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十篇

时间:2023-04-08 05:56:10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1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最后,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所以,我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为此,我设计了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阅读,体会对自我价值的关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同思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②通过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把握诗境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

教学难点:

自我设计问题,合作探究问题。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它就是金陵(现在的南京)。岁月沧桑,它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他就是王安石。仕途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变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当金陵遇到王安石,当王安石遇到金陵,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

(二)诵读体味

1.共同聆听诵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与节奏。

2.学生诵读,把握好读音和节奏。然后同位之间互相朗读一遍,把美好的感觉带给朋友。

(三)品读鉴赏

1.一次相遇流传千古,让后人心醉神迷,感慨万千。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去理解这次相遇呢?如果由咱们同学们来讲这一课,你会设计什么问题帮助大家理解呢?请设计2~3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诵读思考,提出问题,准备交流。

3.分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就各人提出的问题汇总、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把有新意、有异议、有难度的问题整理好,准备提请全班同学解决。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

5.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作。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学生思考不周时加以讨论,引导学生思路。如:

①金陵古城,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拿出了什么来招待呢?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斜晖、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寒烟衰草)

②同学们欣赏了美景,也感觉到了在壮阔秀美之中隐隐透出些许清冷、萧瑟之味。为什么会这样呢?面对眼前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诗人想到了陈后主荒淫亡国的悲剧,想到了六朝旧事,沧桑巨变;想到了文人墨客登高感怀,空发慨叹;更想到了今天的歌舞升平、奢侈繁华。)

6.金陵给诗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几位同学则为大家点燃了思想的火花。我看到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自由鉴赏一下,把你最欣赏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鉴赏要求:可以抓住景物特点或思想感情进行充分阐发、丰富联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赏析其遣词造句、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

7.学生交流鉴赏心得。

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都有不少茅塞顿开的感觉呢。在这一刻,“相看两不厌,唯有金陵城”了。在这一刻,名胜、名家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共同谱写了不朽的华章。

(四)比较阅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几千年的文明进程,留给我们了许多怀古的不朽篇章。学完了《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是怀古名作,都是借眼前景,想前朝事,抒心中情,但从写作目的、人生体验上看,二人有没有差别?你有何感悟呢?同学们自由交流一下。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自我人生遭际的慨叹。而《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2

豪放派代表是苏轼。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王安石的词作不多,连补遗也只有二十四首。但风格高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开启豪放派的先声。尤其是《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但是总的说来,王安石的词风虽然偏向于豪放,但是包括王安石、范仲淹的一些词虽然有了豪放的风气,但是豪放词在此时仅仅是萌芽阶段,这两人的词可以说是豪放词发展的预备阶段,直到苏轼,无论是词作者还是词学思想才主动地有意识的以豪放为品格写词,因此一般把苏轼看做第一个豪放派词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7、《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0、《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1、《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2、《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5、《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6、《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7、《清平调》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18、《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19、《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20、《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4

2、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5、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6、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7、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0、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1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3、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6、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17、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8、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1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2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2、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23、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2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25、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7、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项鸿祚《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2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29、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3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31、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34、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35、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36、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

37、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3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3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40、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4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2、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4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4、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45、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4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4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9、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5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1、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52、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5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54、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5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5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8、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5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6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6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63、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6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6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66、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7、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6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69、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7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7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2、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73、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74、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75、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张维屏《新雷》

76、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7、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78、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7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8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8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8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3、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8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8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8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8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90、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9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9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9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9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95、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9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9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8、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9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5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首诗一共七次出现“月”字,突出地表达了诗人时光不再、岁月流逝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贯穿古今,抒发了千古以来人类对时间的感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地追忆。

3 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可谓到了极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恻孤寂,令人怦然心动。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真是郁怀难耐,怨声不断啊。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残月”象征离别的伤感。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用“秦楼月”暗示离别的伤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凉的情怀,当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悦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主要有这些象征意义:

1 以水暗示时间流逝。这种象征意义,或暗示时代变迁,或暗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暂、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兴亡的变化。例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以自然的流水来暗示时代的变迁;辛弃疾《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以流水象征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变化。

2 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古人送别,往往发生在水边。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诗人用来暗示送别。例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带走,因为朋友的离开,倍感惆怅,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天边滚滚长江之水的流淌,表达了友情的绵远。

由于很多诗人有漂泊在外的经历,往往见水而生思乡盼归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来暗示思乡。例如,韦庄《江外思》“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水直接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柳永《八声甘州》“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但是,故乡渺远,归心难寄,他只能注视东流的长江水,将一腔思乡之情倾注在无语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边向女性求爱,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为了爱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横在男女之间的往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水:《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花的意象主要有这样一些象征意义:

1 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这种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这些都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落花的命运往往让诗人想到自身的命运,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个人身世命运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花与黛玉,难道不是同病相怜的吗?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6

[关键词]李商隐 《凉思》 闺思诗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凉思》曰:“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清纪昀日:“起四句一气涌出。气格殊高,五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然其妙可思。结句承‘寓使迟’来,言家在天涯,不知留滞之故,几疑别有新知也。”对主题是含糊其词“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俞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云:“这是一首因秋凉而怀旧的诗”,“误以为别有新知,竟忘我故交。”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疑误句,错误地疑心友人已有新知而将自己忘了。”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云:“疑其有新知,而遂忘故交”,“永怀,怀友人也。”王启兴、毛治中《唐诗三百首评注》去:“这首《凉思》从表面看,视诗人因秋凉而怀念友人之作,但从诗的结语来看。涉及的可能还是政治上的得失。”清代蘅塘退士编选。李明阳译注《唐诗三百首》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友人自春一别,时至秋凉尚无音信,作者的思念之情不能自禁。几次因思而梦,因梦而占卜,甚至疑误友人可能是因有新交而忘掉老朋友了。”李淼译注的《唐诗三百首译析》云:“本诗是秋夜怀友之作。”

关于主题。“新知”一词很重要。一般,把“新知”解释为“新朋友”是没错的。但是,在古代诗词中,“新知”不仅指新朋友,也指男子有了新的情人或妻子。例如:

(1)南朝宋颜竣《淫思古意》云:“春风飞远方,纪转流思堂。贞节寄君子,穷闺妾所藏。裁书露微疑。千里问新知。君行过三稔,故心久当移。”

(2)南朝梁王枢《至乌林村见采桑者因有赠》诗云“遥见提筐下。翩妍实端妙。将去复回身。欲语先为笑。闺中初别离。不许觅新知。空结茉萸带。敢报木兰枝。”

(3)南朝梁元帝萧绎《树名诗》云“赵李竞追随。轻衫露弱枝。杏梁始东照,枯火未西驰。香因玉钏动,佩逐金衣移。柳叶生眉上,珠珰摇鬓垂。逢君桂枝马。车下觅新知。”

