们的内心却是极为凄苦的,当时浓情甜蜜,不多时便被这些“浅情人”抛弃,迎来送往,心中无依无靠。她们自己也知道靠红妆歌舞来吸引游客不是长久之计,希望能够嫁给可靠之人,过上正常的生活(《河满子》词“可羡邻姬十五,金钗早嫁王昌”)。但要从良谈何容易,她们大多数都还是继续在青楼酒肆中强作欢笑,希望只能落空,任何人都可以她们。晏几道看到她们在痛苦之中渐渐衰老凋谢,十分心疼痛惜,却无力帮助她们,只能以词抒情,以慰藉她们痛苦的心灵。

晏几道对歌妓的真挚与理解,得到了歌妓的共鸣与欣赏,加之他的好友“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之后,“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歌妓的辗转流散也促进了词的传播范围的扩大。

由此可知,歌妓不仅激发了晏几道的创作欲望和写作灵感,提供了描写女性形象的创作素材,甚至影响了晏几道词的题材与风格,更是晏几道词在北宋传播的最主要的媒介,扩大了晏几道词在当时的影响。王在《默记》卷下中曰:“贺方回遍读唐人遗集,取其意以为诗词。然所得在善取唐人遗意也。不如晏叔原,尽见升平气象,所得者人情物态。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方回妙在得词人遗意。”其中“叔原妙在得于妇人”虽有戏谑成分,但亦恰好说明了晏几道词的创作与传播都离不开歌妓。

二、晏几道词的文本传播

尽管晏几道词在北宋以歌妓唱词传播为主,但从其自序中可知,在他生前就自己编定了词集,命名为《乐府补亡》。北宋时词被视为“小道”,是不入流的文学,文人士大夫很少会专门编纂词集,多是附在诗文集之后,甚至完全无视词。而晏几道不仅自己整理编纂词集,还自己作序,这在当时也很少见的。而在编纂《乐府补亡》之前,他还手写了自己的词献给当时的长官韩维:

晏叔原,临淄公晚子。监颍昌府许田镇,手写自作长短句,上府帅韩少师。少师报书:“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胜门下老吏之望”云。(《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

韩维的规劝之言,并非是道德说教,而是出于对晏几道的担忧,唯恐其行为不检而授人以柄,但晏几道并非谨小慎微之人,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黄庭坚《小山词序》)。

晏几道献给韩维的词集和《乐府补亡》应当都是手抄本,传播范围很有限,也并未流传下来。其后,尤袤《遂初堂书目》“乐曲类”载有《晏几道词》,但卷数、版本不详,南宋嘉定年间长沙坊刻的《百家词》中则有《小山集》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惜其早已散佚无存。

事实上,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词的传播主要依靠的还是各种词选本。“词选南宋以前,词选主要作为唱本为社会所消费,所使用。南宋以后逐渐转为读本为社会所阅读,所把玩。……是当时入乐传唱、勒石题壁之外最主要的公共传播形式之一”,“词选适应某种时代审美潮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操选者事实上扮演了社会舆论化身的角色”。北宋的词选多为伶人乐工所选的应歌之选,并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所选多为唐五代词,如《尊前集》、《金奁集》等。加上对词的蔑视,词选很少被刊刻发行。

北宋后期孔夷的《兰畹曲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跨唐、五代、北宋的通代词选,近人周泳先有辑本,凡11家16首,收于《唐宋金元词钩沉》。其中唐五代有杜牧、韦庄、牛希济、李、张泌、李煜六家,北宋有寇准、张先、晏殊、欧阳修、晏几道五家。以上未必是《兰畹曲会》的全貌,但晏几道能与宋初词坛领袖晏殊、欧阳修同时入选,亦可见编选者对其的肯定。

到了南宋,词人开始“复雅尊体”,词的地位得到提升和肯定,词选才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在流传下来的南宋词选中,共有4种词选选及了晏几道词,分别是《梅苑》、《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阳春白雪》。其中,《梅苑》选小山词5首,《草堂诗余》选词4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词12首,《阳春白雪》选词4首,而这些数目都分别超出各选的人均入选篇数,尤其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选小山词达12首之多,超出人均5.7首近一倍。虽然晏几道词并非这些词选中入选最多的,也不是选词者所推尊的核心或领袖人物,但他的词正因符合选词者乃至整个南宋时期对“雅词”的推崇。就连认为“文学害道”的程颐在听到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词句时,也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可见黄庭坚“狎邪之大雅”的评价实非虚言。

两宋文人除了以选词来彰显自己的词学观点与倾向之外,还经常通过次韵唱和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一词人或词作的欣赏。

据《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记载,当时有书版“唐《花间集》一百七十七版,《和晏叔原小山乐府》二百四十六版。《花间集》五百首令词为一百七十七版,依此推算,二百四十六版的和晏几道令词,约有七百首。晏几道现存词作二百六十首,其得到的和词多达七百首,平均每一首词都有追随者二、三首和作,可以想见当时词人对小晏词的热衷,可惜这些和作都已经失传了。

还有文人如晁端礼,就模仿学习晏几道的词,创作了拟词《鹧鸪天》十首,并在序中曰:“晏叔原近作《鹧鸪天》曲,歌咏太平,辄拟之为十篇。野人久去辇毂,不得目睹盛事,姑诵所闻万一而已。”周紫芝的《竹坡词》有《鹧鸪天》十三阙,其后三阙自注云:“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此三篇是也。”可见宋代词人对晏几道词多持欣赏态度,且以模仿的形式向其靠拢。

三、晏几道词的误传与失传

词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失误,无论是口头传播还是文本传播,这种失误都是普遍存在的,也给后人读词和研究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词的误传,一个方面是词作的著作权发生混淆,一首词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不同的作者归属,这种情况在《小山词》中也有发生。根据张草纫《二晏词笺注》,共发现20首词存在作者混淆讹误的情况,分别是:

