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方法十篇

时间:2023-03-28 23:37:19

语文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方法篇1

合理营造阅读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创建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例如,对于《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应该让同学略读课文,挑出课文中的生僻字,勾起他们对陌生字眼的识别需求,从而学习生僻字。然后再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问题去阅读课文。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适当地放映相应的幻灯片、动画、歌曲等去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感悟文章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非常活跃地参与到阅读当中,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因为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也爱听老人讲故事。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铺垫一下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放映一些与《嫦娥奔月》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自主地去了解这样一个故事。在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后,自然愿意去深刻地了解这篇课文。然后再由教师由浅入深地去讲解课文,挖掘文中更深的内涵。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地,就需要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必定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对于准备工作我们还要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两方面抓起。我们都知道,要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合理地总结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程富有特色,还要别出心裁地想出各种教学方法,让教师本身的主导地位依旧存在。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这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预先理解,再在课堂上结合老师的讲解,双重学习,既发散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又不影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思考

学生的思考虽然应该被充分地理解和接受,但笔者研究认为,阅读教学中必须建立合理化的理解,不能任凭接受学生的天马行空。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部分差异存在,但是要引导学生把它们维系在合理性的范围内。其二,教师首先应该对文章有多元的解读和理解,所以就一定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力地去挖掘文章的要旨和潜在的意义,多角度多渠道地去认知文章中存在的东西,显然这就要教师有基本的心理素养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合理化的多元理解范围内得到培养和成长。

4.结语

语文阅读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成功的阅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

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起码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朗读也好,背诵也好,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尤其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这不仅有助于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印象。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语文阅读方法篇3

关键词:情境感悟 积累提高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意蕴优美的课文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的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筛选处理信息、识记课文的中心思想的能力。

1.动静的有效结合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课改十分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因为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可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精彩画面,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

1.1 情景交融获取信息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认知心理的显著特点是,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吸引他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展现具体的形象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太阳从未出――慢慢出来――全部出来的整个过程的壮观景象,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看一段描绘海上日出的录像,广阔的大海、耀眼的红日,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需要的情感意境中,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带着一种熟悉的感觉,学生的喜爱之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1.2 情感激发筛选信息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所以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才能“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教学《我的战友》,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影视资料,了解当时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世界人民所犯下的的滔天罪行以及我中朝人民的顽强抗争;搜集的生平,了解他的其他事迹。课堂上再配以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和朗读, 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敌军民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必将更为深刻。

2.教会学生如何理解阅读的目的

2.1 读思结合领会文章主旨

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读思结合,并且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挑山工为什么能把货物挑到山顶呢,他的动力来源于哪?”由此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深入挖掘,体会到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应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努力专心地付诸于行动

2.2 换位思考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适时地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体验,这时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他们对课文的领悟。如教学《狼和小羊》《》等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角色特点,进而以文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最后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达到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的目的。

3.大力提倡开创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方位的、有创意的阅读。

3.1 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上一定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阅读,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时间。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生活实际是那么悲惨和不幸,但最后却面带微笑死去,“微笑”不如“苦笑”这个词恰当。虽然这个学生未能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但他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教师就应先予以肯定和鼓励,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揭露的社会现实。

3.2 合作交流有利于文史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知识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进行交流阅读体会,展开个性化讨论,达到启发学生个性思维,提高阅读素养的目的。如教学《将相和》,有学生提出,既然蔺相如的智慧超过廉颇,而且官职也不比他低,为什么每次见到廉颇还要绕道而行呢?他有什么用意?结合现实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原来蔺相如不想让赵国两个关键人物不和,使秦国轻易达到消灭赵国的目的。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小标题“将相和”一词的真正理解,而且思维也得以充分拓展,阅读效果也达到最佳。

4.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咬文嚼字,体会语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所以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当运用语言的。

4.1 抓住重点词语,精读细品

对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其深刻含义的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比较多的。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又工作了整整一夜。”就应引导学生抓住“又”字来深入体会理解。