(4)南朝梁王僧孺《为何库部旧姬拟蘼芜之句诗》云:“出户望兰薰,褰帘正逢君。敛容裁一访,新知讵可间。新人含笑近,故人含泪隐。妾意在寒松,君心逐朝槿。”

(5)南朝梁王筠《代牵牛答织女》诗曰:“新知与生别,由来傥相值。如何寸心中,一霄怀两事。欢娱未缱绻,倏忽成离异。终日遥相望,祗益生愁思。犹忆今春悲,尚有故年泪。忽遇长河转。独喜凉飙至。奔情翊凤轸,精阿警龙辔。”

(6)唐孙光宪词《酒泉子》:“敛态窗前,袅袅雀钗抛颈。燕成双,鸾对影,耦新知。玉纤澹指眉小山,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全唐词)

(7)宋高似孙《莺啼序》云,

“青旃报春来了,玉鳞鳞风旎。陈瑶席、新奏琳琅,窈窕来荐嘉祉。桂酒洗琼芳,丽景晖晖,日夜催红紫。湛青阳新沐,人声澹荡花里。

光汛崇兰,坼遍桃李,把深心料理。共携手、蘅室兰房,奈何新恨如此。对佳时、芳情脉脉,眉黛蹙、羞搴琼珥。折微馨、聊寄相思,莫愁如水。

青苹再转,淑思菲菲,春又过半矣。细雨湿香尘。未晓又止。莫教一熄无聊,群芳壹叠。伤情漠漠,泪痕轻洗。曲琼桂帐流苏暖,望美人、又是论千里。佳期杳缈,香风不肯为媒,可堪玩此芳芷。春今渐歇,不忍零花,犹恋馀绮。度美曲、造新声,乐莫乐此新知。思美人兮,有花同倚。年华做了,功成如委。天时相代何日已。怅春功、非与他时比。殷勤举酒酬春,春若能留,口还亦喜。”

而且,把“新知”解为新朋友时,诗人一般都会明言,不会隐晦,尤其是在题目中就能看出来,如:

唐高正臣《晦日重宴》“芳辰重游衍,乘景共追随。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

唐骆宾王《秋夜送阎五还润州》:“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断云飘易滞,连露积难披。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无力励短翰,轻举送长离。”

唐王昌龄《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刘长卿《送邵州判官往南一作皇甫冉诗》“看君发原隰,驷牡志皇皇。始罢沧江令,还随粉署郎。海沂军未息,河兖岁仍荒。征税人全少,榛芜虏近亡。新知行宋远,相望隔淮长。早晚裁书寄,银钩伫八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7

关键词:秦淮八艳 明末 文史 青楼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6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八位才艺名妓。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一畔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妓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秦淮八艳的说法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一、“秦淮八艳”是哪八艳

“秦淮八艳”指的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南曲指卖艺不卖身),故又称“金陵八艳”。到底是哪八个人?说法上不尽一致。明朝遗老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记内敛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中国台湾郑经生在《董小宛之谜》一文中则将马湘兰换成郑妥娘。王德恒、陈予一合著的《顺治与鄂妃》一书变动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龚之路、黄艳秋三人,去掉了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与“秦淮八艳”是同时代人,又久居金陵,为秦淮河上的常客,看来所言不谬。此外清末叶衍兰刻的《秦淮八艳图咏》,现存于董小宛与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绘园中的“金陵八艳”说明,以及刘培林、张德义合著的长篇小说《秦淮名妓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艳”之名,亦与《板桥杂记》相同。最终将秦淮八艳定义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八人。

二、八艳有哪些共同点

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其次,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

第三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却总是历经坎坷。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三、跌宕起伏的人生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一“绝色”的。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岂知明末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虽然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清廷的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据传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农民军毕竟难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但历史上却与传说不一样,吴三桂的反叛不是因为陈圆圆这么简单,而是在抢夺陈圆圆之前,李自成的部队曾杀入吴家,并且绑架吴三桂的父亲,才致使反叛。陈圆圆只是由于男尊女卑封建礼仪而被人们硬是定性成了祸水。其实,李自成的失败完全是太孤傲,与是否抢陈圆圆,或者说他的失败是绑架了吴三桂的父亲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一)柳隐——风骨 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柳如是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年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子龙情投意合,但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谦虚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柳如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诗人,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

柳如是的主要诗作: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梦江南·怀人

其一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其二

人去也,人去鹭鹚洲。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罗幕早惊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画楼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须红粉玉玲珑。端有夜来风。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台。道是情多还不是,若为恨少却教情。一望损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绿窗纱。赢得病愁输燕子,禁怜模样隔天涯。好处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凤子啄残红豆小,雉媒骄拥亵香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阴。未信赚人肠断曲,却疑误我字同心。幽怨不须寻。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梦偏多。忆昔见时多不语,而今偷悔更生疏。梦里自欢娱。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长。宝带乍温青骢意,罗衣轻试玉光凉。薇帐一条香。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

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

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声声令·咏风筝》

杨花还梦,春光谁主?晴空觅个颠狂处。尤云殢雨,有时候,贴天飞,只恐怕,捉它不住。

丝长风细,画楼前、艳阳里。天涯亦有影双双,总是缠绵,难得去。浑牵系。时时愁对迷离树。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柳如是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时,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二)红颜倾国——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所掠。当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刘宗敏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三)灵秀青莲——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董小宛对之一见倾心。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有名的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冒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四)桃花零落——侠肝义胆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李香君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恼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不管侯方域后来的表现如何,应该说,李香君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是无可非议的。事后,她还是在这座绣楼上,对友人深深地感叹道:“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赞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对爱情的追求如此坚贞,且是发生在一个秦淮歌妓的身上,实属难得。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团历史中的泡影。对于李香君来说,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在书本上被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被迫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再翻读侯方域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此后不知所终。

(五)横波夫人——侠骨芳心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 ”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横波,生于1619年,上元(今南京)人,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第一。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六)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金陵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吴梅村为什么如此不解风情,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田国舅为了巴结崇祯,下江南搜罗美人……

吴梅村,让卞玉京等了一生都未等到那句承诺的话,失望肯定是有的,也未必就沉入了离别的痛苦深渊。

(七)红泪沾衣——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又名寇湄,南京人,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寇白门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八)清雅幽兰——灵秀多才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南京人,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

四、到底谁负谁

文人常常说青楼女子薄情寡义,但是青楼之中,是毁约背盟的女子多,还是寡义薄幸的男子多?不妨看看同为秦淮八艳中的例子:

马湘兰:与大才子王百谷曾是名噪一时的神仙爱侣,吟诗做画,许下无数海誓山盟,早有终身之约。湘兰痴恋,至数十载后仍未忘情。然而王百谷终究碍于物议和前程,不敢取青楼女子为妾。

