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6:51:31

生产管理课程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1

1课程分析

通过本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概念、内容及主要理论;掌握企业一线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生产运作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过程控制等技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及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课程设计

设置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时应以装备制造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课程项目工作任务合理确定课程技能模块,并依据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在各项目及其各项目之下的各个模块中将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规则及基本知识融入在内,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的覆盖生产运作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即先获得技能,然后再体验知识。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施步骤

具体实施步骤编制成表,如表2所示。

4考核评价

将整个学习过程作为本门课程成绩的考核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核心,兼顾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表3所示。

5结语

通过项目化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责任明确,打破了强调知识完整性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学生初步具备了项目化教学的综合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从理论教学向项目化教学的转变,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于敬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教学改革的实践[J].船海工程,2014(2):73-74.

[2]刘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17-18.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2

(一)实用性与实践强。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源于生产一线,是对企业生产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提炼与总结,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一些方法甚至可以直接用在生产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课程的实践性也较强,其生命力也在于生产实践中。因此,单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而空洞,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与真实感。(二)课程内容发散性大。《生产管理》课程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其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相关内容往往都有涉猎:生产系统设计、制造资源计划(MRPII)、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库存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贯通了企业将其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全部过程,教学内容方面的发散性较强,知识覆盖过于普遍性,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深度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生产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计划、作业排程、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这就面临三个方面挑战:一是在课时有限的约束下,如此广泛的内容何进行系统、有效地教学;二是该门课与其他课程如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在许多内容上重复,课程之间如何配合又能避免讲解内容雷同;三是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只讲解各个知识点,点与面的结合往往捉襟见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三)课程内容更新快且幅度大。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保持着一定的同步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管理课程也从单纯面向机械制造业转变为一般工业企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一些原来属于前沿的技术方法逐渐成熟并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推广,MRPII、ERP等内容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基本技能筛选的典型性。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背景方面,知识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数理知识薄弱,文史哲知识相对丰富;在思维特点上,感性思维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较为迟钝。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基本技能的筛选不宜追求广泛性,而应立足课程所属专业进行技能的合理筛选,注重技能的典型性,在深度上进行挖掘,使每个技能能够体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而所有技能的整合能体现完整的生产管理流程。(二)教学内容的集约化与针对性。在选择典型技能,针对高职学生岗位本身必要、够用的理念,不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与全面性,而是以典型技能为依据,组织典型常用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设计,注重各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整体性。(三)经典教学内容与前沿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经典教学内容是基础与必要内容。前沿新增内容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逐渐成熟,并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而逐渐发展成为主干教学内容的部分,如ERP、MRP等内容,另一部分为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较少,主要应用在大型高新企业中的生产组织技术如柔性生产、精益生产等作为常识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

三、课程设计过程与实现

(一)课程设计过程。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实地调研结合,总结典型技能,通过一系列调研,对生产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助理、生产统计员等生产管理基层岗位所需技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总结出基层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八种典型技能,具体为:1.判识技能、2.生产过程空间组织技能、3.生产过程时间组织技能、4.简单流水线组织技能、5.产能预测与核算技能、6.生产计划编制技能、7.MRP计划编制技能、8.生产现场组织管理技能等。对应章节为:项目一认识生产管理、项目二生产过程组织、项目三流水线生产、项目四生产需求预测与生产能力核定、项目五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编制、项目六MRP计划编制、项目七生产现场组织方法。(二)课时约束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突出技能性与实践性,减少理论教学篇幅,降低理论教学比重,只保留必要的理论,同时将原有理论性教学内容改造为实用技能性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程的实践性,将生产车间实际工作场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管理流程相对应,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降低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难度,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将抽象教学内容形象化,复杂的数学计算简单化,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信心,基于此,对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项目一生产过程构成、生产类型分类与判识、前沿生产管理方法等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安排生产类型判识、生产现场观摩两个模块;项目二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生产单位专业原则与形式、生产过程时间组织—产品生产移动方式与生产过程图解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安排产品移动方式设计;项目三主要是单一产品流水线组织,实践环节为简单的流水线工序同期化;项目四生产需求预测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生产能力核定:单一产品生产能力核定,实践内容为单一产品产能核算;项目五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实践环节为累计编号法等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应用;项目六MRP原理与编制方法,实践安排MRP计划编制;项目七6S管理、标准化管理、定置管理实践安排为定置管理方案设计。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教学设计

