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十篇

时间:2023-04-08 01:47:25

草虫的村落

草虫的村落篇1

天气是醉人的温暖,太阳光透过草丛那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只见地面上一只只小虫慢慢地爬行。小虫子们在沙子上慢慢地蠕动着,它们身披铠甲,摆动着四肢,活像几个神气十足的大将军。看,它们伸长着身体,东瞧瞧,西望望,似乎在查探四周是否有敌人,侦察完毕后,便迈开步子,摇头晃脑地向前爬去,多么可爱呀!这时,在一片树叶上,两只小蚂蚁正不停地碰着对方的触角,咦?它们这是在干什么呀?为什么这么神秘兮兮的,难道是在谈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机密,或是在谈什么家常便事?还有几只小虫子,它身穿黑铠甲,一件黑披风上点着七个芝麻大小的小红点,那黑珍珠般的眼睛镶嵌在圆圆的脑袋上,细细的小腿,走起来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一摇一晃,很有意思。脚下的那片正被一颗大水珠压得一抖一抖,突然那片叶子往下倾斜了,那颗水珠如同一只饿极了的猛虎朝那只小虫扑来就在一瞬间,水珠带着那只小虫子滚下了“万丈深渊”。哎!真是只可怜的小虫呀。在往上看,一只小虫子正享受着阳光的沐阳,懒洋洋的绿叶床上躺着,一副十分满足的样子,眼光中流露出一丝惬意。这就是草虫的村落,你若细细听,就能听草丛中一群演奏家,正演奏者优美的乐曲。当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了下去,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那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的天幕上闪烁起来,那村落里的优美小曲的声音渐渐小了,草虫村落里一片寂静。

五年级:小作家ybj

草虫的村落篇2

这个小小村落虽然不是那样的繁华,但它充满了有滋有味儿的情感。那里的黑甲虫村民们生活的很融洽,很快乐。

黑甲虫村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热爱家中的一切。家庭责任感使它们勤勉起来,每天忙忙碌碌,不辞辛劳。

对于生客,它们会很热情地欢迎它的到来,而不是想尽千方百计赶别人离开。

瞧!那只蜥蜴好像与黑甲虫村民攀谈得很投机呢!

小黑甲虫村民们看到了漂亮的姑娘,从不努力地去讨好她,只是在一旁呆呆地望着她,因为它们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一大丛灌木上,许许多多小小的果实,圆圆的,好似火一样红,它们红的是那么均匀,看起来是那样的香甜。

灌木下,一群音乐演奏家们正演奏着动听的音乐,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我的耳边徘徊,这美妙的音符,犹如一个个小精灵来到你的耳边,灵泉般的乐曲流入你我的心田。

草虫的村落篇3

一、血防示范区范围

血防示范区包括三里、三阳集两个乡的22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共有11504户、居民50927人,有返购耕牛647头,耕地面积63058亩,草洲面积5242.71万m2,草洲单元性强,均属湖沼型疫区,是贤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2005年以来,国家和省分别在这两乡镇全面实施了“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和禁牧联防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二、指导思想与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按照《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年)》目标任务,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以综合治理为主线,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到防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湖区血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防治目标

总目标:通过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示范区在201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具体目标:分血防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两方面。

1.血防目标:(1)降低血吸虫病感染率。示范区以村为单位人群感染率下降至1%以下;(2)压缩有螺面积,草洲无感染性钉螺;(3)改善疫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水改厕率100%,农村简易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4)增加人群防病意识。普遍开展血防基本知识宣传教育,中小学生血防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达95%以上,家庭主妇达到85%以上;(5)加强家畜放牧管理,全面推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措施。

2、社会经济目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疾病,降低治病费用,确保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部分高于全省农民平均增收水平。

三、防治对策

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重点实施发展湖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压缩易感地带、净化洲滩等措施,降低疫情,在示范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全面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各项措施

1.清理耕牛,以机代牛

按照整村整乡推的原则,年6月对示范区647头返购耕牛,在查病、治疗后立即行处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无牛村的目标。

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试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安排购置耕整、种植、收获农机具1730台/套,提高购机补助标准,组织成立农机互助服务组织,推农机社会化服务,以机代牛在适宜推广地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示范区优先安排田园化建设项目,国土和农业开发部门已分别落实171和30公里示范区基本农田整治简易机耕道修建经费,解决农机下田上山(旱地)问题,落实以机代牛措施。

2.封洲禁牧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一步做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示范区5242.71万m2草洲全面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点区域设置铁丝围栏17.5公里,村旁路口竖立血防警示牌50个;在2个乡镇建立封洲禁牧管理办公室,对封洲禁牧的草洲行日常管理,建立封洲禁牧长效管理机制。

3.改水改厕

全面普及农村安全饮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5400座,示范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100%;解决19016人的安全饮水,示范区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建沼气池

大力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解决群众生活用能,使种植业、养殖业增收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促农村社会文明步。在示范区建设沼气池200座。

(二)卫生血防措施

1.查病治病

每年对6至65岁的常住居民采用间凝法查病,阳性者采用卡托法行粪检。对6岁以上的居民采用吡喹酮40mg/kg服药1次,渔船民等高危人群每年化疗2次。

2.查螺灭螺

每年草洲查螺2000万m2,灭螺666.7万m2,每年春秋季各开展一次。

3.疫情预警监测

(1)设立4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制定监测方案,开展人、螺等疫情监测。

(2)开展水体感染性监测:选择2块有代表性的易感草洲,对水体感染性和防治效果行预测预警和评估。

(3)重点人群监测。对渔船民、游客、施工人员等流动人口开展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制定干预措施,防止急感发生。

4.健康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公益性教育,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传播,增强居民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和帮助居民建立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50927名居民每人每年开展有关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

