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短诗十篇

时间:2023-03-14 21:53:42

父爱短诗

父爱短诗篇1

编剧:特里尔・科夫Torill Kove

主演:丽芙・乌曼 Liv Ullmann

类型:爱情 / 动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加拿大 / 挪威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6-02-15

片长:15 分钟

“小时候,我以为大家都来自外太空,呱呱落地之前,我们只是飘在空中的小种子,等着被某人领走。选择过程是任意的,父母是谁也无从得知。我其实没错,因为我们的出生几率和父母相遇息息相关……”

影片在丽芙・乌曼低沉、缓慢、柔和的声音中徐徐拉开序幕,伴随着黑底白线条的随意组合变换,简单的笔调勾勒出开篇的小小铺垫。似乎在你耳边轻声地说:停下手中的琐事,来听一听这美好的故事。

《丹麦诗人》这部动画短片仅15分钟时长,却由大大小小的巧合意外组成,诠释了生活中的无奈与抉择,以简单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命的复杂性。本片荣获了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丹麦诗人》的灵感来自于导演特里尔・科夫父母的亲身经历,短片运用艺术的手法改编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在此基础之上,使其具有了更神秘更感人的力量。

这是一位失意诗人寻找灵感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痴情女子为爱等待的故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快乐的故事。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生活到最后,结局一定是好的,如果你觉得不够好,那是因为还没到最后。当然,我并不迷信这句话,只是觉得这样的心灵鸡汤特别适合劝慰受伤失意之人。

就像这部短片,看完后,人的心里暖暖的,眼窝热热的,觉得生活真美好。无论遇到多少曲折坎坷,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好的,这本是欺骗小孩子的童话故事里才该有的桥段,但有了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垫底就有说服力的多,聊以慰藉那些在爱情里跌跌撞撞的、踉跄受伤的人们。而对于等待爱情的人们,似乎也有了更大的期待,生活中也许会有许多的烦恼,但是命运自有它的奇妙安排。

《丹麦诗人》从一开始就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位整日里担心缪斯女神离自己而去的诗人,烦躁到要去看心理医生,在接受医生的建议后开始了一次命中注定的旅行。旅途中那场绵绵密密的雨,留下了旅人的脚步,这雨下得旷日持久,持久到容纳得下一场爱情的发生、生长、直至分离。

分离的时候,诗人握着情人留给自己的一缕青丝郁郁回到原来生活的城市,继续之前的生活,笔下流淌出的诗句也必定是伤感的,诉说着不尽的相思与无奈。好不容易事情出现了转机,却由于邮递员的粗心,信件被饿坏的山羊吃进肚子里。看到此处,连观众都要忍不住叹一口气了。可是,别着急,故事要是在这里圆满了,“我”就不会出生了,小白狗就遇不到它的小蓝狗。

其实,这是一个欢快的故事,时不时出现一些滑稽逗乐的情景。诗人哐的一声重重躺在心理医生的治疗床上,先捏了一把鼻涕,医生缓缓地吐着烟圈;每次登船时总会有四个歪歪扭扭的醉汉,还不停地往嘴里灌啤酒;邮递员每次都出现的自行车上,一手握车把一手接过信,呼啸而过;还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饥饿山羊那曲曲折折的消化系统……

短片的表现手法肆意夸张,线条简单的人物形象,写意的眼睛、胡须、头发,都让人忍俊不禁,使得画面一直笼罩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

“要不是那位丹麦诗人,还有丹麦多雨的天气,一只饿坏了的山羊,那只可爱的小狗,粗心大意的邮递员,路途上面拥挤的火车,父亲和母亲可能不会相遇,不过谁又能说得准呢……”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和巧合,成就了三段奇妙的姻缘,“我”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哦,忘了告诉你一句:“我”的母亲是诗人的爱人的发型师,父亲是诗人的粉丝。

你要相信:他和她注定会相遇,也可能会分开,但幸福会一步一步自己走来。

网络影评

就是喜欢这种针孔眼珠,这种不合比例的身材,这色彩鲜艳的背景,这富有北欧忧郁小情调的声音,还有蹩脚的英语旁白,俨然就是我从小希冀的童话世界,牛啊羊啊满地乱跑,邮递员骑着单车穿梭过每个村庄,诗人的公寓被挤在城市的一角,房顶都是各式各样的颜色,窗台摆上花,还有我的女主角,留着长长长长的头发。

――凉良

整个短片风格清新质朴,在短短的时间内呈现了一个生命与选择、宿命与巧合的故事,像这种简涂感很强的动画,画面是由铅笔画的线稿,电脑填充的颜色,再加上天空又都是用油画效果做出来的,很美。这种二维和三维的结合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麦田麦田

我们的生活是否只是些巧合构成?世间万物因为关联而像一个个的齿轮咬合前进,公转一般围绕着每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催眠的钟摆引导着我们顺着一条条的小路走下去……

影片的要素之一就是巧合,于是,诗人在找灵感的路上就会理所应当地邂逅爱情,理所应当地被阻挠,最后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向了perfect ending。