一、职业院校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性质与教学设计思路理念

(一)课程性质。《企业经营管理》课程面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通用技能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即:具备建立企业组织、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设计理念是知识与技能并重,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对知识技能的不同需求,以及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对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参照助理经济师、经济师工商管理类专业技术要求,突出企业管理职业技能培养。该课程共设计了六大模块。分别是:企业的创建;企业的组织设计;企业的营销管理;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职业院校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学生能够了解创建一个企业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认识企业的创建模式,开展企业的组织设计,办理企业的注册登记。同时,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性的重点掌握企业的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技能,发挥所长。(二)课程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创建模式,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企业文化功能与文化构成,企业的愿景规划等。理解企业风险管理,产品生命周期,财务基础知识,企业的绩效与薪酬。掌握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企业人员的招聘与选拔方法,企业的4P营销内涵、营销计划书的撰写方法等。(三)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如何发现创业的市场机会,选择创业商机的能力;培养学生企业环境分析,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企业薪酬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开展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报表分析与评价,开展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分析企业市场环境,制定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的能力。(四)素质拓展目标。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拓展学生心理素质、具备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意志与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强不息,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干事创业,努力奋斗。提升人格品质,对自己、对社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心,正直诚信、懂得分享。

三、职业院校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创立企业。了解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面、管理能力等,以及提高综合素养的途径;掌握寻找创业的机会,进行项目分析、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能够开展市场调研,进行行业产业分析,进行市场预测,财务分析预测,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熟悉选择企业的创立模式,特许加盟、经销、、合作创立等模式。实训项目设计:分析创业机会,模拟特许加盟,演练创立企业流程。(二)建立企业组织。了解个体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等企业形态构成及其特点;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等行业性质;了解单一企业、多元企业、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连锁企业等企业组合方式。熟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考虑选择企业类型的因素。掌握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程序,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程序,合伙企业设立登记程序。根据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企业组织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以及筹资情况建立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实训项目设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模拟登记注册,设计企业组织结构。(三)开展营销管理。了解产品的核心利益、一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等层次性;了解产品的扩展、缩减、延伸等产品组合策略;了解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发程序、以及新产品的采用与推广;熟悉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周期的市场营销策略。掌握影响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定价程序、定价方法。能拟定产品的竞争战略;能拟定产品服务策略;能认识供需理论;能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能认识市场营销中介;能进行分销渠道设计;能运用整合营销传播;能拟定广告主题;能运用营业推广等。实训项目设计:设计某产品市场营销方案。(四)开展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了解生产组织,熟悉车间的平面布置;能编制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熟悉5S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能够组织生产;能对车间进行布置,能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理解质量管理原理,熟悉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直方图、控制图等。能利用全面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实训项目设计:根据市场需求编制生产计划,质量操作手册。(五)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熟悉招聘与选拔工作。能对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制定人员招聘计划,选拔应聘者,开展招聘、培训工作。能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人力资源预测。掌握企业绩效与薪酬管理,设计薪酬体系,能够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与激励,进行绩效管理。实训项目设计:开展某公司的模拟招聘,设计某公司的薪酬体系。(六)开展企业财务管理。了解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熟悉筹资、投资、运营、收入分配等财务管理工作。了解企业筹集经营所需资金来源,能建立良好的财务制度。掌握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内涵,反映经营成果的收入、费用、利润的内涵。能阅读与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实训项目设计:分析评价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参考文献:

[1]吕宏程,董仕华.中小企业管理(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4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5

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都是市场需求比较大,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最终成为建设工程的主力军,在建设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中国未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由于近几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而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的原材料、工艺、手法等等多个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但是安全问题也逐渐随之而来,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让人们痛心疾首,也越来越重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应当时刻审视社会的要求,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让大学生注重安全管理的内容,并掌握具体的行为方式,在建设工程当中将危险防患于未然。目前在高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进行梳理并改进。(1)安全管理的教学没有落实: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立工程安全管理的专门课程,所有的学校都将重点放在的专业的工程课程当中,并将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与职业健康等课程进行杂糅,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介绍具体的知识内容的时候,顺便提一下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比如教师在介绍施工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教材中提及到而来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教师会在课堂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简单介绍与施工技术有关的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学生对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接受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2)实践运用机会少: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认真学习,对基本的建筑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还应当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书面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工程安全管理的学习机会是非常少的。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比较闭塞,很多学生并没有尝试过自己走出校园,走向工地,锻炼自己,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原因,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应当不会从事地层劳动而放弃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和企业的交流比较少,实习的机会非常少,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工程安全管理的实践教学工作。还有的企业对来实习的大学生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认为大学生也不能成真正的员工,就让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跑腿打杂,一些比较重要的施工场所都不让大学生进去,以防止出现危险难以交代,很多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收获。(3)学校与企业的衔接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和生产规范等方面,一些具体涉及到的机械和设备都是很久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被企业所淘汰,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完全没有相关的理念,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已经逐渐被企业所淘汰。