4.2 抓住重点语段,精读细品

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系,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对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熏陶作用,教师要抓住这样的重点段落来与学生共同赏析。如《草原》中描写草原景色和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段落;《草船借箭》中介绍诸葛亮在草船中悠闲喝酒的段落;《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英勇战斗,慷慨就义的段落等。这些重点段落感染力极强。学生通过精读感悟,利于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晓群.浅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2

[2] 熊银祥.浅谈小学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

语文阅读方法篇4

关键词:框架、逆向、立体交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语文阅读方法篇5

【摘 要】要教好阅读课文,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根据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确定它的教学原则。二、根据阅读课文在阅读训练中的一定优势,选定它的训练项目。三、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四、根据每篇阅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考虑它的教学方法方式。

【关键词】阅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训练项目;教学重点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怎样教好阅读课文,语文教育界还缺乏成熟经验,因而探讨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很必要的。我想从四个方面,就阅读课文教学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议论。

1. 根据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确定它的教学原则 阅读课文的教学不能背离语文学科中一般教学原则,诸如文道统一、听说读写并重、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课内外配合等。但是阅读课文教学本身还应当有自已的原则,我以为那就是:自读与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所决定的。它的独特作用是什么?就是在讲读课同课外阅读之间,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三者之间,起桥梁作用;而且这种桥梁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过渡作用,因为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语文实践的意义。

当前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偏向:一种是把阅读课文一律视同讲读课文,进行所谓“精讲”,时间不够用,就把作文课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挤到课外去;另一种是把阅读课文视同自由参读材料,只要求学生自已看看了事。这都是必须纠正的。前者剥夺了学生的自读权利,后者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都偏离了正确的原则,不能发挥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不是也要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吗?那与阅读课文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讲读课文固然也让学生自读,但那只是精读活动的一部分,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教读;而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自读应当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主要活动。讲读课文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要指导得比较周祥,在很大程度上仍如叶圣陶所说的“扶其肩”“携其腕”的;而阅读课文的指导,虽也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但只是给以提示,“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只是辅导,只“去扶携”而“翼护之”了。

2. 根据阅读课文在阅读训练中的一定优势,选定它的训练项目 阅读能力的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阅读训练项目也包含许多类型和方面。仅就阅读方法而言,注有诵读与默读、详读与略读、精读与泛读、慢读与速读以及摘读、跳读、猜读、美读等等。虽然阅读方法的选择主要决定于读者及其阅读目的,但在进行阅读训练是地,不同的读物对各种阅读方法的适应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讲读课文一般地说更适于进行详读、精读的训练,而阅读课文则往往在略读、泛读、速读、摘读、跳读的训练中表现出一定优势。特别是速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训练项目,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进行这一训练是很适宜的。

3. 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教材是把课文编成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类课文。但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却有类比型、对比型、补充型、印证型、混合型(即具备以上两种或更多的类型特点)等多种。其中类比型、混合型最多。类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同点;对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异点;补充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补充处;印证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发明处。混合型的单元情况要复杂些。

4. 根据每篇阅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考虑它的教学方法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张各种教学方法方式的最优结全中,并且把这种最优结合的一般形式叫做“研习法”。所谓“研”,是指钻研、研讨、研究;所谓“习”,是指练习、复习、实习(也就是实践)。运用“研习法”,在教师则是指导学生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在学生则是教师指导下进行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阅读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在自读辅导过程中来实现研习罢了。但是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怎样使各种具体的方法方式实现最优结合,则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师三个实际以及由此而定的目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学生、教师两个因素,一般说来,对讲读课文或是阅读课文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阅读课文本身的特点便成为选择配合教学方法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了。现行课本里的阅读课文各有特点,如:

(1)文章典范性强,又适于学生模仿的。如吴晗的《谈骨气》、李庄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这种阅读课文,一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按照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研究它的某些写法,然后模仿。

(2)文章典范性虽强,但学生不易模仿的。如赵树理的《求雨》、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类文章很多。教这类阅读课文,主要为了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认识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朗读(包括美读)、评点课文、摘录佳句,或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可就课文某些内容填写表格(如《求雨》填写“开渠”“求雨”交错叙写的表),等等。

