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11 04:22:51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1

一、血防示范区范围

血防示范区包括三里、三阳集两个乡的22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共有11504户、居民50927人,有返购耕牛647头,耕地面积63058亩,草洲面积5242.71万m2,草洲单元性强,均属湖沼型疫区,是贤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2005年以来,国家和省分别在这两乡镇全面实施了“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和禁牧联防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二、指导思想与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按照《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年)》目标任务,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以综合治理为主线,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到防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湖区血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防治目标

总目标:通过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示范区在201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具体目标:分血防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两方面。

1.血防目标:(1)降低血吸虫病感染率。示范区以村为单位人群感染率下降至1%以下;(2)压缩有螺面积,草洲无感染性钉螺;(3)改善疫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水改厕率100%,农村简易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4)增加人群防病意识。普遍开展血防基本知识宣传教育,中小学生血防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达95%以上,家庭主妇达到85%以上;(5)加强家畜放牧管理,全面推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措施。

2、社会经济目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疾病,降低治病费用,确保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部分高于全省农民平均增收水平。

三、防治对策

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重点实施发展湖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压缩易感地带、净化洲滩等措施,降低疫情,在示范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全面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各项措施

1.清理耕牛,以机代牛

按照整村整乡推的原则,年6月对示范区647头返购耕牛,在查病、治疗后立即行处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无牛村的目标。

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试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安排购置耕整、种植、收获农机具1730台/套,提高购机补助标准,组织成立农机互助服务组织,推农机社会化服务,以机代牛在适宜推广地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示范区优先安排田园化建设项目,国土和农业开发部门已分别落实171和30公里示范区基本农田整治简易机耕道修建经费,解决农机下田上山(旱地)问题,落实以机代牛措施。

2.封洲禁牧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一步做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示范区5242.71万m2草洲全面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点区域设置铁丝围栏17.5公里,村旁路口竖立血防警示牌50个;在2个乡镇建立封洲禁牧管理办公室,对封洲禁牧的草洲行日常管理,建立封洲禁牧长效管理机制。

3.改水改厕

全面普及农村安全饮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5400座,示范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100%;解决19016人的安全饮水,示范区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建沼气池

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解决群众生活用能,使种植业、养殖业增收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促农村社会文明步。在示范区建设沼气池200座。

(二)卫生血防措施

1.查病治病

每年对6至65岁的常住居民采用间凝法查病,阳性者采用卡托法行粪检。对6岁以上的居民采用吡喹酮40mg/kg服药1次,渔船民等高危人群每年化疗2次。

2.查螺灭螺

每年草洲查螺2000万m2,灭螺666.7万m2,每年春秋季各开展一次。

3.疫情预警监测

(1)设立4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制定监测方案,开展人、螺等疫情监测。

(2)开展水体感染性监测:选择2块有代表性的易感草洲,对水体感染性和防治效果行预测预警和评估。

(3)重点人群监测。对渔船民、游客、施工人员等流动人口开展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制定干预措施,防止急感发生。

4.健康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公益性教育,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传播,增强居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和帮助居民建立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50927名居民每人每年开展有关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

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对1804名渔船民(其中:三里1672人,三阳集132人)行血防培训,配备马桶600个。与教育部门共同开展“创建无血吸虫病人学校”活动,预防学生感染血吸虫病。

5.加强县血防机构能力建设

结合示范区工作,对血防机构基层防治人员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防治水平。3年共短期培训120人次。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积极推广和引符合生态经济区产业政策的经济开发项目,探索草洲利用模式,优先安排“一村一品”项目,建立新的农村支柱产业,提高湖区群众经济收入。

1.牛头山片草洲资源综合利用

引宁夏大荣集团资金,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牛头山片草洲,改变草洲钉螺孳生环境,在2013年前达到草洲无螺目的。

(1)“荣宝”环改灭螺:“荣宝”是大荣集团研发的一种药肥合一的新产品,既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肥料,又对钉螺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根据草洲不同高程,使用“荣宝”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芝麻、油菜、小麦、田藕等,环改灭螺面积6000亩,预计资金投入24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2)建立休闲垂钓区:根据现有草洲状况行整理,建立1000亩休闲垂钓区,预计资金投入12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3)建立家禽养殖基地:充分利用草洲自然资源养鹅,建养鹅大棚500m2,年养鹅2万羽,预计资金投入3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2.坎下湖粮食生产开发

三里六0圩中段草洲矮围蓄水灭螺工程加固,堤长6250米,堤高控制在18米高程以内(吴淞高程),圩内11000亩低洼草洲改栽种一季水稻,达到灭螺增收功效。

3.兴林抑螺基地

在示范区海拔17米以上非行洪区和湿地保护范围的高程草洲划为抑螺防病林区。分三年栽种1.18万亩抑螺防病树种,形成防病隔离林。又可抑制钉螺生长,减少水土流失。

4.扩大养鳝、养鱼、养猪规模

争取国家项目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村民自发参与低洼田改造网箱养鳝、养鱼,在示范区发展网箱养鳝、养鱼2200亩,扩大养猪规模150户,大幅增加群众收入。

5.做大做强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产业

在三里乡的雷家、前、楼下、北岸、光辉村和三阳集乡的湖下村分别扶持发展大棚蔬菜2000亩、380亩;对三阳集乡的荆陵村、沙子岗村扩大花卉苗木产业4280亩,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

五、项目管理、考核评估

1.基线调查

项目实施前,根据县政府血地防办公室安排,由县、乡、村三级机构抽调血防技术人员完成,对项目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包括人、牛、螺)、居民经济状况、生态环境、草洲的植被、生产生活方式等项目的基线调查。

2.项目管理

县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监督、考核评估等管理工作,每季度对项目实施展行检查督导。

3.评估与考核验收

(1)对涉及项目区的村民、每村整群抽200人了解疫水接触情况、牛粪的处理情况、草洲钉螺情况等变化行定期监测,及时行分析处理。项目末期,组织专家行疫情控制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

(2)每季度随机抽查三个村居民用水、沼气池三格式厕所排出废水行血吸虫等寄生虫卵监测、评估无害化处理效果。

评估方案和考核验收办法另行制定。

六、组织领导

为一步加强对贤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的组织领导,特成立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

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各项工程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县政府血地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工作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县血防站负责血防技术指导和督导;各乡、村负责各自区域的项目实施。

(二)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政府有关部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职责的通知》号)精神,落实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根据本项目,制定和组织实施本部门的防治计划,同时要加强对本系统防治工作的指导,相互配合,认真落实,确保示范区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项目工作的科学管理,列入目标管理内容

项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乡、本部门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将项目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项目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列入政绩考核。乡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应深入疫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项目实施中的矛盾、纠纷及其它实际问题。对工作不力、不能实现防治工作目标的要对有关责任人行责任追究。

(四)经费保障

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血防配套经费,并按规定拨付。

各级财政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经测算示范区建设需投入

八、质量控制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2

一、明确要求,指导方法

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是可有可无的行为,教师要把它作为具体的要求明确提出来,并贯彻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初读课文时,划出生字词,碰到不会念的字查字典把拼音标上,解释有关词语的意思,有些还可标出自然段序号。再读时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圈划出体现文章写作思路、写作顺序的词句,圈划出重点或关键的词句、段落(如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精彩美妙的等)。精读课文时,能在旁边写下自已的理解、感想、观点或启发等等。最后能写写读后感想。

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草虫的村落》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要求:1.读课文,看看作者把什么想象成什么,请写在相应段落旁边。2.作者的想象是具体的,请划出有关句子仔细读读,把体会到的东西用关键词写下来。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一学生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是这样写的:草茎——茂密的森林;黑甲虫——游侠;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南国少女;振动翅膀的甲虫——音乐家;推动食物的甲虫——劳动者。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时候,该生在第三自然段旁边写上这样的词语:独来独往、高傲、勇猛、不失礼貌(学生基本上抓住了黑甲虫这个游侠的特点了)。以下各个自然段旁边都有学生的笔迹。

二、发挥教师板书的表率作用

板书设计是教学预案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或起到提纲挈领、突出中心的作用,或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管哪种类型,都力求简洁、美观。而我认为,课堂中应该还有一块板书是留给学生的,他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理解体会,应该得以记录和展示。下面是我教学《草虫的村落》的板书设计:

上面的板书,左边是我课前预设的,主要体现文章的脉络。右边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择其关键或精彩的词语而写的,既有写作手法的发现,也有各种昆虫特点的概括,还有对情景的感受,虽显随意,可都是同学们的见解。老师的板书,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做读书笔记的表率作用。