卞玉京:与另一位大才子吴梅村缘定三生,然吴先趁玉京不在,对其妹纠缠不清,后又对婚事推诿搪塞,始终不肯负责,终使卞玉京看破红尘,出世为道。

柳如是:与陈子龙琴剑知音,互倾衷肠,曾是传为佳话的一对,可是就在二人缱绻缠绵,已经开始谈婚论嫁的时侯,陈子龙竟另行纳妾。尽管此后他对柳如是一直余情未了,又何补于事?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铸成一代才女名姝至死不能释怀的二大毕生恨事之一。(另一件自然是钱谦益的投降。)

李香君:已经嫁给了候方域,为了他苦守闺房,不惜一番碧血染桃花。可是侯方域不但不敢接她回家,也不再来看她,任由香君为他年复一年守活寡,最后看破红尘,归隐道庵。(另说侯方域曾接香君回家,但侯父不能容之,侯方域既不敢反抗也不敢维护香君,香君被逐出家门后不久就抑郁而死)

寇白门:嫁入公候之家,出嫁之时聘金二万,数千武士执降纱灯迎取,盛况绝世,然过门不久即遭冷落。时人叹曰:尝得聘钱过十万,哪堪重论降纱灯!

陈圆圆:被冒辟疆的甜言蜜语糊弄得芳心半许,遇事求冒出面周旋,冒却当了缩头乌龟,音信全无,眼看着她被抬进了皇宫,最终落得“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相比之下钱谦益对柳如是的情义却在同一时刻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赢得名花身许。

董小宛:在她活着的时候,冒辟疆对她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在《影梅庵忆语》中写得那么动人。他一面和她海誓山盟,一面对陈圆圆大抛媚眼,写起诗文来海枯石烂,办起婚事来一躲再躲。董小宛最后能够成其好事不但要归功于田国舅把陈圆圆送进了皇宫,更要归功于她为了爱情不惜彻底抛弃人格和自尊的勇气。

由此可见,青楼之客大都是多情负心之辈,谈情说爱下笔生花,真到了负责任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薄悻——也许他们的感情是真的,但他们对这份诺言和感情的认真与付出根本不能和另外一方相比。

五、秦淮八艳与青楼文化

秦淮八艳皆出身青楼,青楼,也是一种文化?青楼亦有文化乎?

提笔伊始,便觉出面前是座险峰。仿佛面对的不是青楼,而是青锋宝剑。白话小说中不是常有一句口头禅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尽管那些小说把二八佳人描绘得妖媚艳冶,但结论却往往是告诫读者离那些佳人远点。一般的佳人都要远离,何况青楼中不一般的佳人呢?中国有个十分英明的传统,即把一切倒霉之事都推到女人身上:褒姒灭夏,妲己亡商,夫差因西施而丧国,董卓由貂婵而送命,至于杨贵妃,更是毁了唐明皇李三儿的铁桶江山,所谓红颜祸水是也。那么青楼则正是红颜的展销会,祸水的拍卖厅,罪莫大焉,岂能为之树碑立传,旌表其所谓文化乎?

其实,描写青楼人物,表现青楼生活之作,历来史不绝书。或则怀着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呼喊着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灵魂的不幸;或则抱着搜艳猎奇的闲适态度,欣赏着青楼中五花八门的西洋景。但真正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青楼世界,把它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宏大系统中进行观察探究,却是很晚才出现的。这一是出于人们对青楼的心理恐惧,二是出于人们对青楼的心理蔑视,以至于忽略了青楼蕴含着巨大文化意义的可能,或者仅仅视之为文化边缘地带的残花败柳。殊不知,文化是无所不在的,而且,“道之所在,每下愈况”。青楼这等似乎最为人们不齿的“下九流”社会场所,恰恰汇聚了社会文化五光十色的各个侧面。

孟子曰:“食色,性也。”即便把“色”仅仅视为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也是与“食”平起平坐的人类的头等大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布衣黔首,谁能与“色”绝缘乎?围绕一个“色”字,人类演出了多少感天动地、鬼泣神惊的悲剧、喜剧、悲喜剧!文化的金字塔至少有一半奠基于这块不朽的基石。因此,完全有理由说,青楼与“色”的关系有多深,青楼与文化的关系就有多深。研究中国文化而企图绕开青楼,或者谈论青楼而不涉及文化,就如同入庙而不访僧,登舟而不问水,至少可说是三分迂阔也。

金庸《鹿鼎记》中有个出身扬州妓院的无赖小儿——韦小宝,在他眼中看来,天下无往而非妓院,就连到了皇宫内禁,他也感叹:好大一座院子,不知得有多少姑娘!韦小宝看似无知的胡说八道,不是恰恰道破了事物的本质,说穿了皇宫内院其实就是一座最特殊、最高级的青楼妓院吗?如果说在某种程度上,皇宫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浓缩,那么青楼中所浓缩的中国文化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文化积淀的浓度上讲,李师师的意义未必逊于宋徽宗赵佶,陈圆圆的作用恐怕也不亚于闯王李白成和平西王吴三桂。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青楼”卧榻之侧,纵容“文化”酣眠,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青楼文化。不论“眼中有妓,心中无妓”也好,“眼中无妓,心中有妓”也罢,总之,青楼是文化,青楼有文化确乎是不容置疑的。

问题是需要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攀登这座险峰,解析这种文化。

既然视之为一种文化,那么理所当然应该以一种“文化”态度待之。青楼中无疑有悲剧,也许青楼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悲剧,这很容易引起“座中泣下准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同情。同情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同情的文字只能算做纸上的蛆虫。但只有同情又是远远不够的,放纵同情则更有碍于深入了解同情的对象本身。相对于“同情”这个充满感性的词,似乎“关怀”一词更加妥切,它在不排斥感性的前提下,灌注了更多的理性。关怀中不乏同情,但更包含着一种超越。有了这种超越,那同情便是一种有距离的同情,不至于以泪眼模糊始,以楚囚对泣终。

青楼并不等同于妓院,它不是妓院的雅称或代名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了今日的现代化工业社会,青楼中的那些女子也十分不同于今天的种种“野鸡”和“小蜜”。所以,笔者也好,读者也罢,都大可不必仿效传统文人“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姿态。如果—味地同情起来,那除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以外,还能有什么其它可观之处呢?因此,需要在同情的泪眼之外,加上冷静的意志和克制的力量。这,便是关怀。《世说新语》和《晋书》中都载有“新亭对泣”的故事。