父爱短诗篇2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目睹生灵涂炭,痛感国破家亡,投身于血与火的抗清斗争。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改拟古习气,直面惨淡人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其诗歌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夏完淳 诗歌 爱国主义

易代之际的中国社会,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们慷慨悲歌、长歌当哭,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也是这样一位才子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聪颖异常,五岁通五经、八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许多长辈为之作赋写赞,奖誉备至。夏完淳八岁时,随父谒见了大诗人钱谦益,钱氏写诗称赞他“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 但他能从一个神童成长为民族英雄,实在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夏完淳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夏允彝,他是明末江南著名文社――几社的领袖,与“复社祭尊”的张溥齐名。夏允彝学务经世,谙习历朝典章制度,在当时享有盛名,四方人士争走其门。这样一位名高于世的父亲,自然会对完淳幼小的心灵产生莫大的影响。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夏完淳一方面成为一个才华秀异、见识超群的才子;另一方面也成长为一个忠君爱国、富于忧患意识的志士。可以说,夏完淳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国运时世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忧患意识付诸实践,以期能够驱除异虏,恢复故国,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夏完淳体验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投身于血雨腥风的抗清战斗,他的诗歌摆脱了拟古气息而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1 直面人生、正视现实

夏完淳出生于晚明士大夫家庭,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明末复古主义诗风的巨大影响;加之他少年得志,诗歌表现出绮丽、艳冶的六朝风情。讲究音律词藻,风格清绮而内容单薄。然而,山河破碎的痛楚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少年才子从复古的泥潭拉回到现实的惨烈之中。置身明末动荡的年代,他十四岁从军、十六岁授命,投笔从戎的战斗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完淳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变得成熟而坚韧。战斗生活的体验又充实了他的诗歌创作,荡涤了他早期诗歌中浮华空泛的内容,注入了一股直面现实的浩然之气。如《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是夏完淳于顺治三年(1646)在吴易军中所作。内容以所见义军同仇敌

忾之状即事抒写。诗的开头用“复楚”“亡秦”来抒写国仇家恨、反清图报,心

切志坚。接下来以极壮阔之景、极清峻之色表现战场的惨烈。他以写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充满生活实感。

2 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夏完淳受父、师的影响,幼年时期就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当国逢离乱、异族入侵时,他毅然从军,救民于危之中。这时的夏完淳意气风发,激情高昂,充满理想。他的诗歌中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锐气。在《鱼服》中,他慷慨激昂,壮志勃勃。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表明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凭吊故国,悼念死者,更表现了乐观的积极战斗精神。散文如《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呈词,表明了绝不降清的必死决心和异常坚定的民族气节。

3 悲壮的风格和崇高的美感

明末社会动荡,朝廷腐败无能,崇祯帝刚愎自用。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倾覆之势已成定局。个人的力量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用手中的笔将自己满腔爱国情思融入到对抗清复明理想破灭的苦痛中,显示出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风亮节,慷慨而悲壮。《精卫》五古诗云: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诗人以精卫自况,实际上流露了一种悲怆的情怀。“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喻指抗清事业的艰难。沧海难平,遥遥无期,“志长羽翼短”只能“延颈振哀音”。茫茫东海又岂是小小精卫所能填平的?作者用精卫填海写反清复明大势已去,自知于事无补,仍尽其心力,表现其艰苦卓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其精神可贵而又悲壮。

父爱短诗篇3

1、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2、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3、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4、顾我,复我。《诗经》

5、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7、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8、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12、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1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15、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7、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18、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9、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3、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25、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6、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27、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28、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2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30、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31、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33、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34、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5、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36、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37、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3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39、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0、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4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4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3、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44、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4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47、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8、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49、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0、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5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2、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5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4、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5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5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5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58、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59、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60、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61、顾我,复我。《诗经》

62、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64、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6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6、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6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68、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69、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70、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关于母爱的完整诗歌: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13、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14、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15、倪瑞v《忆母》

父爱短诗篇4

为了探讨国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到饱学诗书的黄益庸老爷爷家拜访。

此次采访是以“您是如何爱上诗歌并走上文学之路的?”这个最常见的话题开始的,不料想,黄老的一席回答却让我忍俊不禁……

黄老的家乡在广西玉林,那里有一种传统小吃,叫“米粉肉丸”,非常美味。黄老小时候,经常有小商贩随街叫卖,两个铜板一小碗。那时候黄老正是“龆髫垂发”的时候,当然对好吃的东西垂涎欲滴了。每次听到叫卖声黄老就缠着父亲给他两个铜板好去买米粉肉丸。父亲倒也不小气,可是给铜板是有条件的――每天让他背诗。背好了,才能给两个铜板。于是,黄老为了每天能获得两个铜板买好吃的,就认真地背诗。起初背诵的是比较短小的,如《千家诗》,后来渐渐地开始背诵如《燕诗示刘叟》《卖炭翁》等这样篇幅长一些的。不知不觉中,随着对这些描写百姓疾苦、鞭挞社会黑暗、赞美祖国河山、抒发凌云壮志的古诗的理解,黄老沉湎其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教育。上中学后,黄老有了理想抱负,就情不自禁地开始写诗抒怀了。