1、《临江仙》(东野亡来无丽句):别误作晏殊词,见《啸余谱》卷二。

2、《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又作赵令词,见《乐府雅词》卷中;别又误作晏殊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后集卷下。

3、《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岁时广记》卷二十六误引首三句作苏轼词。

4、《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又作赵令词,见《乐府雅词》卷中。

5、《蝶恋花》(千叶早梅夸百媚):误作晏殊词,见《梅苑》卷八。

6、《生查子》(金鞭美少年):误作晏殊词,见《古今别肠词选》卷一。

7、《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作王观词。别又见杜安世《杜寿域》词。

8、《生查子》(轻轻制舞衣):《词林万选》卷四误作牛希济词;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误作赵彦端词。

9、《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误作张先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词综》卷六又误作陈师道词。

10、《菩萨蛮》(江南未雪梅花白):刘毓盘辑《济南集》此首误作李词。

11、《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误作欧阳修词,见《历代诗余》卷六。

12、《浣溪沙》(飞鹊台前晕翠蛾):或作黄庭坚词,见《豫章黄先生词》。

13、《诉衷情》(长因蕙草记罗裙):别误作元人张伯远作,见《词的》卷一。

14、《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误作晏殊词,见《花草粹编》卷六。

15、《采桑子》(花前独占春风早):抱经斋抄本《珠玉词》补遗引《群贤梅苑》误作晏殊词。

16、《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此首又见韩玉《东浦词》。

17、《西江月》(愁黛颦成月浅):或误作秦观词,见《花草粹编》卷四;别又误作晏殊词,见《古今词统》卷六。

18、《行香子》(晚绿寒红):又作汪辅之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

19、《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此首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中,乃秦观作,又见《山谷琴趣外篇》卷三。

20、《谒金门》(溪声急):此首原见《花草粹编》卷三,题贺铸作,注:“《天》作叔原。”盖《天机余锦》此首作晏叔原词。

以上20首词分别被误作17个词人之作,除牛希济为五代人、张伯远为元人之外,其余均为宋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晏几道之父晏殊,达七首,其次则是赵令、秦观和黄庭坚,分别为两首。而这些不同作者的出现,有的是在词人别集中,有的是在笔记小说中,而更多的则是在各种词选中。

词选由于其“选”之特性,作者混淆失误是很常见的现象,就宋人词选来说,《乐府雅词》、《梅苑》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分别有两首晏几道的词被误作他人之词,则这三部词选中晏几道词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

除了作者的混淆,更普遍的是字句的改动。这种改动在口头传播中,或是歌女唱词时由于演唱需要而该,或是歌女由于不理解字句而擅自改动,而在文本传播中,无论是传抄还是印刷都经常发生字句讹误失真的情况。在《小山词》的二百六十首词中,超过一半的词都存在这种现象,少则一出,多则五六处。这种字句改动有时会破坏词的整体性和意境意蕴,而有时又反而会使词意词境更上一层楼,需要客观、综合地看待。

晏殊的词集篇2

【原文】

晏元献公①为童子时,张文节②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③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④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⑤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⑥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⑦,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⑧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⑨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⑩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

注释:

①晏元献公:晏殊,字同叔,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年间进士,庆历年间任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②张文节:即张知白,字用晦,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宋仁宗时以工部尚书同平章事,谥文节。

③赋草:所作赋的草稿。

④臣寮:群臣。寮:通“僚”。

⑤供帐:这里是“张挂帷帐以供人举办宴会”的意思。

⑥批除:(皇帝)下手谕晋升(某人官职)的意思。批:公文的一种。除:授官。

⑦质野:朴实率直,不加文饰。

⑧直:这里用作副词,是“仅仅”的意思。

⑨须:会。

⑩眷注:器重。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文节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京城。正赶上殿试进士,皇上便令晏殊做试卷。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作过此赋,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等到晏殊在文史馆任职时,天下无事,允许百官各择胜地聚会宴饮。当时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街市楼堂酒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有一天,朝廷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上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戏游乐、宴会赏景,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如此谨慎忠厚,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诉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我并非不喜欢宴集游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如果有钱,也会参加,只是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事君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基后,终于得以大用。

 

【评析】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官至宰相,与欧阳修合称“晏欧”,与其子晏几道合称“二晏”。为今人最熟知的是他的《珠玉词》,上承花间、南唐,开启一代词风。现如今,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他的词,对他的身世和为人却了解不多。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也积淀出了厚厚的一本“为官之道”,前几年的畅销书《厚黑学》可谓是官场宝典。纵观官场上的成功典型,晏殊在其中显得不伦不类,他既不事故又不圆滑,处世略显中庸,他的成功确实不是常例。

 

说起官场“不倒翁”,不得不提五代的冯道,他经历了五代的“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自号“长乐翁”。他的存世文字不多,一首《偶作》亦可窥其心迹,“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吉人自有天相,乱世之中,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何况身外的名利。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始,一直认为他“奸臣之尤”、为人不齿,直到李贽才为冯道翻案,认为他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李贽作为明清易代的移民,设身处地,能够了解乱世中的士人的彷徨和无奈。

 

“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生在乱世是一种不幸。国变之时,身居高位,是保全气节、弃民于水火,还是忍辱偷生、拯救万民,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辈生在承平之世,惟愿天下太平。

晏殊的词集篇3

晏殊早慧,7岁能文,曾被钦差大臣张知白目为“神童”。他14岁时,与全国千余考生一起参加了殿试, “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成了少年进士和年龄最小的领导干部。

他的词家喻户晓,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等等,都是让人捧为圭臬的经典名句,到处传唱。