东晋一些由北方过江的士大夫们,经常在郊区的新亭饮宴。一次饮宴时,周颉叹息说:风景还是这样,可是国家的河山却变样了!在座很多人听了都不禁流下泪来。只有大将军王导不以为然地说:“当共戳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周颉的态度虽也感人,但毕竟还只停留于“同情”——见景伤心’的同情,而王导却是一种关怀——把同情揣在心底,更重视某种奋发有为的超越气魄。钉上十字架的耶稣,走下山顶的查拉斯图特拉,鼓盆而歌的庄子,肩住黑暗闸门的鲁迅,具有的都是一种伟大的关怀。具备一点包含彼岸追求的关怀,才好面对渊深丰厚又扑朔迷离的文化问题,尤其是容易使人“误入藕花深处”的青楼文化问题,并且在具体操作时,既能做到“冷眼向洋”,又能兼及“热风吹雨”。

对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来讲,不能妄比伟人们的高风,只可说是“青衫磊落”,尽量抖去杂念,追求某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也就问心无怨了。

当然,绝不能以“关怀”为借口,变成一副冷血心肠,白刀子进去,出来的还是白刀子,把青楼当成一块可荤可素的冻豆腐。解析文化不是肢解文化,考察青楼不是爆破青楼。标榜绝对的超然物外不是虚伪便是愚昧。这一点无需多讲,其中的道理是浅显易知的。

所以,关怀的态度便是文化态度。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8

二、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三、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四、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五、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六、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七、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八、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九、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十、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

十一、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十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十三、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十四、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十五、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十六、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致酒行》

十七、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李白《大堤曲》

十八、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十九、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刘沧《赠道者》

二十、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司马扎《宫怨》

二十一、点点行行泪痕满。——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二十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二十三、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张籍《没蕃故人》

二十四、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二十五、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二十六、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二十七、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二十八、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剪鲛绡》

二十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三十、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沈约《夜夜曲·河汉纵且横》

三十一、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韦庄《金陵图》

三十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

三十四、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三十五、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三十六、日永如年愁难度。——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三十七、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三十八、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三十九、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四十、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四十一、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虞集《挽文丞相》

四十二、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四十三、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四十四、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四十五、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四十六、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四十七、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宇文虚中《在金日作·选

四十八、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四十九、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五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五十一、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五十二、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五十三、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

五十四、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五十五、万结愁肠无昼夜。——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五十六、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五十七、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五十八、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五十九、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

六十、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高適《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六十一、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六十二、歌声未尽处,先泪——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六十三、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吴淑姬《小重山·春愁》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9

思念家乡的诗句(一)

1、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3、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11、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2、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13、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14、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15、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16、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17、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18、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19、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0、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3、南去北来人老矣。——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24、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5、却恐它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26、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2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0、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3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3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3、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3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36、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3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8、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39、天怜客子乡关远。——蒋捷《虞美人·梳楼》

40、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1、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2、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45、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46、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7、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8、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49、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0、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5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5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53、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4、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55、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5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8、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59、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0、回首乡关归路难。——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61、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2、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63、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65、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6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6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8、碛里征人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69、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70、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7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72、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3、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74、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75、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76、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77、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8、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7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80、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1、泪鸿怨角,空教人瘦。——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思念家乡的诗句(二):

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3、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2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0、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2、爱尚语录: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3、思念家乡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爱尚语录: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36、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1、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4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4、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46、思念家乡的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4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5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5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56、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57、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58、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5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0、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思念家乡的诗句(三):

1、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苏轼《送贾讷倅眉》

2、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3、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4、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5、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12、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3、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4、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6、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9、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0、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1、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22、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5、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6、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27、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28、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9、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30、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3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32、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3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34、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5、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8、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39、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0、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41、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42、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4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適《别董大二首》

47、故乡心事在天涯。——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48、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49、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0、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52、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53、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54、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55、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5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57、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5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9、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60、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61、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2、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3、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64、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65、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66、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6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

· ·

· ·

· ·

· ·

· ·

· ·

· ·

桂枝香金陵怀古篇10

作者简介:张式成(1950?),男,湖南郴州人,郴州市地名委委员,郴州市作协名誉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旅游.

摘要:据湘西里耶秦简、新蔡葛陵楚简、郴州出土简牍和其他古籍,可知郴县并非在秦始皇始置,它至迟在战国已是楚国之县。“郴”字有不同的早期字形,分别具有不同的人文意义;郴州在上古有丰富的药材、香料、染料等出产。传说人物“郴夭”,应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涉险共进的同伴。

关键词:“郴”;郴县;郴州;郴夭;湖湘;南岭;苍梧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235?07

一、“郴县”并非秦始皇“始置”

二十四史中《史记》最早出现“郴”字、“郴县”的地名及行政区划名,即《项羽本纪》所载“项王出之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郴州市志》,1995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郴县志》,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郴州地区志》均在“大事记”中记“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废诸侯,设郡县,始置郴县,属长沙郡”;《辞海》也记“秦置郴县”。这都是以《史记》记述为根据,似乎没问题。但,《史记》并没有说秦王朝或秦始皇“始置”郴县, 秦王朝把“郴”设为长沙郡的县,不等于“始置”。

2002年湘西里耶遗址发掘大批秦简,其中14-177号简牍有“苍梧郴县[1]”的政区名。秦简记录的是战国之事,“苍梧郴县”属战国早中期楚国郡县无疑。因在秦王朝是“长沙郴县”,在战国则属楚国,《战国策・楚策》“楚,天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的内容,可予印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楚悼王拜军事家吴起为相(前385年―前381年)“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南蛮》记“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说明战国早中期楚军在南岭一带征服百越后,于洞庭湖、岭北地域设立洞庭、苍梧两郡时置郴县;并可能以郴县为苍梧郡郡治,因当时南岭政经中心在岭北,郴县

据南岭要冲,地域辽阔。《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句,下有郭璞注语:“即九嶷山也[2] (132)”;又《海内经》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郭璞注“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地为苍梧也。[2] (184)”郭璞是晋代训诂学家,他所处年代对战国地理比后人清楚。舜帝陵所在的九嶷山地处南岭北麓,其所属政区即汉初以郴县为治所的桂阳郡南平县(今蓝山、宁远县),舜峰山则在临武县。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随着苍梧郡设于岭南,“苍梧”之名才南移至南岭南面。

此外,春秋名著《晏子春秋》记有“和氏之璧”,《战国策》记“楚有和璞”。考《韩非子》一古本,“和氏”篇开头即说“春秋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卞和奉献于楚厉王……[3]”。南宋《舆地纪胜》可予佐证“在湖广郴州永兴县荆山观傍有玉洞,世传卞和取玉之地。”《韩非子》其他版本则写“春秋楚人卞和”;这说明历代所传春秋时卞和取玉的“林”地,即楚湘的“郴”。林人卞和先后献璞玉于3位楚王,前两位王受宫中玉匠误导,认为卞和拿石头行骗而其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继位,经调查接受璞玉,有感于林人卞和的真诚,封他“零阳侯”,零阳即今湘西慈利县;楚文王封湘南林人为湘西县侯,说明“林(郴)”可能与零阳同为楚国之县、立于春秋。