黄老说:多学习、咏诵优秀的古诗词,好处多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优秀古诗词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小读者们提高文学修养。这些经典诗篇都是先贤智者们字斟句酌的文学精华,多读多思,你就会出口成章,连说话都有文采!还有,学习优秀的古诗词还可以陶冶小读者们的道德情操。

父爱短诗篇5

吴孟樵以感性的笔,道出多数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情迷。是爱看小说、爱读诗、爱看电影的人会带着惊喜与幽叹的作品。多面才艺诗人周蹈题诗《孟想与樵见》:“怎来的两度空间/诗情在画意里/梦想清醒着/瞧见众人的喜怒/摆渡在光阴里……”周蹈诗心如莲。

这本书分为《辑一》与《辑二》,每篇都是吴孟樵发表过的专栏文章。

《辑一》,大致归类为女性、男性、男女、女女、男男对人或情境里的爱,她认为爱情不该窄化于性别或单一人事物。书中也收录曾在《台声》杂志刊载过的几篇文章,例如取材自希腊神话的电影《寻找爱情的下落》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爱情?吴孟樵说:“爱没有消失,只是有变化。”

《辑二》,以10篇文章纪念2011年8月传奇离世、跨界天国的音乐家史撷咏。有吴孟樵在史撷咏生前遗作活动所写的多部华语电影音乐篇章导读与纪念文、短诗,她在文章里写道:“张爱玲作品埋藏多年、终究出版的《小团圆》,不像是过去看到的张爱玲:简练、冷然看世间情事,剥了皮肉骨般,令你爱恨噌怨翻了几翻,终究要落入她小说的世界,回首寻找。这本书是带着:叹、叹、叹……无论尘世如何翻滚,张迷的小说与电影,一再掀起话题。”以张爱玲故事为本的电影《滚滚红尘》,当年在强片环伺下,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史撷咏为此片配乐,吴孟樵导读:“以华美凄恻的乐曲回荡交织剧情,紧扣剧里爱与憾的伤情,如浪,即使沉入海里,仍见到有一个静美的世界等你睁开眼睛去探寻。”

书里收录能读唇语的听障作家杨银凤的文章,反应史撷咏遗作当晚麦克风的问题,并且另作一首极富大自然韵律的诗纪念史撷咏。诗人李进文的诗《音乐家》为《不落幕的文学爱情电影》这本书压轴,道出音乐家的父子情:“我看见父亲从天上赶来/坐在角落聆听我的音乐,而他睡着了/我从不晓得抵达爱会这么累/然而他睡得很熟/从序曲就开始感染我……”

尔雅出版社发行人、作家、诗人隐地是第一个提携吴孟樵写小说、也是第一个出版吴孟樵影评书的出版家。尔雅以文学风格见长,品牌深入读者心。能在尔雅出书,是许多作家的梦想。当年,吴孟樵还没写过小说,隐地让吴孟樵写《少女小渔》电影小说。当年这本书的设计很特别,蔚成话题。书本右翻开头直式是吴孟樵根据电影画面所写的电影小说;中间直式是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左翻开头横式是编导张艾嘉的剧本。

从此,吴孟樵爱上写小说。之后是改写的电视小说《侬本多情》,再之后,才开启她真正创作自己的小说,从女性/男性情感出发创作高跟鞋系列小说。

10年前,吴孟樵在尔雅捧出《爱看电影的人》与读者分享。并且开始创作青少年小说与童书,但,仍维持写作观影文章。10年后,尔雅出版社38周年社庆推出吴孟樵新书《不落幕的文学爱情电影》。越见历练的笔触与更深刻的感受,从她的笔尖缓缓流泻而出。看电影如同经历另一个人生。《不落幕的文学爱情电影》不只是电影书,她定位这本书是散文,是一本让爱听故事的读者可以潜心进入阅读的书,并附多张海报剧照与活动照片。丰饶细致地注入文字与电影、与音乐、与画面、与灵魂共振的力量。

父爱短诗篇6

后来,她和家人搬到了伦敦的温波尔街。她把悲哀、内疚、痛苦和希望一并写进诗里。1833年和1838年,她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伦敦阴冷潮湿的气候使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整个夏天,她强打起精神让人抱下楼晒一两次太阳;整个漫长的冬天她都只能蛰居在床上。若不是有诗,这个女子这辈子也许就这么完了,看到她这样的诗:“我一环又一环计数着周身沉沉的铁链”,让人心酸。

上帝派来拯救她的天使,化名罗伯特·白朗宁,时年32岁。

她比他大6岁。不久前,38岁的她偶然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近作《石榴树》,感觉不错,就给了较高的评价。她是已经成名的诗坛“大姐大”,而罗伯特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戏剧家。他喜欢用心理分析手法来讲故事,但这种尝试却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这种状况让他孤单而又绝望,“举世难逢一知己,谁人解我曲中意?”写作的人得遇前辈的好评,强烈的喜悦酝酿成澎湃的激情,他抓起笔来就给她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巴莱特小姐,你那些诗篇真叫我喜爱极了……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接到信,她笑了,心想,真是个爱激动的傻孩子!爱我?爱我什么?我这个样子,还会有人爱?但“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这话犹如一道光,艳艳地照进她幽暗的心房。