仕途上,他顺风顺水:历任太常寺丞、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来还被宋仁宗任命为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出任宰相,而且文武一肩挑。在士大夫和才子们眼里,晏殊的经历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欧阳修幸运,人生第一站就遇到了晏殊。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24岁的欧阳修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晏殊是主考官,出题《司空掌舆地之图赋》。面对这过于僻涩的命题,众考生不是偏题就是走题,唯欧阳修不光扣题精准,而且文采飞扬。于是,晏殊慧眼识才俊,把欧阳修确定为“省元”,即第一名。从此,欧阳修对晏殊以门生自称,执弟子礼。

欧阳修中进士后,出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市)留守推官。做官之余,他与钱惟演、尹洙、梅尧臣等文坛圣手们诗酒唱酬,佳作迭出,一时文名大振。当时,晏殊的词、梅尧臣的诗和欧阳修的文章,堪称文坛三杰。

晏殊、欧阳修之间的缘分不可谓不深。作为有知遇之情的师生,作为一朝为官的同僚,作为共领时代的文坛世擘,他俩应该是惺惺相惜而又相互提携的,甚至可能产生许多文坛佳话,让人津津乐道的。然而,这段师生情开始早,结束也早——虽然欧阳修对晏殊非常尊敬,但晏殊却不喜欢欧阳修,甚至一度到了厌恶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据《东轩笔录》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西夏犯边,战事吃紧。当时,晏殊是枢密使,为军机大臣。欧阳修担心老师日理万机,过于辛苦,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与诗人陆经结伴去看望老师,希望带给老师一丝安慰。谁知晏殊轻松得很,家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毫无军情紧迫之象,见他们来了,还在花园摆酒置茶,开怀畅饮起来。欧阳修深感意外,即席赋诗《晏太尉西园贺雪歌》,中有:“晚趋宾馆贺太尉,坐觉满路流欢声。便开西园扫征步,正见玉树花凋零。小轩却坐对山石,拂拂酒面红烟生。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诗中饱含学生对老师的善意规劝,意思是国难当头,作为军机大臣的晏殊,肩负重任,不应该花天酒地,闲如散官。

晏殊读后,差点儿没背过气去,愤然对人说:“昔韩愈亦能作言语,赴裴度会,但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不曾如此作闹。”当年韩愈擅长文章,赴裴度的聚会,也最多只说“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而他欧阳修在同样情境下,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朋友尚且不开这种过火的玩笑,何况面对的是老师?果然,欧阳修善意的诗句,使晏殊背上了只顾享乐,不顾天下安危和社稷苍生的恶名,成了他人生的污点。晏殊明确表示:“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邵氏闻见录》也十分肯定地说:“晏公不喜欧阳公”。

对于晏殊的愤怒,欧阳修十分不解,颇感委屈和纠结。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在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任上给晏殊写了一封信,说:“修伏念曩者,相公始掌贡举,修以进士而被选抡;及当钧衡,又以谏官而蒙奖擢。出门馆不为不旧,受恩知不谓不深。然而足迹不及于宾阶,书问不通于执事。岂非漂流之质愈远而弥疏,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动常得咎,举辄累人,故于退藏,非止自便……”信中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抱怨,抱怨老师对自己的冷遇,有一种追根究底的索问之意。然而,晏殊阅后,却当着宾客的面,敷衍几句话,要文书代书作答。宾客说欧阳修也是当今才子,文章名贯天下,如此回答,恐太草率。晏殊冷冷地说,对于一个科考门生,这几句话已经够看得起他了。可见,晏殊的确不喜欢欧阳修。

然而,晏殊不喜欢欧阳修,难道仅仅是因为那首规劝诗吗?这对于一个具有领头雁风范的文坛宿将和当了多年宰相的人来说,未免小气。从晏殊扶持后辈不遗余力的作风来看,也不至于如此浅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晏殊对欧阳修由喜到厌呢?

从性格上看,晏殊闲静平和,崇尚道家,守成忌变,《宋史·晏殊列传》说:“殊性刚简,奉养清俭”,说明他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他任相十余年,始终延续着吕蒙正、李沆、王旦等人的执政风格,尚宽简,不苛细,清净无为,垂衣而治,遂有“太平宰相”之名。欧阳修却耿介而切直,执拗而刚烈,好论时弊,好争长短,且以风节自持。正如《宋史·欧阳修列传》说:“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无论对象是谁,有批评就说,有意见就提,毫不忌讳。比如范仲淹因言被贬,高若讷作为司谏不仅不谏阻,反而推波助澜;欧阳修便写信痛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晏殊任相期间,提拔欧阳修出任谏官。面对又一次有恩于自己的老师,欧阳修论事依然言辞激烈,常常让晏殊下不了台。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要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较难的。

从政见上说,尤其是在对 “庆历新政”的态度上,两人分歧严重。庆历年间,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夏国不断侵略边境,战火不断。在这两个游牧民族的入侵过程中,宋朝始终处于劣势,经常吃败仗。战争失败除了带来版图缩小、贡输增加、生灵涂炭的后果之外,也带来对制度的拷问和反思,从而催生了北宋王朝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庆历新政”。其核心内容是改革吏制、壮大财力和增强武备,由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韩琦、富弼主导。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也紧随其后,摇旗呐喊。

在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欧阳修也连连向宋仁宗上书,弹劾十余名反对改革的官员,爱憎分明,措辞激烈,朝野震惊。对于改革,作为宰相的晏殊虽然没有高调反对,但却是态度最为暧昧的高官之一。人家改革如火如荼,他却仍然品酒填词,舒舒服服地当他的“太平宰相”。从“庆历新政”的开始到失败,几乎看不到晏殊明确表态的历史记载。而欧阳修追随改革的态度和异常激进的言论,自然会导致了他的反感。于是,晏殊干脆外放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眼不见为净,但却遭到谏官们的反对。他们上《乞留欧阳修札子》,说:“任修于河北而去朝廷,于修之才则失其所长,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重”,强烈要求让欧阳修留任。晏殊不为所动。谏官们也不干休,马上联名弹奏晏殊,致使晏殊罢相。他的罢相,起因是为了欧阳修,遂使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晏殊的词集篇4

相信在坐的各位一定听过,做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之类的标语。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又是否真的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时代的新风尚呢?

