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11 02:51:53

教师节文章

教师节文章篇1

蓦然间,我想起了我的初中老师。

我的初中时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记忆中给我留下印象的老师不多。脑中有时飘忽过有如顽童般的历史老师,一个可爱的小老头,总爱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讲些笑话,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还有一个教地理的女老师,皮肤黑黑的,眼睛很大。她大概患有气管炎,常常说几句话,就长喘一口气,让人看着憋气,很是替她难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位教数学的李老师和教英语的刘老师。

李老师那年大概二十七八岁的年纪,高高的瘦削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明亮的眼睛,穿戴在当时看来还是很时尚的,白色体恤,牛仔裤,整个一阳光大男孩的样子,是各班女孩子都喜欢的男老师。

李老师讲课风趣,嗓音洪亮,中气十足。在我看来最枯燥的公式,定理什么的,从他口中讲出,就变成了一件很有趣好玩的事情。

我其实很讨厌数学,尤其是看见数字就头痛。从没认真听过一节数学课。

可自从李老师教了我数学,在以后上数学课竟莫名的认真起来,第一次觉得阿拉伯数字是这么的可爱。记忆中,李老师常常手中握着粉笔,眼睛亮晶晶的,一边大声讲着课,一手边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线,讲台上朝气蓬勃的的年轻脸庞,在我看来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破天荒的,在他教数学期间,经常不及格的我竟然考了个第一名。我清楚的记得李老师念到我的卷子时,我愕然抬头撞上他赞扬鼓励的眼神,然后我羞红了脸,低下头。现在想来,我的数学成绩飞跃,是源于对李老师的崇拜与好感,是李老师让我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研究数字的兴趣。从而抛弃了对数学的偏见讨厌。

在那以后,我又被光荣的选为共青团员,并代表新团员上台宣誓发言。李老师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自然他细心的叮嘱着我一切事情的细节,帮助改正我写的发言稿。那段在李老师身边忙碌的日子是我在初中度过的最高兴的日子。

当我站在台上。握紧拳头,庄严宣誓的时候,心中的那份自豪感是至今也没有过的。

感谢我的李老师!

如果说李老师热情如火,浑身充满青春活力,那我们的英语老师就是温柔如水,婉约可人了。

刘老师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皮肤白白的,细嫩的就像书中所写的吹弹得破,她身材不高,微卷的短发,双眸看上去水濛濛的温柔,说话的声音永远轻柔,举动永远透着那么优雅,好像一朵散发着淡淡幽香的百合花。印象中好像她从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生发过一次脾气,即使有那最调皮的学生,也没见她同别的老师一样大发雷霆,顶多蹙蹙柳眉而已。因此我很佩服她的耐力。

八十年代会讲英语的人还不多,教英语的老师就显得很神秘。曾经和同学开玩笑,这刘老师气质这么高雅,英语讲得这么好,莫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

教师节文章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73-02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在不同的环节中,英语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质量。

一、Pre-reading环节

在Pre-reading环节,教师应该侧重于介绍背景。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文化背景的准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在此环节中,教师一般没有必要呈现所有的生词,只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较大障碍的生词即可。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形式,比如问答、讨论、小测验、游戏等,以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促使其猜测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适度了解文章内容。

例如,笔者讲授Go for if教材八年级(上)Unit8 Section A(3a)阅读课时,在课前5分钟,在班上用大屏幕播放了水族馆中的动物们在嬉戏玩耍的情景。此举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式上课后。笔者通过以下问题导人新课:(1)Did you go to all aquarium?(2)Whendid you gothere?(3)How long did you staythere?(4)What did you see there?(5)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a world?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分享游览水族馆的快乐。这样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顺利地过渡到了阅读的第二环节While-reading。

二、While-reading环节

While-reading环节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取和理解关键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阅读。

首先,略读。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同时,要求学生用笔标注生词(如在生词下面画线),联系上下文猜测基本生词的词义。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使其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