据此可知,郴县并非秦始皇始置,它至迟在战国已属楚国之县,并可能为楚苍梧郡治。

二、“郴”字的早期形音及人文意义

古文字特别是表地名、人名等字体,其象形笔画描摹事物形状的同时,记录蕴藏了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郴”字形体结构虽简单,但造型别致必有耐人琢摸的内涵。通过考古发掘的成果,从文物的角度来发现“郴”的人文意义,是非常必要的,因文物是各历史时期遗存的物质载体,可坐实指明所稽考事物的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经济诸性质。

(一)楚“鄂君启节”中“郴”字的形音义

“鄂君启节”系1957年、1960年在原楚国地域的安徽寿县出土的楚文物,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槐发给其弟、鄂君熊启在楚国地域运货商贸交易的通行证,以青铜铸成美观的竹节形,分为陆路车节和水路舟节两种。其中“鄂君启舟节”上刻写的错金铭文,规定了熊启商船队水路交通运输贸易的时间(前332年)、区域、路线、通关地点、货物、工具、免税方法等。铭文中关于湘水流域的路线中有“内 庚 [4];”上由4个“田”字、下由“水”的初文“ ”横着组成的楚篆字,经专家们考定为“(耒)水”,“内 ”是“入耒水”之义;对左从“邑(城镇、封地)”、右从“(仓廪,库)”的初文“ ”的释义,则意见两种: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谭其骧先生释为“鄙”字,认为是郴州旁边的今永兴县,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中标注“鄙”于郴的北面永兴县(见图1)[5];多数人则认同古文字学家熙先生释为“郴”的通假字[6]。

作者认为谭先生的释义确切,辩析如下:

中国地国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鄙”在郴州北面,“方林”“深”均在今郴州一带

(1) 从字的原始意义来说,《说文解字》对“鄙”的释义为“五为鄙,从邑声。”段玉裁注:“五百家也。……《春秋经传》‘鄙字多训为边者。’盖《周礼》‘都鄙距国五百里,在王畿之边。’故鄙可释为边。”即边地、郊野。《周礼・地官》“五为鄙,五鄙为县。”说明鄙、县都是周王朝的行政单位,鄙住家不多为五百家,行政区划小于县,是县、国的边镇。我国第一部叙事编年体史书《左传・隐公元年》中的“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说明有东西南北鄙;《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是晋之县鄙也”[7],说明春秋时县有“鄙”。因此鄂君启舟节中“庚鄙”之鄙并非郴,应是属于郴县的五鄙之一。

(2) 从字的读音及音转关系来比较,郴读音为“林”非“鄙”。而永兴县汉代称“便”,战国的“鄙”与汉代的“便”,读音的声母都为“b”, 韵母则“鄙”为“i”,“便”的韵母介音为“i”,十分接近。故此“鄙”,应是郴的边鄙、后来读音为“便”的永兴县。

(3) 从“庚”字的本意来看,按《辞源》《辞海》释义,它表示“经过的道路”。入耒水包括过耒关后,只有经过水道上的边镇才能抵郴县。“鄂君启舟节”的“庚鄙”之义,即允许鄂君船队在湘水流域耒水一线经过耒关、“鄙(永兴)”关到郴县。

(4) 从运输工具来分析,鄂君商船队“屯三舟为一,五十(,仿大舰的船),[4]”这“屯三舟”,应是中间大船两边小舟并成的。它入耒水抵鄙(便县)没问题。但转入郴水,“屯三舟”的大船即有不便,因郴水系耒水上游,窄小弯曲滩险水浅,需解开大船两边的轻舟,才便于上溯。唐代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中注“南人谓水为泷,如原瀑流。自郴至韶北有八泷,皆急险不可上。南中轻舟迅疾,可入此水者,因名之泷船”。故大船经“鄙(便)”,在大河滩分解,换成轻舟泷船,才便于转入郴水瓦窑坪最终抵郴。

(5) 从“鄂君启舟节”的性质来把握也是如此,作为水路通行证,它主要规定的是所通行的江河水名称、

流域范围,和运输线路、通关地点与征免税规定,无需将终点城邑一一列出。如“内庚鄙”后紧接的“内(入)资、沅、澧、油[4]”四条水,都没有列出哪一条的终点城邑。

这都说明,古代交通商贸主要靠航运,“内庚鄙”是简明规定在耒水流域航行、商运的路线、免税关口,也证实“鄙”属于战国楚南大县郴的北面边镇,是耒水上通向郴县所经过的水道关口。因此,此“鄙”并非“郴”的通假字,“郴”字另有形、意。

(二)新蔡葛陵楚简中“郴”字的形音义

1995年河南新蔡县发掘了“平夜君成”墓,“平夜君成”即楚国封君平夜地的熊成。他是楚声王与楚悼王时期人,悼王在位时去世,墓葬时间约公元前381年左右。墓中出土了千多枚竹简,名“新蔡葛陵楚简”。多枚简中出现一个楚篆字“ ”,上从“草”下从“”之初文;专家们规范为“ ”,简写成异体的“ ”,见于以下诸简[8]:

(1) “ 为君贞:将逾取 ,……”(甲一:12)

(2) “ 生以 为君贞:将逾取 ”(甲二:16)

(3) “ 生以卫苇为君贞,将逾取 ”(乙一:二六、2)

(4) “ 渚、沮、漳,及江,上逾取 ”(乙四: 9)

专家们对这个原篆上从‘草’下从‘’之初文,经过考证如对照1987年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150”(前322年―前316年)中的“ ”字,认为是同一个字,是“郴”的通假字。如战国文字学权威何琳仪教授考此字“原篆上从‘艹’,下从‘廪’之初文,应是‘’的通假字(《说文》‘’,蒿属)。[9](9)”我认为此字应先简写为“ ”,上从“林”声,下从甲骨文仓廪的通假字“ ”;同于何教授对新蔡楚简甲三:1 的简文考释(下见(2))。《说文解字》对“ ”释义“谷所振入也。苍黄而取之,故谓之 。从入从回,象屋形。[10](230)”《康熙字典》对“ ”释义为“本字。《六书略》方曰仓,圜曰 ,上象其盖。[11](88)”因此,“ ”、、“ ”“ ”“”均为通假字,均为“林”声,表药草“”及药物谷物仓库之意。

(1) 何教授接着又认为“鄂君启舟节铭文中地名‘郴’的通假字,原篆左从‘邑’、右从‘廪’之初文,二者应是一地,即《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县’,在今湖南郴州。[9](9)”这从大范围来说也行,但鄂君启节与新蔡楚简时间相近,两字形、音不会相差过大,“ ”从声符义符识别,与“ ”并非一字,“ ”为郴邑,“ ”为郴邑边镇。何教授生前若能到耒水、永兴(汉便县)、郴州考察,相信他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 何教授对新蔡楚简甲三:1 的简文“我王於林丘之岁”,认为其中:“‘林’,可读‘廪’。《左传・庄公八年》‘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史记・齐太公世家》‘廪’作‘林’。金文习见之‘ 钟’,即《左传・襄公十九年》‘林钟’。均其佐证。[9](3)” 他这个考释精确,这样,“ ”才能由“ ”过渡到 “”或“ ”,而 、、 ( )、、林,重文异体,中有简繁变化,读音一致,通假使用。