2剖析原因

(1)重视性不足:目前高校的关注主要重点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好职位,因此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投入能够收获比较高的就业率,带动学校的发展,但是工程安全管理技能并不能像专业素质一样获得很明显的回报,学校考虑到课时等方面的原因,就不会安排工程安全管理的课程,实际上还是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重视不足的原因。(2)认知有限: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不够重视,施工单位比较注重的是完成工作的时间和投入的成本,对于一些安全问题也认识不足,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监督效果并不显著,一些施工单位出现安全事故就隐瞒,政府发现的不够及时,而且不能大力惩处,如此循环往复,各方对工程安全管理的观念都认知不足,导致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得到重视和实施。(3)师资力量不足: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应当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背景,然后还要对实践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有自己切身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3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进策略

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对我国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对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条建议。(1)引起高校的重视:在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中需要开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专业课,首先学校必须对工程安全管理足够重视,看中它在未来的建设工程中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重要地位,然后做好传达工作,让高校中的教师也足够重视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最后在设立专业课的同时,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在给孩子们讲课的同时,也要注重介绍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之后,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去学习[6]。(2)项目法:运用项目法进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安全管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学会团队协作,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3)教学方法多样化:由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困难,很多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这也加大的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容易分心,教师应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8]。(4)优化师资力量:对于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多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是到国外短期学习,吸收国外的优秀指导意见,还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真正学习到实践知识,不断提高高校中教师的工程安全管理的专业能力,在学校里面逐渐培养出能够教授学生的优秀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对于教师而言,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是成长的契机。

总之,通过对目前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高校改进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作者:张哲弘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对分课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教学模式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运用工程学、化学、药学和药品管理法规等基本理论和技术对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等进行有效管控的一门交叉课程。该课程是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依据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MP)要求,该课程从药品生产的原料药购进到成品的销售,对药品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人员、硬件和软件等关键要素进行全方位规范化要求,多以法律条文形式呈现,存在大量与生产岗位实际和不同学科领域有关的专业术语和技能规范。若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听课效果差,且教学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难以实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教师通过引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是与新版药品GMP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分课堂教学思路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将教学活动分为3个环节,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模式。本文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以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学生为教学改革实验对象,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以期实现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双重提升。

1对分课堂教学实践

1.1教学对象

以五年制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两个平行班和中药学专业两个平行班学生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对象。上述4个班级班风学风无明显差异。理论教学:药品生产技术专业1个班和中药学专业1个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而另外两个班采用传统讲授模式。实践教学:4个班都采用现场教学并模拟操作的模式。

1.2内容安排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教学标准及上述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总课时为36课时,其中理论24课时,实践12课时,每周1次课,2课时,共18周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课程以何思煌和罗文华主编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借鉴《药品GMP及其附录》和《药品GMP现场检查细则》的相关要求,根据药品GMP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药品GMP相关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药品GMP意识和职业素养。除厂房与设施、生产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需要约两次课外,其他基本上每次课完成1章内容的学习。