其次,寻读。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提问时,教师可以提出细节性的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y,who,how等的基本信息以及把握start,process,end等总体脉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寻读环节,教师应致力于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

再次,细读。学生通过略读和寻读,基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达到了对文章基本理解的目的。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文章,找出难懂的语句和精彩的语句。对难懂的句子,教师可先让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学习,然后教师再解难释疑;对精彩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或模仿造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绘制本节阅读课的思维导图,对文章信息进行逻辑加工。学生若能根据时间、地点、任务的线索绘制思维导图,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例如,笔者教学Go for if教材八年级上Unit8 Section A(3a)时,引导学生画出相关思维导图(mind-map)。(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在while-Deading环节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的提问和讲解要适当,切不可喧宾夺主。

三、Post-reading环节

P08t-reading环节是读后理解性的检测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用Mind-map、图片或词语提示学生,让学生复述故事;联系阅读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画卡通画,设计书签,将文章推荐给他人;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给视频配音,等等。

例如,笔者教学Go for it教材八年级上Unit8 Secdon A(3a)时,组织了以下活动:通过男女学生比赛的形式,把对文章的理解表达出来。笔者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悟,而不是复述课文。同时,笔者尽量不为了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表述。这节课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图(见图2)。

教师节文章篇3

一、深度阅读需要深度对话

深度对话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深识层面的对话,指的是对文章进行深度的认识,在阅读上拾级而上;二是深悟层面的对话,向文章的作者进行透彻了解,而非一知半解;三是深思层面的对话,指深悟之后的深思熟虑,是精神的升华层面,是与文章作者实现精神面对面的交谈。深度阅读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以《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其一是从文章的文体入手,先让学生与作者在文章的结构上进行整体认知的交谈,分析该篇文章与传记类文章的区别,以及试着从传记角度分析文章的特点;其二是从对“纪念”深悟的透析入手,从文章中提取重复句子“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刘和珍君的性格温和”等,让学生与作者探析该句中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原由,最后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深度思考,分析笔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暗含着什么思想,使学生与阅读文章达到精神层面的融合。

二、深度阅读需要细节切入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亦如此,选取一个精准的教学切入点、一个契合的阅读细节切入点,例如标题,例如文章的开头,例如文章中的过渡句、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可以促使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感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以《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把握该文章的几个细节,并以此为了解、讲解文章的切入点,其一是环境的细节,例如课文中先后提到“太阳还没有出”、“太阳也出来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两个细节对其环境暗含的意思进行探析,分析环境发生变化的原由;其二是把握关于人物细节活动的词语,例如文中关于老栓的几点动作词语:“伸”、“退”、“蹩进”、“靠”、“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几个动词入手,把握老栓的心理变化活动以及分析出现这样的心理以及活动的原由,从而更深入地对课文进行探究,整体把握课文。

三、深度阅读需要妙用网络

以往,大多数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学生利用网络就会造成颓废、堕落现象,所以极力严禁信息技术融进学生的课堂,甚至是日常生活,殊不知有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阅读技巧等。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较难进行讲解的内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阐述形式以及语言的涵盖意思大多数都与现代语言不同,所以极易导致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类阅读课时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在进行《鸿门宴》等文言文章的讲解时,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借助网络的形式,以直观画面感的方式――视频,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关系、中心思想、文章脉络等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偏义复词、前置句结构的表述等,推动学生在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动力。

四、深度阅读需要文学批评的引入

文学评论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理论、心理、审美、语言、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评论进行文章的整体分析和评论,可以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还会对读者的创作思想、审美思想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文学观、文学欣赏为基础,阐析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的相互关系,从更深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学习《红楼梦(节选)》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运用手法、写作背景、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评析,例如课文中对林黛玉的语言细节描写“认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林黛玉会在贾母问及念过什么书与贾宝玉问的时候予以两种不一样的回答,“认得”反应了林黛玉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发生这样心理、行为活动的原由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评析延伸到林黛玉的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欣赏技巧。