诗人对爱的渴望,只会比常人多百倍、千倍,何况,这是38年来第一次有男人向她示爱。

然而她终究是—个有教养的庄重女子,而且年近不惑。按捺下心头的种种思绪,她只是给他回了一封谦逊、亲切的长信,意味深长地说:“心灵的共鸣是值得珍惜的——对我来说,尤其值得珍惜……”

年轻人受到了她的鼓励,他的信源源不断地涌到了她面前。文学、艺术、生命、爱情、死亡,他们无话不谈。4个半月,他们互通了几百封书信。红笺小字,层层心事可表。

后来,很自然地,他提出要见面。

可是,她说不。她坚定又软弱地拒绝着。不是不想见,是因为情怯、因为自卑、因为害怕而不敢见。

感情是至纯至美的东西,她真的怕他承受不住这残酷的现实从她的生命里消失。—次,两次,她都拒绝了,但到第三次,她挡不住了。她想见他的心,哪里就比他少一点点了?

于是在1844年的春天,他走进了她的城堡。

缩在沙发深处的她紧张得瑟瑟发抖,像一朵在风中轻摇的栀子花。常年不见生人、不见阳光,使她有着深闺弱质特有的干净与娴雅,她那种羞答答怯生生的情态,使他感觉她像一个睡在摇篮里需要人时时照顾的婴儿。他俯下身,牵起她的手,深深地行了个吻手礼……

如果先前他说爱她,那是因为她的旷世才华使他爱慕她的灵魂,那么现在,当他亲眼见到她,他才知道他命中注定要成为她的守护者。于是3天后,白朗宁的求婚信送达她手中。

独自对着那封信,她哭了,但最终她还是理智地拒绝了,并请求白朗宁“不要再说这些不知轻重的话”,否则友谊也将无法维持。

白朗宁体恤地答应了。他知道她不是不爱他,而是自卑深重的她感到无法减缩他们之间的那些悬殊差距,这使她不敢去拥抱幸福。

依然是信件不断,连同一朵又一朵饱满娇艳的玫瑰花,他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摊在了她的面前。她感动地含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死。’我答话。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在爱的激励下,最震撼人心的事情发生了。每当我想到这里,总要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个已经在床上瘫了23年的女子,依靠这个男人给予的爱,居然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

在没人的地方,当她无数次地跌倒又爬起、爬起再跌倒,当她一步一步踏出脚步迈向幸福,任谁看见都会瞪大眼睛:原来那早已经被太多人嘲笑甚至鄙视的爱情,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

有一天,大家都在。她慢慢地顺着楼梯走了下来。所有人都惊呆了:她,伊丽莎白,会走了?

伊丽莎白看着大家,调皮地笑道:“看你们这副样子,就仿佛我不是从楼梯上走下来,而是从窗户里走下来似的。”

白朗宁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冲过去,像护着瓷器一样护住她。

爱情是什么?是光,是力量,是活下去的勇气,是幸福的召唤,是——医我的药。

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个卧床23年的女子不但站了起来,竟然还可以渐渐走下楼,踏上鲜花盛开的小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也就在那一段时期,她开始写下献给白朗宁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她的才华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当白朗宁第三次求婚时,伊丽莎白答应了。除了年龄,现在,他们俩之间已经没有太多阻隔。而年龄,如果当事人不在意,根本不算什么。

可是障碍还是出现了。伊丽莎白的父亲,那个乖戾的老人,坚决不答应他们的婚事。他不答应他任何一个子女的婚事,并以取消财产继承权相威胁。他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把伊丽莎白吓得昏了过去。

苏醒后,伊丽莎白叹了一口气:“爸爸,我不是孩子了,我已经40岁了。我在床上瘫了23年,好不容易遇到了生命中的爱——除了死亡能够使我们分离,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拆散我们。”

1846年9月12日,40岁的伊丽莎白和34岁的白朗宁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周后,伊丽莎白带着忠心的女仆和爱犬,以及那些见证他们爱情的书信,随白朗宁渡过英吉利海峡,畅游欧洲,最终定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

婚后第三年,43岁的白朗宁夫人生下了儿子贝尼尼。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他们回到了英国,但她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回家。他拒绝见他们,连孩子都不见,甚至把她写给他的信件全部退了回来。伊丽莎白苦笑着摇摇头。父亲可以不认她这个女儿,而她却永远不会怨恨父亲,因为拥有爱的人也拥有宽容。

父爱短诗篇7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呢?