语文阅读方法篇6

>> 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物理设计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作图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难题解题技巧 中考客观题解题技巧探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初探 初中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文本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初探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方法 浅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解析 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读音题解题指导 阅读理解细节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策略举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技巧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细找文中原话;3、看清题目要求;4、认真回答问题。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

所谓“速读原文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

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

所谓“细找文中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三

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

所谓“看清题目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2、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3、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

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

所谓“认真回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语文阅读方法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好的方法是开启成功的钥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阅读并不仅仅的只是从头到尾的浏览课文,我们要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信息,知晓文章反应的问题,将我们平时所学到的零散的知识点运用到我们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来,通过语文阅读,我们要能够很好的发现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要对文章的精华部分,具体到优美句段的运用,精准词汇的覆盖都要有很好的掌握,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才有意义,我们的阅读才会有所所收获,为此,我们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定理已经被反复论证是正确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的,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为阅读的内容他都能够理解,觉得没有多大的阅读价值存在其中,大多缺乏一定的耐性,阅读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浏览,却根本发现不了文章本身所反应的主题和美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对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阅读兴趣,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识字过程,重点在于这些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义,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国语言的丰富含义和强大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极大的乐趣和一定的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学生内心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我国的语言文字含义十分丰富,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有的甚至标点符号位置的移动都会带来整个句段意思的变更,这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切实利用我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含义,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句段含义的变更给我们的阅读所带来的不同的趣味性,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也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展示我们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养猪大似象,老鼠个个瘟,这本是一句含义非常健康的句子,但倘若变更下标点符号就会变成:养猪大似象老鼠,个个瘟。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简单变更,字面上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知识构成,在课堂教学中争取多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避免单调、枯燥的教学语言反复出现,教学语言趣味性的提升,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有极大的提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很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教师的使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还要注重语文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语文语言教学趣味性只是我们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传达文章主题的根本要求,我们有些中学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为了凸显自己的语言水平和知识本领,喜欢说一些高深莫测而又模棱两可的话语,让学生听着一头雾水,不能让学生真正的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中肯,尽量避免一些模棱两可性质的语言文字的出现,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应能够很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而又不失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性,能够将教学语言不断的提炼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要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方法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能够让人身心愉悦。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所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该包括有朗读,语感、速读、默读等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是理解本领。

二、引起阅读兴趣

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语文教学既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又要教育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能否培养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增强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老师们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多加关注,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树立学生主体牢固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树立且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相互讨论中、小组交流中去学习阅读,理解词句内涵。学生要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使阅读过程成为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四、养成写作习惯

作文教学往小处说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范畴,主要靠学生阅读的积累。如何写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所以,阅读教学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五、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阅读方法篇9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7-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的魅力究竟何在?从古到今无数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告诉了我们读书的益处。可见阅读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阅读的魅力之一――积累知识。一个人不会一生下来就能掌握知识,知识的获得,一方面可以向老师请教,但这毕竟有限。古人云:吾生亦有涯,吾知亦无涯。而大量知识的积累,还有赖于我们阅读大量的书籍。

阅读的魅力之二――鉴赏。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所谓鉴定就是对人后物辨其真伪,定其优劣;所谓欣赏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一个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所以,鉴赏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一个美好的事物进行感受、享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这里我们所说的鉴赏,主要指的是对语言文字作品中的美文的鉴赏。

阅读的魅力之三――沟通。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收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二、阅读的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依据总目标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根据每个学段的特点都是有所区别,但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安排的。

1、朗读、默读、诵读。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默读要求学会默读,养成习惯,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中的体验、领悟、积累。

2、精读、略读、浏览。这是阅读的方法的要求。

3、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4、阅读与理解的要求。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f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并受到感染和鼓励。

5、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适当的目标。

三、阅读的材料

当好小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立身安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作为教者手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的材料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1、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它是学生直接积累和学习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应特别重视课文的构成。它的课文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因此,形象性、生动性、有感染力、富有时代的气息是它的重要特点。