记得早在孩提时代,就听到过“狼来了”的故事,朦胧中便意识到小孩子如果撒谎是会遭殃的。显然,我国的文化历来是讲究诚信的。这个故事也通俗又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要讲诚信。

然而,当我们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充斥了各种不讲诚信的企业与个人。相信大家还记得“大头娃”的事件吧!当时有多少厂家生产的奶粉严重不合格,又有多少个无辜的小生命成了它们的牺牲品啊!看着那婴儿的头发掉光,看着他们的内脏器官衰退,难道这些厂家不会觉得有负罪感,不会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吗?

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少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诚信体系,当然,一个企业也同样不能忽视信用管理。

有句广告词叫做“真诚到永远”。相信我刚说出它来的时候,你们一定猜出来了。对!它就是青岛海尔集团的广告语。海尔集团自从十多年前果断的砸毁了自己生产的近百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起,“诚信”便造就了“海尔”今天的良好信誉和知名度。这一砸便砸出了“海尔人”的真诚,砸出了整个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至今也流传了几千年。虽然它也曾苍白无力,也曾留下过许多令人叹息的故事,但真理永远会在人们最需要的

时候闪闪发光。

晏殊的词集篇5

一个人只要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亲近他,在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

北宋词人晏殊,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晏殊的诚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以诚实的珍贵品质取得人们的信任。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说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都难追上,所以我们说话要算数

晏殊的词集篇6

有人说:“痴情方许说红楼”,而我要说痴情才许说小山,痴情才能读懂《小山词》。晏几道这位专于情、深于情的词人,比任何一位词人都更深刻,更艺术的表现人类最普通、最美好的爱恋之情感,也构成了其词痴情的风貌。《小山词》倾注了词人全部真挚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痴情。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格的映射。当小晏带着他的“痴人”性格闯入词苑时,就已经注定了将要放出耀眼的光芒和异样的色泽。小晏的“痴”在词作中的表现就是词人的痴情。我们先来看小晏的一首抒写爱恋之情的词――《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忆昔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明时,不眠犹待伊。

多情如小晏者,天下能有几人?小晏对情人有相思相忆之深情,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相信?从本词我们看到,词人对“浅情”之人没有丝毫的埋怨,而是“长到月明时,不眠犹待伊”。读到此处,谁能不为小晏的款款深情而感动呢?

《小山词》写男女之情的篇什几占大半,这是小晏全部词作之中最出色的部分。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有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小晏词作的最大好处也就在于“真”。小晏对人生和情感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所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有云:“北宋晏小山(晏几道),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小晏善写男女之情却不使人觉其、卑俗,让我们感到的是其纯真无邪的品性。这一点上,小晏受李后主影响颇大。小晏词工于言情,重在抒情,以情动人,这也正是他的词为人喜爱的原因,正如陈廷焯所指出的那样:“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小山词》所展示的主要是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确切地说是词人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之间剪不断、抛不开的情感。然而小晏对女子的感情与一般文人不同。这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地方正是其痴情的表现之所在。小晏把自己的纯深之情倾注于创作当中,不仅为词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且丰富和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宋代乃至前代的有些文人为了把词写得深婉绸缪,缠绵悱恻,常有意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情种,往往有为文造情之嫌。词人小晏则相反,他的情感既真挚又深沉,没有一丝水分掺入。其感情之真直接导源于他的痴心,可以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正因为其痴导致了其真,正因为其真才显示了其痴。小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感情都倾注于自己认为值得他爱的女子,而这些女子也成为其创作不涸的源泉,有人说,将心比心,是啊,正因为词人的真情才换得了对方的真情。通读《小山词》,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将这些歌女的名字直接入词,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词人对这四位歌女如痴如醉,生生不息的眷念之情。痴情如小晏者,天下能有几人?请看写莲的《木兰花》: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短短五六十个字,把一位天真烂漫而又妩媚风流的女性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这首词上片写今宵幽会的欢娱,下片追忆当时的情景,而以一“狂”字贯串始终,把小莲的风韵与小晏的钟情都真切的表现出来。这是一首情词,经过小晏艺术的语言展现给读者,没有一点儿低级庸俗的情调。词人对小莲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女孩子的天真烂漫,一片柔情呼之欲出,非小晏如此痴情之人,写不出如此痴情的文字。其他写莲的句子还有“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以上均出自《蝶恋花》)。

写鸿的如:“春云绿处,又见鸿归去”(《清平乐》)、“凭江阁,看烟鸿,恨春浓”(《愁倚阑令》)、“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少年游》)。

写苹的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但是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是小晏的代表作,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陈廷焯评此词曰:“既闲雅,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白雨斋词话》)其中“落花”两句最为人称道。谭献谓此二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谭评词辨》卷一)。当去年的离愁别恨重新涌上心头时,他一个人站在那里独自仰望天空,天空一片阴沉,下着微微小雨,花儿在雨中飘落,燕子成双成对飞来飞去。花儿飘落,象征着春天将要远去。燕子无知,却能翩翩双飞,人虽有知,却偏偏只能独立。以燕子的双飞反衬愁人的孤独,以“落花”、“微雨”极寥落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深深的春恨。睹物思人,写出了今日的孤独愁苦之深,相思情意之切。涉及苹的其他句子有:“小苹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小苹微笑尽妖娆,浅注轻匀长淡净”(《玉楼春》)、“雨罢苹风吹碧涨”(《蝶恋花》)。