除此,我还提醒学生学会记录同伴的精彩发言。如有一位学生谈第五自然段的体会时这样说:“作者把披着俏丽彩衣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的少女,还逗得虫子们驻足痴望。美女总是吸引人眼球的,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浪漫而有情趣的情景。作者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虫子们写成了一群有着丰富情感的小生灵。”多么美妙的发言!我写下“浪漫”“有情趣”“有丰富的情感”等词语后提醒学生:“都说作者的感受很独特,你们的体会更独特。大家赶快记下来,好的见解我们要善于记录,这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三、课内外结合,巩固习惯

为了让良好的读书习惯延伸到课外,我根据学习课文的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后小练笔的作业,这种小练笔包括读后感、仿写小段落、续写等等。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桥》后,我设计了多项动笔练习供同学们选其一完成。练笔1:学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写下来。练笔2:你有什么话要对“老汉”说,请用笔写下来。练笔3:当我们遇到危急情况时,最需要的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3

一、发挥部门作用,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继全县“两会”后,3月18日,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安排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全县农业生产形势走势较好。半年来的主要工作如下:

㈠春耕生产积极主动

一是在全县推广玉米杂交种40万公斤,普及率达到95%以上,移栽面积达32万亩;推广水稻良种2.5万公斤,普及率达到98%,插栽3.29万亩;红苕计划13万亩,已插栽10万亩;杂粮播种面积6万亩。

二是全面启动科技下乡活动,在春耕生产中,集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家10人组成科技服务队送科技下乡,先后在清太坪、野三关、大支坪、绿葱坡、官渡口讲课12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送科技光盘80余张,磁带120余盘,资料5000余份。

三是农业执法工作效果明显,2月27日召开了由县农业局、工商局、技监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县打假护农保春耕动员会”,会后部门协调开展了护农打假行动。我们组织了15人的执法队伍,在全县12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的整治,查处涉农案件15起。同时,还进一步地清缴了剧毒鼠药,有效扼制了中毒事件。

㈡认真落实板块经济

一是会同汇源集团在溪丘湾、官渡口两个乡镇落实2500亩高标准柑桔示范园基地,完成实地规划设计、资金预算、材料核审,合同已经签订,下半年可组织实施。

二是以绿葱坡、大支坪、野三关、水布垭、沿渡河、官渡品等乡镇为重点,建设12万亩药材基地进行规划,今年计划新增加2.8万亩,目前,绿葱坡、沿渡河、水布垭已发展到5000亩。

三是以绿葱坡、野三关两镇为重点,建设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

四是以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等乡镇为重点,建设魔芋基地5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万亩、芋鞭二年栽培、芋种繁育基地0.12万亩。

五是建优质杂粮基地5万亩。

㈢加强农作物病虫测报

今年以来,我们分别在高山、二高山、低山建立了三个病虫害监测点,并抽出4人组成工作专班,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拟定了我县《农作物重点病虫鼠害应急防治预案》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封锁、控制预案》,病虫情报8期,及时有效地指导了我县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同时,完成省鼠情监测点的工作。

㈣加速绿色资源开发和利用

开发山区绿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已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地1个、有机茶2个,目前正在申报的有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3个。

㈤积极开展农业教育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以县农广校为基地,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已办电子操作工、保安员、电动缝纫等专业培训班三期,共培训学员512人,为我县农民工转移培训作出了示范。同时,以招标的方式确立了四家农民工培训基地,省下达我县XX年培训计划XX人。

二、积极争取项目,促进农业发展

项目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支撑,今年来,我们重点申报了魔芋基地、加工项目;富硒茶基地建设、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柑桔基地、柑桔加工;富硒薯类基地加工;反季节蔬菜种植与加工;旱作节水农业、沃土工程;白皮大蒜基地、加工;优质杂粮;黄姜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沼气池建设;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等18个项目。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农广校建设项目,可望今年批准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投资300万元,柑桔科技园建设项目上级已经明确。

三、积极开展扶贫,加大帮扶力度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开展对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为大支坪镇野三坝村进行了实地规划,从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搬迁扶贫、人畜饮水、科技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划,对全村10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干部。同时,送去了桌椅20套,农业科普书籍1000余本,为该村办起了图书室,为该村农业科普工作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四、当好参谋助手,协助县委、县政府抓好农业工作

半年来,我们在协助县委、县政府抓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给县委出谋献策。对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总体安排,使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新年伊始,我们根据中央、省一号文件精神,为县委、县政府起草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意见》。同时,还拟订了巴东县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XX-2010)和巴东县神农溪旅游生态农业开发规划等,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出谋献策。

二是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召开各类涉农工作会议,安排全县农业生产,接待上级检查验收。如今年迎接了国家计委、农业部等部门对我县XX年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的验收,从建设情况到资金使用情况,均受到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三是积极协助县政府答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消化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案。半年来答复了人大代表议案

4个,政协委员提案7个,来信来访1个,积案2个,为政协排忧解难,维护了社会稳定。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抓好机关工作,树立部门形象

机关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部门的形象和各级业务工作的开展。新年伊始,我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认真开展了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做到了有学习资料、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在各阶段,按照所定方案,认真搞好整改,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教育活动,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局被县评为“三观”教育先进单位、“七·一”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确保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我们调整了计生、综治、治保、调解等各类组织;并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了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

及时完成县委、县政府两办安排的各类材料。

六、下半年的工作

㈠切实加强秋季作物的田间管理

秋季作物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年农业的丰欠,因此,要切实抓好玉米、水稻的除草施肥,红苕及各种秋季作物的大田管理,同时,要抓好各类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避免因作物病虫为害造成减产,搞好清沟排渍,做好抗大灾的准备。

㈡围绕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增收项目

一是进一步抓好柑桔示范园项目和品种改良工作;二是抓好茶叶生产,在搞好茶园肥水管理的同时,抓好夏秋茶的加工及销售,努力提高名优茶比重,拓宽销售市场。千方百计确保茶叶增产增收,力争全年产茶650吨,产值2500万元。

㈢认真抓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为契机,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完成省下达给我县XX人的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㈣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进一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全面整顿规范农资市场,对农业违法案件一查到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毒鼠强专项整治力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 生态校园; 循环经济; 低碳; 模式构建;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06-02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现象出现,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基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决策。

陕西省黄土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45%,该地区雨量稀少,植被破坏严重,农村能源紧缺,生态和经济双重失调[1],因此建立一套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迫在眉睫。在此前提下,陕西省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构建低碳社会”为理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为目的。根据本省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果业和奶业两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以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为主要能源,以“果、草、畜、沼、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础,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教育相结合,自2006年起,在陕西省农村地区先后选择了8所农村学校进行“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试点和探索。同时以此工程为载体推动教学改革,开展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教育,树立学生“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科学理念,传授现代农业新技术。并对周边地区实现示范和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现代农业知识传播和农村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试验模式。

一、模式构建与系统介绍

(一)模式构建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是在农村学校推行“果园种草、以草饲羊、羊粪入厕、改厕治污、生产沼气、沼渣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系统为核心,新建厕所,建设沼气池,将有机垃圾、人畜粪尿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供食堂炊事使用,沼液用于冲厕、果园灌溉追肥,沼渣用做果园土壤基肥。果叶、果渣、牧草经加工后用于饲养猪或奶山羊。羊奶、蔬菜、水果供学生食用。

(二)系统介绍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沼气系统、安全环保沼气灶具系统、生态果园和牧草系统、日光温室瓜菜系统、奶山羊养殖系统。

1. 沼气系统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沼气系统由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及后处理系统、资源化生态利用系统等组成[2]。采用厌氧生物技术、固液分离和沼肥还田技术实现废物零排放处理,既是校园污染物处理中心,又是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的生产中心,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

预处理系统由格栅沉沙池、酸化调节池和双效太阳能增温装置组成,采用太阳能双效增温技术,提高系统发酵温度,实现全年持续产气。厌氧发酵及后处理系统由旋流布料沼气发酵装置和固液分离池组成,使用自主创新的沼气气动搅拌、旋流布料自动循环、微生物附着成膜、两步发酵等新技术,解决了普通沼气池存在的料液短路、发酵盲区和微生物贫乏区等技术问题。资源化生态利用系统由沼气收集净化、沼液自动冲厕、沼液沼渣还田灌溉等组成,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2. 安全环保沼气灶具系统