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对1804名渔船民(其中:三里1672人,三阳集132人)行血防培训,配备马桶600个。与教育部门共同开展“创建无血吸虫病人学校”活动,预防学生感染血吸虫病。

5.加强县血防机构能力建设

结合示范区工作,对血防机构基层防治人员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防治水平。3年共短期培训120人次。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积极推广和引符合生态经济区产业政策的经济开发项目,探索草洲利用模式,优先安排“一村一品”项目,建立新的农村支柱产业,提高湖区群众经济收入。

1.牛头山片草洲资源综合利用

引宁夏大荣集团资金,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牛头山片草洲,改变草洲钉螺孳生环境,在2013年前达到草洲无螺目的。

(1)“荣宝”环改灭螺:“荣宝”是大荣集团研发的一种药肥合一的新产品,既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肥料,又对钉螺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根据草洲不同高程,使用“荣宝”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芝麻、油菜、小麦、田藕等,环改灭螺面积6000亩,预计资金投入24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2)建立休闲垂钓区:根据现有草洲状况行整理,建立1000亩休闲垂钓区,预计资金投入12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3)建立家禽养殖基地:充分利用草洲自然资源养鹅,建养鹅大棚500m2,年养鹅2万羽,预计资金投入30万元,由大荣集团解决。

2.坎下湖粮食生产开发

三里六0圩中段草洲矮围蓄水灭螺工程加固,堤长6250米,堤高控制在18米高程以内(吴淞高程),圩内11000亩低洼草洲改栽种一季水稻,达到灭螺增收功效。

3.兴林抑螺基地

在示范区海拔17米以上非行洪区和湿地保护范围的高程草洲划为抑螺防病林区。分三年栽种1.18万亩抑螺防病树种,形成防病隔离林。又可抑制钉螺生长,减少水土流失。

4.扩大养鳝、养鱼、养猪规模

争取国家项目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村民自发参与低洼田改造网箱养鳝、养鱼,在示范区发展网箱养鳝、养鱼2200亩,扩大养猪规模150户,大幅增加群众收入。

5.做大做强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产业

在三里乡的雷家、前、楼下、北岸、光辉村和三阳集乡的湖下村分别扶持发展大棚蔬菜2000亩、380亩;对三阳集乡的荆陵村、沙子岗村扩大花卉苗木产业4280亩,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

五、项目管理、考核评估

1.基线调查

项目实施前,根据县政府血地防办公室安排,由县、乡、村三级机构抽调血防技术人员完成,对项目村的血吸虫病疫情(包括人、牛、螺)、居民经济状况、生态环境、草洲的植被、生产生活方式等项目的基线调查。

2.项目管理

县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监督、考核评估等管理工作,每季度对项目实施展行检查督导。

3.评估与考核验收

(1)对涉及项目区的村民、每村整群抽200人了解疫水接触情况、牛粪的处理情况、草洲钉螺情况等变化行定期监测,及时行分析处理。项目末期,组织专家行疫情控制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

(2)每季度随机抽查三个村居民用水、沼气池三格式厕所排出废水行血吸虫等寄生虫卵监测、评估无害化处理效果。

评估方案和考核验收办法另行制定。

六、组织领导

为一步加强对贤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的组织领导,特成立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

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各项工程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县政府血地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工作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县血防站负责血防技术指导和督导;各乡、村负责各自区域的项目实施。

(二)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政府有关部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职责的通知》号)精神,落实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根据本项目,制定和组织实施本部门的防治计划,同时要加强对本系统防治工作的指导,相互配合,认真落实,确保示范区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项目工作的科学管理,列入目标管理内容

项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乡、本部门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将项目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项目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列入政绩考核。乡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应深入疫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项目实施中的矛盾、纠纷及其它实际问题。对工作不力、不能实现防治工作目标的要对有关责任人行责任追究。

(四)经费保障

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血防配套经费,并按规定拨付。

各级财政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经测算示范区建设需投入

八、质量控制

草虫的村落篇4

根据《中共县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虫草采挖期间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政法委的帮助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现将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

我局把虫草采挖期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审计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审计局及时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按照“提早部署、分类实施、多元化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力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群体性聚集械斗和集访非访闹访事件”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范畴和应到的目标要求以及奖惩措施。局长对开展加强虫草采挖期间重大矛盾隐患、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维护虫草采挖季节全县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多次主持召开矛盾多元化解分析会。

二、强化安全稳定意识,全面落实责任

我局始终把结对乡的虫草采挖安全稳定放在重要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第一要务,切实履行综合治理多元化解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好的安全防范工作,层层建立责任书,确保综治目标落实到位派出副局长为带队的“蹲点”干部小分队进驻到县审计局结对的茶扎乡,会同茶扎乡乡干部、木通村村干对以前因虫草采挖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木通一村进行了矛盾隐患的摸底、排查和稳控措施的布控,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虫草采挖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草虫的村落篇5

农业部开展“学雷锋?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

本刊讯 3月4日,在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中,农业部直属机关工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等单位代表农业部向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波罗诺镇波西村和王营乡胡里沟村捐赠了有关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技书籍、光盘,学生用书包及学习用品,以及山东时风集团提供的2辆农用车。参加这次活动的农业部书画协会会员还与丰宁县农民书画家和农民书画爱好者共同进行了书法、绘画交流创作,并向县文化馆捐赠了书法绘画作品。

农业部《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本刊讯 日前,农业部《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等强牧惠牧政策深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在草原牧区全面推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再创新高,草原生态呈现出加快恢复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105,581.2万吨,较上年增加0.59%,为近10年来最高。折合干草约32,542.9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579.2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0.48%。2013年,国家在内蒙古、新疆、等13个省区的578个县、68个兵团团场和11个农垦牧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部部署农区鼠害防控工作