教师节文章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空间

引言

学生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学生需要将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以及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并适当地运用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即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地走向阅读的空间,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盲目阅读的行为,使得学生的思维混淆,需要不断地重复性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既没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一些相应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文章是一个整体,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要善于联系上下文,文章的首尾时重要的内容。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过渡性句子,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泛读,然后进行细读与精读,通过不断地阅读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知。

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内容时。学生要充分地利用阅读技巧去阅读与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文章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图面,接着按照相应的逻辑顺序进行描述。先局部地讲解亭台楼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状况,按照近远景的层次描述,最终对细部景物进行。这篇文章的主要结构是总分总。因此,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条理地思考文章的具体内容。学生在运用阅读技巧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不会让造成学生阅读混乱,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

二、养成做阅读批注的习惯,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对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和片段产生一些联想,这都是学生阅读时的体会。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在文章的这些部分做上相应的批注。或者,当学生将几段话阅读完以后,学生可以在对这些部分进行总结与概括。通过做阅读批注的方式使得学生在阅读完通篇文章以后能快速地联系上下文,形成一个对文章的整体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语将其概括出来。通过做阅读批注,还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快速地整理出文章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做阅读批注,在段落旁边做好总结,最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景》这一内容时。这篇文章感染肺腑,其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并且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因此,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会带着对自身父亲的情感来阅读,最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标注出来,同时在脑海中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同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将这些情感记录在纸上。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充分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文章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只有学生的兴趣提升了,W生的阅读效果才有可能提升。因此,想要让学生走进阅读空间,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文章前,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引入,使得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提升。所以,教师在讲解相关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讲解《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用最近比较火的一档节目《朗读者》,在最近的一期中,就邀请了安徒生获奖者曹文轩来到现场。其中曹文轩就朗读了《草房子》中的节选。而其中的《孤独之旅》就是书本《草房子》中的一段,讲述得是桑桑的朋友杜小康放鸭子时的经历。通过这样一讲,便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内容《草房子》中的人物具有原型,其中的桑桑以及桑桑的父亲就是曹文轩以及其父亲的原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吸引了学生对《孤独之旅》这篇文章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对《草房子》的阅读愿望。再如:教师在讲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联系电影《城南旧事》里面的情节。或者,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这部电影,《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节选,是林海音描写自己儿时的一些故事。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能加深学生对整个文章的理解深度,因为学生已经充分地掌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采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效率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故事讲解、联系实际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阅读的相关技巧,学会把握文章整体、掌握阅读方法,最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做阅读批注的习惯,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只是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初中语文教师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的方法。

作者简介:虞芳(1979-),女,籍贯:宜兴,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教师节文章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问题设计 课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26-03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英语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培养英语思维品质的主要渠道。本文对人教版《英语必修1》Unit 1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中的阅读部分 ELIAS’STORY 教学的课例进行评析,探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落实途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核心素养落实到英语学科课程教学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一学科素养将成为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再是优等生的发展目标,而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通用目标。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逻辑性思维包含查找细节、整合信息等技能,批判性思维包含推理、预测、质疑、释疑等技能,创造性思维包含以口笔头形式表达解决问题方法的技能。英语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语言也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英语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思维方法来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也关注到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关系,强调语言和思维、文化密不可分。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多方位、多途径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

二、课例背景

2016 年 11 月,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举办2016 年南宁市中学英语优质课比赛。27 位教师参加了高中组的决赛,在其中的 6 节阅读课中,参赛教师都能够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获取和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更深层次的问题设计和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来自南宁市第三中学的老师执教的阅读课选取了人教版《英语必修1》Unit 1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中的阅读部分ELIAS’ STORY 的内容,施教对象为高一学生,授课时长为 40 分钟。本节优质课因授课教师精心的教材整合、精湛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步骤和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在当天的观摩活动中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肯定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课后的研讨中有评委指出,阅读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课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契机。本文将以这次阅读课为例,分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阅读课例评析

StepⅠ:Lead-in

1.教师向学生呈现某位当红男明星的照片,学生看完照片后回答:Is he a great hero?学生回答:No!