写云的如《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晏殊的词集篇7

关键词:花间集;宋代;接受;雅俗之辨

《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以其香软柔美、婉约绮丽的风格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本特质,对词体发展影响极大。宋代是《花间集》接受的第一个高峰,在宋代,不少词人对《花间集》都有所借鉴,《花间集》也往往被作为论词的标准与尺度。然而宋代不同时期不同词人所持的评论标准不同,宋代对《花间集》的褒贬并不一致,于是就引发了词学批评的“本色”之论与雅俗之辨。从宋人对《花间集》的接受我们可以窥见宋代词学观念的变化。

词可谓宋代文学的标志,后世无法企及。然而,入宋以后,词坛可谓一片荒芜,直至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崭露头角,在学习花间词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才使得宋代词坛逐渐走向繁荣。对于《花间集》的模仿和接受,在一些北宋词人的作品中表现十分明显,不同程度上具有《花间》遗韵。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欧阳修“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1]许昂宵《词综偶评》说晏殊、晏几道父子“均可追逼《花间》”[2]而郭《灵芬馆词话》又说晏几道“所作足闯《花间》之室”。[3]又如刘熙载《词概》评价秦观词“得《花间》、《尊前》遗韵”[4]其词自不尽脱《花间》风气。再如吴思道作词,“专以《花间》所集为准”。[5]甚至僧人仲殊之词亦有后人以为“似《花间》”[6]。这些词人在词史上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也各具面目,并非花间风格所能完全牢笼,然而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花间》遗韵,这些词人将花间词作为典范而追捧,可见《花间集》对北宋词人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花间集》也成为论词的标准与尺度。从上述评论也可看出,论者在对评论对象作出肯定性评论时,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花间集》作为参照物,可见在这些评论者看来,《花间集》是论词的标准,是词体的规范。然而这种情况到了苏轼则有所改变。

由上可看出,北宋词人十分推崇进而模仿花间词,一时间,小词占据了广大的消费市场。可以说自温庭筠以来的词史就是“伶工之词”的历史,由于“伶工之词”基本上为表现世俗的侧词艳曲,也遭到了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理性世界的批评,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晏几道呈小词于韩维,韩维却以极其严肃的口吻回信:“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劝诫晏几道戒词以保全德行。虽然苏轼之前的文人早已对世俗在小词中横流的现象投去鄙视的眼光,但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到了北宋中后期,随着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群在词学上的自觉,对小词进行了反省,展开了雅俗之辨,自此以后,雅俗之辨成为两宋词学一个最突出的主题。苏轼不满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香软小径,有意进行词风改革,扭转整个词坛的作风,呼唤“诗人之雄”,使词走向“颇壮观”的诗的境界。虽然这一呼唤在当时词坛反响并不大,“伶工之词”在北宋中后期仍占据广阔的消费市场,但却由此在词人的观念意识上,明确了崇雅贬俗的价值取向,也为南宋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有些文人并不认同崇雅贬俗的观念,认为苏轼等“以诗入词”的做法,不符合当行本色。由此又展开了本色之论,雅俗之争。苏轼的一位门下之士李之仪就主张:作词当“以《花间》所载为宗”、论词当“以《花间》所集为准”认为《花间集》为“当行本色”的典范。《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2引《王直方诗话》:“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7]所谓“小词似诗”就是指词与诗同化而失去了词应有的特性。晁补之《评本朝乐府》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陈师道《后山诗话》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8]这些评论都是站在当行本色的角度,对苏、黄“以诗入词”之雅的否定。词的当行本色定型于以温庭筠为首的唐五代“花间词人”的创作,经“宋初四大家”晏殊、柳永、张先、欧阳修的大力提倡而盛行于北宋中后期。其表现形态就是上文所说的“伶工之词”,即香软柔媚的侧词艳曲。上述评论坚持当行本色,即肯定了表达世俗的小词。

苏轼为扭转香软柔媚的词风,呼唤“诗人之雄”,并在词的具体创作中,“以诗入词”,展开了词坛的雅俗之辨。但这并未得到苏轼门下诸子的认同,他们认为这并不符合当行本色,故又展开了雅俗之争。这构成了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群雅俗之辨的基本格局,也为南宋更全面更深入的雅俗之辨拉开了序幕。

苏轼开启了雅俗之辨,但代表词学发展新方向的崇雅贬俗并未成为词坛创作的主流。南宋“靖康之难”所激发出的家仇国恨为苏轼倡导的“诗人之雄”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国家兴亡的大背景,出于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词人要求词体像诗体一样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在风云动荡的年代里,词体不能只是抒发离愁别恨,词坛上不能脂粉气浓、风云气少。而应该在词中更多的反映社会现实,更多的抒发作者的经济之怀。以功利性的标准作为衡量尺度,花间词作内容、题材、情调上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花间集》与这个特殊的年生了强烈的冲突,它受到贬斥也是自然而然之事。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批评花间鼻祖温廷筠云:“温、李之徒,率然抒一时情致,流为淫艳猬亵不可闻之语。”[9]而胡寅《题酒边词》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花间集》,“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旁流也。词,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评论中显然认为花间词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缺乏阳刚之气,和苏轼词相比只能为“皂隶”。陆游有《花间集跋语两则》,其一云:“《花间集》,皆唐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笠泽翁书。”陆游对五代词人在天下危亡之际流连于歌酒之间的行为极为鄙弃,《花间集》中的离愁别恨之作在他眼中亦成了“无聊”之制。可见在南宋那种风雨飘摇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自温庭筠以后表现世俗生活和世俗的词,无论气格高下,一概被列为俗词而遭致强烈的批判,这是南渡以后词林的普遍思潮,体现了南宋词坛雅俗之辨的鲜明特点。