本刊讯 据全国农区鼠情监测网监测表明,去年以来我国农区鼠害进入新一轮高发期,农村鼠害发生比前几年明显加重,特别是华南地区黄毛鼠呈重发态势,海南南繁基地鼠密度高,将对南繁生产造成影响,临高等地早稻育秧田受害严重,蔬菜田损失较大,农民反映强烈。同时,东北、西南、西北部分地区鼠害也呈加重发生趋势,对当前蔬菜生产、水稻育秧、春耕生产和农户储粮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协。2月27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与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在海南召开农区鼠害防控现场会。来自18个省农业部门代表及有关专家参加。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海南省临高县鼠害发生和防控情况,并对当地100多名农民进行了现场培训,发放了鼠夹和灭鼠毒饵。

草虫的村落篇6

关键词:鄱阳湖;血吸虫;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3-0088-07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发表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成果,主要从城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工业化等视角,着重研究鄱阳湖区经济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的成果,集中研究了鄱阳湖的地质、地貌构造、资源利用、洪涝灾害、环境保护等。从历史学角度研究的成果,则主要考察了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鄱阳湖区域社会、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但是,至今学界从血吸虫病的视角研究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变迁史的成果还是空白。本文以环境史为视角,重点探讨20世纪血吸虫病传播、防治与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总结湖区血防的经验教训,这对于目前我们更有效地抑制流行病的蔓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是一种环境病

鄱阳湖区的血吸虫病,是湖区血吸虫病人病畜、疫水和钉螺三大生态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环境病。

血吸虫病人、病畜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人和牛等动物的身体是血吸虫最后发育成为成虫并终身寄生所在,所以被称为血吸虫的“终宿主”。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存在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据唐《外台秘要》记载“凡蛊有数种……豫章无村不有”,说明我省唐代就曾流行过血吸虫病。明末清初江西医家翁藻江在其《医钞类编》中云:“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蛊即血也。其症腹大,按之有块,四肢瘦削,发热不退……男子病此者甚多”,这种描述符合晚期血吸虫病人症状,表明明末清初血吸虫病也曾在南昌、新建等地流行。1941年许邦宪、吴光在《吾国血吸虫病之大概分布》中指出,江西省“血吸虫病疫区县市包含有九江市,湖口、德安、永修、九江县、南昌、鄱阳等”,说明民国时期鄱阳湖区是全国血吸虫病重要流行区。到解放初,江西疫区感染率极高,如余干县之瑞洪镇65.92%、大塘乡60.73%,上饶市之黄市乡51.5%,波阳县之角山乡52%,都昌县之汩山乡51.67%、李四乡53.5%、双溪乡51.4%等,这些疫区乡镇感染率都超过了50%,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程度可见一斑。据医学研究,血吸虫尾蚴钻入宿主皮肤以后,经由血管到达肝脏发育为成虫,之后又来到肠静脉产卵。血吸虫虫卵随病人、病畜粪便排出体外。由于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存在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带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的机会随时随地存在,血吸虫病易于传染开来。

血吸虫主要是通过疫水等环境因素传染到人和畜的。血吸虫虫卵,在人体内是不能孵化的。随着病人病畜粪便排出的虫卵,如果没有遇到水,也是不能孵化的。活的虫卵到了水里,很快就可以孵出幼虫来。研究表明,最适于孵化的温度是25-30℃,在这个温度里,只要有1至6小时,卵中的毛蚴就可以破壳而出。毛蚴只有在水里遇到钉螺,才能钻进钉螺的身体,寄生在它的肝脏里,繁殖出带尾巴的尾蚴。尾蚴必须在水中才能钻出螺体,也只能在水中寻找到人或牛等“终宿主”并钻入其皮肤。可见,水是血吸虫必要的生态条件,离开了水血吸虫就不能生存和发育。

血吸虫病是一种地理环境性疾病。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是和钉螺的地理分布相吻合的。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理环境性,因此血吸虫病人的分布也有严格的地理环境性。凡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必有钉螺孳生。毛蚴对人体直接是没有害处的,它在水中一股只能活3天,最多不超过90小时,它必须在这个时间内钻进钉螺的体内,如果找不到钉螺作中间宿主,90小时以内,它就要死在水里。毛蚴进入钉螺的身体后,寄生在钉螺的肝脏里,繁殖出带尾巴的尾蚴。一个毛蚴,经过变化能繁殖出数以万计的尾蚴。血吸虫在发育过程中必须在钉螺体内寄居这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它的发育。所以,钉螺被称为血吸虫“中间宿主”。

影响钉螺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主要有三:环境温度、丰富的草类腐殖质以及适宜的洲滩水位。环境温度直接影响着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分布,适宜钉螺生活与繁殖的温度为20-30℃,过冷或过热均不利于其活动、繁殖。钉螺最喜欢的食物是腐烂的水藻或腐烂的草类,因此阴暗潮湿、杂草丛生的草洲是钉螺最适宜的生活场所。钉螺是―种水陆两栖动物,大体上每年11月到第二年2月在湖岸的泥缝或草根下过陆上的生活,3至5月在岸边潮湿的地方生活,6至10月在水内生活。因此,季节性的水位涨落的岸边或离岸极近的水边,是钉螺理想的生活环境。

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为钉螺孳生、繁殖提供了温床。鄱阳湖地区位于江西北部,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9℃,年降雨量为1340-1780mm,气候温暖,水量充足,土质肥沃,有大量的冲积平原,湖内及周边散布着许多草洲,有丰富的草类腐殖质。鄱阳湖有独特的地理特征,这就是“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每年4-9月为汛期,洲滩淹没,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洲滩显露。鄱阳湖这种“冬陆夏水”,每年水位有规律的涨落,造成了湖区大片杂草丛生、荫蔽潮湿的洲滩,为钉螺孳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鄱阳湖区共有这样的洲滩615块,有螺的洲滩面积达95万亩,钉螺面积占全省有螺总面积的总98%。