安全环保沼气灶具系统主要由水气分离器、超压安全阀、组合式脱硫器、燃气泄漏探测器、燃气泄漏安全阀、压力表、安全沼气台式灶、落地式不锈钢中餐安全灶、台式鼓风安全灶、排烟罩、管路及管路配件组成。

工程采用自主创新的交流强力点火装置,确保点火成功率达到100%。使用自主研发的可连续调节高度的螺旋锅架,中小火能节气40%,降低CO排放30%。灶具本身具备离子探火功能,熄火或不正常燃烧时可声光报警并自动闭气。厨房内安装有燃气泄漏探测器和泄漏安全阀,沼气泄漏时可报警并自动闭气、排风。使用安全环保沼气灶具不仅提高了沼气使用效率、确保了安全,降低了碳排放,也克服了沼气灶具防腐蚀和点火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安全、高效、环保的功能。

3. 生态果园和牧草系统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要求严格控制果园的栽植密度和苗木质量,科学栽植、修剪,规范套袋,及时防治病虫害和灌溉施肥,采用嫁接改形技术和幼树早结果技术来提高产量。

在果园采用精作覆膜条播间作技术实施果草间作,不仅能防止杂草滋生、水土流失,还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果园小气候,促进果园生态良性循环,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3]。种植的牧草以白三叶草为主,白三叶草鲜草粗蛋白含量丰富,在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8.7%、脂肪3.4%,可溶性碳水化合物40.4%、矿物质28.7%、钙0.9%、磷0.3%[4-5],收割晒干后可做为猪羊的优良饲料。

生态果园利用沼液和沼渣做为基础肥料。沼液沼渣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份,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6]。沼液用于叶面施肥、防治病虫害,沼渣用做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沼液与钾肥配施则可增加土壤脲酶、转化酶的活性,使苹果着色率、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以及花青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

4. 日光温室瓜菜系统

日光温室瓜菜系统通过合理选择品种、安排种植茬次,进行播种育苗、整地定植、防治病虫、水肥管理、温光控制等工作,为师生提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且利用沼气进行加温和增光,以降低温室瓜菜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沼液进行叶面喷施、地面沟施或灌溉来追肥和防治病虫,利用沼渣做为基肥改善土壤。经鉴定该系统栽培的蔬果已达有机蔬果的标准。

5. 奶山羊养殖系统

运用XY分离技术和现代饲养管理技术,提高了山羊群体的生产性能水平和繁殖力(包括性别、产奶量、生长速度、受胎率、产羔率、羔羊成活率等)[8]。并且利用牧草、果渣、果叶做为饲料,降低奶山羊饲养成本,通过养殖新技术获得更多的羊奶供学生饮用。

二、价值分析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改善了学校的生态环境,创新了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生态效益

通过楼体建设、道路硬化、修建食堂、改厕建沼、校园绿化、太阳能取暖等一系列硬件工程,师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养成文明生活的好习惯,学校基本实现垃圾零排放,营造了一个优美、幽静、和谐、统一的低碳绿色生态校园。

(二)教育效益

1. 低碳生活理念

将“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到学校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意识,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在学校内设立垃圾回收站、垃圾分类箱,将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分类,有机垃圾投入沼气池发酵生成沼气,无机垃圾回收再利用。尽量使用太阳能和沼气,减少使用煤炭,引导学生“低碳生活”。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倡导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活方式。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各子系统中,让学生从中接触新的科学技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行创新型学习。在沼气系统中学习测量PH值,记录气压,气体流量;在安全环保沼气灶具系统中学习研究电路及机械常识;在生态果园和牧草系统中学习研究栽植、剪枝、套袋、收摘技术;在日光温室瓜菜系统中学习研究浸种、种植、施肥、防治病虫害技术;在奶山羊养殖系统中学习研究配料、饲养、挤奶、育种等技术。与各种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深化推动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

3. 生态校园网络系统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拥有自己独立的“陕西生态校园网”网站,并且给各学校配置电脑,连接网站,将学生、老师、专家教授、兄弟学校以及外面的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网络亦成为师生们重要的信息渠道,同时也拓宽了学校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资料,自主学习。各学校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心得,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推进农村学校的教育现代化。

(三)经济效益

直接收益主要包括沼气、沼肥、节水、羊奶、羊羔、果园、温室瓜菜、牧草的效益。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范家寨中学为例,该校在2005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试点学校,共建立了100m2无公害厕所、104m3沼气池、0.4hm2果园。该校年产气量约为1.152万m3,以沼气为燃气可年节省煤炭1.24万元,年出售沼肥0.5万元,沼液冲厕年节水0.53万元,沼液施肥节水0.5万元,50只奶山羊年产奶收入4万元,羊羔年收入1万元,果园第二年收入0.084万元,第三年收入1.01万元,第四年收入2.52万元,第四年后每年收入4.2万元[9],温室瓜菜年收入1万元,每666.7m2果园可年产干草300千克。工程中的沼气技术、沼肥利用技术、奶山羊技术、果园嫁接改形和幼树早结果技术、果草间种技术、果渣加工技术都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

(四)社会效益

1. “蛋奶工程”,强健新一代

陕西省在农村学校推行“蛋奶工程”,农村学校的学生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袋奶,改变了学生“咸菜加馒头”的低营养状况。“生态校园学校”的学生们喝的是新鲜羊奶,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钙,促进大脑发育。根据省防疫站检测,喝羊奶一年的学生体质明显得到了提高。

2. 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推广科技成果

利用网络和专家讲座,专家教授可以和学生直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专家之手拉起学生之手,再通过学生之手拉起家长之手,实现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增强学生家长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手段和能力。

3. 示范辐射,科技致富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展示了最新的种植技术、日光温室技术、沼气技术和奶山羊繁殖饲养技术,吸引周边广大农民前来参观学习,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带动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和校园建立的实践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班,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迅速的推广到农民手中,帮助周边地区农民科技致富。

三、结论

“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是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理念而建立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培养具有现念、方法和能力的新型农民的创新工程,是落实农村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丘陵,杨改河,杨世琦.黄土高原生态果园工程模式设计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5:65-69.

[2] 苑建伟,邱凌,刘娟娟,杨鹏.农村中学公厕粪污处理工艺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07(10).

[3] 周雷,曹社会.白三叶在果草间作中的主要作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8(3):128-129.

[4] 董宽虎,沈益新.饲草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6-234.

[5] 韩友文.饲料与饲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 毛知耘.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2-69.

[7] 王桂芳,李丙智等.苹果园沼液配施钾肥对土壤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88-91.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治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47-02

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和推广使用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带来丰润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着农村人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文章在充分认识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策略,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1.1 农药、化肥污染

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药、化肥的使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污染问题。一是化肥的商品使用量逐年稳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增加约6.6%,平均每亩纯氮投入量27.5kg,纯磷4.5kg,复肥10.9kg。按照氮肥30%利用率计算,除土壤固定约30%外,还直接损失近30%的氮肥,其中挥发到大气中约20%,淋溶到地表和地下水的约12.5%。二是农药的商品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近年农药和除草剂使用量大约在200t/a左右,然而,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其余部分直接进入环境,土壤、水以及农产品,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1.2 农村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为由塑料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药瓶和作物秸秆、腐败植物组成的混合体,成分复杂,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垃圾既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大多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不少垃圾,散发出恶臭气味。目前,垃圾包围农村,已成为一个令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随着风吹雨淋,流入、浸入河流和湖泊,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1.3 人畜粪便污染

农村人畜粪便污染主要以畜类粪便污染为主。目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据调查,以农村户均4人,养猪3头,禽5只(以鸡计),大牲畜(以牛计)0.35头,按人均排泄粪便1.2kg/d,猪15kg/d,牛30kg/d,鸡0.05kg/d计算,农村户均每天产生人畜粪便61kg,是城镇(以户均3人计)的17倍。

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畜禽粪便利用并未得到同步发展,与速效化肥相比,使用畜禽粪便入田作肥料的比重不断下降。据调查,仅有49%的畜禽粪便得到利用,其余皆与生活污水一样以污水形式,直接排入沟渠,汇流入湖,特别是近湖、沿湖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全流域总氮、总磷、有机质污染负荷的35%以上。

