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诗朗诵十篇

时间:2023-04-08 19:22:06

教师节诗朗诵

教师节诗朗诵篇1

gt;

男:

那一天我走过村头

那一天我站在校园门口

那一天在红日喷薄的早上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

女:

那一天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那一天你拉起我的小手

那一天我随你走进教室

你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肩头版权所有

男:

那一天你在黑板上画了颗红心

你说"这就是我们理想的源头

有了它

无论周围是黑是白

生命之树都会葱茏富有"

女:

那一天

话题就从红心里源源流淌

从那以后一颗颗红心

就开始了不懈的追求

男:

从那以后

宁静的课堂

总能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

从那以后

厚厚的课本

就如同甜蜜的果实

而不再是硬硬的砖头

女:

从那以后

我们被你注定了要长成大树

从那以后

您日夜为我们整枝浇水

就那样

我们习惯了

沐浴你脸上阳光般的暖流

男:

从那以后

我们习惯了把雨露吸收

从那以后

我们一面抓紧挺拔向上的主题

一面让欢乐伴随着鸟语

在智慧的大森林里

幸福的啁啾

女:

从那以后

我总是把千头万绪的想法

和千奇百怪的举止

在你面前表露

从那以后

每当我从睡梦中醒来

还经常看见

不眠的灯火

闪烁在你的窗口

男:

我总是看见

流水般的孩童

一脉脉走进您的视野

我总是看见

长成的学子

目光里充满眷恋

紧紧的抓着你的大手

女:

我总是看见

离别的时刻

你眼里蕴涵着欣慰和祝福

我总是看见

眼前的道路不停的呼唤

远去的学子

把感激的泪水

洒在校园的门口

终于有一天

我也象羽毛丰韧的雄鹰

即将冲上蓝天

离别时

任凭情感在心海里汹涌

却一步步离开

没有回头

女:

我们怎会不知道

在每个日出和日落版权所有

多少清贫寥落

都由你自己承受

我们怎能不知道

春去秋来

多少风霜雪雨

吼叫着摔在你的肩头

男:

多少年来

回想您的眼神

一直伫立在我们的身后

岁月渐渐老去

回想您的笑容

却依然灿烂在我们的心头

想您每一丝黑发

都为我们染上霜雪

想您每一道皱纹

都象是岁月给您画上的一个个对勾

女:

亲爱的老师

我们知道

任何语言

都不足以表达一份崇敬

我们懂得

任何财富

都不能把如此渊博的爱心拥有

男:

我知道

在您面前何回报都显得苍白

那就让我们把一颗颗红心

象您一样传承在每一个金秋

合:

请清风

捎回我们深深的祝福

请归雁

带回我们永远永远的问候

此时此刻

回望母校

心中依旧涌起一袭袭暖流

亲爱的老师

此时此刻

我们再请您批阅我们人生的答卷

此时此刻

教师节诗朗诵篇2

到处是节日的气派?

为什么今天的校园,

到处都披红挂彩?

为什么今天的学生,

个个都这样愉快?

为什么此刻的老师,

人人都如此开怀?

啊,今天是教师的节日,

尊师重教的旋律响彻神州四海;

啊,今天是园丁的良辰,

热烈的祝贺是我们满腔的情怀。

老师,你们是人民的园丁,

你们是学生的表率。

对事业,你们不倦地追求,

对学生,你们充满了挚爱。

你们用汗水,

换来了祖国花儿盛开;

你们用的智慧,

迎来了一个尊重知识的年代。

为教育事业沤心沥血,

你们理应披红挂彩;

为培养祖国新的一代,

你们早该坐上知识的主席台。

什么“知识有罪”,

什么“九儒十丐”,

这些发霉的思想,

早该抛到九霄云外。

什么“教书匠”的叹息,

什么“孩子王”的悲哀,

这些陈腐的观念,

已经被历史淘汰。

没有园丁的浇灌,

神州大地哪会有多彩的世界?

没有教师的辛劳,

我们怎能够畅游知识的大海?