由鄱阳湖区自然环境决定的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血吸虫病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当感染性钉螺过水中生活时,疫水中会有大量的血吸虫的尾蚴。如果这个时候人们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和有螺水体接触,就会感染血吸虫病。鄱阳湖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副业则以渔业为主。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制约,湖区人民打草、播种、耕田、耘田、插秧、蓄水、施肥、收割,渔民捕鱼、捕虾等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双手双脚与疫水接触。鄱阳湖区居民生产最繁忙的时期是4-11月份,而湖区水面尾蚴密度此时也最高,湖区居民接触疫水最频繁、疫水面积最大、疫水尾蚴密度最高在时间上发生了重叠,从而大大增加了湖区居民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在鄱阳湖地区,人、畜粪便一直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有机肥料。农民常将生粪直接施入水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将粪便倒入河湖水中或在河中洗刷马桶,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进入水田和水道,虫卵孵化成幼虫,水田、河湖之水成为疫水。由于鄱阳湖区,水网密布,四通八达,尤其是在汛期,疫水面积迅速扩大。人们又往往以被粪便污染的河流或池塘水为生活用水,不仅淘米、洗菜、梳洗、游泳、戏水用河流或

池塘的水,甚至有时饮用水也不加区分。因而,鄱阳湖区成为全国血吸虫病人的主要分布区。

二、民国年间血吸虫病对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上所述,鄱阳湖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为血吸虫病的流行蔓延提供了温床。而民国年间,连年的战争、频繁的洪灾、医疗体系严重缺乏等又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在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民国时期血吸虫病最终在鄱阳湖区域大规模流行,并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据调查,解放前我省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及流注鄱阳湖的湖港河汊低洼地区。共涉及波阳、万年、都昌、湖口、彭泽、瑞昌、武宁、九江、德安、星子、永修、安义、丰城、高安、上高、奉新、上饶、玉山、广丰、德兴、婺源、余江、贵溪、泰和、万安、上犹、浮梁县和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郊区,及庐山区等,共计35个县(市、区),372个乡(镇),疫区人口600余万人,血吸虫病患者57万余人,感染血吸虫病的牲畜达10万余头。如此计算,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共有67万个传染源。血吸虫卵,由患者传播到各种水系,经钉螺发育成尾蚴逸出,疫水遍及赣鄱大地,以鄱阳湖平原为重点,遍布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小湖、水沟、水渠、水塘、港汊、稻田、洲滩、草地等,人畜一接触疫水便感染血吸虫病。

据1975年全省疫区的回顾性调查,在民国时期的30年间,全省疫区因血吸虫病死亡人数达32万余人。另有学者依据不完全统计,认为全省在解放前40年间因血吸虫病流行而毁灭的村庄有1362个,共有315000多人被“瘟神”夺去了生命。管不同资料提供的死亡数据存在着差别,但死亡人数较大,且超过31万以上当属无疑。可见血吸虫病对疫区人民的生命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血吸虫病因为脾脏肿大和发生腹水,肚子就慢慢膨大起来。病人除了肚子特别大以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却越来越瘦,两臂、两腿和身上都成了“皮包骨”。特别是儿童得了这个病,全身发育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病人长到20多岁了,看起来还像十几岁的孩子,有的虽然已经到了成年,可是男子的生殖器还不发育,女子也不来月经。有些地方把这种病人称为“小老人”或“青年老”。像这种病情较重的青年,即使结了婚,也不能生育。波阳县莲湖乡表恩村,民国28年到38年的10年中,18户人家未见一个婴儿坠地。德安县周村,解放前20多年没听过婴儿的哭声。㈣余江县流传血吸虫病危害生育的民谣说:

“妇女遭病害,只见怀胎不生崽,多年难闻婴儿声,十家九户绝后代”。

在瘟神的摧残下,侥幸幸存者也是被折磨得“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得了血吸虫病,轻者犹如慢性痢疾病,屙脓屙血,面黄肌瘦,四肢无力;重者肝脾肿大、腹胀如鼓,精神萎靡,骨瘦如柴,寸步难移,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如鄱阳县湖滨地区的横溪富山村,清光绪34年有110户人家,百余个劳动力,到建国初仅剩下12户,8个劳动力,而且面黄肌瘦,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锄头两斤铁,拿到手里就想歇,下田扶根棍,不到田头就想”;“一把锄头三斤铁,走到田头歇三歇,举起锄头周身累,放下锄头就想睡”;“锄头两斤铁,拿到手里就想歇,下田扶根棍,刚到田头就想”。这一首首流传的民谣,逼真地描述了疫区劳动力受摧残的情景。

血吸虫病流行的猖獗,使鄱阳湖区出现了一系列奇特的生态景观。

首先是到处分布着“棺材田”。余江蓝田畈有一块叫“十亩丘”的“棺材田”,田中钉螺密布,十几年中先后有6人在耕种这块田后,感染血吸虫病死亡。蓝田畈流传的民谣“十亩丘,棺材田,头年人种田,二年人肥田”,便是这种“棺材田”的真实写照。广丰县洋口镇姜家村水田无人敢种,人称“亡家丘”、“棺材田”,当地流传着“好牛不耕姜家田,好女不嫁姜家汉”的民谣。玉山县上洋坂村有一畈田,钉螺密布,耕种这畈田者先后都感染血吸虫病而亡,被称作“棺材田”。不幸的是,像余江蓝田畈这样的“棺材田”,在鄱阳湖疫区各县市大量存在。