2.教师向学生播放一部短视频,内容是电影中有关孙中山和白求恩的片段,以及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阿姆斯特丹和南非总统曼德拉的纪录片。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Are these famous people also great people?大部分W生回答:Yes!也有学生回答:No!教师追问 Why?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由选取这四位著名人物中的一位进行讨论: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great people?教师给出句型:Sun Yat-sen is a great person who worked selflessly .../who devoted himself to helping ...。教师也进行了口头示范:Sun Yat-sen is a great person who worked selflessly to save Old China.Sun Yat-sen is a great person who devoted himself to helping Chinese build a new country.

[评析]一节成功的课一般会从话题引入新课。成功的导入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预先感知本节的课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导入设计应紧扣文本内容,联系实际,寻找和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材料。

教师在导入环节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著名人物是否等同于伟大人物?这一问题直奔主题、突出重点、指向明确。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清晰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和评价的标准,从而激活了学生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也为随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该问题能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思考和评价事物,细致地梳理信息,促使学生合理地评价、质疑他人的判断和观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整合了教材资源,从课本中六位著名人物中选取了四位学生非常熟悉的人物以供讨论。学生用教师所给出的句型来进行口头英语表达,讨论非常活跃。两个句型中含有由 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帮助学生有效回顾上一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StepⅡ:Fast reading

1.教师提问:How can we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quickly?学生回答:We can get the main idea from the title / from paragraph 1 /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标题ELIAS’ STORY来判断本文的文体:记叙文。

3.针对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关注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5Ws1H(when,where,who,what,why 和 how)中的 when,where,who 和 what,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主线,把握事情的起因,并预测下文的内容。

[评析]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阅读策略:通过文章标题判断文体特征,透视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的首段归纳文章主旨和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事情发展的过程。在本环节教师依据由浅入深,围绕文章的主题,紧扣文本发展的脉络的原则来设计问题,凸显整堂阅读课的核心主线,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要素来提取关键的细节信息,获取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了解文中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动机,为下面用 why 和 how 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组织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埋下伏笔。教师通过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得以保障。清晰的阅读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连贯顺畅,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低级转向高级、由浅层转向深层,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StepⅢ:Comprehension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章:

1.Why did Elias need help and how did Elias feel before Mandela helped him?

2.How did Mandela help Elias?

3.How did Elias feel after Mandela helped him?

4.Did Mandela only help Elias?

5.教师播放有关黑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视频,并提问:Why did black people need help and how did Mandela help black people?

6.What did Elias and black people do in return to help Mandela?

7.Retell the story in an interview.

[评析]记叙文不仅仅是描述人物和故事,而且还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透过文章的表层信息来挖掘文章的深层信息。深层信息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达出来,是隐藏在表层信息的字里行间之中,能够为读者所发现并理解和感悟的信息。教师 why 和 how 问题的设计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曼德拉帮助 Elias 就是帮助全体黑人。在曼德拉的帮助下,Elias 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坚定了 Elias 实现黑人和白人平等的梦想。曼德拉在帮助Elias 和全体黑人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感悟语言获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言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利用文章信息来复述课本的活动。该活动有助于学生识记文章的关键信息和重点词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面试的活动也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语言训练环节的重点放在了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上:In your opinion, what makes Mandela so great?教师设计这一问题旨在促使学生内化 Comprehension h节中所获取的知识,通过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与同伴们和教师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StepⅣ:Discussion

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活动:

1.Why does Elias tell Mandela’s story through “I”?

2.What small things can we do to be a better person?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Situation 1:for classmates;Situation 2:for our family;Situation3:for our school

[评析]在组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落实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教师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特征、主旨大意、细节信息和深层信息之后,在讨论环节设计了难度较大、极具挑战性的问题1,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让学生思辨地看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成为有判断力的读者。在问题2中,教师从生活视角寻找学生的思维增长点,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将问题扩展至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引导学生理性地评价事物,在情境中发展思维。学生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在所读所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思想,互相分享见解,进行思想碰撞,在学与用的互动中提高语言产出能力。在反思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创生新观点、阐述新见解。学生的回答均充满了正能量,教师在本堂课上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的积极迁移,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增加了英语课堂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

StepⅤ:Homework

1.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small things you can do to be a better person.