1.4 农村水污染

农村水污染来源很多,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村内地表径流水。近年来,随着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大多数农村皆已使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长,人均日生活污水排放量在80kg以上。同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因常清洗生产工具等,污染负荷相对要高,加上浸渍了农村垃圾的地表径流水和养殖业生产废水,农村污水在数量上和污染负荷上均远高于城镇污水。目前,农村污水处理基本是空白,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外排,向水体输送污染物,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和程度。

1.5 大气污染

农村年产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农民缺乏有效的利用手段,大部分秸秆被露天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在焚烧过程中,还产生滚滚浓烟,生成了和极易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2.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上述面源污染现象,笔者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是农村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村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村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3.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策略

从农村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必须从社会氛围、政府领导、科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实施,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3.1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氛围的营造

一是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三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3.2 政府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领导与监管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要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发改、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3.3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二是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2)加强农村垃圾、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一是建立垃圾收集坑。对于农村垃圾,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在农村建设垃圾收集坑,集中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此法成本低,效果佳。鉴于农村垃圾量较大,建议每50户农户建1个收集坑,规格以4m×4m×1.2m为宜。

二是要深入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

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4.结语

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面源污染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其治理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在农村人民、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下,从制度、思想、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治理策略,以保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洪杰,赵军平,杜海霞,张君弟,刘佳.兰州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J].北方环境,2011,(9)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6

一、强队伍、明责任,确实转变工作作风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壮大中心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实际,明确中心工作人员产业分工,分片包干各村产业任务,实行中心主任全盘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以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在中心上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问题,严格上下班制度,严格工作纪律,确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重学习,抓廉政,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每星期一组织参加镇上的集中学习及职工学习,学习政治,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农业新技术,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工作与廉政紧密结合,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三、农业产业工作

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粮食安全、优化结构”的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农业工作,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抓示范样板,同时还加大烟叶产业开发力度,发展特色产业,顺利完成各项农业生产指标。

(一)大小春作物完成情况

2014年全镇共完成大小春作物总播种面积122508亩,比上年增21228亩,增20.9%,完成计划数的101%。

1、大春粮食稳步推进

完成大春作物播种面积68000亩,完成计划数的103.4%,其中:完成水稻种植45200亩,完成计划数的100%;完成包谷种植16000亩,完成计划数的106.6%;完成其他作物种植2800亩,其中:薯类1750亩,豆类1000亩,其他杂粮50亩;完成油料作物种植1000亩;完成蔬菜种植3000亩,完成任务数的113.2%;

2、小春效益明显显现

完成小春作物播种面积54508亩,实现冬农产值6650万元。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20亩,单产250公斤,总产30吨,产值7万元;冬包谷种植13510亩,单产280公斤,总产3783吨,比上年增510吨,增15.5%,产值757万元;豆类种植2500亩,单产168公斤,总产420吨,产值175万元;薯类种植13100亩,单产1750公斤,总产22925吨,产值3897万元;油菜种植50亩,单产80公斤,总产4吨,产值2.4万元;蔬菜种植5000亩,总产2752.4吨,产值500万元;瓜类种植8500亩,总产9376吨,产值1148万元;晒黄烟种植7000亩,总产1218.33吨,产值2424.5万元;枣类种植58亩,产值26.1万元;草莓种植20亩,产值1.6万元;畜草种植4400亩,产值120万元。

3、甘蔗产业平稳发展

全镇2013/2014榨季甘蔗新植总任务16300亩,种植完成11664亩,完成任务数的71.5%,甘蔗入榨量22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9500万元;2014/2015年榨季甘蔗新植总任务15300亩,目前全镇落实面积2278亩,占任务数的14.88%,其中:水田、旱地蔗落实1632亩,占任务数的11.3%;秋植蔗落实646亩,占任务数的77.8%,已种432亩。

(二)特色产业种植情况。

截止2014年11月,全镇共发展特色产业86012.5亩,其中:咖啡22494.5亩,投产14500亩;坚果19781亩,投产8045亩;核桃18449亩;油茶7297亩;竹子5011亩;草果8614亩,茶叶4366亩。2014年县下达镇特色产业种植任务5300亩,其中:咖啡1100亩,坚果3000亩,核桃1200亩。截止2014年11月,全镇共完成特色产业种植3692.45亩,完成县下达任务的69.6%,其中:咖啡完成25亩,完成县下达任务的2%;坚果完成2001.95亩,完成县下达任务的66.7%;核桃完成1665.5亩,完成县下达任务的83.2%。

(三)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1、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一年来共召开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会56场次,受训农民3000余人次,培训主要内容有:晒黄烟、烤烟种植、采收及晾晒技术、甘蔗套种包谷栽培技术、晚秋包谷规范化栽培技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甘蔗中耕管理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农机驾驶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2、抓好高产示范样板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样板在农业科技中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在高里村户缺坝实施包谷高产创建项目70亩,主栽品种“云大1号”,实现单产486公斤;在拉勐村弄门村民小组实施晒黄烟高产创建200亩,每亩补助资金50元,实现单产183.22公斤,亩产值3664.94元。

3、认真做好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完成马铃薯秸秆腐熟还田同田对比试验3组、冬包谷2组,设置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地力监测点1个。

4、切实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工作。在大小春病虫害高发期,组织人员认真开展病虫调查,准确掌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时上报,及时向各村组发出防治预警,组织群众开展防治。

5、安排人员做好晒黄烟收购协调工作。在烟叶收购过程中,每天安排4人参与收购,共计派出人员182人次,保证了2014年晒黄烟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6、开展好各项补贴项目的实施。实施中央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35000亩,无偿发放秸秆腐熟剂70吨,召开水稻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培训会16场次,共培训农民群众95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500余份。

7、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实施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3个产业(水稻、草果、马铃薯),50户,安排5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8、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在六月安全生产月利用街天开展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禁用限用农药》、《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相关农业宣传资料28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15人次,受教育群众2230人。

9、抓好2014年晒黄烟工作。中心全体职工积极配合镇政府、村委会到各植烟村组召开晒黄烟宣传动员会,共召开村级动员会议12场次,参加人数612人次,召开村民小组动员会议183场次,参加人数18952人次,通过全镇的共同努力,2013/2014年全镇晒黄烟种植任务7000亩,种植7000亩,涉及11个村委会、1个社区、102个村民小组,2212户,收购烟叶1218.33吨,实现农业产值2424.5万元。

10、积极做好2014/2015年烤烟生产工作。2014/2015年度,县下达我镇烤烟种植任务1000亩,新建烤房50座。通过全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止2014年11月10日,全镇落实烤烟种植面积1000亩,50座烤房建设正在施工建设中,预计在2015年2月10日前全部烤房投入使用。

11、积极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农机工作

(一)农业机械基本情况。

1、全镇拖拉机拥有量288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2台,小型拖拉机2363台、农用运输车344台;拖拉机配套机具4726部,其中:大中型配套机具464部,小型配套机具4262部;有微耕机120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4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173台,水稻插秧机1台,农机总动力5725.55万瓦特,农机总值4566.3万元。

2、农机作业指标完成情况。

完成机耕面积85320亩、机械收割面积39924亩,完成机械水稻机插秧面积1020亩,植保面积62880亩,水稻抛秧面积1530亩,机械深施肥料面积24870亩;完成农业运输量1008万吨公里,农副产品加工量2.57万吨,机械脱粒量19975吨,农机作业收入1403.7万元。

(二)农机化工作开展情况

1、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新型农机具、新技术。

始终把农机推广工作放在首位,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到户实地进行调研,把推广任务落到实处。加大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微耕机、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力度,新型农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县农机技术推广站精心指导下,开展了新型农业机械水稻插秧机的推广、试验、示范工作,组织召开水稻机插秧育秧、栽插技术培训会2次,全镇使用水稻插秧机6台,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1020亩。

2、切实做好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切实做好2014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组织学习实施方案,要求中心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此项工作,深入村寨开展购机补贴政策宣传,做好购机报名、上报、公示及核实工作。全镇完成农机购置补贴285台,国家补贴资金108.65万元。

3、扎扎实实,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和培训工作。

(1)对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生产加以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认真贯彻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两个《条例》、《农机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村寨,开展法律法规、农机作业安全生产宣传,把农机安全生产常识等知识宣传到位,宣传透彻,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落实好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积极组织拖拉机及驾驶员参加年度检审。配合公安机关、农机监理站开展无牌无证机动车的清理,加大对黑车的整顿,加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教育、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消除农机事故安全隐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利用到各植烟村组开展晒黄烟堆捂、分级、保管培训会的时机,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共深入村组71个,出动工作人员156人次,受教育群众5800多人;在六月安全生产月积极参加县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的大型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出动镇工作人员4人,展出农机安全宣传展板9片,发放《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手册、《平安农机、和谐》、《饮酒莫驾车、驾车莫饮酒》等农机安全生产传单650份,受教育群众360人;在2014年镇晒黄烟收购期间,在收购点悬挂和张贴“创建平安农机构建和谐社会”“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拖拉机载人保障生命安全”等多条宣传布标、标语,对交售晒黄烟的农机手、农民进行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取得了较好效果。