其次是出现大量的“绝户村”。如波阳县,据1953年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因血吸虫病毁灭的村庄有14个,绝户610余户。濒湖地区的乐亭乡西山村,过去繁盛时有50余户人家,因血吸虫病危害,至1955年人烟绝迹。㈣德安今天的共青城,在1870年居住着管、聂、袁、燕四大姓,二千多人,到1946年已成为一片芦苇丛生、水鸟栖息的钉螺窝。瑞昌县邓家坝村,清末有90多户400多人,曾有“文不求笔,武不借兵”之说,表明当时人丁兴旺,至解放时男子只留下一个大肚子病人邓必大。南昌县的泾口宋家村,原有500户,2000余人,至解放时已无一户一人留存。阎据《江西党史资料》第37辑的记载,建国前30多年前,全省灭绝22658户,毁灭村庄1362个。

再次是存在数量众多的“寡妇村”。都昌县塘边方家村,曾为900余人的大村庄,至解放前夕,成为一个仅存6名妇女的“寡妇村”。余干县东源乡红旗村,据考证繁盛时是个60多户的村庄,在血吸虫病的严重摧残下,到解放时只剩下18个寡妇。湖口县舜德灰山村,过去有54户210多人,至解放时,死于血吸虫病者就有172人,只剩下38人,而且大部分是寡妇。广丰县洋口镇姜家村到1950年只剩下30个寡妇,有个寡妇夫死改嫁先后达13次之多。丰城县付家村,解放前20多年,70多户人家的男劳动力全都死光,剩下的都是妇女,变成了寡妇村。据史料记载,这种“寡妇村”在民国时期的鄱阳湖地区比比皆是。

在血吸虫病的荼毒下,疫区出现严重荒凉景象。玉山五里洋地区,周围50多个村庄,竞有23个村庄被血吸虫病吞没,几千人被夺去生命,大片田园荒芜。当地民谣唱道:“五里洋,五里洋,风吹茅草见豺狼。”上高县泗溪乡的漕港圳,至1949年已荒芜2/3,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屋倒田地荒,百里无儿郎,家家有水鼓,处处见坟场”衰败景象。余江蓝田畈流传的“蓝田畈,大平原,草长比人高,野兽到处窜”民谣,也生动反映了瘟神盘踞下蓝田畈的悲惨景象。据吴浩琪老人回忆:“余江荐头村在明朝全盛时,有七、八十户二百多人口。”大约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荐头村血吸虫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1942年吴浩琪来到家乡见到的情景是:“村南是一片野鸡不拉屎、杂草比人高的荒地,村北是一片废屋旧基,残垣断壁七零八落,墙上长满了爬山虎,旁边长满小灌木,毒蛇和癞蛤蟆出没其中,阴森森、凄切切。荐头村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血吸虫污染环境严重的地方,家人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继续生活在被感染的恐惧之中,因为厄运可能会随时降临在他们自己的头上。血吸虫病不仅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而且血吸虫病导致的环境污染会造成一个社区对未来生活的恐慌,这个社区就变成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地方,心理负担十分沉重,极不利于人类生存。

三、建国后鄱阳湖区防治血吸虫病的生态方法

建国后,湖区人民主要采取“治疗病人、病畜,消灭传染源”,“管理粪便”、“消灭钉螺”和“管理水源避免群众接触有螺水体”等四项改变湖区生态环境的措施,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查治病人、病畜,消灭传染源”。1949年江西省全境解放伊始,百业待兴。省委和省政府及各级党政机关一方面注重恢复、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血吸虫病的防治。10月15日江西省卫生行政会议,专门讨论了血吸虫病的防治事宜,决定由省立丰城医院拟具详细办法,由省卫生处领导在全省施行。截至1955年12月,江西省卫生部门在全省进行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了血吸虫病流行情况。1955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成立,之后各地、县、区、乡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血防领导工作。1956年1月江西省政府制定《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五年规划》,提出了在7年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任务。在省委和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动员和组织了大批医务人员参加血防工作。到1956年,全省共设立血防站26个,血防组117个,有血防专业人员1874名。当时血防工作人员,主要利用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酒石酸锑钾,结合中医中药,大规模地治疗血吸虫病人和病畜。据统计,1953-1995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2187619人。1990-1994年治疗耕牛17.9万头,使血吸虫病的患病率普遍下降,疫区传染源大为减少。

2.管理粪便。管理粪便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粪便中的虫卵,以求消灭血吸虫病。当时湖区人民主要是从五个方面开展管理粪便工作。第一是管理好农民准备作肥料用的这一部分粪便,要求每户或几户人家一起建厕所,这样把粪便集中起来管理,然后施放石灰,把血吸虫卯杀死,以减少传染血吸虫病的机会。第二是管理好野粪。有些地方的居民有随地大便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地方在田野中设置简单的公厕,并向农民说明利害关系,使他们自觉地不随地大便。第三是解决洗马桶的问题。当时血防机构宣布,禁止在河里洗刷马桶、粪桶,禁止把洗过马桶、粪桶的水倒在河里。第四是管理好牲畜的粪便。各地一般做法是把牛、羊、猪等圈起来饲养,组织老少拾牲畜粪积肥。对于水牛,则指定某些池、塘使之人浴,而禁止它们下到河、沟里去。第五是管理好船民的粪便。当时江西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给每船发一个马桶,大小高低,都按照船上的条件设计制造。另外设置了5条收粪船,沿江巡逻收粪,收回的粪便经贮存杀卵后,卖与农民作肥料。