2.Search the internet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Nelson Mandela and share with your classmates.

[评析]教师在课后布置写作任务,是对课内所学语言知识的整合、应用和巩固,对口头表达环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经历、行为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反思,并加以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第二个作业具有双重功能:教师希望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从伟大人物上学习到更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渠道,锻炼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资料的能力,将有限的课堂英语阅读扩大到无限的网络阅读中,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达到授学生以“渔”的目的。

四、总结

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观察语言现象,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细节信息,辨识思想和观点,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语言内在的辑关系,并作出客观评价,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阅读教学是培养英语思维品质的主要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课上应致力于学思结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各教学环节要围绕核心话题设计有效的问题,形成完整有序的问题连续体,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将问题思维化,形成思维连贯、环环相扣的思维过程。

在理解文章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清晰、合理的课堂教学逻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利用视觉和听觉信息输入语言信息,通过问题和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辨析语言中的各种现象,运用逻辑性思维对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梳理,获得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促进逻辑性思维的发展。在讨论分享环节,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开放思维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论证说明以及对照反思,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从多角度深入地、有理据地思考问题、作出自我判断并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语言输出环节,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迁移应用于生活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以口头或笔头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学思结合中产出思维产品,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尝试学思结合、为思而教的实践,就能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双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3]卢爱华.围绕话题,重点训练,明晰主线[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8)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温爱英.一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阅读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

[7]王潞涓,严飞杰.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课例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0)

[8]薛 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2)

[9]钟畅蓉,朱文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2)

教师节文章篇6

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是一种英语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等五阶段。“预写作”就是做好写作的准备,像运动前的热身,也最容易被忽视。

一、话题的选定

过程写作法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的展开中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与指引,写作话题的选定是写作过程展开的第一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障碍很大,对于英语写作首先从心理层面就有着一定的畏惧,这其实和写作话题的疏离有着一定关系。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对学生综合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学生在写作时面临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说起通常都是由于话题的选定不合适,或者话题的设置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致。这是很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也应当让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首先应当从这个方面有所改进。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话题的选定上更为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会让他们有话可说。

在一次作文课的教学中,在确立写作题目前我首先和学生展开了相关探讨。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且说说其中原因。谈话过程轻松随意,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于谈话过程的参与也更积极。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学生对于自己钟爱的季节纷纷展开回忆。待学生们的发言过程结束后我提出了本次作文练习的主题:选择一个你最喜爱的季节,表述你对于这个季节的感受以及你喜欢它的原因。这个话题的设置是十分灵活与开放的。首先,关于季节每个学生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回忆;其次,对于这个话题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想要表达;此外,这个话题不像过往的作文练习中的那些固定而呆板的题目,让学生看到后就产生畏惧甚至厌烦的心理。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教师很有必要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会一点点化解学生们对于写作过程的生疏,也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

二、构思的展开

写作准备阶段的另一个重要过程在于写作构思的展开。在过往的作文教学中这个过程常常被教师忽略,很少有教师会在文章的构思时给予学生相关指引,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任务,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英语过程写作法十分强调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而这其中写作准备阶段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的构思不仅直接决定整篇文章的篇章架构,构思过程也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基调,某种程度上构思中学生形成的写作理念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文章的好坏。很多教师在收到学生的作文后会发现学生的写作偏离主题,文章结构混乱,这些其实都可以从学生的构思过程中找到原因。正是因为教师在构思阶段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引,才会造成文章的偏差与失误。由此不难看出,在文章构思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对于文章写作是非常重要的。