1.3方式与步骤

在第一周第一次课前半段安排约45分钟时间介绍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对接的主要岗位群、课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和素质)、课程的授课形式、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配比、考核形式等,重点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展示。在第一次课后半段45分钟里,教师讲授第一章药品GMP基本知识框架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课下深入自学第一章并写出本次课学习笔记,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一个讨论主题,如为什么实施药品GMP的核心是最大限度降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或差错等。课后作业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和重难点写出学习笔记,二是单独查阅资料完成一个思考题并写出自己的见解或观点,供下次课讨论并供教师抽查考核。第二次课首先安排约45分钟时间用于组内交流、分组成果展示及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点评。组内交流约10分钟,主要包括分享学习体会、互相答疑和考核,讨论完成第一次课布置的思考题并形成组内一致观点。该过程由各组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抽查学生作业,不具体指导。分组成果展示及组间交流约25分钟,教师组织各组轮流通过发言、PPT解说、答辩等形式展示小组成果,各组间可以相互质疑和辩解。教师点评约15分钟,主要通过展示优秀、一般和较差的作业和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同时对有争议的内容进一步讲解和明确,对重、难点内容再次强调,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和破解难题。第二次课后半段45分钟由教师讲解第二章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框架和重、难点,不直接解释本章有关条款内涵,要求学生课后自学本章全部内容,完成本章学习笔记和思考有关条款的内涵。此后每周授课模式大致与第二次课类似,只是前后两个环节的时间分配随各章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在上述对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灵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使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得到双重提升。

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本课程每次课都有应用,是运用最多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做法是教师收集并剖析案例。教师通过在讲授或点评环节穿插案例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树立药品GMP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和使命。如在介绍药品GMP的产生和发展时,引用“二硝基酚”“反应停”“磺胺酏剂”等国内外危害和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或严重违反GMP要求的案件,使学生认识到药品GMP是在吸收惨痛教训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药品质量与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必须严肃、认真、科学对待药品GMP和本课程。如第二章质量管理中引用“欣弗事件”、第三章机构与人员中引用“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等。教师还可引用GMP认证检查中发现的违反药品GMP的行为并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学生对药品GMP相关规定的理解,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到位,尽可能少出现差错。另一种做法是学生收集案例但让学生分组讨论剖析并分享。通过学生主动收集和剖析药品GMP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更有益于学生发现、分析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资源、手段、方法进行的教和学的活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涉及药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属于交叉学科,内容抽象枯燥,信息量大,需要大量教学资源。而当前该课程教材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仅靠教材照本宣科式讲授,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环节通过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生动逼真的药品生产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用PPT展现药品厂房布局及设施设备实物图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用微课视频播放生产检验设备运转、操作等,用动画演示生产检验设备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用药品GMP模拟软件演示或模拟药品生产、检验操作等。

2.3现场教学

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等已成为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缺乏必要实训场所和现场操作,学生就无法获得岗位体验,职业技能和素质得不到培养,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部分章节如厂房与设施、设备、生产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4个章节的教学搬到学校药品GMP生产模拟车间和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开展教学,让学生对药品GMP厂房、设施设备、药品生产和检验过程等有现场实地的学习和体验。教师按厂房功能布局和生产工艺流程,一边简短并启发式解说,一边挑关键的步骤进行适当演示操作。教师讲授和演示完后,随机选取学生轮流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一旁观察并拍摄视频,要求学生课后就该操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指出其操作正确和错误的地方。在下次课讨论环节,汇总并分析导致该学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风险评估,最后讨论制订改进和预防措施。

2.4启发式教学

在讲授或讨论药品GMP条款时,可以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如针对某个条款,可向学生启发式提问:药品GMP的相关条款是怎么规定的?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如何按规定操作?这样操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不按规定操作有什么风险?操作错了怎么办?做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再次出错等。通过连续递进式发问,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条款和药品GMP内涵的理解。

3效果评价

对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如下:期末闭卷考试占40分(考核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且重要的知识,以卷面成绩为准),出勤10分(不定期随机点名,缺勤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30分(一般每个章节1次,按10次计算,每次3分,其中学习笔记占2分,主题讨论的准备情况占1分),课堂讨论表现20分(从组内、组间讨论和发言积极性及准确性方面评分,按10次计算,每次2分)。对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价指标如下:期末闭卷考试40分和出勤10分(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平时作业30分(以课后习题为主,不包含学习笔记和主题讨论内容,按10次计算,每次3分)、课堂表现20分(以是否认真听讲和主动回答问题、是否遵守课堂纪律为主要考核指标)。期末汇总各项成绩后发现,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8.6分,其中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平均成绩80.2分,中药学专业学生77.0分。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7.4分,其中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平均成绩79.2分,中药学专业学生75.6分。通过综合成绩分析表明: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但通过对各项分数分析发现: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30.3分,其他成绩为48.3分,而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36.5分,其他成绩为40.9分。该结果说明在基础理论知识传授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效果要明显优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及药品GMP意识等综合素质方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此外,通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成绩稍优于中药学专业,说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需要相应的专业基础,具有一定的岗位选择性,其主要对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相应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岗位群。