(三)郴州简牍中“郴”之地名解读

2003年11月―2004年2月,郴州市文物处、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汉代至宋元古井群,发掘出的千多枚简牍填补了我国西晋简牍空白(原全国仅10几枚),为桂阳郡(治所郴县)文书档案。第1组第79枚记“郴县,汉时所立,为长沙林县。汉元始六年太岁在丙寅[12]”。如何解读?简牍因要在有限的空间承载重要、丰富的内容,书写需简明减省。但理解“长沙林县”却不能简省:汉代郴县,前身为秦灭六国后将原楚苍梧郡郴县所改的“长沙郡郴县”,汉初设为“桂阳郡郴县”,景帝时则立为“长沙国桂阳郡郴县”。“汉元始二年太岁在丙寅”,应是书写此简的具体时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农历3月,“林县”应是书写人员根据原有资料记录,或囿于篇幅和载录方式所限,无法展开书写,依先秦林县至汉时读音“林”的郴县与长沙国的隶属关系,简记以传后世而已,“林”“郴”仍属通假使用现象。

由此可知,郴至少在战国早中期属楚国之县,写成过“ 、、 、、林”之形,读“林”(明代读今音)。郴州本是上古的文明奥区,桂阳县上龙泉洞旧石器遗址、千家坪新石器遗址、安仁县新石器遗址等可予证实。只因南岭山地复杂、雨水多、土质酸,地下文物难以保存而需借助外界的部分考古成果。

三、古代郴州的出产

(一)郴州出土简牍的记载

郴州出土简牍第2组第155 枚,记有“土地生菜、、、、 、、、莫、、蕈、[12]”。这多种植物包括“菜”古代都是药材。其中的“ ”,与新蔡葛陵楚简的“ ”完全一致。《辞海》对“ ”的释义为“即‘ 蒿’,又称‘莪’、‘莪蒿’或‘萝’。《本草纲目・草部》‘ 蒿’引陆农师云:‘ 之为言高也,莪亦峨也,莪科高也。可以覆蚕,故谓之萝。’[13](618)”原来,“ ”是一种长的高能养蚕的蒿类植物。对“萝”,

《辞海》释义为“植物名。(1)即莪。《尔雅・释草》:‘莪,萝。’郭璞注:‘今莪蒿也。’[13](590)”对“莪”,《辞海》释义为“植物名。即‘莪蒿’,亦名‘ 蒿’。《本草纲目・草部四》以为即‘抱娘 蒿’。[13](586)”俗称“米蒿”,也通称“青蒿、香蒿”。原来,“ ”属带俗称的药草。《尔雅》对“莪”还有一释“始生为莪,长大为蒿。”茵陈、艾等蒿类都如此,故《康熙字典》对“蒿”注“春时各有种名,至

秋老成通呼为蒿。”

(二)新蔡葛陵楚简的记载

新蔡葛陵楚简的“ ”是地名,属上古以出产物名为地名的现象。林(郴)出产的药材“ ”是否就是“”?答案又是肯定的: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西汉《尔雅》,其“释草”篇的“莪,萝。”晋代郭璞注为“今莪蒿也,亦曰 蒿。”《康熙字典》释“”引“《广韵》 蒿也。”《说文解字》注“萝”为“萝莪也,从草,罗声。,蒿属,从草,林声。”段玉裁在“萝莪也”句后注“是谓转注”,在“,蒿属”后注“郭璞曰‘莪蒿,亦曰 蒿’;按: 同。许不言‘莪、一物也’。”[10](35)

《诗经・小雅》有《菁菁者莪》一诗“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菁菁者莪,在彼中……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歌咏菁莪()茂盛姿美,郁郁葱葱长满山坳、小洲、丘陵。郴州正好具备菁莪()生长的地理环境条件:地处南岭北麓,丘陵山坳起伏,由坳上乡方向流入城中的郴江及北湖、南湖(括耒水)曾有多个小洲,江边湖畔泽田散布。《十三经注疏》引西晋文学家陆机的话说莪“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渐洳之处。”另有“莪术”,即山姜黄,也是药材。1970年代前,郴州城中仍有用“莪”驱蚊灭虫的习俗:夏日从郊外采折“莪”等各种青、白蒿晒干,黄昏燃在地坪上,人们便可安睡室外。至今,农民还在端午节时采折它,卖给市民挂在门上驱蚊驱邪,和熬水洗澡清热祛湿健肤;医药企业利用这类植物提炼青蒿素等药品。

(三)其他典籍的记载

《逸周书》“王会解”记西周初周成王会见诸侯(距今约3056年)及各方国贡献方物的盛况,有“自深,桂”,“长沙,鳖”“仓吾,翡翠”等内容及所附《商书》中“桂国”之名。方物,即方国进贡的特产。综合考辨:长沙、仓吾(苍梧)等地名在内,(郴)自然在其中,商代时可能因贡桂而叫“桂国”。“自深,桂”,即说“桂(桂皮桂枝桂子)”等药材,贡自“深”一带方国。故《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深(自深)”也标示于“方林(郴州)”处[5]。《说文解字注》对“深”释为“深水,出桂阳南平。[10](529)”桂阳,即以郴县为治所的桂阳郡,“南平”即郡中唐代改名的郴州蓝山县。深水由南往北,《水经注》说“与水合”,“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桂阳郡因产桂、治所郴县在桂水北面而名,深水为上游的桂水,即舂陵水,发源于桂阳郡入湘江,桂等药材产于桂阳郡及桂北、粤北(均曾属桂阳郡)。从《逸周书》“自深,桂”句及《商书》“桂国”之名,推知商周之前的夏王朝,林(郴)的桂等药材已由深水运出,西晋左思《三都赋》可予旁证,“《尚书・禹贡》曰包匦菁茅。菁茅生桂阳,可以缩酒,给宗庙,异物也。”这产于桂阳郡的菁茅,在大禹时代就已是专用贡物:包装上贡给王室,酿酒以作宗庙祭祀用品。