仍然以上述话题为例,在提出这个写作主题后我会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将自己对于文章的构思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个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构思更好地展开,在学生的分享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构思中存在偏差时也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正确指引。这个话题不存在太多的价值判断,但是会涉及到学生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述。很多学生都会说到自己喜爱的季节并且给出相关原因,很多原因都是和童年的记忆有关。在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文章构思时我会关注与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设置,从有些学生的表述中我能够看出,按这种思路布局文章的结构会非常混乱,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及时给予学生指引,梳理他们的写作思路,让他们在写作时思路更为清晰。

教师节文章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自主学习;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5401

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调整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英语教材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认知能力、英语整体水平等)与特征等,总结出富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此外,高中英语教师还应主动创新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效率。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常规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常常形成“一言堂”的尴尬教学氛围,再加上教师时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互动较少等,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所谓“浓厚”的教学气氛中。特别是在对英语文章进行词句讲解时,有些W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才能使其产生动力去探究英语阅读文章。

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如Spring Festival of China(中国春节)、Halloween(万圣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Christmas(圣诞节)等。在调起学生的“胃口”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快速地阅读文章,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若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或句子,可先作一记号,再继续阅读下去(因为很多英语词句都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理解,因此学生可以联系下文来大致判断该单词或句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大意,并简单复述原文的意思,从而了解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况。

二、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自主了解了英语阅读文章的大致意思,但这还属于比较浅显的理解,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为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或者将一些内容进行细化讲解,进而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促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俗话说:“Eat a peck of salt with a man before you trust him.”无论是接触新的人还是新的事物,都必须对其进行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行动。同样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英语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以“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为例,该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716年将琥珀屋送给了彼得大帝,后来纳粹德国的军队逼近圣彼得堡,并将琥珀屋偷偷地运走了,从此琥珀屋不知去向的历史事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琥珀屋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并让其进行快速阅读,了解大致意思,然后再提出疑问或让学生带着课本上的问题,如“How did the Amber Room become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Why did the king of Prussia give the Amber Room to the Czar of Russia as a gift?”等,再详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通过第一次快速阅读和第二次细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

由于高中生日常接触的都是课本上的文章,对课外英语读物的接触相对较少,造成他们一遇到稍难读懂的文章就犯愁。高中生在进行英语考试的时候,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理解这一块。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阅读一些英语报刊,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师节文章篇8

一、 前言

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好。中职英语的教学应该改变这种现状,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教师成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二、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认知理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者作为学习进程的中心,这也就是说学生能对语言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反馈和应对,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继续掌握新的知识。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核心的,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较好地进行语言认知,并让学生不断地在认知体系中进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要求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由自己来进行建构,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将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教学阶段、任务中教学阶段以及任务后教学阶段。

1. 任务前教学阶段

这是任务型教学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教师要做好阅读背景的介绍,背景介绍要和学生课前预习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等在上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分配教学预习任务。其次,安排课前预习,教师根据阅读课内容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具体实施时要注意预习任务的布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要做到基础知识和探究性知识的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引导,并同时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找出一些与预习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资料;探究性问题的布置要能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出自己的问题和结果。通过这个步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搜集资料,并能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结合,加强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2. 任务中教学阶段

任务中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开始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预习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思路和文章写作意图。教师分配一些任务,并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这些任务。这个教学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快速阅读,理解主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快速浏览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并要找出能够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检测,可以用些图片让学生找出与文章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或者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回答。

 

第二,重点阅读,设置问题。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对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主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设置一些问题,问题要基本涵盖文章的全部,并能够体现文章的各个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问题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并快速地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三,深入理解,细读全文。在完成上两个环节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去对全文进行赏析,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细节,并能进行上下联系,掌握文章的段落结构。这个环节的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回答细节性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有借鉴性的细节问题。最后还要对全文段落大意进行概括和归纳。

 

3. 任务后教学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阅读文章的评价以及讨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将任务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掌握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语言的规律,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积极运用和巩固。主要做法是:对文章进行复述,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进行复述,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相关文字对学生进行引导刺激,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复述文章。然后布置作业,作业要有创新性,可以布置一些对文章的改写或者续写等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师节文章篇9