(2)以开展农机培训工作为途径,有效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针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无证驾驶”现象,进一步更新观念,探索农机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以“新车未到,培训先行”的指导方针,规范农村驾驶人员的管理,积极开展农机培训工作,提高农机驾驶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持证率,为农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共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1期19人。

五、存在问题和困难

1、中心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工作纪律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业、农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经费紧缺,有些项目根本没有经费,难以正常开展推广工作。

3、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特色产业,特别是咖啡产业推进困难。

4、土地可利用空间小,产业争地矛盾突出,特色产业完成不理想。

5、农机体系建设的改变,无牌无证、违法驾车现象增多,对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7、工作人员能力有限,痕迹资料的建立、归档不能尽善尽美,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信息资料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

六、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对“”问题的查找,确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上下班制度,全面提高中心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

2、继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镇政府制定的各项规定,加强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确实转变工作作风。

3、认真做好2014/2015年1000亩烤烟种植及50座新建烤房工作,使烟农确实得到实惠,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烤烟奠定基础。

4、认真做好西瓜、马铃薯等冬季农业开发工作,做好相关技术服务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5、为迎接特色产业州级验收,认真做好痕迹资料整理及外业准备工作。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7

就业促进工程。培训农民工129.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0.4万人,新型农民培训28.02万人,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2.27%、101.33%和93.4%;全面落实地震灾区就业援助政策,基本实现灾区“户户有就业”。

扶贫解困工程。启动实施984个村的新村扶贫工程,占目标任务的105.69%;扶持农村81.41万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占目标任务的101.76%;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对象62.89万人及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4.37万人发放扶助金5.02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0%。

民族地区帮扶工程。民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完成定居房建设3.93万户,占目标任务的89.63%;彝族地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完成改造3.5万户,占目标任务的352.92%;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人数达41万人,占目标任务的100%;2010年录取藏区参加“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9546人。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包虫病人群患病筛查11.8万人,免费药物治疗1.19万人,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71人。

教育助学工程。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对农村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做到“应免尽免”;向146.06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做到“应补尽补”;建成76个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占目标任务的380%;建成农村留守学生之家605个,占目标任务的201.67%。

社会保障工程。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建、改扩建敬老院90所,占目标任务的90%;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42%,占目标任务的93.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25.9万人,其中参保缴费人数437.9万人,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73.86%和243.27%。

医疗卫生工程。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人数6614.35万人、参保率达95.02%,占目标任务的105.57%;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完成300个地震灾区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占目标任务的100%;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向38.07万名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发放补助资金1.55亿元。

百姓安居工程。全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完工3.4万户,完成1.42万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避让搬迁,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00%、102.91%;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0万口,建设大中型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28处,分别占目标任务的89%、93.33%;解决了223.5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占目标任务的93.15%;加快地震灾区住房重建,完成农房重建4.53万户,占目标任务的100%。

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农村公路2.53万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26.6%;争取国家对我省农村电网新建和改造投资计划3.19万公里,占目标任务的531.67%;亭子口水利工程、武都水库工程、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286座病险水库整治主体工程,占目标任务的95.3%;实现4765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占目标任务的105.9%;解决231个乡镇通宽带问题,占目标任务的93%;甘孜州253个行政村通电话,占目标任务的100%。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西藏 农牧区 经济文化 教育需求

[Abstract]] The theory of economic-cultural type shows the full influence which the geographical eviroment an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cal culture. The education also could not ignore this influence. Be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cultural, the educational desire, paying and consuming abilites are poor, and the educational demands of family in the Tibet’s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are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is essay is bas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cultural type, analysing the educational demands, influencial factors of the family in the Tibet’s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from the sign of economical culture.

[Key words] Tibet;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Economical –Cultural; Educational 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对家庭成员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的需要。家庭的教育需求一般包括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教育需求支付能力和教育需求消费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

1、未成年人上学的意愿

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开展。2007年3月中下旬,笔者以问卷方式对西藏昌都地区的察雅、芒康、左贡、昌都四县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初级中学6所,完全小学45所,教学点8个,发放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活动场所、住宿条件、伙食、课程内容、教学水平等较为满意,样本总体有57%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学校生活。在样本总体中,52%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想上学,11%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家长要求,37%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政府要求;在被问及如果家长不愿意让你上学,你会怎么样时,4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1%的学生表示请求家长让其上学,12%的学生表示听从家长的意见不上学;22%的学生表示对在学校学习很有兴趣,45%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19%的学生表示兴趣很少,14%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对于上学想上到什么程度,37%的学生表示初中毕业,32%的学生表示中专(高中)毕业,27%学生表示大学毕业,4%的学生表示研究生毕业。

2、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意愿

对家长的调查以访问的方式开展。2007年7月中、下旬及8月上旬,笔者深入西藏昌都地区的边坝、洛隆、丁青、类乌齐、江达、八宿、贡觉、察雅等8县部分农牧区乡村,走访农牧民群众153户。在访问的153户农牧民家庭中,有39户家长表示自愿送孩子上学,占25%;有81户家长表示,根据政府要求,愿意送部分孩子上学,占53%;有33户家长表示,不会送孩子上学,占22%。这种状况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情况基本一致,在问卷中,43%的学生表示家长愿意送自己上学,57%的学生表示家长不愿意送自己上学。

农牧民群众在送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是有选择的,一是相当部分家长只愿意让孩子上完小学,占57%,还有部分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完初中,占29%,愿意送子女上完高中、甚至大学的只有极少部分,占14%。二是大部分家长只愿意送部分孩子去上学,必须留一、两个孩子在家帮助干活。三是农忙及虫草采挖季节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冬季农闲时愿意送孩子上学。

(二)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支付能力

家庭教育需求的支付能力主要涉及教育成本(特别是直接成本)与居民的承受能力两个方面。

对家庭来说,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直接成本主要是学费、书本费、校服费、文具费、住宿费、因上学的交通费、伙食费等。在小学、初中阶段,西藏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学生上学不缴纳任何费用,免费提供食宿、服装、书本、学习用品等,根据家庭情况,学生自带少量的糌粑、牛肉等就可以满足在校的学习、生活。在高中,普通高中农牧民子女寄宿生每生每学年可享受900元助学金,并且高中每年按在校生人数的10%发放奖学金,甲等300元、乙等200元、丙等100元。中等专业学校每生每学年学费2000元,住宿费200元;自治区重点普通高中每生每学期学费500元,一般高中学费200元,普通高中住宿费都是每生每学期100元,学生在校的伙食费每月在150元左右,交通费、书本费、校服费、文具费视情况不等;大学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费用相差较大。综合考虑,一名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开支大约10000元,就读中专的开支大约15000元,就读大学的开支大约30000~40000元。为鼓励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西藏各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对农牧民子女学生学杂费不同程度地进行减免,考入大学的农牧民子女也可享受一定的补助。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再加上严重的“惜杀”、“惜售”现象,西藏农牧民家庭的现金收入渠道单一,节余更是十分有限,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总体不强。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对于你的家庭每年能够为你支付10000元左右的读大学费用吗?样本总体23%的学生回答绝对不可能,34%的学生回答很困难,19%的学生回答困难很大、但通过努力可以支付,15%的学生回答有一点困难,9%的学生回答没有困难。如果选择后三个答案视为有支付能力,只有43%的学生对接受大学教育有支付能力。

(三)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是家庭的教育需求实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小学、初中阶段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必须上学,但农牧民家庭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到稳定的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初中毕业后考入高中、大学;二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学得一技之长。由于职业教育薄弱,办学水平低,专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技能的培养不对路,学生即使接受职业教育,也很难掌握到一门能够谋生、发家致富的技艺,再加上观念的影响,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意愿都不强,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考上大学就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这就要求学生在中考、高考中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影响到学生上学和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意愿,而且决定着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从高中招生和高考录取情况看,绝大部分农牧民家庭缺少教育需求的消费能力。在昌都地区,近年来,每年大约只有1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到高中(中专)就读,2006年昌都全地区报名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为1172人,其中城镇考生716人,占61%,农牧区考生389人,仅占39%,当年最终考上大学的农牧区学生不到300名,与农牧区每个年龄段12000多的适龄人口数相比,大约在2.5%左右。