没有老师的教诲,

就没有我们光明的未来;

没有老师的栽培,

就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

上课时,你给我们,

讲莎士比亚,讲杜甫李白;

下课后,你和我们,

谈真的追求,谈美的色彩。

我们记得住,

你备课时的孜孜神态;

我们忘不了,

你谈心时的恳恳心怀。

你们的大脑是知识的湖泊,

你们的心灵是爱的大海,

你们的眸子是明亮的灯塔,

你们的银发被粉笔染白。

啊,老师,你们一生清贫,

却始终不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啊,老师,你们两袖清风,

却在造就着祖国富强的未来。

今天,我写不出优美的诗句,

只能请你们听听我心的自白。

教师节诗朗诵篇3

播在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不管条件不论待遇

播下的是心血和汗水

收获的是智慧开花

您是一颗火种

燃起山民们改变命运的渴望

在山风指间

把光明移植在孩子们的心灵

有始有终

您是一付肩膀

付甘为人梯的肩膀

架在学子们攀登人生高峰的脚下

教他们不向困难低头

永远向上

您是一种象征

文明使者的象征

引领着一群群红领巾

向明天的理想挺进

育人是您的天职

进取是您的姿态

奉献是您的精神

数不清多少次夜以继日

记不得多少个不眠之夜

您的身影映在窗前

构成夜澜中最美的风景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孜孜不倦死而后已

这就是您的精神实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就是您一生的写照

我们知道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您是贫乏的

但在人们的良知中

您永远伟大

您用一生的心血

培育祖国明天的花朵

您的精神比任何物质丰厚得多

当雏鹰展翅

当星火燎原

笑容灿烂了您的心愿

在这样一个庄重而意义深远的节日里

在您第24个全国纪念日的时候

让我们以诗以歌化作祝福

捎去我们深深的祝愿

愿您

教师节诗朗诵篇4

多年来,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配乐朗诵,师有感情的范读后,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朗读预热,还没深入分析诗歌,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疏通诗意,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生读,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却难以下咽的感受,想象扔杯子,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字正腔圆,语速、感情得当,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配以动作,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不能食”难过读,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进而喜欢语文课,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声音刚落掌声响起。)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音调悲愤激越,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评得漂亮!颤音、表情,再适当加上动作,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领悟诗情,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学生范读,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注意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

教师节诗朗诵篇5

【关键词】幼儿园诗歌朗诵标记运用合作演绎

诗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为常见,诗歌语言通俗凝练,形象性强,声韵和谐,读唱都是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指南》语言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诗歌的形式经验要点――幼儿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下面,让我们进入中班诗歌《雷公公在敲门》的教学现场。

一、 巧妙埋伏,种下诗歌前期准备

活动背景一:午睡时间

轰隆隆,打雷了。孩子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都很害怕躲到被窝里。师:“没事儿,不要怕,是雷公公上班了,或许还会到咱们班上来呢。”起床后鑫鑫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问:“王老师,雷公公真的会来啊,会不会打到我们呀?”(《雷公公在敲门》,悄悄潜入孩子的心里。)

活动背景二:家庭配合

就那次后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谈论雷公公。家长和孩子们说了较多雷公公的故事。例如:诺诺说“我妈妈说的打雷要回家,不可以在大树下”,嘉嘉说“打雷是春天来了”等。(《雷公公在敲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里。)

活动背景三: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图书区中孩子们也在议论着关于雷公公的事情,识字的MM看着书说:“打雷是自然现象”,子轩说:“春天打雷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到来了”。(《雷公公在敲门》,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幼儿前期经验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教师结合应景的自然现象在安抚孩子恐惧心理的同时激起幼儿对打雷秘密的兴趣;家园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去了解现象;班级环境中提供图书让孩子自主或合作探索、交流秘密,为诗歌教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二、 多种形式,丰富诗歌内容学习

让幼儿对诗歌内容充满兴趣,在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形式一:自由表达认知。师:“雷公公来到我们班,来干吗呢?”阳阳说:“是带我们去天上的探索奥秘的” ……安排自由讨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述说出来。形式二:实物图片呈现。利用实物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师:“喊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理解“游、跳、爬”等特征。形式三:“猜一猜”游戏。在全部出示动物图片后继续和孩子一起边学边玩,拿掉两张动物图片,谁不见了。请幼儿用诗歌语句回答,深度记忆诗歌内容。形式四:大鼓配乐演绎。根据诗歌内容在念“轰隆隆”时敲强弱弱三下,再给予一定的节奏,同时也激起孩子再次学习诗歌的兴趣。形式五:巧取动作。孩子们好动是天性,配上相应的动作正好符合这一年龄特点,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动物的起床方式。在孩子们自创动作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形象的动作。