首先,既有思维高度,又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比如我在教学《白毛女》时,讲到杨白劳上场,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杨白劳在什么情况下上龅模渴奔浔砦什么安排在除夕之夜?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杨白劳是在除夕之夜、风雪之中上场的;第二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同学们都知道除夕之夜是喜庆之时,可对于杨白劳来说是“年关”,应躲、该愁,这样就使“喜”与“愁”形成对比,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人物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其次,在学生思维梗阻时要能把它打通。《背影》中,父亲在送儿子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都很简短,看来意思也平常。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只讲了四句话?”听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不敢褒贬,思维梗阻,出现疑惑状。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父亲是不是不爱讲话?他与儿子是不是无话可说?如果有话说,该说些什么?为什么他只讲四句?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专卖局局长,擅长交际,不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父子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此刻心情,怎能无话可说?通过深入讨论,学生感知:祖母去世,差事交卸,父子分别,话题很多;他只讲了短短四句话,可字字含情、句句蓄意,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二、问题要有定向性

提问要有目标,要考虑问题及发问时机,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何种方向?方向就是要有目标,每个问题的定向要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小目标,小目标要为大目标服务。

如,《变色龙》这一课的大目标是要使学生弄清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过程中一共几次变色,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变色的?为什么他身上的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统治时期的警官多次变色,身上穿得好好的大衣脱了又穿,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渐渐向大目标靠拢,最后实现大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的爪牙,见风使舵,狡诈多变,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脸,对贵族老爷则是另一副嘴脸――对权贵表现得心惊胆战,丑态百出。在“变色”的背后,“不变”的是法律,他只是一块遮羞布,是完全维护权贵的法律,是为沙皇的专制统治服务的――“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三、问题要有概括性

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容量,要有综合思维的余地,要突出重点,击中要害。如教《长征》“草地水塘旁边”时,为突出周团长光辉形象,感悟周团长为了革命的伟大牺牲精神,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红军过草地时,许多战士活活饿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粮食,粮食能保住他们的生命。周团长有吗? 他还有“所剩不多的炒面”。照理说,他有炒面,还有两位小战士抬着他, 完全可以活着走出草地去。可他在两个小战士晕倒时,却把“所剩不多的炒面”扔在小战士的面前,自己艰难地爬向水塘。这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周团长只要吃点炒面,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只要等两个小战士醒过来,或等上级再派战士来抬他,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被抬出草地。但他为了战友的生命,能够轻装上阵,走出草地,继续革命,选择了“爬向水塘”,牺牲自己。这样一来,就能“击中要害”――周团长无限忠于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为了战友的生命,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一下子跃然纸上。

四、问题要有系统性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结局如何?诗中牛郎织女命运又怎样?这几个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传统牛郎织女故事及其结局是――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解决了第个二问题才能知道诗中牛郎织女命运与传统故事的不同――诗中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中的“作诗时的时代背景”,再联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解决第三个问题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原来诗人借天街,借传统的对牛郎织女的说法来反衬人间的丑恶,抒发自己对理想中美好社会的追求,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父爱短诗篇8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身传言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15. 夏完淳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6分)

16. 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7. 结合全文,请对夏完淳作简要评价。(6分)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15.(1)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身传言教”);(2)战斗生活经历;(3)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每点2分)

父爱短诗篇9

维索茨基出生于1938年,他的童年是在莫斯科第一梅香街的一所破旧公寓里度过的,在那里38户共用一个卫生间。维索茨基的父亲谢苗·弗拉基米尔诺维奇是基辅人,曾经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担任苏联军队通讯兵上校,他的母亲妮娜?马克西莫夫娜是一名出色的德语翻译。家人对于维索茨基成年后的诗歌才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维索茨基的祖父弗拉季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 (与维索茨基同名)和表姐维索斯卡娅都是诗人,祖母达莉亚·阿列克谢耶芙娜是一名医院美容师,十分痴迷于戏剧。维索茨基的叔叔阿列克谢?弗拉基米尔诺维奇是一名作家,和维索茨基的父亲一样,也参加过卫国战争,由于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获得了三次红旗勋章。叔叔和父亲的卫国战争经历为维索茨基成年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然而,这样一个大家庭并没有给维索茨基带来一个幸福的童年。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使当时年仅4岁的维索茨基不得不随母亲撤退到奥伦堡州的沃龙佐夫卡村避难。两年后,母子俩才重返莫斯科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1945年开始上小学的维索茨基就不得不接受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使诗人在年少时心理开始迅速成长。从1947到1949年,维索茨基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在德国的埃贝斯瓦德地区。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聪明的维索茨基学会了弹钢琴。1949年10月,维索茨基回到了莫斯科,就读于莫斯科186男校。1953年,出于对戏剧的喜爱,维索茨基参加了教师之家的戏剧小组。但是,在父母的压力下维索茨基考入了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系。心怀着对戏剧的热爱之情,退学的想法时常萦绕在维索茨基的心头。在1955年的新年之夜,维索茨基在完成学校留的绘画作业时,将剩下的半瓶墨水倒在了已完成的画稿上,说道:“算了!还有半年,我要准备去考戏剧学院,而这——不是我的(专业)。”