2、有益的课外阅读书籍

苏霍姆利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机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我认为:(1)阅读应该保证有一定的量。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读书总是多多益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445万字,只是课外阅读的最低要求,假如孩子们每天坚持一小时读书、看报,一个月、一年读书的总量就远远大于目标要求。(2)阅读要重视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七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中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四、阅读的技能方法

1、朗读

朗读是一种美读,不仅可以刺激听者的兴趣,而且能让^情绪上的引起共鸣。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2、默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默读就是看书,可见默读能力之重要。与朗读相比较,默读的速度可以快一些,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所以在小学课程标准中年段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到高年段提出“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诵读

诵读虽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与朗读、默读相比诵读是读书的高要求,不仅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练读出来,更重要的是注重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朗读、默读、诵读作为阅读的技能性、过程性要求,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4、精读

认真仔细的研读就是精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

5、略读

略读就是了解大意。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或者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的方法。略读也需要全神贯注,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要想略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精读能力的基础。

6、浏览

在小学语文课标高年级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浏览作为一种阅读的方法也是不容小觑的,它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有人说,一个人长期只有精读,而没有略读和浏览,就会影响思维的流畅和敏捷;如果长期只有略读和浏览,而没有精读,就会影响思维的严密和深刻。可见精读、略读、浏览,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事实上,真正的会阅读是能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方法,那样阅读效率必将得以提高。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阅读,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阅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升品位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程然,《汉语文化与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郑明江,高乃松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语文阅读方法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9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不会做阅读题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多读多做,对于考卷中的阅读理解却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思维转化不够迅速,心理也不够成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多读多做这样做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如何去做,如何去形成阅读思维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答题,如何去理解这篇阅读理解。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开始做不同类型题材的阅读,这些阅读理解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说明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阅读方法的训练

在做阅读理解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答题。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要引导学生去把握关键词,掌握阅读方法。去仔细品味不同类型的阅读的不同之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再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记叙文学习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很重要,学生需要把握文章主旨,才能回答好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文意,还要理解答题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地重复的去学习记叙文中的抒情部分和记叙部分。说明文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识记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还有说明顺序。在议论文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在初中阶段,主要的就是这几类阅读,这三种类型的文章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才能较好的完成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记忆才深刻,理解也会更加透彻,方法也会掌握得更好。

阅读方法的掌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些学生阅读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理解文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辨哪些是精读文章?哪些是泛读文章?哪些是需要积累的素材?哪些读只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发现的。怎么样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阅读,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地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更多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有归纳总结能力,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知识新的结论。

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坚持阅读

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要读,不仅要读,还要坚持读。每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加强自己的文字功底,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让自己形成阅读思维。而在现有的中国教育模式下,初中大多学生为住校学习,只有周末才回家,这样学生接触的课外书本其实是很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要学生了解时事政治,让他们有机会阅读更多书籍。

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也需要教师不断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提醒自己的学生不断的阅读课外读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有在课堂外要求学生花时间在语文上,多让学生阅读各种读物。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每天抽几分钟给学生讲新闻,让学生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从古至今,所有的文人作家都在不停地阅读,他们都不能肯定的说自己掌握了所有知识,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增强自身的能力呢?并且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阅读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吸收优美词句,把阅读材料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材料,要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充满正能量的读物。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要想自身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的积累。

另外一方面,阅读也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广,了解更多,在写各种类型文章的时候心里也有了底,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初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和教材外的文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好语文。

三、学习朗读,品味语言

字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文章。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字词的掌握,也要注意对整体文章的理解。语言的魅力需要我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要学会品味语言,精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体会,朗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有些文章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朗读,因为在朗读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里,才能让学生学到更为深刻的知识。比如在朱自清《背影》中,当学生读到作者父亲背影时,让学生带入感情的朗读出来,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作者对自己父亲依依不舍,感慨万千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入感情,也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利用起来,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有些文章很适合让学生朗读,在学习这种文章时,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朗读,可以分组朗读,也可以选择某个段落让某个学生朗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之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