利用提问感知诗歌内容;借助图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击鼓、动作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诗歌,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演绎了诗歌的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标记运用,领会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的表达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表达手段能帮助幼儿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1) 回忆朗诵标记。师:出示“停顿”“重音”等标记符号。“这些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和孩子们共同回忆。(2) 自主选择合适的标记,尝试朗诵。孩子人手一张图文并茂《雷公公在敲门》的诗歌图谱,边朗读边做上相应的标记,做好标记后自己尝试朗诵。(3) 个人朗诵会,同伴点评。幼儿根据自己的图谱进行朗诵表演,其他同伴安静倾听,进行简单点评。你最喜欢哪个同伴的朗诵,为什么?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朗诵也一样,孩子们自己看图谱做符号标记,自己找出朗诵的速度等都帮助幼儿建立朗诵的经验,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教师节诗朗诵篇6

一、重视朗诵,读出节奏和韵律

诗歌精练简短、节奏分明、韵律优美、易懂易记,读起来郎朗上口,深为孩子们所喜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说过:“诗歌是知识的百宝袋,蕴藏着人类语言的珍珠……”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多朗诵,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能提高他们对小学语文的兴趣,从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要让学生朗诵诗歌,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诵,自己多朗诵几遍念准字音,整首诗歌都要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诵。

课堂上,教师先要为学生示范朗诵一两遍,使他们对整首诗歌有初步的印象,以引起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愿望。诗歌儿歌中的语音是体会作品思想感情的关键,所以朗诵要咬字清楚、语音正确、富有节奏、感情充沛、有一定的感染力。朗诵后,可以问问学生:“刚才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听到老师念了些什么?”等,引起学生的专注。 如《小小的船》一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里面大量使用叠词,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叠词处加以强调和停顿,并注意朗读的音调和速度,就能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品读词句,悟其凝练和精美

小学语文选编的诗歌所抒发的儿童情感、盎然的儿童情趣洋溢其中,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有时候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帮助学生以点带面,理清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如赵宗宪的《蟋蟀》一诗:“蟋蟀和我捉迷藏/蟋蟀躲在墙角里/我找来找去找不到/一赌气/我就不再找 了/蟋蟀看见我变了脸/就连连叫着/我告诉你我在这里/还不行吗?”

这首诗歌描写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在这一节小诗里,“躲在墙角”“连连叫着“等词用得十分精准,既准确描绘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又写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带着动作来朗读,并让他们谈谈对这些词的体会。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白鹅》《》等文章之后仿作小诗。

三、模仿佳作,抒发童真和童趣

打开课本,选文里的诗歌珍珠般迭现:《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太阳的话》《白桦》……小学诗歌具有纯真的童心,创造性地运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韵律流畅、节奏生动,切合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文学、文字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模仿性创作,也不失为一个学习诗歌的好方法。小诗《可不可以说》是香港诗人西西的作品,立意新巧,极富童趣,笔者出示了诗歌的第一小节,并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学生听:“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一只葱/一个胡椒粉?”学生们边听边认识到这首诗歌的特别。接着,课件出示以下诗歌片段:“可不可以说/一( )飞鸟/一( )椰子一( )/一( )树/一( )太阳一( )/一( )暴雨?/可不可以说/一( ) 雨/一( )雪花/一( )银河/可不可以说……”在填空中,启发学生以游戏接龙形式自由续诗,再和原诗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品味中感受诗的灵气。

总之,小学的诗歌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科学的诗歌教学工作,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教师节诗朗诵篇7

[展示一]诗歌朗诵会

一、活动计划

1.准备朗诵材料: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所喜爱的。

2.确定朗诵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参加班级的朗诵会,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可以个人朗诵,或男女对诵,或小组合诵,还可以是配乐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

3.安排人员分工: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等,力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任务,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二、活动片段

生1: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如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等,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生2: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生3: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生4: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生5: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

[展示二]知识竞赛

一、活动要求

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四关过后,看看哪个组是冠军组。要求各组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竞赛例举(第二关:诗情画意)

1.当我们感怀母亲的恩情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诗句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4.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景象,我不禁想起“______”的诗句。

5.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

[展示三]自主创作

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首诗,你们想写诗吗?老师就来教你们写诗。(引导学习《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师:这两首诗写得好在哪儿?