3.消灭钉螺。一是“开新填旧”灭螺。1955年冬,江西省在余江县马岗乡进行大面积开新沟填旧沟灭螺试点,办法是先将旧沟两壁有螺之草铲到沟底,然后将开新沟挖出来的泥土挑去填埋。1955年12月仅三天的时间,余江县马岗乡就填平大小旧沟51条,填平水塘110个,开新沟9条,兴修新的灌溉渠道1条。取得了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搞好“开新填旧”群众性“灭螺运动”的经验,并在全县推广。1956年冬至1958年春,余江县广大群众用两臂双肩,挑了416万方土,填平了347条长达410华里的旧沟和520口水塘,投工231万个,开挖了87条全长330华里的新沟,消灭了96万平方米的有螺面积,使全县疫区有螺面积大为下降。二是围堤垦荒灭螺。为了消灭鄱阳湖区的钉螺,1960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在鄱阳湖区开展大规模的围堤垦荒灭螺运动。规定波阳、余干、进贤、南昌、鄱阳、进贤、德安围垦67万5千亩湖田洲地,在八里湖、药湖、赛湖、太泊湖围垦19万4千亩湖田,在瑞昌、九江、彭泽、湖口围垦10万亩湖田,总计围垦95万7千亩湖田,其中有螺面积74万2千亩。为此,余干县组织4万大军,浩浩荡荡,在湖洲上安营扎寨,8个月共围垦37.5万亩湖田洲地。波阳县则采取大兵团、大协作的垦荒灭螺方式,集中全县70%的劳动力,开展了“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围堤垦荒灭螺运动,仅在6至8月就完成垦荒灭螺任务21万亩。据检测,当时围堤垦荒灭螺的效果良好:钉螺平均密度由围垦前的每平方市尺9.5只,下降到围垦后的0.13只,较围垦前减少了98.6%。

各地实行的灭螺方法还有:机耕法,凡是发现有钉螺的地方,冬天用拖拉机冬耕翻田,种上萝卜菜、油菜和红花草,既改良土壤,又消灭钉螺,广丰县鹤山垦殖场和新建县恒湖垦殖场有70000余亩耕地,采取以上方法,反复搞了两三年,终于消灭了钉螺。三光法,在有钉螺的地方,做到草皮铲光、禾兜拔光、杂草烧光、防止钉螺越冬孳生。改变地形法,主要是把水田改选为旱地,使血吸虫的虫卵不能孵化出毛蚴,钉螺不能长久生存,更不能繁殖。火烧法,在洼地草滩多草地区,选择地面干燥的季节,放火烧草,以烧死钉螺。药灭法,用来灭螺的主要药物有:砒酸钙、茶子饼、巴豆、石灰、硫酸铜、砷化铜、氰化铜等,在使用前,先制成水剂,按照施用面积,确定用量,经试验灭螺效果良好。

4.管理水源和避免接触有尾蚴疫水。在管理水源方面各地成功的做法是:禁止用未经灭卵处理的粪便肥田;禁止在河沟池塘里洗刷马桶和粪具;禁止向河沟池塘里倒洗马桶水;禁止往河里大便、不随地大便;禁止在河边放置粪缸和设置茅厕;做到给粪缸加盖、搭棚以免落雨时把粪缸里的粪便冲入河水等。在避免接触有尾蚴疫水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不直接参加水田劳动的人如儿童,严格禁止他们和有尾蚴的水接触。二是成年人尽可能不在河里洗澡、洗手脚、洗菜、洗衣等,可在家里用经过处理的水洗。三在进行种稻田、割湖草、捕鱼虾等生产活动时,在下水前先在手、脚、腿等和水接触部分的皮肤上涂一层保护油,这是一种用桐油3成、柏油7成混合配制的油剂,据实验是有效的。

通过上述措施和办法,鄱阳湖区形成了全党全民动手防治血吸虫病的大好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1958年5月,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病,至1995年,又有南昌、武宁等17个县市取得消灭血吸虫病,湖口、德安等7个县市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胜利,有效地控制疫情和病情,使急性感染发病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

但是,从环境史的角度看,传统的消灭血吸虫病办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1.药物灭螺与水体污染、渔业等生物资源锐减。为了杀灭钉螺以预防血吸虫病,鄱阳湖各地向水中洒下了大量的各种灭螺药物。如1971年余干县就向湖中洒下五氯酸钠4000吨。杀螺药在施用过程中,有的挥发到空气或进入土壤,大部分则进入水体,使水体中的有毒药物成份残留不断增加。据1955-1956年试验:五氯酚钠、氯化铜、石灰、闹羊花、茶子饼等灭螺药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导致水中大量生物死亡;实验证明“五氯酚钠对于水中动物有危害性,能使杂草枯萎、稻叶发黄……对鱼类有害;一般浸杀灭螺的有效浓度,喷洒后杂草迅速枯死”;“氯化铜能使水中鱼类和昆虫迅速死亡”,“能杀害水中的角虾和蚯蚓等”。药物灭螺对水体污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围垦灭螺与洪涝灾害。在围垦灭螺等因素的推动下,建国以来鄱阳湖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围湖造田的高潮,到1986年,鄱阳湖区有大小圩堤581座,堤线总长2792公里,围垦农田559万亩。围垦抬高了河床,缩小了湖面,使湖区蓄洪能力大为减弱,导致湖区水旱灾害日趋频繁和严重。中科院院土张光斗指出:“围湖垦地,洲滩民垸,大量减少蓄洪容量,妨碍行洪”,是长江流域包括鄱阳湖地区多年来洪灾不断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制止盲目围湖垦殖的呼声越来越高,“围湖造田”逐渐被“退田还湖”等科学观点所取代,并成为共识。

草虫的村落篇7

一、安排部署到位

县委、县政府于4月30日召开了“石渠县控辍保学专项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了虫草采挖季节预防学生流失相关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部署,做到虫草采挖季节学生“零流失”。

二、责任落实到位

建立了县级联系领导为第一责任,各联系点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场)党委书记以及村干部为直接责任的工作制度,积极发挥联系领导及联系部门督导作用,全面落实了虫草采挖季节预防学生流失工作责任。

三、后勤保障到位

以游牧民生活为主,每年5月至6月是我县采挖虫草季节;是广大群众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在家长上山采挖虫草期间学生无人看管,因此寄宿生将大量增加,为了解决学生住宿以及吃饭问题;投入100余万元采购了三件套、棉絮等学生床上用品,同时各学校增加灶台、碗等。解决了虫草采挖季节学生临时食宿问题。