始于“苏门诸子”的“当行本色”论在南宋仍有相当的市场,张炎从词的体制着眼,对《花间集》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10]认为花间词的代表作家韦庄、温庭筠可作为令词创作的典范。真正将《花间集》的地位推至峰顶的是南宋人陈善和陈振孙。陈善《扪虱新话》云:“唐末诗体卑陋,而小词最为奇绝。今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予故尝以《花间集》当为长短句之宗。”[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花间集》条云:“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知晓者。”二陈主要继承了李之仪以《花间集》为“宗”的观点,不过李之仪尚没有将《花间集》奉为一尊,而在陈善和陈振孙心目中《花间集》显然更为重要。在他们看来《花间集》已成为一种文体的宗祖,其地位已远非其他词选可比了。不过,民族矛盾始终是

晏殊的词集篇8

【关键词】晏阳初;苦力;华工;平民教育运动

近代早期从魏源、林则徐起,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有教育救国的主张,晚晴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也是希望他们学成后能以“西学为用”成为国家改革之人才。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留学归来的晏阳初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运动,他说,“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有史可证”。i 促使晏阳初将毕生心力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他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早年与“苦力”的接触,使他体会到“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无疑对晏氏志业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ii

一、早期与苦力的“不解之缘”

(一)蜀道之上初遇苦力

晏阳初在晚年回忆到初识劳工之苦的情景,可追溯至1903年与大哥一同赴保宁府西学堂的求学之路上遇到的以贩盐为生的苦力。在与这些苦力同行的日子里,他们艰险的求生环境和贫陋的生活条件给还是“小孩子”的晏阳初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贩盐的艰苦,非亲见者难以想象。他们每人背着一二百斤的盐包。爬山越岭时,气喘不休。下山也难,匍匐而行,万一落足不稳,会翻跟头滚下去”,“睡前,苦力解开上衣,用一块布沾着水,洗涤肩背上的血汗。黑紫的疤痕,布满肩背,看来好吓人。”他感叹:“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韧。”晏阳初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iii

(二)远赴法国为“苦力”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中国与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将10多万华工送到欧洲战场,一部分在军需厂做工,一部分在战场从事送弹药、挖战壕、修工事、运伤病等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iv这些华工来自社会底层,以贫苦农民居多,文化水平低,不通外语,无法同当地人沟通,常会和军官造成误会。加之繁重的劳动和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在休息时间喜欢聚众,甚至酗酒打架,带队军官同华工的冲突时有发生,其中也不乏军官们的仗势欺压。基于这种情况,北美青年会遂筹款创办驻法华工青年会,并在美国各高校招募中国留学生赴法,成为服务华工的干事。即将在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于1918年5月报名应征,自愿远赴法国到华工服务中心工作。1918年6月,晏阳初来到法国北部的布朗(Bonlogue),在那里有5000多名华工,青年会的志愿者主要为华工提供翻译、传达、写家信和汇款服务,“中国的动态,欧洲的战况,也是华工所关心的。各工营分发有英文的新闻简报,服务的学生摘要翻译,再为他们口述”。v

二、“苦力”促成一生志业之选择

1920年7月,晏阳初乘船离开美国,于半个月后抵达上海,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回国后,他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并开始了将倾注其一生精力的平民教育运动。

(一)苦力之“苦”与苦力之“力”

如果说多年前在蜀道上与贩盐苦力的短暂相处让尚属年幼的晏阳初开始朦胧的对民间疾苦有所体会,那么赴美留学后的青年晏阳初志愿远赴法国为华工服务,这段长时间同“苦力”接触的经历,则对其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华工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苦力之“苦”与苦力之“力”。他每天看着这些华工从事着装卸粮食物资、挖战壕、修铁路、掩埋尸体等繁重的体力工作,又身在异乡,不免思乡情切,内心十分煎熬,还要不时被军官们欺压,实在很苦。同时,他们无论在祖国还是在异乡,均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求知的权利被扼杀,可谓是“苦中之苦”。但通过劳工们自发排演的戏曲和认真努力地认字学习,他又看见了苦力们身上所具备的能力,他们不仅在体力上能具备完成繁重劳动的力量,在智识上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这无疑让晏阳初发现了一个为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忽略的教育方向――平民教育。

(二)平民之“平”与平民之“民”

晏阳初在法国同这些“苦力”的接触让他对平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认知,认为平民教育的“平”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不管是黄人、白人、黑人、穷人、富人、人格都是平等的。有了人格的平等,进一步求教育的机会平等,平社会之不平……另方面,平是天下太平。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vi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开展的识字、办报的教育活动,不仅让苦力的“力”得到了发挥,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尊严和自信。在教华工识字时,晏阳初常常鼓励他们写得好,遇到错误需要改正,也不直接说“不对”,而总是说“让我试试” vii,劳工们总尊称晏阳初等人为“先生”,晏阳初也称之为“公” viii,以礼相待。在晏阳初看来,这些劳苦的平民在人格上与自己是平等的,身份的悬殊不能抹杀他们人格的尊严,给予他们尊重是很自然的事。

晏阳初心中的平民之“民”不仅是法国的华工,而是所有的劳苦大众,不分国籍,不分地域。就中国而言,他在1922年发表的《平民教育新运动》认为,可谓是除以“上流”自居的少数知识分子以外的一般人,这多数的人民,“因社会的习惯及知识的原故,亦不得不甘以‘下流’自居” ix。1926年4月的《“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中表述为“我们对一般男女已过学龄期限的(就是在十二岁以上的)不识字的,及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都称为‘平民’。把这些占全国人民大多数的民众成为‘平民’的缘故,是表示应靠教育的力量使他们有知识能力做个平等的公民。” x

(三)教学法的新曙光

晏阳初曾说:“中国平教运动之萌芽,是从旅法华工之识字教育始。”xi “平教运动”四字深含晏阳初欲启民智、强国魂的抱负,法国的华工的“苦”与“力”不仅促使他萌生了致力于平民教育的理想,华工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给了他实践这一事业的力量与信心,这让他看到了平民教育教学法的新曙光。在法国,有人曾对晏阳初说:“你知小中国在法国,但你须知大中国是在中国。你仅知在法一部分的华工,不要忘了其余大多数的国民。”这段话让晏阳初在当时“受了无穷的感触”。xii 1920年,晏阳初学成归国,随即投入到开展中国平教运动的工作中,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便是以在法国时的华工教育为基础的。