如维索茨基所愿,1956年6月他顺利考上了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附属的艺术学校。在艺校学习时,维索茨基结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伊扎?茹科娃,他们在毕业之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维索茨基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教学剧《罪与罚》中的波尔菲·彼得罗维奇,随后,他又在电影《同龄人》中客串了大学生佩蒂这一角色。1960年,在全国性报纸《苏维埃文化》的“莫斯科艺术学院十九人”的推介文章中,维索茨基崭露头角。艺术学校毕业之后,维索茨基先后在普希金剧院、小品剧院工作过,出演了数十个角色。1961年,维索茨基在拍摄惊险电影《713航班请求着陆》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柳德米拉·阿巴拉莫娃相恋,并于1965年结婚。但是第二次婚姻生活仅仅维系了两年,维索茨基便与柳德米拉分道扬镳。1970年9月,维索茨基与法国籍女演员玛丽娜·芙拉迪开始了第三段感情生活。

维索茨基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折发生在1964年,因受到时任剧院总导演柳比莫夫的青睐,他加盟了莫斯科塔甘卡剧院。在塔甘卡剧院维索茨基先后参演了《普加乔夫》《哈姆雷特》《樱桃园》《罪与罚》等戏剧。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维索茨基在塔甘卡剧院因出演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一角而名噪一时,剧中的维索茨基充分运用了他炉火纯青的诗歌技巧,对角色进行了深度的阐释,这成为维索茨基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诗人的作品频繁地碰触到对生与死、人的使命和责任、人与人的相互关联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哈姆雷特”主题相呼应。最明显的标志是1972年所作的《我的哈姆雷特》一诗,诗人采用抒情独白的形式,透过哈姆雷特的形象,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和同时代人命运的哲理性思考:

我的大脑,如蜘蛛般贪求着知识,

它试图理解一切:运动和僵死。

但是思想和科学得来无益,

当它们处处都遭到驳斥。

……

维索茨基一生共出演过30部电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小悲剧》《短暂会面》《密林主人》《糟糕的好人》。他的表演才能在《糟糕的好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1974年5月,维索茨基因该剧荣获了意大利多尔米纳民族电影节卡律布狄斯奖。

20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文学在赫鲁晓夫掌权时有着特殊的发展,行吟诗歌利用时代给出的创作自由度,以短小精炼和内容的真实受到了当时人民的喜爱。在吉他简单的旋律伴奏下,诗人们用明快的节奏唱出质朴无华的歌词。内容上既有歌颂赞扬劳动人民勤劳正直和战士们英勇献身的一面,也有运用潜台词反映现实生活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一面。因此,行吟诗人更像是代言人的角色。奥库扎瓦是“解冻时期”行吟诗人的主要代表,维索茨基认为自己对于行吟诗歌的喜爱是受到行吟诗人奥库扎瓦的影响,“当奥库扎瓦伴着吉他朗诵诗歌时,对听众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震惊,我试图自己也这样做。”维索茨基曾这样说。于是,他开始探索自己创作行吟诗歌的道路。

在塔甘卡剧院工作期间,维索茨基感受到了剧院开明、思辨、勇于开创的氛围和与众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这焕发了维索茨基强烈的创作激情,他的第一首诗歌《文身》随之应运而生。剧院重视维索茨基鲜明、真挚而奇特的行吟诗歌,而维索茨基同样需要剧院,因为只有在这里他的行吟诗歌才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初期的探索中,维索茨基的诗歌创作主要遵循地下讽刺文学与都市歌谣的传统,他将行吟诗歌的创作和戏剧、电影表演融为一体,并将散文性引入诗歌,通过诗歌内部暗含的故事情节怪诞化,使现实中的荒谬得到适当的展现,代表性的作品有 《都市歌谣》《未婚妻为我真切地恸哭》《伙伴们,给我写信》。小试牛刀之后,维索茨基的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诗歌涉及的主题范围很广,例如战争、体育、监狱和童话题材等。主要作品有《兄弟墓》《在野战医院》《群星》《惩戒营》《全都上了前线》《兄弟公墓》《他从战场没有返回》《朋友之歌》《战斗歌》《多愁善感的拳击手》《短道速滑选手》《登山队员》组歌。

一切如同往常,为何我却感到异样,

头顶上仍是碧空晴朗,还是那树林,那空气,那泉水,

只是他从战场没有返回。

我现在也弄不清,那彻夜不休的争论中,

我们俩谁是谁非,

我感到缺少了他只是现在,

可他从战场没有返回。

他沉默不合时宜,伴唱也跟不上拍子,

说起话来,驴头总对不上马嘴,

他老不让我安睡,自己却黎明即起,

可昨天他从战场上没有返回。

我恍惚中喊了他一声:

——喂,留半截烟给我!