生1:《致老鼠》作者把老鼠当做人来写,很有趣。

生2:《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师:那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师指导以《雨》为主题写诗;生自选主题写诗)

教师节诗朗诵篇8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2、认识生字。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

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师生背诗竞赛。(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

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4、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学生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四)课间休息。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

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休息过后,进行一次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本领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教师节诗朗诵篇9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对话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改变了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现象。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其中的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整个课堂对话活动的基础,是一个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提取信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对话”演变成“满堂问”,更不能剥夺学生自己品读课文的时间,而应该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感悟和品味文本。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与老师、同学的对话,就越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地读,细细地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交流、感悟和品味文本呢?下面我以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文为例谈谈看法。

一、听读

听读就是学生听老师、磁带,以及多媒体设备对课文的范读,有时甚至可以是听班上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的范读。听读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教学中,尤其是文学类课文,往往要通过听读,让学生熟悉课文,感知课文。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板块:听读(磁带的配乐朗诵)、试读(主要是初步朗读诗歌)、导读(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诵读四个部分。在进行第一教学板块“听读”环节时,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一遍(录音机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听读课文一遍。听的时候要理解诗中的“意象”。

师: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真情”,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接着进入第二块教学板块“试读”环节。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有朗读训练的要求,又有听读方面的要求,读中有听,听中有读,读读听听,听听读读,突出了诗歌教学熏陶感染的特点,教学过程非常细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自读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所谓的“自读”,就是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文,或默读,或轻声读,或边读边想,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读,与老师探讨等,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在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部分:一是聆听范读;二是自由朗诵;三是自由背读;四是抒发感受。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学生在“读”中不断建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适时与学生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什么?

生:乐观的态度。

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生:坚强的人生信念。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这里的“生活欺骗了你”应如何理解呢?

生:是指生活中的各种痛苦。

生:是指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打击。

生:是指生活中的挫折、痛苦甚至是不幸。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里的“欺骗”可作广义的理解,它可以是被人欺侮、灾难突降、命运不幸,也可以是失学、失恋、失败,等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打击,我们都要坚强,勇敢面对,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本节课的特点是教师退居幕后,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体味感悟、建构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读

“导读”就是学生在“读”时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读”,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读方式。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听读(磁带的配乐朗诵)、试读(主要是初步感知诗歌)、导读(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诵读四个部分。在导读阶段,我让全班齐读后,这样指导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所谓节奏是指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地短暂停顿。第二,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这就是重音。第四,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余各节隔行押韵,每节换韵。朗诵时,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运用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等技巧,表现诗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朗读第一节宜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加上适当的气音效果更好,一开始把听众引入佳境。接下来,应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按以下标注试读全诗,看看在感情表达上跟初读时有何不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表示是重音。)

师:请同学们遵照以上标示朗读全诗。(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可再分组朗读或请学生单独朗读)

这样的学生朗读活动,既训练了学生朗读的基本技能,又在朗读活动中使学生体味到了诗中那“韵在骨子里”的音乐美,感受到了诗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真挚感情和深邃意境。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适时进行“导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诵读

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强调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①叶圣陶先生的批评,至今仍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自己的传统,传统的重视诵读、重视感悟等教学方法被一些时髦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方法取代了。

诵读,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具体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默读、朗读、吟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增强对语言、语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的感性认识,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言语形式的内化,充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如散文《家》,现代诗《再别康桥》,古文《与朱元思书》,古诗《蒹葭》,等等,均宜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上例《再别康桥》一课,在经历听读、试读、导读三个环节后,我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由学生推举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吟诵,比比谁吟诵得好,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领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并不是诵读一定要配乐,如果确实有必要,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品读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这需要对课文进行一翻品读。所谓品读,就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等方面品味课文,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听读、自读、品读三部分。在探究小说主题的时候,学生们通过现实的故乡与记忆的故乡的景物对比,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认识到故乡经济的萧条,以及人性的扭曲,我指导学生继续品读小说,探究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反映了农村经济萧条的普遍性。然后与学生开展对话:

师:闰土与杨二嫂前后的巨大变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贫穷。那么他们的贫穷是否有普遍意义呢?

生:有,闰土代表的是破产的农民,杨二嫂代表的是破产的小市民。

师:闰土和杨二嫂他们都辛苦地活着,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辛苦地活着呢!小说中哪些地方可集中体现“我”的境况呢?

生:“我”在外面奔波辗转,最后竟然要回家卖掉祖屋,可见“我”境况的困顿。

生:如果说祖屋还比较值钱的话,那么家里面那些破旧的“木器”实在算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我”竟然还要把它们卖掉,好凑些钱再去增添,可见“我”的境况是何等的困顿。

师:如果说闰土代表的是破产的农民,杨二嫂代表的是破产的小市民,那么“我”代表的是什么阶层呢?

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师:闰土辛苦麻木地生活,杨二嫂辛苦恣睢地生活,“我”辛苦辗转地生活,其他人的日子又过得怎样呢?