4结语

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若能在此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本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收获了如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一是对本课程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要始终坚持帮助学生树立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意识,围绕“最大限度降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或差错”的药品GMP核心和宗旨,按照“一切行为有规范、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有复核、一切行为有监督”的原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严谨,既遵守规矩又敢于创新,能适应新版药品GMP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二是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每次课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组内交流、分组成果展示及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点评、新知识讲授的时间分配,既要避免讨论不深入或无法控制,又要留有合理的时间用于新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的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并达成教学目标。在讲授新知识后布置讨论主题任务时,要根据每次课内容的多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成果展示时,教师要随机点名,且将个人表现与该组成绩挂钩,给每位学生压力和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三是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新信息化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成.高职高专制药专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5(3):93-95.

[2]刘丹,孟艳秋,刘跃金,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7):203-204.

[3]赵斌斌,周小雅.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整体设计[J].广西教育,2016(27):57-60.

[4]李扶昆,徐娇,张富东.GMP应用基础教学中应注重六种意识的培养[J].中国药事,2016,30(8):818-820.

[5]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7

该书的结构安排兼具逻辑性和整体性,采用项目化的编写体例,撰写方式新颖独特。全书由12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中说明项目目标并导入实践案例,通过任务化的方式对项目案例进行分析和检测,有助于读者对不同管理项目的过程和实践有更加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项目1从理论层面出发,对食品企业的管理进行概述,介绍了食品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项目2介绍食品企业的组织与文化,主要涉及食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项目3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食品企业的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过程;项目4论述了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决策,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食品企业如何制定经营计划;项目5介绍了食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在食品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不同营销策略的组合会带来不同的市场效果,这部分突出介绍了网络营销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项目6是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分别从生产过程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设备管理等环节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论述;项目7是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卫生管理,这部分主要介绍了食品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认证和卫生管理等环节;项目8是食品企业物流管理,这部分首先对食品企业的物流管理进行简要概述,然后从采购管理、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3个角度详细论述了食品企业的物流管理的范围和过程;项目9论述了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从招聘到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励等具体的过程论述,为食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启发;项目10是食品企业的财务管理,分别从食品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费用与利润管理、财务分析等过程进行介绍;项目11介绍了食品企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随着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的兴起,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项目12是食品企业管理创新,这部分介绍了什么是食品企业管理的创新和食品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方法。该书的出版对于学习食品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升食品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同类型的相关教材,该书在编写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3个方面。(1)课程定位的创新。

“食品企业管理”是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该书认为,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培养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食品企业管理岗位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创新型管理合格职业人”,要贯彻落实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培养理念,把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企业管理学知识导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技能型课程模式。书中倡导把食品企业管理作为一种技能去培养,而不是作为纸上的学科去研究。也就是说,该书将食品企业管理定位为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从课程培养理念、课程定位、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内容、课堂形式、培养模式与培养特色、学生学习角色定位、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基础。(2)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技能型课程模式,同时考虑到食品企业的特殊性,书中突出了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卫生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该书创立了“制订XX食品公司企业管理方案”工学结合团队项目任务化实践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依据每章内容主观设计实训内容和方式的做法;改变了课后主观设计实训内容和方式,采取课前按照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整体设计实训内容和方式,与学习内容同步进行;改变了传统实训方式“空对空”(虚)缺乏针对性、实践性的做法。书中针对客观存在的、活生生的管理存在问题的食品企业进行诊断、解决,变“虚”为“实”;采用团队化运作、项目管理的方式,能够培养读者的团队意识。因此,培养模式突出了实战性,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技能性,使读者在真实的食品企业管理环境中体验食品企业管理实践活动,有利于读者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3)编写方法的创新。在编写方法上,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编写方式,该书的开篇增加了绪论,介绍了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介绍该书的课程整体设计,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晰学习食品企业管理的目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编写体例上采用了项目任务化的方式,全书通过12个项目,介绍食品企业管理的具体过程。在每个项目中,通过设定项目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食品企业管理的目标和内容,通过项目检测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学习内容。此外,该书是与双汇集团校企合作共建的成果。