——无人应答,

昨天他没有从战场返回。

——维索茨基 《他从战场没有返回》

诗中没有眼泪、没有任何的渲染和煽情,只有沉痛的、真挚的娓娓诉说。诗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从战场没有返回”这个千真万确、无法改变的现实,战争的残酷和俄罗斯男子汉的坚毅刚强跃然纸上。听着维索茨基的演唱,那些头发灰白、胸前挂着勋章的卫国战争的老英雄们泪流满面。

有的诗歌也含有描述现实生活、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内容。例如,《魔鬼》《凶猛的野猪》《出国前》《嫉妒者之歌》《猎狼》《走马比赛》《地平线》《任性之马》《我的哈姆雷特》《病历》《施弗曼小熊》《电视前的闲话》等。行吟诗人所追求的创作风格是全面反映真实,致力于既不迎合也不偏执二者之间的平衡,维索茨基正是游弋于这样一个“中立地带”,唱出人民的心声。维索茨基大量使用口语词汇和习惯表达,运用拟人、夸张、悖论、荒诞等修辞手法,通过营造戏剧性冲突,强化情节的滑稽效果来表现诗歌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维索茨基成为了继 “解冻时期”之后的“停滞”时期中的最杰出的行吟诗人。

1968年,一些媒体开始对维索茨基的诗歌进行公开批评,指责他是“代表那些酗酒分子、有残障的人们歌唱,是厚颜、逍遥法外的流氓”。维索茨基以一首《猎狼》回应了报刊上的不公平批评,诗中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提升到了全社会的高度:

……

和狼群玩着不平等游戏的

猎人们,手却不会发抖!

先用小旗圈住我们的自由,

打起来坚定又有准头。

狼可不能把传统背弃!

看来,童年时——我们这些狼崽——

不懂事的东西,吸着母狼的奶

也吸进了一句:不许越过小旗!

……

——维索茨基 《猎狼》

维索茨基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的多面性,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一个传奇性的时代。1978年2月13日,苏联文化部在第103号文件中正式宣布,授予维索斯基特级流行歌手称号。

父爱短诗篇10

1996年出生的叶诗文是浙江杭州人,上幼儿园之前,叶诗文一直生活在老家临安,她好动,不娇气,就像小男孩一样。

2002年,叶诗文六岁,正读幼儿园大班,老师看她个子长得很高,手脚长得也大,就想推荐她去体校练游泳。叶诗文觉得去水里“玩”一定会很有趣,回家后就央求父母要去学游泳,父母也认为会游泳不错,起码落水时可以自救,于是父母就把她送到陈经纶体校——专业培养游泳运动员的学校。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后,叶诗文就在一群孩子中脱颖而出,从游泳选才班被选入了游泳专业班。从那之后,叶诗文越发爱上了这项运动,她很喜欢在水里的那种特别自由、特别开心的感觉。在体校的日子,叶诗文的训练风雨无阻。一年365天,除了泳池换水的几天,她一天也不肯落下。

很快,叶诗文就展露出了很高的游泳天赋。为此,她的教练魏巍专门为她制订了训练计划,还鼓励她参加省内组织的各项比赛。随着大大小小奖牌的获得,叶诗文的信心也越来越强。就这样在陈经纶体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叶诗文从完全不会游泳的“小旱鸭子”变成了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四个项目都能上的全能型选手。

因为训练紧张,叶诗文只能把每天的作业留到睡前做。有时实在太困,写着写着就打起瞌睡。父母劝她早点睡、作业留到第二天再做的时候,叶诗文又会像充满了电的玩具熊一样,一下子又来了精神,干净利落地在上床之前写完所有作业。

对于要强的叶诗文来说,学习和游泳一样都是必须做好的事情,对它们,她丝毫不敢松懈。因为在她看来,一个真正的冠军,也一定是有智慧的。

叶诗文在陈经纶体校的亮眼表现,吸引了浙江省游泳队的注意。不过,当时的叶诗文还不满11岁,她真的行吗?

一天晚饭后,父母郑重地找叶诗文谈了一次话。爸爸给她讲了很多大道理,还举了一些运动员的例子给她听,要她好好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一下。到底去不去省游泳队,由她自己决定,但一旦作了选择,就没有回头路。没想到小诗文斩钉截铁地说:“我去!”

就这样,小学还没毕业的叶诗文背起行囊,来到了位于钱塘江另一边的萧山,正式成了浙江省游泳队的一员。

冉冉升起的泳坛新星

省队教练徐国义第一次看到叶诗文的时候,并不看好她,还以为是通过哪个关系户进来的。后来,徐国义发现她手大脚大,水感和体质都很好。相比于大多数省队的其他队员,虽然叶诗文的起步算是很高的,但是毕竟她年龄小,一开始在队内比赛中总是处于劣势。但她就是有韧劲,训练中,叶诗文的自律能力很强,从不会找借口偷懒。给她多少任务,她都会按量甚至是超量完成,是一个完全不用教练操心的好孩子。

叶诗文有个习惯,她训练的时候特别喜欢在边道,似乎小小年纪就有一种渴望自己与自己较量的淡定。她的这种个性让徐国义对她制定了“顺其自然”的训练方法,并不会刻意要求她怎么样,这一招对叶诗文果然奏效,尽管从来不刻意逼她,她还是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训练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没有小朋友应有的玩具、零食、娱乐,只有泳道和日复一日的滑行、转身,喜欢和自己较劲的叶诗文却甘之如饴,因为泳池才是她的舞台,是她的人生,是她的世界。正是这样一种对游泳近乎偏执的热爱与坚持,使叶诗文的游泳实力与日俱增。