生:其他人的日子也同样困顿。这从“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可看出来。

生:从“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可看出来,杨二嫂是明索,“这些人”是暗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闰土、杨二嫂、“我”和“我”的那些同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穷!那么,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问题是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生:不是,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经济衰败。

从上例可看出:通过品读,学生围绕被许多人忽视的“木器”体会到社会经济萧条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读”法,用心去感受、体会,“对话”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我们相信,形式多样的“读”一定会让语文课越读越精彩。

注释: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56.

参考文献:

教师节诗朗诵篇10

汉语的声韵母、四声调,都是构成语言的旋律、节奏的主要依据,也是从语言到音乐韵律美的枢纽。对诗歌进行语言的感情、节奏和字句中重音等处理,而不是生硬地按音乐中的强弱拍规律来表达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可以说,诗歌浸透着音乐,音乐也融合着诗歌,诗歌语言与音乐之间结合得越完美和谐,韵律美的表现力就越强。

一 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言语美

诗歌有很强的韵律感,其篇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而语感是人们受到语言文字刺激的时候,进行综合后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正确的语感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水平。因此,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感受其言语美,培养语感,并在诵读记忆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言语美

反复的诵读是读好诗歌的第一步。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或高声吟诵,或浅唱低吟,不仅能读出诗歌的韵律,同时能逐步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由入境而达情,由达情而晓理。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言语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黄”、“翠”、“青”这三种色彩的描绘笔力简练,一字一景,全诗如一幅浑然一体的春色图景,绚丽多彩,令人赏心悦目。

2.想象诵读,领悟诗情

诗歌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一字一词包含着极其深刻、丰富的内容。同时,不同类型的诗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之美。如杜甫的诗风较现实、李白的诗风较豪放、陶渊明的诗风较田园、白居易的诗风较通俗、辛弃疾的诗风则悲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意思展开想象,感受诗情画意,并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江上渔者》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在诵读中你知道浪到底有多大,风有多狂吗?风浪这么大,小渔船撑得住吗?请说说老渔夫在船上会想些什么?他会怎么做?……这样引导能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并合情合理地对诗歌进行丰富和补充,填实了诗歌所蕴含的意境,感受了诗的言语美,做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二 深入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美

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平仄的交错和对立,基础在于四声。四声加平仄是诗歌语言节奏的最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饱含情感地诵读是让他们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是感知诗歌内容的主要形式,更是让学生获得诗歌内容和感悟诗歌节奏美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诗歌的自身特点来确定诵读方法,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调、平仄升降等,指导他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诵读中划分节奏,理清韵律

所谓节奏,是诗歌中音步和声音的长短、强弱组成匀称间歇或停顿,是构成诗歌抑扬顿挫、音调铿锵的音乐美。诗歌鲜明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犹如音乐的节拍和旋律,令人动心悦耳、心往神驰。朗读诗歌时,要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出逻辑重音,把握韵尾,读出感情。就必须要划分诗歌朗读的节奏,根据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每两个字作一停顿较适宜,通常来讲,五言诗作三个停顿,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三节读法),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句是12/34/5节奏,后两句是12/3/45节奏。七言诗一般有四个停顿(四节读法),即“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不是所有五言诗、七言诗都一律按照这种节奏来划分,个别诗歌要根据不同的风格来划分,让诗歌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因此,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理清诗歌的韵律,读出节奏美。

2.配乐朗读,烘托诗情,感受诗意

诗即是歌,它能唱出诗人或悲或喜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不同风格的诗歌选择一些适宜的、符合诗歌立意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在音乐的衬托下入境、入诗,体验诗歌或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或鸟语花香或悲愤不满的意境氛围,领悟其迥异的节奏美,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和着动人的乐曲,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丽,体验诗人所描绘的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的神奇瀑布。又如在学习杜牧的《山行》时,可选用琵琶曲《彩云追月》作配乐,让学生在别致幽雅的旋律中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清新的节奏,明快跌宕,仿佛将学生引入诗中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情境中。这样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美。

三 寄意含情,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通过教师的范读,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不可忽视,它能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范读时,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魅力,运用一定的态势语和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并注意重音的处理及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

关键字,把诗歌范读做到:声情并茂、气韵神和、情牵动心。那就要自我完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词汇,把握学生的朗读特点,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让他们细细品味诗的深刻含义,那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所教的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静夜思》,教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大意,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这基础上聆听教师的范读——轻声跟读——与教师一起朗读——指名试读——有感情地自己朗读。在几次的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字“光、霜、乡”,知道均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一缕回环声,不仅思乡之情跃于笔端,同时也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2.有效诵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