四、关心关爱到位

在虫草采挖季节,全县寄宿生人数成倍增加,为学生在校园生活添加色彩,全县各中小学校利用周末,为学生洗衣房、洗头等师生共同参与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到了用心去关心、用情去关爱。

草虫的村落篇8

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统筹安排,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科学防控,坚决防止美国白蛾传入,确保我市生态安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方针,“突出重点、联防联控”原则。

总体目标:监测覆盖率、产地检疫率、调运检疫率达100%一旦疫情传入。第一时间除治,尽最大努力降低危害,保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二、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

(一)加强疫情监测。

开展疫情监测。林业局、市林业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疫情调查,采取专业调查、乡村监测调查和群众疫情举报相结合的方式。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和除治。相关单位、乡镇、村和全市各辖区护林员要对辖区内的林木、果园、农田等进行全面调查,做到乡不漏路,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确保监测及时有效,特别是对交通干线、庭院及货场、饭店、旅馆、厕所、屠宰场等周围林木要重点调查。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到美国白蛾监测中来,随时发现随时上报随时除治。

各乡镇、各国有林场和有关单位于每天上午时前,美国白蛾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将虫情上报市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各单位要确定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疫情信息上报工作。疫情信息由市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疫情信息,否则将视情况予以严肃处理。

(二)加强检疫监管。

强化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对调入或途经我市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等进行严格检疫检查;对没有植物检疫证书的依法严肃处理;对从疫区调入的苗木,林业局、市林业、农业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加强检疫监管。美国白蛾寄主植物及其木制产品,要全部实行灭虫处理,重点监控,确保不出问题。

三、多措并举。

一旦发现疫情传入,美国白蛾具有传播、蔓延快的特点。要快速反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除治。

(一)物理防治。

展开防治,采取摘除卵块、剪除网幕、围草诱蛹、灯光诱杀等方法。力求防治实效。

组织人员每隔3-4天仔细检查树冠,摘除卵块:成虫产卵期。发现卵块摘下销毁。

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枝条一起剪下。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树干离地面1-1.5米左右处,围草诱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老熟幼虫化蛹前。用草把将树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

四周空旷地块,灯光诱杀:将诱虫灯设在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并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米的范围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二)生物防治。

实施生物防治。受害林片中释放周氏啮小蜂,大力繁育周氏啮小蜂。按蜂虫比3-5:1比例于幼虫老熟化蛹期间释放,隔5-7天再放蜂一次,一年放蜂4次。

(三)药剂防治。

主要选择阿维菌素、森得保、BT苦参碱、1.2%苦.烟乳油进行喷施防治。药剂的选择要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安全性。

四、保障措施

需要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政府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防治工作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成立领导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完善防治组织,把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成立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防治工作开展。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林业局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由市财政局、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教育局、工商局、邮政局、交通局及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组织、督导、检查、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主要负责贯彻领导小组意见,组织实施防控工作;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制定美国白蛾防治方案;向市政府及其有关单位报告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及应急防治工作有关情况;有关信息等。

2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由市林业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3成立防治专业队伍。成立市监测防治专业队。准确掌握美国白蛾的发生动态,确保做到有虫早发现,早除治。

乡镇还要建立完善村一级查防组织。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各国有林场要及时制定美国白蛾防治实施方案,各乡镇、有关单位、各国有林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报市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落实部门责任。

1.市林业局:负责做好疫情监测。制定防治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实施行业监管,做好防治执法工作,协调落实防治工作任务;

2.市教体育局:负责对各类在校学生进行美国白蛾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

3.市财政局:负责美国白蛾防治专项经费的预算安排。

4.建设局:负责组织、督导城市规划区内的美国白蛾普查防治工作;

5.市交通局:根据职能职责。

6.市水利局:负责河流两侧及水库周围美国白蛾的普查防治工作;

7.市农业局:负责农作物、蔬菜、水果经济林美国白蛾防治的指导督查工作;

8.市邮政局:负责查验邮寄苗木、林木种子的植物检疫证书;

9.市工商局: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对货物集散地、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场所进行检疫检查;

10.驻军单位:负责驻军单位内的美国白蛾普查防治工作;

(三)资金物资保障。

把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乡各级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专业队和药械储备需要。

(四)舆论宣传保障。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村喇叭、报纸、黑板报、标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调动全社会的防治积极性,全市营造群防群治的浓厚氛围。市林业局设立疫情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及时地上传下达,做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除治,确保安全。

(五)制度保障。

1.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及相关单位。村与公益林护林员以及其他查防人员,层层签定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防治责任,落实防治任务。

2.联防协作制度。乡镇与乡镇、村与村、单位与单位之间要建立统一的协作机制。及时沟通信息,交流防控经验,整体推进防控工作。

草虫的村落篇9

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志强强调,为充分发挥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一是要抓住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这个良机,及时解决基层技术指导员技术缺乏的问题,全面系统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责任心,提高技术指导服务,使农户真正受益;二是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对16个部级贫困村及挂职第一书记的5个村增补1~2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5~20户养殖散户。同时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并发放畜牧业书籍、光碟及物化补助等相关物品,为贫困养殖户提供畜牧业科学技术保障;三是要精心组织技术专家组及52名技术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帮助科技示范户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户依靠养殖增收;四是要依托良种补贴政策,免费向能繁母猪、母牛贫困养殖户供应良种猪精和肉牛冻精,并指导传授生猪、肉牛人工授精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防治疫病传播、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收入;五是在稳定发展常规养殖的基础上,瞄准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企业发展一批松辽黑猪、獭兔、长白飞鸭、吉林芦花鸡等特色养殖企业,指导带动一批农户,促进养殖增收,实现畜牧业发展多元化。