总体上看,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

二、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经济文化类型是由前苏联民族学家C·H 托尔斯托夫, M·T 列文, H·H 切博克萨罗夫等人在20 世纪50 年代初提出的民族学科学概念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学说或方法论意义。我国学者将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表述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 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经济文化类型作为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是一个由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意识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思想观念等内容,综合地反映某种社会面貌。人类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活动一般区分为狩猎-采集、斯威顿耕作、畜牧、农业、工业五大类型,西藏农牧区总体属于高原畜牧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农耕与畜牧互为配合。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育更不能忽视这个影响。以下从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论述西藏农牧区的经济文化特质及其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形成经济文化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的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环境特殊,影响青少年身心发育

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居住在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到高原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国际生物学计划的高山人类适应性研究报告指出:“3000米以上的高山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主要是低气压减少了空气中的潜氧压,血红蛋白减少了氧的携带量,组织内氧压降低,造成缺氧,还有其它对人有影响的高山因素,如寒冷、空气湿度降低和强的紫外线,但是缺氧最为重要”。[1]高原少年儿童的青春期推迟,躯体的生长发育缓慢而拖长,第二性征、月经初潮延后。[2]

由于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农牧区青少年接触的事物相对有限,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农牧区学校学生对事物的形象概括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相对平缓。从记忆特点看,农牧区学校学生更长于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较弱。在思维发展方面,农牧区学校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发展较快,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心理上的这些特点使农牧区学生更偏爱文科,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比较困难。

2.人口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远

西藏农牧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极弱,空间的人口密度很低,人口分布分散,家庭分布也相对分散。2005年,西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3人,只有全国人口密度的六十分之一。[3]昌都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6人,2006年,昌都地区共有138个乡镇、1307个行政村、1622个自然村,自然形成的村落农业点一般在20户左右,牧业点一般在5~6户左右。而且相当部分家庭因放牧经常迁徙,居无定所。

截至2005年底,西藏683个乡镇、5931个行政村中,有658个乡镇和4472个行政村通汽车,通车率为96%和75%,仍有25个乡镇、1459个建制村不通汽车。[4]2006年,昌都地区138个乡镇中,已通公路的乡镇为127个,占92.03%,1307个行政村中,通公路的有686个,仅占52.49%,全地区还有11个乡镇、621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而且相当部分乡村公路具有季节性,路况差,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已通公路的乡镇,也只有极个别开通了客车。西藏农牧区一般在地区设高中,在各县县城设初中,在乡镇设完小,在村设教学点,教学点一般开办一、二年级,最多到三年级。教学点不寄宿,有的偏远村落学生到教学点要走数千米路,从家到学校要花去1个多小时时间。在乡镇完小,大部分学生可以寄宿,但由于路途远,很多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一次假在5~8天,即便如此,很多学生依然无法按时返校。学生上小学、初中主要靠乘拖拉机、摩托车、骑马、步行等,如遇雨雪等天气,学生根本无法正常到学校上课。由于担心小孩在路上不安全,部分家长不愿意送子女上学,部分适龄少年儿童也因上学路途远、艰苦不愿意上学。在与部分乡村教师的座谈中了解到,经常上学的主要是学校附近村子的学生,偏远村子的学生到校上学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生上午10:00、甚至11:00过后才到学校上课。

3.气候恶劣,学习生活艰苦

西藏全年平均气温只有5.6℃至20℃,西藏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地面气温平均降低0.6℃,按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四季皆冬。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 的也有2~3个月。西藏霜冻、旱涝、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霜冻期(最低气温小于2℃)在羌塘高原长达280~300天,喜马拉雅山区为240~280天,雅鲁藏布江中游、三江流域北部为180~240天,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曲流域也在120天左右。西藏是洪涝灾害十分频繁的地方,洪涝常引起山洪爆发和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和良田。多冰雹是高原一大特色,也是西藏农区灾害性天气之一,西藏的冰雹多发生在6~9月。青藏高原也是中国大风最多的地方之一,大风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年平均大风日数达100~150天,最多可达200天。[5]

恶劣的气候使学生在校生活异常艰苦,学生不仅在上学途中饱受风霜雪雨,而且在学校也时常与严寒、大风抗争。西藏各学校基本没有取暖设施,在冬季主要依靠阳光,如果教室不朝阳,学生就只能整天在寒冷的教室中学习,晚上宿舍也异常寒冷。吹大风时,大风卷着尘土、沙粒遮天蔽日,令人站立不稳。恶劣的气候不仅影响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学生上学和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4.生活工作条件差,无法留住教师

西藏农牧区不仅交通不便,而且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2006年,昌都地区138个乡镇中,通电的乡镇137个,占99.28%;96个乡镇通邮,通邮率为70%。1307个行政村中,通电的401个,占30.68%;通电话的115个,占8.80%;185个村建有村级文化站,占14.15%;153个村建有卫生所,占11.71%。截止2005年底,昌都地区191所完全小学有52所没有电,绝大部分教学点不通电,在已通电的学校还有相当部分不能正常供电,夜间照明困难,无法收看广播、电视,上网更无从谈起。由于交通不便,教师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购十分困难,正式教师根本不愿意到偏远乡镇学校、特别是教学点任教,即使分下去了,也不能安心工作,总是想法设法调往交通方便、条件较好的学校。偏远乡镇学校及教学点师资得不到较好保障,相当部分教学点“一校一师”或全为代课教师,有的教学点甚至没有教师,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由于师资水平低、合格教师缺乏,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

(二)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是西藏农牧区的三大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内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和西藏的日益开放,虫草以及松茸等林下资源价格急剧飙升,采集业成为西藏农牧区的重要产业。农耕、畜牧、手工、采集是西藏农牧民当前主要的生计方式。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粗放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西藏农牧区,传统农牧业仍居主导地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靠天吃饭是西藏农牧业的显著特征,受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影响,加上地理上的封闭、交通的闭塞和观念的保守,农牧民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经营方式持排斥态度,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方式,畜力、牛犁、水磨、锄头、耙等生产工具仍被广泛使用,机耕、机播、机收率和现代农牧技术应用程度都很低。从总体上看,西藏农牧业还处于落后的手工劳动阶段,低素质的劳动者凭借传统的、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着简单的能量交换。

由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很低,对文化科技知识的要求程度不高,从生产角度看,农牧区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

2.劳动力需求量大,生产持续时间长

西藏农牧区自然环境脆弱、气候恶劣、灾害严重,“靠天种地”、“靠天养畜”,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在大部分地方,无论是单靠农业、还是单靠牧业家庭生活都难以维持,大部分农牧民家庭农业、牧业以及其他副业兼而有之,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西藏农牧区一般在3、4月份进行春播。在虫草产区,4月20日左右开始上山搭帐篷,准备采挖虫草,采挖虫草要持续到6月中旬。7、8月份又是松茸、贝母、獐子菌等林下资源的采挖季节。8、9月份进行秋收。而放牧一年四季都要进行。由于劳动力需求量大,单靠成年人无法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被留在家里从事生产劳动。

3.放牧、采集等劳动强度低,适于少年儿童

在西藏农牧区,放牧是重要的生产活动,放牧的劳动强度不高,适于少年儿童,在农牧区,孩子们一般在8、9岁,有的甚至6、7岁就开始放牧,特别是在春播、秋收季节,大人因忙于农活,放牧就主要靠少年儿童。在农牧区,有的小孩甚至在10来岁就帮助家里干农活。而虫草等的采集更适于少年儿童,采挖虫草比较简单,发现虫草后,用小尖锄挖出来就行了,采挖虫草最关键是发现虫草,由于少年儿童个子不高、视觉好,更容易找到虫草,所以少年儿童采挖虫草往往强于大人。虫草等的采集劳动简单、收益高、见效快,大大增加了上学的机会成本,在虫草采挖季节,少年儿童基本不上学,虽然昌都地区规定农牧区学校5月中旬到6月上旬放一个月的虫草假,但相当部分学生提前离校而延迟返校,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冲击。