双汇集团的管理人员参与了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为该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食品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结合该书内容,立足于新时代食品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食品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食品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当前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食品企业可以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自身的安全质量标准,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能够通过加强食品企业内部的监控,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提升食品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是食品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企业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创新能力,加强对于食品的研发及科研投入成本,能够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得到相应提升。(3)提高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书中的观点,食品企业在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大局和整体的意识是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在抵制住短期利益诱惑、做好食品企业的管理信息保密工作的同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能够避免企业因遭受较大的损失而限制发展的风险。其次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员工培训活动。通过定期的培训,帮助企业全体员工形成科学管理意识,推动企业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和体系,强化企业在行业内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根据管理人员的基础能力对储备干部等人才进行培训,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4)注重食品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8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高职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企业培养掌握基础管理知识和具备相应管理技能的基层管理者。企业管理源于生产实践,又用来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在企业管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才符合企业管理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沙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规则,轻指导

在沙盘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沙盘规则的讲解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本身的指导,导致学生知道怎么去推演沙盘,却不知道如何决策,或是做出错误的决策后,却不能很清晰地知道这些后果产生的原因。出现这种重规则轻指导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二是老师能力有限。沙盘模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少有经验可循,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沙盘这一新的教学方法无所适从。

2.重沙盘推演,轻现场案例分析

很多学校企管沙盘模拟不仅是作为实训课程存在的,还是选拔学生参加省(或全国)的ITMC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沙盘模拟的过程中自然看重结果,对于获胜的小组关注较多,对经营失败的小组关注不足。要将知识的传授、沙盘的模拟操作、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而言难度较大。沙盘模拟对教师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教师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现场案例分析。沙盘模拟的精髓,不是模拟过程的激烈竞争,实战演练,而是教师针对不同条件与模拟结果的讲解。否则,教学过程易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游戏。

(二)企业管理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企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丰富,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基本是集中在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讲解上,不安排实践环节或是实践环节很少。因为实践环节不易组织,操作性不强,不容易达到实践的目的,而并非这门课程不需要实践。实践环节缺乏、实践效果差是企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企管课程知识点多且分散。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能“记住”很多管理知识,但记住知识不等于拥有了能力。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且缺乏联系。学生在学完了这门课程后往往只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原则、方法、手段等,缺乏系统的观念和整体的意识,且所学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耗。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决策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用人单位所急需的。

三、课程整合实施

(一)课程整合的基础

1.教学目标相似

企管沙盘和企管课程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战略决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构化知识体系需要系统整合

企管课程不仅包含市场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想学好这门课,必须系统掌握这些知识。而企管沙盘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经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企管沙盘演练涉及多层面的管理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完备的专业知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否则,学生可能是稀里糊涂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沙盘推演而不能把握企业管理的真谛,也无法体会沙盘的魅力。

(二)整合课程,优化教学效果

1.将沙盘引入企管课程教学,整合课本知识,解决实践难题

通过沙盘教学这一载体,学生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通过沙盘推演,学生能够掌握综合运用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有利于将所学技能加以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运用,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企业管理知识体系,既解决了企业管理实践环节薄弱的难题,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2.重视沙盘模拟过程中的现场案例解析

现场案例解析是沙盘演练课程的精华所在。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会更加深刻,会反思经营决策中的不足并思考对决策失误应采取的补救措施。每次实训课结束后,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回顾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奥秘。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总结改进实训教学,把带有普遍困惑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解析,这个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传统的案例教学受案例本身抽象性所限,学生无法获得切身的体会。而对现场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层剖析,会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这比传统的案例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

3.整合师资结构,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实践性;应用型;管理创新

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在学校和食品公司企业当中,我们就应该更加对拥有实践经验型的人才进行管理方面的重点培养,因此,在学校中的食品与工程专业当中,食品企业管理的相关课程也就受到重视。加强和完善食品企业管理的教学质量,在学校开设的企业管理课程中,我们要开创不断的探究和创新,以及重视食品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将这些能力加强,这才是我国当今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创新的关键环节。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食品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建设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教学质量提升,做到对于课程安排的合理,课程体系的整体修复,真正做到我们理想中的食品企业管理实践性应用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性应用型食品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完善培养体系