培训班上,4名技术专家分别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畜禽饲养管理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技术专家组成员、全市52名技术指导员及16个贫困村的35名贫困户参加了此次培训。

延边州加强中期农作物田间管理做好农业防灾减灾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6月中旬以来全州持续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光照不足的天气,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5月底以后完成插秧的水稻分蘖较差;山区、草滩地旱田作物长势较差。为此,州农委发出通知,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研判农情和灾情,切实加强中期农作物田间管理,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一、要做好农田排涝及中耕除草

一是对于发生涝灾的地块,必须尽快疏通沟渠,尽快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根腐、茎基腐病发生,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二是对于草荒较重的地块,采取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及铲趟相结合方式,尽快消灭草荒,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三是对于水稻分蘖较差的地块,水管理实行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即灌一次3厘米左右的浅水,等到水层自然落干至田面无水时再灌第二次水,增加地温,促进水稻分蘖。

二、要做好农作物科学追肥

一是对于旱田作物长势弱的地块,采取适时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芸苔素内酯、1%~2%的尿素混合溶液等叶面肥的方式,促进植株正常生长;二是对于水稻插秧较晚、苗小、苗弱的地块,要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水稻分蘖;三是对于稻田肥料随水流失较多地块,要适量追施氮肥和钾肥,促进稻株生长,提高抗病和抗倒伏能力。

三、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

由于近期田间湿度大、郁闭,利于病虫害发生及蔓延。各级农业部门要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重点对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粘虫、蚜虫和大豆根腐病、霜霉病、蚜虫及水稻稻瘟病、负泥虫、稻水象甲等病虫害进行防控,一旦发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坚决遏制大面积危害。

草虫的村落篇10

没有收成的“试验田”

与安龙村一样,安德镇也有一条河经过——那就是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源之一的徐堰河。高清蓉在安德镇的“试验田”之一就在徐堰河边。她在河边租了5亩土地,加上她在不远处的“香草园”,一共有11亩。和安龙村30多亩的规模相比,这里显然不能“批量生产”,但作为一块“试验田”,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负责种植这块“试验田”的是旁边住的郑伯伯一家。和以前的安龙村农户一样,郑伯伯一家对不打农药就可以种出菜这件事情非常怀疑,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其实在最开始的一年,这片土地几乎没有收成,种的小白菜全部被虫吃掉了,这让郑伯伯狠狠把高清蓉数落了一番。今年2月,高清蓉租下这块地,不让郑伯伯一家承担风险,但没有收成确实让他们很失望。高清蓉显然对此早有准备,她安慰了失望的郑伯伯一家,让他们继续坚持不喷洒农药的生产方式。“以前在安龙村也是一样,他们开始都不相信可以种出好菜来。”高清蓉说,为了在这里推广原生态的种植方式,她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用香草替代农药

在离这块“试验田”不远,高清蓉还租了一块地,这里是她的“百草园”。这片百草园与对面农业公司投资的大棚蔬菜基地仅有一条3米宽的乡村小路相隔,与对面的白色大棚相比,百草园里面散养着的蔬菜、香草肆意自由地生长。“我们这里只种当季的蔬菜。吃当季的蔬菜,这就是我想传递的信息。”高清蓉告诉我。

在百草园最,是一片薰衣草田,其间散布着各种蔬菜、香草。按照之前在安龙村的经验,高清蓉把香草作为了驱虫的良方。这些香草散发出各种害虫不喜欢的香味,驱赶掉大部分的害虫。在这片薰衣草背后,有一洼小小的池塘。这片池塘被分为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发挥着一层过滤作用——这就是安龙村农家借鉴活水公园样本修建的“家庭净水系统”。这里的池塘比安龙村的小很多,每到周末的时候,高清蓉都会在这片池塘前给前来体验农耕生活的人们讲解其中的原理。这周,来到这里的都是带着小孩的家庭,孩子们在这里好奇地朝池塘里张望,不时用小塑料铲舀起里面经过过滤的水仔细观察。

这里显然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给薰衣草和茴香浇水,在后面土地里挖土豆,或者在百草园中间的小屋里做手工。他们用纸做了包装盒,将高清蓉事先采摘的各种香草装回家。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渴了,可以喝用香草泡的水。天气炎热的时候,高清蓉在风扇上绑上一捆香草,扇叶转动的时候,带着清香的风就扑面而来。

在这片百草园中,还有一片是留给城里人种的。他们以500元一年的价格租下一片地,种下自己想种的蔬菜,每周都过来耕作、除草、施肥。通常,全家老小都会在地里忙活,然后再收一口袋自己的种的蔬菜回家。这是在城市中生活太久的人难得的享受。高清蓉和她的伙伴们平时会帮他们浇水,为他们准备肥料。这可不是化肥,而是自己堆的肥。“我们用田里的废弃物,也就是米糠、菜叶等进行发酵,然后放到地里当肥料。”这种方式并不是高清蓉的原创,这“完完全全是老祖宗留下的”。完全不用化肥农药,也不用除草剂,不种反季节和大棚果蔬,,菜也要安心让虫吃一些,让鸟和蚯蚓都回到田里来。“这样种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健康的。”高清蓉的表情十分自信。

劳作完毕,到了午饭时间。高清蓉带着大汗淋漓的劳作者们一桌桌有机、健康的菜肴面前。大家风卷残云般将饭菜一扫而光,剩下的碗筷洗涤方式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地上,摆了两个大水盆,一个装了大半盆水,一个装了大半盆米糠。高清蓉带着小朋友们将碗放到米糠里,用米糠细细地将碗上的油污擦干净,然后再用另外一个盆里的清水清洗一次。“这里洗碗不用洗涤剂。”高清蓉告诉我,洗涤剂当中也有很多化学成分,随着水排放到河流、土壤中,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

留在土地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