4.家庭现金收入少,无力投资教育

西藏农牧区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观念十分淡薄,经营意识差,相当部分群众满足于勉强维持生存条件,“惜杀”、“惜售”现象非常严重,畜牧业、粮食商品率很低。2005年,昌都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其中现金收入仅1150元。在很多家庭,采集出售虫草是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但这部分现金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牛羊肉、大米、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很少用于生产,更谈不上积蓄。由于现金收入少,很多农牧民家庭无力支付小孩读书,特别是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交通、生活等费用。

5.非农牧产业薄弱,毕业生就业困难

2006年,西藏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7.5∶27.5∶55.0,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特征,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仍占较大部分,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第二产业缓慢发展,最关键的是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9∶9.6∶31.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绝大部分,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很少,第三产业就业岗位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有相当比重,就业渠道狭窄,新增岗位十分有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初、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更难以在非农牧产业就业。

(三)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在西藏农牧区有党组织、行政组织和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它们是西藏农牧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这些社会组织的行为都必须通过家庭才能发挥作用,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单位,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经营是西藏农牧区经济的主要形式。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育滞缓,家庭经济传统深厚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分布分散,社区发育滞缓,家庭作为建立在婚姻和血亲基础上的社会组织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功能,由家庭成员完成本家庭的一切事务,导致了西藏农牧区的家庭经济传统。“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传统。家庭经济传统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农牧区体力劳动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力多寡、强弱是一个家庭经济富贫的先决条件。家庭的两、三个劳动力远远满足不了耕种、放牧等多项劳动的需要,特别是在农忙季节,相当多的家庭由于劳动力缺乏,不少适龄少年儿童被留在家里放牧、务农或做家务。

2. 传统势力影响广泛,法治观念淡漠

藏传佛教由于历史上受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长期羁縻政策统治和“土司制”、“政教合一”制历史久远,加之由于生命轮回学说的演绎,从噶玛派创立活佛转世制以来,对教派、高僧寻得未尽事业的后继人,封建王朝大加利用,进行册封授职,从而把藏传佛教神秘化,门派森严,世袭地位,政教合流,神职权威拔高。这种传统势力的残存意识和影响未根除消失,对农牧区意识形态、文化生活、政治精神仍有着深刻影响。活佛至上、部落意识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漠,义务教育法在农牧区无法得到较好落实。

3.基层教育宣传片面,短期行为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六”、“普九”在西藏各地先后实施,由于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基础薄弱,“普六”、“普九”的难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中小学巩固率低,流失率居高不下。由于“普六”、“普九” 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基层干部为完成招生任务,采取了很多简单的、临时性措施,忽视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不重视教育引导,通过罚款、“牵牛”等措施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甚至告诉家长只要工作组到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行了,突击性、“开会式”招生,对学校的正常管理造成很大冲击,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西藏农牧区社会思想观念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社会思想观念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对社会领域的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观念形态,思想观念是人思维意识活动中最本质的东西,它指挥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社会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西藏农牧区社会思想观念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重来世、轻今生,乐天知命

长期以来,高原恶劣的地理生存环境给人心理上的威慑压力,加之佛教“因果”、“宿命”学说的深入传播,造就了西藏农牧民特有的心态和心理框架,突出地表现为对人生、对生命的认识上的独特性。这种认识上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则反映为重来世,轻现实;重供奉,轻奋争;重理想,轻现实;重经典,轻科技;重祭祀,轻创造;重命运,轻劳动;重精神,轻物质等观念特质。这种观念给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听天由命,安于贫贱,追求平稳,自得其乐。满足于世世代代以来的生活,无论是家长还是少年儿童,对通过教育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都不强。

2.神佛至上,缺乏个性、主见

藏传佛教各教派形成后,特别是政教合一确立以后,藏族地区走上了一条宗教政治化、宗教教主政治领袖化的道路,从上到下,逐级效之,树立了神佛的无上权威,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信息、知识的贫乏,西藏农牧民群众的遵从意识十分强烈,从众心理非常突出,缺乏个性和主见。寺院的活佛在民间具有很高的威信和感召力,群众对他们非常虔诚,他们说什么,群众就听什么,他们的教育态度对群众送子女上学有很大影响。由于未成年人接受能力强、好管理,许多寺庙招收未成年人入寺,受“有子应入寺”的传统观念影响,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寺庙为僧。西藏广大农牧区,不管是社会条件较好的地方,还是较为落后的地方,广大群众对宗教活动的开销要远远大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在农牧区,群众的“攀比”心理很重,区别在于,在家庭消费中,别人买了摩托、电视,自己一定要买一个更好的,而在送子女上学问题上,别人不送,自己也不送。

3.区域意识强,乡土观念浓厚

西藏农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对藏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影响,而且给人们的思想意识打上了深刻的印记,进而形成了强烈的地域观念。再加上传统的部落观念的影响,农牧民群众的区域意识、乡土观念很强。大量的事实表明,地域观念越浓厚,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地域观念的影响下,排他性和自我保护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由于乡土观念浓厚,“故土难离”,再加上生活习惯和语言的影响,农牧民子女大中专毕业后就业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范围狭小,大多集中在西藏本区内。

4.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漠

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小生产的农牧经济,生活简朴,自然环境恶劣,却恬谧无华,自然自在,时间在这里显得无限的充足,这种生活本身给人以悠闲之感,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由于缺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许多适龄儿童入学后对学校的生活很不适应,特别是那些在校时间比较短的“往来生”(季节性流失,农闲时上学,农忙时回家务农放牧),守时、守纪非常困难,迟到、早退、缺席现象较为普遍。

5.“学差”观念影响深远,教育观念落后

西藏农牧民视读书为“当差”的看法由来已近,清末兴学,某些地方官吏采取高压强迫手段,甚至派兵上门征催学生。学额不足时,唯头人家长是问,轻则罚银,重则拘役。因此,农牧民视读书为“学差”,被迫采取“雇读”的办法,“雇读”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成为藏族教育史上一种特殊的畸形发展现象。新中国成立后,“雇读”被严令禁止,但视读书为“学差”的观念并没有被根除,农牧民把读书看做与差役相同,把读书看作一种“只出不进”的经济受损行为。再加上“普六”、“普九”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宣传片面,采取了许多简单的、临时性、突击性措施,“雇读”、“轮读”等现象又开始出现,有的家长甚至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送子女上学。

在西藏农牧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家长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突出表现在功利主义教育动机上,绝大多数农牧民送子女上学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有工作、端“铁饭碗”,如果子女成绩不好,升学无望,就不让子女上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农牧区传统的经济文化是影响家庭的教育需求的根本因素,要从根本上扭转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的局面,必须以推动经济文化转型为抓手,持续不懈地努力,这既需要经济文化自身的调整,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

--------------------------------------------------------------------------------

[1] 1991年西藏自治区青少年身体健康研究(铅印本).转引自吴德刚.中国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同前注

[3]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6. 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6xzsz/txt/2007-02/07/content_7777947.htm.

[4]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6. 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6xzsz/txt/2007-02/07/content_7777947.htm.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9

一、农业生产

(一)粮食。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完成全年计划面积的57%,其中早稻**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2%(各乡镇都超额完成任务),早稻中,杂交稻**万亩,优质稻**万亩,旱育稀植**万亩,抛秧**万亩;种植春玉米**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4.3%;大豆**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7.5%;杂粮**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60%。

(二)桑蚕。全县新种桑树面积达**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6.2%,桑园总面积达**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万亩;统计到第三批,全县养蚕**万张,蚕茧总产量**吨,平均价格**元/公斤,产值**亿元。

(三)其他作物。种植木薯**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80%;花生2.5万亩,蔬菜5万亩,西香瓜0.39万亩,红瓜子**万亩,果树0.55万亩,黄红麻490亩。完成对去年种植的**多亩马铃薯进行收获,其中免耕3500亩,平均亩产达**公斤,亩产值1040元,纯利600元,免耕比常规亩增产105公斤,节本增收160元以上。

二、农业经济管理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8495本,全县发放总数已达64924本,占应发的88%,完成得较好的有**、**、**、**、**等镇(乡),完成经营权证书发放均占应发的90%以上;接待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群众来信来访共50起,调处41起。

(二)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今年计划新成立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处于进村调查、宣传发动阶段。同时,帮助**镇桑蚕联合会重新联系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