在法国时,晏阳初没有条件为华工们编制教材,便根据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教他们最常用、最急需的字。如家信中常用的字、日常生活用语和自己的名字等。回国后,教育的对象不再是5000华工,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平民”,需要进行更有组织有章法的教学工作,教材编制便是当务之急。晏阳初请陈鹤琴等人共同编撰教材,他们以捡选最通用字的方法提炼出常用于白话的汉字一千个,编成《平民词汇》,平民千字课得以开展。而这捡选最通用字的办法,“强半是根据以前在法比华工教育中的经验。那二十万华工之中,有农,有工,有商,有兵,实能代表三万万平民的心理、生活及需要”。xiii编撰两条原则也是根据对华工的了解,由彼及此而来。其一,如同每日工作忙碌辛苦的华工一样,国内的平民亦是整日“在衣食上奔走”,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可以读书,故必须让他们能“于最短时间得最多知识”。其二,“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xiv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工业、卫生、科学等方面。同旅法劳工相似,平民们多为文盲,缺乏知识基础,因此根据他们日常所需来编撰教材,能够降低他们接受知识的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学以即用,也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同平民生活息息相关且通俗易懂的学习材料,如歌曲、故事、传记等也相继出版。

三、余论

詹姆斯・安吉尔在评价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时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运动,据我所知,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与之相提并论的运动。” xv

晏阳初生于中国多难之时,所幸有机会赴美留学,同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一样,欲以一身所学报效祖国,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救国于危难的责任。赴法为华工志愿服务的机缘使得晏阳初从此同“苦力”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华工共同生活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苦力之“苦”,也发现了苦力之“力”,进而尽自己的力量开发苦力之“脑矿”,第一次开展了华工教育运动。晏阳初出身书香门第,赴法之前从未与劳工交往过,“但在劳工营里,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但又重要的问题,就是祖国那些没有文化的农民非常需要受教育,而且他们也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基本能力。”正是这段经历,使得晏阳初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决心在回国后,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平民教育事业,为成千上万没有文化的男女老少普及教育”。xvi

1920年,立志归国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晏阳初,踏上阔别8年的国土时,心中的感慨或许可用胡适先生所引用的一句荷马的诗表达:“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 xvii

注释:

i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51.

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08.

i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00.

iv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天地出版社,2005:41.

v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1.

v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43.

v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3.

vi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7.

ix 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1.

x 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63,64.

xi 晏阳初.平民学校教材问题[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97.

xii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8.

xiii 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5.

xiv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8.

xv 靳玉乐,王牧华.亘古永存的火种通往新世纪的桥梁―论晏阳初的人文精神[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

晏殊的词集篇9

【关键词】晏几道 歌妓 新形象

在整个封建社会,文人与歌妓往来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在众多文人作品中都涉及到了歌妓形象。近年来,研究歌妓的文章颇多,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他们多是以柳永的歌妓词为论述主体。而笔者认为,北宋晏几道的歌妓词也别具特色,相较而言更有值得关注之处。本文试从他与柳永等人作品中对歌妓描写的角度、词人的写作心态及词中所渗透的情感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他笔下的新歌妓形象。

一、描写角度:描绘内心的感受

宋代词人留下了不少有关歌妓的作品,其中多半是以描写歌妓的姿色、体态为主,尤以北宋的柳永为代表,如《合欢带》:

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

桃花零落,溪水潺???匮跋删斗且!D?狼С暌恍Γ?忝髦椤⑼蝓?胙?L蠢尚矣校?柙拼矢常?拦?绫辍?龅蹦辏?愫孟嘈??锫ド畲Υ刁铩

词中写到了女子的身材——妖娆风措、柳妒纤腰,肌肤——白嫩细腻、温润如玉,她能歌善舞——歌声缭绕,连黄莺听了都自惭形秽;舞姿优美,便是婀娜多姿的垂柳见了都嫉妒。此情此景仿佛是在仙境一般,那女子的音容笑貌令人销魂,不要说千金一掷,即使是失去万斛明珠,也愿买得她一笑,更何况“我”还曾经和她相依相偎,携手在凤楼深处吹箫呢?言语中虽也透露着词人对她的热爱,但其实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她美色的眷恋。

而晏几道描写的角度却另有侧重,他没有刻意地去描摹她们的声容体态,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客观的描绘来表达他的主观感情——欣赏、热爱和深情。他通过对她们容貌等的描绘来写她们的内心,道出了她们的愁苦哀怨并歌颂其美好的心灵,如《浣溪纱》: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歌妓的身份使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整日梳妆打扮、争妍取宠,她们的命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像柳絮一样随风而动。“日日双眉斗画长”,一个“斗”字写出了她们全部生活的辛酸。她们深知自己不过是满足男人们声色需要的娱乐工具而已,但却多么渴望能被人怜惜疼爱。可是由于特殊的职业与身份以及那个特定的时代,她们不得不接受那些“冶游郎”,甚至有时还委身于他们,一句“不将心嫁冶游郎”包含了多少辛酸与盼望。她们承恩受宠的背后是无尽的侮辱迫害,她们的笑声中渗透的是悲凉与酸楚。封建男权社会造就了她们这批人,在屈辱的顺从与抗争中,她们的人性被扭曲了。面对这大好春光,她们却只能在良辰美景中诉说自己的凄苦哀伤。尽管浓情春意在前,却掩盖不住心中的惆怅。全词重在刻画歌妓的内心世界。

二、写作心态:抒写刻骨的相思

歌妓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了士人与歌妓间的描写。这是歌妓词中的糟粕,历来为文人所不齿,如柳永的《凤栖梧》:“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等,内容粗俗,多流于轻薄。

小晏词也写到了男欢女爱,但他重在写他们之间的相思别恨,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写了他追忆歌女小?,表达别后的相思之情。梦后酒醒,词人深锁高楼,看着窗外双飞的燕子,想起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词人忆及往昔,写了他和小?相见时的一见倾心。“两重心字”说明他们两心相映;“琵琶弦上说相思”,写他回忆当年小?月下闲弹琵琶,纤手一曲诉衷肠的情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年的乐曲仍萦绕心头,?儿的娇容也还历历在目。遥望苍天,月明依旧,清辉几许。小?披月而去,却迟迟未归,心中不免感伤。去年的春情仍在,但却始终不见心上人的娇影,月下徒步,挥之不去的或许只有那份隐约的旧梦闲情吧!全词洋溢着真挚的感情,足见其用情之深!