豆蔻年华,正该穿着蓬蓬裙娉娉袅袅,叶诗文每天却除了游泳衣就是运动服。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0年4月的绍兴全国游泳锦标赛上,14岁的叶诗文初露锋芒,一举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

这次夺冠,不只是一块金牌那么简单,而是成功之路上的一块指向标,叶诗文终于有机会随所在的俱乐部去澳大利亚训练,在那里,叶诗文被著名教练肯伍德一眼看中,并倾囊相授。自此后,叶诗文的成绩突飞猛进。

当年10月,叶诗文意气风发地去北京参加国际泳联短池游泳世界杯系列赛,连拿短池世界杯三枚金牌。

11月,叶诗文又在广州亚运会上大放异彩。叶诗文首次参加亚运会便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及400米个人混合泳两面金牌,成为中国游泳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惊艳表现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她将是中国泳坛的下一位世界冠军。

的确,从一个懵懂的、喜欢玩水的孩子,到成长为亚洲冠军,叶诗文只用了不到八年时间!这跟她在泳池中游出的成绩一样,快得让人不敢相信。

奥运圆梦更震惊世界

2012年5月,为了更好地备战奥运会,叶诗文专门去昆明高原集训了一段时间,由于混合泳后半程的自由泳一直是叶诗文的优势,所以她在高原重点练混合泳的前半程——蝶泳、仰泳和蛙泳,高原有氧训练和强度训练,非常累,但是也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在7月28日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前100米蝶泳,叶诗文的表现“中规中矩”,仅仅排在第五位。但从仰泳到蛙泳,叶诗文迅速将名次追升至第二。到了自己的强项自由泳,叶诗文征服世界的表演终于开始了。仅用了不到25米,几乎所有观众都还没有“回过神”的电光火石之间,叶诗文就已经位列第一名。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人能阻挡她的前进。350米时,她以3分58秒92的成绩抢先转身,最后50米,完美保持滑水和打腿高频率的叶诗文势不可挡,最终令人震惊地以4分28秒43的佳绩,将赖斯保持的世界纪录提高了1秒多。数据表明,叶诗文在最后50米游程的成绩竟然比获得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的美国名将罗切特还要快0.17秒。

7月30日,叶诗文重回泳池,又在200米混合泳半决赛中以2分08秒39的成绩刷新奥运会纪录;7月31日,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中,叶诗文依靠最后50米自由泳的出色发挥,再次实现逆转,最终以2分07秒57夺冠,并再次打破奥运纪录,一举成为中国游泳历史上的第一位奥运双冠王。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赢得了两枚金牌,打破一次世界纪录和两次奥运纪录。叶诗文的“惊人成绩”引起了大批外媒的关注和无端的猜测,从叶诗文400米混合泳比赛夺金后他们就开始置疑叶诗文的实力。然而,置疑声并没有干扰叶诗文的发挥,“质疑更会激发我的斗志,让我游得更快!”再霸道不过的回应。清者自清,叶诗文用毫无争议的药检结果和200米混合泳再次夺冠让质疑者闭嘴。

低调质朴的少女情怀

在以完美的表现拿到400米混合泳冠军后,叶诗文给妈妈发了条短信,内容有点“雷人”:妈妈,我好想吃山核桃啊……

爱吃,爱玩,这个身高172cm,穿42码鞋的奥运小冠军,说到底还只是个孩子。每到周末,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杭州乐园。在父母的注视下,玩着刺激的过山车,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当然,相比于大多数同年龄段的90后,叶诗文还是显得颇为早熟。她待人友善,彬彬有礼,遇事总是先为别人着想。

平时单调的训练生活对于“95后”的叶诗文来说确实很枯燥,奥运备战期间更是上交了手机、电脑等等,只有晚饭后可以把东西拿回去一会儿,这个时间,性格稍显内向的叶诗文更愿意和家人倾诉心事。从小就对电脑不感冒的叶诗文,有时间最喜欢的还是看书,以前大多都是一些励志书,不过近来小姑娘有所改变。端午节时,爸爸和妈妈到北京看她,叶诗文特地让父母给自己带两本时尚杂志,小姑娘在慢慢地长大。

当然,她也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她喜欢看《爱情公寓》这种轻松的片子,也觉得韩国影星李敏镐很帅。手机里面存了很多歌曲,以前有在赛前听歌的习惯等等。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没有比赛和训练的时候,叶诗文也会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四处逛逛,还经常在网上邮购一些小东西,买的都不贵,但她却乐趣不减,是她放松的一种方式。

进入国家队后,因为常年在外比赛训练,于是叶诗文回家的机会变得很少,一年在家的次数掰掰手指都能数得清。在叶诗文的父母眼中,女儿一直都很懂事。一旦有机会陪在父母身边,叶诗文就彻底变身成一个文静的乖乖女,甚至有时候会花一整天时间绣玫瑰花送给妈妈。叶诗文说只要一想到父母的鼓励,她就有了向世界冠军发起冲击的信心和为家庭未来生活得更美好而打拼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