一、巧设细节,理解重点词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是有着一定的情境或画面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首先得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中,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把文章读懂。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影响,有时学生一下子难以进入文本。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巧设一些细节作为铺垫,引领理解重点词语,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关注细节,激起情感高潮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活动中,限于学习水平、生活阅历,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层面上,感受混沌而肤浅。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受与顿悟之间,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细节,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如,教《石榴》一课时,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感受到这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但是这样的感悟并非无法建构,教师就得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于是通过一读课文聚焦词语,二读古诗激发想象,三谈画面有情朗读,四看图片创设情境,带领着学生即可感受到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神似。

三、巧用细节,感悟文本“形式”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带领学生弄明白文章内容,即只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而忽视文章的形式,忽视文章怎么写的。语文教学应当由重“内容”转变为重“形式”,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起关注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使语言用得精确妥帖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才算真正的语文课。

如,张祖庆老师执教《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他多处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林清玄散文的特点:轻轻浅浅有点玄。如,在学习文章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时,张老师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段中有哪个字出现了六次?当学生找到“了”时,张老师就马上告诉学生:“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文字。它们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如果没有了这些字,这段话的魅力就没有了,林清玄散文的奥妙都藏在这个字里。不相信你读读看。”这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对比的两段文字。师生对比读书后让学生谈体会,最后告诉学生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这样,张老师带学生在平淡中品出了味道,从细节处明白了文本的“形式”。

四、捕捉细节,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节文章篇10

一、品味语言美

散文的媒介是语言,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虽然散文语言没有诗歌那样简练精粹,但是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美。既然语言美在散文美中不可或缺,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散文借用语言表达情感,所以,文章不同部分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节奏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散文《荷塘月色》的节奏很有特色,而且在此文章的语言中也应用了很多叠词,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亭亭的的裙”,“田田的叶子”,“缕缕清香”,“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作者通过使用叠词,使朗读语速减慢,从而将文章的节奏美淋漓尽致得展现出来。

语言的温馨美。作者朱自清以近乎完美的笔调,构建了无比温馨的荷塘月色之境,这样的语言描写既突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他的荷塘世界像是另一个世界,“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这些对树的细节描写,将文中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隔绝,从而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关的审美意境。和谐美。朱自清用语言体现了文章的和谐美:月光与荷塘的和谐,光与影的和谐,语言的和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和谐。在《荷塘月色》的世界中,有多种语言美存在,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美。例如,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此外,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同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基础。教师要好好利用朗读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为让学生发现散文美而努力。

二、探究情感美

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绪,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从而使得散文审美无从谈起。在散文的世界中,作者将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与心境,去理解并体会作者彼时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美,而后在了解了所有作者的内心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有了兴趣,也有了成绩。在散文中,情感是它的重心。读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既然情感对于散文不可缺少,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的情感美能够打动人、教育人,从而让人获得性情上的陶冶,并使其建构完美的审美情感心理。而学生只有用心灵去感受,去阅读,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荷塘月色》中有很多描写将作者的情感完美展现,例如,作者通过有节奏的语言,词句的叠加,来体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作者的情绪和词句的节奏是一致的,文章叠词的使用使得朗读语速减慢,从而作者的情绪节奏也开始减慢。作者通过慢节奏来延长审美的时间。教师应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品读意境美

抒情散文,往往在借景抒情的文章中,作者会构造出一种美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入其中,读者通过想象构造出一幅真实的情景画,从而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优美的情景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例如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文章中,作者对花和叶子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语句,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等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构造出一幅有助于体现情感的画,由此将读者带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让读者在体会意境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用语言描述其内心有多么苦闷,多么难受,但在文章所设计的情景中却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幅幅美丽的画背后,那轻柔的浮云、那淡淡的月光、那薄薄的青雾、那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通过塑造一个朦胧、难为人知的情景,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忧愁,但是愁却在作者的一字一句中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意境的作用。作者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可以在想像中去实现。读者就是透过景物在捕捉领略、想象补充、欣赏寻味这大自然的神秘之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种特殊情调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