这一直延续到周王朝,《左传・僖公四年》“齐恒公伐楚”一则提到:春秋齐恒公称霸,假周王朝名征伐楚国,理由竟是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7](290)说楚国没向周昭王进贡“包茅”(包匦菁茅),影响了祭祀和酿酒,故齐国代表周王室追查。这包装的菁茅即楚国(郴)地特产,三国《吴录地理志》记“桂阳郴县,有菁茅,可染布,零陵有香茅,任土贡之。”是说汉初桂阳郡产菁茅、香茅,菁茅以郡城所在的郴县出名,香茅以郡中的零陵(汉元鼎六年由桂阳郡析出)上佳。更早的记载即前面所说《尚书》中,“荆及衡阳为荆州……三邦贡厥名,包匦菁茅,”意即荆山以下至衡山以南都属于荆州,三个邦国的贡物都很出名,最著名的数“包匦菁茅”。南北朝梁定襄侯萧祗《咏香茅》诗有“终当入楚贡,岂羡咏陈诗”句。这都说明夏至秦汉,(郴)的菁茅、香茅,是作为楚地药材、祭祀酿酒香料、染料的方物

上贡的,与医药、宗教皆相关联。

又“菁”也称“芜菁”,《本草备要》等医书注明其多种医药作用。菁莪(、郴)亦如此,《本草纲目》列入“ 蒿”。[14]《十三经注疏》引晋文学家陆机的话说莪蒿“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香美,味颇似蒌蒿。”即它可药用,也可食用。又,“郴”的中古读音之“芹”和“芩”,两字所表植物皆药草。《尔雅・释草》“芹,楚葵。(郭璞注:今水中芹菜)”,“芩”即补气的黄芩,南岭五岭第二岭郴州骑田岭又叫“黄岑岭”,就因产“黄芩”而别名。汉初以郴县为治所设桂阳郡,与郴()地处南岭出产药材不无关联,因为“桂生桂 阳”。[14](1293)即《说文解字》所说“百药之长”[5](240)的肉桂菌桂,主产于桂阳郡(曾辖桂林、零陵、韶关、清远)。这些都说明,纵横南岭的“(郴)”,不可能只进贡单品种的药材菁茅或肉桂,还有菁莪、莪术、香茅、楚葵、黄芩等多种药材和香料、染料;而莪等蒿类药草应是最早进贡的,郴也因产“”蒿而得名“林”。

以上几点,揭示出“林(郴)”字蕴藏的药材、香料、染料、祭祀品等物质文化性质,及它蕴含的初创中医药的科学价值,而传统中医药学属于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关于“郴夭”

这个文化现象牵涉一个上古传说,即《甲骨文字典》对“林”字的释义。这个释义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对郴定名“方林”相契合。地名、方国名好理解,其“人名”释义,虽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表达的地理内容范围,《甲骨文字典》也没能举例;但对“林(郴)”这样的古文字而言:一个汉字一座城,一个汉字一部史;其简洁笔划简明读音不会只表简单意义,上古先民造字用字过程中一定注入了与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联的复杂思维即非物质文化特质。本人通过田野考察,搜集民间传说,探索民俗空间,综合馆藏资料,从非物文化遗产角度考识,发现:南岭、郴州地域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上古人物,是“郴”字的另一源头。

(一)上古南岭林地的传说人物“郴夭”

1. 传说人物“郴夭”与神农传说其他人物比较

与其他各地流传的炎帝传说不同,湖湘、南岭地域既流传神农系列故事,又流布与他密切关联的多个人物传说。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不是人们已知的其儿柱、女儿女娃、祝融、赤松子等,而是“郴夭”。例从地望进行比较,除了神农发现茶的茶陵县和葬地炎陵县等,“柱”受百姓尊重的形式是立柱,只占田头地脚;“祝融”只命名了衡山主峰;“赤松子”只有赤松山、赤松村或“慈利”县可联系;而从“郴夭”的角度看,却定名有纵横南岭数千年的夏商周方国“林”及春秋楚国地、郴邑、战国楚苍梧郡郴县、秦郴县、汉桂阳郡、南朝郴州,是除了神农炎帝,地望范围最大的人物。作为祝融时期古老姓氏的“郴”,才具备这种资质。

英国社会科学家赫胥黎认为:“古代的传说,如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是像梦一样平凡地消逝了。但是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15]传说人物“郴夭”,系清乾隆年湘南文史学者王万澍根据明末清初父辈的史考和自己的研究提出的,他综考湖湘上古史,撰成《衡湘稽古》一书。乾隆诏修《四库全书》时他已逝世,其儿续写后将此书呈湖南巡抚,收入四库之中,但编纂官认为此书“既非地志,又非史传”,讥为“丛杂”,塞入“杂史类”束之高阁。加上时间晚近,未及流传。郴州作为南岭要冲、军事重地,征战多干扰大,尤其现代“阶级斗争”“”将这类深藏不露的民间文化视作“四旧”,摧残毁弃破坏严重;口头遗产最脆弱,故退化、消失快;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殊难保存,故“郴夭”不为当世熟悉。改革开放后,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率先从《衡湘稽古》中发现了这个传说人物。

2. 郴夭与神农的不寻常关系

《衡湘稽古》稽考出神农炎帝及臣工“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16](8) 后面有“郴夭作扶耒之乐,以荐犁耒”一节,其内容为“《路史》曰:乃命郴夭,作扶耒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犁耒。《衡湘传闻》曰:郴夭者,郴人也,因赤制作耒耜于郴,夭乃为扶耒之乐以献于帝……。”[16](13)这内容可理解为:南方部落联盟首领神农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耒耜,命臣工制作;南岭部落头领郴夭专为创作音乐演唱方式,教人们练习,推广农具与农耕技术。“制丰年之咏”则说明农耕工具推广开后,获得了丰收,郴夭又创制韵语,用演讲方式让人们传诵、欢庆,进一步推介使用工具的益处、成果。故炎帝陵有“咏丰台”。

神农炎帝与臣工“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与《汉书》“郴,耒山耒水所出”[17]相合,说明这个中华民族史的重大事件并非虚妄无稽。先秦著作《世本・作篇》又说“神农作耒……古者垂作耒耜,神农之臣也。”即神农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而神农之臣“垂”发明“耒耜”,予以完善。我认为传说人物垂,与郴夭属于重合人物,因为前提已知神农及其臣工“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而“垂”的读音为“chui”,“郴”字郴州方言今天仍读为“chun”,声母相同,韵母一半相同。《世本》又有“垂作钟”之说,而郴州资兴市有“钟山”,嘉禾县有“钟水”。“郴”在上古的方言也读为“垂”,两者同一人,“垂”为“郴”的别名。