国家食品企业的核心是食品科学专业人才,这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食品专业管理人才质量,受到食品企业管理课程质量的影响,所以将食品专业的特色加以强化,完善企业生产实际接轨的培养体系,这就是目前最需要完成的任务。想要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以及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如果没有好的实践教学,那么就不能完成目标。综上所述,食品企业管理在学校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会更加受到重视,在实践教学当中以学生为本,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方向,就能够创新出新型的培养体系。 

2突出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特点,注重能力培养

在我们当今的大学校园中,要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如何正确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实践教学当中,要与时俱进,创新食品企业管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并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将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变化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适应社会。从我国目前的形式发展来说,在食品专业学习的学生,在未来是否能够真正在社会中立足,是否能够具有我们所需要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食品企业最为看重的,从中也可以明确直观的看出高校的教学治疗。所以我们就需要使食品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有所突破,将其特点进行扩大,才能快速跟进国家的市场发展以及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管理方面能力。

3食品企业管理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探索

(1)把握市场方向,创新优化课程内容。跟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市场和各大企业中对于大学生就业人才的要求也在跟着变换,通过对食品企业的研究调查,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来看,例如人才方面、对于技能的要求以及专业等等,就需要创新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将学科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学生了解掌握,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管理观念,只有使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才能紧跟企业管理的发展步伐。例如在当下就要了解和把握国家食品法律法规,以及食品行业的发展变化,才能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在日常的实践当中,要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等等加强了解和学习,深化相关管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2)改革创新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从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食品企业管理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是在专业中十分优势的存在,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管理理论知识比较缺乏,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高于其他非工科专业的学生。所以就目前的这个状况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出新的接受力较强的教学手段,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完善其不好的地方,通过在实践中学校理论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管理能力,完善出一个具有特点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不同的课题上进行不同的互动,例如对案例的分析、对角色的扮演以及情境模拟或是管理模拟等等中,达到更好的技能管理水平。也可以通过个人在食品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科学化的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各种层次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企业管理案例对比,重点关注各大企业之间的成绩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还可以在质量管理课程当中,列举出我们都周知的几个乳制品、罐头食品、酒类制品、方便食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企业的案例,将在座的学生几几分为一组,进行对于管理方面的训练,并且对本地区中十分出门的酒水类,蛋糕类等等一系列食品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中分析出讨论的该产品的优势或者劣势,然后编制HACCP计划。通过这种新的实践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方面知识的接纳能力和意识,从中培养出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3)在技能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当今的高校中,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技能方面训练也变得越发的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出各大企业在经营中的沙盘模型进行模拟的实践管理课程,模拟整个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一整个供应链是如何运行的,通过对管理角色的扮演,从中学会对于突发问题的对策和决策。我们还可以通过食品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在不同的工艺和实验过程中,模拟设计出每个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和5S管理条例方法的现场情景,为学生们提供出所需要学习的各类工艺流程,把每个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规划出生产方面的计划,从而推行5S管理。在相关课程中,例如肉制品工艺学、葡萄酒工艺学等等课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应相关的场景设定出不同的管现场。让学生们惊喜对各类原材料的各类计算,对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严密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学生定期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保洁,从中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之间的了解原材料管理以及在管理课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更好的了解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是怎样的,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4)在生产实践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的实践教学模式,说白了就是在理论的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我们所期望的实践教学进化成生产实践中。在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发挥出学校制定该教学模式的作用,把当时现有的所有教学资源,进化为管理实践课堂。例如在统一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食品中试车间实行企业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各大企业真实的管理环境。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们到外地知名企业进行学习和历练,从现在开始熟悉各大企业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流程,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白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未来就职企业中的联系,在此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通过对大型食品糕点生产企业等,确保学生的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从最基本上提高整个食品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4结束语

本文就是通过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得到了有关结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企业管理的教学不仅要有大范围的知识面,此外我们最该倾入精力的还应该是学生在校时间的能力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思维扩展能力。通过对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通过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完善,并在实践环节中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所要培养目标,构建出实践性应用型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体系,这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海涛,邵信儒,姜瑞平等.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3(22):70-71.

[2]王双.传统食品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管理创新[J].商,2012(07):25.

[3]推进“五化”推动创新绍兴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J].信息系统工程,2011(09):6.

[4]邓娟.我国食品企业竞争力研究——以我国食品制造企业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冯振伟.论食品生产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创新方法[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07):111-112.

[6]刘欢,何文兵,夏光辉等.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发酵与酿造学”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02-103,142.

生产管理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