(三)农村集体财务清理。对全县**个农村集体组织进行了清理,清理金额达**5万元,查出违纪(挪用)金额**万元,已退还21.79万元。

(四)减负督查。与物价、教育等部门于春季开学时,下到**、**及县城部分学校,对教育收费情况进行检查,没有发现乱收费现象。此外,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全县村级“一事一议”共筹资**万元,以资代劳2.6万元,主要是农民用于农田水利灌溉和乡村道路修建,筹资投劳的程序和金额均符合规定,群众无异议。

(五)龙头企业申报。组织申报来宾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两家:一是**米业有限公司;二是**胶合板制造有限公司。目前此项工作已处于申报待批阶段。

三、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推广

(一)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以来,我局结合党员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等,以蚕病综合防治、“三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在我局的组织下,截至6月30日,县乡农技部门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期,培训农民**万人次,发放技术光碟380张、技术资料56430份。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大力推动下,农业新技术的得以大面积推广:推广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3.9%;早育稀植栽培技术**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2.8%;防寒育秧面积19.68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4%;壮秧剂应用面积13.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3.9%;水稻免耕面积8.5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4.8%;玉米免耕0.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9%;木薯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8.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7万亩,其中早稻5万亩,甘蔗10.7万亩。

四、农业执法

组织开展了“护农打假保春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农业法律、放心农资“三下乡”等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车辆126辆次,检查企业2家,受理投诉案件5起,立案查处13起,结案**起,案值**万元,罚没金额**万元,农资打假挽回农民经济损失15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

此外,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一起,开展了整顿蚕茧市场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出动车辆**辆次,查获无证收购的鲜茧**公斤。

五、蔬菜质量安全检测

今年以来共进行6次蔬菜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共抽取样品600个,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源头监控和指导蔬菜基地4个(**,**,**,**各一个),面积3700亩次;检测监控蔬菜农贸市场7个;协助市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我县抽取样品50个作定量分析;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县药品食品安全局提供检测报表10次12份,保证了我县蔬菜质量安全。

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农作物病虫情报。在搞好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病虫测报,共印发农业病虫情报**期1000份,按照全区测报质量评定办法评定,平均测报准确率在98%以上,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桑树病虫害、东亚飞蝗、三化螟、稻瘟病、稻纹枯等病虫害防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黄龙病普查。不定期开展黄龙病普查和柑桔木虱调查工作,重点普查柑桔类种植面积较大的**等四个乡镇约330亩,除1个乡镇未发现柑桔黄龙病外,其余3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发生柑桔黄龙病为害;种苗市场检查**个市场次,基本上没有发现有柑类苗木出售,有约200株金桔类苗木出售,没有有效的植物检疫证书,已作销毁处理。

七、项目实施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为**人,目前已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105人,其中农用机械维修班2期,培训农民35人,转移就业主要从事个体运输行业;电子技术班1期,培训农民70人,转移就业在**县****电子公司。

(二)**县优质水稻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完成。

(三)**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已选取了32个村作为示范村,每村选取**名学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32个产业村和“农家课堂”均已实行挂牌公示。目前,已进村举办培训班320期,培训学员1.42万人次,印发培训教材2360册(基本学员人手一册),各种资料1.84万份,光碟350张。:

(四)**县蚕种场项目。已建立原蚕基地**亩,完成蚕种场总体设计。但由于厂址一再变动,影响了项目进度。目前,厂址已选定在**小学附近,基本完成了征地工作(已与农户签订协议,还未付款)。

(五)水稻良种补贴项目。2007年,全县水稻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计划实施面积**万亩,其中,早稻**万亩,中稻**万亩,晚稻25万亩,早稻、中稻、晚稻,每亩分别补贴10元、15元、7元。已成立了县水稻良种补贴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县水稻良种补贴工作会,目前,补贴工作已进入造册登记阶段,各乡镇已进入汇总数据阶段,**、**等部分乡镇已经基本完成数据汇总。

八、绿色通行证办理

今年以来,共办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张,其中,长期通行证**张,临时通行证330张。

九、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2006〕40号、**办〔2006〕150号和**办发[2007]37号文件要求,县政府于今年1月31日成立了县种子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我局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推动我县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以下进展:一是起草了《**县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方案(草案)》;二是完成了对**县种子公司的清产核资工作;三是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改革草案,并就改革方案基本达成共识;四是在汇总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县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目前,正在争取将改革方案尽快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确定改革方案。

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蚕种场建设速度较慢。由于厂址一再改变,蚕种场建设进展缓慢。

(二)蚕种、蚕茧市场较为混乱。许多伪劣蚕种流入我县,管理难度大,无法控制发种时间和品种,给蚕农造成损失;无证收购现象依然存在,茧贩子时常活动。

(三)桑蚕技术人员不足。由于今年新养蚕户多,饲养技术水平低,急需桑蚕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然而,受编制影响,我局蚕业站只有5名技术人员,使得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跟不上桑蚕产业发展步伐。

(四)经费不足。我局管辖的事务繁杂,其中建样板、技术培训、农业执法等工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我局已明显感到经费不足,影响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种子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由于近几个月来,全县集中精力抓“两基迎国检”,无暇顾及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致使改革进展缓慢。

十一、下半年打算

(一)抓好桑蚕生产管理工作。一是抓好**县蚕种场建设,尽快开始征地,争取在10月底前建成投产,缓解我县蚕种供应紧张的局面,此外,抓好**镇**村原蚕基地建设;二是继续扶持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帮助建设2-3个大型共育室,进一步扩大共育面;三是大力推广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四是加强蚕种和小蚕共育管理;五是加强蚕茧市场执法,在鲜茧上市期间,会同有关部门在通往县外的各路口,派人全天候守候,另派三组执法人员在县内巡逻,确保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阳光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蚕病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我县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是在搞好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病虫测报,定期农作物病虫情报;二是深入各乡镇、村屯举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培训班、现场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四)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启动推广体系改革。预计七月初将基本完成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下半年将主要做好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种子管理体系。此外,按照上级的部署,启动推广体系改革。

(五)抓好2008年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加强与农业厅有关处室、站的联系和沟通,为2008年项目申报做好准备工作。

(六)抓好水稻良种补贴。会同财政局抓好水稻良种补贴,确保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上。

(七)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帮助,使其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争取今年每个乡镇都建立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组织。

(八)抓好招商引资。主要抓好投资**县蚕种场和投资万元的**米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全力以赴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争取早日签约开工建设投产。

(九)抓好秋冬菜生产。计划种植秋冬菜13万亩,总产24万吨以上,其中,秋菜5万亩,冬菜8万亩。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森林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高质量的完成年林业生产任务。

二、目标任务

年度,全镇共需完成造林总面积700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000亩,其中新建2000亩,完善3000亩,林业育苗150亩,四旁植物7.5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实现基本消灭“四荒”,农田全部林网化,全面启动“绿色家园”创建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几项目标。

(一)其它造林建设工程

主要是对现有的河坝、四荒、河沟湾塘及小块空闲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或发展高效优质经济林。除积极发动农户植树造林外,也可以采用集体栽植后承包到户管理或直接承包到户栽植管理。

速生丰产用材林提倡采用速生杨、国槐、法桐等无病苗木;经济林采用优质果树苗,如枣、梨、柿子、桑树等。

(二)农田林网建设

网格面积在250-300亩之间,最大不超过400亩。同一条林网(林带)上,乔木树种的树龄差不得超过二年,栽种密度合理、林相整齐,林带缺口不超过10米,因生长不良,树种不适和采伐等原因造成缺口的要重新补齐林网。

苗木质量标准: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选择根深、耐干旱、抗病虫害、树冠较窄、干性强、较为速生的树种,主要以速生杨、法桐、国槐为主,胸径不低于2.5厘米。

(三)村庄绿化工程

把植树造林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常绿与落叶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花草有机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进出村主要道路每侧植树2行以上,村内主要街道、公共场所(村委会、幼儿园、学校、卫生院、诊所等)要进行绿化美化;房前屋后要植树,搞好庭院、垂直绿化。总之,要因村制宜,逐步构建农村绿化新格局,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畅的美好的家园。当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加强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要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限额采伐和木材运输等制度,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和木材市场。占用林地要提前审批,严禁未批先占或变相滥占林地行为。

2、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各村要搞好病虫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在抓好面上防治的同时,特别要抓好美国白蛾等主要病虫综合防治,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最大限度保护村民的利益,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树木健康生长。

农村干部为该村树木监管人(无论集体或个人树木),一旦发生林业违法案件取消该村的年终考核分值,案情较大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加强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办人员及各工作区总支书记为成员的领导班子,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本村年的林业生产计划,并报镇农业办公室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