即使是写男女之间的,小晏也写得很雅。他没有直露地去渲染那些场面,而是在必要时化用典故,一带而过,如《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长。烟迷柳岸旧池塘。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月堕枝头欢意,从前虚梦高唐。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词中“虚梦高唐”出自战国楚人宋玉的《高唐赋》,后人常用春暮、朝云或是高唐梦等借指男女情事,显得含蓄而委婉,使人感觉色而不淫。

三、词中渗透的情感:流露真挚的感情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及人们的思维、审美价值取向有关。同样地,柳晏等人词中歌妓形象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原因,下面本文试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里女性地位低下,更不用说是靠出卖色相而谋生的歌妓了。旧的社会制度中歌妓以供人纵情享乐而存在,同时尊严却被剥削殆尽。在人们的观念里,她们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因而文人词中注重对她们外貌等的描绘或是词人有意渲染他们的情事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时代使然。当然,除了社会因素外,词人的性格、身世经历也与歌妓词的创作紧密相关,试以柳永和晏几道为例来说明。

柳永潦倒一生、仕途不济,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由于长期和歌妓往来,他的词中赠妓、狎妓、咏妓之词俯拾即是,其中有不少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写的,因此很难说词中都是真情流露。

而晏几道的出身及独特的个性却使他的歌妓词不同于以往词人。他是晏殊的幼子,出身于宰相之家,但其父去世后,家道式微。他始终沉沦下僚,因此内心愁苦。但他孤高自是的性格,又使他不愿与人接触,因而困于社会底层。再看这些歌妓,她们也是生活所迫才从妓的,表面风光,实则内心凄苦。两颗受伤的心遇到一起,于是他们之间便有一种相惜之感,因而他的词中透露的是对歌妓的热爱与赞美,而不仅仅是描绘和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同情她们的遭遇,唱出她们的心声,实则也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他渴望那种心灵相通的爱,而这也是歌妓们的愿望,

小晏涉世不深,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使他的感情纯洁而真挚。他认为这些女子不像一般的歌妓那样浅薄,少了些风尘味,多了些真感情。这就改变了以往词作中传统的歌妓形象,为歌妓词赋予了新鲜的内容。

中国的歌妓史,乃是一部文化血泪史。一方面封建士大夫们沉溺于秦楼楚馆,纵情享乐;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文化心理却又将她们推向了社会底层。苦不堪言的她们,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庆幸的是,晏几道的出现,为这些歌妓们赋新声。他的歌妓词一改以往文人词中对歌妓的玩弄态度及已婚士人与歌妓的畸形恋情,第一次大胆地歌颂这些女性,为她们鸣不平。这说明词人在关注女性的地位,描写他们之间的恋情,唱出她们的心声。他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使是在要求男女平等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以他独特的审美心态和妇女观写出了这些女性的所思所感,他进步的妇女思想在跨越了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释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柳永.高建中校点.乐章集[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7.

[2]晏几道.王根林校点.小山词[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2.

[3]柳永撰.高建中校点.乐章集[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6 .

晏殊的词集篇10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坦诚为人,诚信处事》。

请大家先看一段公益广告。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似一湾清泉,如缕缕阳光,用纯净洗去不洁的铅华,让心灵焕发勃然生机,让我们感受道德与良知,感化懵懂与扭曲,让我们的民族之魂昂然屹立。

孔子早在2019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他说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现今社会中,也不乏诚实守信的人。河南女孩唐黎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却因家境贫寒,无法筹措到上大学的费用。正愁苦之时,一家生产口服液的企业找上门来,许诺10000元酬金要她做虚假广告。唐黎思考良久,拒绝做广告,说:“人以诚信为本,我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来的,我不能因为穷而做昧良心的事!”消息传出后,各方人士深受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位农家女孩顺利入学。

然而,也有个别人渐渐淡忘了诚信的重要,诚信之舟摇摇欲坠。诚信之于我们,如唇之于齿,唇亡齿寒,失去诚信后果不堪设想!重振诚信的旗帜,扬起诚信的风帆,拾起诚信的行囊,成为当务之急。身处校园这块净土,我们尤其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重振诚信的旗帜,从我们和老师开始。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们应当及时向老师求助,而不是投机取巧,用不诚信的行为换取一时的荣耀。在生活上犯了错后,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而不是故意隐瞒或者推诿责任。二(1)班的胡名玙同学,一次浇花时不小心碰倒了相邻的花盆,他不仅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还很快清理好了倒撒的泥土。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向他学习。

扬起诚信的风帆,从我们和同学开始,教室里,我们为梦想而共同奋斗,亲密合作;寝室里,我们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团结互助。同学之间相处要坦诚相待,表里如一。三(2)班男生326宿舍虽然是新生宿舍,但他们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并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开学第一个月就荣获优秀宿舍称号。

拾起诚信的行囊,从我们自身做起。诚信,是自觉的品行,光明磊落,拾金不昧;诚信,是如期归还。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诚信,是承诺的信守,竭诚相待,推诚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