3.郴夭的民间传说与相关地名

本人在南岭、郴州地域的炎陵、郴县、嘉禾、资兴、汝城、宜章、安仁等县田野考察,发现民间传说、遗址多有映证:如郴江源头骑田岭支山北湖区白石岭有神农殿(海拔1 057米)、“神农母亲墓”(清《直隶郴州乡土志》记),并采集到“神农和他母亲的传说”;资兴、安仁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相关遗迹,传说神农中毒身亡,百姓敲着“垂(郴)”作的钟鼓送葬,故嘉禾县有钟水,资兴市有钟山、铜锣丘,资兴市与炎陵县交界处有响鼓坳。炎陵县的“神农琴”“咏丰台”“灶君菩萨”3个传说[18],都有郴夭。传说在骑田岭开田,他带众人一起推巨石,发出嘿嗬嘿嗬的整齐喊声,感到轻松而有工效,于是编出“扶耒之乐”,让大家哼着劳动,果然没过去疲累,工夫细功效高,田地面积也扩大了;故宜章有“乐水”出于骑田岭南支莽山,安仁有“永乐”江。当秋天获得丰收后,神农大喜,命郴夭再编“丰年之咏”;于是郴夭和人们烧篝火歌舞咏丰,祭祀米谷神灵,这就是炎陵“咏丰台”、咏丰民俗及“水”的由来。当神农被玉帝封为灶君菩萨后,人们抢着要他到自己家去,郴夭又画出灶君像分给各户,这就是古代家家贴灶君神像的缘故。传说神农将南岭骑田岭一带封给郴夭,这一带因此得名“郴”,南岭森林中最早出现的城邑应是郴夭所建,故“林”“邑”二字合而为“郴”。“郴”作为祝融时期的古老姓氏,是这些传说产生的源头,与湖南的大量神农故事、炎帝陵遗存相互映衬。

“口头文学可能更多地保存了历史的原状,是活态的、生动的历史。由于口头文学是在民间流传,相对官修史书而言,更少受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干扰,更少为所谓的尊者贤者讳饰,因而就能更多地记录、存留下来当时的真实状况。这就使得在某些时候口头文学比官方史书更有历史记忆价值、科学认识价 值。[19]”这样来看,传说人物郴夭应是神农教民耕种的主要助手,与其共同开创了农耕文化,是参与发明并普及农具者之一,是首个农耕技术的推广者,也是创作祭祀音乐、韵语的音乐家,还能绘制神农的画像;这样的能人,应是南岭的“郴”氏族首领,和上古中国最早进入原始农业社会的部落联盟的大祭司。

(二)郴夭与“”之名称及医药文化的关联

既然郴夭与神农一起创始农耕文化,那么他是否也传说同神农一样尝百草呢?毋庸置疑,因为上古先民首要解决的即饥寒交迫问题,药食同源,祭司往往是最早的药师,故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同一时空发端。

1. 郴夭与“蒿”的发现

所谓尝百草,不是等神农一人尝明白了才有吃的和医的,那样先民们早已饿、病死了,而是神农以自己的无私无畏带动众人一起,寻找可食的和辨别能治病的植物与野果。那么,郴夭应是在最初的时空,发现了“( )”蒿的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上古头疼脑热瘴气食物中毒,如无药解马上就死人。蒿等蒿类,在鲜嫩时可作食物,开花结籽后,籽能吃故称“米蒿”,植株则成药物,对付疟疾,主治清热祛毒、除蒸解虐。[20]郴州出土简牍上写着“土地生菜”等12种草药中,第4即“ ”[12]。那么,郴夭在本土发现“( )”蒿,就没什么悬念,是典型的“药食同源”的自然产物。

2.“郴夭”之名的辩证关系

人们叫“郴夭”之名,还有原因。“夭”的原始义,按工具书如《辞海》解释,其一为“草木茂盛貌。《书・禹贡》:‘厥草惟夭’”也指“初生的草木。《国语・鲁语上》:‘泽不伐夭。’”故“夭夭”连用,释为“形容茂盛而艳丽。《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还含有“短命,早死”,及“砍伐,摧折”之意,“《荀子・荣辱》:‘忧险者常夭折。’”如此,“郴夭”传递出信息:他心忧黎民,采折鲜嫩蒿供民食用,采集夏秋蒿为民治病;苦尝百草,是药三分毒,久之必失调;加上辛苦推广犁耒、传授农耕技术,还要主持祭祀谷神。终于累出大病,年方正壮就如鲜花菁草一般夭折,故南岭黎民感念其德称其“郴夭”。

3.“郴夭”的纪念地考识

郴州资兴市“青腰”镇地名,古今与“郴夭”谐音。“青”“郴”声母均为“ch”,韵母则湘南方言无后鼻音,“青”“郴”韵母的中古音同为“in”,现湘南方言“青”亦读郴的中古音“芹chin”(草药楚葵);“夭”“腰”也谐音,青嫩蒿腰以上可折食,而郴在青壮年为民尝百草致夭折,故后世以“腰”代“夭”,以地名“青腰”纪念。如是,郴夭发现并提供“莪”的这一方南岭山水,就被天下黎民称为“郴”。这个称呼也是“郴”的字原之一。

据此可初步断定,传说人物郴夭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与之涉险共进的同伴,并以其探索精神,率先发现医治头疼脑热、疟疾等病症的蒿等药材;与神农一起成为华夏最早的医家,系开创中华医药文化的先驱与中华人文初祖之一。

五、小结

郴州,过去长期被认为是南蛮之地,实际上它位于南岭要冲、湘水上游,是内地通沿海的最前沿,生态环境独具,各类资源丰富,上古地域辽阔,这样的地理气候交通、人类分布区位,应能产生早期自然、人文生态文明。相对于历史上经常性的逐鹿中原、常态化的社会破坏与重建,上古郴地反而少了那些回合,成了农耕、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及沟通内地与沿海经济、文化的交融点。由神农与郴夭共同开创的南岭绿色耒文化,系炎黄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载体“林――郴”字的产生过程,演绎的是一部上古南岭林地先民、族群适应、改善大自然的恢宏史诗。

参考文献:

[1] 张春龙. 里耶秦简祠先农、祠和祠堤校券[C]//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二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93.

[2] 山海经[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2.

[3] 天人合唱――山川毓秀之玉第二节・和氏璧[R]. 台北市第11届中小学及幼稚园教育专业创新及行动研究徵件(台北市立

中山女高廖翠华、黄月银), 2010(5): 9?10.

[4] 谭其骧. 鄂君启节铭文释地[C]//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69?190.

[5]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45?46.

[6] 熙. 熙古文字论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197?198.

[7]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2, 1404.

[8] 宋华强. 新蔡葛陵楚简初探[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69.

[9] 何琳仪. 新蔡竹简选译[J]. 安徽大学学报, 2004, 28(3):

[10]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1] 康熙字典[Z].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

[12]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郴州市文物处. 湖南郴州苏仙桥遗址发掘简报[C]//湖南考古辑刊.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100.

[13] 辞海[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14]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1: 657.

[15] 赫胥黎.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1: 1.

[16] 王万澍. 衡湘稽古[M]. 湖南图书馆古籍部同治本卷一: 8, 13.(注:《衡湘稽古》附录于《湖南阳秋》,由岳麓书社2012年7月出版)

[17] 班固. 汉书[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566.

[18] 鹿原陂上炎帝陵[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 205, 319.